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音乐欣赏课

2024-06-20

如何开展音乐欣赏课(共8篇)

如何开展音乐欣赏课 篇1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的诞生,音乐艺术越来越光彩夺目,音乐教育的形式也逐渐由单一的“心传心授”到“师生互动”再到“主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转变。那么如何在教师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主角呢?显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孩子渴望知识、渴望自主的学习要求。

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当提到“音乐欣赏”时,大部分的人不是自谦“缺乏细胞”,就是自讽“鸭子听雷”。音乐教师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学生总是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今人生厌?曲高和寡到难以亲近,非音乐专家不能窥之究竟吗?纵观音乐教学,不难发现,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经常存在这样一些常见的问题:

一些老师经常抱怨音乐欣赏课很难上,学生没兴趣。实际上教学本身存在着许多盲点,需要反思:

1、过分强调音乐故事、人物轶事传闻的介绍,而置“音乐”本身于次要的地位。教师叙述的语言过多,担心学生未能理解音乐含义,结果学生听了故事、强记了许多数字,到头来对于所欣赏的音乐反而一无所知。

2、老师一味主观灌输乐曲伟大的美名,或是特意为音乐做解释,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却未让学生在亲身欣赏的体验中直接有所感受。

3、老师对乐曲的结构、特色认识不够,未能掌握教学重点,本身也未表现出积极的欣赏态度,学生当然也不会感兴趣。

4、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法:一般所见的欣赏教学不外乎是老师播放音乐,学生正襟危坐,老师不作任何引导,放任学生“神游太虚”。

5、视听设备品质不佳:在现今科技发达,繁荣富裕的社会里,学生到处都可以得到高品质的视听享受。相比之下,学校的设备往往不如家庭设备的品质,再好的音乐在低劣音响的摧残之下,怎么会受人喜爱?只要有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包括节奏、曲调、音色、和声、曲式等)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二、研究的目标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结合《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并运用陶先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听赏音乐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创设有趣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人乐合一。

三、研究的内容

教师方面:

(1)根据欣赏重点,制定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借用一些音画舞蹈等较为直观的方式,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听音绘画,听音写下文字。

(2)音乐欣赏过程中,以音乐为主体,讲解简明生动,增强学生听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象。

学生方面:

(1)收集音乐素材,比较课堂的音乐欣赏,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感受每受乐曲的情绪,及时做出记录。

(2)通过色彩,图画,肢体语言来理解音乐要素的表现,展开想象。

(3)学生能通过音乐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各自的表达方式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音乐见解,形式多样。

四、研究的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结合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学生面谈,调查,平行班教师之间的沟通等方法。

五、课题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2年10月)

1、组建课题

2、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全校学生

3、前测,分析和调研

通过课堂教学,及老师之间的谈论分析,总结我校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现状,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第二阶段:实施操作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5月)

分阶段研究:

第一研究内容:学习感受区别音乐情绪,让学生用表情表达出来。

第二研究内容:展开丰富联想,展示丰富的音乐画面,结合音画。

第三研究内容: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聆听到的音乐。

第四研究内容:综合欣赏音乐。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6月)

汇报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成果专辑,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六、预期目标

1、通过实施,教师的理论,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2、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4、使音乐课堂气氛活跃,丰富多彩。

七、课题实施的措施

1、组织课题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关于教育的理论。

2、课题研究人员要在认真学习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以其形成具体理论含量的教育经验。

3、课题组人员定期进行交流活动,共同探讨,保证课题顺利开展,圆满完成。

4、建立研究档案,注意资料的收集和随时整理。保证课题取得预定的成果。

5、建立交流的平台,利用网络和外界各相关专业人士提高交流。

如何开展音乐欣赏课 篇2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恰当的情景设计可以营造与乐曲相适应的气氛,使学生做好听赏乐曲的心理准备,让学生在接触教材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能扩展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会取得更多更积极的效果。如欣赏《在钟表店里》时,用多媒体出示钟表商场,各种各样的表,琳琅满目,工人们在紧张地忙碌着。音乐响起,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仿佛走进钟表的世界,完全沉浸在这一氛围中,去遐想、去感受乐曲的意境,帮助他们理解音乐,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欲望,并与乐曲产生共鸣。如欣赏《小青蛙》时,就采用了幻灯片教学,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屏幕上出现了夜色茫茫的田野,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景;小青蛙勇敢地面对暴风雨的来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出现,小青蛙继续在绿色的田野里歌唱、跳舞的情景。这样有效地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

二、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氛围

1. 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形式。

运用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在音乐欣赏课《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葫芦丝,体会葫芦丝的演奏方式,感受葫芦丝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又让学生认识了巴乌,比较两种乐器的音色,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族乐器的魅力。

2. 分段教学形式。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低段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在教学中利用游戏和故事的形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欣赏《火车波尔卡》时,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做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里所描绘的火车的具体形象和欢快的情绪,这样多种体验,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教师可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故事,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欣赏《动物狂欢节》时,创编一个动物们过新年的故事,并结合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中高段的学生,可采用小组讨论形式,如欣赏《瑶族舞曲》时,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瑶族舞曲》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3. 课堂表演形式。

音乐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教师要把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采用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调动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如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跟随音乐,用神气的表情,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及表演来表现玩具兵们可爱、顽皮的形象。而在音乐结尾部分,描绘小主人苏醒过来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凌乱的“定格”动作来表现玩具兵们来不及回玩具箱、东倒西歪的尴尬形象。最后还让学生自制了打击乐器,如可乐瓶装米做成的沙锤;用啤酒瓶盖串起来做的摇铃等等。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乐器为乐曲伴奏,内心充满了愉悦。

三、抓住四要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 通过“听”,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每一次聆听都要带着不同的问题,可以是辨别乐器,听出主题出现了几次,还可以感受乐曲的情绪,还可以“听”为主线,结合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如在听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随着音乐轻轻地划拍,边听音乐边模仿指挥、模仿乐器的动作等。学生有了这些小动作可以有效地排除外界干扰,准确把握音乐节奏,内心和音乐产生共鸣。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提问法听,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对比法听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学生来说,唯有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方法。

2. 通过“唱”,欣赏音乐内容。

音乐主题旋律是一首乐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调,旋律的发展、变化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学生在演唱主题旋律时,往往注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这样既了解了音乐风格与特点,又激发了他们对欣赏课的兴趣。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应该牢牢地把握主题旋律,带领学生“熟悉———学唱———感受”。如欣赏《赞歌要比星星多》时,可先让学生欣赏,然后讲解这首歌曲的内容、风格,根据曲子进行改编衬词部分。学生欣赏完后,对这首合唱的衬词“呀儿呀儿哟”已经很熟悉了,此时再安排学生学唱这首歌的主旋律便是点睛之笔。

3. 通过“想”,引起学生共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富于想象的思维特点,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基础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如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时,先不告诉学生曲目,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的音乐进入平静凝思,然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结果有的想象为平静的江水、朦胧的月夜、幽静的田园、仙女的舞姿,也有的想象为秀丽的山川、深切的怀念等等。在学生叙述后教师再告知学生所听的曲目,并适当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待学生第二遍欣赏音乐时,要求学生根据曲目和提示对优美流畅的旋律进行更深的感受和体验,然后开展更深、更细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完美。通过学生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等,而且能使学生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多更完美的音乐形象,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

4. 通过“动”,体验音乐乐趣。

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学生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在课堂上,学生应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与之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如欣赏《口哨与小狗》时,很多学生会和着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拍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心爱的“小狗”在其身边摇着尾巴,蹦来跳去。“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通过表演,激发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乐曲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

浅谈如何开展好中学音乐欣赏课 篇3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当提到“音乐欣赏”时,大部分的人不是自谦“缺乏细胞”,就是自讽“对牛弹琴”。

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今人生厌?同样都是“听”,“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是这并不表示非要音乐专家才有“欣赏音乐”的能力。比如,放一段《二泉映月》,从七年级到高中,哪个年级的学生也都能说出此曲的基本音乐情绪是非常悲的,这就足矣。再看,参加央视星光大道的农民歌手阿宝,演绎的一首首动人的歌曲,能说他就没有理解和欣赏的能力吗?所以说欣赏能力无论专业非专业,只是深浅的区别。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只要精心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目前,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经常抱怨音乐欣赏课很难上,学生没兴趣。当然原因是两方面的,学生本身好动,不爱听事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也认为教师在自身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为:

1、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音乐的含义,往往用过多的语言来解释音乐,结果学生记住了老师的解释,而对于所欣赏的音乐本身却知之甚少。

2、教师对乐曲的结构、特色认识不够,未能掌握教学重点,本身也未表现出积极的欣赏

3、教师往往无意识的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音乐,却忽略了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主动性。

4、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方法:一般所见的欣赏教学不外乎是老师播放音乐,完整听,分段听,学生正襟危坐,一节课从头听到尾。

5、视听设备品质不佳。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老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和分析并给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这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即备课认真细致。

2、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老师应当活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课堂过程多样化。

3、以音乐为主体,讲解简明生动。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象。——把课堂交给学生。

4、好的视听器材有助于欣赏教学的教学成效。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而具实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老师应事先录好上课欣赏的音乐,特别是需要反复聆听的片段,要事先剪接,记录位置,以免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耽误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6、老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老师随时在学生面前范唱或范奏,并通过形体语言加以展示。所以要注意到自己的每一次表现都应具有音乐性。——不能忽略教学的实践性。

那么如何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上几点呢?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有兴趣的进行欣赏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物演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在八年级第一单元音乐欣赏课《我们同属一个世界》的教学活动中,我在课前准备好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们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的MTV,伴随着我的讲解,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首歌曲的意境和音乐情绪。学生们对这首公益歌曲的震撼不难看出。群星的现场演唱更是引发学生欣赏的兴趣。从而对杰克逊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深度。

二、哼唱主题曲调,体会乐曲的音乐形象

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例如: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时,副歌出现了好几次,我先让学生们一起哼唱主旋律,然后在课件上调出英文歌曲,学生学得不亦乐乎,体会不同语言的变化给乐曲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

三、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富于想象的思维特点,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学生们,由于每个人的文化素质、经历以及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四、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音乐做身体律动,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该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

例如欣赏《阿玛勒火》时,我让学生分组来表现藏族舞蹈。舞蹈前,模仿藏族同胞互献哈达;舞蹈后互致问候,诵读“扎西德勒”。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五、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让学生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我让学生自制了打击乐器,如:可乐瓶装米做的沙锤等。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乐器,为乐曲伴奏,内心充满了愉悦。

六、在教学中追求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但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习惯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极大的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给我们一个启迪,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下,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在一起,保持良好的交流,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表现的氛围,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更自由的参与空间。

如何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 篇4

现今在很多学生的眼中,仍有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其实这种只教唱歌的音乐课,确实一直延续了许多年,在课堂上教师只注重了音乐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今音乐欣赏,即感受与鉴赏,作为现今音乐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领域,已越来越被音乐教师所重视,它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那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

一、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名言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的。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有许多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特别是在上到欣赏课的时候,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我们的学生在欣赏课中,认识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其实,视觉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比如说美丽的挂图与优美的板书就能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的学习。例如:在欣赏七年级下册歌曲《太湖美》时,因为这是一首具有浓郁江南色彩的民歌,我就会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江南着名风景的图片,与曲调幽雅流畅、委婉曲折、与描绘太湖风光诗情画意的歌词相得益彰了。学生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上课时自然格外用心。在欣赏歌曲《保卫黄河》时,利用大幅彩色挂图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兴趣。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福音。多媒体教学的兴起,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形象逼真。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音像同步展现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乐队的演奏如同正坐在音乐厅中现场欣赏一样。学生们忘情地投入在民族器乐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再者在学习戏剧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录像、听唱腔、见脸谱和戏装、知道舞台美术、用上锣鼓、学点念白和走步、甚至学一两个唱段等,通过这些最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戏剧有了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和体验,对于理解、评价京剧艺术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营造课堂氛围,放飞音乐想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我们要鼓励学生对音乐多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中试着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去听音乐,去感受音乐。

在九音乐欣赏课上,歌剧《卡门》,音乐雄壮、有力。教师先放一段试听,引导学生:你能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吗?我们把音乐和美术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才能。师点出有英武的斗牛士,也有高声喝彩的群众,画面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情景„„接着一步步跟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讲讲所知道的关于斗牛的知识,然后再让学生示范,斗牛的动作等等,最后伴着音乐一起去感受斗牛场的氛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带着欣喜与渴望去听这个音乐。

那么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定音鼓的轮击好象雷声,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象下雨的形象,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象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等等。

我在向学生讲解民族拉弦乐器时,在欣赏内容上作了精心的挑选和安排,使所选的乐曲既能充分体现该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又能使每首乐曲在情绪和音乐形象上有所对比。这样,整堂课的欣赏内容就丰富了。如在讲解二胡时,我将二胡带到了教室中,以最直观的方式用实物进行介绍,并用多媒体播放二胡现场演奏录像,让学生观看聆听几个音乐片段。学生亲眼目睹了二胡的外形和演奏形式,初步感受了二胡丰富的表现力。然后着重介绍并欣赏了由唐代着名歌曲改编的二胡独奏曲《阳关三叠》,这是一首抒发诗人王维对一位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含蓄地反映了古代人民在不合理的征戌徭役制度下的哀怨情绪。学生聆听了二胡那近似人声的优美柔和的诉说,再加上教师画龙点睛地描绘,使学生深刻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同时给他们创设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我在此时又不失时机地抓住他们的表现欲望,以乐曲为背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进一步创作活动。经过讨论、编排,学生们选派代表表达了对作品的不同情感:有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分离场面;有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一幕;也有在音乐的衬托下有表情得朗诵同名诗„„整个课堂氛围达到一个高潮。

三、体验参与乐趣理解音乐共鸣

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是中学教师应该着重培养的,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以及知识结构的限制,使得学生往往不能长时间地专注听音乐。教师一定要注意动静结合。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身体的动作去进一步地感受音乐,或者更形象地说:让音乐通过动作溶化学生体内,这样的感受必然更生动、更深刻。如在欣赏《金蛇狂舞》前,教师出示两个准备好的问题,1:在乐曲中你听到什么声音?使你想象到什么场面?

2、请你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和表现乐曲的情绪。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聆听。结果,听一遍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我听到了敲锣打鼓的声音好象过年过节一样热闹的场面;在欣赏这首乐曲是还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

中学生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篇5

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需要教师对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做正确的引导,以及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从而解决音乐欣赏课学生不感兴趣的难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多听是关键,但不能麻木的听,要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的、各种风格的音乐;在平时要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积累;听懂音乐的语言,正确理解把握好这些表现要素、表现手段,这些符合音乐的表观语言。在教师对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做正确的引导的问题上,本文介绍了多媒体式、座谈式、创作式、表演式这四种效果不错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在把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注重音乐作品中的“情”,挖掘音乐作品中蕴涵的哲理这三个音乐欣赏教学的着重点上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今的中学音乐课中音乐欣赏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经过实践大部分音乐教师都发现学生很喜欢音乐,但是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却不是很大。很多学生常说:我很喜欢音乐,但就是听不懂。那么怎样使学生听得懂音乐呢?怎样上好中学的音乐欣赏课?我想这就涉及到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欣赏音乐这两大问题。

音乐是最富于想象的艺术,较之于文学和绘画,它既无法运用大量的文字进行生动的描述,也无法用丰富的构图、色彩等进行直观的再现。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只能凭借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组织结构形式展现现实世界的各种运动。人们在倾听这些旋律、节奏、和声等所共同组成的音乐作品时,不仅能领会理解一定的艺术形象,而且还能产生种种丰富的联想和各自迥异的感受。音乐欣赏教学,正是基于音乐艺术的这一审美特征,而致力于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以音响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结合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欣赏音乐一般可分为知觉欣赏、情感欣赏和理智欣赏三个层次。所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同样一首歌曲,由于人们的音乐素质、生活的经历、社会环境知识层次的不同所产生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法主行诱导,使学生在听觉上产生兴趣,不会茫然,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就要努力引导学生,在对音乐的节奏、速度、调性、和声等因素的感知的基础上,获得于音乐作品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换言之,音乐欣赏教学发展的是人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的时人的联想、想象、创造能力等。

在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上,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多听,是学生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欣赏音乐也是这个道理,听的多了,慢慢地就会听懂。也许有人会疑问,我听得也不少了,可为什么还听不懂呢?其实,听懂音乐也是有一个过程的。现在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听音乐,但如果问他们,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有什么主题,听了有什么感受时,绝大部分同学都回答不出来。多听,不光是数量上的,还要从类型和风格这方面去考虑。有的人听的音乐也不少,可若是从类型和风格这方面来说,就太狭窄了。这里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学生欣赏音乐的范围,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的、各种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听中国的,传统名曲,如《二泉映月》《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等名曲,还让他们听外国的及现代的传统曲目,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及贝多芬的《命运》。何占豪、陈刚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名作。科普兰说过:“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固有的品质,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智力练习而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去听。”慢慢地,学生喜欢听了,并且逐渐能听得懂了。所以,多听、多欣赏,是让学生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

二、让学生多掌握音乐欣赏地基本知识

音乐是最能深刻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它通过听觉直接和我们的心灵接触。比起其他艺术形式,音乐更能深入人类的情感,影响人类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人类除聋人之外,都具备欣赏音乐的本能。然而,只是单凭这种本能去领会音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具备一些欣赏音乐的基本知识。概括起来,一方面是关于乐理方面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旋律、节奏、拍子、速度及乐谱读法等。因为有了这些知识,即使是很简略地知道一点,也会有助于更好地欣赏音乐。另一方面力度和音色也是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在音乐作品中力度越强,音乐就越紧张、雄壮;力度越弱,音乐则就越缓和、委婉。音色好象绘画中的颜色,是音乐中极为吸引人、能直接触动感官的重要表现手段。因为特定的音色内容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听懂音乐就要努力做到:提高辨别各种乐器的音色特征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对各种乐器结合在一起的混合音色的理解能力

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使欣赏者了解音乐的外部音响形式,了解和体验音乐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欣赏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

有的学生在教师讲一些有关于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时,经常不认真听讲,认为这些知识不重要,而且认为这些枯燥乏味。有些学生甚至认为,知识会妨碍乐趣,最好不要了解任何技巧方面的事情,要是他们熟悉了音乐的“规则”,其实一个人如果只从感官的观点去听音乐,学生充其量只能接触到其中声音的材料。作曲家根据规则有计划地处理声音材料,才能将他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假如聆听者不懂这些规则,他便永远不会了解。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听不懂的音乐的原因,这并不奇怪,不是他的耳朵或听觉神经不能接受及传递音响信息,而是缺乏理解音乐、辨别音乐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说明了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知识和了解过程,要求不学习而知,那时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在日常的音乐欣赏课当中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听懂音乐,应该具有欣赏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和逐步具有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且要求越多越好,越深越好。

三、学生懂得音乐浯言

音乐欣赏要了解音乐的语言,就犹如能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光知道感受,情感的抒发和渲泄。但你说不出道道来,理不出头绪来那也只是孤芳自赏。因此我让学生懂得些音们要教会学生一些音乐的表现语言,音乐语言如何表达呢?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期、音色,还有式结构和声、织体等都是他们的表现要素和表现手段,音乐之所以会让我们为之一听惊,正是因为有这些要素和表现手段在其中充当主要角色。所以我在教学中除了对旋律,速度、节奏、和声等方面重点介绍体会和感悟外,对于音色了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很多学生对音色辨别不出来,中外不分,西洋乐与民族乐混为一谈,针对这一情况,我在一些重要作品中出现的一些乐器逐一作出比较和分析,让同学们既能够听到乐器,还能说上名称,各自乐器的声音仿佛描写什么都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如:小号,我喜欢用国歌来打比喻,那嘹亮,高亢具有号召力的声音。

长号:常体观在悲哀的音乐中(如哀乐声中的长号,声音低沉)。长笛:清新、明朗、幽雅的声音,如{梁祝)的引子和结尾那种鸟语花香的感觉,通过这样反复的对比和示范性的表演,学生们很容易接受这种乐器的声音,一听就知道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在我看来,一部作品,如果你不知道是什么乐器演奏,听不出这是什么声音,那种音乐的联想就不会很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就很难正确把握。

只有正确理解把握好这些表现要素、表现手段,这些符合音乐的表观语言,才能更好、更深刻地欣赏作品。

一个人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音乐欣赏也是这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有计划、合理地安排欣赏内容,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小型到大型,随着曲目的积累,学生欣赏水平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音乐欣赏教学的四种模式

(1)多媒体式: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然而在音乐欣赏中如果能结合视觉功能,发挥通感作用,创造音乐情绪,则能激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使用视觉媒体其注意力比使用听觉媒体其注意力要高,如果两者结合,效果肯定不错,在歌剧、舞剧等欣赏教学中尤为见效。

(2)座谈式: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作曲家创作每部作品都希望听者能够通过他的音乐产生同感,然而每个人的感受能力不同,所以每部作品给予每个学生的感觉会有差异,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会有出入。如果教师直接介绍、分析曲式,强迫学生找到原著的感觉,学生不容易接受。座谈式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这种现象。首先,座谈式可把学生的座位改为围坐式,改变了往日的听众位置,心里压力减轻,易畅所欲言。

(3)表演式:音乐欣赏如果能现场表演,感受则会更直观。例如:类似《春江花月夜》这样的民乐古曲,教师可现场演奏根据此曲改编的钢琴曲,让学生体会不同演奏形式的不同表现手段和风格。另外,像中外民歌欣赏、戏曲欣赏等有机会都可利用有特长的学生来现场表演来完成。(4)创作式:中学音乐欣赏中的创作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些理念的记忆,强化理解。

如何开展音乐欣赏课 篇6

内容提要:

首先用简短的文字引出文章论点:按照新的课程理念,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

然后课内课外两方面阐述:

一 课外,鼓励学生收集或制作与欣赏课题相关的资料。二 课内,分三步上好音乐欣赏课:

第一步,用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心中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第二步,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产生共鸣以及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

第三步,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得出结论,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关键字:

音乐欣赏、新理念、激发引导、探究性学习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如:用懂音乐的耳朵来聆听世界万物之声;用聪慧的眼睛来捕捉人类、大自然乃至宇宙的美的瞬间;用稚嫩的双手描绘出心中充满童真的音乐蓝图。),从而引导出学生丰富的音乐敏感性。那么,作为音乐教育者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我认为要从课内外多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

一、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段。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从课内,让“乐、情”始终贯穿整个音乐课堂。切忌把音乐课上成政治理论课。

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教师紧接着在趁热打铁,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新中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如此引导后的效果是:学生们有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有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有跃跃欲试想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的……教师只需要微笑地带着欣赏肯定的目光投向您的每一位学生,并对他们的表达方式作出一定的评价,您的想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的目的就已经在自然而然中打到了。

接下来,教师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林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史故。例如在初一“鉴赏与感受——中国民歌”这一单元欣赏课的教学中,我通过阐述中国民歌几千年来历经各个朝代发展演变的历史,染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歌是民族意识遗产中的瑰宝。从古至今,民歌一直紧密的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识、愿望、忧愁和欢乐,记录着他们的历史。在民歌中闪烁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光芒。作为中华儿女,应掌握了解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艺术,使民族艺术的光辉永存。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就回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学生们此时热切盼望着我对具体的作品作进一步的分析,作为引导者的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得以达到——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

第三步,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例如在欣赏和分析中国民歌的类型特点的过程中,可以先启发学生确定每一种民歌类型的音乐欣赏的研究主题。如欣赏中国民歌中的《放马山歌》和《赶牲灵》,学生倾听完我接着启发:“你们能听出他们是我国哪一种类型的民歌吗?”学生纷纷回答:“山歌。”结果引发了他们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山歌,演唱风格特点却不同呢?”从而让学生自己确立了研究主题,然后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引发他们研究讨论学习的兴趣欲望。学生的思维非常积极活跃,我只是做启发引导:“想一想这两首山歌产生地区有何不同?”并走到学生中间去指导他们注意观察曲谱以及课件中播放的背景画面。学生最后经过自己的观察研究分析,发表他们的观点看法,最后我把他们的观点综合,进行点评式分析,:《放马山歌》与《赶牲灵》都属于山歌,但由于地区不同,在旋律、曲调上又有各自的特点。《放马山歌》是一首流行于云南的反映放牧生活的著名山歌。歌曲结构有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下句曲调是根据上句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成的。全曲音域只有五度,仅用6(la)、1(do)、2(re)、3(mi)四个音,歌词简练,其中夹以“喔噜噜”等衬腔,以及赶牲口的吆喝声,表现了牧童的活跃和欢快的情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赶牲灵》是一首陕北人民喜爱的山歌(信天游),旋律由上下对应的乐句构成。上句句幅宽长,跳进上行与级进下行的音调交替,加上带上滑音的自由延长音,听上去就像通往远方的道路那样悠远。下句句前加了“哎呦”感叹性的小衬腔,句首从高音区开始,然后节奏型似马蹄声XXX|XXX|,显得急促,反映了热切期待的神情。最后得出有关中国民歌的类型之一山歌的特点结论——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野外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情感的抒情小曲,它不受劳动节奏和动作约束。各地山歌的风格、色彩、和特点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高原地区的赏格比较高亢、嘹亮、粗犷有力,平原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山歌比较流畅、秀丽,草原上的牧歌则辽阔、舒展而热情奔放。山歌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歌词常带有即兴性。因此山歌的节奏大多是舒展而自由的,音调悠长飘逸,节奏、曲调可随意伸长、缩短,加以变化。有时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是歌声传得更远,还可以加入呼唤性的衬词、衬句。从曲式结构上看,由两个乐句和四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结构最为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曲式。我肯定的告诉学生这个结论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那么在整堂欣赏课对音乐作品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始终贯穿着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那么作为这堂课的总体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即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如何开展音乐欣赏课 篇7

关键词:网络资源,音乐欣赏,师生互动

作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生动活泼、最具有感染力的形式之一的音乐欣赏课, 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 学生在音乐名家名作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身心得到发展。音乐作为声音和时间的艺术, 依靠音符的变化来塑造音乐形象, 蕴含着音乐家复杂的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的思想感情, 借此来影射社会现实生活。但是, 对学生来说, 音乐家使用的音符只有七个, 如何解读蕴含其中的奥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创作的背景、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作品反映的时代等内容, 才能从更深的层次理解音乐到底是怎样运用这七个音符来表情达意的,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水平。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无疑开辟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另一番天地。

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不仅要引导学生注重直觉的认知, 还要注重情感的表现, 更要注重理智的认同。而网络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 拓展思维和记忆的空间。更有听辩曲目、网上题解、名词解释、答案选择等活动项目, 丰富了教学内容, 了解了音乐理论知识, 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兴趣, 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一、利用网络资源, 开拓思维空间

现代生活中, 知识学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鼓励创新与创造写入世界各国中小学教科书中, 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代。教师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 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探索、反思与创造能力。而这一切依赖于网络的发达与普及。网络作为教育传媒, 庞大的教育资源储备, 迅捷的传播速度, 活泼生动的界面, 给教学创设了传统传媒无法比拟的优势, 给师生教学提供了创造性的条件。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师生通过网络, 按照预先的设计, 构建出互动合作学习的环境, 学生首先对感兴趣的音乐自主学习, 在老师的帮助下, 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同时, 学生借助网络通讯平台联系其他同学、教师, 就自己不理解的某一问题展开探讨, 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 迅速而及时。最后, 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 开拓思维空间, 动手动脑, 在网络上搜索资料, 制作、整合有利的学习资源, 这一过程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如能形成良性循环, 最终学生的协作能力、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必将得到大大提高, 增强了学习的勇气和自信。这样的活动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生们积极主动探究学习, 获益匪浅。难能可贵的是,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解读, 对音乐进行了创作,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动态性的网络教学, 迅捷反映音乐资讯

网络迅速及时反映全球的音乐资讯, 具有动态和开放的特点。作为音乐欣赏课, 其教学也应当具有动态和开放的特点。网络资源是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内容, 品种齐全, 风格各异, 特点齐备, 从不同层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欣赏口味, 完全可以说是一场网络大餐。

如欣赏圣-桑的音乐作品《天鹅》时, 我要求学生, 除了在网络上进行音乐欣赏外, 还要借助网络搜索了解乐曲的演奏形式, 查找作为作品主要演奏乐器的大提琴的音色, 了解作曲家圣-桑的生平简介和主要代表作品。这样要求布置下去之后, 教学内容立刻丰富起来, 学生觉得有事可做, 有知识可学。要求不分前后, 这就比较灵活。这种开放、动态性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和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优势。为了巩固教学的成果, 便于学生以后方便利用, 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一个班级音乐资源库。丰富而全面、深刻而专业的班级教学资源库, 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教师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如何开展音乐欣赏课 篇8

【关键词】音乐教学 欣赏课 有效开展

【中图分类号】G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10-01

音乐欣赏课有助于高中学生人文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但长久以来却一直是高中音乐教学当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缺少兴趣,甚至觉得欣赏课枯燥乏味,教师在音乐欣赏课教学当中也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以致难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无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有效开展音乐欣赏课做进一步探讨。

一、以需要为指导原则构建多元化音乐欣赏课课程体系

相较于普通教育,高中教育教学更为注重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以及高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就业与未来发展需要并重。高中对于不同专业学生在培养目标与人文素养要求上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不宜统一采用同样的课程体系,应根据专业和人才培养标准的不同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比如,对于一般的工科专业与文科专业可使用同一音乐欣赏课课程体系;对于动漫艺术设计和学期教育、康复医学这类对学生音乐认知、欣赏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则应适当增加该课程比例与扩展教学内容。

二、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丰富音乐欣赏课教学资源

以往音乐欣赏课的课程资源都只是与教材相配套的音乐磁带,且教材中同一种类型、题材的音乐作品并不是很多,相对单一和匮乏,难以将音乐全部风貌呈现出来,同时也不足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1]。此时,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丰富和拓展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影音文件设计制作、播放当中。

三、注重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激发与调动

首先,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想法,大都个性突出,本身就对书本上的知识不大感兴趣,相较于安静的坐在那里欣赏音乐、听教师讲解,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实际社会生活当中。在音乐欣赏课教学当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与欣赏音乐有关的全部信息,还要充分调动出学生平时积累的其他知识,让这些知识在音乐欣赏课中有“用武之地”,激发出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兴趣。以创作于1935年九一八事件后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为例,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时间比较久远,并不是很清楚创作背景,不利于歌曲欣赏和理解,此时,教师可以把松花江概况、自然资源以及作者是在目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亡惨状为抒发悲愤之情创作出这首歌这些有关信息讲述给学生,这样学生更容易体会和理解歌曲中传达出的国难之痛与思想之情。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把视觉和听觉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到音乐欣赏之中,增强体验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以《西班牙斗牛士》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把电影《举起手来》潘长江饰演的罗圈腿鬼子被牛追赶的影音片段先播放给学生看,当学生搞笑画面吸引、逗笑之后,适时引出“同学们有没有觉得背景音乐配的特别恰当,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增强了搞笑性。这个背景音乐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西班牙斗牛士》中一段”[2]。

最后,对于一些比较陌生的课题,教师往往会感到不知从何处入手,而且欣赏音乐时一再跟学生强调感受有时确实会有点单调,此时就可以把作品创造技巧作为切入点。这样原本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欣赏课可能就变得更理性和现实,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还可以借此培养学生养成听“圣咏”的习惯。

四、营造轻松融洽的和谐教学氛围,带动学生参与

在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音乐欣赏当中,而且敢于提问,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于课前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等到正式上课时让学生选出最为喜欢的一个带上耳机细细品味,然后说出自己对于这首音乐的理解和体会,并将分享给所有同学一起欣赏。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针对这一民间故事说说自己的看法,搞活课堂气氛。

结束语:

在整个高中音乐教学当中音乐欣赏课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能够通过音乐欣赏课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为此,在实际教学当中要从多方面入手增强音乐欣赏课教学开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娟娟.试论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8):200-200.

上一篇:新团员宣誓大会程序下一篇:传媒颁奖典礼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