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024-07-09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通用11篇)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1

顾焙凡

01211103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当前,我大学生出现就业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整体社会就业差强人意、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调整滞后、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学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自我定位存在问题、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学业不精等。应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增加就业,使大学生能够人尽其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就业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踏上社会的经历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都喊着‘找工作难,找份好工作更难!’根据社会现状我们不难相信,当代大学生确实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形势,这一度引起了在校大学生的迷茫和恐慌,但是恐慌归恐慌,我们必须冷静下来分析,面对就业压力,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如何积极地应对就业难的问题。

美国金融危机已经使得中国出口形势恶化,而内部消费需求又短期难以提振,这将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继而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面对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重点培养的各方面人才,只有得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拥有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也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这不仅可以享受自己通过劳动得到的物质成果,而且能够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充实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通过分析当前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局势、相关信息动态,让毕业生详细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当前的就业状况以更好的实现就业。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关键。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根本不存在就业难问题,他们只要接受国家分配就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直到以市场为导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出台之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才浮出水面,并愈演愈烈„此外,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的数量多的多;而且,目前这个差距还在逐年地增大。

此外,人才的培育基地——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占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然

而理论功底及其相应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政策虽然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高等教育,但是却进一步稀释了大学现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转换,大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好的领导,不一定接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他们仍旧可以获得漂亮的业绩;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领导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依靠理论,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而在实际中,有的情况和理论中并不一样。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时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不能将自己的希望定的太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就业结构

要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多的特点,继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我国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开拓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还大有可为。发展第三产业不要只盯在发展商业、特别是建大商场上。据有关部门分析,国内不少大城市大型商场的数量已大大高于欧美大城市的水平,这样下去不仅不能加速发展,促进就业,反而会造成新的结构失衡与职工下岗。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要多搞“便民店”,不要盲目发展“超市”,要开拓各种服务于家庭生活,包括针对特定人群、特定需要的项目和就业岗位。

2、继续推进企业改革,稳定企业的就业需求

要按照中央关于“抓大放小”的要求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化企业改革。一方面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并落实其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实施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就业角度看:一是小企业数量大,在就业总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小企业投入少,经营与就业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活跃劳动力市场;三是小企业通常与大企业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小企业的存在支持了大企业的经营,间接保证了大企业的就业;四是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转型困难,面对市场缩减往往只能采取裁员措施,且动辄裁员数千人以至上万人,对社会就业影响很大,而小企业调整对就业振动小。为了防止以大欺小,维护公平竞争,要限制大企业、大集团的过分扩张与垄断。要推行保护小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财经政策与社会政策,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推动小企业在改制与发展中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发挥小企业吸纳就业的社会作用。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

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5、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6、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因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小结

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好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工作,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社会转型与高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一个显现。由于这种不平衡不仅带有经济性,还带有社会性,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必须将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并统一到“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上。

只有做好上面的6点建议,才能达到“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完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1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引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第十一章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2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为切中要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拟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政府推动就业的力度、大学生自身就业意识等几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

(一) 从社会就业环境角度分析

1、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的不断更新升级, 国家对落后产能的淘汰, 企业改革步伐的深入推进, 各行各业会产生很多富余人员与失业人员, 特别是农民工大量涌向城市, 就业需求总量大, 就业竞争激烈。

2、中国经济发展已卷入全球经济环境中来, 由于全球经济发展低迷, 中国的经济环境开始呈现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经济增长放缓, 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减少, 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已经受到严重的影响, 使得很多传统专业人才需求不足, 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处于供过于求状态。

3、国外经济危机重重, 为转嫁危机和转移国内矛盾, 实施了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国内通胀压力大, 一些行业发展极其不利, 对大学生就业冲击很大。

(二) 政府扶持力度仍需加强, 主要体现在:

1、政府对大学生就业事业投入的经费依然不够, 有限的就业经费投入不能满足广大毕业生职业成长的需求, 就业能力培训、职业素养的培养、实习见习工作的开展、以及对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扶持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 才能有效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2、政府出台许多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政策,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毕业生职场发展需求的实际, 很多基层就业政策在落实中也存在走样、出现偏差、保障落实不力的问题, 很多大学生担心下得去, 上不来, 不敢轻易选择基层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制约因素太多, 毕业生很难在真正有需求的时候实际受益。

3、政府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缺乏监管, 以致存在不少招聘陷阱, 学生滋生求职中犹豫徘徊, 错失不少就业机会。

(三) 学生自身就业意识的误区

1、高等教育随着规模的扩张, 大学教育已然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目前大学生仍然自视太高, 未能适时调整择业观, 理性就业。

2、目前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习惯于优越安逸生活, 缺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 就业思想不稳定, 抗挫折能力不强, 以致不少毕业生处于观望等待状态。

3、大学生就业选择盲目, 喜欢到热门地区、热门职业、单位扎堆求职就业, 无视人才需求旺盛的落后地区、具有长远发展后劲的单位提供的就业机会。这种现象导致不少人有业无人就, 有人无业就这样十分荒诞的就业结构矛盾。

二、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 各级政府要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担负更多的责任。

1、政府要切实承担政府责任, 努力发展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激发经济活力,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通过经济的发展不断催生更多的就业岗位, 努力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由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 就业总量大, 高校作为公益单位缺乏创收渠道, 很难独立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政府应设立大学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 加大支持力度, 扶持大学生就业项目、补贴大学生求职择业成本、扶助就业困难学生。

3、政府应加大大学生就业市场监管力度, 努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环境, 保障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合法权益。

4、政府应大力改革大学生就业制度, 扫清影响大学生自由择业的各种就业制度障碍, 政府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 多出台能切实体现大学生职场长远可持续无障碍发展的就业创业政策措施, 努力为毕业生创造宽松、有利的就业创业政策环境与氛围。

5、政府应整合各种就业资源, 主动和企业联系, 为毕业生广辟就业渠道, 举办各种形式、面向各层次大学生的招聘会、人才供需洽谈会。切实帮助大学生落实就业。

6、目前我国的二元经济制度及户口、档案管理等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到西部、小城市就业生活。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 特别是到西部或落后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对户口、档案问题进行一定得改革, 使其达到人才流动的合理优化。

(二)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教育, 坚

持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并重, 在大力培养大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 努力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 并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

(三)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高校毕业生应自觉做到以下几点:

1、毕业生在校期间应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努力全面发展自己, 打好就业本领, 增强就业竞争力。

2、毕业生应构建合理就业预期,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务实求职择业。

3、要增强求职择业的主动性, 主动寻求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在求职择业阶段要打主动战, 不观望、不徘徊, 不等不靠, 积极主动求职。

4、毕业生应努力掌握求职择业技巧, 避免出现求职择业中的技术失误。

综上所述, 只要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各尽其责应对就业难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将有效化解, 大学毕业生也将各乐其业。

参考文献

[1]刘淑玲:《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5年第2期。

[2]蔡伟伟、张红:《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约束及其突破路径》, 《职业时空》, 2011年第2期。

[3]周继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若干问题思考》, 《法律与社会》, 2011年第4期。

解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 篇3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存在矛盾。200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280万人, 2005年达到338万人, 2006年有413万人,2007年将突破500万。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的或与往年持平,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一个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形成和就业目标的实现。

(二)学校环境因素

1、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其实,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占人口比例还偏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市场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的“回炉”现象。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

2、扩招后高校教育质量的下滑。

一是教学环节偷工减料。扩招以后,有的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规模扩大,限于学校的资源,许多学校产生了几百人上“大合堂”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以及专心力明显下降,可想而知学习效果肯定不好。再加上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削弱了培养环节,导致毕业生缺乏动手能力,在知识掌握上往往是什么都学过什么都不精。加之所招学生素质的下降,使得学生的培养质量下降,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但是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使得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影响社会对学校学生的认可度,而影响就业。

二是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三)个人因素

1、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2、找工作时“眼高手低”。

高学历但好高骛远的应届毕业生绝不是少数,任何企业都不希望花钱去雇佣一个添乱的人。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常常会以为自己博览群书,才高八斗,一进入社会就应该是大有作为的。但是,校园里曾经的成绩和赞扬并不代表一定会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的。事实上,从进入社会的那一刻起,进修职场学分的课程才刚刚开始。

3、把工作当成“跳板”。如果自私的把工作单位当成自己“有偿实习”的场所,那肯定是没有哪个单位愿意做你的垫脚石。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工作机会来之不易。但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想法却非常的嬗变,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可想而知,像这样的没有诚信的毕业生是不会被社会认可的。

4、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并且缺少吃苦精神,不能深入实践,脚踏实地。再加上现代家庭的影响,很多学生过关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对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克服,这些也同样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5、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

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在读书期间,要注重自身多种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自律能力和自学能力,要学会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要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去学。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原因也是多元化的,解决这样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各方面对问题产生原因有清醒的认识,找准各自的不足,在结合实际中与发达国家有比较性的分析出深层次存在的问题,形成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4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

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我国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例如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农村就业的收入差异大,个人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差异大;体制内与体制外二元结构———体制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等)就业与体制外(民企、私企、个体户)就业,所享受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性差异大。这样的二元结构,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大量涌向城市、涌向体制内,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形成过度竞争,造成了人才积压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客观上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二是职介市场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从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就业岗位与劳动者互相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岗位匹配成功率降低。2005年上半年全国劳动力市场平均月最大岗位匹配率仅为0.66,平均月最大求职成功率为0.74,这就意味着34的岗位因找不到合适人选匹配,有约四分之一的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由此可以看出,职介市场存在着突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

三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尤其是在50至70年代产生了近3亿的“激增人口”,对今天的就业形势影响极大,必须经过数十年才能得到逐步缓解。正是由于人口多,基数大,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也多,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很高的客观事实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当代大学生在这种就业大环境下,其就业形势不可能不受到冲击和影响。

四是与大学生领先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知识层次比较,大学生目前的就业观念整体仍相对落后。虽然高校是接受和传播先进理念的前沿阵地,但在大学生中“一次性择业”、“稳定性第一”、面子问题等传统观念并没有得到彻底根除。到大城市去、到体制内单位去、就业岗位要令人羡慕等等,仍是现今大学生就业的追求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就业时专业是否对口,是否能够用其所长就不再被考虑了,这也造成了学不致用、才不所专等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要解决这些问题,从外部因素来说,一是要缓和我国城乡分割、体制内外分割的现状,切实缩小二元差距。现在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二是加强劳动市场的建设,使之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用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活化”市场。三是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引导,使之提高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位转化能力,并大力促进“灵活就业”和“储备型就业”。而从内部因素来说,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首先摒除“一次性择业”的观念,不要总希望“一步到位”。假设大学生选择的是一次性就业,那么大城市的国家机关和大型企业必然首选,但做出这一选择的同时也就选择了残酷的竞争。而大学生如果选择“多次就业”,打破传统的观念壁垒,先到竞争较弱的小城镇小单位就业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后再向更高层次迈进,成功概率一定会更大。笔者就很提倡这种“边就业边择业”的思路。许多大学生常抱怨大多数用人单位总是在招聘时加上一条“有相关工作经验”,使他们应聘无门。这固然是一种人为障碍,但是这种“多次就业”的思路显然要比“一次性择业”更易跨过这道障碍。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5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一支高素质的生力军。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今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30余万人,是10年前的5倍多,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超过700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就业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大问题。有些人说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在现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这仿佛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只要我们冷静下来,仔细的分析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其实就业问题其实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x 现在不少沿海地区都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虽然这并不是说就业的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也说明了就业问题有着缓解的可能。其实出现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求职结构存在着问题,有些人低不成,高不就的。稀里糊涂就成了无业游民了。并不是企事业单位不要人,而是不需要那些对自己企业不能创造利润的人。大学生所需要的就是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是自己的能力能够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那么就能缓解就业的压力

位于四川德阳市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今年招聘了6名清华大学毕业生。该公司人力资源处负责人说:“我在企业负责招聘工作20多年了,今年第一次出现30多名清华大学毕业生到我们企业求职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出现积极变化,更加理性、更加务实。如今,“基层”、“创业”、“西部”等逐渐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热词。党和政府在落实和完善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又及时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措施,实施大学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全方位促进毕业生就业。实施“岗位拓展计划”,拓宽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的主渠道;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对大学毕业生创业实施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小额担保等一体化运作和服务;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公共服务;举办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专项活动„„这些政策措施越来越细、越来越实、越来越成体系,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多种渠道和重要保障。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级政府、高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形成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大合力对各级政府来讲,要把中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要将大学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加强统筹安排。积极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改革,清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障碍。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落实企业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使各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蓄水池”。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对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的大学毕业生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引导和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开展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减少成本、提供方便。对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就业作为头等大事,努力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要全面落实就业的“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的“三到位”,健全就业工作体系。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创业教育与服务,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的转变。

对用人单位来说,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目前,很多用人单

位存在着过分看重高学历、看重工作经历、拒绝女生求职、故意压低待遇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应该树立长远眼光和正确的用人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积极吸收和储备优秀人才。加强信心,切实提高就业能力。要转变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重事业“的概念。对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说,应该增轻地域”等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要勇于创业,利用自己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自主创业,闯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要练好“内功”,在刻苦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经历,积累工作经验。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掌握就业技能,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

此外,社会各方面要共同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跨过就业这道“坎”。广大学生家长要引导子女正确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合理确定就业预期。新闻媒体要大力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6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总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1、主观原因

(1)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通过调查,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

(2)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在:择业期望值普遍过高,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而并未考虑自身是否具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实力;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干起的精神。 “高不成,低不就”,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原因。

(3)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局限性。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之间、沿海和内地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孔雀东南飞”的现象,造成我国某些地方就业紧张,某些地方却求贤若渴的“奇怪”景象。

2、客观原因

(1)高校大学生扩招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直观地可以从上面的数据看出,自从20xx年我国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人数呈高速上涨。而20xx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各地区经济衰退,各用人单位人才招聘数目减少,甚至有些企业开始裁员。由此造成供求数目上的不平衡,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

(2)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虽然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校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善,但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制度等都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重知识的传授而轻实践能力等的培养,使得大学生全面素质不足,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主动调整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造成了供求结构上的不平衡。此外,很多高校连续扩招后,教师工作量加大,整天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缺乏职业生涯指导的专业研究。

(3)就业过程存在着不足。首先,就业信息的双向不畅通,毕业大学生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完备信息,同样,用人单位也由于信息不完善无法找寻到最合适的人才。再者,就业环境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男女就业不公平,文理就业不公平以及面试中的暗箱操作,都使得大学生就业的趋势更加严峻。

(4)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在找工作的大学生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国家就业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很完善。用人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放弃既有机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

1、政府方面

(1)国家政策引导,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一方面,必须取消限制人才流动的各种限制,各地取消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限制,以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另外,需要将城市里部分大学生转移之稀少地区。应当加强思想引导,认识到下基层对个人、国家的多重效益。多给与精神赞扬,适当增加物质待遇。同时,政府应该正视毕业生有家不能回的现象。可以这样说,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是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盛行各种“潜规则”,严重存在裙带关系,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依然缺乏一套公开、透明、有效的程序,因此建立新型的用人唯贤的制度尤为重要。

(2)政府要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增强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鼓励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完

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2、高校方面

(1)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应时之需。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一方面,高校应根据整个经济环境来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状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在教学方面,高校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把从片面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转移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轨道上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从学生入学时起,高校就应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职业课程的指导,逐步进行职业规划,并在大三、大四加大指导力度。

3、个人方面

(1)大学生应转变择业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将去那些不发达地区就业作为就业的选择之一。就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毕业生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地迎接选择就业中的种种挑战。不可为达到就业的目的,而做违背做人基本原则的事。

(2)提高自身素质。对很多企业来说,这些年越来越难招到优秀毕业生。所以,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根本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应成为“T”型人才,“竖”代表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一个人学识、能力等综合素质,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因此一定要善待金贵的大学时光,使自己各方面有一个提升。虽然大学扩招,学生总量变大了,但真正优秀的毕业生增加却不明显,很多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滞后。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更新就业观念,变“我想做怎么样的工作”为“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寇杨。浅谈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xx(1)。

[3]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xx(5)。

[4]胡学勤,秦姓方。 《劳动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5]胡鞍钢,陈永宏,杨韵新。 《扩大就业,挑战失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xx年版。

[6]穆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择业与就业,20xx(4)。

[7]邵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xx(14):14—15。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成因与对策建议 篇7

1.高不成低不就。造成大学生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好高骛远。多数毕业生渴望找到待遇高环境好工作又轻松的岗位, 但这些岗位往往比较稀缺, 并且对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有较高的要求。二是攀比心理。不少大学生患得患失, 求职时唯恐自己找的工作不如同学找的好, 怕丢了面子, 在求职过程中往

2.向往大城市。笔者长期在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 从日常求职登记和历次人力资源交流会情况看, 进行求职登记和参加交流会的大学生非常少, 绝大多数大学生不愿在县级企事业单位就业;从每年就业报到情况看, 本科以上返回原籍的大学生也比较少。原因是许多来自农村和边穷地区的学生, 他们读大学的目的就是要离开农村, 离开边穷地区, 因为农村和边穷地区的生活条件确实比较艰苦, 比起城市来讲确实存在很多的不

3.学不成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 高中毕业生只要愿意上大学, 只要有钱, 即便没钱有关系也行, 几乎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 无非是院校的档次和知名度存在差异而已, 造成无数纨绔子弟和缺乏学习能力在过去根本没有机会考入大学的群体也进入大学。同时, 部分大学院校, 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教学质量, 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不管, 只要交钱就行, 三四年大学过去, 虽有大学文凭, 却无半点本事。笔者在陪同企业招工时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拿着本科文凭, 对所学却是一问三不知。

4.不愿到企业就业。当前存在的考公务员热, 有的招录岗位竞争比例达1000比1, 1000个大学生在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周围不少亲友的孩子毕业不到人才市场求职, 也不到用人单位应聘, 而是呆在家里埋头苦读, 以求在公务员或者机关事业人员考录中一举成功。原因是公务员和全供事业岗位工作稳定, 退休后生活有保障, 而到企业就业, 工作会比较辛苦并因经营形势变化存在不稳定性, 很多企业还不为员工办社保, 退休后缺乏保障。

(二) 社会客观原因

1. 供求矛盾。

“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一是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 甚至毕业院校不适应市场需求;二是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要, 比如当前高校毕业生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尚未普遍确立, 许多人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和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 就业期望值偏高, 从而造成了就业意愿与实际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人为加大了就业难度;三是用人单位出于直接“使用人”的需要存在重男轻女、片面强调工作经验等用人导向;四是中小企业虽然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 但因其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品牌、管理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工资待遇较低、工作环境不优等问题普遍缺乏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五是公务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开选拔虽然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 但同时也助长了毕业生非“铁饭碗”不去的观念。

2. 市场缺陷。

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 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 导致市场化程度低, 信息渠道不畅通,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和匹配的成本较高;同时, 市场规则不统一, 发育不充分、不完善, 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 导致市场就业的不完全竞争, 造成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 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 有的毕业生甚至被迫放弃市场就业。

3. 办学失范。

高校扩招之后, 一方面是民办、合资、股份制等非公办高校异军突起, 另一方面是公办学校的层次升格愈演愈烈, 还有网络教育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这样一来, 大学院校越办越多, 招生人数年年增加, 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创历史纪录。然而, 不少院校只求招生人数, 只重经济效益, 却忽视专业的科学设置, 造成学历的泛滥、文凭的贬值。

此外, 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 如户籍、性别, 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 都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 但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二、对策建议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 增加有效岗位需求

当前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导致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岗位比较缺乏。为此应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的大局中来考虑, 树立以发展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理念,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不断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创造更多的自主品牌, 增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大力发展服务业, 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 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以经济发展拉动人才需求。

(二)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创新培养模式, 培养适合对路人才

高等学校作为高素质人力资源培育的主要阵地, 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结合学校自身条件, 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 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 增加教学设施投入,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树立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是关键的理念, 开设更多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选修课程, 增强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充分重视市场需求, 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 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 适度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的招生计划, 按照社会发展方向适时调整专业设置, 努力为社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对路人才。

(三) 着力加强就业指导, 强化媒体宣传, 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当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 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并利用案例分析、课件演示、交互式训练等直观、简明、形象的指导方式, 着力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和水平。要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 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克服心理障碍、找准自我定位, 突破传统就业观念束缚,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要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 帮助毕业生掌握技巧, 增强信心, 善于辨别和利用市场信息, 善于自我展示和推销, 通过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各类媒体要与各级人社、教育等政府部门相结合, 加大政策宣传和文化渗透力度, 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竞争就业、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 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把干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 克服目光总是瞄准大城市、心里总是想着高待遇的思想障碍, 勇于到西部、到农村、到厂矿、到边穷地区就业, 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LILUNTANTAO|人事纵横·理论探讨

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引导用人单位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让员工充分享受经营发展成果, 努力在工资、食宿、社保、娱乐等方面为员工提供良好服务, 努力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前来效力。

(四) 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落实扶持政策, 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要加强县、乡 (镇、街道) 、村 (社区)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 逐步构建全国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尽快形成覆盖省、市、县、乡、村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时就业服务。尤其要加强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 选拔富有吃苦耐劳精神、无私奉献意识, 喜欢基层工作、乐于并善于同基层群众打交道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公共就业服务工作, 从源头上解决制约促进就业工作的瓶颈。要加强促进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 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微利项目经营税费减免等各项政策扶持服务。要继续贯彻好“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计划, 落实好资金保障,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农村社区就业创业, 并通过大力宣传在基层成功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典型事迹, 在全社会营造基层就业市场最广阔、最能发挥聪明才智、最易脱颖而出、最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浓厚氛围, 逐渐转变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成才观, 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8

[关键词]女大学生 歧视 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6-0103-02

自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中国的高校招生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到今年已高达680万人。这个庞大的数字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我国总体就业压力巨大的现状紧密相连。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尤其是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频频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就业歧视。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就业率低

随着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女大学生的比例已接近50%。然而,资料显示,有60%的用人单位在同等的条件下会优先选择男大学生。通过对2010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2010届男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为29.5%,高于女大学生21%的就业签约率。随着十几年高校扩招影响的不断累积,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日益凸显。女大学生就业率低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各类招考女大学生受限制较多

在中国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等各类考试中,岗位设置的条件对女大学生的限制较多,主要是存在性别歧视。一些岗位明确表明只限男性报考,在招考的条件上直接就限制了女大学生。而现阶段,女大学生往往更倾向于从事公务员的工作或在事业单位工作,报考条件的限制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受到重重阻碍,就业面越来越窄、就业形势越来越难、就业中所遭受到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也越来越多。

(三)女大学生工资水平较低

国内各类就业市场的调查均表明,女大学生不仅在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上与男大学生有差距,同时在薪酬的期望值上与男大学生也有较大的差距。这种薪酬期望值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在实际的就业中,用人单位给予女大学生的实际工资低于男大学生。根据相关资料统计,用人单位签约时拟付给男大学生的工资高出女大学生11%的比例。工资低于3000元的女生所占比例高达78.8%,远超出男生。

(四)女大学生在招聘面试时遭遇不公平待遇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试的过程中,对男女大学生采取“双重标准”。有些工作岗位在招聘时原本没有身高、体貌的要求,但是在面试的时候,女大学生却会因为身高不足和体貌的先天缺陷被淘汰。“学生整容热”正是这一现象所折射出的真实写照。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既有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个人层面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

(1)性别歧视。虽然在我国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但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有七成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职位提出了性别限制,包括公务员考录及事业单位的招考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性别限制。女大学生在开始就业时就会因为性别歧视四处碰壁。这种就业平等机会的丧失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往往会使女大学生对就业丧失信心。

(2)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一直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并且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影响至今。在人们的思想中,女性应该深居闺中,勤俭持家。虽然现在女性地位有所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但在人们的观念中仍然是“男主外女主内”。“女强人”这个词虽然是对部分成功女性的一种“赞美”,但本质上却反映出整个社会对女性地位的漠视以及男女地位实质上的不平等。社会更多的将就业机会留给了需要肩负更多责任的男性。

(3)用人单位降低成本的需要。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考虑用人成本。如果招聘女大学生,就会面临需要支付女性职工哺乳期的相关费用。在此期间,用人单位不仅不能辞退女性职工,还需要支付工资等其他费用。与此同时,男性职工比女性职工的退休年龄晚。相比较而言,男性职工的用工成本较低。从用工成本和公司利润角度出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优先选择男大学生。

(二)个人层面的原因

(1)自身能力的原因。在大学中,成绩突出的往往都是女生,奖学金的获得者女生也居多。但是,女生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略逊于男生。这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女大学生的就业面相对较窄,主要从事的都是偏行政类的工作,而行政类的工作需求量较少。

(2)自身期望值过高。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很高。她们都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城市,不愿意回老家就业或者去艰苦的地方。在择业时,女生都期望可以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从事“体面轻松”的工作,基层一线的工作往往不是女大学生的第一选择。这些个人自有的思想也导致了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步履维艰。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大学生各方共同长期的努力。

(一)国家应出台相应的保护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

现阶段,国家还没有相关的保护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所遭遇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得不到法律保护。如果可以从法律上对女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那么今后用人单位就会在招聘时减少性别限制,这将大大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社会要破除性别歧视的传统观念

固有陈旧观念的破除对解决女大学生就业起着根本的作用。中国固有的“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一直主导着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女性的歧视。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观念和看法,可以让女性与男性一样,有更多的机会并且更加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社会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方共同长期的努力。

(三)女大学生要从自身改进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自身的能力和择业观的问题。要想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女大学生们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择业观,放弃“只能到大城市就业,只能去国家行政机构工作”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要从入校时就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就业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艰苦的工作。同时在大学期间,女大学生也不能一味埋头学习理论知识。在校期间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只有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才能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海燕,张学雷.论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J].商场现代化,2006,(8).

]2] 黄颖.美女经济热与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6).

]3] 张京.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7).

[4] 吴秀霞.女大学生就业难与性别歧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6).

[5] 息彦春,郭金水.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研究[J].大学教育,2013,(1).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篇9

结合材料,我想谈一下我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见解。

大学生是我国的主要人才来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突出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艰难。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呢?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业形势艰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形势的需求所导致。

首先,大学生就业难是不是就意味着大学生过多呢?中国的就业市场,从其特点来看,还是一个分割的市场。比如农民工竞争的就业市场和大学生竞争的就业市场并不是一个市场,二者之间难以替代。在这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技工的就业市场,往往是大学生不愿意做而农民工还做不了的工作。我国经济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产业升级阶段以后,这三个就业市场都面临新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其实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与城市化紧密相连。但我们的增长方式是工业占主导,工业产出占GDP的比例之高,在世界各国中少有。而城市化又滞后于工业化,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是职位供给不能满足就业需求的快速增长。

那是不是我们大学生数量过多了?有人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批评大学扩招的政策。但问题不在这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增长,要求孩子上大学,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基本需求,我们应努力满足这个需求,而不是抑制这个需求。何况谁也抑制不了这个需求。另外,经过这么多年的扩招,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也才达到23%。中等收入国家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一般都在40%以上,发达国家至少在60%以上。

所以说问题不在这,在我看来,主要问题在以下几方面: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二、选材难: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自我认识不够: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六、学生及家长的择业观念错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去生产第一线。由于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一、择业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第二、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创业。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一、自我观念及认识的提高: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例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怎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都会与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

二、高等教育改个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

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三、就业市场方面: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10

随着多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接受教育的女性大幅增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女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社会各界对高校女生就业歧视却日趋严重,“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日益成为政府、社会、家庭和女大学生个人密切关注的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不仅给女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心理压力,还可能助长部分女大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女大学生就业难还直接导致女大学生考研率高,然而,即便是拥有了研究生学历,她们也得不到应有的公平的待遇,女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就业歧视在我国呈现出日益普遍化的趋势,所谓的就业歧视是特定的经济关系在人们理论思维中的再现,它深刻、完整地反映了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中最严重的是性别歧视,即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所谓的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各个环节中,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大生的录用标准从而导致女大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的情况。1

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但是,关于何谓歧视以及法律要反对怎样的歧视,我国法律并无任何明确界定。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开宗明义反对就业歧视,在总则的第三条明确写到:“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但也没有就就业歧视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现实生活中就业歧视依然存在。

在现实择业过程中,男女存在着极大的不平等,目前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就业过程中,“女硕士=男本科、女本科=男专科”,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男生一般投2到3份简历即可得到一次面试的机会,而女生要得到一次面试机会,要投8到10份简历。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每年女大学生考研比例高于男生,考研也成为女生逃避就业的一种方式,可是就算一路考到博士,仍然对就业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甚至造成女大学生“赢在考试输在就业”的现状。女大学生就业前途惨淡。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资源条件下追逐个人效用最大化。对用人单位而言,即利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组合追逐利润最大化。总之,用人单位要全面衡量使用某种劳动力的“性价比”。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等,使得“女牌”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牌”劳动力,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女大学生对工作期望、要求较高。

女大学生一般都会认为自己经过多年的苦读,且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对未来的工作都有一个过高的期望:不希望工作流动性太大、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高、对劳动环境的要求也较高、不能从事劳动强度高的工作、有些工种也不适合女性、还有人身安全问题,这些都需要用人单位给予额外的关怀和照顾,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这些要求无疑也限制了女大学生的择业范围。

3、女性家庭角色的局限。

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做怎样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该事件的态度。调查表明,大多数女性认为女人应把妻子的角色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母亲,第三位才是工作,因此,婚后的女大学毕业生家务劳动仍是其主要职责,这必然会导致她们工作时精力分散,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此外,女性较重家庭的观念也会使用人单位不好安排工作,而男员工却可以随时待命、随时出发。

4、女大学生自身特点。

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性,这是众所周知且无法选择的。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和哺乳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

三、解决女大学就业难问题的相关对策

现如今,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需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以支持,还需女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一)女大学生自身应如何应对

1、女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端正择业态度。

女大学生首先应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其次应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努力发展自我、提高自我,以自己的实力、能力赢得社会的认可,从容应对社会的不公正待遇。

2、女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女性心思细腻、有耐心、忍耐力强,这些性格优势使她们能够从事一些枯燥单调的工作。女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更能接受新事物,更好地适应新工作。此外,女性天生的亲和力、善解人意和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社交和人际协调方面显示出极大地优势。

3、树立维权意识和敏锐的社会认知。

女大学生要树立维权意识,树立敏锐的社会性别意识和权力认知,善于发现和抵制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同时树立良好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就业中的不公正待遇,并积极、从容应对。

(二)政府的应对策略

生育行为是人类繁衍和文明延续的基石,是事关民族、国家的大事,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女性肩负这一神圣职责,却因此在就业中遭到歧视,所以,政府应采得力、务实的措施将这一成本社会化,而不应由女性这一弱势群体承担,也不应完全由用人单位承担,应多方共担。

1、给企业以一定的税收优惠,从而弥补其“性别亏损”,鼓励企业雇佣女大学生。

2、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家务劳动市场化,使女大学生从家务中脱出身来,从而专注于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反歧视立法,把对女大学就业的保障提升到法律层面,并严格执行。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把就业歧视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学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的就业指导,特别开设女大学生求职技能培训和

心理辅导班,培养她们的求职能力、化解就业焦虑;帮助女大学生尽可能多地搜集就业信息,降低女大学生的求职风险和求职成本。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11

那么,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调查显示,劳动市场歧视的主要原因是女性生理条件的限制,其后依次排列的其他原因为:女生的竞争和发展意识弱于男生,用人单位重男轻女和女生综合素质低于男生。

一、女性生理条件的限制与用人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

在厦门大学的调查中,关于性别歧视表现在哪方面,认为最多的是工作机会,其次才是岗位层次和工资待遇,也就是说并不是女毕业生做得不好,而是很多企业就不给女大学生这个机会。这源于女性的生育问题,女性的生育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事实上,很多女性生活的目标还仅仅局限在生存,更不用说生育,尤其是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们,她们更渴望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更希望自己为这个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也更渴望这个社会会因为她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社会不该歧视她们,相反,更应该为她们创造条件,让她们也参与社会建设。

女性自身的生理结构使她们的就业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而根据国家福利制度的要求,雇佣单位必须担负起女工孕产期的补偿费用,所以选择女性职工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负担。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雇用女职工会增大企业负担,常常会使企业单位觉得不划算。很多工种,其实男女都能适应,只是由于男性在体力等方面优于女性,再加上雇用女性的成本更大,所以用人单位愿意录用男性。

对于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女性录用的比例,在税费上给与调节,以使用人单位因为录用女性产生的损失能够得到有效的补偿。女性在产假中不能正常上班,而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她们有获得工资福利的权利,这就与企业的目的产生了矛盾。解决这种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政府参与,用行政手段来贴补在这方面给用人单位带来的损失以改革女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工资支付方式,降低用人单位的成本负担。如,对女职工生育和哺乳的误工进行社会化补偿,企业单位照常支付女职工在计划生育和哺乳期间的工资,而后从上交给国家的经营税收中扣除,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这样既符合企业利益,又让企业觉得雇用女性与男性没有多大区别。

二、女大学生自身素质及自我认识偏差

女大学生自身素质需要提高是一种客观事实。在许多学校,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优于男生,但是究其根源,女生的好成绩更多的来源于“好面子”和“时间投入”。而男生的学习成绩,则更多的源于“兴趣”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这就预示着在今后成功的路上,男生比女生走得更远。目前,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比男大学生少,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原本男女都可胜任的岗位也被招聘单位限定为“只招男性”。

而在女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上又存在着就业期望值高和创业意识低的矛盾。在调查中发现女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尤其是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前,她们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充满一种“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大部分女生把“国家机关”、“外资企业”作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把“大中城市”作为理想的就业地区。有的女生还希望未来的工作单位,有“出国”、“培训”等机会。和男生相比,女生不愿意下调对工作的期望值。一些用人单位表示他们之所以愿意招男生、是因为他们更加务实,有些本科男生愿意当“技术蓝领”。

相对于较高的期望值,女生的创业意识又比较低。调查显示,女性创业中的最大担心不是资金,而是自己的能力和失败的风险。可见,很多女大学生对自身优势认识不够,缺乏创业信心。而招聘单位对女性的歧视就更加强化了这些女大学生的性别自卑感,在潜意识里形成“女生就是不如男生”的片面认识。在就业中,女生比较注重的是稳定,在就业态度上缺乏主动性。另外,由于很多女生一直处于被保护地位,使她们形成依赖心理,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容易退缩,更愿意寻求帮助,寻找保护,导致她们面对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较强的面对挫折的素质和较强的竞争意识,这正是许多女大学生所缺乏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和其他商品一样,是由自身的价值和市场需要共同决定的,女大学生要想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一方面,女大学生要适应市场的需求,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既不能有“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过低,失去竞争的信心,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对用人单位过于挑剔,以致于丧失良机。另一方面,女大学生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许多男生不具备的优势。一是语言能力的优势使她们更适合于从事文字编辑、翻译、教育等工作;二是在形象思维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上的优势使她们更适合于形象设计方面的工作;三是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往能力使她们适合行政管理、办公室、公关等工作;四是忍耐力的优势使她们在相对单调的工作环境中,能任劳任怨,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工作稳定性强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面对未知领域女大学生首先要有自信,这是一种对自己积极的评价,是一种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也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接纳自己,才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业时也要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要注重发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

三、社会对女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在大学毕业生这个层面上,供需矛盾主要不在数量而在结构。首先,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比较狭小,用人单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上的分流、隔离或封锁,高学历依然无法跨越传统性别文化制造的职业门槛,女大学生还是比较明显地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上,职业领域的拓展并没有和学历提高、职业能力加强成正常的正比例关系。一些需求旺盛的职业领域依然少有女性能够进入,原因在于在传统观念里,一些职业似乎具有天然的性别归属,尤其是待遇较优,压力较大的职业更容易排斥女性。但实际上,除了法律规定为女性禁忌的之外,绝大多数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两性都可承担的。

其次,有的用人单位也过分夸大雇用女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宏观统计可以证明,女性的社会贡献总量决不少于男性,但其才智却长期遭到轻蔑。尽管已有许多女杰出人才在这方面给我们许多启示,但是很多用人单位还是不愿雇用女毕业生。如果用人单位能够认识到实力是因人而异,而非性别,能够科学认识女性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真正唯才是举,肯定会有更多的女性脱颖而出。

再次,招聘单位不要使用双重标准,即提高录用女生的标准,不要从男权的审美角度更多地强调女大学生的自然条件,如身高、身材和美貌等,使女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大于条件相当的甚至比自己还差的男同学。致使女大学生或者经历要比男同学更多的被拒绝的求职经历,或者被迫去迎合用人单位的不合理性别偏好,更多地去展示自己的自然资源,结果给女大学生增加不合理的经济负担、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以及精神和人格的成本,形成比男同学要高得多的求职或就业成本。

以性别为标准挑选人才就像以户籍划分资格一样不合理。当今女性已经走入社会,与男性一起参与社会建设,承担相同的社会责任,可是传统的社会观念仍要求女性承担主要的家庭与生育责任。单位要求女性要做好工作,传统的家庭观念又要求女性还要兼顾家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者很难两全,雇了家庭就会忽视工作。可见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对女性的家庭责任要求得太多,女性在完成这些家庭责任的时候,必然不会像男性一样在工作上花费太多精力,于是在求职市场上就出现了“宁招武大郎,不选穆桂英”的“奇异”景观。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整个社会都要为其创造良好的经济文化环境,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建立国家性别平等机制,保障女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就业公平的基本权益,建立以国家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一个对女性更公平的社会环境,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男性一同施展才华,推动社会进步。

四、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

对于保障女性就业,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都有规定。《劳动法》第十三条规定:妇女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各单位在录用女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在第十二章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中却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只有规定而没有对违反此规定所应给的惩罚做出相应规定,只有法可依而不知如何执法,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这些法律法规却无法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保障自身权益的武器。原因在于这些法律条文原则性太强,在法律实践中可操作性较低,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法律虽有禁令却没有相应的法则,劳动监察缺位以及司法渠道不明,这都在客观上纵容了就业歧视的畅行。只有明确法律责任,建立监管机构,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就业市场机制,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

上一篇:四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下一篇:礼仪演讲比赛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