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市情

2024-09-01

山西省吕梁市市情(通用8篇)

山西省吕梁市市情 篇1

山西省司法厅:

根据《公证法》和《公证机构执业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我局拟申请设立“山西省吕梁市吕粱公证处”。

一、申请理由

(一)为适应吕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必要设立市级公证处。吕梁市是我省的经济发展新区和潜力大区,近年来,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吕梁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年位居金省前列,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观。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50亿元,是2003年178亿元的4.2倍,总额列全省11市第五位。十二五期间,吕梁市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旋律,以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统揽,争取在十二五末跨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强市行列。为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设立市级公证机构。

目前,吕梁市是全省唯一没有市级公证机构的市。现有的区级公证处只有公证员4名,涉港澳台业务也没有开展,每年的办案数量一直徘徊在四、五百件左右,不及其他市级公证处的十分之一,公证法律服务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市其他法律服务行业的发展速度,严重的制约影响了吕梁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带动全市公证事业健康发展,急需设立市级公证机构,(二)为了维护我市公证行业的公信力,有必要设立市级公证机构。市辖区离石区公证处自2005年我省公证机构设置调整以来,公证机构和公证员一直以公证设置调整为理由,没有进行年检注册,公证机构名称、公章也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更换,公证赔偿基金也没有上缴,处于非法执业状态。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我市公证文书的公信力,导致了公证信用的危机。为了保证我市公证行业的严肃性、合法性,维护法律的尊严,使公证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成立新的市级公证机构已势在必行。

二、我市已具备设立公证处的法定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八条之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我市已具备设立公证机构的各项条件:

(一)名称拟定为“山西省吕梁市吕梁公证处”,性质为全额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于吕梁市司法局;

(二)根据晋司字(2001)128号文件,我局现有公证处政法专项编制6个;

(三)办公场所位于离石区建设北街6号,市司法局办公楼一层,面积约90平米;

(四)拟任公证员两名。分别是冯跃安和贺小梅;(五)具备成立公证处所必需的开办资金。

山西省吕梁市市情 篇2

1吕梁市玉米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

1.1温度条件

吕梁市年平均气温9.1℃, 全年≥10℃的有效积温为2 534.7~3 870.0℃, 热量条件完全可满足玉米生育期需求。吕梁市春季气温回升快,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出现在4月上旬, 玉米通常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5月平均为17.1℃, 有利于玉米苗期生长;进入6月, 气温迅速回升, 热量条件较好, 玉米生长进程加快, 夏季 (6—8月) 平均气温较高, 7月为一年中最热月, 平均气温22.9℃, 年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6月下、中旬, 高达41.1℃ (2005年6月22日) 。温度条件的适宜对种植玉米十分有利, 要注意个别年份出现的高温天气。

1.2水分条件

吕梁市年平均降水量502.5 mm, 受地形影响, 降水区域分布不均匀, 山区多于平川, 南部山区多于北部山区。年降水量集中在6—8月, 期间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 其中7—8月平均降雨量100.2~120.2 mm, 5月降水量偏少, 为30.7 mm, 进入9月, 降水量趋于减少, 为61.2 mm。总的看来, 玉米主要生长季吕梁市降水量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现象, 符合玉米生育期对水分需求特点。

1.3光照条件

玉米属于喜光的短日照作物, 一生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促进玉米进行光合作用, 有利于玉米内部各种有机质快速转换, 缩短发育期。玉米出苗后, 日照时数达到8~12 h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 光照不足则延长玉米营养生长期。由于玉米光饱和点较高, 故不耐阴,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使玉米生长过程中保持充足的透光度, 获取玉米稳产、高产。

2影响吕梁市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气象灾害

玉米种植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气象灾害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吕梁市属于气象灾害多发区, 干旱、冰雹、暴雨、大风、霜冻、干热风等是当地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其中干旱、冰雹、大风等对玉米生长影响较大。

2.1干旱

吕梁市年平均降水量471.8 mm, 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 最少年份仅有249.3 mm, 最多年份可达728.0 mm, 相差479.0 mm, 因此, 在年降水量较少的年份常出现严重干旱, 有“十年九旱”之说, 干旱灾害成为影响玉米等作物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特别是一些年份汛期推迟或无汛期, 严重的夏旱直接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发育。

2.2冰雹

冰雹是吕梁市常见的一种强对流天气现象, 是玉米生长期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尽管冰雹天气持续时间短, 影响范围小, 但其来势猛、强度大、危害重。吕梁市冰雹多出现在每年的4—10月, 主要集中在6—9月, 以6月份出现次数最多, 约占全年总降雹日数的22.5%, 夏季 (6—8月) 降雹日数占全年冰雹日数的61.9%。此时正是吕梁市夏玉米旺长期, 冰雹灾害可对玉米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3种植建议

3.1适期播种, 合理密植

吕梁市玉米生长期春旱、夏旱是制约玉米高产的关键, 春季多大风天气, 土壤含水量低, 蒸发量大, 失墒快, 因此, 要抓住有利时机和现有墒情抢墒播种, 充分利用春季反浆水, 使玉米蓄水高峰期与当地降水集中季同步, 以减轻旱灾影响。通常情况下, 在地势较高、气温偏低的种植区应密植, 地势低、气温高的种植区域宜稀植。遇干旱, 有灌溉条件的农田要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等做好拔节、大喇叭口至抽雄期的合理浇灌, 避免出现“卡脖子旱”。

3.2做好气象为农服务, 有效预防气象灾害

山西省吕梁市市情 篇3

【关键词】地质灾害; 现状;危害;防灾减灾;山西省吕梁市

【Abstract】Luliang city in western Shanxi Province, rich in mineral resources,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riggering a large number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has caused 188 deaths and direct economic losses 23635.0719 million, and was increasing trend. Article describes Luliang in the background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ystem describes the area collapsed, landslides, mudslides, ground fissures and land subsidence, loess collapsibility and other major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analyzed the causes of various types of disasters, from the publicity ,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leg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high-tech applications, control measures, financ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put forward a reasonable proposal.

【Key words】Geological disasters;The status quo;Hazards;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Shanxi Luliang

1. 引言

吕梁市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北、北东部与忻州市接壤,东南部与晋中市为邻,南接临汾市,西隔黄河与陕西省吴堡、佳县相望。总面积21158Km2。吕梁市地形高差起伏大,降水量集中,水动力条件充分,地质构造复杂,自然地质环境脆弱,加之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资源历来是当地支柱产业,且近年来发展迅猛,带动煤炭加工、运输、建筑、铁路、公路修建等也发展迅速,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对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与地面塌陷,黄土湿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已造成18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3635.0719万元;有114716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潜在经济损失59278.025万元,且呈发展之势,目前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 地质环境背景

吕梁市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91.0mm,年际变化悬殊;年内差异大,70~80%集中于夏秋两季。地处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多样,有中山、低山、丘陵、及河谷区等,最大相对高差1300m;大地构造位于燕山期内蒙古断块西端、吕梁——太行断块中部、燕山断块西南端,地质构造控制着山川水系、地形地貌及矿产资源的分布;水系属黄河流域,主要有黄河、北川河、湫水河、三川河、文峪河等;地震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15g;植被覆盖率具不均衡性,平均17%左右,生态系统结构差。

3. 地质灾害发育状况

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1764处,灾害类型比较齐全,崩塌849处、泥石流87处、滑坡389处、地裂缝309处、地面塌陷128处、黄土湿陷2处。地域上看离石区171处、汾阳市171处、孝义市132处、柳林县132处、中阳县198处、临县91处、兴县207处、方山县99处、岚县153处、文水县58处、交城县61处、石楼县148处、交口县143处。规模以小型居多,为691处;中型次之,为373处;大型有181处,巨型13处。已发生的869处中有786处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纯自然地质灾害仅83处。

3.1 崩塌。

是境内主要的灾害类型,共发现849处,其中有16处基本稳定,703处稳定性差,主要分布于兴县~中阳县~汾阳市~离石区~岚县~方山县~柳林县,其它县较少;规模以大中小型为主,小型133处;中型143处;大型130处;巨型9处;在地形坡度较大或采区边缘等地带较明显。

崩塌地质灾害造成较大危害的有:1970年离石区西属巴办事处上则焉崩塌,体积0.1万m3,毁窑2间,造成16人死亡;1975年离石区枣林乡三山集崩塌,体积400万m3,毁窑1间,造成5人死亡;1984年7月,中阳县暖泉镇桔槔村崩塌,造成4人死亡等。

3.2 滑坡。

调查发现389处,其中有27处稳定;208处稳定性差;规模以小中型为主,小型229处;中型121处;大型11处;巨型1处。地质环境背景是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它控制了滑坡的分布、发育状况,对滑坡的影响表现为固有的、静态的,一般顺向坡易滑动,斜向坡次之,逆向坡不易滑动;自然与人为因素是滑坡形成的动力条件,表现为动态的、随机的,其中降水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一方面使岩性分界面或软弱夹层软化,大大降低其粘聚力,另一方面增大滑体自重,当其超过抗滑力时便开始滑动。

滑坡地质灾害造成较大危害的有:1980年5月,兴县固贤乡固贤村井沟滑坡,死亡16人,直接经济损失68.73万元;2003年离石区红眼川乡霍家坡煤矿滑坡,毁房8间,造成9人死亡;1980年3月,岚县普明镇小赤土滑坡,死亡8人,直接经济损失23.6万元。

3.3 泥石流。

调查发现泥石流沟87条,其中巨型3条,大型12条,中型27条,小型45条;根据调查情况以反映其发育状况的15项代表性因子[1]划分等级对其易发程度进行综合评判:高易发7条,中易发38条(其中20条为潜在发生),低易发36条。沟域形态大部分呈树枝状,部分呈树冠状、狭长型;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界线不明显;汛期是泥石流的高发期,发生频率差异较大,多数每年汛期都有发生,具有同一沟谷多次重复发生的特点。

境内山区面积达2/3,山高坡陡,沟谷发育,为泥石流汇水、运移创造有利地形条件;大面积分布的残坡积物及大量的采矿弃渣堆积,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源,区内森林面积仅13%,且集中分布于测区东部;中西部以灌木、草本植物为主,沟域内植被覆盖率为3~12%,滞水性能极差,有利于水流汇集;该区降雨集中在6~9月,多暴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源和强大的水动力条件。

造成较大危害的泥石流灾害主要有:1988年,汾阳市杏花村镇小相村泥石流,造成13人死亡;汾阳市杏花村镇黄沙沟泥石流,造成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974.4万元。

3.4 地裂缝与地面塌陷。

共发现309处地裂缝、128处地面塌陷,其中有23处稳定;规模以小中型为主,小型282处,中型82处,大型28处。危害较大的地裂缝与地面塌陷灾害有:2005年,岚县梁家庄乡万泰铁矿地面塌陷,造成13人死亡;方山县峪口镇韩家山村地裂缝,造成3人死亡,900间房屋、600眼窑洞损坏,13眼水井干枯,直接经济损失530.6万元;孝义市兑镇郝家寨地裂缝毁坏房屋、农田,直接经济损失387.56万元;方山县大武镇则山村瓦窑嘴地裂缝损毁农田,直接经济损失375万元。

3.5 黄土湿陷。

共发现2处,均为小型。湿陷性黄土在吕梁市13个县(市、区)分布广泛,因黄土湿陷造成的房屋损害和道路损毁较为常见。黄土湿陷一般产生缓变地质灾害,自然降水引发的黄土湿陷危害程度一般较轻,由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引发的危害程度相对较重。如2004年,岚县白家庄村村民打井,4眼水井自流引发黄土湿陷,37户居民住宅地基下沉,直接经济损失52.25万元,受威胁人数137人;1983年,岚县楼坊坪村修坝拦水引发黄土湿陷,造成30多间房屋出现不同程度裂缝,直接经济损失7万元。

4. 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已发生的869处地质灾害中,有786处是采煤、修路盖房等人类工程活动引发,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见地质灾害与其所处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人类的工程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形地貌、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结构面特征等是产生各类地质灾害的内因,气象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是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外因[2]。为此,建议采取以下防治对策:

4.1 加强地质灾害宣传工作,增强广大群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

4.2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行政管理,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协调各方工作,实行行政负责制,责任到人,层层负责,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

4.3 兼顾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合理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根据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危害程度,分轻、重、缓、急进行防治,做到重点先治,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4.4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将地质灾害的防治纳入法制化轨道,做到以法促管、以法促治,特别是矿山开发一定要规范管理,严禁私开乱挖,同时国家、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4.5 运用现代高技术和设备快速、准确地预报地质灾害,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增强各类地质灾害的防御反应、应急救援能力。

4.6 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广泛性、不易预测性及系统性等特点,建立群专结合的防治体系,准确及时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4.7 本着最优化的原则,坚持工程、生物措施并举,实现综合科学治理。

4.8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多方面资金、技术、人才,保障工程顺利进行。

5. 结论

吕梁市自然地质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与地面塌陷及黄土湿陷等地质灾害不断发生。这些地质灾害冲毁农田、交通干线、毁坏桥梁,造成人员伤亡,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应充分认识灾害的严重性,积极做好各项防治工作,统一规划,采取各种有效防治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减少各类地质灾害发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提高人们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当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2] 黄运飞,冯静.计算工程地质学[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2,21~25.

[文章编号]1619-2737(2015)06-22-166

吕梁市领导 篇4

杜善学吕梁市委书记

张九萍吕梁市委副书记、市长 丁雪峰吕梁市委副书记 刘明勇吕梁市人大主任 张国彪

朱锦平

吴志国

牛社威

刘保明

张中生

吕改莲

张效彪

李良森

刘云晨

常泽春

韩明瑞

成锡锋

王盛章

李润林

李月勤

任小平吕梁市人大副主任 吕梁市政协主席吕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吕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吕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吕梁市常委、副市长 吕梁市委常委、市宣传部长 吕梁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吕梁市委常委 吕梁市委常委、市军分区司令员 人大副主任(总领导)吕梁市政府副市长 吕梁市政府副市长 吕梁市政府副市长 吕梁市政府秘书长 吕梁市劳动局局长 吕梁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梁斌吕梁市重点项目办公室主任 刘平泽吕梁市经信委主任 高志明吕梁市经委副主任 肖新卯吕梁市国土局局长 宋王兆吕梁市国土局总规划师 贺兴国

李海玉

秦生茂

刘玉云

尹晋明

张志刚

李锦平

商卫兵

高学义

王建强

相高峰

薛吉平

杨杰

郝庆武

吕梁市安监局政风行风承诺 篇5

为了进一步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安全发展,我们向社会公开承诺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安全第一,强化安全监管,做到超前防范。以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完善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分级监管,把定期督查、重点督查、巡回督查、专项督查和跟踪督查等方式结合起来,增强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努力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好转。

二、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程序,做到监管到位。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严格落实《安全监管执法工作计划》,依法强化安全监管工作,在执法过程中,应用法律要准确,程序要合法,文书要规范,确保安全监管有效到位,现场监管和事故查处到位,严格落实执法监管责任制,力争做到安监执法零申诉。

三、加强效能建设,严格职业规范,做到监管与服务并重。对行政许可项目,执行“窗口”一站式服务,履行一次性告知义务,严格实行“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责任追究制”,采取“集中受理、分类审查、流水作业、快进快出”的工作方式,凡符合审批规定的许可事项,承诺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高优质服务。在工作中彻底杜绝吃、拿、卡、要、报等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凡接到举报,在2个工作日予以查证,一经查实,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四、坚持廉洁奉公,严明组织纪律,做到风清气正。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严格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安全生产执法人员“九条纪律”和市局制定的“八不准”规定,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把行政许可工作中把关不严,违规执法,干预安全评价业务,收取不法报酬的现象作为政风行风工作的重点进行预防和治理,努力创建风清气正的执法环境。

我们真诚欢迎社会各界广泛监督。

监督部门:吕梁市安监局纪检组、监察室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6

蔬菜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的地位日益突出,蔬菜生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蔬菜生产已经成为农业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走访农户、深入企业基地、掌握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蔬菜生产发展史

我市的蔬菜生产科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1977年的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1988年稳步发展阶段;1988年—1998年稳步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快速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蔬菜生产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年困难时期,全市扩大菜田种植面积,增加蔬菜产量,1960年种植面积达到27.1万亩,总产13.2万吨,人均占有量80.2公斤。文革期间,由于受“菜农不吃商品粮”的极左路线干扰,使蔬菜生产一路滑坡,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由20万亩下降到15万亩。

1978年—1988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以后的10年里,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全市蔬菜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积稳中有升,由1978年的14万亩增加到1988年的23万亩,总产达到26万吨,比1978年翻了一番,总产值达到780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30元,比1978年的5元增长了6倍。实现了蔬菜生产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大突破:一是建立了一批城郊蔬菜生产基地,使全市城镇居民副食品供应有了极大改善。二是地膜覆盖技术、塑料大棚得到了普及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效益和淡季供应能力。三是建立了一批蔬菜加工贮藏设施,提高了加工保鲜能力,均衡了淡季供应。

1988年—1998年: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蔬菜供应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对蔬菜发展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市蔬菜生产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蔬菜生产全面进入了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新时期,蔬菜作为短平快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栽培技术进一步完善,日光温室发展开始起步,到1998年,全市发展日光温室面积0.354万亩,塑料大棚发展迅速,蔬菜基地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5.69万亩,总产39.22万吨,分别比1988年增长了11.7%和50%。蔬菜总产值5883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46元,比1988年增长了53%。

1988年—2009年:进入21世纪后,我市蔬菜生产飞速发展,步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到2007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1998年增加了21.74万亩,增长84.6%,是1978年的7倍。设施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占到蔬菜总播面积的14.5%。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75元,比1998年增加了229元,增长率497%。突出表现在:一是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设施栽培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更趋完善。三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四是标准化、无公害技术的推广为蔬菜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社会化服务的深入,为促进蔬菜生产的发展和向产业化的推进起到了非常的积极作用。

二、蔬菜生产现状

1、品种布局。目前我市棚室熟悉栽培的品种以西葫芦、黄瓜、番茄为主的果菜类和以芹菜、韭菜、油菜为主的耐寒性叶菜类占到棚室蔬菜总面积的90%以上,名优特新蔬菜品种额甚少,仅占5%左右。露地春播菜以甘蓝、越冬菠菜、韭菜、芜荽为主,夏播以黄瓜、豆角、茄子、辣椒、南瓜为主,秋播仍然是大白菜、胡萝卜、白萝卜、大葱、马铃薯等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冀村的长山药、开棚的架豆、方元的大葱、蔚屯的大蒜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2、生产设施。保护地是我市蔬菜生产的主要,尤其种类较多,有地膜覆盖、阳畦、大中小拱棚、温室。就保护地种类比例看,仍以地膜覆盖的塑料大棚为主,面积为28.6万亩,占保护地总面积的8.5%以上。从效益上看膜覆盖一般亩收入1300元,比露地增收200—300元;阳畦仅局限于育苗;小拱棚大多用于春提早生产,目前全市约1.6万亩,占保护地面积的5.5%平均亩收入2100元;大中棚面积达1.7万亩,平均亩收入4000元,日光节能温室面积达2.59万亩,占保护地总面积的9.25%,平均亩收入5500元左右。但日光温室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平川四县市和离市区等。目前各县市区日光节能温室仍以蔬菜生产为主,希特品种甚少,从整体设施水平来看,我市已基本形成了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

3、技术水平。我市蔬菜生产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就,科技立了头功。多年来,我市蔬菜生产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菜农的共同努力,精心研究开发,大力引进推广,总结出了一系列先进成熟适用的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其中蔬菜优良品种得到全面普及,推广度达100%;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配套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栽培技术更加成熟配套;CO2施肥、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工厂化育苗、生物肥料、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等技术广泛推广。正是由于这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市蔬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4、市场流通。目前全市蔬菜交易市场62个,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年交易能力68万吨。其中大型市场5个,集散贸易市场57个,全市共有贮藏鲜库50个,贮藏保鲜能力2500吨。各类蔬菜大中型加工企业4个,年消化新鲜蔬菜1.2万吨,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开发态势。其形式主要有:一是龙头加工企业与大型批发市场带动型,使市场、企业与农民之间通过契约或合同等形式,建立稳定的系统和利益利益分配关系。二是“公司+农户”、股份制等一体化经营形式。三是各种经济人队伍、协会组织。流通的主要方式有:产的收购、大型批发市场交易、批发市场和集散地销售、农民直销、专业运销组织等。以2007年为例,全市人口356万,蔬菜总产92.69万吨,人均年消费蔬菜115公斤左右(不包括薯类),蔬菜消费总量约40.94万吨,蔬菜外销量48.52万吨,分别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44.17%、52.35%。全市主栽品种有大葱、番茄、菜豆、南瓜、黄瓜、大白菜、甘蓝、辣椒、普通白菜、西葫芦等10种,播种面积35.1万亩、产量70.84万吨、产值68105.9万元,分别占到全年蔬菜总播面积的74%、总产量的76%、总产值的70%。产品在本省销量占总产量的44%以上,外省主要销往河北、陕西、内蒙等地,占总产量的3.4%。我市的地方特色菜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大型批发市场及其销售流通体系,仍以“自足自己”本地市场为主,市场销售半径很短,没有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5、基地建设。进入21世纪,我市蔬菜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基地建设日新月异。到2007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2000年的26.8万亩增加了20.63万亩,增长了77%,平均每年递增2.9万亩。总产达到92.69万吨。建成了三大特色种植基地:一是以交城和文水、汾阳、孝义人工栽培型和以临县、柳林、汾阳、文水、孝义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离石、临县、方山、柳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这些基地的形成,有力地带动了全市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6、园区建设。园区是输出产业化发展的窗口。“十五”期间,全市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全面推进蔬菜产业的优化升级。到2007年,我市结合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气候特点,已建成种类蔬菜示范园区10个。即交城农业生态示范园区,文水武陵、开栅、上贤有机型无土栽培示范园区,汾阳义安贾家庄、离石上安农业高科技技术示范园区及孝义霍家堡蔬菜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在全市蔬菜生产上已发挥出了明显的示范辐射效益。交城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占地300亩,内设“四位一体”日光温室20栋,每栋年养生猪24头,年生产瓜菜3500公斤,年产值1.9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乡村1500个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和生猪养殖,产生效益50余万元。文水武陵有机型无土栽培示范园区占地250亩,200个日光节能温室全部实行无土栽培,种植西瓜、甜瓜和西红柿,生产出的产品品味高、质量好,基本达到了无公害要求,市场十分看好,据测算每个温室效益7000元以上,带动周边乡村370个日光温室,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摆出了样板,树立了典型。

三、我市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

发展蔬菜生产,我市具有以下五大优势。首先,在自然气候上,我市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所产各类瓜菜,品质优、耐贮运、色泽鲜,特别是在7、8、9三个月全市蔬菜上市的高峰期,正值南方蔬菜生产的淡季,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其次,在区位上,我市的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四县市到达太原仅1个小时左右,而且交通、通讯发达;第三,在技术上,我市有着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蔬菜生产方面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人才;第四,在生产环境上,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病虫害发生相对较少,没有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具备了无公害生产的条件;第五,在生产成本和效益上,由于我市土地、劳动力、水、电等生产成本较低,作为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我市的蔬菜产品在价格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据测算,种一亩露地蔬菜的效益是种粮的10倍,种一亩设施菜的效益是种露地菜的20倍。同时,我市在市场体系建设、蔬菜经济人队伍培育、蔬菜脱水加工、保鲜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当前,农民增收困难时“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无论是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市的实践经验来看,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地途径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我市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内陆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蔬菜生产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虽然我市蔬菜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与先进地市相比,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带动作用弱。由于目前我市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蔬菜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缺乏较大规模的龙头加工企业,蔬菜产业化经营层次低,对结构调整的牵动力不强。企业与基地与农户没有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蔬菜加工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农民种菜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蔬菜外销没有稳定的市场,蔬菜从产出到进入市场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对外难以形成品牌优势。

2、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不畅,主要是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吧。从我市的农村市场发育情况看,总的来讲是发育滞后,不能适应农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的要求。近几年,各地尽管都加大力度发展了一批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一些集贸市场,但还没有真正形成通畅的流通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建设滞后,绝大多数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没有或少有集中性、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只有初级产品商场,没有或少有中、高等级的生产要素市场;只有现贸市场,没有期贸市场。二是市场载体脆弱,设施简陋落后,有的没有设施,有市无场。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不到位。

3、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我市目前蔬菜生产信息服务滞后,主要表现在:不能为市场、流通组织、加工企业提供国内外蔬菜供求信息,不能为外来商贩提供全面的产地信息和蔬菜收购服务。

4、农民的观念淡薄,对无公害蔬菜的认识不足。我市的蔬菜生产是菜农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规模小,小农意识强,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技术落后,信息闭塞且不对称,在市场中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竞争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大多数菜农的素质不高,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在生产经营中带有极大地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蔬菜产品的“卖难”和“买难”交替出现。相当多的菜农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认识不够。

四、加快我市蔬菜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蔬菜产业开发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惹出,发挥区域优势,突出规模经营,走蔬菜生产、贮藏加工市场建设一体化的路子;立足高起点、高科技,大力发展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扩大规模,创新品牌,提高产业开发的水平和效益,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50万亩,占用耕地面积30万亩,其中大中小拱棚5万亩,日光温室3万亩,实现总产100万吨,总产值10.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元。到2015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在中小拱棚面积7万亩,日光温室3.5万亩,总产量达到112万吨,总产值11.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达到300元。

发展规模是: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全市重点建设三大蔬菜生产基地,即以交城和文水、汾阳、孝义人工栽培型蔬菜6万亩和以临县、柳林、石楼、兴县沿黄四县自然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以临县、柳林、汾阳、文水、孝义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离石、临县、方山、柳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发展高科技示范园区10个,建立蔬菜大型批发市场3个,二级批发市场5个,各种集散市场若干个,建设蔬菜贮藏保鲜库5个,其中地下恒库2个,气调贮藏库3个;建立蔬菜加工企业4个。

五、发展蔬菜产业对策与建议

产业要发展,认识是基础,规划师关键,安全是重点,投入是保障,市场是根本。因此,要抓好蔬菜产业,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保持现有耕地面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目前已占到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支出比重35%。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富贵病”的出现使人们对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更是青睐有加。同时,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蔬菜产业,既是增加农民就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渠道,更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我市工业迅速崛起,厂矿、企业占地普遍,特别是占用交通便利的水地现象日趋严重,不少菜地圈成了厂区,菜地日渐减少,因此要发展蔬菜生产,政府必须出台政策,保护现有蔬菜耕地面积不再减少,以充分保证我市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一是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网络建设作为一项实事工程来抓,逐步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并在财力上予以重点扶持,在全市形成从生产环节到流通领域全方位的监控。二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在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建立质量安全定位监测点,根据生产、加工的农产品主导品种确定监测重点,制定检测规程,加强技术培训和联络,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充分发挥行业检测资源优势,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行定点监测,并在有关媒体上定期公布监测结果。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科查询。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完善农产品档案登记制度。

3、增加投入,提升蔬菜产业水平。蔬菜产业是一项强农富贫工程,同时也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各级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主要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生产和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需要。尤其要重视专业菜地的基础设施和设施栽培建设投入。一是市政府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入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蔬菜管理、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经费;二是计划、财政部门每年要编排项目单列资金,专项扶持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从农业切块资金和科技三费中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和示范;四是金融部门要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小额信贷的方式扶持菜农增加对蔬菜设施建设的投入;五是加大蔬菜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内外的民资参与,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

4、政府搭台完善市场和流通体制。市场和流通在蔬菜产业发展壮大中起决定作用,由于缺乏市场、流通不畅,蔬菜生产中出现的淡旺季明显,价格不稳,收入没保障,茬口调整难以实现等现象,严重制约着蔬菜生产的发展壮大,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只靠农民种植结构的调节和市场利益的驱动来完善,很难再短期内形成,甚至会出现崩溃,在这方面政府必须帮助建立市场体制、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建立产品集散地,吸引外埠蔬菜来此进行交易;组织人力开辟国内、国际市场;投入财力打造品牌,扩大影响;扶持经纪人队伍参与流通经营。通过帮扶和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建成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的市场格局,从这样一个平台起步,再通过市场调节和利益驱动去进一步发展壮大。

山西省吕梁市市情 篇7

关键词:医疗卫生园区,医疗微城市,整合医疗资源

医疗卫生园区、医疗微城市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型项目中, 这种医疗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不仅符合现代化医疗健康卫生事业高效率运行的要求, 也是当下打造健康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山西省吕梁市医疗卫生园区是一所集学科医疗、急救网络、健康管理、高端康复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疗微城市。项目用地位于吕梁新城规划核心区域内, 项目占地面积224亩, 建设内容包括吕梁市中心医院 (三级甲等) 、吕梁市妇幼医院 (二级甲等) 、吕梁市中医院 (二级甲等) 以及120急救中心和疾控中心。总病床数为1700张 (含1000张普通病床、400张妇幼病床和300张中医病床) , 日门急诊量4500人次。

一、规划特色

(一) 分区独立、共享资源

吕梁市医疗卫生园区中整合了4个医疗单位, 每个医疗单位拥有自己的功能特点和特定的服务人群, 实现了分别独立经营, 互不交叉, 但又共享资源的模式。

妇幼保健院定位于为妇女儿童提供医疗、健康、活动、培训的健康中心。中医医院是运用中医中药防治疾病, 保障人民健康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吕梁市中心医院位于整个园区的核心, 医疗技术力量最雄厚, 医疗设备最齐全, 科室配置最完整。作为整个医疗卫生园区的主要医疗主体, 中心医院配置了直线加速器、核磁共振、CT、DSA等大型医疗设备, 还拟采购PET-CT。这些大型医疗设备不仅仅为中心医院服务, 同时也为整个园区内的所有医疗机构服务, 以实现减少重复投资, 提高使用效率, 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吕梁市医疗卫生园区不仅可以提供专业、先进的医疗服务, 还与西侧的北川河及东侧的山脉相结合围成康复养身空间。此外, 周边还可发展为集酒店、商场、娱乐、体育、教育等家庭配套设施为一体的完整全面的生态医疗系统。多元化的社会、自然元素将与医疗保健相辅相成, 共同将吕梁市医疗卫生园区及其周边区域塑造成为以健康咨询与健康服务的综合产业为定位的健康城。在提高周边居民健康意识的同时, 为周边企业提供休闲、健康与文化设施, 促进整个医疗微城市的和谐发展。

1. 四区两轴

根据用地南北向狭长且主要出入口位于西侧吕梁大道的特点, 规划设计自北向南分为4个主要的功能区域, 最北侧是妇幼保健功能区, 中间是中心医院功能区, 东南侧是中医院功能区, 西南侧是公共医疗服务区。4个功能区以中心医院区为核心, 紧密联系, 资源共享。

从北向南设置了两条主要功能流线轴, 串联起各个医疗功能区。沿西侧设置患者就诊轴, 串联起妇幼保健院、中心医院、公共医疗区, 该轴线主要是服务外来就诊人员和家属, 方便其便捷地来往于各个医疗部门之间;沿东侧设置内部医护服务轴, 使园区内各个医疗服务部门内部的流程紧密联系, 便于医院的内部管理。

2. 人性化病房

项目设计之初, 标准护理单元病房的柱网尺寸选用的是常用的7.8m开间柱网尺寸, 即一个标准柱网可以布置两间病房。根据与院方的讨论和当地家属陪同住院的就医特点, 将柱网尺寸加大到8.4m, 在两间病房之间增加一个步入式的储藏间, 也有像火车卧铺一样布置成三层上下床的房间, 为大量的有陪护需求的患者和家属提供休息的可能, 避免家属携带折叠床或者把铺盖直接铺在病房里休息。这种设计是一种尝试, 可能与发达地区的医疗管理和院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但体现了医院为患者服务的人性化关怀。

二、建筑空间特色

(一) 功能合理, 技术先进

该项目体量庞大, 人流、物流数量多且繁杂, 侧重从功能的合理组织入手, 分析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流线以及清洁物品、污染物品的流线, 各种流线的有效组织做到洁污分区、分流, 并注意各类人流、物流路径短捷、顺畅。工程管线集中、短程, 努力做到现代化医院数字化低能耗高效率的要求, 并在资金条件允许下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

(二) 医疗微城市空间与城市景观的营建

该项目结合医疗院区的规划特点, 营造稳重、大方的建筑风格, 使医疗建筑在保证医疗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城市设计元素, 融入吕梁城市的历史文脉与特征。

立面采用现代简洁的设计思路, 白色金属外墙板勾勒出建筑简洁大方的整体形象。西立面主入口局部采用落地玻璃幕墙, 配合出挑深远的钢结构玻璃雨棚, 使主入口显得更加有气势, 同时也使入口大厅等公共空间更加宽敞明亮。南立面通过实墙面和玻璃窗的尺寸、比例的推敲, 产生很好的光影效果, 使整个建筑立面整齐有序而又不显单调。北立面、西立面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 局部使用玻璃幕墙, 为建筑立面增添亮点。在材料选用上, 要充分考虑降低玻璃幕墙能耗、避免光污染。大楼采用高精度单元式隐框幕墙, 玻璃采用双银LOW-E中空玻璃, 铝型材采用隔热型材, 在材料和工艺上保证密封、保温、节能和降噪作用。为了解决采光大厅夏季能耗过高的问题, 在首层大厅上空设置遮阳百叶, 降低自然光的透过率。

(三) 绿色医疗空间环境的营造

新建医院中尤其注重医疗空间环境的营造, 结合国际医疗建筑设计的先进理念, 从科室布置到公共空间的设计均充分考虑人性化。各科室独立成区, 采光通风良好, 并在门诊、医技单元之间设庭院, 创造良好治疗环境, 实现人、自然、建筑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 良好的医疗空间还有助于舒缓患者的恐惧与焦虑感。

另外, 引入屋顶绿化设计, 屋顶绿化具有降温隔热、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局部微气候、吸收雨水降低空气污染物的效果, 为患者及医护人员营造良好环境。内庭院设计是建筑的一大亮点, 庭院周边立面采用大面积的玻璃长窗, 配合庭院中花草树木, 使室内外空间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为患者创造了一种亲近自然的医疗环境。

(四) 三所医院的有机联系

整体医疗卫生园区的平面设计采用通用式空间的设计概念, 适应医院复杂的功能系统, 使医院空间获得紧凑的功能布局、优良的通风采光, 中心医院利用东西向“医院街”的简明性实现内部空间的易识别性, 并形成整体交通核心。各功能区按资源共享的原则, 根据医疗流程形成既相互独立, 又紧凑联系的整体。三所医院以及医疗卫生园区服务办公中心通过两条南北向“医院街”将4个部分有机联系。

三所医院分别通过宽敞明亮的大厅、具有生态景观的医疗街巧妙地将各自医院的门诊医技住院三个主要的医疗部门相联系, 使就诊环节简单明了, 保证医院高效率的运行, 为住院患者、探视家属及来访者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空间,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通过建立医疗数字化网络, 使中心与附属医疗机构以及社区诊所之间实现了医疗信息与医疗服务互动。同时借助数字化网络, 实现医疗资源统筹, 标准化临床管理以及技术支持 (数据管理、数据共享、远程诊疗等) 采用先进的“一卡通”就诊理念, 通过入院时办理的就诊卡, 实现患者信息的集中智能化管理。

三个医疗机构之间的费用清算系统是该项目的难点, 三家机构在卫生局主导下统一思想, 分工协作, 抛开本位主义, 从为患者服务的角度出发, 较好地解决了三所医院之间的费用清算问题。建筑设计也配合业主进行了分户计量的设计, 设备管理智能化, 自动按照面积分摊运行费用。在统一的“一卡通”结算体系下, 自动分户结算也得到了统一。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 医疗卫生园区的概念为更多人所熟知, 针对吕梁市医疗卫生园区提出了医疗微城市、城市健康城的概念, 使得园区内各个医疗机构资源共享, 和谐发展, 力争为患者和医生提供高品质的综合医疗服务产品。

参考文献

[1]苏元颖, 周相涵.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4.12

吕梁市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8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吕梁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从吕梁实际出发,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十村示范、百村试点、双百推进、千村治理”工程,完成400个新农村的建设任务。一年多来,吕梁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一、吕梁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就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去年以来,吕梁市委、市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搞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狠抓组织领导,强化各项措施,着重从组织保障机制、投入机制、激励机制、产业发展机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使全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市、县两级都及时成立了由党委“一把手”担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切实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十一五”期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十条》、《全市新农村建设意见》、《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各成员单位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进行了细化量化。市委书记聂春玉、市长动洪运、副书记张九萍、常务副市长丁雪峰、副市长王盛章等领导多次组织召开成员单位协调会,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坚持政府主导,搞好科学规划。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吕梁市各级各部门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的原则,研究确定新农村发展思路,认真组织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吕梁市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农村建设 “百村行动计划”。新农村建设“百村行动计划”将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产业发展为支撑、完善功能为重点,整合社会资源,集中一切力量,全力打造500个高标准新农村,使农村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农村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成为领跑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截至目前,全市新农村总数发展到1023个,其中试点村117个、重点推进村906个;共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1885个,农民人均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29.1平方米,累计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975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293元增加到2009年的3426元,年均增长16.5%。

3、强化政策措施,形成良好氛围。吕梁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以财扶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不断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初步建立起了符合吕梁实际的运行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项目推进建设新农的良好氛围。

为了正确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市、县分别出台了《资源型企业帮扶建设新农村的决定》、《捆绑涉农项目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和《整合支农资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目前,以煤焦、钢铁等为主的资源型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呈现良好势头,成为吕梁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中阳钢厂近两年直接投资上亿元扶持3个农村建设,董事长袁玉珠被当地群众称作“帮扶领袖”。据统计,全市共有11个县市的288户规模以上企业于247个村结对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其中试点村62个,重点推进村94个,其他村91个,共投资7.88亿元。

4、突出重点,示范带动。

根据农村自然条件、发展状况都不尽相同的现实,吕梁市从实际出发,对经济基础较好的工矿型、城郊型村,采用资源型企业帮扶、加速城镇化建设等做法,加快其高标准、率先发展的步伐;对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型、农业型、移民搬迁型村,坚持量力而行,先易后难,以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为突破口,重点整治村容村貌。通过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的实践,全市形成了汾阳贾家庄、离石区严村、临县林家坪、孝以西王屯、中阳枝柯、方山马坊新村、石楼罗村等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县县有示范、乡乡有典型、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良好势态。

二、吕梁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

1、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不深,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五句话二十字方针的总要求是一个有机阿衡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生产发展”是手段、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是目的。现阶段吕梁市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也应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然而在有的县市、有的部门,尤其是一些村级两位干部对此理解不深,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是一次运动,当作指标任务来完成,只重视“盖新房”、“刷白墙”这些形象工程和表面工作,没有把工作放在发展生产、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这个重点上来。

2、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只重村庄建设而忽视产业发展。

制定科学规划,对搞好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农村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以及产业特征各不相同,制定规划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有特色。调查过程中我们看到,大多数村的规划文本模式如出一辙,内容也大同小异,与农村实际情况极不相符,没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拿着规划无法下手。还有各家只注重村庄建设,而忽视产业发展。我们应该看到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这一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应及早纠正。

3、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制约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小资本、小流通不仅难面对千遍万户的大市场,更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需要。村级基层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直接的组织者,是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发展生产的支柱,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目前,“空壳村”面临基层组织运转难、社会保障兑现难、村级债务华解难、公益事业建设难、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难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正在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4、新农村建设发展极不平衡。

不同区域类型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平衡,平川地区比山区农村起步早发展快;不同经济类型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工矿型好于城郊型,城郊型好于集镇型,集镇型又好于农区型和移民搬迁型。发展快的在盖新房,发展慢的在“刷白墙”。

5、只重视建新村,忽视旧村改造,引发建新房与节约保护耕地的矛盾。调查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试点村都建起了新房,有的甚至是搞开发新区,占用了很多土地(大多是耕地或是基本农田)。为了节约和保护耕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提倡以改造旧村为主,慎重对待建新村,建新房也要量力而行。

6、新农村建设存在资金短缺困难和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由于历史欠账多,农村需求大量建设资金,就吕梁情况看,两级财政拿不出太多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农村建设资金,很难避免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现象的发生,而且不同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集中投入,发挥应有的投资效益。

上一篇:杨疃初中学校工作总结下一篇:时代广场的蟋蟀读书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