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2024-07-04

谈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通用11篇)

谈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1

—以岳麓版七年级(上)《宋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

摘要:随着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内容以及方式等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注重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的“学”,这反映了一个教学观念的极大转变。如何让学生学会“学”,成为目前历史教师首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由此课改理念提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让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文选取历史地图教学法,根据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岳麓版七年级上的第十一课《宋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历史地图 历史教学 应用

翻开教科书,我们会发现在教科书上有不少的历史地图,在学生的辅助教材《历史地图册》上也有不少。但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图片。然而历史地图与地理图片是不同的。

正如历史图片也不等同于历史图片一样。历史地图指的是:历史地图是动态地反映人们在历史时期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分布及自然环境的语言符号,它以类似于地理地图中简明、特定的符号来再现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活动。历史地图与地理地图的区别在于:,地理地图表现的是相对静止的地理坏境,而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能够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环境的变化,是动态反映历史事件和现象的专题地图。①(《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崔娇娇)历史地图分类,一些研究教材中的历史地图的老师曾将其分为:形势图(如农民起义形势图)、路线图(如红军长征线路图)、疆域图(如明朝疆域图)、政区图(如元朝行政区域图)和水运图(如京杭大运河的水运图)等种类。此外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②(如东北师大的于艳华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里的分类是按照性质、内容和教学功能性质来分类),在这里不做一一详述。

初中历史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指出:“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同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也指出:“学校应有意识地调整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和规模,合理配置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如通史著作、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等方面的读物,以供学生查阅,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此外,历史地图用地图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与变化,隐含着文字所不能表达出来的信息,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凭直接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抽象的概念,我们也可以轻易地巩固,记在已经嵌入我们脑中的图画上。没有这幅画,抽象的概念很快就会被遗忘了。”因此研究历史地图的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有极大意义的。

下面本文将结合岳麓版七年级(下)第十一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一课来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

一、选图

历史地图在我们寻找历史教学素材时并不少见,但是历史地图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用其进行教学时必须经过认真思考,仔细选取合适的历史地图。一下是一些选图需考虑的内容:

(1)求真务实,坚持科学原则。

历史,本来就是求真。而作为历史教学中的一部分,历史地图本身也需要“真”。在现代信息发达的社会,各种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铺天盖地,纷繁复杂。如何从中撷取符合史实的图片还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收集图片的时候要道权威网站进行收集,而且要对收集来的图片进行仔细甄别。

如本课讲的是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宋代的经济,南方要比北方发达,而且经济较之历代繁荣。因此在选图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2)根据课标,选取有代表地图。

历史地图不仅数量多且杂,而且一幅地图中所涵盖的内容是很多的。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时间有限,内容上也有重难点之别,因此在选取历史地图的时候应注意依据课标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图,不仅可以减少使用地图的时间,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

如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代的都市生活。由此,我们可知,本课的重点是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而难点则是经济重心南移及其原因。因此选取地图的时候注重要能突出本课重难点的地图。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战国时期的经济分布图、唐代经济分布图、宋代经济分布图、南宋初期人口南迁图。

首先,战国、唐代以及宋代的经济分布图按照顺序看下去,可以让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事实。其次,运用南宋初期的人口分布图可以让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一定的认识。

(3)依据效果,选择完整清晰的地图

俗话说:用了当没用,还不如不用。在历史地图中的选择也是如此。因为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会有相关的历史地图,有些内容有是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地图或不清晰,或遭到破损不见了这个或那个地方的。这时候我们应坚决地不要用这种地图,就算这幅历史地图本身很能凸显出课标要旨,就算已经没有相关的历史地图了。

二、用图

以岳麓版七年级(上)《宋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分析如何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

(一)读图前。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让学生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原因、含义及其影响。

1.基础:上个学期学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的开发,而且在课本内容第一段也有提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2.原因:唐末、五代以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宋初,北方仅100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

3.含义: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4.影响: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二)读图时

1.本课的难点内容是:经济重心南移。询问学生知不知道经济重心的含义,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

经济重心:经济技术等发达,为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2.了解完经济重心的内容后,接着请学生观察下面三幅历史地图,并学会从中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首先请同学们读《战国经济分布图》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

A、农业。战国时的农业主要分布在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南方的农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在重要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南方只有蜀地的都江堰。

B、手工业。战国时重要的手工业,如冶铁、煮盐、丝织、漆器等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只有少量的冶铁、煮盐和少量的丝织业等。

C、商业。战国时的商业都会基本上都分布在北方。如:洛阳、大梁、邯郸、临淄、咸阳等。而南方只有楚国的都城郢。

D、蚕食业。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蚕食的主要产区基本上分布在北方,南方则一个也没有。

从战国时的经济分布图可知:战国时期,无论是农业、手工业或者商业,南方是远远比不上北方的。此时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而南方基本上处于未开放的状态。

(2)接着让同学们继续看第二幅图:《唐代经济分布图》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

A、唐朝时,手工业种类增多。出现了制瓷业、唐三彩、金银器、造纸业等。B、此时重要的手工业分布区,尽管南方的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桂州是铜器、金银器产品的产地;益州有造纸业和丝织业;泉州有丝织业、制瓷业等),但北方仍然占据较大的比重。

C、商业。从整体看,唐朝时的商业都会的数目增加了。而且与之前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南方的商业都会已不像战国时期只有一个城市(楚国的郢),到唐时有广州、泉州、益州、荆州、洪州、杭州苏州等。这体现出南方经济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发,到唐朝时已得到一定的发展。

由此,我们从这幅《唐代经济分布图》可知:唐朝时,全国的整体经济较之于战国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此时南方经济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得南方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但从数量、种类等方面来看此时经济重心依旧在北方。

(3)接着便是请同学们阅读第三幅图:《宋代经济分布图》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

A、农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全国的粮食最主要产区全部分布造长江下游地区,因此南宋时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而农产品主要产区也是如此。而北方基本上没有。

B、手工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重要的手工业如造船业、丝织业、陶瓷业等的分布,南方比北方多。关于陶瓷业,江西的景德镇为当时的瓷都,而且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和官窑都分布在南方。

C、商业。在重要的商业城市上,北方只有东京、上京、中都这三个地方,而南方则有:广州、泉州、临安、潭州等10个城市,基本上都是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

此外市舶司以及海外贸易路线等都是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由此可见当时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发展。而且此时的四川还出现了纸币的流通,这说明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由此,我们从这幅图可以得出:宋代的时候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此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4)南宋初年人口南迁图

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南宋初期人口从北方向南方迁移。结合图中南宋的疆域图、刚刚了解的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以及课本知识,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南方的自然条件比北方好,更适合经济发展;北方战乱,南方局势稳定,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北方人口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江南。

郑樵在其《通志·图谱略》中也有“即图求易,即书而求难”的论点。苏联教育专家斯拉拉斯夫也说:“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利工具,认识地图不仅要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教会学生像阅读历史书籍一样读地图,这就是历史教师从事于教学历史地图时所应遵循的目标”。由此可见历史地图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所在,而在具体操作上如何进行则需要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的不断探讨。

谈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2

初中历史学科是初中课程的一门基础学科, 也是中考必考学科。但长期以来, 很多人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 那就是很多教师其中包括部分历史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学生都认为历史学科的学习靠学生背、记就可以了, 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够重视, 听课不认真, 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 这也使很多教师对于新课改以后的历史教学产生了怀疑, 觉得课改以后的历史不好教了。实际状况并非如此, 主要还是我们教师对于新课程的要求把握不够准确,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 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消化, 而不是死记硬背。因此,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充分地利用一切教学资源, 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 从而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历史地图一直是在初中教学中所应用的教学资源, 历史地图册也是在历史教学中配套使用的教学资料, 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是, 很多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很少使用历史地图,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谈谈历史地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使用地图, 不仅仅是历史学科的要求, 更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在地图中包含着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 不仅仅是历史学科, 同时也包括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内容。因此, 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用图的能力也是适应文综学科综合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地图, 并不仅仅是为了课堂教学的要求, 更要切实地做到学有所用, 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 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改变过去以讲为主, 学生以听为主的教学方式, 要求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足够的兴趣, 也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具体到历史教学中, 地图的使用便是一个很好的工具。首先, 地图不同于课本上的文字, 地图能更形象地把知识展现给学生, 因此更具有吸引力。其次, 地图也能够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地图是一个很好的传递信息的载体。再次, 地图所包含的信息量和学科的跨度是文字所不能比的。因此, 对于地图的重要性, 我们不应把它看做是新课改的要求, 而是要为学生发展的服务。那么, 应该如何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呢?

首先, 要更好地达到使用地图的效果, 最重要的就是选择难度适合学生的地图。在这点上既需要历史教师的认真选择, 同时也离不开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在学生使用的教材中已有大量地图, 一般难度不大, 但学生已习以为常, 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以此为主, 恐怕很难勾起学生的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选择一部分地图, 因为地图中所承载的知识往往涉及多个学科, 并且难度上要适合学生使用, 因此要与其他学科教师经常交流, 尤其是地理学科教师的意见, 以尽量选择难度适宜并且知识含量大的地图。

浅谈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历史地图 课堂教学 应用

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地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是显示有史以来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的地图,对历史事件的地点、空间、时间联系及其地理环境提供明确的概念。离开了地理环境,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就无从谈起。简言之,历史地图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更生动、更简化的反映。古人云:左图右史。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学习和研究历史离不开历史地图,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是历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运用现行教材中的历史地图进行教学,使抽象的历史概念更加形象、直观,往往能收到语言文字难以获得的教学效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较多地应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增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有很大的益处。

首先,历史地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学习“战国七雄”这一知识点时,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战国时期七个国家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处的大致方位,即秦国在西方,楚国在南方,齐国在东方,燕国在北方,其他三国则处在中间,但学生对七国的具体位置可能还有一点模糊,还不太清楚。此时教师可利用投影仪展示《战国七雄地理位置图》,简单明了的历史地图的方位展现让学生一目了然,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老师再给予适当的指点和进一步的强调,使学生视野开阔,对战国七雄的位置有了更直观、更清晰的了解,印象自然也就更加深刻了。在学习“郑和下西洋”这一课时,教师在讲述郑和船队航行在太平洋、印度洋上,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的同时,在同学们面前展示“郑和下西洋航海线”地图和“郑和与哥伦布航海对照表”,同学们的眼睛为之一亮,开阔了视野。在讲解航海路线图时注意运用投影复合片,由简到繁,产生动感。通过路线图和对照表的观看,结合教师生动的语言,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同学们边看图,边听讲,一目了然,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印象深刻。在对这一节课进行小结时,发现同学们不但能对郑和船队的航线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还深刻认识到:郑和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激发了孩子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其次,历史地图可以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延续历史知识的学习进程。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们都感到人民解放战争是非常伟大的。但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发生区域及战事分布状况,不够了解。要让学生清楚这一历史事件,光靠教师用语言来说,学生印象是不会深刻的,此时历史地图可就派上用场了,教师可以用投影仪出示《人民解放战争地理分布图》,先给学生一个简明直观的印象。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看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地区战斗异常激烈,所以战事比较集中,有些地区战斗较少,所以战事较为分散。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介绍人民解放战争开始时人民解放区所处的位置,使学生认识到自从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民党军队发起了对人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全面内战一开始人民解放区周边的战斗十分激烈,战事频繁。其他地区战事比较分散,则是由于人民解放军展开大反攻以后,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所以那些地方的战事相对较少。在讲解人民解放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结合历史地图的学习,动态教学和静态教学良好结合,使一个平时觉得较复杂的教学问题变得相对容易了,使学生对人民解放战争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学生的印象自然也就深刻多了,并进一步认识到要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何等的不易,教育学生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报效祖国奋发学习,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历史地图可以增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在讲到唐朝历史时,历史地图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各方面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它的经济成就更是首屈一指。在教材中就有专门的这样一个框题介绍唐朝的经济状况,其中提到唐朝的手工业有制瓷业、纺织业两个主要行业,并列举了一些代表:如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蜀锦等。一般来说,讲到这里就可以了。但为了深化学习,此时教师可以出示《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一图,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通过对地图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印象,还可以从地图中总结出一些新的知识:唐朝当时除了制瓷业、纺织业以外,还有造纸业、造船业,那也是世界知名的,如成都、扬州、宣州的造纸业,洪州的造船业,名声毫不逊于前两大产业,而且从地图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重要的手工业产地很多,南北方的分布已趋于平衡,与前代相比,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将来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结合历史地图的学习,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唐朝盛世”的理解和记忆,巩固了学习成果,为今后的历史学习进行了铺垫。

实践证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历史地图进行教学,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讲清历史事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时空概念,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把握历史事件,起到加深理解、增进记忆、融会贯通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需要强调的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历史地图的作用,还应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读图、看图以及绘制地图的良好习惯,“左图右书”,即在学习历史时,把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和地图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地图,图文兼顾,手眼并用,善于读图,学会绘图,学生对历史地图熟悉了,无疑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谈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摘要] 本文概括了历史地图在中学历史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现行的中学历史课本书中的历史地图运用的基本情况。还针对教学中的历史案例如何运用和历史地图在提高学生认知历史知识中的作用。

一、内容提要: 1.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在课程资源的百花园中,历史地图册以其方便、快捷、简朴、大方、实用而被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所认可和肯定。尤其在一些较偏僻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资源的地区,它则成为广大历史教师实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成为历史教师最常用和实用的教学好帮手。

2.做为一种特殊教材,历史地图册服从并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它以空间形式为主,主要反映人类的历史活动及其相关地理环境。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疆域的变化、民族的分布、战争的进程、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都可以通过地图语言简明而准确地表示出来。可通过历史图册配合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对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现象、文化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生活空

间的基本工具。

下面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在各年级不同学生特点下运用地图册教学的几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历史地图册对提高历史教学所起的作用。

二、初中地图册应用研究案例

七年级历史地图册的运用: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初次接触历史这门新学科,所以好奇心强是他们的特点,那么在教学工作中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七年级历史教学中应该把握的主要方向,地图册的合理应用就能解决

这一问题。这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摆脱小学生爱看图画的那种习惯,所以对图画的东西比文字的东西更感兴趣。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合理恰当运用地图册。

片断一:在讲述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打开图册第6页观察《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然后就观察结果以谈话方式进行交流。

打开地图册,给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华大地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很广,一眼就会看出我们课本上要学的元谋人、北京人等人类遗址,当然我们已经了解这些知识了,所以看起来很直观,那么学生到底怎么样呢?这就得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合理利用地图册了。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利用地图册的:老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国远古人类很多,最主要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等。

生: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在黄河流域、元谋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生:元谋人是我国最早的人类,发现在今天的云南元谋县。

生:我国远古人类比较多、分布广,从北到南都有,它们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生: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为什么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学生们沉思了一会,马上就有同学举手了。

生:这里水源充足。

生:水可以浇灌田地,发展生产。

生:有水的地方植物生长较好,可以为早期人类提供大量维持生命的食物。如:野菜、野果子等。

生:有水的地方环境好,生存方便……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精彩,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没有凿渠引水的技术,只有借助自然条件进行生存,水是万物生长所必需的,所以人们大多居住在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又能折射出什么问题呢?请大家再想一想。

生:人在自然界面前没有办法,只能依赖自然界的给予生存。生:说明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比较弱,只能借助自然的力量生活。趁热打铁我紧接着让同学们把地图册翻到第 5 页,观看《亚非文明的初现》图,让学生们在图上找到亚非文明的初现地,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生:人类早期文明区所在地都有河流流经。生:它们都在北半球。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是大江大河孕育了早期人类的文明。生: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说的非常好。此外,四个亚非文明区大都在北纬30~40之间,这里属于北温带,气候适宜,降水充沛,适合人类居住。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借助历史地图,在学生读图识图的基础上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既帮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探究拓展、深化了教学内容,又加强了学科间的知识交融渗透,使学生得到了综合知识的陶冶,有利于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形成。

案例二:在讲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时,课文中有一个框题:比一比: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我出示了一组打制与磨制石器的教学挂图,请学生观察后及时加以点拨:首先让学生们从外观上去观察发现。学生们异常活跃,很快答案便从他们的小嘴中蹦了出来。接着我又请同学们猜想两组石器的用途、种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哪一组石器更有利于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为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很快同学们便将问题迎刃而解。接着我又让学生参看课本第9页半坡出土的《鱼纹

彩陶盆》图和第19页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图,让学生从彩陶盆的里外并借助不同的视点观察后提问:这两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东西? 生纷纷猜测道:盆子、盘子、碗、碟子 问:它上面有什么? 生猜测道:鱼、鱼网、线条、鸟、人头 问:这反映了古人怎样的生活? 生猜测道:打鱼为生、用符号记事。问:盆子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底黑边,是彩陶。问:这说明了什么? 生:半坡人有了一定的审美观。生:半坡人掌握了烧制彩陶的技术。问:当时人们用这些陶器做什么? 生:盛粮食、祭祀、煮东西、做灶具

生:打水、盛水、储藏食物

问:陶器可以打水、盛水,这在当时有什么重要意义?在学生疑惑猜测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打开图册第8页参看汲水用的彩陶瓶和课本第8页的《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学生似有所悟。

其中一生说:人们不必住在河水边,远离河流也能生活。

另一生:人们可以找一个安全的、相对稳定的居所过定居生活。我点了点头肯定了两位同学的思维并大加赞赏,没想到同学的思维竟然这样丰富和开阔。………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将历史填充图册打到第 5 页看习题 2 比一比 《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聚落房屋想像图》并思考:河姆 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学生经 过分组讨论、交流在我的指点下从气候、降水等自然环境方面找到了 答案。在学生们的答语中明显地看出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同 学们虽然语言略显稚嫩但已注意到了我国南北方的环境不同及东西 部的差异。通过学生们对两地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方式的介绍,可以 看出他们已能将区域的人文特征和自然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片断三:在讲第 3 课《华夏之祖》时当讲到黄帝和炎帝时,结合 学生们搜集的资料和传说故事,我请学生对照黄帝像和炎帝像问:黄 帝和炎帝几乎生活在同一时期,为什么他们的穿着装束却很不一样 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学生众说纷纭、想象万千。由片断二和片断三可以看出图片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认识原始居 民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 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这两个案例中,学生表现出了 无群的想象力。我则在教学中依据几幅图片,通过设置一些互为联系 的小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通过学生的猜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思维迁移的能力,驱使学生思维经常处在一种 兴奋活跃的状态中,学得主动,学得投入,认识步步深化,能力节节 提高。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根据文物图片去推测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 的过程中了解、体验了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增加了学生探究 事物的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也不失为培养学生

思维创新和探究精神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历史填充图册在学生学习方面发挥的功效是值得一提 的。它与历史地图册相得益彰,从而更能在教学中让地图发挥最佳作 用,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多年的历史教学所使用的 填充图册中,我感觉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与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相 配套的填充图册是最让人有感觉的、最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它弥补了 历史地图册中插图较少的缺陷,并且借助插图给学生观察、探究式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园地。它所设置的练习重在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上下 功夫,也充实了许多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是该图册最大的亮点,也是我在教学中最为关注和欣赏的部分。诸如七年级上册的填充图册 中的各显其能、古物寻踪、古物探究、资料探究、试一试、练一练等 栏目的编排的确让学生的学习不只停留在对知识的巩固与获取上,更 多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推测能力、想像能力、比较分析能 力的训练与养成。如填充图册中让学生根据出土的《山顶洞人制作的 骨针》图,看能推断出什么?让学生观察分析《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分 布》图,看能得出哪些推断?让学生根据《北京人生活场景想像图》 编写一解说词;让学生根据《都江堰示意图》为参观者介绍都江堰; 让学生根据人物图像为人物写出简介等。综上所述,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可以窥一斑而见全 豹。在运用图册教与学的过程中,地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 趣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借助于地图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观察地图的能力,更主要 的是使学生学会了使用地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则通过对图中描 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到隐含于图中的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来解释和说 明问题。掌握了这样一把认识空间和开启社会之门的钥匙,则有助于 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但是说一千道一万,历史地图作用 的最大发挥更多的还在于我们的历史教师如何去开发用好历史图册 这个课程资源; 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历史图册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 识、发展能力;如何让历史图册成为会说话的工具。为此,我们的历 史教师在课余之际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地图素养,在教学中一定深入 挖掘历史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地图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积极培养 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地图捕捉信息、分析问题、获 得知识;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感

浅谈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5

豪洋中学 初中部 赵武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指导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下面就启发式的形式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正问启发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 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匈 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提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是否违背马列主义原理?为什么?当时匈牙利具备哪些历史条件使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这些可能性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主要问题是国家机器问题。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造成国家政权不稳定,旧的国家机器软弱、瘫痪。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给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有个深刻、完整的认识。

二、反问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 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观察启发 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 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 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又是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四、情境启发 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 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讲林祥谦、李大钊、方志敏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 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

五、推理启发 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 如,讲《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笼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六、判断启发 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拔,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 是与非。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 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 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七、对比启发 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 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讲“商鞅变法内容”时,可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③建立县制(上层建筑变革):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清楚地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八、类比启发 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 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 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例如,将东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的两位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进行比较。横向类比启发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九、辐合启发 是将某些历史事实进行综合,经过启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情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深刻、牢固的概念或理论。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让学生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然后提问: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固有矛盾和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殖民地及势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这种帝国主义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从而得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结论。

十、扩散启发 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讲《明治维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围绕这一问题指出: 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②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③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 的异同。④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不能?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 生多方思考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谈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千阳县县城关镇初级中学 王艳云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各个行业中已经得到了普及,尤其是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进步。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工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上来学习与理解历史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运用好多媒体技术,帮助学习学习好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本文针对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应用分析

前言: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下,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工具,不仅可以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分析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保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科学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效果。

一、在历史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一直是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位置,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这样也就逐渐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且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存在着时空跨越大以及涉及内容多的特点,加之受到了教学时间与手段等方面的限制,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技术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可以有效转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基础上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对于历史来说,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存在的,其中包含了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等方面。且在多媒体的影响下,还可以向学生展现出相应的图片与文献资料等信息,实现了将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直观的 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果[1]。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措施

(一)展现历史情境,创建出真实的氛围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历史情境、氛围以及兴趣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不同的历史资料来为学生创建出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将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在多媒体技术中融入了文本、图片以及声乐、视频等内容,这样也就可以为学生展现出绮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同时也可以冲破时空上的限制,真正将抽象的历史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如学生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长征的路线等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还可以将《长征》、《大渡河》等视频剪辑在一起,借助相应的音乐来制作出完整的课件。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还可以实现将教材中的静态讲述变为动态,真正的实现了缩短时空上的距离,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2]。

(二)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教学来说,就是要激励与鼓舞学生,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出兴趣,从而也就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从思维特点上来说,主要是以具体的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特点,佟梦实工会也可以让历史与社会知识通过声音与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这种动静结合在影响下,还可以真正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与具体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如学生在学习“辽、宋、西夏、金并立”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出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温特,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3]。

(三)培养好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在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可以让学生直接的去感知历史的存在。所以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创建出相应的问题情境,动态的向学生展现出问题的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中的内容来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好这一知识。如学生在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过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现出相应的资料。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好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好历史知识,同时也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运用好多媒体技术,突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参考文献:

谈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历史地图概述及作用分析

历史地图, 从理论的角度可以看出, 它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状况发生变化, 从中体现出人类历史活动的一种形式。 历史地图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意义, 不仅可以表现人类历史活动的特定阶段的事件进程, 凸显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史实, 历史地图富于生命力, 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的地图形态展示出不同的历史内容, 如:形势图和疆域图可以反映历史朝代的政治进程变迁;手工业分布图、对外贸易图和河流水利图可以反映历史朝代的经济进程; 战争形势图和进攻路线图可以显示历史朝代的军事状况, 等等。 这些不同意义的历史地图对于高中历史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主要体现为:

1.历史地图以直观的展示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地图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直观空间展示, 可以重现历史史实, 让学生在直观的历史地图上感知遥远的历史事件。 同时, 历史地图还可以对历史史实进行简化, 在历史地图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简化的状态下, 学生可以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在讲述知识与图示解读的过程中,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另外, 历史地图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于历史史实的理解。在历史地图的图示解读与理解过程中, 学生完成了对历史知识重复、循环的认识, 巩固了历史知识。

2.借助历史地图, 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地图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 学生在对历史地图中的信息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的过程中, 可以提高对历史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观图、析图、解图的过程中, 增强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和记忆的能力, 极大地促进空间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化, 在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下,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二、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活化”策略

1.把握历史地图主题, 串联历史地图知识。

历史地图通常有其特定的主题, 教师要紧紧把握历史地图的主题, 以主题为索, 将零碎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与串联, 在相连的主题主导之下, 学生可以看到历史地图背后的相关内容。 例如:在高中历史人教版的历史地图《黑奴贸易路线图》中, 教师要紧紧围绕这幅历史地图的标题, 以标题为索, 对历史地图进行知识的串联: 欧洲殖民者由地图显示的欧洲出发, 进入非洲, 再以卑劣的手段掳获黑人, 根据地图显示图标可以看到, 黑奴由非洲进入美洲的地域, 并卖给种植园主, 交换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回到欧洲。 由历史地图可以明显地看出盛传欧洲的百年贸易形态, 学生在观察、把握历史地图主题线索的过程中, 可以领悟到地图所蕴含的历史史实内容。

2.巧用历史地图语言, 整合历史信息。

对于历史史实的把握, 要借助历史地图的特殊语言, 在读图之前先读图例, 熟记和巧妙运用历史地图之中的地图语言, 这样, 才能整合地图中的历史信息, 加深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如:在历史地图中的地图语言有:统一图例中的首都、岸线、河流、国界、山脉、铁路、运河等地图语言标记;还有分幅图例之中的古代手工业产地、商业中心、军事进攻和防御路线等地图语言标记等, 学生在地图语言的特征标记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中可以明晰历史的空间概念与知识性内容。

3.链接不同历史地图资源, 寻求共同信息点。

历史地图可以展现不同的历史史实, 呈现不同的历史全局或局部状态, 在整体与局部的自如切换中, 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个体与整体的历史史实把握, 实现微观历史地图与宏观历史地图的有效搭配与衔接。 如:可以将宏观地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与局部、微观地图《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相衔接, 完成历史史实的互补与呼应。

4.拓宽历史地图视野, 促进历史地图的 “活化”。

在对历史地图的策略教学过程中, 要掌握方法和技巧, 注意相关历史地图之间的比较与分析, 寻找地图的本质特征与规律, 进行历史地图的活学活用。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历史地图的讲解与解读过程中, 进行地图区域的某一重点解说。 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地图, 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进行历史与现实的拓展与启示教学。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地图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工具, 要注重对历史地图的分析、归纳和概括,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历史地图的解读, 通过对历史地图的有效梳理, 对历史史实知识进行重构和整合, 实现历史地图的“活化”。

摘要:高中历史地图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有力的辅助性教学工具, 通过特定的符号将历史人物在军事、文化、政治领域充分展现, 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通过历史地图中涵盖的大量信息结合教学, 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地图,活化策略

参考文献

[1]胡玉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图文的处理[J].读与写 (下旬) , 2011 (8) .

谈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历史地图高中历史教学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105

高中历史学科涵盖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不仅可以改变历史课堂的单调现象,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历史教材通常以结论性的语言展开表述,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没有与之对应的逻辑推理过程,这对学生历史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极其不利。因此大部分学生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经常遇到无法准确理解问题的内容、找出问题和教材内容的联系等情况。历史地图的运用可以将重点知识凸显出来,并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学生在对地图直观展现与文字叙述的比对中提高了分析能力,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比如在中国现代史的学习过程中,学到国民革命和北伐的内容时学生容易将两者相混淆。如果应用《北伐战争胜利及国民革命的失败》的地图,并让学生思考“在国民革命时期,有哪些同北伐同一时期且区域相同的革命运动?这些革命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几个问题,学生可以很快认识到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湖南的农民运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均为与北伐同一时期且区域相同的革命运动,这些革命运动对北伐起到了配合与支援的重要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学习高中历史,学生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记忆相关的历史事件、时间等内容。而且由于历史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难免会觉得单调、枯燥乏味,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很难提高。历史地图的运用则给学生单调、枯燥的历史学习带来新鲜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比如地图教学可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新航路开辟”的航线及其对我国以及欧洲经济产生的影响。利用世界地图作为教学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组4名成员,分别代表麦哲伦、达伽马、哥伦布和迪亚士4名航海家,每名成员负责将其所代表的航海家的航线画出来,并在组内介绍航海过程中进行的经济交流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及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的策略

1.地图对比,突出重点

通过地图间的对比,可以将该模块的重点内容凸显出来,而且相比单纯的文字介绍而言,地图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可以是不同时期的地图对比,也可以将同一时期不同内容的地图对比。比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课的重点内容是元朝的统一以及多民族融合的表现、特点、原因等,这时可以将元朝的疆域图与汉朝、唐朝的疆域图相比,通过对比这几个管辖的疆域范围、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与汉朝与唐朝相比,元朝的管辖范围空前辽阔,并且首次对云南、西藏、澎湖、台湾等地区进行管理。这样学生可以总结出元朝统一的特点,并从中找出多民族融合的原因。

2.图文结合,以图补文

历史地图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叙述,但是包含着很多历史信息、地理信息等,这是教材单纯的文字叙述无法表现出来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适时地将历史地图与教材文字内容相结合,以图补文,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需求。比如在学习《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这一内容时,教材文字对于丝绸之路的描述是将其主要方向以及经过的标志性地点大概描述出来,而教材内的丝绸之路地图则直观且详细地将丝绸之路经过的各个城市展示出来,并标注出对应的现代城市,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丝绸之路对促进汉朝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历史地图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历史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历史地图这一教学资源,通过有效的地图对比与图文结合突出教材内容的重点,补充教材的文本信息,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妮.浅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5(16).

[2]徐文彬.巧用历史地图提升课堂品质——从一道高考历史试题说起[J].吉林教育,2015(15).

[3]蔡春娥.视通万里,方可思接千载——浅谈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内蒙古教育,2015(12).

[4]于洪梅.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有效运用及案例分析[J].新西部,2015(6).

谈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9

摘 要:初中历史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时改进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手段,才能顺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50-01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际意义

1、丰富了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能直观地呈现历史文献和图片、视频短片,还可以运用动画、有声读物等信息资源,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得以体验。

2、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化抽象为具体。历史课程中本来就有很多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多

3、优化了课堂教学,教师可依托网络资源潜心研究教材和教法,学习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新和自我学习。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特性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际运用突出体现在综合性、时代性、直观性、创造性和教育性五大方面。

1、综合性

以多媒体技术为媒介,为学生传输各类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图表等内容,图文并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事件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求新知。

2、时代性

多媒体技术也是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进步的见证。它通过多种信息媒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教材为指导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能融入时代前沿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和巩固。

3、直观性

多媒体教学能对学生的“听、读、说、写”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还能改变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给教师留有更多的分析、讲解和评价时间,在扩大教学信息量的同时也能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方便师生交流。

4、创造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将音频、视频、游戏、动漫、字符、地图等介质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串联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后再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信息,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创造性学习。

5、教育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也要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并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德育情境,也可以运用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把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历史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中,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1、绪论课

绪论作为初中历史课程的导言课,是整个课程的总体概况,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总结性。但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难,也较抽象,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教学时,可采用时间顺序和主题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或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四个单元进行统筹介绍。在文化类课程设计上,可以根据中国历史发展过程这一基本线索,用图片展示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勃兴、昌盛时期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等内容,在每一历史时期都要突出其相关特征,准确勾勒出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给学生留下直观印象,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2、综合课

在综合课的教学中要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如课程导入、讲授新知、巩固提高、练习作业、检查反馈、总结评价等。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的构成方式,导入框、正文、阅读文字、文献资料、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活动课等内容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在综合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教师在课程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教学,突出重难点,如上一节课的作业练习、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趣味学习内容等,以达到课前巩固、课中提高、课后反馈的教学目的。如为了重点突出秦汉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可以先对学生发问:“为什么我国秦汉时期的文化能得以昌盛,昌盛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对国家统一、封建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等方面进行分析,再利用多媒体播放《汉代造纸术》视频短片,让学生加深印象,之后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在当时有什么优点。

3、复习课

复习课主要重在巩固学过的教学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同时也意在培养学生分析、质疑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多媒体教学的融入可以改变知识的建构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应在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历史资料,通过“导游课+游戏课”的方式来巩固旧知。比如,先让学生运用网络资源查找课文中出现的文物图片,一个朝代设计3-5个图片,再让学生以导游员的身份来讲解这些网络文物图片,最后让学生建立一个网络时光隧道,教师将这些卡片随机点放,也可以播放相关图片的视频资料,要求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回答,看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位学生做得最好。学生在介绍时也要介绍这些文物图片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他学生可以针对该文物图片对“导游”进行提问,最后大家一起来评选最佳“导游员”、最佳“游客”。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谈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历史课堂教学讲究上课条理清晰,线索明确,因此传统的教学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一条中心线索来安排教学。如今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主动开发课程资源,于是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两条线索前后对应教学来实现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笔者以《追寻生命的起源》[1]的内容为例做一详细说明。

1.导入新课:教师询问学生对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

【设计说明】教师/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用通俗易懂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先畅所欲言,说说对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从而导入课堂教学,为后来由浅入深的探究作准备。学生回答后,概括出目前主要的几种观点。

2.(多媒体显示)上篇:万物从何而来? ――人类的追寻之路。

神创说:西方――上帝创造万物论;中国――女娲抟土造人。

外星起源说:生命起源于其他星体,后来才被带到地球上。

地球自身进化说:生命起源于地球自身的演化。

3.重点介绍生物进化学说。

(多媒体显示)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观:继承发展了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的生物进化观,并用大量事实进行了论证,指出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诞生标志: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

赫胥黎发展生物进化论: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通过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论证了“人的构造和其他动物一样,尤其和猿更接近”。它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了确立,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教师:这些观点到底哪个有道理呢,我们先回顾150年前人类起源大论战,看看前人的观点与争论。

【设计说明】结合多媒体显示的长颈鹿进化演示图引导学生概括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让学生学以致用,用进化论的观点分析问题。

4.(多媒体显示)你的祖父是猴子变过来的吗?1860年6月30日,英国教会在牛津大学精心策划了一场关于进化论的辩论会,这就是在人类科技史上著名的“人类起源大论战”。

【设计说明】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赫胥黎代表科学的进化论一方,威尔伯福斯主教代表神创论的一方,双方的根本分歧在于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威尔伯福斯主教猛烈攻击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理论是“猴子理论”。

了解在生命起源问题上科学与宗教的区别,了解人类认识不断提高是科学进步的结果和表现。

5.介绍前人的观点与争论后,教师询问学生今天支持哪一种生命起源观点,然后教师也来讲解自己对生命起源问题的追寻过程。

(多媒体显示)上篇:万物从何而来? ――我的追寻之路。

童年时代:从小父母外出打工,我是奶奶带大的,奶奶一直生活在农村,没学过文化。自从听了奶奶讲的女娲抟土造人传说后,我就相信了神创论。那时家乡的习俗,过年时要到神庙先祭神,还要跪拜,仪式结束后再准备吃年夜饭。

少年时代:学习了进化论,又特别喜欢外星科幻作品,相信进化论和“外星起源” 的观点。彻底批判神创论, 同时对于一些与神有关的祭祀活动也很反感,有一次因为过年时不肯去神庙祭神和奶奶吵架。

中年时代:时光飞逝,如今已经快到中年,回首万事,对很多问题进行了思考。对神话故事也有新的看法,特别要把一般的神话故事同邪教思想区分开来,现在过年时, 我会先去祭神,再吃年夜饭。也许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也许是为了让奶奶高兴吧。不过老家的神庙已经倒塌,村里人就在家里简单祭神,没人再去重修神庙了。如今我觉得研究地球生命自身的进化比研究外星起源更有实际意义。如果地球生命起源于外星球,同样会面临着一个外星的生命是自身进化还是神创造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也特别敬佩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为科学所作的探索与努力。

【设计说明】教师讲解自身对生命起源的认识过程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师作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参与课堂讨论,把本节内容有机贯穿起来,并以自身不断成长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力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践新课程倡导的教师真正做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的理念。

6.(多媒体显示)材料分析:阅读下面达尔文的生平材料介绍,概括达尔文作为一个科学家具备了哪些优秀的科学品质?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材料及回答略)

7.进化论还无法解决的三个理论问题,体现了进化论的局限,说明科学理论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进化,从而讲解生命科学其他领域的探索情况。(材料略)

8.(多媒体显示)下篇:万物归向何方?

思维拓展:目前生命万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遭受破坏,很多生物正在快速灭绝,面对这一切,你认为地球上生命是该留在地球还是向外星移民?为此作为拥有高等智慧的生命――人类该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后概括)

(1)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2)大力发展航天技术、空间技术,探索未知的外星世界等。

【设计说明】增加这部分内容使课堂教学前后对应,让学生通过人类对生命起源及其发展的认识对生命未来发展问题进行关注,来培养崇尚科学、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对生命起源问题教学的升华。

【课后反思】本节课中笔者运用人类对生命起源问题的追寻之路和笔者自身对人类起源问题的认识的追寻之路两条线索,以及“万物从何而来”和“万物归向何方”前后对应来进行课堂教学。其中教师自身对人类起源问题的认识的追寻之路和“万物归向何方”这部分内容都是作者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开发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本节课中教师作为一个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引领学生对生命的起源问题展开探究,并且以教师自身三个阶段对生命起源的认识过程作为另一条教学的主线以平等的角色和学生一起探究,最后通过简短的“万物归向何方”问题的讨论实现探究的升华,把一堂介绍生物科学知识内容的课设计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课。

参考文献:

谈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历史地图;初三历史教学;重要性

历史教学强调论从史出,笔者认为这里的“史”主要包括文字材料、图片、地图和视频等史料,然而地图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南宋郑樵曾在《通志·图谱略》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而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由此可见,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辅助,尤其是世界历史,若没有地图,只有简单的文字描述恐怕很难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材为依据,谈谈历史地图在初三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教材的编写和考试命题思路发生了显著变化,将诸多史学观念渗透到教材编写和学科考查中来。何谓史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观察和解释历史的角度,主要包括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阶级史观)、唯物史观等,无论哪种史观,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史观的培养。那么,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材主要内容是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的学习更应该贯穿全球史观的培养。所谓全球史观,即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世界史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学会将历史事件放在整个世界中思考,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将欧洲、美洲或者西方与东方割裂开来。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世界的范围太大,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也很模糊,不要谈全球史观的培养,就连基本的史实掌握起来都不容易。如果教师只根据教材文字进行讲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学习世界史,历史地图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史料。

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二课《探险者的梦想》为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新航路的开辟。学生除了要记住几个重要的航海家如哥伦布、麦哲伦等,更重要的是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新航路开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虽是由欧洲人主导的,对于欧洲的意义重大,但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以外的世界被发现,亚洲、非洲还有美洲新大陆开始联系在一起,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对于今天世界来说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都是十分重大的,没有新航路的开辟,就没有今天的全球化。学生要理解这一点,仅靠书本对航海家探险文字的描述是不够的,毕竟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欠缺。此时,书本第9页的地图却能很直观地展现该事件。学生通过看图、读图,加上教师的指引,就会较容易地理解这一事件对世界的意义。

又如,九年级上册第八课《改变人类社会的蒸汽革命》,主要讲述工业革命,学生通过文字可以获知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但是对于工业革命造成的影响,书本只是着重介绍了对英国的影响,对于世界的影响并未说明。工业革命是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它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和加剧了殖民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要理解这一点可借助《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图中以英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积极对外殖民扩张,将亚非拉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幅地图进行讲解,就更加直观易懂,学生也就学会从世界的角度去评价这一事件。

总之,有了历史地图的辅助,学生在世界史的学习过程中会养成把一个历史事件放到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中考察的习惯,探究不同历史事件之间、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对世界史的认识趋向于整体化、全球化,为高中更为系统化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

美国历史学家诺维茨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笔者认为,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历史头脑”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的头脑,而是分析理解历史的头脑,只有真正理解了才不会健忘。那么要做到真正理解,就离不开教材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实施,历史教材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相较于以往教材“繁、难、偏、旧”的弊端,北师大初中历史教材力求做到“简、易、活、新”,减少了文字的冗长,增加了地图和图片的点缀,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丰富了内容。文字少了,并不意味着学生学到的知识少了,如何做到活用教材、深挖教材资源,是值得每位教师和学生思考的。笔者认为教材中的地图就是很好的资源,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思考,那么获得的知识将更加丰富。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为例,在分析归纳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时,文字仅总结出了华盛顿的正确领导、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人民的支持等原因。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查看书本第22页《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还可以归纳出另外一點原因:法国军队的援助这一外部因素,这样归纳总结的原因才更加全面。又如,九年级上册第10课《“解放者”的风采》这一课,在讲到“解放者”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争取独立时,提问“第一个获得独立的是哪个国家?书本文字上并没有答案,而在书本56页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上,学生若能认真看图、读图,就很容易找到答案——海地。由此可以看出,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运用。学生在看图、读图的过程中,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并能从各个侧面很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

三、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顺应佛山市中考改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些都说明了学习能力和方法的重要性。历史地图作为很好的学习工具和史料,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位前苏联教学专家曾经说过:“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认识地图,这意思不仅是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待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学习,不仅能将抽象的事件具体化,而且自身的思维和能力也能得到提升。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为例,书本100页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不仅形象地展示了一战前的世界形势,而且为一战德国战败原因的分析提供了依据。学生通过读图探究,便可以发现德国战败跟它所处的位置有关,它夹在法国与俄国中间,战争中面临两线作战,因此,容易战败。又如,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教材第7课《疯狂的战车》这课,书本37页的《德国进攻波兰示意图》不仅清晰地反映出德国进攻路线,也从侧面反映出英法坐视波兰灭亡,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就是希望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利用德国进攻波兰的邻居苏联。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这种读图明史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能够顺应当下佛山市中考改革的潮流。从2016年开始,佛山市中考不再单独命题,改由广东省统一命题考试,所以,初三历史教学要围绕《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展开。《考纲》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其中包括对历史地图的运用。以近三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为例,2013年共有2道题利用地图考查,其中选择题第8题,根据给出的地图,考生选择出与之对应的《南京条约》的内容;材料题27题的材料四中展示出《北约与华约所控制区域图》,让考生概括出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2014年选择题21题,给出四幅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让考生选择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形势图。2015年选择题第14题,展示了解放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形势示意图,考查学生对这次战役意义的掌握情况。这些都足以说明对地图的考查已经成为广东省中考试题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了,对于平常的历史教学也是一种启示。考试在不断改革,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既然历史地图如此重要,那就更要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利用好地图不仅仅是考试的需求,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历史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基本因素,文字幫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而地图则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概念。

教学实践证明:历史地图以其直观化、形象化的特点在初三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和史料,也是历史知识在空间上的延续,比文字更容易被接受。利用好历史地图,不仅能丰富课堂,更主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时空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这一资源,图文并茂,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地感知历史,并实现史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此外,这对于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学科素养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将怀顺.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思考[J].黑沙教育,2010(08):33

[2]卡尔曹夫.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4.

上一篇:粉色简历模板下一篇:刚毕业的学生英文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