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局

2024-05-11

地矿局(通用8篇)

地矿局 篇1

地矿文化是地勘单位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地勘单位文明程度的反映。加强地矿文化建设对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推进地矿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地矿文化建设的指导和统筹,明确地矿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采取有效措施丰富地矿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地矿文化建设的层次,推进地矿文化发展和繁荣,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发掘地矿行业特色文化资源,强化科学的发展理念,弘扬“三光荣”精神,促进安徽地矿职工的全面发展,塑造安徽地矿新形象,为实施“地质立局、强队富民、找矿立功、服务安徽”发展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保证,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加强地矿文化建设,初步建成载体多样、设施配套的文化阵地,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造力的文化人才,不断推出满足职工需要的文化成果,积聚产生和谐向上的文化效应,文化建设制度和措施进一步完善,干部职工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地矿文化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动地矿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主要任务

地矿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建设、管理文化建设、形象文化建设。

(一)建设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全局职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精神风貌,是地矿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主要包括:价值理念、发展战略、地矿精神等。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全体职工认同并遵守的安徽地矿核心理念和价值标准,建设一支热爱祖国、服务社会,艰苦奋斗、忠于职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职工队伍。

2、深化对安徽地矿发展战略的理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深认识我局业已确立的“地质立局、强队富民、找矿立功、服务安徽”发展战略,深入思考“局为单元、队为基础”发展模式和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道路,细化地质找矿、服务领域、“走出去”“三大突破”的实现途径,以再创地质事业新辉煌为寄托,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3、凝炼富有行业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安徽地矿精神。历经50多年的征程,安徽地矿人在“三光荣”精神的旗帜下,在发展地矿事业和服务安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价值理念。特别是在喜迎地质工作的第二个春天里,安徽地矿人不断学习,抢抓机遇,勇于拼搏,敢为人先,求精求速,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三光荣”精神。要总结提升现有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中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积极因素,不断丰富地矿精神内涵,让地矿精神成为实施发展战略的强大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建设管理文化。管理文化是单位为了实现自身目标而对职工行为给予规范和制约的文化,它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其核心是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制度设计理念、管理制度、制度执行等方面内容。

1、加强制度设计的理念研究。要结合安徽地矿实际,汲取先进管理理念,推进制度创新,树立科学、民主、高效、人性化的制度设计理念。制度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做到程序民主和公开透明,获得广大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保证出台的每一项制度都代表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利益,为制度的有效执行提供深厚的民主基础。

2、建立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根据形势变化和单位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系统清理已有规章制度,适时调整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经营、管理、服务、党建等制度,并定期编印成册。

3、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管理文化能否真正体现地矿文化,取决于各项制度的执行过程。管理层要带头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单位领导人之间,管理层与职工之间,要创新行之有效的民意通道和监督机制,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三)建设形象文化。形象文化是安徽地矿文化的外在表现,直接关系着安徽地矿的声誉、社会影响和发展环境。主要包括对外整体形象展示和工作生活环境两个方面。

1、加大安徽地矿形象塑造力度。设计和确定安徽地矿局局徽和局歌,在全局广泛宣传、普及和倡导。制定和推行《安徽省地矿局职工行为规范》,培养职工高度的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展现良好的职工形象。制定和实行《安徽省地矿局人才发展战略》,建设优良的人才生态环境,培养领军型科技人才,树立安徽地矿人才品牌形象。通过局简报、网站、社会主流媒体,继续总结宣传建局五十多年来特别是新时期地矿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宣传平凡岗位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宣传新时期地矿人的优秀品格和精神风貌,大力塑造安徽地矿的品牌形象。

2、建设安徽地矿优良的文化环境。按照优美、高雅、和谐的原则,加强工作和生活区建设,为广大职工群众创造有利于工作、生活的美好环境。

(1)着力改造职工工作环境。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美化工作场所,更新生产设施,切实提升职工工作环境水平。

(2)着力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加强职工生活基地建设、安居工程建设,为职工提供越来越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3)着力加强职工文化设施建设。根据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挤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适合职工身心健康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

(4)着力开展职工文体活动。要发挥好局、(活动)片、队三级平台的作用,定期组织开展有声有色的文体活动,积极组织、精心策划诸如劳动竞赛、读书演讲比赛等主题活动,引导和强化全局文化氛围。要重视建立各级文体组织和网络,选好领头人,倡导群众性自娱自乐活动,并给予其必要的场所、经费支持。要积极参加社会文体活动,不失时机地对外宣传安徽地矿文化。

3、推进安徽地矿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推进廉政文化进单位、进班子、进岗位、进家庭活动,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和地矿职工的廉政文化素养,树立安徽地矿干部职工的廉洁形象。

四、组织实施和领导体制

要坚持齐抓共管、坚持不懈的原则,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职工一起努力的地矿文化建设格局。

(一)领导体制。成立安徽省地矿局地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局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其他局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处室负责人组成。地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地矿文化建设管理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局党委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成立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小组、管理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形象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各工作小组分别牵头组织实施各专项文化建设工作。

(二)总体规划。用3年时间夯实地矿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2009年,调研、学习、启动地矿文化建设,制定安徽省地矿局地矿文化建设规划;2010-2011年,以价值观和管理理念为主题,完成提炼安徽地矿精神、核心价值观和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导入视觉识别系统,进行局歌、局徽等地矿形象识别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建设;采取学习培训、媒体传播等多种宣传方式,使全体职工认知、认同和接受安徽地矿精神及价值理念。

建立安徽地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将地矿文化建设纳入到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年度的工作中去,不断对地矿文化建设进行回顾总结,及时修正,巩固提高,促进地矿文化的丰富和创新。

(三)运行机制。坚持以局为单元建设地矿文化,在发挥全局地矿文化整体效应的同时,鼓励各基层单位在地矿文化建设方面的自主创新。要建立地矿文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定期对基层单位的地矿文化建设的成效进行考评。建立保障机制,为地矿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提高地矿文化建设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外请企业文化建设咨询和设计的专业公司全程协同进行学习培训、精神提炼和形象设计等工作。

五、基本要求

(一)以人为本,全员参与。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美好的远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要坚持把领导者的主导作用与全体职工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尊重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员共建,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求真务实,服务发展。要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避免急功近利。要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将地矿文化建设与地矿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地矿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要通过地矿文化建设,不断改进和创新党建、文明创建的方式方法,提高党建和文明创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要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起来,保持政治上和谐稳定,经济上持续增长,文化上不断进步。

(三)重在建设,突出特色。要丰富地矿文化载体,建设好内部报刊、网站、宣传栏、职工书屋、职工活动室等文化阵地,着力抓好精神、制度和形象三个层面的建设,注重把文化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规章制度中,把文化内涵渗透到活动中去,以统一的安徽地矿精神、核心理念和地矿标识规范地矿文化,保持内部文化的统一性,增强凝聚力、向心力。

地矿局 篇2

一、地矿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

笔者对某地质高校2007至2009届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海洋科学、石油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等8个专业的3837名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行业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就业流向特点如下。

1. 考取硕士研究生比例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如2007年为39.51%, 2008年为38.69%, 2009年为43.41%, 近三年平均录取研究生比例为40.60%, 如果将0.91%的出国留学比例计入, 则高达41.51%。由于2009年国家增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计划, 因此2009年录取研究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往年。

2. 就业学生到地矿行业和石油石化行业比例相对较高且大致相当。

近三年到地矿行业和石油石化行业的毕业生比例尽管略有波动, 如2007年分别为19.25%和19.89%, 2008年分别为19.82%和21.67%, 2009年分别为19.22%和18.21%, 但保持基本稳定, 三年平均分别为19.90%和19.40%, 合计39.30%。

3. 到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其他行业比例明显偏低。

统计显示, 到交通、水利水电和煤炭行业就业的比例连续三年低于1%, 到有色地质行业平均为2.50%, 到核工业地质行业在1%左右。到建筑行业就业, 2007年为1.65%, 2008年为1.11%, 2009年为0.50%, 呈下降趋势。到有色地质、核工业地质、工程建筑、交通、水利水电、煤炭等与专业对口行业三年平均累计仅6.76%, 约是到地矿、石油石化行业的1/3。

4. 到与专业相关度低的行业就业的总比例相对较高。

近三年平均流向其他行业毕业生有12.30%, 根据实际情况看, 除约有2%的毕业生准备复习考研而待就业外, 仍有约10%的毕业生在行业分布更广的领域就业。

二、到地矿行业就业比例低的主要原因

从上述毕业生行业流向特点来看, 毕业生的行业流向呈现了分散的态势, 即使是有地矿行业背景的高校也很难保证有较大比例的毕业生到地矿行业就业。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就业政策给予毕业生行业选择自主权。

1994年前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 学校通过毕业分配可以有效地将毕业生输送到国家最需要的行业和地区, 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1994年《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提出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后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 大学生逐步带有了高等教育消费者的角色。2002年《关于迸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 (国发办[2002]19号) 的发布, 标志着“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全面实施, 正式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 高校没有了对学生就业行业的决定权,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拥有了完全自主的就业选择权。

2. 过去行业不景气与失去办学自主权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地矿行业发展跌入低谷, 各地矿单位专业人才不仅纷纷转行流失, 而且几乎不接纳地矿类应届毕业生, 高校在大幅减少招生计划的同时只得将毕业生推向各行业就业市场, 2000年地矿类高校又纷纷划归教育部或地方政府主管, 高校办学失去了行业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下, 高校与行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受到较大影响, 加之自主择业就业政策的影响, 高校已经没有了为地矿行业输送大批人才的必然责任, 因此在为地矿行业输送毕业生方面缺乏动力。尽管近几年来原行业院校又纷纷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共建, 学校也做了大量努力工作, 但毕业生分散各行业就业的惯性已经形成, 如果没有相关鼓励政策的应对, 在短期内也不易改变。

3. 地矿行业工作的艰苦性与毕业生求职的功利性。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后, 我国地矿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矿产资源勘查费用大幅度增加, 各地勘单位的待遇、野外工作与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但行业的艰苦性与石油石化行业相比还是大一些, 因此在就业选择时有一批学生选择了石油石化行业。为了尽量减少野外工作的时间和逃避工作的艰苦, 有些毕业生选择了考研, 希望研究生毕业后能到地矿研究单位或研究岗位工作, 体现出了择业的功利性, 这也是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能达到40%的主要原因之一。

4. 进入地勘单位事业编制逢进必考的制度障碍。

各省地矿单位目前多数属事业单位, 对毕业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根据国家人事政策, 进入事业编制必须参加省人事厅组织的统一考试。有些省份在学生毕业时还未组织考试, 到单位报到后不能进入事业编制而只能是合同制, 这样的地勘单位在待遇上没有明显优势, 地矿类专业毕业生在供不应求的就业市场环境下, 多数学生会选择不需参加考试的单位。对于专业人才紧缺的地矿行业, 进入事业编制必须参加全省考试且报名人数与岗位人数需达到2:1或3:1才能组织考试的制度, 严重制约了地矿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引进。

三、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土资源行业的教育对策

高校为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专业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学校办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学校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离不开行业的发展和单位的支持, 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 鼓励毕业生到主流行业就业。

1. 加强艰苦奋斗教育。

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改革处在攻坚阶段, 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因此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应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同志也强调: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 高校只有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才能使学生的人生目标更加远大, 才能更好地自觉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要通过课堂、实习实践、校园文化和社会活动等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 使艰苦奋斗精神内化于心灵、外显于行动, 使毕业生到艰苦的地矿行业就业成为自觉的选择。

2. 加强基层就业教育。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与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我党历来注重在工农群众中培养锻炼干部。因此,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符合党中央在基层一线艰苦复杂环境中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的工作思路, 有利于形成“人才到基层去, 干部从基层来”的干部培养格局, 也是大学生未来成长的必由之路。

3. 给予鼓励政策引导。

政府和高校可以制定更多的鼓励政策引导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从政府层面, 在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与基层就业方面出台了“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 鼓舞了一批毕业生积极投身到西部与基层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对于艰苦的地矿行业, 政府同样可以考虑实施与“免费师范生”相似的“免费地矿生”政策, 满足地矿艰苦行业的人才需要。从高校层面, 应制定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鼓励政策, 大力倡导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良好就业氛围, 如设立基层就业奖学金、授予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或赠送纪念品等。

4. 到单位参加社会实践。

毕业生对单位的了解越深入, 签约后的稳定性越强。积极邀请组织地矿类专业学生到单位开展社会实践, 了解单位的工作状况和当地的生活条件与风土人情, 可以增强学生对单位和地区的认同感。从实践来看, 凡是接待过学生社会实践的地矿单位都能接收到紧缺专业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李国彪.关于地质类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C].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9, (4) .

[2]晏建中.湖北省地矿行业人才任用与培养的思考[J].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 2009, (6) .

[3]唐湘岳.瞿朝辉, 刘勋.地勘盼望孔雀来[N].中国矿业报, 2004-11-20.

[4]时新荣.大学生就业市场研究[C].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2006年.

山东省地矿局科协成立 篇3

会议选举产生了山东省地矿局科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山东省地矿局局长、局党委书记王玉君当选为省地矿局科协第一任主席。当选后王玉君作了讲话,就如何开展科协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把握工作定位,充分认识科协在推进地矿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二是明确任务要求,切实发挥科协在推进地质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把科协建设成为全局地质科技工作者之家。他还强调,今后要把局科技工作会议和局经济工作会议一样对待,作为局里第一层次的重要会议,大力加强科技工作。

朱明代表山东省科协对省地矿局科协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就建立企事业科协组织的重要意义,发挥企事业科协组织在强化协同创新和实施“五大计划”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发表了意见,对省地矿局科协成立后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服务地矿科技事业发展、开展地矿科学知识普及、建设地矿科技工作者之家等工作提出了希望。

(文/山东省科协)

地矿局 篇4

备受全国地勘系统关注的广东省地质局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日前正式启动。

根据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的《广东省地质局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这次改革按照国家有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文件精神和“事企分开”的原则,强化了地勘队伍的公益属性,对省内的地勘队伍进行重新调整、整合和布局,有利于地质事业科学发展和地勘队伍的和谐稳定。根据《广东省地质局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要求,改革后,广东省地质局局属地勘事业单位减少3个,事业编制减少7455名,其中公益一类减少10828名,公益二类增加3373名。

这次改革强化了地质找矿和地灾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地质”工作的事业职能。为此,广东省地质局调整或新增设了与之对应的广东省地调院、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广东省地质科研所、广东省地质科学教育馆等4个公益一类地勘单位(其他单位为公益二类)。按照改革文件精神,在韶关、惠州、湛江原来分别有2个地质大队的地市,整合为一个地市一个综合地质大队,并在东莞、中山两市各新设一个综合地质大队。原来“7”字头的10个地质大队重新调整番号,分别冠以“广东省地质局第一至第十地质大队”,加上深圳市地质局和佛山地质局,均加挂所在地市“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的牌子,实行“省市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亦是本次改革的最大亮点。这次改革,还转企改制2个单位,撤销4个单位。

据广东省地质局局长欧阳志鸿介绍,目前,该局已成立了“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领导小组”和4个分别由该局副局长牵头的工作小组。他表示,广东省地质局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组织动员全局干部职工,稳步推进局属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通过改革,创新和深化地质队伍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地质队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地质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地矿局 篇5

(试行)国家地质总局

一九七七年六月

一、前言

金属矿床地质勘探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其任务是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需的矿产资源和地质基础资料。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建国二十多年来,地质勘探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仅探明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勘探工作经验,充实了地质科学理论。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地质勘探工作应提早一个五年、一个十年为矿山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矿产资源基地。在布局上应优先选择富、近、浅、易的矿床进行勘探。

地质勘探工作一定要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循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全面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高举“鞍钢宪法”的旗帜,广泛深入地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以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为武器、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做好地下情况的侦察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要正确处理地质勘探工作中的手段与目的、数量与质量、局部与整体、科研与生产、理论与实践、需要与可能等关系,加强地质科学研究,做好综合勘探综合评价,搞好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和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基建(生产)两个“三结合”,加快勘探速度,提高勘探质量,从矿山建设的全局出发,多快好省地完成地质勘探工作的任务。

地质工作划分为地质勘探、基建地质和生产地质三个阶段,本规范总则是地质勘探阶段的工作原则和要求。它是在总结我国二十多年来金属矿床地质勘探、矿山建设和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制定的,作为审查验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的金属矿床地质勘探报告的技术标准,原则上也适用于纳入国家计划正规设计的小型矿床。

二、矿床勘探和研究程度的基本要求

为了满足矿山建设设计在确定矿山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开拓方案、矿山总体布置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以及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石选冶性能等方面提供必须的基础资料,金属矿床地质勘探研究程度应达到以下几项基本要求:

⒈勘探并研究矿床(区)地质特征和矿山建设范围内矿体总的分布情况。地质勘探期间,应加强地质研究工作,充分利用各项第一性资料,系统地、全面地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矿床和矿体的矿化特征、含矿层位、火成作用、矿区构造、成矿规律等,达到科学地指导地质勘探工作并按全矿区的地质规律连接矿体的目的。

对矿床(区)的褶曲、断层、裂隙和破碎带等构造要进行研究。对破坏矿体和划分井区范围及确定基建主要开拓井巷有影响的较大断层、破碎带,要用工程实际控制其产状和断距;对较小的断层、破碎带应根据地表实测,结合地下探矿工程的资料,着重研究其分布范围和规律。

为了满足矿山总体设计的需要,在研究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勘探矿山建设范围内矿体总的分布范围和总储量。为了正确确定露天采场的剥离边界线,对确定露天开采的矿床要强调系统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露天采场底部矿体的边界;对地下开采的矿床,要强调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的界线和延深情况,以便合理选定主要基建开拓工程的位置。对地表矿体的边界,要用槽、井探予以圈定,如矿区复盖层较厚,需要用浅钻或山地工程控制基岩面上矿体顶部的界限。

为了防止漏掉矿体,应在综合研究矿床地质规律的基础上,适当延深一部分勘探钻孔穿透整个含矿带(层)进行探矿。

勘探并研究矿区内具有工业价值的小矿体总的分布范围和赋存规律。对浅部初期开采地段主矿体上下盘具有工业价值的小矿体,应在勘探主矿体的同时进行勘探,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密工程提高勘探和研究程度。

对砂矿床,还应加强第四纪地质及砂矿层底板原始地形地貌的研究。

⒉勘探并研究矿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矿体的形状、产状、空间位置和受构造破坏的情况,是确定矿山开采开拓方案和选择开采方法的重要依据,应予足够的重视。对主矿体总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应进行详细的勘探和研究,但对主矿体小的支、叉、角和局部的膨缩变化,应放在生产地质过程中进一步查明。勘探并研究矿体中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分布规律,夹石与火成岩体的性质和分布,矿石的品位和变化。圈定氧化矿、混合矿、原生矿的界线并分别计算储量。对粉矿的分布情况也要注意勘探和研究。

⒊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和选冶性能。为了确定矿石的选冶性能、综合利用,必须认真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并注意阐述有用矿物嵌布粒度及其变化情况。对于选、冶性能不同的氧化矿、混合矿、原生矿、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贫矿、富矿、泥矿等矿石、矿物的数量比例、共生关系和变化规律应进行研究。

地质勘探队应按不同矿石类型和品级,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对主要组分和伴生组分进行实验室规模的选、冶试验,对矿石的工业利用性能作出评价。对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简单的矿石,在有类似矿石的生产技术工艺资料作对比时,只进行初步可选性试验;对物质成分复杂、综合利用价值高或没有利用过的新工业类型矿石,应进行详细可选性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的扩大试验;极少数金属矿床,当用选矿方法不能得到好的指标时,尚需进行实验室的冶炼试验,如硅酸镍矿床等。

为了研究伴生组分综合利用的途径,应对试验过程中各伴生组分的富集产品进行研究,并在试验的基础上对其在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进行评述。对有害组分的含量和变化规律应予查明,并研究其赋存状态和脱除的可能性。

如工业部门需要采取半工业或工业试验样品以及其它试验样品时,采样和试验工作由工业部门负责;地质勘探单位根据矿床地质条件协同有关单位编制采样设计,并做好有关采样的协作配合工作。

⒋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在勘探主矿种和主矿体的同时,对矿体及其上下盘围岩和切穿矿体的岩脉、岩体内的一切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矿产、伴生有益组分,应根据资源条件、矿山建设设计需要和一孔多用的原则,进行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研究其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对有综合利用价值的组分,应分别计算其储量。对经济价值较大的共生矿产,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勘探工作,单独圈定矿体并计算储量。

在勘探工作中,对放射性元素应进行顺便检查。

如发现有可供两个以上的工业部门综合利用的矿产资源的矿床,其综合勘探研究程度应报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方面专门研究解决。

⒌勘探并研究矿区开采技术条件。研究岩石矿石性质及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风化带、泥化带、流沙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测定必要的岩石、矿石物理力学性质和开采时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成分;阐述矿体及其顶底板近矿围岩的坚固性和露天开采边坡的稳定性;对老窿的分布范围、充填情况应进行调查研究,在可能的情况下圈定老窿界限。对矿山建设可能有严重影响的断层、滑坡、岩溶塌陷等工程地质条件,应予以阐述。

如矿区位于地震活动区,在普查勘探过程中,应根据可能情况对矿区及其外围地质构造的活动性进行调查研究,在报告中阐述有关地震地质情况。

⒍勘探并研究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根据矿区水文地质特征,查明:矿区充水因素;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径流和排泄条件;矿区含水层、隔水层确定的依据;各含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埋藏条件、裂隙、岩溶发育程度、渗透系数、水头高度、水质、水温、水量、动态变化;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稳定性和隔水性;矿区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和对矿床开采的影响;老窿积水情况和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等。为了保证井巷开拓的安全和矿山生产的正常进行,要特别注意对矿体底板承压含水层及隔水层的勘探和研究。

对构造破碎、断裂带、溶洞发育带(发育程度、规律、充填程度、充填物)及其含水性、导水性对矿床充水影响进行评价。

根据矿床开采开拓方案,预计出矿坑(井)涌水量。对于初期开采地段要求比较准确地预计矿坑涌水量。

当一个地区内有几个相距较近且有水力联系而又需要分别开采的矿区时,应注意加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阐明其水力联系。

搜集评价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所需的水文、气象资料,包括历年降雨量和最高洪水位等。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要在一个水文年以上。长期观测孔勘探结束后移交矿山继续使用。

对矿山开采的疏干、排水、防水、排供水结合、矿坑水综合利用、防止污染等方面提出建议。如矿区处于地热异常区或在勘探中发现了热水,主要要研究热水的来源、水温、水质和涌水量,为矿床开采时处理热害及充分利用热、及热水资源提供初步资料。对缺水地区提出供水方向。

当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要在设计和基建阶段进行坑道放水试验工作时,地质勘探单位应尽可能做好协作配合工作。

三、矿产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一)储量分类

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金属矿产储量分为两类:

⒈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⒉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益组分或矿物含量低;矿体厚度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对这种矿产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

在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将金属矿产储量分为A、B、C、D四级,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

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

⒈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⒉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

⒊对于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矿山初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

⒈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⒉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⒊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⒈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⒉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

⒊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此级储量的用途有:(1)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储量;(2)对于复杂的较难求到C级储量的矿床,一定数量的D级储量可作为设计的依据;(3)对一般矿床,部分的D级储量,也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其条件是:

⒈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⒉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⒊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

D级储量是用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变化复杂或其他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或物化探异常经过工程验证所计算的储量;以及由C级以上的储量块段外推或配合少量工程控制的储量。

四、关于勘探类型划分及勘探工程布置的原则

正确划分矿床勘探类型是合理地选择勘探方法和布置工程的重要依据,应在充分研究以往矿床地质构造特征和地质勘探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确定。

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应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山建设的需要具体确定。一般应在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并参考同类型矿床勘探工程布置的经验和典型实例,采取先行控制、由稀到密、稀密结合、由浅到深、深浅结合、典型解剖、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布置。为了便于储量计算和综合研究,勘探工程尽可能布置在勘探线上。

在地质条件复杂,钻探不能满足地质要求时,应尽量采用部分坑道探矿,以便加深对矿体赋存规律和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的了解。打坑道的部位,一般布置在矿体的浅部。

加强综合研究掌握地质规律,是合理布置勘探工程、正确圈定矿体的重要依据。地质勘探程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工程控制的多少,还取决于地质规律的综合研究程度。因此要充分发挥地质综合研究的作用,防止单纯依靠工程的倾向,努力做到正确反映矿床地质实际情况。

各种金属矿床的勘探类型和勘探工程间距,应在总结过去矿床勘探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研究确定。

五、勘探深度

矿床的勘探深度,应根据矿床特点和当前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等因素考虑。对于矿体延深不大的矿床,最好一次勘探完毕。对延深很大的矿床,其勘探深度一般在400—600米左右,在此深度以下,只需打少量深钻,控制矿体远景,为矿山总体规划提供资料。对于埋藏较深的盲矿体,其勘探深度可根据国家急需情况,由上级机关与工业部门具体研究确定。

六、各级储量的比例

在勘探深度范围以内各级储量的比例,应根据矿床地质条件、矿床规模、矿山建设规模和开采技术条件等综合考虑。

B级储量比例: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床一般为5—10%,大、中型黑色金属矿床一般为10—20%;对某些地质条件复杂的大、中型金属矿床,经用较密工程仍探求不到B级储量时,可探求到C+D级。大、中型矿床在勘探深度400—600米范围内,D级储量一般不超过10—30%;复杂矿床,D级储量所占比例还可增大。

小型矿床一般只求C+D级储量。简单的小型矿床,可在初期开采地段探求少量B级储量;复杂的小型矿床,经用较密工程仍探求不到C级储量时,可探求到D级储量,提交工业部门边采边探。

如矿床(区)规模很大,国家要分段(区)建设矿山时,各级储量比例原则上应分段(区)考虑。

七、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基建(生产)“三结合”

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基建(生产)“三结合”是多、快、好、省地做好地质勘探和矿山建设工作的重要途径。

为使地质勘探工作更好地满足矿山建设设计的需要,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和生产建设单位必须密切联系,共同协商解决有关地质勘探工作及建设方案等问题,达到缩短地质勘探—矿山建设周期,多、快、好、省地进行地质勘探和矿山建设的目的。

当一个矿区大体控制了矿床的规模和远景,对矿石质量及其可选性能、开采技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已有基本了解,矿床由初步勘探转入详细勘探阶段时,地质勘探部门即可同矿山设计部门结合起来,共同研究矿床的勘探范围、勘探深度、高级储量的分布地段及比例、矿石质量的研究程度、综合勘探综合评价、地质资料编录工作要求等问题,以加快地质勘探速度,提高地质勘探的质量。

对某些急需建设的矿区,在详勘阶段,即可由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和基建单位组成会战指挥部,实行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基建(生产)各工序在一定条件下的合理交叉作业,尽可能做到地质探矿坑道与基建(生产)坑道结合,共同组织施工,以便既起探矿作用,又能为基建开拓所利用,加快矿山建设速度。

八、关于各项勘探工作的质量要求

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地形测量、地质测量、钻探、坑探工程(槽、井、坑)、采样、岩矿分析、岩矿鉴定、物理机械性能试验、水文地质、原始资料编录和保管、地质勘探报告编写要求……等各项工作的质量,均应达到各有关规定或技术操作规程的质量要求,以使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工作建筑在可靠的基础上,在这里不再另行制定质量要求。

九、关于储量计算的工业指标

工业指标是评价矿床工业价值,圈定矿体,计算储量的标准。矿石的一般工业指标只能作为初步勘探阶段评价矿床和计算储量的参考。提供建设设计使用的地质勘探报告所采用的工业指标(包括多矿种共生或伴生的综合工业指标),应由地质勘探单位提出有关地质资料和对工业指标的初步意见,经设计部门在技术经济条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按隶属关系报请主管工业领导机关批准。

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本规范总则是审查验收金属矿床地质勘探报告的一般技术标准。各单位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应根据各个矿床的地质条件、工业建设特点和矿山建设设计需要等情况,全面研究,综合考虑,区别对待。

扩建的矿山企业或老矿山延深勘探,当矿床地质条件相似,有类比资料可作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时,上述某些项目可少做或不做。

埋藏在中深部以下的大、中型盲矿体,由于孔深大,难以探求B级,在不降低其它各项勘探和研究程度的前提下,B级储量的比例可以少求。

地矿局 篇6

学期期中试题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A.芦荟 huì .B.文绉绉 zhōu .C.长髯 rán .D.磐口 qìng .A.谈笑风生 B.人才陪出 C.名副其实 D.精神矍烁

不逊 sūn .穈先生 mãi .禁锢 gù .奁中 hã .

匿名 nì .眼翳 yì .锃亮 zhâng .朔方 shuò .

诘责 jiã .宽恕 shù .广袤 mào .凛冽 lǐn . 班级 姓名 座号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甘拜下风

首屈一指

别出心裁 出人头地

郑重其事

讳疾忌医 无所事事

再接再励

莫名其妙 永往直前

走头无路

语重心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严禁粗制滥造的伪劣商品流入市场。....B.他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就是期盼得到教授的指导。....C.他无意间谱了一首曲,没想到歪打正着,居然得奖了。....D.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啦。....4.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

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比喻)C.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比喻、夸张)

D.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

5.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一句是()(2分)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春光,没有雪,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半睡半醒。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使我记起。A.白居易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苏东坡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C.林升的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D.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根据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语句。(4分)

快乐是什么?

小草说:快乐就是尽我的一份力量去给大地妈妈披上一件最美的绿装。

花儿说: 大树说:快乐就是为夏日的人们撑开大伞,遮挡灼热的阳光。

啊,快乐就是 7.名著阅读(4分)

(1)儒勒•凡尔纳是(国家)科幻小说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

他被公认为“ ”。

(2)《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的三部曲之二,其余两部是:第一部是,第三部是。8.古诗文填空(共10分)

(1),山河表里潼关路。(2)俱怀逸兴壮思飞。(3),独怆然而涕下。(4)《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道出千年来离别之人的共同心声的诗句是: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成长的桥

①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②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她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同学,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2

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③也许智商有限加上读书不用心,虽然花了时间做了副努力的样子,小学时成绩并不理想。别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笑一边借机脱身,回来了他们彼此安慰说,孩子老实,心眼又好,读书也自觉,就别逼她了。那时真想像皮皮鲁那样,把课本煮了熬汤喝,除此外我想不到法子读好书。

④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⑤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子是没有插销的。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浇油,落地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说,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便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又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稳而又[甲]、掺杂着心疼与希翼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⑥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个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手的力量,及一睁开眼他们憔悴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单时父母的[乙]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了研究生。

⑦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懂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之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9.根据表现人物心情的需要,[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恰当的词语是什么?(2分)[甲]处填_______,[乙]处填________。

10.第②段中“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结合上文内容,说说母亲为什么转怒为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1.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我”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多处写父母亲给予“我”的爱,请写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成长的桥”在文中指什么?结尾画线的句子表达作用是什么?(3分)。

(二)轻点关门

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我与妻子便重重地躺在沙发上休息。忽然,门铃响了。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两位不相识的儒雅的中年男女,看上去是一对夫妻。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他们是一楼的住户,姓李,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哦,原来是邻居啊!赶紧往屋里让。

②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我说:“千万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③我沉吟了片刻:“当然没问题,只是怕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既然你父亲受不了惊吓,为什么还要住在一楼?”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父亲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有适度的活动。”听完后,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我们的单元门与别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大伙儿开关铁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没有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一声巨响,一问,果然都是受李先生所托。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天晚上,李先生夫妇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一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我与妻子深深地鞠了个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

⑤我急忙扶起询问。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昨天晚上,李老先生在医院病故了。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非常感谢大家这些年对于自己的照顾,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一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 A(感恩、感谢、感激)。我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然在李先生笔挺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灰迹,想必是叩头叩的。

⑥送走了李先生夫妇,我不禁 B(感叹、感慨、感激):“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啊。”我想:生活就是这样。

14.第⑤、⑥段横线填上恰当的词语分别是A B(2分)15.李先生夫妇两次来“我”家的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答:①第一次:

②第二

16.李先生的儒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3分)答: 17.文章第③段中“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 的原因是什么?(3分)答: 18.把第⑥段画线处应填写的揭示文章中心的话写在下面。(3分)答:生活就是这样,(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6~29题。(10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9.解释加点字。(4分)

(1)至舍 .(2)媵人持汤沃灌 .(3)腰白玉之环 .(4)右备容臭 .20.翻译文言句子。(4分)

舍:________。汤:________。腰:________。臭:________。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上面文段,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5分)

《过零丁洋 》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3.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分)

三、作文(请任选一题,在后面作文格内写作)(50分)

1.有一位老人乘坐火车,在行进途中不慎将一只放在车窗边的新鞋子掉落车下。他思索片刻,索性将另一只也扔了出去。众人问其原因,他说:“我留下一只鞋子已没什么用了,扔出去,万一有人捡到它,还能配成一对鞋。人,有时候是要放弃一些东西的。”是的,在生活中,尽管我们不能轻言放弃,但有些东西还是需要放弃的,比如在学习与娱乐之间,在上课与上网之间,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在外出求学与减轻父母负担之间······都需要我们作出选择,学会放弃。请以“放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2.请以“最美 ”为题,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作文。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地矿局 篇7

一、人才资源的现状分析

目前, 地勘单位普遍存在着管理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高技能工人少而单一、职工队伍结构不合理等诸多不利因素。其中, 高中层次管理人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工人短缺最为突出。此外, 因市场不断开拓, 非传统地质专业人才更为奇缺, 已严重制约了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约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

目前, 制约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有五个方面:一是国有事业单位的政策因素。主要指事业单位党政干部、专业技术干部和技能工人的政策限制。二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因素。主要指事业单位与企业化经营体制与机制的矛盾。三是思想观念因素。主要指计划经济与事业体制遗留的不合时宜的用人观念。四是客观环境因素。主要指因行业差异、地域差异、收入差异等形成的人才断档、人才流失。五是激励与约束因素。主要指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不公平、不合理, 贡献与收益矛盾突出。

三、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目标

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原则;坚持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原则;坚持有真才实学、有谋事之策、有干事之才、有成事之力的原则;坚持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无私奉献的原则;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的原则。

人才资源开发的中长期目标

通过三—五年左右时间的努力, 培养、选拔和任用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 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创新能力强、工作有魄力、业绩突出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培养一批与地勘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一定数量的拔尖创新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工人队伍。尽快形成一支能够充分满足地矿改革发展需要的一大批人才队伍, 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的协调发展。

四、强化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与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全面实施人才强地战略, 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主要应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 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这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 也是实施人才强地战略的基础。必须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 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 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 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

这对实施人才强地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加大人才的培养、评价和选拔工作力度,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和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 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充分施展才华的选拔任用机制。要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 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 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保障机制。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 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 促进各类人才的培养、评价、选拔、配置和激励的规范化、制度化。为实施人才强地战略提供制度保证。

三是以培养造就高中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高中层领导干部、高中级专业技术干部和高中级技术工人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我们必须坚持党政管理人才、生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工人人才四支队伍一起抓, 实现各级各类人才的协调发展。

四是紧密配合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 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 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发展相协调

人才资源的规划、开发、调配和使用要同总体发展战略、重点科研项目、市场需求情况和重要工作布局紧密配合, 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互为保障。紧紧围绕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结合地勘工作实际, 有针对性的吸引、调配和补充紧缺人才和重点人才, 以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五是有效整合人才资源, 形成整体合力

集中力量攻克和解决市场发展中的各类技术性、工艺性问题, 最大限度的盘活现有人才资源, 尽快解决人才积压和人才短缺的矛盾, 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人才资源的潜能。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供良好的环境平台。要通过制定政策, 营造环境, 整合力量, 提供服务, 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六是加大人才制度创新力度, 努力在解决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各类人才实绩考核评估标准, 这是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人才, 对一个单位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可分为管理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工人人才三大类, 标准的制定要结合各类人才的实际确定, 既要有定量的标准, 又要有定性的要求。同时要坚持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 对各类人才实行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动态管理, 努力做到人才“上”与“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完善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 从地勘单位目前的职务、职级的设置来看, 存在比较多的弊端, 计划经济、事业体制造成许多不尽合理的情况, 尤其是各类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与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不相适应, 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与单位发展的需求差距较大。因此, 要通过建立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 改革和完善各类人才职务职级设置, 建立体现能力、业绩和贡献的党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和技能工人职级的体系。党政人才“以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群众公认”为准则;专业技术人才以“业务精湛、创新力强、科研成果突出”为准则;高技能工人人才以“爱岗敬业、技术高超、革新创造力强、岗位业绩突出”为准则。

打破现有专业技术职务和技能工人职级任职资格与职务职级同步聘任的原则, 注重工作实绩和工作能力, 实行任职资格与聘任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推行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

七是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人才的工作力度

培养选拔任用年轻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 关系到单位的长足发展和后继有人。因此, 必须解放思想、拓宽渠道、不拘一格。要从单位长足发展的需求着想, 大胆破除妨碍培养选拔任用优秀年轻人才的思想束缚, 坚决抛弃求全责备, 论资排辈和凭个人好恶选拔人才的陈旧观念和错误做法。要全面客观的看待年轻人才。“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年轻人才尤其如此。既要清醒地看到他们的不足和缺点, 更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只要主流和本质是好的, 是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 就要不拘一格、大胆起用。培养选拔任用年轻人才要讲台阶不抠台阶, 论资历不唯资历, 看学历更看能力, 对那些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才, 要大胆使用, 早压担子, 压重担子, 敢于破格提拔, 使之尽早胜任重要岗位。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以培养和锻炼, 一是要进行较大规模的培训工作, 使年轻干部具备应有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二是有计划的有重点的进行年轻干部岗位交流或挂职锻炼, 以增长和丰富他们的综合实践经验, 努力造就复合型人才。三是引导和鼓励年轻干部到工作困难大、环境复杂、基层一线和关键岗位上加强锻炼, 特别是到急难险苦重的岗位和环境中去经受磨练, 接受考验, 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 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八是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能够广泛调动和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作用, 为全院改革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在对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工人人才及时提拔重用的基础上, 大力实施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 使收入分配机制真正与其贡献大小挂钩。同时对严格按标准和程序选拔确定的各类拔尖人才在经济上给予一定数额的津贴和补贴, 生活上给予较为优越的条件和待遇, 政治上给予特别关心和帮助, 使之既有名又有利;既有为, 又有位。

九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 及时引进 (从社会、学校) 各类紧缺人才和重点人才, 以满足经营多元化发展的各类需求, 即根据经营发展的需要, 超前引进和培养相关人才。

摘要:近几年地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而人才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各地勘单位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本文从地勘单位人才资源的现状的深刻分析, 指出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中长期目标和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九项保障措施。

地矿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8

关键词:地矿文化 建设 途径 方法

1 地矿文化的含义

地矿文化就是地勘单位的企业文化,是从文化的深层面去研究地勘单位事业发展和探索成功之道的管理理论,它是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矿文化又名地质文化、山野文化,是地勘队伍组成以后形成的文化,是地矿职工智慧的结晶。是以人为本,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以强化地矿行业管理制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形象,塑造职工先进的价值观为基本内容,以弘扬“三光荣”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为本质特征,以“提供足够的矿产资源”,从而达到“工业强省”为目的的根植于我们民族文化中的行业性文化。

2 地矿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地矿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促进地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体表现在“一种关系”、“五个作用”上。即,地矿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地矿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地矿文化的导向。然而,良好的地矿文化氛围,能使职工不知不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崇高精神的熏陶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为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矿文化在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2.1 制约渗透作用。地勘系统内部的报刊、影视、网站、橱窗、各类演讲、演唱、展览、技术比武等文化活动,直接构成了地矿文化的小环境、小气候,它渗透到地勘系统的各个角落,不论主观意识如何,所有地矿文化参与者乃至未参与者都会受到其影响和制约。这种影响通过显性或隐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制约着职工的思想和行动,使其接受熏陶和教育。

2.2 思想教育作用。它包括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地矿文化活动特有的作用,可以去升华职工的思想和觉悟,培养职业道德和地勘行业特有的“三光荣”精神,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比如我们经常组织的球类比赛,爬山比赛、摄影书法比赛、文艺演唱等文体活动,虽然不是思想教育的直接形式,但在锻炼职工的坚强意志和培养职工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增强内部凝聚力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明显的。而地矿文化的特点正是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起到其它工作难以起到的润物无声的作用。

2.3 陶冶情操作用。地矿文化活动是一种职工乐于参加的精神生活,有着愉悦心身、雅俗共赏的特点。随着地勘单位的逐步好转和职工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职工的精神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富而思文、富而求乐的愿望日益强烈。远离城镇的野外地质工作者,更渴望丰富多彩的地矿文化活动。而地矿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满足职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且能够陶冶情操,提高情趣,成为接受社会新思想、新事物的媒介。

2.4 榜样激励作用。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地矿文化活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宣传鼓动作用。举行英模报告会、演讲会、开展学劳模、学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活动,使职工从鲜明的典型形象中得到启迪,接受感染,让职工获得榜样的力量。从60年代出现一个雷锋,到21世纪涌现出成千上万个雷锋式人物,说明榜样的感染力、号召力是极其巨大的。

2.5 辐射带动作用。弘扬“三光荣”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的行业风尚,同时,加强机台(作业小组)建设,改善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以其辉煌的成就,过硬的作风,良好的形象辐射周围,以点带面,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地质,理解和支持地质工作,为地质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 培育地矿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3.1 先进思想教育人。地矿文化建设要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甘肃省地矿局地矿文化创建工作会议为契机,树立良好的“甘肃地矿”形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围绕“地质找矿”这个中心,突出地勘行业特点,结合省情、局情、院情实际,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勘行业管理模式,促进地质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坚持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重点对职工进行系统的局情、院情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劳模精神的教育。

3.2 榜样示范引导人。各级领导的形象和先进模范的榜样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格化,也是地矿文化的人格化。用人格的力量影响人是培育地矿文化的坚实基础。

3.3 文化建设熏陶人。要通过地矿文化建设,增加投入,配备硬件,建设阵地(图书室、活动场所、健身器材、职工之家等);用好网站、内部报刊等充满文化气息的载体,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为地勘职工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情感宣泄和文化熏陶的外部环境。让职工在寓教于乐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从而以最佳的心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地质找矿”工作之中。

3.4 科学管理激励人。要建立一系列的岗位职责、工作职责、管理制度、操作规范等,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行,促进地勘单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地矿文化建设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党政工齐抓共管,各部门相互协作,职工全员参与。抓好地矿文化建设是地勘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最好的结合点,对地勘单位来讲地矿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能使地勘单位发展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窦贤.荒原[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5.

[2]孙矿生,等.辉煌五十年——甘肃地矿局局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12.

[3]陈群,张祥光,等.李四光传[M].人民出版社,2009.10.

上一篇:公务接待用餐管理制度下一篇:一年级体育课说课稿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