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体育节活动形式

2024-09-12

老年体育节活动形式(共8篇)

老年体育节活动形式 篇1

一、组织的形式:

1、主题式游戏化间操

2、游戏化体育课

3、户外体育区域活动

4、各具特色的幼儿运动会

5、小型比赛活动

6、远足活动

二:活动内容

1、主题式游戏化早操是指教师与幼儿共同确立一个主题,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在音乐的选取、器材的运用、动作的编排、队形的变换和规则的制定等方面体现幼儿的主动参与,以锻炼身体、发展幼儿动作为主要目的的早操形式。具体内容:

(1)、做操。包括韵律操、徒手体操和轻器械体操等。(2)、队列队形练习(左右分队走,1队变2队,2队变4队)(3)、简单的游戏活动等。

我们幼儿园早操活动的时间一般安排在9:00-9:30之间,活动持续时间为15min-20min左右。园里是小班先开始,之后中大班一起做,做操内容根据年龄特点略有差异,大班的动作和队形变换稍微复杂些,间操活动形式主要以集体活动为主。

2、游戏化体育课是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将体育课内容赋予一定的情节、结构,使之具有趣味性、健身性、社会性和自主性,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通过内容选编的适宜性、环节安排的游戏化、材料提供的多样性、讲解示范的灵活性总结以下四种活动形式:主题情境游戏的体育课(如“小兔拔萝卜”)、竞赛游戏的体育课(如“运西瓜”)、探究发现游戏的体育课(如“好玩的圈”)、分组循环游戏的体育课(如“解救人质”)。

3、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指根据幼儿园环境,因地制宜地在各种不同的场地,投放不同的材料,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基本动作发展等特点,为幼儿创设多个体育游戏情境,有针对性的投放游戏器械、玩具和材料。

4、各具特色的幼儿运动会包括以下三个:主题活动运动会(如季节和社会活动开展的运动会)、民间游戏运动会、亲子运动会。

5、小型体育比赛活动是班级体育活动的延伸和补充,是幼儿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感知运动意义的有效手段。包括班级比赛活动和年级比赛活动。

6、远足活动是教师组织幼儿集体步行到某一目的地以锻炼身体耐力、磨炼意志品质的一项具有综合功能的体育活动。包括班级远足和亲子远足。如郊游、参观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班级:学前教育1班

姓名:曹颖莉

老年体育节活动形式 篇2

一、相对明确了体育模拟上课的概念和种类

关于体育模拟上课的概念和种类, 在实践中有许多版本和观点。就体育模拟上课的概念来说, 有的教师认为, 模拟上课是模拟“上课的情景”, 即教师角色多样性, 要求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模拟教师又模拟学生;有的教师认为, 模拟上课是“无学生的上课”, 即教师角色呈现单一性, 是模拟真实的课堂, 只是没有学生参与, 要求把教师的教和指导学生的学充分体现即可;有的教师认为, 模拟上课是将说课和上课合二为一, 即教学过程和为什么这样教的统一, 是在模拟上课过程中, 在相应环节上加上说课的成分, 比如在开始部分先说课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或者在主教材模拟上课之前交代设计的意图等;有的教师甚至采用多媒体辅助。

以上三种不同的观点, 均有其各自的理解视角, 作为教研活动过程中不同的研究目的都有其合理性。从单纯考察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的角度, 及教师作为考察的主体, 考察教师模拟“上课”, 就没有必要把上课的全部教学情景模拟出来, 尤其是扮演学生没有必要;教师的设计意图能够在上课过程中表达明显, 也是教师教学实施能力强的表现, 所以部分结合说课其实是在教与学过程不够明显的情况下, 更有利于看课者看明白而已。因此, 笔者认为, 第二种观点比较符合体育模拟上课的本意, 即体育模拟上课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语言、肢体语言、动作示范、组织走位等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 用虚拟的形式表达教师上课的全过程。

本次浙江省体育课程“疑难问题解决”研训活动中提出了体育单元模拟上课的概念, 加上以往体育模拟上课的不同实践, 结合于素梅博士的总结, 笔者认为, 可以将体育模拟上课区分为以下几种: (见下表)

二、要了解各类模拟上课的适用性

在上表所列的体育模拟上课三大类四小类中, 每一种体育模拟上课的方式在实践中都有其适用性, 需要根据实践需要选择使用, 才能发挥体育模拟上课的最大效能。

1. 课时模拟上课比较适用于教研活动时间宽裕、完整研究或考察教师驾驭体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 主教材片段模拟上课比较适用于教研活动时间有限、某项教材的专题性研究, 特别是在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研究时使用会提高时效性和针对性;课时时间片段模拟上课通常适用于招聘、考核、评优等需要考察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巧的情况, 侧重于教师的综合素养。

3. 单元逐个课时按序模拟上课比较适合于教研活动时间有限的单元教学研究, 能全面反映教师对整个单元各个课时之间的关系理解和表达;单元中重点课时模拟上课适合于研究单元中特定课时, 考察相关因素限定的情况下, 该课时在单元某个位置时, 实际的教学效果如何。

虽然各类体育模拟上课在实践中有各自的适用性, 但这也是相对的, 具体运用时还是需要根据教学研究的实际需求, 可以采用单独某种类型或者两种甚至多种综合使用。

三、厘清各类模拟上课的意义与作用

体育模拟上课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 既是对上课、说课等教学研究手段的补充, 也是今后非常重要和高效的体育教学研究方式之一。但三种不同类型的体育模拟上课形式在教学研究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有所不同, 需要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选用合适的类型。

体育课时模拟上课既可以是正式上课前的备课环节之一, 又可以是正式上课、评课、反思以后的再演绎, 对真实课堂中的所有教学程序通过模拟形式虚拟地展现出来, 为研究教学环节、教学语言、教学示范、学法指导、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调动、教学评价等一系列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的合理性, 提供经济、实效的研究平台。

体育片段模拟上课对于研究课堂教学中某个特定环节是非常省时、高效的方式, 特别是对某个教材的专题性研究, 时间效率非常高。相对短的时间内可以有更多的教师参与上课、更多的教材处理方式呈现、更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演绎、更多的学法指导展示、更多的教师技术示范对比等等。

体育单元模拟上课除了具备以上两种模拟上课的意义与作用以外, 更为突出的特点是, 对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提供了可行的途径。教学实践研究中针对某项教学内容或教材进行研究时, 一般不是系统地进行, 通常采用某个课时课堂教学形式呈现, 而课堂教学设计往往都定位在初学阶段, 但在这节课中又会有较多内容, 或者说本应该一个单元完成的任务试图在这节课中体现。存在这种教学研究现状的根本原因, 主要是课时教学设计时单元概念未得到强化, 或者说单元意识薄弱, 同时也是因为研究时间受限的因素, 很难实现一个单元所有课时在一个单位时间的教研活动中逐个呈现。所以, 日常的教研活动让一位教师或多位教师合作把一个单元的课时逐个上下来, 时间成本非常大, 而且效果并不理想。一位教师和一个班级学生承担, 师生体力上就会有问题;如果是多位教师和多个班级合作, 教师间的认识、能力差异和学生基础差异会给研究带来不利因素。体育单元模拟上课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些矛盾, 使教师在模拟上课时, 始终树立单元意识, 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对教材系统性地把握, 有利于体育教师形成教学整体性观念, 有利于体育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有效处理, 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户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 篇3

一、轮换场地,让晨间活动更有效

充分发挥户外运动区域的活动价值,根据幼儿园教学楼在中间,运动场地分散在四周的特点,我们将全园运动场地划分为9个区域。全园以年级组为单位,划分户外活动场地,平行班一周一轮换,让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的幼儿都能玩到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获得身体全面的运动、锻炼。每位教师提前将活动内容订入教学计划,提高教师指导的实效性,孩子们也知道自己活动的场地,方便幼儿自主查寻。如:大班的孩子,晨间活动主要活动场地是楼下草坪的球区和四楼平台综合循环区,在球区,男孩子们最喜欢的要数足球运动、门球等,一学期下来,每个孩子都能玩到自己最喜欢的运动,获得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混龄混班,让幼儿交流更广泛

混龄、混班活动,即通过异龄、异班孩子间的多重互动,促进身心全面的发展。我们将混龄、混班的游戏活动经验拓展到多种户外活动之中。

晨间活动的混龄

根据我园活动场地的特点,我们进行大、小不同范围的混班、混龄活动,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内,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任一场地进行活动,教师分区域负责孩子的指导和安全。如学军区、车区和一楼循环综合区由一个中班和两个小班进行混龄、混班;四楼平台由两个大班进行混班活动。在混龄混班的户外活动中,由于高自主、低控制的特点,孩子们能够与更多的同伴合作运动,“大助小、小促大”,使得弟弟妹妹们主动向哥哥姐姐学习,运动能力弱的自觉向能力强的伙伴学习,孩子们在运动中获得了自信,在模仿学习中增加了能力。

晨间操的混班

近年来,我们将以班级为单位的晨间操形式进行调整,打破班级间界限,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整体编排。如在队形的变化中,不同班级的孩子进行左右穿插、交换队形、站蹲高低起伏,形成年级组整体的变化;在自由找朋友时,鼓励孩子找其他班级的孩子,找更多的朋友进行舞蹈、游戏;在每周四“体育日”中,幼儿们不分班级、不分彼此,一起来到一楼草坪上,由男教师带操,孩子们在动感的音乐下,共同进行韵律运动。

体育教学的混龄

将混龄游戏、亲子活动的经验迁移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同年龄段教师共同备课,共同组织体育混龄教学活动,集教师的集体智慧,满足不同年龄孩子的发展需要,如“我们一起来运动”“划小舟”等。

远足活动的混龄

小班弟弟妹妹第一次远足活动,我们由大班的哥哥姐姐牵着弟弟妹妹的手走进玄武湖,一起捡树叶,一起唱歌,一起玩民间传统游戏。在活动中,哥哥姐姐有了责任意识,弟弟妹妹有了情感依恋,混龄活动让更多孩子成为朋友。

三、项目活动,让幼儿的发展更全面

项目活动是一种综合化的课程形态,以生活内容为背景,兼顾了知识、技能、个性倾向性和情感的发展。基于项目活动的特点和“快乐、健康、体育”的园本特色我园酝酿提出了一系列的体育项目活动,幼儿在快乐的实践探索中获得经验,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教师也在得到挑战的同时发现乐趣,体会到满足和成就感。

项目一:“快乐一家亲”——混龄亲子运动会项目活动

根据大班幼儿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大班和小班的混龄亲子运动会。在运动会中有亲子间的运动项目,也有大小混龄间的运动项目,更有两个家庭间的合作游戏。游戏中我们提供了双人协力车、双人自行车、带轮滑的轮胎车等便于开展亲子游戏的器械,让幼儿在混龄运动会中尽情地比赛,品尝亲子互动的欢乐。

项目二:“大手拉小手”——同登紫金山项目活动。

在《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的指引下,根据幼儿园园本课程目标,结合大班的活动主题,我们开展“大手牵小手、同登紫金山”项目活动。教师通过与家长前期共同准备、与孩子共同设计登山路线、确定沿途休息站点、指示标志,使得孩子从被动受教育者、参与者自然转化为活动的积极参加者、领跑者,教师由组织者转化幼儿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家长由保护者转化为幼儿的同行者、鼓励者。

项目三:“我和爸爸去露营”——亲子户外野营拓展活动

爸爸幽默、果断、干练、浑厚有力、智慧超群等优势让孩子们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感受到更多力量和勇敢的传递,幼儿成长的路上需要爸爸的关心和关注。“我和爸爸去露营”活动第一站是爸爸和孩子一组在聚宝山公园寻找晚上做饭菜的食材,根据地图找卡片,找到卡片换食材。夜晚的露营活动给孩子们和爸爸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天,爸爸和孩子分队进行体能锻炼,父亲在游戏过程中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活动结束后幼儿露营活动的热度不减,老师开展生成主题活动《我爸爸》,还以露营活动为线索开展了《我和爸爸去露营》的区域活动,丰富了我园的特色课程。

老年体育节活动形式 篇4

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建设做了调研报告 10 月 20 日 上午八点,我代表社区的工作人员来到我镇广场,对我镇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建设做了调研。广场活动中心的几位骨干与我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他们分别是太极拳功操、功夫扇爱好者111;**镇老年门球队队员222。老年朋友们主要提出了几点要求及建议。

一、突出“新”字,力求不断更新。1、拓展活动思路。一是放宽对学员的限制,扩大人员范围。只要是有志的同志,热心于老年文化活动的同志都可以接收。二是满足学员们的不同需求,要求我们能增加活动的范围,希望能开设秧歌、腰鼓、交际舞等多种科目。2、提高活动水平。在不断更新的条件下,要求老年人发挥出“老有所用” 的这种崇高精神,在退休后仍然发挥余热,自愿的为更多的老年人服务,值得更多人学习的。再一点要在加强老年朋友的思想政治工作上下功夫。从政治上尊重老年人、思想上关心老年人是中央和省、市、镇的一贯要求,也是广大老年朋友的强烈愿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费不足。经费问题是直接影响老年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目前老年活动中心的经费还是不足,仅靠财政每年解决的几千元钱远远不够,而老年活动中心又没有创收门路,加之当前经济不景气,政府补贴、社会赞助、个人缴纳也无法做到,导致社区级老年活动中心的经费有时而不足的现象,从而在客观上制约了老年活动场所的巩固发展。

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 篇5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课堂任务的实施而确定的一种基本活动形式。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切合实际,从而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目前,我们大部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是以性别分组进行练习,这种教学组织方法,往往只片面强调教学内容和要求,因此,在活动中较多采用的是单调、重复和强制的形式,使学生在练习中的内容、难度、要求及进度几乎完全一致,出现了一些学生“吃不了”或“吃不饱”的现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也相继出现了很多好的组织形式。如:技能组合、性格组合、自由组合、兴趣组合、目标组合等。总之,成功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不同性质的教材、不同单元及课堂目标,而有利于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在近几年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作了初步尝试,下面谈一下我们的体会和作法。

一、技能分组:指教师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按学生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分成几个小组,或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和练习的具体要求进行组合。

体育课和其它学科一样,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能力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运动以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容易把体育的差异表现出来,如果体育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只强调了统一安排,统一要求,就会出现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或“畏学”的不良情绪。在采用“技能分组”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能因组因人而异,对不同组别提出不同要求,这样,就有利于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课前分组、课中个别调整(有个别分组不当)的方法。例如:在篮球教学中,课前把学生按技能水平分成四种不同等级的小组,然后,教师对各个不同组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在各组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练习,这样,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为更好的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设有升、降级制度,对个别学生运动技能有明显提高时,则升到高一级小组练习。对在小组中表现欠佳的则降级。为刺激优秀组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练习一段时 间后,可安排该组进行表演赛,其他组参观,对表现好、技能动作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二、自由组合: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同伴组合成人数大体相等的小组。

这种组合方法,利于同学之间为了共同进步和提高,形成了互帮互学的集体,树立了较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了这种分组方法使同学之间感情比较融洽,同学们对自己推选的小组长比较信任,小组的组织纪律性明显增强。小组间在学习和教学比赛时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同组同学的感情融洽,小组同学的互帮互学的气氛浓厚,各项运动成绩和技术比自然组的同学提高得快,利于教师的组织和管理。

三、兴趣组合:指由学生按自己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的小组,人数不定。

这种组织形式,一般是在课的结束部分和复习课及综合课中运用。在复习课中,教师安排若干个具体练习内容,学生可根据教师提出的各个练习内容的不同要求,选择自己需要复习的项目。对于一些运动技能较为均衡发展的学生,老师可鼓励其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对某个有特长的项目进行强化训练,使之有“一技之长”,对尚有弱项的同学则应引导、激励他们,使之增强信心,消除畏难情绪,“练在薄弱处”,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在综合课中,学生可根据课的安排,选择自己比较有兴趣的项目进行练习,以突出特长,一专多能,实现全面提高的目的。

总之,我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应遵循这样几点:(1)不管哪种组织形式学生都应该感到心情愉快,不仅有相互间的协作,而且有相互间的竞争。(2)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组织,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多或可能多的练习时机,又要有赖以区别的途径。(3)无论怎样分组,既要不失教学分寸,又不至于总使学生循规蹈矩。这些基本特性,应成为有效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分组的基本依据。

学校体育赛事的组织形式与创新 篇6

摘要:

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锻炼了恿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现在大部分学校组织形式仍然停留在过去的以竞技项目为主的田径比赛模式上。笔者认为这种千篇一律的单一的组织形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学校体育 ;学校运动会 ; 改革创新;体育竞赛;;新项目;全民健身1研究目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四章第十四条指出:学校体育竞赛要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运动会。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也曾多次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逐步形成学校的体育传统与特色,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多种多样的融趣味性、参与性、竞赛性为一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竞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学校体育工作必须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绝不能以少数人参加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来代替甚至冲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工作。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体育竞赛仅限于一年一次的以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的运动会,并且还难以保证按时开展。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这种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

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我们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着一次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挑战,作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竞赛工作也酝酿着一次重大的改革和发展,对学校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的创新改革是势在必行了。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初级中学学校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的需要我大量查阅了体育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设置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及体育课程改革方面的有关资料及其与本课题相关的书籍、论文等。

2.2.2访谈调查法

对我县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部分体育教师以及部分学生进行访问调查,了解近几年学校体育竞赛的项目设置及其组织形式。

3研究结果分析与结论

3.1现行学校运动会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学校运动会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体育兴趣偏好影响、体育学习观念形成、体育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3.1.1现行的学校运动会的项目设置是田径项目为主,竞技性强、参与面少,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要求较高,只有少数学生具有参加比赛的能力,多数学生在参加比赛过程中处于应付状态。

只是体育尖子生的专利,光荣和荣誉只属于极少数人,大多数学生成了旁观者。

3.1.2学校运动会个人项目多,集体项目少,比赛内容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机械单调、比赛形式、方法一成不变。

3.1.3趣味性少,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展现。

3.1.4学校运动会组织工作全部由教师完成。不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运动会组织方式单纯,都是由老师一手完成,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1.5项目设置对开展学校群体工作缺乏推动作用,平时不会主动参与。

3.1.6缺乏学校特色,各级各类学校都相同.3.1.7学校现行的比赛内容与体育的健身性要求相脱节。

3.1.8比赛内容与平时教学内容脱节,与教育部新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涵相悖。

3.1.9运动会缺少集体性、趣味性、表演观赏性项目。

3.2现行的学校体育运动会运行机制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

3.2.1组织方式单纯

传统意义上的运动会,都是体育老师策划、组织,其他科任老师做裁判,班主任担任领队,学生

是运动员。整个运动会的组织工作,从报名到编排,从场地安排到裁判工作,几乎由教师包办。一方面一部分学生没有事干,另一方面又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被动参加,积极性不高。

3.2.2项目设置单调

学校运动会设置的项目,大多采用的是千篇一律的常规项目,分为田径和各种球类赛,也有些学

校只开展田径运动会;而比赛的具体项目设置也基本上和成人运动会一致,鲜有专门针对学生而设置的项目和针对体育后进生的个性特点以调动他们参与体育运动兴趣的项目,因而大多数的学校运动会已成为体育特长生的专利,赛场上的运动员总是那些老面孔,田径场上是他们一马当先,球场上又是他们在冲锋陷阵,其他的学生只有参加啦啦队或者干脆在一旁听音乐、看小说。

3.2.3评奖方式单一

现行的学校体育运动会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学生取得的竞赛成绩,不重学生平时的锻炼过程及

在运动会中的参与过程,评价方式单一,且奖项过少,因而光荣和荣誉只属于极少数人,绝大多数的参与者与奖励无缘。

3.3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与学校应有的、已有的、有规律的体育活动时间安排不相符。

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一般为一学年举行一次以田径为主的综合型运动会。或秋季田径运动会春季球类运动会等形式。到了运动会前一段时间,为了班级的荣誉或自我表现,临阵磨枪,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自觉性高涨,班主任老师也作督促指导。运动会结束后,则老师工作重心转移,把体育活动时间挪作他用,学生则更不会不主动去参加体育活动。

3.4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内容与体育的普及性特点相矛盾。

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学生与竞技运动员不同,他们参与竞赛重要的是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并学会运用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技能方法,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积极性休息,促进智力发展。从学校对学生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来看,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竞赛来促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更经常,更深入,更广泛的开展。当然,学校也有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但那毕竟只是诸项任务之一,而且主要是针对少数体育尖子学生而言。且只有在普及提高各项运动的基础上来实现。诸方面原因还阻碍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学生乐的是在没有课堂约束的情况下休闲几天。这样的运动会,难以达到广泛健身的目的。

3.5学校现行的比赛内容与体育的健身性要求相脱节。

在现在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学生要学会健体,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也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社情和民情出发。以全民健身为核心,把整个群众体育工作涵溶进去,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全

民健身体系。广大学校作为全民健身的一个关键,应主动地将自身的目标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相吻合,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康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普及了教育的学生不因体质衰弱而落伍于时代要求。更好的担负起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责任。然而有调查显示有六成的大学生未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而其中有七成的是因为学习的压力而放弃了已有的习惯的。而能上大学的比例又有几成?大多数未上大学或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体育更没有习惯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反省,我们是在发展全民健身,还是在摸杀,压制学生健身需求的天性。

3.6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不配套。

一些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必须在集健身、竞技、娱乐为一体的教学与相关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我国学校中以基本体操、竞技体操、田径、三大球、武术等竞技项目为体育教学内容必将进行改革。曾有人问过为什么学习推铅球?体育的基本与基础是什么?体育教学的低水平重复等问题的讨论,都是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摸索。体育教学内容必将摒弃以往那种单纯以竞技项目为主的教材体系,代之以提高健身实效,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习惯与能力,贯穿娱乐体育与生活体育要求的新的教材体系。这是我国中小学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用这种要求去观察学校体育竞赛的内容与形式,很自然的会使人形成一种明显的反差。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提倡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但多停留在一般性号召上,缺乏有力的具体组织措施。未能形成规模和影响,而学校举办的较大型的竞赛,其内容不外乎田径,球类等,绝大部分的内容与形式没有跳出竞技体育的“围城”,没有走出新路。而且不少项目限于场地与器材的要求无法普遍开展。这种竞赛内容与形式改革的滞后势必给学校体育改革的整体深化带来不良的影响。

3.7现行的学校群体竞赛与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完全脱节。

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项目选择中没有吸收体育课考核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健身价值较高的一些简单易行的项目。体育课考核,达标测试多在课内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没有实行教考分离,促成了体育教师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和互相之间不信服、互相指责、破坏团结等消极影响。测试条件不标准,学生不重视,水平发挥不理想。更有甚者,由于领导和教师本身的不重视,而使“达标”活动陷于停止,就是要成绩也是随便写一些。由于中考体育的推行,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评价仅限于体育中考一项,形成了新的应试教育。由于体育中考中有不正当行为,而使中考成绩也失去一定的信度。

正因为如此,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对学校体育运动会没有兴趣,甚至连一些中学体育老师也不得不承认,学校运动会已渐渐远离了它的初衷,难以达到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共同提高、共享体育带来快乐的目的。

4改革学校体育竞赛的必要性。

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以往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

4.1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已经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接受,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不再有系统接受体育教学的机会。而终身体育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现行的学校运动会无法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也谈不上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掌握参加运动会所需要的运动技能。只有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才能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掌握。

4.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五个基本目标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和社会适应二个基本要求。同样要求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中能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往的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其应该在学校运动会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4.3学校应该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育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在学校运动会上每一学生都要有体现自身能力的机会。

4.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要求对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初中阶段学生渴望在交往中得到他人的承认,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个性鲜明,接受能力强,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性,单调的田径运动会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从而制约他们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兴趣。只有对运动会的形式和内容都进行变革,开发新的运动会资源,把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项目引进到运动会上来,才能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参与,真正让学生享受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这就要求运动会的组织者要为大多数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

4.5社会的发展同样要求对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现代社会需要社会成员具有相当的合作能力和构通能力,而体育相比于其他学科更具有这一优势。在体育运动中,尤其是在集体项目中,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是完成活动的基本前提。

5几点建议

学校运动会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原有运动会“少数人干,多数人看”,比赛内容机械单调、比赛形式一成不变,与教育部新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涵相悖的现状,淡化竞技型的比赛模式,构建融群众性、竞争性、多样性、趣味性、健身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学校运动会新模式,开展一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大众化竞赛项目。营造一个既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又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持久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的良好的运动环境。学校体育运动会的理念和初衷是以育人为最高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贯彻“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日常锻炼和普及为主,学校运动会的目的是全面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与作风,提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因此笔者建议:

5.1在学校运动会上,通过竞赛项目设置的变化、组织形式的改变吸引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通过学校运动会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能力)组织协作能力(社会适应)终身体育意识都得到发展,运动会项目要体现出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大众性、娱乐性。

5.2学校运动会与学校的日常体育活动相结合。除了开展大型的学校运动会之外,还要制度化的开展小型竞赛。日常的小型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上的安排可以更加充分,同时可以提高学校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小型的体育竞赛更容易培养学生体育骨干,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5.3学校体育竞赛要成为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展台。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之一,运动会不仅仅是竟技项目的比赛,也要充分展示体育文化的魅力。让运动会期间成为学校的体育节日。在举办运动会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如:组织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图片展览、体育保健知识介绍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方法,从而更自觉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走向社会之后,很少再有参加运动会的机会了。学校要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场所。

5.4校运会要面向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全场互动。组织学校体育竞赛,应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只有正确把握了这一目的,才能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具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竞赛内容与形式的目标,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和群众竞赛的功能,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终身。

5.5要淡化“竞技体育”的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要减少竞技性强的项目,增加娱乐性、趣味性的项目,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设置运动会的项目,增加集体性和多样性项目, 传统的运动会大多数学生是旁观者,缺乏其中的共同的参与性和集体性。为了使大多数学生乃至全体教师和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运动会,应尽量设计一些比较简单、容易操作并且参与人数较多的集体项目。在选编的过程中,应力求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学校体育运动会面向全体性的特点。如集体项目(拔河、定点限时投篮、20米春播秋收、50米×15迎面接力等)通过这些项目,不仅为全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会提供机会,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校运动会强调大众参与性和娱乐性,其在项目设置尽量能多样性。改变技术难度高、量大,强度密集的项目;可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如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还可以设置体质测试项目,如平衡能力测试、柔韧性测试等,使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得以提高。娱乐内容多设置一些体育游戏项目,如投镖、搬运(球)接力等。

5.6因地制宜,创建特色运动会,学校运动会作为全校性的组织活动,具有思想教育价值。通过活动或组织形式,把教育目的和手段与运动会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有机结合融合为一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此外,在强调校运动会的全面性、娱乐性、趣味性时,也要重视校运动会的层次性,也就是说不能因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就排斥体现“更高、更高、更强”的竞技体育比赛项目,竞技体育项目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具有育人的价值,需要给予重视。只有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需求,改变传统、陈旧、不符合实际内容和形式,结合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和办学特色,办学模式,创建各自学校的特色运动会,使其每次运

动会都有新的项目,如结合校运动会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样的集体配合性的活动;文明集体评奖、展览会等,才能发挥学校运动会的综合育人效益。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参与运动会能体验到体育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校运会可增加集体性、趣味性、健身性、表演性的项目,设置一些简便,可以让每个人都参加的项目。例如:各种形式的跑;各种姿势的跳;各种器械的投;各种身体素质的练习手段,篮球投篮、足球射门、颠球、运球,健美操、健身操、团体操,以及民族、民间体育等内容。

5.7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的喜悦。可不设预赛、复赛,只有决赛,合理编排后每组取名次,使每组比赛的竞争和得分率更高,这样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5.8校运会与必要的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校园文化相结合,例如:可以增设体育摄影比赛、体育图片展览。

5.9让学生成为运动会的主人。

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体育竞赛,让他们在学校安排下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学校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

5.9.1可以尝试让学生担任运动会的组织工作和裁判工作。在运动会前,公开向全校没有运动项目的学生招聘志愿者,由这些学生志愿者组成宣传组,后勤组,安全保卫组,记录公告组,场地器材组,裁判组。体育教师只是担任运动会前学生志愿者的培训指导工作,运动会秩序册的编排工作,和运动会中大的争议的仲裁工作。个别项目可由某一班级来承办。

5.9.2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的内容。另外,组织,实现这种模式的运动会,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讲话等等,放手让学生办,发挥它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种才华都有很好的作用。借此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策划能力,处理事件的能力,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使运动会成为锻炼和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一个极好的机会。

5.10淡化金牌意识,多方面进行适当的奖励措施。全民健身、全体参与。奖励不再采用以往的方法。在奖励时多考虑团体赛的综合成绩,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参与的重要性。对运动会过程中的各种积极现象进行全面评价,并多设一些奖项,尽量让大多数参加者得到相应的或鼓励性的评价。

6学校体育竞赛改革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6.1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改革的目的。

组织学校体育竞赛的目的,应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技能。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终身。

6.2确实减轻学生负担,保证竞赛时间。

现在各级教委均发出确实减轻学生负担的通知。规定学校的周上课时间和作业量。我们应认真执行这些规定,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摆脱出来,有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竞赛。并且用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锻炼健体。使各级领导重视学生的体质发展,使体育活动时间形成制度,而不致他们课外依然习惯化的去完成教师“法定”化的作业。

6.3体育竞赛的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心智特点。

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希望表现自己,期待集体的认同等是他们的心理特征。在安排与确定竞赛的内容与形式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与身心特点。选择技术难度适中,趣味性强,既炼体又动脑的健身项目,将有助于增强兴趣与吸引力。

6.4要充分调动学生,社会及体育组织的积极性。

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以及家长互助组。让他们在学校统筹下自己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将之纳入学校群体竞赛计划,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的内容。另外,组织,实现这种模式的运动会,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讲话等等,若放手让学生办,发挥它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种才华都有很好的作用。

6.5要妥善处理群体健身与培养体育尖子的关系。

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增强广大学生体质和加强课余训练,发现培养优秀运动人才。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不可偏废。因此,进行群众体育运动竞赛改革,并非意味着忽视优秀体育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相

反,必须加强体育训练队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为国家发现,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群众体育运动竞赛水平不断提高。

6.6要有适当的奖励措施。

全民健身、全体参与。那么奖励如果还采用那种锦标主义只管前几位成绩的奖励措施,必将使学生们的积极性受挫。多计团体分,全员参与后的平均分,多比增长和各种率,完成比赛者均加分,采用恩斯特.琼克提出的考虑竞争激烈程度的评估方法等等,均可参照选用。另外,对于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精神品质、成绩增长幅度大、服务工作贡献大、组织工作佳、提出好的建议等许多事均可评比,记入团体总分,以达到激发、保护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

6.7要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影响。

学校群众体育竞赛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根据种地不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经济状况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特点,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有恒性和适用性而又不乏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竞赛体系,形成本校的传统制度。使体育活动竞赛尉然成风。

当然,由于本人在学校体育战线上的时间还不长,虽然尽量多的走访了许多中小学,但鉴于各地经济基础、重视程度、教育水平等各方面条件不同,本人的某些观点可能显得有失公允,望各位批评指正。参考文献:

[1] 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这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季浏.体育与健康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卢元镇.体育运动—现代人生命质量的守护神[J].《体育科研》上海体育科研所1998年第3期

老年体育节活动形式 篇7

关键词:武汉,城市社区,群众体育活动,活动形式,名都花园社区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社区体育活动也迅速发展起来, 集体性社区体育活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高档次的社区建设和设施、高水平的物质生活、高目标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情绪和状态、多层面高密度的人际和谐、邻里和谐、社群和谐、家庭和谐、人与季节及自然和谐的综合追求, 正通过社区居民群体形式的体育活动, 凸显和实现着。

1、名都花园社区体育现状

所谓社区体育, 就是以基层社区为单位,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 以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社会体育活动。 社区体育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途径, 近年来不断地发展壮大, 逐渐成为今后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2011和2012年夏季通过实地随机抽样调查名都花园社区群众体育活动, 以群体形式开展的主要有: (1) 社区组织的合唱团、腰鼓队等; (2) 社区组织或自发性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比赛或娱乐; (3) 个人联络、兴趣集结、长期坚持的打太极拳、太极剑、棋牌、 扇舞、交谊舞、广场舞; (4) 颇具规模、早晚开展、蔚然成风的快走、慢走、游泳、多健身器材锻炼; (5) 儿童三三两两、成群结队的骑童车、 玩滑板、轮滑、玩沙子、玩石头、追逐游戏等。 总之, 这里的群众体育活动, 以自己喜爱和宜于开展的方式, 朝气蓬勃和丰富多样展开, 它不仅是现代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内容, 而且更是社区充满活力、吸人眼球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没有它, 就没有现代中国的高档社区, 和高素质居民群。 每一种形式, 都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特殊的文化内涵及群体性时代特点。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1) 社区体育活动项目简单易行, 健身娱乐性强, 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 一旦被开展, 就能够吸引相当广泛的社区居民投身其中。这就为社区居民的相互认识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并且, 社区体育是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一种自我保健运动方式, 社区体育的组织氛围比较轻松, 人际关系比较平等, 情感比较融洽, 因此, 在活动时人们容易产生信任感, 便于交流、沟通、合作, 对改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而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另一方面, 社区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缓解现代社会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压力, 也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润滑剂”, 有利于社区的安定和社会稳定。

(2) 公共体育设施是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 也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闪光点, 都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满足居民在开展体育活动, 进行运动休闲等方面的生活需求, 是现代城市必须具备和完善的重要功能。

(3) 社区体育增强了人们的体质, 加深了社区群众之问的友谊, 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 扩大了人们的情感交流, 凝聚了社区群众的向心力, 建立了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创造了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社区, 社区体育创造和谐社区, 和谐社区创造和谐社会。 可见, 现代社会社区体育活动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2.2、建议

(1) 社区体育为不同的居民提供 “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 让社区居民都有机会享受体育的快乐。 这就具有重要的促进社会和谐意义, 有利于缓解由于贫富差距等形成的社会矛盾, 营造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环境。 如有的观点所言:社会体育运动“关注困难群体, 推动社区体育公平”。

(2) 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社区内体育活动, 或不同社区之间的体育竞赛活动, 就能够使平时很少交往的社区居民在体育活动的组织、准备、实施等过程中得以相互交流, 相互理解。 而且, 如上所述,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体育意味着规则、有序, 体育竞赛则是向着更高、更快的目的出发, 在体育运动中, 表现出来的是强烈的公平、 竞争、诚信、协作、开放的体育精神。 这往往是一个城市文化的重要来源。

(3) 对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配置应首先针对设施使用者的行为需求与动机展开研究。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规划的价值取向与人的个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体育设施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也应落实在需求调查的基础之上。因此, 我们需要从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 研究人的需求、人的行为与社区体育设施规划之间的联系, 营造一个合理的、多层次化的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其次, 社区体育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健身的场所, 通过充分利用公园、广场、草坪、林荫道等组织体育活动, 可以为社区居民, 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

(4) 在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 应当灵活采用街居共建、企居合作、区校共建等多种途径和发展模式, 以推动社区体育服务良性发展。尤其是要积极推进与学校体育、企事业体育的互动机制, 以实现人才、场地、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共享。

参考文献

老年体育节活动形式 篇8

关键词:老城区;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苏州市城市社区参与体育活动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对1979年至今有关社区体育和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综合,得出了研究内容与思路。对主要涉老部门、市老年人体育协会、社区的相关领导、社区体育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体育服务人员及居民进行访谈,实地观察体育活动场地,向老城区老年人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苏州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现状。采用类比、归纳、演绎、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所调查的结果和所观察的现象进行逻辑归纳整理,并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概念界定

(1)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人非农业劳动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2)老年人的年龄界定

在调查中对老年人的操作定义以60岁以上作为老年人的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划分提出的标准,60~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岁以上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2.苏州市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

(1)苏州市城市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

苏州市老城区60岁以上(含60岁)的老年人中,60~69岁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57.5%;70~79岁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36.7%;8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为5.8%。根据不同的职业划分标准,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工人,占35.9%,主要原因是年老体衰,健康水平下降,希望通过体育活动保持健康、延年益寿。

(2)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活动参与情况

经常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3.02%,不参与或很少参与的老年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6.98%。绝大部分老年人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从自身角度,能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发挥老年群体智力资源;从经济角度,能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家庭负担,促进家庭和睦;从社会角度,能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拉伸体育消费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3)社区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

由于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及时间充裕的实际情况,41.5%的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在1~2小时之间,这与高龄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机能和认识有关系;从时间上看,根据适量运动原则,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单次运动时间长短,还是运动量随意、没有固定的规律,但总锻炼时间基本能保证。这既对改善健康状况有所帮助,又能摆脱孤寂、增加社会适应能力。

(4)社区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

每天一次的达34.1%,为最高,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老年人更关心自身健康,健身意识很强,锻炼已成为许多老年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5)社区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

选择健步走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健身拳、操、舞。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强度适中、方法易学、场地简单,健身、娱乐、保健一体,为老年人十分喜爱的锻炼项目。此外,老年人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等竞争性运动项目的人数比较多,占21%。

(6)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方式

因老年人比较喜欢拳操舞一类的项目,是因为都是以集体方式进行练习,有相应人员进行指导。这种形式在提高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情趣的同时,也避免了因个人锻炼产生懈怠而不愿坚持锻炼的情况发生。

(7)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地点

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老年人中,大多数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是免费公园、街道小区空地、自然地带或广场,占参与体育活动总人数的46%;其次是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等公共体育场所,占34%,在家中进行锻炼的部分老年人占8%;在学校体育场的占5%,到收费体育场馆进行锻炼的老年人基本上为7%。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尽管老年人体育活动人口越来越多,活动项目也随之增多,活动状态基本良好,但仍有部分老年人不参加或很少参与体育活动

(2)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在活动时长、频度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年龄特征。部分老年人在活动方式、活动项目选择、活动强度等方面不够科学,需进一步指导

(3)一些简单易学,不受年龄、时间和场地限制,轻松活泼,达到社交需求的项目内容普遍受到苏州老城区老年人的青睐

2.建议

(1)关注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由药物保健到锻炼预防的健康意识

体育运动对老年人同样至关重要,老年人坚持适时适量的运动锻炼,不仅能延缓衰老过程,而且能调节、改善机体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由药物保健到通过体育锻炼加强机能、预防疾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加强宣传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力度,营造良好的社区体育健身氛围

对老年人进行体育健身意义的宣传,注意推广科学实用、简便易行、具有民族(间)特色的体育健身方法和运动处方,引导老年人树立科学健身(养生)观。

(3)科学指导,培养社区老年人体育指导骨干

充分利用社区内的老年人资源,鼓励他们去学习并为社区内其他老年人服务,要使老年人的锻炼过程符合科学合理的流程。

(4)探索、建立合理的体育场地设施利用机制

鼓励各级有条件的体育设施,在闲暇时间逐步向社会开放,为群众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切实发挥它们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使社区体育资源得到真正合理的共享。

参考文献:

[1]吴畏依.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进老年人体育社会化发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HR外宾接待常用语下一篇:施工组织设计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