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语文教师招聘复习试题

2024-05-28

2011语文教师招聘复习试题(共6篇)

2011语文教师招聘复习试题 篇1

一、读拼音写词语。(5分)

xū yú xuán ɡuà tuī jiàn pǔ sù mán yuàn(须臾)(悬挂)(推荐)(朴素)(埋怨)

二、词语、句子。

1、先将成语补充完整,再分类写下来。(3分)喜笑(颜)开 雷霆万(钧)排山(倒)海 气宇(轩)昂

(1)喜笑(颜)开 气宇(轩)昂

(2)雷霆万(钧)排山(倒)海

2、填上合适的成语。(3分)(不重复)

明明是个爱学习的孩子,课堂上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讲,(全神贯注)地盯着黑板,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从不()乱说一气,总是说得(头头是道),连老师听了也频频点头。写起作业总是(一板一眼),作文更是(妙笔生花)。

3、用“心”组词后填空(不许重复)(2分)

姑娘看着经过(精心)挑选的海螺都成了一般大小,她(开心)地笑了。能够把海螺卖出去,上学费用也不用愁了,母亲也(放心)多了。这时,她看到母亲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4、根据“大方”的不同意思造句。(2分)

(1)不小气

(2)不拘束

5、乱句重组。(5分)

(3)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滋润禾苗。

(1)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

(2)它白天隐身在空气中,夜晚无声地在黑暗中工作。

(4)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

(5)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

三、填空(10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 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 之间对话的过程。

(3)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 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 中进行。

(5)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 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6)语文课程评价应突出整体性与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7)《草船借箭》的故事选自我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原著作者是罗贯中请你再写出本书中的两个典故

(8)“待到山花浪漫时,它在丛中笑”选自毛泽东 的《卜算子·咏梅 》,你还知道他的诗词有

(9)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可分为精读 略读 选读 三类

四、教法运用

1、对于《一夜的工作》一课中“极其简单”一词的品悟,你可以如何设计?(5分)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读、划、比、读、议

2、对于写人的作文,应让学生注意哪些方面?(5分)

写人的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交代清楚他是什么人,如他的年龄、性别、外貌、职业、性情,及与自己的关系。

⒉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写出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只有把特点写出来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⒊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人物,所选的事件要能充分表现这人性格和品质。当你把事情写好了,人物也就写好了。如当你读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以及《我的战友邱少云》以后,你对这两位英雄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

⒋要抓住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给予具体,生动的描写。即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使原来比较平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如《一夜的工作》中,周总理扶正转椅就是一个细节描写,它表现了周总理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⒌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因为不同的年龄、职业、性格等的人物,他们所讲的话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讲的话也是不同的。

⒍要紧紧扣住人物的特点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写人,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马虎拼凑,拉拉杂杂,更不能重复罗嗦,画蛇添足,使人看了不知在说什么。

五、教学设计(10分)

2011语文教师招聘复习试题 篇2

下面以新课标全国卷化学试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为2012年高考化学复习寻找一些复习思路。

一、2011年新课标高考化学试题分析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化学部分的命题,凸显对问题分析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

考点分布基本稳定。命题形式稳定,为学科内综合。试题的主干知识仍然重点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基础化学计算等内容。注重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在选择题中尽可能利用选项考查不同的知识点,不回避常规题和传统题。

26题利用图及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了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迅速从图中提取到有用信息,通过定量计算推断结晶水合物的化学式,同时考查了新增知识溶度积Ksp计算,对学生基本知识的广度有较高要求。

27题以社会热点为情景,涉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考查了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利用图像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三行式计算。新增知识:平衡常数K,燃烧电池电极反应式及计算等,加强了学生应用意识的考查,凸显了化学服务社会、服务生活的功能,有助于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8题作为实验题,开始是以大家熟悉的连接装置作首问,学生容易入手,而后命题一改以往考查模式,要求学生自选装置及药品、实验仪器设计实验,用语言表述对实验问题的理解,体现了实验考查向实验设计的转型,这些改变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38题作为有机题,主要考查了有机合成,除了涉及有机化学结构的推断及方程式、同分异构体、反应类型等传统考法外,同时增加了有机物命名、核磁共振氢谱等新增知识。

以上命题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科内在联系和知识综合”以及“以能力立意,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学科核心能力和学习潜能的考查”的原则,从文字组织能力,准确提取信息能力,化学计算能力,各种思维能力等方面考查了学生综合素质。化学平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热量的计算、新型电池、元素及化合物推断、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晶体结构、有机物推断与合成、实验等是新课程考查的重点,对于这些知识的考查都是“形变神不变”。

二、2012年高考化学复习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特对2012高考化学复习备考提出以下建议:

1. 立足教材,积极关注教材新增内容

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相当数量的基本题源于教材,即使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整合与发展,充分表现出教材的基础作用。在第一轮复习时,应降低重心,抓基础知识,不要人为地加深教材和练习题的难度。复习阶段应把各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形成知识体系。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积累的增多,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中的纵向联系和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日益密切,不失时机地构筑知识网络,并在各个阶段逐步扩充和完善,是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一环。此外,“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实验探究”都必须引起注意。

要对课标新增内容加强复习。纵观其它省份的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也都在试卷中有不同程度的新增知识点出现,体现了高中化学高考的发展性和时代性。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原来有而现在没有的内容不要再深究,原来没有而现在有的内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如: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常数、溶度积常数Ksp、有机物命名、质谱图、核磁共振氢谱、烯烃的顺反异构等,最好在平常的考试中轮流出现,我们是第一次考,所以不会出的太难。

2. 加强图象、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教材中图像、图表很多,反映在高考中,图像、图表分析题也明显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复习时,应强调学生读文读图,看图释文,看表解意,图表结合,文图活用,读图表解题,使图、文、表充分结合。教师讲解时,应该重视图表的作用,以图像、图表引文,以图像、图表释文。同时,要求学生会画基本的图像,会设计简单的图表。

3. 注重第一、二轮复习方式的改变

第一轮复习定位在解决“懂不懂”的问题,复习的知识点要细,面要广,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模块化,例题的选择以重知识点的巩固为主。第二轮复习定位在提升学生的高考实战水平。复习时变化知识呈现的时空界限,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剪辑、重组和聚合,形成新的知识链接,用不同的视角去分析。例题的选择从重知识点的巩固转变到从命题者的角度审视、分析,打破原题选项,归类命题点与命题层次,体会命题热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意识和能力,以便更好适应“学科内综合”。

4. 加强基础计算复习

这届学生计算能力较弱,害怕计算。但高考题中的计算不偏、不繁,都属于考查基本计算能力的,有些只是为了说明概念的,如燃烧热、化学反应速率、Ksp等。故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完全可把计算分散开了复习,不为计算而练计算,而是提供了从定量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这样能更好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分散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5. 重视化学实验复习的有效性

实验题是理综考试的必考题,而实验题也经常被我们认为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分析近年来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试题均取材于教材上的实验。认真复习课本中的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是我们做好实验复习的保证。

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就是学生运用已具备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构思解决问题方案的本领,它是实验的最高层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在复习备考时,可先易后难,先常规后创新。

首先,要注重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和一些基本操作方法,重视实验安全问题,通过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从本质上掌握化学实验的规律性,尽量做到实验复习与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基本原理、有机化学、化学计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复习化学实验,不能纸上谈兵,强调实验操作科学规范,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正确。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

其次,可先将学生熟悉的实验“改头换面”,后做陌生实验的设计,先设计能力要求较低的简单实验,后设计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实验。可以通过一些陌生度高的实验情景题训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实验设计的原理,了解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且能进行评价和优化,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评价的能力。在实验复习中,应该突出实验题设计思路的分析,鼓励大胆假设,自主创造,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组织学生对提出的方案分析评价,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多种可行的方案,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6. 重视创设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密切联系的应用情境

“无情境不大题”已成为命高考大题的通用规则。新课程高考试题突出对实验的探究、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试题往往有情景的依托,有信息的加工处理,以某个问题为题材,借助流程图、数据表格、图形等提供的信息,要考生回答相关的问题,且题材和背景多以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实验题更多的以实验探究形式呈现,无机推断、有机推断也都摒弃了传统的远离真实情景的框图推断题,代之以实际应用的“工艺流程”、“操作流程”、“实际的有机合成路线”等情景设问。因此在高考复习中,要尽量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可对经典的高考题进行改编、翻新、拓展、整合,使之成为高质量的训练素材。

2011语文教师招聘复习试题 篇3

一、试卷结构

其中,27题为无机推断题(15分),28题为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原理题(15分),29题为无机化学实验题(15分),30题为有机题(15分)。试卷试题形式基本未变,不回避常规题、经典题,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没有出现偏题、难题,保证了学生考试心态的稳定性。另外,试题也在稳定中求变化,知识信息的呈现方式、提问的情景和角度都有了新的变化。

二、试题特点

1.立足基础,知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稳中求变

试题围绕“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与“重点知识”展开,知识点覆盖面很广,涵盖了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化学实验这五大知识体系的所有内容。卷I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简单运用,卷II注重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基本理论和化学实验等有关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现将2011年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与2010年试题对比统计于表1、表2。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第一卷选择题部分重点考查了考生对基础化学知识掌握的细致程度和准确程度,只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做到了认真细致,那在解答选择题部分时都不会太费事。但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如概念不清、原理理解不透彻、欠缺基本的计算方法技巧,也极易出现判断错误。选择题部分的知识点如电解质溶液、电化学、有机物的性质、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计算总在重复考,只不过小知识点和考查角度有所变化。第二卷非选择题部分,题型完全相同,常见的有无机推断题、化学原理题、化学实验题、有机推断题,只不过次序有变化,且化学原理题均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题,从内容到呈现方式高度一致。无机推断题和有机推断题比去年难度降低,而实验题则提高了对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的程度、抗干扰和应变能力的考查,学生得分明显偏低,增加了区分度。

总的来说,2011年试题中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考查力度不减,平衡理论、电离理论等得到充分重视,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重要的无机物知识、基本的化学实验原理依然是考查重点,该试题是一套平稳过渡的试题。虽说题型很稳定、考点也很基础,看似很容易,但要求学生知识掌握精准、审题细致缜密、表述规范科学、落笔果断。

2.体现学科特色,注重化学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的考查

理综化学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性的考查,而是在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的考查。试题的能力考查点统计见表3。

可以看出今年试题注重各种学科能力的考查,如规范使用化学用语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实验能力、图表分析能力、获取新信息和迁移运用能力、计算能力等,尤其是对实验能力的考查,试题较为全面地从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和评价能力这几个角度对考生进行了考查,由此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色。

三、几点启示

分析2011年试题可以得出:大纲版理综化学试题整体难度适中,考题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变通、应用和衍生能力,提高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从考查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角度来看与新课标版试题有着较好的衔接性,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和重视:

1.注重化学学科思想及学习方法的考查

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今年的试题中,如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气体性质决定收集和尾气处理方法、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分类与比较、定性与定量等化学学科思想在试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第30题为有机合成题,题目形式较常规。题目中不仅涉及烯烃、卤代烃、醛、羧酸等有机物的典型性质、反应类型、结构式等,而且还涉及烯烃的氧化、环戊二烯的合成等高中化学旧教材中没有的知识,但只要抓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规律,从所给反应信息进行类比迁移运用即可。第10题“电解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欲使电解液恢复到起始状态应向溶液中加入的物质”,第12题D项“1摩尔钠与足量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失去的电子数”等问题,是典型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问题,只要理解了反应的本质,很快就可以作出与量有关的结果判断。第29题的第一问和第二问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气体性质决定收集和尾气处理方法”这个实验方法的准确把握。今年的试题启示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不断体会、总结学习化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提高自己通过学科素养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

2.注重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的考查

试题创设了多种图形,通过对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试题提供的各种信息的阅读,获取有关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考查学生形成新知识并正确回答题设问题的能力。2010年的27题、2011年的28题是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题目,从内容到形式高度相似,与以往的反应速率与平衡的题目相比,更注重对考生视图能力的考查,所有15分的填空题都是对视图能力的考查。这充分体现出了新课标对学生的原理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数形结合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第30题是有机推断题,重点考察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求从所给的反应中得到有机反应变化的实质,然后应用到题目的解答中,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这一点也明显地显示出旧大纲向新课标靠拢的迹象。

3.注重对表达能力的考查

试题要求考生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等予以表述。本卷非选择题均对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也成为学生失分的主要方面。如第27题中“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第28题中 “(4)采取的措施是……”“(5)判断的理由是……”“(6)绘出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29题中“装置B、C、D的作用分别是……”“ ③简单描述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等。其中29题的最后一问“简单描述应观察到的现象”的答案为“反应开始时,A中铜表面出现无色小气泡,反应速率逐渐加快;A管上部空间由无色逐渐变为浅棕红色,随反应的进行又逐渐变为无色;A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浅蓝色;B中的水面逐渐下降,B管中的水逐渐流入烧杯C中”。可以看出考生不仅要明确描述对象,将“陆(固体铜片)”“海(溶液)”“空(气体)”现象描述全面,还要描述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装置中的情况,要求极高。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考查语言表达实际上就是考查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准确性。很多学生答题时随意性语言太多、化学语言不规范,导致得不到分或得不到高分。要想得高分,考生在平时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就要做到精益求精,不能浅尝辄止,养成答题严密完整的好习惯,不能随随便便提笔就写。

4.注重计算能力的考查

试题要求考生掌握典型问题的基本计算方法,善于从图表中提取数据计算结果,以及能够规范地写出计算过程。第8题是化学平衡的计算,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提到的“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即是压强不变,再依据化学平衡计算“三步法”的思想,结合转化率数据找出“起始量、反应量、平衡量”,计算出结果。第13题考查有关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计算,综合性较强,只要掌握了元素守恒、电子转移守恒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就不难快速地得出结果。第27题的第(3)问是典型的依据化学方程式找关系式再计算的题型,但要列式清楚、单位准确、格式规范、过程完整。第28题是数形结合的原理题,要求熟知反应速率计算公式、转化率计算公式,且要善于从图表中准确提取数据,依据计算数据绘制曲线。这些试题提醒我们,我们不仅要熟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要掌握基本的分析和计算方法,规范表达计算过程。

5.强化对科学实验方法、实验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查

实验题第29题的考查内容是“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取适量氯气的简易装置”及“在实验室预制取适量NO气体”,题目通过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考查常见气体制备原理、实验设计、装置的选择、实验基本操作、实验评价、实验现象的描述等,落实对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要求。第(1)问呈现的制取适量氯气的装置是“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安全装置(防倒吸)——尾气处理装置”,改变了通常制氯气由“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的惯有模式,如果审题不仔细,凭印象做题,不能根据气体制备的基本原理、方法结合新情境及时理解并判断所呈现装置的设计意图,极易出现错误。回答第(2)问时,如果对用排水法收集NO气体的方法认识模糊,极易导致误判,并影响下一步的准确回答。最后一空“简单描述应观察到的现象”要求极高,如果平时没有做实验,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和表达习惯,很难回答全面、准确、完整。同时,此题用填表格的形式来表述对实验问题的理解,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训练学生有序思维、科学记录的重要理念,这也是我们复习时要注意的方面。从今年的试题中可以看出,要做好实验题,不仅要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而且要根据不同情境灵活地运用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我们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和敏捷性,所以我们平时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变式训练,提高应变能力。

6.渗透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新课改教学理念

第13题设置了一个“废水处理”的情景,第30题的有机推断使用了“金刚烷合成”的情景。近几年新课标试题设计表现出“立足基础知识,突出必修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等高度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特点。例如:与新材料有关的燃料问题、资源的回收利用、合成新型药材等,这些情景的创设极大地丰富了试题的内涵,赋予试题以积极的人文特色和教育意义,突出体现了化学科学在人类生产、生活、科技、环境等方面的实践价值。这些正面的化学科学应用情景的呈现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提醒我们要多关心生活、生产中的化学常识;要能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尤其是与化学相关的新闻、科技、发明创造等;要特别关注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学习时要多关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善于从问题情境中提取化学知识的原理和本质。

四、瞄准高考趋势,把握新课标高考复习方向

通过对高考大纲版试题和课改地区试卷的认真研读分析,可以看出试卷的整体设计注重将“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有机整合在真实的问题中,以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和科学素养立意,于平稳中呈现新课程特色、于平淡中突出学科能力考查。为此,对2012年新课标高考化学复习备考提出以下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1.明确复习方向,架构知识网络,总结化学学习方法

面对新课标的命题趋势和必修加选修模块的新格局,建议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采取“章节+专题”并以章节为主的复习策略。在学完整个高中化学课程的内容之后,按照高中课本必修内容,逐章进行复习,并将选修内容适当穿插进去,根据课本内容适当打乱章节顺序,集中专题复习,不能只单纯地按照课本内容简单地重复一遍,而是要牢牢紧扣课本每一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整理、分类、回忆、对比、联想,搞清课本中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全面抓好知识点和考点。具体做法可以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高中课本的章次顺序,根据大纲和考纲以及历年的高考情况,将每一章的考点一一列出,并注明标记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考点以及高考热点。这样做只需花费较少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本章的重要内容。在第一轮复习中,同学们要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特别是选修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如运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验或运用同一方法完成不同的实验、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等),进行深入的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

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的运用作为穿插网线,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如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逐一梳理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似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差异性;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推测某一反应是否发生;根据化学平衡和勒夏特列原理,知道如何促进或抑制某一反应的进行等等。同学们应熟练用“结构——位置——性质”“类比推理,迁移运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实验探究”“建模思想(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的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等化学学习方法,掌握化学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方法,尽快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科能力。

2.注重基础,重视课本,落实主干知识。

目前湖北省没有公布2012年高考是采用理综卷(必考类)模式还是理综卷(必考+选考类)模式,但新课标化学高考依然遵循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重点还是放在典型的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上,进而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考查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试题一方面体现出考点要求的基础性;另一方面试题将学科内知识从多角度加以综合,加大了知识的覆盖面,加大了试题的思维容量,结合生产、生活和社会等具体实际问题的呈现情景,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回忆、整合、推理、应用的思维过程。

对不少优秀学生而言,追求的是高目标,但很多教训告诉我们,错误往往是由基础知识的缺陷和漏洞造成的。因此,高三复习切忌眼高手低,打好基础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一点一滴地落实到位。高三学生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一进入复习阶段就把教材丢在一边,根本不看课本,就看手中所发的资料。由于资料中每章每节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并不是很全面,还存在很多遗漏,致使近几年高考中不少同学在诸如物质用途、物质性质、物质状态、实验仪器、实验现象等基础问题上因“卡壳”而丢分。例如2011年高考中关于一氧化氮的收集方法、2010年高考中的根据无色油状液体性状判别浓硫酸、2009年高考中的由高温结构陶瓷推断氮化硅、2008年高考中的叙述常见离子鉴定的结论与理由、2007年高考中的用化学方程式表达乙烯的工业用途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把课本和资料充分结合起来,这样第一轮复习下来才不会留知识死角。

化学新课程增加的核外电子排布、共价键的类型和极性、电负性、电离能、化学平衡常数、溶解平衡、新型电池等内容在2011年高考中都有体现。因此,在选修部分的复习中要突出重点,大胆取舍,不在边缘知识上作过多纠缠,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与此同时,还应适度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常识介绍,它们往往是高考复习中的盲点。

3.专项突破,训练思维,强化能力

从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来看,化学试题能力考察方面的题量明显增加,更加注重考查理解、整合和选择运用化学信息的能力,注重考查分析推理、自主建构以及探究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准确表达观察结果、思维过程的能力,注重考查化学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第一轮复习应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多穿插一些小专题,侧重训练、提高某种单项能力,如: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无机元素化合物性质推导、化学计算基本方法、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设计、仪器设计、操作方法设计、有机同分异构体推导(限制条件与不限制条件)、有机分子式确定、有机官能团推导等等。对于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第一轮复习不必涉及过多,以免目标定得太高一时达不到,挫伤学习积极性。

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是新课标能力考查的重点方向。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学生要能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要能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假说、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方法对一些简单的科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要能够理解实验的原理与方法,理解实验的操作技能原理,学会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分析或预测实验现象,归纳或理解实验数据,分析综合或解释评价得出的有关结论。

思维能力是化学学科能力的核心,在复习中同学们要注重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化学思维。比如通过老师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化学问题来启发自己的积极思维;尽量按知识结构的框架独立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对待例题上应不吝精力、充分思考,通过分析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提炼解答不同题型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在第一轮复习中,同学们就应开始强化解题能力的培养。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作为典型题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提炼和总结,加大练习力度,严格答题要求,及时反馈、矫正,同时注意精练、巧练,防止低层次的重复练习,使解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落实到位。

4.重视习惯,重视规范表达

纵观近几年高考,不少平常成绩较好的同学在高考时却得分不高,这主要是由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如不重视审题,审题时粗心大意,抓不住关键条件,挖不出隐含信息;不能在众多信息中排除干扰,未能抓住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对题设情境不能进行转化、重组,欠缺找出解题关键点的能力。顺应能力立意的新课标试题,尤其是客观题,它们越来越多地以各种不同方式体现着学生的表达能力——书写化学式和反应方程式、描述化学事实、陈述化学原理……而同学们普遍反映的一个共性问题,则是对结论“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即难以清楚表达思维过程。“能看、能想、能记只是一种智力因素,还必须学会怎样看、怎样想、怎样记、怎样表达,才能成为能力。”

化学高考主要是用规范的化学用语表达结果,因此养成良好的规范答题的习惯是取得高分的关键。很多同学经常犯的错误是: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不准确、不合题目要求,包括元素符号分子式(大小写不分)、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方程式(条件、配平);书面表达随意,文字表达不科学、不准确、错别字多,甚至词不达意,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涵义不清,随意使用导致结果出错。

为此,要注意加强化学用语的落实训练,同学们应充分利用课堂学习和作业练习,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强化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时不漏写小分子;强化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位于左边的正确书写等等。总之,在一轮复习结束之前,有些好的习惯必须要养成,例如用化学语言(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进行准确、完整、简洁的表述;化学计算的步骤严格、运算准确,有效数字表示规范;实验现象描述有序、准确、完整等等。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小到一个化学式、反应方程式,大到原理的解释、现象的描述,直至一些表达逻辑推理的说理题、论证题,必须时刻渗透表达能力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准确表达,促进自己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既是为了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社交基础。

2011语文教师招聘复习试题 篇4

(八)一 填空

(1)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_分析数学学习背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数学教学模式,设计数学教学策略,设计课堂评价方案。

(2)数与代教内容主要包括_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_

(3)启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有以下几个词:__定向________,___架桥_______,_____质疑_____,____揭晓______。

(4)合作学习小组一般应遵循___组内异质_______,___组间同质_______ 的原则。

(5)数学课程目标分为 __知识与技能________,_____数学思考_____、__解决问题________,____情感与态度______ 四个具体目标。

(6)《标准》的评价目标是为了促进__学生________发展及改进____教师______ 教学。

二、利用“勾股定理”编两道题,并简要说明编制思路。

三、简答题

(1)简述课堂提问技能的实施要点。

答(1)1)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提问需要设计,可以将问题集中于教学的主要目标,问题的选择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要紧扣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提问.2)提问应当含蓄,不能太直白。所提问题大部分要具有挑战性,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甚至是热烈的讨论和争辩。3)提问要准确把握时机,发问的态度要自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4)对学生的回答要认真倾听,予以中肯而明确的评价,肯定合理的成分,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简述《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及具体变化。

增幅较大的部分是“统计与概率”,增加了“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等内容,大力精简制版缺乏实际背景的技巧性过强的算术应用题,强调培养、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创造力

(3)说课的内涵是什么?说课与教学设计之间有何关系?

(3)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自我认识数学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面对其它数学教师(主要是同一年级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并与听者一起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相互交流,共同研讨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

(1)说课与教学设计的关系:无论是备课还是说课,其目的都是为上课服务,都是上课前进行的教学准备活动,二者的主要内容是一致的,说课是一种深层次的备课,是对教学设计的深入思考与研究;二者的活动方式也都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来研究课标、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二者的区别在于:活动形式不同。备课是由教师个体独立进行的静态教学研究行为,说课则是教师集体共同开展的动态教学研究活动,后者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与反思更深入、透彻、细致。关注对象不同。备课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是要把结果展示给学生。说课则主要是面对其他教师和教研人员,带有一定的经验介绍和经验交流的性质。目的不同。备课是为了上课,其目的是为了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以保证正常、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说课是帮助教师认识备课规律,学会反思,提高备课能力,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基本要求不同。备课强调教学活动的安排,能为教学提供可操作性的教学流程,从理论的高度阐述教学设计的依据。

四、以人为本的的评价思想应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谈谈有哪些具体做法。

答:以人为本的评价思想应具体表现:要尊重个体差异,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允许暂时达不到目标的学生推迟测评。教学评价在于给学生找到并提供成功的支撑,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学评价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协调地发展自己,尽可能使自己在多方面得到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求,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评价要以人为本,并不是说分数就可以取消。评价要以人为本,体现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就是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允许教师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倡导教师扬长避短,发挥某一方面的才能,而不是强迫教师接受某一教学模式。

五、写出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并写出课题“摸到红球的概率”一课的教学目标。答:教材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生起点能力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说明),教学后记。

“摸到红球的概率”一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能对一类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活动过程,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游戏活动,养成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并能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答:教材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生起点能力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说明),教学后记。

“摸到红球的概率”一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能对一类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活动过程,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

2011语文教师招聘复习试题 篇5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 1995 年经人大审议通过并实施。

2.教育法的调整对象中的各级教育关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条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

机构”。

5.“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6.教育法律规范一般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

7.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财富。

8.教育法律关系可划分为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和教育民事法律关系两大类。

9.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与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的聘用关系被列为民事法律关系的范畴。

10.人身权可以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

11.教育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

12.教育民事争议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就涉及教育事务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所发生的争议。

13.人们俗称的“打官司”在法律上叫做“民事诉讼”。

14.人们俗称的“民告官”在法律上叫做“行政诉讼”。

15.国家机关可分为国家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法律监督机关、军事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

16.教育部是最高的国家教育行政机关。

17.教育行政行为有成立要件、合法要件和生效要件。

18.教育行政行为的程序有步骤、顺序、期限和方式。

19.教育行政处罚的实施程序可分为: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

20.申请复议和提起诉讼权是教育行政处罚中被处罚者的权利之一。

21.教育行政确认是指教育行政机关依法对教育相对人的资质、条件、资历等进行甄别并给

予确定、认可、证明 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22.教育行政侵权赔偿的程序有:附带程序和单独程序。

23.目前我国的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主要实行校长责任制。

24.校长承担的法律责任形式有:撤消行政职务、行政处分、罚款、刑事制裁等。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

生活条件,提高教师 的社会地位。”

27.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8.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由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后,报上一级教

育行政部门认定。

29.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30.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31.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

机构的教师都称为中 小学教师。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 81 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

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 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33.在教育法律法规中,受教育者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 36 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3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36.在年龄方面,根据我国法律规定,18 周岁以上的成年人以及 16 周岁以上不满 18 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 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7.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38.根据法律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39.“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4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 10 规定:“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

41.不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违法行为属于行政违法。

42.受教育者的民事违法多数表现为侵害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同学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行为。

43.教育法律关系其他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

44.我国的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政府机关、军事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

45.《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的行政处罚主要包括拘留、罚款、警告等。

46.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和开除等方式。

47.在校园内非法摆摊设点属于违法行为。48.在学校内部或周围结伙打架斗殴、调戏女学生均是扰乱学校的教学秩序。49.教育经费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财政性质的预算外教育经费以及社会教育捐款、集资款和学生所交的学杂费 等。50.违法向学校收取费用,教育法律关系其他主体应承担法律责任。51.只有制定和实施教育法,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法制。52.教育行政执法是指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针对特定事项和特定的教育行政管理权限,适用 教育法律规范并产生法律效力的活动。53.《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申请举办教育机构的个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54.教育行政执法具有从属性、灵活性、主动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55.教育法律监督主体从性质上可分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56.社会监督包括共产党监督、社会组织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5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58.只限于教育部门内部专职机构和人员对教育机构自身的审计统称为教育审计。

59.行政监察权包括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一定的行政处分权。

60.实行教育法律监督,是依法治教,实现教育廉政的保证。

61.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62.禁止在中小学校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

63.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64.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65.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 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66.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67.教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依法从重处罚。

68.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9.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

70.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

当对中小学生优惠开 放。

二、单项选择题

1.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教师资格条例》第 20 条规定:“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 教师资格考试。”

3.教育行政机关要求特定的被管理者履行义务的权利称为命令权。

4.知识产权是指主体对其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

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机关受本级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机关的双重领导。

6.教育行政侵权赔偿义务机关在受理后,应当在受理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赔偿与否或者赔偿多少的决定。

7.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机构。

8.学校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总务管理等。

9.国家教育教学标准是指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教学质量及办学条件等规定的必须达到的一般 标准。

10.侮辱教师是指公然贬低教师的人格,破坏教师的名誉。

11.凡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均不得从事教师职业。

12.教师应当服从和尊重教育行政机关的管理。

13.“教育机会均等”已被纳入世界各国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

14.国家通过“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资助方式,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失学儿童重新获得 受教育的机会。

15.与教育者相关的法律争议主要是教育民事争议和教育行政争议。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 41 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 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17.行为人违反教育法律规范,构成犯罪,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是教育刑事法律责任。

18.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严重危害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9.教育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包括罚款、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的非法财物、责令停止办学、暂扣或吊销办学许可 证等。

20.教育法律监督是指有监督权的各种主体对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检查和督促。

21.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22.未成年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 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

三、多项选择题

1.教育法律关系和任何法律关系一样,均由主体、内容、客体三大要素构成。

2.教育行政机关的权利有教育规范制定权、形成权、命令权、处罚权、强制权、监督权、裁决权。

3.教育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内容为主体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

4.教育行政处罚中被处罚者的权利分别有知情权、陈述权、辩解权、申请复议权、提起诉讼权。

5.教师的权利的内容有:科研学术活动权、教育教学权、管理学生权、民主管理权、报酬待遇权、进修培训权。

6.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罚或者

辞聘。故意不完成 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体罚学生,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7.解决教育争议的途径主要有:协商、调解、申诉、行政复议、诉讼和仲裁。

8.受教育者的教育违法可分为三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

9.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政府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军事机关等。

10.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等。

四、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一部教育单行法律。√

2.依法治教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机关,而且包括各级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3.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4.教育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与教育活动无关的民事活动,均受教育民事规范的调整。╳

5.教育行政机关只受上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机关的领导。╳

6.教育行政机关不能独立承担其管理行为的法律责任。╳

7.学校名称应当确切表示学校的层次、类别。一般不得冠以“中华”、“中国”等字样。√

8.无正当理由拒绝接收应当在该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9.未按时、足额地支付教师的工资报酬,包括基础工资、岗位职务工资、奖金、津贴和其他种种补贴等,属于 “拖欠教师工资”的行为。√

10.中小学校长,在某些情况下包括教师在各自岗位上因未及时采取措施而赞成学生辍学的,属于失职行为。√

11.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处罚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12.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13.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为有违法犯罪行为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14.受教育者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和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15.劳动教养是行政制裁中最严厉的一种。√

16.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要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17.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2011语文教师招聘复习试题 篇6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年教师上岗考试必备)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6 套(2011 年教师上岗考试必备)(第一卷 第一卷)第一卷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 17 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 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 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5 年 B.1986 年 C.1987 年 D.1988 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 1981 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 的意思是说()。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 1951 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 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 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 乞丐或强盗。”这是()。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二、多选题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会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 发、文化学习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三、名词解释 1.教育:解释之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 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 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 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 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 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 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 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 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 响的正规教育活动。5.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 的学科总体。

四、简答题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3)科学技术改 变了教育技术。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为主是 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 一点。3.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 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 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 培养目标而实现。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 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 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 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有利于净化教育 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四、简答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 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第二卷)第二卷)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6.1985 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 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二、境空题 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 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 养目标的具体化。16.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1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18.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启发式和注入式。

三、简答题 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 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 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四、论述题 21.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第三卷)第三卷)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A.《大学》 B.《中庸》C.《论语》 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A.观察力 B.想像力 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A.地方 B.中央 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 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 性和阶段性。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 径。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 论的发展。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①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②创办业余党校;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④建立教育基地。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 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 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第四卷)第四卷)

一、选择题 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7.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 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8.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A.班主任工作 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活动 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9.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正向的合力 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D.教育学生努力学习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上课 B.备课 C.课堂练习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1.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A.唐代 B.清末 C.民国初期 D.新中国成立 1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1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A.观察法 B.问卷法 C.谈话法 D.调查法

二、填空题 14.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个人本位论主 张。15.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16.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体育课。17.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18.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 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特点。

三、简答题 19.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②教育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 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20.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①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②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③社会主义制度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21.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四、论述题 22.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 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 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 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第五卷)第五卷)

一、选择题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 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 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 作用()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教师 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主动性 7.教材包括()A.教科书 B.CAI 软件 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知与行的矛盾 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A.延展 B.必要补充 C.深化 D.变革 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 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1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二、填空题 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 常生活实施美育。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 调控能力。

三、简答题 19.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

A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 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B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 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 理论高度。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②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③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④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2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 边活动过程。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 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 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 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第六卷)第六卷)

一、选择题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 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 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 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A.1911 年 B.1912 年 C.1957 年 D.1958 年 5.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A.1902 年 B.1903 年 C.1912 年 D.1922 年 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 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 9.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A.师生共同参加的 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11.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A.连续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1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二、填空题 14.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6.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17.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18.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 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 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 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2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 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四、论述题

上一篇:画地自限,睁开眼睛要看到优点美文下一篇:消防演练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