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故事

2024-08-31

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故事(精选9篇)

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故事 篇1

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大轿换为八抬大轿。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

其实,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晓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

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故事 篇2

关键词:选材,选用,运用,困难

一、历史故事在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背景

历史是一座桥梁, 架起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昨天和今天。从社会整体看, 学史以‘通古今之变’, 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潮流, 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方面看, 读史有助于培养“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和情操, 而个人的进步正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学好历史课非常重要。

然而历史教学却存在着令我们不能不深思的一种现象:历史课缺乏活力, 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 学生厌学, 甚至怕学;历史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冷落, 把历史摆在“副”科的位置等。再加上教学内容多, 短短的45分钟要把这么多复杂的问题向学生讲清楚, 实属不易。有的老师上课只能面面俱到, 不深不透, 根本没有时间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思考、参与讨论, 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目前, 在历史课教学中尝试历史故事的教学策略, 也比较常见。但实际效果看, 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历史故事选材上比较随意性;教学中运用随机性;呈现方式单一等等。在这些情况下运用历史故事, 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不了积极性, 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历史故事的选材及基本原则

1.历史故事的选材。

(1)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主要有几种类型:神话传说、传奇故事、公案故事、生活故事等。民间故事时代久远, 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口头传播, 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情节夸张、充满幻想, 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 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

(2) 史料类故事。常用的史料类故事主要来自有:文字史料与非文字史料。文字史料有:史书、 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以及碑刻、墓志、家谱等等。非文字史料有:图像类:如绘画、壁画等, 有助于了解当时人的生活及审美观等, 如有助于研究宋代城市生活的的清明上河图。实物类: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 用以探讨当时人的生活、及观念等等。

(3) 风俗民情。民俗, 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 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主要包含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等等。

(4) 成语典故。在历史教学中, 成语典故用的比较多。成语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 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2.历史故事选材的基本原则:

(1) 真实性。尽管历史一去不复返, 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 但我们所讲解的历史故事, 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尽量还历史的真实,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认识昨天。

(2) 趣味性。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可能相差20倍。在历史故事的选择上,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 充分挖掘历史故事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

(3) 实效性。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 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选择故事教学, 不能为了故事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新奇搞怪。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听故事, 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 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 也丢掉了历史课的基本特色, 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选择故事时还应该注意结合教学内容, 以达到既完成教学任务, 也起到了课堂教学的气氛的目的。

(4) 思想性。历史故事的选择要符合思想性要求, 可以概括为两句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比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 让学生通过罗列林则徐的有关史实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5) 科学性。历史故事的选择要符合科学性要求, 就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进行教学, 要教给学生真实的历史知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渲染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用一些歪曲史实的或者毫无意义的历史故事。这样, 不管课堂气氛多好, 犯了科学性错误, 这堂历史课就是不成功的。

三、历史故事的运用

1.导入新课, 抛砖引玉。在新课教学时, 学生的首次感知, 一般能留下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授新课前添加一些通俗易懂、或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容易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例如在讲元朝建立这一课时, 先从成吉思汗少年时艰难求生的故事讲起, 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故事所营造的情景中去, 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学习后面的内容。在讲宋金对峙的历史时, 可讲一讲“岳母刺字”的故事, 突出岳飞立志精忠报国的思想。通过讨论岳飞抗金史实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也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感到有一种学习的愉悦性和挑战性, 从而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浓厚兴趣。可以一扫课堂的沉闷和紧张气氛。

作为历史故事导入, 一般要求故事内容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 但不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能起到了引入主题的作用。如果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故事导入就失去意义了, 课堂教学实际上已经开始, 而不是导入了。原来, 利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目的也就无法达成。这种情况属于教学过程中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而不是导入。

2.新课教学过程中:

(1) 利用故事过渡。历史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遇到教学内容上下不连贯的现象。教学时, 运用历史故事, 承上启下, 能起的良好的效果。如:讲解“美国独立战争”时, 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以华盛顿的生平为线索, 串联起美国独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讲述。使得在讲授整个美国独立战争的内容时, 环环相扣, 过渡平缓, 这样的故事比较吸引人,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 结束后, 我让学生复述故事, 并穿插知识点的考察, 结果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也比较不错。

(2) 利用故事牵线搭桥, 把几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概念, 进行整合, 形成整体, 让学生有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和体系。

在讲解秦巩固统一措施时, 运用“楚人卖马”的历史故事, 再现秦统一六国时, 国内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从而引出秦巩固统一措施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一一连接到统一的主题上来。让学生感觉到这些措施并不是毫无目的的, 而且围绕如何巩固统一而展开的。

(3) 丰富内容, 让历史课堂教学“有血有肉”。课堂教学中段, 适当的穿插进故事的讲解, 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 既具体生动又能整体把握, 学习能够达到渐入佳境的效果。

在讲美国霸权时, 除了讲清美国曾经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中国, 与中国对立了20多年, 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 才改善了中美两国关系。还适时地穿插一段尼克松访华时运用“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之计, 躲过记者跟踪的故事, 让学生感悟到书本上的历史真的贴近现实生活, 从而激发学历史的兴趣。

(4) 突破难点, 把握重点。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知识点学生在理解与运用上存在难度, 或者该知识点本身就是这节课的难点。怎样化难为易,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历史故事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讲解诸子百家的各家主张时, 设置情境, 展示故事, 如:一个人因赋税过重, 生活困难, 偷盗了邻人钱财。结果被官府抓住了, 人们纷纷议论。在场人中, 有主张儒家、道家、法家的人, 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个故事, 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处理现实问题。把知识中的难点, 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些课的重点内容比较多, 而且涉及面也比较广, 学生把握起来有点力不从心。那怎么把握这些重点内容, 效果会比较好呢?这要考虑几个方面:学生是否感兴趣, 学生的印象能否深刻。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把握应该不成问题的。正所谓“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我想正是如此。在讲到“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时, 因为这个重点内容相当的多, 从表面来看, 知识点的关联度也不高。那怎么办呢?依据史实, 编写历史故事。从故事中让学生感知秦统一措施的必要性。例:一位来自遥远的楚国的商人准备到咸阳出售他的千里马, 一路行来发现各地道路宽窄不同, 路障横立, 很是辛苦。到咸阳的街头, 他选好了位置, 放下行李高声喊道“卖‘母’吆, 良种的千里“母”吆”。不一会儿, 围观了很多人, 可是没有人听懂他在吆喝什么, 无奈之下, 他只好拿出纸笔写下一个大大的 “马”字。围观的人看了之后更加不知所以然, 这时来了位曾经到过楚国的商人向人们解释说是卖马的,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过了一会, 有一个老者看中了他的马, 价钱很快谈成。老者解下身上的布袋取出一串貌似刀子的东西数好数目交给楚人。“这是什么, 你用刀子换我的千里母?”老者一脸的疑惑。……结果可想而知。

通过历史故事引出秦统一时面临的一些国情, 从而让学生明白秦始皇采取巩固统一措施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5) 课堂教学的升华,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催化剂, 教师必须通过创设一个和谐、友爱和宽松的教学氛围, 打开教学交往的情感渠道, 把自身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因素融为一体, 从而使教材的“心”与学生的“心”, 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 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

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渠道有时往往需要教师帮助架设。在美国曾经有这么一堂历史课: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 发现学生垂头丧气, 便说, 如果想加分, 就给我10美元, 但是, 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学生们都愤怒喊叫, 拼命跺脚, 把课本、书包扔向老师表示抗议。老师用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 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学生们坐下来歇一歇的时候, 老师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 组织示威游行的情境。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下, 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但给我们留下了《我有一个梦想》。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在这堂历史课上, 师生在教师设置的历史情景中演出了一场动人的历史话剧:教师高明地创设、引导, 学生自然的参与, 师生在历史情境中共同真诚地感悟历史, 探究历史……在这里, 没有“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 学生和老师, 是那样地自然、平等和纯真!在这里, 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与课文之间的交流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答问式或是一种生吞活剥式, 而是一种心灵的撞击, 一种情感的激越。这种情感的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敢问、乐问的品质是不可或缺的。

3.课尾总结, 巧设悬念。一节课接近尾声, 仿佛是交响曲中一段乐曲的终结, 仿佛是章回小说中一章结束。每一节历史课, 都和其它节相联系。所以有时可用一段故事作结, 既可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又可巧设悬念, 吸引学生探知下文, 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如在学习秦的统一这一课内容时, 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引用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既强调了秦始皇巩固统一天下的必要性, 又为后面的秦朝暴政、农民起义埋下了火种。

四、结论

历史小故事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 利用故事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课堂, 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历史故事的运用, 从各教学环节中的运用来看, 主要起了导入中激趣、切入主题、教学中丰富内容、牵线搭桥、突破难点、把握重点、激发情感、收尾中设置悬念等作用。

当然,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 还有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我们将继续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刘庆华.课堂组织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3]陈军.走进历史[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4]严育洪.教学的细节功夫[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曾国藩和大师兄不得不说的故事 篇3

当年京城那个孤寂的理学群体在经历了前一年在乾清宫御宴的辉煌之后,又回到了以前的孤寂

经历整整一个月的跋涉,1868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平息洪杨之乱的曾国藩终于从金陵来到了告别十二年之久的帝都,借宿东安门外贤良寺,出任直隶总督。

接下来三天被太后召见,其中第三天被召见离开养心殿时,“时在廷诸臣,想望丰采,退朝之际,千官属目焉”。

这位厚积薄发的政治明星有如现在的足球明星一样,被上千粉丝围成一团,争相观睹。如果那时有微信,文武百官当天的“朋友圈”秀出来的或大都是与曾国藩的合影。

理学派走出孤独共享荣耀

经历年底这段喧嚣与浮华后,第二年的正月初五,他拜访了一位特殊人物——大师兄倭艮峰。

艮峰(1804—1871),名仁,乌齐格里氏,蒙古正红旗人。道光九年(1829年)点翰林庶吉士,授编修。二十四年(1844年)迁大理寺卿。同治十年(1860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卒,赠太保,谥文端。

云南师宗的何桂珍与曾国藩是同年并同为京官,何桂珍与京官窦兰泉都是师宗人。窦兰泉与最早在京城为官的安徽霍山人吴廷栋是老相识。窦兰泉考举人时的主考官正是蒙古人倭艮峰。基于这种同年、同僚、同乡、门生关系,倭、曾、何、窦、吴与由江宁布政使赴京为太常寺卿年届六十八的湖南善化唐鉴,形成了当时帝都的“理学圈”,唐为师,曾尊年长七岁的倭为前辈。

此时鸦片战争正酣,这个经世理学派与时势格格不入,注定是孤独的一个小圈子。当时谁也没想到大师兄艮峰与曾国藩在十多年后代表这个圈子,成为王朝尊贵的象征:同治八年正月初五,皇帝赐宴廷臣于乾清宫——就像现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宴,内监引入,皇上升座,倭领满大学士、尚书西向坐,曾领汉大学士、尚书东向座。

对前辈楷模亦步亦趋

如果说唐鉴在求道的方向上点拨了曾国藩,那么艮峰从技术的层面做楷模,给曾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坚持做“日课”和行事低调。

1839年考取功名被点翰林返乡后曾国藩开始记日记,名曰“过隙影”,就像现在人写微博和发微信朋友圈一样,只是记流水账。唐鉴要求曾把日记当做一门功课来做,曰“日课”,并随时抽查。

朝中“日课”做得最好的数艮峰,“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言有矩,动有法,其静气实可爱”,朝中百官竞相效仿。

曾国藩从1842年十月初一日起,“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他还把艮峰前辈的日课抄录下来,寄给诸弟供学习。

儒家先贤倡导“每日三省吾身”,一些以儒为宗的政治家、学者用写日记来“修身”锻炼自己意志,同时也让思想、工作条理化。蔣中正就继承了曾国藩写日記、做日课的习惯。

最让曾国藩受用的还是艮峰前辈传授的低调务实的风格。

有一事可证:1843年“正月恭逢祖父大人七十大寿,京城以进十为正庆。予本拟在戏园设寿筵,窦兰泉及艮峰先生劝止之,故不复张筵。”

以身殉道理学精神

咸丰皇帝登基后特诏求言,艮峰上折大谈用人之道,用词大胆,体现了敢于担当的士人精神。这种精神鼓舞曾国藩上书皇上继续艮峰前辈大谈用人之道。

洪杨之乱致地方秩序顿时崩溃,在《查办土匪》一折中,他向咸丰帝表示,“欲重典以锄强暴,即吾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咸丰帝表示认可。后来众口悠悠称他和弟弟为“曾剃头”。

组建湘军后他奏参长沙协副将清德,特保游击塔齐布。且云:塔齐布将来如打仗不力,臣甘与同罪。

晚清理学大师的担当还表现在以身殉道。何桂珍授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在英山小南门外遇害。邵懿辰以刑部员外郎助浙江巡抚王有龄,在太平军围攻杭州时身亡,享年五十一。

艮峰虽然没有前线冲杀,但是他的儿子福咸做出了表率。咸丰十年宁国失守,福咸刚接到由江苏盐法道署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的调令。“当城破之时,虽未接敝处调赴祁门之札,而业已得皖南道缺,另放有人之信;乃不急求卸事出城幸全,甘蹈白刃,以完名节,大义凛然。既无愧于庭训,弥有光于国史。可敬!可法!老前辈其可以无憾矣。”对福咸的尸首,曾国藩命令手下“冀于克城之日,速入寻觅,当收崤陵之骨,仰慰蹇叔之心。”

以身殉道者在湘军中也不乏其人,如罗泽南、江忠源、李续宾、李续宜等。冯友兰晚年叹服道,“罗泽南是专门讲学的道学大师,学者称为罗罗山先生。曾国藩发出建军的号召,罗泽南率领他的学生前来和他合作,而且他自己和学生李续宾先后战死。这不能说都是出于私人的交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出于共同的激愤。”

分道扬镳

1853年,曾国藩丁忧,以在籍侍郎身份搞团练,开始了他的军功生涯。艮峰留京继续他的朝官政治。

自此一别,两位理学大家分道扬镳。

前者事功圆满,后者贵为帝师。

前者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锋,后者成为保守派的代表。

1867年,洋务派与保守派就是否开设天文算学馆进行了正面交锋,大师兄艮峰认为治天下不在技而在人心。当年在金陵出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奏请拨款留洋税二成,以一成为专造轮船,赞同并开始容闳提出的派美童学生计划。

或许曾与倭的分野早在1852年就初见端倪。是年艮峰为叶尔羌帮办大臣,谕内阁:奏折论道不谈边务。曾国藩当年兼署刑部左侍郎,以礼部侍郎奏条陈裁兵事宜。前者把经世理学停留在书斋,置边务不顾,后者将经世理学付诸政事,准备建功立业。

就在倭、曾二人带领满汉重臣享同治帝赐宴前一年,曾国藩在制造机器局另立学馆以翻译《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还亲登中国制造的恬吉轮从金陵驶至采石矶。

此时的艮峰前辈“势颇孤立”。而曾国藩周围团结了李鸿章、容闳、李善兰等一批洋务重臣和朴学大师,成为红极一时的人物。

晚清绝唱

处理了天津教案后,位高权重的曾国藩只好于1871年闰十月二十日抵达金陵,再度出任两江总督,把时代的麦克风交给了弟子李鸿章。

在金陵他又遇到自己当年老友吴竹如。

此时曾乃花甲之年,吴已七十七岁。桂珍殉国已十五年,唐鉴公走了近九年,邵懿辰殉难五年,艮峰前辈不仅身体越来越差,而且因为反对西学,物议沸腾。回想起那帮在京城理学朋友圈的至交旧友,两人老泪纵横

当年京城那个孤寂的理学群体在经历了前一年在乾清宫御宴的辉煌之后,又回到了以前的孤寂。是年艮峰弃世,明年曾国藩走完人生最后旅程,又一年忠厚、勤奋、低调的吴竹如也走了。

那个理学派,以及曾国藩和倭艮峰的故事,成了晚清绝响。

中国名人故事:曾国藩背书 篇4

在曾国藩小的时候,有一次老师给他布置了家庭作业-----就是现在人们说的背书,如果你聪明才智较高, 那么背这些四书五经应该不在话下,而曾却用了足足一晚上,这可苦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原来那 天凑巧有一小偷来光顾他家,在曾家一夜游的同时顺便带点纪念品回去。这位小偷很早就潜入他家,埋伏在床底下心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等这书呆子一睡,我就捞上一笔”

一个小时过去了,小偷耳边不停的传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背书声。

忍耐!

两个小时过去了,小偷耳边仍不停的听到这同样的背书词。

再忍耐!!

三个小时过去了,同样的背书词从同一个人口中读出---曾国藩还是没完成老师给的任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终于,那个人抑扬顿挫的将古诗词一字不漏的背出,可惜这个人不是曾国藩,而是一直潜伏在他家,手脚快发麻的.小偷。 忍耐到了极限,无需再忍。这个小偷见这书呆子悟性如此之低,而自已却陪着他傻等了一晚,实在不值,撤手不干了。

曾国藩的成功哲理有内涵故事 篇5

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二曰眼勤

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

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三曰手勤

曾国藩所说的“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反省,不断修炼自己。

第二个好习惯就是读书习惯,他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通过坚持读书,曾国藩不仅改变了气质,更磨练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增长了他的才干,懂得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让他成了一代大儒。

第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正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养成很好的习惯,不仅成就了曾国藩自己,也影响了曾家后人。

四曰口勤

曾国藩的“口勤”就是他与人的相处之道。

曾国藩认为同僚相处“两虎相斗,胜者也哀”。

据说曾国藩开始同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关系并不好,咸丰三年,曾国藩在长沙初办团练时,骆秉章压根儿就没把曾国藩放在眼里,对曾国藩的工作也不是十分支持。当绿营与团练闹矛盾时,他总是把偏向着绿营。

让曾国藩特别愤愤不平的是,在靖港兵败,湘军退驻长沙城郊的水陆洲时,骆秉章来到离曾国藩座船仅数十米之遥的码头送客,曾国藩以为他是特意来看望和安慰自己的,内心正十分感激,谁知他送完客人之后竟然转身便走,就当没有看到曾国藩!并且还同长沙官员一起对曾国藩的兵败百般讥讽。

尽管如此,曾国藩并没有逞口舌之争,而是采取曲意忍让的态度,在他为父守孝后第二次出山之时,他特意拜访了骆秉章,态度十分谦恭又十分热情,之前的那点事就当没发生一样。这让骆秉章大感意外,当场表态,以后湘军有什么困难,我们湖南当倾力相助。

“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国藩口勤不仅仅是对同僚和上级,对下属也会耐心地训导,曾国藩秉持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不仅让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铭传、胡林翼等名臣,实现了清末短暂的中兴。

五曰心勤

曾国藩所说的“心勤”其实就是坚定的意志品质。

曾国藩不管是从科考还是在平定太平军时“屡败屡战”,都有一种精诚所至的信念在支撑他。从各方面下足工夫,功到自然成。

曾国藩名人名言 篇6

1、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2、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3、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4、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5、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6、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7、这颗心狭猛急躁又清高狷介,绝对不是承载厚福的表现,应当努力转到宽大温暖畅和方向去。

8、我们今天倘若有所发现,又想作传之久远的打算,能不早早地预备坚实的车子吗?

9、想去掉骄字,总以不随便讥笑人为第一条;想去掉惰字,总以不懒起床为第一条。

10、凡是需要每天检点的.事,若是姑息以待后日,往后再来补救就困难了。

11、事业上的成与不成,人力占其中的三成,天命占其中的七成。

12、天下的事情,没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可以长久可以宏大的。

13、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曾国藩书信》。

14、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涂,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曾国藩书信》。

15、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曾国藩书信》。

16、心以收剑而细,气以收敛而静。——《曾国藩家书》

17、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日眠食有恒,二日惩忿,三日节欲,四日每夜临睡洗脚,五日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曾国藩家书》

18、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曾国藩家书》

19、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瘦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沮。——《曾国藩家书》

20、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曾国藩家书》

21、一张一弛,循环以消息之,则学可进而体亦强矣。——《曾国藩家书》

22、戒奢要从苗头开始,而不是等待以成习惯再行改变,那就是极为困难了。——《曾国藩家书》

23、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曾国藩家书》

24、家中兴衰,全系乎内政之整散。——《曾国藩家书》

25、嫁女贪恋母家富贵而忘其翁姑者,其后必无好处。——《曾国藩家书》

26、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曾国藩家书》。

27、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曾国藩日记》。

28、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曾国藩家书》。

29、凡事当有远谋,有深识。坚忍于一时,则保全必多;一时之不忍,而终身惨乎!——《曾国藩家书》。

30、柔靡不能成一事。——《曾国藩家书》。

31、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曾国藩笔记》。

32、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曾国藩

33、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曾国藩

34、智慧愈苦而愈明。——曾国藩

35、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曾国藩

36、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曾国藩

37、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曾国藩

38、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曾国藩

39、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曾国藩

40、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曾国藩

41、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曾国藩

42、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43、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曾国藩

44、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曾国藩

45、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奕者惑而傍观者审。非智有明暗,盖静可以观动也。人能不为利害所汩,则事物至前,如数一二,故君子养心以静也。

46、好谈己长只是浅。——曾国藩

47、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曾国藩

48、读书不独是变人气质,且是能养人精神,盖是理义收摄。——曾国藩

49、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50、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51、勤以养生,勤以致富——“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天下百病,生于懒也”“人不勤则万事俱废”“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个勤字”

52、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曾国藩

53、规模先要个极大,意思先要个安闲。古之人先约而丰人,故群下乐为之用而所得常倍。徐思而审处,故己不劳而事极精详。褊急二字,处事之古碍也。

54、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55、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

56、百战山河,剩此楼头烟树;九天珠玉,吹成水面文章。

57、万里神通,渡海遥分功德水;六朝都会,环山长护吉祥云。

58、两点金焦,劫后山容申旧好;万家食货,舟中水调似承平。

59、冯唐易老,雍齿且侯,三字故将军,四马短衣春射虎;左抱宜人,右弄孺子,孤山林处士,芦帘纸阁夜谈龙。

60、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着。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61、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

62、自立志自新以来,至今无声余日,未曾改得一过。——曾国藩

63、“世事痴聋百不识,笑置诗书如埃尘。

64、广其识则天下大。——曾国藩

65、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酒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曾国藩

66、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曾国藩

67、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曾文正公嘉言钞》

68、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曾国藩

69、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 ——曾国藩

70、静能生动,更能制动。 ——曾国藩

71、圣贤领要之语曰:”人性惟危,道心惟微。"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微者,理义之心,如帷之映灯,见之难而晦之易也。 ——曾国藩

72、寡言者可以杜忌,寡行者可以藏拙,寡智者可以习静,寡能者可以节劳。 ——曾国藩

73、君子事来而心始见,事去而心随空。 ——曾国藩

74、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则决不甘心为下流;有识则知道学问没有止境,不敢以一得就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看天,都是无识之人。有恒心则绝无不成功的事。这三条缺一不可。

75、善自是士人常事,今乃邀身后福报,若市道,吾实耻之。——曾国藩名句

76、曾国藩平时再忙,都要坚持每天早上临帖,读十页史书给儿子做出榜样,纪泽在他的影响下课业大进,他还用自己读书几十年的切身体会,对儿子的课业做详尽的指导,启发,那份耐心,细心,完全不像出兵打仗的将领,而更像孜孜不倦的先生。

77、在待人上,曾国藩告诉纪泽,名之所在,当与人同分,利之所在,当与人共享。在行为上,曾国藩要求儿子举止要重,发言要慢,还要记住,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方可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以成才。他要儿子做有才有德之人:勤俭节约,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

78、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

79、惟柔以制刚狠之气,惟诚以化顽梗之民。

80、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曾国藩

81、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曾国藩

82、士能寡欲,安于清澹,不为富贵所淫,则其视所物也轻,自然进退不失其正。

83、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秀士,皆以一傲字致败。

84、繁华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荡是真正受用。

85、刻薄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86、米已成饭,米已成炊,只好听之罢了。

87、遇诡骗财人幻化百端,不行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88、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肚量豪迈为第一义。

89、男儿自立,必需有倔强之气。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

1. 讲故事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枯燥的历史理论知识的传授一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生而言,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才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全程的参与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历史故事,学生了解到详细的事件过程,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为课堂教学增添趣味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生这一时期,对于故事的记忆力是比较强的。相对于抽象的理论讲解,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传授历史更能够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便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2. 历史故事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清晰

讲故事也是有技巧的,既需要把整个事件过程描述清楚,还要加上生动形象地描述历史上的一些细节,这样才能够将历史场景重新和完整的还原在学生面前。对于历史上的一些比较难记忆的时间、地点、历史故事要可以很好地转换为故事中的细节,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对于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也变得具体化,加深学生印象,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3. 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较为频繁的教学方法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故事。因为故事可以很清晰的还原出历史的真相,而后传承给后人。另外,故事主要是以口头的形式展现,这有利于传播,而且传播速度快。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人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而且还可以在历史中吸取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初中历史教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历史,从而在不忘历史的前提下从中吸取前辈的教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不知不觉间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 导入新课时,引用历史故事

很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习惯于讲理论性强的东西,不过这样的课程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积极性不高,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思考。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需要借鉴一些跟课件相关的历史故事穿插其中,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提高,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相应的提高。比如在讲《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大家知道在1949年10月1日为什么开国大典上会有54门礼炮齐鸣28响吗?”学生肯定不会知道,这时其实已经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顺利的把学生带入历史教学中后,接下来就可以详细地把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讲给学生听了。利用构思巧妙导入的方法,自然地把教学内容过渡到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上,能够很自然的完成对新课的有效导入。另外,教师在导入时,讲故事时间一定不要太冗长,不能占用太多课上时间,要确保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可以看出充满趣味的故事是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的,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就轻而易举了。

2. 教学过程中插入历史故事

成功的课前导入往往只能维持学生短暂的课堂注意力,如果四十分钟都需要学生一直保持高度集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课堂讲课过程中,适当巧妙地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改变之前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活跃才能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注意力才会集中。比如,在《鸦片战争》的讲解时,教师主要是给学生讲当年的闭关锁国,让学生知道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这个教学过程,如果教师只是把理论性灌输给学生,则那么学生肯定不会理解当时清朝在各方面的具体表现。所以,教师可以跟学生分享一些当时经典的小故事。1842年,中英已经开战两年之久,道光帝竟然提出一些荒唐可笑的问题:“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与俄罗斯是否接壤?”从这几个问题中,学生就可以想象到当年的清朝到底封闭到何种程度,引导学生清楚的学到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各个因素,从而推动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融入历史故事至关重要,不仅有效增强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摘要:以前的历史教学方式是非常的传统枯燥的,适应不了目前的教学需求,所以想要增强历史课堂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故事。

关键词:历史故事,教学应用,初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小玲.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3(06)

浅析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应用

第一,要选择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历史故事。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和人生观形成的最主要阶段。可以说,一个人的人生观已经在初中阶段开始萌芽。若歷史教师能够在教学课堂中多讲一些比较激励人的、正义的历史故事,那么除了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之外,还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老师讲到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时,可以穿插苏武牧羊的故事,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与荣誉感。在讲到南宋灭亡之时,可以穿插文天祥英勇不屈的光荣事迹。通过朗诵文天祥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历史故事的选择,要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是指一种心理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能够依据原有的知识储备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当今中国乃至于整个世界,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也是当今的一大趋势。因为拥有创新能力,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和国家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可以永不枯竭的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而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作用,便在于能够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之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能够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重在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重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例如在谈到勾践灭吴时,教师首先问学生四大美人中最早的是谁,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老师再给学生讲述西施与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继而回归课本讲述勾践灭吴的史实。不知不觉之中,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第三,历史故事的选择要真实。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选用必须是真实可信的,不要选野史之类的毫无依据的故事,以防学生在发现故事的真实情况后对教师言行的信赖度下降,对学生的学习情绪造成不好的影响。为此,历史故事的选取必须要符合史实,切记避免虚构和无根据的推断。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若选取了没有参考依据的,须在课堂上说明。比如,我选择的神话传说故事,必须给同学们讲清楚传说不可信。

第四,选择的历史故事要有趣味性

历史故事的选取最好能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其积极、自觉地学习。教师在进行历史故事讲述的过程中,要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将历史故事的情节真实还原出来,或者利用多媒体等技术,通过历史短片的放映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了解。比如在讲“贞观之治”一课时,我给同学们讲了“吃醋”典故的由来。既增加了历史课堂的兴趣,有增加了同学们对唐太宗的了解。再比如讲到红军长征的时候。我通过电影《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片段,再现长征中的艰难困苦和红军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五,要选择合适的插入时机

初中生是很难保证在整堂课中都集中精神去学习的,他们很难保持超过20分钟的集中精神时间。教师在进行课堂安排的时候,恰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合理安排穿插历史故事至关重要。

1.历史故事在课前的运用

一门课堂能不能成功,能否让学生一开始就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教授的内容上,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开场白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初中生本来就处于青春期期,平时热情好动,对于那些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式历史教学会产生抵触与厌倦心里。所以历史教师能够在正式上课之前给学生讲一些比较新颖的、有趣的、充满悬念性的故事,无疑会受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这节历史课主要是讲述西汉的文学史,在上课之前教师先问班上是否有姓“司”和“冯”的学生。若是有学生举手,老师再问他对于历史上的“司”和“冯”姓知道多少。然后老师把历史上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为避祸,改姓“司”和“冯”姓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样就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对司马迁的关注上来,为接下来讲解司马迁撰写《史记》做了很好地铺垫。

2.历史故事在课中的运用

一节历史课只有45分钟,如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就成了每个历史老师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在课程前半节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述,而将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安排在学生精力下降的时间段。这样轻松愉快的历史故事能缓解学生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对于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师最好指出,以增加历史故事的辅助教学效果。

为了既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保持听课状态,又能够确保课文内容顺利讲解,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间适当插入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比如在讲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给学生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讲到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讲述鸿门宴的惊险故事。讲到南宋名将岳飞抗击金朝时穿插岳母刻字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够很好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既丰富了历史课程的内容,又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另外,若以生动的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能使学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学生在回味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总之,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前进,如何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燃起青春的动力和活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运用历史故事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式,结合故事的讨论和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大的改进和发展空间,教师在平时进行历史故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改进,使得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更加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汉书.李广苏建传》

曾国藩名人格言语录 篇9

1、防身当若御虏,一跌则全军败没。爱身当如处子,一失则万事瓦裂。涉世甚艰,畜德宜豫。布人以恩,而外扬之,则弃,教人以善而外扬之,则仇。

2、君子贵通天下之志,疾恶太严则伤公明之体。

3、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4、弟处在这种百事都不顺利的时候,也只有采取逆来顺受的法子,依旧不外乎悔字诀、硬字诀而已。

5、傍晚,与子序登楼聊天,说到老年人的读书用功,不能有骄气和暮气。

6、我们互相砥砺,重要的是应当以声望超过实情为切戒。

7、敬字惟有无论众与寡,无论小与大,切不敢怠慢三句话最为切当。

8、趋赶时尚的人,博取的是无识的欢喜,损失的是道德学问上的真实。

9、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曾国藩家书》

10、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曾国藩家书》

11、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曾国藩家书》

12、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之罪。——《曾国藩家书》

13、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福不多享,故总以俭字为主,少用仆俾埠,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势不多使,则少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亦无怕者,自然悠久矣。——《曾国藩家书》

14、盐姜颇好,所作椿麸子,酝莱亦好。家中外须讲求莳蔬,内须讲求晒小菜。此足验人家之兴衰,不可忽也。——《曾国藩家书》

15、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家书》。

16、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曾国藩日记》。

17、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求其协助,当量其力量所能为。——《曾国藩家书》。

18、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曾国藩

19、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20、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小人不知祸福之相倚伏也,则侥幸以为尝。是故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21、好谈己长只是浅。——曾国藩

22、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23、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24、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曾国藩

25、勤俭节约,未有不兴。 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26、尖酸语最易传布,正经话却无人称说,即此可知世道恶薄。

27、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

28、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曾国藩

29、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酒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曾国藩

30、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曾国藩

31、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曾国藩

32、寡言者可以杜忌,寡行者可以藏拙,寡智者可以习静,寡能者可以节劳。 ——曾国藩

33、那些告诫子弟的谆谆家教,都会成为后世训子的反面教材,一生抱负,千秋名节,绝对不允许曾国藩生出丝毫的不臣之念,而且他出身翰林,长期埋首于经史子籍,吟诗作赋,也认为著书立说才是心中真正向往的帝王之业,带兵打仗安营扎寨,本是不得已才为的事,又岂能当作立身之本呢。

34、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35、觅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视之而不见,他日无事于觅也,乃得之,非物有趋避,目眩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从容,而失之急遽。——曾国藩

36、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37、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曾国藩

38、立品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反面不行以接物,不严不行以驭下。

39、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未来或终有成绩。

上一篇:银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一篇:团体心理活动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