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汇报

2024-06-08

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汇报(精选3篇)

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汇报 篇1

一、旱灾概况和蓄水现状公务员之家

去年10月下旬以来,出现三季秋、冬、春连旱,气温持续偏高,致使我区遭受60年一遇的严重旱情,4个月有效降水仅16毫米,旱情导致全区农作物受灾24.5万亩,其中轻旱6.16万亩,重旱12.9万亩,干枯5.46万亩,给我区农作物和人畜饮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旱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水大幅减少致使可用水量严重不足。截止今年3月8日,全区库塘蓄水量2957.3万m3,占计划蓄水的54%,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404万m3,其中中型水库蓄水1724.05万m3,占计划蓄水65%,较去年减少810.37万m3;小

(一)型水库蓄水869万m3,占计划蓄水的48%,较去年减少361.7万m3;小

(二)型水库蓄水138.33万 m3,占计划蓄水的52%,较去年减少142.28万m3;小塘坝蓄水73.5万m3,占计划蓄水的16%,较去年减少93.6万m3,难以满足春耕生产用水需求。二是旱灾对人畜饮水安全构成较大威胁。由于遭受持续高温天气,致使地下水位降低,区内高海拔山区及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的坝区人畜饮水影响较大。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区共有14.338万人和2.36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而且,随着旱情的持续,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同时,由于遭受三季连旱,致使樱桃、桃树和苹果等农作物花期提前,仅在2月17日—19日的冰冻天气中,我区种植的樱桃受灾就达2000余亩,经济损失700余万元。特别是当前正值烤烟和秧苗生产的关键时期,由于降水严重不足,广大农民被迫采取拉水、提水和挑水等方式确保育苗生长用水,极大地增加了育苗成本,也给大春生产顺利进行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二、抗旱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齐抓共管

一是高度重视。省、市、区抗旱工作会议召开后,局党组认真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学习传达贯彻中央省市区以及市水利局业务主管部门的有关会议精神,并及时成立党组行政挂钩抗旱分片负责组,深入旱区,指导抗旱。二是广泛动员。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和新农村气象信息综合系统等平台,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节约用水,预防火灾,努力调动全民抗旱防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抗旱救灾。今年以来,我局已抽调机关干部200余人深入乡镇指导抗旱救灾,帮助村、社出主意、想办法,寻求抗旱途径;同时,积极响应省、市、区号召,充分动员全局干部职工向灾区捐款捐物,开展爱心活动,帮助受灾群众战胜灾难、渡过难关。三是确保信息畅通。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切实加强旱情监测、预报及统计工作,并实行日报告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区旱情。公务员之家

(二)坚持多措并举,促进春耕备耕工作

一是购买、推广使用旱地龙2吨;二是寻找新水源,架设临时饮水管道20km;三是购买抗旱用桶300只;四是修复水毁工程35处;五是加强区管水库和渔洞水库调水供水管理,共调度库塘蓄水500万方进行抗旱;六是除动员组织群众采取背、拉、驮等措施外,调用消防车送水300吨。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临时解决13.2万人和2.362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实现浇灌面积9.19万亩。

(三)坚持标本兼治,抗旱保苗扎实有力

充分发挥利用近年建成的17000多个烟区小水窖,动员烟农采用拖拉机、牛车等不同方式蓄水8126m3,以备栽烟之用。从非烟区引水150万m3到烟区,及时对烟苗进行补水,有效缓解了烟苗旱情。同时,进行旱育秧,减少育苗需水量。

(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一是头道沟、骡马河、焦家闸和省耕塘4件小

(一)型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箐门水库累计完成投资257万元, *库累计完成投资165万元,*水库累计完成投资242万元。二是及时编制完成了**区中低产田地改造水利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规划,目前,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区重点县建设工程于2010年1月11日启动,建设地点旧圃镇,截止3月10日,累计完成开挖土方45000m3,回填土方2600m3,浆砌石6200m3,砂浆抹面1800m2,共完成投资180万元,待工程完工后可灌溉面积2.416万亩。三是及时启动6件第三批扩大内需农村饮水安全中央预算内投资人饮工程,截止3月10日,累计完成土方228391m3,石方8426 m3,钢筋混凝土方626m3,M10砂浆抹面2632m2,共完成投资1040.59万元。

三、下步工作措施

尽管我局在抗旱救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旱情的持续和蔓延,在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具体工作中也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抗旱救灾的资金投入有限,致使抗旱装备严重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落后,远远不能满足抗旱工作需要。二是旱情仍在持续,春耕备耕工作压力较大,确保人畜饮水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预计到6月底,全区将会有22万人以上和近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针对以上困难和问题,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全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动员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多种形式,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抗大旱、救大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及时掀起全民抗旱救灾的高潮。二是认真做好调水工作。抓紧完善调水方案,尽可能准确地核算需水量,算清水账,弄清水量,合理确定供水期,并积极协调渔洞水库管理局做好供水工作。同时,认真做好供水管理,确保春耕供水有组织、有步骤进行,努力实现科学供水、计量供水、节约用水,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水损失。三是积极开展“水改旱”各项准备工作。据初步统计,全区约有2万余亩稻田需“水改旱”,将层层落实,千方百计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动员群众实施“水改旱”,努力确保全区耕地满栽满插。四是全力保障育苗供水。当前,正值烟苗和秧苗生长的关键时期,我局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组织群众广泛采取抽水、运水和打井等措施,努力满足苗期供水,确保苗齐、苗壮。公务员之家

四、抗旱建议

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汇报 篇2

县委政府督查室:

根据《xx县委政府督查室关于按时上报抗大旱保民生抓春耕工作开展情况相关材料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力保抗大旱保民生抓春耕工作有序开展,现将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受灾情况

从去冬今春以来,我乡境内降雨稀少,平均气温偏高,天气干旱严重,已连续干旱半年。经摸底调查,截止5月8日,农作物受灾面积7050亩,成灾4853亩,绝收2962亩;经济林果受灾面积850亩,致使全乡6个村委会118个村小组1.47万人受灾,因灾造成缺粮人口753人。现已经有6个村33个小组1151户5066人4227头匹大牲畜因旱灾造成严重缺水;因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20万余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480万余元。

二、采取措施

针对目前严峻旱灾情况,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合理调度水源,促进抗大旱保民生抓春耕工作正常开展。

一是成立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成立了我乡的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在抗旱工作中的职责,加强领导,立足本职,分工协作做好抗旱救灾工作,为抗大旱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深入一线,了解灾情。在全乡旱情呈现蔓延势头时,乡党委政府密切关注旱情,并要求乡工作组会同村干部一起深

尽管我乡在抗旱救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旱情的持续和蔓延,在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具体工作中也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因抗旱救灾的资金投入有限,致使抗旱装备严重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落后,远远不能满足抗旱工作需要。二是旱情仍在持续,春耕备耕工作压力较大,确保人畜饮水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四、下步工作打算

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汇报 篇3

省农业厅大春交叉检查组:

根据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粮食生产主要措施落实情况交叉检查的通知》(云农种植„2010‟44号)要求,我局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下发了《关于做好迎接省农业厅大春生产交叉检查工作的通知》(曲农明电„2010‟16号),要求各县(市)区农业局积极配合,提前做好检查线路、材料等相关准备工作,现将曲靖市抗旱抓春耕生产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抗旱抓春耕生产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持续干旱给春备耕工作带来的极大困难和严峻挑战,全市各级涉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及全省春耕生产现场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保增长”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小春损失大春补,调整结构增效益,拓宽渠道促增收”的思路,正视旱情,增强信心,调结构,推科技,促转移,全力以赴投入到抗旱抓春耕生产工作之中,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不逆转。

(一)小春粮油因灾减产已成定局

由于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给小春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据统计,全市冬播作物受灾351万亩、成灾344万亩、1 绝收278万亩,分别占100%、98%、79%。小春粮食作物受灾210万亩、成灾205万亩,绝收183万亩,分别占100%、98%、87%。经济作物受灾141万亩、成灾139万亩、绝收96万亩,分别占100%、99%、68%。截止5月16日,全市小春粮油作物已收获结束,预计小春粮食产量10345万公斤,比计划3.3亿公斤减2.27亿公斤,减69%;油菜籽产量4978万公斤,比计划1.33亿公斤减8322万公斤,减63%。全市冬农开发综合产值8亿元,比去年10.6亿元减2.6亿元,减25%;比计划24亿元减16亿元,减67%。

(二)大春作物栽种进展顺利

大春栽种期间,虽多次出现降雨,但由于降雨量较小,雨水时空分布不均,致使全市大春农作物栽插进度发展不平衡。总体上除南部的罗平、师宗、陆良水稻栽插偏迟,其余大春栽种进度比去年同期延迟了7-10天左右。据农情统计,截止6月20日,全市已播大春粮食面积615万亩,占计划的102.5%,其中:水稻移栽68万亩,占计划的113%;马铃薯种植206万亩,占计划的100%;玉米种植304万亩,占计划的101%;杂粮种植37万亩,占计划的100%。全市特色经济作物完成320万亩,完成计划的91%,其中:蔬菜种植200万亩(含辣椒36.5万亩、生姜27万亩、秋冬马铃薯72万亩;其它蔬菜63万亩);新植桑园1.15万亩,累计桑园29.08万亩;魔芋种植22万亩;中药材种植20万亩;花卉种植20.2万亩;水产养殖28万亩。各类订单农业的品种、区域、规模都在继续增加和扩大。全市已落实大春作物6个品种订单 2 面积168万亩,比去年增加12万亩。

(三)重点科技措施推广落实到位

全市深入开展了“百日抗旱促春耕、高产创建夺高产”活动,进一步加大农业增产骨干科技措施普及力度,向科技要单产、要质量、要效益。认真组织实施“百千万”高产创建样板示范工程,抓好“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高产创建示范样板,做到村级样板百亩连片、乡镇样板千亩连片、市县级样板万亩连片,进一步推广集成先进栽培技术,主攻单产,提升品质,节本增效,通过层层举办各类高产样板示范展示,树立典型,辐射带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普及应用,推进高产高效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全市共抽调市级86名农业专家深入一线,挂钩联系高产创建示范样板,采取“挂样板、插牌子、亮身份、定目标、包产量”等方式,“面对面”、“手把手”进行科技指导服务,做到技术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全市落实农作物优良(专用)品种及配套综合技术、地膜玉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间作套种技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机作业综合配套技术等十项重点科技措施2606万亩,比去年增加170万亩。其中:各类作物高产创建示范计划63片66万亩,已完成80片79.05万亩,完成计划的118%;间套种计划550万亩,已完成480万亩,完成计划的87%;地膜玉米计划250万亩,已完成251万亩,完成计划的100%;测土配方计划550万亩,已完成505万亩,完成计划的92%; 3 粮食作物良种推广计划534万亩,已完成572万亩,完成计划的107%;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计划2180万亩次,已完成1787万亩次,完成计划的82%;水改旱种植旱粮作物计划30万亩,已完成29万亩,完成计划的100%;农机作业面积计划180万亩,已完成250万亩,完成计划的138%。

(四)大春中耕管理扎实有效

我市大春生产已转入中耕管理时期。近期,随着高温天气的持续发展,大春农作物中耕管理特别是抗旱保苗的任务越来越重,各级农业部门针对气候特点、作物苗情等实际,组织广大农科人员在抓好抢节令保栽插的同时,加强对已栽种的大春作物的中耕田间管理和抗旱保苗工作,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环节。对正常节令内播种的玉米和马铃薯等旱粮作物,已处于苗期,重点进行中耕松土、培土、起垄、除草和追施肥料,并做好开沟排涝等工作。对因干旱重种、补种和近期播种的,要及时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抗旱浇水保苗和查缺补塘补苗,地膜覆盖的要及时破膜放苗,并及时追施提苗肥,力争做到苗齐苗壮,为大春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截止5月31日,全市已播大春作物因旱受灾18万亩,成灾7万亩,绝收1万亩,已重种、补种面积18万亩,其中:玉米12.4万亩,马铃薯3万亩,豆类1.1万亩,蔬菜1.33万亩。

(五)农业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全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6个,固定资产达5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246个,其中: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重点 4 龙头企业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3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98个。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拥有资产42亿元,实现产值21亿元,销售收入23.2亿元,创汇1600万美元,带动农户212万户(含重复带动),户均增收646.5元。在今年的抗旱救灾中有90家企业向社会捐款捐物280万元。目前,正是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关键时期,龙头企业围绕今年生产需求,在各级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抓紧落实种养基地建设。

(六)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较好

按照“农业损失非农补”的思路,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保增收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加强组织领导建队伍,抓好就业培训提技能,营造良好氛围重服务,加大督查力度促落实,注重考核奖惩强责任,确保大旱之年实现全市农村劳动力在市内转移数量、市外输出数量、教育培训数量、转移就业总收入和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五个稳步增长”。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维权等服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乡创建力度和步伐。2010年全市计划培训20万人,新增转移就业11万人,实现农村劳务产业总收入150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增加150元。截至目前,已培训135067人,完成计划的67.5%;新增转移输出劳动力119081人,完成计划的108%。

二、主要做法及特点

(一)领导高度重视,工作部署及时

针对今年遭受特大旱灾的严峻形势,全市围绕粮食生产 5 不减产、农民收入不滑坡目标,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动员,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不等不靠,做到早计划、早部署、早行动,全力做好抗旱促春耕备耕工作。年初,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切实抓好2010年农业工作的通知》(曲政发„2010‟2号),明确提出今年农业生产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针对持续发展旱情,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我市及时调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分解下达2010年农业主要工作指标任务的通知》(曲农„2010‟36号),《关于切实做好抗旱保生产工作的意见》(曲农„2010‟7号)、《全市农作物抗旱综合技术方案》、《全市抗旱良种保障技术方案》、《全市农作物病虫害抗旱综合防治技术方案》,《关于实行领导挂钩指导抗旱促春耕工作的通知》(曲农„2010‟20号)、《关于开展“百日抗旱促春耕,高产创建夺高产”活动的通知》(曲农„2010‟38号)、《关于认真抓好2010年大春农作物中耕管理的通知》(曲农[2010]75号)等一系列文件,围绕全年粮播面积860万亩,粮食总产25亿公斤,实现农牧渔业产值2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8%以上目标,对今年的农业生产进行了再安排再部署。全省春耕生产工作现场会议结束后,我市紧接着在宣威市召开了全市春耕生产现场会议,及时传达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动员和组织群众迅速掀起大春栽种和抗旱保苗高潮。

(二)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在认真贯彻执行好中央和省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市委、6 市政府结合旱灾实际,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保障春耕生产有序推进。一是加大抗旱保春耕资金投入。全市共投入抗旱保春耕专项资金8803.46万元。其中:市级投入1732万元,县级投入3941万元,乡级投入2733万元。二是加大对春耕生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农民群众生产资金困难等问题。全市共发放各类支农信贷资金37.8亿元,比去年增加48%。三是在中央、省级补贴的基础上,市级配套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海拔1800米以上的250万亩包谷实行全覆盖地膜补助。四是规划建设好400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充分挖掘土地增产潜力,使粮食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狠抓科技推广,抓好配套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快速推进

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广泛开展“百日抗旱促春耕、高产创建夺高产”活动,把高产创建、间套种技术、地膜玉米推广和科技增粮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大举措,主攻单产夺丰收。一是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水稻以发展优质稻为重点,扩大杂交稻和超级稻种植;小麦以挖掘区域潜力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玉米主要是优化品质,推广地膜覆盖,加快发展青贮玉米,搞好深加工和流通;马铃薯推广脱毒种薯、高垄双行、免耕覆盖栽培,加大晚疫病防治力度;大豆通过推广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单产和质量。二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 7 技术。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切实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采取科技蹲点、结对帮扶、科技示范等多种形式,组织大批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帮助和指导农民落实粮食优质丰产措施。全市共组织了11475名科技人员深入抗旱一线,举办现场科技培训4190次(期),培训农民82.79万人次,下发抗旱技术明白纸、科技光盘、简易图书和抗旱短信175.3万张(条)。三是狠抓高产创建活动。按照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市、县农业部门分别成立了以分管领导、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组成的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负责开展高产创建工作。探索建立了“科技承包”、“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以及在科技推广中“联基地、挂农户、插牌子、亮身份、定目标、包产量、兑奖惩”等举措,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四是大力推广间套种技术。各地通过抓点示范,提升样板档次,落实丰产栽培配套技术,扩大复种指数,充分挖掘潜力,确保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五是全市农机部门大力推行农机专业化服务和连片、跨区作业,努力扩大机械作业面积,提高机械作业效率。春耕期间,全市投入农机具抗旱作业43298台(套),组织翻犁整地430万亩次,有效地缓解了春耕劳力不足的矛盾,加快了春耕生产的进程。六是农用物资供应及时,农资市场监管有力。全市“两杂”良种就位15540吨(水稻2700吨;玉米12630吨)。各种化肥销售27.6万吨;农药3420吨;农膜就位9714吨。全市农业部门开展了春季种子市场交叉 8 大检查活动,重点对品种审定授权、经营许可证、种子质量备案书等进行核查,出动种子执法人员200余人次,检查了19个种子交易市场93户种子经销商、抽检了177份种子样品,保证了大春用种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价格平稳,种子市场秩序健康有序。与此同时,各地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提早做好秋冬生产用种和明年大春生产繁种基地建设等各项准备工作。七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资市场监管。面对持续旱情,按照省、市要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病虫监测和防治力度;加强应急值班,实行旱情日报制度,及时报送旱情和生产动态信息,推动抗旱减灾促春耕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992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11万余份,检查企业686个(次),整顿市场350个(次),立案查处21件,查获假劣农资5240公斤,挽回经济损失12.38万元。八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积极推进“一事一议”的规范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合理流转土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四)层层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奖惩,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为认真抓好今年的粮食生产工作,我市层层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签订《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工作目标责任书》,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将责任具体落实到粮食种植面积、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硬性指标上,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部门 9 的工作目标考核,建立健全了“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的工作机制,同时,还建立和完善了定期检查、公开通报、考核评比奖惩等制度,形成了狠抓落实的长效机制。各县(市)区和涉农部门也相应建立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考核机制。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异常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去冬今春的持续旱灾给小春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受灾农户生产、生活困难增加,影响了春耕备耕农用物资、资金投入。“6.25”洪涝灾害对大春生产及农业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毁。灾害涉及3个县(区)16个乡镇40个村委会,受灾人口达10.65万人,大春农作物受灾282359亩,占已播面积的13%,其中:粮食作物21669亩,占14%;经济作物65690亩,占11%,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0949万元。

二是今年秋冬生产和明年大春生产用种问题不容忽视。全市因干旱致使小春减产已成定局,导致今年秋冬农业生产用种缺口较大,需加大自繁和外调力度,同时,在今年大春生产中,提早安排明年大春用种的繁育基地建设,做到市内外科学布局,品种结构合理安排,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三、我市立体气候明显,自然灾害频繁。随着5月下旬雨季的到来,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作物病虫害都将呈偏重发生态势。

四、下步工作重点

(一)切实抓好大春作物的栽种扫尾和中耕管理工作

一是抓紧水稻栽插扫尾。各级农业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水稻栽插进度,确保满栽满插,把抗旱促春耕各项工作抓早、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二是完善防灾预案。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气象情况,农业部门要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联系,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密切关注灾害性天气,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三是加强中耕管理。加强粮经作物重大病虫害动态监测、早期预警和应急防治工作,及时开展统防统治、区域防治工作,加强对农民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技术指导包片到位,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加强对已播作物的田间苗情检查,及时动员组织群众抗旱浇水保苗和查缺补苗,做到苗齐苗壮。四是搞好物资保障。及早做好化肥、农药等物资调剂工作。

(二)及早规划晚秋生产

根据我市农业生产实际,把晚秋生产作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一季作物来抓,及早抓好计划任务的安排、宣传培训和落实,认真做好种子、化肥、地膜和农药等农资的准备工作。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粮菜兼用作物、短期经济作物,依靠科技提高晚秋作物综合效益,促进增产增收。

(三)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围绕做大做强粮油、蔬菜、桑蚕、中药材、魔芋、花卉、水产等优势产业,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二是积极稳步推进土地规范流转。完善合同制与合同备案制管理,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中,提升农业的规模效益。三是通 11 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做大做强现有龙头企业,抓好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指导服务,搞好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引导服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认真落实各项农业科技措施

一要提高良种良法研发、应用水平。加快主要农作物的良种选育,加快优质种苗和良种引进力度,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二要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行动。围绕开展科技培训,传递市场信息,选准致富项目等工作重点增强培训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采取农民夜校、现场会议、田间指导等形式加快农业科技培训推广普及。三要提高科技与产业配套水平。以优良品种和组装集成配套技术为核心,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进农机农艺措施集成配套。

上一篇:浅谈府谷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下一篇:匠人精神培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