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

2024-06-14

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共9篇)

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 篇1

酒泉子

【宋】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呼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参考译文】

常常想起西湖的景色。昔时,我爬上高楼,整日斜倚栏杆向远处眺望。平静的湖面,三三两两的渔舟在悠悠垂钓,远处的小岛呈露出明丽的秋色,正是一抹淡远的清朗。

在开满芦花的芦苇荡里,传来了笛声,时断时续。蓦地,白鹭惊起,成排地掠过水面。自从离开那里,我闲暇时整理钓竿仿佛又回到她身旁,悠然一缕思绪不由飘入西湖清秋那一片水色云光中。

【阅读训练】

(1)作者选择了“____”、“_____”、“______”等景色,写眼见,写耳闻。

((钓鱼舟 笛声 白鸟))

(2)“____”两字从“长忆”转到现实。“_____”不仅呼应上片的“钓鱼舟”,而且表现了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 (闲整 钓鱼竿)

(3)下片的“_____”与“_____”相呼应,颇具情味,在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

(依约 忽惊起)

(4)有人说“长忆西湖”中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一方面,领起下文,引出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另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

(5)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①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欲归隐的情感。

②虚实结合。起手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6、作者回忆了哪些西湖美景,在描写景物方面有怎样的特点?(6分)

答:作者回忆的景物:①在清秋天气里,云水烟波之上的小岛,②三三两两悠然自在的垂钓小舟,③笛声从芦花深处传来,渺茫幽远,④成行的白鸟倏然而惊、翩然而逝。(3分)作者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西湖美景,以白描的手法,声形并茂地描绘出空灵苍茫的西湖美景。(3分)

7、“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5分)

答:“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1分)从自己凭栏看见别人的渔舟,勾勒出钓翁隐士出没的烟波浩渺辽阔苍茫的背景。(2分)到后来说自己要亲自去钓,意境更深一层,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流露出欲归隐湖上的情感。(2分)

8.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

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9. 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二:

1.请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人通过回忆杭州西湖旖旎风光,表达了对此境的喜爱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欲归隐湖上的情感。(3分)

2.①虚实结合。起首两句(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2分)

②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欲归隐的情感。虚实结合。

1.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作者回忆了哪些西湖美景?(3分)

参考答案

1.答: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2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1分)

2.答:作者回忆的景物:①在清秋天气里,云水烟波之上的小岛,②三三两两悠然自在的垂钓小舟,③笛声从芦花深处传来,渺茫幽远,④成行的白鸟倏然而惊、翩然而逝。(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即可满分。)

翻译

经常回忆起西湖的景色,那时每天都爬上高楼,凭栏向远处眺望,三三两两的钓鱼船,停在湖面上。岛屿上的秋景分外秀丽。在开满芦花的芦苇荡里传来隐约的笛声,被突然惊起的白色鸟排成行掠水飞过。自从离开那里闲来没事就整理我的钓鱼竿,准备到那云水寒处钓鱼。

赏析

这首词是潘阆忆杭州组词十首之一,作者抒写了对西湖风景的美好回忆,表现作者出尘的思想。

上片首句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一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是词中熟语,极难出新意,然而用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

过片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上句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 篇2

《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及翻译赏析1

酒泉子·长忆观潮

朝代:宋代

作者: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赏析

钱塘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北宋,观潮胜地却在杭州。夏历八月十八日是钱塘江潮汛的高潮期,那时,这一天是“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仪式非常隆重。每到这一天,官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还有数百健儿,披发文身,手举红旗,脚踩浪头,争先鼓勇,跳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潮水将至,远望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高潮,声势越大,白浪滔天,山鸣谷应。水天一色,海阔天空。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当地居民,就直接称呼钱塘江为“海”,称江堤为海堤。潘阆因言行狂妄被斥逐,飘泊江湖,卖药为生,曾流浪到杭州。涨潮的盛况留给他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这首《酒泉子》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之作。他用《酒泉子》这个词牌写过十首词,但以这一首写得最好,最为后人所传诵。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时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一开始就表明作者对于杭州观潮的盛况,永志难忘,经常回想。他首先回忆观潮的人: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踮起脚尖,伸长鼻子,争看江面潮水上涨。说“满郭”(全城),虽是夸张之词,但有现实生活做依据,倾城而出是对这种传统观潮盛况的真实写照。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是说,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观潮》描写:潮水来时,“大声如雷霆,······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虽然也写的很形象,却不如潘阆“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么惊险生动,有声有色。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不能不令人钦佩作者的想象力,既大胆、又确切。经他这么夸张的韵味,纵使从来没有观过潮的人,也觉得心动神摇,意气风发。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译文

我经常回忆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中拿着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曾多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注释

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平调”。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向:朝着,面对

红旗:红色的旗帜。

觉:睡醒。

尚:还(hái),仍然。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创作背景

潘阆以卖药为生时曾流浪到杭州,亲眼见过钱塘江涨潮时的盛况,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及翻译赏析2

酒泉子·长忆观潮

朝代:宋代

作者:潘阆

原文: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技艺高超)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

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注释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城,满郭即满城。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弄潮儿:指钱塘江上执旗泅水与潮相搏的少年。

觉:睡醒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酒泉子·长忆观潮》原文及翻译赏析3

原文: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译文

我经常回忆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先恐后的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中拿着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曾多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心里仍然觉得惊心动魄。

注释

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平调”。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向:朝着,面对

红旗:红色的旗帜。

觉:睡醒。

尚:还(hái),仍然。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赏析: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春残》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篇3

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颔联“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为大家所称道,请简要分析此联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1.塑造了一个伤春自怜、孤独寂寞、饱尝相思之苦的闺中女子的形象。(意对即可)

2.①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②正反衬托,凸显心境;③对仗工稳,妥帖自然。(意对即可)

注释

⑴春残:春将尽。

⑵翠帏(wéi):绿色的帷帐。帷,四周相围而无顶的篷帐。

⑶独立:独自一人站立。

⑷微雨:小雨。

⑸寓目:观看,过目。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⑹断:断绝。

⑺“经年”句: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梦亦非,梦境也不同了。

⑻那堪向:怎能忍受。那,通“哪”。向,语气助词,无实义。

⑼夕:傍晚。

⑽萧飒(sà):萧条冷落;萧索。

⑾暮:傍晚。

⑿辉:光辉。

参考译文

又到了春天快要结束之时,这让人怎么走出翠绿的帷帐?

人独自站在落花面前,小雨中燕子成双飞去。

观看此景魂魄像要失去,经过很多年梦境也不一样了。

怎么能够忍受如此愁苦的夜晚,蝉在凄凉萧索的夕阳下映出光辉。

赏析

《春残》是唐末五代诗人翁宏创作的.五言律诗。该诗写女子春末怀人,反复抒写其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之情。诗中颔联“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成为千古名句。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不拘一格。一句中,以“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少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增强了语气,加强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对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分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一词,体现出不堪的情绪。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此时又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她不敢再身临其境,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所以说不敢出翠帏。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魂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刻骨铭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为佳句。已是春残,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极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此刻,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正在消逝,欢娱难再,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一模一样。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暮暮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更不用说是心事重重、愁思郁闷的女子了。偏偏此时,一双不知趣的燕子,在细雨中飞去飞来,显出很自得的样子,这就使她更加难堪了。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此情此景,不堪忍受。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含蓄委婉,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颔联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不失为精彩之笔。

杜甫《岁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篇4

《岁暮》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言律诗

岁暮远为客①,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③。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④?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释:

①“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④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译文: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又被奉为“诗圣”。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

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

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或解为“连‘天地日’都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济时敢爱死?”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吐蕃攻占三州(三州为松州,维州,保州。位于前文“雪岭”附近)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唐朝代宗广德元年,吐蕃攻破松、维、保三州,成都告警。作者那年在梓州,感于国防空虚,朝中无人,自己虽有壮志,不被重用,因而写了这首诗,抒发感慨。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既反对非正义的对外战争,也坚决主张抵抗外来的侵略。

〔注释〕①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④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高考真题及答案: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答: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解析: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6分)

答: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 终军传》;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解析:

《并州路》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篇5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傍晚。“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2)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3)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翻译

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黄色的榆树叶落在敌人占领的城关上(故:消失的,以前的,在这里引申为被敌人占领的`)。被敌人包围的孤城才刚结束吹号角的声音,几个人就骑着马射雕回来了。大军的军帐跟临水遥相对应,牛羊从那上面下来(自:从某地方,在这里不是自己的意思)。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开始了。

简析:

本诗为边塞题材的五言律诗。

内容: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描写了傍晚时间的景象,“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

征人“垂泪”的原因是因为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烽火起云间”: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送人游吴》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 篇6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注释

①姑苏:苏州的别称

②枕河:临河。枕:临近。

⑦闲地少:指人烟稠密,屋宇相连。

③古宫:即古都,此处指代姑苏。

④水港:指流经城市的小河。一作“水巷”。

⑤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

⑥未眠月:月下未眠。

1、本诗的题材是

2.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姑苏人家,傍河而居的风物特点。

B.颔联以名词性短语构成对比写出水乡悠久的历史和美景。

C.颈联“卖”和“载”两个动词,描绘了吴地的繁荣和富足。

D.本诗的语言典雅华美,在简朴疏淡中透出水乡氤氲的韵味。

3.赏析独具匠心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送别

2、D3、前三联想象友人到吴地的所闻所见,尾联“遥知”一转,变换为对友人情感的猜测,写友人在吴地思念家乡,余味悠长。“未眠”、“乡思”的愁怨与前三联极尽笔墨描绘吴地人文历史和秀美风光的轻快笔调构成反差,引人遐想,既突出了游子必然思乡的深情,又暗含我在家乡的守望和祝福,情感的表达曲折丰富。

参考译文

你到姑苏处处可见,家家户户沿河筑屋。满眼故宫遗址,极少空地;遍布条条小巷。座座小桥。夜间市场菱藕叫卖声声。春日游船坐满盛装美人。遥想你在明月高照的未眠之夜,定会轻唱渔歌寄托相思之情。

简析

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

崔涂孤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篇7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 (1)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2)矰:zēng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这首诗全篇皆实写“孤雁”,作者是怎样突出孤雁之“孤”的?(6分)

答案 ①首联用“几行”归雁之“行”与下句中“独何之”之“独”形成对比,突出孤雁之“孤”。②颔联通过孤雁在暮雨中的动作、神情、状态,突出其孤。失群之雁,声音凄厉,呼寻伙伴。面对芦叶萧萧的池塘,影单心怯,几度盘旋,欲下未下,迟疑畏惧。③颈联,通过环境渲染来衬托其形单影只,突出其孤:月冷云低,孤雁就是在这样一个昏暗、压抑、恐怖的环境中飞行。(每点2分)

2.结合全诗,说说诗的最后两句作者对孤雁有怎样的感情?又借孤雁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5分)

答案 最后两句写出诗人对孤雁的安慰与担忧:孤雁未必会遭暗算,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在安慰孤雁的同时也透露出对孤雁处境的担心。(3分)诗人以孤雁自喻,他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2分)

二:

注:①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②赠:zěng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清简要赏析“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一联。 (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⑴颈联写孤雁在逼近洲渚的暗淡的乌云之间飞行,伴随着它的还有关塞凄凉的月亮,虚实结合,烘托了一种压抑凄冷的氛围,表现了孤雁的孤独无依、凄凉寂寞。(答拟人手法亦可)

⑵诗人托物言志,以孤雁自喻,表达了他漂泊异乡的孤独以及对于世路险峻的忧虑(疑惧、担心)。首联用“几行”与下句中“独”形成对比,突出孤雁之“孤”;颔联通过孤雁在暮雨中的动作、神情、状态,突出其孤;颈联,通过环境渲染来衬托其形单影只,突出其孤;尾联写诗人对孤雁的安慰与担忧:孤雁未必会遭暗算,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答表现了作者对孤雁的同情亦可给分)

三:

这首诗题为“孤雁”,“孤”是全诗的关键。可是,诗中只在最后一句才点出这个字。你认为诗中除了“独”字之外,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孤”字?试举两例说明。

答:暮雨相呼失--“失”,失群,在傍晚的冷雨中,他长鸣着呼唤伙伴,可是哪里能找得到:寒塘欲下迟--“迟”,它想在一处寒塘歇歇脚,由于身孤影单,胆怯心疑,迟迟不敢下落:关月冷相随--它飞越层层关山、重重险塞时,只有冷寂的月光与之为伴。总之,诗人除了直接描写孤雁之“孤”以外,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暮雨中的相呼而失,寒塘上的欲下而迟,飞行中的云低月冷,都是孤单的结果和表现。共要求答出两点,每答对一点,2分,分析恰当1分。

译文

几阵齐飞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只有你这孤雁,不知独自飞向何方。

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丢失的伙伴,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

渚上低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

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恐慌。

创作背景

作者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该诗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

赏析:

《孤雁》是唐代诗人崔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咏孤雁的诗描绘了孤雁独自飞翔,孤苦无依的`凄凉情状,借此以喻诗人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感情真挚,凄婉动人。

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写离群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之苦楚。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今人徐培均以为此诗字字珠玑,没有一处是闲笔;而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可称五律诗中的上品。

这首诗题名《孤雁》,全篇皆实赋孤雁,“诗眼”就是一个“孤”字。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

为了突出孤雁,首先要写出“离群”这个背景。所以诗人一开头便说:“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作者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此刻想是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只见天穹之下,几行鸿雁,展翅飞行,向北而去。渐渐地,群雁不见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盘旋。我们从“归塞”二字,可以看出雁群是在向北,且又是在春天;因为只有在春分以后,鸿雁才飞回塞外。这两句中,尤应注意一个“行”字,一个“独”字。有了“行”与“独”作对比,孤雁就突现出来了。“念尔”二字,隐蕴诗人同情之心。古人作诗,往往托物寓志,讲究寄兴深微。“念尔”句写得很妙,笔未到而气已吞,隐隐地让一个“孤”字映照通体,统摄全局。“独何之”,则可见出诗人这时正羁留客地,借孤雁以写离愁。

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是全篇的警策。第三句是说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说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时间是在晚上,地点是在寒塘。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嘹嘹呖呖,呼寻伙伴。那声音是够凄厉的了。它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前进,已感无力,面前恰有一个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写得细腻入微。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孤凄的情感熔铸在孤雁身上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读来如此逼真动人。诚如近人俞陛云所说:“如庄周之以身化蝶,故入情入理,犹咏鸳鸯之‘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替鸳鸯着想,皆妙入毫颠也。”(《诗境浅说》)颈联“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是承颔联而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渚云低”是说乌云逼近洲渚,对孤雁来说,便构成了一个压抑的、恐怖的氛围,孤雁就在那样惨澹的昏暗中飞行。这是多么令人担忧呵!这时作者是在注视并期望着孤雁穿过乌云,脱离险境。“关月”,指关塞上的月亮,这一句写想象中孤雁的行程,虽非目力所及,然而“望尽似犹见”,倾注了对孤雁自始至终的关心。这两句中特别要注意一个 “低”字,一个“冷”字。月冷云低,衬托着形单影只,就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而这都是紧紧地扣着一个“孤”字。唯其孤,才感到云低的可怕;唯其只有冷月相随,才显得孤单凄凉。

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翻译及赏析 篇8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释】

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

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1.首句中的“惊”是什么意思?远道而来的诗人一到燕台为何而“惊”?请简要说明。(5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是怎样产生的?(6分)

(3)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

(4)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5.“客心惊”的原因是什么?结合首联和颔联加以分析。(5分)

6.分析颈联在诗歌中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5分) “惊”的意思是震惊,震撼(1分)。客子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家大营中,笳鼓声声,震天动地;边塞地区万里寒光,积雪连绵,曙色朦胧,旌旗高高飘扬;虽然烽火连天,但汉家大营稳如磐石,异常雄壮。这一切,使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4分,意思对即可)

2.(6分) 表达了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3分)。诗人看到边关军容肃穆,景象雄壮,将士意气昂扬,一腔豪气油然而生,决心像班超、终军那样报效祖国,为国立功 (3分)。(意思对即可)

(3)“惊”。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其次,是在严冬初晓、

积雪万里的时候,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

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4)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

立下奇功。(2分)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

5.(5分)首先是因为军营中严肃之号令、庄重的气氛和严整的军容而“震惊”。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其次,因为 “万里寒光生积雪”的环境而震惊。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此时,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

6.(6分)“沙场烽火连胡月”,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在一起,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反而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仿佛天生是来护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从惊转入不惊,承上启下,引出下面两句的“望”后之感。

二:

(1)“燕台一去客心惊”,结合全诗分析“客心”因何而“惊”?(3分)

(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3)这首诗以“望蓟门”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紧扣“望”字来写的?(4分)

参考答案:

(1)一是汉将营内,昂扬之声震天,令人惊叹;二是万里荒野,积雪奇寒,而曙色里军旗高悬,猎猎飘扬,令人震撼;三是烽火燃处,三光交织,壮伟异常;边疆重镇,带山襟海。攻守兼备,令人感奋。(3点每点1分,意对即可)

(2)运用(汉吏班超投笔从戎、书生终军请缨杀敌的)典故。(1分)表现了诗人要效法古人,请缨上阵,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2分)(意对即可)

(3)全诗扣“望”字展开,前三联写“望”中所见,首联起句“燕台”,是“望”的出发点,二句写凭高远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朝将士的座座军营。颔联是临台俯望:万里雪原,寒光闪闪;曙光初照,军旗猎猎。颈联先写仰望(“向前望”亦可):沙场的烽火把胡地和头顶的明月连在一起,极写军情紧急;再写向周围望:蓟城重镇,山海拱卫,稳如磐石。尾联抒“望”中所感,表达报国之志,格调高昂。(只答“前三联写‘望’中所见,尾联写‘望’中所感”,无分析的最多可给2分)

三:

1.首联“客心惊”中的“惊”字如何理解?结合前两联简析。(5分)

【答案 】 “惊”字写出了诗人初至边塞重镇不禁激情满怀的感受。一惊“笳鼓喧喧”,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二惊“万里寒光生积雪”,往远处望,边塞雪下得如此之广、如此之厚;三惊“三边曙色动危旌”,向高处望,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禁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

2.赏析诗歌尾联在写法上的特色,以及在整首诗中的作用。(6分)

【答案】(1)用典。借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的两个典故,抒发作者从军之志。(2)诗歌前六句写“望”之所见,尾联紧承写“望”后之感。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意转而辞句不露转折之痕。

1.这首诗从体裁看是一首 ,从题材看是一首 诗。(4分)

2.有人说诗眼是“望”,也有人说是“惊”,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 七律(“律诗”、“七言律诗”也给分) 边塞(每空2分)

2. 示例一:诗眼是“望”(1分),前三联写“望”中所见,起句“燕台”,是“望”的出发点,二句写凭高远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朝将士的座座军营。颔联是临台俯望:万里雪原,寒光闪闪;曙光初照,军旗猎猎。颈联望见沙场的烽火,极写军情紧急;再写向周围望:蓟城重镇,山海拱卫,稳如磐石。(3分)尾联抒“望”中所感,表达报国之志。(2分)

示例二:诗眼是“惊”(1分),客心为边塞豪壮的景象而“惊”:汉家大营中,笳鼓声声,震天动地;边塞地区万里寒光,积雪连绵,曙色朦胧,旌旗高高飘扬;虽然烽火连天,但汉家大营稳如磐石,异常雄壮。这一切,使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3分),诗人一腔豪气油然而生,决心像班超、终军那样报效祖国,为国立功(2分)。

参考译文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赏析】

《望蓟门》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又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

贺铸天门谣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篇9

贺铸

牛渚天门险②。限南北、七雄豪占③。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④。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⑤。

[注释]

①天门谣:贺铸这首词咏牛渚天门,故拟名《天门谣》。

②牛渚天门:牛渚,牛渚矶,濒临长江;牛渚矶的西南方有两山夹江耸立,人们谓之天门。牛渚、天门,是金陵的门户

③七雄豪占:牛渚矶历来为战略要地。吴、东晋、宋、齐、梁、陈及南唐七代均建都于金陵。

④塞管:即羌笛。新阿滥:笛子曲。《中朝故事》载骊山有鸟“阿滥堆”,唐明皇采其鸣声,翻为笛曲。

⑤西州:西州城,在金陵西。更点:晚上报时的更鼓声。

1.“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分别从_______和______上描绘牛渚之险。《蜀道难》中与这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2分)

2.有人评说这首词的下阕“月下长江写得绝妙”,请简要赏析下阕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3.“清雾敛,与闲人登览”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4.词的下阕是如何表现天门景色的美丽的?请简要分析。

5.该词凭吊前朝兴亡,给人什么启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

1.(2分)空间、时间(1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1分)

2.(4分)写夜景,又通过声音来写景。(特点2分)在绝壁之上,悠扬悦耳的曲子回荡在夜空中,应和着呼呼风声,又从西州城方向传来历历可数的打点声,正是这些声音,共同组成了大江边高山上空旷寂静优美的境界。

3.拟人。“与”,给予的意思,写雾收敛,让人去游览,赋予雾以生命,形象地刻画了云雾消散的景象。

4.下阕主要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天门美丽的景色。“待”表明下文都是虚写,通过写游览的人等待江月笛声、远处更声,表明游览者意犹未尽,表现出山水的魅力。

5.昔日的牛渚天门是定都金陵的一些国家的依靠,他们梦想着依靠这个天险阻隔北方国家的进攻,但从这些朝代的灭亡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天险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的。

【译文】

牛渚矶天门地势险要,先后被七国君主争占。如今薄雾散尽,可以让闲人登亭观览。

等到月上潮平水波滟滟,羌笛轻悠悠吹奏古曲阿滥堆。夜风灌满了栏槛,一声一声传来西州更鼓点点。

【赏析】

这是词人登采石峨眉亭时所写的一首怀古之作。篇幅虽短而笔势遒劲,开阖自如,可见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上片以雄劲笔力描绘天门山的险峻和历史上群豪纷争的状况。如此要地如今却只供“闲人登览”,其中可见词人兴亡之慨。“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写的是天门山险要的地理形势和巨大的历史作用。滔滔的长江水,贯通南北。各代的小朝廷每每建都金陵,倚仗长江的天险,从而遏止北方的强敌南下进攻。当涂正处在金陵的上游,位置极为重要;而牛渚、天门正是金陵的西方门户。“清雾敛,与闲人登览”意思是雾气消散,正好适宜人们登亭观览。“与”字用得精妙,同“予”,是“放”的意思,这拟人化的比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雾”在词人的笔下活了起来。

下片想象月夜天门山的景色,水波、羌笛以及更点,表现了夜色的清幽宁静,见出词人心胸之旷达。“月上潮平波滟滟”写的是月上潮平水波明亮荡漾的情景,词人不写江声山色,反而写月上潮平、笛吹风起,可见其匠心独具,也反映了词人旷达的心胸。波光粼粼,江风阵阵,此时突然传来“塞管轻吹新阿滥”。“塞管”指的是羌笛,塞上多用笛子伴奏,故称。“阿滥”是唐朝的笛曲名。这两句收到了两重效果:首先,以虚写实,避实就虚,境界朦胧,非比寻常;其次,如此美丽景象,自然让人流连忘返。“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写夜风满槛,西州更点,仿佛历历在数,给人一种世事变迁而时空无限之感,意境旷达深远。

上一篇:北师大六年级数学试卷下一篇:新华中学抗震救灾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