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西省农村实现小康目标实施方案

2024-07-28

关于江西省农村实现小康目标实施方案(共7篇)

关于江西省农村实现小康目标实施方案 篇1

关于江西省农村实现小康目标实施方案

2003-11-12 09:51:26 新华网江西频道

实现小康,是当前和整个九十年代农村改革与建设的总任务,是“三步走”发展战略关键的一步。我省是农业大省,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到本世纪末实现全省人民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大头在农村,难点在农村。为了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奔小康的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激励干部群众的实干创业精神,加快我省农村奔小康步伐。根据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提出的2000年实现小康目标的要求和我省2000年实现小康目标《规划要点》,特制定江西省农村实现小康目标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根据中央对农村小康目标的界定和要求,我省农村实现小康目标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照小康目标的六条基本要求,推进农村的全面进步,务求在200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农村小康。

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基本要求和总体目标是: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1990年价,下同)。

——全省80%的县(市、区)实现小康,85%的乡(镇),90%以上的行政村和农户达到小康水平。

二、指标体系与量化标准

根据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提出的小康目标六条要求(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居住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秩序良好),确立我省农村小康生活指标体系与量化标准如下:

(一)小康县(市、区)标准

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年人均纯收入600元以下农户不超过5%;2、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到60-65%;3、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超过50%;4、砖木、砖混结构住房面积达80%以上;5、百户电视机拥有量75%;6、适龄青少年平均受教育8年,青壮年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不超过5%;7、通公路行政村达85-100%(低限为深山、圩区);8、通电话行政村70-90%(低限为深山区、圩区),每千人电话机拥有量7-8部;9、农村用电户达90%,户均生活用电200度/月;10、饮用安全卫生水户达85%;11、五保户集体供养率达90%;12、计划生育率达90%以上;13、年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不超过5件(三年平均);14、环境优美,达到甲级绿化县标准(条件特殊的除外);15、实现小康乡(镇)比重85%以上。

(二)小康乡(镇)标准

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年人均纯收入600元以下农民不超过5%;2、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60-65%;3、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4平方米,砖木、砖混结构住房比重达85%;4、适龄青少年平均受教育8年,青壮年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比重不超过5%;5、通公路行政村达90-100%(下限为深山区、圩区);6、通电话行政村达95%,每千人电话机拥有量9-10部;7、农民用电户达95%以上;12、年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不超过5年(三年平均);13、文化设施健全,乡有一室(图书阅览室)一场(体育场)一院(影剧院);14、实现小康村比重达90%。

(三)小康村标准

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年人均纯收入600元以下农户比重不超过5%;2、村办企业税后利润总额15-20万元;3、人均集体固定资产600-800元(低限为老区);4、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8平方米,砖木、砖混结构住房面积达90%;5、百户电视机拥有量85台;6、适龄青少年平均受教育8年,青壮年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比重不超过5%;7、文体、卫生基础设施改善,村设有三室(图书室、游艺室、广播录相室)一所(卫生所)一校(农民夜校);8、全面实现四通(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道路硬化,绿化达标;9、饮用安全卫生水农户达95%;10、五保护集体供养率达100%;11、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12、农民中遵纪守法户达98%;13、实现小康户比重95%。

(四)小康户生活标准

1、人均年纯收入1200元;空均居住砖瓦楼房面积18平方米;3、拥有高档机电产品(指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音响、冰箱、小型机动车)2-3台(件);4、适龄子女受教育8年以上,每户劳力能有1人较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门实用生产技术;5、自学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无计划外生育;6、达到“文明户”标准,遵守村规民约,无违法乱纪现象。

三、实现步骤

根据1992年全省农村收益分配结果进行测算,到本世纪末,全省农村小康建设拟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1991-1995年),为小康建设打基础的创条件阶段。

在此期间,要全面实施“八五”经济发展战略,加大农村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狠抓交通、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农村奔小康尊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重点选择和培植一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实力较强、潜力较大、领导力量坚强的乡村和县(市、区)开展小康示范村、示范乡(镇)和县(市、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康目标。

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1992年人均纯收入超千元,占全省5%的村(约1000个),人均纯收入达到700-900元之间,约占全省总村数40%左右的8000个村要接近或超过1000元,成为小康后备村,400-700元的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600-900元;1993年人均纯收入赶千元的17个县(市、区)人均纯 收入要求达到1300元以上;要求南昌市郊区、上高县成为全省率先实现小康的县(区)。

第二阶段(1996-1998年),为小康建设大突破、大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全省农村继续深化改革,高速结构,基本建立起以本地资源优势为主体,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村一品”,农工商综合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促进农村经济全面高涨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

至1998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八五”期间末人均纯收入达1000元的村,1998年要提高到1200元以上,约占村总数40%的村(约8000个)成为全省第二批小康村。此时,全省农村人均纯 收入达到700-1000元的村,要提高到1000-1200元左右。要求樟树市、丰城市、南昌县、南丰县、南城县、抚州市、宜丰县、高安市、德安县、奉新县、德兴市、赣州市、吉安市、九江市庐山区、萍乡市安源区,景德镇市昌江区等16县(市、区)成为第二批实现小康的县(市、区)。

第三阶段(1999-2000年),为小康建设全面发展、提高、巩固阶段。

在此期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趋合理,要继续下大力气促进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全面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新体制,促进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全省绝大多数乡(镇)、村和农民达到小康生活标准,基本消灭贫困地区和贫困村户。

至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199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1200元,约占村总数的45%的9000个村,提高到1300元以上,成为全省第三批小康村。至此,除少数老区、特困县外,80%的县(市、区)基本实现小康。

通过以上三批实现小康标准的小康村,共占村总数的90%。其余10%中的5%的村(约1000个村)人均纯 收入达到800元以上,成为当时农村生活水平的宽裕型村;5%的村(约1000个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6000元,达到温饱水平,并视为当时的生活困难村,对这两类村拟采取特殊措施,给予多方支持,力争2005年达到小康村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奔小康的领导

实现小康,是全党的中心任务,各级领导要以实现小康为总任务、总目标,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扎扎实实组织好小康建设。

——抓住关键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业小康目标,体现了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和推进农村全面进步的要求,没有雄厚的农村经济基础,就谈不上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近几年,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但实现小康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假设今后平均每年价格上涨6%,则到2000年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现价要达到2130元,平均每年要增加180元左右。实现这样的增幅和增速,要求农村经济有一个持续的大发展。因此,各地要把省委、省政府对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工作的“六个一”要求,即“一稳一增”(稳定粮棉总产,增加农民收入)、“一推一建”(推广科学技术、推广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广股份合作制经济,加强农村基础组织建设和村级经济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农村小集镇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技文化建设)等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地把这些关键性措施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为促进我省农村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各地要按照省定目标和实现小康时间表,从本地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和制订地区和县(市、区)实现小康的可行性规划和标准,并具体量化、层层分解,把奔小康目标真正落实到县、乡、村和农户。实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确保全省小康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的实现。

——加强领导,分级负责,实行目标管理。各级都要把组织和领导农村奔小康摆到重要位置上,实行分级负责制。省、地、县要成立小康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要建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办公室可设在各级农委内。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加强领导,综合直辖市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各级领导都要亲自抓好1-2个小康示范点和扶贫点。今明两年,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集中力量抓好1000个小康示范村和500个贫困村,力争全面达标和实现脱贫。——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村奔小康的核心领导作用。小康建设,村是基础,乡是重点。实现小康目标,搞好乡、村班子建设是关键。要下力气整顿、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配好一把手,大胆启用一批政治素质好、懂经济、善管理、有头脑、有胆量的农村能人进乡村级班子。要妥善解决农村基础干部的报酬,积极推行联责联效的工资补贴办法,激励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一批在奔小康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干部选拔到县、乡领导岗位,以推动整个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切实做好考核评价与检查验收。从1994年开始,各级每年都要对小康建设情况综合考评一次(具体办法另定)。考核验收工作由各级农委或小康办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加。凡达标的县、乡、村,都必须由级主管部门组织考核验收,然后公布。县(市、区)达标的,由省、地(市)联合组织验收公布。乡(镇)、村由县组织验收公布。

为树立样板,坚持标准,对今明两年在全省开展的小康示范活动,统由省会同地(市)、县有关职能部门考核验收,按标准达标的由省人民政府颁发小康示范村证书。

中共江西省委农村工

作委员会

江西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

公室

1994年9月22

(稿件来源:)

新华网江西频道 | 新闻中心 | 江西要闻 | 江西名校 | 焦

点网谈 | 专点击题

关于江西省农村实现小康目标实施方案 篇2

关键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康社会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 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由于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 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 而农村的主要问题是“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最核心的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妥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对“三农”问题的解决, 全社会协调发展,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1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1 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 社会矛盾突出

国际上通常将15~64岁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 (简称劳动力) 我国通常认为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为劳动年龄。2006年我国劳动力数量达到峰值, 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目前我国农村有近6亿劳动力, 除部分务农外, 被乡镇企业吸纳1亿左右, 还有1亿多处于流动状态。所有关部门预测, 目前全国农村每年新增劳动力650万, 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非常有限, 大中城市下岗失业问题又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重重。

中国加入WTO对于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降低关税税率、取消关税配额、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方面, 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中国农产品直接面对国际竞争。由于中国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 而且农产品成本结构中劳动力所占比例过高, 因此, 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 中国农产品价格必然下调, 为了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将直接导致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剩余。人多地少,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 不仅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 也会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这些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化解城乡就业矛盾, 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已经成为解决农村问题,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

1.2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1.2.1 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年限较低

大批低素质人口积淀在农村, 特别是分布在西部地区的农村。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 我国农村劳动力为5.6亿人, 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为87.8%。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分布是, 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 小学文化程度占31.1%, 初中程度占9.7%, 中专程度占2%, 大专及以上程度占0.5%。在农村劳动力中,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

1.2.2 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与城镇人力资本比起来的相对值更低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 每10万人口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 大学程度城市是农村的18倍, 高中程度城市是农村的4倍, 初中程度城乡基本接近, 小学程度农村大于城市。城市人力资本积累目前基本上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 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这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非常不利的, 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 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

1.2.3 农民的技术素质匮乏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采用的是升学模式, 很少学到实用技术和从业技能, 即使他们具有一定文化程度, 也不能立即适应岗位的需要, 最终多陷入升学无望, 就业无路, 致富无门的窘境。

1.2.4 法制观念淡薄, 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偏低的文化素质影响了他们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法律的意识仅停留在“法律就是惩治坏人”的水平上。调查中发现, 有80%以上的农民不了解《合同法》、《劳动法》等重要法律的相关内容, 进而影响到农民自身权益的维护, 多数农民工不愿意进劳务市场等正规职介机构, 宁愿相信“马路招工”。

1.3 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人力资源在产生、行业、地区间的配置状态, 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何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据资料显示,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71.8%还是以农业劳动为主, 传统农业生产消耗费用大、土地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据分析, 正是由于传统农业滞留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使得农业的边际产量接近或等于零。

2 农村城市化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手段, 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城市化在经济学中的基本含义是指由于工业化而引起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 农村人口不断由低效益的农业向效益较高的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与分化的过程。人口之所以要向城市集中, 出现城市化, 是因为城市拥有许多优越性。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它的出现不仅是人类生活的需要, 更为根本的是出于商品交换的需要, 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方面的原因是第一位的。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但城市化率的增长幅度并不与之匹配。城市化率偏低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受到城市化率偏低的制约。威廉·阿瑟·刘易斯说:由于传统的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比较多, 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 劳动生产率很低, 其边界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 农民的报酬极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 随着农业技术的逐步提高, 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这么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怎样转移 向哪转移, 成为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目前大多数人都是到大城市打工, 从事一些手工, 体力工作和简单的再生产操作。

城市化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方案。城市化或扩大城市规模, 把农业人口转化成城市人口。有人担心这样会增加城市的多方面压力, 例如:就业压力, 因为现在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任务也很艰巨;环境压力, 城市的生活环境不容乐观, 人口增加会不会进一步恶化现在的生存环境等等。 事实上, 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是必然趋势, 事实上, 它也不会给城市带来更多负面的压力,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交通不便, 没有人口集聚的规模效应, 经济上不能支持靠一种技能维持生活的专业人员, 因此, 农村经济多靠自给自足, 非商业和非货币经济成分高。很多消费服务行业需要人口最低集聚规模才能存在, 例如娱乐餐饮业, 短途运输业。服务业在城市化很低的情况下无法发展。加速城市化有助于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所以有助于解决城乡就业问题。

(2) 城市化还有利于促进国内需求的扩张、产业结构的升级, 带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农民进城必然会增加城市熟练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从而从总体上增加城市的就业机会。

(3) 城市化就要有步骤地发展城市, 鼓励农民进城安居乐业。加速城市化本身能够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和相关产业的扩张, 从而扩大城镇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吸纳能力。

(4) 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 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有利于人口统一的管理和社会完整和谐。

目前, 全面建设小康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的收入过低, 农民的消费水平更低, 没有购买力, 这造成了内需严重不足, 阻碍了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 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很紧迫的任务, 减免税费只能治标不治本。在耕地资源有限, 而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解决农民问题就不能局限在农村。要使农民富裕, 就必须先减少农民数量, 打破城乡壁垒, 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如果几亿农民转化为城市人口, 能够极大地促进城市产业分工的发展, 从而大大加强全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就业人口将大量增加, 国内市场也因此将有一个巨大的发展。随着农民人数的减少, 农村劳动力人均耕种的土地资源增加, 土地可以不被划分为许多小块, 容易进行规模经营, 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村的人均收入也将会得到较快提高, 这样才能更早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 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

虽然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 农村劳动力有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的意愿, 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大量农民仍局限在农村中谋业, 当前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因素主要有:

3.1 农村劳动力自身的原因

与城市居民相比, 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上偏低, 思想比较狭隘, 信息比较闭塞, 从而导致大部分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受农民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的制约, 大批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只适合从事以体力为主、技能较低的传统工作, 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3.2 目前很多城市的经济状况还难于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必须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而能够保证劳动生产率持续稳定提高的条件是加快工业化进程, 提高城市化水平。而我国目前工业化正处于起步阶段, 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 不能满足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

3.3 就外部环境而言, 农民外出打工, 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医疗、人身保险和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相关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

农民务工受到不公平对待, 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吃、住条件普遍很差, “非碘”以后一些地方有所改善, 但务工农民担心“羊毛出在羊身上”, 雇主会克扣他们的工资;务工农民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有的是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条件下进行具有高危、剧毒性的工作。河南省对本省外出务工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表明, 工厂不设职工食堂的占21.4%, 不设澡堂的占39.7%, 不设医疗室的占76.8%, 无娱乐设施的占83.2%, 不予职工提供宿舍的占17.7%。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 这主要表现在:

(1) 拖欠、克扣工资现象比较普遍;

(2) 不能与城里人同工同酬;

(3) 延长劳动时间, 一般工作都在10~12小时, 有的甚至超过15个小时;

(4) 企业劳动和生活环境差, 安全生产得不到保障;

(5) 没有医疗保障, 甚至没有安全保障。

4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项基本措施和建议

4.1 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增加农村的教育投资,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教育发展的态势, 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首先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 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的文化素质, 消除文盲和半文盲现象。建立健全多元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 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其次,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的要求, 安排培训内容, 实行定向培训,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深受农村及受教育者本人欢迎的教育模式, 为农村经济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

4.2 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应扮演合适的角色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国家, 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全是市场机制运作的结果, 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 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因而政府往往在有意无意中顺应这种历史潮流。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种, (1) 清除各种劳动力转移障碍, (2) 采取措施促进转移。这对我国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具体:

4.2.1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控制农村人口增长率, 缩小未来农村人力资源的供应量;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 为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转移提供政策保护;落实扶持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 为非农化提供有利条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4.2.2 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 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 防止变换手法向进城就业农民及用工单位乱收费。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医疗和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 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 并督促企业及时兑现进城就业农民的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等问题, 国家已有明确政策,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更得力的措施。

4.2.3 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创造条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政府要加强领导, 通过政策和公共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各级政府应成立相应的工作协调小组、工作站, 建立党、团、工会组织等;有关部门要按其职能进行跟踪服务, 包括安排必要的投资、建立信息网络、定期发布信息等, 切实解决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 鼓励各中非政府组织, 包括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能人大户等,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和帮助, 减少“盲流”, 促进有序流动。

4.3 对农民自身而言, 应从三方面加以努力

4.3.1 破除陈旧观念, 变要我转移为我要转移

农民必须破除安于现状、守摊吃饭的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 根据市场要求, 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4.3.2 敢于投资创业, 变守摊式转移为创业式转移

在劳动力转移中, 对于有条件的农民, 拿出一笔资金投资创业, 其效益是大大高于靠出力气打工收入的。因此, 有条件的农民可选择创业式转移, 不过投资一定要看准, 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4.3.3 练就一身本领, 变不敢转移为大胆转移

一要有“手艺”。现在很多农民外出打工, 不愿从事那些挣钱少、粗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也想干点挣钱多、出力少的“巧”活, 而这种活收入高, 科技含量也高, 也就是人们说的“手艺活”。因此要想办法提高自己, 锻炼自己, 充实自己。现在各级政府为农民技能培训提供了很多条件, 广大农民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学一门手艺, 练就一身本领。二要有“心计”。就是不盲目外出打工, 外出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去的地方的用工情况, 知道用工方的实情;要通过正规的职业介绍中心找工作, 不要急于求成;要签订劳动合同, 发生纠纷时有依据;遇事要多想一想, 有问题向专业机构或政府寻求帮助;要懂得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以此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夏绪梅.基于波特——劳勒激励模式的农村人口流动行为分析[J].农业经济, 2004, (12)

[2]孟令国.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 2004, (1)

[3]冯景波.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途径及对策[J].农业经济, 2004, (3)

关于江西省农村实现小康目标实施方案 篇3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关于江西省农村实现小康目标实施方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的表现;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能力目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讨论、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正确表达“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等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为什么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2.难点:理解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差别;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为什么还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情境启发式、讨论式、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等

四、教学思路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了解“三步走战略”以此了解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二)学习新课

1、学生通过材料,了解小康的由来及发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我国目前已实现了总体小康,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过渡: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总体小康社会就没有缺点非常成功了?请同学观看下列图片分析总体小康存在哪些不足。

2.学生思考图片一、二、三,分析总体小康社会的不足。

图片一:2015年我国GDP在世界排名,2015我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

总结:我国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小康 图片二:污染、居住问题、教育问题。

总结:我国的总体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 图片三:贫富对比

总结:我国的总体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小结: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过渡: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最关键的是,力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3)远景目标是: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讨论:1你心目中的小康社会是怎样的?学生讨论交流。2制约农民朋友“全面奔小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

4.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1)如何正确理解艰苦奋斗?(2)如何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三)课堂小结

让我们把艰苦、困难、挫折、失败都当作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磨刀石。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一份力!

(四)板书设计

一、实现宏伟目标的战略部署——“三步走”

二、我国目前的小康生活的状况: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关键的是:

四、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

关于江西省农村实现小康目标实施方案 篇5

实现“森林增长”目标的实施意见

为了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根据我市森林资源现状及“十二五”规划目标,特就实现“森林增长”目标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实现“森林增长”目标的重要意义。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仅将森林覆盖率一项纳入约束性指标,且未将此指标分解到各地方政府进行责任考核。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被列为了约束性指标,并且,这两项约束性指标将被纳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考核指标,强化各级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加大考核的力度,进一步促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从而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快林业发展;同时,也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森林资源的变化,并对林业工作予以有效的监督,确保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同步增长。

二、实现“森林增长”目标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建设重点。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较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较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发展森林资源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可再生性和林产品的可降解性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通过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发展高效林,优化林业结构,增加森林植被,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实现我市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全市2010年森林资源基础数据:(1)林地资源现状。林地总计2420公顷,其中有林地2080,疏林地3,灌木林地13公顷,未成林地65公顷,迹地61公顷,宜林地196公顷,四旁占地折合面积27606.30公顷;森林覆盖率1.18%,林木绿化率16.77%;国土总面积177000公顷。(2)森林资源各类林木蓄积现状。活立木总蓄积1287926.42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263800立方米(乔木林蓄积260300立方米,经济林蓄积3500立方米),竹林0.53万株,疏林蓄积30立方米,四旁树蓄积1024096.42立方米。

2、“十二五”要实现的“森林增长”目标:(1)森林资源规划目标面积。5年时间林地总面积要增长到3007.8公顷,其中有林地2748.5公顷,疏林地3公顷,灌木林地13公顷,新造林133.3公顷,苗圃地60公顷,宜林地逐步减少到50公顷,四旁占地折合面积达29222.4公顷;森林覆盖率增长到1.55%,林木绿化率增长至18.07%。(2)森林资源规划目标蓄积。5年时间活立木蓄积要增长到1464278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292855立方米(乔木林蓄积288992立方米,经济林蓄积3863立方米),疏林蓄积35立方米,四旁树蓄积增加到1171388立方米。

(三)建设重点:以“双百双十”工程为抓手,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镇、街道,落实到小班地块。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做好造林规划布局,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建设特色林业产业。

1、主攻四旁绿化。从村庄绿化、村村通公路绿化、河流渠道绿化、农田林网绿化着手,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营造林业示范村、示范线、示范网等方式,向四旁绿化要林木绿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

2、建立用材林示范区。在营林技术普及、群众造林积极性高的铜城镇、汊涧镇和金集镇,大力发展杨树、松树用材林,建立示范区。

3、改造高岗区。在大通镇、张铺镇、新街镇、石梁镇等高岗区域通过对现有林进行垦复、施肥、修枝、间伐等抚育管理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活立木蓄积。

4、开发河、湖、库等滩地。采取栽种杂交柳、水杉、池杉、枫杨树等生态树种,结合湿地资源保护,逐步实现滩地全面绿化,提高林木绿化率。

5、加强城市、集镇生态建设。以创园林化城市为契机,从流经城市的水系两岸、主要交通干道、主城区、居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游园等地要人均绿地面积、要林木绿化率。

三、主要措施

(一)加大林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森林资源培育是一项投资大、产出周期长、受益面广的社会基础工作,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林业建设。

1、争取上级工程项目投入。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种营造林工程,既要争取林业重点工程,又要统筹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水土保持等项目中的林业资金投入,通过项目工程资金支持造林。加强对工程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保证资金高效利用。

2、加大市、镇财政投入。根据全市财力状况,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各镇也要相应加大造林投入力度。

3、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切实贯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使林业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真正落到实处。推行大户承包,鼓励引导民营资本投入造林。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引进外资,吸引大公司、大企业到我市投资造林。鼓励国家公职人员出资入股经营林业。

4、建立金融扶持机制。建立支持林业生产的林业贷款扶持机制,加大林业贷款贴息扶持力度,简化林业贷款手续。鼓励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为林业中小企业和林农提供融资服务。建立林业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扶持的林业保险机制,降低林业保险成本,增强林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5、完善义务植树投入。按照城、镇一体、全民参与、单位负责的要求,切实抓好义务植树工作,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凡不能履行植树义务的,依法征收绿化费。每年全市国家公职人员要义务植树10万株以上。

6、加大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业科技推广等经费的投入。

(二)对林业发展实行奖补政策。

1、新造用材林补助标准。凡新造用材林,由政府提供苗木,根据管抚情况分三年补助管抚费每亩180元。

2、新造防护林补助标准。由政府提供苗木,根据管抚情况分三年补助管抚费每亩200元。

3、高岗区林分改造补助标准。加强对全市高岗地区的林木管护力度,通过采取垦复、施肥、修枝、间伐等措施,促使林木尽快恢复生产能力。积极推行高产示范工作,按每亩补助50元的标准,鼓励林农加强抚育,提高林分质量。

(三)加大造林绿化工作力度。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成立全市造林绿化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

2、强化舆论宣传。围绕实现森林增长目标、打造生态天长、幸福天长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标语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深入的林业生态建设宣传,强化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增强其参与生态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为加快林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建立考核制度。市委、市政府根据林业部门对全市宜林地的调查数据,将全市五年造林总任务下达到各镇、街道,年度造林任务将纳入镇、街道年度考核目标,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奖惩。一要明确责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镇、街道一把手是造林绿化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的造林绿化负总责;落实领导干部发展林业任期目标责任制,对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实行造林绿化责任追究制,对完不成造林绿化任务的严肃给予党、政纪处分;实行“一票否决制”,将造林绿化纳入全市综合考核体系,凡造林绿化任务未完成,或成活率达不到要求,乱砍滥伐林木现象严重的镇、街道,年终不得参与综合奖评比,凡引进上规模的林业项目的镇、街道和部门,市政府将给予特别奖励。二要明确奖惩:按当年考核结果,全市依积分高低排出名次,积分在90分以上的,评出一等奖、二等奖及优胜奖,并给予适当奖励,积分低于80分的予以通报批评和重点督查并限期整改。(森林增长目标考核评分标准由林业部门制定)

4、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实行部门联动、结对帮扶,将造林绿化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必须协助所驻镇、街道完成全年营造林任务。组织市直有关单位对镇、街道的重点地段进行对口扶持造林,一包五年,确保成林。

5、发展规模化生产。各镇、街道要创造性地开展林业生产工作,大力培植造林大户,力争每村培植一个以上造林大户,由山场、木业企业的镇、街道每个山场、企业都要成为造林大户。

(四)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1、加强林地保护管理。严格限制各类工程征用、占用林地;加大查处非法侵占、破坏林地和违法使用林地的行为。

2、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严格执行林木凭证采伐、限额采伐制度,把还林作为林木采伐的刚性条件,确保每年林木采伐量不突破年度采伐限额。

(五)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长效机制。

进一步健全完善森林防火责任落实、宣传教育、巡山督查、重点防火单位管理、责任追究和值班查岗等制度;建立健全森林火灾预测预警、林火扑救、防火指挥三大体系;加大对森林火灾案件的打击处理力度。抓好各级领导和巡山护林人员的责任落实、各项防范工作措施的落实和既定禁令、制度的落实,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六)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目标管理。大力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管理监督体系和应急反应体系建设,促进森林健康成长。通过抓测报、抓检疫、抓防治、抓改革、抓教育和抓宣传,全面提升我市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能力,使林业有害生物目标管理七率指标得以实现。

(七)构建新型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加快科技推广速度,将实用、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提高林业科技含量,促进科技成果转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森林资源增长、林农增收、生态增量、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增强。

(八)建立造林绿化奖惩激励机制。

为充分调动全市上下植树造林积极性,提高造林绿化实效,市财政计划每年拿出10万元对植树造林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奖励。对植树造林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将予以严厉处罚。

1、对有关责任单位的奖惩。

当年植树造林工作结束后,由市造林绿化领导小组组织验收组对各镇、街道造林面积、造林质量进行验收核查。

根据验收结果,在完成造林任务的乡镇中评选出植树造林及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先进镇、街道6个,其中第一名一个,奖励3万元;第二名两个,各奖励2万元;第三名三个,各奖励1万元。对完成当年度植树造林任务不足70%的镇、街道,由财政从转移支付中扣除该镇、街道5万元;任务完成不足80%的,由财政从转移支付中扣除该镇、街道3万元。所扣资金作为下年度植树造林专项奖金。将植树造林工作列为各镇、街道农业农村及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造林任务未完成,验收不达标的,实行农业农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一票否决,包镇、街道部门和相关镇、街道不能评为先进单位,单位主要负责人当年不评先、不提拔,并通报批评。对口帮扶责任单位帮扶点造林任务未完成的,对相关责任单位参照此方式进行处罚。

2、对造林大户的奖励。

关于江西省农村实现小康目标实施方案 篇6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关于江西省农村实现小康目标实施方案 篇7

一、选择题

1.总体上小康是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为此,不正确的做法是()A.坚持科学发展观 B.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C.加快中国的发展,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D.坚持“五个统筹”的思想 [答案] C [解析] 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故C中的“迅速”说法错误,注意本题为逆向选择题。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珠三角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这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①要全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 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要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④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②③④

C.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①错误,全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3.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缩小地区、城乡和各阶层之间的差距。为此我们必须要()①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②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④加快城镇化建设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③④都是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角度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4.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东部发达地区而言,要()A.适当放慢发展速度,拿出更多的力量支持相对落后地区 B.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 C.率先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 D.以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 [答案] B [解析]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故B正确,A、C、D三项表述均不妥。

5.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如果不能降低能耗,减少废气排放,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面临严重的能源缺口,而环境的恶化将使得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威胁。在我国,实施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科技等措施,直接有利于()A.改善人民生活

C.建设生态文明

[答案] C [解析] 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科技与生态文明有直接联系,C项正确。A、B、D与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科技无直接联系。

6.下面关于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说法正确的是()①总体小康是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

②总体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全面小康除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强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③总体小康是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工农、城乡、地区的差距 ④总体小康只是城市的,全面小康还包括农村 A.①②③

C.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都是针对全国而言的,故④错误。7.下面漫画《补》说明我们现在的小康()

B.②③④ D.①③④

B.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D.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A.最低水平的小康

C.是不平衡的小康

[答案] B [解析] 漫画表明我国目前的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相比是落后的,这是不全面的表现,故选B。

8.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 D.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 A [解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民,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9.某镇政府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口号的引导下,提出建设全市“第一个别墅式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所有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积极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多农民对这种“形象工程”抱怨说:“盖了楼房,穷得叮当,扛着锄头进洋房,小康让我们遭殃”。上述材料中某镇政府的做法()

B.是不全面的小康 D.实现了现代化

①曲解了小康社会的本质 ②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③没有认识到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④追求速度和效益的统一,符合科学发展观 A.②③ C.①②

[答案] D

B.③④

D.①③

[解析] 材料中搞形象工程的做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故排除②④。

二、非选择题

10.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由“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哪些?

[答案](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选择题

《诗经·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生活。据此回答1~2题。

1.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小康,并正在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奋斗。下列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认识正确的是()A.只是在经济上实现全面小康

B.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C.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只是水平仍比较低 D.是少数人的小康,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 [答案] B [解析] 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A、C、D都不是正确地理解,故选B。

2.下列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的认识,错误的是()A.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B.必须保持各地平衡发展,不允许出现贫富不均 C.支持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D.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 B [解析] 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平衡是在所难免的,故B说法错误,注意本题为逆向题。

我国中西部省市包括重庆、云南、湖南、四川、西藏等13个省市自治区。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带虽占全国近七成土地,但GDP却不足全国三分之一。凭借资源优势和国家政策倾斜,近十年来,西部各省GDP驶入高速路。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材料说明()A.我国当前的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的目标 C.东部发达地区已实现了全面小康 D.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 [答案] A [解析] 东部与中部西部存在着巨大差距,反映了我国当前的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故选A。

4.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措施是()A.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作用 B.主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C.把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统一 D.主要靠国家的财政支持 [答案] C [解析] 解决收入差距需要将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故选C。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据此回答5~6题。

5.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之间的联系表现在()A.全面小康是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 B.总体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过渡期 C.总体小康偏重生存资料消费 D.全面小康偏重精神消费 [答案] B [解析] 只有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因此B正确。A错误,C、D不是二者的联系。

6.下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理解正确的是()①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温饱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共同发展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A.①②③

C.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正确理解。①错误,解决温饱问题已于20世纪末实现;②③④都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准确把握。

7.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宏观上看,我国经济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是()A.由商品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 B.由买方市场走向卖方市场 C.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已大大增强 D.我国已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答案] C [解析] 总体小康的宏观表现是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因此C符合题意;A是指经济体制,B是指市场供求关系,均不符合题意;D错误,我国还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①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②收入差距基本消除

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④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A.①②

C.①④

[答案] D [解析] ①是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提法,应选。全面小康建设过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收入分配差距是缩小而不是消除,②不选,③④说法正确,应选。

9.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以下可以选择的对策有()①统筹城乡发展

②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④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B.③④

D.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全面小康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①②③所述措施有利于收入分配格局优化。④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虽然是全面小康建设的目标之一,但与收入分配问题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排除。

二、非选择题

10.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资料来源:新华网2012-11-19)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试憧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美景。

(2)我们该怎样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答案](1)到2020年,我们将建设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那时我们国家: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⑤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邀请大学校友参加校庆的邀请函下一篇:外科护理学复习题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