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论文--兴趣是英语教学最好的老师

2024-06-28

英语教学论文--兴趣是英语教学最好的老师(精选11篇)

英语教学论文--兴趣是英语教学最好的老师 篇1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兴趣索然,被动接受。这种唯我独尊,远离学生的教学态度,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利,效果不佳。我认为,只有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向学好英语迈进,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兴趣 教学 学生

1、兴趣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学习的催化剂,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心理学上提到,所谓兴趣,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倾向性的一种心理现象。兴趣的基础在于需要,对需要的满足就是成功,这种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即产生新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兴趣就是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动力,这就是求知欲。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而英语语言习惯的形成和交际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记忆。因此,英语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无疑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2、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既然如此重要,要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2.1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因其所处特殊的年龄阶段,逆反心理相当严重,假若教师一味以严厉的姿态出现,凡事批评当先,往往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久之,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畏惧也引发到所教课程的厌恶,更不要说有学习兴趣了。因此,要使学生学好英语,必须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可以说,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

作为老师,应当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绝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每个学生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平等对待和公正评价,这样他才会对这位老师产生好感,有兴趣,才能以正常的健康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难处,掌握其心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热情帮助。一个能尊重学生,体贴学生的老师,学生同样也会尊重他,喜欢他,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好英语,学好英语的基础。

2.2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最新改版的初中英语新教材(JEFC)内容大都是真实的、自然的交际情景,这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教师可灵活运用教学大纲规定的复习(Revesion)、呈现(Presentation)、操练(Drili)、练习(Practice)、和巩固(Consolidation)五个教学环节,让每一堂课都上得精彩、有效。要做到这一点,采取直观教学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使英语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形象,而且更能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具体方法有:

a.利用实物。在教单词、句型的过程中,如果把新单词跟实物联系起来,一定能使学生的兴趣大增,达到生动形象之效果。如:教单词apple,orange,pencil,dask等时,教师可以准备实际的物品或随时指出这些东西。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实物,或发动学生自己制作,学生运用自己制作品进行训练,效果更佳。比如在教有关颜色的单词时,教师可带一盒颜料或多种彩纸,在一张白纸上教一个单词就填一小块颜色或贴上一张彩纸,这样学生从音、形、意多方面感知、理解和速记,轻松又有效。

b.创设情景。新教材是以“语言交际为原则”编写的。其本身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相当多的情景会话和描述。如果我们把书本上面的内容搬到生活中来,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动作表演等手段进行情景教学,既可使课堂生动活泼,又可以培养学生在实情实景中的交际应付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第三册的现在完成时态时,可先叫一个学生:“Please close the door.”学生走过去关门,老师问全班同学:“What does he doing?”学生回答:“he is closing the door.”关好门后,再问:“What has he door?”然而启发学生回答:“He has close the door.”紧接着把这两句话写在黑版上,并带读。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可再举例,让一女生擦掉黑版上的字迹,同时问她:“What are you doing?”“I am cleaning the blackboard.”擦掉字以后问:“What have you done?”并帮助她回答:“I have cleaned the blackboard”。同学们跟着复述,教师板书这两句话,并给出现在完成时的主要用法之一表明过去的动作对现在产生的影响和结果,构成形式;助动词have/has+动词的过去分词(p.p),如此旧句型引出新句型,旧时态过渡到新时态,学生既感兴趣,又不感到陌生和突然,很快就接受。

另外,有许多课文还可以改成小短剧,在复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当角色,上台表演。比如,第二册第111课“The Tiger and Monkey”,就是一个很好的短剧材料。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Tiger”和“Monkey”进行精彩的对话表演。配以适当的表演,定能加倍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向理解和记忆,又能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觉得学习英语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c.利用简笔画。简笔画是最简单,最实用,也是极有趣的一种教学工具。有人说一幅画值千字,这一说法恰到好处的表明了简笔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引出新单词,提出新句型,操练句型,复习旧句型,还是讲解课文都可以运用简笔画。简笔画的优点在于可使课文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且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师生一同分析、讨论简笔画的进程中,教学内容自然呈现,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d.课堂小游戏。课堂小游戏是使学生轻松而乐于参与教学的又一种妙法。初一教材中经常做的“Pollysays”游戏就很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如在巩固初二的第31课时,就可以依课文内容要求六名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竞猜“Who has eraser?”通过这种既有主角,又有全班同学参与的游戏,不但使学生只是得以巩固,更能在大范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2.3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语言实践机会。课外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自由地学习和锻炼。

课堂教学中提到的英语游戏,也是课外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之一。游戏的形式不胜枚举,只要老师多动脑筋,或者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编出一些实用有趣的游戏是很有意义的。此外,开展英语竞赛,举行英语晚会,英语朗诵,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讲座,开辟英语角,出英语板报、墙报等等,都是英语课外活动的很好形式。

英语教学论文--兴趣是英语教学最好的老师 篇2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把人生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生存、安全、归属和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 由于父母的抚养, 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已基本解决。那么紧接着的是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爱情, 而是对爱以及被爱的归属感的需要, 可以是朋友之间的友情、同学之间的关心、老师的爱护等多方面的情感。尊重的需要是指自己的习惯、爱好、人格、兴趣、思想等受到别人的尊重, 从而产生自信心, 感觉到在这个世界的价值。

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使得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关爱和平等。很多时候我和自尊心的。要把成绩和纪律分开, 并且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同学之间不存在好坏、看得起看不起之分。甚至老师和学生也是平等的, 知识面前无大小。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在人格上认同老师, 并和老师产生亲和力。这一点是能否构建快乐课堂教学的关键。记得有这样一个事情, 北大校园里, 走来一位背着大包小包前来报到的外地同学, 他实在太累了, 便把大包小包堆放在路边。正见一位长者走来, 他便上前说道:“劳驾, 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后, 他便轻轻松松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过去了, 老人依然尽心尽职地完成他看包的使命。这位同学办完了手续, 谢过老人, 便走开了。几天后的开学典礼上, 他惊讶地发现, 那位老人竟坐在主席台上, 他就是北大的副校长、驰名中外的大学者季羡林教授。这样的校长和老师, 这样的行为, 对学生行为以及人格所产生的影响, 远远超过你说一百次所产生的影响。语才是教学的核心。

当然, 老师与学生的这种亲和力只是基础, 要使学生感到学语文的乐趣还必须有一定的技巧。

首先是幽默的语言和渊博的知识。上课的过程中, 贫乏的语言, 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 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成一条由高到低再到高的曲线, 中间是效率最差的。要打破这个类似曲线的过程, 用压制的手段, 往往引起学生的反感。这时候, 一句幽默的话最能起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效果。一个能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都能说的老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次是构建对话的教学模式。老师备课的时候多备一点, 但不是让老师来讲, 而让学生来阐述, 以问题为纽带, 以探索的过程为目的。这样的话, 学生的积极性才会被带动起来, 并且, 在探索的过程中, 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没有问题的课是失败的, 没有问题的学生也得不到进步。这决定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并且能独立地解决这些问题, 他们便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我们不要在学生回答错了之后, 简单地加以否定, 必须发现学生问题中的闪光点, 并找出偏差的原因, 这样, 学生学到的知识可以延伸到课外。

再次老师要与学生同行、同乐、同苦。我们要了解学生学习中最头痛的是什么。比如作文, 那么老师与学生同写作文, 互评, 互赏。比如阅读, 我们同学生一起读课外的文章, 探讨观点, 发表意见, 引申知识。我们不能站在岸上看学生在水里苦苦挣扎, 只有走入其中, 你才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在师生共同的互动的学习中, 你才能真正了解学生。

最后, 学会微笑地对待每个学生。微笑也是一种语言。语文的学习是贯通古今中外的精神遨游, 是快乐的精神享受。我们不能让学生感觉仿佛到了“苦大仇深”的旧社会一样。对孩子们微笑吧!这样孩子们才会对你微笑, 而且是发自内心向你微笑。我告诉学生们见到我不一定非要喊老师, 只要向我笑一下就行了。曾有学生在抽样调查时提出这样一个意见:“某某老师, 你一进教室, 我们仿佛一下到了封建社会。为了你的健康, 对我们微笑吧!”是啊, 孩子们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啊!

兴趣是学好英语最好的老师 篇3

新目标英语教材已经使用了三年,尽管这套教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对于大部分农村的中学生来说,英语在他们的脑海中依然是一个字——“难”,究其原因,主要与以下两方面有关:

一、观念落后,兴趣不高

对于大部分的农村家长来说,孩子会算账能识字就行,因为这些在生活中有用,而对英语的态度则是为了考大学,否则学了也没用。在农村,考大学只是一小部分学生的事,所以学英语也只是一小部分学生的事。正因为这种对英语学习的落后观念,使大部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

二、基础较差,兴趣不高

农村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这导致农村的初中英语教学非常困难,要想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英语成绩,就要在课堂上下工夫。而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志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的:

一、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引发兴趣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增加了许多新鲜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与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3为例,本单元的话题为Why do you like koalas?课上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树袋熊、大象、老虎、熊猫等动物以及它们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的动物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堂记住了所学内容,教学效果极佳。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情景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大特点,依据学习内容创设语言环境,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最好手段,也是学生练好口语的最佳方式。这样做,学生的兴趣高,参与意识强,他们会感到上英语课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可能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新旧联系,启发兴趣

新旧联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法则,它着眼于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重现有关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支点。这不仅能降低新知识学习的难度,而且能更好地巩固旧知识。在英语教学中,记忆单词是一大难关,如果机械地让学生读背抄写,很容易使他们厌倦。因此我在教新词时,经常采用启发诱导、新旧联系的方法,只要能和学过的词联系上,就尽量让学生自己作比较。他们纷纷找出拼写相近的词,有的加头,有的换尾,比较长的单词就把它们按音节分开记忆。在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新词后,再让他们找出所学词的反义词、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同音异义词等相关词。这样做不但使他们化难为易地掌握了新词,也使他们轻松地巩固了已学过的单词。

四、利用图画,诱导兴趣

实物虽然是英语教学的最好教具,但有一些东西不便带进课堂,可采用图画进行教学。图画包括课文插图、教学挂图、照片、贺卡及其他教学图片等。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收集或制作一些图画或图片,有时从网上下载,有时请学生帮忙绘制。如没有挂图和图片,就运用简单易操作的简笔画。简笔画不仅简单易画,而且风趣幽默、省时省力,寥寥数笔就能表达出丰富的语言信息。让学生通过形象理解所学内容,可拓宽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兴趣

轻松愉欢的英语歌曲是一种美的艺术,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锻炼人的听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可适当加入歌曲,以歌促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课外开辟第二课堂,看英文电视,办英文报纸,进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实行“三、三座”,保持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座位对一个同学来说很重要,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三、三座”很适合学生。所谓“三、三座”,就是把学生排成三人一桌,中间是一个优生,左边为一个边缘生,右边为一个学困生。在活动中他们之间可以互相带动,共同参与;在课下他们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从而使到优生更优,学困生也不至于掉队。

总之,兴趣是强有力的催化剂、稳定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使他们愉快地、主动积极地投入英语学习,从而取得好成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篇4

如,猜猜老师宿舍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猜出后,考试后打个电话给老师。

()最小的质数。

()2和3的最小公倍数。

()最小的合数。

()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但它是奇数。

()比所有自然数的公约数少1的数。

()5的最大约数。

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26482105”,考后按这个号码拨出去,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老师,学生会感到十分有趣。把试题寓于猜迷之中,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了学生。“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将会“吃”的有滋有味。这样的题目,学生才乐做,才爱做。

一位农夫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

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

物理学家将篱笆拉开成一条长长的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认为围起半个地球总够大了。

数学家好好嘲笑了他们一番。

他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然后说:“我现在是在外面。”

对数是中学初等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当初是谁首创“对数”这种高级运算的呢?在数学史上,一般认为对数的发明者是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的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J·Napier,1550~1617)男爵

在纳皮尔所处的年代,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刚刚开始流行,这导致天文学成为当时的热门学科可是由于当时常量数学的局限性,天文学家们不得不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计算那些繁杂的“天文数学”,因此浪费了若干年甚至毕生的宝贵时间

纳皮尔也是当时的一位天文爱好者,为了简化计算,他多年潜心研究大数字的计算技术,终于独立发明了对数然而,纳皮尔所发明的对数,在形式上与现代数学中的对数理论并不完全一样在纳皮尔那个时代,“指数”这个概念还尚未形成,因此纳皮尔并不是像现行代数课本中那样,通过指数来引出对数,而是通过研究直线运动得出对数概念的

那么,当时纳皮尔所发明的对数运算,是怎么一回事呢?在那个时代,计算多位数之间的乘积,还是十分复杂的运算,因此纳皮尔首先发明了一种计算特殊多位数之间乘积的方法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1)0,1,2,3,4,5,6,7,8,9,10,11,12,13,14,„

(2)1,2,4,8,16,32,64,126,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

这两行数字之间的关系是极为明确的:第(1)行表示2的指数,第(2)行表示2的对应幂如果我们要计算第二行中两个数的乘积,可以通过第一行对应数字的和来实现比如,计算64×256的值,就可以先查询第一行的对应数字:64对应6,256对应8;然后再把第一行中的对应数字加起来:6+8=14;第一行中的14,对应第二行中的16384,所以有:64×256=16384

纳皮尔的这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已经完全是现代数学中“对数运算”的思想了在“运用对数简化计算”的时候,采用的正是这种思路:计算两个复杂的乘积,先查《常用对数表》,找到这两个复杂数的常用对数,把这两个常用对数值相加,再通过《常用对数的反对数表》查出和值的反对数值,就是原先那两个复杂数的乘积了这种“化乘除为加减”从而达到简化计算的思路,不正是对数运算的明显特征吗?

经过多年的探索,纳皮尔男爵于1614年出版了他的名著《奇妙对数定律说明书》,向世人公布了他的这项发明,并且解释了这项发明的特点

所以,纳皮尔是当之无愧的“对数缔造者”,理应在数学史上享有这份殊荣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在他的著作《自然辩证法》中曾经把笛卡儿的坐标、纳皮尔的对数、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共同称为十七世纪的三大数学发明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1749—1827)曾说:对数,可以缩短计算时间,“在实效上等于把天文学家的寿命延长了许多倍”

许多名人喜欢用数学比喻,往往出语幽默、灰谐,好比深山闻钟,记人记忆久远。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号称“悖论之父”,他有四个数学悖论一直传到今天。他曾讲过一句名言:“大圆圈比小圆圈掌握的知识要多一点,但因为大圆圈的圆周比小圆圈的长,所以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比小圆圈大,因此更感到知识的不足,需要努力去学习”。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他有八位好朋友做帮手,使他少犯错误,甚至可以不犯错误。他编了一首歌,读起来非常动听: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来、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

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少错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成名后,曾收到过一位女士的求爱信;“你有一个出众的名声,我有一个高贵的地位。这再者加起来,再乘上万能的黄金,足以使我们建立起一个天堂都不能比拟的美满家庭。”杰克-伦敦连忙回信,他答得很妙:“根据你列出的那道爱情公式,我看还要开平方!不过这个平方根却是负数”。

“电脑算命”看起来挺玄乎,只要你报出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和性别,一按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据说这就是你的“命”。其实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电脑游戏而已。我们用数学上的抽屉原理很容易说明它的荒谬。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或狄利克雷原理,它是数学中证明存在性的一种特殊方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把3个苹果按任意的方式放入两个抽屉中,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这是因为如果每一个抽屉里最多放有一个苹果,那么两个抽屉里最多只放有两个苹果。运用同样的推理可以得到:

原理1 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2个以上的物体。

原理2 把多于m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m+1个或多于m+l个的物体。

如果以70年计算,按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组合数应为70×365×2=51100,我们把它作为“抽屉”数。我国现有人口11亿,我们把它作为“物体”数。由于1.1×=21526×51100+21400,根据原理2,存在21526个以上的人,尽管他们的出身、经历、天资、机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命”,这真是荒谬绝伦!

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人懂得用抽屉原理来揭露生辰八字之谬。如清代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就写道:“余最不信星命推步之说,以为一时(注:指一个时辰,合两小时)生一人,一日生十二人,以岁计之则有四千三百二十人,以一甲子(注:指六十年)计之,止有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人而已,今只以一大郡计,其户口之数已不下数十万人(如咸丰十年杭州府一城八十万人),则举天下之大,自王公大人以至小民,何啻亿万万人,则生时同者必不少矣。其间王公大人始生之时,必有庶民同时而生者,又何贵贱贫富之不同也?”在这里,一年按360日计算,一日又分为十二个时辰,得到的抽屉数为60×360×12=259200。

所谓“电脑算命”不过是把人为编好的算命语句象中药柜那样事先分别一一存放在各自的柜子里,谁要算命,即根据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的组合按不同的编码机械地到电脑的各个“柜子”里取出所谓命运的句子。这种在古代迷信的亡灵上罩上现代科学光环的勾当,是对科学的亵渎。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搜集

对数是由英国人纳皮尔(Napier,1550~1617)创立的,而对数(Logarithm)一词也是他所创造的。这个词是由一个希腊语(打不出,转成拉丁文logos,意思是表示思想的文字或符号,也可说成“计算”或“比率”)及另一个希腊语(数,抱歉,我不知道拉丁文怎么写)结合而成的。纳皮尔在表示对数时套用logarithm整个词,并未作简化。

至1624年,开普勒才把词简化为“Log”,奥特雷得在1647年也用简化过了的“Log”。1632年,卡瓦列里成了首个采用符号log的人。1821年,柯分用“l”及“L”分别表示自然对数和任意大于1的底的对数。1893年,皮亚诺用“logx”及“Logx”分别表示以e为底的对数和以10为底的对数。同年,斯特林厄姆用“blog”、“ln”及“logk.”分别表示以b为底的对数、自然对数和以复数模k为底的对数。1902年,施托尔茨等人以“alog.b”表示以a为底的b的对数,此后经过逐渐改进演变,就成了现代数学上的表示形式。对数于十七世纪中叶由穆尼格引入中国。十七世纪初,薛凤祚的《历学会通》有“比例数表”(1653年,也称“比例对数表”),称真数为“原数”,称对数为“比例数”。《数理精蕴》中则称作对数比例:“对数比例乃西士若往·纳白尔所作,以借数与真数对列成表,故名对数表”。此后在我国便都约定俗成,称作对数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篇5

——谈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滨海县八滩镇第二中心小学孙艾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们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人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探究事物的欲望就会很强烈,同样,如果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课堂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

I.以民主平等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一个特点。课堂上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我通过正在播放的电视剧与同学们正在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孙悟空为什么要打白骨精?”得到齐声回答是:“白骨精要吃它的师傅。”我接着又问:“孙悟空打白骨精为什么要打三次呢?”学生对此问题饶有情趣,从当时学生的表情来看,同学们对此探究之心很强烈,然后,我就顺水推舟,将班级的同学分组探究原因,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己概括对人物性格及本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下课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

就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2.以欣赏表扬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我都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赞扬。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可出创造力,赞赏能出学习兴趣,赞赏必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定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3.以注意倾听的表情激发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我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我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

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譬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时,我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一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这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呵’字非常的形象、传神、有趣。还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当我一问什么是“呵”时,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力迸发。又如《两小儿辩日》,几乎都是学生在疏通文意在争辩。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听的教学模式正是“授之与渔”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科学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4.以平等信任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互评,取长补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一举三得。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而往往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对于作文的评改,我也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实物投影仪师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当热烈真诚的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所有同学都陶醉在这严肃又活泼、平等与信任的气氛中,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改的自豪感。这样不仅让笔者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

脱出来,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力四射,每周六的作文评讲课也成了同学们的周末礼物——开心一刻,收获无限。曾有老师感叹考试“不是考学生,而是考老师”。的确,一次考试,语文老师需几天才能改完,而那时学生早已把考试内容遗忘到九天云外,劳而功小。对此笔者尝试着改革,在上学期,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单元测验我全“放手”:头天考,第二天自评自改,老师讲评时作好评改指导,学生个人无法把握的可询问老师。刚开始实行时,我还真担心学生乱给分数,但从事后收上来的试卷可看出学生还是诚实可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诚实做人的品质。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篇6

九坝镇白盐井小学 陈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就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就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因此,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怎样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对照图文,以“图”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它往往形象生动的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因此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文对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能提高他们深究课文的兴趣,所以对于插图的运用我是非常重视的。例如《草原》一文中,作者抓住了草原美丽的特点,语言优美流畅景色迷人。我先出示了草原的挂图,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欣赏图画中芳草萋萋,一碧千里的草原美景和热情奔放的牧民,指导他们细致观察,然后把课文中重点的段落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图文对照进行填空,品味草原的语言美和景色美。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之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这绿绿的草原,浓浓的情意发出由衷的赞叹,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简笔画就是一种很好的激趣手段。如《詹天佑》的教学,要学生理解詹天佑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的,可从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他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再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詹天佑如何设计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大家对比交流,图文对照,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詹天佑的杰出才干。

二、创设情境,以“情”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单纯地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师生游离于情感之外,文章就显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了。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环境去渲染,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教学《梅花魂》时,我先以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用视频播放游子远离他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游子的心。当学生沉浸在我所创设的情境时,我再以感人的语调诉说游子眷恋祖国的情。学生立刻对游子的乡愁产生了共鸣,并对外祖父的行为予以敬佩。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氛围下得以调动,迫不及待地要学习这一感人的课文。在低沉雄浑的乐曲中,这节课收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又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以一曲崔京浩演唱的《父亲》贯穿全文,让学生在一种父爱如山的音乐氛围中感受阿曼达对父亲极其信任的心情,由于情感得以调动,许多同学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因此说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是教学情感性较强的文章的一种非常有效手段。

三、设疑思考,以“疑”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知识性的课文时,如果依书直说就会使文章枯燥无味,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指导学生设疑、释疑,激励探索,课内课外相结合。如在教学《鲸》前,我先向学生提出疑问:“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从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为此而感到新奇,满脑子疑问: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吗?接着我就引导他们看课外书《世界之最》,让他们从课外书中获得新的知识储备,学习情绪高涨。在上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疑问:“鲸是怎样进化来的?可以分为哪两类?它主要吃什么食物?它是用什么呼吸?它属于卵生动物还是哺乳动物呢?”由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又有了知识储备,再加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之间一问一答,一张一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通过设疑思考,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一堂课后,学生不但知道了鲸原来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因环境发生了变化,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鳍,后肢完全退化,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海洋的生活。还了解到鲸的种类可以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它们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是用肺呼吸,它们是胎生的,靠吃母鲸的奶长大的,属于哺乳动物。我发现学生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知识以外,还有许多疑问,我就引导他们主动设疑,他们提出了:它们的体重有多重?鲸浑身都是宝,有哪些用途?现在鲸的数量急剧下降,我们该怎么做?„„等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让他们互相讨论释疑,并启发他们以创新的角度去思考。一节课后,他们不但从学习中获取了新的知识,认识了鲸这类动物。更开阔了视野,对动物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语文课也有了新的认识。

四、编排表演,以“演”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如寓言、传说、童话等)故事性强,感染力大,适合少年儿童口味,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时,我们应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再现情境美。因此,我在教学这类型的课文时,运用了课本剧表演的方法,以演助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让学生先自学课文,准备有关资料,再分小组讨论编排课本剧,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潜能,创设情境,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如何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得投入,把《草船借箭》一课中诸葛亮怎样同周瑜斗智,怎样借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课本剧表演,使学生在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表演能力。所以在我的教学探索中,课本剧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创设语文环境,驾御课堂的好方法。

英语教学论文--兴趣是英语教学最好的老师 篇7

很多少儿在演唱歌曲时都会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还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很难深入理解歌词内容,以及他们在唱歌时还不够兴奋等。若少儿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来唱歌,那么必然会逐步降低他们学习唱歌的兴趣,甚至还有可能会对唱歌厌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多重视情感投入,用情感交流法来提高少儿的兴趣,要让他们明白:只有让歌唱带有感情,才能够让歌声具有生命力、感染力,才可以打动观众的内心。并且还要教授少儿用不同的音色来表现不同情感的歌曲。例如,在演唱欢快的歌曲时,要富有朝气、富有弹性、富有节奏感;在演唱抒情的歌曲时,要轻柔优美;在演唱激昂的歌曲时,要注意打开共鸣腔体,要做到铿锵有力。例如,笔者在教授少儿演唱《黄河大合唱》时,先领着少儿饱含感情地对歌词进行朗诵,让他们通过朗诵来初步了解歌词;其次,再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将歌词的历史背景向少儿介绍,以便于让他们深刻理解歌词;再次,要求少儿在演唱时要充分打开口腔,通过这种方式,必然能够让歌曲演唱变得有声有色。

二、利用音乐效果渲染情境

音乐可以抚慰情绪,可以激荡心灵,可以启发人的想象和思考,可以表情达意,若能够将其应用到校外少儿声乐教学中,那么必将起到较好的渲染情境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音乐的时候,除了要与教学内容相符之外,还要尽量选择高尚文明、积极向上的时代之音。例如,笔者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父爱如山的情感,特地选择了歌曲《父亲》,让学生闭上眼睛、合上课本,在音乐中去体会所学习到的课文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内容。笔者仔细观察了学生的表情,有的学生寂然遐思,有的学生悄然动容,有的学生深受感动。由此可见,音乐所能够给人带来的“感染”“熏陶”效果是不可估量的。此外,教师要多设置生活情境,最大限度地刺激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便于他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正确、迅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三、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

少儿正处于好胜不服输、自尊心强、荣誉感强、自我表现欲强的阶段,因此,在少儿声乐教学中,可以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来提高少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围绕着少儿声乐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小竞赛,营造出一种良性循环的竞争气氛,让学生在参与竞争中获得知识、获得能力。比如,某县文化馆近日就举办了少儿声乐比赛,比赛中,小选手们都精心准备了优秀曲目参加比赛,为评委和观众带来很多耳熟能详的少儿经典歌曲,像《小海军》《祖国祖国我爱你》《中华小二郎》和《邮递马车》等。小选手们一个个信心满满地走上台,展示了自己的独特风采。他们稍显稚嫩但认真的表演不仅得到评委们的认可,也让这些小选手增强了学习声乐的兴趣。

四、注重氛围,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少儿能够将优美的歌声演唱出来,还需要让他们在歌唱过程中加强形体与表演的有机结合,以便达到“形”“情”“声”三者并美的新体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指导。良好的精神状态往往是歌唱的基础和前提,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行之有效的心理状态引导。在唱歌之前,教师要为少儿创造出良好的歌唱环境和歌唱氛围,让他们能够不怯场,能够尽快地进入到歌唱状态;适当表扬少儿的进步,要让他们能够保持高亢、高涨的歌唱状态。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少儿的实际情况做到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少儿各自不同的差异,分别教学。例如,笔者曾经教授过一个经常唱歌跑调的少儿,经过几次接触之后,笔者认为唱歌跑调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不能很好地对音准进行分辨,于是进行了将近半年的听觉训练,大幅度提高了这个少儿的音准能力,自此之后,再没有出现唱歌跑调的情况。由此可见,声乐是可以后天训练的。

五、结语

总之,恰当地在校外少儿声乐教学中加强学生兴趣引导,可让少儿声乐教学充满魅力,也能够让学生获得能力、知识、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重视子女的素质教育,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参加了校外少儿声乐学习的行列,声乐学习有利于完善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修养,有利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少儿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待完善的重要阶段,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让少儿亲身感受。大量的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外少儿声乐教学离不开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少儿声乐,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裕华.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校外少儿声乐教学的设计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13(0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篇8

兴趣是怎样形成的

如果一个人对做教师比较感兴趣,那么这个人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我感到在潘家小学和条件同样非常艰苦的其他几所农村学校工作时,尽管生活艰苦(每天步行5里路上班,中饭自己做),课务很重(每周23节课),但工作一点没有感到累和苦。调到实验小学后,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并没有感到多少甜蜜。1983年至1984年我多次获得县级荣誉,是前马乡老师中获得荣誉数量最多、档次最高的人.并且于1984年人了党、于1985年担任了中心小学的教导副主任,但我并没有多少荣誉感。相反,我调入实验小学后,削职为民,长达十几年没有获得任何荣誉(包括校级先进),但一点没有失落感。像这样,一个人生在苦中不觉苦,处在福中不知福,有了荣誉不激动,没有荣誉不消极,就说明这个人对从事该项工作有了兴趣。

我对教师职业有兴趣,工作中心态就比较平和。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我不自卑,工作报酬不高我不计较,工作成效不被认可我不失望,丁作取得成绩我不张扬。

如果进一步追问,做教师的兴趣从何而来?我感到三分之一是固有的,三分之一是时代造成的,三分之一是环境影响的。

据我母亲讲,我小时候,父亲抱着我逢人便说“我们生了个芮先生”。我比较喜欢做教师,可能和父母亲从小的心理暗示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工作的年代是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自主选择余地少,自主发展空间小,处于党叫干啥就干啥的时期。国家安排你做教师感到天经地义,似乎不能也没有必要不感兴趣。

在我的记忆中,工作至今从来没有领导和同事约束、批评和指责过我,更多的是领导与同事关心、帮助和赞赏我,这使我在工作中非常开心和自由,也就对当老师逐步有了兴趣。记得在潘家小学上班没几天,我向校长提出想听听老教师课的请求,结果校长反而说我是科班出身,要我上一堂公开课让其他老师学习学习。没过几天,全校所有老师(共5位)居然非常虔诚地听了我的一堂数学课,评课时还说我的课上得相当不错,这使我既将信将疑,又受到莫大鼓舞。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由于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家庭经济条件差,我长相勉强及格又生性害羞,讨个理想的老婆便成了难题。学校许多老师志愿为我做红娘,打着灯笼到处为我找对象,这使我非常感动,同时也美梦成真,找到了一个漂亮、贤惠的妻子。说实话,想当年,如果老师们不帮忙,凭我那副德性,说不定就是光棍至今。1985年,可能因为我教学上取得了一点成绩,中秋节那天,教研室居然请我到溧阳宾馆吃饭。这是我第一次在溧阳宾馆作客,第一次知道世上还有这么多我从来没有吃过的好菜。

兴趣在锻炼中发展

如果兴趣不能转化为教育教学水平,那么这样的兴趣就不大可能长久。个人觉得兴趣转化为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是锻炼。说句极端的话,只要锻炼机会足够多,白痴也有可能变天才。

根据推算,我可以说是我们溧阳同龄教师中呆过的学校类型最多、教过的学科最多、从事工作范围最广、参加竞赛和外出学习培训机会等最多的人。

我呆过完小、农中、中心校和实验小学,其中既有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也有全市一流的实验小学,这样的经历丰富了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也丰富了我对学生的了解。特别重要的是,在农村工作的几年,让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切身体会到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教育对他们发展的价值,这也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心和责任感。

到目前为止,小学的学科中我只有语文没有教过。工作第一年,我主要教四五年级数学。虽然我五音不全,但因为是科班出身,居然兼教四年级的音乐,另外还兼教体育、思品、美术等学科。在金山中学还误人子弟教了一年英语,后来还教过地理、历史等学科。做了校长后,放下了任教十几年的数学,主要任教思品、社会等学科。这样的经历虽然很难保证学有专攻,但使我对教学、对课堂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课堂教学中也许学科味不浓,有点“四不像”,但其在教育性和整体感方面有明显的特点。

更因为是科班出身,在西宋小学任教时作为“东亚病夫”的我(身高1.8米,体重只有54公斤)还带过学校的体育运动队,居然得了全乡运动会总分第一名。到实验小学工作后,当了学校的政教处副主任,因为美术教师人手不够,有一段时间,学校对外宣传的许多横幅都由我自己写、自己贴、自己挂。工作第三年我担任西宋小学的教导主任,一年半后担任中心小学的教导副主任,分管数学教学工作。1988年担任实验小学政教副主任,分管学校的德育和少先队工作。1990年,我以政教处副主任的身份坐进了校长室,担当3位德高望重老校长的助手,为他们“打杂”。1991年起担任副校长,第一年还兼任政教处主任。1998年起担任校长至今。我锻炼的岗位和机会如此之多,除了领导的厚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这个人比较好“启动”。不管是领导还是同事,只要有事找到我,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无条件地接受。记得国旗法刚颁布的时候,每周要进行国旗下讲话,学校的规矩是值周的行政人员担当此任。但可能因为我在行政人员中属于小弟弟,也可能其他行政人员对我比较关心,国旗下讲话我成了主角。记得有一学期我连续在国旗下讲话12次,越往后越讲不出什么新意,每到星期一真希望老天爷帮忙下场雨。这些锻炼对于我来讲非常重要,它不但提高了我的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迅速提高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怕各位见笑,我刚工作的四五年里,不要说见到陌生人就是见到同事也是面红耳赤、沉默不语。上课虽然条理清楚,但语言还是了无情趣。现在虽然不能算能说会道,但不管在什么场合至少也能夸夸其谈。20多年没见面的同学相聚后说从我的谈吐看好像变了个人,实际是通过不断的锻炼,脸皮越来越“厚”罢了。

1983年,我参加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次业务竞赛——溧阳县青年教师练兵活动(优秀课评比)。先是参加乡里的选拔,接着是参加区里角逐,最后参加了县里的比赛,结果得了比赛的最后一名——三等奖排名最后一名。但你别小看这个三等奖的最后一名,从此,我就有了外出听课的机会,并成为教研室数学中心研究组的成员,开始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自己的分量有多重。1984年又有幸参加全县的“最佳课”评比,

得了个二等奖(数学学科没有设一等奖)。从此外出学习和参加学术研讨活动的机会更多了,教学上也开始小有名气,并因此调入实验小学工作。到实验小学工作后,天地更加广阔,全省知名学校我基本上都去过,全省知名特级教师的课我都听过,全省知名专家包括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育教学行家的报告我都听过,并与这些知名校长、特级教师和专家都进行过深入的面对面的交流。这样的一些竞赛和培训活动,不但使我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而且教育教学的心胸和理论素养也不断开阔和提升,于是我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学习让兴趣插上理性的翅膀

工作中常有这样的感觉,几天不看书学习就觉得闷得慌,工作没有新意,上课讲不出新鲜话,生活似乎缺少点什么,这一方面说明社会发展对教师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学习就会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笼罩,另一方面说明不断学习可能已经成为习惯,不学习就难受。

我学习最认真的时期就是刚刚参加工作的三四年里。1981年丹阳师范毕业后,我发现当年学习成绩远不如我的一些同学通过补习纷纷考取了大学,心里很不平衡,萌发了考大学的想法,并迅速行动了起来。一年365天几乎每天吃了晚饭都在家里看书,足不出户,每天上班途中还通过收音机学习英语,把高中的课程通通自学丁一遍。后来并没有考大学的主要原因是感到复习迎考和教育教学不能兼顾,因为想考大学而放松教育教学工作良心上过意不去,在知足常乐和阿Q精神的引导下,放弃了上大学的梦想,一心一意做老师。这一段学习经历.不但使我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而且进一步优化了我的知识结构,无形中也进一步强化了我对教育教学的兴趣。

兴趣与学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让学习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之一,学习也让兴趣插上了理性的翅膀。

有两次学习经历令人难忘。一是1995年参加的全国小学校长培训班,第一次和国外的教育专家面对面,并获得了如何反思自己教学工作的方法,如何向自己和别人提问题,如何独立思考等,这使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有独立的教育教学人格。另一次是紧跟其后参加的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这次学习有了和高校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并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中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从理性的角度找到了一些答案,学会了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思考问题,并能结合学科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初步形成了对教育和教学的个性化理解。

对我教育教学思想影响最大的学习内容是1980年代接触的“三论”原理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汜得在前马中心小学任教时,我得到了3本小册子,分别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由于“三论”原理和我对世界、对事物、对教育的认识有相似之处,我如饥似渴地通读了3遍,不但坚定了我原有的一些认识,同时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能更全面、更系统、更立体地看待教育和教学。

大约在1990年,学校组织老师们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我全面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文集,被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儿童观所深深吸引。受陶行知儿童观的影响,我对孩子的看法发生了质的变化。能逐步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方式看待孩子的一言一行。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保护孩子的合法权利,力图从孩子的基础和需要人手设计教学目标和过程,并根据课堂中孩子学习的状态决定卜一步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作为日常阅读,工作的前10多年我主要看3本杂志,一是《教育研究》,二是《读者文摘》(后改名为《读者》),三是《名作欣赏》。这3本杂志从我工作的第一年就开始订阅,其中前两本杂志一直订阅至今,《名作欣赏》几年后不知何故无法汀阅(据说已经停办)。之所以工作第…年就看《教育研究》,是听说《教育研究》是全国最高水平的教育理论刊物,我心想如果能把它看懂,而且还经常看,教育理论水平肯定能得到较大提高。说实话,一开始根本看不懂《教育研究》上大部分文章,但我强迫自己慢慢看、反复看,后来看得懂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至于为什么选择《读者文摘》,是因为其摘录的文章短小精悍,富有哲理,不但能拓宽知识面,而且能修身养性,感悟人生道理。之所以订阅了《名作欣赏》,就是认为做老师要有点人文修养和艺术素养。事实上,当初的理想基本上变成了现实。

我学习的基本观点是,只要不是反动和黄色的书刊都应该看一点。对于我们这些知识结构并不合理的教师来讲,杂也许比精更重要。正因为如此,我虽然当时教的是数学,但大专函授学的是中文,后来本科函授的专又变成了教育管理。我1983年参加大专函授时,每个礼拜都要到城里集中学习两天,课余就花几分钱看小人书,当时溧阳城里的小人书几乎被我看遍了。

学习非常认真的人也许成不了一个好教师,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终身学习必不可少。

兴趣的良好发展必然形成教学个性

我对领导很尊敬,但从来不惟命是听;我对专家很尊重,但从来不盲目信从;我乐意向书本、同事和同行学习,但从来不照搬照套。这样的处事方式用一个好听的词来概括就是——慎独。

现在想起来,我之所以慎独,是因为我的兴趣在锻炼与学习中获得了发展、转化,并逐步积淀为“底气”,底气足了自然更容易独立思想。

我调入实验小学工作后,因为曾经得过全县优秀课评比的奖项,自然就被作为公开教学的首选人员。但我在实验小学上过3次公开课后,就再也没有开课的机会。那时上公开课,教学设计包括上课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要由教学上的领导审定,而且公开教学时不能更改(至少不能有大的改动)。当时指导我上课的主要人员是学校分管数学教学的教导主任和教研室分管数学教研的教研员。在实际研讨中,一节课怎么上,实际上有3种意见,一是教导主任的看法,二是教研员的意见,三是我个人的小算盘。说实话,我当时觉得他们的指导水平虽然很高,很有价值,但要在课堂教学中把他们的意图充分体现出来非常困难,因为他们的想法很多时候并不一致。另外,我当时朴素地认为上课不是演戏,不能什么都是上课前决定好,课堂变化多端,不然的话,容易在公开课中迷失自我。所以我在公开教学时就自作主张对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保留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加上自己的思考,另外上课时还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即兴发挥。所以公开课的实际和教学设计相去甚远。由于公开课的效果并不好,再加上自己非常固执,事后听说领导私下里说我人比较骄傲、不够谦虚,“事不过三”,后来的公开课自然也就没有我的份。我对领导的做法一点没有感到不满,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的决定无可非议。但我一点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的打算,因为我认为我的想法和做法也无可厚非。在以后的日子里,虽然没有机会上公开课,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教学追求,直到十几年后,我参加校长优秀课评比,自己的课堂教学才重现“江湖”,并得到了同行比较广泛的认可。回想当年上公开课的想法和做法,实际并没有错,之所以效果不佳,事实上还是火候没到。如果当时听从专家的“摆布”,也许公开课要上得“好看”一点,并容易得到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但这并不利于个体的持续发展和教学个性的培养。

当然教学个性的形成还是环境的产物。开始丁作五六年里,基本上没有人“指导”我,更没有人对我指手画脚,批评就更谈不上,更多的人是说我的课上得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有水平,基本上没有受过什么“规矩”的约束,因而人的自信心比较足,也比较“野”,不会轻易相信他人的意见,不会跟风随大流,对他人的不同意见也就满不在乎。做了副校长和校长后,由于得到的肯定和鼓励更多,再加上理论修养也得到较大提高,人也变得更自信,教学也自然更有个性。

独立思想与成功激励也许就是兴趣发展为教学个性的重要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 篇9

以前,我的成绩一直不理想,主要是上课没精神,做作业不认真。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有一次,我偶然在书上看见了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想想也对。上电脑课和玩电脑的时候觉得特别有趣,时间也过的特别快,觉得一点都不枯燥。反过来想想,如果我喜欢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科,成绩会不会好一点呢?

我开始尝试。每次上课,我都对自己说:学习是快乐的,。每次写作业时,我又对自己说:写字是很累,但也很好玩,加油!妈妈也经常对我说:你要把学习当做乐趣。

本来做语文阅读的时候,我看到密密麻麻的字就犯晕,提不起精神,就草草的看一下内容就做题目,导致错误百出。现在我会打起精神仔细的阅读完内容,每个故事都会深深的吸引我,我渐渐的爱上了阅读。有了兴趣,我的成绩有了好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笔 篇10

——姚明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在姚明小时候,姚明的父母并没有刻意勉励他把篮球当作自己未来的事业,他们只是让姚明做自己爱好的事件。他们愿望小姚明和一般的孩子一样读书、上大学、找工作,而后找到自己的生涯方法。但姚明终极仍是抉择了篮球。后来他发现自己真的十分酷爱篮球。

姚明、姚明的父母和他当年的老师、教练以及小搭档都说,其实刚开始他并不喜欢篮球,对当年的他来说,篮球只不过是一种游戏。姚明的父亲姚志源说,小时候,姚明和其余男孩子一样,喜欢枪,后来爱看书,尤其爱看地舆方面的书。有一段时间还对考古发生了兴趣,再往后,喜欢做航模,他第一次在体工队拿了工资,就去买了航模回来自己做。再后来就喜欢打游戏机了。

在学习上,姚明的父母素来不强迫姚明,而是以启示发挥为主,器重培育他的兴趣。这种方式让姚明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长大之后,每当有人问起他的童年,他都会说:“我是玩过来的,没人逼迫我学习。”实在,他所谓的玩就是读自己喜欢的书,研究所有自己好奇的东西。因为乐在其中,就似乎在玩一样。

中国父母都命令孩子放学后学这学那——音乐、绘画、跳舞。孩子们没有挑选的自在,父母说了算。姚明的母亲从不强制姚明做此类的事,她让姚明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她只请求姚明不要做坏事,或者用过错的方式做事。

姚明直到9岁的时候,才开端对篮球有点兴趣。到12岁时,他已经无比喜欢篮球这项活动了。父母把他送到上海体育学院,他在那天天都要打多少个小时的篮球。因为姚明住校,离家的道路比拟遥远,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光打篮球,他对篮球越发专一了。

姚明最喜欢的球员有三个,他们是阿瑞维达司?萨博尼斯、哈基姆?奥拉朱旺和查尔斯?巴克利,姚明还坦言他曾用“萨博尼斯”作为网名。在姚明心目中,萨博尼斯是篮球中锋技术的教科书,“几乎领有了所有地位球员该有的技巧”。萨博尼斯是姚明刚开始打球时的偶像。姚明喜欢萨博尼斯打球的方式——娴熟的运球,用不堪设想的方式把球传给空位的队友,精准的中远间隔投篮。每当他在场上时,他都会效仿他的偶像打球的方式。后来姚明很关注当时的休斯敦火箭。这支球队以另一个迅速的大个子哈基姆?奥拉朱旺为首,1994和1995年持续两年博得NBA的总冠军。姚明迷上了这支球队,也异常崇敬奥拉朱旺。这些都使姚明对篮球更感兴趣,也使他打球的能源更足。可见,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构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伟大的作用。

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偏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留神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向往。例如,姚明对篮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所以才会关注篮球,才会为篮球倾泻热情、付出尽力;还例如有的人对美术感兴趣,他就会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当真欣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珍藏、模拟。

兴趣不仅是对事物的名义的关怀,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失掉这方面的知识或参加这种活动而使人休会到情感上的满意而发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舞蹈感兴趣,他就会自动地、积极寻找机遇去加入,而且在跳舞时觉得愉悦和放松,表现出踊跃而自发被迫。

详细来说,兴趣对一个人作用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将来活动的预备作用。例如,对一名学生来说,对化学感兴趣,就可能鼓励他积聚各种化学常识,研究各种化学景象,为将来研究和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打基本,做筹备。

其次,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进作用。兴趣是一种存在浓重感情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神去获得悉识,并发明性地实现当前的活动。美国有名华人学者丁肇中传授就曾经深有感想地说:“任何迷信研讨,最重要的是要看对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有不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逼迫。……比方搞物理试验,因为我有兴趣,我能够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迫切地盼望发明我所要摸索的货色。”恰是兴致跟事业心推动了丁教学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取得宏大的胜利。

最后,对活动的创造性立场的增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耐劳研究,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就大大进步,而且会大大地改良学习办法,提高学习效力。

所以,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姚明因对篮球的兴趣而成为巨大的球星,咱们也一样能因为兴趣而成绩自己的未来。

方式与策略:

首先要有浓厚的好奇心。对于未知的事物应当付诸举动去接触它,像是电脑游戏很好玩,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日全蚀是不是真的是天狗吃日?要消解这些问号,进一步去钻研计算机书籍或翻阅百科全书,兴趣的开始搞不好就这么产生了。

再次就是不间断。有人吉他弹得很好,但若半年不弹,技能铁定退步,同样的,要培养一份兴趣,也要不断去熟习它,匆匆地让它成为生活的一局部,每天碰一点,久了天然会上瘾,如果只是取舍性的初一、十五玩一下,那是很难变成自己兴趣的;很多男生喜欢打篮球,只有一天没得打,就会全身错误劲,那是因为篮球已经是他们生活中的兴趣,戒不掉啦。

深入的研究也是造就兴趣的因素之一,倘若你每天固定一小时玩计算机,但只是随意消磨时间,没有设定一个目的来研究,是引不出兴趣来的,不外是一直地反复一样的动作罢了,但假使你锁定一个主题,譬如盘算机绘图软件的意识,有了深刻的方向,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起勇气,一层一层地往前追,必定就像倒吃甘蔗般,味道越来越甜蜜。

除此之外,找朋友也是很主要的。校园的一些社团,就是为志趣雷同的学生独特学习的学生而设破,由于一个人即便对某样运动兴趣盎然,也会有停摆的时候,此时,友人就可从旁激励帮助,而且,假如朋友是比你厉害的角色,还可能刺激你更上一层楼。

姚明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篇11

这是在变魔术吗?众人惊讶无比,因为这个电铃与仪器之间无任何导线连接。这当然不是魔术表演,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正在进行无线电实验演示。他就是无线电发明人马可尼。

少年痴迷赫兹渡

1874年4月25日,马可尼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博洛尼亚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个农庄主,母亲是爱尔兰贵族的后裔。

马可尼成长在一个电与磁发现不久,人们对电磁奥秘的探索兴趣正浓的时代。1813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揭示了电与磁的关系。1862年,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研究的基础上,创立电磁理论,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赫兹用实验方法,证实了在我们生存的空间确实存在着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胡布尔最早想到用电磁波传递信息,但他在征求赫兹的意见时,赫兹断言说要有欧洲大陆那么大的反射镜才行,他不禁望而却步了。此后,布冉利、洛奇等人都先后涉足这方热土,可惜的是,他们找到了方向却不得其门而入。但是,他们的探索为无线电的问世做了铺路石。

在赫兹发现电磁波两年以后,16岁的马可尼在一本电学杂志上,读到了几篇介绍赫兹波实验的科普文章,第一次知道了世界竟然存在着这么奇妙的东西,他一下子就被这神奇的赫兹波迷住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马可尼开始千方百计地收集有关电磁研究的资料,认真地阅读理解。渐渐地,他产生了利用这种神秘的波传送信号的念头。不久,他便做起了电磁实验。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要在科学的一块荒芜的处女地独自开拓,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失败也是不难想像的。他拨弄了近4年时间,仍未有任何成果。父亲都有点不耐烦了,送给他一个“悬在空中的思想家”的头衔。

功夫不负有心人。1894年,20岁的马可尼以惊人的毅力和灵巧的双手,终于制作了一台用电磁波传递信号的装置。当天,他兴奋地拉着他的母亲来到他楼上的小实验室。他在那架简陋的仪器上轻轻一按,楼下的电铃居然应声响了起来。他母亲经过仔细检查,没有发现仪器和电铃有任何导线相连,于是终于相信,这孩子已经“抓”住了电磁波!

此后,马可尼不断摸索和改进自己的电磁波收发装置。第二年,他在接收机上固定了一根指向天空的金属线,使信号可以更容易地被接收。这一简单的改进,竟使他能把信号轻而易举地从住房发射到花园中。随着他发送信号的距离越来越远,他对电磁波越发痴迷。

果断抉择带来成功

其实,在无线电的发明史上,比马可尼大15岁的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是一位功不可没的先行者,他比马可尼更早产生运用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信的设想。1894年,他就制作了一台无线电接收机,后来又在一次实验时,无意中发明了接收天线。1895年5月7日,36岁的波波夫当众演示了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并宣读了论文。1896年初,他又制作了一台无线电电报机,并在俄国物理化学年会上做了传递莫尔斯电码的无线电通信演示,他拍发的第一份无线电报是“Heinfichhartz(海因里希·赫兹)”。

但是,由于波波夫和马可尼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做出的抉择不同,他俩之间这一场无线电发明的竞赛渐渐拉开了距离。

1896年,当马可尼确信自己已经可以利用电磁波实现无线通讯的时候,便给意大利邮局写信请求资助。但是意大利邮局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于是,这位有着爱尔兰血统的会说英语的意大利小伙子,提着小木箱,带着发展事业的梦想,毅然登上了开往伦敦的邮船。在英国,他很快就获得了英国政府颁发的发明专利,并由专利局介绍找到了英国邮电总工程师普利斯。普利斯与马可尼一见如故,不久就安排马可尼在伦敦科技大厅里当众做了无线电实验展示,并对他的研究倾注了满腔热情,使得马可尼的研究工作如鱼得水,进展迅速。

1897年春天,马可尼在布里斯托尔海湾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跨海通讯试验,信号传送的距离达到14.5千米,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无线电信号漂洋过海。

而波波夫的遭遇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当他第一次向俄国沙皇政府申请实验经费时,同样遭到拒绝,但他没有去寻找新的机会。1897年,当马可尼让无线电信号跨越海湾时,波波夫仅在喀琅施塔得泊港的“阿非利亚”号巡洋舰和“欧罗巴”号教练舰之间进行了最大距离5千米的无线电报实验。

无线电跨海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意大利,立即受到意大利政府的重视。1897年6月,马可尼回国,受到了国王和王后的热情接见。随后,他在意大利建立了一座电台。7月,他又回到英国办起了无线电电报公司。1898年,他的无线电电报正式投入商业使用,后来公司改名为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1899年,马可尼又实现了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无线电报通讯。同年访美时,他又在美国做了一次无线电通讯演示,使通讯距离突破了1D0千米。1900年,马可尼建立了一座大功率电台,第二年,他又使无线电信号成功地越过了大西洋。经过不懈努力,马可尼终于使无线电成为全球性的事业。

无线电改变人类生活

马可尼创办无线电报公司后,以往的有线电报业受到强烈冲击,有线电报的价值贬低了。当1901年马可尼在南不列颠西端康瓦尔的鲍尔达赫建立了一个无线电发射台,向大西洋彼岸发射信号时,当时正在广泛使用着的埋在大西洋海底的电报电缆,只好无奈地等待着对它退出历史舞台的宣判了。

无线电以“凭空”通信的独特魅力,给人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随着电子管和晶体管的发明,无线电信号可以通过它们加以扩大,于是广播和电视奇迹般地出现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声音和图像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发射台发送到空中,借助无线电波,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传向四面八方,进到千家万户的收音机和电视机中,再通过信号扩大、检波和转换,扬声器和荧屏上就出现了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彩缤纷的画面。

无线电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传呼机、无线电话的诞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可以轻松地互通信息,传递佳音,地球也因此日益变成一个“村落”。

上一篇:《临江仙·云窗雾阁春迟》诗词翻译及赏析下一篇:中式婚礼策划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