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

2024-05-21

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精选8篇)

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 篇1

1.财政是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以()为主体无偿地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所形成的财政分配关系的活动。

A.财政部

B.国务院

C.国家

D.企业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财政是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无偿地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所形成的财政分配关系的活动。参见教材P76

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一般称之为()。

A.效益型财政

B.生产建设财政

C.经营型财政

D.公共财政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公共财政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财政类型。参见教材P76

3.公共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满足()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A.社会个人需要

B.社会公共需要

C.家庭需要

D.国有企业需要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参见教材P77

4.经济能力或支付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这是()。

A.横向公平

B.纵向公平

C.起点公平

D.结果公平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横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或支付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参见教材P78

5.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上,必须考虑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发展差距,这体现了公共财政()的特征。

A.弥补市场失效

B.非营利性

C.法治性

D.提供公平服务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上,必须考虑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发展差距,这体现的是公共财政提供公平服务的特征。参见教材P78

6.政府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这体现了公共财政的()。

A.弥补市场失效

B.提供公平服务

C.非营利性

D.法治性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政府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这体现了公共财政的非营利性。参见教材P78

7.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的大小决定于()的大小。

A.政府职能范围

B.财政活动范围

C.市场失灵范围

D.社会公共需要范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的大小决定于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参见教材P79

8.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属于财政()职能的范畴。

A.收入分配

B.经济稳定

C.经济发展

D.资源配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属于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范畴。参见教材P79

9.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行使重点是()。

A.对社会资源在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B.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C.稳定物价水平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D.改善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正确答案】:B

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 篇2

一、模型框架

本文借鉴Barro (1990) 将生产性公共支出引入生产函数的做法, 借鉴Eicher和Turnovsky (2000) 提出的公共支出拥挤性函数, 以及Turnovsky和Pintea (2006) 有关政府公共服务具有特定生产函数的思想, 拟在一个政府支出内生的两部门经济中讨论拥挤性对长期经济增长以及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假定经济中存在两个生产部门, 一个是私人企业生产部门, 一个是公共资本生产部门, 简称为公共部门, 模型的具体描述如下:

(一) 私人企业

假设有M个同质的私人企业, 私人企业数量的增长率为n, 私人企业生产函数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如下:

其中Kj代表第j个私人企业投资的资本数量, Lj代表第j个私人企业投入的劳动力数量, Kgs代表私人企业获取的公共资本存量, b、σ分别表示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的产出弹性, 这里的私人企业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公共资本存量的边际产出都为正, 生产函数对于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规模报酬不变, 对于资本、劳动和公共资本投入规模报酬递增, 私人企业可以获取的公共资本采用如下的函数形式:

其中K表示总的私人资本存量, Kg表示公共资本存量, R表示相关拥挤性程度, A表示规模拥挤性程度。当A和R取不同值时, 私人企业可以获取的公共服务数量不同:第一, 当A=R=0时, Kgs=Kg, 这时每个企业获取的公共服务数量与其他企业没有关系, 此时的公共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即是Samuelson (1954) 提出的纯公共物品;第二, 当R>0, A=0, 私人企业获取的公共服务数量与私人资本投入有关, 私人资本投入越大, 获取的公共服务越多;第三, 当R=0, A>0时, 私人企业获取的公共服务数量与经济中总的资本投入数量成反比。

将 (2) 式带入 (1) 式, 可得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

将M个企业的生产函数进行加总, 得出私人部门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Y=MYj, 假定代表性私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政府对产出征收收入税, 税率为τ, 则私人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二) 公共企业

假设有P个公共企业, 公共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也为n, 这些公共企业和私人企业一样在市场上雇佣资本和劳动力进行生产, 典型公共企业的函数也是柯布道格拉斯形式, 如下所示:

其中Kp和Lp分别表示第p个公共企业投入的资本数量和劳动数量, d和η表示公共企业资本和公共资本的产出弹性, 假设公共企业可以享用的公共资本存量也是 (2) 式, 把 (2) 式代入 (7) 式, 则可以得出:

将p个公共企业的生产函数进行加总, 得出公共企业部门的生产函数如下:

代表性公共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生产一定的产出, 表示如下:

其中λp代表公共投资的影子价格, 成本最小化的条件是:

(三) 消费者

假设人口总数为N, 人口的增长率为n。假定代表性消费者具有单位工作时间, 其中分配到私人部门的时间是θ, 分配到公共部门的时间是1-θ;同时, 假定第i个消费者拥有的资本数量是Ki, 其中φ租借给私人部门, 1-φ租借给公共部门, 消费者的效用函数采用跨期不变替代弹性的形式如下:

其中Ci表示消费, 表示消费跨期替代弹性, β表示贴现率,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为:

消费者的目标是选择每期的消费和储蓄, 使得效用最大化, 通过构建现值汉密尔顿函数, 可以求解该最优化问题:

由 (14) 式和 (15) 式可以得出:

(四) 政府

假设政府向所有厂商征收比例税, 政府的支出主要是对生产公共资本的要素进行支出, 政府的预算约束是:

除此之外, 政府还担负着稳定经济的职责。因此, 政府公共资本的规模要与经济规模一致, 可以表示为:

(五) 社会资源约束

其中δG表示公共资本折旧率。

二、竞争性均衡求解

(一) 竞争性均衡

本文的竞争性均衡是指存在一个财政政策序列{τ, g}, 要素序列{K, Kg, C, θ, φ, Y, J}以及价格序列{r, ω}, 使得: (1) 在预算约束 (13) 给定的前提下, 家庭通过选择消费水平和在两个部门工作的时间及两个部门的资本分配极大化自身福利水平; (2) 私人企业通过选择投入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3) 公共企业通过选择投入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实现既定公共服务水平下的成本最小化; (4) 政府预算平衡; (5) 劳动力市场均衡, 家庭劳动供给与私人企业和公共企业劳动需求总和相等; (6) 资本市场均衡, 家庭的资本供给总量等于私人企业和公共企业资本需求量之和。

(二) 竞争性均衡方程

1. 加总关系。

假设有N个劳动者, 其中比例θ的劳动者进入私人企业工作, 则比例为 (1-θ) 的劳动者进入公共企业工作;同时, 假设比例φ的资本投资到私人部门, 则比例为 (1-φ) 的资本投资到公共企业。所以, 在上述假定下有下列关系成立:

把 (21) 式、 (22) 式代入 (4) 式和 (9) 式, 可以得出:

2. 单位量调整。

为了分析均衡增长路径上主要经济变量单位量的特征, 本文将把主要经济变量进行规模调整, 调整的方法如下:为了行文方便, 在后文中省略单位量的称呼, 即私人资本存量即为单位私人资本存量, 公共资本存量即是单位公共资本存量, 私人部门产出即为单位私人部门产出, 公共部门产出即为单位公共部门产出, 消费即为单位消费。

于是, (21) 式和 (22) 式可以表示为:

把 (20) 式和 (21) 式代入 (18) 式得:

3. 均衡方程。

根据上述分析框架, 当经济收敛于平衡增长路径上时, 私人部门产出、公共部门产出、私人资本、公共资本、消费的增长率相同, 由 (4) 式可得产出、私人本资本和公共资本的长期均衡增长率为:

由私人部门产出增长率等于公共部门产出增长率, 即由 (4) 式和 (9) 式可以得出:

(29) 式可以进一步化简为:

由两部门的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相等, 即由 (5) 式、 (6) 式、 (10) 式和 (11) 式可以得出:

由 (19) 式、 (20) 式、 (28) 式可以得出:

根据 (16) 式和 (28) 式可得:

在经济处于稳态时, , 此时 (32) 式、 (33) 式、 (34) 式变为:

由 (25) 式、 (26) 式、 (27) 式和 (29) 式、 (31) 式、 (35) 式、 (36) 式、 (37) 式这七个方程决定了均衡增长路径上各主要经济变量 (φ, φ, k, kg, y, c, j) 的均衡值。

三、数值模拟

由于方程较为复杂, 没有办法得到各个变量均衡值的显示解, 但可以运用MATLAB软件,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求解模型的竞争性均衡, 考察拥挤性对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及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一) 参数化

本文以1993-2013年的中国经济为样本经济, 关于参数取值, 在基准经济中按以下方式进行选取: (1) 资本产出弹性, 我国现实经济中资本产出弹性大小存在较大争议, 不同学者估算的结果差别很大, 但通常都在0.3-0.7之间, 本文假设资本产出弹性大小为0.6, 即b=0.6。 (2) 消费跨期替代弹性的倒数, 根据顾六宝和肖红叶 (2004) 的研究, 中国消费跨期替代弹性的倒数在0.1918-8.9688之间, 本文假设中国经济中消费跨期替代弹性的倒数是2, 从而γ=-1。 (3) 关于税率, 本文用财政收入与预算外收入之和表示总的政府收入, 用总的政府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表示税率,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 样本时期的平均税率为20.9%, 即τ=0.209。 (4) 资本的折旧率, 本文取资本的折旧率为10%, 即δk=0.1。 (5) 关于贴现率, 本文取贴现率为0.019, 即β=0.019。 (6) 生产性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 本文将基本建设支出、教育支出和科研支出看做是生产性支出, 其他类型的公共支出看做是消费性公共支出。由于自2007年后财政支出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 本文采用2007-2013年的生产性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的平均值作为公共服务占私人产出的比值, 即g=0.074。 (7) 公共资本的产出弹性, 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公共资本对产出的贡献远小于资本和劳动的贡献, 本文暂且假定其为0.2, 即σ=0.2。 (8) 公共企业资本的产出弹性, 我国公共服务多是资本密集型的, 我国公共企业资本的产出弹性大于0.5, 为了方面计算, 本文在基准经济中假设公共资本企业资本的产出弹性与私人企业资本的产出弹性相等, 即b=d=0.6, 并根据 (30) 式可以计算出公共企业公共资本的产出弹性η=0.2。 (9) 关于人口增长率, 借鉴王麒麟 (2011) , 本文取n=0.005。 (10) 关于公共资本折旧率, 在Turnovsky和Pintea (2006) 中, 取0.035, 由于我国公共物品的供给远小于需求, 导致我国公共资本的折旧大于发达国家, 本文取δG=0.05。为了简化运算, 本文假设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技术系数都为1, 即αJ=αY=1;为了分析拥挤性增加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及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在基准经济中先令A=R=0。 (11) 关于基准经济中参数的取值, 总结如表1所示。

(二) 基准模型参数稳健性检验

根据上面选择的参数所确定的基准模型是否具备稳健性, 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检验, 稳健性检验涉及的基本参数包括两个:一个是私人部门的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 (σ) , 另一个是公共部门的资本产出弹性d。表2是对基准模型中私人部门公共服务产性σ变化的影响所做的模拟试验, 通过使参数σ的值分别下降和上浮25%来考察σ变化对稳态各变量取值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私人部门公共服务产出弹性σ下降25%到0.15后, 稳态产出、私人资本存量、公共资本存量、消费、福利水平均下降;当私人部门公共服务产出弹性σ提高25%到0.25后结论相反, 不管私人部门公共服务产出弹性σ提高还是降低, 资本和劳动在两个部门的分配比例不发生变化。由 (30) 式可以看出当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资本产出弹性相等时, 两个部门公共资本的产出弹性是相同的。因此, 当私人部门公共服务产出弹性σ增加时, 公共部门产出水平增加, 公用部门资本存量亦增加, 关于产出和消费等其他变量的变化从模型的形式上显而易见。

表3是对基准模型中公共部门资本的产出弹性d变化的影响所做的模拟试验, 通过使参数d的值分别下降和上浮25%来考察d变化对稳态各变量的影响。当公共部门资本产出弹性d提高25%到0.75时, 产出水平、私人资本存量和公共资本存量、消费、福利水平均增加;当公共部门资本产出弹性d降低25%时结论相反, 当公共部门资本的产出弹性d增加时, 公共部门劳动的产出弹性变小。因此, 公共部门劳动力会有部分转移到私人部门, 于是导致私人部门劳动力供给增加, 反之亦然。经过反复试验, 当b≤0.5时, 如果增加公共部门资本的产出弹性d (d≤0.5) , 则会导致资本向公共部门转移, 即私人部门资本减少, 这与Turnovsky和Pintea (2006) 的结论一致。但是, 在本文的样本经济中, 私人部门资本的产出弹性是b=d=0.6>0.5, 此时如果增加公共部门资本的产出弹性d, 则资本不一定会向公共部门转移。因为不管是在私人生产部门还是在公共生产部门, 资本和劳动应有一定的投入比例, 在公共部门资本产出弹性达到一定值后, 消费者在较小投入资本的情况下, 即可获得较高的公共服务水平, 消费者将没有必要继续将资本继续投入到公共部门, 为了获取更多的消费和福利, 消费者将资本更多的转移到私人部门, 于是出现了当公共部门资本产出弹性d增加的情况下, 公共部门资本投入减少, 私人部门资本投入增加的情况;反之, 当公共部门资本的产出弹性d减小到一定程度时会使得公共服务水平不足, 消费者将资本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 于是私人部门资本供给减少。

基本参数模拟表明两个基本参数σ、d的变化对模型均衡解的影响与Turnovsky等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 模拟试验的结论也显示基本参数变化对模型均衡解的影响都是可以解释的, 而且能较好地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的现实联系, 这表明本文的基准模型具有实际经济意义, 基本参数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三) 拥挤性对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

图1给出了随着相关拥挤性和规模拥挤性的增加, 经济增长率变化的曲面图。可以看出随着相关拥挤性和规模拥挤性的增加, 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 即相关拥挤性和规模拥挤性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 与Eicher和Turnovsky (2000) 结论一致。

本文在基准经济下计算经济处于平衡增长路径时主要内生变量的取值, 然后分析当相关拥挤性和规模拥挤性增加时主要内生变量的变化, 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与基准经济相比, 相关拥挤性的增加导致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存量分别增加了109%和77%, 这是因为为了获取一定的公共服务水平, 相关拥挤性的增加导致私人企业和公共企业增加资本投入, 人均产出水平增加了70%。之所以小于私人资本的增加, 是因为由于拥挤性的增加导致部分资本和劳动从私人部门转向公共企业, 由于资本的增加更多的用于抵消拥挤性对产出的影响。因此, 消费的增加比例较低, 仅为35%。由于消费增加的比例较小, 福利水平仅增加了16.7%。与基准经济相比, 规模拥挤性的增加对各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与相关拥挤性的影响大不相同, 规模拥挤性的增加对资本和劳动在两个部门的分配没有影响。与无拥挤性相比, 人均私人资本、人均公共资本存量分别下降了77%左右, 人均产出和人均消费分别下降了78%左右, 福利水平下降了13倍数之多。

(四) 拥挤性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本文在本部分分析当政府支出由0.074增加到0.14时, 或宏观税负率由0.209降为0.1时, 稳态各主要经济变量的变化以及拥挤性对财政政策扩张效应的影响。由表5可以看出当政府支出增加为原来的2倍左右时, 长期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稳态公共资本存量增加了2.17倍, 私人资本存量增加了78.24%, 私人部门资本和劳动力向公共部门转移5.78%, 最终产出和消费仅增加了67.92%和57.97%。当存在拥挤性时拥挤性弱化了财政支出政策的扩张效应, 其中规模拥挤性对政府支出政策效应的影响更大。在规模拥挤性存在的情况下, 财政支出政策对私人资本存量、公共资本存量、产出、消费等变量的扩张效应分别下降了31.23%、55%、29.5%和28.06%, 福利水平下降了34.87%, 而相关拥挤对政府支出政策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一个是资本和劳动更多地从私人部门转向公共部门, 另一个是福利水平下降了26.8%。

从表6可以看出当宏观税负率下降为原来的50%左右时, 就长期而言不管是否存在拥挤性, 资本和劳动在两个部门的分配都不发生变化, 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征收的是收入税, 收入税直接针对私人企业的产出征收, 不会对消费者的资本和劳动的供给决策产生影响。尽管减税对消费者的资本和劳动决策不产生影响, 但减税后其他经济变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稳态私人资本和消费增加67%左右, 稳态产出和公共资本存量增加47%左右, 福利水平增加40%左右。从拥挤性对税收政策效应的影响方面看, 总体来讲拥挤性削弱了减税政策的扩张效应, 在相关拥挤性下减税对产出和公共资本存量的扩张效应下降了15.19%, 但是对私人资本存量、消费和福利水平的影响基本不变;规模拥挤性对减税政策的效应影响较大, 减税对私人资本存量、公共资本存量、产出、消费的扩张效应分别下降了26.51%、23.29%、23.29%和26.57%, 对福利水平的影响下降了11.15%。

(五) 拥挤性对最优财政政策的影响

本文中的最优财政政策指最优财政支出政策和最优宏观税率政策, 本文在原有的七个稳态方程组中加入政府预算平衡约束 (17) 式, 再分别假定政府收入税τ、财政支出规模g, 在内生的情况下分别求得稳态下的宏观税率和政府支出规模, 此时的宏观税率和政府支出规模即为最优宏观税负和最优政府支出规模。因为此时的宏观税率和政府支出规模使均衡增长路径上代表性家庭的终身效用达到最大, 也就是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在经济增长理论中, 如果一项政策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这一项政策是满足效率原则的, 也就是该政策对资源的扭曲作用最小, 本文也就是从这一角度定义最优财政政策的。通过改变相关拥挤性和规模拥挤性数值大小, 规模拥挤性大小对最优宏观税负和最优财政支出规模均没有影响, 但相关拥挤性对最优宏观税负和最优财政支出规模有着不同的影响。

关于相关拥挤性对最优宏观税负和最优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 可通过图2体现出来。由图2可以看出相关拥挤性对最优宏观税负和最优政府支出规模具有截然相反的影响。随着相关拥挤性的增加, 最优宏观税负是不断增加的, 这与Gomez (2004) 得出的结论一致。随着拥挤性的增加, 政府需要更多地收税用于降低拥挤性, 因此拥挤性越大, 最优宏观税负水平越大。但是, 随着相关拥挤性的增加, 政府最优支出规模是不断下降的。当相关拥挤性增加时, 私人部门为维持一定的产出水平, 增加资本投入, 由于私人部门产出水平增加速度快于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产出水平占私人部门产出水平的比例从长期看会下降。因此, 随着相关拥挤性的增加, 公共支出规模逐渐下降。

四、结语

本文在一个两个部门经济中假设私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公共企业追求成本最小化, 私人企业和公共企业共同在要素市场上竞争劳动力和资本;同时, 公共资本对私人企业和公共企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外部性, 在引入公共服务的相关拥挤性和规模拥挤性的情况下求解竞争性均衡, 并以我国1993-2013年国民经济数据作为样本, 通过参数化和数值模拟估算了均衡增长路径上我国主要经济变量的均衡值, 对比了相关拥挤性和规模拥挤性对均衡增长路径上主要变量均衡值的影响, 分析了两种拥挤性对扩张性财政政策有效性及最优财政政策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关拥挤性、规模拥挤性与长期经济增长率负相关, 相关拥挤性有利于均衡增长路径上单位私人资本存量和公共资本存量的积累, 有利于单位产出、消费及福利水平的增加;规模拥挤性对均衡增长路径上单位私人资本存量、公共资本存量、产出、消费及福利水平的影响均是负向的, 相关拥挤性减弱了财政支出政策的扩张效应, 对税收政策的扩张效应影响较小;规模拥挤性对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扩张效应的负向影响比较强烈, 但对最优宏观税负和最优财政支出规模没有影响;最优宏观税负随着相关拥挤性的增加而增加, 最优财政支出规模随着相关拥挤性增加而减少。

虽然拥挤性的存在不利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但是人均产出、人均消费更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经济增长质量, 相关拥挤性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由于相关拥挤性会减弱财政支出政策的扩张效应, 而对减税政策的扩张效应影响较小, 如果现实经济中公共服务的相关拥挤性较大, 采用减税的方式刺激经济的效果会更好。规模拥挤性公共物品在现实中包括消防服务、社会治安服务等, 规模拥挤性公共服务的特点是经济规模越大, 消防服务和社会治安服务的需求就越大, 致使消防服务和社会治安服务的拥挤性越大, 规模拥挤性不利于经济增长, 不利于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发挥。因此, 为了降低规模拥挤性对经济的影响, 一方面要提升消防服务、社会治安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另一方面需要控制经济过快发展, 使得经济规模的增长速度与公共服务的增长速度相匹配。所以, 关于最优宏观税负水平和最优政府支出规模的制定, 要充分考虑到现实经济中公共服务相关拥挤性的大小。

摘要:本文以中国1993-2013年的国民经济数据为样本, 通过参数化和数值模拟估算, 比较了相关拥挤性和规模拥挤性对均衡增长路径上主要变量均衡值的影响, 同时分析了两种拥挤性对扩张性财政政策有效性及最优财政政策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关拥挤性和规模拥挤性与长期经济增长率负相关, 相关拥挤性与均衡增长路径上主要经济变量人均取值正相关, 规模拥挤性与均衡增长路径上主要经济变量人均取值负相关;相关拥挤性减弱了财政支出政策的扩张效应, 对税收政策的扩张效应影响较小;规模拥挤性对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扩张效应影响比较强烈, 对最优宏观税负和最优财政支出规模没有影响;最优宏观税负随着相关拥挤性的增加而增加, 最优财政支出规模随着相关拥挤性增加而减少。

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 篇3

【关键词】公共财政;市场机制;问题;对策建议

一、对公共财政与市场机制关系的认识

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挥着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的市场失灵等问题不能有市场本身自发地控制解决,必须要由居于市场机制之上并带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政府去解决,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宏观资源配置和调控机制,这就是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支出内容的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它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了支持和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公共财政的建立不仅仅是出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和效率,更是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缺陷。因此,国家必须运用公共财政手段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从而实现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公共财政是市场机制的产物。

二、当前市场机制下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

1.相对于市场机制“公共性”的要求而言,财政供给“越位”和“缺位”并存。

我们知道,实行公共财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义务教育、公共设施和医疗保障是公共财政必须加大投资的领域,一旦公共财政遇到问题,只要是市场机制自身通过有效调控就能顺利解决的,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就不应该出面干预。而如果财政超越“公共性”范围,介入到本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这样就会大大超出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和财力承受水平,对市场有效竞争产生损害,进而对市场机制造成破坏。但本应由公共财政供给,真正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如义务教育、公共设施、医疗保障等公共项目反而得不到充足的资金保证,这就导致了财政职能不清,“越位”和“缺位”现象同时存在。

2.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将财政支出逐步向重点领域倾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财政预算的约束力逐步下降,超出财政预算的事时有发生,财政预算资金根本无法满足重点支出的需要,特别是医院财政、教育等发展领域,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与此同时,财政预算中大量的资金却被用于许多非重点领域,导致财政对国家重点支出项目难以实施更加有力的资金保障。可以看出,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有关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重点领域资金比重。

3.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

政府收入机制的不规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税收的费化;另一个方面则是收费的“越位”问题比较严重。社会公共权力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加以制约,从而导致众多公共权力机构直接介入到分配领域,对相关领域的良好正常运行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现象屡禁不止,公共秩序得不到有效保证,公民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维护,民主遇到了问题。实际上,这只税收“缺位”和收费“越位”并存的现象,不仅仅会直接导致收费规模的扩张,而且还很有可能引发政府收入机制的混乱。还有可能会严重影响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保障来源,因此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必须引起重视。

4.公共财政监督力度不足。

公共财政监督的关键在于制度的透明、明确和健全。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反腐倡廉,一直不断地加大财政监督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财政监督的覆盖范围不能适应在市场机制下公共财政发展形势的要求,同时监督的重点是公共收入,而忽视了对公共支出的有效监督。同时,由于财政监督偏重于事后监督,并未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因此,使得很多违法乱纪问题在既成事实后才被发现,从而不能有效遏制违法违纪现象,在给国家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还严重影响了公共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

三、在市场机制下加强公共财政的对策与建议

1.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今后财政资金应突出公共性,及时从那些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促进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只要是市场能够办得了,并且能够办得好的,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就不应该出手干预。盲目出手干预只会影响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作用的发挥,甚至会影响公共财政。所以,今后财政资金需逐步退出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逐步转向能够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方面来,进而逐步提高财政对医疗、教育文化、科学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

2.改善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是国家财政支出中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应严格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对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进行明确界定,进而对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向和规模做出规定,同时还应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避免重点领域资金缺乏,非重点领域资金反而充足现象的发生,进行财政支出结构改革,应当首先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特别是科学、教育、医疗保障等重点方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补充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从而使财政管理更加规范,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提升,这对公共财政作用的发挥是极为有利的。

3.规范收入机制。

规范政府收入机制不仅有利于规范税收的费化,同时还有利于解决收费的“越位”问题。我们要优先保证社会公共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确定公共财政收入的规模、形势和结构,建立健全以各项税收收入为主,必要的政府规费为辅的财政收入管理体制,并确保国家财政收入体系规范透明化。同时,政府征收税时要做到严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避免税收的费化,以及收费“越位”问题的出现,为各类企业开展竞争创造更加公平的税收环境。

4.加强财政监督。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公共财政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作为财政监督的主要形式在监督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审计监督,能够获得政府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效率的真实信息,打击贪污、资金转移等不法行为,确保专款专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社会公共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保证政府行为规范,会促进公共财政体制规范化的建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财政是市场机制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然而,当前市场体制下,公共财政还存在财政供给“越位”和“缺位”并存、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以及公共财政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发展,也无法确保公共财政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基于此,必须通过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促进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的发挥,改善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促进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规范收入机制;同时加强财政监督,只有这样,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翟伶俐.浅谈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J].市场论坛,2010(6):6-7.

[2] 石佳丽.公共财政框架下我国财政支出特征及财政政策[J].商情,2013(30):16-16.

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 篇4

胡伟林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建设型财政时期,财政部门讲“快”多一些,支持的重点是见效快、对财政贡献大的行业和部门,但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关注不够,对区域发展差距的调控也偏弱。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工具,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着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大力支持 “两型社会”建设,重点推动节能减排

建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更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各级财政要积极参与改革进程,努力推动改革实践,充分发挥试验区的先导作用。当前,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税政策措施。比如,要结合国家投资政策,研究优化政府投资结构的措施,确定长株潭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和顺序;要从财政政策和资金方面研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长株潭地区产业的合理布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要从研究国土、环保、节能减排政策入手,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落实;要探索建立区域间的互动机制,同步推动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部门责无旁贷的工作任务。当前,要重点推进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城镇污水处理。全省目前只有21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仅为21%,远远低于全国平均40%的水平。未来三年,全省将投资建设113座污水处理厂。各级财政要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好项目规划和建设资金,确保尽快动工,顺利完成。二是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湘江由南向北纵跨八市,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0.3%,人口近4000万,占全省的59.1%,流域内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81.4%,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省政府《关于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强化资金投入和监管责任,确保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达到预期成效。三是全省造纸企业的污染整治。要像去年开展的洞庭湖治污行动一样,不断强化工作措施,扎扎实实抓好每一项工作,确保全省500家造纸企业的治理工作取得成功。四是淘汰落后产能。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电力、钢铁、水泥、煤炭、造纸等行业的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研究和完善关闭企业的配套政策措施;支持推广节能、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和示范工程;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污染者付费”制度,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切实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大力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明确要求。所谓主体功能区建设,就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在这方面,国外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比如斯图加特市是德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奔驰”、“保时捷”等世界名车的总部都在这里,但其3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仅开发了20%,其他都是森林和农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十分和谐,是德国绿色最多的城市之一;而我国的东莞市

虽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国土面积也开发了40%,如果再开发20%,就会成为一块水泥坪了。又如,日本人多地少,虽然高度发达,但其国土开发面积仅为8%,其中工业用地仅有1600平方公里;我国的工业用地至少有5万平方公里,是日本的30多倍,但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却和日本差不多。由此可见,我国的国土开发效益还十分低下,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发展差距。

近几年来,我省也大力实施了若干区域开发战略。比如2004年实施的湘西开发战略,2006年制定的“3+5”城市群发展战略,2007年提出的湘南大开发战略等。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积极探索,但也存在不少局限性,有必要按照新的形势任务要求进行全面论证和科学规划,以确保定位准确、不走弯路。比如湘西开发战略确实促进了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增加了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但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能耗偏大。2006年,湘西地区每万元GDP电耗1314千瓦时,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96%;二是污染较重。主要是矿产资源开发与加工都比较粗放,因此带来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三是结构趋同。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高科技、深加工、高附加值和出口型的项目较少,产业趋同、资源浪费较严重。如湘西自治州50个项目中就有4个肉类加工企业,怀化市仅市本级就有3个中医药产业项目。由此可见,在下一轮的湘西大开发中,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结合主体功能区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严格项目论证,探索建立产业项目的退出和递补机制,努力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实现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的开发目标。

三、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努力促进农业生产

近段时期以来,CPI指数已成为经济生活中最热门的辞汇,特别是粮食已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些国家因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等甚至引发了骚乱,如海地总理下台,就是粮食涨价引发的。一些国际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全球主要粮食产品的价格已经上涨了80%,仅去年一年就上涨了40%,目前的大米价格是19年来最高的,小麦价格是28年来最高的。我国从去年以来,粮、油、肉、蛋、奶以及钢材等产品也都出现了持续的结构性价格上涨,特别是猪肉价格至今仍处于高位运行,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努力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两大任务之一,其中促进粮油生产是防止粮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根本措施。

“粮猪安天下。”作为粮食和生猪生产大省,湖南在全国粮食和农产品安全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努力促进粮食、生猪等农副产品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当前,要针对以下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为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完善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当好参谋,提供支撑。一是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问题。几年来,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局限性也越来越大,激励效果在明显递减。首先,补贴是按农业税计税面积进行的,因此如果种了非农业税计税面积的田土,就难以得到补贴;其次,补贴不分早中晚稻都是一个标准,不利于防止“双改单”,影响粮食增产增收;第三,由于土地流转,现在许多实际种田的农民并不是第二轮的土地承包户。由此可见,改进目前这种以计税土地为基础的普惠式的补贴方式,让补贴真正落实到种粮农民头上,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防止土地抛荒,促进粮食生产,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二是产粮大县奖励问题。对粮食生产大县予以奖励,有效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全国的财政困难县由三年前的791个下降为去年的27个,但在促进粮食生产方面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必要予以适当调整,比如存量资金继续用于缓解地方财力,增量部分则专项用于促进现代粮食产业发展,并与粮食生产、油料生产等挂钩,从而促进粮食生产,实现政策初衷。三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政策问题。要通过建立一个科学、公开、透明的粮食收储机制,既促进粮食的多销、快销,又确

保这部分粮食的安全。四是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问题。目前农村保险实行的都是灾害性补偿保险,可以考虑采取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对产粮大户进行某种收益性保险,确保其在受灾或粮食价格剧烈变化时也能获得稳定的合理收益。

四、着力创新投资管理体制,加快交通事业发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交通运输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2006年7月,省政府连续下发了两个关于交通建设的文件(湘政发[2006]20号、湘政发[2006]32号),推动了全省交通事业的发展。但目前我省的建设任务依然非常艰巨。一是通车里程少,公路密度低。2007年末,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765公里,只相当于河南省的38.06%、全国的3.33%,同时农村公路的乡镇通达率、通村率在全国和中部地区的排位均比较靠后。二是资金缺口大,资金筹集难。根据最新统计,“十一五”期间,我省交通建设需完成投资2245亿元,资金缺口近700亿元,筹资压力非常大。三是贷款额度大,资金偿还难。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达500多亿元,在不新增贷款额的前提下,到2010年,年均还贷额为60多亿元,每年还贷缺口达20多亿元,还本付息压力极为沉重。

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 篇5

1.下列哪些项目可以不作为政府独资建设的项目

A.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

B.关系人民生活福利的项目

C.反垄断需要的项目

D.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项目

满分:2 分

2.我国的土地增值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A.三级

B.四级

C.五级

D.六级

满分:2 分

3.对一国而言,影响教育支出效益的主要因素除该国财政支出的规模外还有()

A.该国财政收入的总量

B.该国财政支出的结构

C.改过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风俗

D.该国对于教育所采取的政策态度

满分:2 分

4.按照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要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个人要按照本人工资的()缴纳失业保险费

A.1%、1%

B.1%、2%

C.2%、1%

D.2%、2%

满分:2 分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属于购买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由于其受益不当,应由发行国债的收益来补偿

C.按支出用途分类,挖潜改造资金属于积累项支出

D.按支出用途分类,国有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属于经济建设费

满分:2 分

6.下列不属于公共选择的环节的是()

A.立宪

B.立法

C.行政和司法

D.投票

满分:2 分

7.目前世界各国税收支出预算控制才去的方式不包括()

A.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

B.建立统一的税收支出账户

C.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D.临时性和制度化相结合的控制方法

满分:2 分

8.消费税实行的征收办法为()

A.价内税

B.价外税

C.价内价外税

D.超额累进税

满分:2 分

9.以下哪项不属于财政投资农业时候应主要集中的领域

A.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B.农业科技推广

C.农村教育和培训

D.流动资金投资(农药、化肥、薄膜、除草剂等)以及类似农机具及供农户使用的农业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

满分:2 分

10.关于税费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谓税费改革,就是将可以改为税收形式的收费改为规范化的税收,对应当保留的收费加以规范并加强管理,坚决取缔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B.税收改革是治理整顿预算外资金、规范政府收入机制的一种有效措施

C.税费改革是当前提高财政收入(指预算内)占GDP比重的重要途径

D.税费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以税收替代收费

满分:2 分

11.不考虑其他因素,以下哪种税制会在通货膨胀形势下让财政收入实际增长率大于名义增长率

A.定额税

B.比例税

C.累进税

D.累退税

满分:2 分

12.下列属于经常性指出的是()

A.支付债券利息

B.基本建设投资

C.国家储备支出

D.购置交通工具支出

满分:2 分

13.下列税收转嫁方式中,属于纳税人通过改进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的是()

A.混转

B.消转

C.散转

D.税收资本化

满分:2 分

14.下列哪个经济因素不会对财政收入的规模水平产生影响

A.经济发展水平

B.生产技术水平

C.分配制度

D.所有制结构

满分:2 分

15.财政执法所应遵守的原则不包括以下()

A.合法原则

B.公正原则

C.权力制约原则

D.合理原则

满分:2 分

16.一般说来,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

A.国防

B.花园

C.教育

D.桥梁

满分:2 分

17.公共定价的方法不包括()

A.平均成本定价法

B.二部定价方法

C.市场定价法

D.负荷定价法

满分:2 分

18.下列关于财政投融资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

B.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按照信用原则运营,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先行资本或公共物品

C.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诱导机制

D.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它不是脱离市场,而是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主要依据,并对市场的配置起支配作用,投融资机构在结合范围内拥有经营自主权,实行市场化运营

满分:2 分

19.下列教育方式中,哪种不属于混合公共物品

A.Calvin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国际政治学专业学习

B.英国威廉王子在伦敦尹顿公学接受的高中阶段的教育

C.英国特许公共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和北京交通大学联合培训的ACCA学员

D.曾宪梓先生捐助索性班的某所希望小学

满分:2 分

20.一般认为,价外税比价内税()转嫁,价内税课征的侧重点为(),价外税可证的侧重点是()

A.更容易,厂家或生产者,消费者

B.更容易,消费者,厂家或生产者

C.更难,厂家或生产者,消费者

D.更难,消费者,厂家或生产者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V

1.财政支出效益和微观主体支出效益的无别表现在()

A.提高效益的目的不同

B.计算的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同

C.选优标准不同

D.评价方法不同

满分:2 分

2.政府投资在各国社会中所占的比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影响这个比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它们是()

A.经济体制

B.历史传统

C.经济发展阶段

D.储蓄规模

满分:2 分

3.政府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理由有()

A.减少贫困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B.许多与医疗有关服务的是公共物品,起作用具有外部性

C.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

D.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与不完整性

满分:2 分

4.影响行政管理费支出规模的直接因素有()

A.经济总体增长水平

B.政府职能与机构设置

C.行政效率

D.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

满分:2 分

5.税收《征管法》中提到的税收征管三环节为()

A.税务登记

B.税款征收

C.税务管理

D.税务检查

满分:2 分

6.收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A.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

B.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

C.可完全由部门和地方自收自支

D.法治性和规范性相对较差

满分:2 分

7.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特征有哪些

A.课税比较公平

B.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功能

C.课税不普遍

D.弹性较大

满分:2 分

8.以下属于BOT投资特点的是

A.投资的对象主要是发电厂(站)、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

B.政府在投资资金来源中处于主导的地位

C.投资项目一经建成产权属于政府

D.该投资方式的最大特点是鼓励和吸引私人(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投资

满分:2 分

9.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可将各税种分为三哪大类

A.所得课税

B.消费税

C.商品课税

D.财产课税

满分:2 分

10.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体现在()

A.征收通货膨胀税

B.税收的档次爬升效应

C.造成财政收入虚增

D.受财政收入数据失去信度

满分:2 分

11.税收指数化的方法主要有()

A.特别扣除法

B.实际所得调整法

C.税率调整

D.指数调整法

满分:2 分

12.现代经济学将税收原则归结为哪两类

A.公平类税收原则

B.公正类税收原则

C.效率类税收原则

D.受益类税收原则

满分:2 分

13.下列项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

A.财政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联合利华所生产的立顿红茶投放市场后的食品安全检测所发生的费用支出

D.国家发改委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满分:2 分

14.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政局是否稳定

B.政体结构

C.行政效率

D.宏观经济政策

满分:2 分

15.下列产业中,应由财政进行投资的是()

A.环境治理

B.治理国土

C.能源开发

D.教育

满分:2 分

16.下列各项水域国家征税时的课税依据的有()

A.纯所得额

B.商品流转额

C.个人全部所得

D.资产净值

满分:2 分

17.我国最常见的税收豁免项目有()

A.免除关税与货物税

B.免除消费税

C.免除营业税

D.免除所得税

满分:2 分

18.下列哪种税种属于定额税率

A.资源税

B.所得税

C.营业税

D.车船牌照税

满分:2 分

19.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时确定的个人所得税法采取()

A.分额定率

B.分项扣除

C.分项征收

D.分项累进

满分:2 分

20.财政支出的内源性效益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

A.财政支出总量效益

B.财政支出单位效益

C.财政支出结构效益

D.财政支出项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V

1.我国企业收入曾经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2.社会保障与财政补贴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相对价格体系的影响不同。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3.搭便车问题是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生产的原因之一,是无法解决的。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4.私人保险市场具有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是社会保障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5.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6.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7.减税政策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期使用,更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8.财政补贴有调整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作用,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因此它多多益善。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9.从世界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绝对规模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扩张的趋势,相对规模在一定发展阶段也是扩张趋势,达到一定规模则相对停滞。当然其中有些项目增长较快,相对规模在上升,而有些项目增长较慢,相对规模在下降。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0.公平类税收原则包括受益原则、能力原则和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A.错误

B.正确

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 篇6

在我国,财政职能问题一直是个基本理论问题,它是财政本质问题直接引出,直接服务于和影响着财政本质问题的论证,又有着自己特殊的分析领域,对财政实践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公共财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应主要限于“市场失灵”领域,在市场不能做到,或者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可利用其拥有的财政等经济杠杆发挥积极作用,对市场进行干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领域的市场失灵;经济稳定领域的市场失灵;收入分配领域的市场失灵。

一、对我国公共财政职能的认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稳定经济职能及国有资本金管理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简单地说,财政的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提供特定的物品和服务,并为这些支出融资而征税。在经济体系中,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数量有时是过度的,有时又是不足的,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层次上的财政职能是指改变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状态;微观层次上的财政配置职能是指对市场提供过度的商品和服务数量进行调整,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2、收入分配功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或说财政的再分配职能是指政府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进行调整,通过收入转移或减税增加某些人的收入,所以,一般来说,财政收入 分配职能的目的是实现规模收入分。分配的公平,实现国内各收入阶层之间个人收入的适当分配状态。

3、稳定经济职能。财政的稳定职能是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期实行盈余财政,熨平经济波动。具体来说,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包括两方面:一是使社会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现象;二是使社会不发生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当然,价格稳定是指平衡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并不意味个别日用品的价格不随各自的供求变动而自由波动;充分就业也不表示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就业,而是指只要在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率的情况下可以很快找到工作,就可以说是充分就业。

4、财政的国有资本金管理职能。财政的国有资本金管理职能,是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如果说前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是公共财政有的三大职能,那么国有资本金管理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特有的职能。其目的是实现现有资本金保值增值。

二、我国公共财政职能的实现

1、把保证公共支出需要作为财政的首要任务。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财力有限和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应参照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合理确定公共支出范围,并实施坚决而有效的管理,国家财政要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减少对企业经营性发展项目、应用性研究项目以及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的事业投资,加大对科技、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基础建设等公共需要的保障力度。

2、主要通过国家预算、税收、国债等手段调节宏观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和改善中央财政的作用,为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建立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改善国家的分配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结构。

3、矫正市场配置资源的偏差,体现产业政策,推动资源优化配置,适度而有效地运用财政力量,弥补市场缺陷,尽可能合理配置资源。

4、依法促进公共分配。以通过财政立法,贯彻公平分配,依法理财原则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社会保障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平等有序。

5、财政职能的管理方式要从非规范向规范转变。从预算的编制、审议、批准到执行中必要的调整,都应建立严格的程序,对各个环节都要规定明确的责任,并且必须运用特定的合理方法,财政部门应将主要精力转到依程序办事和研究把握政策规则的大事上来,并加强对财政形势和财政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充分发挥国家财政宏观调控职能。

6、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要由直接生产力为主转为组织协调为主,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并不必然要求政府安排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产品向生产可以并应尽量地采取民营形式财政通过政府采购的科学化、合理化,可以更有效地协调非生产部门的产出与公共部门的投入之间的衔接。以实现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结构的优化。

7、明确财政与银行职能分工,保证财政职能到位。财政和银行在社会再生产中具有

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必须明确分工,合理调整二者在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整中的关系。

三、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构建和谐社会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不同社会阶层集团和群体之间 不同社会组织或团体之间 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尊重 彼此 信任 互助合作 和睦协调的社会状态 所谓公共财政,就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取得收入并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

序,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也就是,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目前,我国达到社会和谐还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速的增长与就业不足并存,几乎成了中国经济的特有现象;二是收入分配呈逐步扩大的态势,城乡差距近十几年明显拉大,全社会收入分配拉开的幅度和速度过快,相当部分人未能真正共同分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收入差距与贫富悬殊导致阶层分化对立,群体事件增加,积累着社会不稳定因素,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公正;三是地区差距仍旧较大;四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经济成果与资源投入不相称,环境资源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也影响着社会财富增长的质量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必须建立公共财政机制,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 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构建支持 三农 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完善公共财政职能,必须把支持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公共财政的第一要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为此应坚持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 和 多予 少取 放活 的方针,切实加大对 三农 的投入力度,让农村居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沐浴公共财政阳光,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新增用于教育 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逐步提高财政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支持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继续实施粮食直补 水稻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确保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安全。重点推进农村税费、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征收制度等改革,大力支持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 乡镇财政体制等配套改革步伐,进一步提高农村的改革效益;五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财政支农整体效益。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安全网 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入来源 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对城乡居民进行强制性的社会保障也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社会保障体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是经济运行的稳定器,更是弱势群体的安全网,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目前,我国一部分人享受过度保障,一部分人则几乎没有任何保障 这种做法严重地违背了社会主义公平原则。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给国民提供高水准的社会保障,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逐步建立一种水平不高但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广大农村完善最低社会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避免贫困人口的生存危机运用公共财政手段,积极帮助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以及病残职工解决基本生活困难,从政策上落实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经济责任,努力构筑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3.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社会成员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社会和谐,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我国 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充足,应把就业优先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财政部门要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社会成员的充分就业采取补贴 税收 担保投融资等财政政策,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 就业弹性大的服务业以及就业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提高就业增长弹性支持设立 再就业基金,对吸纳再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实行工资补贴,对安置

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实行培训补贴支持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建设,向所有城乡失业者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快构建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4.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支持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鼓励自谋职业 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四 加快义务教育发展步伐,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 应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促进教育公平继续加大 两免一补 助学贷款贫困大学生救助等工作力度,保证每一个困难家庭的城乡学生都能够上学读书改革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将目前以县为主的承担体制改变为由省以上政府承担,解决基层财政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长期严重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清理整顿教育收费秩序,有效减轻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经济负担。

5.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着力建设健康社会 公共医疗卫生关系国计民生和劳动者的素质,公共财政应发挥其提供公共

产品职能和重要作用,加快发展以农村为重点的城乡卫生事业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加大对公共卫生 基本医疗 农村卫生等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加快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突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加强以传染病防控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基层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6.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

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 篇7

一、文献回顾

(一) 国外文献

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开创性对公共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进行考察。认为公共支出是国民收入构成中的重要外生变量, 财政支出对GDP的增长存在乘数效应。在此之后, 许多文献研究了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Kormendi和Meguire 1985、Aschauer 1989、Barro 1990、Fisher 1993等都将公共财政支出划分为消费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1970年, Arrow和Kurz (1970) 在新古典增长框架下讨论了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并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模型。他们在生产消费函数纳入了公共资本存量, 认为生产函数是从资本服务中获得收益, 而消费者则是通过消费与资本获得效用。并得出结论, 认为公共财政支出并不会对稳态经济增长率造成影响。但后来发展起来内生增长理论, 通过建立各种内生增长模型证明了公共财政支出能够影响稳态的经济增长率。其中Barro (1990) 构建了一个包含政府公共开支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采纳了Arrow和Kurz的研究中认为财政支出对经济中的生产机会具有正效应的思想, 认为财政支出内生的改变了私人的投资回报, 由此改变长期经济增长率, 从理论上证明财政支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1992年Barro在于Xavier Sala Martin的研究中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扩展, 将公共财政支出划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财政支出, 分别考察其对于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其后, Futagami (1993) 对这一结论进行拓展, 他通过建立将政府基础设施服务包含其中的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 分析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论显示:基础设施服务增长1%导致GDP增长1%。Devarajan、Swaroop and Zou (1996) 运用“AK”模型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影响进行研究, 将教育、交通、国防上等支出分为资本性支出与经常性支出, 通过分析认为资本性支出与增长正相关而经常性支出对增长有负效应。Romer在之后通过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 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析, 他认为内生的研究开发效是稳态经济增长率重要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率与人力资本成正比。Giancarlo和Nouriel (1996) 建立一个三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 认为财政投资、人力投资具有生产性。Capolupo (2000) 建立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 强调了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Key Hosoya (2003) 拓展了该模型, 在模型中加入了医疗卫生支出外部性, 通过研究, 认为政府用于科教文卫的支出对于经济增长有正效应。此后, Geoffrey J (2005) 认为公共财政支出中, 政府对经济服务和公共设施的支出对生产率有正反相抵消的影响。

(二) 国内文献

我国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成果较为有限。邹恒甫、龚六堂 (2001) 考察了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认为消费的夸时替代弹性越大, 政府财政支出的波动越大, 经济增长率越低。庄子银和邹薇 (2003) 使用我国1980年至1999年的时间序列以及同一时期31省的横截面数据进行研究, 发现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郭庆旺等 (2003) 使用1978年至2001年的时间序列, 同样发现公共财政支出总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负效应, 但生产性公共财政支出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此后刘卓珺和于长革 (2005) 、廖楚晖 (2006) 、郭庆旺和贾俊雪 (2006) 的研究认为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效应。通过国内外文献回顾我们不难发现, 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样本选取上的不同, 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也各不相同。更为重要的是, 把公共财政支出按照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划分在经济学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 各支出项目划分类别的不同会造成结果的截然相反。从跨国研究的结论来看, 国别差异是巨大的, 这也说明Barro (1990) 的规则是合理的, 即每个国家都可能存在一个最优的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在没有达到这一规模以前, 扩大公共财政支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超过这一规模, 则应该减少公共财政支出的数量。考虑到目前理论界的这种分歧, 本文将继续沿着Barro (1990) 的理论基础, 从政府职能转型的角度对公共财政支出进行重新解构, 就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分析理论框架

纵观考察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 Barro (1990) 将公共资本流量纳入生产函数, 构建了一个内生的经济增长模型。Barro的研究为分析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标准的理论框架, 而这一模型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在该延续这一框架与思路, 假定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 企业投入各种生产要素从事生产活动, 并向社会提供产品。而政府通过对企业产出进行征税的方式为公共财政支出筹集资金, 之后用公共财政支出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假设公共财政支出总和为G,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为GB (t) , B燮 (△G/G) / (△K/K) 。为了使该模型更能够解释现实经济运行情况, 设定公共服务的拥挤度B、公共财政支出总和G以及公共财政支出转化为基本公共服务的转化率 的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为:B=∫ (G, m) (1)

其中, B是G和m的增函数, 影响m的因素有: (1) 公共资源使用具有非经济与非公共性。如果公共资源既没有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也没有用于投资与竞争领域形成经济资源, 而是流入到某特定群体则会降低m; (2) 公共资源使用产生非公共经济型。如果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擅自改变其属性, 则会对转化率产生负面影响; (3) 政府机构责权不明晰, 盲目扩张。如果政府机构存在这种情况, 会导致公共资源在责权摩擦中损耗, 影响公共财政支出的实施, 降低公共财政支出转化为基本公共服务的转化率。

如若m=1, 则B= (△G/G) / (△K/K) , 在这种情况下, 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决定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拥挤度。因此, 如果0

其中, β=B (1-a) 。假定在生产中每一个企业都具有相同的资本密度, 即 。则 (2) 式转化为

假设政府执行的是平衡预算, 并对企业产出以比例税率τ进行征税。则:G=τy (4) 。同时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得到:

式中ω、r、δ与 (τ+δ) 分别表示工资率、资本利率资、资本折旧率与资本使用成本。企业资本的税后边际产业资本的使用价格为:

在稳定状态下, γc=γk=γy, (8) 式就表明了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τ) 表示税收对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 而 则表示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

通过 (1) 式得知, 变量B表示政府公共服务拥挤程度, 主要受到G和m的影响, 当m一定时, B的大小由G的大小所决定。在实际经济运行中, m的取值范围在0

三、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一) 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及结构的界定

Barro的公共支出模型并没有将公共支出进行分类, 后人将Barro的研究拓展, 把公共支出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 并研究了他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分类的不同, 这些研究并未形成一直的结论, 因此, 首先要对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和结构进行合理的界定。公共财政支出范围是政府职能的具体体现, 政府用公共财政支出来实现政府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方面的职能。刘尚希提出公共风险决定公共支出, 公共支出的使命是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本文将沿用刘尚希 (2002) 的分析思路, 从财政的三大职能出发, 将公共风险分为资源配置效率风险、收入分配风险、经济波动风险, 并认为公共财政支出的合理范围应限定于公共风险防范和化解。对公共财政支出分析角度的不同, 对公共财政支出的分类也会不同。现代理论实践中, 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有: (1) 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功能与性质进行分类: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其他支出五类。这种分类方法是各类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 (2) 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行政结构分类。公共财政支出按照国家政权相应的级次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结构, 一般将后四项合并为地方财政支出。 (3) 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使用分类。按照支出使用的性质不同, 分为经济性支出、社会性支出、维持性支出三大类。 (4) 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部门进行分类。公共财政支出是通过各级行政部门来具体执行的, 因此, 公共财政支出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以及各个部门的使用效率直接反映了政策实施的效果以及政策的实现程度。 (5)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其他分类方法。由于研究目的不同, 对于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还有许多分类方法。例如, 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分为消费性支出或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按支出的用途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按支出的受益范围分为一般支出和不可控性支出等等。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并处于由集体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由于我国体制上、历史上的原因, 公共财政覆盖面广, 在经济运行中占比重较大, 因此我国公共支出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因此, 本文采用第一种分类方法对公共财政支出进行分类。

(二)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概况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9

(1) 公共财政支出总量的描述。从表 (1) 可以发现:自1978年以来,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一直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公共财政支出总量从1978年的1122.09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62592.66亿元。在这期间, GDP也成增长态势。但是公共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却并没有呈现连续的增长, 1978年至1994年间, 这一比例呈明显的下降态势。1994年我国实施了分税制改革, 这一比例的下降趋势才开始缓解, 到了1998年, 我国遭遇内需不足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 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扩大公共财政支出, 从此, 公共财政支出GDP占比开始回升。1978年公共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为30.78%, 这一数值到1996年降为11.32%, 下降了19.46个百分点。1998年以后, 公共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逐步上升, 直至2002年的18.52%, 之后基本趋于稳定, 在2008年增至20.67%。而以OECD国家为代表的高收入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规模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OECD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快速增长, 公共财政支出占GDP的平均比重由1960年的29%逐步增加, 1970年达到31.16%;1980年达到了39%, 在1995年达到最高点48%, 此后开始下降, 目前约为45.14%。我们不难发现,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公共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呈现出“U”型增长态势。这一现象与典型的西方经济理论不相符, 但如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考察, 笔者认为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以前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国家财政“统收统支”。之后我国实施了经济体制改革, 政府逐步退出市场领域, 不在对经济进行计划控制, 实施减税让利政策, 国家财政不断向企业和个人放权让利, 让市场主导经济, 由公共部门掌控的资源比重逐步缩小, 这些改革使得公共财政支出的GDP占比大幅度下降。因此, 在1998年以前, 中国的公共财政支出GDP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减少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社会公共建设严重不足, 导致社会公共品与公共服务水平得不到改善, 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加上1998年我国经济内外受阻, 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加大公共财政支出, 因此1998年之后公共财政支出的GD占比开始逐步回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2)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描述。从表 (2) 中可以看出:经济型支出比重逐渐下降, 社会性支出比重逐渐上升。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情况在表 (2) 中有明晰的表示:总体而言, 从1978年到2006年, 各项支出都呈现上升趋势, 其增长幅度与公共财政支出总量和其GDP占比的增长幅度一致。就各项支出占比来说社会文教费和行政管理费占比则呈现上升趋势, 而经济建设费和国防费占比则一直递减, 这与我国经济政策也是相符合的。通过对具体支出项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 经济建设支出逐步下降,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经济运行还存在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 当年经济建设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4.1%之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逐步转型, 政府逐步从市场经济运行中退出, 经济建设支出逐步下降。到2006年经济建设费的占比只有26.6%, 主要用于公共服务建设。从目前趋势看来, 经济建设费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社会文教费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也在稳步上升。自1980年开始, 社会文教费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二大支出。至2006年, 其占比已经达到26.8%。行政管理费一直大幅度攀升, 从1978年至2006年占比增长接近四倍。1990年其占比已经达到13.4%, 大大超过国防费位列公共财政支出的第三位。行政管理费的严重膨胀会挤占公共财政资源, 降低公共财政运行效率。我国国防费支出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且支出占比比较稳定, 在2000年以后, 基本维持在7.7%左右, 没有太大波动。其他支出的变动则是波浪起伏, 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到最高峰, 到中期逐步下降, 而到20世纪90年代末有开始上升。经分析, 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态势与我国财政政策的变动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初期财政补贴中的企业亏损补贴使其上升达到峰顶,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财政价格补贴和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又使其上升。这见证了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于完善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知道公共财政支出的总量与结构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公共财政支出的总量大小, 与支出结构的安排与经济增长效应息息相关。 (1) 经济建设费。公共财政支出中的经济建设费与经济增长正相关。我国利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契机, 加大财政投资,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我国基础设施薄弱, 因此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绝对量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但同时也需要对经济建设费的投向投量进行优化:在竞争性领域要逐步退出, 交给市场;加大基础设施以及国民经济发现的关键领域的投资,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 进一步提高经济建设支出的使用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 (2) 社会文教费。社会文教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我国这些年一直在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力度, 但收效并不明显, 体现在社会文教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并不是非常明显。因此, 不但要关注社会文教费的总量, 更要考察这一支出的内部结构, 提高其使用效率。值得注意的是, 社会文教费的总量依然偏低。因此具体措施是要增加社会文教费总量的同时, 加大教育科技改革力度。 (3) 行政管理费。行政管理费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行政管理费是非生产领域纯消耗性支出, 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保障。但是我国目前的情况是行政体制改革一直无法深入, 机构日益庞大, 加上一些官僚追求利益最大化, 使得行政管理费增加迅速。因此, 我国应该加大体制改革力度, 通过预算改革等方法, 对行政管理费进行合理管控。 (4) 国防支出。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效应为负。这说明我国的国防费支出已经超过最优规模, 如果国防支出的GDP占比增加, 非但不会促进经济增长, 还会挤占其他社会资源, 影响整体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率。 (5) 其他支出。其他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为负效应。其他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的, 这与我国该项支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关。

通过以上分析, 我国公共财政的各项支出中既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 也有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因此,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笔者认为对我国的政府支出政策和支出结构有必要进行一些调整。 (1) 在适当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总体水平的基础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总量的GDP占比来看, 我国仍可以适当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但需要注意的是, 公共财政支出的增长应该是在支出结构优化的基础上的总量增长。大力压缩消费性支出, 适当增加生产性支出。这对搞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 以及提高社会保障和科教文卫事业水平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 政府应加大科教文卫经费支出, 弥补我国科教文卫支出投入不足的现状。我国科教文卫支出无论从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偏低, 因此, 政府应在加大科教文卫支出, 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 使我国劳动者素质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 (3) 继续实行促进资本形成的财政政策。根据瓦格纳法则,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仅是一国政府职能和经济体制的体现, 还与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息息相关。资本积累是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因此我国也不能忽视促进资本形成的支出。

参考文献

[1]郭庆旺、吕冰洋、张德勇:《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11期。[1]郭庆旺、吕冰洋、张德勇:《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11期。

[2]龚六堂、邹恒甫:《政府公共开支的增长和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9期。[2]龚六堂、邹恒甫:《政府公共开支的增长和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9期。

[3]庄子银、邹薇《:公共财政支出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的经验分析》, 《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3]庄子银、邹薇《:公共财政支出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的经验分析》, 《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4]Agell, Jonas, Thomas Lindh and Henry Ohlsson, Growth and the Public Sector:A Critical Review Esay,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4]Agell, Jonas, Thomas Lindh and Henry Ohlsson, Growth and the Public Sector:A Critical Review Esay,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

[5]Alexander, W.Robert J., Growth:Some Combined Cross-Sectional and Ti me-Series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 Applied Economics, 1990.[5]Alexander, W.Robert J., Growth:Some Combined Cross-Sectional and Ti me-Series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 Applied Economics, 1990.

[6]Arrow Kenneth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6]Arrow Kenneth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

[7]Barro, Robert J.,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7]Barro, Robert J.,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8]Barro, Robert J.,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8]Barro, Robert J.,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

公共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8

关键词:公共财政;宏观调控;农村建设

一、引言

公共财政作为当下国家财政的一种运行模式,是国家或政府满足公共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在本质上,它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分配关系;它是应市场主体的需要而产生,为满足市场主体的公共需要而存在。公共财政在处理利益分配关系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及农村社会发展有保障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现行经济发展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同时也导致了我国“三农”问题凸现和农村公共财政建设缺失。在当前的条件下,要不断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按照农村社会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要求,不断创新公共财政体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差异大,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不合理

1. 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现行财政体制下,国家财政资金向城市投资多,而向农村的投资则相对偏少。然而,农村的大部分公共产品由农村乡镇政府来生产和提供,但大多数农村基层政府和经济组织的财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严重短缺。

2.公共财支出不合理

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较小,而且这部分比重较小的建设性资金,也大多用于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建设,则直接用于农业建设的比重较小。21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在安排农业基本建设投入时,用于农业科技、良种培育、信息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还不足农业投入总量的10%。在政府农业投人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多,用于农业研究、技术推广及生产服务环节的少。

(二)缺乏支持“三农”稳定增长的财政机制

1.政府职能“越位”和“失位”

中央与地方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应由中央财政提供的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产品却交由地方政府提供,而应由地方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却交由市场供给。这种政府职能 “越位”与“缺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各层级政府之间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责任不清,交叉重叠,供给公共产品的划分不明确。

2.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目前农村的转移支付制度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使得转移支付制度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一,政府间转移支付方式达不到均等化效果。第二,通过过渡性转移支付这一规范形式分配的资金数量太少,比重太低,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调节作用。第三,农村财政体系下的转移支付实际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流动转移支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三) 财政支持“三农”的支出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我国财政间接支持多于直接支持,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农产品流通领域的间接支持;另一方面是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对农业事业单位的间接支持。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单位在机构设置上主要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在人事与财政方面几经“下划”、“上收”,但最终仍没有在体制上理顺关系这种向供给方提供资金的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摆脱“有钱养人,无钱打仗”的状况。

(四)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绝对规模不断扩大,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仍在下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业GDP占GDP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农业部门的发展滞后将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不应随之减弱 ,这与农业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符合。

(五)农民主体作用未得到应有发挥

由于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较弱、民主制度措施不完善,导致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且落实的过程与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农村财政建设中的民主参与决策问题是目前农村公共财政的一大难题。

三、解决我国农村公共财政问题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想要冲破农村公共财政的困境,必须构建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供给体系。

(一)调整中央和地方利益分配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分配比例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区别对待。对于经济发达地区,中央应调低税收的返还比例,或者调整增值税共享比例;对于中西部落后地区,中央应提高税收返还比例,或者调整增值税共享比例。同时,按照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界定地方各级收支范围,确保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

在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总体框架下,应进一步改进现行的税收返还、定额补助及专项拨款等形式的转移支付办法,建立健全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

(三)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确保农业基础建设需要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区域地逐步加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首先要解决农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解决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设施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四)公共财政应支持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创新农村土地制度以放活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制,同时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向农户联合与合作,向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五) 对农业、农村、农民实行保障性直接财政补贴

国家对农村、农民、农业要实现保障性直接补贴:对于农民基本生活补贴,按人口多少实施;对于粮食补贴,按各户种粮土地面积实施;农村发展补贴(主要包括特色农业发展补贴、农村环境保护补贴、农村基本生活设施补贴、大学生经营农业补贴等);农业技术服务补贴;良种培育补贴;农民医疗补贴等等。(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商网http://nc.mofcom.gov.cn/

[2]张晋武,《公共财政和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构建》

[3]张俊伟,《建设新农村与公共财政建设》

[4]甘家武,《公共财政与新农村建设》

[5]王加林,《努力建设公共财政支出新体系》

上一篇: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月活动工作总结下一篇:美术器材管理人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