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oft Word 出师表说课稿文档

2024-07-06

osoft Word 出师表说课稿文档(共10篇)

osoft Word 出师表说课稿文档 篇1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该课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②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积累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①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②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②领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 ①背诵全文。

②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设计说明】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把浓浓的情谊

在说理与叙事之中。这是本文的精彩、神秘之处。作为重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人格境界是很有裨益的。

四、教学难点

①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设计说明】学生由于阅历浅对“政治”之概念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应作特别理解。

②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设计说明】诸葛亮对蜀国的赤胆忠诚,是其人格魅力的展观,因此需要人去认真品味。同时对学生责任感、使命感的培养,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说教法 一.校情分析

我校是典型的农村中学,也就具有了农村学校的特点:①语文资源匮乏。②学生学习语文的氛围不浓。二.学情分析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三.学法指导

1.朗读法:【设计说明】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

2.讨论法:【设计说明】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的精神。3.探究法:【设计说明】提供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

4.“传授——接受”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设计说明】“传授——接受”法是传统的教学法,较适合农村学校的实际,但一堂课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5.教具准备:多媒体、VCD光盘、三国形势图。6.课时安排:3课时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情趣。特设如下之学法:

① 用字典、词典及资料疏通自学障碍。【设计说明】可以完成对“表”这种文学样式、“诸葛亮其人”、“三国的历史”等,相关资料的查阅;还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水平及能力。

② 朗读与默读相融合,多种读书方式相结合。【设计说明】提高朗读、理解的能力,增强语感,形成整体感知,为深入理解文本作辅垫。

③ 借助经验、资料独自完成课文的翻译,然后与同学交流。【设计说明】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水平,增强合作的意识;还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④ 独自完成对文本的内容、层次、写作特点等内容的分析和总结,然后拿到小组中交流讨论。【设计说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把《隆中对》和《出师表》对比学习。【设计说明】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全方位理解诸葛亮其人;丰富学习方法。说教学程序

1.导入:同学们,《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呈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唯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秘何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出师表》吧!【设计说明】“以表的存者少”这个历史现实,去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欲望。(投放《三国演义》电影片头)2.利用工具书及资料,扫除障碍,自读课文。

【设想】通过学生自读,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及理解的障碍,提高自学能力。(投影生字词的读音)3.师生共读课文,理解要点、重点。

【设想】①教师范读为引子,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速度、语调、情感,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中去。②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再次进入文本中去,并作适当的评价。③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为目标。即:出师前对治国的合理安排;出征的原因及决心。

4.综合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设想】①反复朗读,自主理解,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特色。②重点品读文章的1-5段,感受诸葛亮的政治主张,以及他的远见卓识。③深情朗读文章的6-9段,感受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感受其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

5.背诵课文,积累知识。

【设想】①展开竞争背诵,完成对本课的背诵任务,并作适当的评价。②结合文中的注解及资料,总结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投影展示文言常识)6.比较学习,拓展延伸。

osoft Word 出师表说课稿文档 篇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该课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②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③积累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①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②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②领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

①背诵全文。

②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设计说明】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把浓浓的情谊融在说理与叙事之中。这是本文的精彩、神秘之处。作为重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人格境界是很有裨益的。

四、教学难点

①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设计说明】学生由于阅历浅对“政治”之概念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应作特别理解。

②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设计说明】诸葛亮对蜀国的赤胆忠诚,是其人格魅力的展观,因此需要人去认真品味。同时对学生责任感、使命感的培养,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说教法

一.校情分析

我校是典型的农村中学,也就具有了农村学校的特点:①语文资源匮乏。②学生学习语文的氛围不浓。

二.学情分析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三.学法指导

1.朗读法:【设计说明】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

2.讨论法:【设计说明】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的精神。

3.探究法:【设计说明】提供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

4.“传授——接受”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设计说明】“传授——接受”法是传统的教学法,较适合农村学校的实际,但一堂课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5.教具准备:多媒体、VCD光盘、三国形势图。

6.课时安排:3课时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情趣。特设如下之学法:

①用字典、词典及资料疏通自学障碍。【设计说明】可以完成对“表”这种文学样式、“诸葛亮其人”、“三国的历史”等,相关资料的查阅;还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水平及能力。

②朗读与默读相融合,多种读书方式相结合。【设计说明】提高朗读、理解的能力,增强语感,形成整体感知,为深入理解文本作辅垫。

③借助经验、资料独自完成课文的翻译,然后与同学交流。【设计说明】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水平,增强合作的意识;还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④独自完成对文本的内容、层次、写作特点等内容的分析和总结,然后拿到小组中交流讨论。【设计说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把《隆中对》和《出师表》对比学习。【设计说明】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全方位理解诸葛亮其人;丰富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1.导入:同学们,《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呈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唯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秘何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出师表》吧!【设计说明】“以表的存者少”这个历史现实,去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欲望。(投放《三国演义》电影片头)

2.利用工具书及资料,扫除障碍,自读课文。

【设想】通过学生自读,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及理解的障碍,提高自学能力。(投影生字词的读音)

3.师生共读课文,理解要点、重点。

【设想】①教师范读为引子,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速度、语调、情感,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中去。②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再次进入文本中去,并作适当的评价。③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为目标。即:出师前对治国的合理安排;出征的原因及决心。

4.综合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设想】①反复朗读,自主理解,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特色。②重点品读文章的1-5段,感受诸葛亮的政治主张,以及他的远见卓识。③深情朗读文章的6-9段,感受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感受其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

5.背诵课文,积累知识。

【设想】①展开竞争背诵,完成对本课的背诵任务,并作适当的评价。②结合文中的注解及资料,总结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投影展示文言常识)

6.比较学习,拓展延伸。

【设想】①结合《隆中对》再次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超凡智慧。②交流学习的收获、感受,写一篇读书心得,主题不限。

树真好说课稿 文档 篇3

(一)、教材价值:

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树,树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树真好》是一篇充满童趣、语言优美、寓意深刻的散文。从孩子的视角把树的好处娓娓道来,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树木大家族》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对树木的认识已有一定的经验,此时欣赏《树真好》这篇散文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符合《纲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的精神。因此,我认为,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树木的好处、树木与人类的关系有着一定的教育价值。

(二)、目标定位:

我们知道,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它应与幼儿的生活相贴近,符合幼儿的兴趣、特点,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既注意五大领域的整合,又注意到认知、情感、能力三维的整合,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活动目标:

1、理解树与人们的关系,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续编散文,体验合作创作的乐趣。

3、愿意讲述树的好处,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经验。

4、萌发初步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理解树与人们的关系,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难点定位于: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续编散文,体验合作创作的乐趣。

二、说教法:

《纲要》强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我力求为幼儿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活动环境,鼓励幼儿大胆地参与表达,让师幼形成一种平行的、双向、相互合作的关系。在活动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是指在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引起幼儿一定的情绪体验,使幼儿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活动的开始,我收集各种各样的树木以及小鸟、小猫、小狗、小朋友、房子等与散文内容有关的图片布置了美丽的森林背景、制作与散文内容相关的动画、幼儿事先完成的《树真好》调查表制作的展板等,播放鸟叫等背景音乐,让幼儿置身于美丽的情境之中,带着“树木有什么好处”的问题,自由探索、与同伴交流。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有关“树真好”的经验。

2、多媒体演示法:多媒体演示法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让幼儿通过视、听觉直接感知,获取直接经验的方法。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欣赏散文的环节,我结合多媒体演示散文的内容动画如:小鸟在树上筑巢、布娃娃荡秋千等朗诵散文,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散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幼儿欣赏散文的兴趣。

整个活动重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让幼儿大胆表达,积极思维,达到整体素质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此外,我还采用了交流谈论法、支架式教学法、尝试法等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保持较高的学习的兴趣,达到社会性、科学性、健康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幼儿的学习应体现“过程化、活动化、生活化、经验化”。要让幼儿能够饶有兴趣地积极投入到活动中,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教材的特点,本次活动主要运用了两种学法:

1、多通道参与法:幼儿是通过各种感官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来认识事物的特征。因此活动中,幼儿通过感受教师精心创设的与散文内容相关的树林场景、与同伴交流自己关于“树真好”的经验、欣赏散文课件、倾听散文、表演续编等环节,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散文的内容,丰富有关树真好的知识。

2、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深刻的学习,是学习的核心。为了让幼儿对“树真好”有更深的印象,为欣赏散文做好铺垫,他们在活动前完成了《树真好调查表》,并收集各种有关树木的资料,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有关树木的知识,因此在第一环节自由探索、发现树的好处中能运用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大胆交流。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掌握有关“树真好”的知识,充分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与此同时,我还融入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小组合作等方法,充分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将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组织活动,活动的程序为:激发兴趣,自由探索——分享交流,提升经验——欣赏散文,感受语言的优美——分组续编,发散思维四个环节进行。

充足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它必须与活动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互适应。为此,我精心做了如下准备:知识准备:在《树木大家族》的小分题中不断丰富幼儿有关树木的知识;完成《树真好》调查表。物质准备:结合散文内容制作的树林背景、《树真好》调查表展板、散文课件、背景音乐、电脑、录音机等;请幼儿收集有关树的本领的图片、图书等资料。

1、激发兴趣,自由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始教师以小喜鹊手偶与小朋友问好:小喜鹊住在树林里,它和同伴们住在那里可开心啦!今天小喜鹊想来考考小朋友,树木有什么作用,它好在哪里呢?接着在鸟叫的背景音乐中引导幼儿自由参观教师创设的树林场景、幼儿事先完成的《树真好》调查表展板、滚动播放的有关树木用处的动画,重点幼儿引导幼儿边参观边思考:树木有什么好处?同时鼓励幼儿边看边与同伴交流。

2、交流分享,提升经验:

幼儿在自由探索后,引导幼儿交流有关“树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的感受,进一步梳理幼儿比较零散的经验,教师对于幼儿的发现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进行适当的提升、补充。为下一环节欣赏散文奠定了基础。

3、欣赏散文,感受语言的优美:

幼儿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后,结合根据散文内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师朗诵散文《树真好》,引导幼儿欣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一方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幼儿较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接着再引导交流讨论:为什么说树真好?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散文内容的了解,然后再次欣赏散文:鼓励幼儿轻声跟着录音朗诵散文。

4、分组续编,发散思维

树真好,树还有哪些好处呢?(在幼儿理解散文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幼儿续编散文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接着教师介绍分组续编的材料为幼儿的续编活动提供支架,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同伴合作进行创编。

A、提供相关的头饰、道具,引导幼儿进行表演续编。

B、提供背景版面,引导幼儿在上面绘画,续编散文的内容。

C、提供录音机,引导幼儿将自己续编的内容用录音的方式录下来。

在分组续编的活动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角色融入到幼儿中,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于适时、适当的帮助,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与合作者。

这次活动设计最大的特色在于突破以往传统的欣赏散文的方法,让幼儿在交流讨论建构经验的基础上欣赏散文,为幼儿的学习做好铺垫,较好地完成活动的重点。而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材料续编散文则为突破活动难点提供了支架。而有关树与人类的关系也在活动中自然渗透。“树真好,能挡住大风,不许风沙吵吵闹闹,到处乱跑;树真好,天热了,树下真阴凉,我和我的小猫咪,躺在树下睡午觉……”树真好,如果没有树会怎样呢?我想,这可以作为一个延伸活动继续展开。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许多预估不到的情况,教师应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适宜地回应。目的是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

文档:《心中那盏灯》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针对当今一部分孩子面对父母关爱无动于衷的现状,希望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力求通过本课润泽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亲情的温暖,唤醒感恩意识,体会到自己的家庭充满爱心,充满了温馨和快乐。

《心中那盏灯》这一单元内容主要体现爱的主题即:师生之爱、父子亲情、陌生人的真诚、两岸同胞的骨肉情。《心中那盏灯》主要讲的是一位父亲忍着寒冷为儿子做灯笼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文章以赞美灯来赞美人,来赞美父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二、说目标

我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揣摩人物细节,根据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体会描写父亲做冰灯的语句,在多层次的感悟中体会出父亲的爱。

情感目标: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拓展,懂得父亲用爱制作冰灯给儿子的一生留下幸福的回忆,并表达出对父亲的爱。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描写父亲做冰灯的语句,反复揣摩人物细节,在朗读中提升情感,体会出父亲的爱。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重点语句的意思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动用各种手段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学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建立一种教与导结合,以导为主,教与学结合,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精心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2.品读课文,感悟父爱 3.拓展延伸,表达父爱 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就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一个贫困的家庭,结识了一位平凡的父亲。一盏没过几天就化了的并不华丽贵重的冰灯,却带给了一个八岁的孩子难得的幸福的快乐,这该是一段怎样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继续学习第18课《心中那盏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谁能说一说,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复习导入,带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很好地完成了故事的链接,把学生又一次带入了情境。

(二)品读课文,感悟父爱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要素,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这部分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创设了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品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父亲已经答应了为我做灯,那他是怎么样为我做灯的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父亲是如何为我做灯的语句。并画出描写父亲做冰灯的动作的词语。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典型的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 父亲在打磨这块冰时会有什么感觉?你们在摸冰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打磨这块冰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这么艰辛的工作父亲仍然去做,能让学生感悟到父亲的良苦用心。而且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父亲做这盏冰灯的艰辛以及父亲那深深的爱子之情。

师:父亲这样爱我,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试着读出来吗? 生多种形式读文

把学生带入这样的情境之后,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使学生在读中更进一步体悟到真情在父子之间涌动。2.品读父子之间的三次对话。(1)第一次对话

师:请同学们注意:当我问父亲:“爹你干啥呢?”父亲是怎样回答的?谁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话?孩子们,对于父亲的回答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样的问题情境我创设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了深深的思索,父亲为什么要答非所问呢?从普通的语言中又体悟了什么呢?这样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迸发出情感的火花,为下文做了铺垫。

(2)第二次对话

我又说:“爹,你干啥呢?”

父亲把脸扭过来,有点尴尬地说:“我也想给你做个玻璃灯笼,可哪有玻璃呢?后来我就寻思着给你做个冰灯吧。这不,冰冻了一晚上,我正给你做着呢!”

在引导学生理解“尴尬”一词后,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父亲为什么尴尬?学生经过互相讨论交流后,不仅弄清了父亲尴尬的表面原因:没有直接回答儿子的第一次对话,也弄清了父亲尴尬的内在原因:“想为儿子做玻璃但又找不到玻璃的无奈,为儿子做了灯笼但又不能满足儿子要求的歉疚的心情。”

(3)第三次对话

父亲又一次把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取暖。我说:“爹,你冷不冷?来这儿暖和暖和吧!”随即,我撩起了盖在身上的被子。

父亲急忙走过来,帮我掖好被子,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

师:文中哪些词语、句子使你感动了?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为什么让你感动了?

学生找重点词,抓重点句,“疾步”、“连连”、“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感受到了父亲当时的心情。在这一部分,学生在感悟、朗读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发现、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能力。

3.品读“我”感动的句子。

在学生找出我被父亲感动的句子之后,我问学生:如果你就是作者,此时此刻你就是那个正在深切感受父爱的孩子,你能告诉我 “你为什么流泪了吗?”通过这一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深思,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出文章要表达的父子亲情。让学生真正的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这种父爱之情。

4.品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盏灯不久就化了,可是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一盏最美的灯呢? 学生在品读了全文之后,已经极大地铺垫了情感,到课文的最后情感的升华已是水到渠成。“这盏灯代表着父亲的爱”“这是一盏凝聚着父爱的灯”。接着,让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拓展延伸,表达父爱。

在这部分中我设置了三个环节。1.让学生讲父亲关爱自己的小事。2.教师倾情讲述自己父亲的故事。

3.出示作者马德在另一篇文章中写给父亲的话。

在这一部分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同进配以多媒体课件,不仅深化了学生情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

编辑Word文档的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第六章《图形的复制与翻转》,是画图软件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等年龄特点,我设计了《画画我的四叶草》一课,借助课件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课件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借助课件分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借助课件,提出明确的任务,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幻灯片1设计意图:(点击半心)

首先我出示一个半心形,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根据对称图形的特点,一下就猜出这是一个爱心。通过这个爱心的动画,说明对称图形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为下面教学复制做好铺垫。

幻灯片2设计意图:(点击爱心,动画停了再点击)

然后我再让学生看爱心旋转一下,再变化下颜色,就变成了四叶草,用动画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在展示爱心变成四叶草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旋转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幻灯片3、4设计意图:

接着展示四叶草的图片和花语,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四叶草的对称美和四叶草的寓意美,使学生内心喜欢四叶草,产生画四叶草的冲动。当我提出画属于自己的四叶草时,便水到渠成了。

幻灯片5、6设计意图: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后,我便给出第一个探究任务――复制图形,并移动。明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看画图里的帮助,自主学习如何复制、移动,渗透使用帮助的方法指导。并且展示完成后的效果,让学生看到完成以后是什么样子的。

幻灯片7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老师讲授掌握复制后,再展示像翻书一样翻转过来的动画,再问学生画图里能不能也这样翻转呢?在问题的引领下,淡化任务的概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翻转的欲望,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接受学习任务。

幻灯片8、9设计意图:

用“小小探究家”这种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称号,促使学生乐于探究水平翻转、垂直翻转、各种旋转的区别。在同一个页面放四个相同的元素,但是操作不同,通过对比,学生一下就观察出各种翻转之间的区别,渗透对比法的方法指导,使学生认识到,当我们要对比事物的不同时,我们可以在前提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进行不同操作进行对比。在大屏幕上展示操作后的效果,让学生能够知道自己探究是否达到目标。

幻灯片10设计意图:(点击各半心)

探究水平翻转、垂直翻转以及各种旋转之间的不同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在学生自主探究以后,我再用动画展示,各种翻转和旋转之间的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水平翻转是左右水平方向上的翻转,垂直翻转是上下垂直方向上的翻转,旋转是以一个顶点为圆心进行顺时针方向的旋转。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学生对不同翻转之间的区别有了更深的印象和理解。

幻灯片11~15设计意图:

学生掌握复制翻转画出四叶草后,我再展示用基本元素“爱心”拼出的不同图形,让学生感受到一个这么简单的图形居然能拼出这么多漂亮的图形,还告诉学生可以把自己设计的图形设置成自己的桌面背景,和应用联系了起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幻灯片16设计意图:

基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基础不同,在“创意设计师”这个环节,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自己创作基本图形,通过复制翻转的方式,设计图案,基本掌握的学生可以使用我提供的基本图形,而掌握稍慢的同学在这一步还可以画四叶草,实现分层教学。

用拼图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使学生饶有兴致地练习,学生在快乐练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体会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巩固了复制与翻转综合运用的能力。并且在练习时,播放一段轻音乐,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快乐地创作。

幻灯片17设计意图:

演示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作品后,最后出示四叶草的寓意,再一次渗透情感教育,升华课堂。

“随堂评价表”设计意图:

设计了四个评价标准:认真听讲,速度最快,积极发言,互相帮助,分5个小组进行竞赛。根据学生的表现,奖励一片叶子给她,看哪个组的奖励最先能拼成一朵花。通过这种及时有趣的评价,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思考发言、互相帮助、积极向上。

这个评价表更换评价内容就可以用于其他课,易于推广和重复使用。相比传统用彩喷做出来的评价表,操作更简单,更低碳,最重要的是能根据教学内容更改评价内容,实现重复循环使用。例如这个学生自评表,就是把这个小叶子改成了小星星。

《威尼斯的小艇》说课稿文档 篇6

李积雄

一、说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特有的风土人情。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操纵自如、沉寂、静寂、笼罩”等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第4题理解疑难句子的意思。

2.技能目标: 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

3.情感目标:了解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威尼斯的小艇》介绍了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和异国的风土人情,这对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而课文最后几句话又描写了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很难理解。故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

二、说教法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讲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采用了“导—展——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

三、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求知欲

一上课,播放威尼斯的风光,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齐读后问:本文是写“威尼斯”还是“小艇”?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接着介绍了威尼斯的情景,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定向自学,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课文的内容分成几个模块,逐层出示学习要求,采用了讨论方式,让学生自说、同桌说、四人小组说等形式,使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落实。

然后,根据问题,逐层理解课文。

1.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自学第二自然段,用“____”划出描写小艇外形的词。用“~~~”划出比喻句,并思考把什么比作什么;提出本段中不懂的问题,尽量四人讨论解决。第二自然段采用了三个比喻句,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所以我把比喻句作为本段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说话训练。同时,结合插图及板画,进行看图说话,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

2.坐在船舱里的感觉又如何呢?用此句导入第3自然段的学习。反复朗读本段后,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坐在这种船舱里看书、观光,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至此,再齐读二、三自然段,总结、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3.船夫是怎样驾驶小艇的?用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下一段的学习。这里,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在自学前先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课文第四部分着重讲了“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这部分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于是我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段为什么要分两个自然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采用引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再作小结过渡到下一自然段的学习:这一自然段写了威尼斯的男女老少白天生活、工作离不开小艇。那么,夜里呢?

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出示夜景图,通过欣赏和朗读来感受威尼斯夜晚之美。这样变繁为简,化难为易,一步一步,环环紧扣,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

(三)、说板书

osoft Word 出师表说课稿文档 篇7

《灰雀》是一篇充满童趣又颇耐人寻味的文章,记叙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鸟言行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鸟又放回树林的故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理解课文内容。2、能力目标:

学习读懂句子的方法,能抓住语,联系上下问,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3、情感目标:

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城实的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一种城市的表现,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语,联系上下问,读懂重点句子,领会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选

第 1 页 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2)《灰雀》说课设计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灰雀》讲的是苏联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与男孩、灰雀之间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从两条线索展开。明线是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文中对灰雀的语言描写形象、生动。暗线是列宁寻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错就改。

第 2 页 暗线才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通过对话展开和推进。一个是寻鸟的伟人,一个是藏鸟的孩子,听了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已经推知孩子在撒谎。面对天真的孩子,列宁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有的只是耐心、得体而又巧妙的感染、启发,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列宁的做法既到达了教育男孩的目的,又不伤害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伟人对儿童的尊重和呵护。

《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组的第一篇,教学以“感受名人”为主线。在教学资源上,可链接回顾二年级下学期课文中的名人,认识单元导语插图中的名人,引发阅读期待;学文后延伸阅读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有机整合”说目标

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二学段的起始学期,前两组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学段衔接过渡。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胸、脯”等12个生字。

osoft Word 出师表说课稿文档 篇8

篇1:《雷雨》说课稿

《雷雨》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文章。本课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课文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以小组探究活动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直观的课文情景,多形式读文,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特点。

教学目标是: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

第 1 页 中对雷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本课的预设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本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发展个性。

【说过程】

第一步“谈话交流,激发兴趣。”学生们都曾经历过雷雨时节,经历过大自然中的各种天气。这些画面,这些意境,都沉睡在他们心中。只要我们去激活,去运用,它就能成为解化和接纳课文语言的精神同化点。在开始激趣导入时,我以谈话的方式让学生们联系生活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雨的特点,孩子们由于对雨非常的了解,所以积极性特别的高,说的也非常的好。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醒学生对以往感知的回忆,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生活,从而进入课文中雷雨前的特定情境,使丰富的感知成为学生体会课文的基础。在这步教学过程中,之所以采用这种追忆式导入,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七八岁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我希望通过这种轻松简单的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然后再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朗读课文,这时,孩子们没有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他们有的站在讲台上读,有的站在窗户边读,有的找小伙伴一起读……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个性。激发了他们对语文的渴求。

第 2 页

第二步“小组合作,自主识字。”鼓励学生互相合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如:借助拼音、字形分析、组词……将识字和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识字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生字,体会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胆大的孩子带动胆小的孩子,利用“听、评、说”等方式在小组内进行互动。这种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友好的、互助的学习交流舞台。

第三步“联系生活,发展思维。”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联系生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可感的画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为此,我利用生动的朗读让孩子们边听、边想像,再来找一找,说一说,“作者围绕雷雨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文中哪些地方是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的?”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再来感悟雷雨前乌云、叶子、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是怎样的?感知后再读课文,学生就能凭借作品语言,去神游自然美景,去聆听狂风暴雨。最后充分的理解文本。

遗憾的是,学生的朗读没有指导到位,对课文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另外,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篇2:《雷雨》说课稿

第 3 页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课,这一篇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课文之一。这一组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送来蛙鸣,是多么令人舒畅。本文用字精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 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情感目标: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我教的是第二课时,我定下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文中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4、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用词、造句

第 4 页 的准确与生动。

5、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重点词的准确。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因为在我们南方,雷雨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初步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前一周,我先让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如果遇到下雨的话,就更应及时,仔细地观察,让学生用心地观察,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课堂上就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情景教学法: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生动、有吸引的情景。心理学也表明发当刺激物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给学生短时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会转变成长时记忆。在课上我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雨前、雨中、雨

第 5 页 后的生动景象。

四、说学法

1、朗读感悟为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去感悟。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变单

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雷雨》这一篇课文很明确地分为雨前、雨中、雨后这三部分,所以我会在组织全班学习完第一部分后,就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二、第三部分。

五、说教学过程

1、设情景,感受雨的美:

教学实践过程表明: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的话,他就能自觉排除多种多种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课前,我会播放各种下雨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各种不同的雨,有蒙蒙细雨,有倾盆大雨,有滴滴嗒嗒的雨声。先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导入我们学习的课文《雷雨》。

第 6 页

2、认识生字,理清结构: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合作读也就是同位同学每人读,指名读一个一个自然段,互相纠正,互相学习,这是读流利,读正确的做法,学生只有读通,读顺了课文,才能谈得上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3、赏读感悟,体会感情:

再次向学生展示雨前的部分,这部分需要理解的词语很多,学生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这些词:黑沉沉、压下来、挂、垂。让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这些词的话,我会继续利用挂图,课件、向学生展示解释。

4、合作交流探究:

在学习完第一部分以后,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学习第二、三部分,雷雨中、雷雨后,然后我让学生汇报你学习到了什么?二年级的学生好于表现,相信他们能说出合作学习以后的收获。这样的处理可以省却了老师字字、句句、段段去分析讲述的繁索,真正能课堂还给了学生。

5、品词品句完了之后,再让学生有感地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6、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这些日子观察过的天气,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osoft Word 出师表说课稿文档 篇9

张丽辉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课件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别》,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汇报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及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再用这些方法去对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进行判定。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3.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教学难点是判别方法的灵活运用。

4.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经历并了解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别方法,能根据判别方法进行有关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三)德育目标: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而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和性质之后创设教学情景(例如装潢店要招聘店员,老板出了这样一道考题:“一顾客要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玻璃,你能否利用手头的工具钉制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并说明这张玻璃符合顾客要求的道理。”你能为招聘人员设计一方案吗?)此问题可先提示学生用定义,但用定义不好测量时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这样就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说除了用定义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判别方法的探索

1.提出问题后我安排了如下三组探索题

探索一 如图,将两根木条ac,bd的中点重叠,并用钉子固定,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并与同伴交流。

探索二如图,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cd平行放置,再用木条ad,bc加固,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探索三 用两根长40cm的木条和两根长30cm的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四条边,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此时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度量、旋转、证三角形全等等多种方方法来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三)题组训练: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1.说一说

请你识别下列四边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此题直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起到及时巩固判别方法的作用。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做一做

例题; 如图所示,在 四边形 abcd中,e、f分别是ab、cd的中点.下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 请说明理由.设计意图:此题作为本课的例题,要求学生不仅找出五个平行四边形,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教师要及时查缺补漏,规范解题格式,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3.画一画

如图,在 ▱abcd中,已知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e、f、g、h分别是ao、bo、co、do的中点,以图中的点为顶点,尽可能多地画出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此题的综合性,灵活性比较强,学生能够顺利解决,对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大有好处。

4.挑战自我

在四边形abcd中,若分别给出四个条件:

⑴ab∥cd ⑵ad=bc ⑶∠a=∠c ⑷ad∥ bc

现在,以其中的两个为一组,能识别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________(只填序号)

设计意图:此题为条件型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力求使学生不停留在重复与模仿的阶段。

5.实际应用

生物实验室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在做生物实验时,小华一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如图所示)。同学们!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a,b,c为三顶点,即找出第四个顶点d)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同时又应用于实际,让学生充分体验历经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四)布置作业 课本p92习题4.4:1、2、2体会本堂课你所获得成功的经验,写好数学日记,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这种作业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设置,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osoft Word 出师表说课稿文档 篇10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第五节内容。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教学课时为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知识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本节内容也为后面学习数列求和、数列极限打下基础。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教材的重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蕴涵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公示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灵活应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公式证明思路;会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有关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推导与灵活应用,总结数列的求和方法,并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等比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求和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应用数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勇于探索,积极进取,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刻苦求是的精神。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具备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就接下来的内容展开思考,而且在情感上也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渴求。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和启发式教学原则,我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蕴涵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2.学法: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以问题链形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回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以及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过程既复习了前两节课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2)用古印度国王与国际象棋发明家的故事再让学生感受一下数学的奇妙,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并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指明了方向。2.公式推导:

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自然的会用倒序相加的方法来进行思考。结果显然是行不通的。

此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倒序相加的定势中解脱出来。抓住学生迫切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心态,及时地进行启发。告诉学生,构造常数列或者部分常数列的思路是正确的。这是可以采用“错位相减”,的方法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3.公式说明:

推导出公式之后,对公式的特征要加以说明,以便学生记忆。同时还要对公式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和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加以说明。帮助学生弄清其形式和本质,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为灵活运用公式打下基础。4.练习处理:

有了求和公式后,及时通过两个练习直接运用公式计算加强对公式认识和记忆,并解决刚开始提出的问题,学以致用。然后通过两个例题的学习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步骤,规范解题格式,提高运算能力。5.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小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公式的推导方法——错位相减法

通过师生的共同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进一步完成认知目标和素质目标。6.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根据高二学生心理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性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我采用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即“案例—公式—应用”,案例为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公式为中层次要求,由浅入深,重难点集中推导讲解,便于突破。应用为综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巩固所学,反馈验证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这三步教学中,以启发性强的小设问层层推导,辅之以学生的小讨论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思路,而且学生通过“案例—公式—应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不仅加深了学生理解巩固与应用,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上一篇:优秀作文范文下一篇:《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