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文化馆教育阵地的作用

2024-07-01

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文化馆教育阵地的作用(通用11篇)

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文化馆教育阵地的作用 篇1

一、文化馆工作人员深入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文化馆老师都有一技之长,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资源。学校诸如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活动需要有专业特长的老师来辅导,而学校本身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即使有,也是杯水车薪。文化馆老师正符合这样的要求。因此,我们文化馆的老师都是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成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学校要通过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达到育人的目的。文化馆老师担任学校第二课堂的辅导老师,与学校的老师一起组织合唱团、舞蹈队、戏曲班、书法班、国画班等等,定期活动,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参加到各种校园活动中。因为学生是自主、自愿参与活动,因此,他们接受其中融入的思想教育客观效果就比较好。例如合唱讲究的是整体的和声效果,不体现个性,所以无论你的歌喉多么优美,都要服从集体,这就要求每个合唱队员要互相协调、团结一致,树立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任何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从根本上说都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从而在实践中强化德育效果。健康的校园文化,增强了学校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二、文化馆每年暑期举办少儿艺术培训班,已经坚持连续举办了十年。开设门类有音乐、舞蹈、国画、素描、书法、器乐、故事演讲等等。平时不定期地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艺术培训和辅导。每年培训人员都有好几百人直至上千人次。近年来我们还采取了与学校联办的形式,利用校园场地举办培训班,丰富学生的暑假生活。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除了本馆专业老师授课外还聘请了社会上知名的优秀的艺术教师授课,利用和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少儿艺术培训班一方面适应了学生兴趣方面的广泛要求,满足了学生求知、审美、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适应了不同对象的层次性要求,以不同的方式和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接受水平,使德育对象感到有“石”可摸,循序渐进,不至于“大而空”,不着边际。通过培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许多艺术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艺术水平,有许多学生考上了省市艺校,有的参加艺术类的比赛,获得优异成绩。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培训,对增强他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引导他们保持乐观进取、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养他们广泛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文化馆教育阵地的作用 篇2

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的具体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校园的环境建设

高校校园的环境,主要包括:高校校园的物质环境和高校校园的精神环境。高校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指学校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资料以及校园环境。它包括校园环境、教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具有特色的建筑、和谐的人文景观等能够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并在求知、求美、求乐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因此,高校的校园规划必须重视环境育人,充分考虑到整体化、生活化、人性化、开放化、多样化和现代化,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在校园建设风格、校园色彩、校园音乐、师生着装、教室布置以及各种具有典型意义的雕塑、名言警句、标语口号的选择上,都应该统筹考虑,精心制作,营造积极向上、协调优雅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建筑文化,以营造校园环境的整体育人氛围。达到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的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等重要的作用。在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也是一样,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师生感觉心情愉快。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于1953年,学院秉承“励学笃行”的校训精神,走过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经历了十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学院综合实力不断加强,是新疆唯一一所专门培养交通运输将综合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交通运输部全国九所“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之一和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教育部、交通部等六部委批准成立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职业教育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是交通运输部批准成立的“新疆交通运输实训基地”“职业教育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丰田公司T-TEP(丰田技术教育课程)项目合作校“”东风雪铁龙—新疆培训中心“”博世技术培训合作学校“”沃尔沃建筑设备西北地区能力发展基地”等。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环境中,能够真正感觉到现代大学生的幸福,在这样好的机会和环境中,大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本领,要充分利用这样的环境,抓紧时间,抓住机会来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我们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高校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指校园文化观念、历史传统为校园大多数主体认可、遵循的共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高校的校园精神环境在校园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为前提条件下,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要求就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来,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要靠好的校园精神环境来维系。在高校中,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用正确的科学理论来武装学生,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学生。

二、丰富多彩的高校校园活动

高校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有思想、有活力朝气蓬勃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且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他们的思维活跃,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时,一方面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灌输;另一方面要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具体的校园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得到亲身体会,从而将德育教育“内化”。在高校中都有一定的学生社团、学生组织:学校的院学生会、系学生会,校园广播站,校园督导组,校园爱心社等等,这些都是由学生自己组成的组织和社团。在学校党委、团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这样就充分给大学生以自己想象和活动的空间,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够真正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且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在实践中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由各个不同的学生组成怎样组织好这些团体、怎样开展好具体的工作是这些团体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真正地做到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协调,充分地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社团,从而获得在书本上不能获得的知识和为人处事的方法等,这样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地得到锻炼和提高。不同的学生社团有其不同的职责,但是他们的存在给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加强了大学生的“自觉”意识,让大家真正地认识到:学校的教育、管理是塑造人的一部分;自身的“自觉”是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合格的人才。

三、校园网络建设

网络是以共享资源和数据库通信为目的、通过数据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互连而成的系统。人们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友、求职、购物,了解最新的信息、新闻动态,自由地抒发自己的见解,进行交互活动等。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是机遇。网络的开放性,使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得以大大的提升。由于传统热病的活动往往局限于学校、单位和家庭之中,而网络的运用和普及使人们完全融入社会、融入世界,人们不仅可以从书上、电视上和报刊上接受教育,还可以接受来自网络上的最新教育。网络信息的大、新、快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和图书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可以在网上及时地与不同的人交流和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使大学生可以从各种角度去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网上的各种咨询活动能够使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坦诚地与人交流自己的思想、看法,有利于大学生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烦恼,从而激发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唯物辨证法告诉人们:理论要联系实际。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人们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在教师的具体工作中也应该如此,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在不同的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都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开展工作,而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模式、方式、方法。可以借荐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好的东西,但是必须要符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和特点,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一些特别的地区,特别的高校开展活动时,就必须要特别的注意。比如,在新疆地区的高校必须面对的是:地处多民族的地区,新疆的高校也是由多民族的人构成,所以在开展学校工作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一方面。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必须要兼顾各个民族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习惯。要坚持正确的民族政策。就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学校是由不同民族的教职员工组成,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我国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我们祖国取得的一切物质、精神文化成果都是由各个民族的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我们要始终坚持“两个离不开”的民族政策,要把这一政策落到实处。由此可见,在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学校中开展工作,同样要坚持这样的民族政策。在处理具体的问题时也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各个民族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必须尊重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等等。不同的民族之间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再好的朋友也会有矛盾。所以在处理这些矛盾时要认真地贯彻民族政策,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矛盾。主要是用正确的方法和方式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在和其他民族的同学产生矛盾时,要多从自己身上找错误,多反省自己,只有这样在由不同的民族组成的高校中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接班人!作为职业类学院,培养的大多会是未来的技术脊梁,所以更应该以更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用良好的道德品质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师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是培养人才的人才,祖国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要靠教师。就是祖国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所以一定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真正用合格的技术脊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真正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笔者也相信在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学校会有更大的发展,学校的社会地位也会不断的提高!学校也会培育出更多、更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笔者希望“: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摘要:研究“什么是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怎样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来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合格人才。

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文化馆教育阵地的作用 篇3

【关键词】乡镇文广中心;群众文化;功能

1.发挥乡镇文广中心主导功能的重要现实意义

(1)乡镇文广中心是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发挥乡镇文广中心主导功能,是整体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系到文化事业全局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乡镇文广中心是不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发挥乡镇文广中心主导功能有利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性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有利于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积累经验;有利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2)发挥乡镇文广中心主导功能,是大力繁荣和发展我国基层文化事业、巩固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乡镇文广中心是遍布我国城乡的基层文化单位,是促进我国基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的文化阵地。乡镇文广中心在基层文化工作中是联系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发挥乡镇文广中心主导功能,将极大地增强文化活力,促进基层文化工作者卓有成效地开展、促进基层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3)发挥乡镇文广中心主导功能是壮大我国群众文化事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要途径。乡镇文广中心是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设施网络。随着时代的发展,乡镇文广中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积极基础和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积极发展乡镇文广中心事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发挥乡镇文广中心主导功能的路径选择

(1)文化活动是发挥乡镇文广中心主导功能的实践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文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政府的支持肯定。目前,乡镇文广中心事业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首先党和国家的高瞻远瞩,立足于科学的社会发展观,贯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并在几年的实践中,采取了加强文化馆事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举措。特别是《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颁布和《文化馆管理办法(讨论稿)》的研究制定,在乡镇文广中心体制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的蓬勃开展,丰富了本地区的文化生活,陶冶了广大群众的文化情操、社区文化的发展,农牧民群众的参与和民族文化的融会贯通,使得本地区的文化活动空前活跃,广大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对于文化事业体制改革提出的“加大投入,改革体制,创就机会,改善服务”和“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事业的主体主导作用”的指导方针的贯彻执行,也为当地乡镇文广中心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宽了道路,极大地刺激了社会群众团体参与文化建设吸纳精神需求的热情。并且从另一个方面又为乡镇文广中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更为广阔的天地。纵观我国群众文化发展事业,不难看出,时代需求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培养造就了一支坚强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正是这样一支队伍,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两个文明的建设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篇章,挖掘出一个又一个代表民族精神的不朽佳作。

(2)文化活动是发挥乡镇文广中心主导功能的精神载体。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本质上都是为了塑造一种精神。中华民族文化塑造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其中包括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以及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文化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其他事业相比,文化事业的自身建设不容乐观,乡镇文广中心在硬件、软件及人才诸方面都落后于博物馆、图书馆。群众文化的发展、群众文化工作现状与当前西部开发的社会期望和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还没有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文化高低和文化产业都有许多工作等待着去做、去发掘。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转变工作观念和创新工作理念。不能只限于完成任务,墨守成规,而忽略了群众文化服务主体是群众的做法。应把目光延伸,重心下移,使乡镇文广中心真正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乐园与收益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使大众文化的活动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大众,真正实现工作由“抓重点”到“重点抓”的转变。全力以赴抓落实,以重点带动全面工作的开展。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和谐社会服务。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艺术方针,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

3.建立和完善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

(1)改革乡镇文广中心用人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逐渐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对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实行评聘分离。

(2)改进竞争激励机制。采取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竞争激励机制:业务岗位要确定资格认证制度,员工必须持证上岗,并按规定组织对员工的继续教育,新进职工必须经过至少3个月的试用期后,经过专业考核后才能正式上岗。

(3)改革分配机制。乡镇文广中心在执行国家统一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的基础上,要应用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可以采取档案工资和实际工资相分离、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相结合、个人收入与工作效绩和文化馆收效益相联系等多种分配方式。按照多劳多得原则,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并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有条件的单位要努力探索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鼓励探索通过招募志愿者形式的义工制。对所有聘任人员试行人事代理制度。保障聘任人员的权利,落实社会保障制度。

4.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乡镇文广中心服务水平

(1)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民主制度、服务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逐步规范档案、安全、卫生、考评、用工等各项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保障乡镇文广中心工作的正常运转。

(2)逐步调整和改善乡镇文广中心内部运行机制。结合工作实际,对公益性文化项目实行项目责任制,实行一事一聘制与文化项目招标制。有偿文化经营活动实行社会化管理。对能面向市场的经营性项目,逐步剥离出去,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期,群众文化也不例外。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办文化热中,乡镇文广中心不参与市场竞争,等于死路一条。目前,群众文化就像市场经济大海中的一条船,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必须抓住机遇,转变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文化馆教育阵地的作用 篇4

试论如何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面临着诸如功能失调、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建设工作滞后等问题,为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以强化和完善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作 者:孟蕴华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刊 名:社科纵横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年,卷(期):25(7)分类号:G641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文化馆教育阵地的作用 篇5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存在、延续着廉政文化的重要资源,其深厚的基础,丰富的底蕴和灿烂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廉文化。如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包公、海瑞等名垂青史的“清官”故事,以及不少鞭策为官者的廉政名言:“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等,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而且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

廉政文化继承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廉政文化、发展廉政文化、推广廉政文化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执政以来,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为官之道”,在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务实、清廉”等优良传统和作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理论观点,创立和发展了一系列廉政建设理论,赋予了廉政文化崭新的内涵,体现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鲜明的时代精神。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时,党中央又将反腐倡廉工作摆在显著位置。从根本意义上讲,倡廉是目的,惩腐是手段,“倡”意在对人的教育、引导,“倡”是源头,“惩”重在震慑、警戒,“惩”是防范于未然。因此,注重教育引导,构建惩治和预防两道防线,是惩防 1 体系建设最核心、最基本的必然要求。

一、理念引导,立足教育、夯实基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人们特别是党员干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用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始终保持人们特别是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廉政文化教育要有方向,要能够憾动灵魂,引领人们健康向上,目的在于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提炼出来,建立典章,规范行为。就是用廉洁勤政的价值观念影响人、教化人,从而形成崇尚廉洁、拒绝腐败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环境的过程。

理念引导不是说教,而是要使党员干部领会做事、做人的道理。我们的“水务精神”作为单位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单位的人格化,更是在水务工作中长期形成的风范,更是我们水务文化建设的精髓与灵魂。要想提升水务廉政文化,必须从提炼、完善单位的核心价值观入手,也就是从“上善若水、百尺竿头”的水务精神入手,在宣传和引导的同时,要求党员干部以其指导自己的工作,引导自己的人生观,规范自己的价值观。

二、从“四个贴近”着手,发挥反腐倡廉教育导向作用 廉政文化教育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就明显增强。具体、形象、鲜明的廉政教育形式,从“文件”走向“文 化”,让广大党员干部在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廉政文化熏陶,从而在思想上、情感上、心理上产生认同与共鸣。积极培育水务职业道德,努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形成社会倡廉、从业守廉、家庭助廉、个人养廉的廉政文化氛围。

(一)贴近教育对象。

贴近对象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可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要使反腐倡廉教育求得实效,以“人”为本、因人施教,强化教育的针对性是非常重要的。新时期的反腐倡廉教育必须贴近对象,贴近对象的思想实际与工作实际,做到针对不同层次对象,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尤其要特别注意挖掘并合理运用最新、最感人的事例及其细节。

(二)贴近职工群众。

贴近职工群众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可以增强教育的务实性。反腐倡廉教育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动倾听职工群众呼声、真实了解职工群众疾苦、正确反映职工群众意愿。要从职工群众的角度,围绕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及其可能引发的后果进行剖析,以使作为受教育者的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增强责任心、事业心、使命感和危机感,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三)贴近工作。

贴近工作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可以增强教育的目标性。工作是目标所依、职责所系,是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依法从政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载体”,是反腐倡廉教育的主阵地。要建设 好的企业廉政文化,就要教育和引导他们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求真务实之风,从有利于搞好工作出发,与时俱进地深化反腐倡廉教育,督促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发展观和政绩观,完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

(四)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可以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古人所言“家有万金,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无非放床一张”,就是生活化的反腐倡廉教育。反腐倡廉教育以平和的姿态,谈人情世故、谈儿女情长、谈家庭婚姻,以诚相待、推心置腹,共同品评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劝导党员干部要调整心态、知足常乐,要顶得往诱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以严于律己的精神做好“八小时外”生活圈和社交圈这篇文章。

三、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切实抓好党员干部作风纪律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

教育和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增强宗旨观念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学习原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观看反映原黑龙江省漠河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全国纪检监察先进工作者标兵”曹文华事迹的影片《北极雪》,弘扬先进人物、先进典型,引导党员干部学习先进,带头 做干部群众的表率。

(二)切实抓好岗位廉政教育,不断规范公职人员的履职行为。

结合岗位职责和纪律教育,以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为抓手,针对各自岗位在岗位职责、外部环境、制度机制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风险点,以规范权力运行为切入点,制定完善的防范制度,通过社会公开承诺,强化自律行为,提高廉政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强廉政知识的学考,建立科级干部的廉政档案;坚持新任用干部的廉政谈话制度,增强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

(三)切实抓好廉政文化教育,营造崇廉尚洁的良好环境。运用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科室、文明班组、文明职工的平台,把廉政文化与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的结合。深入开展廉政主题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结合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机关建设工作,积极开展读书思廉、勤政促廉活动;注重发掘“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先进典型,运用身边典型激励机关党员干部争优创先。通过参与“建党九十周年,党史知识月月赛”活动,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共党史的了解,加深每一位党员干部对党性的认识。以“清风润水务”为主题,强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办公会议场所、门户网站或内部局域网、宣传栏或简报刊物等加大对廉政文化的宣传力度。结合机关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廉政勤政格言警句创作、反腐倡廉书画展示等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廉洁文化,营造浓厚氛围。以上是我们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和探索。今后,我们要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让廉政文化如阵阵清风催人清醒,充实人们精神境界,让人们浸润在一股浓浓的廉政文化氛围之中,以点画圆全面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为形成“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社会风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文化馆教育阵地的作用 篇6

本文从存量资源配置和增量资源配置两个方面研究了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指出市场化是提高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途径,并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市场化提出了建议.

作 者:张菊朋 崔育琳 作者单位:张菊朋(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崔育琳(中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文化馆教育阵地的作用 篇7

1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

1 . 1 校园体育文化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是校园体育,校园体育能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信念,比如:协作、民主、尊重、公平、公正、法律、规则、纪律等。学校体育根据学生活动范围营造一个“微小社会”环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的道德信念加以强化,并内化为学生日常行为中道德行为。在体育训练中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敢于拼搏,团结合作,耐挫能力,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学生综合素质。

1 . 2 校园体育文化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校园体育 活动不仅 能加强学 生的道德 信念 , 同时也有利于拓展视野,发散学生思维,对学生智育培养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校体育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蕴涵着丰富的培养创造力的内容,对发散思维,培养观察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 体育活动能不断的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为今后发 掘学生的 智力奠定 了良好生 物基础。第三, 学生参加体育训 练时听觉 , 视觉、身体平衡 感等多个 不同感觉 器官都要 参加工作,感觉信息不断传入大脑皮层的各个神经中枢,从而加大了大脑的供养量,同时刺激,活化了大脑神经细胞。使人脑思维活动的物质——脑啡肤的分泌量增加,有利于保持头脑清晰、思维迅 速。

1 . 3 校园体育文化对美育的渗透作用

美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就其美育的性质来说它是一种培养人们美好心灵为主的情感教育,体育是美感教育的内涵,而体育文化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身体活动而进行的教育,人体本来就具有最美的魅力,而形体美又是自然美的一部分,因此,体育本身可以说是一种健与美的艺术,体育与美育是交融的孪生体,体育是以增强体质为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和谐发展,丰富文化生活,提升志趣和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体育的过程是创造美的形式的过程,而美的形式的创造离不开美的形式的追求与判断。它把身体美、心灵美、行为美三者在运动实践中结合起来。训练过程加强学生的行为举止美、节奏美、动作美、形体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校园体育文化能够从形态和体能上完善人的身体,使其日益健美;也能提高学生的创造美、表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所以体育文化中渗入了美。

2 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特征

2.1 校园体育文化的隐蔽性

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是以内隐的、间接的。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校园体育文化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体育精神,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体育文化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接受暗示、感染。体育教学模式能避开潜意识障碍,无意识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2.2 校园体育文化的全面性

校园体育文化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加强体育活动,自主加强体育锻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享受训练中遇到困难勇于拼搏的喜悦, 目标实现的自豪感,不断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抵抗能力,训练出一身美丽而健康的肤态,给人们以良好的美感。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全面性、综合性。

2.3 校园体育文化的自主性

大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青年时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参与主体。学生的独立、自主、创造能力强和自我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张扬自己的个性,乐于创造,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彰显独立自主的个性。

2.4 校园体育文化的稳定性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应重点强调终身锻炼意识,体育教育不仅仅只是“现在”,更要重视“将来”,体育文化不仅要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需要,还要满足大学生终身锻炼需要。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稳定性、持久性。

3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凝聚力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校园体育不仅是日常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还是师生文化需求、文化选择、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人群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具有娱乐和教育功能,师生对它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聚合力。校园体育文化多数是集体参与,任何参赛者都是集体一员,每个人都要有为集体荣誉而战的责任感。体育运动中的成功与失败对各中不同心态的人们起着积极作用,它能激励正在成长的青年学子克服困难奋勇向前,对于因种种原因而消沉、颓废失去信念的学生,可以使振奋精神,找回不断进步的信心。因此,积极的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有效的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加强学生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提高学生人际交际能力。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享受体育生活,通过体育活获取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增强学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其在体育技能与体质都得到提升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及失败后战胜困难的超越感。不断的激发大学生自主自觉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当中,促进大学生能够得到全面、个性地发展,让当代大学生能够以独立、自主、创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

4 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学生个性完善

体育文化活动本身的趣味性、竞争性,诱导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效的缓解社会经济全球化,科技日益更新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并改善因朋友少,家人之间缺乏沟通,学业压力大等不良影响带来的无助感,孤独感,对未来没有追求等不良情绪。如果学生长时间处在对未来没有追求,萎靡不争消极低沉的情绪中,不仅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并且对社会也是百害无益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实现目标的自豪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排除消极低沉的生活情绪。体育锻炼被认为是一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体育本身的竞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进取,努力思考。体育运动追求的实现目标的自豪感,能有效地激发广大师生们自尊心和进取心,无论何种体育比赛,参与者都有可能在毫无注意下受到比赛特有氛围和运动规则所感染,每当遇到挫折与磨难时那种对胜利的渴望和奋勇向前斗志油然而生。体育运动中养成的顽强拼搏,敢于超越,渴望胜利的精神,能不断激发学生们的积极进取,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参与者为改变逆境而做出的努力,为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奋勇向前树立榜样,增强了自尊心和追求梦想的勇气。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完善的过程。

5 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分析

5.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

体育文化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体育文化其表现形式大多包含在大型的体育运动会中,这些体育运动会包括高等院校自身举办的运动会、高等院校之间联合举办的运动会以及国内高等院校的运动会。这些大型的运动会是学生一展体育技能的好场所,同时学生作为高等院校的代表也会为了本校的荣誉而战,把自己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在这样的比赛中,学生、老师和运动员都是参与者,运动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为学校争光,而其他的学生和老师则为参加比赛的学生呐喊助威。通过这样的大型运动会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在运动会上,各个比赛项目也需要参赛运动员遵守相应的比赛规则,与队友进行合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高等院校的体育文化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文化的传播让学生更加了解奥林匹克精神,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勇于奉献、拼搏进取、艰苦奋斗、勇于承担等精神, 把自己看做的集体的一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为集体争光、为国家争得荣誉。同时通过高等院校体育文化的传播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所以,高等院校的体育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形势下高等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只有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才能更有利于学 生的长远 发展以及 社会的进 步。通过体 育文化的 传播 , 培养学生 的竞赛意 识 , 同时也要 让学生熟 悉公平、平 等的竞争 规则, 培养学生 的体育道 德规范。从 学生以后 的就业方 向上分析,即使从事不同的行业,但是社会中对于人才的基本职业道德确是统一的。高等院校的体育文化正是帮助学生形成公平公正、求真务实、明理诚信等职业道德。在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上,高等院校应该致力于本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上, 让学生在好的体育文化校园中生活和学习, 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融入到校园的体育文化中,调节自己的行为、感悟人生的真 谛。

5 .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创造力

学生在参加运动会时,要想获得比赛的胜利,除了战胜自然条件、身体条件外,还需要战胜自己的心理条件。通过体育文化的传播就可以培养这种抵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力。当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不妥协,积极应战人生的困难和挫折。因此,高等院校要多举办一些运动会,比如:团体操、体育艺术节、体育趣味赛等。除此之外,高等院校还应该通过体育文化的传播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举办一些体育征文、体育摄影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其在各种活动中能够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就感,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能提供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与活动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平台中,享受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6 结语

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文化馆教育阵地的作用 篇8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五项教育 诚信 资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025-0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优劣,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教育公平有着重要的意义。2007年国家新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完善了对高校这一“特殊的群体”的资助工作,确保了受助学生的就学问题。学校构建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勤补免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切切实实解决了家境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然而,近年来,一些受助大学生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的行为,引发了高校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为此,笔者通过分析受助大学生感恩缺失的表现,从突出“五项”教育,强化资助育人功能入手,探讨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思路,构建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高校受助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象

在国家大力实施资助政策之后,绝大多数受助学生都能够常怀感恩之心,铭记别人的帮助和关爱,以实际行动做出回报。但是,一部分受助学生没有感恩意识,缺乏感恩的行动。[1]其表现为:一是对国家资助之恩不知回报,把国家给予的各项资助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二是受助学生不理解父母,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一个富裕的家境;三是不知感激教师教诲之恩,对学校提供的生活条件抱怨,对勤工助学岗位挑肥拣瘦;四是对爱心人士的关怀和援助之恩表现得比较冷漠,没有回报意识,更没有通过发奋进取,刻苦学习,以取得优异成绩的实际行动等方式来回报他人和社会。

二、发挥“五项”教育作用,诚信立业

(一)强化爱国教育,树立励志信念

每学年新生入学时,学校都坚持开辟困难学生绿色通道,帮助他们顺利入学,并积极向他们宣传国家助学贷款等相关资助政策,使他们深切体会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学校在平时的勤工助学工作中,坚持对学生的工作质量进行量化评比,奖优罚劣,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每年通过召开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立志成才研讨会,举办“自强之星”报告会,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团日活动等方式,大力开展贫困生的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及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受助生正确看待国家和社会给予的资助,把国家的关爱和社会的关怀化为自己成才的动力,砥砺前行,奋发有为,报效祖国。

(二)突出感恩教育,常怀感恩于心

近年来,学校每年都开展诗歌朗诵会和演讲赛,举办感恩短剧和歌舞晚会等活动,以不同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做好受助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感恩社会,及时还贷,保持其发奋学习,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学校设立了“牵手”励学金和“东兴茂”奖,为受助学生代表现场颁发励学金和奖金,使受助学生懂得这里凝结了东林校友对母校的深深眷恋。学校是东林学子的精神家园,是一代代东林学子感恩诚信、知情重义、放飞理想、振翮远翔的摇篮。在感恩演讲会上,受助学生表达了个人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并立志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和社会;学校则向广大贫困生发出《感恩常怀于心,践诺长驻于行》的倡议书,鼓励教育受助的学生永远不忘党和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无私关怀,珍惜学校的教育资源,努力成才,积极反哺和回报社会。

(三)推动诚信教育,创新内容形式

近几年来,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宣传活动,相继举办第五届“青春·理想·希望”之“诚信在我心”演讲比赛,2012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教育讲座。通过普及信用知识,教育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们诚实守信,诚信还款,以此促进学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同时,这也是对学校“感恩·诚信”主题推进式教育的响应。学校还以理财知识为重点,寓诚信于理财知识中,围绕贷款毕业生最为关注的“利息计算、如何还贷以及珍惜个人信用记录”等问题在2012届贷款毕业生中开展诚信理财教育,受到了贷款毕业学生的一致好评。今年暑期,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省内外农村及边远地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里进行了调查走访,努力实现“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维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切身利益。

(四)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康人格

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辅导。每年五月,学校坚持组织“五.二五心晴日”活动,开展启迪心灵、感悟人生心理健康教育节,邀请省内有影响力的五位知名心理专家为学生带来了五场心理讲座。讲座内容涉及“现代精神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疾病的识别与诊断”、“幸福人生,尽在我手”、“塑造阳光心态,完善人格基石”、“职场与恋爱中的九型人格”等,为学生们播放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星尘》、《美丽心灵》、《放牛班的春天》、《蚁族的奋斗》、《与时尚同居》、《勇敢的心》等优秀电影作品,将抽象的心理学原理融入一幕幕感人、温情的画面中,耐人寻味的结局拨动着学生们的心弦,学生的心灵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洗礼和启迪。学校还以类似话剧的形式向在场的学生们展现关于“爱”、“友谊”、“化解矛盾”、“青春励志”等主题,再现了当代大学生活中的种种心理形态,演绎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校园故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对生活的体验,领悟了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典型事例宣传教育的力度,确立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受助生从身边榜样的身上得到启迪,从而能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勇于挑战自己遇到的逆境。

(五)强化自身教育,培养学生典型

学校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诚实守信、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先后评选出了包括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在内的1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东林励志之星”。这些获选者都得到过国家、学校或者社会的资助,他们怀着感恩之心,顽强拼搏,执著进取,以超越常人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努力追逐梦想,成就自我。他们是优秀学子的缩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逆境中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进取的先进典型。在“东林励志之星”中,有少数民族学生代表,有投笔从戎、退伍复读的学生典型,还有热心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有被北大录取为免试的直博生,还有克服身体残疾取得骄人成绩的学生。他们用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优秀意志品格,为学校广大学子树立了榜样,是学生们身边的楷模。

三、坚持“四个结合”,完善全方位诚信教育体系

学校始终坚持诚信教育工作的四个结合,一是诚信教育与新生入校的教育工作相结合;二是诚信教育与受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三是诚信教育与受助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相结合;四是诚信教育与受助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通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诚信教育工作,使诚信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使诚实守信日渐成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使诚信的氛围始终弥散于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为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增强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学校设计制作了大学生诚信记录卡,平时要求各院系注意收集,随时记录受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把学生诚信记录卡一并装入毕业后的学生档案,以此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素养。[2]在每年毕业生实习返校后,我们都要举办贷款毕业生说明会,鼓励他们提前还贷;对暂时没有能力还款的学生组织他们填写还款承诺书,教育他们诚信还贷。这些活动的开展,完善了学生资助工作诚信教育体系,确保了“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目标的实现,推动着我校教书育人事业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涂德祥.资助体系下受助大学生的感恩缺失与教育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31-35.

[2] 黄国彪.高校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6):45-46.

[3] 张娟.大学生权利保护与救济现状[J].大学教育,2014(1):19.

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文化馆教育阵地的作用 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业教育,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现今,全国高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得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发展健全,这种形式对高校学生的人文教育有着深远影响。

校园文化是为了实现校园内部的各种目标,在教学科技以及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文化形态。它为一所学校提供其特有的风格和精神并将校内的所有学生紧密联系起来。高校必须注重其校园文化建设,这是顺应国家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

校园文化有着将全校师生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作用,是一个学校既定方向的体现,与此同时又因为其包含了校风、校规、校貌等众多无形的因素对全校师生的凝聚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促使了全校师生在同一学校里不断地进步,激发了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这种积极的力量对社会有着促进功能。因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将其不断完善。

二、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的概念

创业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人类活动。创业的定义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理解。从简单的字面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新企业的创建过程,而从更大的方面来讲可以分为两种创业角度一种是企业的创业,另一种就是个人创业。大学生创业便是一种个人的创业,凭借自身的良好教育基础和超前的意识开展创业。创业教育的定义其实是受到创业自身定义所影响的,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大量的学术论文或者实际案例中,可以将创业教育理解成一种为了培养学生商业活动技能的特殊教育,促使学生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改变学生长期处在求职者的不利局面。这种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知识,促使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降低风险。

三、创业教育的不足

创业教育是通过开展相关的课程来促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把创业作为一种选择方向,但是现今创业教育还处在一个成长阶段还有着众多不足。

(一)创业教育体系不完整

创业教育中的学校文化因素对大学生的创业影响非常重要,多数创业教育都没有制定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无法切身感受创业所带来的转变,最终无法形成积极的创业意向。

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重要的问题,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以校园文化为基础考虑学生的学科知识储备以及知识架构,然后进行符合学生的教学安排。当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时,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进度很难进行下去,影响学生的受教质量和受教进度。同时,教育师资力量的配备也是一个重大的缺失。创业教育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而教师素质高低和师资力量的配备就是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创业指导老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以及维护良好师生关系的能力都对教学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创业环境建设差

创业教育的整体环境是促成高质量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有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建设有许多问题。首先,学校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创业教育的老师是有学校的老师或者行政人员担任的,那么这就存在不够专业的问题。

其次,学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组织不够丰富,提供的创业设施不够完全,经常就是在校内的教室或者会议室进行老师上面讲下面学生记的枯燥形式。最后,政府的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不够完善同时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基金扶持力度不够。这种行为使得本来就没有被认真对待的创业教育更是被轻视,创业教育在没有硬性条件支持下只能是节节败退。

(三)创业活动参与度低

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也是影响了创业教育的一个因素。本就没有足够的硬性条件的创业教育如果再没有积极的学生参与,那么就会越来越丧失活力。创业教育的参与度反应了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一种反馈态度,也是创业活动能够继续进行下去的一个前提。而在实际的创业教育活动中,大学生愿意积极主动投身创业活动的主观意向非常低,甚至不愿意花费时间参与活动,这种形式也使得创业活动更加消极。同时,选择选修课程时,创业教育课程的被选择率也是低于其他学科。

四、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打造优秀向上的校园文化,将创业能力培养融合进创业教育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中去,让创新创业成为一种校园文化特征与内容,并让学生感受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才可以更加积极的加入创业教育中去。

(一)完善创业教育文化体系

大学生创业如果想要降低风险必须要靠创业知识来为自己做坚实的武装,因此迫在眉睫的就是要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增加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利的保障。

其中,教育课程应该涉及众多方面如法律法规、人力资源、国家政策以及财务管理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强大而又系统的知识架构,为大学生创业打好坚实基础。对创业课程的教授老师也应该大量聘用专业的人士或者有着丰富成功经验的企业家等实战经验丰富的榜样,这些人不仅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更加可以提供大量的实际经验。这个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使得大学生更加完善的接受知识同时给大学生提供榜样精神。

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安排学习的专职老师进入优秀企业进行实习培训,发散新的创新思维,增加实践的经验,将创业理念与实践经验充分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课程的掌握。

(二)建设大学生创业文化基地

创业教育除了大学生的理论课程也应该注重创业实践。在大学的专业选择中增加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实践性课程,开设创业实践班级或者成立创业学院,为想要创业的学生提供一个专业化、个性化的实践基地。

以大一新生到大四毕业生的学习进度合理的确立培养目标。如,大一刚入学的学生还处在懵懂的时期这时就要培养创业意识;大二有了基础意识的确立教授学生创业知识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大三培训锻炼学生的创业技能;大四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积累经验并互相交流。通过这种阶段性的培养模式,大学生在真正自主创业时能有效规避风险,增加成功率。

(三)提高大学生参与创业文化建设积极性

创业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于教育过程的积极程度会影响其参与度,如创业实践比赛、创业成功讲座等。建立竞赛制度为主的学习课程,让创业竞赛发挥推动作用。遵循课堂内外相结合,打破固有的创业教育模式,将教育模式创业并融入竞赛因素。

学校定期举行符合校园文化的大学生创业知识比赛、创业策划比赛等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不断地挑战自我,突破重重困难,完善创业知识。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创建与创业项目有关的创业社团,创业训练营,创业活动室以及创业研究中心等实践性活动。政府与学校想配合提供大学生创业资金,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同时,邀请成功企业家进校园演讲,传递经验,增加学生与创业前辈的交流,以此来激发创业激情。

五、小结

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不应该因为创业两字将其与教育区别对待。创业并不仅仅是一项能动行为,也是一种新的经济战略是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模式,一种顺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大学生构建坚实的创业知识架构还要充分的依托课程教学,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为基础,不断地改革创新,不断地深化课程体系将带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化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相结合起来,把创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开展有着自己独特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并理论实践相结合将独特风格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变成与文化课程一样的教学课程,不再有区别待遇,不再轻视,为了学生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占据有利的发展地位做出正确的教导。

参考文献

[1]马芳.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3.

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篇10

一、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及德育建设必要性分析

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而高校学生自然担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一定程度上高校学生的素质建设直接关系到民族发展与国家建设。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也有条不紊地推进,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学生价值导向呈现积极向上的一面,但不可否认地受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又带有一定的消极性与负面性。特别是金钱利益的驱使,外来不良思潮的侵蚀,部分高校学生价值观发生摇摆,拜金主义、见利忘义、享乐主义等不正思潮成为德育建设的阻碍因素,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责任感、正义感、道德感与奉献感都被高校学生抛之脑后,考试作弊、打架斗殴、追求享乐、甚至知法犯法,部分学生道德沦丧,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岌岌可危,而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也一度被湮没。因此新时期面对社会不良时思潮的德育威胁,做好传统文化阵地的坚守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在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提升德育教育吸引力

高校德育教育创新不够,吸引力不强是其开展缓慢、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而做好吸引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德育教育渗透力的提升,传统文化为载体,一方面其丰富的内涵底蕴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多元形式的素材支撑,以传统文化为突破口开展德育教育更加形象生动,实现其吸引力。而传统文化也具有极强的文化渗透力,与德育教育结合可以寓教于乐,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在传统文化宣讲的过程中实现潜移默化地培养教育,而传统文化更为广阔的覆盖面实现了多层面的涵盖,扩大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力。

(二)传统文化带动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素质的提升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主要集中于爱国主义的情感培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激发两方面,爱国主义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主要是培养高校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引导其自觉投入到祖国建设事业中。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从而转化为德育角度的推动力量。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主义的优秀案例层出不穷,真实具体的爱国主义案例让学生情感得到渲染,树立爱国主义的深刻认知。而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责任感的培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基于对国家对集体的热爱所形成的自觉性,是每个中国公民的道德义务。高校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将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从事不同的工作,而社会责任感就是对角色定位的负责,对工作的坚持热爱,努力学习,承担起个人成长或者社会建设中应尽的责任。

(三)中国传统文化助力我国高校学生意志力的有效培养

高校德育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部分地区不争的事实,这也是近几年高校学生整体德育水平下滑的主因,来自家庭的溺爱,来自社会的宽容,来自学校的漠视让学生形成了个人主义价值观,心胸狭窄、冷漠无情,极易受金钱与物质诱惑,沉迷网络及西方霸权主义文化不能自拔,文化素质低。造成高校学生道德滑坡的原因除了外在的客观限制,还有来自学生层面的意志力缺失。因此高校德育的正常开展必须做好意志力的培养。而传统文化则在意志力培养方面具有突出作用。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实现意志力培养的推动力,诚信、孝道、慈爱等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彰显都是学生意志力培养的着眼点。意志的培养,独立意识的增强,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沉稳冷静,寻求问题解决思路而不是一蹶不振,低迷消沉。传统文化对意志力及独立意识的关注正是高校德育教育最为欠缺的方面。

结束语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资产,理应在新时期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在与高校德育教育的结合中实现德育教育内容的补充,实现高校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实现德育教育吸引力的提升,只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德育教育价值与优势的基础上,才能让高校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确保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扬。因此,做好高校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德育教育文化建设双赢的必然选择。

摘要: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革,德育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高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做好德育的宣扬与倡导。而传统文化则是德育教育的载体与素材,在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更好地带动高校德育开展。本文主要就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为高校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思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德育教育,意义价值,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杨乾良.高校德育中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10.

[2]聂磊.浅议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205.

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文化馆教育阵地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为突出。

一、新形势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加强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是适应当前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一)有利于应对多元化社会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局面。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影响并改变着年轻的一代,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使部分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持质疑甚至否定的态度。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具有开放性的儒家文化,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丰富、充实新的内容,不断完善自身,使传统文化保持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重要的来源。传统文化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为我们在今天的现代科技社会中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指导。

(二)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感悟、情操陶冶,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使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良好的人文素质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刻而长久的,在学生以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这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毕业后必须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而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重专业轻人文和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滋养,都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博大精深,更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教学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体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对处于转型期的大学生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挖掘、善于利用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的表现形式如音乐、诗词和建筑等文化资源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文化艺术熏陶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感染力。

二、当前高职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容缺乏了解

高职教育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学校往往更重视的是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由于当前社会就业的要求和压力,高职生更加重视的是专业技术的提升,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与掌握实际应用知识,相对来说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养成与提升。高职院校很多学生不重视人文历史书籍的阅读,据一些高校开展的调查得知,通读经典名著的学生并不多,有些学生甚至只是从手机上、网络上的碎片性阅读来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化时代学生的阅读种类、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选择更灵活,但大多数学生阅读的首选是小说、时尚杂志等。很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风情、艺术表演和历史遗迹等历史文化遗产不感兴趣,却热衷于参与西方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很多调查数据来看,高职学生普遍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这样会导致民族感情和社会责任感的淡化。

(二)对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认识不够

当代青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而信息的多元化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信仰造成了冲击,学生的生活道路和人生信仰的选择也更多元化。近代西方文明的广泛传播以及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使其呈现出来的功利性的特点,使部分大学生出现迷茫的思想状态,认为传统的农耕文化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没有实际意义,现实生活中也已经很难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待挖掘,有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灵活借鉴和运用。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也是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场所。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其精髓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积极进取的正能量。伦理道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促进高职生的道德内化和人格完善,对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水平有积极的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融会贯通,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科学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环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实践教学是传统文化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有利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根据地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教育效果。在实践教学中适当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直观的学习,亲身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活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使理论更加生动化和具体化。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或文化古迹等,组织开展名家讲座或学术报告等活动,结合社会热点组织案例讨论、课堂辩论等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可以结合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或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强烈的职业性特征,当前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消极因素。部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模糊,不了解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职业情感淡薄,缺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职业意志力薄弱。所以做好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做好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在当代仍然是有效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的诚信观念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营造一种科学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格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都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耳濡目染优秀传统文化,在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政治文化思想影响深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理解,掌握精髓,才能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学校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和科研水平,使教师能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主动学习研究和传播传统文化知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时代精神发展方向的积极因素,并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上一篇:保健食品卫生质量管理制度下一篇:我的动物朋友3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