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文明道德之路

2024-06-01

相声文明道德之路(共8篇)

相声文明道德之路 篇1

走好教育生态文明之路 ——在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田保华(二○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同志们: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一定程度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市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既满怀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又冷静地审视着教育的现实。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一直站在为学生一生负责的高度,深深地思考着一个永恒的命题:课堂,究竟该拿什么献给学生?

自2001年,金水区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率先启动新课程实验以来,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来,为破解“这一命题”,全市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始终站在文化变革、文化再造的高度,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校本教研、质量监控等三个关键环节,致力于新课程的新课堂建设,校本教研研究课堂,质量监控监控课堂,促进了课堂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了新课程实施品质的不断提升。校本教研,从理论建设、制度建设的层面上,回落到了“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这一“粗糙的地面”。质量监控,从单一的成绩分析,提升到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学习状态和师生精神共同成长的关注。课堂教学,从课改初期的无所适从、甚至盲从,一步步走向了成熟与理性;从关注课堂方向,到关注课堂道德、关注课堂生命,到关注课堂文化(课堂生态)的重建;一步步走上了“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这一教育生态文明之路,确立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题与目标。十年来,我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前行,在反思中发展,走过的是一条问题持续解决、注重成果积累、不断生成提升的持续生长之路。如果说课改之初,相对于过去的旧课堂,新课程所要求的新课堂是个什么模样,我们还不十分清楚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是清清楚楚了:那就是“道德课堂”。道德课堂,是我们源于过去的旧课堂教学中道德缺失、不道德和反道德的一种教育主张。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既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和境界。

一、道德课堂的理念

道德课堂,是在郑州市课改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的课堂形态;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生态的课堂,是能够很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是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就是要改善教师的教学生态,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到幸福和快乐,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

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课堂是生活,同样也离不开道德。课堂即生命,是教师、学生延续、发展生命的地方,若将善待学生生命落实到课堂之中,课堂定然是鲜活的,富于人性的;而道德缺失的课堂却很容易使教学转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疲惫、厌烦、焦虑等感受。长此以往,必将扼杀师生鲜活的生命形式,恶化他们的生存状态。因此,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的理念,从道德自觉的高度,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审视那些不道德的教育现象,努力的加以改进和完善,使我们的教师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都合乎道德的要求,让我们的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我们认为,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所谓“道”,即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所谓“德”,即生态:围绕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堂生态。

道德课堂的理念,与新课程“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相一致;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相一致;与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相一致: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掌握住学习的方法,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价值引领与价值认同,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发展。

道德课堂的理念,与《说文解字》对“教育”一词“内涵”的精辟解释相一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必定包含着教人做人、使人为善、使人向善的意图和努力。教人做人,使人为善,使人向上,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道德标准;满足了这一标准的活动或影响,才堪称是“教育”。

道德课堂的理念,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去寻根:“道”,即天道,即自然规律;阐述的是合乎自然规律,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德”,即人德,即人生的行为准则;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德者,同于德。

如果说“道”是形而上的,那么“德”则是形而下的,其目的是学道以行德,以道而成德。围绕“道”“德”二字,我们要重新建构四个全新的概念:即学道、学德;师道、师德。

学道,即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成长规律。道德课堂,核心是尊重学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是合乎规律、尊重规律的。

学德,即学习生态,构建和谐、生长的学习生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情感收获。道德课堂学德的构建是以“小组学习”为形态,以“独学、对学、群学”为基本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课堂又以展示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课堂认为,展示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

师道,即教师的角色。道德课堂认为,教师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理,是学生的学长,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与学生是平等的同伴关系。实现了这种角色转变的教师才称其为“道德教师”。角色即人格,离开了“道德教师”这一角色,教师便缺失了“人格”。道德教师的基本品质是发现学生、研究学生、基于学情和指导学法,即从“四学”出发,高度认识并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师德,即相信学生。道德课堂认为相信学生就是师德。过去的旧课堂因为施教者不相信学生,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此造成了教师普遍的包办、代替、灌输和强迫。在这种背景下,所谓学生的“学”,只能是有限学习。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道德课堂的师德,强调师生之间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上要处理好与学生、文本、环境、教学资源和经验的关系。

在传统意义的课堂上,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者,扮演的是“二传手”。这种角色的错位,往往导致灌输式、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学生的抵触性较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正是这种教师角色的错位,才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被异化,造成了师生关系的扭曲和变异。道德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尽快完成教师自身角色的重新审视,尽快完成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重构起“平等、尊重、信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构建道德课堂的实质就是在养心,既是在养我们教育者自己的心,也是在养学生的心。“养心”是教育的本质所在。甲骨文中的“教”字,右边的“文”中有一个“心”字,几经演变,那颗“心”不见了。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心灵”是一切经验的基础,他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一个人的快乐与幸福,不是由你获得了多少来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了多少。教育之道,道在心灵。毫不客气地说,如果孩子们的心灵没有被教师感应到过,一切教育都是没有用的,教育的本质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因此,教育应该回归到心灵深处。

二、道德课堂要求教师必备八大教学素养

道德课堂,不仅仅是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育德问题,也不仅仅是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问题;而是研究课堂教学的德性问题、人性问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的目的、行为和结果的一致性问题。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从道德自觉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那些不道德的教育现象,努力加以改进和完善;使自己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都符合道德要求,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秉承道德的准则,使用“合道德”的方式,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幸福,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最大的课堂道德。这正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具体体现。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主权;通过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实施“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习方式,抓好“课前、课中、课后”课堂三段,构建“先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提升每一堂课的课堂质量。

道德课堂最终要实现质的飞跃:教师把教学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把教学变体力劳动为智力劳动、智慧劳动,把课堂变知识课堂为情感课堂,变“教本”为“学本”;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单纯依赖教师为自主、合作、探究;最终形成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兵教兵,兵练兵,兵兵互动的课堂生态,实现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共同提升。

因此,推进道德课堂建设,任何一位学科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八大教学素养:

一是回答好三个问题。任何一位学科教师、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问题: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哪里?教师要回

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一定不是一节好课。

二是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即设计教学的能力(编写学习指导书、编制导学案)、实施教学的能力(构建课堂生态)、评价教学的能力(达标测评、跟踪发展)。设计教学的能力是基础,实施教学的能力是关键,评价教学的能力是保障。不具备这三种基本能力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位合格教师,也一定不是一位好教师。

三是把握三个前提。即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把握不好这三个前提,教学设计就无从谈起。

四是做到三个读懂。即读懂课标和教材(学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不懂得“课堂,究竟是谁的?”,既是师道问题,又是师德问题。

五是完成六个转变。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教学,既是新课程的要求,又是师道的要求。

六是明确课堂方向。课堂教学,要有效的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虚化;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课程资源,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师的引导性,避免教师使命的缺失;既要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要力求避免教学过程的形式化。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坚持真正“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坚持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七是解读课程标准。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学科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如果不进行学科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从基于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科学设置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实质上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二次开发)问题,也就是国家课程在本校的有效实施问题,更是学科教师的学科能力问题。不会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二次开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

八是构建道德课堂生态。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进课程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营造”着一种课堂文化氛围和课堂生态,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和自然成长。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文化(生态)问题;可以说,课堂生态

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构建道德课堂生态,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倡导以问题为纽带、进行启发探究教学,实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通过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

三、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十大行动策略 一是“让教学回家”,即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先学”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后教”就是以学论教,即根据学生的学而教,是对学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学”是教师的准确定位,教师必须超越学生的“先学”而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道德课堂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其核心是学习观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和课堂教学重建的支点。要达到的目的是“少教多学”。

二是编制导学案(教学指导书、学案、调节教学案、学习卷)。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抓手,一开始是学生学习的“学步车”,然后慢慢过渡到成为学习的路线图和导航仪。编制导学案的实质,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二次开发);核心是“教材”变“学材”,解读课程标准的成果即生成导学案。

三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围绕学习小组构建“动车组”系统,同质异组,异质同组,组内结对。实现“兵教兵、兵练兵”。

四是实施“独学、对学、群学” 三种基本学习方式。

五是抓好“课前、课中、课后” 课堂三段,即构建“大课堂”概念。六是建构具体的课堂流程:“先学、展示、反馈”。流程承载着规律。“先学、展示、反馈”是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

七是重视“先学”。先学,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没有充分的先学,就没有精彩的展示。先学,是一条教学规律,不是可用可不用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预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八是突出“展示”。突出学生的“展示性”学习,主张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展示,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

九是强调“反馈”。抓好对子之间反馈、小组长组织反馈和课代表对本节课全体学情反馈,每一位学生通过整理学案,完成个人自我修复。

十是制定评课标准,即评课三看:看状态,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状态;看过程,学习即经历体验,缺少过程就没有学习;看成果,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构建道德课堂,我们只给理念,不给模式。我们不主张确立道德课堂的固定模式,只设立了基本的课堂教学“通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我们倡导各学校基于校情和学情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教学情境下都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课堂形态。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郑州一中的“主体课堂”、七十四中的“理解课堂”、五十二中和师院附小的“生命课堂”、荥阳三中的“全参与课堂”、107中学和中原区的“生本课堂”、纬三路小学的“情智课堂”、惠济区的“和谐课堂”等等,都是道德课堂的有效的呈现形态。

构建道德课堂,重在行动研究。我们不应该把道德课堂神秘化、复杂化,而应该简单化、行动化。道德课堂在哪里?就在我们身边!推进课程以来,我们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为提高课堂效率,采取的任何改革措施,都是构建道德课堂的有效举措。各县区、各学校一定要按郑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构建道德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到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人人参与研究,人人参与实践,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意识品质和行为品质不断提升。我们已经行走在道德课堂的路上,今后的任务是要走得更扎实、更有效,走好这条教育生态文明之路!

课程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有一种智慧叫行动。行动就是改变,持续的行动,持续的改变,智慧的生成自己的事业。有一种品质叫坚持。坚持就是突破,持续的突破,持续的生成,持续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以有效地实现专业引领。坚持就是进步,坚持就是成长,坚持就是引领。

相声文明道德之路 篇2

(在欢快的音乐前奏中上场)

唱词:金秋十月喜讯传,政府投资三千万。

人民广场新修建,市民个个来称赞。

合: 竹板一打响连环,喜逢盛世笑开颜。

今天上台说快板,话说民生成美谈。

重建广场环境美,载歌载舞笑声飞。

西部开发号角亮,富民强 区人气旺.科学决策指向前,市区一家携手干.真情为民父母官,万人庆典锣鼓喧,锣鼓喧!

主: 打竹板,站两排,2人: 咱们姐妹上前来.2人: 上前来,表一表,2人: 人民广场 的环境好。

2人: 走一走,瞧一瞧。2人: 工程建设

质量高。

2人; 男女老少齐欢笑,2人; 人人夸好

拇指翘。

合; 对对对,好好好,新建的广场真是好,真是好!

(音乐——过门)

主: 彩旗飘飘人如潮,广场落成好热闹,万人欢庆个个笑,看咱百姓多自豪。

合: 棵棵绿树郁葱葱,朵朵鲜花春融融。音乐喷泉多美妙,夜晚景灯齐闪耀。

2人: 搭建戏台舞大刀,英姿飒爽展英豪。广场环境靠大家,人人做起你我他。

2人: 环境大家来保护,从我做起莫玷污。相声剧本台词;音乐快板_争做文明好市民快板相声剧本台词;音乐快板_争做文明好市民快板。

保护环境人人顾,和谐文明迈大步。

2人: 绿地草坪风景树,健康休闲来散步。广场环境园林化,保护环境要美化。

2人: 广场管理规范化,令行禁止要听话。保护环境自觉化,文明休闲人人夸。

主: 说起这个脸发红,有些同志欠文明。小小废纸乱丢弃,远离文明是陋习。污染家园损自身,给咱固原丢了人,丢了人。

(音乐——过门)

合: 想过去,太糟糕,和谐环境没人搞。

尘土飞,沙石堆,大人娃娃被风吹,主: 天变黄,水变黑,垃圾纸屑满天飞,满天飞。

(音乐——过门)

唱词: 原州处处捷报传,回汉儿女笑开颜。披红戴花一身喜,红红大匾高挂起。人民政府为人民,广大市民记恩情。

相声文明道德之路 篇3

与战友一起为灾区人民架起空中生命通道的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政委张晓峰,31小时生死挺进汶川的王毅参谋长;在地震中痛失亲人依然投入工作、帮助百姓共渡难关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公安局副局长李跃进、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绵阳市中医院护士长黄琼;安全转移万余名受困群众的北川县委副书记、县长经大中;带领村民在岷江上拉起溜索积极开展自救的村党支部书记龙德强;灾难袭来时拼命抢救孩子的映秀小学教师董雪峰;在震区为多个小婴儿喂奶的“警察妈妈”蒋晓娟;在恶劣环境中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广东医疗队白衣天使刁冬梅……

正是这些抗震救灾英模,用行动告诉世人,什么是人间大爱,什么是英雄精神,什么是中华道德……

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报告令在场聆听报告的各界人士无不为之动容,潸然泪下。每位英模都在用生命展现着永不言败的道德光辉。在和平的年代里,道德诞生于生活中每一个细微之处,我们须臾需要道德的力量来支撑我们走出阴霾、走向光明的早晨。我们之所以寻找道德、呼唤道德、见证道德,那是因为社会前进的步伐不能失去正确的坐标,在道德的声声诉说中,我们传承中华大爱;在道德的声声诉说中,我们把握做人的坐标。

助人为乐的事情古代有很多,主要内容是仗义疏财、拾金不昧等等,但是在今天助人为乐的内涵已经远远不只这些了。助人为乐是能够从物质上、精神上等各个方面,来关心一切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助人为乐不单只从自我的个体出发,而要把自我融入到社会之中,在高尚的助人行为中感受到快乐。这就是说,对于道德高尚的人来说,在助人之中可以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有人以为,凡是说起人类、社会来就是在唱高调,其实,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境界总是存在的。我们在学习助人为乐的这些模范当中,应该深深体会到,为他人、为社会和集体,可以得到快乐,而真正的快乐只有在助人当中才能体验到,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够做到这个“以及”,是人类道德本质的表现。越是高度发展的人,越是道德高尚的人,越能助人为乐。当然,助人为乐不是完全不考虑自己,而是把自己和别人联系起来共同考虑。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困难,都会需要别人的帮助。

所以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人的权利;支持和帮助别人,在关键时刻能

够挺身而出,这又是我们做人应尽的义务。履行义务有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也有自己职责范围以外的;有的是面对自然灾害,有的则是面对社会的突发事件。不论客观条件如何变化,只要奋不顾身,不计回报,忠实地履行自己作为一个人的道德义务。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英雄模范们朴实无华的叙说,为我们再现了抗震救灾军民生死大营救的道德壮举;再现了全国人民同舟共济抗大灾的道德气概;再现了十三亿人民守护家园的爱国道德热情,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巨大精神力量。

报告团成员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面对灾难和危险,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他们临危不惧,奉献为先,作出了完全相同的道德抉择。他们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面前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人间道德壮歌;他们是中华民族永远压不垮的脊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楷模,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时势铸就道德英雄,艰难砥砺道德品格。

事实上,今天中华大地的道德建设开始进入了“春天”。全国人民都深切地感受到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抗震救灾彰显了我中华13亿人从没有过的团结和顽强。在这些模范人物身上,不但处处体现着中华道德的继承,尤其体现着创新。就让我们在这道德创新的人性光辉下,昂首大步向前!

文明道德演讲稿:雷锋精神

五十年前,一个二十二岁年轻生命倒下了,人们都不舍地呼唤他的名字——雷锋。

五十年过去了,雷锋的感人的事迹仍然广为流传,他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褪色,时代又赋予它新的内涵,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肩负起建设新中国的使命。

雷锋精神是时代的强音,是时代的呼唤。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一个浩瀚无比的工程,需要无数人忘我工作为之奋斗,才能造福人民、造福社会、造福人类,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他以二十二岁的短暂的生命诠释了生命价值的内涵。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无数党员、干部不辞辛劳,营造了无数个“民心工程”、“爱心工程”、“希望工程”让人民生活愉快、让老人晚年幸福、让青少年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雷锋精神似春风,给人间送来温暖,为社会构建和谐。

雷锋行程一万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助人为乐的精神鼓舞人们互相帮助,帮助他人排忧解难。仙桃市的农民工林建勇、廖小发,寒冷天里跳下汪州河,携手救起落水儿童悄然离开,他们的行为引来无数敬佩的目光。我班学生汪燕妮,不辛被车撞到,同行的同学、交警急忙把他送到医院,在她住院期间,同学们自发去看望他,友情的抚慰让汪燕妮在伤口未痊愈的情况下就返校学习。

为了班级每天空气清新,同学们看到地上的赃物就清扫,有灰尘,就洒水拖地;生活委员安排工作恪尽职守,值日同学全天保洁尽心尽力;有同学作业不会做,就有同学帮助,不厌其烦。

带领农民群众走富裕文明之路 篇4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35 作者:张学社

如何尽快使内陆欠发达农村地区走上富裕文明之路,这是一个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党总支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皇城村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处的沁河之滨。全村235户,753口人。辖区面积仅2.5平方公里。原是一个自然条件差,地理位置偏的无名山村。但是不到20年的时间,就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国家4A级景区,成为经济快速增长、各业协调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的文明、富裕、和谐的“中国十佳小康村”。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分配收入达到10500元。村里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费由集体负担,建成120多套农民别墅和12套老年公寓,人均住房面积达到92平方米,60岁以上老人全部享受养老金,企业职工全部实行集体劳动保险。村民所需水、电、暖和粮、油、菜由村里定量供应,村民年均福利开支达5000多元,不少农民家庭有了电脑和汽车。皇城村党总支运用怎样的战略和措施把全村农民带上了共同富裕文明之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做了深入调查,得到深刻启示。

1.审时度势,调整结构,找准带领农民致富的突破口。农民致富是个系统工程,工作千头万绪,只有找准突破口,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为此,皇城村党总支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在近20年的时间内,不失时机地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三级跳,有力地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

1978年皇城村经济总收入仅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60元。进入80年代中期,皇城村党总支一班人深刻认识到,靠单一的粮食产业和人均半亩山坡地,很难脱离经济自给自足的窠臼。要让村民快致富,就必须利用地下资源发展煤炭产业。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村党总支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经过十几年奋斗,先后建起3座煤矿,形成百万吨的年生产能力,使煤炭产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富裕了村民百姓。

煤炭产业蛋糕越做越大,煤炭资源却越挖越少。90年代后期,新成立的村党总支一班人迫切地感受到,单一的煤炭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已显现出它的局限性,把皇城村的“宝”押在有限的地下资源上,让其承载皇城经济发展的未来是行不通的。如果不开辟新的产业,将在坐吃山空中丧失机遇,成为愧对子孙后代的历史罪人。经过多方考证,深入调查,党总支把眼光瞄准了得天独厚的地面资源——被康熙皇帝封为“午亭山村”的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前清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帝师陈廷敬的故居。以该故居为核心的皇城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村落,形成一组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明清两代,皇城村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繁荣。其中陈氏宗族更是当时的文化巨族,使皇城相府具有了巨大的文物旅游开发价值。保护和开发皇城相府文物旅游资源,变挖煤炭为“挖”文化,为皇城村打造一个永久性的朝阳产业,成为村党总支调整经济结构的新目标。于是,村党总支带领全村开始了第二次跳跃。在煤炭产业的资金支持、环境支持和人才支持下,一个投资过亿,总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古迹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仅用3年零4个月时间就建成了。2002年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国家4A级景区;2003年又通过ISO9000/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晋东南地区旅游业“龙头”和山西省重点旅游景区。从2002年开放至今,皇城相府景区已接待全国各省市游客和海外华人、国际游人103万人次,实现收入7400多万元,带动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作为一个产业,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就一个景区而言,它的潜力毕竟是有限的。只有立足长远,瞄准开发高科技产业,才是皇城经济快速发展、活力永续的源泉。2003年底,村党总支再一次果断决策,整合全村资源,组建皇城相府旅游集团,并购山西爱德制药80%的股份,同时,与首都医科大学合作成立了药物研究所,准备用5年时间研发出多种国家级新药,到2010年,使制药产业的营业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带动全村经济再上新台阶,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2.打造品牌,创建优势,架起从富裕走向文明的桥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借精品名牌吸引顾客,靠竞争优势赢得市场。基于此,皇城村党总支认识到,皇城最独特的资源就是皇城相府,树立皇城相府文化形象,打造皇城相府文化品牌,使之成为皇城村一张金不换的名片,应该是工作的着力点。为此,他们组织有关人员十往故宫博物院、九赴灵石王家大院、五访北京上海的大专院校,邀请清史学者和古建筑专家成功召开了两次陈廷敬学术研讨会,成立了陈廷敬学术研究专门机构,投资编辑出版了《陈廷敬》、《陈廷敬与皇城相府》、《乡间皇城》、陈廷敬著《易经通解》、《皇城陈氏诗人遗集》和《皇城石刻文编》等20多部书籍,重新印制了现代版本的《康熙字典》,收集有关的大量文物,并把它们包装成为旅游文化产品,为打造“皇城相府”品牌奠定了文化基础。同时通过资金赞助、提供场地等形式,参与拍摄制作了《康熙王朝》、《契丹英后》、《关中情仇》等电影、电视剧,借助影视作品的广泛影响,积极宣传扩大皇城相府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与此相配套的是,加强软硬环境的文明形象建设,全村荒山全部绿化,道路全部硬化、亮化,住宅全部别墅化,厕所全部星级化;村民素质大幅度提高,员工服务水平达到4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2003年,皇城相府景区被评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皇城相府文化品牌不仅为景区迎来了大量的游客,也为皇城村赢得了不少商机。带动了煤炭产业的整合发展,5年间,通过资产重组,煤炭产业总资产由原来的3200万元上升到2.05亿元,年实现利润成十倍增长。促进了企业的资本运作和对外扩张,山西爱德制药正是相中了皇城相府这块金字招牌,才与之合作。此外,河南洛阳和焦作的旅游部门也都前来协商,共同携手开发构建晋、焦、洛旅游“金三角”,皇城相府文化品牌在皇城村发展与建设中显现出越来越大的效应。

3.创新体制,提高素质,夯实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基础。科学的发展思路只有落到实处,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多年来皇城村党总支之所以能使自己确定的每一项决策得以顺利贯彻执行,关键在于他们始终把提高党员群众的素质当作大事常抓不懈,并在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经常性的“加强宗旨观念、确立执政为民思想”的专题教育研讨活动和“改进作风、发挥作用、有所作为”的“三作”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党员摒弃“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富而思进,创业奉献,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观念,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群众做出表率,塑造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形象。二是在带领村民富“口袋”的同时启动了富“脑袋”工程,加大投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办起了图书馆、电教室、文体中心等,免费对高中毕业的回村青年进行强制性求学深造,对企业员工定期进行岗位技能和业务素质培训;组织村民到省内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和北京、开封等地参观学习,开眼界,换观念,受教育,确保党员干部能够理解党总支的决策,并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三是大力探索制度创新,保障党的领导坚强有力。皇城村党总支改革过去按村民组设置支部的做法,实行了支部、党员按行业归口设置管理。村总支下设煤炭、相府管理处、集团机关等10个党支部36个党小组,理顺了党员组织管理体系。为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了党员联户制度。联户党员的职责,除组织联户人员搞好综合治理、治安防范,收集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支部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所联农户中的带头人”,确保党支部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走在文明之路初一学生作文 篇5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一个温暖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真诚以待;是见到老师时的热情问候;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赶忙说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一个小小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是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盏明灯。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不要遗憾,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不要懊恼,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金钱。如果你失去了文明,那么你就会像一朵黯然失色的残花,再也无人问津。没有了文明,我们就失去了臂膀,失去了做人的根本,我们的生活也就失去了光彩!

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素称礼仪之邦。我们的祖先也以文明著称于世,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在世界文明的长河里,我们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是现代文明的使者!但又有多少人能将文明进行到底,持之以恒呢?只做语言的巨人那远远是不够的。我经常看到,有的`同学不注意个人卫生、随地乱扔垃圾、上课不遵守纪律、下课乱跑乱闹……难道这些就是文明的行为吗?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育人为本,养成为先。要建设文明的社会,就必须从我做起,让文明之花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文明将会使我们的家园更加的美好,将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同学们,人生路漫漫,文明之路并不难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携手从文明小事做起,让我们的校园成为文明的天堂,让我们的太仓天更蓝,水更清,道路更清洁,环境更优美……

走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篇6

——信丰县少数民族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信丰县民宗局赖战潮

信丰县是全省少数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设有4个畲族行政村,辖32个民族村民小组,近年来,畲族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用自己勤劳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到目前为止全县四个少数民族村启动建设新农村建设点23个,占总自然村数的71﹪,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30﹪。

在新农村建设中,少数民族村特别注重生态的利用、保护、修复和开发,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一、把握利用环节,注重挖掘现有资源

1、充分利用原有规划推进村庄整治。农村很多村庄原有建筑特点体现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居独具风格。民族村的村庄整治没有一味地拆旧换新,主要是开展“三清”“三改”,亮化、美化房屋,拆除闲置空心房,重新调整宅基地。在建设新居,维修旧居时,做到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配套建设好水、电、路等生产生活设施,使新房旧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一些民族村庄整治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相融合,山、水、湖、坡、树、草浑然一体,保持了原有田园风貌。

2、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打造休闲场所。在村庄整治建设中,规划、建设好休闲场所是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村充分利用农户门前屋后树木绿地,村庄周围闲置水塘、荒废土坡等原有自然环境进行规划整理,并增加辅助设施,建成环境优美、功能比较完善的休闲场所。如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投入部分资金,浇捣4000多米公共便道和通户便道,砌花坛、种绿化树、建篮球场、跑步器等体育设备,搭建110平米的畲族风格戏台,与原有古榕树、果树、小溪等生态资源一起建成面积超过1500平米,文体功能齐全的畲族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塑造畲族风貌。少数民族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承,信丰县的少数民族畲族尽管在历史的演变中民俗文化逐渐变得模糊,但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结合新农村建设把民俗文化作为塑造新风貌的重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一些畲族民俗文化被挖掘整理出来,并通过有效形式得到充分展示和利用。如在田垅村新建以“和谐畲族”为主题的文化墙、民俗文化馆、文化广场、畲族舞台,组织开展民俗节日活动。今年在安西田垅畲族村成功举办“三月三”乌饭节活动,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畲族独特的民风习俗在新农村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有效的利用。

4、充分利用山地、水面资源发展生态产业。近年来民族村充分利用山地、水面等资源大力开发果业、农业、畜牧业等生态农业,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全力推行规模种、养植(殖)业。太平、田垅畲族村种植脐橙5000多亩;月岭、球狮畲族村种植烟叶、辣椒1000亩,水面利用率达90%以上。大力推行“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果园开发形成“一个山头一口塘,一个果园一栏猪”的生态景象,走出了一条畲族群众产业致富的好路子。

二、把握保护环节,注重生态文化的传承

1、保护古树。古树是大自然赋于人类的宝贵遗产。沧桑的古树写下了权威、厚重和生动的民居文化,也见证了一个地方的人文传承,在新农村建设中民族村对幸存百年的沧桑古树特别爱护,如足于古树的保护、围绕古树来规划、设计和建设相关公益设施,以设防护栏,树立避雷针等,使古树成为畲族群众生活休闲的一部分。

2、保护古祠。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历来受到畲族人重视。“立祠堂以祭祖敬宗,续族谱为效法儿孙”,畲族祠堂有其固有的民族文化色彩,保护古祠堂,不仅是保护古建筑,更是保护畲族文化。2008年以来,在县民宗局的支持协助下,少数民族村把整理古祠遗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修缮了太平、球狮等兰姓畲族祠堂。

3、保护民俗。从广东潮州上杭等地迁徙至信丰的畲族有6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迁徙与融合过程中,畲族文化逐渐被同化,畲民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民俗文化逐渐消失,畲族语言、畲族习俗、民歌与服饰濒临失传。因此,畲族文化民俗的抢救保护工作重要而紧迫,信丰县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并取得一定成效。如,通过恢复畲族“三月三”乌饭节,使畲族舞蹈、山歌、服装和美食等一批民俗得到保护,县里还成立畲族艺术团,专门挖掘整理,宣传推介,表演畲族民俗文化。今年上半年艺术团带着自己编创的歌舞在全市民族地区巡回演出,受到畲民的广泛欢迎。

三、把握开发环节,注重生态措施的配套跟进

1、引进开发主体。畲族群众在抓好自身的产业致富的同时,充分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把龙头企业的引进与服务作为产业富村的重点,大力引进不同的开发主体,使当地村民在服务企业中解决就业、增长财富,在跟进企业发展中找到路子、共同发展。如少数民族太平畲族村先后引进浙江诸暨和台州客商分别创办了年出栏10万头生猪的诸信实业有限公司。和开发面积近3000亩的台信柑橘专业合作社,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生猪和果业产业的开发。

2、坚持开发标准。坚持生态开发标准,果业开发要求在保护公益林的基础上坚持集中连片原则,整地挖壕充分考虑水土保持的要求,做到留足戴帽山、统一规划设计、连片综合开发、分户规模经营,山、水、园、林、路综合配套跟进。同时抓好精品示范园建设,着重抓好果园三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实施统一的绿色食品(脐橙)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太平畲族村外商台信公司全园采用滴灌技术,是全县建园标准最高的果园。

3、确保开发成效。通过引进开发主体、坚持开发标准、落实配套措施,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迅速扩大了产业规模,全县四个少数民族村开发果园达5000余亩,生猪出栏规模达到16万头,同时蔬菜、甜玉米、烟叶等产业都有较大发展;二是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和增收;三是带动了当地群众的产业致富,很多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信息的畲族群众在公司的示范带动下,以“公司+农户”或“公司带农户”等形式,扶持帮助群众创业,使当地群众找到了一条持续发展的路子。如太平畲族村刘学辉,通过与温氏合作养猪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仅果业一项就解决了900余人的就业问题,这些人从脐橙整地、施肥、修剪、打药、采果和营销等专业服务中获得全年可支配性收入达6000多元。

四、把握修复环节,注重损毁资源的恢复

1、“四荒”开发性修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农村“四荒”(即荒山、荒滩、荒塘、荒坪)现象,有些地方前几年稀土开采造成土壤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资源遭受损毁。民族村非常重视这些被荒废和被损毁环境的修复,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提高村民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实施“一大四小”工程,鼓励村民大量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并积极争取上面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和资金等政策扶持。通过几年努力绝大部分生态损毁区得到修复和治理,部分区域重现了青山绿树、细水长流的绿色生态喜人景象。

2、基础设施的修复。少数民族村部分山塘、水坝、水渠年久失修,存在一定的隐患,特别是2006年6.8洪灾和今年的“7.3”洪灾使太平和球狮等少数民族村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毁。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地注重这些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完善。据统计,近几年全县少数民族地区共投入资金30余万,修复、加固山塘、水坝、水渠等水利设施;投入资金400多万元,硬化村组公路16.5公里,民族村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

相声文明道德之路 篇7

一、说教材内容及地位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理念

20xx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普及历史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本课体现的理念是学会正确识读历史地图。讲历史故事,学会看历史地图都是本课采用的一些方法。本课教学中,落实理念最好的方面是,分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2. 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富于冒险精神、忠于国家、牢记使命、机智果敢、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2.通过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3.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树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根据教学内容, 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意,他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具有重要地位。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二)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我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讨论法为主,辅以提问设疑法、读书指导法、地图识别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分组合作法,成果展示法和讨论法。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必须树立起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主人的自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尽可能利用图片、影音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创设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出答案,发现问题,开拓思维,进而掌握知识,在辩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六、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讲授新课——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说明民乐永固城的历史由来和扁都口的历史地位,从而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环节一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熟悉课本,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初步感知本课内容。

环节二

1.教师播放课件,出示西域位置图,指导学生了解西域的形势,由此引出“招贤令”交代通西域的历史背景。

2.播放“张骞通西域”视频,然后用演示幻灯片演示第一次通西域的路线。

3.组织活动:“我走张骞路”,对学生识图进行指导。

4.讲解张骞第二次通西域。结合史料对张骞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表现。

5.出示丝绸之路线路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用电子笔在图上标出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地方。

6.出示十二种东西方的物品或技术,让学生分类并展示。

7.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完成活动:丝绸之路是 之路。

8.指导学生看课本65页,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之后演示课件。强调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

9.播放课件比较秦朝和西汉疆域的大小,指导学生找出不同,增加的领土就是西域,引出西域都护的设置。

环节三

拓展延伸

1.出示合作探究问题,并播放图片,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三)课堂小结 谈感受。

文明道德伴我行 篇8

常在一些公共场合看到“文明道德伴我行”的标语,然而我想,标语无非是缺少些什么、需要些什么,再去通过文字或者语言来呼唤、呼吁些什么。这样看来,文明道德对于我们很重要,至少我们知道要去寻找、去实践文明的举止、道德的言行。

首先我们得知道文明道德是什么?在字典上这样解释到,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而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文明与道德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他们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共同成长,对我们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等各方面都起了相当大的影响。从人猿进化完成开始,甚至更早,文明道德已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滋生。当第一颗文明道德的种子的播种、萌发、成长、繁衍,我们的祖先以致我们都在亲身经历,或者亲身实践着文明道德。而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文明礼仪之邦,从遥远的古代人们就知道尊敬师长,孝敬长辈,对待长辈从来都是恭敬谦卑的态度,这些都是文明道德的体现。直到现在我们还记得三国时期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那么小就知道把梨让给长辈,这难道不是一个国家文明和道德的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道德的重要性也越发体现出来。大家都知道美国著名的福特公司,当时福特还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去一

家汽车公司,而和他一起应聘的三个人学历都比他高。福特觉得很沮丧,但既来之则安之,福特走进了董事长的办公室。一进办公室就发现一个纸团,福特顺手就弯腰捡了起来丢进了纸篓里。因为这个细节,福特成功地脱颖而出,并在以后的日子里成为举世闻名的“汽车大王”。在故事中的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福特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福特的眼睛能看见小事,这是一个有着良好的文明道德的人,并将这种小事融入到日常的习惯中。在平常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也遗忘了一个人应有的文明道德,他是不会成功的。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08年我们国家举办奥运会吗?这是一场值得我们所有人骄傲乃至自豪的事。然而我们却失望地发现,每场比赛结束,观众的热情褪去,散场之后观众席被各种垃圾淹没。再与邻国日本奥运会中干净整洁的赛场相比,我们是否自惭形愧?当我们出国旅游,提醒不要乱扔垃圾的标语都是用汉语拼写的,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文明道德看似一件大事,但却是由无数的细节拼凑起来的。看似简单,却会被一句脱口而出的脏话、一个随手丢下的纸团、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给毁掉。就是平时的不在意,认为无足轻重而不去,觉得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但这样是不对的。要让文明道德伴我行,就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亲身参与其中。

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就启发我们平时就要

做好带头作用。我们平时一个行为、一个习惯都会对别人,尤其是小朋友造成很大的影响。少年时期不仅是他们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对他们思想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这关系着他们将来成为什么人,走什么路,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要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就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成长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加大对未成年人文明道德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文明道德氛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对社会成员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质是十分必要的,每播下一个动作,将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我们应把文明道德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上,时时刻刻与文明道德交谈,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把文明道德行为习惯看作小事。

文明道德是人们和谐相处的纽带,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发动机,是开启世界大门的金钥匙。从细节上把握它,从小事上体现它,让文明道德伴我行,伴我成长。

上一篇:主婚辞下一篇:英语写作大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