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快乐语文课堂读后感

2024-09-12

走进快乐语文课堂读后感(精选13篇)

走进快乐语文课堂读后感 篇1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做个终身学习者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自己的教学理论,要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应向个性化、研究型、创新型教学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反思—研究—升华,培养科研意识,对教学问题跟踪研究,使之课题化,并总结成果,形成个性和特色的理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理论支撑。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个思考的实践者

对于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语文工具性的偏失、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字词教学的忽视等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和变革。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必须是个思考的实践者,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最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做到“省时高效,整合简约”。

三、在教学活动中,当好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儿童,相信儿童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儿童,俯下身子看儿童的生活,平等与儿童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儿童,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儿童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怎样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呢?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儿童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儿童处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儿童,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交流。教师应当让儿童充分思考,给童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儿童说。这样,儿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要深化语文教改,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把他人模式中的科学教育思想,活化成自己所特有的“模式”。

《走进快乐语文课堂》读后感范文二

很有幸在今年的暑假阅读学习了潘继云老师的的《走进快乐语文课堂》,使我感到受益匪浅。这本书总结了潘老师近二十年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潘老师始终致力于探讨如何实践“快乐语文”的教学理念,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爱上语文,积极快乐地学习语文。书中潘老师介绍了他营造的快乐课堂,快乐读书,快乐写作,快乐实践,并将教学观点和方法的阐述与教学实例的分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内容紧扣教学实际。

每每看完一章,不免要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相对照,思考我的课堂上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借鉴。

读后我觉得的确,如果要想让学生真正走进快乐的语文课堂,我觉得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把握良机,渲染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可见,学生的兴趣将是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有快乐、满意等肯定的情绪伴随。而要让学生进入愉悦的心境,并能够乐此不疲地学习,就需要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兴奋地进行学习。这个情境可以是画面情境。

二、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有趣的课堂氛围并不是信手拈来的,有时需要我们老师苦心孤诣地思考如何去激发他们的兴趣。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老师充分钻研了教材,认真的备课。

魏书生老师说过:“语文教师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以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像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心灵的需要为己任。”不同的课,不同的教师,常常会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师教学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教学导入不仅要有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还要讲求艺术性、简洁性,切实做到为学生服务,为课堂服务。

三、及时评价,获得成功的体验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并以及时恰当的评价行为,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魏书生老师曾说过:“一件事情有一百种做法。”“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这就是说,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起自尊、自信,帮助学生驱逐心灵的阴霾,从而展开思与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乃至异想天开的创意,标新立异的观点。对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说认识,诉感情。只有如此,才能消除学生创造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许后,信心倍增,兴趣更浓,将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走进快乐语文课堂读后感 篇2

一、挖掘快乐的教学内容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善于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快乐,是提升语文素质的重要前提。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透彻把握,有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运用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1、找准教材中快乐的突破口。上好一堂课,选准突破口是关键。如同疱丁解牛一样,切入点选得准确且恰到好处,那么所有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如语文十二册《向往奥运》的教学,我曾设计过多种教学导入方案,一是听歌曲导入;二是谈话法导入;但总觉得都不能完美体现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较之后,我选择了学生在课前了解奥运常识,让他们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奥运明星的姓名、国籍、专长、成绩和最喜欢他(她)的理由。在交流中实现对教学的扩展,学生感到有滋有味,很快进入“乐中学”、“学中乐”的境界。再如《草船借箭》一文,其切入点在课题。教学时,我抓住这个突破口,引导学生读题思考,激发学生质疑,一方面培养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2、重视教材中快乐教学的语言材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那些最典型的语言材料,必须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中才能获得,同时又必须将其巧妙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匆匆》一课,运用了鲜明生动的语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对这些语言材料的感悟与领会,有助于学生对时间来去匆匆的理解,而要获得良好的理解与感悟,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进行读、演、说、评,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在演中感悟,在说中理解,在评中升华。

二、构建快乐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语文课程的理念之一。真正实现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语文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读书,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1、创设快乐的学习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他们在宽松和谐中提高学习兴趣。一是营造快乐的教室环境,可以通过教室的布置整理和利用黑板报等方式。二是精心设计各种教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2、创设适应学生发展的学案。经营课堂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千万不可牵着学生跟着教案走,而要实现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时时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向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心中装的不是教案,而应该是学生。因此,首先是要选择贴近学生的教学提问。门槛过高的教学提问,只能构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只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痛苦,反之,只有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提问,才能帮助学生进入“跳起来摘桃子”的快乐境界。其次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疲劳时,在学习精力分散开小差时,我们应采取的不是大声训斥,而是因势利导,将不利的教学因素化解为快乐有效的教学动力。如有这样一个教学例子,那是一节公开课,正在聚精会神学习的学生被外面低空飞行的飞机轰隆声吸引,学生们有的低声议论,有的下位趴窗而望……,性急的老师大声呵斥学生,将学生一个个拉到座位上,可是拉了这个又跑了那个,整个课堂一塌糊涂。试想,如果执教老师冷静一些,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调整教学设计,趁机让学生观察飞机,通过谈话让学生在快乐中回到课堂,相机设计其他教学活动来化解教学危机,岂不更好?

三、感悟快乐的朗读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会朗读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只有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变化,读出波澜起伏,读出原汁原味,才能享受朗读的乐趣,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

1、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读出情味。如《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朗读这些语句时,教师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光复”一词,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含义基础上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自豪感情。

2、抓住人物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将相和》一文时,教师让学生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句话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语气要读得稳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都知道,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要用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指导,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已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从阅读中去感悟读书的快乐。

综上所述,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教材是快乐的,读书是快乐的,课堂是快乐的。关键是快乐在于发现,在于创造,更在于感受。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心理学》(钟为永著1998年8月第一版)

[2].《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 学生 语文课堂 快乐学习

语文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作为教师首先要表现出对语文的极大热情,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们怀着欣喜的心情踏上语文学习之旅,创设一个和谐、快乐、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情挥洒,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一、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掌声对学生的成功或进步给予鼓励和赞赏

例如:每节课前三分钟安排一名学生讲演,讲演水平无论高低全体师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学习和品德差的学生却常常被掌声冷落,从他们为别人喝彩时激动的神情中,我觉察到了掩藏在其心灵深处的一丝失落和对掌声的渴望。我班有个男同学课堂上从来不敢大声朗读,每次叫学生读课文时他都不举手,甚至头都不敢抬。课下我了解情况后才知道他说话有点磕巴,读书怕同学笑话,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一字一句领他读,纠正其错误发音。等到上课时我让他读了一小段课文,没想到的是不但没有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相反同学们都很惊讶。这时我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并带领全部同学为他鼓掌,面对着空前未有的掌声,他的眼里闪着异样的光彩,笑得那么甜蜜,那么灿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尝试成功的愉悦,领略成功的快乐。

二、激情导入是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有效办法

例如:在《颐和园》这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你去过公园吗?当你被公园的美景所吸引时是否流连忘返?今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一个构思精巧、高雅别致的大公园,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它有着许多著名的景观,有一道七百多米的长廊,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它举世闻名是世界园林艺术中的一颗闪亮的珍珠,它就是位于我国首都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听着我的介绍学生们仿佛走进了美不胜收的园林,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乐于求知的迫切心情。接下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快乐旅游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愉快之旅中尽情去欣赏,去感悟,去聆听。旅游中,我与孩子们同喜同乐,孩子们如临其境,也乐在其中。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执着探索。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鸟的天堂》这一课我鼓励学生质疑,在阅读、质疑、解疑、生疑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在教学环节上提倡学生“异想天开”。如在讨论为使鸟的天堂更美丽,你会怎样做时我鼓励学生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从而产生了创造性的新设想,让学生在快乐的想象中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中的及时提问,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发现并弥补学生对知识掌握得程度和遗漏

委婉提醒式的提问,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良好风气,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完成。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精心设计出妙趣横生、意境深远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吸引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把学生的思想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和激励中真实体现,学生就能以自己的经验感受着语文课堂的快乐;活泼风趣,生动幽默的问题,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地连续提问,既能引导学生领会问题的实质,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最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观潮》一文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先用幻灯片出示古诗《浪淘沙》,我先朗读古诗让学生用心体会,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江潮的气势,然后放映大潮录像配上合适的音乐,从录像中学生们看到了钱塘江大潮惊心动魄奇异壮观,让他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巨大威力。在快乐欣赏的同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我把自己对课文、对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他们快乐地度过了一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

六、作文课是小学生比较头疼的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会变难为易,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能使学生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成的氛围,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讨论身心愉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快乐课堂使孩子们赏得舒心,学得开心,玩得尽心,整个课堂其乐融融。

让快乐教学走进小学美术课堂 篇4

东安县白牙市镇一小 唐亚琴

快乐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思考,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在快乐中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快乐中培养学生当学习的主人。通过教师的快乐教学,学生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就能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和盎然的学习兴趣,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这种教学艺术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我在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围绕快乐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措施和运用,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一、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融合“美”与“乐”的艺术教育课程,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小学生天真、纯朴,不受观念的束缚,能够无拘无束地想象,能让思维插上自由的翅膀飞向广阔的艺术天空。因此,教师应尽力营造一种崇尚个性和允许失败、独立思考和大胆创造,鼓励表现自我和张扬个性的快乐教学氛围,让孩子们置身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1、课堂巧布置。室内教学,课桌摆放往往整齐规范,学生之间由于课桌这道天然的屏障,使得他们被自觉限制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阻碍了同学间思想交流、学习资源共享。教师可尝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时可设计成半圆形;有时不用课桌,学生坐成小组围坐式等等形式不拘一格,完全打破课堂座位的常规摆法。这样做,改善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封闭的关系,增加了学习间的信息交流量,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互相团结的协作精神。同时,教师可把学生的绘画或手工作品布置在教室内,设计美工作品展,把教室布置成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殿堂。学生置身其中,会满足其自豪感,激发其再创作欲望。

2、课外更广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大自然,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使他们愿意创造、乐于创造。我县名胜古迹众多,风光秀美。在教学《家乡古建筑》时,我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游览了新吴公塔、广利桥,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家乡古建筑的独特,热爱家乡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纷纷认真地设计草稿,兴趣异常浓厚,教学效果甚佳。此外,课余时间还可带领学生踏入快乐的美术世界,积极开展校内外美术活动,带着学生去装点学校的板报、橱窗,让他们的创作设计得到赞赏,让他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美术活动的快乐。

3、话语暖人心。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和颜悦色,话语轻柔,以真诚信任的态度巡视辅导,给学生愉快的暗示,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会激发其爱老师、爱美术的相应情绪。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就会始终保持良好的愉快心理状态,师生情感默契,共同创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展现快乐的教学主题

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是学生美术活动表现和表达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快乐美术活动融入主题,使他们本来就具有的大胆、新异思维被最大限度的激活,情之所至他们会信手涂绘,用稚嫩的点、线、面、色来表达目之所及、心之所想,抒发心中的快乐感受。

1、贴近生活,表现所见。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在生活中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你的家 我的家》时,我让学生课前细致观察自家、同学家及周边建筑特点,基于自己所见,画出自己喜欢的建筑风格,学生都乐于用画笔表现出喜爱的楼房、瓦房、城堡„„优秀作业异彩纷呈。

利用学生身边美的内容本身蕴藏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以愉悦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在上《花样》一课时,我展示了事先准备的民族服饰花样、背包花边作品,让学生仔细观赏,然后让他们找一找身边的花样,说说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由此学生对花样的了解更为直观,理解更加深刻。学生喜爱这些花样,都跃跃欲试,快乐地设计了一件件新颖的作品。

2、因课制宜,表达所想。美术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到人类、动物、植物、交通工具、自然景观,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绘画课上,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在《春天的色彩》中,要求学生用色彩的结合来表现春天,但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单纯的以色彩作画的形式很难理解,当然也难以下手。此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康定斯基的画作,介绍画家和他的艺术作品,用他的抽象的色彩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给学生一个想象的支点,他们会迸发出无限创新的可能。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给喜欢的诗词配上插图。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根据这句诗,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该怎样构图才会有诗情画意呢?同学们配出了不同的插图:有的画上了两个黄鹂靠在一起鸣叫,加上几丝垂柳,画面显得生动活泼;有的画一个黄鹂在柳树上,另一只却在柳树旁的地面上,一高一低画面显得错落有致;还有的画上了三只黄鹂,其中有一只小黄鹂紧紧的靠在妈妈的身边,老师问为何这般画,该生回答这是黄鹂一家甜蜜无比。

三、运用快乐的教学方式

美术教学活动要运用快乐、有趣的教学方式,学生参加起来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彩线连彩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认识不同的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我利用FLASH动画制作了一个有趣的课件,将歌曲《找朋友》作为课件的主题曲,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各种卡通模样的小油画棒人和各种各样的卡通线条人,它们在音乐声中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看了以后开始跃跃欲试,这时候我就让他们戴上小油画棒和线条的头饰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在做游戏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多种色彩和各式线条,而这节课的学生作品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大大增加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的参与其中,并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在教学设计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参与美术活动。课上,教师可通过播放视频、轻音乐,讲故事,读儿歌,演小品,跟同学漫谈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鲜艳的色彩,动人的音乐,形象的姿态,有趣的故事均充满了神奇的变化。儿童非常喜欢新奇,由于他们的喜新厌旧才处处体现出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之后,老师便乘势捕捉他们的作画灵感,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创作。

走进语文课堂 篇5

———记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培训 在九月十七日,我参加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的培训,对我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江苏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制定,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无疑是一次重大且良好的改革。而作为新教师的我,对《纲要》的把握以及对教材的掌握都很欠缺。这次培训具体到每一单元的每一课,涉及到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情境的创设,重难点的把握,对第一次接触苏教版的我来说,非常实用!

培训老师不光为我们分析教材,还举了很多现实的教学案例给予我们启发。在趣味学习生字讲座上,老师谈到可以通过“看图会意”识字法,“形声字归类”法等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把握了这节课的重点,无疑是一节既吸引学生又有品质的课。随后我做了反思,在我的课上,常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的乏味性可能。我认为,作为新教师,越是不熟悉教材,就越要努力勤恳,开放思想去备课,联系学生生活,有创新、有创意,将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一样去准备,我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半天的教材培训是结束了,但是之后长此以往的时间感受的交流是永不会结束的!我会继续坚持并诚恳的学习各位前辈的经验和建议,努力使自己更快更好的适应小学语文低段的课堂和苏教版的教材!感谢培训老师以及所有讲课老师的艰辛付出,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希望我们榆次区教育局能更多的举办类似的教师培训活动,加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巩固教师的教学知识点,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面。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

培 训 心 得

长凝中心校范舒静

网络语言走进语文课堂 篇6

让网络语言走进语文课堂

江苏省海门中专 梁彩群

网络语言走进语文课堂是时代的需要,中学语文课是一门动态的教学课程,它需要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水分。不仅要吸收过去几千年、几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应该赋予时代的气息,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其实许多网络语言不仅形象、简洁,而且非常生动,是一个很好的语文教学资源。

一、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从《诗经》的四言诗到汉赋唐诗, 从宋元时期的话本到“ 五四”时期的白话, 语言的发展其脉络都遵循便于日常应用的原则。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促使一批新词新语出现,繁荣了汉语,补充了语言血液,也增强了汉语的生命力。刘半农创造的“她”字,可以说是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字之一,而林语堂先生翻译确定的“幽默”一词,可谓准确而精当。这些语言我们一直用到今天。而今天,是一个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语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那是新时代的产物,有着极强的时代感,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21世纪的网络时代,是一个更为开放,更具包容精神的时代,为何我们却容忍不下“美眉”、“斑竹”等等这样一些网络语言,将它们视之为洪水猛兽呢?网络语言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传统语言的纯度被网络语言稀释的时候,无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支持还是反对,它都将作为一种客观现象继续存在下去。汉语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坦然接受这种变化,是对语言发展规律的尊重。

二、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名中学生如是说:“我承认,我们的说话方式和家长、老师有些不同,有些老师认为这是‘港台腔’、‘语法不通’。但是,这是我们自己的话语方式,我们喜欢这样说话。一句‘美眉’、一个‘GG’给了我们很多‘一本正经’所没有的乐趣„„我觉得任何语言都是有它的生命力的,哪怕是现在我们说的‘新新话语’,它在我们中间存在着,有它存在的意义,至少,我们都认为,这样的语言是真实的、活着的,符合我们现在的生活,符合我们的心情,符合我们的习惯。”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交际价值上,既然网络语言的使用者乐于用之在一个特定的交流空间中交流,这说明网络语言存在着亲和力和生命力。“新词语是新事物新生活的一部分,流行词语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时间将是流行词语能否最终流行的决定因素。”全新的网络语言现象同样如此。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网络语言的特点。

新事物的出现、新交流空间的界定要求大量新词汇出现,网络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它所需要的词汇。

第一,原有词汇产生新义。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使许多传统词汇获得了新的意义。《现代汉语词典》对“网”的解释是“①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②像网的东西;③像网一样纵横交错的组织或系统;④用网捕捉;⑤像网似的笼罩着。”对“网络”的解释是:“①网状的东西;②指由许多互相交错的分支组成的系统;③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照一定要求传输的电路或其中一部分。”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网”和“网络”无疑已经超越了它们的基本义,获得了词典尚未收录的新义。而且这种新义已经成为其基本义以外最重要的意义。这些传统词汇往往由于其意义上的特点符合网络的需要,而被借用于表示与网络相关的新义。如“冲浪”原指一种水上运动,但由于其寻求刺激和愉悦的特点与上网有相似之处,所以“冲浪”一词在网络词汇中被赋予了“在网上进行查询、娱乐等各种活动”的新义,而“恐龙”则因形态丑陋而被借用表示“相貌丑陋的上网女性”。此外,“地址簿”、“抄送”、“论坛”、“浏览”、“账号”、“用户”、“用户名”等都是将其本义置入网络环境,而使之获得了网络词汇中的新义。第二,新词汇产生。

借用原有词汇显然不可能完全满足网络词汇的需要,非传统的新词汇才是网络词汇的主流,而这些词汇的来源极其广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英文外来词。电脑和网络本来就是西方国家的发明,有关网络的一些英文词汇对中国当代的网络词汇有着莫大的影响力,许多网络词汇源于英文,它们的取词方式又各有不同:①直接音译,如“E-mail”——“伊妹儿”;②半音译半意译,如“Internet”——“因特网”;③音译兼意译,如“hacker”——“黑客”;④音译加表义语素,如“E-mail地址”;⑤直接借用英文或英文缩写,如“Internet”、“BulletinBoradSystem”——“BBS”。

二是港台借词。港台地区技术先进而又与内地处于同一语言体系中,因而内地许多网络词汇直接借用于港台;当然,其中也不排除近年来港台文化对内地影响巨大的因素。如“菜鸟”一词源于香港,本义指“新手”,在网络中,它则被赋予了“网络新手”的特定含义。

三是规范造词。对于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来说,按照原有的语法和词汇特点,造出与新事物、新环境相适应的词汇,才是最易融入原有语言体系的,也是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的,这一点已经被历史所证明,网络词汇也同样如此。下文列出的网络词汇就是按照汉语的词汇特点和语法特点造出的:①动宾结构,如上网、上线、掉线、抓图、灌水(形象化地形容了往BBS上贴文章)等;②偏正结构,如互联网、服务器、网站、网址、个人主页、公告板、电子信箱、网友、电子货币、网上救援等。

四是不规范造词。网络的自由性决定了网络词汇不可能全部按照既有规范来创造,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词汇在网络上颇为引人注目:①标音词。构成这类词的汉字起音节作用,我们把这种词称为标音词。如“斑竹”其实是“版主”的谐称,这里“斑竹”的原义,以及“斑”和“竹”的字义与“版主”没有任何联系,只起表音作用,代表与“版主”相近的音节。仔细探究,我们发现在拼音输入法中,打“banzhu”所显示的第一个词就是“斑竹”,这样看来“斑竹”一词的形成带有更多的偶然性因素,“竹叶”表示“主页”同样也是如此。然而,“美眉”一词的标音却是有意选择——对“妹妹”的可爱化。它来源于台湾。在网上,选用“美眉”来标音指称女性,一方面保留了语音变化的可爱,另一方面,“美眉”本身具有形象化的意义,“美丽的眉毛”是女性的一道风景。②为了戏谑或可爱,如用“版猪”表示“版主”带有戏谑的色彩,而“东东”表示“东西”之义,只是单纯追求可爱,这种词几乎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分析上述新词汇,我们可以概括出网络语言的以下特点: 1.自由性、自主性较强。

2.并没有过分超越大语言环境。3.存在自身规范。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应该公正、客观、发展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消化地全部拿来。

三、网络语言可以是师生和谐的催化剂

当网络语言已经介入现实生活,语文教师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要视其为洪水猛兽,而要使网络语言成为师生关系和谐的催化剂。2003年6月6日《北京晚报》发表的一篇题为《上网说话请用网语》的文章写道:“每一种语言都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如果你拒绝学习某种语言,那么同时也就等于被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和圈子拒绝。所以,家长、老师别拒绝网络语言的学习。”面对网络语言向传统语言的渗透,教师不妨学习一下网络语言,因为网络语言可以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教师学会网络语言有助于和学生沟通,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教师只有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学生也才可能更加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导。有专家指出:老师不能成为学生时髦语言的“菜鸟”,要成为精通学生时髦语言的“大虾”(大侠),否则就会丧失教育的主动权。

五、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遵循以下语言使用原则:

——不盲从原则。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而学生的判别力、自制力又相对较弱,如果不加限制,盲目学习运用网络语言,势必影响他们对正确字词的学习,影响对规范语法的理解,影响对母语和外语的掌握。民族语言体系需要大家自觉维护,媒体应提倡自律,对于一些不规范的用语要慎重;应加大网络空间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要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学生也要提倡自律,不盲从逐流,自觉学好规范的语言、用好规范的语言。

——雅俗的原则。“雅”就是要高雅,语言要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文明应该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生活领域所创造的先进成果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所达到的进步状态。就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它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应向文明高雅的方向发展。“俗”不是粗俗,而是指约定俗成。那些充满活力的语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应当接受。如“伊妹儿”、“牛市”等。

——扬弃的原则。面对雨后春笋般的网络语言,我们不应逃避而应学会面对,学会扬弃。对那些“雅”、“俗”的,充满生命力的就要发扬。比如一些大众俚语、俗语,就很有生命力。事实证明,这些语言对社会只有好处,没有弊端。相反,对那些不健康的语言,对那些类似江湖黑话性的语言,对那些只是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与情调的语言,就只有丢弃、坚决制止。

让“快乐”走进思品课堂 篇7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快乐”教学气氛

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 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 不要害怕学生“造反”, 来挑战你的权威。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

“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 不要等到上课时, 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每天都要上课, 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积累, 生活中有许多的“快乐”的素材, 但需要我们不辞辛劳, 细心积累, 最好是随身携带素材记录本, 随时准备记录有用素材。

三、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乐中学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重在创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会经营课堂, 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 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 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四、“快乐”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以下条件

1.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2.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知识准备要充足。假如一堂课是一次战争, 那备课就是战前的战略准备阶段。大家都知道没有充分的战略战术准备是要打败仗的。所以备好课是关键。3.要求教师富有个人魅力, 比如知识的渊博、富有感染力、亲和力, 和较强的责任心。“快乐”教学法是对那些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无所用心的教师是极大挑战和否定, 只有高素质的、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的

败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例如:学生进行100米速度练习时, 可根据每个学生教师才有资格、才有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胜任这种教学工作。

此外, 思想品德课的快乐教学中, 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切记对“快乐”教学的适度把握, 如果“快乐”无度, 不注意对“快乐”的及时引导, 结果“快乐”会演变成一场灾难, 导致教学失控。2.注意“快乐”素材的适用性。3.注意“快乐”后的引导, 防止学生乐不思学。有时候, “快乐”的案例是举了, 但老师没有加以恰当引导和延伸, 结果学生乐不思学, 没能及时把“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动机。

总之, 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 让学生在乐中学,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而充满欢声和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师能在乐中教, 生能在乐中学, 不亦乐乎!

策略五、易位互动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快乐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而要实现这样要求,只有让快乐走进课堂,才能事半功倍,才会让教师和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教学中,彼此都有所收获,精神更加愉悦,关系也更加融洽,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如何让孩子进入快乐的语文世界,让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由苦学变成乐学、由学会变成会学,并且能够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呢?

一、投真情引发快乐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情绪高涨,感受性提高,反应积极敏捷,思维活跃,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每一节课学生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因此,教师要投入自己的真情,积极构建师生间和谐的关系,从而引发学生的快乐。

1.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快乐,首先要给学生人格上、精神上的快乐。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为师生交流铺垫浓浓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到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一位可亲可爱、可信赖可交流的朋友。语文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教育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不要怕学生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在大胆在课堂上发表。这样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场地,成为展示学生学习过程的快乐空间,教师也才能真正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表扬、鼓励。他们因为常遭到批评指责,所以也对自己没信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更不会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教师我们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优点,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闪光点,用赞赏的口吻评价学生,绝不能有损学生的自尊心。实践证明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动机,大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的快乐学习愿望,并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二、妙导入激起快乐

学生对整堂课是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导入是否精彩。精彩的导入犹如磁石吸铁,紧扣学生的心弦,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我在教学《雷雨》时,我播放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听到的是一种什么声音?

生1:知了鸣叫的声音;

生2:雷声;

生3:雨声;

生4:雷雨交加的声音。

……

师:老师给这段音乐起了一个名字--“雷雨”。(板书“雷雨”)

齐读课题。

师:雷雨是在什么季节下的?

生:夏季。

师:夏天下雨时有什么特点?

生1:乌云密布。

生2:雷声隆隆。

……

“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新颖、独特、诱人的引入,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乐趣,学生有了昂扬亢奋的学习动机,快乐的教学气氛就悄然形成。此时我才引入课堂教学,自然他们很快走进了文本,走进了那神奇的雷雨世界之中。

三、巧提问激起快乐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如果能在上课过程中设计一些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将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快乐地进行思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我在教一年级的《雨点》这课时,我笑眯眯地对同学们说:“雨点娃娃真调皮,他们乐得到处跑,这些娃娃到过哪些地方,在那些地方干什么?”这个简单有趣的问题一提出,孩子们一下高举着小手,“雨点落到池塘里,在那里睡觉。”“雨点落到小溪里,在那里散步。”……接着我又说:“小朋友们,如果你是可爱的雨点娃娃,你想落到哪里,在那里做什么呢?”孩子们兴趣盎然,有的说:“我想落到飞机上,在飞机上看风景。”有的说:“我想落到大盆里,在大盆里洗澡。”还有的说:“我想落到雨伞上,在雨伞上跳舞。”……哇!把孩子们的智慧汇集到一起,又组合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这样的课堂,老师感到快乐,孩子们也体验了成功的无穷的乐趣。

四、设情境体会快乐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是教法和学法的融合,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从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适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入境生意,触景生情,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并让他们在学习兴趣的最佳状态和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在例如,我在教学《过生日》这一口语交际时,我给同学们演示了一段情境故事:唐老鸭和米老鼠过生日那天,唐老鸭打扮得漂漂亮亮,走出家门。瞧,他来了!(出示唐老鸭的塑料模型,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指导儿童观察唐老鸭的头部、身子和脚,练习连贯地说话)他为什么这样高兴呢?因为他要去给米老鼠送生日礼物(在欢快的乐曲声中,让儿童模仿唐老鸭高兴的神态和走路的样子)。米老鼠也穿着节日的盛装,出门迎接唐老鸭(出示米老鼠的塑料模型,要求儿童仿照前面教给的方法口述米老鼠的样子)。他俩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儿童想象,自编情节说话,并表演对话的情景)?米老鼠请唐老鸭进屋去,一同过生日。他们进屋以后会做些什么呢(教师进一步引导儿童补充故事情节,练习说话)?生日这一天,这对好朋友多欢乐,互相祝贺,表演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节目(让儿童边说话边自由编演动作,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五、精作业感受快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传统的巩固练习往往使学生感到厌倦,学生大多用应付的态度去完成,缺少完成作业的乐趣和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这些普通的作业形式外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作业,来不断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课堂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加显著。如:搜集有关的课外资料、观察相应的自然现象、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看一看、演一演、听一听、画一画等。这些开放、灵活的作业让学生时时、处处感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和无穷魅力,从而变“苦学”为“乐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真正实现了学习上质的转变。如在学习《负荆请罪》一课后,我布置了学生自编课本剧,为了表现人物品质,学生认真揣摩了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因此在课堂上,同学们表演得惟妙惟肖,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和锻炼。课堂也成了他们学习的乐园。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给学生带来充盈而快乐的享受,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继续学习,让“乐”充满每个语文教学的环节,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在快乐的语文课堂里,师生的灿烂笑容将成为课堂永不凋零的花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七彩语文》2013年第6期;

让比较探究走进语文课堂 篇9

——我对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理解

新湾镇中学

许帅

随着课改春风的到来,各地区教材焕然一新,我们所在的益阳地区初中语文课程从2010年开始改用北师大版教材,同时也是湖南省唯一使用该教材的地区。该教材编排无论从主题上、课型上都有鲜明的特色。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而今已过三年。

今年中考刚刚结束(2013年6 月23 日),红网百姓呼声益阳版上出现了一个热帖:《恳请益阳教育局退订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改为人 教版》。大意是楼主认为北师大版语文教材高难生僻,希望益阳教育局能改回人教版。不少一线语文教师纷纷跟帖,有支持也有反对,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平心而论,新北师大版在整体编排、单元设计、文体量化、深度广度高度上,较传统的人教版都有颠覆性的改变,这自然使用惯了旧版教材老师有些措手不及,甚至是束手无策。但新教材真的是不好用或是不能用吗?有人曾戏谑:把北师大版教个来回,相当于中文研究生毕业。我作为益阳地区第一批完整使用改版教材的老师,研究生自是不敢当,但个中艰辛,却是比旁人能多体会几分,一些感悟或许也能与同行共勉。

北师大教材是运用比较探究这个原创性设计来安排的,比较探究贯穿整套教材的每一册的每一单元。这在人教版中是很少出现的。它打破了以往教材按文体编排单元的惯例,将题材相同、相近的数篇文章组成单元,按主题进行组合。编者选取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

同体裁的作品来表现相同的主题,才显出个性的多彩、心灵的丰富、语言运用的出奇制胜,才显示经典文本的多样性,给我们提供了纵向的可比性。一个单元中的几篇阅读课文既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的“个性”。在一个单元里既可就“共性”进行比较,同中求异,也就是在同类文章里发现其不同的东西;又可就“个性”进行比较,异中求同,也就是在不同的文章中发现其相同的东西。

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争议时因为接触新版本的语文教师,大多数忽视了北师大版编者的“温馨提示”,把不同的教法统一化,都以主讲这一模式贯穿到底,忽略了比较探究在课堂上的运用,使教材完全失去了个性。

就北师大版编者提出的比较探究法,我认为它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概念,提高分析鉴赏水平,从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在同一教学知识内向学生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求同寻异,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那么在如此多的教学内容中,寻找恰当的比较点是教学的关键。常见的比较法有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种方法,针对这两种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一、比较字词句,让学生推敲文字的妙用。

为了让学生较快的领会一些关键词句的妙处,教师可以对某些字词加以“改造”,引导学生在同与不同、似与不似之间去玩味、推敲,最终探究出文字的奥妙。

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了解如何遣词造句,更能提高学生修改文章的兴趣。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教师可以故意改成“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让学生通过反复推敲,体会“敲”字的妙用。

当然,这种相似的比较,往往是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看似信手拈来的比较句,往往要花费教师的大量心血。

二、比较题材,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精彩纷呈。

不同的题材表示不同的主题,即便是题材相同,但由于作家的创作意图不同,其思想和主题也就不同。例如,同样写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流露出与友人分别的恋恋不舍;柳宗元的《江雪》又展现出一个不与世俗同污的蓑翁形象;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却借景抒情,高唱当代无产阶级英雄的赞歌。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题材的比较,展现同一题材精彩纷呈的作品,对于学生审题立意、确定中心大有益处。

三、比较体裁,让学生感受异曲同工之妙。

同一题材,可用不同的体裁表达,这种比较是北师大版教材的鲜明特征,编者通过每一单元的同一主题,编排了不同体裁的文章,而正是这些文章,折射出本单元的主题。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是“斑斓春色”,编者就这一主题安排了不同体裁的文章:散文《春》,古诗《江南春》、《游园不值》,科普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现代诗《初春》等。

体裁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特色进行归纳、阅读、复习,同时也对学生写作重点的确定也有很大的启发。

四、比较人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小说和戏剧中,有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将他们进行对比分析。既使学生加深印象,又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在同一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进行对比,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和智叟进行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进行对比,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和《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进行比较。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材中有如此多的比较点,因此,我们在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的同时,让比较法走进我们的课堂,在比较中分析,在探究中创新,这样使教学更有意义。

当然,教师在进行比较探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把比较探究课放在第二课时

因为比较探究应该是学生非常熟悉文本的情况下展开教学的,若学生不熟悉文本,又如何去比较,更谈不上探究了。

2、比较点的确定是教学的重难点

比较探究文一般来说是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如此多的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当筛选,有取舍。不管是选择字词句为比较点,还是题材、体裁、人物为比较点,都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来确定最恰当的比较点。所以说课堂的预设很重要,寻找最恰当的比较点是教学的重难点。

3、大力倡导发现性学习方式

比较探究课的课堂是开放的,活跃的,因此,在学习方式上应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发现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循环过程。”因此,学生要有问题意识,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教学过程应充满建构和生成

语文课堂要打破原有的老师问,学生答,如何突破问答方式,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教材重新组织与整合。教材只是一种静态的、潜在的资源,需要教师着意地去开发与创造,这样才能让教师、学生、文本进行有效地互动对话,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充满了建构和生成。

《走进高效课堂》读后感-- 篇10

---

《走进高效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走近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这是我在这本书中感悟最深的一段话,以生为本,因物而论,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来观察我们的课堂,把握好教学细节中的度。“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口号,但其关键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习授受度步调要一致才可能做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没有放慢自己的脚步去适应孩子的进度,却让孩子加快步伐来适应自己的进度,在这种超越自身能力的过程中,孩子不但对散步丧失了兴趣,还学会了依赖父母来达到目标,课堂上的类似现象出经常发生在我们老师身上。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非常努力,但学生不参与,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仍为零。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真实教育意义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剂,因此,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从目标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度,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进度。因此课堂效率需要教师的努力,需要学生的参与,但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学习,减少教师教学进度与学生学习进度的差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应该怎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第一,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第二,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应该是高质有效的。可以说,一位教师的课讲授得很出色,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教学,那么这一节课一定是一节失败的课。一节有效组织的课堂教学也就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任何一节课都要以组织教学开始,并贯穿于课的始终。所以我们要学会课堂教学的各种组织方法和策略,并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有效地教学,学生有效地学习。第三,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人文真诚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多角度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多元化的答案,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地评价学生可能出现的五花八门的回答。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其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高效课堂”就无从说起。作为教师,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每当考完试后,总会有这样的牢骚---

这题我都讲了很多遍,为什么学生还不会呢?是呀,我们课堂上总是认真地讲解着每一道题,详细地分析着每一篇课文,但有时努力的结果并没有带来学生的发展,原因何在?我们都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缺少了自主的学习,就像缺少了动力的汽车,永远不会奔向胜利的彼岸。如何实现“自主”学习?书中介绍了如下秘诀: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设计“米格25主题魔块”、跟每个学生订一份契约、教会学生“说学”、让学生参与备课、激发学生的多元智慧、让学生“自燃”等10多个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教学策略。“自主”学习的目标还体现在课堂教学力求做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文本由学生自己去解读体悟,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让学生被“被动”为“主动”,我想,这与我们提倡的“生本”理念是同出一辙的。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我们教学的高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走进快乐语文的世界 篇11

一、学会关注

语文教师的职业关注,这是反映教师教育理念的标志。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关注应从近期关注,如,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语文基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带着希望和自信离开教师和学校。当语文教师的关注完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善于发现

当关注成为自觉行为时,教师便会对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的对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生存的处境,以及学生的智力类型,等等。如此,学生的思维火花便会不断闪现,主体意识就会凸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情境自然就会展现在语文课堂中。这时,教师就会发现:原来学生对“愚公移山”有自己的看法,对孔乙己有更多的同情,对小弗郎士多了几分敬佩,对《我的叔叔于勒》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会为学生的争论而激动,会为学生的理解而赞叹,在不知不觉中会成为他们的伙伴,这样就会走出纯粹教语文的误区,与学生共同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重视倾听

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倾听者的教育。“教师的沉默是金”,意在说明教师善于倾听,不仅是教学的艺术,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形象化。倾听,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的跳动,用心与学生交流。教师就会从《有的人》的朗诵中,听出学生对“有的人”的敬仰和对“有的人”的鄙视;教师就会从学生绘声绘色讲述小弗郎士的内心世界中,品尝到儿童纯真的爱国情感。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和学,共同探讨,这其中包含有:平等和接纳──是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鉴赏和学习──是对学生思维成果的评论欣赏和教学相长,参与和体验──是参与学习活动的快乐和对学生创造的体验。

走进快乐语文课堂读后感 篇12

一、综合实践让孩子更开心

面对纯理论, 学生学习感到厌倦, 兴趣不浓, 效率不高, 徒之奈何?唯有改变, 在课堂教学中插入综合实践, 引入这汪源头活水, 才能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记得三年前我接手的一个班级, 是学校里比较差的, 成绩优秀的学生纷纷外逃, 接收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连班干部队伍都跑得残缺不全。我从培养小干部入手, 紧紧依靠综合实践, 提供实践机会, 提高班干部能力, 提升班级凝聚力, 半年下来成果显著, 两年多下来是我们马鞍镇最有特色的班级, 当然也是班级中市县级获奖人数最多的班级。孩子们通过实践有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对老师的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习也有了兴趣, 成绩当然也是稳步上升。

二、综合实践让老师更幸福

学校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多, 老师整天忙于应付这个检查那个创建, 用焦头烂额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班主任尤其如此。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越开心越健康, 怎么办?还是得进行综合实践, 因为实践不仅能让孩子快乐, 也同样能给老师带来幸福。

记得去年带领我们班孩子种的西瓜成熟了, 搞了丰收节, 不光现在带的学生开心, 还把我以前教的学生给招来了, 跑过来蹭吃蹭喝, 但过程是甜蜜的, 忙并幸福着。

还记得去年开学, 我曾经在三年级短暂教了一段时间科学, 那段时间是比较充实的, 每节课都通过实验告诉三年级的孩子, 什么是蚯蚓, 它们有什么特点?什么是蜗牛, 举行蜗牛爬行比赛等。一年过去了, 校园里碰到孩子们还是很热情, 一个劲让我去给他们上课, 这一刻感觉自己是幸福的, 感受到了实践的魔力。

最近学校有个美术老师跟我说过一件事, 他们班美术课做笔筒泥塑, 课堂上讲了怎么做, 怎么美化, 当堂没完成的可以带回去作为家庭作业, 第二天有个同学带回来一条栩栩如生的盘龙笔筒, 话说是父亲小时候就特别爱画画, 一直没什么机会, 这次可算是在儿子和大家面前露了一把脸, 孩子得到了表扬, 后来遇上这个家长都特别热情, 看来多搞些实践活动往往能有意外的收获。

三、综合实践让家长更满意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家长跟孩子都说不到一起, 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个场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我们班关于美食类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我都安排家长参与, 一方面给我们的活动提供方便, 在安全方面加道保险;另一方面难得的亲子活动机会也能促进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这样的活动从一开始的需要动员, 才来了寥寥几个家长, 到后来的人满为患, 一听学校有活动就跑来了, 甚至前段时间学校举行的体验就餐, 一窝蜂来了两位数的家长, 呼啦啦围成两排, 相当壮观。另外, 一年前我在我们班推行的日行一善的实践活动也比较成功, 每天以作业形式推行, 一年多来同学们帮助老师倒垃圾, 帮助同学, 更难得的是很多同学在家里干活得特别起劲, 还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孩子的周记题材丰富了, 水平也见涨, 这是意外的惊喜。还有一方面, 家长对学校越来越认同, 满意度提升也比较明显。

四、综合实践让领导更成功

综合实践可以让孩子开心地学, 老师幸福地教, 也一定会让我们的领导更成功。现在的家长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想当然觉得理想教育应该如何走, 现实生活中又无法教育小孩, 从与学校教育观念形成冲突, 引发家校矛盾。但如果一个学校中大力推行综合实践,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老师、学生能力会提升, 家长会在亲子实践中认识学校, 认识老师, 观念会和现实碰撞, 认知慢慢会趋向统一, 校园也会更和谐。

从来没有一门课程会让孩子如此喜爱, 也没有一门课程会让我们老师如此殚精竭虑。你为她而乐此不疲, 废寝忘食;你更为她上下求索, 不耻下问。在学海中遨游, 却时常会有“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她就是综合实践活动, 我相信只要我们勇敢地大步向前, 走进课堂, 走入文本, 综合实践一定会让我们的教学变得快乐起来, 我们一定是那棵有着甜美果实的无花果, 让我们一起快乐实践, 实践快乐。

摘要:课堂上渗透综合实践活动会让孩子学得更快乐, 更有兴趣当然更有收获;实践活动也让老师教得开心, 体验成功, 收获满满幸福;实践活动还会让家长更容易和孩子沟通, 更有尊严, 当然对学校也更满意, 实践活动会让校园更和谐。

走进快乐语文课堂读后感 篇13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体验式学习通过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新知,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那么,如何让体验式学习走进语文教学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情境中体验

学生自己的发现远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深刻。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很快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带着感情和思考进入课文内容,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购物讲价》教学时,我将课堂布置成“商店”,让学生体验“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身临其境地进行销售和购物演练,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这样,学生的表演欲望和角色意识得到了发展,参与学习的兴趣浓厚,与同学的交际更为活跃,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在想象中体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教师就像是魔法师,利用想象的魔法棒带领学生进入一个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在教学课文《普罗米修斯》时,我引导学生利用文本插图想象,让学生观察普罗米修斯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的插图,想象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痛苦。于是有同学想到了他要忍受日晒雨淋,有同学想到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还要饿着肚子。为了开阔学生的思维,我又问:“他遭受到的痛苦只有这些吗?炎炎夏日、寒冬腊月、漫漫长夜里,他将承受怎样的痛苦?”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普罗米修斯在炎炎夏日汗流满面,口干舌燥,痛苦难耐;有的说普罗米修斯在寒冬腊月里要忍受寒风刺骨的痛苦。由此可见,想象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展现心中的图画,学生有了自己的体验,对文章的理解不仅深刻而且多元。

三、在探究中体验

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充满好奇和求知的欲望,通过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能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可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成为自主的、“发现的”学习者。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我提出的探究问题是:请大家来扮演猫,向人类介绍自己的特点。由于问题新颖,富有想象性,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探究的气氛异常热烈。学生要介绍好“猫”的特点,就得更细致地读课文和查阅关于猫的资料,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理解了猫的淘气可爱、性格古怪等,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四、在实践中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所得,是任何说教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在《家乡的环境》教学中,我让学生组成环保考察团,举行了一次环保考察实践活动。学生参观本地环保部门的一些环境监测设备、仪器,观看了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分组实地考察了水资源、垃圾污染等情况。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回到学校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写出的文章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抄袭模仿,而是有自己的真实体验。

体验式学习将教师从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虑课文的题材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选择最恰当的体验式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西区中心小学)

上一篇:三进三同的活动调研报告下一篇:春节期间安全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