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产业集聚区领导

2024-07-04

驻马店产业集聚区领导(共8篇)

驻马店产业集聚区领导 篇1

一、总体概况

正阳县产业集聚区位于正阳县城西南部,近期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3平方公里,发展区4平方公里,控制区4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东起正陡路,西至西四环路西侧,北起南环路,南到产业集聚区南边。远期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2005年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首批确定的175个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正阳县地处河南省驻马店市东南部的淮河之滨,西临京广铁路、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东靠京九铁路、106国道和阿深高速公路,南北连接312国道、宁西铁路、新阳高速和叶信高速,阿深高速和明临、确平、永定、吴黄四省道纵横交叉贯通全境。

资源充足,设施齐备。正阳盛产小麦、花生、水稻、西瓜、大蒜、生姜等农产品,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河南省优良生猪第一大县”、“河南省畜牧强县”。正阳县产业集聚区从2004年启动建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000多万元,先期开发的2平方公里内,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移动联通、电信、宽带上网)、有线电视、给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齐全,基本实现“七通一平”。

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按照产业、城镇融合发展要求,功能定位为建设产业生态良好、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新区。正阳县产业集聚区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精细化工、科技木业、生物饲料等产业。发展定位为建设“现代城市功能新区、先进产业集聚区、仓储物流集中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产业集聚,发展强劲。已落户的企业有维维粮油、骏马化工、天成纱业、美食美客、天力新能源、正华面业、三星铸造等32家企业。其中维维粮油由全国500强上市公司江苏维维集团投资兴建,是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年内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

开放创新,活力四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大优势,放活政策,创新机制,创造条件,着力构筑正阳的投资洼地、创业乐园。先后出台了《正阳县鼓励投资兴办工业企业的若干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方案》,优化环境,高效服务,使集聚区真正成为正阳工业企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城镇建设的示范区。

二、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从正阳县实际出发,借鉴国内相关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及优势,以现有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球铁铸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借助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资源节约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重点,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发展循环经济和规模经济为主线,按照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升级、优势行业突出、产业集群带动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地缘和区域经济,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化发展环境,政府协调服务,注重机制创新,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吸引和培育一批对正阳县工业经济起到强力支撑和带动作用的骨干龙头企业群,更好地发挥

比较优势,扩大优势产品规模,争创优势名牌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

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工贸兴区,开放强区,形象立区,力争3—7年的时间,逐步把正阳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链相关度高、生态环境优美,具有较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现代工业发展基地,成为正阳县中心城区周围经济繁荣、社会文化生活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正阳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平台,成为正阳县带动农业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支撑点,从而振兴正阳经济。

三、发展的基本原则

1、突出产业特色,带动要素集聚原则。产业特色和优势是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要以骨干企业、优势产品或产业链为主线,把培育特色经济,推进企业群体成长,提高产业集聚度作为首先任务,合理进行产业区域布局。优化各功能区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努力培育和发展贸科工农相结合的大型企业集团和新型市场主体,使产业集聚区真正成为特色鲜明、集聚效应突出的新兴工业载体。

2、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行市场化运作,按照市场规则办事,把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创新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使园区投资多元化,配置市场化,服务规范化,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政府高效管理服务制度,政府要在软环境建设与硬环境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好编制规划、制定政策、规范运作、改善环境和提供服务等工作。

3、以城镇规划为指导,与城镇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要服从和服务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与当地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与正阳县城镇体系规划、土地规划和道路建设规划要求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小城镇建设也要实现功能分区,为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提供基础设施等配套条件,创造良好的建设和发展环境。

4、坚持改革创新,结构优化,推进产业升级。要坚持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产业集聚区工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围绕提高竞争力,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体系,使企业在产品档次、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产业集聚区要积极推进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重企业的技术依托环境,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和名优特新产品,提升产业层次,培育新兴产业。通过积极发展特色纺织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优质产品,引导并促进农业种植结构和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带动当地农民致富;通过发展科技含量技术水平高的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球铁铸造、食品加工和精细化工产品推进行业整体提升,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5、坚持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原则,把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控制工业污染,推进清洁生产,促进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在基础设施联建共享的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在水、电、气、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加强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对污水、垃圾等实行集中处理,对后勤服务、产品开发、仓储等设施实行集中建设,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提高园区所有资源的利用率。

6、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正阳县产业集聚区的建设,需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近期主要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一批入驻企业创造生产和发展条件;远期规划主要是注重产业集聚区整体效应,发挥规模效应,注重产业关联。

四、发展目标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加强内引外联、大力招商引资、推进产业集聚、做好服务引导等措施,力争用3—7年的时间,基本建成整体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企业竞争力强、环境优美和谐、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科技含量与产出率高、外向度与集聚度大的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球铁铸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和物流服务六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业产业基地,大幅提高正阳县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1、“十一五”目标(2007—2010年)

2007—2010年,是正阳县产业集聚区关键的开局阶段,主要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做好园区布局规划、配套设施建设、构建管理服务体系、引导产业集聚、招商引资等工作,完成园区道路系统建设,实现水、电、气、通讯、网络等管线的通达,健全管理服务机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园区整体形象初步确立,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2007—2010年,规划入园项目共22个,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劳动定员8600人,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29.7亿元,利税5346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花生油5万吨,22.2万吨各类食品,2.8万吨球铁铸件,3万吨高支纯棉纱的生产能力。

2、“十二五”目标(2011年—2015年)

2011—2015年,是正阳县产业集聚区功能趋于完善、扩大产业优势、发挥集聚效应的重要时期,要挖掘内部潜力,把握时机,建立创新体制,推进产业升级,拉长产业链条,借助传媒、网络等多种平台,提升园区、企业、产品形象,力争培育3—4家省内或国内同行业龙头企业,打造5—6种省内或国内知名品牌产品,实现城镇化、产业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发展,成为正阳县经济发展的支柱、项目引进的平台和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窗口。

2011—2015年,规划入园项目共23个,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劳动定员9700人,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4.5亿元,利税62100万元。此外还会有许多不可预计的项目向工业区集聚。

3、“十三五”目标(2016年—2020年)

2016年—2020年,是正阳县产业集聚区功能进一步完善、扩大产业优势、发挥集聚效应的重要时期,要挖掘内部潜力,把握时机,建立创新体制,推进产业升级,拉长产业链条,借助传媒、网络等多种平台,提升园区、企业、产品形象,力争培育5—6家省内或国内同行业龙头企业,打造7—8种省内或国内知名品牌产品,实现城镇化、产业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发展,成为正阳县经济发展的支柱、项目引进的平台和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窗口。

2016年—2020年年,规划入园项目共26个,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劳动定员11500人,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利税98000万元。此外还会有许多不可预计的项目向工业区集聚。

4、总体规划经济指标

驻马店产业集聚区领导 篇2

一、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11个产业集聚区,共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1家,占全市135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3.7%。2014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6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1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8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6%,已形成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轻纺、医药、建材六大产业集群和电子玻璃、电子信息、新能源电动汽车、皮革皮具五大专业园区,吸纳就业人员近20万人。确山县产业集聚区、平舆县商务中心区进入全省“十快”行列,市产业集聚区、泌阳、平舆、遂平、汝南、确山、上蔡县等7个产业集聚区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

二、企业用工监测情况

(一)用工情况

1.从用工规模看。100家抽样监测工业企业用工规模总量为44087人,其中:农产品加工业用工总量为11080人,能源化工业用工总量为6202人,装备制造业用工总量为6070人,轻纺业用工总量为10477人,医药业用工总量为5826人,建材业用工总量为4432人,比重分别为25.1%、14.1%、13.8%、23.8%、13.2%、10%。用工在500人以上的企业有19家,用工在100至500人的企业有56家,用工在100人以内的企业有25家。监测企业中新招员工5062人,流失员工1344人,大部分企业处于人员需求和流动的合理范围,用工情况总体平稳。

2.从岗位结构看。数据显示,监测企业中普工31052人、专业技术人员8752人、经营管理人员4283人,比重分别为70%、20%、10%。

3.从文化结构看。监测企业中大专及以下人员为41152人,占用工总量的93.3%;本科及以上人员2935人,占用工总量的6.7%,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偏低,技能层次不高。

4.从薪酬情况看。监测企业中普工、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月平均收入分别为2000元、2500元、2800元,平均工资收入同比分别上涨3.4%、6.3%、6.2%,员工工资收入总体呈稳中有升的趋势。

5.从招工途径看。企业通过自主招工、民营职介劳务派遣等方式招工1592人,通过各级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机构招工3470人,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仍是用人单位招聘的主渠道。

(二)缺工情况

1.从行业分布看。数据显示,监测企业中缺工的有75家,其中缺工在50人以上的有10家,比重为10%,主要集中在化工、纺织、制衣、新材料等行业,占缺工总数的64.3%。

2.从岗位分布看。监测企业中缺工2643人,其中普工缺口2254人,技术工人缺口265人,管理人员缺口124人。说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产业集聚区所占比重较大,企业对普工的需求量仍较大,缺工呈现常态化。如南方中天纺织目前缺普工264人,汉帛制衣缺普工500人,荣光鞋业缺普工600人。

3.从性别分布看。数据显示,监测企业用工要求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分别占57.94%和42.06%,男性的需求人数环比下降了0.37个百分点,女性的需求人数上升了0.8个百分点。从行业的用人需求看,化工、装备制造、建材行业对男性需求较大,纺织、电子加工、生物医药行业对女性需求较大。

4.从年龄分布看。100家监测企业对16~35岁之间的用人需求占76.23%,35岁以上的用人需求占23.77%,有一定工作经历和经验、技术娴熟的青壮年供不应求,一部分企业为吸引员工,解决招工难、留工难问题,对新招员工的年龄限制有所放宽。

5.从学历分布看。数据显示,监测企业对中等文化程度(含高中、职高、技校等)的人员需求最旺,占需求总数的52.47%,对大专学历文化程度的需求,占需求总数的19.75%,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18.04%,对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9.74%,中等人才供不应求。

三、监测分析

(一)就业形势总体向好

2015年以来,驻马店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截至6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582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240人,帮助困难人员就业5614人,分别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的75.1%、76.6%和80.2%;城镇登记失业率2.93%,低于4.5%的年度控制目标。

(二)就业形势稳中有忧

1.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调整深化影响,部分行业生产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用工需求减弱,个别企业有少量裁员。天方药业目前由于受环境评估及厂区搬迁等因素影响,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300名员工待岗。

2.结构性矛盾成为常态。随着该市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但产业需求变化和劳动力供给变化不同步、不协调,造成了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两难”结构性矛盾。

3.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据统计,近两年在驻马店市就业的大学生约有1.5万人,用人单位对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不到1500人,显然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难除受就业观念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学用脱节有关,50%以上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三)就业形势忧中有喜

1.产业集聚催生人力资源汇聚。近年来,各县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2014年以来,一批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多铝业、海川电子、联顺食品、银泰汽车、大众粮油、徐福记食品、高科时代光电工业园、荣光鞋业、闽商食品工业园、虎妞电动车、龙马玻璃纤维、奥尔美体育用品、龙源药业、全宇生物医药等一批项目已经竣工投产或正在快速推进,用工需求也随之增多。

2.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效应。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2015年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实现逆势增长,表明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行业企业对就业的贡献进一步加大。以昊华骏化为例,在全国化工企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2014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3.7%。随着销量的增加,用工需求也随之增加。

3.就业流向正在发生悄然变化。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流向看,传统的“孔雀东南飞”格局正逐步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转变,一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这将更好地满足该市企业的用工需求。

四、对策建议

产业集聚区塑造睢阳经济新格局 篇3

据商丘市睢阳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唐凤伟介绍,目前产业集聚区已形成了纺纱、织布、印染、内衣一条龙的产业链,入驻针织童装企业138家,从业人员3.5万人,针织内衣城三期建设将在年底完成,届时园区将成为200多家企业集聚的童装产业基地,成为商丘市南部新兴的现代化针纺专业园区,年产针织内衣6亿套,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针织内衣行业前列。

为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加快针织童装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产业集聚区将以“一个名城、两大战略、三个能力、四项工程”为着力点,“四轮驱动”激发老产业的创新活力,力促新常态下的新作为,全力打造针织内衣童装百亿级产业集群。

打造一个名城。集聚区将充分发挥“中国针织服装名城”这张新名片,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以区中园的形式,建设儿童针织内衣城,在内衣城一、二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三期工程,完善水、电、气、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助力产业发展。

实施两大战略。一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引进知名品牌,推升自主品牌创建水平,创立“商丘针织服装”区域品牌;二是实施“规模驱动战略”。围绕针织内衣童装,扩大建设和生产规模,提升产业规模集聚度,打造知名针织童装产业基地。

提升三个能力。设计研发薄弱一直是睢阳童装产业的短板,为此,集聚区鼓励品牌企业设立产品开发中心,持续提升研发设计能力;二是提升生产协作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骨干,扶持龙头,形成龙头带动、大中小企业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提升市场营销能力。鼓励企业加强销售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品牌连锁店、专卖店、电子商务等新型终端模式,建立多层次的销售渠道。

建设四项重点工程。一是建设针织服装电子商务大厦;二是建设100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化生产集中区;三是配建仓储物流中心;四是新建针织童装专业批发贸易市场,走加工贸易一体化道路。

未来,我们将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建成研发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仓储物流中心、人力资源等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产业增长模式也将逐步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充分依托阿里巴巴(商丘)产业带,有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力争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针织服装生产和贸易集散地,使睢阳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针织服装名城”。

产业集聚区汇报材 篇4

全面推进市产业集聚区跨越式发展

市产业集聚区作为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招商引资的主平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在新的一年里,如何抢抓机遇,提升速度,提高水平,扩大效果,实现科学发展、快速发展,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立足一个“新”字,创新发展理念

2011年是全市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市产业集聚区大干快上,奋勇前进的重要一年。推进产业集聚区跨越式发展,必须创新发展理念,把解放思想作为加快发展的“缰绳”,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市建设、环境优化等“四架马车”快速前进,全力拉动产业集聚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敢想敢干,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顽强拼搏,务实苦干。积极谋划工作新思路,探索发展新路子。要坚持“一年迈大步,三年大发展,五年建成豫南工业城,十年再造一座驻马店新城。三年内工业产值力争达到300亿元,五年内超500亿元,实现税收26亿元。”既定目标不动摇。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全部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 1

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重点,项目建设以工业项目为主导”的工作要求,围绕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群智群力,集思广益,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全力将市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全市项目建设的主阵地、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全面提升市产业集聚区整体发展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为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招商引资突出一个“大”字,形成集聚优势

推进产业集聚区跨越式发展,必须形成集聚优势,以产业集聚推动发展。在招大引强、产业承接、产业延伸上精选项目,瞄准高投资密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大项目,力求引进一个,带动一线,辐射一片,形成集聚效益。一是要实施产业招商。围绕区内昊华骏化、平煤蓝天、天方药业、南方钢铁四大集团和煤化工、医药两大产业,着力引进引领型、补链型、核心型的产业提升项目和上下游产业配套项目,加速培育现代化工、医药等产业集群。二是要实施以商招商。大力开展以企引企和以商招商,支持现有大型企业与国内外行业龙头进行强强联合,促其整合资源,嫁接改造,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三是要实施专业园区招商。依托已启动建设的闽商工业园、台商工业园和医药园区等专业园区,积极承接台资和闽资产业转移,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大型骨干企业紧盯不放,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项目,培育壮大园区特色主导产业。

2011年,力争引进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20个,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个,投资3-5亿元以上项目5个。

三、项目建设把握一个“集”字,推进工业突破

推进产业集聚区跨越式发展,必须推进工业突破,以工业项目带动发展。要在项目建设中把握一个“集”字,突出企业特色,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一是要实现园区企业集中布局。要在已形成煤化工、医药、钢铁、纺织、能源为主体的工业经济体系基础上,在规划、布局、建设、管理等方面统筹考虑,引导企业按总类、按布局入区,促进产业上下延伸、侧向配套,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群发展。二是要实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要立足园区实际,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依托平煤蓝天、昊华骏化、蓝天集团等骨干企业,建设以煤制焦炭、合成氨、甲醇为龙头,以尿素、二甲醚、三聚氰胺和甲醛精深加工为主导产品的豫南煤化工产业基地。要注重发挥通用天方集团产业优势,鼓励其加大科技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拉长产业链条,陆续开工建设头孢氨苄生产线、药渣生物复合肥和维生素C3项目,实现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三是要实现资源环境集约利用。要积极引导区内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约集约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全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要注重强化土地投资强度,逐步提高项目投资门槛,重点引进产业性能优、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投资规模大的工业项目,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城市建设谋求一个“快”字,推进三化进程

推进产业集聚区跨越式发展,必须深化三化进程,以城市建设助力发展。在城市建设中要谋求一个“快”字,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实现产城融合。一是加快道路工程建设。要坚持走“市场化运作,滚动式发展”的路子,采取“BT模式”与融资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区内道路工程建设步伐。2011年要多方筹措资金5亿元,启动前进路、中原大道、蔡州路、工业一路等9条总长约27公里的道路工程,加速构建完善的道路网络。二是快速推进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通信、污水垃圾处理和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供水、供电、供气的全覆盖,满足项目发展需要。三是加快练江河综合治理工程。对京广铁路以东、京港澳高速以西长约6000米的练江河进行拓宽改造和绿化、美化、亮化,把练江河真正打造成我市绿色、生态、休闲景观带,成为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四是快速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对已建成道路的绿化、亮化、卫生、及公共设施的日常维护等管理工作,力争实现道路修建到哪里,绿化、美化、亮化到哪里,各种管理就延伸到哪里。要深入开展“四城联创”活动,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大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城市面貌,切实营造市产业集聚区优良城市环境。五是快速推进拆迁安置。走和谐拆迁的路子,对失地群众采取先安置再拆迁的办法妥善拆迁安置。在产业集聚区安置小区一期、二期已建成分配的基础上,快速启动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三期、四期工程,为下步拆迁安置工作夯实基础。

五、营造环境体现一个“优”字,形成创业“宝地”

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汇报 篇5

一、规划调整进展情况

我县原有市级产业聚集区三个分别是:长垣县起重产业聚集区、卫材产业聚集区、新城产业聚集区。其中长垣起重产业聚集区已纳入省级规划,后经衔接,省有关部门同意对我县的产业聚集区进行整合,申报长垣县产业聚集区(含长垣起重工业园区)。调整草案如下:

1、布局设置、以城区远期规划为依托(起重园区已纳入城区总体规划),长垣县产业聚集区由南北两部分构成,南部为起重,含起重园区、参木及木岗,北部为新城工贸,含蒲东、蒲西。

2、规划面积:在土地规划修编时,将可调一般农田充分向聚集区周边集中。但为了保证本次申报成功,应遵循省政府产业聚集区的政策,整合后的长垣产业聚集区总面积暂定为40.8平方公里(含建成区,其中起重园区21.8平方公里,蒲西8平方公里,南蒲木岗4平方公里,参木4平方公里,蒲东3平方公里),聚集区所用一般农田外的剩余指标在本次规划区周边预留。

3、建设用地指标使用:省分配我县建设用地指标为7.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指标要侧重用于城区建设和聚集区建设,暂提以下分配方案:起重园区1.5平方公里,蒲西0.7平方公里,蒲东0.6平方公里,参木0.7平方公里,木岗0.5平方公里,电厂0.8平方公里,合计为4.8平方公里,剩余指标及新争取到的用地指标放在城区建设使用。

4、规划修编工作:已选定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我县产业聚集区规划进行修编,资料采集和经费协商已结束。计划4月27日将规划布局图报领导审定。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

2009年计划修建、续建道路18条,计划完成总投资17672.35万.目前已完成道路建设2条,正在建设16条,累计完成投资2600万元;完成总投资3600万元、面积2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开工建设投资4000万元的园区第一初级中学,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2500万元;完成投资500万元的园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完成投资450万元的参木安全饮水工程;开工建设投资8200万元的西客站项目和投资5000万元的汽车检测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的新城工业区域绿化项目和投资600万元的联通信息开发建设项目。

三、招商引资情况

目前招商引资情况整体效果不明显。没有显著的进展。

四、项目建设情况

起重工业园区新入驻、开工建设企业8家,2009年计划完成总投资 万元,参木工业集聚区新入驻企业3家,2009 年计划完成投资 万元;新城工贸集聚区新入驻企业4家,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 万元。木岗产业集聚区新入驻企业 家,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 万元。

五、下一步的推进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由所辖地的乡(镇、办事处)负责,乡(镇)长、办事处主任为第一责任人,鉴于我县产业聚集区布点多,且多头管理,要组建强有力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协调推进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并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确保建设目标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和报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科学规划集聚区。对集聚区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及其市场趋势等要进行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务必于5月底前完成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以及区域环评的编制。产业聚集区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本规划相衔接,做到“三规”协调。

(三)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要加大道路、电力、信息、供水、排水、供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八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实现资源共享;按照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深度,大力建设标准化厂房,降低中小企业发展成本。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首先要根据我县的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项目库建设,如我县的起重机械装备、卫材、汽车配件等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力争多引进投资总量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项目。其次要紧紧盯住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好更多产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同时对引来的客商提供优质服务,使他们成为县(区)产业聚集园区的活广告和“金”字招牌,争取通过老客商引进新客商。第三,要大力实施“总部经济”和“回归经济”,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在外长垣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引导和鼓励他们到产业集聚区发展二、三产业。第四,对于世界500强或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和中国500强企业投资的生产性项目,紧盯不懈,具体政策特事特议特办。

(五)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水平。按照产业类别和产业的关联性分区布局,实现工业逐步向集聚区集中,集聚区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一是要承诺服务首问责任制,牢记“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理念,树立起尊重客商、尊重创业者的良好风尚,实现企业与服务机构的扁平化无缝对接。二是要健全落实好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及时解决集聚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三是严格执行“二十五天宁静日”和“五禁止、十不准”的规定,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生产,促进集聚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六)加大督查力度。继续坚持和完善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展情况季督查、通报制度。不定期召开各产业集聚区负责 人会议,听取汇报,总结经验和不足,研究解决问题。建立目标考核机制,考核结果全县通报。每月2日、17日各产业集聚区要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新入驻企业及新上项目情况上报县发改委。

产业集聚区工会工作总结 篇6

工作总结

邓州市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集聚区”和“河南省对外开放先进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9.3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17平方公里,区内配套修建了主次干道及区间道路总长135公里,供排水管网220余公里,电力线路240公里,形成了五横十纵主干道道路骨架,并同步配套建设220KV变电站、自来水厂、污水厂、客运站以及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区内入驻企业102家,其中四上企业7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家,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三大产业集群。

2013—2016年,邓州市产业集聚区连续四年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称号;2014年被省产业集聚区联席办评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集聚区”;2014年被省政府评为“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产业集聚区”;2013—2015年,被邓州市总工会评为全市工会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被省总工会评为“全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

近年来,邓州市产业集聚区工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紧紧围绕省委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宗旨,务实重干,开拓进取,全面加强产业集聚区工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强化自身建设,为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证近年来,为了调动和发挥企业工会组织和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在已创建了职工之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自身建设。一是健全和完善了工会组织机构。重新调整了产业集聚区工会委员会和女工委员会成员等领导机构,加强了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二是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了工会工作有章可循。制定了《工会主席职责》、《工会委员会职责》、《女工委员职责》等规章制度,使工会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三是投入大量资金,加大了工会活动室建设力度,购置了电视、VCD、书籍、象棋及各种健身、娱乐器材,建成了高标准的工会活动室,使职工们在业余时间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为工会开展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四是工会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制定了工会委员会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做到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完善了工会工作机制,提高了工会工作水平。

二、真抓实干,认真贯彻落实《三年规划》

在贯彻落实《三年规划》上,严格落实“一把手工程”,建立倒逼机制和分包制度,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印发了《邓州市产业集聚区工资集体协商操作办法》,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利用产业集聚区网站和信息平台,向企业广泛宣传《三年规划》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意义,营造出深厚的工作氛围;狠抓工作落实,以每年三月的工资协商要约行动月活动为契机,对区内企业建制情况和工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摸底调查,对没有建制的企业积极指导帮扶,使区内企业建制率达到99%;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列入企业包服单位目标责任制,并由市委办定期调度考核,督促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有效落实;建立工作督查长效机制,每季度组织一次检查,及时跟进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并建立台帐,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工作指导,深入开展企业建会

充分运用产业集聚区网站、制作展版、深入企业宣传等形式,重点宣传工会的性质地位职能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工会工作体制机制,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营造出工会组建的良好氛围。同时坚持“台账管理、源头参与、跟踪服务”建会管理制度,做到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进驻一家、服务一家、建会一家、规范一家。对园区内企业工会提出指导性意见,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基层工会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企业工会开展职工之家建设、规范化建设等工作,实施“工会组织亮牌子、工会主席亮身份”,发挥好基层工会的职能作用。采取多种模式加强企业工会干部培训,提升辖区内工会干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依托“河南职工网〃河南工会会员卡”职工服务平台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打造职工服务网络体系,经常组织开展适应职工需求的网上网下服务活动。积极开展职工就业培训、在岗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广泛开展活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问题探析 篇7

一、河南发展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意义

河南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 产业集聚区是河南构建现代产业、现代城镇与自主创新“三大体系”的载体, 这实际上是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来使用,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工业化与城镇化仍是当前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 而以人为本在经济方面最基本的表现应当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具体到今天, 毫无疑问最先进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仍然是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我们推进工业化也好、促进城镇化也好, 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转变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享受现代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成果, 实现整个经济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就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两者来说, 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目的, 生产方式的转变是手段。只有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来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才能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 才能最终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1. 河南需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 以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从科学发展的意义上说, 所谓的工业化, 不仅仅是看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还要看工业就业的比重、看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否工业化了。如果仅仅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很高, 而非农就业水平很低, 人们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上, 那么这样的工业化与科学发展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如果仅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来判断, 2008年河南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4.5%, 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加起来占85.5%, 可以说工业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是, 看三次产业就业在全部就业中的比重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截至2008年底, 河南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为48.8∶26.8∶24.4。第一产业的就业占48.8%, 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合计为51.2%。非农就业的比例明显偏低, 48.8%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只创造了14.5%的财富, 其收入水平、生活水平自然不会太高。而提高这48.8%的就业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只有靠加快河南的工业化步伐, 为他们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如果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 即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二、三产业趋同的话, 按当前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14.5%计算,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也应该是14.5%左右, 也就是全省还有34.3%左右的就业人员需要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这个数字差不多是2, 000万。

2. 河南需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 以转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 并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拓展发展空间。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仅仅是就业方式的转变、收入水平的提高, 更重要的应该是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转变, 而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转变在传统农业的居住方式下是无法实现的, 只有在人口集中、居住方式转变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也就是要提高城镇化水平。2008年底, 河南城镇就业人口只有976万, 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6.7%, 而乡村就业人口高达4, 859万, 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3.3%。在83.3%的乡村就业人口中, 只有48.8%是属于第一产业就业, 其他34.5%的人口实际上已经实现了非农就业, 也就是他们的生产方式与收入来源已经工业化了, 只是他们的工作与居住地点仍然在乡村, 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等还没有转变, 他们还没有真正城镇化。这部分就业人口的数量差不多也是2, 000万。另一方面, 这2, 000万就业与收入来源已经工业化、但还没有城镇化的就业人口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在需求。非农就业已经使这2, 000万就业人口具备了相应的购买力, 但是农村的生活基础设施尚无法支持他们转变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尤其是消费结构, 所以他们的消费需求无法释放出来。而且, 这部分消费需求仅仅通过家电下乡等政策是无法充分启动的, 因为城镇化水平的滞后使他们不具备很多现代化生活设备所需要的使用条件。只有加快人口集中居住及生活基础设施完善的步伐, 也就是加快城镇化的步伐, 这2, 000万已经实现了非农就业的人口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生活方式与消费结构的转变, 形成现实的市场需求。这2, 000万就业人员及他们所供养人口的城镇化, 不但会释放出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 而且会带动房地产、城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需求, 为河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释放出巨大的内部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 加快城镇化推进的步伐, 不仅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也是河南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之所在。所以, 河南的工业化与城镇化面临两个“2000万”的问题, 即:一是有“2000万”就业人口需要在已经实现非农就业的条件下完成城镇化;一是有“2000万”就业人口既需要从第一产业就业转向非农就业来完成工业化, 又需要转变居住方式来完成城镇化。所以说, 工业化与城镇化仍是当面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

(二) 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河南提高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实现科学发展的空间载体。

如前所述, 河南有2, 000万已经实现了非农就业的人口, 还没有真正城镇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首先, 农村工业的分散布局不利于就业人口的空间集中, 不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布局分散是河南农村工业呈现的一个重要空间特征。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 基本上每个村都有工业企业。企业空间上不集中, 那么就业人口自然也不会集中, 于是企业及就业人口均在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自然村落分散布局, 城镇化水平提高缓慢。其次, 农村工业的分散布局不利于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制约了工业化推进的步伐。空间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是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由于分散布局在农村, 基础设施水平低, 城镇化水平低, 人力、财力、物力等等一系列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都无法形成集聚优势, 造成大量在农村分散布局的企业素质普遍不高, 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发展的稳定性差, 平均寿命较短, 难以实现持续发展。所以, 产业的分散布局、人口的分散居住, 不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不利于消费与投资需求的扩大, 不利于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 成为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我们迫切需要促进产业与人口的空间集中,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城镇化促进工业化, 把工业化与城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 形成良性互动, 快速提升河南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而产业集聚区恰恰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形成了一个空间载体。

1. 产业集聚区是企业空间集中的载体。

我们知道, 工业生产对道路、水电气暖、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公共基础设施不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而且决定了企业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但是,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但需要大量的投资, 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当分散布局时, 每个企业需要进行相对独立的基础设施建设, 支出相应的投资。但是由于单个企业的实力有限, 无力投资建设高水平的基础设施, 所以布局分散时每个企业的基础设施水平都很低, 而且利用率也不高。同时, 这些分散的基础设施都要占用土地, 造成大量土地的浪费性使用。通过产业集聚区这一载体可以让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发展, 不但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使用效率, 而且会减少土地的占用。

2. 产业集聚区是同类产业或者相关产业关联发展的空间载体。

建设产业集聚区不仅能够促进工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发展、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提高投资利用率并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更重要是能够让同类产业或相关产业在空间上集中发展, 形成集聚优势, 提升企业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类产业或相关产业的空间集中, 一方面使产业集聚区内产业绝对规模扩大, 便于企业获得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规模经济 (原材料采购规模扩大能够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 并催生专业化采购服务, 降低采购成本;销售规模的扩大与市场份额的提高能够大大提升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 为产品打开销路, 并有助于促生本地交易市场与专业化销售队伍的形成, 降低销售成本) , 并带动中间投入部门、专门化机械设备、相关辅助行业等的发展, 所以既能够降低单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又有利于提升产业的总体竞争力;另一方面, 同类产业或相关产业的空间集中, 可以使企业之间联系加强, 提高产业内部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 获取分工经济的好处。并促进企业之间在生产、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带动本地熟练劳动力与专门技能人才的产生, 既能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 又有助于提升产业的整体素质。所以,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空间集中, 形成集聚优势, 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促进产业的发展壮大, 并提升企业与产业的整体素质。

3. 产业集聚区是人口空间集中的载体。

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是不改变人口在各个自然村落分散居住的空间状态, 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那么, 人口的空间集中如何实现呢?人口的空间集中必须以为广大农民创造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为先决条件, 没有就业机会人口是无法集中的, 即使集中了也没有意义。而非农就业机会的创造, 要靠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河南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工业的分散布局, 如果通过产业集聚区这一载体带动产业关联发展、带动产业规模扩大, 自然会带来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 同时产业的空间集中自然会带来就业人口的空间集中, 通过就业人口工作地点的变化带动他们生活与居住地点的变化。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逐步推进这部分人口的居住方式由分散转向集中, 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 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人, 没有劳动力的供给企业生产能力也无法扩大。河南劳动力总量很多, 但大部分农村人口仍然分散布局在广袤的自然村落中, 具体到某一区域时人口总体数量并不是很多, 劳动力供给也十分有限。河南一些工业相对发达的地方, 就已经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所以, 工业发展及空间集中与人口集中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工业的发展与集中, 人口就无法集中;没有人口空间集中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增加, 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难以为继。所以, 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可以以产业集中带动人口集中, 而人口集中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和空间集中, 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口集中的良性互动。

4. 产业集聚区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是凭空出现的, 必须有其发展的客观经济条件, 那就是工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与空间集中。第三产业是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行业, 没有第二产业发展, 没有一定规模的消费人口, 就没有服务对象, 就没有市场需求, 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既然产业集聚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 是人口集中的载体, 那么产业发展与人口集中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就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所以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助于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如果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支撑, 就会出现成本的上升与竞争力的下降。因为随着工业的发展与规模扩大, 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会不断增加, 尤其是对高素质的管理与技术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由于人的生活半径是有限的, 区域内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就不能为劳动者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 就会造成劳动者生活成本的上升, 并不可避免地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 不便的生活条件还会成为企业吸引高素质管理与技术人才的障碍, 至少影响他们为企业长期服务的决心, 所以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会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升级和管理转型的人才“瓶颈”, 影响企业与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 工业发展、人口集中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也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种良性互动关系的实现必须通过三者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相对集中才能实现, 而产业集聚区恰恰能够为三者的结合提供一个空间载体。

5. 产业集聚区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空间载体。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工业化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以工业发展为基础。城镇就是经济活动空间集中的场所, 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城市是无法存在的。工业的发展与空间集聚, 带动人口的集中、第三产业的发展与集聚, 是城镇发展的基础, 是城镇发展的活力之所在;反过来, 城镇化水平提高了, 人民的生活方式转变了, 消费水平提高了, 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有了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大的市场需求。产业集聚区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结合的空间载体, 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来促进产业空间集中, 带动人口空间集中与第三产业发展, 自然就会带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最终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综上, 产业集聚区不但是产业空间集中与关联发展的载体, 也是促进人口集中、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高的载体。这实际上是河南经济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所要经历的一个综合过程, 而产业集聚区恰恰能为实现这一过程提供一个空间载体。所以, 在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 构建现代产业、现代城镇和自主创新“三大体系”, 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又尊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实现中原崛起、加快河南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重大战略部署, 对此必须有深刻的理解。

二、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文认为, 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 产业问题。

虽然从理论上说, 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有助于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是如果操作不当, 在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以后, 最终没有产业进驻、或者不能形成集聚优势, 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成为新一轮的“圈占土地”。因此, 产业问题是产业集聚区发展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1. 产业选择问题。

本文认为, 产业选择方面要遵循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则。就河南的现实情况来说, 应该大力倡导与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适当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首先, 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低端产业、附加值低, 所以忽视它、甚至看不起它。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能占有一定的比例, 并不是谁想发展就能发展、想发展多少就发展多少, 它需要很多条件, 应该说河南大多数的县市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都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节约的产业, 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大量的投资, 而且吸纳就业较少。在全国的经济体系当中, 河南恰恰是资本相对不足、劳动力相对充足的省份, 所以这些产业与河南的禀赋状况并不适应。当然不是说河南不能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 像郑州、洛阳等基础较好的城市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但整体来看河南尚不具备大范围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条件。

其次, 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河南解决就业问题,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根据前面的计算, 目前河南尚有2, 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非农就业机会, 但创造就业机会仅仅依靠所谓的大项目是不行的, 要靠中小企业, 要靠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眼睛只盯着大项目, 只盯着高附加值产业, 而不重视、甚至忽略中小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 很可能大的没做好, 小的也没做, 竹篮打水一场空。相反, 如果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逐步解决了农村2, 000万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 那么河南的工业化自然会达到很高的水平。事实上东部发达地区的工业化也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的,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它们积累了资本, 积累了技术, 也积累了企业家队伍和管理人才, 所以东部发达地区现在具备了进行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达到条件, 可以发展资本密集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东部发达地区过去30年走过的路就是河南现在要走的路, 有些东西能够跨越, 有些东西是很难跨越的。河南应该遵循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则, 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来积累资本, 积累技术、积累人才, 然后逐步实现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转型与升级。目前, 河南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绝大多数是资源类产业 (见表1) 。河南工业增加值中排在前6位的行业依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电力和热力生产供应, 其中除了农副产品加工业 (10.12%) 之外, 其他5个产业均是资源型的, 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占到河南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34.92%。更为重要的是, 这5个资源型产业中有4个基本上完全依靠不可再生资源, 而另一个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是大部分依靠不可再生资源。但是, 资源迟早要枯竭的。从长期看, 一个地区的经济不可能持久靠资源型产业来支撑, 或者说, 靠资源型产业来支撑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 对于河南来说,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加大其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 逐步缩小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 是保持河南经济社会能够长期持续增长的战略性问题。对河南来说, 从资源依赖到劳动力依赖就是产业升级, 是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状况的产业结构升级。

资料来源: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

第三,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有市场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出口萎缩并不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市场了, 实际上恰恰相反, 萎缩只是暂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现在不会消失, 将来也不会消失, 变化的只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地。在地价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 东部发达地区已经逐步失去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即使国家去救也救不活, 顶多多喘几口气罢了。因此, 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么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升级, 要么等死, 要么转移战场、向内地转移。东部地区失去优势的同时, 恰恰是河南这样的劳动力丰富的人口大省的机会。河南应该借助这次机会, 通过产业集聚区这个平台, 把东部地区劳动密集行业的产业链、乃至产业集群直接承接过来。

2. 产业来源问题。

产业从何处来是产业集聚区起步的关键。没有产业, 自然就没有集聚, 也不可能有产业集聚区。那么, 产业如何产生呢?一般不外乎两种方式, 一种是外来企业的进驻,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招商引资, 可以称之为“外生”;一种是本地企业的成长, 可以称之为“内生”。这两种类型的产业发展方式, 各有其优缺点。外生型产业有着明显的优点, 一般规模较大, 起点较高, 对地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较大, 但同时也有明显的缺点, 即不容易形成产业链条, 缺乏发展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外生型企业一般投资规模较大, 具备较高的技术含量, 本地人较难模仿, 一般不能较好地带动本地的创业活动。而且, 招商引进的企业很多属于两头在外 (市场在外、原材料在外) , 甚至有的是三头或者四头在外 (技术与管理团队也在外) , 与本地企业的联系不强, 本地也较难由此衍生出一批相关的配套企业。所以, 外生型企业不易在本地形成产业链条。与外生型产业相比, 内生型产业同样有其优缺点。其缺点是:内生型企业一般起点较低, 初始规模较小, 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甚至漫长的过程, 所以成效慢, 对地方GDP与财政收入的贡献也小。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我们河南仍然是相对落后省份, 不少县市仍然具有明显的传统农业社会特征, 本地既不具备较大的市场需求, 基础设施也相对欠缺, 人力、财力、物力均不具优势, 尤其缺乏创业资本。所以, 本地的内生型企业一般初始规模较小, 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发展壮大。内生型企业的优点是:具有较好的本地根植性, 易于在本地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乃至产业集群, 稳定性与持续性高于外生型企业。本地人创办的企业虽然起点低, 规模小, 可一旦他们创办的企业取得了一点成功就会产生强大的示范作用, 很容易被周围的人所模仿。这样就会带动更多企业出现,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 会促进该产业在当地不断发展壮大, 形成较长的产业链条。此外, 内生型企业由于投资小, 规模小, 有些甚至一开始就是家庭作坊, 所以有很强的自发性, 对外部条件的要求低, 相对容易起步。而且, 当本地的内生型企业和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时, 就能够提升本地的产业氛围, 如知名度、熟练劳动力等, 成为招商引资的优势, 使本地产业不断升级与壮大, 形成良性循环。因此, 应当鼓励内生型发展, 使之在本地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可能这些企业初始规模很小, 技术简单、产品也简单, 而且很多创业活动可能会失败, 但是大范围的创业活动总有一部分会成功。而且, 成功的创业活动很容易被周围的人所模仿, 不断提升规模与档次, 形成一个较大的产业。这种小企业丛生的工业化模式不仅可以使工业化在全空间范围内全面铺开, 从而在整个区域形成工业化的氛围, 不仅可以造就成千上万的企业与企业家, 支撑地方经济长久持续发展, 同时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更多的农业劳动者吸纳到非农产业中来, 快速提升整个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

所以, 在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来源方面, 要有两手打算, 既要注重现在, 也要着眼未来: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积极利用产业区域转移的机会, 采用链式招商、集团招商的方式, 争取把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乃至产业集群直接转移过来;另一方面, 长远来看本地企业的成长同样至关重要。虽然本地的小规模创业活动见效慢, 尤其是对财政收入与GDP的贡献不大, 但它们的长远效果是不容忽视的, 要积极地鼓励其发展, 最起码不能阻碍其发展。内生型企业对政府政策的要求不高, 对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要求也不高, 其实只需要在不违反国家法律、不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条件下给以它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就可以了。所以, 不能把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与内生型企业的发展对立起来。

(二) 集聚问题。

1. 规划问题。

如前所述, 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促进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结合、协调发展的空间载体, 其最终目标是促进河南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那么, 这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从规划开始就应该立足于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把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确定下来, 既要强调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 又要强调产业集聚区的居住功能、服务功能, 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规划好空间。所以, 在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工作中既做长远打算, 明确当前如何做、中期如何做、远期如何做, 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分期实施, 尤其在土地使用方面不要贪大求多, 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落实, 成熟一块, 建成一块, 功能配套, 充分发挥建成区的效能, 由点到面逐步延伸, 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当然, 目前河南有些县市工业基础薄弱,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其产业集聚区暂时尚无法承担工业发展、产业集中、人口集中、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这一系列功能, 但仍要从这样的高度对产业集聚区建设进行长远规划。因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优势积累的过程, 从工业发展开始起步, 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并通过人口集中、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是发展的几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要紧密联系, 否则就难以为继。只有做好总体与长期规划, 然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地有序推进, 才能少走弯路, 防止造成资源浪费及其他不必要的损失, 不断积累优势, 实现持续发展。当然, 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 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产业集聚区规划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要按照规划有序推进, 分步实施。

2.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真正树立集约用地的理念, 严把规划关。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 各级领导、生产企业、工作人员, 都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 摒弃贪大求多的惯性思维, 真正树立集约用地的理念, 高度珍惜宝贵的土地资源。目前, 尽管土地资源十分紧张, 但现实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浪费土地的现象, 如有的产业集聚区在规划区内, 依然在建超大马路, 规划超大广场;有的企业宽打窄用, 提出较高的占地要求, 而实际厂区非生产用地比重很大等。因此, 在产业集聚区规划设计之初, 就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整体规模, 科学规划园区用地、企业用地、项目用地、交通道路占地、生活及公共设施用地等, 既适当超前, 又要避免贪大求快, 防止建好园区无企业、建好厂房无项目、建好交通无货运, 建好道路无客流等不良现象。第二, 盘活处于闲置状态的存量土地, 提高存量土地利用率。有的产业集聚区是在原开发区或者工业园区基础上发展的, 园区内存在一些趋于停产倒闭的老企业, 也有一些土地征而不用或者没有充分利用的新企业。对于那些经营困难而无法继续生产的老企业, 应该加快破产重组和改制工作, 利用其闲置土地建设新项目或重组企业, 实行腾地换企, 盘活闲置土地。对于那些土地征而不用或者没有充分利用的新企业, 充分挖掘原有厂区土地的潜力, 将闲置土地尽快用于开发新项目, 或者用于发展新企业。对于以上两类土地的盘活利用, 对于靠内部挖潜、优化土地占用进行项目建设的企业, 地方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第三, 改造农村“空心村”, 相对增加建设土地供给。理论上讲, 工业化与城镇化应该增加耕地而不是减少耕地, 因为土地得到了更集约的利用。道理很简单, 1亩地如果用于农业生产, 可能连一个人都养活不了, 但如果用于建工厂, 可以解决10个人甚至100个人的就业和生活。同样农村一处住宅占用半亩宅基地, 一般只有3~5口人居住, 而在城市半亩地可以居住20人甚至更多。现实却是,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不但没有增加耕地而是造成耕地减少, 重要的原因就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 增加工业与城市用地需求的同时却并没有减少对耕地和宅基地的需求, 造成工业化与城镇化集约使用土地的效应无法显现出来。事情的另一面是, 很多农民工虽然在农村有住宅, 但是他们每年大部分的时间 (10个月、11个月) 都不在家居住, 有的甚至几年都不回家。农村很多住宅常年没人住, 或者一年到头住不了几天, 造成农村存在许多“空心村”, 土地浪费严重。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通过整治“空心村”, 对宅基地和村庄进行土地整理, 推进已经实现非农就业的农民工城镇化。这就需要在严格程序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条件下创新宅基地流转模式, 对于那些已经进城或想到城镇就业的农户, 允许他们通过流转、抵押、出租、入股和买卖等形式处置其宅基地及其上的树木房屋等, 以获得购买城镇住房和自主创业的部分资金, 实现永久性转移。而整理出宅基地可以复垦为耕地, 也可以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总之, 产业集聚区建设对于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和协调发展, 对于促进河南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产业集聚区的具体建设不是一日之功, 需要从长计议, 分步实施。在产业发展和空间集聚两个方面都应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才能逐步实现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最终目的。

摘要:工业化与城镇化仍是当前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在充分把握这一基本现实的基础上, 河南提出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 构建现代产业、现代城镇与自主创新“三大体系”, 实现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科学发展。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 既要做好长远规划, 产业功能、居住功能与服务功能并重, 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规划好空间;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实施, 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既要注重招商引资, 又要鼓励本地企业的发展。在产业选择上, 应该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创造非农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带动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最终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驻马店产业集聚区领导 篇8

The accumulation area of high-end industries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is a strategic choice for Shandong’s economy in adapting to the “gradient transform upgrad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national and even global marketing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divisions. Therefor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must be adopted to provide energetic power and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nd industries.

高端产业中的山东机会

胶东半岛有着发展高端产业的良好基础和区位优势。这里所说的高端产业并非仅仅是高技术产业,而是建立和打造一个现代产业体系,既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还包括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效生态农业。

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4月视察山东时指出,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之后,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建设蓝色经济区作出重要部署,其中要求在以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市为主的胶东半岛着力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其目的是通过发展高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胶东半岛的综合竞争力,并辐射、带动整个山东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此举适应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也是山东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全国范围内“梯度转型升级”、更加强势参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竞争与产业分工的战略选择。

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对于胶东半岛城市群来说,是加快自身发展、实现率先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是推进山东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充分发挥胶东半岛综合优势、进一步释放潜能、增强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必然选择;是适应新的竞争态势和发展格局、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确保胶东半岛继续保持率先发展的强劲态势、确保山东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继续发挥应有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是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崛起的重要环节。

如何布局高端产业

高端产业聚集区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功能区,也不是区域经济的概念,应该是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聚集区。高端产业的定位很重要,关系到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长远发展。

胶东半岛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外向度高,发展潜力巨大,是山东优质资源富集地带、优势产业聚集区域、科技水平较高地方,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目前半岛四城市青岛、烟台、潍坊和威海正在按照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要求,加速高端产业的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推进高端产业加速聚集,引领山东经济发展。这也是山东经济纳入环渤海经济圈的良好契机。

对胶东半岛来说,对现有资源和优势进行深度整合挖掘,不仅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物质资源,而且也要把独特的历史文化等社会人文资源整合到产业集群的资源体系中去,培育其它地方的产业聚集区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走嵌入性的高端之路。

从国际上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看,嵌入性或植根性是产业聚集实现升级的关键。半岛制造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新产业、汽车造船、核电研制、成套设备机电一体等制造业上形成了具备相当优势的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来说,青岛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为核心企业的家电产业群,配套企业上千家,世界500强企业有近百家;烟台开发区与威海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也超过千亿元,配套企业上千家。这种集聚必然导致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集聚后,同类企业高度密集,为争夺市场份额,必然加快创新。这样整个产业集聚网络内就形成了技术创新的强劲动力,使得现有产业集群向高端整体升级变得自然。走嵌入性高端之路的同时,另一个着力点则为加快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增长模式,实现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密集性生成。

创造一个新的政策环境

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有相对应的政策措施为高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一是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把胶东半岛作为全省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先行区,优先安排重大改革试点,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实现突破。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推进企业改革以及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四个方面着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和区划限制,建立更加紧密的协调机制和协作关系,加快国有重点企业、垄断行业的股份制改造和战略分组,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国有资本、民营企业和外资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二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紧编制自主创新规划,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生产力布局的谋划,整合全省科技资源,采取外部引进、联建共建、整合提升、自主建设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批支撑自主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的重大创新平台,率先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创办海外研发机构。

三是要构筑胶东半岛人才高地。针对聚集区重点产业需求,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端产业发展继续的领军人才,引进国内外掌握高端技术的专家,充分发挥其带动、引领、集聚创新团队的作用。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大批中青年创新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努力满足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发展对大量后备人才的需求。着力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发明专利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使之成为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有生力量。

四是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进一步扩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做大做强一批机电和高新技术出口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形成一批优势出口产业集聚。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将胶东半岛地区建设成为国内服务贸易发达地区之一。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推行区域招商、产业招商,积极吸引外资投向高端技术密集的产业和产品。要坚持全面开放,大力推进与中央企业和外地企业的经济合作,努力使更多的具有先进水平的项目在胶东半岛落地发展。主动参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扩大与天津滨海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经济区域的合作交流。

高端产业聚集区前景无限

通过相当一个时期的努力,使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三市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发展布局;高端产业成为主体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节能减排主要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主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改善,争取达到国际国内领先的要求;支撑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创业体系、政策体系和动力机制基本完善。未来几年,胶东半岛地区将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速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促进高端产业向重点地区、园区和骨干企业聚集,推动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在山东蓝色经济板块中率先崛起。

2009年,胶东半岛各市纷纷提出了发展目标与方向。烟台市推出了《关于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意见》,青岛、潍坊、威海等市也提出了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目标和思路,突出高端产业要重点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产业链,发展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目标为:到2012年,初步建成高端产业聚集区;到2015年建立起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端产业体系。按照发展规划,要培育和发展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高端产业品牌、辐射力强的高端产业园区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实现产业聚集;通过引导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争取国家投资扶持、实施技术改造、推进股改上市、拓展发展空间等途径,加快推进内生型企业成长,形成新的骨干;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采取政策激励、资金引导、服务跟进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快研发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孵化平台建设,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全面提升区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Jiaodong Peninsula has sound foundations and geographic advantages in developing its high-end industries. The high-end industries mentioned here mean not only the hi-tech industries, but also building up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which includes the hi-tech industry,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e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hi-tech contents and high added value.

For the Jiaodong Peninsula, to launch deep integ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resources and advantages not only requires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local materials resources, but also requires integrating the unique so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the resource system of its industrial groups, cultivat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at other areas cannot copy and following the embedded high-end road.

The accumulation area of high-end industries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is a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refor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are needed to provide energetic power and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nd industries. The Jiaodong Peninsula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experimental zone and pioneering area for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of the entire province.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key reform trials and the launching of some trial reform measures so as to achieve breakthroughs in some key areas and key procedure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 whole province should be integrated to establish a batch of important innovation platforms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s and high-end industries development Full scale opening-up should be continued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enterprises and the external enterprises so as to allow more projects at advanced levels to be developed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上一篇:我看高考作文下一篇:服务员经历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