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子中心学校政治理论和师德建设

2024-09-13

小城子中心学校政治理论和师德建设(精选5篇)

小城子中心学校政治理论和师德建设 篇1

学习制 度

鉴于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使教职工的政治理学习和师德学习不断引向深入,达到与时俱进的要求,特制定小城子中心学校政治理论和师德建设学习制度。

一、每周五的第八节课为全乡中小学教职工政治理论和师德建设的学习时间。根据安排表进行集体学习或自学。

二、个人自学篇目不得低于集体学习篇目的50%。

三、教师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每学期上交一份学习体会或论文。

四、学习笔记字数半年不得少于5000字。

五、遵守学习时间和学习纪律,如因事不能参加,需向有关负责人请假,事后要补课。

小城子中心学校

小城子中心学校政治理论和师德建设 篇2

一、小城镇商业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供给

(一) 政府供给

“政府供给是指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满足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有序运行要求的组织行为”。对于政府供给, 西方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见解。从亚当·斯密的守夜型政府、弗里德曼的有限政府、哈耶克的自由经济主义到凯恩斯和萨缪尔森的积极行动的政府———政府供给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 满足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并维护市场的公平与效率。但政府和市场一样不是万能的, 政府干预同样存在缺陷, 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满足或偏离了经济运行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即政府供给失效。

(二) 小城镇政府在商业中心建设中的供给失效

在小城镇建设中, 由于盲目追求快速发展, 急切地“做大、做强”, 但又缺乏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政府供给往往存在盲目、短视等缺点, 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甚至市场运行效率降低。小城镇商业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供给失效现象, 包括供给小于需求、供给大于需求、供给背离需求三种情况。

1. 政府供给不能满足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即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 限制了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许多小城镇的商业发展, 由于缺乏规划, 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出现了“过了一镇又一镇, 镇镇像农村”的现象和“马路经济”、“夹道发展”等粗放的建设模式。

2. 政府供给忽视了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客观水平, 即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 造成政府供给的高成本和低效率。过于超前的供给由于不能转变为有效需求, 同样严重影响小城镇的经济运行。在“百年工程”、“政绩工程”的建设造成极大浪费的同时, 许多与居民经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于缺少合理规划却得不到满足。

3. 政府供给损害了正常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 即供给背离需求的情况。例如许多小城镇在商业中心的建设中, 盲目地建设宽马路、大广场, 拆掉了许多沿街的商业网点, 以至于破坏了已经形成的聚集效应。

(三) 小城镇政府供给失效的原因分析

小城镇商业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供给失效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政府失效的原因有所不同, 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1. 计划经济体制思想和方法的延续是政府供给失效的思想根源。

“先生产, 后生活”的供给思想导致了政府对商业中心建设的忽视;“下任务、下指标”的供给方法也过分强调政府的供给, 忽视了市场的需求, 政府供给主要由官员能力与喜好所决定。

2. 现行的官员考核机制是政府供给失效的制度根源。

由于现行的官员考核机制强调对量化、可视政绩的考核, 其中对招商引资量的考核又占有很大比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官员的短视行为, 既导致了对难以量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不重视, 又导致了对外部商业资本选址、布局的屡屡妥协, 同时也是各种“政绩工程”的主观动力。

3. 方法和理论的匮乏是政府供给失效的主观制约因素。

小城镇商业网点规划是小城镇政府发展商业体系的主要依据, 却仍然停留在“分级、配套”的规划思想和“千人指标、服务半径”等规划方法上, 忽视了对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同时, 终极蓝图式的规划, 往往给出了理想的目标, 却忽视了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 导致小城镇商业中心建设中政府供给缺乏足够的合理性。

4. 缺少长期、稳定的建设资金来源是政府供给失效的客观制约因素。

建设资金的短缺使小城镇商业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不完善的财税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又促使政府急于求成, 不能有效地进行公共产品的供给。

二、理论探索———小城镇政府供给的理性转变

(一) 政府供给在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市场力”是内力, 通过空间竞争的过程推动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 表现为市场空间的拓展和市场内部空间结构的重组;“政府力”是外力, 通过引导和控制拉动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官员应明确政府的职能和限度, 认识到主要是由市场而不是由政府配置资源, 政府的任务应以宏观调控和服务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在市场的配置下实现商业中心的建设, 相反, 合理有效的政府供给, 是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1. 这是由小城镇商业体系的发展现状所决定的。小城镇商业体系的显著特点就是“小”:商业总量小、市场狭小、资本积累能力小。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存在着“恶性循环”, 而“市场状态不佳, 市场资金裹足不前, 规划应该利用公共投资刺激市场投资”。使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向良性循环转变。

2. 小城镇市场机制发展尚不健全, 不能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由于小城镇商业体系发展的不确定性, 易于受到各种外界条件变化的巨大影响, 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必然导致发展的无序和小型化、分散化的局面。

3. 随着城乡交流的频繁, 外部规模资本和相对成熟的业态进入小城镇, 小城镇商业体系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但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作用难以在短时期内克服发展的障碍, 需要一个主导型的政府通过有效的供给来启动和引导。

基于上述三种原因, 政府供给的合理有效是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合理有效的政府供给通过明确的引导缩短了小城镇商业中心从开始形成到发挥经济辐射作用的周期, 有利于吸收社会资本并维护整体的效益。越早越合理地进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引导商业中心建设, 越能够有效地降低后期的补偿与更新成本 (见表1) 。当然, 随着小城镇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的繁荣, 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也将逐步转向市场机制下自发组织的过程。

(二) 政府供给向需求导向的理性转变

合理有效的政府供给是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但由于制度、思想的根源和理论、资金的限制, 小城镇商业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供给往往偏离了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亟需进行理性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商业零售设施以产品福利配给的身份出现, 与之相适应的商业体系规划也被分割穿插于各类配套商业服务用地中, 政府供给只需按“计划”即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 投资和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 商业主体也从“产品福利配给体”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经营实体, 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建设也从执行“计划”变为在市场机制下的空间竞争过程, 政府供给的目标也由实施“计划”转变为满足“需求”。

随着政府供给作用与目标的转变, 传统的思路和方法显然不再适合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建设, 主观畅想的方式也常常与实际的社会经济需求产生矛盾。在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建设中, 政府供给的思路应该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 这种需求导向的模式, 更加适合快速变化的小城镇建设。

政府供给的需求导向, 是以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 这种需求不是某个企业的个别需求, 也不是短时间、近期效益的需求, 而是城市建设整体、长期效益的需求。需求导向的政府供给思路首先反对职能部门的不作为, 很多无法量化成为政绩的供给恰恰是城市发展所需要的, 越早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供给, 越能够有效减少追加成本和更新成本;其次, 需求导向反对超前追求和过高的建设标准, 如果投资不能转化为有效需求, 同样严重影响小城镇的经济运行;再次, 需求导向的政府供给思路也反对盲目攀比以及小城镇照搬大城市、西部照抄东部的行为, 强调对市场真实需求的研究和重视。

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供给和计划经济下以供给为导向的政府供给有很大区别, 决定了计划体制下的“下任务、下指标”等方式不再适用,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对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 通过合理的供给满足需求, 引导需求,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供给向以需求为导向的转变, 是小城镇快速建设背景下, 政府供给思路的理性转变。

(三) 供给与需求的互动机制

政府供给向需求为导向的理性转变, 还必须建立起良好的供给与需求的互动机制与之相适应:

1. 需求的引导机制:

有效的政府供给可以引导需求的发展, 但由于政府发展信息的不透明, 政府的决策很难在短时间内传达给市场并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 吸收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建设, 政府供给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合理的需求引导机制作为基础。

2. 需求的传达机制:

由于行政体制自上而下的单向性,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很难真实地传达给职能部门, 政府供给成本与收入的分离又增加了资源错误配置的可能, 政府供给向需求导向的理性转变必须建立顺畅的需求传达机制。

3. 供给的评价机制:

政府供给具有垄断性, 由于缺乏市场竞争的约束, 现行的官员考核机制成为政府供给的主要评价方式, 但官员考核的指标体系又难以真实反映政府供给的长期效果, 从制度根源上决定了政府供给的短视性和盲目性。政府供给向需求导向的转型还需要建立需求为主体的多种方式的评价机制。

三、需求研究———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一) 阶段性———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显著特征

需求导向的政府供给需要对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小城镇商业体系由于自身规模有限, 外部条件的改变或是规模资本的进入对它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因而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这种阶段性也是小城镇商业体系“后发优势”的显著体现, 具体表现为:

1. 小城镇商业发展处于单一、僵化和落后的局面, 具有分散化和小型化的显著特征。

居民消费以集贸市场为主, 商业主体规模小, 结构单一, 以经营日常用品为主, 商业主体之间主要进行价格竞争, 对环境、品味的关注较少。在这个阶段, 虽有商业, 却没有商业中心, 表现为店面沿街布置, 用地犬牙交错, 城市景观混乱。

2. 随着城乡交流的频繁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 集

贸市场所提供的有限、低质的产品不再满足市场需求, 产品、服务的多样化程度亟待提高。商业主体开始在中心地区聚集, 或是由周期集市发展为固定市场, 但较低的进入壁垒和聚集程度仍无法根本改变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局面。在这个阶段, 商业中心开始形成, 但在空间上仍归属、依附于小城镇的公共中心, 未出现完整的商业中心。

3. 小城镇商品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 外部规模资

本进入小城镇商业体系, 极大影响了小城镇商业的空间结构, 表现为小企业按照相关度聚集在大企业周围, 或大企业选择小企业基础较好的区域进入, 商业空间内部开始分化, 形成不同核心的聚集。较高的进入壁垒有效地阻止了新的外部进入者, 降低了行业内价格竞争的可能, 转为对区域影响力、信誉、质量的竞争。在这个阶段, 商业与其他城市职能开始分离, 大型商业企业与中小商业主体的聚集成为小城镇商业中心的主要标志。目前, 很多县政府驻地所在小城镇已经处于这个阶段。

4. 随着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 市场辐射范围扩

大, 不同规模、业态、经营内容的商业主体高强度聚集, 休闲娱乐等经营门槛较高的产业也开始聚集。商业中心的购物环境改善, 产品和服务细分, 多样化程度提高, 企业间通过市场营销和产品特色进行错位竞争, 力图在产品空间中寻求赢利空间。在这个阶段, 商业中心发展成熟, 其他城市功能逐渐从原先的公共中心置换出去。

在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 居民消费结构、商业体系功能构成和空间特征都有很大差异, 因而居民消费需求、企业行为需求、空间聚集的结构性需求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二) 居民消费需求发展的阶段性

人类需求的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的等级序列, 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心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长期受到压抑, 在消费成本降低和购买力提高的基础上, 农村市场开始活跃, 消费总量明显增加。消费结构也表现出由低级化向高级化发展的趋势, 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及服务、医疗保健等享受型和发展型项目的比重稳步上升。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过程也表现出层次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见图1) 。

(三) 商业主体需求的阶段性

在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商业主体自身性质和规模的不同, 对政府供给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规模影响了进入壁垒的高低, 决定着竞争的范围和程度, 不同的性质决定不同的利润率:当企业规模小, 经营日常品时, 以价格竞争为主, 企业需求主要为对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区域交通的需求;当企业规模小, 经营一般品时, 企业需求主要为对商业环境和市场秩序的需求;当企业规模较大, 经营高级品时, 以质量和特色的竞争为主, 企业需求表现为对环境、休闲和对市场政策, 人才技术、物流等配套服务的需求。

(四) 空间聚集结构需求的阶段性

由于小城镇商业中心功能构成和空间特征的阶段性, 聚集趋势、聚集形态和聚集的结构需求也具有阶段性特征 (见表2) 。

在不同发展阶段, 小城镇商业中心存在不同的结构性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 需要政府供给的有效引导。在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初级阶段, 以自身商业力量的积累为主, 收入的个人化和分散化决定了空间分布的小型化、分散化特征;外部规模资本进入后, 商业主体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由弱势群体转变为强势个体, 新旧业态、不同规模之间缺少协调, 结构性效益差;随着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 新旧商业网点之间的矛盾开始显露, 原有公共中心大多是小城镇历史和特色集中的地区, 但建筑老化, 交通矛盾突出, 更新和保护难度大, 而新开发的商业网点, 往往业态单一, 空间乏味, 缺少多样性;在发展的成熟阶段, 小城镇商业中心需要政府对文化休闲设施的供给, 引导小城镇商业中心内部功能的分异和重组。

四、实践探新———阶段性的政府供给

由于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需求的阶段性, 政府供给也应建立阶段性的目标体系 (见表3)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应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满足商业主体对基础设施和政策制度的需求并对聚集进行引导;在发展成熟阶段, 应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 以环境改善、文化休闲以及相应的制度、配套服务的供给为主要目标。在实际建设中, 由于小城镇发展基础和面临具体问题的不同, 政府供给的目标会有具体的变化。

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系并不是否定了小城镇商业中心发展的差异性, 相反, 恰恰是对地区差异、发展阶段差异的重视。首先, 阶段性的目标体系肯定了不同区域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处于不同阶段, 不能一概而论, 盲目借鉴;其次, 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建设是阶段性发展变化的, 不能以静止的、僵化的目标建设小城镇;再次, 由于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需求的层次性, 城市建设也具有层次性, 即不能逾越中间的发展阶段而直接发展最终层次, 盲目攀比、跟风, 建设超过本阶段需求的项目, 最终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阶段性的政府供给, 同样也需要建立供给与需求的互动机制:

(一) 阶段性的需求引导机制:

通过制定商业发展规划, 不同时期对于业态、业种的选择, 哪些区域适合建立哪些商业服务类型等, 实现业态的阶段性导入;“塑造和运用土地级差调节机制, 构建分工合理的城镇功能经济区”;通过信息的公开化, 降低商业投资的风险, 减少商业资本的盲动, 在有效的吸收社会资金建设商业中心的同时实现商业聚集的引导。

(二) 阶段性的需求传达机制:

不同阶段通过专家、社会中介组织、公众参予, 举办商业听证会等方式的各种组合, 对商业中心发展需求、大型商业企业选址布局、商业中心空间结构变化等问题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三) 阶段性的供给评价机制:

建立反馈和评价机制, 综合采用效果评价、成本评价、专家和公众评价等方式, 客观地了解政府供给的效果并加以调节。

小城子中心学校政治理论和师德建设 篇3

申 请 报 告

纳雍县建设局:

为加快我镇小城镇建设步伐,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扩大中心区建设规模、改善投资开发环境,增强环境吸引力,积极有效地推进我镇中心商业开发区农村建设可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镇政府决定立即启动实施我镇小城镇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马店、核桃寨两村村庄整治项目工程。

一、项目总投资

该项目由小城镇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马店村村庄整治、核桃寨村村庄整治项目组成。总投资960万元,申请补助资金合计180万元。其中小城镇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投资780万元,申请补助资金120万元,马店村村庄整治项目需投资90万元,申请补助资金25万元,核桃寨村村庄整治项目投资90万元,申请补助资金35万元。

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一)小城镇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行政办公园区土石方爆破工程、广场规划建设工程、环绕广场的道路建设工程;商业开发区道路建设工程、护坡修建及绿化工程、挡墙保坎规划建设工程和区域内的给排水工程等。

(二)马店村和核桃寨两村的村庄整治项目包括:通村通组连户路的硬化工程、改水改厕改灶改厩工程、建家建园建场等工程。

三、项目资金的筹备及配套资金计划承诺

(一)小城镇中心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的筹备:我镇自筹资金460万元,政府承诺200万元,申请上级补助资金120万元;

(二)马店村和核桃寨两村的村庄整治项目资金的筹备:马店村已自筹资金50万元,政府承诺15万元,申请上级补助资金25万元;核桃寨村已自筹资金40万元,政府承诺15万元,申请上级补助资金35万元。

(三)项目配套资金计划承诺:镇政府决定在2009年4月20日先用各项目的自筹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和中期建设资金,上级有关部门的补助资金到位后积极组织全面实施。下一步将切实落实项目配套资金等建设条件,进一步做好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强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管理,保证在2009年底将各项目全面俊工。

BB市小城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篇4

21世纪,伴随着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一场席卷中国农村大地的新城镇化浪潮,正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战略轴心。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形式的转换,而且是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意味着城镇数量不断增多,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而且意味着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区不断渗透和扩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大的转变,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加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和重组。在这场社会变革中,BB着眼于对城镇化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对国际国内城镇化进程的经验总结,着眼于对BB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的系统分析以及对小城镇发展条件和基础的认真审视,以发展小城镇为战略重点,正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一、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战略轴心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基本特征,近现代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实质上是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一体化进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来说,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为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以及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环境现代化和农业主体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根本途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城镇化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战略轴心。

(一)城镇化为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必然条件

农业产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一环。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地,是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的载体。过去,很多为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的龙头企业由于没有城镇作依托,企业经营环境恶劣,市场信息不灵,资金技术不足,经济效益欠佳,难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连接大中小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可以有效拓展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促进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提供必然条件。另一方面,农业产业现代化必须以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组织体系为保障和前提,通过牵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可以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将使一部分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农村土地的科学规划和集中化、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为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BB是一个有着346.86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76.4%的农业大市,从1994年开始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至今,已建成和发展了97个建制镇、128个乡集镇,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和幅射功能开始显现,有效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孕育和培植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2003年,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25家,比2002年增加25家,其中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0家,新增18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34万户,带动面达到45%,比2002年提高15个百分点;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60个,会员总数11.45万人;建成年交易额100万元以上的茶叶、蔬菜、中药材、茉莉花、水果、林竹等专业批发市场12个。如今,BB的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26.04%,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也随之加快。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5.56亿元,增长13.3%,三大产业的产值分别为43.81亿元、104.5亿元和67.26亿元,分别增长5.6%、18.6%和11%。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5年前的50:40:10优化为23:44:33,粮经饲种植比例由5年前的83:10:7优化为60:29:11。可见,BB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必然条件。

(二)城镇化为推进农业环境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农业环境现代化即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小城镇作为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为农业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形成一定区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换中心,为农村经济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供新的空间环境,有效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改善农业种植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并且通过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效益,可以有效减少对耕地等农村自然资源的占用,防止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达到资源、环保、规模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小城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体系,带动农村的市场化、城市化、文明化、现代化水平,使农村全面融入现代文明的潮流。

五年来,BB小城镇建设总投资9.8亿元,全市部、省级小城镇镇区内道路骨架基本形成,道路硬化638公里,道路硬化率达75%;自来水供水管道铺设600公里,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65%;排污管理铺设249公里,小城镇生活污水进入沼气池净化处理率达到60%;新建公厕147座,新建小城镇农贸市场134个。小城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938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达到289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达到319万平方米。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得到大力发展,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体系逐步形成,功能日渐完善,为推进全市农业环境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城镇化为实现农业主体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我国是有着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主体现代化即农民的知识化、智能化是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和前提。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教育设施、教学资源等条件制约,还有相当数量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和生产技能落后。加快发展小城镇,可以打破原有城乡隔绝的格局,把先进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迅速传递到广大农村,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村由封闭逐步迈上开放发展的道路。同时,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优越于农村的设施建设、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使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有了实现可能和条件。

BB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仅倾力打造“硬环境”,同时也注意优化“软环境”,促进农民的知识化和智能化。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各类教育全面推进,文化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经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六部委共同批准建立起BB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加快农业科技化的总抓手。农村“普九”成果得以继续巩固,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和“特色文化之乡”等活动深入开展,种种举措为实现农民的知识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在犍为等地,以创建学习型县域为载体,掀起一股“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的热潮,形成了“不学习就要落后”的共识,学习之风盛行,更是极大促进了广大群众的知识化和智能化。城镇化所带来的这些先进的思想理念、科学技术、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所创造的更好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为实现农业主体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二、以发展小城镇为战略重点,是BB立足市情的现实选择

实施城镇化战略,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在现阶段多元城镇化的道路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各具特色地担负着不同的功能,发挥着相应的作用:以人口、经济、科学文化高度集中为特征的大城市,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城市积聚了相当的经济能量,人气、市气、辐射力开始显现,帮助中等城市加速扩容,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战略意义;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现阶段农民、农业、农村全面参与国民经济有效循环的重要桥梁和连接纽带。无论是发展大中小城市,还是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都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不同,应当因地制宜,实施有差别的城镇化战略。从总体上分析,东部地区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幅射带动能力,应走集约型的以大中小城市为重点的城镇化道路。如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唐城市圈,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圈,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圈等等成为近年来我国农民的重点流入地区。西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差,农村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应当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逐步形成城—镇—乡三级梯度结构。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据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达到58%,对农村劳动力的带动作用为46%,对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为44%。BB作为一个地处内陆的西部城市,对自身城镇化的定位,是以发展小城镇为战略重点,通过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推动整个城镇化的进程,这样的一个战略抉择,是立足市情的正确判断。

(一)以发展小城镇为战略重点,是BB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所决定

1、对BB城镇建设的地理人文环境分析

BB位于川西平原西南边缘,北靠成都、东邻内江和自贡市,东南与宜宾地区接壤,西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相连,西与雅安市交界。幅员面积12826平方公里,山区面积高达856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7%,丘陵面积269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如今,BB已经形成了以成昆铁路、成乐高速公路为主通道,国道干线公路为主骨架,岷江、大渡河水运为辅助的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尽管如此,作为一个以山区和丘陵为主的西部内陆地区,在地理环境和交通方面是无法与东部地区相媲美的。同时,从人文环境来看,全市总人口约347万,农业人口就有近265万,占76.4%,少数民族人口约11万,占3.56%,农业人口、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产技能等普遍落后。在这样一个缺乏地缘和人文优势的地区进行城镇建设,是不可能以发展城市为重点的。地理人文环境的制约,决定了BB做出以发展小城镇为战略重要的现实选择。

2、对BB城镇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对一个地区来说,新建城市或者对原有城市进行扩张和发展需要很大的经济成本。改革开放20年来,BB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得了显著成绩,但经济发展仍然滞后,建设资金匮乏决定了BB不可能以发展城市为重点。作为四川重要的老工业基地,BB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5户,上市公司5户,已形成以生物技术、新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电子工业、医药工业、建材装饰工业和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但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国企改革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农业后备资源充足,发展潜力较大,但基础比较薄弱;旅游资源丰富,境内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XXX——BB大佛为中心,呈放射状相对集中地分布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森林公园,但旅游业开发深度不够,在全市国民经济份额中所占比重较小。2003年,全市经济总量仅位于全省第八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排第七位。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3:48.5:31.2,二、三产业优势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发达,决定了BB必须以发展小城镇为战略重点,发挥小城镇“短、平、快”吸收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优势,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BB已经具备加快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和基础

1、小城镇发展的主体已经成长壮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BB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中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力采取就地转移模式进入乡镇企业从事生产活动。同时,农村中的相当一部分富余劳动力以流动人口的形式进入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务工经商。近年来,甚至有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国外找到了就业机会。2003年,BB已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58.85万人。这部分农民已经具有从事非农产业的经验和适应城镇生活的能力,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向往城市生活,迫切希望成为城镇中的一员。他们作为小城镇发展主体已经成长壮大起来,成为推动BB小城镇发展的直接动力。

2、小城镇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

改革开放20年来,BB农业发展已经形成林竹、畜牧、茶叶、蔬菜、中药材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全市拥有永丰纸业、竹叶青公司、井研食品公司三户国家级龙头企业,建成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加工型骨干龙头企业51家,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0家,引进外资举办了吉象木业、天成实业、振静皮革等一批高科技、外向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建成年交易额100万元以上的茶叶、蔬菜、中药材、茉莉花、水果、林竹等专业批发市场12个,直接带动了小城镇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为BB小城镇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3、小城镇发展已经积累相当数量的民间资本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增长。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又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近年来,BB更是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实施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经济扩大规模提高效益。2003年,BB实现农业总产值69.3亿元,实现劳务总收入21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45.86元。一部分农民家庭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民间资本,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提供了初始资本。

4、小城镇发展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BB小城镇发展具有自然资源优势,BB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0多种,其中磷、岩盐、石灰石等非金属矿品质优良,储量居四川省前列。有大中小河流50多条,水能可开发量达473万千瓦。截至2001年底已开发近200万千瓦,包括龚嘴(70万千瓦)、铜街子(60万千瓦)两座大型水电站,是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基地。森林覆盖率为45.9%,拥有桫椤、银杏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

5、小城镇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城镇体系基础

1994年BB就开始了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1998年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小城镇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到2004年,BB已有97个建制镇、128个乡集镇,经国家建设部批准的全国重点镇6个:五通桥区牛华镇、犍为县玉津镇、井研县研城镇、夹江县焉城镇、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XXX市桂花桥镇,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试点镇38个,省级重点小城镇6个。同时,为同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BB市政府还确定了3个市级试点小城镇。一批初具规模、功能不断完善、经济快速发展的小城镇逐步形成,成为带动、幅射BB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为BB进一步进行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立足实情,遵循规律,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加快推进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经济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和社会问题;既涉及到农村居民的利益,也涉及到城市居民的利益;既要解决社会管理体制问题,也要解决就业岗位问题。可以说,它在重组城乡结构的同时,也在加速引发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冲突。BB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已显现出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2003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仅为26.0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城镇发展的集聚效应难以实现;二是有一部分小城镇规模偏小,辐射能力较弱,仍然保持着原始的农副产品集散地的角色,真正的城镇体系尚未形成;三是不少小城镇功能相近,产业聚集程度低,出现小城镇“空壳化”现象,发展缺乏后劲;四是城镇建设资金来源单一,部分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等等。我们在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决不能规避这些矛盾和问题,而是必须遵循小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自身实情,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一)遵循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规律

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城镇的兴衰和存亡;而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因此,城镇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人口城镇化进程必须与经济现代化进程同步,方能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一旦人口城镇化步伐超越或滞后于经济现代化进程,都必然会互相掣肘,既不利于经济顺利发展,又不利于城镇健康发展。

遵循这一规律,就要把发展小城镇与形成特色产业和合理的产业布局结合起来。产业集聚是农村城镇化的关键,只有以发达的产业作支撑,才能充分激发城镇经济活力,扩大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空间。每个小城镇都应根据自身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突出特色,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确立小城镇的先导产业,强化支柱产业。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地处高科技产业区和邻近试验基础的地区,可以引进高新尖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发展科技主导型小城镇;地处交通干线、市场发达的地区,可以举办专业市场,发展交通依托型小城镇或商贸流通型小城镇;具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资源的地区,可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壮大一批旅游企业,发展旅游开发型小城镇,等等。

第二,要把发展小城镇与合理集聚、扶持、提升乡镇企业结合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许多乡镇企业出现了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小城镇应当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加强生产生活服务和社会治安管理,并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引导乡镇企业进镇集中、连片发展,提高聚集效益和综合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从而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

第三,要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民营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最重要、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不发达、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地区,更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小城镇的主要经济支柱。小城镇应当通过创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社会环境和优雅的生活环境,吸引民营经济到小城镇投资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发展,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遵循城镇的性质和规划相互区别、互相补充的规律

任何城镇的形成和发展,都必然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区域条件、自然资源、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制约。任何地区的城镇体系,应当由性质各异、规模不等的城镇组合而成,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工和梯级的规模结构,并在实践中做到不同功能、不同规模城镇互相合作、相互补充,才能有力推动整个区域城镇的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如果每个城镇都盲目追求扩大规模,或者追求某一种性质,就必然会使整个城镇体系失去合理的平衡,阻碍城镇的顺利发展。

按照这一规律,就应当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编制和完善小城镇发展规划。第一,小城镇规划要突出科学性。发展小城镇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破原有乡镇行政区划的限制,立足于本地区域的比较优势,在布局上确定好每个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目标,从而达成小城镇合理的功能分工和梯级的规模结构,互相合作,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第二,小城镇规划要注重超前性、协调性。小城镇建设规划事关农村现代化的百年大计,必须处理好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在对小城镇建设定位时,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不可预见性,有前瞻意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同时,又要全面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协调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关系,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保证整个城镇体系的平衡发展。

(三)遵循城镇规模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规律

任何城镇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包括土地、水源、大气、动植物等自然环境以及供水、排水、道路交通、居民住宅、文化设施、服务设施等人造环境的支撑。城镇规模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城镇的经济社会就有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和进步。一旦城镇盲目膨胀,城镇规模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就会出现资源大量消耗而严重短缺、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阻碍城镇的顺利发展。如果城镇规模过小,环境承载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就会造成浪费,城镇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甚至有部分小城镇以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致使小城镇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就应当正确处理好人口适度增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绿化美化城镇环境,搞好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无论是城镇经济发展,还是市政工程建设,都必须注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污染的项目合理安排、慎重开发,对严重浪费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淘汰和关闭。小城镇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走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经营小城镇 引得源头活水来

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目前,建设资金主要通过财政渠道、税收渠道和经营城镇所得。所谓财政渠道是指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专门投入可持续发展建设,这部分资金将非常有限,主要用于进行样板工程的建设、城镇建设启动资金和建立对有功之人的资励基金等。所谓税收渠道是指两个方面情况:一方面对非可持续的消费行为、建设行为、经营行为课以单独的费税,并专管专用;另一方面对国家税收地方留成中划出一部分专门用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有关项目。所谓经营城镇是指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对城镇资源加以培养、增值,并通过市场实现城镇价值,在中国经济和财政现状下,这是最现实有效和主要的资金筹集渠道。

通过经营城镇获取城镇建设资金,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扩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竞争力和对生产要素凝聚力。城镇经营有两方面内涵,一方面是把城镇资源当作“原材料”,通过科学特色规划、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形象等等方式,提高资源价值或使资源的潜在价值显现化;另一方面,把城镇资源当作“产品”,经过整合、包装、宣传,扩大其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出租、出售等市场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由于城镇在功能和结构上类似城市,其可经营的资源与城市相近,大体有:一是土地等自然资源;二是基础设施及其延伸权力;三是人力资源,城镇接壤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四是人类文化遗产资源;五是制度资源又叫行政资本资源;六是良好的形象资源。有些资源能直接通过市场筹集资金,有的只能依附于前者,增加其价值,如行政资本资源和良好的形象资源。这些资源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城镇价值,可以通过市场把资源变为建设资金,缓解工业化和现代化对城镇化的迫切需求与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

从1995年我市建立试点小城镇以来,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达26.04%,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发展,功能日渐完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优化。这得益于各级政府利用市场机制,悉心经营城镇,多方开辟筹资渠道,为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经营城镇出现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去分析研究。

一、特色规划提升城镇价值

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小城镇发展“龙头”,指导小城镇各项建设的科学依据,是经营城镇的第一步。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规划将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及良好的投资预期,将引领具有前瞻性的资本进入城镇投资领域,为城镇带来强劲的资金吸引力。目前,全市共投入170多万元编制小城镇的各类规则,完成7个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97个建制镇的总体修编工作。

犍为县玉津镇位于川西南岷江河畔,依山傍水,一直着力打造精品县城。基于经济发展及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对城南新区着力打造特色规划,以“显山露水、迎风接水、依山临水、护山营水”为城镇新特点,规划开辟6平方公里新区,新修3.5公里分洪壕,集防洪、休闲、景色居住为一体,新区建成后,城镇面积达10平方公里,人口预计15万,绿化率达40%。规划一出,预示效益初步显示出来,临近地块增值,地价上涨,地产商踊跃而至,位于黄金口岸的206亩土地经挂牌交易,募集城镇建设资金864万元。

XXX市九里镇地处二峨山麓、临江河畔,离XXX市区仅12公里,BB市区43公里,成昆铁路横贯镇境,103省道、峨九二级公路等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捷;境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有铁矿石、石灰石、重晶石、石英砂、玄武岩等,储量大、品位高,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工矿企业林立,有国有大型企业川投峨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省属企业岷江发电厂等等。根据显著的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XXX市把九里镇规划建设为“工贸型集镇”:城镇分为工业区、居民住宅区、商业贸易区、农产品市场四个区域,同时按照“顺路小街”系列把农民建房规划为15个建房点。明确的城镇功能分区和以工促贸、工贸结合市场结构,促进九里镇经济实力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社会总产值达120604万元,是1994年的7倍;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7570万元,是1994年的9倍;镇财政收入达428.4万元,是1994年的3倍;个体工商户853户,比1994年523增加户;兼顾二、三产业人口约9198人,占该镇劳动力的70%。

犍为县罗城镇立足于享誉中外的“船形街”古镇建筑和周边山水(诸葛亮曾炼铁的铁山和BB市最大水库之一的新店儿水库),科学性和超前性结合编制建设规划,形成“北城南景”,既按历史风貌完整保留了船形建筑布局,让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又做到开发古镇、铁山湖、铁山观音阁旅游线相结合,为广大投资者展现了一个川中南BB到罗城游览为一体的建筑蓝图,成为吸引投资者重要因素。已有多家投资方接触、洽谈投资古镇开发建设事宜;进镇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人员日渐增加,屹今为至已有4000余人。2003年底镇区常住人口13000余人,比94年增加5000多人,城镇建设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

BB市在城镇规划时注重突出经济效益,突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各项城镇建设及城镇经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经营城镇,提升城镇内在价值

城镇基础设施是居民生活、企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是对生产要素吸引力强弱和决定城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区域价值的主要标志。正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城镇环境不同,城市比小城镇区域价值高,小城镇比农村区域价值高。由此可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镇环境,对提升城镇价值具有决定意义,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可持续发展程度。到2003年底,全市小城镇建设累计投资9.8亿元,全市部省级小城镇区内道路骨架基本形成,道路硬化638公里,硬化率达75%;自来水供水管道铺设600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5%;排污管道铺设249公里,小城镇生活污水进入沼气池净化处理率达到60;新建公厕147座,新建小城镇农贸市场134个。小城镇基础设施得到大力发展,功能日渐完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井研县马踏镇位于国道213线和省道自雅公路交汇点,是井研县南部中心城镇和工商贸重镇,具备较强的区域辐射效应。近年来,马踏镇投入3000多万元于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供排水系统,新修了10公里长的自来水引水工程和年产5000吨的自来水厂,铺设自来水管2680米,改造了旧城供水管网,供水普及率达98%以上;新建和改建下水道5580米;架设和履行城区供电线路6.5公里,新增变压器4台,架设街灯100盏;硬化城区道路道路4.5公里;架设光纤电视线路,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新建天然气供气站,用户达650户;绿化美化城区,完成城区绿化面积300亩,人均绿地25平方米。完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生活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举家到集镇落户生活,兴办二、三产业,几年来,农民到集镇修建门市400余个,总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城镇人气急升,地价上涨,对周边要素吸引力剧增。该镇以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为载体,大力进行招商引资,极大促进镇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共引资上亿元,发展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企业4个,300万元以上的企业5个,工农业总产值由93年的9464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3.07亿元;财政税收由93年的136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908万元。

竹根镇为五通桥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该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岷江、涌澌江、茫溪河纵贯全境,国道213线穿境而过中,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陆交通。2000年以来新建城镇干道6.8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6平方米;城镇日供水能力提高到3.6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城区“水、电、气、路、话、视”六通目标全部实现,实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四大工程,城镇面貌大为改观。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环境,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伴随其它投资软环境的改善,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工业园区迅速扩大,目前全镇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4290户,年创利税1200多万元;振静皮革、明宗稀土、永祥树脂、锐丰冶金等10余家民营企业落户新华工业园,极大地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2003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25亿元,镇财政收入完成1600万元。

BB市各重点镇及试点镇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环境吸引了包括劳动者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进入城镇,给城镇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持续发展潜力。

三、经营城镇,多元化获取建设资金

城镇经过有效经营,生地变熟地,地价因为城镇区域价值提升而增值,城镇其它资源也随着城镇价值的提高而提升,政府根据规划及市场需求适时出让土地及其它资源换取建设资金;运用市场手段,以独特的城镇优势、特色科学的城镇规划、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活环境为基础条件,积极包装、宣传小城镇,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和乡镇企业在中心镇集中建设,吸引农民务工回流资金建设小城镇。

犍为县在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多方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一是对区域内土地严格实行“七统一”,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2003年1-10月土地供应总收益7900多万元;二是对犍为、罗城两个水厂和天然气公司实行经营权有偿转让,向社会公开拍卖,有偿转让达8000多万元。三是市政公用设施实行有偿使用和转让,实现三轮车、公交车、出租车经营权转让,户外广告设置有偿使用、人行道占地经营收入达285万元。仅此三项,政府获得经营城镇收入1.7亿元,为该县进一步建设城镇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良好的城镇环境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玉津镇旧城改造,2003年1-11月共吸引资金8365.5万元,新开工面积达18.59万平方米。

金口河区永和城关镇过去采用财政出一点、社会集资一点的资金筹集方式,小城镇建设资金较为缺乏,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城镇经济发展。1998年后,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城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争取国债资金200万元,向银行贷款100万元,自筹资金100万元,建成一座日供水能力达8000吨的水厂,基本解决了该镇生产、生活用水供需矛盾;通过招商引资对旧城进行改造、建设和经营,政府未出一分钱,启用民间资金3979万元,改造旧城3.9万平方米,建成商用门市2.33万平方米,住房12.71万平方米,道路5条。经过6年经营,永和城关镇基础设施已趋近完善,为镇域经济发展和城镇规模扩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沙湾区嘉农镇地处XXX市、市中区、沙湾区交汇处,大渡河、成昆铁路、省道103线、苏沙公路纵贯全镇,构成便捷的水陆交通网络,有“金三角”之称,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试点前城镇规模小,建成区仅0.2平方公里,人口2309人。1995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以来,形成了“以大渡河岔河为界,在‘旧城设立中心,河心舟坝设副中心’的总体规划”,并多方筹集资金经营城镇。积极争取省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落实税收返还乡镇;抓住苏沙公路改扩建契机,融资420多万元,打通了宽30米,长1.1公里的嘉兴大道;根据政策,积极争取“农转非”指标,筹措50万元用于旧城街道的整治改造;抓住外出返乡热,适当降低收费标准,提供便捷服务,吸引个体户进入城镇市场经营;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出让土地使用权收益达900万元,全部用于自来水厂、街道修建及绿化亮化等附属设施工程;对镇政府投资兴建的自来水厂公开出让所有权,实行公用设施企业化经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用项目,燎原村、王场村筹措社会资金250万元兴建总面积为10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经过9年城镇经营,目前嘉农镇建成区面积已达2.1平方公里,增长近10倍;城镇人口增加到5865人,增长1.5倍多,城镇化率达到23%。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镇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我市大部分小城镇,尤其是各重点、试点小城镇积极经营城镇,出让土地使用权、公用设施所有权使用权、特许经营权获取建设资金,或是直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城镇建设中,缓解了城镇建设中的资金困难问题,促进城镇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目前我市经营城镇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说,我市城镇经营属于初步阶段,区域发展也极不平衡,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大部分城镇底子薄,基础设施薄弱,经营起步难;部分地方缺乏经营城镇的理念及方法;不按经济及市场规律经营城镇等等,在我市较为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整体薄弱

由于经济基础原因,我市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少必要的配套设施,城镇辐射能力不强,吸引力不大,难以起动城镇经营。市中区26个乡镇中8个乡镇的基础设施体系较完善,投资环境较好,而其余18个相对边远的乡镇基础设施残缺,投资环境差,城镇体系发展极不平衡。沐川县城镇化水平仅有17%,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环卫等配套设施,甚至有62.2%的乡镇以路代街。

(二)失地农民保护有待提高

在城镇建设中,按规划因法定项目征用农民土地实属必然,但同时必须做好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工作,针对土地对于农民具有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的双重作用进行补偿。目前,我市在对农民征地补偿工作还有待加强和改进。XXX市在修建乐峨路对农民征地时,由于赔偿依据的文件过早,造成部分农民失地、失业、失家园,“脱富致贫”。但在实践中,已经有有益的尝试,市中区高新区着力解决区域内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组织农民工进行岗前技能培训,10家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将新增一批就业岗位。高新区已与今年下半年投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好靓公司达成协议,为区内失地农民提供400个就业岗位,其中30名技术骨干岗位将从这批骨干岗位将从这批农民工中产生。

(三)城镇经营缺乏产业支撑

经营城镇必须立足于经济状况、地理条件等等客观因素,尤其是镇域产业支撑。缺乏产业支撑,一方面城镇无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容纳较多的城镇人口,极大制约城镇规模扩大。另一方面,没有产业基础,难以吸纳资金进入镇域兴办企业,缺乏投资吸引力,无力形成经营城镇之必要条件。但大部分乡镇经济中,农业仍以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工业停留在小作坊类的加工业,第三产业因分工不足而导致市场容量有限,造成集镇只是单一的农民交换产品场所,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无法进行城镇经营活动。据BB市城镇数据资料统计,97个建制镇与排名后30名建镇平均数比较如下:

(略)

小城子中心学校政治理论和师德建设 篇5

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一、小城镇建设方面

(一)希依提墩乡现状

1、人口现状:希依提墩乡现有居民人口13631人、总户数2815户,其中农业户数2429户12489人,非农业户口386户1142人。

英也尔村(1村)161户903人,其中农业户数152户888人、非农业户数9户15人;

英吾斯塘村(2村)294户1581人,其中农业户数263户1498人、非农业户数31户83人;

希依提墩村(3村)317户1721人,其中农业户数291户1648人、非农业户数26户73人;

琼库尔买亥来村(4村)607户2514人,其中农业户数442户2011人、非农业户数165户503人;

英买亥来村(5村)163户765人,其中农业户数159户745人、非农业户数4户20人;

英阿瓦提村(6村)192户1148人,其中农业户数188户1139人、非农业户数4户9人;

依格孜艾日克村(7村)105户588人,其中农业户数103户575人、非农业户数2户13人;

喀克夏勒村(8村)100户507人,其中农业户数96户493人、非农业户数4户14人;

尤库日卡帕克阿斯提村(9村)74户358 人,其中农业户数73户356人、非农业户数1户2人;

托万卡帕克阿斯提村(10村)户 人,其中农业户数96户372人、非农业户数1户2人;

苏帕墩村(11村)143户653人,其中农业户数138户646人、非农业户数5户7人;

艾日克坎土曼村(12村)86户462人,其中农业户数86户462人、非农业户数0户0人;

一农场(13村)227户1148人,其中农业户数221户1141人、非农业户数6户7人;

二农场170户653人,其中农业户数117户502人、非农业户数53 户151人;

乡巴扎77户251人,其中农业户数3户9人、非农业户数74户242人。

乡集镇区域(主要指乡巴扎、二农场、琼库尔买亥来村)854户3418,其中农业人口562户2522,非农业人口292户896人。

希依提墩乡居民主要从事粮棉、瓜菜种植、畜牧养殖以及外出务工等,2009年全乡人均纯收入3999元。

2、交通现状:希依提墩乡集镇区主要对外交通为S310、S215(巴莎公路)两条省道。此两条省道管辖权属于自治区公路局,在县域范围内属于麦盖提县交通局,在乡域范围内属于希依提墩乡养路站。省道S310线在希依提墩乡集镇区范围内长1.4公里;省道S215线在希依提墩乡集镇区范围内长1.8公里。

集镇区范围内以省道S310、S215线交汇处十字路口为中心,向东至希依提墩乡道班为S310线(麦岳公路),里程1400米,路面正在重修当中;向西至希依提墩乡轧花厂为土路,里程500米、宽20米;向南至希依提墩乡原加油站为S215线(巴莎公路),里程2000米;向北至希依提墩乡新文化站为S215线(巴莎公路),里程500米。

3、供电现状:希依提墩乡现无变电站所,用电来自牌变电站引出的两回10KV线路供电。近5-10年年总用电量720万KW、最大负荷为2400KW。

4、供排水现状:希依提墩乡自来水水源采用地下水,水源位于乡政府以东4公里处,无水厂,依靠潜水泵抽水,水质状况一般,现有水塔1座,供水能力差、水压小,日均供水1100方左右,全乡供水受益户490户(主要为乡巴扎区域范围内包括琼库尔买亥来村315户、英买亥来村65户、二农场60户、乡巴扎50户),普及率达17.4%。主管道全乡已铺设完毕,达47公里,主管道管径25公分。

排水设施主要为明渠,在乡集镇区域主要为S310线两边各有1条宽为1.5米,深度1米的梯形明渠连接其他引水渠道。其他以小渠、毛渠为主。

排污设施无。

5、供热现状:希依提墩乡没有集中供热锅炉房,居民采暖等使用废弃木材、枯枝、煤以及其他土燃料。

6、环卫现状:希依提墩乡环卫设施欠缺,环境卫生较差,生活垃圾主要以填埋等处理方式为主。镇区绿地面积较少、无广场等基础设施。

7、乡机关办公住宿现状:乡机关占地14697.96平方米,其中机关办公楼,长42米、宽11.5米,占地面积483平方;“4211”第一办公区,长59.5米、宽14.3米、占地面积850.85平方;“4211”第二办公区,长20.5米、宽7.25米,占地面积158.87平方;

机关干部单身宿舍(土木结构危房)长60米、宽8.3米占地面积498平方;干部宿舍(砖木结构危房),长37米、宽6.7米,占地面积247.9平方;

值班室,长8.2米、宽5.5米,占地面积45.1米;应急排宿舍(危房),长8.7米、宽6米,占地面积52.2平方;原学区办公室(危房),长24米、宽9.5米,占地面积228平方;企业站办公室(危房),长18.2米、宽6米,占地面积109.2平方;司法所办公室,长18.3米、宽5.5米,占地面积100.65平方;军械库库房(砖木结构危房),长10米、宽6.5米,占地面积65平方;广播站办公室(砖木结构),长13米、宽8米,占地面积104平方;库房(砖木结构),长15.6米、宽7米,占地面积109.2平方;厕所(危厕),长10.5米、宽2.5米,占地面积26.25米。

8、教育现状:全乡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所,教职工总数165名、53个教学班级,中小学生总数2050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15.04%。其中,三年制中学1所,共有教职工65人、14个教学班级、学生630人,学校占地面积26640平方、建筑面积4720平方;六年制乡级中心小学1所,共有教职工48人、15个教学班级、学生610人,学校占地面积14085平方、建筑面积2186平方;

六年制村级小学4所,共有教职工52人,在校学生810名。其中英吾斯塘村小学(2村小学),教职工16人、7个教学班级、280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8400平方、建筑面积993平方;英阿瓦提村小学(6村小学),共有教职工12名、6个教学班级、197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9156平方、建筑面积786平方;苏帕墩村小学(11村小学),共有教职工12名、6个教学班级、210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16211平方、建筑面积821平方;农场小学(13村小学),共有教职工12名、5个教学班级、123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10549平方、建筑面积732平方。另外,全乡现有“双语”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312名。2009年,全乡小学生均校园占地面积为48.71平方米;初中生均校园占地面积为36.14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4.7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6.3平方米;

2008年-2009学年,全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18%;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7.05%;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69%;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24%;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6.19%。

9、卫生医疗现状:希依提墩乡现有卫生院1座,个体诊所2家,村卫生室13个。卫生院占地面积为15820平方米,门诊面积200平方米,住院部面积为280平方米,妇检室面积172平方米,各种医疗项目房面积为1152平方米。现有病床30张,职工总数35名,其中:业务人员30名、聘用人员5名,从事临床25人、妇幼保健3人、预防4人、财会3人。

卫生院技术人员年龄结构:50岁以上4人,40岁至49岁6人,40岁以下25人;职称结构为:中级职称3人、祝你13人;学历结构:本科1人、大专4人、中专30人。

10、商业网点现状:希依提墩乡镇区沿街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乡政府周围、S310省道、S215省道希依提墩乡交汇处十字路口四周。集镇区域共有各类商铺、饭馆、摊点135家,经营面积达3000平米左右,主要以个体经营主副食出售、零售小食品、小五金等为主。

11、集贸市场现状:希依提墩乡现有农贸市场坐落在乡政府驻地南侧一百米处,市场东侧为乡派出所,西侧为乡客运站及居民区,南侧为琼库买里村一组清真寺及农户居民区,占地面积8亩,共150个摊位,年营业收入不足2万元。市场空间狭小,摊位凌乱,基础设施落后,摊位凉棚均为简易木头凉棚,消防安全难以保障,垃圾污水处理回收场所无处可寻,群众、商贩供销秩序混乱,极大地制约了全乡农副产品销售及市场经济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希依提墩乡是典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基本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差,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以红枣为主可持续增收的自主产业尚未培育起来,集体经济增收缓慢,乡村农民增收难度大。农副产品销售空间狭小,是制约全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农民收入低,资金筹措较为困难;

2、乡集镇区域布局散乱,主要表现在:一是道路不成体系布局混乱;二是居住散乱,不集中;三是没有形成规模工业区,不便于刮泥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3、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建设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有点、供电、给水、排水、消防、环卫、园林、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配套不完善或建筑年久失修,不仅不能满足近期要求,也不能为长远的发展提供保证。

4、集镇区域缺少可用来娱乐、休闲的园林绿地,农村生活环境。

5、小城镇建设中对原住房的产权问题、拆迁问题以及安置问题。

6、小城镇建设中就业的问题,无地农户的再就业问题。

(三)2011-2020年小城镇建设规划

1、小城镇建设定位: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农产品加工和商贸为主的综合性小城镇。建设以乡政府为中心的形成集办公区、文化活动场所、配套设施齐全的居民住宅区、商业区、物流园区、学校集中的社会主义新城镇。

2、基本布局情况:主要考虑城镇总体布局以及重要基础设施布局,界定的希依提墩乡规划区:西至希依提墩乡道班,东至乡轧花厂,南至人事局设施大棚处,北抵集镇中心向北二农场机井处,规划控制区面积94.52平方公里。第一片区:由S215、S310两条省道形成的道路十字中心作为镇区的中心区,规划布置各类公建及公共服务设施,并结合广场、公园、景观绿地及道路绿化带形成镇区的景观中心;中心区的外围分布着居住用地,规划为一类、二类居住用地,形成以居住为主的第二片区,并在居住区集中的地方规划相应的公共绿地;第三片区为居住地外围的生产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及农田果园,第三片区与第二片区之间有生产防护型绿地分隔,形成了既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格局。

3、需新建项目及投资预算:

一是计划新建希依提墩乡农贸市场一座。建设地点位于S215省道(巴莎公路)东侧,距S310与S215省道汇聚丁字路口以北250米处(加油站对面),占地面积50亩,预计投资总额500万元,由对口援建单位全程援建,需要援助资金500万元。

二是计划新建希依提墩乡人力资源市场一座。人力资源市场预计投入200万左右。

三是计划新建希依提墩乡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一座。实训基地位于希依提墩乡信用社旁(原文化站),建设面积20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技能实训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实训培训基地配套设施建设、技能实训培训基地信息化建设,包括厨师累培训场地、农机维修类培训场地、摩托车汽车维修保养类培训场地、美容美发累培训场地等,项目总投资600万元。

4、需改造提升项目及预算:

一是改造提升以乡政府为中心的政府机关、站所集中办公区,占地200亩,以及乡政府机关干部住宿条件改善项目;

二是将镇区现有的两所学校(乡中学、乡中心小学)建设为中、高年级分开的乡级小学。

三是建设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将新建文化站扩建为具有地方刀郎文化特色的乡级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刀郎舞及中老年健身中心、刀郎农民壁画观赏中心。计划占地100亩,其中文化站配套设施计划建设资金20万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8万元,人员培训2万元。

7、需援建方投资项目及预算:

一是建设水、电、暖、天然气、污水垃圾处理场设施齐全,达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标准的集中住宅区,占地300亩,入住人口达到3500人;

二是在乡政府驻地南侧,结合现有林地建设一处1.45公顷的绿化广场,其内配置喷泉、雕塑等建筑,提高乡镇的景观形象和文化品味。

三是供排水建设,计划新建50立方水塔一座集变频调速装置。规划水厂位于集镇区域东郊,需配备相应水处理设备,规划水厂占地面积2亩。

四是电力建设,规划在中心集镇区西端建设一处35KV变电站,35KV变电站10KV线路二回,对乡域实施供电。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

(一)村庄基本情况(后附地图一副)

一是安居房方面:希依提墩乡截止目前以完成抗震安居建设2335套,仍有907户需建设安居住房。其中砖木结构所占比例为3%、泥土房结构所占比例为29%,木板夹心所占比例为78%。人均住房面积为26.41平方。

英也尔村(1村)已建安居房140户506人,未建安居房111户359人,已建未完成安居房12户43人;

英吾斯塘村(2村)已建安居房271户1107人,未建安居房89户435人,已建未完成安居房9户39人;

希依提墩村(3村)已建安居房273户1120人,未建安居房139户601人;

琼库尔买亥来村(4村)已建安居房348户1630人,未建安居房181户875人,已建未完成安居房3户12人;

英买亥来村(5村)已建安居房159户537人,未建安居房69户228人;

英阿瓦提村(6村)已建安居房223户913人,未建安居房58户233人;

依格孜艾日克村(7村)已建安居房123户515人,未建安居房18户73人;

喀克夏勒村(8村)已建安居房126户487人,未建安居房5户 20人;

尤库日卡帕克阿斯提村(9村)已建安居房39户190人,未建安居房12户58人;

托万卡帕克阿斯提村(10村)已建安居房90户275人,未建安居房31户97人;

苏帕墩村(11村)已建安居房132户575人,未建安居房19户78人;

艾力克坎土曼村(12村)已建安居房81户373人,未建安居房18户89人;

一农场(13村)已建安居房217户840人,未建安居房82户308人;

二农场已建安居房113户402人,未建安居房75户244人,已建未完成安居房2户7人。

乡集镇区域(主要指琼库尔买亥来村、二农场、乡巴扎)已建安居房461户2032人,未建安居房256户1119人,正在修建抗震安居房5户19人,其中砖混结构所占比列为4.6%,土块房所占比例为35.5%,木板夹心所占比例为59.9%。人均住房面积26.7平方米。

二是低保方面:全乡共有低保户779户1852人,其中农村低保699户1718人、城市低保80户134人。另全乡有五保户61户65人。英也尔村(1村)农村低保56户112人、城市低保6户10人;

英吾斯塘村(2村)农村低保98户217人、城市低保8户14人; 希依提墩村(3村)农村低保81户215人、城市低保6户9人; 琼库尔买亥来村(4村)农村低保123户335人、城市低保42户71人;

英买亥来村(5村)农村低保41户117人; 英阿瓦提村(6村)45户143人;

依格孜艾日克村(7村)农村低保37户90人、城市低保1户2人;

喀克夏勒村(8村)农村低保31户62人;

尤库日卡帕克阿斯提村(9村)农村低保20户38人、城市低保1户1人;

托万卡帕克阿斯提村(10村)农村低保25户45人; 苏帕墩村(11村)农村低保29户52人; 艾日克坎土曼村(12村)农村低保21户60人;

一农场(13村)农村低保55户125人、城市低保1户1人; 二农场农村低保37户107人、城市低保80户134人。三是“四老”方面:全乡截至目前共有“四老”人员59户60人,另有16人已上报但未审批。

其中英也尔村3户3人;英吾斯塘村7户7人;希依提墩村6户6人;琼库尔买亥来村5户5人;英买亥来村7户7人;英阿瓦提村6户6人;依格孜艾日克村3户3人;喀克夏勒村4户4人;托万卡帕克阿斯提村6户6人;苏帕墩村2户2人;一农场5户5人;二农场3户4人。

(二)希依提墩乡新农村建设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投资1万、援建方提供1万、村民自筹3万的原则,群众建房积极性非常高,但是考虑到资金问题,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建设的方式是集中统一建设还是就原址改造提升?

(三)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困难和问题,如何破解?

1、资金短缺问题:希依提墩乡目前正处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时期,以红枣为主的产业正在培育阶段,农业生产居民储蓄少,建房资金短缺;

2、土地使用权的问题;

3、拆迁困难问题;

4、新农村建设中就业的问题;

4、乡党委、政府积极热情推进新农村建设,但相当部分的农村和农民反映冷淡,不积极、不主动,很多地方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的怪现象。

破解上述难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与帮助;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指导;需要乡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大力发展经济,为人民群众增收。

(四)基本设施配套如供排水、照明、道路、电信、供气、绿化等投资估算。

按照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连片的原则,建设低层高密度经济适用房800余户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每户农民建设8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抗震住房一套,并配套建设300平方米的暖棚一座,50平方米的棚圈一座,水冲式厕所一座,沼气池一座的现代农民新居室。实现村、组主要道路硬化柏油,完成自来水入户,使农民不再为水电发愁。

1、配套设施:水路、电网、气暖配套设施、卫生所(院)、垃圾处理区、治安管理区、公厕配套(一池三改)区、蔬菜生活品供应区、消防区、办公和刀郎文化活动场所、商业区、物流区、乡中心学校校区、乡养老及孤儿院、居民图书馆、绿化工程、农产品初加工区、多浪羊为主的庭院养殖及庭院经济区。

2、多元化附属配套设施:融入本地特有的刀郎文化,打造刀郎舞及中老年健身区、刀郎农民壁画观赏区、刀郎民族风味饮食文化区。

3、计划建设6个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指沿S310线、S215线的英也尔村、英吾斯塘村、希依提墩村、琼库尔买亥来村、英买亥来村、英阿瓦提村以及集镇区域的乡巴扎、二农场)休闲文化娱乐场所,计划投资3900万。

(五)县委、县政府及乡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一是乡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做好群众的思想宣传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二是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上一篇:XX年大四学生党员的思想汇报下一篇:Static成员变量,static成员函数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