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2024-06-30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共8篇)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篇1

随着国内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在其中的地位不断走入上升趋势,高校内的学生也逐渐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应将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以寻求相互适应的方式[1]。健康的心理教育学是引导学生完善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高校心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现代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呈现出两种原因造成心理学教育在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未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方面,在高校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在课堂中将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简单而又毫无色彩的讲解给学生。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心理学教学来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将心理状态进行部分分析和理解,同时使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更够做到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一面,在高校心理教学中,教师仅是要求中学生凭借单一性对其进行掌握和学习,例如全面性的学科系统、心理学教育理念的准确度以及对相关内容知识有条不紊的清晰度等。换言之,当前的心理学教育过于重视形式方面、思维逻辑等方面的统一,而忽视了心理学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增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篇2

一、初中生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 生理发展的结果。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 身体和生理的变化使其内心产生了一种躁动, 从而不容易控制情绪。过激的情绪在学校、家庭中就会容易产生矛盾, 而学生又没有能力化解这种负面情绪, 产生的挫折情绪积累过多, 就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2. 认知的片面性。

(1) 对周围事物认知的片面性。曾经天真无邪的孩子长大了。随着年龄的增长,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也在发展。经过多年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到了初中这个阶段, 他们对社会和个人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任何事情也尝试着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模仿大人的行为去处理问题。而年龄又决定他们不可能全面地看待问题, 尤其是当他们看到一些事情的阴暗面的时候, 就容易以偏概全。许多他当年认为是很美好的东西都被他发现是丑陋的不好的了, 颠覆了从前的认知。导致其产生震惊, 而且怀疑一切。看见的负面东西越多, 在他们心里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从而导致他们在行为上产生一些偏差。表现出偏执、以自我为中心、钻牛角尖等特点。

例如, 在家庭生活中发现了父母的缺点和一些负面的东西, 在学校发现老师的缺点……曾经依赖和信任的人怎么也是这样呢?产生怀疑、愤世嫉俗、批判、忧伤的情绪, 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导致的行为就是不合作、抗争, 甚至其他敌对攻击的事情发生。

(2) 对自我认知的片面性。随着年龄的成长, 青少年把自己和同龄人相比较, 同时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寻找自己的优、缺点, 有些孩子并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过于自信或者过于自卑。

3. 自我价值的体现和尊重的需要。

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使他们需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的言行;有独立的自我意识, 希望摆脱家庭的束缚。重视自己的形象, 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认可, 得到重视。而如果在正面形象上得不到承认, 就要通过反对权威、反对管教、反对束缚他们行为的人或事情, 来引人注意, 从而在“反方向”得到自我尊重价值的实现, 这种行为也是逆反心理的体现。例如, 在家里, 和父母的争论增多了, 不希望父母再过多地关注自己, 甚至不希望父母进入自己的屋子。在学校, 以前不是很调皮的孩子到了初中的课堂上也会搞恶作剧, 或者讲个笑话, 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其实他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法, 来体现自身的独立感和价值, 目的还是尊重的需要。愤世嫉俗和挑战权威是学生们最爱做的事情。

4. 集体认同的需要。

在家庭、学校、社会这些影响孩子的各种因素中, 朋友和伙伴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为了得到这个集体的认同, 他们往往会选择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如果集体中一些有逆反心理的伙伴占有主导地位, 则会导致另外一些学生的轻信和盲从, 甚至模仿他们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这样几个人的逆反变成了集体的逆反心理。

例如, 在学校里, 某个平时文静听话的女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件小事就和老师当堂顶撞, 而且不依不饶。老师会很惊讶, 很失望。可能并不一定是这个孩子对老师有多大的不满, 她只是想通过做这样的事情来获得集体的认同。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所以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老师要首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得罪”了整个集体。

二、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教育引导

1. 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作为教师, 首先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 从一言一行上为学生做好表率, 在心理和身体上作好自我调节, 在情绪上进行控制, 在业务上做好工作, 尽量让他们批判的眼光找不到老师的瑕疵。让学生能信其师, 行其道。

2. 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

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眼光就不会狭隘, 看问题就会全面。教会学生能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理解遵守社会的规则和规矩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理解父母, 理解成人。这一系列事情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在平时的交流和班会课中老师也要侧重这些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关爱他人的思想, 也对化解逆反心理有很好的作用。

3. 时刻体现尊重的姿态。

(1) 以一种诚恳的态度面对学生。和有经验的老教师相比, 年轻教师的不足有很多, 但是为什么容易招致学生喜爱?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真诚不虚假。这样的老师即使有些缺点也会得到学生的同情原谅的。要知道学生们最容易反感的是那些自以为是、矫情的老师。

(2) 用公平公正的管理来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一视同仁, 不偏向学习好的同学, 不轻视学习差的同学。甚至应该重视和适当照顾那些可能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因为他们往往是很敏感, 很有挫败感的。这一点尤其重要, 不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 作为老师的对立面可能就是整个集体。失去了学生的信任, 学生怎能信其师, 行其道?

(3) 从细节入手, 体现出师生间的一种平等和尊重。与学生交流时“请”、“谢谢”这样的词语可以时刻挂在嘴边。不随意支使学生为自己做事。

(4) 惩罚也要体现出尊重。对所犯的错误要受到多大程度的惩罚应该让学生在犯错误前先知道, 而且同意遵守这项约定。否则随意的惩罚容易使孩子产生对抗。当然这一点要求老师得提前做好预案。

4. 及时平等的交流。

那些有逆反心理的学生, 做错事的机会很多。整天被罚的学生也不会在乎多罚一次。单纯地一味指责、辱骂和过度惩罚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适当的训斥和责备是可以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有时候不恰当的责骂会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到强化。教师应该诚心诚意地和学生进行交流, 尽量用平和的语言来帮助他明白产生问题的本质, 知道导致的后果, 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往往能产生比惩罚和责骂更有效的效果。

5. 理解学生的困难。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理解学生的困难, 策略的制定规则也能够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到疏导。例如, 在初二的一个班, 抄作业风气盛行。班主任知道后严抓严管。很快学生都不抄了, 但交作业的人越来越少。老师一了解, 原来是几个数学不好的同学根本就不会做数学作业。不让抄, 就只好不交了。到最后连数学课也不听了。看到他们几个不交作业, 很多同学都开始效仿。最后连其他学科的作业也开始不交了。班主任发现后及时改变策略:严抓交作业情况, 同时允许抄数学作业, 但是必须要看懂了才能抄, 抄完还要给一个同学讲解一遍才可以。至此学生的交作业情况好转, 那几个数学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逐步提高了。

6. 加强班级民主建设。

一个和谐的讲求民主的班级, 能够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满足。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够使群体的意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7. 丰富文化活动。

丰富的文化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集体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能和实现自我价值, 发挥集体活动对每个成员起到教育、评价和激励作用, 创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从而使活动变得更加富于刺激性、感染性和实效性, 最大限度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在这方面最好的是体育活动, 可以使学生的负面情绪得到及时的释放, 使集体出现一种团结向上的班风, 利用集体认同的心理需求带动逆反的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当然书法比赛、文学艺术展示、演讲、戏剧表演等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8. 发挥家长的作用, 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

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沟通, 使家长意识到自身的影响和子女心理健康成长的关系, 从而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 纠正子女的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效果。

总之, 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师只要细致的观察, 及时的发现和引导, 用真诚和爱心去感化他们, 用恰当的方法教育他们, 走进他们的心灵, 问题总会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关承华.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辅导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11-02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命过程中重要的转型期,全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及对未来的迷惘无疑会使转型期的大学生产生许多心理困惑。当学习、生活、情感交际等方面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时,就容易日积月累形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大学生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在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适时地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辅导,排解他们内心的种种疑惑,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一)高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各方面条件不健全。虽然国家教育部门要求每所高校都要设置有心理辅导中心,并且配备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仍有不少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有的高校虽然已经设有心理辅导中心,但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而是由一些任课教师充当心理辅导老师。这些老师除了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外,平日工作繁忙,无法在心理咨询室坐班。即使对于一些配备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的高校,由于大学里学生人数众多,具有各种心理困扰而需要咨询辅导的学生也很多,想得到一个咨询的机会往往要提前预约并等待较长的时间,导致许多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错过了最佳的心理辅导时间。因此,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许多工作落到高校辅导员的身上。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及隐晦性。大学生虽然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可他们与外界的有各种各样的接触,随着对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认识的增加及深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常常会让他们苦恼,加上在学校里学习的压力、交际中的种种问题及情感上的一些纠葛、就业的压力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此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呈现出隐晦性的特点,有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涉及一些个人的隐私,比如失恋、家庭贫困、自身身体的一些疾病等,具有这些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不太愿意让外人知道细节。目前,高校有限的心理辅导教师难以详尽地去了解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更做不到事后的跟踪,这无疑也会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而高校的辅导员每个人管理200名左右的学生,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可以做到详细了解的,因为辅导员对学生的情况本来就比较熟悉,而且与学生的亲密接触方便辅导员跟踪了解心理有问题学生的最新情况,并适时地进行后续的辅导,这无疑会大大增强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三)辅导员工作的职责。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尽管这一规定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工作职责,可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如果没有心灵的沟通,如果不了解大学生内心在想什么,有什么心理困惑,并想办法为他们排解困惑,是难以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的。因此,为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一部分,也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指引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二、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辅导员工作的亲和性。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的工作特点决定他们必须要每天都生活在大学生当中,与学生亲密接触,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辅导员工作的亲和性为他们参与学生的心理辅导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他们熟悉学生的情况,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学生当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二)学生对辅导员的信赖可增强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一两天之内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后才形成并表现出来,因此要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需要多次的沟通,甚至还要跟踪学生的情绪变化,从而不断改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心理辅导既是一种心灵的救助,也是心灵深层次的沟通,只有双方建立了对彼此的信任,才能使沟通更有效。高校辅导员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便生活在学生当中,他们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将有助于增加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性。

(三)辅导员的工作有利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与跟踪。辅导员从学入学时起便负责管理学生入学前的学籍档案并建立大学生新的档案,学生档案里既有学生详细的家庭住址,也有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还有学生上学之前的学生成绩、操行等方面的记录。这些档案既方便辅导员了解每一学生的成长历程,又方便辅导员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可根据学生的档案并结合家长或学生高中时代的班主任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情况,从而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对于已经接受了心理辅导的学生,辅导员也应多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跟踪了解学生最新的心理动态,并随时争取适当的方法来帮助解决,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可以为学生的心理辅导提供持续性的服务,更好地达到心理疏导的目标。

三、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探讨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篇4

xxx 120904092(材料化学专业)

摘要:考试心理就是一个人在考试的时候心理进行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考试心理往往就能影响一个人的心情。而且心情的好坏,会直接地影响我们工作、学习的效果。我们也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心情好的时候考试不紧张,有的时候就会正常发挥,甚至是超常的发挥,但是有的时候心情不好,即使平时学习用工,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也会因为紧张而发挥不出真实的水平出来。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则会使你如虎添翼,发挥出最佳水平。本文就简单对中学生的一些常见的考试心理进行分析,已经对心理训练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中学生; 考试; 心理; 训练

引言:从中学过来的我们深知考试的重要性。考试心理既是一个历时的过程,又是一个共时的结构。采用功能—结构策略个过程—结构策略,从历时的时间维度,共时的意识维度和考试情境维度出发,可以对在不同时段下的考试心理进行系统[1]而全面的研究。在考试的过程中,及时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并告诉他们训练心理的方法,使得同学的成绩好的更好,不好的慢慢上升。

一、中学生考试心理现状

通过文献分析,归纳出了13种中学生心理问题:人际敏感、焦虑、怯场、自责、家庭压力、身体症状、动力问题、强迫、抑郁、自卑、精神病性、认知问题和神经症。[2]

总的来说,考试中的心理偏差有两种:一是过于放松,难以集中注意力,总是想起别的东西。甚至在考试的时候都会心不在焉,心里总想着一些莫名期末的画面,难以静下心来考试。二是过于紧张,心跳加快,手心出汗,有头晕的感觉。本来应该做出的题目都有可能因为紧张而发挥不出来。而紧张的心理又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大部分的原因就是以上提及的十三种考试心理。那么中学生心理现状是什么呢? 根据有关研究,中学生的考试心理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但不存在学校类型和家庭来源差异。考试心理问题在不同学段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初中阶段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高中阶段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高三和初一分别是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发生的高点和低点。[3] 在中学生中,还存在着学习困难学生和学习优秀学生,这种差别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考试心理。学习困难学生在低考试心理控制、轻度及以上考试焦虑与缺乏应试技巧的人数方面都要显著多于学习优秀学生。这表明学习困难学生与学习优秀学生相比,他们大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平时缺乏考试心理控制的训练,知识准备不足,导致其考试时焦虑水平较高,这会影响考试时考试技巧的发挥,最终影响其考试成绩。所以会得出学习困难学生在低考试心理控制、高焦虑与缺乏应试技巧的人数多于学习优秀学生。[4]

二、针对考试心理问题的训练方法

由于心理训练模式强烈地影响着受训者的学习和结果性行为,直接决定受训者的心理品质培养和优化效果,因此,长期以来,国外先进国家的心理训练和一般性

心理训练两大学术流派。前者认为应根据结合行业特点进行分门别类的特殊心理训练,后者认为应根据所有职业进行基础心理训练。目前,国内外心理训练专家对心理训练模式问题基本达成一致,认为基础心理品质适合于广泛实践活动要求,从事任何一种实际工作,都需要具备相当的学习智商和社会智商,是各种特殊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心理训练应以基础心理训练为主,以特殊心理训练为辅。[5] 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

(一)暗室迷宫法

暗室迷宫就是在黑暗的迷宫中,被测试者要尽快走出迷宫。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被全程监视,记录和统计出错的原因和频率。然后被测试者一次次的测试,使得其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能力增加。

(二)再认回忆训练法

再认回忆训练法主要是提高记忆能力为目的的心理训练方法。包括肖像记忆描述训练、数字符号记忆训练和实景记忆训练。就是让受训者观看一组图片、头像、数字材料等,然后考察其记忆情况。并且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可以进行强度的增加。

(三)抗干扰训练法

抗干扰训练法主要是提高自我的心理控制能力和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心理训练方法。就让受训者进行在有背景材料和无背景材料两种条件下进行划消符号干扰训练。

其他的方法,比如说还有应激情境训练法、音乐训练法、自我调节法、自我暗示训练法、角色扮演训练法、身心放松训练法。

心理训练是需要长期有计划的坚持,才能真正的提升心理综合素质的作用。

三、关于心理问题的思考

考试心理问题大多出现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身上,但也有少部分出现在学习优秀学生身上。心理问题很多都会有导火索,学习困难的学生长期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怯场焦虑等心理问题,根本原因就是知识掌握不牢固,考试准备不足。而那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出现考试心理问题的导火索大多是家庭压力或者老师压力大,还有就是偶尔的失误导致了马太效应,让学习优秀的学生都怯场考试。这类学生应当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才能走向正轨。

四、结论 考期逐步临近,考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情绪焦虑会让学生感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记忆力下降,精神难以集中。如:记得很熟的单词怎么也想不起来,面对题目看了多遍,不知是什么意思等现象;而生理上则容易疲倦、失眠、多汗、厌食、心跳加速、头脑混乱,甚至引起神经衰弱。我们总说细节决定成败,心理的问题真的不容忽视。在学生出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应该多多关系学生。主要就是提高学习成绩为目标,通过专题辅导、个别咨询辅导和家庭间接辅导等途径。平时应该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素养。

参考文献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篇5

我们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害怕参与竞争,而不敢表现自己;或者是等到老师已经抽到别的学生表演时,他才敢在下面悄悄地模仿;偶尔被老师点名展示时,也是妞妞捏捏,满脸通红,一些本该会答的问题或会做的动作,因为胆怯而不敢回答和展现。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并不少见。存在胆怯心理的学生共同特征是:因惊恐、焦虑,导致其言语和整体行为出现异常,甚至是局促不安、手足无措。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情绪状态,势必影响学习,形成畸形乃至“厌学”心理。

一、体育胆怯心理的形成原因

学生体育胆怯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与传统体育教育传承下来的一些呆板、僵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对当今一些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的曲解,也构成了学生胆怯心理得以滋生和成长的土壤。这里简单罗列几例:

1、谦虚,谦虚,越歉越“虚”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一些体育教师用来告戒那些刚刚取得一点而成绩,就产生了所谓“自满情绪”的学生时,所惯用的“律条”。例如,某学生在体育比赛中获得了好名次,然而,他却被告知“比你好的同学还多得很,你应该谦虚地向他们学习。”教师的本意是想以此激发学生的斗志,鼓励他们向更高目标迈进。但事情往往并不像教师预料的那样,对部分学生来说,教师的告戒无异于在给他们泼冷水,一些成功之后的大胆念头、欲望和快乐的情绪,转眼之间就被这一古训支离成破裂的碎片,天真活泼和酷爱表现的天性大打折扣。而后这些学生事事小心谨慎,甚至回答、示范亦是瞻前顾后,一种胆怯心理至此油然而生。真可谓“谦虚,谦虚,越谦越‘虚’”。

2、优点不说流失了,缺点越说越多了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优点也是一种流动的液体,即便是教师把它捧在手上,也有随时“流失”的危险,更不用说不闻不问了。而历史传承下来的一些“律条”,诸如“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不得了”,或者是“用显微镜来查找自己的缺点”等等,都会让学生造成一种生活在缺点空间中的假象。对于一个在缺点空间中穿梭的学生来说,心理难免受到缺点的挤压,形成一种害怕错误的胆怯心理。这样的心理又会导致学生从这个缺点的阴影中陷入另一个缺点的泥潭,进而形成一种“优点不说流失了,缺点越说越多了”的恶性循环。

3、期望太过期望,因而没有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激活自己的教育对象,戏剧性地活跃课堂氛围……”这就是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所命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然而一些教师主观上不切合实际的过火期望(恨铁不成钢)反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极易导致学生胆怯心理的出现。例如:期望学生较快地掌握一个技术动作,却又嫌他们进步的太慢;期望他们都能很好地展示技能,却又以法官的口吻对他们的表现加以无情的批判,说:“你的动作还不够准确……“这样一来,学生自信与勇敢的引擎在启动的瞬间,他已经感觉到等待他的将会又是一次失败。失败使他们害怕,害怕又使他们胆小。

4、挫折,挫折,挫得太凶

挫折可以提高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发展儿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优良个性。但是一些教师直接把“挫折”和“批评”甚至是“体罚”等同起来,却不知这样的等同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一些挫折容忍力低的学生因为这种“批评、体罚式的挫折”而显得惊恐和不堪一击,严重的甚至丧失自信与尊严。这样看来,对于学生胆怯心理的形成来说,:“挫得太凶的挫折”也难脱其责。

二、体育教学中克服胆怯心理的方法

小学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让学生和胆怯心理告别,还须尽早抓起,从学校体育教学中开辟捷径,为此我提出了如下的几种方法。

1、对比鼓励法

即让学生在一种横向(纵向)的比较过程中,有效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唤醒沉睡的自尊、自信意识和自我表现的勇气,逐渐消除胆怯心理。众所周知,小学生最崇拜的人通常是教师,因而教师切不可一味地把自己打扮成权威、完人的化身。而应该以自己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人人都是有缺点的。例如,在一次学校运动会报名动员会上,学生听说竞争很激烈,都害怕比差了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丢脸。了解了他们的这种心理后,我对他们鼓励道:“以前老师参加体育比赛的时候,也曾由于心理害怕摔了大跟斗而比了个最后一名,难道你们要让这个最后一名一直保持下去吗?”听了这番话,学生们虽然心存疑虑却又捧腹大笑起来。一个学生半开玩笑地说:“陈老师跑最后一名,我就是不得名次也比你强,我要参加……”我马上对这位学生的想法给予鼓励。其他学生也由于心里有了底,纷纷举手报名参赛。

2、优点放大法

所谓优点放大法,就是教师雅用一种欣赏与赞美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微小的闪光点,并适当而又巧妙地加以放大,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突破因缺点和失败困扰所形成的胆怯心理,找回自信。例如,有一名学生由于长得比较胖,体育成绩难如人意,每次在课外见到我时总是低头不语,或者老远就躲避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她乒乓球还有两下子,一连战胜了三个同学,好不威风。借此机会我亲自参战,而且屡站屡败。一些学生对我说:“陈老师,您太笨了,连个女生都打不赢”。我自我嘲解到:“哪里是我笨嘛,分明李丹就是一个‘武林高手’,我怎么会是她的对手,大家以后可不要小看她……”当时,李某那股自豪劲儿就别提了,一个劲儿地大喊着:“陈老师,再来一盘。”后来再见到我时,她低头躲避的习惯被一句我所熟悉的话所取代——“陈老师,一会儿我们来打乒乓”。

3、角色扮演法

具有胆怯心理的学生,其实内心非常渴望成为一个大胆、勇敢的人。但现实条件与心灵渴望的矛盾,导致这种无所畏惧的渴望被主观的胆怯与懦弱所掩盖。“角色扮演”的游戏对于帮助学生获得这种勇敢的渴望,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个身体素质较差又比较胆小的学生,教师可以在 “老鹰捉小鸡” 游戏中总是让他担任勇敢的“母鸡”的角色。角色扮演对这位学生的改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开始给自己提出了奋斗的目标:今后要当一个身体健壮而又不在胆怯的学生。

4、竞争消除法

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足球或篮球比赛开局的几分钟,比赛双方队员都可打得很乱,毫无章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的比赛会越来越精彩。这种现象是因为竞争结果的不确定性使队员们产生了一种紧张、焦虑的情绪,但是随着对比赛的适应,队员的焦虑感会渐渐地降低。体育比赛中的这种现象对于我们帮助那些心里力求表现自己,却又不敢表现自己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于是,在教学中我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学练比赛,让那些胆怯心理比较重的学生进行展示和表演,长期坚持,对于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培养他们坚定勇敢、赋予挑战的性格,能起到水滴石穿的效果。

5、有意提拔法

具有胆怯心理的学生,往往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因而他们做事往往小心翼翼。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我有意让这样的学生担任体育小干部、体育小能手一职。例如让他们尝试着帮助老师指挥口令;或者让他们管理课堂纪律等。而对于那些体育能力的确较差的学生,就是让他们帮助老师布置、收拾一些器材场地,都会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而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无疑对他们的自尊和自信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保护了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就保护了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辅导的方法 篇6

增城市新塘镇第二小学 俞小玲

[内容提要] 在开放和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淘汰。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而课外阅读的全面高质量地展开,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为此,本文从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指导和开展阅读活动三方面论述了教师应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 小学生 课外阅读 辅导 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应达到150万字,同时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在“附录”中提出“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足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我们做过粗略的统计:小学12册教科书,每册教材课文一般30篇左右,每篇按800字计算,那么小学阶段的教材阅读量还不到30万字。这只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总量的1/5。如此惊人的数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下文笔者将从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指导和开展阅读活动进行一些探微。

一、引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面对浩如烟海的报刊图书,有的学生良莠不分,有的不知从何读起,有的沉湎于音像作品,而对文学图书兴趣不浓。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教育教学需要进行科学分析,认真引导选择。引导选择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性。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要注重科学性。笔者认为科学地选择课外读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1、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过深、过古、过洋的读物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收效甚微,而且会把学生引进死胡同。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阅读兴趣侧重点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爱读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小故事等;中年级学生的兴趣在于革命故事、科幻童话或小说、科普读物等;高年级学生则侧重于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文字优美的散文、情节曲折的小说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适时地灵活地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符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书籍或篇章。

2、要考虑儿童的个性。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自然。所以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发展。

3、要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二).趣味性。读有用的书一直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心愿。然而很多教师、家长总凭自己的眼光和兴趣,把“好书”强加给学生,希望得到功利性的效果。其实收效甚微。为了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应该适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推荐课外读物。常用的推介课外读物的方法有:

1、内容梗概介绍法。教师简要地把主要人物、事件、精彩的段落或生动的描写向学生介绍,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强烈的愿望。

2、悬念介绍法。教师绘声绘色地描述一个精彩片段,在学生饶有兴趣时戛然而止,这样更能激发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如学习《草船借箭》,介绍书中人物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物时,学生便对诸葛亮这个近乎“神”的人产生了兴趣。学生正听得入神时,来个“急刹车”,激发“欲知详情”请看有关书籍的欲望。

3、故事诱导法。教师可以抓住孩子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经常在课堂上讲一些优美的童话故事、历史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等。当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完时,教师可抓住孩子好奇、探究的心理愿望,指导他们去读《一千零一夜》、《西游记》、《朝花名拾》等书。推荐读物时,教师要把趣味性放在首位,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氛围,提倡“无为”读书,快乐读书。

(三).思想性。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因而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根据学生成长的需求,适时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的优秀读物,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少年儿童处于思想道德养成期,可推荐《雷锋》、《可爱的中国》、《极限人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闪耀着高尚人物思想节操光辉的读物;在重大纪念日期间,也可推荐相关的一些读物,如12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就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禁毒的文章和资料来阅读。6月5日是世界环保日,推荐《只有一个地球》,清明节推荐《先烈的足迹》,国庆节推荐《光辉五十年》等等。

(四).关联性。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课本不过是个例子,如果在教学中只钻进课本而不走出来,学生所学得就非常有限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在内容上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由点到面,进行书本开发,鼓励学生多看课外读物,力求做到每学一篇课文都能把学生引导到课外相关的读物中去,丰富学生的见解,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如:学了古诗〈咏鹅〉,推荐读《小学生必背古诗》或《唐诗三百首》;学了《公鸡和狐狸》,推荐读《动物故事》、《益智故事》;学了《海底世界》,推荐读《海底》;学了《麻雀》,引导学生上网或到书店等地方查找关于母爱的文章来读;学了《爱迪生孵小鸡》,指导学生去了解爱迪生、牛顿、贝多芬等名人轶事。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可谓:“百花齐放,其乐无穷。”

(五).时代性。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重大事件频频在我们这个世界发生。教师要踏着时代的脚步,及时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如中国载人飞船“神舟六号”胜利上天,向学生推荐读《爱科学》;禽流感袭击本地区,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报道,等等。

二、学生的阅读指导。

伏尔泰曾说过:“大部分人不会读书。对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对他们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教师有效的阅读指导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根本保证,是使学生课外阅读形成习惯并不断提高层次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

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余,但把所有任务都放到课余去并不合适,因为孩子在课余的阅读时间通常是无法保证的(课外阅读并非单指课余阅读,还有课本外阅读的含义。)在语文课时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还能抽出时间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课文只是体现阅读理念的一部分,更多的阅读实践应放到课外。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曾经介绍说,自己一般只花一学期的1/2的时间就教完教材,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让学生阅读教材外的内容,其教学效果很好,成绩斐然。因此,教师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二)指导阅读方法

促使学生获得阅读成功的方法有很多,笔者认为首选以下几种:

1.教师引领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只有热爱阅读,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心灵对话的话题,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并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在教学中,教师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共生”效应。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读。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应关注当代作品,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学生的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他们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区别的。因此,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对话,不仅有利于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第三是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对阅读活动的推进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教师与学生结成书友,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这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2.储备内化读。也就是强化语言积累。一个人的语言积累反映他的语文水平。因此,在课内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合适的优美词句,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诗文佳作等,有意识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并鼓励学生做好阅读记录,养成习惯。但是,为避免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老师不要以作业的形式作硬性要求。而且,这个阅读记录也不同单调的“读后感”。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只单纯地填写(或由大人协助填写)图书的有关信息(书名或文章题目,大约字数,阅读时间),再加上“很好看”,“很有趣”,“一般”等简单评价就可以了。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记录内容,如内容提要,感受体会,好词佳句等。老师要把握的是,既不能让阅读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又不能让学生觉得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3.探究问题读。孩子大多好奇。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自身现象都心存疑问,如“沙尘暴是怎么形成的?”“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社区垃圾为什么这么多?”“孩子的长相为什么像父母?”等等。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收集有关资料,解决问题。简言之,就是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解决问题。这就是探究性课外阅读。

4.浏览式读。我们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又很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广开眼界,必须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法。有的文章是属资料性的,只翻一翻,知道大概内容就行,有的文章,虽然重要,但目前还不急需,或者是力所不能及的,也只看一看,记下一个纲目和出处即可。浏览重在广博,拓宽知识面,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

5.筛选式读。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有选择地读,与自己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跳过去不读。跳读,重在“为我所用”,又保证读的数量。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

学生学会读书,教师有效地指导阅读是非常必要的。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才会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三.把阅读活动贯穿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进一步帮助他们解决怎样读的问题,把阅读活动贯穿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还要开展各项阅读活动。通常可开展以下几种活动:

(一).开展“一分钟见闻”活动。在每节课前要求3——4个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的书,把书的主要内容描述出来;可以开展“背百首古诗”,“古诗知识竞赛”,“成语接龙”,“讲故事”等一系列的读书专题活动;

(二).每周设立“谈天说地课”。在这一节课里,学生可以演故事,可以读故事,可以谈谈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还可以说说近段时间的所见所闻,不求形式的统一,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平台,展示阅读后的收获。

(三).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让孩子们在课外读完同一本书(当然这本书应该是精心挑选的)后,用课内的时间来讨论。教师是讨论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他并非是以自己的看法来替代学生的见解,或者最后归纳出一个“定论”。而是提供一个尽情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在讨论中,老师宜重在营造自由自在的讨论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为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等。老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即时发现学生的反应,善意地提醒学生而不是斥责;对于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如冷场,离题,起哄等,老师事先应该有充分的估量,并有应对的措施。

(四).开展朗读比赛、故事会。定期举办课外阅读故事会、朗读比赛。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机会;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应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篇7

一、形成原因

第一, 家庭教育中“望子成龙式”和“不管不问式”两种教育方式的不恰当, 导致学生出现心理挫折。“望子成龙式”的家长不顾孩子的自身状况, 把孩子学习成绩好、最终考上重点大学作为几乎唯一的奋斗目标。由于家庭的期望值过高, 导致孩子心理压力太大, 使孩子长期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中被动地学习, 很容易造成心理挫折, 产生逆反心理, 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崩溃。每年的高考结束后, 都会出现一些落榜的考生因想不开而走向绝路的悲剧便是很好的例证。与“望子成龙式”的教育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不管不问式”的教育方式, 这类家长认为孩子不用过多管教, “树大自然直”, 对孩子放任自流。在家长这种长期冷漠的行为中, 孩子大多数心理脆弱, 逆反心理强, 遇到一点挫折便会承受不起, 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第二, 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 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挫折。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给人们带来了选择, 也带来了迷茫;既带来了活力, 也带来了压力。身边成功者、失败者交错的脚印, 社会上部分人对价值观的曲解、对价值趋向的迷惑, 搅乱了学生本来天真的心灵, 他们极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或者为了出人头地拼命苦学, 或者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由于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 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 便有一种天要塌下来、地球要毁灭的非常无助的感觉, 使那些心理尚不健全的学生无法适应, 也不知道怎样去调整适应。

第三, 学校教师教育方法不当, 使学生容易出现心理挫折。老师的话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是很重的。一句伤及心灵的语言, 一个欠考虑的做法, 都可能使学生心理受挫, 造成一时甚至一生无法挽回的影响。我们班曾有个很聪明伶俐的女孩, 可上课却常常走神, 请假、迟到不断。在与她父亲的一次交谈中, 我谈了对孩子的看法。她父亲讲, 女儿上初中一年级以前很听话, 学习成绩也不错, 可是有一次, 她没有完成家庭作业, 被老师狠狠地罚了一顿, 连中午饭也没顾上吃。从那以后, 她早晨常常说肚子痛, 不想去上学, 有时甚至蹲在厕所里不出来, 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我问:你没找老师谈谈吗?她父亲很无奈地说:老师并没有恶意, 也是为了她好。很显然, 这是很典型的因教师教育方式不当而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挫折、导致学生厌学的事件。在以后的几年里, 我虽然尽力去关心她, 呵护她, 却收效甚微。

二、解决办法

第一, 学校、家长和社会应该尽快端正认识, 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观。客观、全面、发展地看待每一个学生, 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刻意追求的, 学习成绩决非是唯一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学生, 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经对我校近几年的口头评价工作做过调查, 发现老师对学生如轻柔春风、似温暖阳光的口头评价, 会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 利用教育的主渠道, 挖掘教材因素, 培养学生抗挫折的素质。目前学校各科教材的内容都注意了思想教育的渗透,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提高学生的耐挫折素质的好教材。如果教师在授课中能充分挖掘这些因素, 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 进行教育, 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思想品德课本中有关领袖、英雄战胜困难, 直面逆境, 视死如归, 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学家不断战胜挫折、不懈追求的奋斗之路, 都可使学生懂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但挫折并不可怕, 它能使人奋起直追, 变得更加坚强。

第三, 经常开展切实有效的课外活动, 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 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分析形成挫折的原因, 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 多看光明前程, 在挫折中锻炼自己, 以消除挫折的负面效应。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学会大度达观、积极进取的为人处世之道。要主动创设挫折情境, 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经受艰苦磨练, 如:长跑、登山、野营、军训等, 通过“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的磨练, 着力培养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气馁、不灰心、坚韧不拔的精神。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篇8

关键词:游泳;心理;恐惧;方法;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51-02

游泳教学是在水中的特殊环境中进行的,对于身体能力和基本技术较差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害怕、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即使已经掌握了基本游泳技术的学生,也可能受其他同学的影响,产生畏惧情绪,不利于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因此在游泳课上,只有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将教学进行得更好,才能起到课程的健身目的。

一、游泳中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1.特殊的运动环境。游泳运动是在水中进行的,陆地上的环境与水有着很大區别,因此人体在改变环境的情况下,会产生种种不适应,由于害怕这些不适应,从而会产生许多的心理障碍。第一,在游泳过程中,人体没有了地面的支撑作用,由于水的浮力作用,人体容易东倒西歪,失去平衡,从而容易溺水;第二,人体正常的体位是站立位,主动前进是处于头上脚下的状态,而游泳则不然,游泳是在仰卧或者俯卧体位的情况下沿着头顶的方向前进的,这就打破了一般的正常前进感,而在水中是没有其他可以攀附的物品,从而自己很难使身体直立起来;第三,特殊的环境要求不同的呼吸方式,一般在空气中,人是用鼻子呼吸的,而在水中,为防止“呛水”,人就必须要学会用口吸气,在改变呼吸方式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不习惯偶尔引起呛水咳嗽,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2.自身经历及外界传播恐惧的影响。游泳练习时,由于初学时的兴奋和一时好玩,容易引起呛水或溺水的危险情况,当经历过一次危险后再次练习游泳时,往往在心理上留下恐惧的“阴影”。另外,曾经听过或见过他人溺水事件的学生也会导致心理障碍,特别是在游泳练习的初期,一个人的恐惧会引起周围其他人的连锁反应。

3.教学条件的影响。学校的游泳池一般是室外的,天气的变化也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天气太热,学生害怕会被晒破皮,天气太冷,学生害怕水太凉,下入水中会产生各种不适应,甚至是抽筋等。

二、消除学生恐惧心理的方法

心理障碍经过认真的诱导可以得到调节、控制、直到消除。在游泳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于心理障碍的性质进行分析、诱导,区别对待,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注意、记忆、思维、感知、认识、情感能力,逐渐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1.熟悉水性,克服怕水的思想。消除游泳教学恐惧心理的关键是让学生熟悉水性。怕水的根本原因一般都是因为在水里不会呼吸导致。让学生熟悉水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进行憋气练习;第二,练习在水中行走,可以利用一定的游戏来进行;第三,让学生进行换气练习;第四,练习在水中漂浮,这是消除怕水心理的关键。这四个方面均可以通过一定的游戏在水中来进行,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体验快乐中忘记恐惧与烦恼,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一定的辅助工具。在学习的初期,可让学生佩带泳袖,一方面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心理上有一定的依恃,从而进一步减轻对可能溺水的恐惧。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对泳袖适当地放气,在游泳技术提高的同时,使学生逐步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完全可以在没有泳袖的情况下游得很好。

3.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要合理分配岸上教学与水中教学的教学时间。要让学生在入水前进行充分的岸上动作练习,让学生在岸上熟练掌握水中动作要点,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找到水中的感觉,如果在初次入水的时候有很好的成就感,除了有助于紧张情绪的缓解之外,还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自信心。

4.下课前的冥想练习。为了降低认知和身体焦虑,与身体整理运动相结合的心理整理是必要的,身体整理科研使身体生理恢复至平静状态,而心理整理可以带来心理的平静。冥想练习可以认为是心理整理的一种练习方式,经常的冥想练习不仅能够帮助练习者达到一种深度的放松状态,而且也有助于心灵的训练而达到精力集中;冥想时通过增强注意的聚焦,会增强个体对现实生活的意识觉察,而不是从现实生活中退缩或对现实生活麻木。

冥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身体放松、调节呼吸和注意聚焦。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在上完课后不可能有很长的时间进行冥想,那么,我们可以将冥想的三个阶段进行整合,在教师的示范、领带与提示下进行身体放松与呼吸调节和注意聚焦的练习。

5.心理暗示法与念动法。教师可以通过传授运动心理学的知识,结合游泳项目进行心理训练;安适法与念动法可以对学生的恐惧产生一定的效果。学生在下水前,教师编排好一定的教学口诀或者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的短句,让学生在心里重复默念,这样可以让学生暂时不去想动作的危险性,也有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

6.讲解示范更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讲解示范准确,简明清晰,动作舒展而优美,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动作技术时,可以利用一些形象的字词来概括动作的要点,注意与学生的直观感觉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宽松幽默的气氛中暂时忘记害怕与恐惧;另外教师的示范作用也不可小视,教师优美轻松的示范,可以让学生感觉动作非常好学,不至于让学生在没学前就产生心理障碍,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7.提示法与激励法。在刚接触游泳运动初期,学生免不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动作,教师在其出现错误时要及时做好保护与帮助的工作,另外,让其在有安全感的情况下,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然后运用提示性的口令,让其逐渐适应身体的不适感,还可以利用激励法,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让其相信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自己可以学会游泳。

8.广泛运用保护与帮助。在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后,自己在练习时因为没有安全感而不愿意下水进行练习,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保护与帮助,可以让学生结成对子,让学得较好的学生保护帮助较差的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安全感,从而将游泳进行到底。

对学生进行游泳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一种运动技能,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在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只有针对具体情况,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及时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游泳技术和技能。

参考文献:

[1]罗新汉.游泳速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张引.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和消除[J].内江科技,2007,(7):163-164.

[3]姜镇英.冥想训练对美国中学游泳选手训练后的焦虑、心境状态及心率恢复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0,20(6):66-74.

[4]郭锦,丛大伟.中学游泳教学的新模式探讨[J].体育教学与研究,2007,(44):120.

[5]刘铁刚,马国齐,姚兰发.女生初学游泳的心理障碍如何消除[J].科技信息,2006,(9):93.

基金项目:曲阜师范大学科研资助项目(XJ200727)

作者简介:卢月强(1968-)男,山东栖霞人,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体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李慧(1981.4-)女,山东寿光人。琼州学院体育系,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健美操、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下一篇:优秀销售顾问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