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教育为话题的论文

2024-07-12

以生命教育为话题的论文(精选14篇)

以生命教育为话题的论文 篇1

桥,一个永恒的主题。

世界上成千上万的桥,说不尽,也走不完。人们喜欢把桥比作海峡两岸沟通的使者,比作人们交流的纽带。我,喜欢桥,喜欢它的雄伟,它的壮丽,它是我生命的见证者,见证了我成长道路中一次次的进步和喜悦。

亲情之桥

“哇”一声刺耳的啼哭声打破了黑夜的宁静,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一轮希望之火点燃了。躺在母亲的怀里,一切都不再陌生。当黑夜来临时,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这时,耳边传来妈妈温柔的话语,安全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妈妈给了我心灵上的安慰和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爸爸,则在我迷茫时伸出那坚实的臂膀,让我大哭一场。这种无价的亲情就像一座坚实的桥,永远不会被洪水冲垮,也永远不会有走完的那一天!

因为,亲情是永恒的桥。

友谊之桥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开始走向独立。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是啊!朋友,一个与自己共患难的人。在人的一生中,朋友所占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还记得儿时与小伙伴手拿棉花糖玩捉迷藏时的样子,好怀念。友谊是一座美丽的桥。当你踏上去,会看见许多美好的回忆。因为,友谊是纯洁的。

爱之桥

爱情,一个深不可测的东西。在这方面,我没有权利发表见解,以为我没有轰轰烈烈的爱过。但爱情这座桥是脆弱的。经不起大风大浪,受不住对方的背叛。在过爱之桥时,你要格外小心,随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迹出现。因为,爱情就像一个奇迹。

以生命教育为话题的论文 篇2

近年来, 校园安全事例增多, 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在《初中生生命存在现状的调查问卷》中, 有42.2%的学生对与逃生、防身等有关知识会经常关注, 43.9%的学生认为在突发事件中应变不及时、自救能力不强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安全意识差, 平时很少考虑或者注意应对方法。有44.8%的学生在过马路时, 如果车辆较少时, 那么即使当时显示的是红灯也会选择过马路[1]。可见学生关注或掌握的安全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而当灾难或危险来临时, 真正的逃生、防身技术才是根本。如果青少年具备了一定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则可以在遭受意外伤害时尽快进行紧急救助, 避免因延误治疗时间而使病情加重, 并将意外伤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教育已经不容忽视。

目前, 随着生命教育的大力开展,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生命教育, 其生命教育实施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 将生命教育纳入相关思想品德课程

比如: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一年级《思想品德》新教材中, 安排了生命教育的有关内容, 第二课第二单元的“认识新自我”, 第三课“珍爱生命”共有六个单元: (1) 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 (2) 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3)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4) 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5) 肯定生命, 尊重生命; (6) 延伸生命的价值[2]。

(二) 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

班会活动以班集体为单位,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 由班委会组织针对班上的某一倾向性问题, 全班同学围绕生命教育相关主题而开展的活动, 如《感恩的心》、《像花儿一样绽放》等[3]。主题班会活动虽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但这种形式往往只是教师通过播放一些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等进行单方面讲授, 并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真正体会到生命教育的实质, 收效甚微。

(三) 进行以生命为主题的专题教育

专题教育活动类别很多, 但在初中阶段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的有健康教育 (含心理健康) 、公共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等六类[3]。但是很多学校生命教育专题教育活动仅仅关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 开展过程流于表面, 忽略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不易激发学生对生命内涵的深刻认识, 致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的认知存在偏差。

二、生命教育探究活动理念

20世纪80年代初, 美国凯斯西楚大学教授大卫·库伯 (David Kolb) , 正式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的模型:活动 (体验) —发表—反思—应用—活动 (体验) , 依次循环。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 进而发表看法, 然后进行反思, 再总结形成理论, 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体验式学习理论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 学习者透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 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目前, 体验式教学已逐渐成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 与之相应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也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认可和推崇[4]。

三、生命教育探究活动设计

所谓探究活动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开发学生智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 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使学生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与学习活动。[5]

基于活动的生命教育教学中, 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探究主题, 参与合作探究, 反思与评价。在每一个环节, 学生的技能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如图1所示。

第一环节:确定情境, 分析问题。

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 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重要作用, 而且对于其学习同伴而言也是知识的来源, 这一步可以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目的, 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激发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情境的确定对于学生认知策略、学习态度的形成、问题解决技能的掌握十分重要。

在这一教学环节,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 同时结合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关注点和心理需求, 精心选取相关典型资源, 设计一些富于趣味性及挑战性的问题, 创设贴近学生认知起点、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吸引学生, 培养其参与体验的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体验, 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

第二环节:设计方案, 合作探究。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自我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不只是简单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 其对信息有一个选择、加工及处理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的建构获得知识的意义。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这种建构并不是他人引导和传递的, 其基础是学生先前的知识与经验。方案的设计过程是学生综合发挥其智慧与技能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条件, 同时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设计活动。

在这一教学环节,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进行自我解读,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激励学生努力寻求自身对生命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对生命技能的掌握, 生命价值的提升。这是基于探究活动的生命教育的核心环节。

当学生通过探究获得一定的生命认知并产生丰富的生命体验后,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当学生充分展示完自己的成果和体验之后,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探讨和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的探讨和交流, 才能集思广益, 开阔学生视野。

第三环节:评价反思, 改善提升。

在初中实施生命教育, 其功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生命知识,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熟练掌握生命技能, 并促使学生将正确的生命观念及行为转化为自身实际行动, 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因此, 评价和反思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 教学不能只停留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研究与体验,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探究和体验后进行评价和反思。在这一教学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探究能力提出不同要求, 对学生行为表现予以肯定或者否定, 逐步构筑学生认知策略。随着探究的深入, 教师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反馈的方式方法, 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各自的小组成员、同伴等对整个探究过程例如活动设计是否合理、活动表现是否积极、得出结论是否科学等维度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可以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收集学生的相关资料并将其有组织呈现, 通过这些资料或材料, 形成生命教育学习档案袋, 展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的进展过程及学生的发展经历。

四、案例研究———相城实验中学校园农耕活动

(一) 案例简介

苏州实验中学是相城区的代表性学校, 在我校开展尚德校园农耕活动也符合相城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相一致, 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校园里开辟一块农耕地, 是一种生态有机文化的象征, 使校园变得生机勃勃, 妙趣横生。

该探究项目主要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 旨在让学生参与农作物的耕种, 并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该阶段的学生对实践探究活动有一定意识与经历, 也能积极参与小组协作, 并且对农作物耕种充满兴趣和期待。同时农作物的耕种对他们而言, 易于操作,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与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农耕、植物、动物、季节、气候的奥秘, 尊重和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学生体会自然的韵律和滋养, 学习人类与自然的沟通及其基本精神, 学生在感受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中学会尊重食物、尊重土地, 在播种与收获中感受生命。让学生克服心理惰性, 磨炼战胜困难的毅力, 增强团队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理解、包容与爱护、有效激发他们的潜能, 提升和强化学生的行动力和创新力, 为学生建造一个真正的精神家园。

(二) 活动设计

1. 活动目标的确定

我们围绕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与目标, 分析了学生的认知与能力特点,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目标, 旨在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如下表所示。

2.活动过程的设计值观 (6) 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形成

3. 活动评价的设计

生命教育探究活动突破了教师评价为主体的传统评价体系, 评价分为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同伴评价。

(三) 案例实施

本研究中该活动是在苏州相城实验中学“相实农庄”开展的, 参与对象是该校初一年级学生。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具体如下。

1. 活动准备阶段

首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学习相关农作物种植的相关知识。其次根据劳动需要分为策划组、管理组、技术组、美工组、宣传组四小组, 每个小组至少由4名学生组成, 分别处理相关策划、管理等工作。策划小组先组织整个活动小组的所有同学, 根据初步制订的活动方案进行改进讨论具体实施过程。讨论的相关事宜为探究活动进行的时间及场地的分配等。

2. 活动探究阶段

先进行前期开垦工作, 按照之前制定好的规划图对指定地点进行开垦。在此期间, 活动小组谈论完成并且安排好的各个小组负责种植的农作物, 小组人员进行安排时间或者求助活动负责教师进行农作物种子 (幼苗) 的购置。开垦完成及开垦过程中, 收集学校清扫过程中的果皮、树叶、厨余等有机材料对土地进行堆肥。开垦工作完成之后, 学生进行种植, 为了便于试验地小组之间观察和比较, 利用统一时间进行耕种幼苗的作业。而后按照之前每个小组制订的种植计划, 定期对自己所负责的试验地进行浇灌除草等后期管理。

3. 形成结论阶段

学生在进行校园农耕活动时实时记录作物生长情况, 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进行记录, 由于学生不可能带相机手机等设备, 拍摄统一由负责此项活动的老师进行, 并由老师统一记录至电脑中用于存档。活动小组成员在利用课余时间, 把活动过程中记录的文档资料整理成册, 编辑校园农耕活动手册, 制作宣传板报, 用于宣传此活动, 进而让更多人了解绿色农耕、生态农业及生态城市的概念, 激发学生热爱环保的情感。

(四) 案例评价

为了进一步了解苏州相城实验中学生命教育探究性活动实践后的教师与学生对该活动及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笔者对本校20名教师与200学生进行了有关教师对生命教育探究性活动的认识、态度等方面的问卷调查, 发现, 95%的学生对该活动给出了正面评价, 表示自己乐于参与并很希望继续开展相关活动, 80%的学生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提高了自己对生命内涵和价值的认识;90%的教师认为生命教育探究性活动的实施提高了学生能力, 75%的教师表示能正确理解“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并初步掌握了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 自己的专业素养也有所提高。

总体而言, 本校所实施的生命教育探究活动案例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学生对此类探究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热情与兴趣, 增长了科学知识, 开阔了视野, 锻炼了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同时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分工协作, 也使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五、结语

在生命教育教学中, 我们应当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经验, 为学生设计生命教育主题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究, 及时开展反思与评价,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更加了解生命的意义, 培养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价值取向, 增强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摘要:初中生命教育课程的宗旨在于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意义, 熟练掌握保护生命、珍惜的技能, 逐步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 但当前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形式与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作者选择从探究性活动这一角度对初中实施生命教育进行了思考、研究和实践, 力图构建一种有效的生命教育教学实践操作体系。

关键词:中学生,生命教育,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1]韩玲玲.初中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1.

[2]郭平.青少年生命教育现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潘林荣.初中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初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徐英.基于体验的生命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思考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 2009.

以生命教育为话题的论文 篇3

(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

1、现代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方面,而且也包括心理方面。要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必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

心理素质是人的其他各种素质的载体和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必然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中小学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3、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借鉴

发达国家和地区日趋完善的学校心理教育体系,制度化的辅导计划,有序而有力的组织保证,一定数量的专业师资队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显示出的巨大作用,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学校的标志。

(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阶段

1、预备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期)

以班华教授《心育刍议》为标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舆论准备。

2、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更加广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研普遍开展,课题研究得到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

3、繁荣期(1999年底至今)

以教育部颁发《意见》(1999)和《纲要》(2002)为标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民间推动向官方主导发展,从基层探索到国家有计划地推进,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了发展正轨。

(三)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各地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化并取得新进展

4、加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读物更加丰富

(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

心理健康教育是“副课中的副课”

2、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

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区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发展速度快。而小城镇、

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无论是重视程度、普及面还是发展水平都是很不理想,占人口多数的农村中小学几乎还是空白。

3、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当前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数量不够;其二,质量不高。

4、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

在理论性研究方面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

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

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

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

5、操作缺乏规范,消极倾向显现

滥用测验量表或其他测验手段,随意解释测验结果,缺乏对测验结果及学生心理问题的保密等。

还有,未经加工处理和改造,直接将西方的有关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原理、方法、技术和手段等照搬到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我国学校教育活动中。

重少数轻全体的个别化倾向,重治疗轻发展的医学化倾向,重教学轻活动的灌输化倾向,重德

育轻心育的片面教育化倾向。

(五)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前景

1、心理健康教育将继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获得广泛而普遍的发展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化程度将迅速提升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化特色将更加显著

二、关于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 ,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

达村和阿南达学校 ,倡导和实践其生命教育的思想。澳洲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 LEC),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

(二)生命教育的发展

日本于1989 年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乌克

兰2001年开始开设生命科学基础课。20 世纪末 ,我国台湾教育界也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入、整合 ,称为生命教育 。

它的主旨是:阐释生命的可贵及生命应有的尊严。教学内容一是“生命的旋律”。包括生命的跃动、生命的喜悦、生命的挑战、科技与生命、生命的尊严等。二是“温馨你我他。”开展帮助弱者的一系列活动。学生用教材有《生命教育教材》,教师用教材有《生命教育手册》。

台湾把 2001 年定为“生命教育年”,成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生命教育起步也较快 ,编写有《爱与生命》教育系列材 ,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也灵活多样。

2004年,上海开始制定并出台《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这说明“生命教育”这

一现代教育理念一开始进入我国中小学校园。

黑龙江省从2006年开始,逐步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小学阶段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培养安

全意识等,中学阶段学会健康地与异性交往,避免受到性伤害等。

(三)生命教育的概念

1、国内的观点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

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简言之,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

2、台湾学者的观点

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

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3、香港学者的观点

生命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保持个人理智、情感、意志和身体平衡发展及建立与自己、他人和环

境互相尊重、能沟通和负责任关系,最后达致成熟和快乐人生目标的训练。

(四)生命教育的意义

1、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青少年自杀轻生、凶杀、校园暴力事件已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以及教

育理论界的密切关注。

2、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有15.23%的孩子曾认真考虑过

自杀;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实施自杀而未遂者达到1.71%。我国每年至少有 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 自杀已成为 15至 34 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三、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构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需要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体

系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和尝试。

心理健康教育是直接介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负有直接对学生进行生命

教育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

而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重视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认识赖以生存的环境,消除来自生存环境的心理困扰,学会应对困难和挫折,寻找自我的统一和谐,形成对自我或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具有责任感,拥有生命的智慧和健全的人格。

(一)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1、潜能开发,包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学习策略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学习压力和考虑焦虑的调适等。

2、心理适应:学会处理与家长、教师、同伴之间的各种关系,掌握人际交往规范,发展交往技能,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感知和理解自我内心世界,运用心理学知识发现自身问题寻求社会支持,获得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适应良好、无困扰、强复原力)。

3、个性与情绪: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获得自尊感和价值感,形成带有个人色彩的稳定而特

殊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形成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够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况,学会情绪管理,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必须重视并着眼于师生的交往互动,师生的交往互动源于双方的共同精神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曾以追问的形式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是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是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然无绪时,你是否给予其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另外,他又提出:你是否能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是否能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是否能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你的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和惊喜?

要做到这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信任的关系:要达成良好的互动,必须建立的平等信任的基础之上,营造一种愉快、宽松、亲和的心理气氛,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和内心感受。

1、重视参与度。从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水平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出发,设计生动活

泼的活动,促进师生对话。

2、教育的延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在于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其认

识生命的意义,消除来自生存环境的心理困扰。生命形态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程度。因此,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将所学迁移到现实情境中去。

联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推动生命教育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转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形态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 篇4

可是,每年都有许多的生命丧失在交通事故中。许多家庭也因之支离破碎。交通法规是我们的保护绳。每一个行人要使“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成为现实,就得严守交规。

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在许多的交通事故中,有很多都是因酒后驾车所致。酒精会影响人的大脑,使大脑处于亢奋或麻痹状态。因此酒后的司机往往感觉异常,超速行驶几成必然。近年来,我国严打酒驾。今年五月一日起,更将之入刑,以扼制屡禁不止的恶习。

是啊,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为了炫耀自己的车技,展示自己座驾的性能,逢车就超,无所顾忌,是多么危险啊。一时的快意也许换来的却是自己和家人终生的遗憾。

还有一些司机,为了牟取更丰厚的利润,超载一倍十倍,殊不知这是为自己埋下定时炸弹。因为车一旦超载,事故发生的频率大大增加。还有一些乘客,只要有车就上,根本不管是不是营运车,是否已经超载,哪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更有不少中学生,为了图一时痛快,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那微不足道的虚荣心,无证驾驶着摩托车在路上飞奔。更有甚者,载着三四个人,摇摆前行,这是多么危险啊。稍有不慎,便是车毁人亡啊。

此外,那些骑摩托车不戴头盔,开车穿拖鞋,以及为了驱除开车时的无聊,总要播上几首歌曲,并且把音量开到最大,好享受迪吧的刺激的年轻人,有没想过这里隐藏着多大的安全隐患。也许交通事故就在你自以为的潇洒和痴迷的乐声中降临。

以生命为话题的诗歌 篇5

作为120急救人员,刚刚经历了一场失败的抢救,正当灰心失落之时,突然接到指挥中心指令,一名孕妇临产,羊水已破,亟待救援。于是放下包袱,振作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有感于此,写下这篇小作。

生命

干涸枯竭的河面

条条沟壑

龟裂纵横

荒芜的.杂草丛中

了无声息

如一张苍白的脸

血色全无

脉络凝固

一条细直的线

通向天国的路

一只神鸦

唱出哀泣的歌

在无边的旷野上回荡

沉寂 沉寂

恐惧的窒息

恍然间

循声而去 却是

一片鲜嫩的绿

一颗成年的树

吐穗抽芽

身披薄薄的露

一种声音

从远方传来

声声呻吟

时轻时重

是求救的呼唤

又像天籁

美妙而动听

一朵花蕾

含苞欲绽

露出鲜红的瓣

一条小溪

缓缓流淌

以生命教育为话题的论文 篇6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诺贝尔说过,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泰戈尔也说过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小时候妈妈也对我说过:生命的意义就是自强不息,是进取,是„„可我知道,那些只不过是书里的词句而已,直到我五岁那年才朦朦胧胧地明白了生命是什么?

2003年春天,“非典”疯狂肆虐,我国内地24个省区先后发生非典疫情,全国各地一片惊恐,幼儿园,学校等单位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放了假.但是,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没有丝毫的畏惧,前仆后继,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努力工作,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的生命之歌。比如广州附属医院已经年逾花甲的钟南山大夫,竟在非典期间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转到我们这里来!”他说:“拯救生命是最大的事情。”他在探视病人时为了检查病人的口腔,把自己的头凑到和病人距离不到20厘米的地方观察,他始终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是钟爷爷用生命挽救生命,用仁爱点燃众多病人的希望,把微笑与信心[来源于]留在了每个病人的心里。

以生命教育为话题的论文 篇7

1 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途径研究现状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 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 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 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1]自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引入我国, 中国大陆地区近几年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2002年5月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该校组织的一场“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开发仅一次属于你的生命”的大型讲座, 这是国内首场生命教育大型讲座。2004年3月我国第一个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系统课程, 正式在北京中加学校开设。200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内地第一部“生命教育”专业教材———《生命教育》, 针对小学生、初中生设计了“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四大模块。[2]由此可见, 生命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国后, 主要在中小学推行, 并以学科教学的形式开展, 但是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及相关研究直到最近十几年才开始, 因此有许多问题亟待深入地探讨。

通过查阅文献, 我们发现, 有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富, 但是有关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相对较为匮乏, 主要依托学科教学渗透、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等形式开展生命教育, 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是推进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创新教育形式, 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 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2 学生专题研讨会的特点以及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适用性

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启动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评估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学生专题研讨会, 对在校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核, 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考察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3]具体而言, 学生专题研讨会就是学生个体针对某个主题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现身说法、小组交流等方式, 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运用、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的目的。

专题研讨会这种教育方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相比, 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强调学生在受教育过程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教师一改往日传道授业的教育者身份, 转换为引导者和激励者, 在专题研讨会中对学生在资料搜集、成果展示等研讨方法上的引导。因此, 它可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形式应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另外, 以人为中心理论认为, 个体具有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只要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 他们就能产生自我理解, 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 形成积极的行为。专题研讨会中搜集资料、小组交流恰好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成长、榜样学习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 大学生不仅能够懂得生命的珍贵, 还会思考如何更好的活着, 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因此, 专题研讨会适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

3 依托学生专题研讨会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9月-2012年7月期间开展了为期两年的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学生专题研讨会。它在实施过程中分阶段、分步骤开展, 做到了层层深入, 实现了全员教育。

(1) 生命教育专题研讨会分为四个阶段, 依据大学生心理特点设置主题, 四个阶段的主题依次为:了解生命、认知自我、学会管理自己;尊重生命、善待他人、创造和谐人际;健康心态、直面挫折、开启灿烂人生;感恩父母、奉献社会、提升生命价值。为了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 每学期开展一个阶段的专题研讨。

(2) 每阶段的生命教育学生专题研讨会分班级、系、学院三个步骤开展, 即第一步:首先, 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学生专题研讨会的基本知识、论文写作格式和中英文摘要的撰写方法、英语翻译技巧、研讨会发言技巧和形体语言、个人礼仪和普通话练习。其次, 要求班级所有学生查阅生命教育主题资料,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班主任老师跟班组织指导和鼓励学生, 在训练和培训过程中, 注意发挥骨干学生的带头和榜样示范作用。最后, 在班内进行以组为单位的专题研讨比赛, 评出优胜组和参加系专题研讨比赛最佳选手。第二步:各系以班级为单位分组, 各个班级抽选优秀选手进行本系专题研讨比赛, 并评出优胜班级和参加学院专题研讨最佳选手。第三步:以系为单位分组, 进行学院专题研讨比赛, 评出优胜系。开展班、系、学院专题研讨比赛的目的是以赛促学、以赛代训, 即以比赛为平台, 促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教师指导等方式学习如何管理自我、如何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以及如何提升生命价值, 从而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另外通过代表队选手的现场发言、现身说法, 以及评委老师的点评和启发, 实现对全员学生在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

4 依托学生专题研讨会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效果评估

4.1 生命教育主题学生专题研讨会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 国内很多高职大专学生实行2+1的教学模式, 即大专学生前两年为在校学习阶段, 第三年为离校实习阶段。为了使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与学院教学工作相配合, 同时将生命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在学生两年在校生活期间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全员生命教育。在整个专题研讨会中, 提高了学生采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合作协调、运用多媒体技术、探索创新的能力;同时在生命教育专题研讨自我学习、老师引导、小组交流和评委老师启发等过程中, 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高直面挫折的能力等, 进而引导学生了解生命、尊重生命,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4.2 生命教育主题学生专题研讨会创新了大学生生命教育途径和模式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 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 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它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学生专题研讨会的优势, 将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学生专题研讨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一方面专题研讨的教育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点,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创新了学生生命教育的新途径。另一方面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将大学生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挫折应对、感恩培养等心理健康内容融合到生命教育中, 丰富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另外, 将生命教育专题研讨分阶段、分步骤开展, 做到层层深入, 不仅实现全员生命教育, 同时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程教育, 积极探索了生命教育新模式, 将生命教育的“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引导学生不仅关注生命, 同时注重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通过为期两年的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专题研讨, 我院从学院领导到基层学生管理人员都充分认识到专题研讨会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是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活动中, 为将生命教育落实到实处, 加强专题研讨会的督导, 及时纠正片面追求效果导致专题研讨论文辞藻过分华丽的问题, 避免了专题研讨会流于形式。总之, 生命教育以教育大学生珍惜生命和实现生命价值为其目标, 高校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承担者, 必须努力创造条件使生命教育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郝秀君, 金卫东.西方生命教育课程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4) .

[2]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11) :26.

以生命教育为话题的论文 篇8

关键词:身价;角度;生成;问号

一、降“身价”——学生的伙伴

科学课的前身是自然常识课,以了解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小学毕业时会像语数学科一样进行自然知识考试。教师是施教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者,教材就是灌输的内容,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时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学生迷信老师、书本的权威,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在学生幼小的心里扎下了“师道尊严”的根。这与“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相悖,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放下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身份,降低“身价”,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交朋友,一起活动、倾听、对话,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二、换“角度”——学生的同行者

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精心预设高效的教学过程。小学科学探究的每个问题就犹如一个个“小山包”,我们坐着飞机鸟瞰它,感觉它是平的,没什么高度;但如果我们站在山脚仰望它,会觉得高险,攀登起来有些难度,但只要我们去挑战、去攀登是一定能到达顶峰的。小学科学的探究问题对老师来说都是已知的,没什么新奇的东西,都是些日常的自然现象或规律,设什么好探究的,一看就知道,因此上课时就变为传授式。然而对学生来说这些是未知的、新奇深奥的东西。虽然许多现象都是自己身边的,但是没有在意,就是在意了也没有去细心观察过,更没有去思考其中的奥妙。因此我们在“预设”时,就要换换“角度”,“板凳打个调”,站在学生的经验、需求层面上,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把自己当成小学生,从他们的思维角度、方式出发,多方面“预设”,一步一步地探究眼前“未知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锻炼能力,培养兴趣,提升素养。

三、重“生成”——学生的引路人

教科书和教师预设的教案都是静态的,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思维的生成却是动态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一味地注重教科书和“预设”,不关注学生的生成,那就是“照本宣科”,就会使课堂程序化、教条化,课堂将失去应有的活力和生机。我在上“辨别声音”时,按照书上提供的材料和我的预设,学生细心听鸟叫和牛叫的声音,找出其中有什么不同,来感悟、体会声音的高低不同,从而得出音调的概念……这样学生对音调的感知深刻、效果好,对概念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一堂普通的科学课,只要我们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让他们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听到学生灵动的表达。

四、带“问号”——学生的导航者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要探究就必须有问题,没有问题是不可能探究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大胆地提出(发现)问题。比如:在观察鱼时,我把孩子们带到学校的水族馆去观察鱼,并提问:你最感兴趣的是鱼的什么?为什么?把它记录下来。学生在观察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鱼的全身要长满鱼鳞?为什么鱼鳞是一片一片的,摸起来很滑?”“鱼的嘴不停地一张一合,是在喝水吗?”这一个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就成为他们探究的题材。课堂上我们不能一一探究,但可以利用最典型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想,设计实验探究,让他们体验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一个个自己未解的有趣的问题犹如“导航”,引领着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广阔的大自然,独自或结伴探究自己的“未解之谜”。

总之,降低“身价”与学生交朋友,平等对话,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常见的自然问题,倾听、关注课堂生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发言、思考、实验的机会,在一个个有趣问题的驱动下不懈地猜想、实验、思考,在一次次成败喜悦的激励下不懈地探究问题、磨炼意志、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科学课堂将成为和谐、高效、富有“生命”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2.

以生命的价值为话题作文 篇9

曾经读过一段话:人有多重的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

的确,人有多重的价值需要开发,并不是你穿得华丽吃得丰盛用得奢华过得安逸,你的生命就无价。这应该取决于你的信念和志向、你心中坚守的道德和理想!

所以,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是可悲的,那些胸无大志的人是可怜的,那些损害他人利益践踏国家利益的人是可耻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开一次花,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生命都会结一次果。结不结果,取决于你是一朵花的时候是否追求过,是否努力过。

李清照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雷锋说: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或许我们不及李清照的胸怀大志,不及臧克家笔下的不朽精神,不及雷锋的无私奉献,不及孟子的仁义道德……但只要我们追求过,努力过,只要我们活得问心无愧,只要我们“撒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只要我们的存在给别人带来了好的影响,我们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以生命的奇迹为话题的作文 篇10

一个冬日,在晒太阳时无意瞥见了它。“几年没给它浇水了吧,时间久得我都不记得了。”说着把它提起。它的表面已起皱,原本胖嘟嘟的已薄得很,原本充满生气的绿色,已染上了几丝枯黄。“快死了吧,那就扔了吧,省得在这里碍眼。还说仙人掌生命力强呢,没给它浇水就死了,强什么呀!”说着,我将它随手扔到后院,就再也没去看过它,任它自生自灭。

梅花开了,又谢了;桃花开了,又谢了;广玉兰开了,又谢了……过了半年左右,我来到后院打扫卫生,突然看见一大堆废旧物品中有一朵嫩黄的花儿。那是一种多么青春的颜色,像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正在迫不及待地向外张望,想去大千世界闯荡,小学六年级作文《小学六年级作文:生命的奇迹》。在这个堆满废旧报纸、塑料瓶的地方居然会有如此美妙的生命存在着!我忘了自己该做的事,像个年幼的孩童,迫不及待地一把抓住它。“啊!”我马上叫起来,手上感到一阵尖锐的疼痛,再次尖叫起来:“仙人掌!”

不可能!这就像一个梦!就像一个已经被判死刑的囚犯突然被无罪释放,这一定是个梦!可手上的疼痛告诉我,这不是梦。

没错,就是这样一株快死了的植物开出了这样美妙的花儿,是它本.文,来.源,于.贵,州.学,习.网, ,真的是它!在这个露天的后院,它得到了雨水。甘霖滋润了它,它再一次起死回生,缔造了生命的奇迹!

它将我打动了,我用双手将它捧起。在死亡线上,它不断燃起心中的信念;面对他人的误解,它不断用一点点的信念浇灌自己……这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有坚韧的信念,乐观的心态和不懈的努力,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之前总以为植物是那么渺小,可现在,我站在这株手掌大的植物前,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渺小者。我的眼角突然有些湿润。一株仙人掌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感动,还有无尽的反思。

海门市汤家中心小学六(1)班 刘佳昱

指导教师:秦陈

以生命教育为话题的论文 篇11

正像市场营销学将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样, 电视节目生命周期的构成也可分为四个阶段, 即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电视节目的投入期是指一档节目在正式播出前的准备过程和节目运行的初期阶段。这个过程可能是几个月抑或几年, 投入期也可以说是节目生命周期的基础。但是初创的电视品牌的失败率一般很高, 淘汰率有时达到惊人的地步[1]。

成长期是指电视节目收听率迅速上升的阶段。在节目的成长阶段, 节目设计、风格初步定型, 有效的分工也已经形成, 受众对节目的认知也显示了一定的品牌满意度。但是, 同一定位的电视产品开始增多, 出现大量的替代品。

成熟期是指听众比较固定, 创收开始出现下滑, 节目内容与形式开始缺少新突破的阶段。在这个阶段, 各个节目的听众群基本稳定, 节目管理与人员配备也都程式化, 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竞争, 出现激烈的观众与广告客户争夺战, 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弱栏目品牌差异拉大和相应的策略调整[2]。

电视节目衰退有许多原因: 节目质量老化、没有新意、老客户纷纷退出、新客户不愿入场、年轻主持人纷纷跳槽、听众范围明显萎缩等[3]。

2 观看倦怠的理论研究

临床心理学家H. J. Freudnberger (1975) 和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 (1976) 正式使用了倦怠这一术语后, 这一现象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4]。

Maslach和Jackson (1981, 1986) 最早用三维度模型对其做了操作定义, 他们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心理上的综合病症,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情绪衰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人格解体 (Depersonalization) 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 (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

戴维·莫利在《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一书中针对《全国新闻》节目的受众, 将收集到的观众材料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 并借用霍尔编码解码的模式, 关注不同社会身份的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不同的解码行为, 对各种解码过程进行详尽的阐述。莫利开辟出民族志受众研究的大道, 从而引向受众研究的方向[4]。

3 观看电视节目的倦怠表现分析

针对时尚娱乐节目消费者心理研究, 在此设置了相关问卷。调查采用纸质问卷和网上问卷两种形式变化调查。其中纸质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大学生, 教职工以及社会人员。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 收回158份。其中:

通过对“如果有一档节目吸引你, 你希望它拥有……”有“30. 86%”的人希望有幽默风趣的主持人; “24. 69%”的希望与观众良好的互动; “20. 99%”的人希望众多明星的参与; “18. 36%”的人希望有快捷丰富的娱乐资讯, 我们得出其实不管什么电视节目都需要创新, 当然在形式上有个风趣幽默的主持人相对更吸引观众。

通过对“你通常通过什么渠道获悉一个娱乐节目的”调查, 有“25.42%”按照收视率; “28.57%”朋友的推荐; “20.04%”的人通过关注喜欢的明星动态; “25.97%”通过某电视台播出。电视节目的宣传很重要, 只有通过独特的营销和宣传策略, 才能使节目在成长期迅速地得到观众的响应, 缩短投入期的时间。

通过“你希望娱乐节目多久进行一次创新”的调查, “40.44%”希望是一个月, “21.57%”和“21.32%”的观众希望是20天和三个月, 这就需要电视节目要经常性的创新, 而创新思维的来源, 创新的形式则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只有节目的持续创新, 才能延长节目的成熟期。

通过“你一直很喜欢的娱乐节目, 导致你突然不喜欢的原因可能是”的调查, 49.75%的观众认为是内容情节毫无新鲜感; “17.16%”、“16.91%”和“16.18%”认为现场气氛没有之前好了、主持人风格不变、有了新的关注目标等。如果电视节目进入明显衰退期, 要积极做好节目调整, 或者发掘新的节目市场。

通过我们对问卷的整理分析, 结合各种倦怠的国内外理论, 得出观看倦怠的定义和表现。

观看倦怠是人们连续观看某一电视节目而表现对于该电视节目的一种生理或心理的倦怠。其主要表现为疲劳、情感衰竭、消费满足感低落。

一是疲劳。这里指的是身体上的疲劳, 因过度劳累而引起的一种劳动能力下降现象, 具体表现为: 反应迟钝、动作灵活性和协调性降低, 并伴有主观感觉疲乏、无力等。在我们有限的精力下, 如果我们看电视很入迷, 却不注意自己的姿势, 观看过程中的大笑、愤怒等各种情绪的变化很容易使我们观看节目后产生疲劳。疲劳是观看倦怠的最直观的表现也是最容易引发关注的因素。因此, 针对这种现象, 电视策划者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疲劳的产生, 如增加一些人性化的操作: 播放完全按照科学的时间间隔, 中间穿插人性化的小提示等。这就需要创新的意识。

二是情感衰竭。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如果对电视节目的好奇驱使观众过长时间地关注一件特定的事物, 长期经受持续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感的困扰, 他们很容易产生厌倦, 对该节目的关注度降低, 可能把精力转移, 如跟其他人讲话、更换频道、情绪上的烦躁等。

三是观看满足感低落。对于剧情发展, 某演员的举止, 自己预想落空, 周围环境影响, 如果观看者满足感在观看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实现, 很可能对此节目失去兴趣, 甚至对整类节目失去兴趣; 有的观众会将情绪带到生活中, 持续几小时甚至一天的郁闷, 影响到自我评价, 导致自我成就感的降低。

其实无论是情感衰竭还是消费者观看满足感低落, 归根结底都是心理上的问题。电视策划者所能做的是降低节目让观众产生心理上的疲惫, 更好地吸引观众的眼球, 给观众带来持续的新鲜感。策划者首先要找准受众群体。同时建立节目的品牌, 观众更看重的是该节目的影响力。

4 结合观看倦怠的电视生命周期节目完善建议

4. 1 保持创新意识

求新好奇是与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变化着的, 绝不是孤立、静止的。受众的求新好奇心理在初步形成的基础上会很快产生跳跃性和多样性, 他们在自觉不自觉地更新自己的消费需求。不断变动着精神消费标准和爱好, 这就要求电视节目在保持风格和理念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 不断提高, 如在节目的策划、内容、表现手法、包装、宣传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使节目新意盎然, 生机无限, 从而引发受众更大的收看兴趣[5]。

4. 2 准确定位受众群体

设置真实情境, 培养更多忠实观众。电视节目推出之前, 应该有自己的明确受众。以《交换空间》为例, 栏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倡导的就是“轻装修重装饰”的理念, 节目主要适合于那些非城市居民或者说是“低端受众”参与和观看, 主要吸引要购买房屋或者即将进行房屋装修的年轻人, 目标受众并不大, 但是却牢牢抓住了这些受众。

因此, 我们的电视节目策划者应该在固定的收视人群中, 培养忠于节目的“粉丝”, 提高媒体的传播效率, 受众群体的缩小就不会导致节目影响力的下降。精确定位节目并不意味着受众的减少, 反而可以增加整体受众的忠诚度[7]。

4. 3 打造电视节目品牌

4. 3. 1 品牌标识的建立, 强化 “名人效应”

专属LOGO识别是一个节目区别于其他节目最直接的感观标志, 独特而意义丰富的标识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且通过标识的颜色、样式, 使人们直观地了解节目的类型。

4. 3. 2 品牌内涵的凝练

节目的名字、LOGO、形象、主持人都是节目外在的体现, 充满个性的节目要素, 是观众认知节目品牌的标识, 是维持节目品牌形象的基础, 但徒有其表的节目, 影响力肯定不会长久, 外在的品牌形象还需要丰富的节目内涵来维持。经过两年的积累, 《论道》通过其内容传递的定位和价值观已经变得清晰、成熟。

4. 3. 3 品牌营销

(1) 品牌宣传的突破。对于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 要发挥持续不断的品牌效应, 必须进行品牌的推广宣传, 借助口碑宣传, 与明星合影。如: 《论道》每期节目都会为嘉宾拍摄一张以录制现场的“论道”为背景, 与龙永图先生的合影。

(2) 注重二次营销[7]。电视节目品牌的宣传应该注重二次营销, 如相关图书的出版、重视网络媒体的合作。

电视节目策划者只有在电视节目各个周期中考虑观看倦怠的三个要素, 保持创新意识; 准确定位受众群体; 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注重品牌的建立与营销, 相信会有更多精彩的节目涌现。

5 结 论

电视作为日常生活的消遣, 观众不会以同样的注意力将整个节目从头到尾的观看。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观看往往是选择性的, 断续式的。观众从电视节目中选取某些特定的意义和快感, 合成他们需要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电视节目制作者在掌握消费者观看倦怠的基础上, 保持创新意识, 在准确的市场定位基础上进行品牌营销, 这无疑对于节目的生命周期的延长, 在全国电视观众中形成口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要:了解消费者观看倦怠的原因有助于电视节目制造者了解消费者需求, 改进或推出相应的新产品。本文通过对电视节目生命周期以及倦怠相关理论的研究, 对南昌市群众进行了抽样调查, 总结出了电视节目观众观看倦怠的概念与表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观看倦怠的电视节目生命周期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电视节目,观看倦怠,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生其志.论广播节目的生命周期[J].记者摇篮, 2000 (9) :29-30.

[2]张哲.SXTV收费栏目品牌塑造策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8.

[3]黛钰.电视节目生命周期的品牌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6.

[4]陆扬.大众文化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5]胡英.从电视受众群体的消费心理看品牌节目的打造[J].新闻传播, 2012 (3) :108.

[6]王华.从装修真人秀看消费时代的电视节目发展策略[J].企业经济, 2005 (10) :89-91.

以”生命”为话题作文 篇12

是的,等待是漫长的而长久攀登亦不乏疲惫痛苦,但解决的办法决不是电梯

的跳跃速食者的另辟蹊径绕道而行。因为没有苦难的生命将是残缺的生命,没有跌倒的行走将是失败的行走。生命需要苦难,我们选择攀登,生命将因在攀登中绽放而异样美丽绚烂。

我曾偶然看过一张张爱玲的画像,那个高傲的女子仰着头一身古式的旗袍,头发后面有些卷。黑色的旗袍加上黑色的黑白照背景正好衬托了才女冷峻的面容。她曾在一篇文章里说她不喜欢扶学走路的孩子而任他跌倒和哭泣,因为她认为孩子愈是怕跌倒,将愈不可能学会走路。的确,在孩子甚至在有些大人的眼里她是位狠心的母亲,但在漫漫人生路上她决对是睿智的母亲。世界纷乱多变,不是每一次倒下都有老师来扶你也不是每一次失意都有朋友安慰你,其实,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孤立无援的是要自己攀登苦难台阶的,我们甚至无法逃避没有捷径的疲惫只有坚强,远顾兼程,把背影留给世界带着勇敢起程。

对于人生的台阶,我们应该义无反顾的攀登,不是每一次都有电梯。

当然,请不要误解,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人们的求捷径的行为我不否定的,因为较之清风明月电梯的确延长了卑微短暂的生命,我们需要的是芯片和律诗的大容量。但对于这种人生的态度我们秉持和坚守。

以生命为话题作文 篇13

就在前天晚上,我心爱的小金鱼“金凤”死了。它奇迹般地陪了我一年多,如今它悄悄地走了。生命为什么那么残酷,那么短暂呢?还记得它刚来我家的时候那副活泼的样子,真是可爱。当它横躺在水面上,让我顿时明白了——生命总有尽头。

晚上,我把幸运草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洒在精心准备的潮湿的小屋里,铺上了“被子”。第二天翻开“被子”,竟然冒出了小小的芽儿。那芽儿弯着,尖儿翘着,预言着几天后的新绿。过了一天再看,已经超过了种子的身长,快要冲破“小被子”。生命真令人期待!

还记得我小的时候没去过天目山的“大树王国”。那里有一棵千年古树,它的树干真粗啊,粗得要几个大人手拉手才能抱住。它的根基为了撑起整棵大树,紧抓着泥,一天一月一年,不停地生长,树干粗一寸,根基长一寸;树干长一尺,根基长一尺……就这样,这棵千年古树才能不惧风雨,屹立不倒。

就在“五一”假期里,我去了上海外滩源。我看到了一棵200岁的槭树。它的树干分成了两股。互相依存着。下面的一股撑着上面的那股,向着太阳伸展。与其说它是棵老树,还不如说它是一位军人,即使它始终保持着这样怪异的姿态,也不叫苦。我明白了,生命意味着坚持。

以生命教育为话题的论文 篇14

根据爱德华·伯尼斯的定义, 危机公关具体是指机构或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 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 包括危机的规避、控制、解决以及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而英国著名公关专家富兰克林·杰夫金斯在其《营销、广告与公关词典》中对“危机公关”做了解释:“在那些可能发生严重故障、事故、罢工或其他危机的产业中, 愈来愈需要预先策划的, 一旦危机出现即可付诸实施的传播方案。”国内学者王振宇《危机公关现状和定义》一文指出, 危机公关是社会组织团体预测、监控潜在的公关危机, 控制、化解已爆发的公关危机, 使良好公共关系状态得以维持或恢复的一系列公共关系活动的总称, 目的是保障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不受或少受影响。

综观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危机公关的定义可知, 专家学者对危机公关的看法各有不同, 侧重点也不同, 有的人将危机公关定义为一种动态过程, 有的人定义为一种传播方案, 有的人将这一活动仅仅局限于机构或企业, 有的人将其局限于影响到社会公共关系的潜在或已爆发的危机事件。但是, 笔者发现, 这些定义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认知范围, 当代的危机公关内涵更加丰富, 运用范围更加广泛, 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社会活动之一。首先, 现在的危机公关不仅仅出现在企业或组织中, 更包括一些自然灾害、突发事件, 尤其是危害到社会稳定、国家和平的外交冲突和恐怖暴力事件, 例如“藏独”事件、中国大使馆事件、达赖事件。其次, 危机公关的传播者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社会组织, 而是延伸到逐渐掌握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和平民老百姓手中。特别是随着年青一代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体意识的增强, 大批具有前瞻意识的自媒体人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或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最后, 危机公关的展现方式已经不仅仅是像召开新闻发布会、座谈会, 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来矫枉过正的狭义的社会性活动, 而是在此基础上, 借助更多的新媒体产业, 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先进的传播平台, 进行具有时效性、广泛性和深度影响力的舆论传播, 以社会活动和舆论信息传播相结合的方式, 使得危机公关的效果最大化。

因此, 在作者看来, 危机公关是指社会上的组织 (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社会群体) 与个人 (意见领袖、普通群众) 面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负面舆论, 借助各种传播平台和方式,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监控潜在的舆论危机, 控制、化解已爆发的舆论危机, 使良好公共关系状态得以维持或恢复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和舆论信息传播的总和。

二、“昆明暴恐案”始末及相关危机公关活动

2014年3月1日晚上9时20分, 一伙手持刀具、统一着装的歹徒持械冲进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 见人就砍, 现场不断出现伤亡。派出所民警立马出警处置, 随后特警赶到, 10多辆警车赶赴现场抓捕嫌疑人, 当场击毙4名暴徒、抓获1人。截至2014年3月2日18时, 已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3月6日, 涉及作案的女暴徒被抓获并招供, 昆明市政府新闻办认定, 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案件一经告破, 来自社会的各种舆论和批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 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壮大和猖狂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和反思, 人们纷纷痛骂社会激进分子的冷血无情、惨无人道。另一方面, 个别新疆分裂分子的残忍行为, 引发国人对新疆人的仇恨、孤立、误解和畏惧, 部分民众以偏概全, 将暴恐的矛头指向新疆人民, 恶意攻击新疆人, 斥责新疆人民歹毒凶残, 没有人性, 严重影响到新疆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对新疆的发展和稳定起到很大的阻碍。面对这一舆论态势, 国家部门和相关机构迅速开展大量的危机公关活动以影响舆论, 引导受众回归到正确的舆论轨道。

同一时间, 政府部门要求天安门反复播放新疆发展变化的宣传片, 让广大民众感受新疆人的和平和友好;政府机关单位纷发布微博拨乱反正, 告诫群众不要盲目仇恨;香港电视台开播大型纪录片《强疆梦》, 向受众展示真实全面的新疆生活;包括台湾《联合报》在内的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文章, 告知“近年来由于多起暴力事件都与‘东突势力’有关, 与新疆民众毫无关系, 希望不要造成对彼此的误解”。而新疆籍的社会知名人士如佟丽娅、尼格买提·热合曼、古力娜扎等也呼吁, “不要因为暴力恐怖势力而敌视新疆和所有新疆人”。各大城市的新疆商贩在出售商品时自动挂牌, 表明强烈反对恐怖分子袭击昆明, 为昆明的逝者默哀等。在所有的公关活动中, 影响力较大的是新浪微博发起的“我为新疆代言”的微话题活动。

三、“我为新疆代言”微话题的传播过程分析

“我为新疆代言”的微话题活动, 是由活跃于网络的新疆群众借助新浪微博平台创立的一个微话题讨论小组, 在微话题小组中, 大量的新疆民众自发形成舆论阵地, 发表各种言论和图片, 并通过转帖和顶帖的形式广泛地传播新疆人对于“昆明暴恐案件”的态度和看法, 一致表明“暴力恐怖代表不了任何民族, 请不要把对他们的愤怒, 扭曲成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地区的恐惧和敌意”、“所有新疆人为逝者痛心”、“暴徒没有资格代表新疆”等观点。一时间, 为新疆人“鸣冤”的舆论充斥于网络。截止到2014年3月8日, 参与讨论的人已达到34015979人, 可见其广泛地传播率和影响率。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 微话题的发起者不是专门的社会机构, 也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社会团体, 而是为了同一个目的集聚在一起的普通新疆民众, 他们都是未经组织领导的社会群众, 且发起这一话题的目的很明确, 即传播新疆“无害论”, 倡议更多的人关注新疆, 全面地看待新疆问题。这一危机公关也立马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其预期的目的——化解了国人误解、仇视新疆人的潜在危机。但是, 传播者本身没有强烈的危机公关的意识, 此类危机公关是在参与者不知不觉的集聚和讨论、传播中形成的。此类危机公关的产生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分散性、群体性和针对性。

从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来看, 新疆群众充分借助新浪微博这个社交平台, 利用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快、传播面广、传播方式多样化和便捷化的特点发表个人言论, 表明个人立场, 并以讨论、转帖、跟帖, 建立微话题、专题和讨论小组的方式进行舆论传播, 使舆论观点迅速、及时、有效地传播到社会民众中去, 在第一时间引起社会的关注, 达到公关目的。可见, 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众开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危机公关, 以化解自身利益危机,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从传播的效果来看:一方面, 微话题的舆论传播广泛且迅速, 影响力比起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所做的危机公关更快更好。在微话题活动开展一天后, 社会中有关讽刺、调侃和咒骂新疆人的舆论迅速消解, 很多受众发出宽容、理解、团结新疆人的公共意志, 并愿意和其一起同极端分裂分子的恐怖行为做抗争。另一方面, 来自于社会群众的自发性危机公关可信度很高, 在短时间内便引起网络受众的同情和情感共鸣, 相对于专门组织和机构的危机公关, 社会群众自发性危机公关更加让受众信服和认可。

综上所述, 微话题“我是新疆人”的危机公关活动不仅成功化解舆论危机, 更是社会群众自发组织危机公关的典型事例。通过此类公关活动, 社会群众的社会参与权、知情权、信息传播权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强化, 社会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和途径日益丰富, 受众危机公关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危机公关的内涵和形式也不断丰富和多样化。

四、群众的自发性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实际上, 只要是存在于网络的舆论, 就必然存在信息虚假、信息炒作的危险, 很多舆论的兴起都是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杰作”。“我是新疆人”的危机公关活动依然有这种风险, 但是, 为什么很多人依然相信微话题中的舆论观点?一是因为在微话题传播中, 新疆群众并不是简单的夸夸其谈, 而是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数据, 让实实在在的事例或证据伴随舆论传播, 必然受到受众的认可。二是此次危机公关的发起人和参与者都是普通百姓, 代表社会底层人民的最真实意见, 更容易在心理上为受众所接受, 从而顺利化解了此次舆论危机。但是, 此类问题并不一定能完全杜绝, 只有认清问题存在的根源, 才能保证一个良好规范的舆论环境。

笔者认为, 群众的自发性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1) 缺乏专业的领导和组织, 社会群体自身素养的薄弱, 再加上自身利益的迫切需求, 容易导致舆论极端化, 无法保证舆论正确、全面的传播, 使得危机公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分散性和不稳定性。

一方面, 社会群体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相关知识, 培养正确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科学全面的发表、传播言论的能力。由于网络受众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 在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存在分歧和缺陷, 很容易受到不当言论的影响, 传播并接受一些错误和极端的信息, 因此, 受众应当多关注一些权威的、专业的信息网站, 不断学习和汲取专业人士发表言论、传播信息的方式方法, 学会全面的、发展的、矛盾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在发表言论时, 多借鉴专业人士和专业部门发表的言论和信息, 坚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不了解情况不乱发表建议”的原则, 慎重发表言论, 同时, 只接受和传播有证据有事实的被证明是真实、正确的言论, 不要盲目听信网络传言和未被证实的信息。

另一方面, 政府部门应当在舆论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 加强网络的监管, 对于一些发表极端言论, 不文明、不理性、不负责任的鼓动性言论和危害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的网络信息及时制止和惩处, 借助相关的法律法规, 杜绝危害社会的舆论和信息的肆意传播。其次, 开通针对社会群众的专栏、组织并建立专门针对社会热点, 特别是与社会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专题和讨论区, 给社会群众提供开放、自由的信息传播平台, 允许网友自主发表言论、反映问题, 组织讨论热点问题, 通过提供便捷的受众言论的平台, 让受众在放心大胆地发表意见的同时, 实现更加便捷和科学的监管和引导。最后, 开展一系列的信息传播教育活动, 鼓励社会群众了解信息传播知识, 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群众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信息, 发表言论。

(2) 社会群众没有强烈的危机公关意识, 容易被网络舆论所左右, 无法认识到网络谣言的虚假性和网络推手的操控性, 从而引发舆论危机。

近几年来, 网络视域中各种信誉危机、信息危机等不断出现, 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的组织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让人们难以分辨网络信息是真是假。特别是来自社会群体的自发性的舆论传播, 很容易让此类组织乘虚而入, 因此, 网络受众必须适当接受网络知识的学习, 了解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的产生、发展和危害, 强化网络危机意识, 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和危机公关等传播现象, 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专业认识, 强化辨别网络信息真假的能力。

与此同时, 政府部门也要加强舆情的引导、监控和惩处。第一, 以政府的身份及时发表科学的、正确的、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言论, 第一时间主导事件舆论的发展方向, 防止伪公关大肆传播和泛滥。第二, 完善舆论检测体系, 建立“及时发现伪舆情、伪公关, 及时遏制伪舆论传播”的有效机制。运用先进的舆情监测和信息采集技术, 对各大网站、论坛、社交平台、活动频繁的意见领袖和团体实施24小时持续监测, 及时发现并掌握负面的舆情, 对此类信息归纳分析, 推算其以后的发展态势, 判断信息是否是恶意的公关行为, 最后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上级部门, 及时有效地将伪公关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第三, 加快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实施, 实现依法治网。通过法律法规的震慑, 约束网络不法传播行为, 惩处危害人民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伪公关活动, 遏制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打手, 及时肃清网络伪舆论, 保证公共舆论健康有序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钟振宇.论危机公关与媒体角色[D].暨南大学, 2008.

[2]苟德培.网络传播视域中的危机公关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2.

[3]王振宇.危机公关现状和定义[J].公关世界, 1997 (10) .

[4]白晓君.危机公关中的关键要素[J].经济师, 2005 (2) .

[5]宗守云.不可小看的网络“水军”[J].语文建设, 2011 (1) .

[6]何威.从网络推手到信息操纵[J].新闻与写作, 2011 (4) .

[7]江水.网络“水军”产业链[J].中国报道, 2011 (1) .

上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多渠道筹资的探索下一篇:侵权行为的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