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2024-07-29

论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共8篇)

论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篇1

【摘要】:教师人格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教师人格的界定、对教师人格特征的进一步分析,再结合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可以探究出教师的良好人格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教师人格教师人格特征学生成长

教师是将只是传授给学生的“经师”,也是促进学会全面发展的“人师 ”。一个好教师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让其发展智能;而且能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良好的影响。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对教师心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富有借鉴意义的成果。国外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表明:教师要胜任复杂的脑力劳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但一旦超出一定的临界水平,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对学生的就不再有显著影响。那么此时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国外一些研究考察了教师人格这一因素,发现教师的作风、态度、信息、责任心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显著影响。可见,教师人格是影响学生人格成长,心理发展、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人格这一特殊力量的研究就更有较远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教师人格的定义

从现有的文献看,虽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教师人格的界定却还没有达成共识。

由于角度不同因此定义也各有不同。

教师人格是指一个教师的全部行为,包括行为认识方面和情态方面的因素,如态度、价值、兴趣、判断和需要等。王荣德等认为教师人格是教师作为教育职业活动的主体,在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优良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i倾向性。综合各种研究可以得出教师人格的定义可以是一下方面:

1.从性格品德气质方面看:

(1)教师应当崇尚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应具备博大精深的学问,如果只一知半解,情绪上抵新知识、新观念,都不能算是崇尚知识。

(2)教师应正直、热情、不存在偏见;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格形成,职业选择等等都有直接影响,只有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教师的正直直接影响了学生性格的形成。在教学过程或是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应该以公平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这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学生对社会的冷暖、直接感知于教师,教师的热情,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关注可以帮助他度过难关,减轻伤害,免于形成畸形心理;对于性格内向、有自卑感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热情可以使其矫正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变得充满自信,对所有的学生而言,教师的热情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暗示,给予学生良好的体验,增加对集体、对社会的的向心力。

(3)教师应当具备耐心、细致和温和的良好的品质;一个班级团体的的性质在一半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在建立良好的班风教师需要极大的耐心来帮助与辅导学生。在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方面应细致询问与观察。这样既可

以及早发现个别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可以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团结友爱的集体的形成,有赖于教师是否能耐心细致地体察学生思想、情绪及各方面的情况,并能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耐心细致地为他们消除烦恼,排解纠纷。

2.从教育能力上看:

(1)教师应把握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能力;合格的教师应有能力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使学生轻松愉快学到了知识,又减轻负担。

(2)教育科研能力;在信息飞快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师的能力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应教育学生如何去检索和获取知识。增强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的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4)组织管理能力;教师是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应具有实行规章制度,组织各种活动的能力。

(5)心理咨询的能力;教师应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充当以为咨询人员,来帮助学生解答困惑。

(6)人际交往、协调能力;教师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要处理好学生和家长、同事、领导的关系,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去面对学生,还应该懂得人际关系的协调技术,可以说,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 教师的良好人格特征

(1)良好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人格的一部分,教师理想的性格综合了人格中良好的部分,经过了人格特征的扬弃,保留了一种人格类型中的积极因素,克服了这种类型的消极因素。教师性格特征会影响学生对教师传授业解惑的态度。在情感方面,教师性格好,学生认同教师,学生就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而且教师态度温和这一变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所以,教师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有与良好的性格特征相结合,才能密切师生关系,达到情感共鸣,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完整的独立性

充满自信,不迷信定式,不屈服于权威,具有自己的意志和自主行动的倾向,是教师的一个鲜明人格特征,在教育学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和怀疑精神。没有独立性,就没有个性发展,教育创新也就无从谈起,独立性以个性倾向性 为基础,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的个性倾向性才能产生创新教学的意识与行动,并以这样的人格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好奇心是一种探索动机、进取动力,是一种向未知和未来世界挑战的精神。好奇心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力。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好奇心,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教师要把学生质朴的好奇心悉心地培养成科学的好奇心,教师本身就必须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据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是由教师培养的,教师的好奇心越强,学生的创造性就越高。

(4)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协调能力

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协调能力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愿意与家长及其他教师交往,与人相处多表现出真诚、尊敬、信任的积极态度,因而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接纳;同时,善于将各种关系组织起来,共同为培养学

生完美人格服务。

(5)有力的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教师完美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具备良好的情绪调控能,能正确认识与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能恰当地评价、接受自己和他人,能控制和掌握自己的命运,能及时合理地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乱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才能控制和掌握学生的情绪、情感,为 的教育创造健康的环境。

(6)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

教育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其效能的证明需要时间,教育工作往往是育人过程在学校,体现在社会,存在一个评价上的空间差和时间差。因而,教师应以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执着坚定、无怨无悔地对待学生与事业,坚强的意志力不仅能帮助教师面对繁琐的工作不退缩,而且能使教师理智地保持学生的耐心、和谐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意志品质榜样。

三. 教师良好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高尚的人格形象是教师职业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先生”,“教书”——教学生如何求知,仅仅是教师的使命之一,却绝不是教师唯一的使命,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育人”——教学生如何做人,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也说;教师的人格对于青年代替的,心灵的影响,构成这样的一种教育力量,绝非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之言、任何惩罚条例所能代替的。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的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理想人格,会像“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可以说,优秀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楷模和导师。其实,每一个当过学生的人都曾遇到过一个或几个难忘的“仰之弥高”的老师,都曾为这些老师的人格所感染,教皮d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一个典范。他对教师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论述并引导实践,表现出特有的教师人格。他的思想和行动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使许多学生投入到人类进步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他的伟大人格至今为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所敬仰。

当今我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创新教育进一步加强,新的课程标准正在实施,我们今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更应该成为创新意识并身体力行的先驱者。我们今天强调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师更应该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教书育人是一向光荣而艰巨的工作,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来影响学生,教师人格的塑造应该成为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和人生十字路口,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发生急剧的变化,中小学时期人格塑造得好,将有助于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学习活动及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就能较好的适应社会环境,从而发挥出人的最大创造潜能,若中小学生时期学生的人格发育不正常,将来会出现对社会适应不良,如反社会倾向、犯罪、孤僻、厌世。轻生等。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外,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应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教师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就像艺术大师的作品都体现他们的风格一样,教师也根据自己的人格特点在塑造着学生人格,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于人格的活的源泉。任何规章纲领,任何人为设置的组织都不能取代教育事业中的个性——离开教师人格对教育者的直接影响,那么,深入到性格教育是不可能的。”而这种影响常常是“润物细无声”的,具有健全人格道的教师,其本身即具有巨大的榜样力量,也是一部生动、丰富、深刻的教科书。他们能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去熏陶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思维,用自己的情感去培养学生的感情,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培养学生的耐挫力。

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生性”。在师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观察着、想象着、模仿着,教师的人格就刻上了老师的人格特征的印记,学生一旦形成了健全的人格都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感觉和深层的把握,思想境界会更加高尚。

2.教师的健康的人格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分为外部和内部两部分,外部动机是指学习的动力来自活动以外,如教师和家长的批评和表扬、奖惩和惩罚,而学习本身仅仅是一种手段。内部动机意味着学习动机隐含于学习活动本身,是学生自我激励和自我提高的动机。人不象动物那样完全受条件作用支配,人是一个主动认识者和追求者,他有一种实现自己潜能的内在需要,事实上,没有一个小学生不想成为好学生,而这种内部的学习动机对中小学学生来说,是不稳定的,他只有变成稳定的人格特征时,学习的激励作用才持久而。一般来说,学生内部动机的能量因教师和其他重要人物的帮助而发展。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学习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

美国的鲍德温认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的教师会使学生的情绪稳定。日本教育家也指出:教师态度温和这一变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是息息相关。心境如何,似乎是小事,而教师的心境却会影响教育的环境气氛,假如教师的情绪反映心烦意乱,整天愁眉苦脸或者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那么学生则处于唯恐“无名火”烧及的恐慌之中,他们就不会乐意同教师交往,反之教师精神振作,和蔼可亲,学生心情舒畅,友爱相处,有了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和情绪,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变得积极活跃。

教师是学生生活中一个及其重要的人,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强烈的成就感,事业和责任感,对知识的渴望和热爱,以及智慧和信念,都会使他们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榜样。学生不但会热情地模仿教师的行动,而且还尽可能地学习他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成为认同作用。在中小学,学生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乃是一种普遍现象。当教师的人格品质与学生的理想相一致时,发生认同作用的条件最理想,学生就可能采取教师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对待他的学习。因此,教师的人格修养是关系到素质教育成败,它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更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它不仅影响学生的今天,更影响着学生的明天和未来。

3.教师具有熏陶作用

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就要求为师者平时一举手一投足,都要符合为人师表的要求,要学“圣人”,要做“善人”,要以身作则,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育人环境,构建一种良好的人及关系,通过自

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实践证明,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不教而教,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从而学会自我管理,圆满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教师人格魅力与学生自我管理——教师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林红(重庆文理学院教育科学系,重庆永川402160)

2.《教师人格形象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陈菊明(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 西安)

3.《教师人格研究:回顾与展望》(蔡岳建,谭小宏,阮昆良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市

论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篇2

那么什么是人格呢?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是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人格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人格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二是人格心理特征, 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三是人格的自我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意志自控、情感自控等。教师的人格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 逐渐形成的。教师人格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形成。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能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 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 学习起来情绪饱满;缺乏人格魅力的教师就会使学生有一种非常紧张的气氛, 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 学习情绪低落。同样的课堂上, 由于教师的精神面貌不同, 制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天地。因此, 教师个人人格完善, 也是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需要。“以人格力量育人”这是心理教育的灵魂。

1 教师的性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教师性格的态度特征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尤为密切。许多研究表明, 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教师性格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师良好的性格特征, 不仅时时感染和教育着学生, 而且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九五”科研课题“教师性格对学生影响的研究”表明, 教师性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学生的性格、学习态度、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在课题研究中, 通过对教师、中小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和座谈, 深切地感受到教师性格对学生一生发展的深远影响。

笔者认为性格中最有影响力的应该是诚实正直。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 言教重要, 身教更重要, 《论语·子路》中说,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因此, 教师一定要诚实正直;一定要言出必行、以身作则。一个诚实正直的教师能记住自己对学生学生的承诺, 意识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在与学生相处中能表现出公正的态度, 不掺杂个人的好恶, 不滥用自己的情绪。教师要以温和宽厚的性格, 决不采取有伤学生的心灵。同样, 诚实正直、温和宽厚的性格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这对培养学生的无私诚挚、谦虚大度的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2 教师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影响

情绪和情感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中有很重大的意义, 教师爱的情感既是教育者高尚品质的表现, 同时又是一种教育手段, 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 是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所必须的心理品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 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也就是说, 教师情感品质, 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 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一个理想的合格的教师, 除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以外, 还必须具备诸如热爱、合作、活泼、愉快、乐观、幽默等积极、健康的心理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品质。

教师惟自己先有健全的身心状态, 才有可能在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上发挥做大的效能。相反, 教师不健康的情感状态, 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 为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说, 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 平和稳定, 健康的情感状态, 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 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如果教师心情舒畅, 乐观开朗地与学生接触交流, 有得于学生产生同样的激情, 在学习和生活中精神百倍, 专心致志。反之, 学生们也会抑郁不乐, 感到一切毫无生机, 死气沉沉, 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 也会使他的学生情绪稳定, 一个让学生厌倦而失望的教师, 学生也会压抑、烦躁, 缺乏生气。而粗暴、偏心、不公正、神经质的老师, 可能会使学生产生自暴自弃, 不求上进, 甚至以暴制暴。

3 教师的意志特征对学生的影响

意志特征是人格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包括工作的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纪律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坚毅性、处理问题的果断性等意志品质特征。教师坚定顽强、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特征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等, 教师能够知难而进、持之以恒, 在学生面前始终如一地以沉着、宁静、耐心说服的心态对待学生, 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和榜样, 能给学生以积极影响, 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性格特征。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 各个方面都不够成熟, 他们出于对教师的尊重和热爱, 善于观察、模仿教师, 如果教师没有坚强的意志, 就不能有效地完成教育任务。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尤其要重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家庭的宠爱, 许多学生的意志品质薄弱, 当学业下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或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时, 不能正确地看待眼前的挫折, 往往表现出焦虑、消沉甚至出现抵触的过激行为, 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意志品质差, 而教师有意识地以自己的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等性格特征感染学生, 就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 教师的性格人品、情感品质、意志特征等人格力量都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不一定是学术专家, 但教师一定要有人格魅力。青年学生正处在性格形成阶段, 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 他们总是在教师身上寻找一些可供自己借鉴、吸收的东西, 教师身上散发出来的吸引人的言谈举止, 都是学生仿效的对象, 他们会自觉不自觉模仿、吸收, 从而形成自己性格的成分。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沟通师生感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 它来源于渊博的学科学识, 教书育人的能力, 过人的学术水平以及完善统一的道德情操。正如马克思所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而从这样的老师身上, 学生的性格才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 并受益终身。因此,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学会终身学习, 不断拓宽学习领域, 不断完善自己知识, 增长多方面的才能, 认真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高尚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李玢.世界教育改革走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师德读本[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试论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51-0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播文明、启迪智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又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职业有别于其它职业,它是塑造灵魂的特殊职业,教师的言行,道德修养不仅反映着自身人格的高低,而且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良好人格对学生有一种心灵的感召、感动及感化作用,其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本文在此做一些讨论,与同行共同思考。

一、教师的魅力在于人格魅力

《德育报》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会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会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会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只有充满人性、人情、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中小学生的性格最具有可塑性,人生良好品质的形成、知识的掌握关键在中小学时期夯实基础。对一个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人格应放在首位。在校园里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两种镜头:有的教师,因为学生敬重他,见面就会主动向他们打招呼问好,并喜欢上他们的课,他们常常一呼百应,学生对他们“惟命是从”;而有的教师,学生总是躲着他,尽管他“发号施令”,却没有几个人响应。同样是教师,为什么学生的态度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其实,这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起作用,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吸引学生。教师的人格,会像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人格是教师联系学生的重要纽带,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可以说,优秀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楷模和导师。

二、人格的魅力在于师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少部分人有悖于师德要求,表现为工作纪律松驰,事业心不强,语言行为不注意小节等;更有个别教师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思潮侵蚀,信奉靠山吃山,课堂上马虎应付,课后“家教”热火朝天。这些严重损害了教师的人格与整体形象,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只能产生负面影响。师德是教师人格的核心,高尚的师德是一种强大的教学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身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师德。

三、教师要有幽默感,对学生要有真诚的爱

1、对学生真诚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高尚的、纯洁的爱,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只有让学生多次体会到教师的爱,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才能拉进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将整个爱心均匀地洒向每个学生,让这份爱感染他们,激励他们——这就是教師人格魅力的最大体现。

2、富有幽默感。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该只把课堂当作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把课堂当作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智慧灵感,其乐融融的场所。一个妙语连珠,别具情趣,具有独特个性魅力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使学生在开怀大笑中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师往往让学生铭记一生,难以忘怀。

3、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21世纪是一个学习的时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新时期教师的基本职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法,更要重视学法;不仅要传授各种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4、对学生正确引导的能力。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教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是解决问题的合作者,是破除困惑的探讨者。教师的使命是唤醒学生沉睡的大脑,通过一个眼神、一句真挚赞美的语言、一个亲切的动作,为学生注入发展的动力,让学生做智慧的巨人。而离开正确的引导能力,是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的。

论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篇4

横泾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塑造人格,让受教育者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自己具有美好的心灵,才能使别人的心灵更美好。好的教师,本身就是强大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要发挥自身形象的强大的育人功能,即利用教师健康的人格力量去塑造学生健康、阳光般的人格。

我校开展集体合作电子备课的教学活动中,每一节内容都通过主备的精心设计,全组教师的反复酝酿,经过多次修改,最后形成教案,由教研组长签字后才可在全组内使用。应该说,备课的含量已经相当充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策略已确定,最后的学生练习,课前的学案也都已确定,区别在于学生练习要针对各班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比如必须掌握的知识,每班都要使用;而能力题则各班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这样,在集思广益下的教案同样使用的情况下,各班教学效果还有很大差距。原因所在,是教师的教学风格的体现,是教师的个人魅力的显现,是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结果。由此,研究教师的人格,研究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教师怎样树立人格魅力,怎样提高自身在学生中的形象等问题是很有意义的.由此,我们提出了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显示的内在品质作用的外部行为的总和,也就是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性的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二是个性的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三是个性的自我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

教师人格力量。教师的人格力量,说得通俗一点即教师的人格魅力。它来源于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就是力的表现。”教育的“力”包括感召力、说服力、感染力等等,一句话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指教师个性人格的表现及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教师的认同加以模仿,并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品德。学生在这种心理行为是内驱力作用的结果,从而自觉自愿和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学习工作,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刻苦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

2、威迪对33000名学生的书信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应具备的特点。⑴合作及民主的态度;⑵仁慈、体谅;⑶有忍耐心;⑷兴趣广泛;⑸和蔼可亲;⑹公正无私;⑺有幽默默感;⑻言行稳定一致;⑼有兴趣研究学生问题;⑽处事有伸缩性;⑾了解学生,给予鼓励;⑿精通教学技术。

3、我国著名学者,我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具有这样一些优秀素质的人。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他人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惑的教师;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四、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一 〕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1)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

爱心”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孟子讲究“仁爱”治天下,对学生何尝又不是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全国模范班主任任小艾等,在他们的经验之谈中无不谈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民主和人道的时代,教师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仁爱产生仁爱”的效果。(2)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这就需要教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高尚品质会对学生的情操起到熏陶的作用。一般人的交往都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效,何况教师还是在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时间“传道”呢!教师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等品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接触中,受到感染和启示。“温、良、恭、俭、让”是孔子所提倡的,今天辩证地看也不失为传统美德。教师身上若具有这些品质,对学生和谐地与人相处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社会,在一个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个性都特别突出,而这种突出的个性,多是自我意识太强、专横独断的表现,需要教师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平和、去中和、去协调、去感染。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它会让学生心中形成自已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

(3)优雅的行为去潜化学生的习惯

优雅的言谈举止是一个人气质美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内在美的外化,作为教师应在这方面努力严格要求和完善自己,因为“身教甚于言传”。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道,学生们连老师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表现出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许多学生在坐、立、行、课前准备、卫生习惯等方面做得很差,许多教师也是天天强调,但就是不见效果,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自己在这些方面就不太注意,常有粉笔头乱扔,随地吐痰,写字潦草,上课两手叉腰,手机呼机随叫随接,甚至言语不检点等不良习惯,对学生不仅没有形成正面的积极影响,反而造成负面的消极影响。

其实教师优雅的行为之美也是其美好心灵的外化。一个着装大方优雅、言谈风趣、表情丰富、举止得体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美”感受,使不少学生产生“偶像感”,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行为习惯,而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4)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教师学识越渊博,身心越健康,教师人格魅力就越大,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越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越好。性格是人格中的核心因素,最能折射教师的人格是否完美。教师的性格在认识、态度和感情三个方面直接影响学生。其主要表现是:教师理想的性格有利于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授课的态度以及对学校的态度。可以说,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教师性格的函数。在感情方面,教师性格好,学生喜欢教师,学习积极性就高。所以,教师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只有与良好的性格特征相结合,才能密切师生关系,达到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及时见效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还包括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 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教师的作风和意志等心理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期望、注意、关心等都属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积极热忱的态度能够使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学生喜欢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有学生喜欢教师,才有高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喜欢的人,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学业的发展。(二)教师人格魅力的产生

〈1〉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健全的人格素养。拥有这样品质的人,他才会爱岗敬业,大公无私,他才会以崇高的师表风范出现在同事中、学生中、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他才会自觉地用自己的健全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就会得到的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学生在这样的教师的熏陶下才会容易形成健全的人格。

〈2〉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具有这样条件的教师不但在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和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的关系,会创造出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从这样的老师的身上,学生的性格能得到各方面良好的影响,受益终生。

〈3〉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他们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他们胸怀博大,能容的下性格各异与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学生的长者,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关心学生的思想品质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会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热冷暖放在心间。

〈4〉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不是一味地灌输,包办代替教训,确立新的奋斗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更加丰硕的成果。〈5〉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美好的自身形象。这样的教师,他们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衣着仪表,他们在洁身自好的同时,也会影响和教育学生讲究仪表,注意文明,让那些行为不检点人在他面前自显形秽,无地自容,从而予以收敛,并逐渐养成注意良好的自身形象的优秀品质。

〈6〉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出众的交际口才和交际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教师,他们很会说话,很讲究语言艺术,注重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得心应手。这样的教师学生喜欢接近,并很容易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他的口才,他的能力让学生折服。他对学生教育的话语才有分量,才富有感召力,对 学生产生着巨大的震慑力,对学生的教育是深远的。

〈7〉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样的教师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事物的变化具有前瞻性,进而能对学生因材施教,更有益于学生的发展。他们对事物的发展方向有着准确的判断,从而能得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办起事来八面玲珑,得心应手。特别是在处理学生的纠纷时,善于处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关键,提高办事的效率,会让学生受到教育,并心服口服,心悦诚服。〈8〉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优雅气质。拥有优雅气质的教师一定是学识渊博,充满激情,充满理想,充满活力的人。这样的教师会给学生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他们很会讲究教育的方法和艺术,倍受学生的喜爱,他的品质会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乐意接受他的教育和培养。五 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更好地完成学校提出的“努力把横泾中学办成一定区域一定领域里较具特色和影响力的,让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农村现代化的初中”的目标。我们将借着课题研究的东风,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心理健康,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使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健康、学会反思、富有创意”的人格精神,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真正体现“享受教育,点燃生命,追求卓越,完善人生”的高尚的教师人格。学生在教师的人格力量的教育影响下,德、智、体、美、劳各种品质协调发展,个体健康成长,具有扎实德文化基础、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合作能力,成为“合格+特长”的人格健全的新型少年。真正体现“文明,守纪,进取,求实”的阳光少年精神。六 课题研究的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研究伊始,分别对学生、教师进行书面问卷,教师以“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为调查内容。学生以“我心中的好老师”为调查内容。2. 个案法 抓取典型,树立榜样,跟踪调查,并且撰写个案。3. 观察法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观察,了解教师人 格的体现。

4. 经验总结法 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积累资料,针对研究的成果撰写相应的论文,总结研究成果,并且组织教师学习、探讨,不断完善结果。七 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准备分三个阶段完成:

1. 准备阶段(2007年1月~2006年12月)

(1)在学校教科室领导指导下,成立课题小组,学习理论,进行具体分工,确定课题,初步构想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同组成员学习有关资料,确定子课题并落实子课题方案。2.实施阶段(2007年2月~2008年12月)

(1)按课题方案要求,运行操作,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2)在研究工作中,密切合作,及时反馈,调控,加强流程管理。3.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1)整理研究材料,出版课题研究资料汇编,小论文专辑。(2)撰写结题报告并发表。

论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篇5

国信嘉园幼儿园 金灿丽、周晶晶

摘要:教师评价作为教师得天独厚的权利,它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影响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本文在分析其现状的同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幼儿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教师评价行为;幼儿人格

前言

教育中的评价行为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望达到教育价值增殖的过程。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行为具有管理之意,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途径之一。

而幼儿是逐步依赖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到学会自我评价的。他们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这里的成人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教师,而教师的评价行为对幼儿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教师评价对幼儿的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一、当前幼儿园中教师评价行为的现状分析

(一)晕轮效应

教师在评价幼儿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个态度误区——晕轮效应,教师的评价行为中的晕轮效应对幼儿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晕轮效应也指成见效应,指在观察判断和评价某一行为主体的时候,由于该主体的某一方面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以次掩盖了出的这一方面则演绎、扩张开来形成晕轮的作用了教师评价中的这一效应会对幼儿人格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于幼儿的喜爱程度和智力测验的结果来区分“好孩子”、“聪明的孩子”、“笨孩子”,肯定性的评价较多地给予在语言和认知发展较好的孩子,而对于“爱捣蛋”、“老犯错误”的幼儿,教师的评价往往是否定性的,使幼儿体验不到教师表扬的自豪和成功的喜悦,而更多的是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没其他小朋友聪明,幼儿的挫败感极强,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而且幼儿常常会把教师的评价内化为自己的评价标准,从而容易导致幼儿在完成任务的时候缺乏坚持性和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正因为这样的晕轮效应,导致教师对幼儿作出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会降低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感,使教师的评价不能发挥作用。

(二)评价标准成人化

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会出现言语不当的情况,成年人在对自己同龄人讲话时,往往会考虑到对方的自尊心,而面对幼儿时却很少想到幼儿的感受,忽视了每个幼儿都需要鼓励,需要尊重。

附件一:组织幼儿利用废旧的纸盒进行小制作,在展示幼儿作品时,有一名

幼儿高兴地举起自己的作品让老师观赏,教师一看粘得歪歪扭扭的小飞机,冷漠地随口说道:“你没用心做吧,放那儿吧。”过后其他小朋友都兴奋地谈论今天的作品时,这位小朋友神情沮丧地坐在边上。因为刚才在做作品时,他是很用心做了,但是老师没有给他正确的评价。

附件二: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教师给小朋友们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以下是师幼对话的情景:

师:过了几天小蝌蚪的身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长出了两条腿)

师:对,在大脑袋和长尾巴之间长出了两条会扑水的后腿,小蝌蚪能游得更快了。

师:小蝌蚪急于找到自己的妈妈,它游哇游,这时它看见了谁?

(幼:鲤鱼妈妈。)

师:小蝌蚪是怎么问的,鲤鱼妈妈是怎么说的?我请几对小朋友来表演一下。(表演完毕)

师:通过表演,大家知道青蛙的外形特点了吗?

(幼:四条腿,宽嘴巴。)

师:小朋友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幼:要是鲤鱼把小蝌蚪给吃了怎么办?

师:„„(愣了一下,然后假装没听见,孩子很失落,觉得自己的问题很愚蠢。)

幼儿一旦感受不被尊重,就会产生一种低落的自我感受,形成一种消极的心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蹲下身子与幼儿的视线平行,正确的认识幼儿的接受能力,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或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从而对幼儿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三)评价语言空泛、缺乏个性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存在着比较空泛、缺乏个性和真诚等问题,在幼儿园,我们也会常常听到有的教师每天重复的几句话“你不错”、“你真棒”、“你能干”等,仿佛是口头禅似的。其实,这样一般化、笼统化的评价意义不大,开始还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后来就变成了空话和套话,并不能让幼儿明确地知道自己优缺点,有时还会产生混乱,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效能感,还使师幼关系变得肤浅而形式化。还有些教师喜欢对幼儿进行负面的评价,随意贴标签,如“害羞”、“动手能力差”、“能力一般”、“内向”、“不爱说话”等等,由于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很容易认同教师的评价,结果就会固化他们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附件三:美术活动中,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语言往往不具体,缺少针对性。如“画得不错”“有进步”“真漂亮”等,这类语言幼儿听后并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有了哪些进步。对幼儿创作过程的评价语言也不够深入,缺少启发性。如“你画的是什么”“想想春游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照顾妈妈的”等,这类语言对幼儿来说过于抽象,不易操作,基本上是无效指导。有的教师指导语言虽很具体,但表现出明显的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如在幼儿画完一只猫后,老师启发说:“猫饿了得吃饭,给它添上一个食盆吧”。还有的教师不顾幼儿的想法和体验,采用否定性的语言说:“你怎么画了个黑太阳?”“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重画!”以上这些语言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评价形式单一,忽视非言语评价

教育评价大方式多种多样,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教师在评价幼儿常常用到言语评价,却忽视了非言语评价及其独特功能。其实,在教育中非言语评价使用起来最简便、最频繁,也最有效,能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心理效应。如教师对幼儿某种良好行为的微笑、点头等,对乐于助人者的点头、鼓掌等。这些非言语评价具有其他评价行为所具有的激励功能和调控功能,并且具有其他评价行为所不具有的优势。

(五)评价情绪化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开心的事,如果把个人的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大半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教师遇到不顺心的事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就会影响工作的质量。有一位教师因为受到了批评,情绪不好,当两位小朋友发生矛盾哭闹时,教师没有认真了解、安抚,而是大声的训斥两个孩子。于是两个孩子的心理必然受到伤害,其后果往往不可预计。幼儿的心理是稚嫩的,作为成年人理应去小心呵护,而不是去伤害。做教师的也许工作了一天累了,想休息一下,而这时的孩子由于某种原因想亲近你,缠着你做这做那,这时有的教师就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自己玩去。”这样的反应会导致幼儿极度的失望,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二、改进教师评价行为的策略

(一)正确使用表扬和批评

1.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幼儿

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幼儿,不能带着偏见运用表扬和批评。既要看到幼儿的优点、长处,又要看到幼儿的缺点,根据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作出评价。表扬是为了肯定幼儿,促使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而批评是为了避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为了使幼儿发现自己的缺点、错误,便于及时改正。

2.先抑后扬地安抚脆弱的幼儿

批评对于那些胆小怕事、性格内向的幼儿时,应特别慎重,因为这部分幼儿往往因为老师的批评长时间放不下,表现为情绪紧张、抑郁,对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失去兴趣。教师在评价这些儿童时应主义方法的运用,如私下给他指出哪里做得不好,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幼儿真正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能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如果需要在集体面前批评时,可以采取先抑后扬的办法。这样一来,不但引起这位幼儿的注意,起到了应有的教育效果,而且保护了他的自尊心,避免了不良后果的产生。

3.鼓励表扬“被忽视幼儿”

教师应该重视这部分孩子,应关心他们的成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其主动地与其他幼儿交往、积极的参与集体活动、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更重要的是对此类型的幼儿应该经常给予肯定和鼓励,特别要经常当着全体幼儿的面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这样不但其他幼儿开始注意他,愿意与他交往,而且他自己也能逐渐走出自己的封闭的小天地,从而使自己的社会化进程能顺利实现。

(二)灵活把握言语和非言语评价的时机

幼儿有独立的人格,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渴望教师能够关注他、表扬他。因此,如果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总是受到教师的冷遇、指责或是被教师不闻不问都会使幼儿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容易形成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在对幼儿进行正面评价的时候,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幼儿的优点或成功之处。当儿童有进步时,教师的一句“真棒”、“有进步”的称赞。特别是教师的身体语言动作的支持。即教师运用自己的眼神、表情、手势和其他关怀性的身体动作(如拍肩、抚摸头)等传递对儿童的关爱、肯定与心理支持,如与言语支持有机配合使用,则对儿童的作用更大。当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使幼儿的成功变为可观的,成为推动他继续努力的动力;当然,教师也应该关注不爱说话、不善交际的、胆小、性格内向的幼儿。当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一个赞赏的、满意的眼神,一次肯定的点头示意,一次轻轻的抚摩,都是对幼儿最好的支持和肯定。非言语方式特别是亲密的身体接触在教师评价中尤为重要。教师的微笑、点头、注视、轻轻的抚头、拍肩、握手等都会使儿童感到极大的温暖、关爱和信任,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随之增强。

(三)具体评价为主

教师有时会为了维持班级纪律、组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等目的实施评价行为,或者表扬遵守纪、完成教学目标的幼儿,或者批评违反纪律、不能完成教学目标的幼儿。尽管教师评价蕴涵的目的不同,但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他们往往会把教师蕴涵其他意图的评价当作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单纯评价。因此,不论教师的评价行为是出于维持班级纪律,还是实现教学目标等目的,这些评价行为都会被幼儿简单理解为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评价,并会以此为标准评价周围事件。教师在日常评价中应该以具体评价为主,避免评价空洞和泛化。评价语言要具体,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评价方式具体评价幼儿。具体的评价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便于幼儿理解评价内容,也利于幼儿评价能力的提高。

如在上述美术活动的评价中,教师评价可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你为什么要这样画?”“还可以怎样表现?”引导幼儿边画边思考,完善自己的构思;中大班幼儿能力较强,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教师应更多采用协商和引导的语言,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人。总而言之,教师应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与不同点,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错了”,因为艺术是无错的。

(四)在同伴面前慎重评价幼儿个体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特别是当众评价行为,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择伴行为。幼儿不大愿意和一个经常被教师批评的幼儿一同玩耍,相反,他们很愿意和一个经常受到教师表扬的幼儿作朋友。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特别是当众否定幼儿时要慎之由慎。当众的否定评价不仅会伤害受评价幼儿的自尊心,而且会影响其他幼儿的选择行为,容易孤立受批评幼儿,不利其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

(五)从幼儿出发

教师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幼儿,在此基础上才能实施评价。教师一方面应该认识到幼儿作为尝试独立的社会个体,作为受家庭、社会文化共同建构影响的社会个体,其行为具有复杂性,出现消极行为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更要理解幼儿作为成长初期的个体,他们有着寻求真理、道德、美感的本能,但鉴于知识、表达能力有限,幼儿很多稚嫩的行为也许有着善良的本意,却带来了较为消极的后果。作为教育者,教师在实施评价前应该联系具体场景及幼儿的年龄特征,客观确认被评价幼儿的行为初衷。

客观的评价应该看到每个人的进步,对每个幼儿不同程度的进步都给予恰当而及时的评价。正确的评价应该将目光顾及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和进步。这种评价是针对幼儿个体的行为的,不能轻易把幼儿放入群体与他人作比较。如果我们总是把幼儿的进步与比他强的人相比,那么他永远看不到自己的进步。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着眼于与他自身相比,时时处处让他在教师的帮助下看到自己的进步。而且这样的评价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每个幼儿在各种场合都可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在这种情形下,幼儿往往会表现得劲头十足,他得到一次表扬,就期望第二次。这种积极的情绪就会一直支持他向成人所希望的方向努力。

(六)评价方式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认知是很直观、具体的,如果仅仅依靠语言的力量,评价很难在幼儿身上收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采用一些形象有效的手段配合语言来进行评价。同时要注意,采用了一种教为有效的评价手段以后,也不要一劳永逸,因为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走向成熟的,使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势必会减弱对幼儿的吸引力,从而失去应有的作用。

一般来说,小班幼儿比较乐意接受小红花。小红花是一个实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在受到老师肯定的同时,他可以拥有它。这使得肯定的评价更为直接,更为有力,幼儿以后就乐意重复受到肯定的行为,从而使正确的行为得到强化。中班幼儿对小红花的态度就不那么热情了。中班阶段,改换一种评价方式,这本身就是对幼儿成长的一种肯定,他们是乐意接受这种改变的。到了大班,幼儿的眼界显然比小、中班幼儿宽多了,思维也更活跃,他们爱想问题,爱探求未知的世界。如果能利用他们感兴趣、向往的事物来作为评价方式,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师的评价行为追根到底来源于对幼儿真诚的爱。评价就像一门艺术,其艺术力量在于达到对幼儿的激励作用。这就需要师幼之间真诚的交流,增强幼儿的荣誉感和自尊心。作为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尊重儿童、信任儿童、理解儿

童,这样的评价行为才是科学的、有效的,才是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参考文献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篇6

——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办学经验心得体会

5月份,我有幸聆听了由区教育局组织的“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办学经验宣讲团”几位老师的讲座,使我感触颇深。不由得对小学班主任工作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就我以自己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听西湖集团教学感触谈谈自己的理解。

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管理者,使学生道德、知识、意志逐渐形成的引导者。而我们小学班主任更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也是最重要时期的最为关键的启蒙者和领路人。班主任教师的打扮、师德风范、学识修养、综合素质,甚至是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我想先谈班主任老师的外部形象对学生的影响。

小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是神圣的、伟大的,班主任老师的头上都有一道美丽的光环。作为小学班主任,留给学生的应该是最完美的形象,首先要从外部形象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1、着装要整洁大方、庄重合体,同时也要得体。

2、不浓妆艳抹,要清新自然。保持头发的整洁。

3、进入有关场合(如:教室或集会等活动场合)前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仪容。

4、要精神饱满。

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身教重于言教。而班主任老师良好的外部形象,会使学生产生愉悦,容易产生亲和力。因为班主任特殊的身份——他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定会形成一个健康正确的审美观。

再有第二点:班主任的品德对学生产生着相当重大的影响。“德高为范。”班主任必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班主任的品德具有教育性,能产生强烈的教育示范性作用。班主任首先要爱岗、敬业、爱学生;以身作则、表里如

一、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善于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诚实守信,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能积极地去补救,这很重要。一是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二是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取得学生的信赖,还能使学生形成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和纠正错误的正确方法。班主任应努力地使自己所管理的班级形成人人平等、个个争先、充满爱的大家庭。学生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学习生活,肯定会被班主任的“魅力”所感染,所折服,学生对班主任就会产生深厚的感情,进而由衷地产生尊敬和信任。这样,以班主任为中心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形成。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班主任老师的影响会对它产生良好的道德榜样作用,不仅可以激起小学生在道德体验上的共鸣,而且还能使他们更为具体地领会到许多有关要求和重要意义。从而使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体验完全联系,成为今后的自觉行为。这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第三点:班主任的业务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学高为师。”班主任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管理班级的能力,更要精通业务。要成为教学的硬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大量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课,喜欢得不得了,听课津津有味,做作业一丝不苟。“知识是一种力量。”这是哲学家培根所说的。班主任老师严谨的工作作风、渊博丰富的专业知识会使学产生对他的无限信赖,产生对知识、对人才无限尊重的正确观念,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使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

第四点:班主任老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求知欲强,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在小学生心目中,班主任老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唱歌﹑跳舞﹑画画,甚至认为连他们会玩的游戏班主任也应该是玩得最棒的。这种认识是小学生特殊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阶段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一个综合素质高的班主任,能激发或影响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精神。而且能尽可能的使小学生心目中的班主任与“我”趋于近似,取得学生的尊敬与好感,从而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理论情感的投入使这种影响更为深远而巨大。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也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缺乏感情的投入便失去感情的沟通,特别是热情,它是一种具有巨大鼓舞力量的情感,是人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能使人们积极地去从事智慧活动和创造。我曾写过有关这方面的论文《用爱催开艳丽的花朵》„„

我深信,在班主任充满热情的劳动中,在班主任无比美好的人格魅力的熏陶中,学生们定会茁壮地成长起来,成长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期盼„„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办学经验心得体会

凉州区四坝镇北仓小学:杨

论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篇7

1.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人格”在蔡元培先生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文中有较为完整和准确的解释:“所谓健全的人格, 内分四育, 即: (一) 体育, (二) 智育, (三) 德育, (四) 美育。”由此可见, 人格不单是人的道德品质的统称, 它更是人的才能学识、言行举止、情感意志、品德素质等特征的总和。“魅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极能吸引人的力量”。因此“人格魅力”就是在人品、学识、能力、气质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指的是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 依靠学识、人品、言行等形成的人格吸引力, 是教师才能学识、言行举止、情感意志、品德素质等人格因素的综合。

2.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师人格魅力的特征。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与其他教师相比, 因学术特点所致, 既具有与其他教师相通的人格魅力, 同时也显现出了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独特之处。思想品德课一般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道德性, 反映在授课教师身上, 则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具体而言,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人格魅力的特征包括:第一, 政治规范性。这指的是思想品德课老师首先要思想端正, 把握社会主流方向, 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武装自己, 而后将这种正确的认识带给学生, 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第二, 道德情感性。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一个增长知识的过程, 更是一个由情到行的过程。思想品德课教师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以真实可亲的情感去说服和教育学生, 使学生在这种道德情感中不断受到感化和影响。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人格魅力与课堂有效性的内在联系

1.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师人格魅力之于教育对象的有效性影响。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 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正处于三观确立与塑造阶段的现实的青年。教育对象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熏陶他们, 使其按照社会的发展要求, 通过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活动塑造个人品格, 正确成长成才。

2.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师人格魅力之于教育手段的有效性影响。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交流的过程, 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才有可能得到教育对象的信任和尊敬, 进而使教育对象产生向学的心理, 营造有利于思想品德课顺利完成的氛围。

3.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师人格魅力之于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影响。

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育手段除了教材和教具之外, 更多还需要运用自身的人格魅力, 如知识才能、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等无形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和感染教育对象, 才能使其思想、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教师人格魅力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的案例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教师人格魅力如何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的实现, 也为了对老师人格魅力影响方式进行思考和总结, 我选取了两个案例, 从不同侧面讲述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

案例一:情感交换的力量。

我的好友告诉我, 一堂思想品德课改变了她对家庭的看法:当时她的父亲正过世, 她十分难过, 不想回家看到妈妈哭泣的脸, 感觉世界都灰暗了。后来在一堂课上, 她改变了这种想法。

课堂上, 李老师在讲“我和父母”一课中“家是人生幸福的港湾”时, 突然有几个同学在讲台下议论起来。李老师示意其中一名女生站起来, 并问道:“你们有什么疑惑吗?”女生抬头看向李老师, 说:“老师, 我不赞成您的观点。虽然您讲家庭是幸福的港湾, 但是我看到您的女儿, 她坐着轮椅。您怎么能说自己的家庭是美好的呢?”一瞬间, 全班都安静了。李老师沉默了三秒后, 笑着向大家说:“我同意小佳的想法, 我也曾经质疑过我的家庭还幸福吗?”李老师示意小佳坐下, 然后坐到第一排的一个空位上, 面对我们笑着说:“我的宝宝今年也和大家一样大呢!她和大家一样美丽, 一样善良, 唯一不同的是她一出生就不能站起来了。老师刚开始也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所以非常伤心。有一段时间甚至不能够面对我的孩子。后来我终于想通了。我想问下大家, 有没有同学的亲人眼睛看不见或者耳朵听不着, 身上有残缺的?”有几个同学默默地低下了头。李老师继续说:“亲人的不完美不是指家庭的不幸福。我觉得家庭的幸福恰恰在于它接纳了这种不完美, 并且守护着这种不完美, 这是之所以为家的意义所在。”在好友的记忆里, 她不仅深深为李老师的宽厚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而且她在李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真正体会到了家的含义。在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 她都会将这个含义牢牢记住, 走出失独的痛苦, 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这从侧面也反映了李老师实质上是在用个人的品格去影响自己的学生, 让学生关爱残疾人, 亲爱亲人, 关爱家庭。在这样的言行教导下, 无疑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案例二: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的魅力。

这一案例是本人亲身经历。对我和我的同学来说, 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仅有趣, 还总能引发我们的人生思考。

王老师是一个十分认真的老师, 上课从不迟到早退, 笔记清楚, 讲课完整。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上王老师的课。早在第一节上课前他就和我们说:“不许请假, 不许早退, 不许旷课, 不到扣分。”这四个“不”字如紧箍咒一般牢牢地拴在了每一个同学的额头, 谁也不敢妄动。有一次调课, 教务处通知我们将王老师的课调到了周二上午。但到了上课时间, 王老师迟迟没有过来。班长作为代表给老师打了个电话:“王老师, 您好。今天有您的课, 大家都来了, 您有事耽搁了吗?”王老师急忙回道:“很抱歉, 我没有收到通知。我现在马上赶来。请大家先将第八章的课后练习做完。我很快就过来。”班长犹豫道:“老师, 现在已经开始上课五分钟了, 您还赶得来吗?”王老师说:“我现在打的过来, 麻烦同学们等我一下。”十分钟后, 王老师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 一放下材料便开始讲课。一节精彩的思想品德课准时在铃时结束了。下课前, 王老师向大家道歉:“很抱歉, 今天我迟到了还差点旷班了。”全班哄堂大笑。王老师继续说:“我向大家道歉, 并且给自己扣分。但是由于规定我不能给大家加分。因此我决定我以课时抵分。我们班有四十个人, 我共欠大家四十分, 一分相当于五分钟, 因此我还应该在课后给大家无偿辅导200分钟。”听完这句话, 全班同学都愣住了。有同学站起来和王老师说道:“老师, 不是您的错, 教务处调整上课时间, 没有通知您……”谁知王老师摆摆手, 说:“不论是谁的过失, 我迟到是事实。我甘愿受罚。请大家给我机会。”于是, 全班响起了掌声。教师的模范作用就是这样。因此, 初中思想品德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根据教学环境,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来影响学生, 既可以是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也可以是饱满激昂的上课热情, 更可以以自己行为折射出来的高尚品格去影响学生, 保障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四、教师人格魅力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的影响方式

1. 教师人格魅力之以才育人。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人格魅力中的才指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修养。教学质量理所应当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所以, 在进行教学时, 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和教学修养, 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不断做到与时俱进。只有用发展的目光去审视自己的教学, 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教师人格魅力之以行树人。

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言行举止往往对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意义深远。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全过程, 是思想品德课有效性的重要维度。在学生中塑造良好的榜样作用, 也将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不断以模范的标准来要求和约束自己。

3. 教师人格魅力之以情感人。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师生间的一种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体验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勇气, 增进师生间的距离。良好的沟通交流是建立师生情感的有效渠道, 也是教师展示自己的学识、才能、品格和人生经验阅历等人格魅力的机会。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学生, 更要在课下努力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 做好充分准备。

4. 教师人格魅力之以质尚人。

教师人格魅力中的质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课有效性的最有力体现就是学生品德素质的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以自我人格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 要让学生意识到教师人格的正确性, 即魅力所在, 关键在于要以才、行、情为基础打造自己的人格吸引力、感染力, 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 最终实现树德立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建云.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格魅力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朱萍.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格魅力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1.

论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篇8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 学生人格 优化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93-02

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目前中小学都在全面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众多教育工作者潜心探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过程中,纷纷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我们在关注诸多心理教育内容、方式的同时,更应注意教师本身这一教育因素对学生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其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是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果我们忽视教师这一重要的教育因素,而去寻求其他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发掘出教师自身的教育因素,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把心育工作落到实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催生了新课程体系的诞生,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决定着新课程的进程和成败,因此新课程为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为教师的心理素质带来了新的要求。

一、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

1.消除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素质的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有资料显示,20%~30%的中小学生达不到相应的心理水平或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这一现状要求我们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予以高度重视。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为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宽松的心理空间,教师必须消除自身不良的心理因素。

目前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如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竞争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教学内容改革提出的挑战等。诸如此类的各种压力都向教师集中。一些教师产生紧张、焦虑、烦躁、恐惧、忧郁等非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态失去应有的平衡。若以这种失衡的心态和消极的心理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只能成为空谈。因此,要养护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影响教师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至关重要。

2.提高和维护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宽容豁达的心态、健康高尚的人格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的形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教师的心理素质:

(1)注意科学用脑和用脑卫生。教师劳动的对象单一,劳动重复性较高,时间长了会造成倦怠。刻板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会使大脑很快由兴奋转入抑制,活动效率降低,如果人们注意适时转换工作内容和方式,那么,原先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便能兴奋起来,使活动的效率提高,科学用脑,还要善于抓住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最佳时间,合理地安排学习和工作。

(2)正确对待紧张。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家长的望子成龙和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也对教师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如此就易产生焦虑感和挫折感。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变化强烈的时期,其言行随时都可能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紧张,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紧张事件,增强适应紧张能力,避免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

(3)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与领导、同事多沟通交流,与亲人、朋友和睦相处,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谅解;其次要妥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被学生接纳也会使教师感到心情愉悦,得到一种人际关系上的成就感。

(4)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调整。教师要学会调整心态的技术,就必须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可以运用有关的知识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成为具有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新型教师。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强自我保健。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教师要多参加有益的休闲和文娱体育活动,保持一种良好的身体状态。

二、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

现代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人格品质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先天的遗传,但主要还是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逐渐形成的,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格的培养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而其中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是学生人格的榜样,同时亦能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尊重每個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有助于学生自我构建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有较快的发展。优秀的教师能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不断强化积极的自我意识,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愿望,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良好人格,做人格发展的主人。

3.有助于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心理基础,因此要努力发展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会授以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记忆方法、认知方法和认知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认知品质;其次,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人格动机,学生的情感与远大的志向相结合,能够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品质的形成;再次,提高学生全面地分析事物,深刻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创设适度环境磨练学生的意志,以提高心理承受力。

实践表明,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句话,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紧密地融为一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心理品质不仅可以使教师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各个教育阶段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未来生活道路上谋生的资本,而健全的人格则是他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因此,教师不仅应注重个人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应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文静.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3(2)

2 鞠慧卿.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3(9)

3 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1)

4 马勇琼.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社科纵横,2004(4)

5 王峰、徐冬爱.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缓解教师职业压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

上一篇:调皮的日子读书笔记下一篇:劳务派遣用工的法律风险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