《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说课稿

2024-05-1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说课稿(共6篇)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说课稿 篇1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研究了物体沉浮的规律,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用学生熟知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因此,在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本课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知道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把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采集数据的重要;

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的采集数据的重要。

四、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将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及对活动型课堂的思考,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关等概念。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即钢铁在水中是沉的,那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思考并引出新概念,什么是排开的水量,最后归纳总结出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这个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 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导入我才采用一张钢铁沉在水底的图片和一张轮船在水面行驶的图片,并提问:钢铁在水中是沉的,那么为什么由钢铁制造的轮船却能够浮在水面上?相互矛盾的说法将学生一下带入了本课的学习氛围中。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对导入问题的种种猜测充分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并在学生相互间的质疑猜测中,一步一步修正他们的前概念,最终总结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前概念。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三)活动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按照课本从学生较熟悉的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入手学习,而后动手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最后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体验物质科学的发展。

活动一: 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

将一块橡皮泥做成实心的不同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当我们在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后,橡皮泥的重量有没有改变,体积有没有改变?引出测量体积的方法。

活动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使用同一块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使它能够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在失败后及时总结,重新尝试,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初步得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技术方法。

活动三: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按照书本上的活动要求,测量出橡皮泥在五中不同的形状时排开的水量大小,并根据数据,分析得出本活动的结论,即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活动后,我留出充分的时间,及时的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从而使我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最后重新回到最初的问题: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前后呼应。并且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如果要制造能够装在更多货物的轮船,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总结。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说课稿 篇2

(1) 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 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2) 大胆探索, 寻找让橡皮泥浮起来的不同方法。 (3) 学习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二、活动准备

橡皮泥、盛水的水盆、纸、树叶、泡沫、碗、磁铁、勺子等;有关死海的视频、幻灯片。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出示材料, 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出示橡皮泥) 小朋友, 你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 (摊开手, 孩子们看到橡皮泥) , 你猜猜它在我的水杯中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 (沉下去)

(2) 借助外力, 将橡皮泥浮起来。

有什么办法让橡皮泥也浮在水面上呢?你来帮忙想想办法。

在每个桌上有一些材料, 你看看能不能借助于这些材料将橡皮泥给浮起来呢?

幼儿操作。

小结:借助于一件能浮在水面上的东西, 便能让沉在水里的橡皮泥也浮出水面。

(3) 改变自身, 将橡皮泥浮起来。

不过, 橡皮泥可跟我说了, 老是依靠别人的力量, 觉得挺难过的, 它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浮在水面上。你有办法吗?

你可以动手试试。

小结:我们将橡皮泥变成船、碗等, 船在水中, 排水质量等于其重力时, 所受浮力等于重力, 因此船能浮在水面上。

(4) 改变溶液, 将橡皮泥浮起来。

我也找到了一个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你们看:我不需要其他物品, 也不需要改变橡皮泥的形态, 你们信吗?

噢, 这是怎么回事呢?秘密就藏在这杯水里。我在这杯水了加了足够溶解的盐, 改变了水的浓度, 也能让橡皮泥团浮出水面。

(5) 经验拓展, 介绍死海。

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 水分不断蒸发, 矿物质沉淀下来, 经长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

四、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幼儿应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于是我在活动中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活动环节, 从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出发, 激发幼儿一步一步地探索、尝试与总结。幼儿学习科学活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活动是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积极参与的探索活动。

一个活动的开展, 不仅要我们备好课, 还要备好孩子, 备孩子就需要了解孩子们已有的经验。于是第一个环节, 我将激活孩子们已有的经验, 猜猜橡皮泥在水里的现象, 这一关孩子们比较顺利地完成了。

科学活动不仅要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的能力, 还要培养幼儿初步的动手能力。在第二个环节中, 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 我为每个孩子们提供了橡皮泥、盛水的水盆、纸、树叶、泡沫、碗、磁铁、勺子等材料,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尝试, 孩子们得出一个结论, 借助于一件能浮在水面上的东西, 便能让沉在水里的橡皮泥也浮出水面。

活动中我步步设疑, 在第三个环节时, 我又借助于孩子渴望战胜困难的心理, 提出疑问:不依靠别人的力量, 自己能否浮出水面。于是我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 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支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孩子们再次动手尝试, 解决问题。在尝试的过程中, 孩子们通过几次不同形状的尝试, 发现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 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将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出水面。

科学活动的关键是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而逆向思维的培养最能改善孩子们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因此, 第四个环节, 也就是我活动的亮点所在, 孩子们是从改变物体本身尝试着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通过观察我的实验, 他们惊奇地发现我没有改变物体本身的形状和重量, 而是通过改变水溶液让橡皮泥在水中浮出水面。该环节我着重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孩子们的逆向思维, 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篇3

育才一小李卓

学情分析:前面已经研究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学生也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和掌握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因此,本课安排一个课前在家长陪伴下寻访小动物的活动,意在通过活动积累体验,在课堂中通过表达自己的体验与困难,在具体事情中解决一个个问题,将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并通过模拟寻访进行应用,课后寻访得到再次实践。

本节课的安排是从探究开始,让学生反复思考如何能使沉到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多次试验后得出橡皮泥改变形状后,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多,就越能浮起来。

但是本节课在试课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首先是橡皮泥的选择,通过我上网查找资料发现使用的橡皮泥必须是油泥,而不是常用的黏土。但是,采购回来的油泥,存在最大的缺陷是在水中极容易融化,一旦融化就明显出现质量的缺失,导致实验的结果有问题。最后在课堂上,我只能强制性的要求试验时,橡皮泥在水中的时间不能超过十秒。

其次是如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很多学生在操作中很难把握橡皮泥的形状,他们能够想到碗形,空心,但是捏的时候很难控制。这个时候必须考老师亲自去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反复练习,才能在短时间内捏出正确的形状。

最后是观察的结果,很多学生在捏完之后能够将橡皮泥浮起来,但是他们无法将这个现象与排开的水量联系起来,最常解释的就是橡皮泥中有空气,这时的解决方法是教师下座位去指导,最好能够在课前将实验的任务布置下去,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观察。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第二部分是“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第三部分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2、导出课题并板书。

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心)

1、学生猜测:如果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它在水中是沉是浮?

2、观察实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观察在水中的沉浮

三、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2、分组讨论

3、分组汇报

4、师解释什么叫物体排开的水量。

四、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出示问题:橡皮泥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

2、分别做实验:实心橡皮泥和各种浮在水面上的形状

3、记录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

五、自我评价与课外延伸

六、全课总结

《祖国在我心中》的说课稿 篇5

《祖国在我心中》是第三单元《祖国》当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本文以渐进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在地图上该怎样寻找我们的祖国中国,我国的首都北京,我省的省会福建,以及跟大陆隔海相望的台湾省,从而进一步了解祖国,认识祖国,并通过让学生学会看世界地图,认识我国的几个邻近国家。

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只有一个大段,但通过:第一眼寻鸡形的祖国,第二眼找红星状的北京,第三眼查故乡省会福建,三个有层次的步聚,使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四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地名词:—是鸡形祖国,这是我国的地形;二是红星北京,这是我国的首都;三是故乡福建;四是隔海相望台湾。通过以上四个名字的介绍,让学生在脑中从祖国到台湾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3、图文结合。

在文字叙述的下面有一张中国地形图,并把首都北京和台湾省标示了出来,让学生在看文字的过程中,可以边欣赏地图,同时还可以在地图上把省会福建省标示出来。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根据本文的教材北景,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了解“祖国时时在我心间”这一句话的含义。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祖国时时在我心间”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本句话的意思,并提升到赞美、热爱祖国,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意识。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说课稿 篇6

溶解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本课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探究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二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对比实验,学生没接触过,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需要引导;学生对气体能溶解于水是缺少直观认识的,需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法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研究、观察描述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上一篇:妇女节的诗歌介绍下一篇:搞笑公司年会主持稿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