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声乐课教学计划

2024-09-09

儿童声乐课教学计划(通用8篇)

儿童声乐课教学计划 篇1

执教者:白龙马

少年儿童是歌唱训练的最佳时期,通过歌唱既能陶冶情操、激发智商,培养其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少儿的独唱、合唱、舞台表演能力。

一、教学目标:主要是经过系统的学习唱歌,通过严格的气息、发声等方面的科学训练,建立完善的歌唱状态,最终使学生达到歌唱收放自如、声情并茂,上台尽情演唱的水平。

二、1-4周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教学法通过培养孩子兴趣为主的基础上,配合少儿声乐考级教材练习气息、面部表情、口型等让孩子能够正确发声,在音准和节奏上有所提高并能够流畅熟练自然的演唱歌曲。

学习曲目:《划船歌》《小红帽》《数鸭子》 《粉刷匠》《小星星》《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小雨点》等

第二期:主要学习歌唱的各种演唱技巧,包括歌唱咬字、歌曲换气等,让孩子对歌曲有一定的理解。教师还会教孩子一些基本动作,使孩子能够在歌曲中灵活运用。

学习曲目:《卖报歌》《大树桩你有几岁》《金孔雀》《祖国祖国多美丽》《幸福的花朵》等

第三期:主要学习歌唱中歌曲的艺术表现、感情在歌曲中的运用。歌唱表演以及舞台风度等,让孩子能够在舞台上尽情表演。

儿童声乐课教学计划 篇2

1 在声乐教学中应注重歌唱技巧的训练。

1.1集体发声练习。首先集体发声训练是声乐技能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学生普遍的声乐技能程度较浅, 因此可以采取集体上课发声的形式, 但是发声练习的音域不要太宽, 大致在六度范围之间, 应该选择速度适中的发声练习曲进行训练, 对每个发声练习曲要讲解它的目的、要领, 并讲解明课后自己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练习。其次声乐技能的训练一定要注重气息的训练。“气乃音之本, 气动则声发”,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歌唱声音的亮度、力度、清晰度, 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持久等, 主要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呼吸的方式。在教授学生做呼吸练习时, 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a.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 不可过浅或过深。b.吸气要柔和、平稳, 全胸部自然地扩张, 不能用强制的力量, 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产生僵硬、逼紧的感觉。c.吸气需口鼻同时吸, 快而深, 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d.气息吸入后必须善于保持, 不要一下子让气息泄掉, 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让横膈膜与胸腔吸气肌肉放松, 要保持胸腔的扩张状态。e.控制呼吸的力量要适中, 不能将气用力压住。错误地把保持气息当成紧压, 用力挤压下肋和横膈膜, 结果会产生沉重、逼紧的声音。f.呼气时, 上胸部要放松, 保持自然的突起状态 (不能僵硬) , 要用下胸肌和腹肌横膈膜来操纵。

2 歌唱训练应以审美为核心。

追求与达到“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是每位声乐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然而, ,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我们往往容易侧重于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忽略了挖掘学生美的心理素质。而后者更为重要。所以在歌唱训练中, 我们除了要树立正确的训练方法外,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感觉, 即审美意识。要使学生懂得用“情”歌唱。万不能单纯追求“声音”、“位置”。要唱出声音的内涵, 而不是表现音程与音阶。要选用一些有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中外优秀作品, 陶冶与美化学生的心灵,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与捕捉学生练唱中, 美的心理素质的瞬间闪光点, 使其表现的自如真切, 紧扣听众心弦, 一气呵成。有时候学生的声音达不到“最佳位置”并非是气息等诸多因素所致, 而是因感情没达到“最佳状态”所致。柴可夫斯基说过:“任何艺术的首要条件就是美。”美的心理素质的追求, 有助于学生容易获得正确的发声状态。

2 在声乐教学中应加强儿童歌曲表演唱的练习。

2.1儿歌表演唱在儿童方向课中的作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幼音乐教师。也就是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所教授的对象是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的孩子们。这就需要她们在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必须还得具备儿童歌曲表演唱的能力。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训练学生演唱优美的歌声, 并且还要加强对学生们歌唱与表演、形体的有机结合的教育, 使学生们获得声、情、形并美的新体验。要想达到这种效果, 就教师平时的严格要求与指导, 以及学生的刻苦与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胜任声乐教学, 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为, 使他们逐渐地达到声情并茂“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而那种认为只要掌握了一套先进的、科学的发声技巧或具有一副好嗓子, 就什么都能唱的想法, 是不可取的。因此, 儿童歌曲表演是儿童方向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2.2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进行儿童歌曲的演唱。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主要侧重于歌唱技能的教授与训练, 学生经过系统的练习能够获得较好的声音位置和深厚的气息支持, 对演唱艺术歌曲尤为重要。而正确的歌唱方法也是演唱儿童歌曲的关键。有的学生误认为良好的歌唱技能就是演唱所有歌曲的法宝, 无论什么样题材的歌曲都用一种方法进行演唱, 所以就把“小燕子”唱成了“一只来自北方的狼”孩子们听了会是怎样的感觉。儿童歌曲是一个广义的歌曲范围, 如果进行较细致的划分可以将其分成幼儿歌曲、学前儿童歌曲、少年儿童歌曲、外国儿童歌曲、少数民族儿童歌曲等。在演唱以上这几种类型的儿童歌曲时要注意到歌曲的风格特点、歌词含义、年龄特征以及时代背景等, 通过生动完美的演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孩子们才能喜欢和接受, 听起来才会舒服。下面就几首不同类型儿童歌曲的演唱方法进行论述。学前儿童歌曲《国旗多美丽》是一首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的歌曲。由四个乐句按照起、承、转、合的形式结合而成。旋律和节奏简单明快, 适于儿童演唱。在演唱时要注意换气, 使声音连贯, 咬字吐字清晰, 节奏准确, 注意符点音符演唱。要注意演唱情绪, 热情、激昂, 表达出儿童爱国旗、爱祖国的激情。少年儿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 是我国词作家乔羽和曲作家刘炽的作品。经久传唱, 仍然倍感亲切, 表现了在新中国成立后, 孩子们在幸福的生活中快乐地学习和健康地成长。歌词亲切、质朴, 旋律优美、抒情性强。全曲分为两段, 衔接紧密, 富有很强的歌唱性。在演唱时声音要连贯流畅, 各段要保持均衡, 吐字清晰。意演唱情绪, 力求表现少年儿童的平静生活。幼儿歌曲《好妈妈》这是一首叙事性幼儿歌曲, 旋律朴素、自然, 节奏简单明了, 词曲结合, 易于上口, 充分表现了幼儿爱妈妈, 体贴妈妈的生动情景。歌曲为五声宫调式, 一段体结构, 整首歌曲旋律流畅, 真切感人, 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教育性。演唱时声音要清晰、明亮, 旋律连贯流畅。注意幼儿歌唱时的语气, 咬字清晰, 注意音准, 七度大跳。可用表演唱的形式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抓住儿童歌曲的类型与特征要表演生动比喻形象。

3.1儿童歌曲是一种生动的语言, 再加上形象的表演, 让孩子们从直观上寻找音乐的感觉, 效果会更好。例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这首歌曲第一句要求唱得朝气蓬勃, 充满着自豪感和幸福感。孩子们不爱听这种说教式的语言, 还不如教师对着孩子一边唱, 一边自豪神气地敬着队礼, 孩子们看着你的表演, 听着你的演唱也许会发笑, 但他们在笑声中已经感受到歌曲的情绪和音乐形象了。再例如:《小竹桥》这首歌曲在演唱时, 要十分形象地表现出孩子们过桥时“闪”和“摇”的情趣, 以及过竹桥时孩子们欢快、喜悦的心情, 教唱时应抓住歌曲中表现“闪”和“摇”“的节奏, 但孩子们在练唱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把它们唱得很平, 跳音跳不起来, 在孩子们还体会不到音乐形象的情况下, 不要一遍又一遍地硬练, 可以用比较灰谐、生动的肢体动作来启发他们过桥时那种左右摇摆的样子, 这样孩子们很快会想象到过小竹桥时“好玩”的感觉, 也会明白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唱歌了。3.2声乐教学中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 孩子对教师讲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 教师应采用形象的语言把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比如在训练气息下沉时, 用闻花的动作, 双手提水的感觉去体会, 就不会把气吸到胸上。当训练声音靠前唱时, 教师会说“让你的声音先向后划圈再抛向前方, 唱高音时要像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脚先向下蹬, 身体再向上抛的感觉”“声音要始终向前滚动的唱, 气才不会重”“声音的高位置像雨伞的伞蓬, 气像伞的把”, “声音像风筝在空中自由飘荡”。这样在声乐教学中采用确切生动, 形象的语言, 比单纯用技术性的语言进行阐述, 更容易被孩子所理解和接受。

总之, 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 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改进陈旧的教育方法, 儿童方向课的开设, 为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 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幼音乐教师。随着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与音乐专业发展的需求, 为更好的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设置儿童方向课程成为了音乐教育专业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声乐教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儿童方向课的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儿童方向课,声乐教学,儿歌表演唱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64-65.

[2]李晓燕.声乐艺术教学[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2005:197-198.

[3]刘元平.多维视野中的声乐教师的素质结构[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5 (2) 105-106.

儿童声乐启蒙教学初探 篇3

一、寻找每个孩子的最佳音,激发孩子好唱歌

记得日本的教育学家铃木说过:“我们要先了解他们所具有的能力,这才是正确的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发音形态是激发孩子唱好歌的基础,人的自然条件有好有坏,有些甚至差异很大,但每个学生他们自身都有一个或几个最佳声音存在。如何尽快找到,双方确定并认可,是我们在启蒙教学中很重要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这个相对最佳声音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在开口音的高音或中音区,有的在闭口音的高音或中音区,有的单音就能找到,有些则需要到他唱歌中去找。总之,这个相对最佳音必须是最明亮靠前,轻松和有腹部气息支持的声音。在找到每个孩子最佳音时我通常会举办习唱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展示,并召集家长学生做听众,对每一个孩子给予鼓励,哪怕是唱错、跑调。这个最佳声音的寻找提高了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也给唱好歌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掌握呼吸要领,引导会唱歌

根据学生唱得最好声音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正确呼吸,有两点必须掌握:一是动力部分的气息,二是“哨口”部分的发音部位。意大利人说:“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歌唱。”“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听上去有些过时,但事实就是如此。气息是发声的前提,是基础,发声中很多问题都是气息问题所致。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在练习中腹部运动的姿势和力度,不能离开发声单纯做气息练习,要结合发声练习来完成,对气息要“巧控制”——呼出的气流量控制要巧,气巧则声优。据卡鲁索的体验,他去歌唱时的感觉是:“声音不是从口内向外传送而是往里去”,诸如“咽着唱”“吃着唱”“吞进去”都是言及气流量进行“巧控制”的心理感觉。在日常训练中我用“打嘟噜”的方法来训练学生腹肌以及气息控制,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来说,普通人是等量呼吸,即呼入的气息和呼出的气息基本相同。而演唱时呼吸状态则大不相同了,在气息吸到正确部位后,在呼出气流量上,要与乐句的长、短、强、弱等相适应。好的声音只有在气息的压力切实作用于声带才能产生。要想获得优质的声音,“巧换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恰当的换气又是根据节奏、句法、旋律等来确定的。换气是歌唱必有的一种手段,一首歌曲,即便是一个乐句,要表现它的高、低、柔、缓、急、强、弱,也要对换气进行巧妙设计。要换得自然、从容;要换得使人不知不觉,基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听起来绝不是为换气而换气,而是好似字音的吞吐,在这一吞一吐,一咬一送之间完成了换气的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动力部分的气息。“哨口”的好坏,直接影响音色表现。要掌握这一技巧,必须让学生熟练使用软腭和咽壁在不同音区的配合动作,咽壁绷紧向前,软腭上提两者形成“新”的发音部位。同时气息往下座,发音位置往上座的感觉,教师要去仔细讲解动作的同时,多做示范可以让孩子躺着做呼吸练习体验小腹凹凸的感受,直到学生体会和基本掌握为止。去练习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是正常的,不要紧,只要思想集中,坚持一段时间,就会习惯,逐渐使气息和发音部位形成一个整体。另外,换气吸气要与歌曲的情绪相吻合,演唱活泼轻快的歌曲时,吸气应急速而不过,并要有弹性地呼出;演唱悠扬柔和的歌曲时吸气要深,且做到平静而从容不迫,如闻花香一般,呼出时连贯平稳等,这种训练要持之以恒才能凸显效果。

三、训练正确姿势和发声方法,教会孩子能唱歌

根据双方所确定的最佳声音训练他们正确的姿势和发声方法。姿势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应进入两个状态:一是自然放松状态,二是积极主动状态。只有自然放松,才有可能唱好歌曲;只有积极主动,才能领悟歌曲的神韵,进入歌曲的意境。故歌唱的身体应直立自然,积极主动,头部端正,两肩放平,眼睛平视前方,胸部微挺,微收小腹,这样才有条件发出好的声音来。发声方法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影响学生唱好歌,正确的发声方法是:面带微笑(抬笑肌),上齿稍露,则有轻松感,下齿露出则不妥。同时唱歌时双眉向上表示轻松愉快的样子,如,双眉向下则有悲伤不快之感。头部不可抬得过高或压得太低,因为太高则使喉部阻碍,精神振作,下颌微收,身体有一种向上抬的感觉,从小腹到两眉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使胸腔扩张自然,气息畅通无阻,同时注意颈部肌肉不得紧张,肩部不得耸起,下巴放松等。另外,引导学生用轻、柔、弱的声音来找位置,找感觉,避免“喊唱”和“白声”,尽量用圆润的声音演唱,做到弱中求强,在柔中求亮的效果。有了正确的姿势和发声方法才能真正给孩子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孩子能唱好歌。

儿童声乐学习入门教学方法 篇4

儿童声乐教学一直没有形成一套很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我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实践,针对儿童的生理特征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6-12岁儿童的声音是标准的童声,这一年龄段的童声特点:声音脆亮、稚嫩、可爱,没有共鸣,音高上不去,没有气息支持,白声,唱歌很随意,存在“挤”、“卡”、“压”、“撑”等很多问题。在这个年龄段如果能够把握时机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声乐训练,就一定会得到美妙的童声。嗓音条件好的孩子可以完成两个八度的音域,嗓音一般的孩子也可以完成一个半八度的音域。而且,声音甜美、干净,高童区声音统一,有气息支持,极富表现力。许多歌者认为发声练习就是开开嗓子,就像运动员赛前活动筋骨一样,其实,发声练习不仅仅是单纯的开嗓子,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练声曲进行技巧训练。

童声的训练不同于成人,简单地把成人的训练方法用于训练孩子,是极为不妥的。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以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完成一个合唱比赛,由于时间紧迫,不得不让学生每天练习二、三节课以上,其结果是学生用嗓过多,声带疲劳引发咽喉炎。作为声乐老师,我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注重儿童的生理特征,强调护“嗓”比练“嗓”更重要。处在生长期的儿童,发声器官非常稚嫩,如不注意保护嗓音,平时的喊叫、感冒、不正确的发声方法或用嗓过度等都可能造成儿童声音的嘶哑。因此,应该在儿童学习歌唱前,向家长和学生强调护“嗓”的重要性及护“嗓”比练“嗓”更重要的这一原则。根据自己十几年来演唱的经验,以及翻阅了很多声乐专业方面的资料和儿童生理卫生及儿童声带如何保护等书籍并逐一加以对照,筛选出既有利于声乐训练,又不伤害儿童声带的有关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归纳了一套适合儿童声乐教学的方法。

1.演唱的姿势

1.1站立姿势。不仅是为了台风好,还关系到发声的质量,呼吸的顺畅。所以要求学生保持标准正确的姿态:男生两脚自然分开站立,挺胸、收腹;女生左脚向前跨小半步,保持头顶天花板的感觉,挺胸、收腹。人体重心在前脚,身体前倾,肩膀放松不能耸肩。

1.2面部表情。面部肌肉放松,脸部呈微笑状,两嘴角微微上翘,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发自内心甜美的笑容。

2.打开咽喉腔体

2.1无声练习。左右牙关凹下,表面形成两个“酒窝”,嘴巴上下打开扩张,舌尖抵在下齿垠内侧,然后舌体后三分之一向后退,舌尖不动,同时舌中间凹下、两侧隆起,使舌体形成直沟。学生可照镜子反复练习,每次练3分钟。

2.2单元音a、o、e、u、i运用打呵欠的方式按顺序说出来,从高、中、低童连贯不留痕迹地反复练习5分钟,说i时声音是从牙关发出来的。在做这个练习时,要保持嘴角上扬,呈微笑状态并有轻微的扬眉。

3.单元音、复合元音的练习

a、o在打开咽喉腔时位置是一样的,只是口形稍有变化,用a、o音练习能巩固正确的发声位置,而且声音很明亮、悦耳、结实,还能有效克服儿童的奶声和扁嘴歌唱的毛病;用u音练习,很容易打开通道获得高音,主动用上气息。此外,lu在发声时可以避免孩子们用声带喊叫的现象,练习时也很容易获得头声和高位置。对于初学者,我不主张用“咪”和“吗”来训练,很容易造成“咧”和“横”着唱。哼鸣练习也可以较轻松地打开通道获得高音(头声),轻声、假唱、哼鸣三大发声辅助练习缺一不可。

4.呼吸训练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儿童的肺活量小,相对于成年人呼吸浅得多,所以平常儿童的心跳、呼吸频率比成人快。由于呼吸短促,唱起歌来常常感到气息不够用,特别是唱较长童时更加困难。故此,儿童的呼吸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1深呼吸练习法。小嘴自然张开和鼻腔同时慢慢地将气从上往下吸进肺的底部、腰围处,腰围有涨满感,呼气时保持吸气时的状态,读S音把气徐徐地有控制地呼出,反复练习五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以逐步解决呼吸问题。

4.2吹纸片的练习。具体做法如下,撕一个稍长一点的纸条,一厘米宽即可,用手捏着上方,放在嘴前约一公分的距离,可逐步把距离拉长。用吸好的气吹纸条的下方,从纸片振动的频率辨别气息是否均匀、集中、有力,从而使孩子们感觉呼吸时腹部的对抗作用。这一练习既锻炼了腹部的力量,又对增强气息控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咬字吐字

咬字吐字练习:唱歌和说话一样,要求咬字吐字清晰,在唱歌时必须运用歌唱语言的方式来咬字吐字。歌唱语言是建立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之上,通过艺术加工,形成歌唱语言的规律。在演唱歌曲之前,要对歌词进行咬字吐字处理,这样才能把节奏中的字和旋律唱清楚。对于歌曲中的每个字,咬的要准确,这就需要嘴、口腔与意识的功夫了。在咬字、吐词、拖腔、收声的过程中,都不能大意,必须要用“心”念字,在这个基础上演唱歌曲,就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在表现抒情类歌曲时,一般曲调慢而有序,咬字时要非常清楚,这就要求熟练咬字吐字技术。

6.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加强平稳节奏和变化节奏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灵敏性。

7.跳音、附点音符的练习

跳音的练习使声音变得灵巧、跳跃,赋于华彩。方法是保持低的喉位,用腹肌轻轻弹跳,呼吸保持住。附点音符的练习使孩子的声音有动感,欢快跳跃,适合演唱多种风格的曲目。

8.歌曲的处理

儿童唱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使其有感情地歌唱,受到歌曲艺术形象的感染。由此看来,对歌曲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歌曲《小机灵的歌》旋律活泼、开朗、热情;内容赞美了聪明机智、胆大心细地一休,爱惜时光、努力学习、同情弱者、助人为乐等高尚品德。歌曲用“格的、格的”象声词配上66556655|660560的旋律,把动画片人物的机械式步伐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提示我们在演唱时要掌握住机灵、活泼、富有弹跳性的艺术风格。教师在启发学生的情感时可以通过有感情地范唱、语言的解说、引导、肢体语言的示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歌曲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的氛围中。

9.声音位置

选用不同的声音位置来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训练四年级下册五单元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时要求用清新自然的嗓音、声音位置靠前的方法来训练,孩子们演唱的声音非常甜美亲切,能更完美的表现山东民歌的风格。再比如在训练《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时,我要求孩子的声音位置稍靠后一点,带着深情、委婉的情感来演唱,既不失去可爱的童声音乐,又使声音极富表现力,演唱效果非常理想。

10.“竖”“含”“深”“空”

童声训练一定要从高位置开始,“竖”要求孩子们在打开咽喉腔体时处于打哈欠状态,嘴唇自然放松,用单元童o进行练习;“含”即口腔保持空含感;“深”即气息要吸深至肺底;“空”,微笑上提软腭,空扩口腔等。总之,儿童声乐教学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技巧,只能用心、用嗓、用耳朵去感觉。

声乐教学不只是让小学生学会几首歌曲,单纯地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而是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把所学的声乐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歌唱艺术中去。经过我系统训练的孩子,演唱基本做到音准、节奏准确,音乐感觉较好,口形正确,喉头稳定,舌位正确,换气及真假声转换自然不留痕迹,初步掌握头腔、口腔、胸腔共鸣的运用;演唱完整、紧凑、较感人,能较好表现歌曲的内涵与情感;演唱姿势正确,朴实大方,能较好与伴奏相结合。有部分孩子可以达到业余歌唱考级七级以上。

回顾多年的声乐教学历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必须解决只追求音量、音高和过于成人化的教学,而忽视儿童各个年龄段的生理特点等问题。在儿童声乐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上严格把握“度”,而这个“度”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在童声训练的时间、音高、音域、音量等诸多方面把握“度”。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知识水平、想象、模仿及理解能力上的欠缺,更加严格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各种唱法(民族、美声)范唱的能力,否则,声乐教学将无法进行。不能示范,学生就很难学习到声乐技巧和演唱风格。

作为音乐老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是知识更新的需要,更是学生对老师的需求。现在的儿童大多数很聪明,模仿能力非常强,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标准的示范和很强的歌唱能力及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就会在声乐教学中起到误导作用。作为音乐教师不但要具备歌唱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还要精于所教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如此,才不至于造成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所以,在儿童声乐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演唱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以上儿童声乐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是我的初步探索,尚有不完善之处,仅供同行们参考。

声乐的演唱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发声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及歌曲感情的表达,都与呼吸密切相关。我国民间声乐及戏曲传统中有“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的说法。隋朝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曾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调,即兮抗坠之间,即得其求。”古代声乐理论还记载:“气动则声发”及“气者,音之师也”等。纵观我国戏曲界之名家和当今民歌演唱家,凡唱得好者无不是气息用得好的。常香玉就曾说过:“气要沉下去,不可憋在胸部,否则就给僵死了。”这些都说明歌唱中气息的重要性。气息训练是一种有意识的强力呼吸,要经过长期刻苦、正确的训练才能掌握。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学生在气息方面的毛病主要表现在:

一、吸气多,沉不下去;

二、将气憋在胸部,导致喉部肌肉的僵硬;

三、因长期错误发声造成的漏气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吸气时,吸气音群支持胸廓的力量不够,吸气肌群与呼气肌群合作不和谐,吸气只停留在胸腔,没有到丹田(这里的丹田是指腹部和隔膜)。解决的方法主要采取以下几种:

1、进行气息训练。每天早晨让学生练习吸气与保持气。吸气时要少而深;气沉至丹田,然后数数目,吐数时要均匀稳健灵活,两肋间要保持气。

2、两臂从两侧高举过头(伸直不要弯曲),掌心相对,同时抬起脚后跟;在保持这种深部位呼吸的同时,两臂无论举起或放下,脚跟抬起或着地,全身心都应是放松自如的。

3、尽可能深地缓缓吸气(像闻花一样柔和),稍停一会儿后,再用同样的速度缓缓呼气,设想你深深地吸进(口鼻同时吸)这沁人心脾的花香时,感觉又是那么柔和、甜美,整个呼吸通道就会张开了。

4、跑步练习。增强体质,增加肺活量。跑步时的呼吸是急促而深入的,这种呼吸近似歌唱时的呼吸部位。当然,气息练习的方法有很多,但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体会歌唱时所需要的呼吸部位,锻炼呼吸肌群的活动能力。

以上几种练习,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歌唱呼吸必须在歌唱发声中去锻炼。总之,呼气、吸气要自然均匀,积极而富有弹性,只有气息对头了,喉部肌肉不僵了,喉头相对稳定了,声带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歌唱时才会自如,音色就容易达到“水、美”。我认为“脆”是焦点的集中,体现在高声区,头声多只有气息控制得好才能得到;“甜美”是在中声区的自然松软,圆润不要冲,不要用劲才易得到。同时、“水、美”还体现在中、高声区,“水泠泠的声音”往往头声共鸣多。所谓“气为声之本”,就是运用气息得法才能逐步达到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反之,气息浅浮就得不到恰如其分的混合共鸣。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精心细微地观察学生的呼吸状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民族声乐中的正确发声,让学生体会气息控制在每一口气和每个音符所需要呼与吸两群肌肉的密切合作,这是基本功的基础。

一、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简要地说,就是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环节,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调节各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服务。

我们练声的目的是要调整巩固科学的发声状态,把良好的歌唱状态保持到歌唱中去,改变平时生活中自然的发声习惯,使之成为符合歌唱发声的习惯和状态,所以必须明确我们练声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开开声”而已。

歌唱发声练习要求每个歌唱者首先要了解和熟记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全面理解其精神实质,通过反复的练声及歌唱实践来消化和验证其歌唱规律。因此在发声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隔膜的呼吸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这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很多歌唱者声音上的毛病,多是由于歌唱时喉头不找开、不稳定造成的,而正确的喉头位置是协调呼吸器官的运动,获得稳定、流畅声音效果的关键。

3)要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要使声音传得远,充满剧场,且圆润,优美动听,这是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课题。由于共鸣训练常常与其它发声基础要求分不开,因此要求歌唱者通过母音的转换,稳定喉头打开口腔,调节气息等手段,把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来增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统一声区,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协调一致,天衣无缝,走动自如灵活。

4)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和情感和内容。

5)在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对音准、节奏的训练,通过发声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丰富歌曲的表现手段,增强歌曲演唱能力。

6)在每次练习时,都要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进入良好歌唱状态的前提。

7)在练声、唱歌前,一定要摒除一切杂念,稳定情绪,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要有良好的歌唱欲望,要充满信心、放松自如地进入歌唱状态,否则是唱不好歌的。

8)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涵义。

二、歌唱发声练习的步骤

歌唱发声基本功的练习,一般按音域进展的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以中声区训练为基础,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技术的需要。无论哪一个声部,都应该从中声区开始训练。练中声区的音相对巩固后再逐步扩大音域,要知道声乐学习要从基础入手,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基础必须打得扎实,要记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第二阶段

是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加强气息与共鸣的配合训练,练好过渡声区(即换声区的训练),为进入头声区的训练打好基础。第二阶段的练习是关键的一环,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但千万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于唱高音,要沉得住气,等这段音域巩固后,再进入高声区的练习。

第三阶段

即高声区的练习可以在比较巩固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进一步扩大音域,做较复杂的发声练习,使各声种达到理想的音高范围。这了阶级的练习要特别注意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统一,音的过渡不要发生裂痕和疙瘩,重点是加强头声区的训练,获取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从而达到统一声区的目标。这样我们歌唱发声的乐器基本制造完毕,可以唱一般难度较大的歌曲了。

三、歌唱发声练习的起音

发声练习开始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如何起第一个音的问题,我们称它为歌唱时的“起音”或“起声”。歌唱的起声可分为激起声、软起声、舒起声。

1、激起声

是当吸气完毕后,胸腔保持不动,声带先自然闭合,然后,再以恰当的气息冲击声带使之振动发声,这样发出来的声音结实有力,我们在发声训练如顿音、跳音的练习中常常使用,也用这种方法纠正声带漏气的毛病。此时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急吸急呼。

2、软起声

软起声是声带在开始闭合的动作时,气息也同时往外送,开声门与气息振动声带同时进行。这种方法气息的冲击力比较“激起声”要柔和,发出的声音比较平稳、舒展。我们发声训练中也常常在练连音和长音中采用,同时也用“软起声”的发音方法来纠正喉音的毛病,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缓吸缓呼法。

3、舒起声

舒起声是声门先开,然后气息再振动声带,它的特点是先出气而后发声,像叹气一样。在劳动号子中,常常用到这种起声法。在发声训练中,这种方法可用来纠正声音过于僵硬的毛病,在通俗唱法中使用较多,较口语化。总之,歌唱的起音首先要精神饱满,全身协调,根据不同类型的练声曲例来确定起音的方法,注意起音的音量不要过分强,以舒适的mf或mp音量为合适。

四、歌唱发声练习曲

练习曲的练习,是发声歌唱的重要的基础训练。练声曲可以用各个母音或混合母音或子母音混合音,也可以用音阶的音名1234567等等来练唱,也可以在练声曲上安排歌词来练习叫带词练习。发声练习过程中,是以声音效果和发声器官肌肉适度的标准去调整发声器官的机能和状态的,每个人的发声器官的构造、嗓音条件、声音类型、发声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并不是每一种类型的练习都必须唱,而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练习,而且不同的学习阶段,选择的发声练习也是不同的,但一般情况下,开始的练习总是选择元音和比较平稳的音阶开始练声。一般来说选择“o”或者“u”之类的比较圆润的元音开始着手练习,因为这些元音容易形成需要的空间,比较容易保持喉咙打开的基本状态,也比较容易形成喉咙空间的状态。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唱歌者应根据自己的感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母音来练习。我们在练习中要多动脑子,善于思考,千万不能一个劲地傻唱。

1、“哼鸣”的基本练习

一般在开始练声时,先练练“M”是有益的,因为发这个音容易达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的效果。练习哼鸣时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闭上、口腔内部要打开,好象闭口打哈欠的感觉,感到声音向高位、额窦、鼻窦处扩展,但切勿把声音堵塞在鼻腔里,否则会发出鼻音。

2、母音的练习

除进行哼鸣练习外,更多地是进行母音的练习,如a,i,o,u,e等单母音练习,也可用混合母音练习如ma,me,mi,mo,mu等等。

3、连音练习

人们常说:“不会连贯就不会歌唱。”歌唱声音的主要表现力就在于声音的连贯优美,只有连贯的声音才能唱出动人的旋律线来。为了使声音有更多的连贯性,可以将练习的音域相对拉宽些,练习也可以随之难度更大些。

4、顿音练习

顿音唱法又称为断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灵活,富有弹性,集中感强。练习时要注意一字一音的灵活性和一字一音的连贯性。

5、连音和顿音结合的练习

在基本掌握了连音和顿音唱法的基础上,可以加连音、顿音结合在一起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歌唱状态的统一,顿音好象是一个“点”,连音像是一条“线”,这样以点带线,便声音的位置统一,并保持气息均匀流畅。

6、保持共鸣位置不变的练习

在“哼鸣”练习中我们已经讲了找共鸣位置最好的办法就是体会“哼鸣”感觉,如果这个共鸣焦点找准了,那么其它所有的音都应该向这个哼鸣位置靠拢,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高位置,使声音上下统一。

7、声音灵活性的练习

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适应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动的要求,以达到更积极的身体、喉咙、气息的配合。

8、结合字声练习(带词练习)

要求根据词意富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准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9、练声注意事项

1)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适当地练唱,发声练习的时间,初学时20分钟一次为宜,以后逐渐地加至半小时或一小时,坚持每天练习最重要,绝对避免用全音量来练习。大声地乱唱,容易使歌唱器官受损。

2)在没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作高音练习,经常唱一组你最满意的音,选择曲目更要谨慎,不要唱不适合自己的曲目。

3)每次练习应有新鲜感,精神集中,感兴趣地练习。

4)练习时要多用慢的、短的乐句作为最初的练习。

初中声乐课教学计划 篇5

教师:良好的饱满的激情,示范或指导到位、明确、有效; (2)传授与交流要具有亲和力、感染力; (3)检查学生回课情况,布置下次回课作业。

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听从指导,配合教学; (2)掌握记忆知识要点,体会歌唱技巧; (3)主动交流提高和参与教学意识,带听课笔记。

2、歌唱的气息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气息是歌唱的基础。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呼吸的重要性。学声乐者要通过练习,来掌握歌唱对呼吸的要求,并不断增强呼吸器官的工作能力。歌唱时,要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方式,不要用“胸式呼吸”方式。歌唱时如果用“胸式呼吸”方式,吸气时,抬胸端肩,小腹回缩,歌唱时上胸回缩、小腹外凸,嗓子容易有挤卡、捏嗓子唱的动作,声音“白”、僵直、不通畅;

3、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是声乐学习中常提到的名词,有的老师主张不要用“打开喉咙”,应该用“松开喉咙”。其含义就是:歌唱时喉头应该处于吸气时的位置。喉头不能往上跑,喉头附近的肌肉不能紧张,不能挤卡,或者说,不要捏着嗓子唱,喉咙里的感觉应该是打开的状态、松开的状态。

4、哼鸣 轻声 “哼鸣”是寻找头声的好办法,一般用m或n来做练习,我也用ng做练习。多用“轻声”

进行练习,是寻找正确歌唱状态的好方法。

5、初级共鸣腔体的打开 利用练声时的合理母音做练习,打开共鸣腔体并用到共鸣腔体。

6、演唱教材歌曲 在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方面,用简明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使学生比较容易的抓住歌曲的艺术形象,表达其歌曲的思想感情。

二年级:更多歌曲的磨合与发声技巧的运用。与歌曲结合学习声韵结合教学法中的辄韵。以及更多的发生技巧的介绍与运用,按照学生个性特点个别提出联系方案,完善歌唱的技巧。

1.掌握较高难度的歌唱技巧,有相当层次的`分析能力、驾驭作品的能力和表演水平,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文化修养,增强舞台演唱综合技能的培养和社会演唱实践。

2、加强共鸣联系,用到鼻咽腔共鸣,并能够与歌曲相结合。

3、学习教材歌曲并能与所学技巧相结合。在延长歌曲时能做到以情带声,情声结合。咬字吐字清晰,依据个人嗓音特点提出合理性的要求。

浅析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学 篇6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幼师专业中重要的技能课程,也是幼师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唱技能、技巧,还要掌握幼儿教师必备的声乐理论知识和具备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能力。因此,幼师的声乐教学必须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幼师专业;声乐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b)-0187-01

声乐课作为学前教育幼师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培养目标是构建音乐知识技能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符合幼儿教育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开口唱、能演唱、能弹唱。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本理论知识、正确的发声方法,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演唱技能和技巧。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最易学为学生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贯彻音乐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建立在词、曲统一完整而又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只有充分发挥歌曲音乐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使学生有感情地歌唱,并受到歌曲艺术形象的感染和教育。

声乐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唱歌知识和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基本技能技巧,自然、圆润地发声和富有感情地齐唱或合唱、还能巩固和提高他们的视唱、听音等基本技能。唱歌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心理条件,注意保护学生变声期嗓音的发育与成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笔者在吸取他人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幼师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及内容应进行相应改革。总结了有以下几种切实可用的教学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在声乐课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由于每一个人的声音条件都不一样,教师要认真鉴定学生的声部和声音类型,仔细研究学生的声音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与授课方案,并按照每个学生的特点,决定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2)声乐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耐心的启发诱导上,学生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必须注意将抽象的声乐理论与声音概念,用简单形象的比喻启发学生。

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把严格要求与循循善诱结合起来,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便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强烈的歌唱欲望。

二、歌唱得科学训练

王苏芬老师说过,“歌唱得科学训练”。的确,歌唱要有:

1)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良好歌唱发声的前提,是学习歌唱的第一步。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建立正确、良好的歌唱姿势。正确、良好的唱歌姿势不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态的表现,而且还关系到气息的运用。共鸣的调节以及歌唱的效果。

2)正确的呼吸方法,中职学生没有专业基础,呼吸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声音应建立在平稳而坚定的呼吸支持之上,可以自如地获得音色和音量的变化。

3)科学的发声方法,每一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这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很多歌唱者声音上的毛病,多是由于歌唱时喉头不打开、不稳定造成的,而正确的喉头位置是协调呼吸器官的运动,获得稳定、流畅声音效果的关键。

4)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要使声音传得远,充满剧场,且圆润,优美动听,这是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更是比较难掌握的课题。由于共鸣训练常常与其它发声基础要求分不开,因此要求歌唱者通过母音的转换,稳定喉头打开口腔,调节气息等手段,把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来增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统一声区,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协调一致,天衣无缝,走动自如灵活。

三、注重声乐课的课堂教学

根据幼师学生声乐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教师的教学和学校声乐教学设施等现状,我们必须充分地利用声乐集体课,发挥声乐集体课的优势和潜力。声乐集体课就是把两三节声乐课连排,让每个学生增加三倍四倍的演唱时间,多个人一起上课,一个人唱,其他人听,老师指点大家进行评议对比,能让学生很快地区别好与差的声音形象,区分声音的优劣,能够帮助正确歌唱状态的形成。

在集体课的声乐教学中,有唱的也有听的,教师在纠正一个学生的毛病时,另外的学生也会从中受益。有时也可以一个人在教室里唱,其他人在外面听,让学生区别在室内室外的不同效果和声音穿透的能力。老师在纠正一个学生发音位置过低时,其他学生也就会思考从中获得高位置共鸣。纠正发音吐字上的问题时,他们彼此评估,也有所收获。这也是幼教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要想培养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就必须培养她们标准的视听能力,这样她们才能胜任今后的教学任务。

四、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

所谓的声乐分层次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以及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分别制定教学目标,以此来完成声乐教学计划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声乐学科的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现象极为严重。尤其是中职学生的声乐基础更不均匀,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差参不齐,个体发展的差异十分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合理的利用分层教学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声乐课利用分层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够加强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声乐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很难理解的一门学科,如果只靠老师耐心的教和学生刻苦努力的学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老师具有吸引人、感染人、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来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再加上老师准确的示范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掌握其技能技巧。又由于声音是时间性的艺术,也是零的艺术,它是多变的,今天唱得好,明天不一定唱得好。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学会自己去分析、去掌握,便于他们课后的自习、练习。声乐教学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声乐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对象不同,方法灵活多变,解决问题的手段和途径各不相同。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声乐教学中,如同一把金钥匙,帮助同学们打开声乐殿堂的大门。

关于声乐实践课教学的探讨 篇7

关键词:声乐教学,艺术实践

近年来, 越来越多高校的音乐院系, 把艺术实践课作为其教学大纲中的重要部分, 尤其是对于声乐教学来说, 舞台实践显得格外的重要。因为, 声乐演唱不仅展示的是歌者扎实的演唱技巧和漂亮的音色, 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塑造出一个音乐形象。

任何艺术的提高都需要实践, 如何使声乐专业的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声乐艺术实践怎样开展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声乐实践课对于声乐学习的重要性

声乐课堂上的教学是一种常规教学, 教师通过讲解、师范、引导等手段, 使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 演唱技能。课堂形式通常采取“一对一”“面对面”, 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演唱能力和水平。

然而, 声乐艺术一门集演唱和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 它最终是要在舞台上展现并升华的。舞台实践能够充分发挥和检验学生的专业水平, 在实践的过程中, 可以发现自身的缺点或问题, 包括声音技巧、舞台表演、心理调控等。

所以, 舞台实践是声乐学习的需要和成功的保证, 应该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

二、如何更好的开展声乐实践课

1. 课程设置

把声乐实践课列入学生培养计划的一部分, 提高实践课的学分以及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充分认识地到实践课对于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从大学二年级起声乐主修专业的学生必修, 非声乐专业选修声乐的学生进行选修, 课程设置为期两学年 (四个学期) , 根据学生程度以及每学期工作安计划, 每周安排2—4个课时。

2. 师资配备与培养

在教师的配备方面不仅有声乐教师, 还应从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来安排舞蹈老师或者表演老师参与其中。从实际的效果来看, 不仅不同专业老师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而且能够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指导和提高。

在教师的培养方面, 积极组织教师外出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修, 从经费上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及业务培训。另一方面, 教师更加需要实践,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演出活动以及参加各级各类的声乐大赛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更好的服务教学。

在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同时, 还应积极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强化人才引进力度, 有针对性聘请一些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素质过硬的知名专家、艺术家等作为兼职教师来完善师资结构。

3. 课堂教学组织

(1) 歌唱舞台的基本技巧培养

歌者演唱时要有精气神, 形体动作要因情而发, 并有律动感。总的原则是“假戏真情”“神贯始终”“唱为主, 动为辅”。《情寒新吟》中说:“戏无真, 情难假。若无真情, 演唱戏难;即有真情, 幻作假情又难”;演唱者在舞台上表演, 要神韵贯穿始终, 才能将心中所想变成眼中所见, 再转化为感人的口中所唱;再把握好演唱声音的同时, 演的形体为辅, 做到精、巧、灵。

(1) 手势。表演艺术中的手势来自生活, 是生活的美化。代表情绪和语汇的手势很多:齐眉眼、前指、旁协指、远指、怒指等等。

(2) 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神藏于心, 外侯在目”。人的感觉70%来自眼睛, 23%来自耳朵。表演中的眼神是画龙点睛的关键环节。a.要以虚看主, 定睛为辅。早唱一般大量的曲词时, 眼睛要广视泛见虚看, 但要心中有情有物, 在唱个别的重点字词时, 为突出强调其深刻内涵, 不仅在唱腔上要做一番不同寻常的处理, 而且眼神还要盯住——像真见到时那样定睛聚光、发亮有神;b.神不外散线不断。歌者演唱的始终要神情饱满, 眼睛所见每一处的各个“点”都要连成“线”, 且不断——眼珠不能乱转, 同时眼神要前后呼应。

(3) 身法。舞台表演重点中身体转动的方法。a.三面串三线。这是指歌者在台上的站姿的三个方位、角度:正前方、左方、右方。正前方:在唱前、唱中的大部分及歌曲的头尾时, 身体要直立;在唱的中间可做前后左右少许的调度;左方、右方站姿要成或左或右的丁字步, 下巴分别对准左、右胸并各成一线。丁字步时身体面向观众的角度是藏二留八, 即二分向后留给自己, 八分向前面向观众, 使站姿富有曲线美、含蓄美;b.脉脉相通。任何局部动都要因情而发, 要动一发而牵全身;c.迂回婉转。做动作时要欲左先右、欲前先后, 动作的起始要富于美感, 是圆转连绵的弧线型, 而不是生硬的直线型。当然这里是针对单独演唱身法的基本要求, 在表演唱或是歌剧唱段就要根据人物、角色适时安排调整形体动作。

(2) 多种风格、类型声乐曲目的表演技巧培养。

根据由简到繁、循循渐进的教学原则, 合理的安排教学所演唱的曲目。第一学年可重点安排大家所熟知的中外传统民歌, 这部分作品一般都具有各国家各地区鲜明的地域特点, 而且旋律大多短小精悍、朗朗上口, 容易被学生掌握。例如我国的传统民歌《想亲亲》《龙船调》《达坂城的姑娘》等, 外国民歌诸如《乘着歌声的翅膀》《西班牙女郎》等等。演唱这类作品时可以借鉴其本民族独特形体舞蹈动作进行表演。第二学年课适当安排部分著名的中外歌剧经典唱段、大型声乐作品以及一些其它类型的声乐品。例如, 歌剧《伤逝》中的《紫藤花》、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演唱这些作品要培养学生对剧情、角色定位、人物性格、内心活动等多方面把握, 在演唱时能够充分的进入所扮演的角色, 这样才能做到“活灵活现”。

4. 考核管理

在每个学期的期末, 以学生专场汇报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喜好自由组合, 排练好多种多样、风格各异的节目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可根据学生表现给出一个起评分, 然后再根据具体每个学生参与节目的数量、节目的质量等方面评出优、良、中、差四个评分段, 给出其相应的分数。当然, 考核不是最终目的, 更重要通过舞台, 能够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提高。除了期末考核之外, 教师更应当通过多种途径, 多方面的搭建平台提供给学生锻炼展示的舞台。

三、搭建学生展示平台

⑴专场汇报。除期末的专场汇报列入考核外, 在每学期之中还应至少组织学生1-2次得专场汇报作为平时成绩列入期末考核。与考核成绩挂钩, 给学生压力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 毕业班必须在最后一个学年中举办毕业专场汇报, 来为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做一个圆满的总结。

⑵专业比赛。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与校级、市级、省级等各类比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比赛, 成绩优异、专业突出的学生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增进友谊。

⑶校园舞台。校园舞台是非常重要的实践平台, 也是学生参与最多、积极性最高、容易掌控的实践平台。比如:迎新生、校庆等等, 不断促进良好的艺术氛围

⑷社会实践。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适时的参与商业演出, 这样既能得到锻炼也能挣得收入, 并且积累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⑸暑期艺术实践。积极组织学生暑期送文化下乡活动, 深入到乡、镇、村等地方搭起百姓舞台, 在这样的过程中, 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对自己的课堂学习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总而言之, 艺术实践对于声乐学习者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不断的付出行动, 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每一名声乐专业的学生, 无论演唱水平高低都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尤其对于声乐基础不好的学生, 通过实践可以逐渐积累起自信, 这样可以很好的弥补他们在演唱水平的上的不足, 进而激发起更大的表演热情, 逐渐走向成熟, 这正是开设声乐实践的课的真正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2]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 2003

[3]徐小懿等.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

[4]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分析合唱课与声乐课的交叉教学 篇8

关键词:合唱课 声乐课 交叉教学 融合

近几年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各所学校教育工作的力度。而对于怎样教叉教学能真正帮助学生最快提高艺术素质成为他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大量的事实证明,通过开设合唱课以及声乐课可以很好地起到这个效果。而在教学中如果能够让二者实现有效的交叉,往往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益匪浅。

一、合唱课与声乐课的交叉教学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合唱课与声乐课二者是完全分开的,但现在的职业高中,很多学校存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生又较多的现状。采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是不太现实的。因此,集体教学便成为一种有效手段,而把合唱教学当中的一些手段引到声乐课堂中来,又为声乐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鉴于此,下面将重点探讨声乐教学与合唱教学的交叉的相关内容。

(一)声乐教学过程中演唱形式的交叉

就目前而言,现代的声乐教学范围如果是从演唱形式上来分的话包括:独唱、重唱、合唱、小组唱四种。而这些形式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如果我们从技术层面看,不同的演唱形式并不会发生冲突,其实它们之间应该是相互支撑的才对。其中独唱是最为基本的技能,同时也是掌握其他技能的重要前提条件。鉴于此,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科学的、基础的发声与用声技术,换句话讲就是收放自如。众所周知,不同音区的发声方法本身是存在细微差别的,不同歌曲的发声和用声技术也存在差别,不同音色的用声技术也并非完全一致,因此这些是会根据实际情况而随时发生着变化的。所以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体会。除此之外,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处理重唱、合唱、小组唱作品用声技术。经过研究发现,多声部声乐作品之间不仅存在横向的旋律发展问题,并且还有纵向上的音响平衡问题。因此用声技巧在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表现是相当微妙的,在使用过程中应更加谨慎小心才是。

(二)各相关学科知识以合唱课为平台在声乐教学中的交叉

大家都知道的是,具有一副好嗓子并不代表着这个人的演唱技术就非常高超,如果是从指挥的角度来看,对节奏、音准、速度的把握往往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没有具备这些基本素养,那么再好的嗓子也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效用。鉴于此,开设合唱课首当其冲要做的事就是视唱练耳一定要达标,然后才是演唱技术的训练。而当前我国已经明确的将合唱归入到声乐教学体系中去了,合唱已经作为声乐艺术的高级形式而存在。这与以往的演唱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同,现在想要真正唱好多声部声乐作品,不仅仅要具备准确的节奏、音高和速度,同时还要明白织体结构、和声动力以及纵向发展手法。事实表明,合唱这种形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融合实践和声、复调、曲式、作品分析等理论知识,因此音乐老师应当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正确分析作品和处理作品,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消化和吸收这些知识,从而避免作业完成好、考试分数高,但是学生却不知道作品的结构、音响效果、织体等。通过大量的实践结果,通过视唱练耳训练是学习音乐最好的办法,因为它有效地将声乐艺术中的听和唱有机结合到了一起。但是,传统的视唱练耳训练往往只是单纯地使用教材上的练习曲,比较欠缺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尤其是面对多声部音乐时,学生很多时候会感到自己无法完全掌握。这是由于多声部音乐在单声部的线性旋律上增加了对位与和声的元素,所以在处理音乐的纵向发展的过程中只具备单声部视唱练耳能力的学生很难顾及得到对位性质的多声部旋律发展与音乐的纵向音响平衡。所以,声乐教师和合唱指挥教师应经常一起来深入探讨交叉教学的正确方法。通常而言,合唱艺术是由钢琴声部以及各歌唱声部所共同构成,其中各声部都是同等重要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演奏的整体效果。这样一来就要求钢琴伴奏不仅仅具有精确的独奏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多声部的听觉意识和多声部的合作意识,主动地去结合合唱声部,与此同时还需要清楚钢琴伴奏部分在音乐进行过程中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这同样也是合唱课与声乐课教学二者之间的交叉点,需要合唱教师自己的研究才行。

二、合唱课与声乐课交叉教学的意义

就这一点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声乐课程的教师不仅仅需要教授学生声乐技巧,同时还需要向学生提出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具体要求,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运用那些之前已经掌握的声乐技巧;2.将钢琴伴奏技术更好地融入到了多声部声乐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使用在钢琴课上学到的相关技术;3.合唱指挥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以排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有效融合其他学科知识教学生如何分析作品以及演唱作品。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音乐课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演唱的技巧,就必须注重合唱课与声乐课的交叉教学。具体地说就是要将视唱练耳真正融入到多声部声乐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听、唱、分析多声部音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文博.论合唱课与声乐课的交叉教学[J].艺海,2013,(09).

[2]康锐.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声乐集体课教学初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

[3]刘才喜.高师《合唱指挥》教学中声乐课的改革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2,(19).

上一篇:学校预防近视工作方案下一篇:幼儿园小主持人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