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湾的形势与政策

2024-08-06

对台湾的形势与政策(共8篇)

对台湾的形势与政策 篇1

——试论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发展前景

摘要: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历史纠葛,终于在近几年有所改变,在国际中逐渐被边缘化的台湾,究竟是该接受大陆的橄榄枝,还是继续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无疑这是对于台湾领导人最为重要的命题。从ECFA开始,从太阳花学运开始,坐视这艘不沉的航母,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ECFA,太阳花学运。

目录

1.ECFA-橄榄枝还是特洛伊木马?

2.台湾的选择

3.两岸的未来

1.ECFA-橄榄枝还是特洛伊木马?

从3月18日发起到3月30日数十万人凯达格兰道大游行,此次台湾“反服贸运动”已进行了10多天。在这10多天里,部分抗议者占领了立法院和行政院,迄今尚未从立法院退出,此次事件如前段的乌克兰政变,已引起广泛的国际关注。

“服贸协议”是“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简称,是两岸政府根据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商所签协议之一,文本正文四章24条,两个附件分别为《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关于服务提供者的具体规定》。自2013年6月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签署后,服贸协议在台湾开始进入审批程序,但由于民进党团坚持不懈的杯葛,协议不但迄今未能通过,还引发了严重的民间抗议。

台湾民众对服贸的恐惧、排斥和反对,是十分可理解的。这里既有经济上的恐惧,也有政治上的恐惧。经济方面主要是担心贪利权贵出卖台湾民众的利益;而政治方面则源于两岸政治制度的差异。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制度的冲突以及长期以来的统独之争,使得服贸这个看似单纯的经济问题无法不被政治化──问题在于,经济确实离不开政治,这正是此次台湾反服贸运动的内在原因。

不只是从中国内政,更从国际政治的地缘战略上看,大陆不可能放弃台湾,这是中国将来解决南海争端,重新划分东亚和东南亚势力范围的战略要地,美国不会让,中国更不会让。基于政治,经济的这些原因,这些理由,使得台湾民间坚决抵制,这就是反对服贸的主要原因。从台湾的视角出发,执政党有执政党的视角,在野党有在野党的视角,民间有民间的视角,如果缺乏应对分歧所需的共和精神,这些分歧就会造成社会的分裂状态。不抱偏见地说,民间的视角虽然分散,但通常会被认为较为公允,因为所涉党派利益较少。

然而,即使是民间,反对是一回事,如何反对是另一回事,而且后者更为重要,本文力图以对“3.18”运动迄今以来人们关心的事实与法治问题,以及引发此次事件的制度因素做一点检讨的尝试。

早在去年6月21日,台湾国策顾问郝明义先生就发表反服贸文章,被称为打响反服贸第一枪。一个多月后的7月31日,郝明义因服贸协议所涉出版业方面的问题辞职,并且给马英九写了一封很长的辞职信,信中,郝明义直斥马英九政府在服贸问题上罔顾安全红线,对善意的提醒置若罔闻,隐瞒民众,在谈判和签署协议问题上搞黑箱操作。

应该说,郝明义这封辞职信中所指出的具体问题基本上都是事实,尤其是郝明义对马英九政府的警告,劝其尽早回头是岸显然已被目前的事态所证实。但无论是郝明义还是后来以及直到现在为止的抗议者指控马政府践踏民主程序、黑箱操作的法律依据依然不足,因为谈判过程的信息公开问题存在着很大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只是说在这一十分特殊的陆台关系背景下,马政府若能更透明地披露谈判过程信息,是一种值得赞许的政治智慧,然而,也许是担心绿营的对立态度,或许是别的原因,马政府并没有听取郝明义这些不错的建议。

2.台湾的选择

对于冲进立法院的学生们来说,他们想要的是做出改变,不能引起社会的轰动,不能产生蝴蝶效应,一切都是徒劳。

对于ECFA本身,国民党团在没有进行朝野协商的情况下,就“强制”通过服贸的行为本身来说,已经是对于台湾现行制度的底线挑战。

对于民进党团来说,他们正好利用这次运动满足自己的诉求。

所有各方,都打着自己的算盘,对于这场运动,一切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单纯。从长远来看,大陆对于台湾的经济,政治的影响会越来越深,这也正是部分台湾民众对于大陆十分抗拒的原因之一。特别对于一个影响全岛数千万人身家性命的两岸协议,当然应该在其谈判、签署与审议过程中都尽可能信息公开。虽然由于谈判本身的缘故,不可能随时随地马上全部公开,但在签署前,政府基本上没有做过多少具体的信息公开工作,这显然是完全错误的,即使可以被证明为合乎《行政程序法》,也没有现实意义,并毫无疑问地进一步严重削弱现政权的合法性基础。服贸送审之后因各方因素致使出现张庆忠“30秒”事件,民众不能接受,这也是完全正当的,因此,为此进行任何和平地守法的政治表达都是正当的。

但是学生们的做法,其中的不合理性可以忽略吗?

3月18日晚9点,部分抗议者占领立法院是有预谋的,在以前的游行集会时就发生过占领立法院未遂事件,此次只是成功了。林飞帆被认为是占领立法院行动的领导者。占领立法院之后,国会警察曾多次试图夺回立法院,但在抗议者的坚守下都没有成功,期间有零星的员警受伤事件,但都是争夺过程中难免的,并非任何一方刻意的暴力结果。3月19日,抗议者代表提出三项诉求,要求马英九道歉江宜桦下台、服贸退回立法院逐条审议、立法院应该尽快立法规范两岸签署协议(立法之前暂停两岸高层互访),同时,抗议者继续占领立法院,并且继续阻止国会警察夺回立法院。3月20日,抗议者代表陈为廷又提出三项诉求,要求立法院长王金平否定存查服贸的正当性、退回服贸并且中止和大陆的任何经贸协议,要求立法院通过《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并且公开检视任何协议。

在占领立法院之后,有的同学就开始在里面喝酒,吃饼干,各种晒照片,把立法院当成了游乐场,甚至把牌匾摘了下来,对其进行踩踏。那份牌匾,是于右任先生的亲笔,当年国民党撤退到台湾都专门派人护送,如今确是如此待遇。令人唏嘘。

任何一场社会运动都既是群体行动,也是个体行动,因此,区分这两者就变得十分必要,如果要对这场反服贸运动进行有效评价的话。几十万人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其中有瑕疵自然是难免的,但如果这种瑕疵是致命的缺陷──一些特别重大的行为会严重影响整个运动的性质,那么运动本身的价值评估就会变得复杂。

迄今为止的公开报道表明,“反服贸运动”中的绝大部分人是在和平、节制、守法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除了占领立法院和行政院的部分抗议者之外,其他抗议者是温和理性的。但两次占领行为由于过于怵目惊心,与民主政治的规则背道而驰,由此严重污染了整个“反服贸运动”──如果那些没有参与占领行为的抗议者也支持这种行为的话,那就更糟,即便只是如今这种放任状态,也对整场运动的品质没有任何帮助。

当然,无论最终结果是什么,至少对于马英九政府而言,教训已经够深刻,一直发展下去,马英九倒台也不是不可能。服贸问题至少获得了一次急刹车。

3.两岸的未来

诚然,我不认为太阳花学运会导致两岸关系的倒退。

两岸在这些年积累的互信基础,大陆方面给予的支持,台湾民众的支持都在。对于ECFA本身来说,大陆开放的项目远比台湾要多得多。马英九自己也曾表示“这对于其他资本市场来说都是不会有的待遇”。

作为领导这场运动的林飞帆同学,最近被起底是支持台湾独立的政治意向。苏贞昌在游行现场为本党候选人支持造势的行为,马英九对于服贸的解释,政府的信息公开。这些行为整体而言是在使服贸更多的被接受。

当年和香港,澳门的经济合作协议,在最开始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也曾让民众产生莫名的恐慌。而服贸,更像是绿营刻意塑造的一次社会运动,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存在,蓝营的一些行为,也让转型期的两岸关系受到了点小影响。

经济合作只是两岸之间一个小小的部分,但透过这个部分,却可以从整体上看出两岸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大陆在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对台湾方面示好,相信两岸未来会走出更坚实的一步。

对台湾的形势与政策 篇2

(一) 利

1、优化教育教学的资源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教育教学的资源, 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通过权威的网站收集授课资料, 下载权威视频, 如:CCTV中的焦点访谈栏目、对话栏目、军事频道;新华网等网站。这些网站制作视频的能力是我们任何一个学校所不能比拟的, 同时他们又是党和国家的权威代表, 借鉴他们的资料有助于节约成本和精力, 提高教学水平。

本学期讲授西藏问题时, 我们就通过CCTV的有关频道下载了三集纪录片, 通过播放纪录片和教师的精辟的讲解非常有效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与《时事报告》等静态的图文杂志的对比, 动态的影像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吸引力, 更能够触动学生的思想, 增强授课的生动性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

网络不仅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 同时也为讲授这门课的教师及时便利的进行教育教学的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持。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的交流, 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料, 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络集体备课, 及时交流教学心得等, 开拓视野,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这样不仅能提高备课效果, 提高教学的效果, 同时肯定会使全体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通过网络, 不仅仅是让教师了解学生, 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教师, 了解学习这门课的意义, 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感情上的“保驾护航”。

3、激发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积极性

在课堂中,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资源, 如优秀的课件、视听资料等提供给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提高教学的效果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 提供的内容具有时代性, 开放性、发展性的特点, 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青年学生这种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又会刺激他们不断的去获取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 所以网络资源不但可以充实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 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新的学习途径,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 如安排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等, 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 了解国际形势,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开拓视野增长。

(二) 弊

网络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 尤其是网络。

网络的特点就是: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和隐蔽性。

开放性, 意味着鱼龙混杂、鱼目混珠, 不仅有对美的歌颂, 对丑的鞭策和批判, 同样亦有反其道而行之的网络垃圾, 尤其近来, 网络的作用往往体现了强烈的政治色彩, 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思想渗透的“利剑”。

在社会生活中, 形势也不容乐观。尽管大学生有别于中学生, 但是分辩是非的能力, 依然有限, 面对“灯红酒绿”的网络世界, 难免会陷入迷茫, 甚至导致严重的道德问题, 走入歧途。在客观上, 确实已经有极少数学生被网络文化所腐化, 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如:痴迷网络游戏、聊天等, 不仅荒废学业, 甚至成为网络犯罪。可见, 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状况令人担忧。

二、策略

1、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驾驭网络的能力

首先, 教师要了解网络, 了解它的特点和本质。知道它能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做些什么, 不能够做什么, 在操作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真正的发挥它的积极功效, 否则会适得其反。

其次, 了解各个搜索引擎的功能优劣, 搜索的范围, 尤其要掌握与形势与政策课有关的专业网站, 同时要掌握最新的下载软件、上传软件、视频合成的软件及相关的使用技巧。

再次, 教师懂得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科特点及教学的需要来整合网络资源。仅仅能用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会用, 要懂得网络资源并非都要用, 要符合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规律。

如在CCTV的一些频道中下载的视频非常精彩, 但是相当多的视频播放的时间过长和掺杂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一些话题, 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倦和分散学生对主题的关注度, 所以必须对视频多余的部分进行必要的剪接 (除了焦点访谈、新闻栏目之外, 其它的基本在20分钟以上) , 要做到“画龙点睛”, 对学生的思想才能起到“茅塞顿开”的作用, 否则会出现“吃饱撑着”的现象。

善于整合网络资源, 还要善于选择多媒体, 一方面, 有的资源要自己动手创做。如:讲授节能减排时, 除了下载央视网站的资源之外, 还要结合本校的实际讲授, 这样就必须利用数码影相机或录像机对本校学生的用水用电等情况进行资源创作, 这样我们的形势与政策课方能够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增强说服力。另一方面, 制作好的软件, 也必须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进行播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形象地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使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还应设立电子信箱、参与BBS讨论, 与学生进行网络沟通, 建立交互式的教学和学习。所以教师对于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的硬件都应熟练的使用。

2、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网络的特点就是: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和隐蔽性。不仅仅是对教师是开放的, 对学生也是开放的, 同时师生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网络的互动的, 等地交换信息, 分享资源。没有地位的高低, 身份的贵贱, 更是没有权威, 只有对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权威地位的挑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我教你学, 我讲你听, 我说你记”这样的局面, 尤其是思想政治课。人们一直是以“灌输”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 其结果就是“满堂灌”, 就差点没有把学生的脑壳打开把书本搅成浆直接“灌”进去, 所以对于思想政治课授课教师而言转变观念的任务更艰难, 更紧迫。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 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通过讲授, 把教学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缺陷, 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压制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培养创造性人才。以往采取这样教学模式的原因就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占有具有绝对的优势, 学生也只能围着教师“团团转”, 学生要获取知识就“仅此一家, 别无分店”。

在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的网络时代, 教师和学生获得知识的机会和时效是均等的, 尤其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任课教师更应该有清楚的认识, 因为我们受到的冲击是最直接、最猛烈的, 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没有秘密可言, 学生在网络中, 在媒体上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如果教师不能够熟练的把握现代技术, 反而会落伍于我们的学生, 更谈不上“知识的权威”。

无论网络如何发展, 信息技术如何进步, 教师依然是教育教学中的主力军、核心力量。现代技术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无法包治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中的“百病”。即使是在课堂教学中, 也并非每一节课都必须播放视频, 都可以使用课件授课。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只能是更需要教师在茫茫的网络世界中引领好学生, 更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 更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教师。

所以, 在网络时代, 教师不能让自己“休养生息”, 只能是奋发图强, 方能与时俱进, 不辜负自己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邱凌、刘珍杰:《网络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模式的新尝试》,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1]邱凌、刘珍杰:《网络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模式的新尝试》,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对台湾的形势与政策 篇3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步模式,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模式,应立足本校实际,强化实用性,密切联系教学、学生和社会生产实际,科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因为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是一门学科,重要的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校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思想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突出主渠道地位

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应主要从3方面入手。

1.1 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为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再在针对性上下一番功夫,则会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1.2 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即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教学内容与形式不断与时代发展同步。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次,尽可能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最后,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成绩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不同的环节,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1.3 课程进行应确保有效性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非常必要。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

2 搞好两个建设

即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应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形势政策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形势政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与可控性,包括计划、组织制度、实施措施、考核办法。而且这些必须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另一方面,在以制度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要灵活变化,因为形势与政策不是僵硬的,而是动态的,教育对象也是变化而广泛的。所以,授课的形式、内容、事件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3 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要发挥好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发挥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的作用。首先,要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要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基础与关键。为此,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并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社科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4 做到三个结合

4.1 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应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心理实际,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考虑,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活动有意引导学生对一些与教育目的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4.2 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论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4

关键词:台湾问题;历史;同根同源;未来;展望;合作交流;双赢

我们都经常听到人们对台湾问题高谈阔论。在我翻阅了大量有关台湾的资料之后,对于台湾问题我有了完全不同以往的认识。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出发,让历史说话,来求解这个综错复杂的台湾问题。

一、历史上的台湾

公元1624年起,荷兰人就在台湾南部建立了贸易基地,并开始与福建和澎湖地区通商。1626年,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建立起了一片殖民地。到1644年,清兵入关,明王朝衰亡了。郑成功拒绝随其父一道降清,1647年郑成功在福建起义抗击清兵。1662年,在郑成功的率领下,驻扎在福建的南明军队击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宝岛台湾,并作为南明的根据地,多次袭击驻扎在福建的清朝军队。1683年,清军由施琅率领的福建水师攻克了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将隶属于福建府管辖。到了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新任巡抚刘铭传在德国与英国人的协助下,建立了台湾第一条铁路,标志着台湾现代化的开始。1885年,清朝甲午战败,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之后,台湾受日本影响比大陆先一步开始了现代化进程:日本与德国人和英国人合作在台湾修建了铁路和各种其他交通系统,改革完善了公众教育体系,台湾的农业和制糖业也得到了巨大发展。在日本统治期间,可以说是大陆与台湾在文化上产生分裂的转折点。台湾人民组织一些抗拒日本人的行动是出于民族尊严、捍卫民族主权的正义之举。但我门不能因此否认在客观上日本确实给很多台湾人留下了一定的正面、积极的印象,并影响了台湾人的未来。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的军队接受了日本军队的投降。蒋介石将这一天命名为“台湾光复节”。但是由于国民党管理不善,造成了岛内经济形势恶化,民众对新政府普遍感到不满。此后甚至爆发了警民对峙的“二二八”流血冲突事件。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开始围绕全中国版图的主权问题打起了漫长的口水仗。蒋介石在台湾一直实行一党专制统治,台湾当局与大陆互相炮击、或是布置战略导弹用以示威,蒋介石一直在台湾实施戒严令,严禁岛内居民出访大陆。70年代起,中美建交,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于是乎世界上的多数国家开始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华民国在国际舞台则逐渐淡出。自1949年蒋介石逃离台湾到1987年戒严令解禁的这段时间内,两岸除了政府对立以外,任何层面的交流一直处于真空状态。但是美国出于战略的考虑,派出第七舰队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并参与了朝鲜战争。毛泽东在斯大林的建议下出兵抗美援朝,没有余力顾及台湾,导致祖国未能统一。纵观台湾的文明史,我们可以明确两个要点。第一,两岸拥有共同的祖先,以及共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是同根同源。第二,除了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以外,台湾与大陆长期的隔离,几乎没有共同经历。在多数的时间内,两岸的政权多半处于对立状态。台湾千万的人民群众虽然与我们确是同胞,而马关条约的割让和国民党政府早期在台湾的不作为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心理伤痕——类似于一种被遗弃的感觉。长久以来,他们不能与对岸分隔的家人团聚,亦不能返回大陆祭祖寻根,两岸无法组成所谓“命运共同体”。阻止两岸以任何方式统一最根本的原因,正是由于认同感的暂时缺失。

二、当代台湾与未来展望

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 篇5

能动141

5902614026

刘凯

初次接触《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很是不以为意,觉得这门课程并没有什么可学的,平时只要多看看新闻就可以了。可是在进一步深入了解这门课程后,才懂得自己的无知,才明白这门课程的博大精深。

下面就我个人而言,谈谈对这门课程的认识。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的草本任务是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草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分析和适应能力。

在每一堂课上,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对台湾的形势与政策 篇6

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及启示

内容摘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局势具有关键性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推行“大中东计划”,极力渗透美国式民主,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煽风点火,甚至直接武力干涉,导致动荡迅速蔓延和局势进一步恶化。西方势力干涉的目的是为其自私的战略利益、能源利益和国内政治利益。从这次动荡中,我们要认清西方势力是世界动荡的最主要根源,明白“政局稳定是

国家发展基本前提”的道理。

关键词:西亚北非 动荡 原因 影响 启示

2010 年12 月,发生在北非国家突尼斯的自焚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街头抗议和骚乱,随后在埃及、也门、约旦、利比亚、巴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等国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了整个西亚北非地区的政局动荡,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次动荡的产生及蔓延具有关键性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一、北非动荡的原因分析

(一)西方势力的干涉是引起动荡的深层原因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推广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美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是实施“大中东计划”的主要载体。如标榜为非政府机构、但其资金却由国会拨款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突尼斯、埃及、约旦、科威特、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均十分活跃,蛊惑穆斯林教派内斗,培植新的替代力量,策划在北非和中东掀起一系列的政治**。[1] 为了让美国的民主改造计划顺利实现,奥巴马政府极为重视现代网络技术,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在中东北非地区煽风点火。2008 年,美国军方智库兰德公司在向国防部递交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应该帮助变革者获取和使用信息技术,即提供一些措施鼓励美国公司投资这一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领域。[2]”很容易看出,美国政府以“互联网自由”为幌子,在中东地区借助社交网络这种新型的外交工具,大肆推行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大力煽

动该地区民众的不满情绪,并使这种情绪迅速在中东地区延伸,从而导致本来限于少数国家局部地区的政治抗议活动得以迅速蔓延。

(二)动荡的内在原因

1、金融危机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困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北非国家外向型经济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海外投资萎缩,贸易逆差攀升,直接打击了北非国家的出口经济和支柱产业,导致物价上涨、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等民生问题,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是此次剧变的根本原因。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

2、极端僵化独裁的国内政治体制。北非国家的长期存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终身制,基本上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人长期把持政权,另外一类是君主世袭的君主制国家家族统治。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执政30年;利比亚总统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执政42年,而且政府换届问题没有制度化,处于无序状态;北非国家的领导人大多数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或其它非正常手段上台的,上台后,这些领导人奉行终身制,长期把持政权,甚至实行家庭统治。

3、社会问题严重,解决措施不当导致矛盾激化。一是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比如据美国媒体分析穆巴拉克及其家人的净资产至少为50亿美元。二是对社会问题进行压制而不是疏导和解决,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利比亚2月15号出现大规模示威,卡扎菲直接派飞机去镇压,飞机在天上直接对街道上游行的人扫射,很快矛盾激化,导致国内的局势处于失控状态,突尼斯首都发生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本·阿里进行镇压,警民冲突造成死亡,局势最终失控。

4、青年就业形势严峻。在埃及、约旦、突尼斯等大部分中东北非国家,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随着教育的加强,青年学历的提高,青年人的期望与人才市场供给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具有高等教育的青年正在转型价值观和政治诉求正在发生变化,崛起的青年一代与老一辈以及政治决策者的代沟越来越明显,这将对未来的阿拉伯世界国内政治结构和民主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北非动荡对我国的影响

(一)影响我国经济。

非洲和中东北非政局不稳加剧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原油价格的上升将进一步推升全球经济的通胀态势。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

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中国抗通胀难度升级。

(二)影响我国石油安全

由于中东北非社会局势动荡对国际石油供给及运输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从而在中长期内增加了国际油价的不确定性。

此次中东部分国家局势动荡加大了油价的波动。随着危机扩散到主要石油输出国,将进一步推高油价,而这或为全球脆弱的经济复苏带来新的不可预知的冲击,对中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视。中东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抄到这)

(三)影响我国能源战略

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从中东北非和非洲原油进口量占到其中81%。中东北非和北非地区局势动荡正成为全球经济的新震源,不仅引发国际能源、金融与大宗商品市场的异常波动,而且也为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增添新的不确定性。

目前,中东北非和北非国家的动荡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同时,今年还是非洲一些国家的大选之年,大选可能造成的动荡,都对我国在这一地区企业的投资和经济利益造成冲击,对我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四)我国在北非中东北非能源合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中东北非社会动荡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总体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中东北非局势将牵制美国战略东移,为我国赢得更长的战略机遇期;中国长期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也有利于变革国家新政权建立友好关系,在北非中东北非地区赢得新的、更多的合作机会。”

在中东目前局势下,中国应采取积极举措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国面对石油供应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能源政策和措施。一是实行石油进口多样化,扩大石油进口来源,适当减少对中东北非石油的进口,积极发展与俄罗斯中亚国家、拉美及非洲国家的能源关系。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获取石油资源提供相对稳定的来源,实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三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四是开展能源外交。五是节能、提高能效和降低能耗。

三、北非动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我们至少可以从这次中东北非政局动荡中得出以下两点启示。

(一).要认清西方势力已经成为世界动荡的最主要根源

如果顺着历史往前推衍,我们不难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次较大规模的地区动荡或是战争,都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大国直接相关。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危机、中亚颜色革命、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都是美国等西方势力挑唆、鼓动、甚至直接发动的奉行现实主义“强者逻辑”的西方国家,不顾当事国的实际情况和民众要求,打着“人权”、“民主”、“人道主义”等幌子,动辄挥动制裁大棒乃至使用武力,以此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带给发展中国家的就只有**和贫穷了。从这次阿拉伯世界的局势来看,西方以“人道主义”名义进行的干涉,反而制造了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已经成为这个世界动荡的最主要根源。

(二)要明白政局稳定才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

中东北非在西方势力的鼓动下发生政治骚乱,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当事国的民众。动荡给各当事国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使得本来就脆弱的经济结构雪上加霜,民众生活更加艰难。政局动荡还给当事国的安全带来一些威胁,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抢”、“烧”、“砸”等暴力犯罪现象,社会秩序混乱,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更严重的是,内战使得利比亚有40 多万人逃离该国,沦为难民,而且难民数字还在不断上升,这导致利比亚的人道主义灾难日益严重,同时也给周边国家带来了巨大压力。[11]政局动荡还波及世界的经济和安全。利比亚持续的动荡推高了油价,可能再次引起世界能源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甚至导致极端势力抬头,进而对整个世界构成新的威胁。中东北非发生的政局动荡告诉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须以经济发展作为治国的第一要务;而为了保证国家的发展,首要前提就是维持政局的稳定,只有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才能顺利进行,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只有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顺利,才能消除动荡的根源,长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何志龙。美国新保守主义与“大中东计划” [J].现代国际关系,2006(6).[2]宋文富.警惕中东、北非[N].光明日报,2011-03-23(8).[3] 黄培昭,焦翔,张梦旭.战争带来巨大人道灾难[N].人民日报,2011-04-18(23).[4]虎翼雄.利比亚乱局:原因何在、去向何方?

对台湾的形势与政策 篇7

一、日本的经济发展经验

日本经济起飞始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复苏到高速发展, 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1960年日本出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目的在于增加收入, 刺激消费, 拉动内需。1960~1970年这十年间, 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 出现新兴集团产业, 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全民实施养老医疗保险。1972年日本实施列岛改造计划, 土地投机行为盛行, 土地价格暴涨,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共同作用下, 日本经济在1973~1975年迎来了战后的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后, 日本政府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调整产业结构, 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1980年, 日本政府提出科技立国策略, 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通讯、生命科学、微电子产业, 掀起日本新技术革命。战后日本主要实行的是“吸收性战略”的技术创新模式, 即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 在应用的过程中模仿、创新、改良以及吸收, 进而开发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技术创新是战后日本经济复苏以及高速发展的重要源泉。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技术进步对GDP的贡献率为33.3%, 在稳定增长期为19.2%。技术创新对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核心作用。战后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 使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衍生出了大规模的房地产投机活动, 导致土地价格飙升。20世纪90年代初期,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 日本国内企业和银行遭受巨大损失;技术研究开发滞后, 日本90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后劲不足。与此同时, 日本经济于20世纪60年代跨越过代表经济结构转型的“刘易斯转折点”。

二、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

中国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经济发展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 其间虽然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 但依旧保持了将近50年的经济增长, 直到21世纪经济发展出现逆转。20世纪50~70年代是台湾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年均增长率约为9.8%。20世纪60年代末, 台湾地区经济通过“刘易斯转折点”, 随着劳动力无限供给资源禀赋的消失, 面对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和工资率, 台湾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1. 经济战略转换。

1973年台湾地区开展了“十大建设计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中正国际机场”、“铁路电气化”、“台中港工程”、“中山高速公路”、“苏澳港工程”、“北回铁路”, 兴建高速公路和电气化铁路, 扩大港口和机场容量;核能发电厂建设, 解决电力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的问题;重化工业建设, 包括“中国钢铁厂”、“中国造船厂”、“石油化学工业”, 提高生产原料的自给率和机械设备的自治率,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1]。“十大建设计划”加强了社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 为经济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贡献作用。

2. 产业结构升级。

将战略重心转向策略性工业, 目的是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科技产业的发展以自动化改造传统产业生产, 逐步以出口高级技术产品和优质低价传统产品取代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产品, 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带动经济增长, 并配合实施奖励投资条例。到1980年, 台湾工业比重上升到43.5%, 农业比重下降为7.5%, 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5]。

3. 调整农业发展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 台湾农业开始面临新的问题。因此, 台湾当局于1981年至1983年进行第二次土地改革, 实施稻田转作计划和农业升级计划。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发展精致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率, 增加农民所得。

4.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993年颁布实施了社会福利政策纲领、就业服务法和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贴;1995年实施了全民健康保险制度;1999年颁布了公教人员保险法。后来又颁布了就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1994年台湾社会保障支出占台湾当局总预算的8.9%, 1995年增加到13.5%[2]。

值得一提的是, 台湾地区经济在保持了50年的高速增长的同时, 也保证了贫富差距的合理化。台湾地区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除了在20世纪50年代比较高之外, 一直保持在国际上公认的0.40警戒线水平以下。这一点尤其值得大陆地区借鉴。大陆地区1997年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40的警戒线水平, 2008年达到0.49。

三、韩国的经济发展经验

同样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 也是20世纪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 韩国于1980年通过了代表经济结构转型的“刘易斯转折点”。作为我国的邻国, 韩国经济模式以及其在经济转型时期的经验对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我国和东南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 韩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30年的高速度发展, 关键在于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韩国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果断地将内向型发展转变为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发展, 经济重心由国内转向国际, 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于1996年成为世界第12大出口国。与此同时, 韩国发挥其劳动力充足、工资低的资源禀赋, 大力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使得韩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 并于70年代后期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 发展重化工业。进入80年代后, 经济发展跨越“刘易斯转折点”, 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消失, 工资率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 韩国提出“科技立国”口号, 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韩国抓住机遇, 大胆改革, 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加速经济发展。韩国经济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刘易斯转折点”, 面对这一经济转型时期, 韩国政府作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调整[3]:

1.1983年后, 加大力度取消进口限制, 开放市场, 促进贸易自由化。到1992年, 韩国整个自由化率高达98.1%。

2. 大力引进外资, 放宽了外国人在韩国投资的限制。到1997年时, 外国人投资的自由化率达到94.2%, 在1148个行业中只剩下67个行业还未取消投资限制。1999年外国对韩投资总额155.4亿美元, 比1998年增长了75%。

3. 在金融体制方面, 韩国降低指令性贷款的比重, 减少政府对信贷资金分配的干预, 实行商业银行私有化, 允许外国银行参与韩国经济活动;允许银行在规定范围内自主决定利率水平, 并与1993年11月开放所有贷款利率。

虽然韩国在20世纪60到80年代不断实现的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90年代起, 由于其科研体制的陈旧和分散, 开发效率低等因素, 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失去了支撑, 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产生了影响, 产品失去国际竞争力, 韩国经济在出口和长远发展上后劲不足。

四、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经济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利用投资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也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防止在经济高速发展时产生投机行为, 日本20世纪90年代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经济一蹶不振就是前车之鉴。我国经济目前也面临着房价过高的情况, 这要求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抑制经济过热, 在引进外资、对外负债方面要符合本国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实力, 减少银行呆坏账。激进的增长模式, 片面追求高增长, 靠物资、人力和资金投入的外延式扩张的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2.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提高生产率。

我国经济正处于“刘易斯转折点区间内”, 劳动力由原来的无限供给变为有限供给, 当经济越过“刘易斯转折点”后, 原来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将消失殆尽。面对廉价劳动力的消失, 劳动力成本上升, 应当加紧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由原来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需要大量资本和技术投入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开设研发中心, 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生产中, 提高生产率。这样既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也能加大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 增加附加值和竞争力。

3. 加快人力资本积累。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企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应借鉴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验, 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 创立科研机构, 普及农村高中乃至于大学高素质教育范围, 积累人力资本, 从量变达到质变, 更好地运用高科技, 提高生产率。

4. 加快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当经济越过“刘易斯转折点”后, 人口机会视窗关闭, 人口红利消失, 人口结构将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阶段, 老龄人口抚养比上升, 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所以, 我国现阶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也应加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同时, 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充分考虑我国生育率水平、政府财政力量和社会融资能力等各方面因素。

摘要: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分别于1960年、1980年和20世纪60、70年代通过了代表经济结构转型的“刘易斯转折点”, 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时期和经济转型时期面对资源匮乏、劳动力不足、产品缺乏竞争力等特点采取的针对性策略, 对正处于“刘易斯转折点区间内”的我国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启示作用。文章通过总结经济发展先于我国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促进我国实现经济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协调转型。

关键词:刘易斯转折点,日本经济,韩国经济,台湾经济

参考文献

[1]金戈.潮涌现象与政府在产业结构变迁中的作用:以港台为例[J].亚太经济, 2008, (2) .

[2]陈文强.台湾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贫富差距的控制及启示[J].开放导报, 2009, (4) .

[3]尹贤淑.韩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及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 (1) .

[4]邹德发.台湾产业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经济问题, 2008, (1) .

[5]中国驻日使馆经参处.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 2003, (4) .

[6]李非, 胡少东.台湾经济发展规律探析——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变及对外贸易为视角[J].厦门大学学报, 2009, (4) .

对台湾的形势与政策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 教育 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1

1 对高校思想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分析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他们关注形势和政策变化的趋势,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关心国家、家庭和本人的发展前景,这充分表明高校学生也有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的内在需求。那么什么是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呢?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其受重视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得到提升。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2 对于高校发展中形势与政策的几点思考

2.1 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

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高校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

2.2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对策

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精”的原则, 注重基础、把握重点、突出主旋律 。“精”,要求在内容的选取上突出重点,从可讲的素材中提取出最适合当前形势发展,学生最想了解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作为要讲的内容;避免面面俱到,要把所选取的内容给学生讲深讲透,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方向、道路信念教育都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新形势更要求我们应充分重视并切实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的思想观念教育,以及基本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纪律观念教育。“管用”就是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受益,避免空洞乏味地理论说教。通过形势政策课,真正能吸引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形势,起到统一思想、引起共鸣、鼓舞精神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2.3 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及有效的解决方法

(1)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几对矛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如何引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五彩纷呈的现实世界里正确认识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还是社会思潮涌动,都能够知行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门大学问,难度非常大。但从应对复杂局势的措施来看,力度明显不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学,甚至在一些院校仅仅是通过几个讲座、几场时事报告会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缺乏针对性,又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效果可想而知!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往往由“两课”教师或学校行政工作人员兼任,由于地位上不受重视、教师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这样的课学生当然不会喜欢。

(2)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要创新

形势政策课应多开展一些新闻评述、形势分析讨论、信息论文交流评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并提高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可辅以音像视听、参观等鲜活的形式配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可以打破课堂界限,有针对性地邀请内行专家与学生面对面讨论交流。还可以尝试把形势政策课引入第二课堂、引入社团,让学生上讲台,教师做点评,使形势政策课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手段的变化,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给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络时代,形势政策课的载体要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办好多媒体教学,尝试网络教育。在国际上,网上大学也纷纷宣告成立,并以其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灵活性、费用低等一系列优势赢得学员的广泛欢迎。

当前正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栋梁的青年,他们的素质如何是关乎国运兴衰的头等大事。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府,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今后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努力实现的目标,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判断发展形势,自觉把自己的前途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的重要举措,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明智之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开发教学的生动性,探求教学的实效性,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件 中发[2004] 16号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

上一篇:开通仪式下一篇:社区矫正人员警告决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