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酒店管理论文

2024-08-06

人力资源酒店管理论文(精选7篇)

人力资源酒店管理论文 篇1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王兰云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演变

1. 人事管理阶段。早期的人力资源管理被称做“人事管理”,它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的爆发导致大机器生产方式的产生,出现了大规模的劳动力雇佣,因而必须有人处理组织中涉及与人有关的一系列事物和活动,例如管理福利计划、人事档案、上岗培训、工时记录、报酬支付等事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事管理基本成熟,在招募、甄选、培训、考核、劳动关系管理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人事管理工作的特征是照章办事,属于事务性的工作。

2.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随着行为科学学派等新的管理理论的出现,人的重要性受到关注,人从机器的附属品转变为组织中一种重要的资源。同时,60~70年代,人事立法急剧增加,反歧视立法日益健全,有效的人事管理受到重视,也增加了人事管理职能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由于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广泛采用的竞争手段的成功与否几乎都与人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推动了人事管理职能的转变。

最早提出“人力资源”概念的是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他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引入了这一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至此,西方企业中开始出现了人力资源部,除了从事传统的事务以外,增加了人力资源规划、政策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分析与设计等职能。而且,人力资源部开始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是确保组织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成本获得适当数量、类型和技能的员工,以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的需要。

3.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理论与实践者们都认识到,在一种竞争性的环境下,战略性地管理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与技术和资本等其他因素相比,只有人力资源可以创造更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它要求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之间应该保持动态协同;同时,人力资源功能通过规划、政策与实践,创造实施战略的适宜环境,发挥“战略伙伴”的作用,从而使组织更具竞争力;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很难使人力资源功能同时满足上述要求,因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应运而生。

二、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从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再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无论是管理理念、管理地位还是管理的目标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1. 管理理念。人事管理阶段,指导企业实践的管理理论主要是围绕“事”为中心而构建的,企业只注重资本的价值,人只不过为完成“事”而存在。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成为组织的一种重要资源,管理的职能是获取、保持和开发人力资源以实现其有效利用;而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力资源被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资源,而且是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由于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而且能改善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因此,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产,是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从把人作为机器的附属品到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产生了根本的转变。

2. 管理地位。人事管理阶段,人事工作局限于日常事务,因而人事管理的地位很低,扮演的是行政角色,与组织战略没有任何联系。人力资源管理阶段,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在战略管理中担当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双重角色,但是这种联系是静态的和不连续的关系,结果造成人力资源职能与战略之间缺乏动态的适应性。这一阶段,企业虽然意识到人力也是一种资源,但并不认为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而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在战略人力资源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被看作制定与实施组织战略的核心职能。因为只有认识并解决了整个战略管理框架 中的人力资源问题,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人力资源职能与战略之间是一体化的关系,即一种动态的多方面的持续的联系。在这一时期,人力资源管理者是高层管理团队中的一员,人力资源管理直接融入组织战略的形成与执行过程。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向战略规划者提供关于人力资源的信息,帮助作出最佳战略选择;并在战略决策之后,通过开发和人力资源实践战略,创造适宜的人力资源环境,推动组织战略的实施。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参与战略决策,根据内外环境需要倡导并推动变革,进行组织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并实践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3. 管理目标。人事管理阶段,其管理的目标是本部门的工作绩效,并以此作为检验工作效果 的依据;人力资源管理 阶段,不仅注重部门的绩效,也开始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目标的贡献;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促进组织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或者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更有利于组织获取高绩效、更有利于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这一新的理念下,人力资源活动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能帮助组织获得竞争优势,是否对组织在提高绩效、实现战略目标等方面有战略作用。尽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仍然从事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的基本职能,但是,其管理理念、地位和关注的焦点 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三、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转变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使企业能够达到目标的人力资源活动模式,它要求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和组织的战略保持一致;而且,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积极为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以“事”为中心的阶段,远远未达到战略人力资源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仍然消耗在日常事务上,缺乏将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措施的手段。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

1. 关注外部环境。除了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外,人力资源职能还必须成为企业和外部环境的有效联结,即通过整合外界信息和资源,在企业内部进行功能调整以便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要能够洞察到机遇和威胁,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力资源工作成为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主要力量。

2.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组织战略一致,而且人力资源各项职能之间实现有效匹配。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了解所服务企业的业务和产业背景,企业的经营目标、价值链和创造顾客价值的关键因素,了解各业务部门需求,在企业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来思考和研究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提高公司业绩,并围绕战略目标来设计对员工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态度的要求,深入企业的各个环节来调动和开发人的潜能。因此,它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营知识和能力。

3. 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开发。战略人力资源观念认为,人力资源更是一种资本。而且只有那些掌握了知识与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的再生产决定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原有的知识的积累。因此,使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都得以不断积累、更新和提升,把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融合起来以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4. 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调,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越来越依赖于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人力资源部门一方面要为实现其目标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行动;同时还应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和培育团队精神实施人力资源整合,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互相推动、互相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企业文化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形成的,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指向、行为方式的整合,是每个员工共同遵守的,不同于生硬的规章制度的管理理念。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又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企业的潜能。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建立所带来的是群体智慧和协作精神,是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人力资源部门除了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吸引、激励并留住优秀的员工以外,同时还将应根据企业的宗旨、目标建立适宜的企业文化,将制度激励与文化激励相相结合。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时代,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已从单个的人力资源竞争上升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仍然满足于日常性事务的处理,或仍然停留在“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口号下,那么,发挥人力资源在战略竞争中的作用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国企业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W.沃克 著,吴雯芳译.人力资源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颜士梅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赵曙明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人力资源酒店管理论文 篇2

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被世界旅游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国际境外旅游消费国之一, 因此对酒店高级管理学生人力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相关数据显示, 至2007年底, 中国拥有旅游涉外酒店8000余家, 星级酒店3000余家, 2007年我国酒店业高级管理人力资源供求差距已经达到最高值。随着旅游、休闲、娱乐、和酒店业的不断发展, 现有的酒店管理人力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07年11月份在福建泉州召开的中国旅游业现状发展分析报告会议上, 有数据指出中国酒店业每年有6万的职位要求, 而每年从高校毕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远不到30万。酒店劳动力市场资源相对不足的新形势下, 酒店员工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 一些高学历, 年纪轻, 酒店从业经验比较丰富的管理型、技能型员工成为各大酒店争夺的重点对象。频繁的员工流动和优秀员工的流失是很多酒店人力资源上的“瓶颈”。学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是解决这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的一大途径。

二、学生人力资源与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Graduate Human Resource, 简称GHR。

本文中所指的学生人力资源是针对酒店企业的, 因此所指的是高等院校及职业学校旅游管理及酒店管理专业即将毕业的、被学校派往实习酒店的学生及其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简单而言, 就是各大酒店和高等院校及职业学校互相选择, 酒店方预测组织学生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学生人力需求计划、选择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组织中的具体运用。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管理的继承和发展, 具有与人事管理大体相似的职能, 但由于指导思想的转变, 造成了二者从形式、内容到效果上质的区别。

三、酒店业对学生人力资源的要求与期望

1.酒店业对学生在校课程设置的要求

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既然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 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就应该指导教学方针, 要充分的研究教育的需求。旅游院校培养的学生的教育层次结构和饭店业员工教育层次的结构相去甚远的趋势如果不从宏观上加以解决, 我们一方面行业不能获得真正需要的人才, 另外一方面就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旅游院校培养的学生中本科以上的学生占总数的60%以上, 专科职业学校的学生比例才占不到40%, 而饭店员工结构中, 大学学历的员工才占9.62%。如果假定饭店的这种员工学历结构是合理的话, 那么旅游院校的教育层次结构的不合理性就显而易见。这种数量上的结构矛盾还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产业需求的矛盾。

中国大多数的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院校都叫旅游管理学院并设置旅游专业, 并且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能从事旅游行政管理, 又能到饭店和旅行社这样的企业, 也可以从事行业科研工作。这是对旅游业认识上的误区。我们现有的旅游专业的设置在国外实际上应该分为三个专业:旅行、饭店管理和旅游管理。首先旅游和旅行其实并不是一回事, 英文中travel和tourism并不是两个互相涵盖的概念。饭店管理完全是独立的专业, 应该集中在酒店管理知识与服务技巧方面, 我们熟悉的瑞士洛桑饭店管理学院和美国康乃尔大学饭店管理学院都是将饭店管理作为真正的专业而使其蜚声世界。学校方应该多开与实践有关的技巧型课程, 酒店管理案例分析讨论课程, 多举行小范围的职业技能赛。而目前来讲, 绝大多数国内的学校在专业上混淆, 对技能技巧的培养也并不重视。这也违背了设立酒店管理专业的初衷, 同时也给酒店方对这些“专业”实习生的培训造成了困难。

2.学生人力资源的心理特点分析

我们在对饭店业的员工年龄结构的分析中, 25岁以下的员工占行业的就业人数的比例超过40%, 而50岁以上的员工比例才2%多一点, 饭店业被认定是一种青春性行业。在高校教育下的学生要求在职业发展和实习部门的指导下, 在国内的国际性酒店, 主要是各大酒店集团下连锁经营的酒店获得实践经验。但实习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其他员工相比特别明显。

如:学生人力资源群体本身克服不了由书本到实践的差距, 由“象牙塔”到“伺候人”、散漫性强、难以管理、熟练程度低。然而学生人力资源群体潜力大、可塑性强, 就需要酒店从新的方面、区别于一般员工管理方式对学生实习进行管理, 开发学生人力资源, 这样酒店方和学校方在学生实习中才能双赢。

四、酒店业对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与方法

截止2007年中国饭店从业人数约170万人。根据所获得的信息, 到2006年, 中国共有旅游院校1207所, 其中高等院校494所, 中等职业院校713所, 在校生人数459004人, 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199682人,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59322人。 (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与浩华管理顾问公司联合进行的《中国旅游饭店业务统计》和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对中国饭店业人力资源的研究报告) 尽管进入旅游业的毕业生中饭店业占去了54%, 但管理者还是发现招工越来越难, 留住优秀员工越来越难。三年后还留在饭店业的毕业生比例不到50%。各大酒店都在寻求对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与方法。我个人把酒店对学生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归结为以下四点。

1.先激活。

酒店往往用不好学生人力资源。很多酒店仅仅把专业实习生当成临时员工, 实习结束就是要离开的, 不能正确对待, 加上其他员工的孤立与排挤, 使得许多学生对实习生活充满了迷茫, 不能把实践和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发掘自己的潜力。即使部分学生进入了饭店业, 他们也不把饭店业当成他们的职业生涯来规划和发展。酒店对学生人力资源应该从激活起学习和创造的欲望开始, 使其对酒店有归属感。如2007年1月, 本校07届毕业生前往河南郑州索菲特大酒店实习时, 正赶上酒店方举办新春酒店员工年会, 前去实习的学生在晚会上大展其青春风采, 参加晚会的集体舞蹈收到了酒店外方管理人员的口头表扬, 让这些实习生意识到了酒店方对实习生也是一视同仁, 没有区别对待。

2.再激动。

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酒店对学生人力资源的薪酬制度, 针对学生人力资源的特性, 改革考核制度, 使激活了的专业实习生既有压力, 不进则退;又有动力, 不断改革绩效。

如郑州索菲特酒店针对实习生员工职业能力进行了一次实用英语能力测试, 总分200分, 分笔试和口试, 奖励金额就是考分数额, 单这项措施, 让学生看到自己比起一般社会招聘员工的优势, 同时又给了他们动力, 更加期待自己与其他员工又不一样的表现。加上对学生实习生采取和学生在校时一样的一周2天的休假制度, 更是让学生实习生迅速融入了酒店的工作和生活当中。

3.外激励。

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下手, 对专业实习生形成牵引力。物质即合理的管理和报酬体系;精神即企业的文化建设, 以远景目标吸引学生人力资源, 以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人力资源的认同感。酒店的意图需要通过学生实习生的服务来实现, 而学生实习生由于个人角色的转换不彻底往往对酒店有任何不满都会发泄在客人身上。因此在酒店对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中, 人性化、柔性化显得格外重要。相对以程序、标准、制度和层次为特征的带有浓厚军事管理色彩的饭店管理模式而言, 这种新型观念突出的是群体内部和谐的人、制度中平等的人。鼓励的是行为上自律的人、工作中主动的人。而我们的学生实习生往往都具备以上优点。

4.内激励。

从根本上尊重、信任学生实习生, 使来实习的学生人力资源编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以此达到对学生人力资源的内在驱动和持续激活的目的。国内外大量表明, 对变化的抵触是人的本性之一。变革带来的利益改变或冲突使人对变革的抵触加剧, 主动接纳变化、偏好变革的人相对而言属于少数。因此涉及管理变革的项目一般都会阻力重重。对学生人力资源激励的关键是要激发内趋力将目标与责任合理分解。

综上所述, 学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是现在酒店业函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从学校课程设置做起, 加强校企合作, 从酒店方管理做起, 做到知人善用。

参考文献

[1]袁宗堂.2006年我国旅游饭店的经营情况和2007年饭店客源市场前景展望[A].中国旅游饭店协会.旅游饭店市场分析研讨会专辑[C].2006.

[2]刘志彪.产业经济学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刘伟.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青年旅馆”[J].中外饭店, 2004, (2) :24-25.

[4]袁宗堂.关于饭店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旅游饭店, 2004, (5) :7.

[5]臧跃茹.国外企业集团发展综述[A].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政策研究[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6]邹统钎.中国饭店企业集团战略:发展模式与政策导向[J].旅游学刊, 2006, (3) .

人力资源酒店管理论文 篇3

关键词: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演变

1. 人事管理阶段。早期的人力资源管理被称做“人事管理”,它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的爆发导致大机器生产方式的产生,出现了大规模的劳动力雇佣,因而必须有人处理组织中涉及与人有关的一系列事物和活动,例如管理福利计划、人事档案、上岗培训、工时记录、报酬支付等事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事管理基本成熟,在招募、甄选、培训、考核、劳动关系管理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人事管理工作的特征是照章办事,属于事务性的工作。

2. 人力资源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随着行为科学学派等新的管理理论的出现,人的重要性受到关注,人从机器的附属品转变为组织中一种重要的资源。同时,60~70年代,人事立法急剧增加,反歧视立法日益健全,有效的人事管理受到重视,也增加了人事管理职能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由于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广泛采用的竞争手段的成功与否几乎都与人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推动了人事管理职能的转变。

最早提出“人力资源”概念的是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他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引入了这一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至此,西方企业中开始出现了人力资源部,除了从事传统的事务以外,增加了人力资源规划、政策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分析与设计等职能。而且,人力资源部开始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是确保组织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成本获得适当数量、类型和技能的员工,以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的需要。

3.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理论与实践者们都认识到,在一种竞争性的环境下,战略性地管理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与技术和资本等其他因素相比,只有人力资源可以创造更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它要求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之间应该保持动态协同;同时,人力资源功能通过规划、政策与实践,创造实施战略的适宜环境,发挥“战略伙伴”的作用,从而使组织更具竞争力;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很难使人力资源功能同时满足上述要求,因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应运而生。

二、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从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再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无论是管理理念、管理地位还是管理的目标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1. 管理理念。人事管理阶段,指导企业实践的管理理论主要是围绕“事”为中心而构建的,企业只注重资本的价值,人只不过为完成“事”而存在。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成为组织的一种重要资源,管理的职能是获取、保持和开发人力资源以实现其有效利用;而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力资源被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资源,而且是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由于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而且能改善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因此,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产,是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从把人作为机器的附属品到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产生了根本的转变。

2. 管理地位。人事管理阶段,人事工作局限于日常事务,因而人事管理的地位很低,扮演的是行政角色,与组织战略没有任何联系。人力资源管理阶段,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在战略管理中担当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双重角色 ,但是这种联系是静态的和不连续的关系,结果造成人力资源职能与战略之间缺乏动态的适应性。这一阶段,企业虽然意识到人力也是一种资源,但并不认为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而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在战略人力资源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被看作制定与实施组织战略的核心职能。因为只有认识并解决了整个战略管理框架 中的人力资源问题,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人力资源职能与战略之间是一体化的关系,即一种动态的多方面的持续的联系。在这一时期,人力资源管理者是高层管理团队中的一员,人力资源管理直接融入组织战略的形成与执行过程。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向战略规划者提供关于人力资源的信息,帮助作出最佳战略选择;并在战略决策之后,通过开发和人力资源实践战略,创造适宜的人力资源环境,推动组织战略的实施。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参与战略决策,根据内外环境需要倡导并推动变革,进行组织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并实践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3. 管理目标。人事管理阶段,其管理的目标是本部门的工作绩效,并以此作为检验工作效果 的依据;人力资源管理 阶段,不仅注重部门的绩效,也开始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目标的贡献;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促进组织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或者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更有利于组织获取高绩效、更有利于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这一新的理念下,人力资源活动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能帮助组织获得竞争优势,是否对组织在提高绩效、实现战略目标等方面有战略作用。 尽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仍然从事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的基本职能,但是,其管理理念、地位和关注的焦点 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三、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转变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使企业能够达到目标的人力资源活动模式,它要求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和组织的战略保持一致;而且,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积极为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以“事”为中心的阶段,远远未达到战略人力资源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仍然消耗在日常事务上,缺乏将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措施的手段。 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

1. 关注外部环境。除了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外,人力资源职能还必须成为企业和外部环境的有效联结,即通过整合外界信息和资源,在企业内部进行功能调整以便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要能够洞察到机遇和威胁,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力资源工作成为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主要力量。

2.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组织战略一致,而且人力资源各项职能之间实现有效匹配。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了解所服务企业的业务和产业背景,企业的经营目标、价值链和创造顾客价值的关键因素,了解各业务部门需求,在企业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来思考和研究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提高公司业绩,并围绕战略目标来设计对员工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态度的要求,深入企业的各个环节来调动和开发人的潜能。因此,它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营知识和能力 。

3. 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开发。战略人力资源观念认为,人力资源更是一种资本。而且只有那些掌握了知识与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的再生产决定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原有的知识的积累。因此,使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都得以不断积累、更新和提升,把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融合起来以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4. 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调,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越来越依赖于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人力资源部门一方面要为实现其目标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行动;同时还应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和培育团队精神实施人力资源整合,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互相推动、互相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企业文化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形成的,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指向、行为方式的整合,是每个员工共同遵守的,不同于生硬的规章制度的管理理念。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又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企业的潜能。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建立所带来的是群体智慧和协作精神,是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人力资源部门除了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吸引、激励并留住优秀的员工以外,同时还将应根据企业的宗旨、目标建立适宜的企业文化,将制度激励与文化激励相相结合。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时代,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已从单个的人力资源竞争上升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仍然满足于日常性事务的处理,或仍然停留在“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口号下,那么,发挥人力资源在战略竞争中的作用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国企业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W.沃克 著,吴雯芳译.人力资源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颜士梅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赵曙明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E.麦克纳,N.比奇著.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天津财经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外方管理酒店中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篇4

酒店业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外资进入中国酒店业,如今外方管理的中国酒店数量已经相当多了,而引进国外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也是中国酒店业在自我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外方管理酒店是指由外方独资、中外合资或中方独资并由外方参与管理的中国酒店。国外酒店管理集团由于起步早,管理科学、形成了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的酒店正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先进的理念加以引导,再加上中国入境游市场的迅速发展,外方管理的酒店能够更好的为外国游客提供服务,使外国游客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因此,许多中国的中高星级酒店都选择国外酒店管理集团进行管理,外方管理酒店在中国也取得了比较好的经营业绩。

外方管理酒店作为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经过近的发展,已经由尝试性发展进入到运作成熟、快速扩张的新时期。这些酒店已由过去仅仅关注外国客人市场转向国内和国际并重、由主要城市向二级城市迈进、由沿海地区向内陆扩展,并开始了对中国酒店业的全方位影响。外方管理酒店成功经营的原因除了在政策上有一定优惠之外,其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以获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战略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国大陆由外方管理的主要几大集团酒店,如香格里拉、假日、喜来登、万豪、希尔顿等。其人力资源管理上值得借鉴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用人制度上较为灵活、科学。由于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外方管理酒店在国际范围内的人才聘用基本上没有限制,而且由于实行合同制,人员的聘用和解聘更加灵活。尤其受裙带关系影响较小,人员安排更为科学。

其次,外方管理酒店普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几乎所有的外方管理酒店都设有独立的培训部门,有些还建立专门的培训学校,或者联系国内外有关院校对员工进行培训,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素质,从而提高酒店的竞争力。

第三,在员工待遇上,外方管理酒店略为优厚。首先是付给本地雇员的工资基本上高于或持平于行业平均水平,其次在对中方雇员的奖励计划上,较为容易依据自身经营业绩作出决定。而很多中方管理酒店由于投资主体原因往往需经上级部门批准,企业难以独立决策。

第四,成功推行了人才本土化战略。80年代初,国内几家主要集团酒店的外方人数曾最高达150多人,占总员工数的10%。进入90年代,随着中方管理人才的成熟,许多外方管理酒店已经顺利实现了人才本土化,成为外方管理酒店维持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尽管由于实行了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使得大多数外力管理酒店在中国大陆市场上取得了较强的竞争力,但在外方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薪酬模式实施困难。个人业绩付薪奖励体系是国外酒店业中较为普遍的做法,它是通过对员工绩效的有效考核为基础,实现将薪酬奖励与考核结果挂钩的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但是,大部分中国员工却对目前职务和岗位挂钩的薪资模式表示满意。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认为人际关系和谐很重要,这种平均主义分配模式正好可以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个人业绩付薪体制则可能破坏这一和谐,因此其实施受到了阻碍。

二、由员工素质低引起的服务质量问题。尽管中国酒店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国内外客人日益个性化的需求相比,酒店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还远没有达到要求。主要原因是员工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掌握必备的技能,如外语;而且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员工对本职工作没有认同感,认为是伺候人的行业,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由此导致服务态度、服务技能难以令人满意-因此,酒店业员工素质亟待提高。

三、由员工跳槽引起的人才流失问题。由于外方管理酒店用人制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得员工流动率一直较高,虽然到了90年代所下降,但另一种现象的存在也令人担忧,那就是流失主要集中在中高层员工中,尤其是大学生跳槽的比例极高,致使许多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员工时宁愿要职高生,也不愿要大学生。这对本身员工素质不高的.酒店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恶性循环。

四、中方管理人才的真正成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很多中方管理人才都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总体上受教育水平不高,在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总体战略的把握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缺少那些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对东西方制度和文化都有较深理解的高级人才。而且,一部分员工“服洋不服内”,也给中方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五、员工培训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多数员工没有主动要求培训的意识,只是根据酒店的安排参加,这样难免使培训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培训队伍的构成、培训内容以及培训计划的安排。符合员工对培训时间、内容和形式

上的需求。才能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为酒店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管理中的摩擦。外方管理酒店中中外方员工关系

从总体上来说比较和谐,但也存在着一些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问题,不过好在外方管理人员在进行国际委派时大都会进行跨文化培训,使得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矛盾降到较低的水平。

科学的人力资源系统理论假定人是生来勤奋的,在正常的、对个人才能的发挥没有限制的环境里,人都能主动、自主、自立、员工中蕴藏着解决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丰富智慧和创新精神。在这一假设下,简单的说,酒店留住员工并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动因可以被归纳为:合理的薪酬、有发展力的职业前景、愉快的工作氛围、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此,针对以上几点,笔者认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采用“性格特征聘用法”。员工选择不当是导致员工跳槽、人员流失的首要原因,并直接导致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上升。因此.酒店在选拔员工时,应首先对空缺的职位进行细分,按照岗位的不同特点选拔符合其性格要求的员工。此外,任用那些充满激情、快乐,友善的员工总是正确的选择。里兹·卡尔顿酒店利用高预测方法确定岗位候选人,通过“性格特征聘用法”的精心选拔后,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都是高效率的,他们不仅不遗余力地使顾客满意,并可以参与自己工作区域内的计划制定。在过去的几年中,里兹·卡尔顿酒店减少了近一半的人员流动。

二、把核心能力植入人力资源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薪酬设计理念。传统的薪酬体系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却不能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因此,薪酬要与能力和工作绩效挂钩,以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首先要明确酒店的商业战略,例如假日酒店的商业战略是“提高营业额,使运营成功,重新构建和统一机能,壮大酒店基础,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发掘战略优势”。然后对面试中发掘的个人能力进行认证,证实其有助于酒店商业战略的成功。再把核心能力与人力资源体系相整合,只有能力完全被整合到所有体系中。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评、奖励、领导力发展、继承计划和职业规划,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最后,以能力为基础制定资薪体系,并将能力体系引入新员工的认识环境中,以明确酒店对他们的期望。假日酒店使用能力体系,成功的转变了其海外子公司的企业文化,并使人力资源战略与公司战略和薪酬体系保持一致,五年以来利润一直保持增长,客户满意度很高,而且员工流失率也很低。

三,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酒店应该对每一位员工设计其职业发展规划;尤其是对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的职业发展要有一套明确的规划方案,使其能够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招聘时,应该选择有潜质并热爱酒店工作的大学生,按照其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分配到某个部门,给予其一段时间的基层工作锻炼,如果达到了特定的指标并通过评审,可以提升到一定的职位,这样,通过不断的磨练和培养,将能为酒店创造出优秀的管理人才。外方管理公司还可以提供一定的海外培训经历,这样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一定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例如美国假日集团在孟菲斯市设假日酒店大学,假日集团的经理们都得在这裏进行为期2至5周的学习。喜来登集团在全世界3个大洲设有5个培训中心用以训练中高级管理人员。这样的培训将有助于留住人才、激励人才。

四、交叉培训。交叉培训是一种员工通过接受额外服务技巧的培训来满足不止一个工作岗位需要的培训方式,现已被越来越多的西方酒店作为保持人员素质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及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施交叉培训有助于酒店更加有效的控制成本,在旅游旺季业务量突增或员工生病、休假以及顾客额外需求导致酒店内部出现工作缺位时能够及时弥补。同时,还可以降低员工的跳槽率。因为一方面,员工喜欢培训所带来的挑战,减少了长期重复同样工作而产生的厌烦情绪,增加了新鲜感另一方面,使员工一专多能,效率大幅度提高,从而节约了劳动资本,工资水平上涨。马里奥特酒店集团采用交叉培训管理模式后,进行了大规模减位政策,压缩了30%管理职位,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减少,每年的净收益增加了10亿美元,并使员工规模达到了最优化。Westin酒店实施交叉培训后,高质量的员工队伍和优质的服务已经从顾客的信息反馈中得到证实:82%的客人有再度下榻Westin的打算,87%的客人准备把Westin推荐给他人,这无疑验证了交叉培训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五、酒店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根本标志。它是以价值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以事业为共同追求,以职业道德、相关法令、制度和政策马导向的全体职工和企业领导的长期共识,良好的企业文化应具有以下特征:1、兼容性。能吸收和接纳不同酒店管理模式的精髓,容忍员工个性上的缺陷和不足。2、学习性。能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进行学

习,并创造新的经营管理与服务理念。3、战略性-要注重酒店服务的长期效应,增强员工危机感;管理者应作员工的朋友,主动了解员工的困难和要求,并尽力帮助解决。使员工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能感受到酒店的温暖。为能力体系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评估系统,使员工能够信服。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充分体现酒店的个性和特色,就世界知名的成功酒店而言,喜来登酒店联号以“物有所值”赢得人心;希尔顿酒店联号以“快”字服务著称于世;香港文华大酒店以其“情”字服务、成为国际酒店业的佼佼者。

六、员工参与。在知识经济时代,员工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的成长更为重视。所以作为管理者一旦确信自己已把最合适的人选安排在合理的岗位之后,就应授予他一定的权力,为员工创造参与酒店管理的机会,满足其精神上高层次的需求。当员工与其他人合作一起解决问题时,其社会需求得到了满足;当员工认识到他们对酒店很重要时,其尊重需求得到了满足;当员工为自己的贡献而兴奋不已时,其自我实现需求得到了满足。酒店通过这种内部“员工参与”的激励手段,不仅可以调动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留住优秀人才。在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启发下,里兹·卡尔顿酒店推出“自我导向工作团队”措施,通过授权员工行使原上一级管理人员的权力,为员工营造自由空间,激励并释放他们的潜质,使他们能够快速成长。员工的参与增强了其责任心和使命感,极大地提高厂整个酒店的服务质量。

国际假日集团的创始人凯蒙·威尔逊先生曾经说过: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没有令员工满意的工作环境,就没有令顾客满意的享受环境。酒店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酒店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酒店业,唯有兼收并蓄、扬长避短,走适合自己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之路,才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方向。

原作者: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方雅贤

非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 篇5

作者:HR帮兄

一直以来,大量企业非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其实,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行政管理一样,人力资源管理贯彻于企业运作的所有环节,只要是管理工作,只要是和员工打交道,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非人力资源部的管理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谓“日用而不知也”。人力资源部是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规范运行的指导部门,各个业务部门则是具体执行部门,而且不应是被动执行,否则难以达到管理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模块在非人力部门均有所涉及,只是和人力资源部分工不同而已。人力资源无需规划吗?员工不用培训吗?业绩不用考核吗?员工薪酬发放可以不公平对待吗?员工缺乏激情不需激励吗?团队氛围难道可以不用营造吗?不,所有的部门管理者都绕不开这些管理工作,而且这些还是常规的工作。下面谈一下非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是如何开展的?

1.人力资源规划不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也是你的事。人力资源部是站在全局角度看问题,而你应该是既站在公司角度又要站在本部门的角度看问题,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和未来一年、两年、三年目标,分解到本部门,这就必然面临是否存在人才不够、素质不足、团队凝聚力再打造、业务能力再提升、激励机制再完善的问题,你需要对本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足够重视,做出分析规划,提出对策,请求公司给予指导帮助,否则难以支撑未来业务发展带来的挑战。

2.人员招聘与录用不是和你没有关系,而是有直接关系。你必须结合职位说明书和任职资格把招聘要求仔细考虑,之后再报给人力资源部;你应该和人力资源部一起参加招聘、面试工作,因为你是用人部门的负责人,这个新人能否胜任工作你最有发言权。

3.作为部门老大,下属兄弟的培训与成长你责无旁贷。柳传志说过,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定战略、建班子、带队伍”,自己的队伍只能靠自己带,因为你的言传身教会给团队留下深深的印记,你的人文关怀会激发兄弟们冲锋在前,所以要全力提升队伍的战斗力。自己能做的尽量自己做,自己做不了的寻求人力资源部的帮助、支持。

4.人力资源部的绩效考核标准设计必然要和你商议,因为你最清楚考核重点在哪里。考核方法和考核成绩的应用你也最有建议权,因为你知道考核要达到什么目的。所以,人力资源部只是提供可选择的方法和汇总的指标表格,而你是行使考核大权的人。

5.员工抱怨薪酬水平太低或者发放不公平时,你不能坐视不管,你得看是制度有问题还是员工有问题,如果有不合理的制度你就要建议公司调整,如果是员工自己有心态问题你就要“调心”,心态差、能力差的人该砍的就要砍掉。

6.不要感觉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企业的文化建设,文化是无形的,文化就在你平时的行事风格中、言传身教中、对员工的引导中,制度层必须通过行为层表现,必须体现在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这样企业文化才能真正落到生根。所以做好自己的表率,展现你的魅力,成为你的团队的核心人物。当然,你不是你自己,而是代表公司,否则就发展成了小团队。

7.部门内部的工作分工、职责划分、流程梳理没有人能帮你,因为有多大的业务需要多少岗位、每个岗位有多少工作内容、岗位之间的衔接协调如何才能顺畅只有你最清楚,人力资源部只是在旁边帮你参谋。

关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 篇6

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 酒店服务行业也蓬勃发展。然而, 伴随着这种发展, 酒店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变得十分常见, 因此努力将现代管理科学的先进理念融入到酒店日常的经营活动当中十分必要。酒店是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而对于酒店经营状况优劣的评价标准就在于其服务的质量, 而酒店员工作为服务的第一线, 其在整个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最为基础的作用。总体而言,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酒店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努力培育核心竞争能力, 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核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为一种基础性的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不断为酒店输送着优秀的员工, 从而保障新鲜血液的不断输送, 从而最终保障了酒店的服务质量提升, 为酒店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因此, 酒店行业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 酒店行业的工作特征使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既存在着优势, 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一方面, 其能够为员工提供较为优良的工作环境,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优秀的酒店从业人员加入到酒店工作当中;另一方面, 酒店行业工作缺乏很好的时间保障, 往往工作时间较长且没有规律, 而且也难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因此从业人员也多会产生较多的心里困惑, 并对酒店工作产生排斥心理, 从而有可能会影响酒店的服务质量, 阻碍酒店的发展。另外, 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当中, 通常缺乏整体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 缺乏全面的考虑, 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因此, 传统意义上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已很难在当今酒店管理当中发挥效力, 而结合自身酒店特征, 并不断开发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法也就势在必行, 而这对于激发酒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升服务质量、促进酒店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二、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表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而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应引起重视的地方, 需对问题进行改正。总体而言, 这些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酒店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往往不高, 并且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由于酒店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量较大, 并且大多数的酒店职位属于较低层次及技术性含量较低的缘故, 导致酒店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往往不高。店行业的职位提升机制也往往是内部提拔, 因此这对于具有较高学历的人员吸引力不够 (陈雪钧, 2008) 。另外, 我国酒店的从业人员薪酬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职位提升的难度也很大, 并且多数酒店未能对员工的培训与进修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此导致了员工的归属感较差, 使得员工的流动性较大。

其次, 我国酒店行业的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体系存在较多的不足。这些不足包括两大方面:首先是绩效考核的具体目标十分单一, 不能从总体上对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给予足够的帮助。目前我国不少酒店所执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多作用于职工的薪酬、福利及职业晋升方面, 而很少设计对员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方面, 而且也忽视了对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的帮助。其次是酒店绩效考核体系的执行具有一定的难度。考核指标的不科学也使得体系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 而这种难度的来源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缺乏一个详尽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执行规则, 尽管不少酒店拥有较为科学的考核指标, 但却未能构建一个很好的实施准则。

最后, 目前酒店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首先是酒店行业信息化的硬件水平, 这是指在酒店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诸如建立人员信息库等网络资源所需要的硬件设备的先进化程度。在这一过程中, 既需要先进的专业信息技术人员, 还需要先进的软件技术及硬件设备。其次是在目前的酒店管理中, 人力资源部门应用先进管理软件的情况并不多见。因此,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亟需增强技术手段的运用, 运用先进的评估软件等, 来提高酒店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三、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对策

面对上述问题, 酒店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对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进行提升, 从而保障酒店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能够获取真正推动自身发展的人才。一般而言, 这些措施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 针对酒店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以及维系员工的稳定性, 人力资源管理有必要在招聘及激励环节当中进行有目的强化。酒店发展需要的并不仅仅是高学历的人才, 一些特殊的岗位适合采用年纪较大、能吃苦耐劳的员工, 而对这些员工的学历要求并不需要太高。高学历的人才更多的应安排到服务岗及管理岗当中。应适时的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 并鼓励员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进修及提升的机会 (谷惠敏, 2000) 。当然, 这种激励措施的顺利开展也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构建较为有效的激励制度, 从而为员工的利益获取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第二, 充分把握员工的心理状态, 从而保证所采取的管理方式的合理性。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员工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十分重视, 并努力获取外在社会的认可, 这也包含着对经济、社会及政治地位的追求。因此, 应努力将员工的心理状态作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基础, 从而保障人力资源工作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另外, 也需要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机制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雪钧:《论扩张期我国饭店集团的人力资源瓶颈及对策》,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2期。

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之外延管理 篇7

众所周知,组织在发展自身经济而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需要的就是人才,最关键的是使组织具有相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综合水平。如果组织能拥有所需要的人才资源是无限的,那么组织繁荣发展的成功率就非常高。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受地域、经济能力、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组织内部所拥有的人才资源必然是有限的,其人力资源的综合水平也较难在本领域中占据最高位置。同时,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下,组织在管理和经营活动中必然受到信息、技术、设备条件、劳动力需求突变、社会发展要求、政治因素、权力因素等等多种组织难以控制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的解决往往必须是通过企业外部人力资源的协助和帮助。所以,不论组织在内部采用多么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组织竞争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制约。为了冲破这种桎梏,组织必然要策划如何有效利用组织外部的人力资源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特定任务中直接或间接为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服务。将组织外部的与组织发展有关的人才资源也纳入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探索一个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利用效果的方法,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个工作超出一般常规的人力资源管理范畴,我们称为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延管理。

一、影响组织人力资源使用和组织目标实现的相关因素

(一)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任何组织都是建立在一定地域之中,即便是庞大的跨国组织,也难以占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地域的不同,环境的差异是极大的,这种差异造成了对人的生存和生活需求的各种挑战,对环境的要求因人而异,许多组织需要的人才不愿意长期接受这种环境而成为组织成员;组织的许多业务需要跨越地域的限制;组织的上级管理部门也可能不在本地域之中。这样,组织在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会付出更高昂的成本。

(二)经济能力的制约

任何组织的经济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将世界所有的人才都养起来。组织要长期占用的人力资源有一个经济合理的最佳值,当为实现某一目的使用人力资源的费用超出结果获取的利润时,这个行为就不可取(除特殊需要外);组织加强内部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亦是要实现目标占用的人力资源最小化。在经济成本分析基础上,运用协作、分承包、短时聘用、咨询等等超越时空限制的人力资源共享方法被广泛采用,这些方法以其综合效益的显著而成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外延的重要手段。

(三)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组织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必然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经营活动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满足社会政治的要求,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要完成上级组织交给的任务。组织在发展中策划的許多新项目成立或在竞争中进入新的领域等等,要得到有关机构的批准,这些项目的成功更需得到上级机构的支持和帮助;简言之,组织的经营活动实际上还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大量地干扰和制约,这些干扰因素对我们组织的立场倾向,往往是我们实现经营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延的必然性

在非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制约作用。在构成外部环境的要素中,相当多的是人为因素。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人事的离退、流动、更换等变化而变化,在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组织按照传统的方式,被动地去适应人为因素变化的影响,将会使组织丧失许多的市场机会。只有主动地将这些人为因素纳入我们的管理范畴,认真研究这些因素与组织活动的关系,寻找其特点,制定对策方案,以增强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反作用力,主动地去影响这些人为因素的变化带来的结果,抢占先机,组织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三、人力资源外延管理方法初探

对组织外与组织活动有关的人力资源的管理,自然不能等同于我们通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因为这些资源所服务的主要对象和获取维持资源生存发展的主要费用不直接来自我们的组织,也就是说我们对其实施的管理只能是一个影响行为,通过管理策划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对外部资源进行影响,取得我们预期反馈的目的。做好这一工作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在这里就本人的思路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 建立相关外部人力资源档案

这是外延管理最重要的基础步骤。组织外部人力资源众多,我们只能根据组织的发展目标要求和实现目标密切相关的原则进行筛选建档,这些资源可以是组织经营活动中、合作伙伴中、竞争对手中、上级组织中、社会相关机构中的相关部分,也可以通过互连网络或其他信息手段获取的有关优秀管理和专业人才资料,资料要有相对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同时档案资料应是动态的;档案资料要进入企业数据库。档案需从组织管理、信息资源、技术协作、劳务协作等方面配合组织的业务分别详细列出,特别对资源的业务范围、技术实力、经济实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身体情况、家庭情况等诸因素都要详细记载,以便需要时快速做出使用或对其影响的决策。

(二)分析资源对象的作用特点

对外部资源,一般是在内部资源用尽而难以实现目标的情况下使用,不可滥用,滥用在成本上不合算,同时可能损失资源价值。所以首先要找出工作中必须使用外部人力资源或技术经济比较落后,使用外部人力资源合算的工作;在档案中选取最佳资源目标,依照组织的目标要求和形势发展特点和资源特性,分析制定影响方案。

(三)有计划、有目标地将内部资源转化为特定的外部资源

人最大的优点和缺点就是人有情感,这种情感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一个组织如果能够经常向社会和上级输送优秀人才,这个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就大,组织目标的实现就相对容易,这是不辩的事实。向外输送人才不仅体现了组织对社会的贡献,更显示了组织的整体高素质水平,扩大了组织的社会联系,增加了组织的知名度,宣传了组织的综合能力。有计划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并使其在适当的时机得到充分表现而被发现,通过有关媒介积极推荐,达到源源不断输送的目的。

(四)策略的获得需要的技术或管理方法

这个方法在国际普遍采用的招投标工作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即通过在招标文件中开列我们需要掌握的或我们欠缺的技术、管理方面的要求,得到所需要的资料。往往因为参加投标的组织较多,所得到的资料更具价值。这些资料通常都是其他组织多年经验和技术的结晶,所以相当于我们用较小的付出,使用了较大的外部人才资源,这里仅用这个例子说明这种方法的特征,实践中可演变出许多新的方法。

上一篇:拾金不昧的解释和造句下一篇:我希望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