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2024-07-04

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共8篇)

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篇1

我们搞了三天的新材料产业调研,实地考察了十几家新材料研究开发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加工企业。现召开有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继续进行研讨。

材料是工业的“粮食”。新材料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并称为21世纪的三大关键技术,是高技术的先导和基础,未来发展潜力无限。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着力推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引领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发展新材料产业是面向新世纪竞争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材料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新材料的发展起步于国防和战争需要、核能的利用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进入21世纪以后,卫生保健、环保、能源、经济持续增长以及信息处理和应用成为新材料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极大地促进了新材料的发展。据统计,到2006年全球新材料产值超过了5000亿美元,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尤其是半导体专用新材料、磁性材料、激光晶体、锂离子电池、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环境工程材料等,都在以远高于传统产业的速度发展。近年来我国新材料市场快速膨胀。据有关机构预测,包括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信息功能陶瓷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等,市场规模在2010年将达到823亿元,在2012年将达到1300亿元。其中,光电新材料、电池新材料将“唱主角”,在新材料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竞争发展的制高点。美国、日本、欧洲是世界新材料生产的主要国家。它们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关产业和科技发展计划,如美国的21世纪国家纳米纲要、光电子计划、光伏计划、下一代照明光源计划、先进汽车材料计划,日本的纳米材料计划、21世纪之光计划,德国的21世纪新材料计划,欧盟的纳米计划等。发展的重点是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近年来,由于新材料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新材料开发和研究的资金投入,使这一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长期以来,我国也非常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一些重点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目前我国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区域,依托市场优势建立了一批新材料产业基地,如江阴新材料产业带、宁波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等。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后,东北和西部也涌现了一批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特色材料产业基地,如营口的镁质材料、蒙西的稀土材料等。随着产业和市场的不断成熟,国内新材料基地内逐渐形成了相互协作的产业集群,不仅提高了新材料产业的创新能力,并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区域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把新材料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我省是一个资源大省,是能源、原材料基地,煤、木、油等资源型产业占了全省工业很大比重。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林木、石油以及煤碳等资源都在衰减,化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抓住时机,抓紧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而新材料如铝镁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硅基材料、新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呈现加快发展趋势,在我省工业结构中的位置将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在较短的时间内,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依托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努力在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可持续性强的新材料等产

业上做文章,不断降低采掘等传统产业的比重,促进全省更快地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今年胡锦涛总书记和李克强副总理来黑龙江,都把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问题提出来。我们必须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形势,抓紧工作落实,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新材料产业,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全省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我省在发展新材料产业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一是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我省矿产储量丰厚,可开发利用的物产众多。在已查明的131种矿产资源中,探明储量的75种,居全国首位的有石油、石墨、矽线石、颜料黄黏土、长石、铸石用玄武岩、岩棉用玄武岩、火山灰、玻璃用大理岩和水泥用大理岩10种,全省64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为1.4万亿元。

二是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优势。截止2008年,我省拥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257户,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1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2%,主要产品有铝镁合金材料、合金钢材料、石墨制品、硅基材料、新型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农药及中间体、油田化学品、新型建筑材料、复合材料等。有一批有实力、研发和市场拓展能力较强的企业,有些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及产品居国内领先地位。

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优势。我省拥有国内一流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材料科研密切相关的学院有3个,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建有4个研究创新平台。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高分子材料系、金属材料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以及近20个研究所、研究室。还有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省石油化学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究机构。同时,我省新材料企业中,还有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新材料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四是具有增长的市场需求优势。我省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冶金、建材、森工、轻纺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都需要新材料的支撑。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产业规模扩大、结构升级将继续推进,也为新材料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省外市场空间。

下大气力将我省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明确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战略。要用5-10年的时间,把我省建设成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服务现代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具有我省特色的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在发展目标上,今后5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到2015年新材料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在此基础上,下一个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整体实力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全省要重点建设新型镁合金材料、钛合金材料、新型合金钢、新型高强高效焊接材料、人工晶体、聚烯烃及改性材料等“六个优势特色产业链”,建设高档石墨制品、大直径硅单晶及新型半导体材料、新型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特种铜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七个优势特色产业群”。

二是制定和全面落实好扶持政策。抓紧制定出台《黑龙江省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导意

见》,明确提出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指导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同时,制定扶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人才政策等各个方面。对进入新材料领域的投资、企业或者人才,给予显著的优惠,鼓励资源向新材料产业集聚。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方法。

三是要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体系。尽快建立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又具有我省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成果外流、企业不肯承担中试风险、科研单位没有实力进行中试等一系列问题。尤其要探索“股份制”和“捆绑式项目开发”等利益联结机制,使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心创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制。

四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财政的资金支持,安排研究开发的长期专项计划,为新材料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保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费用,利用政策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介入,建立新材料产业投资的创新机制。要完善投融资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建立产业基金模式的风险投资机制。金融机构对市场发展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企业信誉好、处于扩张期的新材料企业,要在提高授信额度、扩大流动资金放贷规模、简化放贷手续等方面给与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及股权质押融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黑龙江辰能担保公司等各级信用担保机构对新材料企业,要主动优先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五是促进军民科技与产业的资源整合。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显著的军转民项目,在省科技创新专项和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定额度,专门支持军民结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强化沟通协调,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共同做好资金、项目、产品研发、发展外部环境等方面工作,协调解决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建立军民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和军民两用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形成军民两大研发体系协同配合与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

六是要发挥中小企业在发展新材料产业中的作用。中小企业具有市场补充、特色鲜明、经营灵活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大力发展本地民营企业,出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鼓励政策。突出解决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融通、市场地位、信息获取等方面的问题。政府的资金要进一步向中小企业倾斜,也包括在政府采购上,在税收优惠上,在贷款和担保上,都要一视同仁,并且予以倾斜。

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篇2

一、得荣县酿酒葡萄产业的探索和实践

得荣县地处川、滇、藏3省 (区) 结合部, 是甘孜州的南大门。辖4个片区工委、12个乡镇、127个行政村, 面积2 916km2, 总人口2.6万 (其中农业人口2.3万) , 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由于处在横断山脉中部, 境内山峦重叠, 峡谷深邃, 高山和极高山占幅员面积的96%以上, 平坝和水域不足4%, 年均降雨量仅324mm, 形成了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 是著名的西南干旱中心。我县独特的光照、温度、水分、土壤有机质、昼夜温差特别有利于酿酒葡萄生长, 有利于产出独特、唯一的优质酿酒葡萄。

2006年4月以来, 得荣县子庚乡、曲雅贡乡被确定为州级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示范片。结合我县实际, 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契机, 积极寻求特色农业发展路子, 县政府多次组织党政考察团到与我县气候、地理条件相似的云南德钦县、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深入考察调研, 发现种植酿酒葡萄是符合国际国内消费潮流, 有利于挖掘我县独特的气候资源, 有利于生产高端农特产品, 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近年来, 我县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 积极搭建招商平台, 全力引进酿酒葡萄企业

2007年5月, 云南太阳魂酒业有限公司在得荣县子庚乡瓦卡村金沙江边租赁村民土地50亩, 采取公司技术人员驻地管理, 当地群众务工形式试种酿酒葡萄———赤霞珠。2008年5月, 经子庚乡党委政府与云南德钦县生物创新办公室和香格里拉酒业有限公司协商, 由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 收购葡萄产品, 在瓦卡村、阿称村群众自愿的形式种植酿酒葡萄250亩。2009年12月, 云南太阳魂酒业有限公司两次来我县因都坝考察, 提出采取“订单农业”, 规划在今后3年内, 以因都坝为中心, 在我县沿金沙江江岸的各乡 (镇) , 建设酿酒葡萄基地2 000亩。目前, 云南太阳魂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注册成立四川省得荣县太阳谷酒业有限公司, 并与我县签订《得荣县酿酒葡萄种苗供应协议》, 公司以1.5元/株的成本价向我县葡萄种植农户提供优质种苗, 以3.5元/kg的保护价收购酿酒葡萄。同时, 县政府研究出台招商优惠政策, 在松麦镇曲雅村郎安同征用土地107亩, 供公司建设葡萄酒庄和酿酒葡萄育苗、种植示范基地。该公司2009年、2010年用我县瓦卡村生产的酿酒葡萄, 以翁甲酒堡的名义, 试产出“翁甲”牌系列高档葡萄酒。我县葡萄基地不断扩大, 仅2011年上半年, 公司就在我县培育优质葡萄种苗50万株, 计划发展葡萄1 200亩, 其中上半年600亩, 下半年600亩。截止目前, 我县已建设酿酒葡萄基地1 250亩。2010年3月以来, 我们积极衔接协调世界最大的干邑酒生产商———法国酩悦轩尼诗公司来我县投资考察。经过公司1年多的多次考察论证, 目前该公司已经确定在我县白松乡白松、门扎等村建设起泡香槟葡萄酒基地, 同时规划在奔都乡等地建设干红葡萄酒基地。

2. 科学编制酿酒葡萄产业发展规划, 努力争取省州项目支持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 争取项目, 找准我县酿酒葡萄产业发展定位, 我们组织专门力量, 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编制完成了《甘孜州得荣县万亩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建设规划书》和《得荣县酿酒葡萄基地项目建议书》, 提出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依托, 规划建设1.55万亩酿酒葡萄基地, 打造以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为主体, 融观光、休闲、会展及藏民族葡萄酒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园。产业园是融生态整治、生产示范、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我县积极与州农业局、省农业厅汇报, 求得了支持。目前, 省、州相关部门已将我县酿酒葡萄产业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 也认同了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为我们继续争取项目奠定了工作基础。

3. 引导发展专合组织, 进一步发挥专合组织对农牧民示范、服务作用

大规模、规范化种植酿酒葡萄, 生产成本高, 技术难度大, 仅仅依靠农业部门和葡萄企业的技术力量远远不够, 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种植农户的积极性, 狠抓本地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的扶持和发展。农业部门通过现场技术指导、放录象带等方式, 指导葡萄技术服务队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根据酿酒葡萄生长特点把握好关键时期施肥、抹芽、封尖、修剪、防治病虫害、无公害生产等关键技术, 确保了酿酒葡萄生产管理技术落实到位。2009年以来, 我县农牧和科技局通过加强对得荣县子庚乡金太阳农特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培训、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逐步推广“葡萄//独蒜/花生”的高效农业立体种植模式, 在酿酒葡萄基地进行合理间套种矮秆经济作物 (如花生、独蒜) , 既不受影响葡萄生长发育, 又可增加盛产前果园经济收益。经测算, 示范基地平均亩增收4 000余元,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收益率。

近年来, 我县先后投入资金25万元, 成立葡萄种植专业技术服务队2个, 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个, 辐射带动农户380余户。通过扶持葡萄技术服务队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增强种植户自觉参与葡萄生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基地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农牧民群众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结合我县实际, 提出未来葡萄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1. 得荣县酿酒葡萄产业发展总的思路

建立1.55万亩酿酒葡萄示范基地, 建设酿酒葡萄种植研发和培训基地, 建成葡萄酒原料生产基地, 建成环保型、生态型和绿色干红葡萄酒、冰葡萄酒生产基地以及国内外著名的以葡萄酒庄为主的酒业观光旅游生态园。带动区域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实现区域农业增效、当地农民增收。

2. 围绕这一目标, 提出了一些有效推进措施

(1) 进一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努力争取政策支持酿酒葡萄的市场前景很广阔, 得荣有发展酿酒葡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外资企业主动入驻投资建设酿酒葡萄基地和中央、省、州的政策支持, 特别是2010年6月11日四川省农业厅任厅长在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和《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酿酒葡萄产业的通知》甘办发[2011]94号文件, 为我县发展酿酒葡萄提供的政策支持, 贯彻落实好这次研讨会的各项工作部署, 进一步坚定信心, 广泛发动群众, 抓好发展机遇, 大力发展酿酒葡萄基地, 支持葡萄企业发展, 推动葡萄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2) 创新扶持政策, 将解决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围绕扩大种植基地, 制定和实施必要的扶持政策, 进一步激发农民种植葡萄和企业投入加工的积极性。一是对在规划区域内新种植葡萄的农户, 第一年由县政府或农业部门通过集中采购, 向农户提供优质苗木, 第二年发放部分架材, 总补助金额达到每亩500元以上。二是对葡萄产业龙头企业, 县财政贴息贷款、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等将重点倾斜扶持, 金融机构要全力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对葡萄专业合作组织, 要加强引导, 大力帮扶。年销售葡萄500t以上的省、州级示范性葡萄专业合作社, 金融、财政等部门将在信贷、资金补助上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同时, 我县将成立葡萄发展基金, 按“财政补一点、企业出一点、农民投一点”的原则, 形成酿酒葡萄发展投入的长效机制。

(3) 完善技术体系, 将解决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问题加快推进酿酒葡萄产业发展, 建立一支过硬的专业技术队伍,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一是将建立专门技术机构和网络。要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甘孜州农业局、四川得荣县太阳谷酒业有限公司和得荣县农技土肥站等建立酿酒葡萄技术培训中心。进一步健全乡村两级技术服务网络, 确保满足葡萄种植户的技术服务需求。二是将推广绿色、标准化生产。将加强葡萄标准化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尽快制定和修订葡萄标准化、绿色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标准确定后必须严格执行, 要加强产品检测, 在主产区建立质量安全监测点, 全程监测果品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 从源头上杜绝质量隐患, 提高葡萄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开展相关系列质量体系认证, 提高产品知名度, 扩大市场占有率。三是将搞好种植户培训。要利用各种培训资源, 不定期聘请葡萄栽培、植保等方面的专家, 对农民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 确保葡萄种植户学到适用技术, 促进葡萄产业优质、高产、高效发展。四是将选派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校培训。酿酒葡萄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生产人才、科技管理人才等, 但得荣县从事葡萄产业发展人数上还远远不足, 人才更是不足。结合我县实际, 将选派一批技术骨干到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葡萄种植和管理技术。

(4) 培强酿酒葡萄企业, 解决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市场问题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葡萄的市场销路也是农民关注的核心问题。有了稳定的销路, 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农民种植葡萄的积极性就会迸发出来。龙头企业建设是解决市场问题的抓手。为此, 我县将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抓招商。我县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通过用地、减税、免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葡萄加工企业, 特别是争取吸引法国酩悦轩尼诗公司落户我县, 进一步增强葡萄产品的加工消化能力,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二是狠抓链条。完善“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运行模式, 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农户和企业间形成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 给葡萄种植农户吃上“定心丸”, 企业负责苗木、技术指导和葡萄回收, 农民按照企业要求组织生产, 实现企业、农户双赢。三是重抓销售。酿酒葡萄销售的关键是要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 切实提高加工能力。我县把发展和引进葡萄酿造企业作为解决葡萄销售问题的重点, 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促进相关企业发展。四是将抓存量。培优扶强现有的龙头企业, 进一步提高产业带动能力。重点支持四川得荣县太阳谷酒业有限公司研发和生产高档葡萄酒, 确保2012年底前建成投产。着力引进法国酩悦轩尼诗公司进驻我县。

(5) 强化重大灾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控能力, 有效控制灾害损失将增加防控设施, 改善防控条件, 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控能力;加强乡村植保机防队建设, 落实统防统治, 实现对重大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加强政府对农业灾害保险的支持力度, 将每年的推广面积都纳入农业灾害保险范围, 增强农户抵御自救灾害的能力, 使酿酒葡萄产业生产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篇3

发表在2011年31卷15期的《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寇宝泉教授、张赫博士和李立毅教授的论文《集成绕组结构短行程直流平面电机》提出了一种可应用于光刻机超精密工件台的平面电机新型结构,并对相关问题做出了深入研究。

平面电机是一种能够直接利用电磁力产生平面运动的电机。与传统的由多台旋转电机或直线电机组合驱动的方式相比,平面电机产生的运动轨迹不是凭借两个相互垂直的导轨在运动方向上的合成产生,而是直接利用电磁力产生平面定位运动。因此它具有系统结构简单、推力密度大、定位精度高、电机损耗小等特点。另外由于摒弃了丝杠、螺杆等中间转换装置,可以实现控制对象与平面电机的一体化,从而使平面电机驱动系统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随动性好以及体积小等优势。

论文在总结比较国内外现有平面驱动装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音圈电机运行原理的平面电机新结构。这种平面电机可以实现高精度、高频响的定位运动,在光刻机超精密工件台的应用领域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中对平面电机多自由度运动状态的实现过程进行了运动分析,利用磁荷法和镜像法建立了平面电机的解析模型,通过3D有限元仿真进行模型验证,并最终加工一台满足指标的实验样机。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均与理论计算相符,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篇4

推动汽车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

襄阳银监分局

为做大做强襄阳汽车支柱产业,营造支持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金融环境,促进银行机构不断完善对汽车产业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银行业在支持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银行业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优先支持东风公司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汽车产品,重点支持东风公司全面扩大襄阳基地整车产量和产能,保持和强化襄阳基地在东风公司中的优势地位。

(二)积极支持国内外优势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在襄阳设立本部,培育壮大襄阳汽车市场主体力量,促进主要汽车企业对襄阳税收、GDP、工业产值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能力。

(三)大力支持襄阳汽车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进行兼并重组,在枣阳、襄州、谷城、老河口等县(市、区)合理布局,在汽车摩擦、轴承、车桥、转向器等汽车零部件、专用车、特种车及汽车整车改装方面实现集群发展。

(四)重点支持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协同发展,全面提升配套服务东风集团能力;积极支持汽车发动机、车桥等已在国内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先进零部件产品企业;大力支持汽车座椅、变速箱、轴承等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企业;优先支持EMS发动机控制系统、安全气囊、ABS系统、自动变速箱等汽车安全、电子类核心零部件企业在襄阳落户生产,形成完整的高技术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提高襄阳关键零部件整体竞争能力。

(五)大力支持东风股份公司和核心零部件企业到非洲和亚洲拓展市场,通过技术输出、海外建厂等手段,参与国际分工,带动襄阳汽车产业全面发展。

(六)积极支持东风旅行车公司、东风股份公司加强纯电动汽车、汽电混合动力车示范运营,扩大市场份额,尽快形成经济效益;大力支持青山、宇清电动和襄阳特种电机等企业研发生产电池、电机、控制器、驱动系统、新能源汽车专用底盘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形成相对完整、实力较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把襄阳打造成国家级电动汽车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产业基地以及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综合示范区。

(七)积极支持各类汽车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培育中高端自主品牌,提升品牌内涵、知名度和美誉度。

(八)大力支持汽车物流和商贸企业发展,突出支持汽车零部件贸易城和汽车超市建设,力争形成1至2家华中地区规模较大的汽车零部件贸易城。

二、银行业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措施

(九)坚持发挥银行业信贷支持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大型汽车零部件集团财务公司,创造条件支持东风、三江、葛洲坝集团财务公司以及光大金融租赁公司到襄阳设立分公司,为大型汽车集团上下游企业、汽车经销商、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大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十)银行业应当提高对支持襄阳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将支持和促进汽车技术提升和产业发展作为促进自身经营方式转变、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自觉加大对襄阳汽车产业的信贷投入规模、力度,提升综合化金融服务水平。

(十一)银行业应当在组织机构、人力资源、授信安排、绩效考核等方面,对支持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工作予以合理的倾斜,形成有序稳定的专业营销团队,积极探索支持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路径与措施,认真摸索适应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服务模式。

(十二)银行业应优化内部审批流程,提高审贷效率,及时有效满足汽车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

(十三)银行业应当对汽车企业进行必要的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类别和发展阶段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其个性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

(十四)银行业应当根据汽车产业链条长的特点,积极革新传统授信经营模式,创新开发供应链融资方式,充分满足与核心企业配套的上下游小型零部件企业的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

(十五)银行业应当根据汽车企业特别是零部件企业的特殊需求,为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融资设计等服务,促进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引进和应用,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特色零部件产品,积极做好全国主要汽车集团配套服务。

(十六)银行业应深入研究国家汽车产业政策,提高识别、评价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前景的能力,及时有效辨识行业风险,全面提高宏观研判能力。

(十七)银行业对汽车企业和项目进行评估时应注意引入外部专家评审机制,根据需要委托专家对其技术、产品、市场等进行调查和评估,有效防范技术和市场风险。

(十八)银行业应积极探索有效的信用风险防范技术,采用应收账款质押、组合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担保方式为汽车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稳步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推动保险机构与汽车消费信贷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汽车消费市场平稳发展。

(十九)银行业应不断充实和完善汽车产业及其客户的数据信息,提高风险防范的信息化水平,构筑科学的风险防范屏障。

(二十)银行业应当建立符合汽车产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的全过程监管,实现对汽车企业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银行业应加强对汽车企业贷款的风险分类管理,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足额计提准备。

(二十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结合新能源汽车金融业务特点,建立合理的问责与免责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追究或免除有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

三、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保障手段

(二十三)政府有关部门应认真落实《中共襄樊市委、襄樊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意见》(襄发[2009]14号),对国家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并在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的协调下落实到位,对支持汽车产业发展工作成绩突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表彰。银行监管部门对其增设机构和创新业务的申请,凡符合准入条件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审批。

(二十四)市汽车产业办公室、高新区、银行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建立支持汽车产业科学发展的信息平台,完善汽车产业发展的统计制度,定期开展相应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活动,营造支持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服务环境。

(二十五)建立各产业园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将信用评价、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担保贷款业务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构建高效、低成本的担保贷款通道,解决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二十六)银行业协会应定期组织召开银行机构之间和银企交流座谈会,研究汽车金融产品开发、风险防范技术以及加强银企对接的措施,促进汽车产业和汽车金融良性互动。

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篇5

郝振省:按照我的理解,出版创新应当是文化创新的一部分。就文化的发展来说,要求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增强它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至于出版创新,最初更多的是指选题策划要有新意,理解得比较简单。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拓展,出版创新有了更广泛、更丰富的含义。我认为,以新的意境、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将书刊、图画、音像、电子等出版物编印或制作出来就是“出版创新”。创新,当然要与众不同,但与众不同并不一定就是“创新”。与众不同是出版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只有既与众不同,又满足社会(市场)的真实需求,或者能开发出市场的潜在需求的出版物才是真正的创新,否则只能是炒作。

出版创新,其内涵是很丰富的。我以为其中出版物内容的创新是根本。就内容创新而言,我认为涉足别人未涉足的新领域、新问题;或者这个领域或问题别人已经涉足了,但是他的观点或者风格存在某种不足,又做了新的修正和补充;或者打破了约定俗成的看法,有独特的认识,这些都应算做创新。这中间,还可以分为原创性创新和再创性创新。原创性创新难,再创性创新也不易。再创性有个前提,就是在原创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有生命力的东西留下了再创性的空间,后人可以对它进行不断的再创造。比如,一些工具书,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内容创新是出版创新的本质,与内容创新相联系的,有出版理念创新、出版管理创新、出版体制创新、出版技术创新、出版人才创新、出版经营手段创新等一系列创新范畴,但这些都是以内容创新为出发点的,又是以内容创新为归宿的,是整个创新系列上的一个环节或一个阶段。一切环节的创新,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到内容创新,而内容创新又要借助一系列环节的创新来加以实现。

主持人:以上,您讲了一些基本概念方面的问题,而出版创新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就实际情况看,出版创新的重要性和现实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郝振省:从实践方面来看,我觉得确实有提出创新这个问题的必要。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全国库存图书累计总价值297.5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和一些权威调查机构的负责人认为,这是看得见的库存量,如果再加上民营渠道和发行渠道的库存数量,全国出版物库存至少有500-600亿元人民币,除去正常周转外,库存价值至少也得有400亿元,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图书市场一年的销售收入(图书市场销售收入为408亿元)。有人认为书价太高是库存积压的重要原因,而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缺乏出版创新,尤其是缺乏选题创新、内容创新,同时也与跟风出版,恶俗炒作有一定的关系。一些出版社既想追求出版利润,又没有多少创新的选题,又缺少创新的能力,于是靠简单地模仿他人,搭车追风。他们所出的书,书名雷同,题材雷同,内容雷同,想占领出版市场,又不被市场所接受,陷入恶性循环,既没有经济效益,更谈不上社会效益,甚至损害了出版业的形象。比如20世纪90年代,图书市场充斥着《策划中国》、《非常中国》、《学问中国》、《解释中国》等一系列的图书,读者不禁要问中国怎么啦!时隔不久又炒作《老相册》、《老照片》、《老房子》等等,老字号一时成了时髦的新鲜货,现实题材淹没在“老”字海洋中。还有的“隐私潮”一时间“隐私”叫声充斥于世。还有些出版社杜撰新概念、新术语,实际内容毫无创意,有的貌似新颖,实际上完全是拼凑而成,这些出版物能不库存积压吗?

实践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版权引进与输出比例悬殊问题。出版创新与版权引进之间不是排斥关系,而是相容、互动的关系。在当前国内原创力严重不足,前沿性、创造性选题匮乏的情况下,较大规模地引进版权,充实了图书品种,开拓了读者和作者的视野,为本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原创作品产生了有力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对出版社来说,通过这种国际交往也打开了眼界,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实力,熟悉了国际出版经营手段和运作规律,有助于他们开发全球出版资源,进一步搞好出版创新。这是从积极方面考虑的。但是也要看到另外一个方面,比如中国畅销书排行榜中,榜上有名的多是引进版本。过多地引进版权,过长时间的延续,不利于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也不利于我们的出版创新。

应该明确这样的理念,引进版权在过去、当前、今后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引进版权了解国外出版同行是怎样在全球范围内挖掘出版资源、遴选新颖选题、寻觅强势作者,进行全球生产与营销的;学习他们是如何进行出版创新,如何锻造国际品牌出版物的;学习他们创新的体制理念和对国际出版规律的把握。这是最根本的。这里其实有一个“临渊羡鱼”与“退而结网”的关系问题,不仅要羡鱼,而且要捕鱼、钓鱼,更重要的是结网,以保持钓鱼和捕鱼的持续性、稳定性。比如说日本引进国外版权,不是为了引进而引进,而是为了研究知识产权部分怎么创新,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后日本由引进大国变成出口大国。

出版创新还有一个著作权的保护问题,著作权的核心问题是保护出版创新。政府扫黄打非除了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一个有利环境外,更重要的就是打击知识产权领域里面的不良现象,盗版、盗印本质上是对出版创新的损害,对原创作者的损害。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根本上是为了出版创新更顺利、更健康地发展。

主持人:对出版创新的认识也是有个过程的,总的讲是在不断深化,请谈谈我国加入WTO后,在出版创新方面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郝振省:总的来说,对出版业,我们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深化的,比如过去我们讲出版时,谈得最多的是我们出版了哪些好书,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现在是要把新闻出版业当做一个产业来发展,并且要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十六大以后,我们对出版业的定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性质上原来强调它的事业性、社会性,现在还强调其产业性;地位上原来是辅助文化,现在是主体文化;作用上原来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现在还要提高国民生产总值。这说明我们对出版业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创新的。

至于谈到中国加入WTO之后的情况,可以说,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国内市场,而加入WTO后出版业也在大步走向国际市场,扩大了选题空间和市场空间。由于WTO规则强调的是服务业的发展,而我们出版业作为服务业的分支,加大了关注力度,从国际范围开拓选题、寻找作者、寻找合作的对象。不少出版社已经成立了一些合作的文化公司,联合开发选题,共同享受出版资源,更多地与国外媒体进行版权、融资和选题的合作。加入WTO后,外资出版环节的进入是一种间接的进入,我们开放的还只是分销领域。

主持人:目前在出版界谈得最多的还有一个品牌问题,请问,出版创新与创品牌有什么关系?如何通过出版创新更好地促进出版社树立品牌?

郝振省:创新是品牌的源泉和动力,品牌是创新的积累、凝聚和结晶。首先是出版社要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人才的优势,扬长避短,选准市场切入点,创新选题,运作特色出版。开始也许其自觉性还不够,但随着特色选题的量的积累,便逐步显现出品牌效应。有了品牌效应以后就是为出版创新划定了相对稳定的活动界限,其走向又是无尽头的,这有点儿类似数学上的有界无限函数及其图像。与过去相比,这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原有选题的无边无际,同时却为品牌创新和无形资产积累

提供了具体的指南,从而避免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必要浪费和流失,使品牌更为鲜艳,更加丰满,更加容易赢得市场空间。纵观国内外出版界这种情况举不胜举,如法国的施普林格出版社的医学图书,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英文辞书,国内商务印书馆的工具类图书和汉译学术名著,中华书局的文史古籍类图书,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计算机类图书,金盾出版社的科普类图书,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布老虎丛书,都是出版社以这类书为其品牌定位,而这些品牌又以这类书为其依托,不断得以提升和扩张,于是出版创新更有其明确的方向,品牌日益有了夺目的形象。读者在购买这种书时,在同类书中首先要找这些出版社的.书,出版社也是把最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这类书的出版创新当中,形成良性互动,存之久远。

主持人:要加快出版创新步伐,应如何解决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及实际操作等方面的问题?

郝振省:以内容创新为发端的出版创新,要考虑到很多方面。因为出版创新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得如何,发挥得如何,保持得如何,这就提出了出版理念创新、出版体制创新、出版技术创新、出版组织创新、出版资源创新、出版管理创新等问题。

1.确立出版创新的理念。从理论上考虑,出版创新实际上和一个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一个出版单位的差别化战略联系在一起。有一句话叫做:“你有科学的选题策划,别人为你打工;你没有科学的选题策划,你为别人打工。”我认为所谓“科学的选题策划”,实际上就是通过出版内容的创新,拥有知识产权。从一定意义上说,出版创新关系到一个出版社的生存乃至发展问题。现在一些出版社之所以还没有这方面的切肤之痛,是因为他们现在还处在某种垄断和保护之中,还没有完全醒悟过来。

2.出版体制创新。举个例子说,有的出版单位是十几个人,几十种书,几万码洋,多年了,就是这样简单地循环,为什么呢?很明显,是因为这些出版社的政策、激励机制不到位,换句话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作用和反作用关系不到位。我认为有些国有单位与民营企业的差距不在于是公有还是私有,而在于他的生产力要素中的管理者、领导者与生产关系的距离是近还是远。我不是说民营企业没有缺点,但是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清晰可感,则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和优点。搞体制创新,应根据十六大的“三个一切”的精神,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连接上更紧密些,逐步做到产权多元化和一定程度的人格化。

3.人才培养创新。有些人愿意给你贡献自己的创新智慧,那么怎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过去的师徒关系――传帮带显然不够;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更加开放的情况下,还应有两种途径。其一,要在创新实践中锻炼创新才能,比如设置项目管理人等;其二,到创新的环境的里面去探索、学习创新的奥秘。人才培养要敢于下决心,舍得把一些骨干力量放到一定的环境里面去。好多单位都这么说,真正要这样做时,想出去的人单位不给拿钱;真正有能力的创新人才,单位又不想让他出去。

4.出版技术创新。现在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调研成为调研极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创新必须有足够的新的信息资源作为支撑。应最大限度地用高新技术手段装备起来,根据特色开发软件,快而全地掌握信息、筛选信息,为出版创新和选题创新服务。比如我们出版科研所的平台中,就考虑到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国外出版界最新的最充分的信息。

5.出版组织创新。这是出版创新长期性的保障,过去的结构是编辑部、出版部、发行部,现在好多出版社都有研发中心或策划中心这个部门是出版单位最重要的组织,因为过去那种随机创新显然不行,把图书的审批权,书号的使用权放在策划中心,是一种创新。有无自己的策划中心,情形大不一样。

6.出版资源创新。过去是作者拿书稿找出版社,后来是出版社主动物色作者报选题,再后来出版社认准某一作者,建立固定长期的关系,再到团结一批作者,拥有作者群。但这还不够,要加强作者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出版社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及发展方向,有组织地组建、形成一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作者基地。

7.出版管理创新。管理部门要加强公众服务,这有利于创新,比如,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就在搞一个全国出版社的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有利于避免选题的重复、雷同。这表明,政府管理部门正在努力为出版社创新提供很好的公共服务。再比如评奖,在政府管理上是一种导向,应有利于真正的出版创新。比如今年“五个一工程”的评选,就要求参评图书要有发行量的标准,参评戏剧要有演出场次的要求,这就避免了过去有些获奖图书得不到公众认可的弊病。有些出版社有两套机制:一套是出要名的书,一套是出要利的书,严格讲这是种扭曲的机制,这种对策和我们评奖的某种不足是相联系的,今后没有市场营销的可观业绩,连评奖的门槛都进不去。

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篇6

内容: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长效脱贫的基础和支撑,是贫困乡村和农户探索脱贫致富的内生性机制,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关键路径。去年以来,我县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坚持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对症下药、靶向治贫,聚焦聚力产业发展,产业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主桥梁。

一、产业扶贫的现状和成效

1、产业扶贫政策导向明确。产业扶贫政策旗帜鲜明,推动了产业扶贫快速发展。相继出台了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办法、产业扶贫奖补考核办法,形成了产业激励机制;出台《*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扶贫小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实现了产业发展保障;明确规定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的*%用于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整村推进资金中的*%用于产业扶贫,保证了发展后劲。

2、产业项目模式引导清晰。积极推广符合县情、群众认可的产业扶贫模式,放大产业扶贫带动效应。农业高效种养模式实用性强。梳理出的*个产业高效种养模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起到了带动效应。产业扶贫模式借鉴性强。印发的《产业扶贫发展带动*例》,是体现各地特色、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法的典型范例,具有极高的的借鉴意义。三是产业项目整合形成了合力。出台财政资金统筹管理使用办法,整合资金*万元实施*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个贫困户稳定脱贫。

3、市场主体带动作用明显。据调查,全县有*家企业、*家有带动能力的市场主体和若干家庭农村与*个村、*多户贫困户对接,以多种带动模式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一是“市场主体+产业推动+合作扶贫”模式。*先后与*个村采取包种苗、包技术、包饲料、保底回收,与村集体和*户贫困户共同出资年底分红方式,发展生态生猪养殖,带领村集体和贫困户共同致富。二是“市场主体+委托帮扶+发展分红”模式。*与*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委托经营协议,银行发放扶贫贷款*万元,贫困户每投放*头牛到公司代养,每年就可纯获利*元。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能人+贫困户”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各地都有相应典型,形成了把产业示范、产业雇佣和捆绑帮扶融合在一起。

4、土地流转创新助推产业扶贫。一是土地股份合作保基本。全县已建立*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带动*户贫困户参与到产业链条上来,预计可使每户增收*元。二是反租倒包双效益。*将流转的土地反租给贫困户,合作社包项目、技术和收购,免费配套生产设施,让贫困户借鸡下蛋脱贫致富。三是代耕代种有保证。家庭农场的兴起是土地规模化效益的体现,一个要田种,一个田要托,代耕代种应运而生,贫困户可以安心打工创收。

二、存在的问题

1、政府、企业、贫困户三者关系没有理顺,没有形成产业扶贫的合力。政策和机制设计没有完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造成政府“大包大揽”,企业“隔河抱腰”,贫困户“被动参与”的局面。存在重基础建设、重形象建设,轻扶贫到户、轻思想引导的倾向,对那些非“兜底”的贫困户,在致力处理好“扶业”与“扶志”、“输血”与“造血”的辩证关系上认识不足,在帮贫困户树信心、找门路上着力不够,致使产业扶贫的内生动力难以激活。同时,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把产业扶贫资金当作救助资金,不愿积极创业就业,不谋求发展产业,被动地坐等“政府兜底”。

2、产业扶贫项目针对性不强,低端化、同质化问题突出。部分扶贫产业选择前期论证不够,上马的多数是短平快项目,弱小散、大路货特点突出,附加值不高,形不成规模,打不开市场,尤其是在项目选择上跟风复制、产业单一,在多数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这些同质化项目很可能一起垮塌,市场风险极易导致贫困户受损返贫,出现“产业扶贫若干年,卖难返贫一夜间”。

3、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市场主体与贫困主体之间的对接路径不够通畅。缺少实力强、带动面广,特别是加工型、产业链条完整的市场主体,此外,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少、实力弱、盈利差、履盖面窄,自身产业发展压力大,难以持久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贫困群众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受益不多。

具体建议:

1、立足资源优势,对接市场,选准扶贫产业。产业扶贫的首要任务是选准产业方向。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各不相同,要立足本地比较优势,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尊重不同群众创业发展意愿,科学制定产业扶贫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带动作用大的特色产业,着力培育见效快、投资低、适合贫困户的富民产业,使产业与扶贫对象所在地区相适应,与扶贫对象自身相匹配。

2、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打造特色产业。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本地资源和传统优势,找准主导产业和优先方向,集中力量发展少数主导产业,打造品牌,形成规模效应,避免遍地开花,平均用力。针对扶贫产业普遍产业链短,产业发展各环节不均衡,难以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的现状,要高水平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瞄准链条补短板,突出产业链条的连接和延伸,有机融合初精加工增值链、资源循环利用链、质量全程控制链,实现特色产业化集群发展,使贫困户在就业和从事规模化种养殖方面获得稳定收益。

3、对接资本和市场,培育产业龙头。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推进产业扶贫,特别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市场主体,鼓励做大做强,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将贫困户组织起来,有效对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让贫困农户分享“接二连三”链条增值效益。

4、深化土地股份化工作改革,加强土地流转制度创新。要鼓励按照“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思路,加快“三社”的发展。要因村施策推行村社合一、自主经营、集体管理的方式,在支部有战斗力,班子有信心,党员群众信任的地方,推行村委会和土地股份合作社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让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着群众走共同致富道路;要因地制宜推行村社合一、社社合作、章程管理的方式,通过与专业合作社依章程合作,共同承担风险,合理规避风险,壮大村集体和群众的收益;要因势利导推行村社合一、社企合作、合同管理的方式,按照东进牧业的模式,即土地股份合作社和企业合作,通过经济合同约定双方的责任。

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篇7

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市直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县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粮、棉、油、花卉、木材、畜产品初、精、深加工等六大产业链,依托资源优势,建立基地,招商引资,培育龙头,拓宽市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截止2011年底,全县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24家,全年企业销售收入50.8亿元,净利润3.2亿元,上交税金

1.8亿元,创汇1520万美元。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达到452家,其中省、市、县三级示范社25家,入社会员9040个,带动农户22600户,统一销售农产品2.2亿元,年人均增收1600元。建成了一大批优势产业基地,种植业初步形成了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优质玉米,30万亩花生,30万亩瓜菜和20万亩优质棉花的主导产业区,推广种植小麦—西瓜—棉花,小麦—棉花—辣椒等一年三—五熟的间作套种模式50万亩,以天源面业,尉氏纺织,福甬针织,旭梅香料为主的规模以上粮棉油产品加工 1

企业83家,产值108亿元。畜牧业基本形成以生猪、肉牛、奶牛、肉鸭、蛋鸡、蛋鸭为主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各类养殖基地540个,以中原皓月、河南雏鹰、华中畜禽物流、兆丰园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企业128家。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县活林木蓄积量170万立方米。以尉氏森腾木业、开封市新茂森木业、晨曦木业、阿凡达精工家俱等为主的木材加工企业600余家。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既解决了农民农产品卖难,又吸引转移农村劳动力55000人,人均增收3500元。农业产业化的提升,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5亿斤,实现了八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98元,实现了八连快,农村经济繁荣,农村面貌欣欣向荣。

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发展现代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这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为契机,把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具体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粮、棉、油、木材、畜牧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强力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农产

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加,使尉氏县早日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具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3个,省级15个,市级50个,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50家,创建农业示范园区2个,农业产业化集聚区1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60个,创省、市、县三级示范社150个,带动农户50000户。建立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20个。具体措施是: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扶强龙、引外龙、育小龙原则,对我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选择一批重点培植对象,实行“一企一策”,重点扶持、鼓励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组建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粮食、棉花、油料等加工企业,加强对外合作,扩大企业规模,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创建示范社活动,力争年底新增市级示范合作社7家。

2、大力推进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建设。从今年开始,建立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土地流转,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或“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流转模式,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有重点的支持粮食、棉花、畜牧等农

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种植养殖基地,确保全县粮棉油等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

3、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抓住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和紧邻港区的区位优势,在西部6个乡镇创建花生、水果、蔬菜、小杂果等示范园区,围绕粮食、花生、棉花、木材等优势产业,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粮、棉、油、木材、养殖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引导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功能设施完善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连片发展,推进产业聚群发展。

4、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经营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名牌,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竟争力,从今年起,政府对获国家、省级名牌的企业将给予重奖。

5、大力推进农业招商。立足我县资源优势,结合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抢抓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之机,进一步完善政策,改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重点引进一批“农”字头的大企业、大项目,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规模。

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篇8

当前世界旅游市场呈现出“散客化”的趋势,欧美各主要旅游接待国的散客市场份额达到了70%―80%。随着散客市场的快速增长,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散客旅游市场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旅游接待服务早已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个性化旅游市场需要。如何接待好来桂林旅游的游客和如何提供更好出游的服务是现代旅游市场对桂林旅游接待服务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鄙人认为这已经是提升壮大桂林旅游产业、确保桂林旅游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目前,国内已经有多个旅游城市设立了旅游集散接待中心,尝试运用新的市场机制的模式,在行业监管下,进行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力图给游客最便捷的方式、最真实的价格,最标准的服务,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散客市场需求。特别是他们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竞合联盟,共赢未来的做法给桂林旅游接待服务品牌以启迪。

一、国内旅游业发展呈现休闲化和个性化

1.自助游市场兴起。二十一世纪的国内游中,以依靠旅行社为主的旅游中间商全包价游的传统旅游方式受到挑战,新兴的自助游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接受。自助游市场发展中自驾车旅游增幅迅速,短程旅行占多数,背包族日益受到关注,自助出境旅游逐步增长。一方面,自助旅游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自助旅游的规模将有较大增长,成为主流的旅游方式。另一方面,针对自助旅游者的配套设施和中介服务将有极大发展。

2.国内旅游消费需求呈现休闲化和个性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成为人们比较普遍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多的国内居民旅游的目的已从“观光”转向“休闲”;随着国内旅游者自主意识日渐增强,他们在选择目的地和旅游方式时更注重个人的自主意识,对旅游产品将更加挑剔,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受欢迎。国内旅游消费将由单一组团观光旅游向形式多样的休闲度假游、文化旅游以及特色旅游项目扩展。

二、国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给桂林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自1998年上海新建国内第一家旅游集散中心以来,我国的一些旅游中心城市纷纷设立旅游集散中心,如:北京、南京、杭州、扬州、无锡、苏州、洛阳等。国内各地的旅游集散中心出发点、建设情况、运营方式等各不相同。

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建于1998年5月,是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为旅游者提供自助旅游服务的事业单位。通过7年的运作,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已摸索出一套成功的发展模式,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杭州旅游集散中心是2000年8月杭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打响“游在杭州”品牌、方便中外游客出游而设立的散客自助旅游集散地。杭州旅游集散中心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支持、企业化运作”的模式,由杭州旅游集团和杭州市政府共同投资兴建,杭州旅游集团控股经营,长途客运集团和公交公司出资参与成立的一家股份企业。作为面向散客为主的旅游机构,杭州旅游集散中心是杭州地区集散客自助旅游、客房预订、票务预订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 “旅游超市”。

苏州旅游集散中心2004年9月21日正式成立,它集旅游交通、旅游信息咨询及旅游服务功能于一体,为来苏旅游者特别是自助游游客及市民提供了出游方便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是苏州旅游对外服务与形象的窗口。苏州政府对于苏州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没有投入任何财政资金,只给予政策层面的支持。

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是北京市市委、市政府为全面贯彻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迎接2008奥运会,作好奥运旅游接待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管理和建设模式,由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首旅集团、郊旅集团、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等7家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在运作方式上完全采取公司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不靠政府出钱。

三、建立桂林旅游集散中心是提升壮大桂林旅游产业的必需

桂林旅游服务市场经历30多年的旅游接待,形成了以旅行社、饭店、交通运输和景点景区为网络的松散接待系统,满足了组团接待和会议接待,开通了不定期的旅游专线服务,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市场化经营的“天天游”散客服务机构,设立了非盈利性的“旅游咨询中心”,推出了自驾车服务点。在政府和行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下,使桂林的旅游每年都上新的台阶。然而,桂林基于市场竞合的旅游服务品牌目前还未形成,更多的合作都是在单体之间进行,没有形成系统的优势,与桂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极不相称。

1.建立桂林旅游集散中心是顺应散客市场快速增长的需要。从目前国内其它省市旅游集散中心运营总体情况看来,旅游集散中心有效整合了旅游要素,通过搭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方便散客出游,使游客真正享受到自助旅游的乐趣。对于桂林而言,筹建旅游集散中心是顺应新时代散客市场快速增长的需要,提高散客旅游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2.建立桂林旅游集散中心有利于提高旅游城市的整体竞争力。筹建旅游集散中心有利于改变桂林目前“散兵游勇”的散客接待服务体系,从而增强桂林接待散客旅游的能力,提高桂林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3.建立桂林旅游集散中心有利于培育旅游接待服务品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旅游集散中心作为一个集旅游交通集散、旅游信息咨询和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它以正规合法者取代非法坑人者,在客源上给“黑旅游”断粮,阻击“黑车”、“黑导”、“黑票提”揽活宰客,从而让游客享受到“高质量、高标准、品牌化”的旅游服务。筹建旅游集散中心有利于强化桂林旅游品牌形象,梳理规范旅游市场。

四、建立桂林旅游集散中心的具体操作建议

1.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借鉴国内主要旅游集散中心运营经验,筹建桂林旅游集散中心应坚持政府主导。从目前国内已建的旅游集散中心情况看,各地旅游集散中心均是由政府出面推动设立的单位,如: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由上海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牵头,杭州旅游集散中心由浙江省旅游局出面推动;并且政府在旅游集散中心运营初期往往从规划、投资、宣传等多方面给以大力扶持。另一方面,目前桂林旅游市场尚欠规范,旅游秩序不稳,仍然受到“黑车”和“黑导”问题困扰。若完全依赖市场调节,旅游集散中心将很难运营,需要政府部门出面为旅游集散中心保驾护航。因此,桂林市政府应积极通过政策、规划、投资、宣传以及教育培训等多种手段来支持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

2.要理顺关系,加强政府各部门协调。借鉴国内主要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经验和不足,筹建桂林旅游集散中心需要政府各部门共同协作配合,尤其是交通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密切配合,负责组织协调和整合旅游集散中心所需资源,如:苏州旅游集散中心设立时由副市长出面组织交通局和旅游局,吸纳交通局和旅游局下属企业共同出资;北京旅游集散中心的筹建工作在市旅游局、市运输管理局的共同推动下,经过了一年多市场调研和论证完成。因此,桂林要筹建旅游集散中心也需要政府各部门理顺关系,协作配合。

3.加强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次序。“黑车”和“黑导”问题不能有效扼制,很难有效保护旅游集散中心作为旅游经营者权益。例如:北京旅游集散中心目前的运营深受“黑车”和“黑导”问题的困扰。因此,桂林要筹建旅游集散中心,政府必须严厉打击“黑车”和“黑导”,坚决取缔非法经营和超范围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次序。

4.科学确定桂林旅游集散中心定位。从国内主要的旅游城市设立旅游集散中心的情况来看,旅游集散中心的类型定位大致有三类:一是由政府拨款建立的自收自支型事业单位,提供半公益性服务。这种类型旅游集散中心是半公益性质的,自身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创收能力,如: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二是前期由政府财政支持的企业,提供半公益性服务。这种类型旅游集散中心除了按市场化运作外,往往还需要提供具有公益性质的旅游咨询、旅游换乘等服务,如:杭州旅游集散中心。三是由政府出面推动建立的企业,完全市场化运作。这种类型旅游集散中心是追求营利性的企业,几乎不提供公益性服务,如:苏州旅游集散中心。虽然国内各地的旅游集散中心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从功能上看,各地旅游集散中心差别不大,均以完善旅游服务为目的,是一个面向散客游市场的集旅游交通集散、旅游信息咨询和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结合桂林的实际情况分析,筹建桂林的旅游集散中心适合采取类似杭州旅游集散中心的这一类型,即前期由政府财政支持的企业化模式。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从目前政府机构改革的趋向看,设立事业单位型的旅游集散中心难度较大;桂林这种以地接为主的旅游城市,旅游企业之间对市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旅游集散中心完全市场化操作的难度较大。其二,政府是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建设的主体,旅游集散中心的筹建是着眼于提升桂林旅游城市的整体竞争力,需要政府大力扶持。筹建桂林的旅游集散中心适合将自己界定为专业分销商型的旅游经营企业。在桂林旅游市场中,旅游集散中心扮演专业分销商的角色,同时还可以成为旅行社、相关旅游企业产品的代理商,分销其的产品。旅游集散中心不从事旅游产品的开发、团队的接待和具体运作,只专注于产品的门市销售。

5.坚持“品牌战略、市场培育、规范经营、优质服务、稳步发展”相结合的运营原则。筹建桂林的旅游集散中心适合采取杭州旅游集散中心和苏州旅游集散中心的混合模式运作,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原则建设,政府出面组织,旅游局和交通局共同牵头,由一家大型的交通企业控股经营,有效整合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导游服务中心资源。桂林市政府要为旅游集散中心的运作创造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运营初期从财政、政策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政府职能部门出面为旅游集散中心保驾护航。旅游集散中心的线路设计、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宣传促销等方面,要符合广大旅游者的需求和目的地旅游市场的现实需要,一切工作的开展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去做,在突出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保证经营效益的快速增长。坚持“品牌战略、市场培育、规范经营、优质服务、稳步发展”相结合的运营原则。

上一篇:生物老师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护士急诊科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