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的感慨现代文阅读答案

2024-05-20

萧伯纳的感慨现代文阅读答案(精选13篇)

萧伯纳的感慨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

灯光辉煌,人影散乱。肖伯纳访问苏联回来,朋友们都来看他,室内热闹极了。

肖伯纳谈了自己访问的观感后,说:“苏联有个小姑娘还给我一个教训哩。有一天我在街头遇见了一个苏联小姑娘,那小姑娘聪明活泼,逗人喜爱,便同她玩了很久。临别的时候,我对她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肖伯纳。”肖伯纳望着朋友们,说:“你们猜,小姑娘会怎样说呢?”

朋友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小姑娘会感谢。”有的说:“大作家同他玩,他会感到幸福。”

“哈哈,你们都猜得不对。”肖伯纳说:“也许我的态度有点儿傲慢吧,小姑娘竟然学着我的口吻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说今天同你玩的就是苏联姑娘安娜。’”

“啊!”朋友们啊了一声,又大笑了。

“一个人不论有多大成就,他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要永远谦逊。”肖伯纳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小姑娘给我的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她!

1.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该用_________语气读。

A.傲慢,漫不经心

B.自信,理直气壮

C.生气,稍带讽刺。

正确答案:B

2.本文的`中心句是( )。

A.苏联有个小姑娘还给我一个教训哩!

B.一个人不论有多大成就,他对任何人都应该永远平等相待,要永远谦逊。

C.你回去告诉你妈妈,说今天同你玩的就是苏联姑娘安娜。

正确答案:B

3.根据短文内容,想一想:肖伯纳是怎样一个人呢?

A.肖伯纳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大作家,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B.小东说:肖伯纳是一个很喜欢孩子的人。他和安妮娜并不认识,却很喜欢她,还和她玩了好长时间。

C.我觉得肖伯纳是一个很骄傲的人。因为他让安妮娜回家告诉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肖伯纳。

D.肖伯纳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从自己说的话中反思到自己太自夸了,应该做一个谦虚的人

正确答案:D

4.萧伯纳是哪国人,身份又是什么呢?

A.美国 作家

B.英国 作家

C.美国 音乐家

萧伯纳的感慨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2

一、现代文阅读中的问题所在

1. 审题不清抓不住重点

2. 答题时选择不准角度, 答非所问

3. 组织语言不够精炼、准确

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是不会在题干中锁定关键的知识点来寻求答题的思路, 抓不住关键的字词, 信息捕捉不准, 甚至跑题。对文本阅读不够, 把握不了文章的主题, 归纳不了文章的关键点, 有的时候干脆不归纳完全照搬原句。答题太过随意, 不能用规范的语言来组织答案。多数同学缺少文体意识, 头脑中根本没有问题知识点的框架图, 对语文阅读解题必备的语文术语, 考点不明确, 导致阅读知识点混乱, 答题也陷入困惑中。学生在校学习任务重, 阅读时间少, 积累不够, 找不到准确、贴切、简洁的语言表达等等。针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 笔者进行了探究, 找到了一些方法和技巧, 可以在阅读训练中让学生形成一种品读和答题的能力, 归纳和总结如下:

二、现代文阅读语言品析方法探究

( 一) 明晰中考的现代文考察的知识点及题型和答题思路

1.以辨析为主的选择题

考点示例一

根据语境,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白处,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

自然界的物体, 多数呈曲线状。崇山峻岭, ______;江河溪流, ________; 大海汪洋, _______; 湖光粼粼琠__________。

A、是抖动的曲线B、是翻腾的曲线

C、是流动的曲线D、是屹立的曲线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境, 辨析词义, 合理进行

词语搭配的能力。 “屹立”形容高山挺立, 应和 “崇山峻岭”搭配;

“流动”是江河溪流的动态;“翻腾”是风大浪高而形成的景象, 应和 “大海汪洋”搭配; “粼粼”是指水面微风细波, 光芒闪烁不定, 正好与 “抖动”相搭配。除了词语的搭配以外, 还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

2.以表述为主的解说题以赏析为主的评价题

考点示例二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

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项圈, 手捏一把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品析语言的角度: 用词之美: 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 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之美; 运用了一组生动的动词, 刻画了一个顽强的小年形象; 运用了一组恰当的量词, 使语言显得简洁而形象。

以上的题型引导学生如何思考, 将答题思路清晰地展示, 让学生在具体的题当中去感悟和培养自己的语感。语言品析中形象思维很重要, 若缺少了想象及联想能力就如同少了飞翔的翅膀。所以语言首先要有语感, 语感要学生自建, 这是老师无法替代。因此训练学生多阅读、多思维并结合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置换 ( 情感体验) 来提高他们的语言感觉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 二) 现代文阅读语言品析的具体方法归纳如下

1. 要紧密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来理解品味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要瞻前顾后, 揣摩词、句、段之间的联系。

品析例说: 例: 女儿心中早已溢满了幸福。句中加点的词语“溢满”能否改为 “充满”, 为什么?

“溢满”的意思是充满而流出来, “充满”只是满, “溢满”的程度更高, 用 “溢满”更能表现小女孩无比幸福。 ( 着重从词的准确、生动, 也可以从增强对句、段、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来分析。)

2. 把握角度。如: 其表达的意图, 用词的精当、 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在结构中的作用、表达方式等

品析例说: 例: “你是我爸爸, 穿得再差也是我爸爸, 谁敢笑话我们, 谁会穷一辈子……” 这句话体现了 “我” 怎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爸爸, 不因为贫穷而感到耻辱, 并且有改变贫穷的志向。 ( 首先要分析话中的三层意思, 然后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3. 要精练准确地表述。品味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时要紧扣语境分析。如: 比喻的作用使语言形象优美、生动,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等。要将这些作用渗品析例说

例: 吹面不含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果。

透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仔细推敲 “抚摸”一词的含义, 再放到句子中理解。句子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用 “抚摸”一词写出了春风的轻柔, 将抽象的春风具体化。到具体的句子中去品析。

4.文体语言特征的知识整合

记叙文 (小说、散文) :

其文体特征: 记叙某个具体的生活内容, 描述某个具体的事件或场面。

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富有表现力。注意用词的精当修辞的作用、句式等。尤其是散文的语言最美, 最富有张力和蕴含力。

说明文:

其文体特征: 主要是传播知识的一种文体。

其语言的准确、简洁。了解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注意说明文中动词、数量词、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运用。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确定。

议论文:

其文体特征: 以客观事物、事理为剖析对象, 以明辨是非为主要目的文体。

其语言的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注意句中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反复琢磨关键句中的关键词语。

通过以上的语言品析方法的探讨, 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让学生在头脑中强化文体、文本、结构、文章主旨、答题规范、文章的整体意识, 这样学生的知识框架建立, 思维清晰。辅之准确的表达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语言, 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交流的常用工具。它像一朵温馨柔美的花儿静静地开在心灵的空间, 暗暗地吐露着芬芳, 传达最甜润最柔美的情怀。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只有掌握了语言品析的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并坚持。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品析和鉴赏能力。

以上内容是笔者将教学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 加以总结归纳, 有不足之处望指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篇3

【专题强化】1. (1) ① 懂得泥土和种子有脾气,“不要拗”;② 与牛相遇时虔敬地后退避让;③ 不对草们痛下杀手;④ 误斩蚯蚓后深感内疚;⑤ 撒些苞谷给麻雀作犒赏;⑥ 用粪滋补泥土;⑦ 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⑧ 拾起米粒和碎馍,吹一下就填到嘴里。 (2) 运用比喻修辞,将父亲比作逡巡的士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或: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泥土、小动物以人的情态,活泼生动,富有情趣。) (3) 父亲不嫌脸上的泥巴脏,反而将其当做农人的一种荣耀。父亲脸上的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的奖赏。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之情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 (4) ① 点出文章的中心;②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③ 深化作者的感情。 (5) 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上的农人更具有淳朴宽厚、钟情于土地、热爱劳作的优秀品质;向泥土致敬,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致敬。 2. (1) 动物的眼泪是最真诚的。老猫能坦然接受大限将至的事实,只是用“一滴永远的泪珠”向人们告别,而把最后的痛苦由自己远远地带走。 (2)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滴泪”比作“琥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猫离别时的不舍与痛苦,也写出了“我”看见老猫的泪水后,无比震惊和痛苦的心情。 (3) 老猫在“我”家活了一生,而家里所有的人却怕它在家里终结生命,所以希望它能够自己离开。当老猫感知到它的大限将至时,只留下一滴泪,就自己走了。通过对比,体现了人的冷酷无情。

第2课时

【典题诊断】1. 孙老师夫妇为学生们生火,学生们烤火取暖。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 2. 对学生关怀备至;勤劳顾家;理解丈夫 3. 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们这种行为的感人。 4. 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 5. 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

【专题强化】1. 快手刘对“我”的发现感到惊奇,想到了应对办法却又故弄玄虚,成功表演后显得十分得意。 2. 承接上文,交代了“我”的离开,收束对快手刘的回忆;引出下文,为再次见到快手刘做铺垫。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快手刘的人生际遇将发生改变。 3. 帮助快手刘完成戏法,摆脱窘境,让孩子们相信快手刘的戏法,不再为难他。表现了“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4. 第①句表现了快手刘表演成功后的神气十足;第②句中快手刘近乎在哀求,显得底气不足。两句话都能表现快手刘的精明、朴实和善良,也使人感到快手刘手脚渐渐不灵活,状况大不如前。 5. “快手刘”是小说主人公的绰号,他始终是“我”心中“名副其实的快手刘”。以“快手刘”为题,可以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遭遇,凸显人物特点,也更能表现“我”对“快手刘”这类人物的喜欢和同情。

第3课时

【典题诊断】一、 1 选取“南海”“北国”“森林”“群山”“小河”这些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歌颂祖国,使抽象的爱国之情变得具体、形象,避免了空洞。 2 (1) 开头两句“要”的呐喊,写出了瀑布坚定不移、势不可当、一泻千里的特点。 (2)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无生命的瀑布当做人来写,粗看字字在咏物,细看句句在写人,写那些有追求、有理想,用燃烧的信念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奔腾的生命之路的战士。

二、 1. “你的泥娃娃”指的是娜拉。“生人”指的是海尔茂。娜拉说自己是“你家的泥娃娃”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丈夫眼里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由,得不到尊重,只是一个玩偶;称海尔茂为“生人”则是因为丈夫海尔茂与她之间缺乏沟通,丈夫就像一个陌生人。 2. 奇迹中的奇迹: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娜拉通过这句话向海尔茂表示自己已不相信他们之间的婚姻能有美好的结果;建立真正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 3. 说明娜拉的动作,她边说边在做出走的准备,出走的决心坚定。

【专题强化】一、 1. 遥望六十岁;遥望年轻的时候 2. 象征人生路上的困难与挫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艰辛的感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二、 1. 钱之江:表明和对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立场,表达对革命事业必定成功的坚定信念。代主任:威逼利诱钱之江归顺,既表达了他的立场,也体现了他对钱之江的佩服。 2. 示例:机智沉着,应对的话语既顺畅通达,又针锋相对;学识渊博,比如他对饮食的表述;乐观,永不言败。 3. ① 那你就是共产党的人咯?② 为革命的正义事业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

第4课时

【专题强化】1. “生物在搬家”是指有些生物为了避免灭绝,远离原来不利的生存环境向别处迁徙的现象。 2. 高温、干旱。 3. 第③段说明的中心是: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全球气温的急剧上升,迫使物种以更快的速度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作者列举了英国的逗号蝴蝶和长插蛛向北移动的例子并罗列了准确的数据,说明这两种动物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的速度之快;同时还举了美国黄石公园中美洲鼠兔的例子,将其1900年时生活的地点和2004年时生活的地点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一中心意思。 4. “不少”是“多”的意思,说明许多生物正逃离赤道地区,向着北边较阴凉的地方移动,用在这里强调了“搬家”的生物数量较多,避免了说法的绝对化,更符合客观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第5课时

【典题诊断】1.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 2. 说明对“成长”持不正确的认识的人比较多,含蓄地表明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从而引出下文深一层的论证。 3. 内容上,强调小时候“我”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4. ① 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② 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5. 让知晓学习的人永远在成长,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萧伯纳与小姑娘阅读答案 篇4

(2)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2.可以随便选择一位来谈。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平等对待一切人的品质值得喜欢。萧伯纳作为一位伟人,能虚心接受一位小姑娘的意见,并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展自我批评。可见他是一位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谦虚而且自律的人,能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具有博大的胸襟,也值得大家喜欢。也可以两位都选择。

美丽的夏夜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5

夏夜哟,竟是如此的迷人。

快看萤火虫吧!那闪闪烁烁的火花,一团团、一簇簇……在田野,在路旁,在河边……翩翩起舞,莫不是天际中的星星撒落到人间?田野上,小路旁,小河边……啊!都是它们的舞台,它们在尽情地舞啊、舞啊……

又一阵晚风吹过,是海潮在低吟,还是松涛在呼唤?原来那是千万株大叶杨,看见了萤火虫在它身边翩翩起舞,那舞姿分外轻柔动人。于是它们发出了欢乐的笑声:“哗—哗—”

再仔细地一听,青蛙在水稻田里纵情地歌唱,小虫儿在玉米地呼唤伙伴,蚯蚓钻在地底下说悄悄话。还有那草丛中的蛐蛐,像是在唱歌,又像是在弹琴。歌声啊阵阵,琴声啊悠悠,莫不是妈妈在把它呼唤……

哦,美丽的夏夜!如果不是清凉、湿润的夜露提醒了我,我将会陪伴你到黎明。

1.“美丽的夏夜”是作者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这些事物表现出来的。

2.给短文分段,用“‖”标出。

3.文章中的破折号是表示_______________,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省略号是表示_______________。

4.短文表达了作者对夏夜的_______________。从文中找出一句最能表达这种感情的话,用“~~~~”画出。

5.短文的结尾写道:“如果不是清凉、湿润的夜露提醒了我,我将会陪伴你到黎明。”这句话照应了开头的哪个词语?用“_______________”画出来。

答案

1.萤火虫、大叶杨、青蛙、小虫儿、蚯蚓、蛐蛐

2.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三段:(第5自然段)

3.声音的延续 省略

4.短文表达了作者对夏夜的赞美之情。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能表达这种感情。画出第一句或最后一句都可。

5.照应了开头的迷人一词。

写作套路

1.明确目标。这个题目已经明确到不能再明确了,例如我的写作目标就是我的爸爸,不是我的妈妈、姐姐、弟弟,那么整个文章主题都是以我的爸爸展开。

2.读者思维。我想让看这篇文章的人知道什么?我想让他们知道我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倔强执拗背后一个一心为家庭、为子女付出全部的父亲。

3.头脑风暴。这个就是一个搜集汇总素材的过程,对于自己的父亲来说,每天都有可写的东西,因为写作目标是自己非常熟悉的,如果写作目标自己不是非常熟悉,那么就需要从各个渠道搜集写作素材,一旦打算开始写作,就要有意识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以便于写作是灵活应运。

4.组成内容。我想从哪几个方面写我的父亲,从性格、行为做事、教育孩子等等,列一个大概的书写框架,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大纲,然后开始动笔写。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__的__特点,便于读者理解,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__的__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__的__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引资料:通过引用……,说明了__的什么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__的__特点。(对__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__的__特点。

“完美的眼睛”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6

完美的眼睛

李东晓

我在一所学校教美术。一个叫山子的同学悟性高,进步很快。

一天,我布置了一道作业——给父母画幅肖像素描。放学后,山子磨磨蹭蹭走在后面,吞吞吐吐问我:“老师,作业我可不可以不做?”我笑着摇摇头:“那怎么可以?你是班上画得最好的,我还等着明天拿你的作业当范本呢。”

第二天,同学们交上素描,山子却红着脸说:“老师,我还没准备好,想画一幅最好的给您。”我答应了。

过了几天,山子把父母的肖像交给我。果然不错,画面结构、光的明暗处理都恰到好处。我非常满意,把画挂在墙上,供同学们观摩。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对同学们说:“这幅画的成功,得益于山子平时的刻苦训练和仔细观察。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把他父母请来,对照一下怎么样?”

同学们大声赞同,山子却突然变了脸色,紧咬着嘴唇不作声。

我奇怪地问他:“你不同意?”山子摇摇头。我又问:“那你同意了?”山子还是摇头。

我终于按捺不住:“山子同学,老师让你请父母来,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绘画技巧,难道你连这点儿事也想不明白?”

山子终于点点头。我说:“那好,今天晚上,我们开个美术沙龙,请你父母来。”

晚上,美术沙龙的气氛非常热烈,不少同学的父母都来了,却迟迟不见山子和他父母的身影。他们不会不来吧?我正焦急万分,山子走进教室,手里牵着一根竹竿。一男一女相互搀扶着,男人握着竹竿,女人挽着男人的胳膊。两人竟然都是盲人,没戴墨镜,眼窝深陷!

山子涩涩地说:“这就是我爸妈。”说完,他低下头,一声不吭。

我看看墙上挂的画,又看看山子:“那这画上的人……”山子低声说:“我是求别人让我画的。我不能画我爸妈……”我明白过来,鼻子一阵发酸。

山子父亲大大方方地说:“老师、同学们,山子把事情都告诉我了。既然老师请,我就不能不来,不能不守信用。山子,来,给爸妈再画一张。”

我忙搬凳子请两位老人坐下,对山子说:“画吧,这次全班同学可要看看你的水平。”迎着我鼓励的眼神,山子用力点点头,支起画板。

班里静悄悄的,山子的画笔“沙沙”作响。他父母端坐着,满脸笑容。山子母亲轻声念叨:“把你爸画漂亮点。这辈子,我还没有他的画像呢。”

两个小时后,山子长吁一口气站起来。我走到画板前一看,忍不住问:“山子,你怎么没画……”山子父亲也站起来:“老师,山子没画俺的眼睛吧?”我很惊讶:“您怎么知道?”

山子父亲微微一笑:“自己的孩子,当然清楚。他最不愿面对的,就是我们的眼睛啊。”

两人搀扶着站起来。山子父亲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片,对山子母亲说:“来,把咱的眼睛画上。老师,麻烦你来粘胶水。”他走向画板。我忙扶住他,却见他走过去,用手搽了搽画板。奇迹发生了:他把那张纸片不偏不倚贴在眉毛下!全班一片惊呼,那竟然是一张红色心形纸片。父亲拍拍山子,说:“这是你妈专门剪的。这次,你看到爸妈的眼睛了吧?爸妈是成天用‘心’在看着你成长啊。”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感慨万分地说:“同学们,今天,山子的父母给我们上了一课。记住,不管绘画技巧多高明,心中没有爱,你们的作品将一钱不值。”

山子双眼噙泪,扶着父母: “爸、妈,我懂了。我这就把你们的眼睛画上,以后再也不怕让别人看见。”

山子仔细地把父母的眼睛画上。我明白,山子今后将永远相信,父母的眼睛是最完美的,因为他们一直用“心”支撑着他。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同学们大声赞同,山子却突然变了脸色,紧咬着嘴唇不作声。”请你发挥想像,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绘一下当时山子的心理活动。

3.本文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上,使用了铺垫的表现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例写下来。

4.山子父母的眼睛并不完美,为什么作者却以“完善的眼睛”为标题,还在文章结尾说“父母的眼睛是最完美的”?

5.作者说:“不管绘画技巧多高明,心中没有爱,你们的作品将一钱不值。”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

1.共3分,山子通过给父母画肖像(2分),明白了父母对他的爱(1分)。(考生答出画肖像即可给2分,答出“父母的爱”、“父母用‘心’看着他成长”、“用‘心’支撑着他”的内容给1分。)

2.示例:我的父母都是盲人,如果画出来,同学们和老师会怎么看,我以后怎么在他们面前抬得起头?(共3分,如果不是用第一人称答题,不给分;考生答案符合文中情境或人物心理给2分,语言连贯给1分。)

3.①一天,我布置了一道作业,给父母画幅肖像素描。②放学后,山子磨磨蹭蹭走在后面,吞吞吐吐问我:“老师,作业我可不可以不做?”③第二天,同学们交上素描,山子却红着脸说:“老师,我还没准备好,想画一幅最好的`给您。”④同学们大声赞同,山子却突然变了脸色,紧咬着嘴唇不作声。⑤我奇怪地问他:“你不同意?”山子摇摇头。我又问:“那你同意了?”山子还是摇头。⑥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对同学们说:“这幅画的成功,得益于山子平时的刻苦训练和仔细观察。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把他父母请来,对照一下怎么样?”(2分,以上句子任选一句即可给2分。)

4.虽然山子的父母是盲人,眼窝深陷,甚至连山子本人也不愿意面对,但是,他们却成天用‘心’看着山子成长,用爱支撑起他成长的天空。这眼睛因爱而完美。(共3分,答出“这眼睛因爱而完美”的意思给2分,对此有具体的阐述给1分。)

萧伯纳的感慨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7

1. 文体教学在文本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位置

在课程改革中, 现代文考查力度的加大, 引发了广大教师对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评价研究的极大热情, 也引起了中考命题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总的来看, 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评价的思路对阅读教学的导向已越来越明确, 关于文体教学的基本观点是:文体是形式, 不是核心, 不能用文体来肢解和约束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钳制学生的思想。阅读教学评价走上了逐渐突出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核, 淡化文体特点考查的去文体化道路。当前, 各研究领域都在这种趋势下展开积极有效的思考。研究学科教学论的专家们将现代文阅读概括为:感知认读能力、整体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记忆能力、迁移能力以及速读能力等能力构成。而全国各地出台的《中考说明》多将之概括为:整体感知、词句理解、理清思路、体验感悟、鉴赏评价等考查内容。也有学者将之提炼为三种核心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以上从现代文阅读能力点上来概括阅读教学和评价的思路反映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也为中考命题人提供了命题理论支持, 为语文阅读教学做了引导, 还原了阅读教学本位的方针。

从概括阅读教学和评价的能力点上来看, 尽管不同的研究层面说法不一, 但实质并无区别。总的来看都是尊重和理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 不再把文体知识点作为教学和考查的内容。阅读教学突出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主张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把文本研读的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评价上强调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由此看来, 淡化文体这种阅读教学趋势已把语文阅读教学与评价更多地带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来, 引导紧紧扣住文体的教学和评价不放的思路发生变革。然而这种导向也为我们教学和研究带来了不少困惑, 引起了一些观念上的偏差。实际上, “去文体化”并没有否定文体教学, 我们要正确理解“淡化文体教学”这种阅读教学与评价的趋势实质上是针对以往文体教学超过了应有的“度”而提出来的一个缓解行为策略, 可以认为“淡化文体教学”就是不要过于强化文体教学。如果按照这种趋势来构建语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的走势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原来必然要考查的那些文体方面的知识全都替换成了语言理解或欣赏评价的内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则突出对作品阅读的概括、分析和鉴别, 教者自然不必过于关注文体, 学生也不必过于担心文体知识的不足, 只须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联系起来, 对作品的语言、内容、内涵、情感进行解读即可达到阅读的目标。

2. 去文体化的趋势在阅读教学评价中的体现

纵观课程改革, 中考命题技术对于现代文阅读的把握, 体现出更加注重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人文性, 在全面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逐步体现出重视理解探究、迁移拓展能力的考查特色。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加注重材料自身的熏陶感染功能, 突出材料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 体现价值观导向。不少地区的中考命题在选文上打破了过去三种文体的考查格局, 把选材指向材料自身的语言水平和文化底蕴, 淡化文体的鲜明倾向, 实质上是打破了以往现代文阅读记忆性考查的偏向, 走上了提升阅读品质的教学与评价的道路。

2005年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课题评价组和教育部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项目组联合推出的《中考命题指导·语文》中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中考现代文阅读部分试题进行评析时指出:选文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 注重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把握, 注重考查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试题突出文化性和语文特色。在选文上提出题材、体裁丰富多样和难易适度等方面体现了《课标》的要求, 在材料的整体把握上指出命题在不肢解文章的前提下着重考查了学生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能力, 综合考查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这些观点和意见已比较清楚地阐释了“去文体化”的概念。

2005年以来, 江苏省淮安市的中考语文命题依据教育部的中考指导意见, 把握“去文体化”的趋势, 较好地引导了语文阅读教学与评价工作。要求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能做到了解叙述 (记叙) 、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五种表达方式, 能初步体会运用表达方式、论证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方法对于文章思想与情感等表达的意义和作用。在中考说明中还特别注明:了解表达方式、论证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方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达成阅读目标, 明确中考命题不涉及表达方式、论证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方法等辨别性考查题。现代文考试内容中要求:能品味重要词语和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能找出并正确理解文中的关键性语句;能初步把握文段内部或文段之间的内容和结构的联系;把握文段的思路和中心意思;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或思想感情;能用准确简明的文字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等。除此以外还对文学欣赏提出了具体要求:初步感悟作品中重点内容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有益启示;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与生活实际, 品味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如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人的情境或形象等, 并能以简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阅读体验;能对作品中的景物、人物、情节、环境、思想、感情和语言等内容进行初步赏析并作出自己的个性化评价。这些要求与教育部2005年命题指导意见和江苏省2008年八年级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业水平测试对情境和能力两个方面的要求:测试情境 (为获得文学体验的阅读、为获取信息的阅读、为完成任务的阅读) 、测试能力 (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做出评价) 。

这样看来, “去文体化”, 应该不是不要文体, 不学文体知识, 而是文体不能“偏废”只能“淡化”。“淡化文体”只是相对于过去的重文体知识而言的一种矫正行为, 不是全盘否定。阅读文本时, 只有根据不同的题材、体裁灵活地选择解读方法, 才更有助于学生准确透彻地剖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布局谋篇和感情的表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课题评价组、教育部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项目组《中考命题指导·新课程新中考语文分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2].刘芳《中学语文教学淡化文体应把握的尺度》,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中教研究) , 2007年5~6月。

温暖的村庄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8

温暖的村庄

安庆

村庄真是一个固执的地方,多少代就在那里矗立着。而且村庄自信,从村庄走出的人,无论走多远,有了多大的变化都还会回来看她。而远走的人,无论去了哪里,梦里都还是村庄里的人村庄里的事。

你端起一个异地的碗,你会想起放在家中碗柜里的碗。什么碗柜呀,就是一个搁碗的木架子,也可能炉台上有一个放碗的空间,垒炉子时就丢下的放碗的地方。筷笼子就挂在墙壁上,风吹来,筷子们像占卦人抖动的卦签,那种响动忽然就搅动了你的胃口。有时候你想城里的墙上为什么不也挂这样的筷笼子,让风也吹一吹,听听筷子的响声。这样的时候,你站到了厨房的窗前,开始望着家乡的方向。你把耳朵尽力地往窗外挪,你就会想起家乡的糊涂面条,想起放在糊涂面条锅里的红薯,想起黏在红薯上的黄豆。

春节在家时,有一天儿子对你说,爷爷的手工面真好吃。儿子去老人锅里给你盛了一碗。你怔怔地捧着,自己就是吃父亲的手工面长大的啊,现在你自己的孩子也喜欢上父亲的手工面了,想起自己在城里馋时去吃街上的手工面,父亲的手工面才是最最好吃的啊。你的泪掉在了碗里。

走在流浪途中的人最频繁想起的一个词,就是“村庄”。那个在某棵树下埋着自己胞衣的地方是永远忘不了的。那里才是你最终目的的灵魂,才是你灵魂的栖息之地。是又一次远行,背起行囊就要回家的时候你忽然地想起村庄,忽然想起“温暖的村庄”这几个字,你对村庄的温暖有了一种疼痛的体味。当脚步踏在村口的时候你的心悸动起来,那是一种远行,带着一种漂泊,一种苦寻的远行。你在村口闭上了眼睛,真的,一刹那,你竟然不敢睁着眼睛去看自己的村庄。但你实在想看看想念中的村庄 ,永远系着你灵魂的村庄 。树叶在你离开时才刚刚成片,才刚绽出一年的旺盛,现在竟然已开始落了。时光真是无情,时光真像一把锋利的钳子,再坚硬的钢丝绳也能铰断。妻子和两个孩子站在胡同口,你看见他们了,他们手拉手看你慢慢地走近。妻子牵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跑,你倏然看见孩子们长高了。时光也真是有意思,女儿的辫子撵上妈妈的.长了,儿子在用一种狐疑、期盼又调皮的眼神看着你。走近院子,你看见了父亲,父亲是越来越老了,父亲的睫毛上都结上了皱纹。父亲站着,不说话,这个一生不爱说话的老人后来说,你不是爱吃梅豆嘛,霜降后的梅豆结得稠。你这才看见满院子的青绿,梅豆枝上的白花,在白花的中间拱出豆荚,还有和梅豆争着地盘的线瓜。

村庄是很大的,要真正走遍村庄也是不容易的,村庄好像是让你永远都不会走遍的,你长到八十岁,回头一望,你真的会有没有走过的地方,没有去过的人家。其实这就是村庄的阔大,村庄给你的念想。村庄是太大了,多少年多少代她生长了多少树多少庄稼,衍生了多少人,养过多少鸟多少牲畜,建起了多少房子,多少人走成了多少路,你怎么会把村庄走遍呢?其实,村庄是很小的,抬一抬腿就到头了,村庄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地方。只是那巴掌一握就会把好多游子,把好多时光,把好多的梦,把多少年庄稼的长势握在手里。

你现在又离开村庄了,你又天天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有一天你又站在阳台上,你遥望着村庄,你忽然又想起“温暖的村庄”了,你想起了一棵孤独的坟树,坟树下的母亲,坟树上留恋着悠然盘旋的鸽子。坟树,其实是你最大最痛的怀念。你想起一生都守在村庄的父亲,你想应该让父亲来这个城市走一走。站在窗口忽然想,让父亲来看看城市的模样,城市的成长,让父亲也站在楼上望一望他住了一生的村庄吧。

你的心已经跑回村庄。

村庄永远固定地在那个地方等你。

(选自《散文百家》第07期)

1.总观全文,“村庄”具有哪些特性?(6分)

2.题中“温暖”和标题“温暖的村庄”在文中有哪些含义和特色?(4分)

3.末段“村庄永远固定地在那个地方等你”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解题分析】

1.解题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创作内容的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1)村庄“固执”而“自信”。“固执”表现在对一方土地的坚守;“自信”表现在村庄相信从这里走出的人永远不会背离村庄,它永远系着远行者的灵魂。(3分)(2)村庄“很小”又“很大”。“很小”指村庄的空间范围很小;“很大”指对村庄的了解不可能穷尽,村庄包涵了久远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以及众多游子的理想和追求。(3分)

2.解题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重要语句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D。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①“村庄”可以让远行者漂泊、苦寻的灵魂得以栖息,②那里有他们永远惦记的用物和吃物,③有他们永远牵挂的活着的亲人和埋在故土的逝去的亲人;想起“村庄”,自会得到心灵的慰藉。(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而“温暖”从触觉的角度(或“用通感手法”)形象地写出村庄的特点,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温情(3分);“村庄”义兼虚实,既是生养之地,又是心灵的家园。题目也表达出作者对村庄怀有一种依恋之情(3分)。

秋天的树叶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9

夏去秋来,下了一个月的雨,这几天终于放晴了。我们总算盼到了秋游的日子。老师这次打算(带 戴)我们去昆明植物园赏赏秋景。

刚下车,一阵(青 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来,同学们说说笑笑地沿着雪松大道走进了公园。

突然,一位同学激动地叫道:“喂!大家看,那里有一小片银杏树林。”我们立刻向银杏树涌去。银杏的树叶像金色的扇子,在微风中摆动,好像在扇风,又像舞蹈家在舞蹈。同学们有的捡起落在地上的银杏树叶细细地观(察 查),有的小心地把树叶夹进书里作(记 纪)念。

离开银杏树林继续向前,我们来到了枫香大道。路边的枫树林都被秋姑娘染红了,远远望去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走(进近)一看,枫叶呈五角形状,又像鸡的爪子。叶脉像人的血管一样又细又长,布满了整个叶片。

走了没多远,我发现地上有一片奇特的叶子,这叶片呈金黄色,比我的脚丫还要大。更为奇特的是,提着叶柄一看,这叶片像件背心。一问导游,才知道长着这种叶子的树木叫“鹅掌楸”,也叫“马褂木”。拿着叶子抬头一看,我头预上刚好有一棵这样的树。满树的黄“马褂”正在微风中向我招手呢。

我喜欢秋日暖洋洋的太阳,喜欢秋风的一阵阵凉爽,更喜欢枝头秋叶的金灿灿。

1.划去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字。

2.指出下面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1)满树的黄“马褂”正在微风中向我招手呢。( )

(2)路边的枫树林都被秋姑娘染红了,远远望去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

(3)我喜欢秋日暖洋洋的太阳,喜欢秋风的一阵阵凉爽,更喜欢枝头秋叶的金灿灿。( )

1.划去:戴青查记进

2.(1)拟人 (2)拟人 比喻 (3)排比

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

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多元主体的现代文阅读评价法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现代文阅读,多元主体评价法

一、多元主体评价法的内容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能力评价是以教师为主体, 评价主体是一元的, 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使学生处于被动的被评判地位, 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有效保护, 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评价持冷漠、应付心态。所以我们要提倡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教师评, 加强自评的指导, 在自评中学会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多元评价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 强调评价主体间的沟通协商, 鼓励评价主体和被评价者之间展开互动与合作。这样可使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成评价的主动参与者, 教师由评价的权威变成评价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家长由评价的旁观者变成评价的参与促进者。

1. 学生自评。

教学双方本应是教学中一组对等的主体, 他们不应该僵硬地分出谁主谁客。如果在阅读能力培养中, 人为地让学生处于客体的地位,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不负责任的随意阅读态度。学生自评则肯定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学会反思, 从而发展自我内省智能, 逐步成长为一个自主和自立的学习者,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 学生互评。

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 他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 而且由于知识结构、阅读环境等的一致性, 使他们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进行得更加顺利。互评, 可以让学生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 并学会尊重他人, 理解并欣赏他人, 更加清楚同伴和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对己和对人。

3. 家长评。

家长评的最大优势在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了解, 家长和孩子日常相处, 对孩子性格和处事习惯极其了解。这样在阅读评价中, 家长不仅可以就文论文, 而且可以结合共同的生活经历给孩子以指导, 加深孩子的阅读体验, 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另外, 由于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是日常而琐碎的, 这时候的阅读又是轻松而没有明确任务的, 因而评价时更带有一种处世之道的传授和交流, 更能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完善孩子的人格。

二、多元主体评价法的特点

多元主体评价法是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纸质试题问答形式的限制, 多角度多方位的用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它的特点如下。

1. 机动性。

多元主体评价法突破了传统试卷的束缚, 所以这种评价方式无论是在评价时间还是评价地点上都有极大的机动性。只要产生阅读, 无论是学生是在教室还是在家里, 甚或是在路上, 都可以进行评价。而且谁都可以成为主体, 所以无论是上课时还是课堂后都可以进行, 是一种简便易操作的评价方式。

2. 随意性。

在这里, 阅读评价法中的随意性是指在突破纸质试卷的牢笼后, 评价不再以鲜红的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标准, 它的多主体性使评价不再围绕一个主题, 限定一个标准答案, 在统一的范畴进行条条框框的作答。因为不同的主体由于自身经历和知识构成等诸多因素的不同, 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是有不同的, 这样的阅读评价可以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共鸣, 它这种对外显示出的一种随意性, 使阅读变得平民化, 具有一种亲和力, 使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素养的培养, 而不是技能的训练, 少了试卷的压迫感, 从而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3. 反馈及时性。

作为一种机动性很强的阅读评价方式, 多元主体随时随地都可以对阅读能力进行评价, 所以它的反馈也几乎不受限制, 可以使反馈遍布于整个阅读过程。这样学生可以随时根据反馈的情况调整自己的阅读, 使阅读不再是一种茫然的无目的的横冲直撞, 像一只待宰的羔羊似的等待最后的宣判。这种反馈的及时性, 让评价成为沟通交流的方式, 而不再是阅读的粗暴的终结者。

三、多元主体评价法实施的前提

很多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实行一言堂,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采取一刀切,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教师都是教学和评价的主角,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者:其一是长久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 有些教师认为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 和学生交流会给学生以冒犯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评价会让学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产生怀疑, 进而藐视教师, 最终会导致师道尊严尽失。其二是基于成年人对少年人的一种爱护, 但这种爱护是一种过分的保护, 其外在表现为一种对学生能力的不信任, 总是把学生的能力和自己的能力放在同一天平上进行衡量, 然后总能找出学生的不足, 最后的结果就是教师包办教学上的一切活动。而这一切都是多元主体评价法实施重大阻碍, 所以我们要实施多元主体评价法, 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 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平等。

这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增强,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 它是保证激励性原则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 也是好多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由于我们国家两千多年延续的教育观念, 所谓的师道尊严, 使我们的教育中老师总是高高在上, 不苟言笑, 即便有一些年轻教师想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和学生打成一片平等相处, 身边总有老教师语重心长地指点你:要有威严才能树立威信。似乎教师的威信是靠高高在上, 用一种俯视的姿态面对学生, 而学生则谦卑地匍匐在老师的脚下获得的。在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下产生的教学, 它是无法让学生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 老师要放下师道尊严, 走到学生中去, 以一种平等平和的姿态和学生一起交流阅读体验。

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组关系中, 通常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当教师放下了所谓的师道尊严, 为学生构建了平等的交流平台, 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才会有一种安全感才会充满信心, 思维才会活跃, 才会向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亲其师, 信其道。只有在这种情境之下的评价, 才会让学生感到真诚而有价值。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 对学生报以充分的信任。

高中生是正处于叛逆期的一个十分敏感的群体, 教师必须从心里相信学生,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证明, 教师给学生自信, 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 信度越大, 成就越高。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这就需要我们恰当地评价。而这种评价不仅仅是就某篇文章, 某个知识点的就事论事, 而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有很强的能力, 而且具备很大的潜能, 自己一定会成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真诚地赏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尊重学生各种各样的答案, 要知道阅读能力是一种个体体验, 不要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粗暴地把学生“一棍子打死”。只有我们对学生的答案加以肯定, 并循循善诱之, 长此以往, 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一定会有大的提高。

四、多元主体评价法在实践中运用

多元主体评价法是一种简便易操作的阅读评价法, 它的简便性使它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 而且, 这种多元主体不是单一的, 我们在使用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法时还可以以此为基础让学生互评, 然后让家长再评, 甚至以公告栏或网络的形式把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能力推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去。

例如讲授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一个人的遭遇》, 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作品, 篇幅很长,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 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于是评价方法显得至为重要。我就尝试着用多元主体评价法来进行教学。

上课之前我请学生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 并抛出一个问题:文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情节?请你就其中某一方面进行探讨。这是阅读的初体验, 很多同学仅仅是基于一种对文本文字的一种粗略的了解, 所以他们的答案颇有些奇怪———有的同学提出孤儿凡尼亚和“我”年龄相差太大, 应该叫“我”爷爷而不是爸爸;“我”在战俘营应该被敌军杀死才对, 不会这么容易就逃了出来, 等等。对此, 我没有评价, 而是给学生们介绍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背景知识和肖洛霍夫及他的战争创伤论, 然后请同学再结合一系列的知识再读文章, 并对自己之前的理解进行评价和修正。接着把自评修正后的成果以小纸条的方式投影展示给所有同学, 这时候教师要凸显自身的引导作用, 我把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五个问题: (1) 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 但文中主人公不止一个。 (2) 第二段说自己像个小孩儿那样好吹牛, 第七段又说自己常常做老头儿的梦。 (3) 自己的妻子儿女死了没有流泪, 可是和万尼亚对话后, 眼泪怎么也忍不住了。 (4) “我”有了新儿子应该是一个精神转机, 可是此前长做美梦的他, 反而常常做起了噩梦。 (5) “我”如此爱万尼亚, 可是给他买衣服为什么如此马虎?这些问题便于学生集中进行互评。这时候课堂上的气氛空前活跃, 学生们体会到了自身的活动主体地位, 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课结束之后, 我请同学们把自己的阅读结果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保存下来, 并把这些文章放到班级的网页上, 请社会参与进我们的阅读评价中, 这时候每一篇读书笔记后面的“脚印”数和回帖数则是最好的社会评价。这样, 学生自己、教师、学生之间、社会各个主体在阅读评价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长此以往, 阅读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再有一例,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修》中的课文《我的母亲》, 这是胡适先生怀念自己母亲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并不在于文字而是一种情感。所以在教授这篇文章时, 我没有直接评价学生的阅读问题, 而是请同学们写了一封《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然后寄回家。据说很多家长接信后都哭了, 并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这就是家长评价在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显现。

五、使用多元主体评价法应注意的问题

多元主体评价法作为一种较新的阅读能力评价方法, 我们在具体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所谓的多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教师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和知识的局限, 在阅读评价时往往会不够客观全面, 这时候教师不能听之任之, 而是要积极引导、点拨。不能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 然后老师不闻不问, 甚至一走了之。在这里,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削弱, 而应大大加强, 因为原来的评价机制中教师是显性的, 直接作用于课堂阅读评价中, 而多元主体评价法中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 但绝不能消失, 这需要的就是更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评价主导能力。同样, 家长和社会由于专业方向和专业程度的不同, 他们在评价的度上会有欠缺, 这时候, 也需要教师再适当地回评。

2. 这种多元是一个立体结构。

它不是非此即彼的, 也就是说, 当我们在对一篇文章进行评价时, 可以由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先后共同参与,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自评进行评价, 学生可以对教师的评价再评价, 甚至家长可以对教师和学生的阅读评价作再评价。而且, 它也可以是多个主体同时进行评价, 然后根据评价情况进行整合、反馈。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新理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55-200.

[2]加德纳.多元智能.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

[3]许维新, 郭光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 (第2版) .科学出版社, 2009-03-12.

[4]余文森, 陈列.课堂教学评价体系[J].中小学管理, 1991, (3) .

[5]徐岩, 丁朝蓬.建立学业评价标准促进课程教学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 2009, VOL29, (12) .

倒挂的油画阅读答案现代文 篇11

父亲终究不忍拂了陈的好意,便把这幅画带回了家里。这是一幅抽象派的油画,几团大大的`色块,深浅不一,形状莫名。由于客厅、卧室墙壁上都有了装饰品,所以父亲把这幅画挂在了厕所里。于是,我们家人如厕的时候都可以欣赏这幅画了。

厕所靠东,朝阳温暖的光线常常落在这幅画上,色块隐隐浮动,凸凹有致。我们越看越觉得奇妙,不知不觉脑中就会出现很多美丽的联想。母亲说她每次注视这幅画的时候都会想到她的家乡,想到漫天彩霞和她少女时候的梦;父亲说他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无法送终,那种挥之不去的哀愁也浓缩在浮动的色块中了……

后来,父亲把这幅画从厕所请到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父亲常说陈能画出这么伟大的作品,让我们这一家“粗人”都为之感动,有朝一日他会大有出息的。果然,没过,陈成为我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之一。他的画开始被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据说市面上每幅画已经卖到了百万元。陈还是常常带朋友来我家的餐馆吃饭,他早就不赊账了,还常常请父亲喝一杯他自带的洋酒。相识于贫微时的感情,不用太多的言语,一颦一笑中就能看懂。

有一天,陈忽然说想看看当初送给父亲的画:“这么多年来,那仍是我这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父亲将他带到了家中,一进客厅陈就大叫起来:“你把我的画挂颠倒了!”

我们一家人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原来当年他忘记了签名,而我们都是些看不懂抽象画的“粗人”。陈取下画,转过来,郑重其事地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他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哪一天你缺钱了,打电话给博物馆,他们会送钱上门并千恩万谢的。”

父亲很认真地说:“这幅画已经是我家的宝了,看了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有了感情。我虽然是个粗人,但是绝不会卖艺术和感情的。”

陈高兴地拍了拍父亲的肩膀说:“老哥,你真是我见过的最有文化的厨子。这幅画在你手里,真是值了。”

于是,这幅画就继续留在了我家的墙上。只是,我们一家人还是喜欢扭头来欣赏它颠倒过来的样子,就好像它本来就该如此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很多鱼龙混杂的现象,我越来越感觉到父亲朴实话语中的真谛——一个人风雅与否,不在于他是否懂得艺术和美,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敬畏和尊重的心。

1.阅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将本文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4分)

开端:父亲借钱给画家陈回家探母,陈感恩送画。

发展:

高潮:

结局:我家珍藏了这幅油画。

2.文章以“倒挂的油画”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3.结合语境,说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

(1)父亲想都没想就帮他出了机票钱,嘱咐他立刻打的去机场,千万不要留下终身遗憾。

(2)陈取下画,转过来,郑重其事地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4.文中父亲是一个不懂艺术的“粗人”,为什么画家陈却说他是“最有文化的厨子”?(3分)

5.联系全文,根据下面的提示,展开合理想象,续写后面的情节(不少于50字)。(4分)

有一天,父亲的餐馆忽遭变故,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无比艰难的境地。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无计可施的时候,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参考答案:

1.发展:全家人赏画,移画;高潮:画家陈发现油画倒挂,郑重签名,父亲表态,绝不卖画。(4分,每空2分)

2.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文章的主旨。(3分,每个要点1分)

3.(1)表现父亲借钱时的果断、毫不犹豫。因为父亲曾有过不能为父送终的遗憾,加之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所以就毫不犹豫地把钱借给了陈。(2分)(2)写出了画家陈签字时的严肃和庄重,表现了他对这幅画的重视和对父亲的尊重。(2分)

4. 虽然父亲不懂艺术,却懂得敬畏艺术和尊重他人,他不出卖艺术和感情,不唯利是图,保持着做人的善良品性和坚定信仰。(3分)

三毛的来去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2

⑴三毛原是一条流浪狗。当时蒋子丹、林刚夫妇深夜回家,碰上一场大雨。快到家的时候,他们看见三毛在冷清无人的街灯下乱窜,全身又是泥又是水。

⑵它肯定是找不到家了。林刚放慢车速,观察了它一段,心一软,拉开了车门。三毛对汽车似乎不太陌生,回头看了看,纵身一跃,连泥带水就上了车——这就进入了我的生活。

⑶回家后给这个烂布团洗澡,梳毛,喂食,他们收留了三毛。但问题是,他们家有一只猫,严守每家一个孩子的原则,无论如何容不下新宠,一见三毛就怒发冲冠全身发抖,没有调和妥协的余地。

⑷无奈之下,蒋子丹把我和妻子召去,千言万语培育我们的爱犬之心,其目的不言自明。我倒没什么,养条狗就养条狗吧。但我妻子从小就怕狗,更有酷爱整洁的毛病,她闻到三毛的气味时要说三道四,扫到三毛的毛发时也要说三道四,见三毛跳上沙发或者床铺,更似天塌了般,怒不可遏,声色俱厉,一心要消除这个置全家于万劫不复的乱源。最后,她逼着我联系了另一家,一定要把三毛送走。

⑸送走之前得把三毛洗刷一番。蒋子丹来给它洗澡,洗着洗着叭嗒一声,眼泪就掉到了澡盆里。我妻子吓了一跳,不看僧面看佛面,等三毛洗完了澡,不再提送走一事,算是不了了之。

⑹我一直相信三毛可以听懂人语。我们后来到乡下,一说到老鼠,它就去看老鼠洞;一说到鸡,它就往鸡埘里跑。所以我相信它一直听懂了我妻子的数落,听懂了妻子对我人犬不分同流合污的各种谴责。每到这时候,它就缩头缩脑,下巴紧贴前爪,一副等着挨骂的呆样。

⑺妻子说,它挑食的毛病是我惯出来的,跳上椅子和沙发的毛病也是我惯出来的,一见主人出门就要跟脚的习惯更是我溺爱的恶果。为了不让它跟脚,我后来出门时总要扛一把锄头,以示这次出门没什么美事,不过是上地干活,流臭汗,受大累,一点也不爽,这才让它半信半疑放我一马——虽然我一拐弯就把锄头弃在路边,道具用过了就扔。

⑻妻子觉得这种哄骗更是可笑无比,说不准跟就是不准跟,玩这一套把戏做什么?你对女儿也没有这样惯过!

⑼“隔辈亲么!”

⑾“你胡说什么!”

⑿“我胡说什么了?”

⒀“你说了什么,你自己知道!”她的意思是,她被迫当了一回狗娘也就算了,但决不能当狗外婆,不能把女儿也扯到这臭哄哄的关系里来。

⒁好几年过去了,妻子渐渐接受了三毛,虽然还有一脸严肃的原则性,镇得三毛不敢乱说乱动。但她说到它的时候也经常冒出“我们家三毛……”一类口白。

⒂这一天,我们走在山路上,惊动了前面一只野鸡,扑拉拉从草丛里飞出来。三毛全身一震,撒腿狂追,拉成一道白线飞射而去,但射到那里就没有下文,一点动静也没有。我们赶上前去一看,发现刚才它是一步扑空,不知草叶下伏有危险,竟坠落到高高的陡壁下去了,正在那里哀嚎。那里是密密的杂林,山势既陡,又没有路,一旦它乱钻,那么不是滚到山坡下,就会迷失在密林里,最终成为猛兽的美餐。

⒃我命令它不要动,不要动。大概我的声音太急迫,反使它更慌张,急急地四处试探出路,眼看就要误入绝途。

⒄我抓住一束茅草,准备把自己放下去。妻子说,你这么重,等一下哪个能把你拖上来?我到哪里去给你找起重机?这一想,只好换上她。她平时最厌恶狗的肮脏,但关键时刻演出了三娘救子的勇敢一幕。她在那一刻既不怕蛇,也不怕虫,更不怕摔,钻进叶片锋利的茅草丛,顺着一条暴出土的树根溜下去,一把将慌慌的小狗抱在自己胸口。

⒅在我的印象中,狗它娘挺身而出不止这一次。第二次则是在冬天。我们乘飞机去海口,把三毛装进狗笼,交 付民航货运,价格倒也不贵。我们抵达海口已是夜晚,到货运处等了好一阵,发现领货的人都走光了,三毛却没有在预定的航班上。妻子有点急,要货运处人员查查,但对方打了好几个电话,还是找不到三毛的下落。这就是说,现在不知它上了哪架飞机,也不知它去了哈尔滨还是乌鲁木齐。“什么货运,你们骗钱!你们白吃饭!……”妻子勃然大怒,把柜台拍得叭叭响,像只冲出牢笼的母大虫,一点风度也没有了,一点思想品德也不讲了,差一点就要跳到柜台里去拼命。“它会渴死的!它四五个钟头没喝水了!受得了吗?你们答应了随机到达,现在倒好,一问三不知,算怎么回事?告诉你,今天不找到三毛,我跟你们没完!没完!……”

⒆我平生第一次看她发这么大的火。

⒇幸好柜台那边的男士也养过狗——这是他事后告诉我的。他没有计较女客户的急躁和粗暴,又打出了几个电话,最后长吁了一口气,说好了,找到了,狗就在下一个飞来海口的航班上,半个钟头以后降落!

(21)妻子这才嘟嘟哝哝,不再口出恶言。

(22)三毛最终是死在海口。没有查出什么病,它就是不进食,一天天消瘦下去,直到油尽灯枯。因为是一只捡来的狗,我们不知它的确切年龄。兽医摸过它的牙齿,说它至少有十一岁,也就是说活到高寿了。作为一条曾经流浪过的狗,作为一条没有什么名贵身份的也不是特别聪明能干的狗,它大体落了个善终。

(23)面对它目光深处最后的期待,我没有能力相救。

(24)它死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是卧伏在我的一只布鞋上,发出沉重的喘息声。它是要最后抱住主人鞋上的体温和气息?还是想随着这只鞋子继续旅行?我不得而知。我一直抚摸着它,直到它的目光完全凝定,渐渐熄灭。

(25)我把它葬在一棵老榕树下,把它的照片扩印了几张,一张留在海口的家里,另一张带回了乡下,置于一个朝向窗外的书柜。我相信,它那双直楞楞的大眼睛,一直在寻找熟悉的花草,蝴蝶,飞鸟以及大黑牛,还有它曾经朝夕相处的咪咪。

(26)我总觉得它的尾巴又快活地摇动起来——在相框之外。

(27)我相信,我将来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这家伙也会摇着尾巴,直楞楞地认出我,在那个世界的门口迎接我,结束我们短暂的分手。想到这一点,想到前面的迎候者不但有我的父亲,我的母亲,还有这样一对熟悉的眼睛,我就觉得那一天没什么可怕。那一天甚至是快活的时光,最终执手相聚的日子。不是吗?

(28)蒋子丹正在写一本关于动物的书,其中也写到了三毛。第二年的一天,她到我家蹭饭,大概因为写得兴奋,便兴冲冲介绍她笔下情节,关于三毛如何游泳,如何抓老鼠,如何被乡下的大黑牛狠踢了一脚。在这个谈话的过程中,妻子一直在厨房里做菜,好像没有听见。等到上菜,盛饭,开吃,她还是一声不吭,好像桌上的话题与她完全无关。到最后,当蒋子丹说到三毛差一点在机场丢失,妻子突然忍不住大声打断:“求求你们不要再讲——”

(29)我吃了一惊,回头看她,发现她后半句哽在半张开的嘴里,脸已经扭曲变形,眼里闪动着泪水。她放下筷子,捂住嘴夺路而去,扑进了卧房。

(30)我们一时手足无措。

(31)等她擦干了泪水,重新回到饭桌,我们默默地吃饭,不再说那个小小生命。我们开始说陈凯歌和张艺谋的新电影 ,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怒不可遏(____) ② 鸡埘(_____) ③坠落(_____) ④哽在(_____)

2. 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说“我”多么喜爱三毛,但这种深厚的感情却自然流露。研读文章21-26段,说说哪些情节能够体现这一点?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什么货运,你们骗钱!你们白吃饭!……”妻子勃然大怒,把柜台拍得叭叭响,像只冲出牢笼的母大虫,一点风度也没有了,一点思想品德也不讲了,差一点就要跳到柜台里去拼命。

4. 妻子对待三毛的感情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解说一下。

5. “它死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是卧伏在我的一只布鞋上,发出沉重的喘息声。”请联系前后文分析作者此时内心的复杂感受。

6 文章结尾部分,为何“大家默默地吃饭,不再说那个小小生命。我们开始说陈凯歌和张艺谋的新电影 ,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

7 细细品味,在三毛的“来”和“去”的过程中,不仅表现了我和妻子对宠物的爱护之情,还彰显出怎样的人性美?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参考答案】

1. (1). è (2). shí (3). zhuì (4). ɡěnɡ

2. ①三毛临终前我一直抚摸它。②三毛死后,我扩印了三毛的照片分别放在海口和乡下的家里。③连照片的摆放,都按照三毛的喜好朝向窗户。④我相信三毛会在另一个世界迎接我,与我相会。(也可以说:因为相信三毛会在另一个世界迎候我,我觉得死亡也没什么可怕的)(三点即可)

3. 比喻,把发怒的妻子比作冲出牢笼的母大虫,生动形象地写出妻子那时候的愤怒焦躁,突出妻子对三毛的重视厚爱之情。

4. ①一开始妻子厌恶三毛,不愿接受甚至要送走三毛。②后来逐渐接受了三毛,说“我们家三毛”之类的口白。③后来很爱护喜欢三毛,钻树丛救三毛、为了三毛大闹机场柜台。④三毛死后,妻子很怀念它,提及它就会伤心难过。

5. ①自己养了这么多年的宠物将要死去,作者心中伤感,难过。②作者心中满是不舍之情,由他抚摸三毛、后来扩印三毛的照片可以看出。③作者想给三毛最后的陪伴和抚慰,所以一直抚摸着它。④因为面对它目光深处最后的期待,作者无力相救,心中无奈,痛苦。(意思对,两方面即可。必须结合前后情节。)

6 因为妻子的言行中流露出的对三毛离去的哀痛,这种感情让大家都受了感染(触动了大家心中的伤痛),大家默默吃饭、转移话题,是不想让妻子陷入悲伤,大家把对三毛的深厚感情埋藏在心里。

7. 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相依相守的美好情感;蒋子丹夫妇爱护动物、救助流浪狗的善良与真诚;三毛离世的时候,作者对生死的豁达感悟;三毛离世后,大家对那些美好细节的怀念与回味;大家不再谈及三毛,表现出对妻子的理解和爱护。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认真阅读文章

在做阅读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的阅读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的研读,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答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是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读题目。一般小学的阅读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读的课外读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读。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阅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读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5.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6.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7.认准关联词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些关联词,一定不能只出现前半个,或者是后半个,这是严重的语法错误,就算是你题目答对了,语法错误,也是不得分的。

8.从原文找答案

阅读理解的题目,文章越长,就越有优势,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千万别杜撰。如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这个时候,标注的关键词就派上用场了,从关键词中,找重点语句,答案往往就在这里。

学好语文的方法及技巧

1重视基础知识的背诵

学生要想学好语文,一定离不开大量背诵,总有一些学生觉得语文试卷中,前面的基础知识分值不高,再加上不愿意背书,就放弃了基础部分的分值。

实际上,前面的基础知识也会让学生拉开很大的差距,而且背诵这些文言文、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基础知识的分值,还是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和语文水平。

2善于总结解题技巧

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虽然没有捷径,但是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会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而且就算遇到不会的题,也能够根据解题技巧找到一些得分点。

另外,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勤总结知识点,比如常见的表达手法有哪些,都有什么作用、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都有哪些等等,这样在遇到相关题型时可以迎刃而解。

3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篇13

第一步, 纵观全文, 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标题、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 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把文章的主旨找到了, 理解了, 文章也就可以说读懂一半多了。例如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到“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烧, 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 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 那样永垂不朽。”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 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前苏联红军烈士最热烈最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正像那蜡烛一样燃烧, 永不熄灭。“母亲的眼泪”指老妇人以及千千万万被法西斯压迫的人们对为他们谋和平的红军战士的深深敬意和亲切的情意, 而“儿子的英勇”则指的是牺牲的红军战士和战斗在法西斯战线上的广大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永垂不朽”表达出两国军民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基础上的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将永不磨灭, 永远流传下去。在文中作者用“蜡烛”为题, 寓意深刻, 我们理解这一寓意后再去看文章, 文章的中心主旨自然显而易见了。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阅读时要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 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例如朱自清的《背影》, 开篇就写到“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句话开篇点题, 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是这篇散文的“文眼”, 以下的回忆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的。所以这句话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是理解文章的钥匙。题中应注意:不要急着去做题, 在进入题目之前, 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 作快速浏览, 摄取各段大概意思, 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 仔细阅读每句话, 揣摩、领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 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 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 尤其注意段首、段尾, 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 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 结构层次。心中要有文体意识, 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 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 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 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二步, 认真审题, 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 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 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 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 把握题目要求, 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文章作者的话, 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 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 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 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 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 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 锁定答题区间, 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 准确抓住关键词句, 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第三步, 筛选组合, 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 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 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 问什么答什么, 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因此,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 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 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 有时要求综观全文,

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另外, 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 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 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 书面语的严谨典雅, 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感悟, 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思想内容, 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 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上一篇:公修课: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答案下一篇:公路工程结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