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9-10

农垦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通用8篇)

农垦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1

农垦辖17个国有农林牧场,13家企事业单位,资产总额18.7亿元,土地300万亩,总人口13.23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26万人、离退休职工1.63万人、家属子女6.26万人、移民人口3.08万人(生态移民1.73万人,自发移民1.35万人)。有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绿色产业及生态观光旅游业五大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目前,系统共有卫生机构21个,其中职工医院14个,卫生所7个,医疗卫生机构人员268人,床位363张。2005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143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68万人,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稳定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全区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现了全系统卫生工作陷入困境、举步维艰的矛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卫生技术人员素质状况难以适应工作要求

截止2006年8月,全系统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3人,其中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79人,仅占总人数的32.5,平均每个医疗卫生机构仅有3.76人。

从技术职称看,拥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2人,仅占总人数的0.7;主治医师49人,占总人数的20.2。真正能看病的医生为数不多,无法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

从受教育程度看,243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5人,仅占2.1;具有大专学历的97人,占39.9;具有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人数达141人,占58,人员学历程度偏低。

现有人员知识严重老化,从2000年至今七年时间,参加过区级培训的人员28人次,占人员总数的11.5,参加过区、市级进修的人员51人次,占21,在县级医疗机构进修的人员11人次,占4.5。绝大部分医生凭积累的经验看病,有些新知识、新方法知之甚少。

2005年,全系统门诊人数仅为19.45万人次,平均每个卫生机构每天的门诊量仅为25.4人次。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天的门诊量仅为2.2人次。

2、卫生机构房屋普遍破败

2005年末,农垦卫生医疗机构房屋建筑面积仅为13457平方米,除长山头农场、平吉堡奶牛场、南梁农场的三个职工医院建于2000年以后外,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医院有7家,建于80-90年代的医院有11家。80年代以前建设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成为危房,屋顶塌陷,漏雨透风,门窗损坏,墙体开裂,墙皮脱落,地面损坏,相当一部分病房脏乱差现象严重。有6所医疗机构暂时租住在临时房屋中开展业务。全系统租用房屋面积达3833平方米,需要改造的医疗卫生机构15个,占医疗卫生机构的71.4,需要改造的面积12317平方米。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职工医院只有7个,150—1000平方米职工医院的3个,150平方米以下职工医院(所)的11个。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占地面积、卫生条件均达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标准的要求,差距甚远。

3、医疗设备短缺、老化

21家农垦医疗卫生机构,拥有200毫安X光机10台,能用的仅有5台,占50;B超机13台,能开展业务的仅有7台,占54;生物显微镜16台,能用的9台,占56;半自动生化分析仪6台,尿分析仪2台,血球分析仪2台。平均每个医疗机构拥有X光机0.23台、B超机0.28台、心电图机0.5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0.28台、生物显微镜0.76台、尿液分析仪血球分析仪0.09台。有36的设备属于六七十年代产品,急需更新。相当数量的医疗机构至今停留在“老三件(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的水平上,拥有“新五件(200毫安X光机、台式B超机、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并能开展检查业务的卫生医疗机构不足5家,无法满足群众基本医疗的检查要求,致使相当一部分群众舍近求远,到几十里以外的卫生机构去看病。

4、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弱化

农垦医疗机构具有非常明确的公益性性质。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医疗卫生机构存在重医疗、轻预防、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弱化的现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中,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在属地卫生部门的督导下,还有所开展,而健康教育、康复医疗及计划生育技术工作几乎停滞。根据要求,各医疗机构应设置预防保健科,而调查显示,有60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了预防保健科。即使设置预防保健科的医疗卫生机构,防保人员全部由医疗卫生人员兼职,工资、经费不落实,健康教育宣传、妇幼保健支出更是少得可怜。

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处于“线断、网破”的状态。由于农场地域宽广,居民点多而且分散,大部分农场只有职工医院或卫生所一家公益性性质的卫生机构,在场区内下设诊所和卫生室的农场只有9家,远离场部的群众有的距离7—8公里,看病极为困难。就是现在仅有的17处基层卫生室条件也十分简陋,难以适应群众就医的基本需要。

公共卫生投入极为有限。2000年-2006年全区农垦系统对疾病防疫和妇幼保健的投入累计为21.23万元,平均每年3.03万元。2005年虽有所增加,投入也仅为4.45万元,按农垦总人口计算,平均每人仅为0.46元,与自治区城市社区服务要求的人均2-5元/年/人的标准,分别低77-90.8。

机构的不健全和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农垦医疗卫生机构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大打折扣。在远离城镇的农场,尤其是靠近山区的农场,或因家庭收入有限,或因交通不便,群众预防保健意识相当淡薄,医疗保健观念陈旧落后。从走防的农户和患者看,没有一户平时作身体健康检查,都是有了病迫不得已才去求医,“小病拖,大病抗,重病听天命”是群众对因病致贫、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生动总结。

5、医疗卫生机构生存状况堪忧

随着农垦体制改革的深入,农垦系统以市场化为取向,积极探索卫生体制改革的路子,在农场给予一定补贴的基础上,采取股份合作制、经营包干、国有民营等形式,将卫生机构全部推向市场,21家医疗卫生机构绝大部分入不敷出,亏损严重,卫生机构整体上经营状况不佳,举步维艰。

与卫生机构凋敝状态相对应的是卫生人员收入的低下,2005年,人均月工资仅为720元,普遍低于社会同级同类人员工资的35-50,而且各卫生机构不同程度存在工资欠发的情况。

条件差,待遇低,与人才结构落后成为恶性循环,相当一批威望高、责任心强、业务精的骨干力量调离卫生机构或辞职从事个体行医。自2000年至2005年,流失医务人才就达119人,而同期调入医师仅9人。

6、群众看病贵问题日渐突出

由于体制改革将医疗机构推向市场,靠市场求生存,导致卫生机构以卖药为主。

2005年,农垦医疗机构总收入556.7万元,其中药品收入513.73万元,占总收入的92。西药加价率达到15-20,中药加价率达到25-30,群众就诊买高价药,出现个别医疗机构盲目追求高收入的状况。我们调研发现,全系统所有的医疗机构,没有一家参加全区医疗机构药品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的“三统一”改革工作,药品价格明显高于全区招标药品价格,加重了群众的就医负担,群众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2005年,渠口农场家庭人均支出医疗费达56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1.2,因重大疾病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及先天残疾无劳动能力的人数有330多人,致使300多个家庭因支付高额的医药费而返贫,还有600多个长期患慢性疾病的病人为看病贵而苦恼。前进农场因病致贫的家庭达到13.4。

二、农垦卫生事业发展艰难的根本原因是体制不顺

农垦卫生事业发展陷入困境,除与当前农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内部机制不活等环境因素外,主要是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1、企业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力不从心

农垦是企业,大多从事收入低、风险大的农业生产,在负担全部生产经营职能成本的同时,还要承担“政府办卫生”的运行成本,自身的负担不断加重。农垦不是一级政府,有别于市、县行政区域,在争取卫生政策方面,无法得到国家应有待遇,未能享受到国家关于财政转移支付、公共卫生项目申报、资金投入、基本建设、设备投入、工资和业务经费保障等政策,各农场设立的职工医院、卫生室的投入和支出均不能列入国家项目和地方财政预算,以致于卫生事业的发展自身无力顾及。

2、卫生事业未纳入全区卫生体系

从农垦卫生机构的性质和功能来看,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样,承担着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公益性职能,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应由政府提供所需人员工资和正常的业务经费,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更是政府应尽之责。近两年来,我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自治区高度重视下,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经费得到了全面保障,药品实现了集中招标采购的“三统一”,城乡群众初步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而农垦卫生工作上不靠城市,下不靠农村,长期以来游离于城市和农村卫生体系之外,没有纳入自治区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业务得不到指导,医疗条件得不到改善,设备得不到更新,经费得不到保障,人员得不到交流和培训。2000年-2006年8月,各级政府对农垦卫生投入只有10万元(“非典”时期的补助资金)。农垦卫生发展由农垦自身解决,为求生存,必然要集中主要精力干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医疗服务,而忽视公共卫生职能,造成其职能与责任的失落。

三、加强农垦卫生工作的建议

农垦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2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杂志社向各位的到会表示热烈欢迎, 向多年来一直关心与支持杂志发展的编委表示衷心感谢!

1981年, 我们受卫生部科教司的委托, 创办了《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研究》, 后经安徽省出版局批准, 成为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技期刊, 1986年更名为《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1987年再更名为《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至今。三十多年来, 杂志以改革为主线, 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始终以“发展中国特色卫生事业, 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 发表了大量的高质量文章, 从而逐步成为国内卫生管理学界较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下面我代表杂志社向大家做有关情况的报告:

1 积极参与农村卫生事业改革研究

1.1 开展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的调查研究

1980年5月至1981年10月, 受卫生部医政司的委托, 为了总结建国以来农村卫生工作的经验, 我们特组织了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的调查研究, 调查考察了广东揭阳、湖北麻城、上海嘉定、山东掖县、黑龙江绥化、甘肃张掖等六县, 最后完成了调查研究的总结报告, 报送了卫生部领导, 同时在本刊总第1、3期上发表。这次调查研究提出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合作医疗制度和乡村医生队伍是发展我国农村卫生三大支柱, 也是我国农村卫生重大特色的学术观点, 为我国制订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政策, 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作用。

1.2 开展农村卫生管理干部的培训

根据卫生部的安排, 卫生管理学院于1985年在全国开办了一年制的卫生管理学的函授教育, 分设卫生管理、卫生统计、卫生经济、健康教育、医院管理、护理管理等6个专业, 累计招收学员15 690人, 杂志社的同志参与了教材和辅导材料等的编写工作。1997-2001年, 我们又受卫生部医政司、科教司的委托, 先后举办了“全国乡镇卫生院院长管理知识刊授班”、“全国乡镇卫生院院长岗位培训班”, 累计培养4 000余名乡镇卫生院长, 杂志社负责了组织教材编写、教学管理等工作。

1.3 配合相关学会, 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学术活动

1988年, 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在合肥成立, 1996年, 中华预防医学会初级卫生保健分会也在合肥成立。我刊一直配合这两个学会, 组织全国的学术力量, 结合国内农村卫生改革的先进地区做为现场, 开展了初级卫生保健、合作医疗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生培养、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一体化、医疗机构产权制度、卫生管理专业建设等多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 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第一, 农村卫生应开展健康保障制度。

1997年5月在安徽黄山市、2000年5月在江苏苏州市、2007年11月在安徽黄山市举办了合作医疗专题学术研讨会, 主张尽早开展健康保障制度, 使城乡居民少花钱、不花钱就能获得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的服务。

第二, 农村卫生应当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1999年11月在深圳沙井镇、2004年10月在浙江绍兴市举办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学术研讨会。两次学术活动提供的现场, 都证明农村应当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卫生需求。

第三, 农村卫生应当开展全科医学服务。

1999年6月在浙江金华市, 举办了农村全科医学服务学术研讨会。会议提出:“多湖模式”的重点是, 在乡村两级, 都应培养全科医生, 尤其是村卫生室, 需逐步配备全科医生。同时实行乡、村二级人财物一体化管理, 再结合推行合作医疗。才能做好农村卫生工作。金华的“多湖模式”在全国农村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第四, 农村卫生应当开展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制度改革。

1994年11月在浙江温州市、2000年9月在河南漯河市举办了医疗卫生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学术研讨会, 都主张农村卫生不宜搞私有制, 应以股份合作制为模式, 可以发挥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两个积极性, 并可防止以盈利为目的, 才有可能实现人民群众、医务人员和党政领导的三满意。

2 积极参与中国卫生管理学科建设

2.1 成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综合基地

1983年8月在江苏省扬州市瓜州招待所, 由钱信忠部长主持召开的《中国百科全书——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分册》定稿会上, 集中研究了成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综合基地问题。会议认为, 为了解决卫生事业的科学领导问题, 必须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 并相应成立卫生管理学院 (专业) , 以及学会、刊物和研究机构等综合基地。会后由钱部长亲自到各地考察, 最后确定附设于合肥安徽医科大学。历史实践证明, 以上的政策产生是正确的决策。

2.2 成立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

1988年10月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举行了学院和学会的成立大会, 钱信忠部长亲自到会, 陈敏章部长题词, 并有录像到会, 会上同时宣布成立了卫生管理研究所, 并明确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纳入统一管理, 从而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卫生管理学科的综合基地。此后, 综合基地实际上在发挥着中央领导层的智库作用。

2.3 21世纪中国卫生学术研讨会

1995年11月在北京医科大学,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等单位, 主持召开了“21世纪中国卫生学术研讨会”, 主要是为1996年秋, 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做学术准备。彭珮云、钱信忠、何界生、殷大奎等领导参加, 会议的总结和汇编为后来中央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发挥了重要的学术准备作用。

2.4 新世纪中国农村卫生学术研讨会

2002年6月在山东省泰安市,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等单位, 主持召开了“新世纪中国农村卫生学术研讨会”, 这次活动, 主要是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而做的学术准备。会议的总结和汇编发挥了重要影响作用。其中特别是合作医疗制度, 乡村一体化的社区卫生服务, 以及向全科医生发展的趋势等, 受到人民群众、医务人员和党政领导的广泛欢迎。

2.5 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学术研讨会

2009年9月在安徽省合肥市, 为纪念新中国卫生事业60周年, 并结合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和初级卫生保健分会的换届活动, 特组织了“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 对总结我国计划经济时期 (1949-1979) 卫生事业的成功经验, 以及改革开放以后, 卫生改革的经验教训和建议, 都进行了全面的学术研讨。对我国后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发挥了有益的充实和参考作用。

3 对今后杂志发展趋势的设想

3.1 要积极创办“五个一流”的现代化刊物

所谓“五个一流”是指一流的主编、一流的编辑、一流的审稿、一流的作者和一流的编委会。这是办好一流刊物的重要基础, 是大势所趋。

一流的主编:

主编应在国际、国内享有盛名, 有学术建树, 有民意威望, 有责任感、使命感、正直、热情, 另有策划、组织、管理能力。

一流的编辑队伍:

要选用有真才实学之士, 拥有一批具备硕士、博士学位的编辑人才, 他们要能写一流文章 (并发表过) , 能分析掌握学术变化, 能参加学术会议, 能深入实验室或现场, 探讨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发现到一流水平的文章和作者。

一流的审稿人:

一流的审稿人才能审出一流水平的好文章, 今后我刊发表的重要文章均要进行由审稿人为主的同行评议, 以保证论文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一流的作者:

作者应主要来源于重要机构, 是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负责人, 取得有重大成果者。要重视国家、省、部级基金课题的文章, 同时重视城乡基层的创新成果。还要培养一批稳定的高水平作者队伍。

一流的编辑委员会:

编委会组成人员必须是全国本学科的一流学者和有长期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领导者, 要有业绩、有贡献、有影响、有作用, 以帮助本刊在全国发挥作用, 并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

3.2 继续参与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综合基地建设

我刊自创办以来, 一直依托于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的学术力量, 既保证了刊物自身的学术质量, 同时也促进了学院的教学、科研与教师队伍培养等工作。今后, 我们要继续做为学院、学会、杂志社和研究所“四合一”的组成部分之一, 为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3 不断提高刊物出版质量

质量是刊物生存的保证, 为此我们要跟踪卫生改革动向, 制订好杂志发展的战略规划, 在出版的正规化、规范化方面上下功夫, 不断提高被引数、他引率、影响因子等指标值;建立自有网站, 在条件成熟时改为半月刊, 出版电子刊、外文版等, 扎扎实实地扩大刊物的影响力, 使之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期刊。

农垦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3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与省相关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宣传,坚持中西医并重,重视中西医结合发展。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政策法规,真正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发挥好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作用,把中医药工作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考核目标,对发展相对缓慢和困难较大的地区要加大扶持和督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明晰统计口径,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确保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完善中医投入机制,推广宁波市按中医服务量进行财政补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省政府要督促各地按省条例规定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议设区的市单独设立相关机构,以利于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

二、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挥省级医教研机构的龙头作用。省政府要加强对我省相关高校、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及省级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医教研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成为综合服务能力强,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成为全省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药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深化中医药高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配套资金,大力促进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及研究室建设。总结省政府建设“重中之重学科”的成功经验,充分支持利用和发挥我省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的优势,整合中医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力鼓励其进入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临床能力,切实提高中医药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效果。

三、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中医院建设。省政府要督促各地落实“县级及以上政府应重点举办好一所中医医院”的规定,做到“县县办好一所中医院”。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明确本地中医院发展目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研究制定县级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基本设施配置标准与计划,大力推进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使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要学习推广长兴县重视中医院建设、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做法,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按要求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努力优化中药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省政府要根据当前中药产业发展实际,增加省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规模。研究建立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加大对经典、有效传统中医处方和民间验方整理、开发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文件保护、鼓励使用院内中药制剂。加大对龙头骨干中药企业和重点品种、独家品种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转型升级,在药品集中采购和省级医保目录调整中给予必要的倾斜,同时优先推荐申报列入国家医保目录,为我省中药企业提供生存发展空间,推动中药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壮大“浙八味”等道地药材和铁皮石斛等珍稀特色药材项目,挖掘传统中药优势、促进中药成果产业化。加强对农村种植中药材的指导,鼓励引导建设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中药材基地。加强中药材市场监管,提高中药材质量。

以上意见,请省政府研究处理,并于2012年5月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研究处理情况报告。

农垦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02-0215:07:1

1------------------

2009年,各级卫生部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精神,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疾病防治,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现将全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

报如下:

一、卫生资源

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

(一)卫生总费用增加,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继续下降。200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

计达16118.8亿元,人均卫生费用1192.2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4.96%。与上年比

较,全国卫生总费用增加1584亿元(未扣除物价影响,下同),增长10.9%;人均卫生费用

增加98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增长0.13个百分点。2008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

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为24.7%、34.9%和40.4%。与2007年比较,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

重分别上升4.4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4.8个百分点。

(二)卫生人力总量持续增加。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数”与“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数”之和。2009年底,全国卫生人力总量预计达731万人,其中:卫生人员数641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90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24万人,增长3.9%;乡村医生

和卫生员减少3万人。

2009年底,全国卫生技术人员预计达52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6万人、注册

护士174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19万人(增长3.8%),执业(助理)医师增加8

万人、注册护士增加9万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08年1.58人增加到2009

年1.6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1.25人增加到1.30人。

(三)医疗机构床位持续增加。2009年底,全国医疗机构床位预计达427.0万张,其中:

医院卫生院床位396.3万张(占93%)。与上年比较,医疗机构床位增加23.4万张,其中:医院

和卫生院床位增加21.8万张。全国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由2008年3.05张增加到2009

年3.20张,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008年2.83张增加到2009年2.96张。

(四)卫生机构总数增加。2009年11月底,全国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达28.9万

个,其中:医院19822个(内:公立医院14086个)、乡镇卫生院3.9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站)2.6万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43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706个。与上年比较,卫生

机构(不含村卫生室)增加1.1万个,主要是诊所(医务室、卫生所)增加8223个,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1895个,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有所增加,乡镇

卫生院略有减少(乡镇撤并和乡镇卫生院合并所致)。2008年,全国村卫生室数达61.3万个。

二、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

2009年,加大重点疾病防治,全力以赴地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积极实施国家规划免疫,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

(一)加强重点疾病防治。

一是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截至2009年9月底,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覆盖全国1765个县(区);95%以上的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了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截至2009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19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02323例;报告死亡49845例。我国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联合评估结果显示,全国目前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为10.5万人;估计2009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

二是继续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该策略以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为重点内容,确保提高肺结核的发现率和治愈率。该策略在全国覆盖率维持在100%,新涂阳患者发现率和治愈率分别达到70%和85%以上。2009年1-9月,全国共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75万例,其中新涂阳肺结核患者34万例。

三是综合防治血吸虫病。积极探索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建立了湘鄂赣皖苏、川滇渝、粤沪闽桂浙等三大片区血吸虫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对农民免费提供抗血吸虫病基本预防药物,对晚期血吸虫病医疗救治给予财政补助。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 45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中, 265个县(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0个县(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09年1-10月,全国共治疗及扩大化疗230万人。

四是有效落实重点地方病综合防治措施。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完善了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建设,加强防治队伍和能力建设。2009年,全国2882个县级监测单位定量监测了83万户居民食用盐,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6.4%;已有2720个县区达到《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所确定的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0%的目标。在9个省(区、市)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完成改炉改灶110.5万户,改炉改灶率达72.3%。对大骨节病活跃病区95万人、克山病高危人群75万人实施预防性补硒。

五是加强对尘肺、急慢性职业中毒和放射性疾病等职业病防治。落实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措施,加强对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监护,对疑似职业病人及时进行诊断、治疗和康复。截止2009年6月底,我国共报告尘肺病64.3万例。其中2009年上半年新发尘肺病4972例,已死亡361例。

(二)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继续实施结核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乙型肝炎、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等国家免疫规划,有效预防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2008年,全国1岁儿童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苗、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9.4%、99.1%、99.3%、98.6%、98.9%。

(三)传染病报告发病相对平稳,全力以赴地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349.0万例,报告发病率265.55/10万;死亡15874人,报告死亡率1.201/10万。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2.3%。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是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6.1%。

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丙类传染病除丝虫病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10种共报告发病225.3万例,死亡396人。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88.5%。

2009年,全球暴发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以卫生部牵头的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原则,依据疫情变化不断调整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通过加强疫情监测,完善疫情信息管理,强化疫情研判,积极推进疫苗研发、生产和接种,切实做好医疗救治,加强重点环节、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时段防控工作管理等,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最大程度地减缓了疫情扩散和对社会经济及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有效减轻了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危害。截至12月23日,全国31个省份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15877例,已治愈103026例。确诊病例中,重症及危重病例6654例,死亡560例。全国已累计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批签发7542.1万人份,累计完成接种4384万人。

(四)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2009年,通过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新增农村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项目,准备怀孕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等,全国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2008年,全国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78.1%、产后访视率87.0%、住院分娩率94.5%(其中:农村住院分娩率92.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5.0%、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77.4%。与2007年相比,我国妇幼保健系统管理覆盖面加大。

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继续下降。据妇幼卫生监测统计,孕产妇死亡率由2008年34.2/10万下降到2009年31.9/10万,5岁以下死亡率由2008年18.5‰下降到2009年17.2‰,婴儿死亡率由2008年14.9‰下降到2009年13.8‰。2008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为29.2/10万,农村36.3/10万;城市婴儿死亡率为6.6‰,农村18.4‰。

(五)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通过创建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活动以及农村改厕、安全饮用水工程等,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截止2008年底,农村累计改水受益人口达到8.9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3.6%;6.2亿农村人口饮用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65.5%;1.5亿户农村家庭使用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59.7%。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累计命名114个国家卫生城市、29个国家卫生区和377个国家卫生镇(县城)。

三、卫生监督执法

(一)加大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防治等重点监督检查力度。根据2009年职业卫生重点监督检查计划,24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共报告检查存在粉尘、铅、镉、有机溶剂等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88514家,建设项目8100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3087家。在检查用人单位中,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657.6万人,占劳动者总数的36.9%。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率分别为58.5%、59.2%、35.9%。监督检查中发现疑似职业病17394例,诊断职业病4410例。共依法查处用人单位7748家,占检查总数的8.1%,其中给予警告处罚7243家,罚款674家,罚款总额2421万元。

据30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报告,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放射防护重点监督检查中,共检查放射诊疗机构47820家,存在违法情况9288家(占19.4%);依法查处8170家(占17.8%),共罚款215万元。50678家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中,35441家持有效《放射诊疗许可证》,持证率69.9%。放射工作人员持证率为82.5%,培训率为78.5%,个人剂量监测率为78.6%,职业健康体检率为81.3%。诊疗设备检测率65.4%。

据29个省(区、市)报告,2009年全国公共场所卫生重点监督检查中,共对6300户人工游泳池(馆)进行池水水质抽检,合格单位数4208户。其中细菌总数监测合格率92%,大肠菌群监测合格率95%,尿素监测合格率91%,浑浊度监测合格率98%,池水余氯监测合格率78%,浸脚池水余氯监测合格率85%。

据30个省(区、市)报告,2009年全国传染病防治监督重点检查中,共检查268312户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对1161家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行政处分。警告25020户次,罚款10268户次,罚款总额1068万元。

(二)开展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根据2009年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计划,全国共抽检79个卫生湿巾样品,合格率为81.0%;共抽检790个抗抑菌制剂样品的标签说明书,合格率为43.7%;共抽检80个次氯酸钠消毒剂样品,合格率为73.7%;共抽检61个戊二醛类消毒剂样品,合格率为88.5%;共抽检23个食具消毒柜样品,合格率为91.3%。共抽检涉及生活饮用水化学水处理剂470个,合格率为83.0%。

(三)组织开展消毒产品专项整治。据30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报告,2009年全国消毒产品违法宣传疗效和添加药物专项整治中共检查抗抑菌制剂生产企业1991家、药店67777家;监督抽查150270个产品,抽检发现不合格产品32922个,合格率为78.1%。共抽检81个膏霜剂型抗抑菌制剂样品,检出抗生素或激素的31个,检出率为38.3%。

四、医疗服务

2009年,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卫生服务利用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提高,病人医疗费用涨幅下降。

(一)着力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截止2009年11月底,中央医改资金安排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00亿元,支持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986个县级医院(含中医院)、3549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15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另拨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补助资金17.3亿元。

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

到加强。2009年11月底,全国1948个县及县级市共建有医院8960所、妇幼保健院(所、站)1983所。全国3.41万个乡镇共设乡镇卫生院38952个(其中政府办37769个),床位数达90.5万张、卫生人员108.1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9.8万人)。与上年比较,县及县级市医院增加,乡镇卫生院机构数略有减少(主要原因是乡镇撤并和机构合并),床位数及人员数有所增加。2008年底,全国60.4万个行政村共设村卫生室61.3万个,89.4%的行政村设有卫生室;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12.0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3.8万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6人。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2009年11月底,全国城市6705个街道中,4434个街道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街道总数的66%)。卫生人员数达16.8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8万人),平均每个中心38人。规模小的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一般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2009年11月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站达2.2万个,预计卫生人员7.5万人,平均每站3人。与上年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1895个,卫生人员增加约2.4万人。

(二)医疗服务工作量继续增加。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包括村卫生室)诊疗人次预计达36.0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7亿人次,增长2.0%。如果包括村卫生室工作量,全国总诊疗人次预计达52亿人次。2009年入院人数预计达12600万人,比上年增加1117万人,增长9.7%。

2009年全国医院诊疗人次预计达18.5亿人次(其中公立医院17.1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92.4%),入院人数预计达8120万人(其中公立医院7520万人,占92.7%)。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增加0.7亿人次(增长3.9%),入院人数增加728万人(增长9.8%)。医院中,县及县级市医院门诊量由2008年5.9亿人次增加到2009年6.1亿人次,入院人数由3353万人增加到3700万人。

2009年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预计达8.1亿人次,比上年略有下降;入院人数3650万人,比上年增加337万人(增长10.2%)。2009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预计达2.0亿人次,入院人数121.3万人。与上年比较,诊疗人次增加0.2亿人次(增长14.5%),入院人数增加18.0万人(增长17.4%)。

(三)医疗服务效率提高。2009年前3季度统计(以下同),医院病床使用率达85.0%(其中:公立医院87.7%),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达到59.4%。与上年相比,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提高3.6个百分点。2009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6日,比上年平均缩短0.1日。

2009年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3人次、担负住院2.1床日;与上年相比,门诊基本持平,住院增加0.1床日。公立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4人次、担负住院2.1床日,工作负荷略高于医院平均值。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8人次、担负住院1.3床日;与上年相比,门诊减少0.4人次,住院增加0.2床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2.9人次,与上年持平。

(四)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提高。2009年医院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由2008年的98.3%提高到98.6%;住院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9.2%,与上年持平;病理检查与临床诊断符合率

由2008年的92.2%提高到94.0%;医院感染率1.2%,与上年持平;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由2008年的91.2%提高到92.9%;无菌手术甲级愈合率94.8%,比上年略有下降。

(五)病人医药费用涨幅下降。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统计,2009年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154.0元,比上年增加7.5元(当年价格,下同),上涨5.1%,涨幅下降2.5个百分点;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5775.5元,比上年增加311.7元,上涨5.7%,涨幅下降4.2个百分点。病人医药费用涨幅低于城镇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速度(2009年前3季度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9.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增长8.5%)。

从五级综合医院看,2009年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次均门诊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14.0元、14.1元、9.1元、9.0元和3.4元,分别上涨5.0%、6.4%、6.0%、7.6%、3.4%,涨幅除部、县级市属医院提高5.0、2.9个百分点,省、地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下降

3.5、3.7、2.7个百分点。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综合医院人均住院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1182元、860元、618元、314元、185元,分别上涨8.5%、7.8%、9.4%、7.6%和6.8%,涨幅除部属医院提高1.9个百分点,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下降0.9、1.9、1.4、2.0个百分点。

药费占医药费用比重略有升高。2009年门诊病人药费比重占50.7%,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住院病人药费比重44.0%,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药费比例上升主要与甲型H1N1大规模流行的防治有关。

五、医疗保障体系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一)参加新农合人口达8.33亿人。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2716个,参加新农合人口8.33亿人(比上年增加1800万人),参合率达94%。2009年,新参合筹资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0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80元,农民个人缴费20元。截止2009年9月底,全国新农合本筹资已达到820.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97.6亿元,占24.1%;地方财政补助资金429.4亿元,占52.3%;农民个人缴费190.9亿元,占23.3%。前3季度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总额为645.8亿元,累计受益4.9亿人次。参合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提高,尤其是住院率的提高。

(二)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9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全国所有城市推开,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保问题正在加快解决。截止2009年9月底,全国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人数达到3.63亿人,比2008年底新增4478万人。

(三)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救助制度。据民政部2009年前3季度统计,全国城市医疗救助支出34.7亿元,救助946万人次;农村医疗救助支出56.9亿元,医疗救助6559万人次。2008年农村医疗救助中,资助参加新农合资金占19%,大病救助资金占72%;人均资助参合水平21元,人均资助大病水平360元。

十一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5

“十一五”期间,全区卫生系统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加强卫生基础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期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XX个,其中医院XX所、卫生院XX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所)、妇幼保健机构XX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XX所、卫生监督所XX所、村卫生室XX所、其它医疗机构XX所;共有床位XX张,人员XX人,其中卫技人员XX人,全区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XX张,拥有卫技人员XX人。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区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2010年全区新农合参合农民XX万人,人均筹资XX元,参合率达XX%,参合农民住院报销封顶线达XX万元,参合农民实际住院补偿比达XX%。加强结报网络化建设,逐步形成以区合管办为中心、镇合管办和定点医疗单位为终端的网络化结报体系。全面实行新农合财务审计监督制度,自下而上实施资金审计、公示,强化社会和群众监督。

2、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加强疾病防控、卫生

监督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了由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XX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构成的新型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有效控制了发生在2008-2010年的传染性手足口病及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实现了公共卫生“两个体系”的建设目标,建设成果初步显现。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直报体系,建成网络信息直报点XX个。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得到落实。全面加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建立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的预警机制。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XX和XX‰,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XX%。医疗市场秩序不断规范。食品卫生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开展农民健康教育工程活动,城乡居民群众健康行为逐步养成,居民生活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健康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3、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机构执业行为逐步规范。开展平安医院创建工作,优化执业环境,和谐医患关系。医疗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加强,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队伍建设不断有新的进步,医疗服务各项指标有了新的提高。

4、农村卫生体系不断 完善。结合山东省“360”中心卫生院建设工程和“1127”一般卫生院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无危房,设备、人员、技术、管理配套”的“一无四配套”的建设标准,全面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新建XX处中心卫生院,改扩建XX处中心卫生院,提升了镇卫生院的综合服务功能。自2008年开始全区分三年规划建成XX个标准化村卫生室。通过改建、扩建和重建后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了房屋、布局、设备“三到位”,标示、制度、医疗文本“三统一”,人员、房屋、设备、技术、管理“五配套”。

5、卫生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医疗环境、服务态度显著改观,医院的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得到大力加强,社会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结合“两好一满意”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在全区卫生系统广大医务人员中先后开展了“优秀医师”“优秀护士”等系列评选活动,促进了优秀医学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

(二)当前卫生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十一五”期间我区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积存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未消除,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尤其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发展不够,影响着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1、城乡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性还较突出。基层镇(街)卫生院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薄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群众的信任度还不够高。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缺乏,业务素质偏低。我区基层医疗卫生发展仍较滞后,镇医疗机构引进人才难,业务骨干流失多,乡村医生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瓶颈。

3、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因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以医养防”、“重医轻防”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还不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和手段还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才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处置和实验室检测能力亟待提高。在“十二五”期间,急慢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我区公共卫生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依然严峻,疾病防治任务依然严重。

农垦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汇 报

一、卫生事业概况

(一)卫生局机关情况:卫生局现有人员26人,其中行政领导班子人员6人,督导员2人,环节干部6人,科员12人。40岁以上13人,40—30岁3人,30岁以下10人。男性职工13人,女性职工13人。大学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11人,中专学历4人。

(二)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情况: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1家。市直医疗卫生单位5家,即:人民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中蒙医医院(二级丙等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医院。建有1个眼病防治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沙尔呼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社区服务站和25家个体诊所,苏木、镇所辖12个行政村分别建有16家村级卫生室,16名医生均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三)人力资源情况:市直医疗卫生单位总人数4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42人,占总数的78%。病位编制数为410张,开放床位数720张。大学本科学历人数为128人,大学专科学历人数为169人,中专学历人数为84人;在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人数为5人,副高级职称人数为39人,中级职称人数为118人,初级职称人数为180人。

(四)党组织情况:市卫生系统各单位正科级领导干部6人,副科级领导干部13人;卫生系统党委下设6个基层党委(党支部),中共正式党员99名。

全市医疗卫生固定资产7197万元,除房屋外,大型设

备设施资产为531万元,在建工程13418万元。

二、建设情况

(一)建立基本设施齐全,队伍素质较高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近五年来,市、社区、村三级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基本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是近二十年来投入最多,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一个时期,目前,已建立了网络健全、布局合理、设施齐全、人才配套的服务体系。

1、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一是加强了市 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市级卫生医疗机构是农村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的技术服务的重要载体,它们在农村卫生中起着龙头作用。近些年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河东新区新建医院大楼,总投资1.3亿元,正在施工建设。市人民医院新建内科系统住院楼工程已经完工,投入使用。先后购臵128排CT、多参数心电监护仪、鼻窦内窥镜、婴儿培养箱、辐射保暖台、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仪、负压救护车、空气加压氧舱、医用分子筛制氧机等设备。市中蒙医医院利用国家对中医药项目的优惠政策,投资700余万元新建了住院部大楼,并争取到中央资金1000万元对中蒙医医院进行改扩建。据统计,近五年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共投入资金近1.7亿元。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并成为了全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二是加强了乡镇卫生院建设。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枢纽,是为农民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场所。我市现有卫生院2家,即沙尔呼热中心卫生院和东蒙农牧场卫生院。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利用国家扩大内需资金加强

建设,乡镇卫生院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东蒙农牧场卫生院是09年争取国家扩大内需资金50万元,政府投资20万元新建的卫生院,今年正式投入使用。沙尔呼热中心卫生院争取到国家计划内投资100万元,政府匹配22万元,现在正在进行改扩建。五年来,共争取到国家投资150万元,政府投资200余万元,改扩建总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有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引进新设备,开展新项目。为了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针对东蒙农牧场卫生院的实际,我们将三家村卫生室合并,并让定为了市级医院的定点扶持指导医院,在技术上、设备上得到了支持,促进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三是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村卫生室是农村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是农村卫生工作的最前沿,我市共建有村卫生室16个,共聘乡村医生16人,为了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管理,我们实行了乡村卫生一体化,并明确村卫生室建设要以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实行建管结合,重在管理。目前,我局正在从事核定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劳务补助对象工作,以提高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进一步健全我市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2、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关键在于要培养一批留得下、用得上、干得好的医疗卫生队伍。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十分注意人才队伍建设,把加强队伍建设放在了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位臵上。每年医疗卫生单位都要选派至少10名技术骨干到北京、广州等全国知名医院学习进修,并经常性聘请外地教授学者来市授课。加强卫生人才培训,我们每年都制订了培训计划,精选培训项目,一年至少举办两次以上的医生培训班。目前,全市已建立了良好的人才梯队培训模式,市外派送,市促社区,社区带村 的人才培训格局已经形成。同时,我们积极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函授、自考等在职教育,提高学历层次,近五年来,通过在职教育取得本科文凭的有20人,取得大专文凭的有30人,我市技术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做好人才招聘工作。近年来通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实践操作、考核三个环节选录了100余名优秀医护人才,缓解了我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

3、医院建设与管理成效明显。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狠抓了以改善服务质量,降低医药费负担等为主的“软件”建设。一是降低消费。通过采取降价措施后,我市零售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近30%,有些药品价格成倍下降。二明白消费。各医院将常规医疗收费项目通过宣传栏或电子显示屏予以公开;坚持推行住院费用“一日一清单”费用查询制度,让病人明明白白消费,安安心心治疗,病人费用方面的投诉明显一年比一年少。三是规范消费。通过开展医药购销领域反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有效遏制了大处方、大检查,病人医药费用得到了较好控制,各项费用指标全面下降。

(二)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看病就医有保障

为切实抓好这件为民办的大实事、大好事,我们自2003年7月合作医疗正式启动以来,就把它作为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利民工程来抓,不断在运行中总结,在总结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合作医疗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纵观我市合作医疗工作五年的历程,可以分为这样两个发展阶段。

1、在建立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得到深入推进。在建立之初,我们在认真宣传合作医疗政策,动员农民积极参加的前提下,精心制订出台了

霍林郭勒市合作医疗实施办法,以住院即补、起付不设门槛、就诊自主择院、补助现诊现兑、照顾弱势群体等特点,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并因此而使合作医疗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自2007年,我市合作医疗进入了第二个运行,与第一个运行相比,呈现了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参与率稳步提高。第二个共有10165万人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5%,比第一个增长1%。近三年来,参合人数增加到12560,参合率连续三年100%。二是兑付比例更趋合理。第二个在市、乡两级定点医院住院的补助比例分别比第一个增长了5%,最高补助限额由第一个的6000元提高到了8000元。三是补助病种扩大。第二个,我们因地制宜地将结核病、孕产妇住院分娩、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都纳入补助范围。同时,为了体现合作医疗的公平受益性,对参加了合作医疗而没有享受费用补助的农民进行了健康体检。四是兑付方便及时。凡在本市定点医院住院且参加了合作医疗的患者,可在就诊医院直接兑付。五是管理日趋规范。2008年建立了合作医疗网络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

2、在完善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建立新模式,加大门诊统筹为突破口,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市合作医疗进入第三个运行,虽然有着因调整运行个缴资金任务相对偏重的难题,有医疗机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尴尬和误解,但面对这些影响筹资的客观因素,我们毫不气馁,知难而进,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参照其他市的经验和做法,适时对运行模式进行完善,确保了合作医疗平衡运行。一是进一步明确职责。在进一步强化市合管办职责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在2007年

及时将新农合纳入“十件利民实事工程”中,由政府出资为全部参合农牧民缴费参合,确保我市参合率连续三年100%。二是完善和调整了补助政策。为确保参合群众最大限度得到实惠,每年,我们都根据运行实际,对合作医疗补助政策进行了调整,特别是今年来,我们根据自治区卫生厅精神,结合我市基金节余情况及运行实际,大幅度普调了补助标准,将住院核销比例每个段位相应提高5%,封顶线确定为6万元;把门诊核销段位由原来的4段缩减至3段,封顶线为5千元元;增加了23种蒙医诊疗、理疗项目;根据我市实际将布病患者住院报销300元起付线取消。同时,对大额医疗费用实行分段补助,并提高了部分单病种定额补助标准和特殊门诊病人补助标准,以确保参合群众最大限度受益。三是对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实行封闭运行。患者出院后到乡镇、街道合管办申请补助,并统一到邮政储蓄所领取补助款。管理人员不得直接经手资金,从而确保了基金的安全。

(三)加强以预防保健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预防保健工作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保障。近年来,我局从保障群众健康出发,切实加强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以健康促小康,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1、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组织健全,功能较完善的市、社区、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了市、社区、村急救网络和工作程序、规范,实现了疫情网络直报。市疾控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及市卫生监督中心作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的龙头,承担着业务管理、技术指导、执法监督和医疗救治工作,全市各卫生院(社区中心)、市级医疗单位均设有防保组,各个村卫生室也均聘

用了防保人员。目前,全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技术人员有130余人,全市成立了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负责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组织、领导和协调,并组建了防治队伍,随时应对突发公卫事件的发生。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为了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我们切实加大了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管理力度,认真落实综合防治措施,疾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近五年来,我们每年计划免疫“五苗”单苗接种率都达到了90%以上,全市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达93%以上,并认真开展了流脑、乙脑等计划外疫苗接种工作,由于加强了免疫接种,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市无鼠疫、霍乱、非典、人禽流感病例发生,流行性出血热、乙脑、流感等未发生流行或出现二代病,无甲肝、疟疾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扩散。传染病管理的各项相关指标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控宣传。对感染者,我们按照国家“四免一关怀”的政策,尽量给予了就医上的照顾。

3、卫生执法监督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是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规范医疗市场秩序。近几年,对我市的84家非公立性医疗机构的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违法行为进行了彻底摸底清查。整改个体诊所31家、社区服务站6家,其中,注销执业许可26家,建议通辽取消2家;铲除非法行医黑窝点2家;铲除药店坐堂医2名;撤销行政许可1个;处罚药店打针2家。依法没收各种药品价值约2万余元,做出行政处罚4万余元。二是加强食品、公共场所、化妆品、学校、饮用水、放射、职业卫生监督检查。从业人员体检率98%,“五病”调离率100%;查处存在问题的食品经营单位146家,其中取缔8家,行政处罚18家,合计罚款9.63万元;责令整改学生食堂6家、公共场所经营单位52家。三是进一步提高行政许可质量。规定时限办结率100%。四是开展各类卫生监督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早点部、快餐部卫生专项整治活动,查处违规经营单位11家,无健康证上岗员工共有13人。

4、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我局妇幼保健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责任机制,每年都要至少举办3次妇幼专干培训班,外线人员平均每月下基层督导10次以上。近几年来,切实加强了卫生院(社区中心)产科建设,在卫生院建设项目中,我们始终把产科建设放在了优先位臵予以考虑。同时,进一步加强产科制度建设,目前,我市4所有资质开展产科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中,产科达标率为96%。积极开展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市级医疗机构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0%以上,乡镇(中心)卫生院达到80%。积极开展了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为降低我市妇科病发病率,提高妇女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做好对待孕妇女增补叶酸项目。从1月起,我市启动城乡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工作。截至目前,向网点发放叶酸2046瓶,叶酸服用人数108人,叶酸服用率26.67%、叶酸服用依从率11.60%。叶酸投服随访率100%。近五年来,我市孕立妇系统管理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都分别稳定在87%和90%以上,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率分别达到98.04%和97%。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孕产妇死亡率连续五年为0,位列通辽市首位。

5、全面加强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建设。逐步完善《霍林郭勒市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高考卫生应急预案》、《霍林郭勒市卫生系统防汛预案》等相关工作制度,调成补充了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落实了相关成员,并确定市人民医院为我市医疗应急救治主体力量,加强人员队伍的培训和演练工作。我市每年开展综合性应急模拟演练1次,专项演练2次以上,确保科学、及时、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6、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明显。一是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每年组织各街道环卫队开展了以治理越冬垃圾、残冰积雪、废弃塑料袋等白色污染为重点的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按照“五统一、三不漏”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方位、大规模的灭鼠活动。使城乡环境卫生得到了进一步治理。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积极开展主题宣传日活动,宣传覆盖面100%。继续开展“健康教育直通车进社区”和“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每季度组织开展健康知识讲座3期。在全市各机关单位和公共场所开展禁烟活动,通过张贴禁止吸烟标识,设立电子屏幕,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近五年来,居民平均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70%以上。

三、问题和困难

总的来讲,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态势是较好的,但纵观整个卫生事业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成为了阻碍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是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由于我市地处偏远、高寒,大中专生不愿进,有资质、有技术的人才又不愿留,造成了大多数卫生机构存在学历低、职称低和专业技术水平低的“三低”现象。

二是卫生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大。近几年,市政府虽逐年增加对卫生投入,但由于卫生工作摊子大,底子薄,基础设

施不足和医疗设备落后的问题未能根本解决,结防所、爱卫办、规划免疫长期没有办公场所,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不足,疾控中心、监督所、卫生局、药监局在一个大楼办公,办公室不够用,工作拥挤。部分医疗设备陈旧老化,急需购臵一些医疗设备。

三是医疗服务质量有待于改进,医疗技术水平有待于提高,医德医风和医患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医疗安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随着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加之舆论渠道的扩宽,以及为保稳定,一味要求医院无原则赔偿等原因,医患矛盾越来越尖锐,医疗纠纷越来越难以调解。这要求我们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

四、对策

1、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同级政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效解决传统体制下的政府管理“越位”和“缺位”问题。特别是在近期,党中央、国务院把构建和谐社会放在了重要位臵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要充分认识到卫生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经费投入上应给予保证,并按照中央的有关规定,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是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动力。要着力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医疗技术人才,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动力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公共卫生的公益性

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卫生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方向,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强化政府责任,健全体系网络,加强监督管理,完善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核心,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为基础,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关键,努力体现医疗卫生行业公益性、政府主导性和市场性的有机结合,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深化医药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供给、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市情,建立有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把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

蓬勃发展的武进卫生事业 篇7

创成江苏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通过省级达标示范验收

免费体检送上门

召开护士节庆祝大会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辖14个镇、2个街道、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区总面积1 246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160万, 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 (市、区) 前十位。

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 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30所, 其中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所、区级医院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34所、乡镇卫生院23所、村卫生室172所、民营医院3所、企事业单位医务室51所、个体诊所37所。全区共有床位4 890张, 卫生技术人员5668名, 其中执业 (助理) 医师2 693名。

近年来, 武进区以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改革, 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升卫生服务水平, 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区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等衡量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控制水平省、市领先, 先后创成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全省农村改厕先进区、全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区、全省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和全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

通过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评审

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

举办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竞赛

武进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综合性医院

武进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2013年农垦经济运行情况 篇8

一、农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预计2013年农垦生产总值将达5 800亿元,比上年增727亿元,增12%。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增1 730亿元,增6.3%;第二产业增2 572亿元,增13.8%;第三产业增1 498亿元,增8.6%。预计年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2 000元,约增9%。

二、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9 919.5万亩,同比增1.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 180.5万亩,同比增1.3%,粮食总产量3 439万t,增2.0%;棉花面积1 155万亩,增5.2 %,总产量181万吨,增5.1%;油料总产量78万t,与上年持平;糖料总产量861万t,增5.2%。

三、畜牧业生产总体减少,水产品小幅增长。受部分垦区撤队并场、散户推出、饲养成本上涨及灾害疫情等因素影响,垦区畜牧业生产总体减少。预计到今年年底大牲畜存栏301.27万头,同比减12.6%,其中生猪存栏1214.49万头,同比减8.6%;羊存栏1 265.05万只,减4.2%;奶牛137.66万头,减9.1%。肉类总产287.58万t,同比减3.0%;牛奶434.22万t,基本持平;禽蛋产量47.41万t,略减0.5%。

此外,全年水产品产量143.48万t,同比增4.1%。

四、热作产业稳定发展。今年垦区天然橡胶、香蕉、芒果、咖啡等主要热带作物产量同比略有增长,主要水果产品价格略有上涨。预计2013年全国香蕉产量1 168.64万t,同比增长1.12%;荔枝龙眼减产不减收,芒果量增价升。

五、垦区出口稳定增长。预计全年垦区出口商品总额将达831.81亿元,比上年增75.77亿元,增10.0%。新疆兵团、广东、黑龙江、辽宁、湖北、江西、广西、河北、浙江、上海等10垦区出口总额为812.36亿元,占全国农垦出口总额的97.7%。

上一篇:小学古诗文比赛计划下一篇:《十五从军征》的改写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