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及性质练习

2024-09-11

分数的意义及性质练习(共7篇)

分数的意义及性质练习 篇1

3、把2.375化成分数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化成有限小数()/6

2/()不能化成有限小数()/6

2/()

5、写出几个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数。(5个)

6、三个人做同样的零件,王师傅5分钟做了4个,李师傅4分钟做了3个,马师傅7分钟做了6个。他们谁做得最快?

7、教学楼和校门之间有一条90米长的人行道为了迎接校庆,五年级同学在人行道的两侧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两端都插)。后来发现彩旗间距太远,打算把彩旗拔下来,每隔3米插一面。有多少面彩旗可以不用动?

8、一个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36,约分后是3/7。这个分数是多少?

9、将一个分数用2约分一次,用3约分两次,得1/4。这个分数是多少?

10、幼儿园买回60把铅笔和40块橡皮。要把这两种文具分别平均分给中班的小朋友,结果铅笔多了4把,橡皮少了2块。中班最多有多少人?

11、一根彩带,每5米截一段余4米,每9米截一段也余4米,这根彩带最短是多少米?

12、分别用边长为3cm和4cm的正方形纸片铺长12cm、宽9cm的长方形,哪种纸片能将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还有哪些边长是整理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13、9/12的分子减去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减去多少?变化后的分数是多少?

14、下面各种情况,分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变化?(1)分子扩大到原来的8倍,分母不变。分数()(2)分子缩小到原来的1/4,分母不变。分数()(3)分母扩大到原来的5倍,分子不变。分数()

15、把一个最简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后分子减少了8,这个假分数可能是多少?(写出3个)

16、一个带分数,它的分数部分的分子是3,将它化成假分数后分子是31。这个带分数可能是多少?

17、有一个分数,①如果分子和分母都加上1,则分数变为1/2;②如果分子和分母都减去1,则分数变为2/5。求这个分数。

18、有一个分数,分子加3后可约为5/6,分子减3后可约为1/3。求这个分数。

参考答案

1、(1,2,3,4,5,6,7。)

2、(1,2,3,4,5。)3、2.327=2 3/8 4、3,8,1,14(答案不唯一)5、9/40,13/60,14/60,17/80,18/80,……

6、王师傅:5÷4=5/4(分)李师傅:4÷3=4/3(分)马师傅:7÷6=7/6(分)7/6分<5/4分<4/3分 马师傅做得最快。7、3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15。90÷15=6 6+1=7 7×2=14 有14面彩旗可以不用动。8、7-3=4 36÷4=9 3/7=(3×9)/(7×9)=27/63 9、2×3×3=18 1/4=(1×18)/(4×18)=18/72 10、60-4=56(把)40+2=42(块)

56和28的最大公因数是14。答:中班最多有14人。11、5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45。45+4=49(米)12、12÷3=4 9÷3=3 边长为3cm的正方形纸片能将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12÷4=3 9÷4=2……1

边长为4cm的正方形纸片不能将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12和9的公因数还有1,所以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纸片也能将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13、9÷(9-6)=3 12-(12÷3)=8 变化后的分数(9-6)/(12÷3)=3/4

14、(1)分数扩大到原来的8倍。(2)分数缩小到原来的1/4。(3)分数缩小到原来的1/5。

15、提示:整数部分×分母=8,8=1×8=2×4,分数为 9/8,11/8,13/8,15/8,9/4,11/4,9/2。16、31-3=28 28=1×28=2×14=4×7 分子为3,分母大于3 这个带分数可能是1又3/28,2又3/14,4又3/7,7又3/4。

17、(1)由条件②可知:原分数是与2/5大小相等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加1。(2)假设原分数为(2+1)/(5+1)=3/6,则(3+1)/(6+1)=4/7≠1/2,故原分数不是3/6。

(3)2/5=4/10,这个分数为(4+1)/(10+1)=5/11,则(5+1)/(11+1)=6/12=1/2,符合条件,故原分数为5/11。

分数的意义及性质练习 篇2

一、联想回忆, 练中梳理

(一) 让学生在下面有方向的直线上表示出3/4

在学生独立表示出之后, 教师选择了两位学生进行反馈, 答案见下图。

师:表示同样的3/4, 为什么表示出来的位置不同呢?

生:因为单位“1”的长短不一样。

师:那在表示的过程中什么是相同的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都是4份, 表示的都是其中的3份。

师:这就是我们要复习的分数的意义。 (同时板书)

(评析:教师先提供给学生的只是有方向的直线, 没有确定单位“1”的长度, 之所以没有确定计数单位的长度, 学生势必对3/4这一点的位置与原点的距离不同而产生困惑, 也正是这样的不同更能说明意义中单位“1”的含义所在。学生通过这样的质疑达到对分数意义的回忆)

(二) 让学生以—去联想有关的数

师:你能根据自己所表示出的数轴, 联想到与3/4相等的数吗?

学生经过独立联想后, 得到下面一些相等的数:

师:你是根据什么知识想到这么多分数的? (从中引发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随手写出:, 让学生说出:把3/4的分子和分母同乘25得到75/100。

师:对75—100也可以进行化简, 使它成为3—4, 这样化简的过程又叫做什么?

生:约分。

教师利用数轴来说明这些分数为什么相等, 从中可以回归到分数的意义解释性质。同时作了板书:意义←性质←约分。

师:3/4又是怎样化成小数0.75的?

师:为什么3/4可以写成“3÷4”呢? (使学生回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这时教师又随手写出:2/5、1/8、5/6、8/10、23/100, 让学生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

接着教师提出:在这些分数化小数中, 你们觉得哪几个分数化小数比较容易些?

学生自然地说到了8/10与23/100化小数比较容易。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分母是10的分数, 化成小数是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 化成小数是两位小数……

师:通常分数化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 但有时碰到像这样的分数“7/25”, 你觉得怎样化小数比较快呢?

生:把7/25的分子与分母同乘4, 得到28/100, 再化小数是0.28, 这样就比较快。

师:是的, 分数化小数要灵活。刚才大家已复习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与分母分别是10、100的分数的关系, 那下面的小数你能很快地化成分数吗?

学生很快地作了回答, 如:0.6=6/10=3—5;0.48=48/100=12/25;…

教师略加小结, 并板书连线: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先针对3/4这个分数去联想相等的数, 从中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同时在联想后又提供了相应的练习, 使学生的技能得到及时的训练)

(三) 让学生围绕3/4去联想数的大小。

师:你能联想到比3/4小的分数吗?你是怎样联想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 先在小组中交流, 再组织反馈质疑。

生:我联想到1/4、2/4要比3/4小。因为这三个分数是同分母, 1个1/4、2个1/4一定比3个1/4都要小。

生:我联想到3/5、3/6、3/7…都比3/4要小。因为分子相同, 分母大的反而小。

师:谁能举出分子、分母与3/4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同、但又比3/4小的分数吗?

生:我联想到了5/2一定比3/4要小, 因为2/5<3/5, 而3/5<3/4, 所以2/5<3/4。

师:你真不错, 借助于中间的分数进行比较。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比较2/5与3/4大小吗?

学生经过独立回忆比较方法后, 教师又组织反馈质疑。

生:可以用通分的方法, 因为2/5=8/20、3/4=15/20, 而8/20<15/20, 所以2/5<3/4。

生:也可以化成小数来比较, 2/5=0.4、3/4=0.75, 所以2/5<3/4。

生:也可以直接去看, 因为2/5<1/2、3/4>1/2, 所以2/5<3/4。

师:是的, 比较方法要根据数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通常碰到异分母、异分子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 用得最多的是采用通分转化或采用化为小数进行比较。

教师同时又随手板书:

再接着教师又向学生提出:你能举出一个比3/4要小、但又与3—4很接近的分数吗?

再次激起学生联想的积极性, 很快地举出了:299/400、2999/4000…

教师指着投影上的数轴提出:你们刚才所举的数, 如果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应该在哪儿呢?

使学生感受到这些数与表示3/4的点越来越接近了, 但始终还在3/4的左边。

师:下面, 请同学们举出比3/4大的数。

这时学生接着上一环节的迁移, 又很快地联想到了301/400、3001/4000…

师:刚才大家所举的分数都在3/4右边, 而且与3/4越来越接近。现在能否举出离3/4略远一些, 但又小于1的分数呢?

这时学生想到“1”可以表示分子、分母相同的数, 再结合把3—4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如学生想到8/8=1, 把分子减去1得到7/8, 而7/8>6/8。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依次进行联想, 如:7/8、15/16、23/24、…

师:刚才我们联想到的分数都比1要小, 那比1小的分数我们又叫它什么呢?

生:真分数。 (师板书:真分数<1)

师:你们还能联想到假分数、举出假分数吗?

随着学生的联想, 师板书:假分数≥1。

到此时黑板上的板书随着复习动态已逐步形成如下图的情况。

(评析:以上教学环节中,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围绕着3—4这一分数, 展开了大小比较的联想, 从中复习了大小比较的方法和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由此可见, 学生在这样的联想过程中不单单是对数与数之间的联想, 而是借助于数轴, 形象地描述了点与数对应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联想, 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任何不同的两数之间存在着无数多个数 (数轴两点之间有无数个点) , 也进一步认识到要向一个数无限地靠近, 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不断去乘一个较大的数, 然后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减去1或加上1, 就可以得到与这个数很靠近的数了 (渗透极限思想) 。此外, 在上述的复习过程中, 教师还及时地引导学生对各知识点作了联系。从板书的网络图中可以看出, 分数的所有概念都归结到了分数的意义, 这也说明只要透彻理解了意义, 才能真正理解其他的知识点;同时也表明“分数与小数互化”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要比较异分母、异分子的分数大小, 通常要通过通分把分数转化为同分母或同分子来比较, 也可以通过“分数与小数的互化”都转化为小数来比较)

二、熟练技能, 质疑提升

1.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 把分数化成小数。

2.比较大小。

3.想一想, 哪根木条锯掉的多?

两根同样长的木条, 第一根锯掉1/5, 第二根锯掉了1/5米。 (此题引导学生得出:当两根木条都是1米时, 锯掉的是同样多;当两根木条小于1米时, 第二根锯掉的多;当两根木条大于1米时, 第一根锯掉的多)

分数的意义及性质练习 篇3

[关键词]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55-02[作者简介]慎立美(1972-),女,江苏南京人,江苏南京市扬子第三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阶段有关分数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以分数的意义为基础,是学生学习约分、通分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其他分数知识的重要前提。了解学生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知过程及思维方式,才能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以下是学生对该内容的三个认知阶段。

一、感知和体会“分子、分母都各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可以相等”

学生在学习“分数的认识”的过程中,对分数的大小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理解和简单归纳,对“大小相等的分数”有初步的感知,但是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首先要进一步感知和体会“分子、分母都各不相同的分数,大小可以相等”。

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学生充分的体验感知达成。苏教版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分数的分子分母并不相同但大小却相等的现象,让学生形成“大小相等的分数”的直观表象;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折纸操作,找出几个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以亲历体验的方式使学生对“分数等价类”思想获得初步的感知。分数等价类中每一个表示,各有各的用处,都有特定的价值。分数的这个特点,既有学习难度,又有思想高度,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1]。这一思想方法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渗透,以有利于它将来的发展。

首先,观察能力的高低影响学生的水平。例如:学生发现分子分母并不相同但大小却相等的分数的现象,不仅要注意到分数的大小相等,而且要注意到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并不相同,它们是不同的分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形成整体印象的基础上细致地观察局部,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如学生在寻找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的过程中,不仅仅着眼于如何找到分数,还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在折纸的过程中正方形的涂色部分分数所发生的变化,为抽象和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表象基础。

其次,学生亲历操作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有利于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通过涂色来表示1/2这个操作步骤意义重大,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深化了分数与面积的对应关系,对所涂色区域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很高的关注度,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提供事先已经涂好色的正方形纸片给学生,那是达不到上述效果的。

如折纸的操作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眼、手、脑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为将来形成“分数等价类”的思想做准备。

二、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

通过第一阶段的观察和操作,学生发现等式中分子分母变化的规律是比较容易的,主要问题是语言表述的全面、准确与精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细致的观察分析进行归纳,通过分享交流、比较反思得出明确的结论。

这个阶段的教学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推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主。

归纳推理是合情推理的一种,合情推理凭借的是经验和直觉。在这里,仅仅依靠学生的行为操作活动经验进行归纳推理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学生的思维操作活动经验。因此,教材让学生脱离具体的图形,直接观察和分析等式中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该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每个等式的变化情况,并将变化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较为完整地经历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

发现学习策略可能掌握许多重要的技巧,但是发现并不意味着掌握。[2]在归纳推理的过程结束之后,教材要求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这是“发现”后及时“掌握”所必需的环节,不能忽略。教师可以结合第一阶段学生看到的和找到的两组分数,让学生再说一说其他和1/3或1/2相等的分数。这一方面达成了及时掌握的目标,同时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每组中大小相等的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进一步渗透“分数等价类”的思想。

三、验证和解释“为什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缺少两样东西:通过条件预测结果能力的培养和依据结论探究成因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这两项能力,就无法完成一次真正的创造过程,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3]。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看到了现象,也归纳出了规律,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条件预测结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学生对规律内在成因的感知比较模糊,应该让抽象的结论再回到直观的经验中,并与过去的知识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规律,培养学生依据结论探究成因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教学以指导学生分别运用“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验证和解释,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主。

通过归纳推理得出分数大小不变的规律只能算是一种猜想,需要通过验证才能真正称为分数的基本性质。小学数学教学可以通过举例加以验证,但这并不是科学的验证方法,充其量就是概念、定理外延的扩展罢了,当然,举反例另当别论。鉴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阶段性,教材试图引导学生利用分数与除法内在的密切联系,将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为商不变的规律,用已有的知识来验证新知,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实际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较为完整地经历转化的过程,不能一带而过。

教材中练习十一的第一题让学生在同一幅方格图中寻找表示相同涂色部分的不同分数,教师可以利用这道题帮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来解释分数的基本性质。当学生提到1/2=4/8时,脑海中既有两个对应的图形,也有分子分母同乘4的算式。但是由于整数认知对分数的干扰,学生会产生疑问:一个分子是1,一个分子是4,它们的大小怎么会相等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折纸时对1/2形成的深刻印象,将分子分母同乘4的过程通过课件在正方形中画出来。通过画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将正方形从平均分成2份变成平均分成8份,就是将其中的每一份都平均分成4份,4/8所表示的“4份”就是原来1/2所表示的“1份”,所以1/2=4/8。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经历了感知和体会、发现和归纳、验证和解释的认知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再回到直观。教材的编写遵循这样的认知与思维过程,教师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精心设计教学,切实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等.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美〕戴蒙(Damon,W),〔美〕勒纳(Lerner,R.M).儿童心理学手册:第二卷上[M].林崇德,李其维,董奇,等,译.第六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分数的意义及性质练习 篇4

1、填空

()÷8=3=0.375=9÷()=



=()÷15=27= 6 =0.6 35()=7=5÷()=()÷24=0.125 1÷()=3÷()=1656()÷45==12÷()=258=0.4

=49=14==21÷()=0.875=35÷()32241.6==16=40÷()=()÷75=

15253()÷18=

54==18÷()=()÷24=0.75 6÷()=14=14÷()=

=

5=4÷36

49()÷42=35=10÷()=9=5=()÷30

366()÷16=0.375= =12÷()=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反思 篇5

屈明霞

2014年3月26日在学校的安排下听取了李老师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复习必然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搞面面俱到和题海战术。结果是学生乏味,教师烦恼。有些教师上复习课,先是一大段复习讲解,几乎占去大半节课的时间。这样的复习课,事实上好比是压缩饼干式的新授课,把五、六节课的内容压缩在一节课里重新讲解一遍,是不能达到复习课的目的要求。

其实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更不同于练习课。新授课目标集中,只需攻下知识上的一个或几个“点”;练习课是将某一点或一部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关键是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转化,并产生新鲜感,努力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如何上好复习课呢?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质量与效率呢?

一、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使概念结构系统化

任何事物都是由系统构成的,而系统都是有结构、分层次的。小学数学教材也是一个整体,各单元之间联系紧密,在一定的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作纵向、横向联合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记忆和运用。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辨。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二、复习中要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应当面面俱到、满堂灌,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安排、点拨总结、答疑引导和评估反馈上。

三、复习中要总结知识,揭示规律,获得新鲜见解

在复习中我通过总结以往的数学知识,使学生集中温习,集中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加强概括、分析、综合、比较,揭示解题规律和思考方向,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新鲜见解。

四、复习中要加强变式、逆向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6

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

对于分数,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怎样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使学生获得具体、真切的感知,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通过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相等的算理,并通过例子归纳、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继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第一点、第二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的第一环节,设疑自探。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请看‘平分秋色。你能根据它的意思说出一个分数吗?”在启发引导的基础上相继板书:……然后小结:“一个成语,竟有这么多的谜底,奇怪吗?那这些分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这些分数有关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用猜谜语来创设问题情景,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这些分数中有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其他分数也为学生提供了归纳、总结分数基本性质的具体例子。

根据学习内容质疑。笔者说:“问题是思维的开始。看到今天的学习内容,你最想知道哪些知识?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确定课堂探究的重点问题。”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质疑,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此环节也是“三疑三探”教学法有别于其他教学方法首要的一点。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结合自学课本75和76页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拿出准备好的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按照例题要求,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你发现了什么;从左往右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根据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从右往左观察呢?试用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为了帮助学生在自探时能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细化,整理、补充,形成有利于学生探究的一组问题。自探提示注意了对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自学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探究,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解疑合探。第一步:逐题汇报自学成果,归纳总结,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问题一:学生通过折纸、涂色、写分数,得到:三个分数都表示一个正方形的一半。然后教师问:黑板上这组分数(谜底)相等吗?使学生从直观过渡到抽象,明白这些分数都表示一片秋色的一半,也是相等的。问题二:学生通过交流得到从左往右观察时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教师随机板书,然后课件演示,最后选取黑板上相等的几个分数(谜底)让学生说一说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能保证分数的大小不变。通过这些例子,归纳总结得到第一条规律。并通过举例子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0除外。”再从右往左观察,归纳总结得到第二条规律。鼓励学生把两条规律归纳起来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通过举例子强调分数基本性质的重点部分,“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和“0除外”。最后进行即时练习。火眼金睛判对错。问题三:交流、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一致。

第二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处理图例及小游戏,老师随意说出一个分数,你能变出一个与它相等的新分数吗?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自探提示为主线,在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题汇报自探成果。通过大胆的表达,专注的倾听,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问题得以解决,知识得以认识、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质疑再探。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问?”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甄别以及查漏补缺,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第四步:运用拓展。每人出一道题考考同桌,教师择优展示,供大家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编题,学生把知识信息重新检索、集结,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自我展示和尝试成功的机会。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和图形更能提高人的注意力,最后定格在黑板上的板书既是本节重点内容的浓缩,同时,也像一副逻辑严谨、结构匀称的图画,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强度,具有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说课稿 篇7

单元内容: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认识;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决有关分数问题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并能较熟练地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2.在感受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节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会用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操作、观察、解决问题等学习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重难点:重点:分数的意义和节本性质。难点: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教法、学法:老师将讨论法、谈话法、直观演示法等实施于课堂中,引导并放手让学生自主展开学习活动,经历“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释应用”的过程,主动构建知识、动手操作并归纳分析等。下面我就《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课,具体谈一谈教学设计过程。《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抽象概念的全过程,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2.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问题意识及应用意识。教学程序是: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屏幕)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两块,分给第一只小猴一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它非要4块,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8块,分给第三只小猴4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 2.教师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圆,通过师生分,观察验收后得出结论,教师可以问: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有分得那么平均呢?同学们知道有什么规律吗?课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合作探索,获取新知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旧知识起到正向迁移作用,首先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课后发给每个小组(三人组)3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折一折,操作标准(屏幕)(1)把三张纸条分别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2)用笔分别涂出它的一半,并用分数表示;(3)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4)你有什么发现;(5)能举例验证你的发现吗?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总结: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呢?并板书,如果同学们对于性质总结得不够完善,如(0除外)应引导同学们发现0作分母无意义,所以应在性质的末尾补上“0除外”三个字

(三)深化概念,及时反馈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设计了如下练习第1题判断题,使学生通过判断,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意义的理解;第2题填空题,是一道综合巩固分数意义和基本性质的题目;第3题是两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具有一定难度,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 == 性质:这样设计,简单明了,使人一目了然。

一、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设计,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掌握分数的意义,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

2、使学生知道分子、分母、分数单位表示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抽象。教学难点: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四、说教学设想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用这些学具将他们通过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表示出分数,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你能说一个分数吗?

2、你能说一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3、你会写分数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你在草稿纸上写一个你喜欢的分数。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从而找准教学的起点,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教学新知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从而找准教学的起点,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教学新知

1、操作交流

(1)请你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形,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一个分数,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2)请你在草稿纸上用线段图表示出一个分数,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3)请你利用一些棋子,一些小棒等物体表示出一个分数,并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图形、线段图和一些物体等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操作、交流,表示出不同的分数,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进行充分的感知,同时为理解单位“1”和归纳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

2、归纳小结:

(1)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你在表示分数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指出: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有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4)那么什么叫做分数呢?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突破理解单位“!”这一难点,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你对这句话理解吗?老师考考你,“若干份”什么意思?“1”为什么加引号?(2)你能根据分数的意义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的意义吗?那么你知道分数的分母和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咬文嚼字”,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4、教学分数单位

自然数,小数有单位,分数也有单位,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那么黑板上的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分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1、4/5里有()个1/5

2/3是2个()

3、你会写分数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你在草稿纸上写一个你喜欢的分数。

1个 1/4是()

25个 1/108是()

2、(课件出示)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不对?

3、练习十一1——4题。

4、(课件出示)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5、(课件出示)用分数表示线段。

6、(课件出示图片)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份,每份()只,是它的(),2份()只,是它的(), 3份()只,是它的()。

7、(课件出示)这12只苹果可以表示出哪些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习题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四)课终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通过研究你懂得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归纳这节课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苍溪县石门小学秦文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一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结构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们确立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这是第一项目标也是基本目标;借助为分数配图,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欣赏;揭示分数的产生,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这两项目标是在第一项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拓展。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中拟订教学的重难点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在深入剖析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全课以“谈话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其中动手操作,创造分数这一大环节包括动手操作,感知意义;师生互动,理解意义;深化整体,总结意义;巧妙练习,强化意义四步。设计了如下一节课: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轻松谈话:“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你们知道哪些与分数有关的知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学生可能会谈到(课件)教师适时小结一个苹果、一张饼都称之为一个物体,一米长的绳子把它叫做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我们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当学生已经把所相关的知识说充分了,教师适时走进去“老师知道它也和分数有关,你们看(课件)这是10个小朋友,当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整体的时候,还可以说是一群小朋友,这一群小朋友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结果用分数表示。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借助集合圈渗透一个整体的同时,让孩子们感知到当我们把很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也可用自然数1表示。它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结果也可用分数表示。为下一环节的动手操作指明了道路。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包括一米长的绳子、一张纸、六块饼干、12个小方块„„(课件)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都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在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

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课件)学生是在感知、理解中总结意义,掌握新知的。接下来通过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再优美的乐曲中大显身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作品。(课件)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教学结构流程图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史。

(2)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六、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七、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八、教学流程: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

2、在古代,人们已经遇到这样的问题,请看第60页上面的插图。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请看第60页下面的插图。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通过调查,把自己知道的例子说给大家听。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有了初步再现,展现了分数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传播了数学文化。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

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

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

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

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

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原教材先通过直观使学生了解1/

2、2/

4、3/6 4/8四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接着进一步研究这四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思考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最后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安排教学内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我打算通过“折、画、想、问、用”五个环节对教学内容作如下处理。1.画--让学生用色笔在长方形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并用分数来表示。2.想--1/

2、2/

4、3/6、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你还能说出和“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吧?你还能说出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吧?

3.问—从“1/2=2/4=3/6=4/8”中,你发现了什么?

4.用--用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安排教学有以下几点好处:(1)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通过动手折、涂,再用分数表示,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

(2)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找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以及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思考问题,积极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如下几点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性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抽象概括的全过程,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迁移类推能力,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应用意识。

3.创新性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起打算采用“创设情境,复习迁移--设疑激思,获取新知--深化概念,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复习迁移。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旧知识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首先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课开始发给每位学生四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折一折。把第一张纸条对折(也就是把这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把第二张纸条对折再对折(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4份),再把第三张3次对折(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8份)。接着,让学生画一画,用彩笔在等分后的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告诉学生,如果把每张纸条都看作单位“1”,问学生:你能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吗? 这一情境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识作好铺垫、迁移。并且在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爱动手以及直观思维的特点,激活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开端。2.设疑激思,获取新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就是学习问题,学怎样问问题。为此,我在上面教学的基上,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以下问题:

(1)1/

2、2/

4、3/

6、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学生会说这四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2)你能说出与“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与“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如果学生写错或写不出,待得出分数基本性质后再写)(3)从“1/2=2/4=3/6=4/8”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归纳,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并把这句话显示出来。)(4)你对上面这句话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地“相同的数”中“0”必须除外。如果学生提出不出,就由教师提出问题: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行?为什么?)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老师揭示课题)

这样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3.深化概念,及时反馈。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设计了如下练习: 1.下面各式对吗?为什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1)3/4=6/8(2)3/8=12/2(3)3/10=1/5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36=8/12=2/()=()/24 3.把2/3和10/24化成分线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4.把下面大小相等的两个分数用线连接起来。4/5 1/6 4/9 4/6 12/16 3/4 2/3 20/25 6/36 8/18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学生在充分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等手段,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数进行正确改写。同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并能用除法中商不变规律来解释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又能为后面的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我根据教材的实际需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精心设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以故事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备课时,我觉得如果根据教材的安排来导入,显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让孙悟空给三只小猴子分月饼,分得的结果看似不公平,实则相同。并让学生作为裁判来评一评,再动手操作验证。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同时,我又把这一悬念暂时先放一放,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捂。原来,三只猴子分得的月饼实际上是一样多的,只不过是平均分的分数不一样的,其中表示的份数也不一样,但大小却是相等的,谁也没有吃亏。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教学结构更加完整,前后呼应,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发挥集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为了有效解决教学中“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现象,我在教学中也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观察

1/4 =2/8=4/16

3/4=4/8=12/16这两组相等的分数的变化规律时,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点一滴,逐步发现从左往右,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依次乘

2、乘

2、乘4,而分数的大小不变的变化规律。从而慢慢地引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另外,在故事导入时,我也充分让学生进行讨论,看看三只小猴子所分得的月饼是不是一样多?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上一篇:中班音乐活动梨树上的音符教案下一篇:煤矿水害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