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美文

2024-07-18

幸福的美文(共8篇)

幸福的美文 篇1

薰衣草那紫色的神秘特殊让你转身

带着新的希望,重回你心

向往水晶般的爱情晶莹剔透

没有一丝瑕疵

这个世界有偶然也有必然

你的一个眼神触动了他的心

从此他必然思念是一种温馨

你的世界有她,他的世界有你

很幸福,很满足

成为生命中最美的点缀

凡世的喧嚣和明亮

你没有奢望,只要她快乐

躲在某一时间,躲在某一地点

想念他和她一起走过的每个角落

牵挂一遍,重温一遍

你因生活锁碎,淡淡袭上忧愁

她一个深情拥抱,给你一世的温暖

幸福的美文 篇2

现状一

美文构思美, 语言美, 情感美, 主题美, “重点”星罗棋布于全文, 于是乎, 这些词有必要让学生领悟其精当, 那段话有必要让学生体会其深意……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 最终被条分缕析的理性消化得支离破碎。不止一次听到教师引导学生将《白鹭》分析为觅食图、栖息图、飞行图, 将《春》再现为春花图、春草图、春雨图, 这些不像是在预设师生的双边活动, 倒像是在进行教材分析。不止一次听到教师引导学生对“一点儿”和“一点”进行比较, 对“钓”、“嗜好”意思的探究, 对“人们为什么不会忘却它的美”的思索等, 这些看似深刻, 貌似科学的理解分析, 使得本应血肉丰满的形象变得干瘪刻板, 本应深邃睿智的思想变得苍白贫血, 本应细腻丰富的情感变得单一枯燥, 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现状二

越来越清楚地看到鸡零狗碎的分析, 繁琐无谓的训练带来的弊端, 美文教学又进入玄乎的“说感想”模式。朗读,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再朗读, 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胸有千壑, 不知怎样挥洒, 教师们无奈地抓着一根救命稻草, 追问着学生一个最简单也最难回答的问题 :你有什么感受, 谈谈你的体会呢?在不断地追问中, 学生绞尽脑汁, 不胜其苦!事实上, 我们在读美文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 :写得太美了,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呀! 于是乎, 孩子也只有违心地说些大话、空话、虚假感受来敷衍。学生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 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 失去了本应具有对文学的热爱。

现状三

现代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成了教师的一大“杀手锏”, 它以极好的表现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 神秘奇幻的海底世界、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生机勃勃的小池塘……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 一下子把高科技“秀”到了大家面前。学生啧啧赞叹, 兴致勃勃, 课堂顿时引人入胜了。是的, 学生感悟到美了, 但不是从语言文字, 而是从五彩缤纷的画面。这样的语文课, 成功了吗?

现状四

李白在看到崔灏写的《黄鹤楼》后, 无可奈何地发出“眼前有楼题不得, 崔灏题诗在上头。”学生们大概也要叹一句 :“心中有言说不得, 大师文章在前头!”在大师们几近完美的文本面前, 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肯定会感到胆怯、威慑, 此时教师应用自己的语言未彰显桥梁的作用, 把自己摆在与作者同一维度上, 彰显作品的魅力。然而, 许多教师也力不从心, 要么一味地卖弄词藻, 导致曲高和寡, 学生不知所云, 要么语言贫瘠, 拖沓无味, 导致美感尽失, 学生索然无味。

以上这些是教学美文时常常遭遇的尴尬局面。面对这一切, 我们痛心疾首, 所以, 我们拒绝美文教学, 害怕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语言的精妙绝伦在自己的讲授下, 变得生硬, 呆板。

但我们究竟能回避多久? 于是, 一次次反躬自省 :较之其他文本, 美文为何特别难教? 美文该“教什么”?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就曾说过, 语文教学就是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这是语文教学的“根”! 美文教学中, 更应该着重通过语言文字, 将语文的工具作用与人文作用传于学生, 流淌出生命快乐的灵动, 架设出精神丰韵的崇高。它的教学不需要固定的模式, 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要的是灵感、激情、感悟、想象力!

当我们对美文教学有了一定清晰地认识后, 我们回过头来看教学, 所使用的似乎仍是那“几招”, 但效果不一样了! 教师引领着学生, 走进那墨韵书香之中。

一、感情朗读品美境

朗读之于文本或作者, 是言说, 而之于我们是倾听。我们在用朗读让文本和作者言说时, 也是在用朗读表示我们最专注的倾听。

“铁如意, 指挥倜傥, 一座皆惊呢 ;金叵罗, 颠倒淋漓噫, 千杯未醉嗬……”寿镜吾老先生的朗读使鲁迅不能忘却。“拗过去”而又“拗过去”的情景已隔多年, 那些莫名的语句是何含义, 至今不明, 但朗读的声音却沉淀得分外清晰, 以致回忆起来只字不差。可见教师投入的范读尽管有时耗时, 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氛围。一位教师在教学《春》时记下了自己的感受 :“我如此地喜爱这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看那春草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 无声无息却蓬蓬勃勃 ;看那春花‘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争奇斗艳, 春意阑珊。无数春的图片在我的脑海中穿梭往来, 我怎么能抑制得住不去朗诵呢?于是我诵读学生也跟着诵读, 草色青青桃花灼灼, 我沉醉学生也自沉醉了。”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 学生就会“感之以趣”, “趣之以读”, “读之以思”。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澎湃的气势, 就会如汩汩清泉流进学生稚嫩的心田, 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在震撼、感动学生之后, 引导学生的“美读”也是重要的。教学《黄鹤楼送别》时, 笔者精心选择了三个朗读训练点 :黄鹤楼话别、江边送行、古诗诵读, 通过出声的自由读, 抓关键词语的品味读, 分角色的表演读, 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江边送行”一段, 当凄凄惨掺、悠悠扬扬的古筝曲一起, 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了送别的气氛中, 恰如其分地吟诵出了一个神情忧郁、孤孤单单伫立江边, 久久不愿离去的李白。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了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到诗意的语文课堂。他们仿佛是在送别自己的朋友, 激情在心中久久地、浓浓地荡漾开了……此时, 每个学生都已经成了诗人,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流淌出了一首最深情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时的古诗吟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在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书声朗朗, 读出感情, 读出形象, 读出感受!

二、咬文嚼字悟美韵

著名学者朱光潜说 :“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文字上面有含糊, 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 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那么, 对读者而言, 咬文嚼字就是品味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达到心灵的共同。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这样认为 :“感悟需要一定的依恃, 朗读只是其中的一种, 因而, 仅仅通过朗读之类的行为是无法取得真正的感悟效果的。可以这样说, 朗读是从音节的美感入手, 来熏陶读者的情怀。但这要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阅读者要能够从音节或者音节所描绘的对象中感受到美的力量。那就要求朗读者对语言所描绘内容有较为深刻的把握。脱离了这种把握, 朗读就成为浅层次的东西, 无法深入到文本所蕴藉的美中去了。而要获得这种把握, 咬文嚼字就是其中的一个手段和方式。”

咬文嚼字并不是单纯“抠字”, 也不是逮着一个“字”就要咀嚼, 更不是无中生有、生搬硬套地嚼出一些思想、情感来。那些文字必须有嚼的价值, 一般来说应该是文辞精美的句子, 或是揭示主旨的语句, 或是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形容词、动词等。

例如, 在教学《槐乡五月》这篇优美隽永的散文时, 教师就引领学生通过品词感受槐乡的诗情画意。现摘录了一段课堂的片断:

师 :自己读一读“槐花飘香”的小节, 边读边想, 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学生边读边想, 在语段旁边写写。五分钟后交流。)

生 :“中午, 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 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 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 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我从这儿可以感受到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师 :是呀, 你从哪儿感受到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找到描写“香”的词儿了吗?

生:清香、醇香、浓香、香。

师 :课文这一句话用了那么多的“香”字!一起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没有读出声情并茂的感觉。)

师 :谁愿意来读这几个写“香”的词儿? (学生读)

师 :告诉大家, 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 :读出了香气越来越浓的感觉。

师 :同学们, 用心来闻一闻。 (师导读)

师 :读书再仔细些, 连标点都不能放过!

生 :同学们, 读书可要仔细, 这里还有一个省略号, 说明还有很多的香味。

师 :你和作者一样, 融进了香海中啦!花香、饭香、酒香、人香……到处都是香味。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谁来读? (生读)

师 :都浸在香气中了, 这就是——“香海”!

在这一个教学片段中, 教师紧紧抓住“清香、醇香、浓香”这一组词来展开教学。这是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要区分这一组词意思的不同显然是困难的, 如果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理解, 那也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而且也失去了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韵味, 因此在这一片断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 在清香、醇香、浓香三个词语中读出了“浸”的深刻, 在“浸”中读出一个词语“香海”的涵义, 从而读懂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在步步递进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感受在节节提升, 却没有感到攀登的吃力, 学生学得实实在在, 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情境中。

语文是惟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 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 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 对词或句的品味揣摩, 应该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方法。窦桂梅老师做过一个精彩的比喻 :“如果没有品读、交流环节, 没有引导学生在情感和文字里走个来回, 仅仅有从文字到情感的‘读懂了什么’就引发开去, 就好比电力很猛的钻头在水泥地上擦滑, 没有深入到文字的骨头里。”

三、添枝加叶明美意

学生很难与美文平等对话, 因为其中生命的积淀太厚重, 文化的积淀太博大, 从而学生进不了文本的话语系统, 进不了作者或文本的心田。在这种状态下, 将文化因素调动起来, 融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就仿佛为学生架起了拉近与文本距离的桥梁, 为学生扫除了对话的隐霾。

在教学《孔子游春》, 学生在理解水与君子的哲学比喻显然有一定的难度。这时, 教师可以补充、引导学生想想有关“水”的名言。如 :“子曰 :‘知者乐山, 仁者乐水 ;知者动, 仁者静 ;知者乐, 仁者寿’。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 仁慈宽容而心胸博大, 如海纳百川, 所以用水比拟。”又如 :“君子如盘中之水, 外物坠其中。物方则水自应之于方, 物圆则水自应之于圆 ;方圆之形, 千变万化, 无水不能应之者。物入水深, 则水应以强 ;物入水浅, 则水应以弱 ;强弱之变, 不可言尽。而水之力向, 终为平达之境。君子之形, 当是如此。”还如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人, 追求名利、地位, 一心往上爬 ;而水, 只愿与大地母亲仅仅相连, 它是大地母亲最忠实的儿子。所以孔子说它有情义。”有了这些文化因素的渗入, 提高了学生的站位, 拓展了视野, 丰富了他们的背景知识, 无疑为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准备了条件, 使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和鉴赏增加了文化含金量。

叶圣陶早就指出 :“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 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文化因素的融入, 为学生审读愉悦的获得准备了更丰厚的条件。

四、个性创作表美情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可是, 往往在具体的过程指导中, 许多教师无法操作, 或缺乏正确的方法去引导, 要么机械模仿“实践”, 要么游离于课文之外去“另起炉灶”。

笔者以为阅读中个性创作有两种。一种是想象创作, 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 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的, 没有想象, 也就是没有语言的感悟。想象的功夫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语言说就是“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 ;情焉动容, 视通万里”。我们的阅读就是借助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 再造性地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可使文字、语言、情境融为一体。阅读也就是“读进去再读出来。”“读进去”需读中有想象, “读出来”必读中得感悟。

第二种是植根于文本的仿写、续写、改写。《白鹭》一文同诗一样美妙, 教师不仅带领学生细细咀嚼, 读出滋味, 而且启发引导学生尝试创造和表达 :“请同学们利用文章中的句子, 将它改编成一首诗歌”。学生有文本语言的支撑, 个个诗兴大发。

学生习作一: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青色的脚。

晴天的清晨,

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

黄昏的空中

它在青瓦白墙间低飞,

让我的心随着它一起轻轻吟唱。

学生习作二 :

漠漠水田,

白鹭傲然伫立。

小树之巅,

白鹭极目远眺。

暮色渐浓,

白鹭悠然低飞。

那是无声的画,

那是心灵的诗。

一首短短的小诗, 不难, 但学生所收获的是写诗的自信, 学习的满足, 学习方法的积累, 也是对课文意境的进一步深化, 对课文内容的再度创造。

同样精彩的创意还有用《水乡歌》形式改写《槐香五月》、将《九寨沟》改成导游词、仿照《孔子游春》中“ ( ) 是她 ( ) 的 ( ) ”的句式展开想象练习说话等。

五、自我提升铸美魂

“一个精美的预设深深地扎根于文本。”教师惟有能深入地解读文本, 深入地挖掘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性、艺术性, 对语言文字所创设的话语情境产生真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 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和对话, 领略课文中的美好的境界。所以要能上好美文, 教师首先要将自己烙上“美”的印记。品读鸿儒巨著、经典名篇, 笔耕人间悲欢、心絮感言, 胸中沟壑尽填美文佳篇, 眼角眉梢染遍诗情画意, 言语谈笑中见才思之敏, 举手投足间现儒雅之气。

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还要在实践中锤炼适合学生的语言,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说 :“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 但又不同于‘大白话’, 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 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 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 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 受到教育和感染。”

尘封的美文 篇3

一、佚文时有发现

冰心佚文的发现几乎是紧随《冰心全集》的出版而来。在长达七十九年的创作生涯中(1919-1998),冰心的作品散落各处,尽管编者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搜集、整理,但一人之力毕竟有限。所以,“全集”一出版,便有人发现有文章未能收入。北京大学方锡德教授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先后在冰心经常发表作品的《晨报副刊》、《北平晨报》、《燕大周刊》、《益世报副刊》等报刊上,发现了九篇冰心佚文。

1999年冬天,听说天津有一位废品收购者手上有冰心的资料,我和冰心的女婿陈恕教授曾专程前往探访。在那儿看到冰心于“文革”中一份交代材料,在作为“罪状”的作品目录中,冰心开列了发表于日本《妇人公论》(1947年9月号)上的《最近的宋美龄女士》。于是,我托日本关西大学教授萩野脩二先生寻找,萩野先生让他的研究生牧野格子女士找到了这篇文章,原文为日文。冰心的这篇文章很短,总共不到四百字,但它却揭开了日本发现冰心佚文的序幕。

2005年秋天,我被邀请在日本的关西大学做访问学者。这时已是该校非常勤讲师的牧野格子女士告诉我,8月,她曾去台湾访问,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有大部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妇女新运》杂志,有一期是“蒋夫人文学奖金征文专号”,内有冰心的文章《评阅述感》。由于台北“中央研究院”的杂志为复印件,文字都看不清楚,她又到国民党党部资料室查找原本,但未被允许复印与拍摄,只能在现场用电脑抄录。之后,牧野女士又向我提供了冰心1955年访问日本时与成仿吾先生关于中国出版情况的一个谈话。10月,我前往名古屋参加“日本现代中国学会第五十五届全国学术大会”,受到爱知大学COE研究员虞萍博士的接待。虞萍女士在名古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论题是《冰心文学的研究》,曾经访问过冰心文学馆,出席了冰心文学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所以,她对冰心的作品相当熟悉。她说,她曾经见到茨城大学研究生青柳真理女士在写硕士论文时发现的八篇冰心佚文,除《最近的宋美龄女士》之外,其他均为新的发现。这些佚文均为日文,她正在着手翻译,首先翻译的便是《日本的风景》,希望我在访问期间寻找并游览冰心在此文中描写的景区与景点。

1946年至1951年秋天,冰心曾有五年的旅日生活。那时,她的丈夫吴文藻先生出任公使级的中国军事代表团政治组组长、盟国谈判顾问。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一度离开了代表中华民国政府的代表团,隐居于日本民间,1951年秋天,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与安排下,回到了新生的共和国。旅居日本之初,冰心生活无忧,但心情复杂,面对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同时自身也遭受了美军大轰炸与原子弹苦果的日本,作为一个提倡“爱的哲学”的女作家,既无法沉默又不愿谴责。这时,她应邀写作、演讲、座谈,这些文章与谈话发表在日本的报刊上。冰心精通英语,也懂法语,但不通日语,她的文章、演讲和谈话使用中文,在各处发表出来时已被翻译成日文,但散落各处,冰心本人也没有保存。她在日本发表的文章、演讲与谈话,均未在中国国内发表。其中有些文章,如《从重庆到箱根》、《给日本青年女性》、《怎样欣赏中国文学》等,是后来译成的中文,首次收入《冰心全集》,还有不少文章、演讲与谈话,没有被发现,没有译成中文。

京都立命馆大学非常勤讲师岩崎菜子女士,对冰心佚文的发现颇费周折。二战结束后,美国及其盟国占领日本期间,日本报刊的出版需经GHQ(美国陆军总参谋部)审查。这些经过审查的校样和最终版,被一名叫普兰格的博士负责运往美国,捐献给了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建立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兰格文库” (The Gordon W. Prange Collection)。文库中的资料一度沉睡在美国,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普兰格文库中所收藏的杂志和报刊被制成微缩胶片,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宪政资料室可以查找阅览。之后,“普兰格文库”收藏的杂志,又由二十世纪媒体研究所汇集整理,于2006年春天编辑成了“占领期杂志目录数据库”。岩崎菜子女士以前在日本报刊上曾经找到过一篇冰心佚文《梦》,这一次,通过查阅这个数据库,竟然一次性发现了八篇冰心的佚文,令她非常兴奋。但问题很快就来了,由于原件的保存状态不理想,缩微胶卷上有许多字辨认不清。于是,她又跑了很多日本的图书馆及其他藏书的地方,包括得到致力于冰心作品介绍的已故饭冢朗先生的儿子饭冢容先生赠送的剪报复印件等,终于弄清了文章所登杂志的发行年月、出版社等,解决了阅读全文的难题。

二、遗稿如珠

《给〈上海中学生知识报〉的回信》是《冰心全集》收入的最后一篇文章,作于1994年12月16日。冰心先生1994年9月24日最后一次住进北京医院,此后便未出院,直到1999年2月28日谢世。“全集”出版后四年多的时间,冰心确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写作,但仍有题词、贺词、书信与访谈等属于一般写作范围内的事情。比如,她与巴金的通信、香港回归的题词、冰心文学馆奠基与落成的贺词等,都遗落在“全集”之外。

到了2004年春天,也就是冰心逝世五周年之际,冰心的家人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母亲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楼居住时留下的遗物全部捐赠给冰心文学馆。我作为冰心文学馆的主事人,自是兴奋不已,亲自率领工作人员前去整理与接收那一大批的遗物,最后用了三个十吨的集装箱,运回了福州。在整理遗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冰心大量的笔记和日记,包括1955年6、7月间赴瑞士出席世界母亲大会的日记;1955年11、12月间回福建视察的“还乡日记”;1957年4、5月间前往南京、上海等地参观的日记等。由于《冰心全集》未收入冰心日记,以至许多读者和研究者认为冰心不记日记。从这一批日记来看,冰心有外出时记日记的习惯,但也有例外,在她的遗物中,我发现了几页撕下的日记残片,恰恰是1966年“红色八月”中的几页日记,从8月27日至31日,记载了红卫兵抄家的情况,极为珍贵。冰心的笔记一般是用来记录参加会议时领导讲话和讨论发言的,有周总理的讲话、陈毅外长的讲话、李维汉部长的讲话等,还有胡乔木、周扬等人的讲话。讨论发言分两大部分,一是民进学习讨论发言的记录,一是作协学习讨论的记录。吴文藻被打成右派时,冰心做了批斗吴文藻会议发言的完整记录,笔迹都是颤抖的。

冰心无论是写日记还是记笔记,主要是给自己看的,所以,她的日记与笔记无标点符号,常有缩写句,时不时夹着英语或法语单词,整理起来相当困难,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这个集子还来不及收入她的日记。冰心散落的书信,最后都集中于她的家人处。整理出来,不少,二十余万字。《冰心文选新编》的另外一卷《冰心书信卷》,则收入大部分珍贵的书信。

冰心的父亲参加过甲午海战,使她有了许多深切的感受,曾多次说要写甲午海战,但每当提笔,便激动,便大哭,加上她已年迈,人们一直没有看到她的这部作品。实际情况是,她已经动笔了,起名为《甲午战争》,但只是开了一个头,情绪激动,写不下去。在清理遗物时,她的女儿吴青从一本杂志中找到这部作品的遗稿,写在一个裁开的已用过的邮局公务信封上。因此,我在组织人员整理冰心遗物时,都是格外小心,生怕漏过只言片语。在冰心的笔记本中,经常夹杂一些纸片,纸片上往往就有一首古体诗词或打油诗之类的东西,大概是在开会期间的闲笔。

三、《惆怅》的真伪

方锡德先生发现的小说《惆怅》,在2003年秋天带入冰心文学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公布,几乎遭到了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与会人员的集体质疑。人们像捍卫冰心的纯洁性般地排斥着《惆怅》:因为它写了一个“双重三角”的恋爱(即两男一女:薛炳星与卫希禔追求黄葹因;两女一男:刘若蕖、黄葹因追求薛炳星),而冰心既不写男女情爱,更不会以这种方式描写爱情故事,童真、母爱与大自然才是她咏叹的文学主题,爱情与爱情故事从来不是她描写的范围,尤其这个小说的爱情故事庸俗和老套;因为它的文字与冰心的风格不同,缺少优雅而显得有些粗糙,尤其是作品中的诗词,以冰心的腕力不可能是那样的文字;还因为,冰心的小说多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且短,这个小说编造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两万余字,相当于一个中篇;并且写于1923年,那时冰心忙着燕大的毕业论文和出国留学,哪有时间写这么长的小说呢?还因为,冰心自己也没有将发表于1929年的小说收入她自己三十年代编辑的《冰心全集》(小说集)中,等等。

我在会后再一次认真地阅读了《惆怅》,观点开始发生变化,不久我专程到了北京,与方锡德先生、卓如先生和冰心的女儿吴青女士、女婿陈恕先生等交换了我的想法,并取得了他们的支持。我还到国家图书馆专门查找《惆怅》始发刊——1929年《益世报》副刊。在冰心研究会和冰心文学馆举办的“冰心佚文与遗稿发布会”上,我们邀请了国内外冰心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以整个半天的时间讨论《惆怅》。方锡德先生为此写了专门的论文《再论小说〈惆怅〉是冰心的佚文》,会上脱稿作了一个半小时的长篇发言。

这一次,方先生以考据学的方法,从天津《益世报》的地位与影响(“并非一般的无名小报,而是中国现代史上与《申报》、《民国日报》、《大公报》齐名的四大报纸之一”);从冰心与《益世报》副刊关系(首席“特约编辑”与“撰稿人”,担任这种职务的还有周作人、许地山、刘廷芳等);从冰心在《益世报》副刊发表作品的情况(《惆怅》之前发表了冰心著名的《诗——往事集刊行以诗代序》,之后,连载十一次冰心著名的译作、纪伯伦的《先知》,直至该刊停刊,同时,冰心的三弟谢冰季也在此发表了四篇文章);从冰心与编者虹君的关系(冰心在燕大任教时的学生、并且推断张虹君在校时任“燕大周报社”总务部长时,与冰心与冰季均有交往,是师生与熟人的关系);以及从《益世报》副刊的作者群——以“燕大系”为主的作者群和发表作品情况的详细统计等方面,无可辩驳地论证了《惆怅》是冰心的作品,在这样有影响、关系那样密切的报刊上,绝不可能有冒“冰心女士”之名的且是连载的伪作出现!而作为冰心那样有独立品格、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人,见到连续冒名伪作发表而保持沉默,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所以,当方先生的发言刚刚结束,卓如先生说:“听了方教授的发言,我已无话可说了。”

我在《惆怅》研讨会上的观点是:《惆怅》真伪的争议,存在两个层面,即事实的层面与文本的层面。现在,在事实的层面上,方锡德教授以考据学的方法,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惆怅》是冰心作品这一事实。而在事实这个层面上,没有任何人提出质疑,也就是说《惆怅》是冰心的作品这一事实是确立的。质疑的意见多来自文本的层面,仅从这一层面看,种种质疑有相当的理由,但是,单个的文本对一个作家来说,可能有与其他文本的叙述方式、语言风格、描写内容相一致的,也可能有不相一致的现象,也就是说,它可能在作者全部的创作中属于实验性的文本,或是另类的文本。不可以圈定一个作家一辈子只用一种方式写作,不可以不允许作者进行她的不同的文学实验(包括题材与体裁、叙述方法与语言风格),甚至不可以不允许作家偶尔的游戏之作。《惆怅》则可视为冰心的实验之作、另类之作,甚至是她自己并不怎么喜爱的游戏之作,所以,她鲜有提及,也不愿意编入自己的文集中去。但这一切都不足以推翻经过严密论证的事实。如果这个事实确立,那么,有关文本的质疑便成了专家学者所面临的新的研究课题,甚至是对以前研究成果的挑战,这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的。至于“1923年”的创作时间,我认为有误,这个时间不是“冰心女士”本人的落款,而是编者语中所言。我认为它的创作时间可能是冰心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在与吴文藻相恋有了爱情的体验之后的作品,写作的时间大概是1927年至1928年之间,这时的冰心有从容的时间写作长一点的小说。我之所以将其设定在这一时间,是因为《惆怅》中的爱情婚姻观念与吴文藻和冰心合作的《求婚书》是一致的,《求婚书》为1926年冰心从美国带回(为了说明这两者的联系,我将《求婚书》作为附件编入本书)。

在识别了《惆怅》的真伪后,便可思考其在冰心的文学创作与五四新文学中意义了。可以回到方先生前一篇论文,几个观点引述如下:

对于五四青年最为激动、最为苦恼的爱情婚姻问题,就连人近中年的鲁迅,都还写下了那样一篇令人回肠荡气的散文诗体小说《伤逝》;可是冰心这样一位“不世出”的时代同龄人,而且自身还是女性,却没有发表什么重要意见,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现在,由于冰心从未收集出版的小说《惆怅》的出现,我们曾经有过的这点遗憾,大概可以消除了。

《惆怅》在冰心的小说创作中十分独特。值得重视的,也许还不是这篇小说在冰心自身创作题材范围内的“另类”特征,而是她所表现的恋爱婚姻观——“自由选择、理性裁决、父母俯允”——在五四恋爱故事中风采独具的“另类”特征。因此,小说《惆怅》不仅在冰心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而且在整个二十年代文学创作中,都是一个罕见的存在。它是五四爱情婚姻故事中一个独特的叙述类型,一个十分珍贵的文本。

在五四爱情故事普遍感伤滥情的时代,不随大流,不阿世俗,提出“理性婚姻”的思考和表现,单就这一点,小说《惆怅》就足以在五四爱情故事叙述史上占有一份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四、与宋美龄

冰心和宋美龄是先后毕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校友(宋美龄1913年至1917年就读威尔斯利女子大学,本科生,冰心则是1923年至1926年的研究生)。这两位杰出的女性,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与社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两个人的关系却少有人提及,包括《冰心全集》未收入任何一点关于宋美龄的文字,除了传记中略有记述,研究者也未曾涉猎。这一次发现的四篇佚文,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坐落在波士顿郊外的一处湖畔,环境非常优美,这个湖英文名Lake Waban,宋美龄译为“韦班湖”,冰心则将其译为“慰冰湖”。冰心入学时,宋美龄已经毕业了六年,但在威校,宋美龄的话题仍在流传。“1924年,我在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留学时,我的美国老师们经常自豪地和我说,本校有一位中国学生,即1917年毕业的宋美龄小姐,她非常聪明、漂亮”。冰心1926年学成归国,次年底,宋美龄与蒋介石在上海举行了二十世纪最为隆重、最为显赫的婚礼。冰心说,“我经常在新闻、杂志上拜见夫人的照片与讲话,但始终没有机会和她见面。”

冰心与宋美龄终于见面是在1940年的秋天。那时,宋美龄一方面与美国斡旋,力争援助,一方面以妇女指导委员会的名义指导新生活运动。当时冰心在昆明呈贡,为师范学校义务教师。就在这时,冰心收到了重庆一位朋友的来信,因为妇女指导委员会缺一名文化事业部的部长(沈兹九原为这个部的部长,因为要到新加坡等南洋地区去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位置便空缺了),言谈中提到了谢冰心,宋美龄十分高兴,表示想很快能见到她,并且希望她坐飞机来重庆。此时的冰心对宋美龄在抗战中的表现很有好感,也想见见这位昔日威校的校友,今日抗战的女英雄。恰巧,吴文藻要到重庆出席一个学术会议,两人便坐了飞机,飞往战时的陪都重庆。这一次会面,决定了冰心迁往重庆。《我所见到的蒋夫人》详细地记载了冰心与宋美龄三次见面的情景,地点均在黄山,蒋介石与宋美龄在重庆为躲避日本飞机战略轰炸的郊外官邸。

冰心在重庆接替沈兹九出任妇女指导委员会文化事业部部长的职务,也接下了在她手上便开始了的一个专项任务:“蒋夫人文学奖金征文”。这是一个以宋美龄个人名义设的奖项,但征文工作则由妇女指导委员会来做,责任单位自然是文化事业部了。1940年的抗战处在十分艰难的境地,宋美龄组织这次征文,却并不是为了抗战这个直接的目标,而是为了引导女性青年投入写作,她在《告参与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文艺竞赛诸君》中开宗明义:“我们这一次举行文艺竞赛,目的在借此鼓励女界青年热心于写作。”接着便是阐述它的意义:“我们中国受过教育的妇女,在全国女同胞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实是太小了,而能够运用优美的文字,表达胸中的思想,更是不多。我们国家正迈步进入于现代国家的舞台,在一切方面要获得与世界强国同等的地位,因之就必须提高我们国内的文化,普及国民知识,使人人有发表意见的能力。对于教育国民,发扬舆论,没有比文字这个工作更重要的。在二十世纪的世界中,无线电和有声电影对于现代民众生活诚然有很大的影响力量,然而并没有夺去报纸杂志与书籍的地位。实际上有了这些新发明以后,报纸和杂志的推行,更具普遍而广泛了。”这些观念拿到现在也不落后,冰心当时接替这一工作也不显勉强。

这次征文,参加者有五百五十二人,征文三百六十本,初审后保留一百二十本,分论文卷与文艺卷,评委都是重量级的人物。论文卷由陈衡哲、吴怡芳、钱用和、陈布雷和罗家伦评阅,文艺卷由郭沫若、杨振声、朱光潜、苏雪林和冰心评阅。冰心作为著名作家、妇女指导委员会文化事业部部长,自然投入得更多,最后由她来作全面的评述。《评阅述感》即是为此而作。冰心说她在妇女指导委员会只帮了四个月的忙便搬到郊外去了,也就是上了歌乐山。“蒋夫人文学奖金征文”于1941年7月揭晓,之后,才有冰心的这篇文章,可见她在离开了妇女指导委员会后,依然坚持将这件事情做完。

四篇文章只有《评阅述感》是在国内以中文发表,其他三篇均在日本以日文发表。冰心以近距离观察与女性的敏锐,描写了宋美龄以至蒋介石的形象:“她非常民主,而且是一位很有正义感的人。她行动敏捷、态度活泼而温和,尤其是有出色的决断和勇气。”“夫人是集各种各样的特点于一身的女人。她喜欢整洁,衣服的颜色总是那么的协调。她喜欢整齐、清洁,亲手插桌上的花。她喜欢孩子并喜欢干厨房的家务。她还喜欢文学和艺术。”对于外界而言,宋美龄诸多的社会活动都是公开的,但大众对于她的日常生活则可能有所不知,在《我眼中的宋美龄女士》中,冰心对宋美龄日常的衣食起居做了具体的描述,包括私人飞机上并排设立的两张夫妻床、种花与下厨房、身高与体重等等,这些都是一般人所不能目击的。所以,刊登这篇文章的《淑女》杂志的编者按语说:“我们从来日的谢冰心女士那里得知了举世闻名的宋美龄女士的近况。谢冰心女士是宋美龄女士最好的朋友。”

四十年代冰心与宋美龄的接触与交往,曾引起不少的议论,闲话、风凉话以至不善的语言都有。就说那次从昆明往重庆搬家的事情,在云南的知识界就引起一些人的愤愤不平。当时梁思成与林徽因也在昆明,梁思成是吴文藻清华学堂的同窗,林徽因与冰心则为同乡,相互之间的事情自然知道。冰心与吴文藻即将飞重庆,林徽因给她的好友费慰梅、费正清写信,告诉他们:“但是朋友‘Icy Heart’却将飞往重庆去做官(再也没有比这更无聊和无用的事了),她全家将乘飞机,家当将由一辆靠拉关系弄来的注册卡车全部运走,而时下成百有真正重要职务的人却因为汽油受限而不得旅行。她对我们国家一定是太有价值了!很抱歉,告诉你们这一条没劲的消息!这里的事情各不相同,有非常坚毅的,也有让人十分扫兴和无聊的,这也是生活。”原信为英文,译者在翻译时,故意不译Icy Heart,而这个Icy Heart,是“冰心”二字汉译英的直译,“冰心在汉语中是个好词,而Icy Heart在英语中却是贬义的”。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冰心去重庆“做官”是大有看法的。甚至傅斯年在向国民政府请求接济战时的林徽因也不忘记在冰心身上踩一脚,说梁思成,“其夫人,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这言下之意是,谢冰心可以享受那样的待遇,比其才高的林徽因却不能。而在他们看来,冰心可以享受如此待遇,与她和宋美龄的靠近以致攀附是分不开的。

无论是从各自的领域还是在对社会的影响上,冰心与宋美龄都是一棵独立的大树,不需要攀援与攀附。但是,世俗的观念在知识精英中有时也在所难免,所以,冰心应邀写宋美龄的文章,不是在国内而是在日本。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冰心对于宋美龄的话题三缄其口,这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是一种保护,而在开放的时代,也是一种避嫌吧,现在只能以佚文的方式,将她描写宋美龄或与宋美龄有关的文章发掘出来。描述冰心与宋美龄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描述了冰心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这种描述人们可以做出各自的理解,但无论从哪一个意义上说,作为历史都应该受到尊重。

最后要说明的是,目前发现的冰心佚文与遗稿,总共有六十余万字,所以,这个选本只是选编了其中的一部分。将冰心这些尘封已久的作品,结集与她的其他作品一道,呈献于亲爱的读者,这还是第一次。

守望幸福的美文 篇4

当你细细品味它的时候,你会忘了所有的压力、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伤……

人只有经历过失去,才会懂得曾经拥有过的幸福。虽然那种幸福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有过这种幸福的人已经是一个可以称为拥有幸福的人了。因为他的灵魂、他的内心不是孤独的,而是与幸福同行。

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的权利,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幸福,并且一直这样幸福着。

如果你现在正身处幸福中,请这样继续幸福着,因为懂得守望幸福的人,是一个值得以真诚之心坦诚相待的人。幸福的色彩太多太多,有爱情的幸福、友情的幸福、亲情的幸福……当这些幸福向你招手的时候,请敞开你的心扉,勇敢地去接受吧,因为它会让你在不幸福时变得幸福,让你在幸福时变得更幸福。人们喜欢幸福着的感觉,幸福的味道永远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免会犯些错误,与幸福失之交臂,但请不要失去信心,因为你还有你自己,你不是一无所有,你还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还可以继续追寻幸福的足迹。幸福不在于拥有的有,而在于付出多少。

人生总会有不如意,会难过,会失望,但有时候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但痛也痛得物有所值。人生不能缺少幸福的痛,失去了它,即使用再多幸福的快乐去填满它,也无法达到它原本的意义。

幸福的真谛美文 篇5

世界上很多人都希望生活能够按照自己的轨迹去运行,但无数事实都在告诉我们不可能这个残酷的现实。或许只有在受过伤害,跌过痛过之后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谛,幸福的真谛。

他和她是一对情侣,在历经七年的爱情长跑后,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那一刻她认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婚后的她为了更好的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让他能有更多精力投入工作,不用惦记家里的事,她毅然辞去了心爱的工作,回家当起了全职太太,每天早起做好早餐,然后目送丈夫上班,晚上做好一桌丰盛的菜肴等待丈夫的归来,每次看到他把菜肴都清空,她就觉得满满的幸福。

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过下去,一年后,她以为生活仍然会像这样继续,素不知这一年的时间丈夫职位越来越高,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而也因为这样对她的厌恶也与日俱增。当一场婚姻走到了尽头,再多的挽留只会徒增悲伤,当他提出离婚时,她答应了。没有一丝的哭闹,或许这是她在他面前所保留的最后的尊严吧。

离婚后的她首先去剪了那一头乌黑柔顺的长发,那一头长发她留了七年,而一缕缕发丝落地,也意味着她和过去的生活断了,他和她也结束了。第二天,她离开了那座充满悲伤的城市,几乎是没有一丝犹豫。重拾单身的她无须为任何人张罗生活起居了,这一刻她觉得要为自己而活了。于是她找了一份新的工作,并且利用闲暇的时间去不断提升自己,报读培训班、去旅游......

两年的时间,她蜕变成更好的自己,成为所在公司的高管。因为工作关系,她回到了那座伤心的城市。当她再次踏上那片土地,内心并无伤感,更多的反而是释然。接下来,一次酒会上,她和他重新相遇了,当她大大方方伸出手向他问好时,他却迟疑了。最后硬生生的从嘴里挤出了一句:“对不起,你可以重新回到我身边吗?”原来,在她离开的一个星期以后,他才发现自己并不能没有她,当回到家里时,没有人能和他聊工作上遇到的不顺心,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视,没有人陪他一起笑,一起哭,他觉得孤独,觉得寂寞。同时他也深深明白了自己的生活需要她的.参与,只怪他没有好好珍惜。当他发现这个道理时,他去找她,却发现这座城市早就没有了她的影踪。那一刻,他才反应过来她离开了。

听到他的话,她稍稍震惊了一下,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她的回复很简单,就是:“对不起,谢谢你。”然后转身离开了。他知道对不起是她拒绝了他,但他不明白谢谢你的意思,为什么在自己伤害她如此之深后要说谢谢呢?直到第二天,他收到了她的来信,此刻的她已经回到了另一座城了,在信上,她再次道谢,因为他让她明白了幸福的真谛,同时也感谢他多年来的照顾。

信中的她说作为女人,一直以来她心中的幸福就是嫁对人,然后每天目送他上班,等待他下班归来,但历经婚姻失败的她才惊觉不是这样的,因为这种幸福带有危险性,谁也不知道它会不会在某一天就消失不见,就好像他们的婚姻走到尽头一样,它无法抓在手中,难免让人心里忐忑不安。离婚后她明白了握在手心的幸福不是靠别人给予的,是自己不断地去争取来的,唯有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不断强大,不断成长,在历经种种艰难困苦以后,又何惧幸福不来敲自己的门,那一刻的幸福是那么的踏实安稳。

幸福的早晨美文 篇6

暑假应该是众多学子放松的好时机,他们都满心欢喜地期待暑假的到来。只不过我的暑假就像是我脱离了学习的牢笼,但我又进入了另外一个牢笼,而这个牢笼让我更加地筋疲力尽,让我想逃离。

因为在这牢笼里,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每天都要早早地起来投入工作,弄得一身汗,全身酸痛;更不能enjoy好友们所说的美好暑假。因此,我更期待拥有一个属于我的幸福的早晨。

这样的暑假,我就像在做苦力,当着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整天为“今天该干什么活;该怎样干才能高速高效地完成”等问题而苦恼。感觉我脱离了学习的金漆笼,却又堕入了干农活的大铁笼。

这铁笼让我爱也不是,恨也不是。所以我总是沉醉在安谧的早晨,一切都是那么的安宁,偶尔有几声鸡鸣声。但这一切是多么的宁静,它不会破坏这宁静,可以让睡眼惺忪的我安静地沉醉其中。

在有钱人的眼里,幸福的早晨就是喝着佣人烤好的面包,涂上奶油,再和着煮好的牛奶,然后听着悠扬的歌声美美地享受着可口的早餐;而普通人家的幸福早晨就是能吃上可口的早餐;孩子们的幸福早晨就是吃上妈妈做的美味早餐,然后可以和伙伴们玩耍。只要能做到这些,他们就会很开心啦,他们就觉得好幸福啦。

也许我的话说出来,没人会相信。我不需要什么美味的早餐,我只是希望我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什么都不用做;更开心的是天空下着一点小雨,我捧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倚窗靠着,然后呼吸着雨的清新,听着沙沙的雨声品读着书本。这是最好不过的啦。这就是我所希望的所谓的幸福的早晨。

也许很多人都会理解成是我追求得太简单罢了。但这样的早晨对我来说是多么的美好奢求啊,我多么希望每天都是这样啊。当然,我很多同学都当我开玩笑,说要这样的早晨有多难啊,他们每天都睡到10点多才醒,醒来的时候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午饭啦,有的甚至还叫我别逗他们啦,在家就是可以睡到饱,吃到饱。

听着他们说,说实话我挺羡慕他们的,觉得他们真好,怎么我的暑假就是和别人的大径相庭呢。接着他们就问我的暑假到底是怎么过的。待我说完,他们都会感叹我的暑假真的过得很累,和他们的完全不一样。

其实我每年的暑假都是这样过,但我也没办法,我爸妈也没有办法,因为他们也不想这样的,只是我们不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选择自己的出身背景罢了。作为子女只可以为父母分担一点就算尽了一点子女的义务。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只可以学会独立,学会勤奋,学会为父母分担一点点。

8月2日,这天是七夕节,也称情人节。这天应该是很热闹的,很多情人都期待的,当然我也很开心,补充一下我的开心是和友人们的是不同的。很多朋友都说如果这天早上收到男朋友或女朋友的甜蜜信息,那么这个早晨对他们来说就是幸福的。

而我觉得幸福的是,因为这天早上下雨,所以我不用去田里干活,不用弄得指甲都塞满了污泥,也不用落得汗流浃背的怂样。我可以伴着雨声睡到自然醒,然后去菜地里摘自己喜欢的菜回来煮饭,最后和弟弟俩边吃饭边说笑。这就是我期待的幸福早晨。

所谓幸福就是自己非常渴望的东西终于如愿以偿了;那感觉就是幸福,是他们所不懂的。我记得有一个朋友到峨眉山游玩随便看日出,可她还嫌累。

其实,她不知道我有多羡慕她,她可以亲眼目睹祖国的河山风景,她拥有去旅游的资本,而我呢总是想着打工挣到钱才去玩,而当拿到挣到的钱时,自己又舍不得,要把那钱存着作伙食费和生活费,想着这样就可以帮父母分担一些啦。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话是古人的训语,是饱含哲理的。确实对自己遥不可及的东西是不可以痴心妄想的,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没用。

幸福着学生的幸福 篇7

人生贵在宁静。 古往今来多少名士终其一生心中都在向往或是操守着宁静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算得上是个宁静者; 钱钟书学富五车, 闭门谢客, 静心于书斋, 潜心钻研, 著书立说, 留下旷世名篇。 人的奇迹是在宁静中实现的, 人的成就是在宁静中取得的, 人的幸福是在宁静中收获的。 我们所操守的, 是师者情怀在心中流淌, 不是汹涌, 而是细水长流。

宁静是一种修养, 一种气质, 一种境界。

心美一切皆美, 情深万象皆深。 世间清浊不由人。 有时候, 我们活得累, 并非生活过于刻薄, 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所感染, 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 从善念看他人, 会看见慈悲;从乐观看未来, 会看见希望。

我非常欣赏一句话: 善良比聪明更难, 聪明是一种天赋, 而善良是一种选择。 若有幸能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 你便会发现, 善良不过是遵循本心而已。 至善至美可以是内在的, 也可以是外来的, 博采众长而不固步自封, 此亦为君子修身之道。

对于担负着育人使命的教师来讲,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我们应该用心守护好这一神圣岗位, 关心呵护每一位孩子, 关注其灵魂最深处的健康, 使其阳光成长。日复一日, 以高尚的师德, 无言的大爱, 不遗余力地成就他人, 也在不知不觉中成就自己, 达到“ 师者仁爱, 学子善行”的理想境界。 无疑, 我们的工作是辛苦的, 然, 每每见到孩子们纯真信任之眼神, 听到童言童语之真切诚恳, 相信诸多不快都可以化解。 孟子将“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君子三乐之一。 然而, 为人师者, 能够因材施教挖掘非“ 英才”者的潜能, 并促其成才, 何尝不是善莫大焉。 闻一多之于臧克家, 鲁迅之于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伟大的教师, 永远会让他们的学生铭记不忘。 教育的魅力与教师的幸福就在这里!

古语道: 最好的谋略不是谋胜, 而是谋和。 换言之, 最好的人生不是成功, 而是幸福。

教育是孩子们体验幸福成长、积淀一生幸福的过程。 有幸福的教育, 才有幸福的人生。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就是教育者成为智慧和幸福的人, 然后以自己的智慧和幸福去影响受教育者, 让受教育者也变得智慧、幸福。 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创造轻松愉悦的教育情境, 把微笑、爱心、温暖、愉快带进课堂, 全身心地投入, 用精彩的课堂吸引学生, 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让不同层面的孩子受益。 泰戈尔曾说过:“ 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让教育展现幸福魅力, 在这场与幸福约会的美丽旅程上, 不仅将幸福作为教育的内容, 更将教育行为本身当成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 拥有这样的情怀, 我想学生会恋上课堂, 爱上教师, 教育就很自然的能为学生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背影》:现代美文的典范 篇8

关键词:背影 美文 典范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层次的《中国现代文学》第4章的选题是《朱自清与<背影>》。这里所讲的《背影》,不是单篇的纪实性散文《背影》,而是以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为书名的散文集,这本集子共收录了朱自清的15篇散文,1928年10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散文集《背影》有自己独特的美蕴: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被称为现代美文的典范。

一.现代美文的基本特征

现代美文指的是那类以叙事和抒情为主的艺术性散文,其主要特点是幽默、雅致、漂亮、缜密。五四新文学伊始,周作人率先倡导美文的写作。“现代”一词除了时间上以“五四”为界外,主要是指废弃文言形式,用现代汉语白话文进行写作的一直新的语言形式。

朱自清的散文摆脱了贵族气,显得真挚淳朴。《背影》以“为人生”的现实关怀,凝视中国的社会现实,“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全用口语,成为现代汉语白话文写作的楷模,体现了一种积极健朗的审美取向,把散文的文体和修辞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起到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作用,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体现了文学革命在散文领域所达到的高度。

二.散文集《背影》的典范之处

散文集《背影》的典范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主题的多样性,语言的独特性,结构的严谨性。

1.主题是多样性。散文集《背影》里的15篇文章,主题是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社会批评。这类文章揭露黑暗社会的丑恶面目,控诉反动统治者的凶残,表达对被统治者的深切同情,洋溢着战斗的激情。代表作:《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2)亲情抒怀。这类文章叙写父子情、儿女情、朋友情,体现了朱自清为人为文的特点。代表作:《背影》。

(3)景物描写。这类文章绘声绘色地地描写自然风光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气味、声音等,把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蕴含着深切的人生感慨。《荷塘月色》就是代表作。

2.语言的独特性。因为主题不同,所以,作者采用了不同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了语言的独特性。

(1)社会批评类主题的语言直率犀利,比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中十一二岁的西洋小孩看我时“两只眼睛大大地睁着,和平秀美的脸一变而为粗俗、凶险的脸了。似乎多我说,黄种人,黄种的支那人,你配看我吗?”这语言直接犀利地写出了洋人对我们弱国人的嘲笑和侮辱。作者在文末发出了愤怒的呼喊:“谁也是上帝之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这语言,直白犀利。

(2)亲情抒怀類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比如,《背影》一文全部用口语,展现出了现代人的口语韵味,把父亲寡言但却深沉的疼子之情表现得具体细腻而形象。“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就是现代美文质朴的语言美,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父亲执意要送儿子时说:“他们去不好!”父亲去买橘子时叮嘱儿子说:“你就在此,不要走动。”这就是摒弃文言的现代口语。

(3)景物描写类文章的语言清幽绮丽,比如,《荷塘月色》以白话美文的华彩,细腻地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光”两个景观,把“荷塘月色”写得迷离而幽美。“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色的迷离恍惚。

3.结构的严谨性

散文集《背影》中的每一篇文章,其结构都很严谨。

(1)以“事情发展”为线索结构文章——《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叙写作者在上海亲近一个西洋小孩子的过程中感受到洋人对中国人的“袭击”和“侮辱”,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愤怒。

(2)以“情感变化”为线索结构文章——散文《背影》展示出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暗笑父亲——理解父亲——思念父亲。

(3)以“时空转换”为线索结构文章——比如《荷塘月色》先写“月光下的荷塘”,在转向“荷塘上的月光”,在时空转换中体现一种空灵的美。

上一篇:建队日主题活动简报下一篇:有创意标书才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