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要点

2024-08-13

南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要点(通用6篇)

南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要点 篇1

要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环保基本国策,按照建设海西绿色腹地战略部署,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十一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质量保持相对稳定,局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辖区建溪、富屯溪和闽江南平段(3条水系共设置26个省控水质监测断面,其中交界断面4个)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比2005年的91.7%提高了8.3个百分点。水域功能达标率为 100%,比2005年的90.3%提高了9.7个百分点。我市闽江送往宁德市黄田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各县(市、区)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85%以上。南平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总体为二级“良”,邵武、武夷山、建阳的空气环境质量为一级“优”,建瓯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为二级“良”。南平市区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为100%。全市城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空气质量主要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保持稳定。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摸清了我市污染源现状。2010年,南平市环保局、建阳市环保局、顺昌县环保局被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环保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农业部评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我市环保系统有22人被评为先进个人。

二、环保工作扎实推进

1、环境保护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综合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提出了在经济建设过程坚守“三条底线”(生态、安全、合法)和“三个一律”(没有经过环评的企业一律不得开工、没有通过环保验收的企业一律不得投产、污染治理没有达标的企业一律关闭)管控措施,强调绝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代价发展经济,并把闽北定位为海西绿色腹地,作为长期坚持的发展目标。市政府相续开展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生态市建设、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水能资源开发管理整治、节能减排、整治违法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环保整治行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调控和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向的引导。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各级各部门政绩考核的内容,实行环保一票否决。环保部门在社会经济规划、区域开发、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调控作用地位日益突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日趋完善,成效显著,为海西绿色腹地跨越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是:2010年比2005年化学需养量(COD)削减3.8%, 二氧化硫(SO2)削减11.2%。2007年来,认真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三大措施,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加大监督检查,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7到2009年COD和SO2两项指标持续实现双下降。2009年比2005年COD下降3.04%,SO2下降10.49%。2010年减排指标可望完成,结果需待环保部核查核算后确定。

3、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2006年以来,按照南平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南平市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南政„2005‟综185号),实施第二轮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对规模畜禽养殖业污染、沿江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生态整治

(包括电站项目清查,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土流失、“青山挂白”)等进行治理。2009年5月,省政府实施重点流域实施综合整治。我市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抓落实。市政府成立了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下发了•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南政综[2009]132号),•南平市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关于南平市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办法(暂行)‣。加大了治理资金投入,2009年闽江流域专项资金项目安排1205万元,闽江流域因素分配专项资金安排2022万元,共计3227万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得到了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方面。2009年8月底前,各县(市、区)全面按要求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的划定工作,并张榜公布。2009年12月,全市禁养区内共需拆除搬迁125家养猪场(其中拆除94家,搬迁31家),拆除、搬迁面积86.83万m2、存栏数12.1万头。全市禁建区完成整治生猪存栏2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503家(其中需拆除15家、治理488家)。禁养区外的规模养殖场加强标准化建设,采取沼气发电和粪便生产有机肥等循环经济模式,推行生态立体种养和“零排放”养殖技术。严格禁止投饵类、施肥类网箱养殖,严禁使用电、毒、炸鱼等破坏渔业资源、污染水体的方式进行捕捞。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完成造纸企业深度治理21家,完成制药企业深度治理4家,关停了浦城县3家氟化工企业,关闭了建阳麻沙明珠纸业有限公司、建瓯临江造纸厂等7家造纸企业。建筑饰面石材企业污染治理方面。全市建筑饰面石材矿山企业和加工企业55家,其中矿山企业21家,加工企业23家、矿山兼加工企业11家。实行差别电价政策41家。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方面。全市7个省级工业园区(武夷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部委托环评。根据省上部署,完成了工业园区落后产能淘汰的调查摸底和上报工

作,实施工业园区企业清洁生产计划。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深入推进,浦城县南浦工业园区一期污水治理工程已完成并经过环保验收,闽北经济开发区、邵武工业园区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已布设污水管网,2010年底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生活污染治理方面。全市已建成投产污水处理厂12个,在建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处理厂总规模日处理20.5万吨,厂区共完成总投资3.32亿元。浦城、光泽、松溪、政和、顺昌五个县污水处理厂已进水试运行,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全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总长492.55公里,总投资6.34亿元。垃圾处理厂建设。建阳垃圾焚烧发电厂2010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政和、浦城、顺昌垃圾卫生填埋场2010年底基本建成,邵武、松溪垃圾卫生填埋场2010年11月底开工建设,武夷山、建瓯垃圾压缩转运站正在进行征地工作,2010年11月开工建设。饮用水源保护方面。认真实施“水源保护与生态环境整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辖区建制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和县级饮用水源地整治。各县(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均制订了应急预案,对二级保护区上游10公里的主要污染源进行了登记造册、分类治理。拆除了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设施,光泽县闭了5家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企业,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安丰溪水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安丰溪流域整治工作,采取市、区联动,部门协作,村企参与,“防治建迁”并举的工作措施,加大了对安丰溪水环境的治理力度,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违章建筑拆除、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业企业污染深度治理。综合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流域卫生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流域水质有所改善。十一五期间,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共安排204个项目,投入补助资金12861.36万元。

4、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我市为全省唯一以设区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单位,2002年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以来,4项基本条件,6大生态建设项目,26项指标全部达标,达到了国家环保部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一类标准。2008年12月26日,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组初审验收,并上报国家环保部查核验收与命名,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为海西绿色腹地跨越发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通过生态示范区建设,南平市形成了可供借鉴的模式和特点:一是充分发挥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创建了“山田水林路统筹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的山地主体综合开发模式。二是充分利用山区农业多样性优势,走农工商结合之路,创建了以长富的牛、草、沼、肥、加和以光泽的鸡、沼、电、肥、加为代表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管理产业链。三是利用山地生态屏障和“武夷双世遗”资源,把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四是立足“建绿色南平,创绿色效益”的生态立市战略,遵循循环经济原理,整理绿色产业园区,构建绿色产业链,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实现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生态工业模式。五是加强领导,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强化责任,落实到位。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通过国家初审验收后,我市立即开展生态市建设工作,•南平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交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2010年底,10个县(市、区)都完成生态县(市、区)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当地人大常委会审议颁布实施。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家园清洁行动,总投资1.08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投资90%,地方配套10%),推动5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片建设:(1)延平区西芹水厂水源地周边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片、(2)武夷山市星村镇九曲溪上游农村环境连片整治、(3)建阳

市麻阳溪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片、(4)建瓯松溪流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片、(5)闽江流域邵武市富屯溪沿岸村庄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县(市区)已全部完成本行政区域•县(市)域乡镇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沿溪乡镇均列入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的重点治理对象,农村垃圾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已完成乡镇垃圾处理场98个,村庄垃圾池及简易处理959个。绿色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结合“四绿工程”建设,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乡(镇)25个,省级生态村29个。有国家级绿色学校2所,省级绿色学校39所,市级绿色学校172所,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个,市级环境教育基地6个。有国家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绿色社区(小区)7个,市级绿色社区(小区)27个,县级绿色社区(小区)74个。

5、环境监管和环保热点难点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每年,南平市环保局、发改委、经贸委、监察局、工商局、司法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南平电业局等八个局(委)都联合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先后在全市开展了溪河倾倒弃土弃渣、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建设项目环境违法、矿山、钢铁、涉铅、造纸行业环境安全专项检查等执法专项行动。5年来专项行动共出动人员13963人次,行政处罚违法企业191家,罚款280.53万元,对82家环保问题严重的企业实行挂牌督办。专项行动有力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整治了一批老大难环境污染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加强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坚守“三不”底线(不生产假冒产品、不污染环境、不违反安全生产和城市规划)和“三个一律”管控措施(没有经过环评的企业一律不得开工、没有通过环保验收的企业一律不得投产、污染治理没有达标的企业一律关闭),严格把好

项目准入关和选址关,对不符合规划和环境功能要求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2006-2010年市本级共办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900项,其中报告书154项、报告表480项、登记表266项;共办理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手续260项。市本级先后否决了延平区南山镇大坝瓦椤纸厂等52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规划和选址不合理、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项目。

6、环保监管机制日益完善,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环境监管制度建设,市政府还于2010年3月印发了•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福建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市环保局先后建立完善了•预警通报‣、•建设项目审批准入‣、•环保责任追究‣、•环保“一票否决”‣、•规范县级审批工业项目报备工作程序‣、•规范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会审程序‣、•规范环评市场管理‣等制度,加强了对环保行政准入、责任追究、监察预防、审查程序等方面行政行为的规制。这些制度的贯彻实施,进一步规范了环保系统行政监管行为,有力地督促地方政府、有环境保护监管职能的部门和污染源单位加强监管,履行环保职责,落实环保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环保工作。同时加强了区域环保协作。建立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环境保护协作机制。2008年5月12日,闽、浙、赣、粤四省20城市代表(温州、金华、衢州、丽水、上饶、鹰潭、赣州、抚州、汕头、梅州、潮州、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三明、龙岩、宁德、南平)在武夷山环保协作会议上,签订了•海峡西岸经济区20城市环保协作武夷山宣言‣,在全国率先建立地方区域环保合作机制。

7、环保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环境保护监管机构有所加强。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南平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南平市减排工作联席会、南平市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南平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加强对部门之间和重点、专项环保工作的领导、协调和联系。南平市环保局行政机构有所加强。2006年8月局机关污染控制科加挂辐射环境管理科牌子(南委编办[2006]84号),2008年7月增设行政审核审批科(南委编办[2008]115号),2009年4月增设自然生态保护科(南委编办[2009]47号)。2009年7月中共南平市委编办和南平市环保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监察机构队伍建设的通知‣(南委编办„2009‟101号),促进了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南平市环境监察支队、建阳、邵武、武夷山、建瓯市环境监察大队标准化建设先后通过了省环保厅的验收,南平市环境监察支队2008年7月实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环境监测机构建设也有长足的发展,南平市环境监测站、建阳、邵武、武夷山、建瓯市和顺昌县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先后通过了省环保厅验收,全市环境监测站全部通过计量认证。南平市环境监测站增设辐射监测室,增加财政核拨事业编制2名(南委编办[2006]99号)。2010年4月南平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经费渠道由自收自支改为市财政核拨。二是环境监控能力建设逐步完善。在2004年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规模,监测监控能力进一步加强。2008年以来先后投资200万元,对已有监控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南平市环境监控中心现有面积100平方米(机房35平方米、监控室65平方米),形成了包括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监控、交通噪声显示、音视频会议、网络等五大监控系统。到2010年11月,建成国控重点污源在线监控24个点(其中水17个点,气7个点);建成省控重点污源在线监控11个点(水6个点,气5个点),全部安装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并按规定要求与省市两级监控平台进行联网。2009年,投资20万元建设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监控系统,根据省政府要求,有18家水电站安装了最小下泄流量监控装置,并与省市两

级监控中心联网。全面完成省环保厅要求的11家国控企业15个点位8家省控企业在线监测仪器的验收和有效性审核。

三、存在的问题

5年以来,我市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局部水域污染有所加剧。局部流域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如武夷山九曲溪上游,由于上游违法违规建设和开发,造成九曲溪水质下降。闽江南平段局部库弯出现水葫芦封江情况,给水下生物生长造成威胁。部分饮用水源存在污染隐患。二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企业主体环保责任不够落实。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环保“三同时”执行不到位,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低,偷排和超标排放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四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不够到位。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还不到位,延平区禁养区6家规模养牛场尚未做到零排放,9家规模养猪场尚未搬迁,禁建区规模养猪场污染治理设施大部分未经环保验收。五是基层环保机构薄弱。特别是环境监察、环境监测队伍偏弱,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无法适应当前环境监管和服务需要。

四、“十二五”工作要点

“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海西区绿色腹地和推进生态示范市建设这两个中心任务,把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根本出发点,以削减污染物总量、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为着力点,以环境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推行工业污染全防全控,环保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环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为建设海峡西岸的生态优美之

区,为2017年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

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认真组织实施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加大生态县(市、区)建设力度。着力构建生态市六大体系(一是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二是着力构建资源保障体系;三是着力构建城乡人居环境体系;四是着力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体系。五是着力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六是着力构建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体系)。加大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力度,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认真抓好“三清”示范工程,持续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加强自然保护区管护,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抓好重要流矿产开发、土地开发建设的环保监管。

(二)持续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推进污染减排

积极推进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减排。加快提升造纸、纺织印染、酿造、化工、制革等重点行业产业技术水平,减少污染物新增量。继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提高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水平,促进工业企业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加快县城和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治污设施环境绩效。继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将农业污染源纳入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巩固电力行业减排成果,推进二氧化硫全面减排。推进电力行业和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

(三)加强污染风险防范,确保环境安全

抓好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一是加强对矿山、化工、造纸、电镀、油气贮存库站等行业,以及环境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重点企业的排查。二是加强对集中饮用水源地、居民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等敏感区域,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安全隐患集中的工业园区的排查。三是加强对下游有居民居住,建设不符合要求,存在溃坝、泄漏隐患的矿山尾矿库的排查。四是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等环节事故隐患的排查。积极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确保环境安全。

(四)推进流域综合整治,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 突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从严控制工业污水排放,加强流域涉水重点排污单位持证排污和在线监控设施运行监管。进一步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实施建设和运行监管,确保出水达到排放要求。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稳定运行。加快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广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引导畜禽养殖业有序发展,全面禁止在禁建区新、扩建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生猪散养户聚集地村庄、区域要建成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禁止在重点流域进行投饵类、施肥类网箱养殖。加强水电站下泄流量监管和湖库型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工作。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并完善农村人口聚居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建筑物,依法整治水源保护区污染源,确保饮用水安全。健全和完善饮用水源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贮备,不断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五)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优化生态工业经济的空间布局。根据南平市城镇发展布局要求,依托市本级的闽北产业集中区、南平工业园区和荣华山产业组团等三大组团,以及邵武经济开发区、建瓯中国笋竹城、浦城工业园区、光泽金岭工业园区等县(市)工业平台,加快工业“退城进园”步伐,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完善生态工业经济的空间布局。推进产业整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限制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积极发展资源节约、生态友好型的低碳

产业。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力度。按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可循环、可持续、可再生的原则积极扶持低碳经济发展。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上规模、高标准、高环保的生态循环型要求,建立生态工业链,发展低碳、绿色工业,努力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大力推进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构建生活垃圾发电、工业固废生产建材产品等循环型产业链,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审核,重点抓好印染、电镀、皮革、医药、化工、造纸、建材等高资源消耗、高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升级工作。全面推行重点工业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至2015年,全市重点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力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

(六)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推进城市废气、噪声、粉尘等主要污染源防治,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禁止新建小型燃煤锅炉。加强油烟污染治理,引导餐饮业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减少油烟对居民的影响。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抑制扬尘。推广使用环保型公共交通车辆、控制道路和施工扬尘等手段,降低空气中汽车尾气、PM10等污染物的含量,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娱乐场所噪声防治,禁止在居民楼和以居民为主的综合楼新(扩、改)建产生噪声、振动污染的娱乐业。重点整治交通、施工、娱乐等扰民噪声。推进绿色社区与绿色学校创建,力争到2015年底,我市辖区内50%的社区达到绿色社区要求。

(七)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全面落实“以奖促治”政策,筛选一批群众积极性高、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强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推进

“家园清洁”行动,加快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建立高效、持续、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鼓励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生产,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八)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全市环境监察机构力争达到全省对应的标准,全市环境监察人员编制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技术装备为基础的常规监测和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改善监测实验和行政用房条件,全面推进各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力争2015年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推进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建设全市县级以上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平台),实现对辖区内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实现连续在线监控监测。加强环境科研能力建设,完善科研基础条件,提升环境基础性问题研究的层次和深度。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的现实生产力。提升环境信息与统计的支撑能力,改善环境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条件,构建连接省、市、县三级环境信息网络与网络安全体系,建立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工作机制。完善环境信息管理机构和人才配置,提高环境管理人员信息化素质。逐步推进环境宣传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标准化建设标准‣,结合我市实际,从人员编制与构成、经费、设备配置和业务用房等方面逐步推进标准建设。提高环境宣传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提高环保宣传教育的总体水平,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环保有效机制。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环保基础教育,着力弘扬生态文化,不断

南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要点 篇2

一、回眸“十一五”散装水泥工作成就

1、散装水泥供应量、散装率快速增长。

进入“十一五”以来, 市散办坚持“限制袋装, 鼓励散装”的散装水泥政策导向, 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己任,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实现了本市散装水泥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散装水泥供应量、率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比“十五”期间累计散装水泥供应量57.85万吨增长1.6倍。2010年散装率达47.43%, 比“十五”末的散装率31.75%提高了15.7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3.1个百分点。

2、预拌混凝土生产发展迅猛。

“十一五”期间, 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实现“零”的突破, 发展迅速。“十一五”末, 全市已建成投产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有6家 (其中:市城区3家;县域3家) , 在建的有4家。有18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1条、15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2条、12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7条、混凝土搅拌车98台、混凝土泵车21台, 设计生产能力达360万立方米/年, 现实际生产能力200万立方米/年。预拌混凝土实际供应量逐年提高, 从2007年的4.3万立方米/年, 增加至2010年90.3万立方米/年。“十一五”期间累计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139.2万立方米。

3、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 按照国家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通过政府调控和市场运作, 全市先后关闭了6条机立窑生产线, 合计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60万吨, 新建100万吨粉磨生产线2条, 在建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1条。结构调整在推动水泥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 散装水泥设施也逐步由粗放型、简陋型向高起点、规模化发展, 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由“十五”末的22万吨/年, 提高到120万吨/年。据统计, 全市可投入使用的散装水泥发放库18座, 专用汽车20辆, 散装罐78个, 实现了散装水泥装、卸、计量自动化。

4、节能减排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4.96万立方米, 节约标煤11 723吨, 电1082万千瓦小时, 烧碱3306吨, 棉纱601吨, 同时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 671吨,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705吨, 减少粉尘排放6763吨, 节约水泥近10万吨, 创社会综合经济效益近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改善了劳动条件, 保护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5、开展了市城区“禁现”工作。

继2008年5月《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颁布后, 2009年4月抚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2009年7月1日以后, 市城区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从此, 抚州市的“禁现”工作全面展开, 为本市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6、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日益规范。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按照国家、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有关规定, 强化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全市建立了以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征收为主、其他渠道征收为补充的专项资金征收体系。“十一五”期间, 全市累计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1494万元 (其中:市本级581.7万元;县级912.3万元) 。制定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指南”、“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返退指南”、“申请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补贴规定和办理程序”和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各项管理制度,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规范有序。

7、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2009年4月, 抚州市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这是本市继《条例》出台后, 第一部与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法律支持, 是本市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南城、广昌等县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条例》实施意见。按照《条例》规定, 各县相继成立了散装水泥办公室, 其中:广昌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乐安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他为工信委内设机构。配备有专 (兼) 职工作人员, 县级散装水泥队伍初步建立。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 对本市散装水泥向更高层次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8、宣传工作有所增强。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以宣传贯彻《条例》和《实施细则》为契机, 加强了对散装水泥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工作中围绕发散行政法规、环境保护法规和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宣传攻势。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标语等多种媒体营造浓厚氛围, 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宣传相结合, 社会宣传和行业宣传相结合”, 从思想上增强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责任意识, 生产使用单位的法规意识, 提高其发散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举办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正式施行暨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新闻发布会和2009年抚州市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宣传周暨“禁现”启动仪式, 在抚州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制作了15分钟的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宣传片。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展望“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

1、散装水泥供应量、率同步增长。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100万吨, 力争110万吨;散装率达到58%, 力争达到60%。

2、预拌混凝土稳步发展。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混凝土年供应量达到350万立方米;生产企业增加到14家以上, 总生产能力达到550万立方米/年。

3、预拌砂浆实现“零”的突破。

“十二五”期间建成1~2家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形成30万吨生产能力,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砂浆年供应量达5~10万吨。

4、市城区全面“禁现”,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市城区全面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使用袋装水泥, 并着手开展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同时,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全市有6个县实现禁止县城区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逐步推行乡镇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工作。

5、加快“依法治散”和“科技兴散”的步伐。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加大“依法治散”力度, 正确使用经济、法律等必要的行政手段, 积极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同时, 加快“科技兴散”的步伐, 着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散装水泥新技术、新装备, 创造条件建立现代化的散装水泥物流系统, 发展大容量、高效率、低噪音、无污染的散装水泥发放、接收、中转、运输和使用系统, 实现散装水泥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 不断提升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和技术水平。

6、加强机构建设,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当务之急是要继续争取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定要在2011年解决单位机构编制性质, 将市散办转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同时, 建立健全县级散装水泥工作机构, 力争全市各县级散办有编办批文、有人员编制、有牌、有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7、加强结构调整, 优化企业发散能力。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按照国家新的水泥产业政策, 在新一轮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中, 重点发展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和大型粉磨生产线, 坚决、彻底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形成一批高起点、规模化的生产企业, 同时抓好散装设施设备建设, 提高发散综合能力和科技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散装水泥发放能力弱、发散设施落后的状况, 以适应本市散装水泥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8、强化专项资金的征管, 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能。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根据国家和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 强化专项资金管理, 严格依法征收, 努力拓宽专项资金征收面, 严格把关、应收尽收, 消除征收盲点, 提高专项资金的征收率。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作好专项资金的收支计划, 根据散装水泥工作特点, 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制度, 加强监督检查和监管力度, 确保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真正用在散装水泥事业上。充分发挥征收专项资金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鼓励、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设施建设, 促进发展资金多元化。规范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建设项目投入, 不断提高全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9、加大宣传力度。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安排 篇3

多年来,我局在蛟河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局“一二三四五”总体工作思路,局党组带领全局职工戮力同心,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现将十一五期间工作做总结,并对十二五期间工作做出安排。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蛟河药监局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按照“监督促净化、管理促规范、服务促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有效的维护了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了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力地推动我市医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各项工作得到肯定——十一五期间,我局先后被授予“全国十家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之

一、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优秀公务员先进集体、全省民主评议软环境和政行风工作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优秀单位、吉林人民口碑金奖单位、吉林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进集体、蛟河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市直机关先 1 进党支部、三八红旗集体标兵”等光荣称号。同时,我局马东、付海森、宋继荣、孙鹏程、孙利源、俞泉淑、周克欣、郭晓霞等同志,先后被评为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进个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模范法制辅导员、优秀党务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统计工作先进个人等。

二是队伍建设稳中有进——结合现状,贯彻落实了“重大事件集体讨论制度”,有效的避免了“一言堂”,预防了腐败案件的发生;制发了各种类文件,通过学习提高了职工综合素质;将全年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解,由局长、分管局长与各科室、稽查分局负责人签署目标责任书,并确立了局长办公周一例会制度,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关心职工生活,增强了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以党支部的名义,组织各种职工活动,丰富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业余生活,陶冶了情操。

三是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监管工作效果显著——围绕着“加强监管,确保群众用药用械安全”这个中心工作,我们通过实施片区包保责任制、巩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加大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力度、严格执法程序、发挥驻厂监督员作用、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管理、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汇总上报工作、做好药品批发企业和药品零售企业的GSP认证工作、进行涉药 2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做好案件案卷管理工作、和医疗器械统计和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等,对全市的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覆盖面已达100%,有效的打击了药品、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违法行为。

四是食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我们完善了食品安全备案、预警等各项制度建设;加强了对乡镇街区食品安全监督办公室的管理,进行了食品安全监管一线工作人员(公益岗位)聘任和培训工作;开展了各种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和参与了《食品安全法》、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月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等等。目前,通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食品安全整体状况,处于吉林地区的前列。

五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继续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一主题,我们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突出和强化服务意识,为地方医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帮助药品零售企业办理变更登记许可事项、协助申报并批准新开办药品经营企业、帮扶有条件的乡镇和部门招商引资申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局领导班子深入药品生产企业现场办公”等,有力的推动了我市医药产业的发展。二、十二五期间工作安排

虽然蛟河药监局在十一五期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3 和市局、蛟河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距离。十二五期间,我局结合本系统“十二五”规划,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经营秩序 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监管管理,从源头上保证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专项整治,逐步解决影响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的关键问题,使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把握药品医疗器械市场动向,建立联合长效打假机制,坚决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犯罪行为,实现流通经营秩序的规范化;加快对现代化科技成果的运用,基本实现监管手段和方式方法的现代化;探索建立利用信息网络对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不法分子的市场驱逐机制,彻底净化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继续开展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

2、强化技术监督、评价体系建设

制定完善药品医疗器械监督抽验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增强监督抽验,充分发挥打假治劣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评价性抽验和监督性抽验的计划编制、执行主体、考核管理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机制,强化对监管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的技术监督;建立检验报告的分析报告制度,实现对全市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状况的提前预测和预警,为监管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3、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站好最后一班岗,履行好“综合监管,组织协调和对重大事故处理”的职责;结合机构改革食品职能的划转交接,积极探索,逐步建立职责清晰、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4、加强队伍建设

按照建设一支“精干、廉洁、高效”的行政监管人才队伍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监管人员进行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培训,实现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素质进一步优化,干部的政治思想气质显著提高;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综合管理能力明显加强,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行动快捷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

5、贯彻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正行风软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以执法有依据、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过程有监控、违法有追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建立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层级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行政事权划分和行政执法权限,实现科学的层级管理与监督制约机制;健全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和重大行政许可决定的备案制度,强化行政执法督察;完善许可事项行政 5 审批监督机制约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实现阳光行政;做好行政执法案件、案卷督查工作,实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定期开展案例分析、互帮互教活动,规范自由裁量权,研究探索细化、量化、切分裁量尺度,尽可能的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和弹性,大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6、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

继续深入开展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远程数字监管系统的引导推广工作,为最终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信息化监管摸索、实践。并积极探索一网多用的模式,为履行新职责做好前瞻性的工作。

7、进一步推动地方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依法行政、服务在先、监管并重”的原则,进一步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积极参与蛟河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全面支持政府扶持当地医药行业的想法和做法;依法履职,突出服务,规范、整合、扶持、引导蛟河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8、扩大宣传覆盖,整体提升社会影响力

经常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让领导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多以政府名义下发各类公文,让政府各部门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及时更新局门户网站,让全社会知道我们在干什么;谋求与广电 6 局合作,尝试设立药监执法在行动、违法企业曝光、安全用药知识讲座等栏目,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增加相对人的违法成本。

9、争取多方支持,改善工作条件

在下步工作中,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改善执法办公条件,不断提升我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

在2011年里,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监管我市食品药品市场,严厉打击涉食药械违法犯罪活动。同时,积极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南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要点 篇4

一、“十一五”公司信息化发展回顾

1、发展历程

公司在“十一五”期间,从2007年成立信息化技术小组到2008年成立公司信息部,后经历公司机构改革归并质量检验中心,信息工作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经历了管理部门成立、基础网络建设、ERP上线、机构改革等一系列事项,在总部及本公司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们全体信息化工作人员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2、主要成绩

① 积极配合总部信息部、网络系统集成单位及公司各部门(单位),顺利完成公司基础网络建设。

其中完成中心机房和二级机房建设、辅助设施及网络设备的到货验收、安装、调试、试运行等工作;完成公司内部光缆辐射、测试工作。全公司铺设了18条9800米光缆;完成公司、各二级单位883多个信息点5万多米网线的综合布线任务;为公司接入了两路2M从公司直达总部的专纤;为公司办公用计算机的接入局域网,实行了域控管理。

② 按照总部的统一布署,强有力地推进ERP项目的建设,并提前四天成功上线,积极完善ERP项目制度建设,配合总部信息部,协调公司各部门(单位),积极顺利推进ERP系统在我公司的运行。

其中及时制定下发了《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SAP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和《ERP系统管理办法》;积极受理SAP系统运行问题50余次;完成ERP权限优化工作次;进行SAP帐号及权限申请工作14次;处理SAP帐号锁定80次;积极完成全年的SAP帐号审阅工作。

③积极维护公司视频监控系统,全力完善公司系统的软、硬件,全力保证公司的财产安全。

其中,制定并下发公司视频监控管理制度;将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局域网引入公司总调办公室及分厂调度办公室;维护故障260余次;查看监控录像14次,录像内容回放时间长达336小时;

④ 以公司开展“创新年”活动为契机,积极响应公司“控亏增盈”的号召,全力维护公司网络系统,其中共处理各类故障1450余次;进行公司病毒防范和问题防范控制测试8次;对中心机房及其它机房进行正常巡视192次;完成公司域名申请和网站备案,成功对外发布公司网站。

⑤ 完成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测试,在我公司内部大力维护和推广OA办公自动化系统

配合开发商对OA办公自动化正式系统进行了安装和初始设臵,并对OA软件进行了系统管理设臵。经测试后,在公司内部正式实施OA办公自动化系统,全公司共有用户430名。在公司全面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此项工作每年可为公司 节约20余万元。

⑥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其中管理制度25个,绩效考核制度11个。

⑦ 完成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⑧ 分利用ERP系统和电子商务采购平台,对我公司部分二级单位所重点关注的原辅材和备品备件价格,在中铝各分子公司进行广泛收集,并和我公司的采购价格进行了比对。将对比出的结果反馈给公司领导和供销部门,为供销部提供了一定的采购数据比对基础,充分体现了公司总经理所倡导的“买入效益”。

⑨ 上报公司及中心领导12份铝、电、煤炭行业的相关动态信息,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十二五”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公司目前信息化的发展建成了几个信息化系统,包括组建了公司基础网络系统、上线了ERP系统、开发了OA办公自动化系统,加上之前公司所拥有的电解槽控机控制系统和炭素生产控制系统,各个系统各自独立,相互之间信息难于共享,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便于数据的快速共享,造成了信息化源浪费。

信息系统数据来源多渠道,数据准确性、一致性较差。没有实现数据集成,造成数据来源多渠道,信息重复,利用率低,不能实现管理信息集成、管理与生产信息集成,影响决策层得到的信息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和一致性,容易造成决策和指挥失误,进而影响生产和效益。“十二五”期间,公司的目标是拟参股建设永济热电改扩建项目、兼并重组漳泽电力蒲州发电,并适时引入煤炭资源,扩建电解铝产能。至“十二五”末,形成500万吨煤炭、50万吨电解铝、1300MW发电机组、26万吨炭素的产业规模。公司规模的扩大给信息化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规模形成后,如何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使公司管理层能统一、快捷、准确发布调度指令,使遍布各个区域的公司各个企业做到步调一致、政令畅通,将是公司信息化的一个新的挑战。

三、“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一)“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树立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紧密结合我公司信息化现状,从解决问题入手,从基础建设抓起,注意处理好先进与实用、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抢抓机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快企业系统信息管控一体化建设步伐。

(二)“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目标及主要举措

1、以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充分做强做优现有信息系统,保证各个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主要举措有:

① 加大本公司ERP系统运行的协调和督促力度,保证系统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把对公司全体ERP系统最终用户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做为一项常规化工作,定时 清除ERP系统冗余用户,力求使公司用户结构最优化,全力为公司节约信息化项目管理费用。

② 充分利用ERP系统和电子商务采购平台,持续做好原辅材料、备品备件质量及价格监督报表的制作,做好价格比对工作。

③ 严格执行《视频监控系统管理制度》,加大对各二级单位的监控系统运行状况的普查和考核力度;按照公司和中心领导的要求,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逐步完成公司厂大门、炭素厂等位臵的监控系统改造,最大限度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

④ 持续做好公司基础网络、ERP项目、视频监控、OA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门户网站等应用系统的维护工作,保持各项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

2、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推动公司信息化整体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两化融合”的主要举措是以完成ERP计量数据采集系统建设为契机,逐步将公司多维分析系统、电解槽控系统、炭素自控系统等信息系统全部融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彻底解决公司现有信息化系统的孤岛现象,形成公司电解铝生产管控一体化。

3、充分利用现有应用系统,建成公司综合信息办公平台。具体举措是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ERP系统、电子商务采购平台等系统,做好总体布局和规划,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逐步、分步对综合信息办公平台进行实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办公费用。

4、依据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煤、电、铝发展目标,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成集团化的信息化管理决策系统。

① 根据企业的具体特点,采用典型的层次化组网模型,依照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的顺序打造标准化网络。在总厂局域网采用冗余网络结构,使用双设备通过双链路进行连接,保证广域网的高可靠性、快速切换和充分利用带宽;在分厂的网络建设方面,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关的设备和软件,为分厂建设一整套方便安全的网络系统。

② 建设以华圣总厂为中心向各分厂辐射的广域网络和数据、音频、视频三网合一的广域网络,并搭建总厂与各分厂的视频会议系统。

③ 建设高标准的数据灾备系统。针对大量的重要数据产生,为严格保护好数据的完整性,除在总厂建设数据灾备系统,为实现远程灾备,在异地再建设了一个远程灾备中心,灾备中心采用的设备和软件都与总厂的局域网要完全相同,有利于在相同的平台上进行管理和维护,降低成本,节约资 源。

④ 根据企业发展,逐步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系统。实现日常生产现场的视频监督、事故现场的视频监督和应急联动,各种信息要集中在系统中,并能够与国家安全生产和保障相关的内容进行对照,以便能够立即做出决策,令企业安全生产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南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要点 篇5

“十一五”期间,是蚌埠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五年,也是蚌埠青年创造青春业绩、共青团事业阔步向前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和上级团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我与蚌埠共崛起、跨越

发展献青春”为主题,紧紧把握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主旋律,积极引导青年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竭诚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努力推进团的自身建设,开创了全市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五年来,在全市各级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团结协作,真抓实干,使蚌埠共青团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得到上级团组织的充分肯定。先后被评为全市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共青团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双拥工作模范单位等。这些荣誉的取得,既扩大了共青团组织的影响面,又推动了蚌埠共青团事业新的发展。现将五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思想,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呈现新气象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青少年思想脉搏,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形式,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全市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科学理论武装不断深化。始终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少年,以团干部和青年骨干为重点,通过举办培训班、报告会、主题团日、网络论坛等各类有效载体,引导团员青年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团十六大精神,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构筑当代蚌埠青少年的思想基石。主题教育持续开展。紧紧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契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按照分层分类引导青少年的原则,组织开展了“与祖国同行,做四好少年”、“民族精神代代传”、“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学习沈浩精神,争创青春业绩”、“我与祖国共奋进”等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五年来,团市委共牵头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00余项,青少年直接参与5万多人次。青年优秀典型不断推广。坚持“典型引导、示范带动”的原则,举办了蚌埠市“杰出(优秀)青年卫士”、“四好之星”、“青年文明号标兵”等评选活动,表彰了一大批先进团组织、优秀团员团干和杰出青年群体,营造了学先进、赶先进、比奉献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围绕党政工作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积极引导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蚌埠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广大团员青年在全面建设小康蚌埠的实践中展现风采。扎实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行动。多人参与技能培训,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4781.3万元,扶持创业青年960人。此外,我们还积极争取省财政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贴息资金139.4万元,惠及创业青年353人;推进项目运作,建立各类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19个,累计提供见习岗位320个,393名青年参与见习,岗位对接率达120%;组织开展“青年精英与大学生面对面”系列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syb培训班等,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智力、经验和方向等方面的支持。大力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开展青年创新创效行动和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岗位能手争创活动,组织青工技能培训475场次,培训青工4.2万人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为统揽,大力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广泛开展农村青年实用技能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农村青年1万多人次;以“城乡互联

共享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组织共建、创业共扶、文明共育、爱心共献等四个方面内容,组织各级团组织和青年文明号创建集体与三县十九个乡镇进行结对。常年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三下乡”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坚持弘扬时代新风,助推和谐蚌埠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我们积极引导青年参与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养文明标兵,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志愿服务工作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健全志愿者组织网络体系,志愿者日趋专业化,志愿服务项目化,涵盖了扶贫帮困、绿色环保、法律援助、治安维护等多个服务领域,组建了能够满足各类社会需求的专业志愿者队伍,为市级大型活动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并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抗震救灾活动中做出了积极贡献。青年文明号创建有新进展。通过修订《蚌埠市青年文明号管理办法》,健全考核制度,强化社会监督,不断拓宽创建行业范围。共创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

个,省级青年文明号

20个。先后组织青年文明号集体开展各类便民服务活动100余次,受益群众1万余人。增强了青年文明号的凝聚力,激发了青年对

本职工作的热情,提升了社会公众对青年文明号的知晓度和认可度。带领青年参与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举办环保摄影比赛、青少年植树造林、青少年绿地认养、“保护母亲河”启动仪式、徒步淮河环保考察活动等形式,加强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教育。改水改厕工作成效显著。争取省、市帮扶资金60万元,全市新增改厕示范点15个,共建成6000多座卫生厕所。

(四)坚持优化成长环境,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展现新作为

五年来,我们切实发挥职能优势,从解决青少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不断拓展服务渠道,努力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大力开展青少年关爱行动。累计筹集资金458万元,救助各类贫困学生近1000人;不断完善希望之家日常管理,建立规范管理制度和台帐,对60名孤儿进行集中助养助学;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把握实际需求,创新支持方式,成立了共青团蚌埠市委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办公室,组织全市各级团组织与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共结对青少年3705名。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加强12355服务台建设,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心理援助、成长支持等服务;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将青少年反映的普遍性利益诉求形成多个专项议案提交两会;深化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目前已有国家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2个,省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10个,实现青少年维权工作社会化;加强与公安、政法等部门联系,深入街道社区、学校开展禁毒、防艾宣传以及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氛围。扎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围绕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儿童、辍学学生、闲散青少年四个重点群体,组织开展“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专项行动;会同各有关执法或职能部门针对校园周边的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网吧等直接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场所,进行综合整治。

(五)坚持党建带团建,团的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强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上,突出基础,活跃基层,走进青年,推进了工作,扩大了影响。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党建带团建,企业、农村、学校、城市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建团步伐不断加快,“五四红旗团组织”创建工作深入开展,30个基层团组织获得省级以上“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称号。团员和团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强化团员责任意识教育,扎实开展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努力形成增强团员意识的长效机制;规范流动团员管理,建立团的基层数据信息采集系统,积极组织全市各乡镇、街道、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团组织认真做好团员信息的采集上报工作,目前,全市共汇总上报团员数3万余人;加大团员发展力度,目前全市有共青团员13万人;健全推优入党工作机制,共推荐近百名优秀团员加入党组织;加强团干部作风建设和教育培训,通过采取组织办班、专题讲座、参加学习等办法,使广大团干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团内业务培训。五年来,共举办各级团干部培训班40余期,培训团干部多人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为科学发展创先进、为蚌埠崛起争先锋”为主题,在机关党支部和全市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对照“五好四强”、“五带五争”的具体标准找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明确了争创的目标,做到了“四个结合”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争创学习型团组织、争做学习型团干部”活动相结合,与落实全团三项重点工作相结合,与不断优化青少年发展环境相结合,与真正贴近青年、贴近基层相结合。通过开展创先争优一系列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推动团的各项事业跨越发展。青联、学联和各类青年社团发挥各自优势,有效延伸了团的工作手臂,全团带队成效明显,少先队事业蓬勃发展,市少年宫、市团校等团属阵地为发展青少年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要做好新时期的共青团工作,必须做到六个“坚持”: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党的工作大局,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团员青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生力军作用;只有坚持把团的工作放到党政工作大局和全局中去思考、把握和部署,才能动员和组织广大团员青年为建设和谐蚌埠贡献力量;只有坚持竭诚服务青年,才能吸引凝聚青年,赢得广大青年的拥护;只有坚持广泛整合社会资源,才能扩大团的影响,优化团的工作环境;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才能永葆共青团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只有坚持把推进团的工作与加强团的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才能保持共青团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些宝贵经验为我们今后开展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团的工作与市委、上级团组织的要求和青年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前进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面对青年群体的新特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部分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相对滞后;团组织服务青年的领域不宽、手段不多,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对待,着力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安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攻坚时期。今后五年,我市共青团工作的总体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各项职能,主动承担起“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崛起进程、实现富民强市”的光荣使命,不断把共青团事业推向前进。

一、围绕文化文明主题,扎实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构筑当代青年的强大精神支柱

1、深化青少年思想提升工程。牢牢把握青少年政治和精神追求的主导方向,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不断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为党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利用重大节庆和各类传统节日、纪念日,集中开展青少年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动员和激发广大青年为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而奋斗。

2、深化青少年道德实践工程。以素质提升为目标,以体验教育为途径,精心组织内容鲜活、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根据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规律特点和发展需求,实施分类引导。在少年群体中广泛开展“争当四好少年”、“手拉手”等活动;在中学青年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十八岁成人仪式”、“四个一”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的“成长导航”活动;使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引导青少年理性地追求时尚潮流,确立正确的成长发展方向。

3、深化青少年文化拓展工程。充分挖掘我市特有文化资源,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普及文化知识,繁荣文艺创作,传播先进文化,体现人文关怀;在加强常规文化传播方式的基础上,要积极拓展动漫、博客、论坛等媒体文化传播的空间,满足青少年群体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开展“青字号”系列文化活动,支持青年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二、围绕创新创业主题,有效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富民强市建功立业

1、精心帮助青年就业创业。各级团组织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鼓励青年创造、支持青年发展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激发青年的创造潜力和发展活力;加大政策、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加强与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服务载体,积极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有力支持;通过举办“青年精英与大学生面对面”、“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创业成才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宣传青年创业成功经验和创新创业先进典型,激励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创业意识,营造青年思创业、敢创业、创成业的良好氛围。

2、激励青年投身创新实践。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建设,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开展各行业的青年职工技术比武和青年“五小”竞赛,帮助青年职工提高职业技能;大力推进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在推动职业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自主创新中有更大作为,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继续开展“蚌埠市青少年创新市长奖”、“蚌埠市青年技术创新奖”等评选表彰活动,以青年创新典型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能。

3、引导青年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扎实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生态和环保知识,传播环保理念,倡树文明新风;积极引导青年参与保护母亲河、植树造林、水源保护、环境整治等各种生态实践活动,努力保护生态资源;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的实践教育和社会公益活动,在广大青年中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推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

4、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动员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城市大建设,把蚌埠建成皖北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城乡团工作良性互动为基本途径,切实帮助农村青年增产创效;紧紧抓住青年农民培训、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选树、农村青年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重点品牌项目,深入实施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继续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改善农村卫生情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三、围绕民生民主主题,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建设和谐蚌埠贡献力量

1、搭建青少年维权服务平台。推动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新形势下以服务青少年和青少年接受服务两个便利化为目的的综合性平台;通过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引导青少年按照法律规定的组织化、制度化渠道,推动解决涉及青少年利益的重要问题;同时继续深化“青少年维权岗”的创建工作。建立健全青少年舆情监测体系和应急机制,做好矛盾化解和心理疏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2、大力推进预防和未保工作。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关注外来、留守、流浪、闲散、刑释解教、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和服刑人员子女,做好对他们的帮教、服务和管理工作;积极参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扫黄打非”、禁毒、网吧监管等,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的能力。

3、努力改善青少年群体民生。推进低收入农户青少年关爱行动。进一步服务重点青少年群体,要关心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动员组织青年文明号集体、青年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等各种社会群体,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扶贫帮困”、“爱心助学”等公益活动,创新筹资手段和方式,深化和拓展希望工程筹资渠道,继续开展希望工程圆梦大学行动,扩大资助范围。

4、全面强化志愿服务工程。要把青年志愿者服务作为共青团参与和谐蚌埠建设的重要载体,努力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创新志愿服务方式,围绕困难群体救助、环境美化保护、公共事务服务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带动更多的青年加入志愿服务行列。

四、围绕基层基础主题,切实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巩固党长期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1、巩固扩大团的基层组织。坚持党建带团建,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按照全团抓基础、工作到基层的总体要求,深入调研,重心下移,使团的基层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基层组织形式,重点加大工业园区、中职院校、“两新”组织和行业系统的团建力度,着力夯实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机关的团建基础;深入推进区域共青团整体化建设及统筹城乡团建试点工作,建设以县(区)团委为核心,以乡镇为重点,以村街为基础的团的组织创建格局;继续做好择优选拔“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和村团支部书记等工作;加强对青年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考评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2、加强团干部和团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团干部党性锻炼,建立完善经常性的学习制度,建设学习型团组织;进一步强化团干部培训工作,提高团干部业务能力,优化团干部知识结构;全面推进团员队伍建设,大胆创新组织联系方式,建立适应团员青年流动、便于团员参与的长效机制;完善推优入党工作机制,为党组织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3、加强共青团信息化建设。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加强与各新闻单位的联系,做好品牌项目和重点工作的深度宣传和多角度宣传;建立先进青年和青年群体典型的数据库,定期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宣传一批各行各业的先进青年和青年群体典型;充分发挥蚌埠青年网、蚌青信息等团属信息宣传阵地的作用,及时发布团情信息,宣传全市团的工作,逐步实现市直团属网站的资源整合和整体联动,形成规范、主动、畅通、高效的信息工作机制。

南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要点 篇6

一、网站建设

(1)“XX教育科研网”暨“XX教育科学研究院网”自2004年12月底建成以来,根据以充分反映首都XX教育为基本定位,围绕我院开展的重点研究领域,适度强调教科院的声音。通过网站信息发布制度的不断完善,确保了“两个安全”(政治安全、网络安全)。截止2010年 11月底,累计入库信息达到近3万条,访问总量超过320万人次。

(2)2005年在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建网坚持把加强宣传引导贯穿始终,为确保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设立了理论文萃、工作要闻、基层动态、领导讲话、先进典型、心得体会等栏目,收录了《先进性教育读本》中全部的学习资料。自 9月18日 建站不到4个月的时间,入库内资料共238篇超过80万字。不仅扩大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影响面,也在2008年的党建评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3)2006年5月29日,由信息中心开发的《XX民办教育网》通过了由教委领导带领的专家组的验收。网站了受到教委领导孙善学委员的好评,被誉之为已成为一个管理体系。截至2010年11月底网站访问量超过22万人次。

二、资源库建设

《XX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资源库》(以下简称资源库)的建设,是近年来中心取得的一项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

资源库研发的意义与特点:

它是我院五大系统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程。是科研工作步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也是继快报、网站之后信息工作跨入信息管理的一个里程碑。在实现了数据库环境下的数据共享环境下,教育科研信息从信息世界到数据世界的转变已初见端倪。

资源库的建成后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科研环境,提高科研的效率,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从而填补了信息中心在科研服务领域的一项空白,是未来信息服务工作的一个增长点。

资源库在 2007年12月14日 正式推出。经费投入少、见效快,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资源库的一个突出特点。

2008年与有关业务部门进行了洽商,起草了资源采集的工作流程。利用CNKI的体系编制了资源库的主题词表。使得入库的元数据采集有标准可依。

资源库共设有11个一级栏目大致分为三类:统计数据、政策法规、院内成果。

目前已具有正规资源库的使用价值。库内内容主要有:

文献资料6类、年鉴5种、年度报告、统计公报类7项、截至2010年月11月中旬,库内各类资源已达到3万余条。库内已存放有2000-2010我院学术年会全部入选文章;1949-1999年中国教育50年大事记、1996-2009共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1999-2009年XX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1952-2004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2007年欧洲高等教育主要数据、2003-2010年全球教育统计数据比较、世界银行2006、2007年度报告、1998-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数据、1996-2010共15年XX市教育统计资料等。以上数据直接采自市教委、教育部、国家统计局、XX市统计局、联合国教科文统计所(简称UIS)等,故权威性高、准确性强。

政策法规栏目下共收集各级各类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128个。

三、培

开展培训是提升服务能力,充实研究基础,加强内部建设,构建和谐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十一五”期间,中心承办了“全院骨干人员信息技能培训计划”的干部继续教育培训任务,除举办信息应用技术培训外,还举办了专业软件以及处级干部在线学习的专题讲座主要做法是:

(1)坚持按需施训,努力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重点、设置培训内容。领导干部重点培训,科研人员及时培训,骨干人才优先培训”的培训新思路。设计了更加符合我院实际、贴近干部需要的课程体系。对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起到了明显作用。

(2)落实责任分工,加强分类指导,努力实现培训的整体推进。针对办公地点分散在四处的现状、工作任务和培训要求各不相同的情况,我们认真落实培训责任制,送教上门,使各类培训按照不同要求分头展开、整体推进。

干部人事处从培训计划的制定到培训内容的审定,从开班动员的组织,对培训实施全程监督、具体指导和协调服务,保证了培训任务的落实。

(3)把握培训重点。根据科研骨干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我们在抓好各类培训的同时,重点突出了领导干部、科研骨干的强化培训。

五年来,除举办各类信息技术讲座外,中心全体技术人员还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常见60问》小册子、《计算机常用软件20个》、《电脑应用技巧60个》视频教学光盘、《国外教育网址精选60个》上网光盘等供我院科研人员和职工使用。这不仅是技术服务同志对多年技术服务工作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的升华,更是将本职工作与科学研究结合、个人研究与团队合作结合、重点工作与一般工作结合、计划工作与临时工作结合的具体体现。

四、“十二五”展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在这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建设美好的未来。决策与执行完美的结合,是创一流合奏的和谐音符。

将教育信息中心建设成教育研究信息资源的组织、集成、研发服务中心, 建设成XX教育科研网、库建设与维护--技术支持中心。有许多工作尚待完成,更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不仅有机制问题,也有发展问题。特别是要:

更加专业化(在资源建设的内容、形式与传播技术上)。这是对中心自身实力的挑战;

更加注重业务发展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工作与利益均衡的关系、间接服务与直接服务的关系。这是对班子管理能力和威信的挑战;

更加注重院内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合力。这是对信息中心组织协调能力的考验;

更加注重业务拓展、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与干部的选拔。要多出人才,多出成果。这是对信息中心可持续发展力的挑战。

上一篇:二年上古诗二首下一篇:社区综治维稳自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