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工作总结2024

2024-05-10

一学期工作总结2024(精选6篇)

一学期工作总结2024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为统领,根据太仓市教科研工作会议精神,重点立足“课题”与“课堂”坚持履行中心“研究、指导、服务与引领”工作职能,关注前沿,优化理念、创新方法、扎实过程,运用针对性科研方法,规范有序、求实务真、追求高效地开展各项工作。结合我校的工作计划,坚持教科研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理念,以“课题研究”为主要抓手,提升学校教育科研的品质,加强学校科研队伍建设。

二、重点工作:

1.做好“十三五”省级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2.协同各部门做好2024校本培训项目申报。

3.协同各部门制定2024校本培训方案,按计划开展活动。

4.做好2024县市级培训工作报名工作。

5.抓好学校教科研常规管理工作。

6.加强学校科研队伍建设。

7.做好教师论文参赛、投稿等宣传工作。

三、具体措施及安排

(一)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继续做好“十三五”课题研究工作

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要求,本科室将校本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结合十三五课题的申报,扎实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先向全体教师征集本校内关于学校规划发展、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学生阅读、教科研训一体化等领域内的问题。动员不同学科组的教师进行新一轮的课题申报,架构起学校的课题网络,促进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提高专业素养。

2.做好在研课题的管理工作

深入课题的研究过程,与课题主持人定期沟通,了解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内容。尽量多的参与具体的研讨活动当中,一起听课、研课,从科研角度来查看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带领课题组老师用科研眼光来推动课堂教学。帮助课题组内的年轻教师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道路上稳步前进。同时,进一步指导梅老师做好课题平台建设,按要求完成资料上传,并随时积累好过程资料。

3.优化教科研制度,做好相关网络管理

教科室制定相应的教科研管理制度,优化指导教科研的常规管理过程。对于各级各类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将按照课题网络化管理的具体细则,即按“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学期汇报、研究成果、成果鉴定”六大板块,严格按要求上传,校教科室将采用指导服务、例行督查等形式,规范课题研究过程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度。

(二)加强各级培训活动,加大教师科研队伍建设

全员阅读,建立学习型校园

本学期继续通过阅读促进全体教师理论修养,要求每一位教师经常翻阅教育杂志,细心研读教育专著,潜心研究一个教学问题,感悟一种教学方法,做到有所体验,有所收获。重点围绕指定书目以及市发展中心编制的《燃荻》、校教科室编制的每月一期的纸质文摘,开展读书沙龙、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完成指定阅读书籍一本,并撰写600字以上的读后感三篇,上传校本培训平台的读书活动栏目内,纳入教师的校本培训学时统计内。同时把读书和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了课堂实践,将理论阅读与实践思考相结合起来,为阅读行为与教学行为架起互通的桥梁,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本学期是2024年校本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开始,一是协同各部门制定好新一的培训计划,二是提醒各部门按照计划开展相应活动,做好活动前有签到、活动中有组织、活动后有报道,将每一次的校本培训活动落实到位,材料搜集齐全。并做到网络平台上传资料及时到位、符合要求。三是本科室及时做好每位教师的校本培训学时统计,做到每次活动结束立即登记统计,每月汇总结算一次,及时查漏补缺,为考核做好准备工作。

同时2024年的县市级培训又将拉开序幕。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有名师大讲堂、“苏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考试、“江苏省网络知识竞赛”、“苏州电教馆的网络培训活动”、“太仓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教育”、“苏州市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竞赛”等众多的培训项目,本科室会和教务处等部门协同商量,采用自主报名与部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教师有序合理地参与培训。本科室将认真做好各项报名的动员与名单上报工作,为每位老师顺利参与培训做好服务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提升教师业务技能培训,而且把教师职业精神培育、价值取向建构作为重中之重,以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太仓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3.做好上传下达工作,规范校本培训学时记录

做好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传达工作,严格按照《太仓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认定管理办法》要求,每学年每位老师县级以上培训和校本培训各不少于50学时,5年总和不少于500学时的要求。本科室主要负责好继续教育中校本培训这一块的内容制定与学时统计。在以上两类的培训活动结束后,会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请老师们及时登录培训管理系统,查看培训活动获得的相应学时,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三)搭建学校科研成果推广、评选平台

1.做好各项论文赛事的通知动员工作。

本科室是为教师服务的部门,要做好上传下达工作。每个学期都有一些固定的论文比赛,接到上级部门传达的相关通知,就要及时梳理汇总,发布在校工作群里,便于老师及时了解比赛动态。在收集整理论文、案例过程中,要做到仔细、耐心,多给鼓励,帮助老师提高文章获奖数量与质量。

2.做好教师论文推广推荐工作。

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是教师研究成果,也是教师评定职称需要的一个有力支撑,为了帮助教师提高这方面的成绩,除了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论文比赛,还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作用,帮助老师做好文章质量把关工作,争取有更多的一线教师能有文章发表刊登出来,做好教研成果推广工作。

附月行事历:

2-3月:

1.上交苏州教育学会优秀教学案例。

2.参加全市教科室主任会议,传达会议精神。

3.完成2023-2024学第二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4.完成2024校本培训项目申报。

5.“十三五”课题研究。

6.完成2024年校本培训方案。

7.完成教师文章投稿。

8.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9.上交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一份。

10.召集课题组长,各课题组完成计划和月科研活动,资料上传课题平台。

11.编辑教育文摘一份。

12.完成本学期课题信息表填写。

13.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网页的建设。

14.做好教师寒假读书心得评比。

15.下发教科研工作电子台账。

16.完成《太仓教育》杂志文章推荐工作

4月:

1.完成本月部门校本培训活动,统计学时。

2.参加信息课题月研讨活动

3.完成教师文章投稿

4.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5.上交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一份。

6.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平台建设。

7.做好江苏省“师陶杯”论文比赛的宣传工作。

5月:

1.完成本月部门校本培训活动,统计学时。

2.参加信息课题的月研讨活动。

3.完成教师文章投稿。

4.做好中国教师教育网远程培训报名工作。

5.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6.上交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一份。

7.做好江苏省“师陶杯”论文比赛的组织工作。

8.太仓市级个人专项课题结题准备。

9.上交有关比赛论文。

10.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平台建设。

6月:

1.完成本月部门校本培训活动,统计学时。

2.做好课题结题资料的最终整理。

3.开始中国教师教育网远程培训。

4.结合教导处评优课与汇报课,进行课题研讨活动。

5.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6.上交论文比赛材料

7.完成《太仓教育》杂志文章推荐工作

8.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平台建设

9.收集各位教师本学期论文、案例、反思等(40周岁及以下)。

10.做好学校继续教育和教师的继续教育验证工作。

11.统计、汇总本学期教师各级获奖情况、参加培训的情况。

12.整理本学期教科资料,条线评优。

一学期工作总结2024 篇2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求教育的高标准、高质量, 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档次。聚焦内涵发展, 加速教育信息化、现代化, 提升具有特色的名校形象。坚持依法治教, 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聚全体教职员工之力, 营造“以爱育爱”的校园文化, 稳固和谐向上的育人环境。

二、工作思路和目标

(一)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以德育为首, 引领学生做人。

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分工职责。教师要为人师表、以德育人, 把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诚信守法宣传月”等具有特色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 加强校外德育基地建设, 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度重视习惯培养,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按照省教育厅2009年基础教育工作要点要求, 做到七个规范:规范上课时间, 规范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规范体育活动和学生睡眠时间, 规范课程计划, 规范学生课外作业量, 规范教辅材料, 规范考试次数。完成课程改革任务,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做到四十个字要求:备课要深, 上课要实, 作业要精, 教学要活, 手段要新, 活动要勤, 考核要严, 辅导要细, 负担要轻, 质量要高。继续开展“千人千操”活动, 保证每天至少一小时锻炼时间。提高学校舞蹈队、合唱队、民乐队、管乐队水平, 建立艺术特长生档案, 丰富艺术生资源。配备舞蹈教室、合唱教室、美术教室、荣誉及艺术特色展厅、多功能活动厅等“三室二厅”, 为40个教室、实验室、专业教室配备多媒体投影仪, 营造校园艺术氛围。

3. 做细基础工作, 完成各项教育指标。

保证常住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达到100%, 残疾儿童入学率100%, 各年级学科合格率95%, 近视率控制在12%以下, 无学生违法犯罪。

(二) 发展红旗小学特色教育

深化科技特色, 形成“创新红旗”。作为省级科技教育实验学校, 要进一步加强科普教育, 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抓好科技活动小组训练, 以点带面、以面促点, 把“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尚带回家庭、带到社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理念, 鼓励引导学生出作品、出成果, 争取获得全国及省级奖项。

(三)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建设

改造软硬件设施, 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水平, 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和时代要求。1、100%任课教师都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 45岁以下任课教师都能自主设计本学科教学课件。2、学生微机室电脑全部更新换代。3、完善校园网建设。升级网站、增强功能, 使其成为更有效率的展示窗口、管理平台、信息仓库和互动空间。4、改造校园电视台设施和校园广播系统。5、继续开展国家级实验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研究。

三、主要措施

(一) 全面提高班子、干部、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1. 以师风、师德为立校之本、立身之本。

强化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辱”的观念, 养成“爱校如爱家、爱岗如爱己”的公认价值观, 为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而努力奋斗。全体干部教师要形成五种意识:服务学生意识、为人师表意识、廉洁从教意识、教学质量意识、团队凝聚意识。

2. 加强引导培训, 促进教师成长。

建设学习型组织, 倡导读书、交流、合作,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一是以青年教师为重点, 实施好“青蓝工程”, 组织青年教师制定成才计划, 落实师徒结对协议。二是制定教师3年发展目标, 积极主动规划自我, 激发内在动力, 对优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业务学习先进个人给予表奖。三是加强交流学习,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 多听名家讲课, 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四是举办“名师讲座”、“教师论坛”、“班主任沙龙”等活动, 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班主任优秀论文评选”, 开展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师徒评比, 在各种活动中加强教师的研讨和学习。五是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鼓励实行电子备课, 自主设计多媒体课件, 在教师备课、上课、教研三个环节上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3. 创设竞争氛围, 激发教师潜能。

制定实施教研组主动发展规划, 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以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为重点, 规范集体备课, 完善学案及使用, 建设组内资料库, 上好校内外研究课, 通过专家论证、教研组自评互评、实绩展示等方式, 加强教研组之间的交流学习, 评选品牌学科、品牌组室, 打造品牌教师。

(二) 加强学校内部管理, 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1. 完善管理机制, 提高管理效能。

加强班子团结, 主要领导既敢于负起责任, 又尊重副职意见, 注重调动副职的积极性, 支持副职和中层放手开展工作。校领导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 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 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年级部主任和教研组长、教师及班主任四个层面各负其责, 每个层面既创造性开展工作, 又为下一层面做好服务指导, 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管理部门、教学部门、科研部门、后勤部门在横向分工的基础上密切配合, 努力追求细节完善、效果最佳。

2. 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加强法制化、规范化管理。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岗位量化考核评估, 体现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原则, 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依法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抓好各项制度落实, 克服人治思想, 树立法治观念, 实现规范管理。积极推行校务公开, 广泛搜集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 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 形成教育合力。

3.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是规范教学行为。加大教学过程评价力度, 形成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做好常规检查和问卷调查, 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并与学期末评定结合起来, 将评定结果与实绩考核、先进评选等挂钩, 产生激励效应。二是搞好备课、规范教案。加强教案检查, 举行教案评选, 对优秀教案定期展示、给予奖励。三是抓好课堂教学研究。以骨干教师示范课、年轻教师汇报课、同组教师间的诊断课为载体, 组织讨论, 深入研究, 查找和解决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优秀示范课给予奖励。完善听课制度, 中层以上领导及全体教师都要完成听课指标。要求中层以上领导不少于30节, 分管教学干部不少于40节, 教研组长、青蓝工程对象不少于20节, 青年教师不少于30节, 35岁以下教师不少于20节, 其他教师不少于10节。听课后要及时评课, 一课一交流。校领导要采取跟踪听课、回头听课、研究性听课、指导性听课相结合的办法, 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 加强德育工作, 增强德育实效

1. 抓细节。

充分认识“细节决定成败”,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作好, 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作好, 就是不平凡。注重细节教育, 把要做的事情做到到最深入、最具体的地方。如养成师生问好习惯等文明礼仪行为, 通过评选“文明礼仪之星”, 鼓励学生了解礼仪, 学习礼仪, 践行礼仪。又如开展伸伸手、弯弯腰、保持校园整洁美丽活动, 引导学生不随地乱扔杂物, 主动拾起地上的垃圾, 争做校园护绿小天使, 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进行表彰。

2. 抓文化。

创设“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文化氛围, 使德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部和学生生活的全部。硬环境要做到每个角落会说话, 以文化浸润的形式, 使德育如春雨般悄然滋养学生心灵。

3. 抓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设计生动、感人的队会活动。结合“教师节”、“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孔子诞辰日、重阳节、感恩节等纪念节日, 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特别是以国庆六十周年为契机, 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聘请老前辈讲故事、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等形式, 丰富教育资源, 拓宽教育渠道, 以更新的视角、更有趣的形式, 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 抓品牌。

我校一些德育活动已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影响, 在学生中间产生良好效果。如每年冬天为公交车献爱心座垫活动, 每年六·一的“爱心大集义卖”活动, 要在继续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使其成为我校的品牌和名片。

5. 抓心理。

继续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讲座。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和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做好宣传工作。在各科教学活动中, 充分挖掘课本内容, 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究, 注重经验积累, 开展好相关课题研究, 提升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 使其成为我校德育的一个亮点。

(四) 深入开展教学科研, 鼓励教育教学创新

(五) 加强体卫艺工作, 彰显我校品牌特色

一学期工作总结2024 篇3

2024铝合金是2XXX系列合金中最具代表性的硬铝材料之一,具有优良的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一系列性能优点[1],因此在航空航天、建筑、机械、交通、化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用常规的熔焊方法难以进行连接。搅拌摩擦连接技术( Friction stir Joining,FSJ) 是1991年由英国焊接研究所( The Welding Institute,TWI) 发明的一种新型固相连接技术,它突破了所有传统熔化焊接需要将材料熔化及添加焊丝等技术局限性,成功解决了2024铝合金这类难焊材料的连接问题,具有接头缺陷少、质量高、残余应力及变形小及节能环保等众多优点,因此在发明至今的短短二十几年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并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3]。搅拌头旋转速度及连接速度是搅拌摩擦连接过程中最主要的工艺参数,对接头力学性能及残余应力分布都会产生重要影响[4]。李亭[5]等人研究了工艺参数对2024-T4铝合金搅拌摩擦连接接头抗拉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搅拌头旋转速度和连接速度的增大, 接头力学性能先增大后减小,最高能达到母材强度的81. 7% ; M. A. Sutton[6]等人利用中子衍射法研究了7 mm厚2024铝合金搅拌摩擦连接接头残余应力分布情况,发现接头两侧残余应力分布不均匀,前进侧为纵向残余应力最大值所在区域; P. Staron[7]等人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研究了6. 3 mm厚2024铝合金搅拌摩擦连接接头残余应力分布情况,发现纵向残余应力呈双峰形分布,焊核区残余应力值最低,热影响区残余应力最大。

现以搅拌头旋转速度和连接速度为变量,设计9组不同参数进行3 mm厚2024-T3铝合金搅拌摩擦连接试验, 并利用拉伸试验和小孔切割应力释放法测量接头抗拉强度和纵向残余应力分布情况,分析搅拌头旋转速度和连接速度对接头抗拉强度及纵向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

1试验方法

实验所用的搅拌摩擦连接设备由小型钻铣镗磨机床优化改造而成,连接速度是通过调节电动机频率来控制。 试验采用圆锥形带螺纹搅拌头,轴肩直径为10 mm,搅拌针长2. 9 mm,根部直径2. 9 mm,端部直径2. 1 mm。试验材料为300 mm×100 mm×3 mm的2024-T3铝合金,质量分数及力学性能如表1和表2所示,采用9组不同的连接参数,进行搅拌摩擦连接试验,然后用拉伸试验和小孔切割应力释放法测量接头的力学性能和纵向残余应力。搅拌摩擦连接参数如表3所示。

搅拌摩擦连接后,用线切割机在接缝中间区域按图1所示大小切割出拉伸试件,每个参数3个试件,共27个试件,在电子万能拉伸试验机上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为接头的抗拉强度; 纵向残余应力的测试方法是: 在连接件中间区域钻小通孔,用于定位测量,小孔分布如图2所示。用YCY型机械应变仪测量同一纵向高度上两小孔之间的距离,每一数据测量3次,求其平均值,得到数据X1。然后按图3所示将试件进行线切割,使得小孔周围的应力得到充分释放,切割后的试样如图4所示。 然后用YCY型机械应变仪再次测量线切割后相应两点间的距离,每一数据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得到数据X2。 最后根据公式 σ= -E·( X2! X1) / X1( 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 便可得到接头的纵向残余应力。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 1接头抗拉强度的测量结果与分析

由表4及图5-图8可以看出,随着搅拌头旋转速度及连接速度的增大,接头抗拉强度及延伸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当搅拌头旋转速度为1 050 r /min,连接速度为200 mm /min时,接头的抗拉强度最大,为345 MPa,达到了母材强度的81 . 2 % ,延伸率也最大, 为12. 47% ,略小于母材的延伸率。比较图5 -图8的斜率可以发现,搅拌头旋转速度对接头抗拉强度及延伸率的影响要比连接速度大。

分析可见,随着搅拌头旋转速度的增大,连接接头处的摩擦热输入和所受到的机械搅拌作用也增强,这使得接头处材料更好的受热成为热塑性状态,并且流动更充分, 形成的接头组织更致密,力学性能更好。然而,当搅拌头旋转速度超过一定值( 1 050 r/min) 时,接头处虽然没有形成缺陷,但是热输入过大,接头晶粒组织会受热长大,使得接头的力学性能下降。当连接速度较小时,接头处组织受热过多,使得组织晶粒长大,力学性能较低。随着连接速度的增大,接头处组织受热减小,逐渐达到合理的热输入状态,接头处组织很好地经历了动态再结晶过程,形成了细小、致密的等轴晶粒[8]。因此接头力学性能逐渐增大, 当连接速度继续增加时,接头处组织受热又会过少,未能充分达到塑性状态,因此接头的力学性能又会减小。所以,随着搅拌头旋转速度及连接速度的增大,接头抗拉强度及延伸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

连接速度的改变仅仅改变的是接头处的热输入大小, 因此只要连接速度在合理的范围改变,那么对接头处热输入大小影响不是很大,所以对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搅拌头旋转速度的改变不仅仅是改变了接头处的热输入大小,还直接影响了接头处材料的流动情况,因此, 搅拌头旋转速度对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比连接速度大,也就是说接头力学性能对搅拌头旋转速度更敏感。

2. 2接头纵向残余应力的测量结果与分析

由图9-图12可以看出,不同搅拌头旋转速度和连接速度下,接头上表面纵向残余应力均呈“M”型分布,整个轴肩作用区域内拉应力较高,前进侧和后退侧存在两个拉应力峰值,前进侧的拉应力峰值高于后退侧,是上表面纵向残余应力最高的地方,中心残余应力较两侧有所降低, 轴肩作用区域以外的区域纵向残余应力下降迅速,并始终保持较低的压应力或者拉应力状态。接头下表面纵向残余应力均呈倒“V”型分布,只有一个拉应力峰值且稍稍偏向于前进侧,整个轴肩作用区域仍为高拉应力区域; 轴肩作用区以外的区域纵向残余应力下降迅速,并始终保持较低的压应力或者拉应力状态,与上表面纵向残余应力分布情况类似。

分析可见,在不同的搅拌头旋转速度或连接速度下, 所获得的接头上表面纵向残余应力分布情况相同,均呈 “M”型,中心区纵向残余应力较前进、后退侧有所降低,这是因为中心区的组织经历了动态再结晶过程,形成了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粒,所以使得接头中心区的拉应力水平有所降低。接头下表面的纵向残余应力均呈倒“V”型分布,这是因为下表面材料离轴肩较远,没有受到轴肩摩擦热作用的影响,只受到搅拌针的机械搅拌作用,而且轴肩作用区域内材料受到的机械搅拌作用最强烈,发生的塑性变形也最强烈,所以接头下表面轴肩作用区形成了较高的拉应力。

图13和图14分别为搅拌头旋转速度和连接速度对接头上下表面纵向残余应力峰值的影响,从两个图中能很直观地看出,随着搅拌头旋转速度和连接速度的增加,上下表面纵向残余应力峰值变化规律相同,均是先减小后增大,在搅拌头旋转速度1 050 r/min,连接速度200 mm / min时,纵向残余应力峰值最低,而且始终都是下表面残余应力峰值最高,上表面前进侧残余应力峰值次之,上表面后退侧残余应力峰值最低。比较搅拌头旋转速度和连接速度变化时纵向残余应力峰值变化的斜率,可以发现搅拌头旋转速度变化时,纵向残余应力峰值变化幅度更大,换句话说,就是纵向残余应力对搅拌头旋转速度更敏感。

分析可见,搅拌头旋转速度不仅关系到接头处热输入情况,还关系到接头处材料的搅拌流动及塑性变形情况, 而连接速度只关系到接头处热输入情况[9],因此纵向残余应力对搅拌头旋转速度更敏感。随着搅拌头旋转速度的增加,接头处材料流动由不充分到充分,热量输入也逐渐增多,使得接头组织位错运动有更多的能量,残余应力得到了一定的释放,所以残余应力降低。当搅拌头旋转速度过高时,接头材料流动过于剧烈,热量输入也过多,使得组织运动混乱,残余应力便又增高。随着连接速度的增加,接头组织受热由过多到合适再到过低,从而相应的残余应力先降低再增高。接头下表面的拉应力峰值均高于上表面,这是因为轴肩对上表面有摩擦和顶锻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表面材料的残余应力,并且上表面受到的热输入作用更强烈,温度更高,组织形成了细小、均匀的等轴晶,一定程度上释放了残余应力。而下表面离轴肩较远,没有受到轴肩的作用,也就没有对残余应力进行抑制作用,热输入也较低,残余应力释放也减少,因此下表面残余应力峰值均高于上表面。

3结语

1) 随着搅拌头旋转速度和连接速度的增大,接头抗拉强度及延伸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上表面前进侧、后退侧及下表面的纵向残余应力峰值均是先减小后增大。

2) 接头上表面纵向残余应力呈“M”型分布,下表面纵向残余应力呈倒“V”型分布,下表面纵向残余应力峰值高于上表面。

3) 搅拌头旋转速度对接头力学性能及纵向残余应力峰值的影响要比连接速度大。

4) 当搅拌头旋转速度1 050 r / min,连接速度200 mm / min时,接头的抗拉强度最大,达到了母材强度的81. 2% ,接头上表面前进侧、后退侧及下表面的纵向残余应力峰值最低。

参考文献

[1]周万盛,姚君山.铝及铝合金的焊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21-327.

[2]M.Enomoto.Application of friction stir welding for AL alloy[J].Light Metal Welding and Construction,1998,36(2):75-79.

[3]栾国红,郭德伦,张田仓,等.革命性的宇航结构件焊接新技术—搅拌摩擦焊[J].航空制造技术,2002,(12):31-36.

[4]吴安如,夏长清,王少武,等.搅拌摩擦焊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材料导报,2005,19(4):84-88.

[5]李亭.2024铝合金搅拌摩擦连接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7.

[6]M.A.Sutton,A.P.Reynolds,D.Q.Wang,C.R.Hubbard,et al.A study of Residual Stresses and Microstructure in 2024-T3Aluminum Friction Stir Butt Weld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2002,124(4):215-221.

[7]P.Staron,M.Kocak,S.Williams,A.Wescott,et al.Residual stress distributions in friction stir welded AL sheets determined by neutron strain scanning[C].ASM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Trends in Welding Research,2002:253-256.

[8]王大勇,冯吉才,狄欧,等.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焊核区等轴再结晶组织的形成机制[J].焊接学报,2003,24(4):33-35.

一学期工作总结2024 篇4

WCp/2024Al复合材料是在Wp/2024Al复合材料[7]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它改善了Wp/2024Al复合材料热压成形温度偏低的缺点,可以进一步提高热压坯的致密度。WCp/2024Al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优良的高能射线(如电子、X射线等)屏蔽性能,兼具结构性与功能性于一身,且制备工艺简单,可加工性能良好,成本较低。WCp/2024Al复合材料在器件要求屏蔽材料小型化及轻型化方面具有优势,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核工业、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等领域。

目前已有很多关于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报道,但是对于其失效行为仍然存有疑问,因为PRAMCs的力学行为与很多因素有关,例如基体合金的强度、颗粒的种类、尺寸、体积分数、分布以及界面状态等。吕毓雄等[8]认为,增强颗粒尺寸减小,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升高,并且当颗粒尺寸在10μm以下时复合材料的断裂归因于基体延展失效形成的裂纹,而当颗粒尺寸超过10μm时则由增强颗粒解理断裂所致。Soon-Jik Hong[9] 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增强体的体积分数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但因颗粒团聚的存在降低了其强度提高的预期,甚至当体积分数达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导致强度降低。在前期工作中,周云峰[10]等的研究表明,随着WC颗粒体积分数的提高,WCP/2024Al复合材料的疲劳极限和疲劳寿命也随之提高,这与Cevdet Kaynak[11]等的结论相一致。而Chen Z Z[12]等则认为2024Al合金中加入SiC颗粒后,复合材料的疲劳强度几乎与基体合金相同,甚至略低于基体合金。而目前关于制备工艺影响复合材料的界面行为,进而影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报道还比较少。Wang L[13]等的研究发现,一定程度的界面反应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但界面反应严重则造成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断裂韧性降低。

本工作利用真空热压方法制备了WCp/2024Al复合材料,并研究复合材料的热压成形温度和颗粒尺寸对WCp/2024Al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探寻其影响规律,期望以此来指导WCp/2024Al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

本实验中使用的原材料为2024铝合金粉末和WC粉末。2024铝合金粉末采用气雾化方法制备,其主要合金成分(质量分数/%)为Cu 4.0~4.5,Mg 1.3~1.8,余量为Al;WC粉末为工业用WC粉末,平均粒径为2,4.6μm和8μm。

1.2 实验方法

采用真空热压方法制备WCP/2024Al复合材料。铝合金粉末与WC粉末经过烘干、机械混合,混合粉末分别在540,560,580℃和595℃、成形压力为70MPa条件下真空热压成复合材料坯锭,并直接在成形坯锭上制取拉伸试样用以研究成形温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而不同WC颗粒尺寸的WCP/2024Al复合材料在540℃真空热压成形后再经过热挤压(挤压比为25∶1)和T4热处理,然后制成拉伸试样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WC颗粒尺寸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PERT-PRO X射线衍射仪对复合材料的物相进行分析;用JEM-2100F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微观组织及断口形貌进行观察;采用岛津SHIMADZU-AG-250KNIS万能实验机进行拉伸性能测试。

2 结果与分析

2.1 成形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图1为在不同温度下真空热压WCp/2024Al复合材料的XRD图谱。可以看出,在540℃热压的复合材料XRD谱线中只有Al和WC的衍射峰;当热压温度升高到560℃,复合材料的XRD谱线中开始有新相(WAl12和Al5W)的衍射峰出现。继续升高热压温度,新相衍射峰的强度并未随之发生明显的增强,直到热压温度升高到595℃,反应产物的衍射峰强度急剧增强。可见,成形温度是控制WCp/2024Al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热压温度下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硬度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可知,随着热压温度提高,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与延伸率下降,屈服强度却略有升高。这是因为,提高热压温度后,复合材料中开始发生明显的界面反应,一方面,界面反应生成了硬而脆的反应产物(WAl12和Al5W),另一方面,界面反应消耗了高塑性的铝基体,二者共同作用导致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塑性的降低。尤其当热压温度升高到595℃,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反应变得异常剧烈,其抗拉强度也随之急剧下降,此时复合材料表现出极低的延伸率,呈现明显的脆性断裂特征。由WCp/2024Al复合材料的断口形貌(图3)中可以看出,未发生界面反应的复合材料断口凹凸不平,断口表面的韧窝多而深,且韧窝边缘的基体合金有明显的撕裂条纹,具有韧性断裂特征(图3(a));而发生界面反应的复合材料断口则比较平坦,韧窝少且浅,基体断裂几乎呈点状,表明复合材料在断裂前基体合金的变形量很小,表现为脆性断裂(图3(b))。

此外,由于复合材料中发生界面反应,生成了高硬度的反应产物,使复合材料的硬度提高。随着热压温度升高,界面反应加剧,生成的反应产物的量也随之增加,导致复合材料的硬度随着热压温度的提高而升高。

2.2 颗粒尺寸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图4是WCp/2024Al复合材料经热挤压后轴向(沿挤压方向)和径向(垂直挤压方向)截面的SEM照片。经热挤压后,复合材料中增强体颗粒发生重新分布,增强颗粒沿挤压方向呈明显的带状组织特征。经过挤压后, WC颗粒复合材料中的分布趋于弥散、均匀,并且随着颗粒尺寸增大,复合材料中的颗粒间距也随之增大。

(a)WC(2μm)/2024Al,轴向;(b)WC(2μm)/2024Al,径向;(c)WC(4.6μm)/2024Al,轴向; (d)WC(4.6μm)/2024Al,径向;(e)WC(8μm)/2024Al,轴向;(f)WC(8μm)/2024Al,径向(a)WC(2μm)/2024Al,axial;(b)WC(2μm)/2024Al,radial;(c)WC(4.6μm)/2024Al,axial;(d)WC(4.6μm)/2024Al,radial;(e)WC(8μm)/2024Al,axial;(f)WC(8μm)/2024Al,radial

表1给出了不同颗粒尺寸WCp/2024Al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看出,随着WC颗粒尺寸增大,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降低,抗拉强度略有升高,而复合材料的伸长率则大幅升高。WC颗粒使复合材料中存在大量的异相界面,可以约束基体的变形。在体积分数相同的条件下,WC颗粒尺寸越大,颗粒的数量就越少,在复合材料中引入的异相界面也随之减少,使得WC颗粒约束基体变形的能力随之减弱,造成WCp/2024Al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随颗粒尺寸增大而降低的趋势。由于WC颗粒与基体合金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和弹性模量的不匹配,造成在WC颗粒附近处的基体合金内存在较高的残余应力。当复合材料承受外加载荷时,该区域内的位错首先发生运动,但大量相界面的存在造成位错在界面处塞积[14,15],形成位错缠结,使该区域内的位错密度提高,限制基体的塑性变形。由图4(a),(b)可知,在WC(2μm)/2024Al复合材料中WC颗粒尺寸小,颗粒间距也小,WC颗粒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较大,导致WC(2μm)/2024Al复合材料表现出较低的伸长率。随着WC颗粒尺寸增大,WC颗粒阻碍位错运动的能力降低,复合材料的塑性也随之提高。

断口形貌的电子扫描观察发现(图5),在WC(2μm)/2024Al和WC(4.6μm)/2024Al复合材料断口表面存在大量的等轴韧窝(图5(a),(b)),并且增强颗粒的表面不同程度地黏附着基体合金,这表明复合材料首先在基体发生开裂。而在WC(8μm)/2024Al复合材料的断口表面不仅也有大量的韧窝,还存在界面脱粘和颗粒破裂(图5(c),(d))。

(a)WC(2μm)/2024Al;(b)WC(4.6μm)/2024Al; (c)WC(8μm)/2024Al界面脱粘;(d)WC(8μm)/2024Al颗粒断裂(a)WC(2μm)/2024Al;(b)WC(4.6μm)/2024Al;(c)WC(8μm)/2024Al interfacial decohesion;(d)WC(8μm)/2024Al particulate cracked

WCp/2024Al复合材料中WC颗粒的存在造成增强相与基体相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和弹性模量的不匹配。在制备过程中,因热膨胀系数的不同导致颗粒附近的基体合金中可能存在较大的残余应力和较高的位错密度,降低了该区域基体的塑性。当复合材料受到单向拉应力时,因为WC颗粒和铝基体弹性模量的巨大差异,造成局部区域的不均匀变形,并在WC颗粒附近区域形成附加应力场[16]。当这种局部应力既不能使界面发生脱粘也不能使颗粒断裂时,界面附近的基体合金将发生延展失效,形成空洞,随后空洞长大或相互连接,最终形成断裂韧窝,如图5(a),(b)所示。由于尺寸增大,WC颗粒协调基体变形的能力变差,二者的形变不匹配造成在界面处产生较高的局部应力,使界面撕裂,造成界面脱粘,如图5(c)所示。同时,WC颗粒尺寸增大,颗粒内部存在缺陷的可能性增大[10],而且作为陶瓷颗粒,WC自身的脆性较高,当作用在WC颗粒上的局部应力较大时,WC颗粒在较低的应力水平下发生解理断裂,在复合材料中形成微裂纹,成为材料失效的裂纹源,如图5(d)所示。

3 结论

(1)成形温度是影响WCp/2024Al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热压温度升高,复合材料中发生明显的界面反应,导致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塑性降低。

(2)WC的颗粒尺寸对WCp/2024Al复合材料的强度影响较小,但对复合材料的塑性影响较大。随WC颗粒尺寸增大,复合材料的塑性得到明显改善。

摘要:采用真空热压方法制备了WC颗粒增强2024铝基复合材料(WCp/2024Al),并利用XRD,SEM,拉伸性能测试等检测手段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热压温度和WC颗粒尺寸对WCp/2024Al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压温度是控制复合材料发生界面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并且界面反应所生成的反应产物导致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塑性下降,使复合材料由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随成形温度的提高而降低。WC的颗粒尺寸对WCp/2024Al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未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对塑性影响较大,复合材料的塑性随WC颗粒尺寸增大而提高。

一学期工作总结2024 篇5

随着工业上对节能环保重视的与日俱增,铝、镁合金等轻质材料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铝、镁合金等轻质材料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等特点,成为航空航天、高速列车、汽车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轻量化的重要材料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异种材料之间的焊接组合不断增多,这使得异种材料的焊接问题越来越突出。铝、镁合金的传统熔化焊接技术获得的焊缝存在诸多问题,高温产生的大量金属间化合物严重影响了接头的性能[1,2,3,4]。

搅拌摩擦焊接(Friction stir welding,FSW)技术由英国焊接研究所(TWI)于1991年发明,这种由传统摩擦焊衍生而来的固相连接技术[5,6]已经成为一种重要且常规的轻质合金连接工艺方法,采用搅拌摩擦焊接技术连接铝、镁等异种金属,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对铝、镁合金的搅拌摩擦连接已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Sato等[7]研究了AZ31镁合金和1050铝合金的异种搅拌摩擦焊接,认为在焊缝中形成的大量金属间化合物Al12Mg17是由于部分金属发生熔化造成的。焊缝中存在的金属间化合物会严重影响接头的力学性能。Venkateswaran等[8]认为随着搅拌头旋转速度的增大,焊核区镁合金和铝合金的晶粒均会线性增大。Somasekharan和Murr[9]研究了AZ31/AZ91镁合金和6061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的微观组织以及接头区域复杂的金属流动模式。通过研究接头的微观组织和连接过程中金属的流动形式,可以更好地了解搅拌摩擦连接接头的成形机理。Yan等研究了5052铝合金和AZ31镁合金的异种搅拌摩擦连接,认为搅拌区的硬度分布是不规律的。AZ31镁合金与1050、6061等系列铝合金的异种搅拌摩擦连接已有一些研究,但与2024铝合金的异种连接鲜有报道。

1 实验

采用3mm厚2024铝合金和AZ31镁合金板材,材料尺寸为200mm×100mm,连接方式为对接,材料的化学成分见表1。连接设备采用FSW-3LM-015型搅拌摩擦焊机,连接倾角为3°。2024铝合金和AZ31镁合金板材分别被置于前进侧和后退侧。采用带有锥度螺纹搅拌针的搅拌头,搅拌针根部和顶部直径分别为4mm和3mm,轴肩带有双圆环。为了研究不同轴肩尺寸对接头成形的影响,分别采用轴肩直径为10mm(T1)和15mm(T2)的搅拌头进行实验,搅拌头如图1所示。

实验采用的连接参数见表2。搅拌头转速为500r/min和700r/min,连接速度为300mm/min、500mm/min和600mm/min时,使用T1和T2搅拌头,使用T2搅拌头时增加一组为300r/min、30mm/min的工艺参数。

对接头试样打磨和抛光后,对镁合金一侧和铝合金一侧分别采用95mL H2O+2.5mL HNO3+1.5mL HCl+1mL HF(Keller reagent)和18 mL C2H5OH+1g C6H3N3O7+1mL CH3COOH配比的溶液分别腐蚀。使用光学显微镜和带有EDS的JSM-5600LV型扫描电镜对接头微观组织特征和拉伸试验后断口形貌进行观察。此外,对接头截面上部、中部和下部进行微观硬度测量,具体参数为0.1kg,载荷保持15s。

2 结果与讨论

2.1 FSJ工艺参数和搅拌头尺寸对接头宏观形貌的影响

图2是异种金属FSJ接头的宏观截面图,铝合金位于前进侧,镁合金位于后退侧。从图2(a)中可以看到,接头中两种材料界限明显,并且可见明显的孔洞缺陷,孔洞缺陷如图2(a)圆圈所示,孔洞沿接头方向贯穿始终,形成隧道。这种缺陷会严重降低接头的强度,本实验所有使用T1搅拌头连接的样本中,接头处均存在这种缺陷,并且均位于接头铝/镁合金连接处的镁合金一侧。空洞缺陷的形成与金属流动不充分有关,较小的轴肩和较低的转速与连接速度比使得热输入不充足,导致前进侧铝合金迁移后留下的空腔未能被镁合金及时填充,从而形成接头处较大的空腔。

图2(b)中接头未见孔洞及其他缺陷,铝/镁合金界限明显,部分镁合金流动到了铝合金一侧。从拉伸试验后的接头断口来看,此样本中的铝合金和镁合金形成了机械锁和结构。相比图2(a)中的接头,由于搅拌头轴肩的增大,增大了热输入量,使得图2(b)中镁一侧有范围更大的焊核区(SZ)、热机影响区(TMAZ)和热影响区(HAZ),但铝合金一侧的SZ、TMAZ和HAZ范围没有很大的变化。这说明在连接过程中轴肩产生的热量变化对镁合金影响更加显著。

如图2(c)所示,在接头SZ和TMAZ两种材料混合搅拌在一起,同样在镁合金一侧也出现了孔洞缺陷。接头中明暗带状组织分别为镁T2合金和铝合金,两种材料相互交替,这样的材料混合情况与其他工艺参数下的接头形貌差异较大。在铝一侧,SZ范围更小。这说明对于铝镁异种合金FSJ,转速与连接速度之比对材料的混合程度有很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转速与连接速度比和轴肩尺寸决定着热输入量,又由于镁合金的热传导性不及铝合金,所以对镁合金相变的范围影响不大。虽然异种金属FSJ中充分的材料流动会形成更好的机械锁和区域,增大接头的强度,但更多的热输入可能导致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会使接头脆化,失去延展性,从而降低接头的强度。

2.2 FSJ工艺参数和搅拌头尺寸对接头微观组织的影响

图3是在工艺参数为500r/min/500mm/min、使用T2搅拌头连接的接头微观组织显微图片。图3中8个区域所表示的位置详见图2(b)。在铝合金一侧,铝镁异种金属FSJ与铝合金FSJ的微观组织形貌有所不同,如图3(b)、(e)所示,在连接过程中,TMAZ中的晶粒围绕着SZ在向接头上部流动过程中旋转并被拉长,500r/min/500 mm/min的工艺参数使得材料流动并不充分,表现为在图3(e)左上部有一处瑕疵。图3(d)、(g)的镁合金晶粒大小分布并不均匀,说明TMAZ晶粒的再结晶过程并不充分;同时,可以看到一些被拉长的晶粒,说明材料处于超塑性状态,受搅拌头热机作用,晶粒之间被相互拉长。图3(c)、(f)是异种材料的连接处,分别位于接头的顶部和底部。这两处均在对方材料中有一个突出部分,从断口来看,这也是材料机械锁和的顶部和底部。两种材料界面明显,不存在材料混合现象。镁合金晶粒细化,晶粒比图3(d)、(g)更加均匀,这是由于被破碎、拉长的晶粒发生动态回复与再结晶,从而形成细小、等轴的晶粒,并且没有更多的热量使晶粒回复到与母材一样的组织状态。

图4为接头连接参数为300r/min/30mm/min、使用T2搅拌头的接头焊核区微观组织结构图,微观组织形貌与前者差异较大。这样的转速焊速比使两种材料能够充分混合在一起,形成两种材料交替在一起的厚度不同的层状结构。如图2(c)所示,虚线部位为拉伸断口位置,可以看到断裂部位位于混合区和热机影响区的铝合金一侧,铝合金一侧热机影响区与材料混合区有明显的界线,而镁合金一侧有适当的材料过渡,这可能是断口出现在这个位置的原因。图4(a)、(b)是接头混合区上部的微观组织图,层状结构中发亮、晶粒不明显的是铝合金,颜色较浅、表面光滑的条状组织是镁合金,其中还存在许多黑色的条带状组织,经过EDS成分分析可知,该区域中的条带组织成分组成为71%的Al和28%的Mg。由Al-Mg二元相图可知,该成分状态正处于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区间,易形成Al的固溶体组织和金属间化合物Al3Mg2。图4(c)、(d)位于混合区偏镁合金一侧,没有出现明显的带状结构,黑色物质不规则地出现在铝合金与镁合金的交界处。搅拌摩擦连接中,前进侧的焊接温度略高于后退侧,可能是这一侧金属间化合物偏少的原因,表明较低的热输入可以减少搅拌区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同时,工艺参数为300r/min/30mm/min的转速焊速比较图3会产生更多的热输入,有利于晶粒的动态回复与再结晶,但混合区镁合金晶粒较图3却更小,这可能是有物质抑制了晶粒的长大[10]。

图5为接头搅拌区镁元素和铝元素的SEM-EDS图。从图5可以看出,在两种不同工艺参数下,铝和镁的流动及混合模式完全不同,500r/min/500 mm/min参数下材料完全没有混合,而300r/min/30mm/min参数下形成了材料交替的层带状结构,异种材料充分混合在一起,说明工艺参数对铝镁合金FSJ材料的流动模式和接头形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500r/min/500mm/min工艺参数下,铝/镁合金整体性迁移,在搅拌头后部堆积形成接头,在较高转速与连接速度比300r/min/30mm/min的工艺参数下,搅拌头的机械搅拌作用更加明显,搅拌头每旋转一周,搅拌工具前端参与流动的金属较少,使得两种材料充分混合。

2.3 接头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断口表面

不同工艺参数下接头拉伸强度和缺陷模式如表3所示。2024铝合金和AZ31镁合金母材的极限拉伸强度分别为480MPa和235MPa。从表3中可以看出,两种参数下接头最大拉伸强度分别达到91.9 MPa和101.7 MPa。由于使用T1搅拌头成形的接头均存在大量缺陷,因此使用T2搅拌头成形的接头强度更高。当然,连接工艺参数也是影响接头拉伸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获得较高拉伸强度的工艺参数是500r/min/500mm/min和300r/min/30mm/min。图6为在工艺参数500r/min/500 mm/min和300r/min/30 mm/min下接头的拉伸断口形态。在图6(a)中,断口位于接头焊核区中心线附近,而表3中样本9接头失效在铝合金一侧的热机影响区和材料混合区的交界处,如图6(b)所示,属于典型的脆性断裂特征,拉伸下接头几乎没有延展性,说明接头存在大量脆性的金属间化合物。

2.4 显微硬度分析

图7为不同工艺参数下接头的维氏微观硬度分布图,测量点为图中接头所画虚线部位,位于接头上中下3条线上。2024铝合金和AZ31镁合金母材的平均硬度值为HV145和HV60。最大硬度位于工艺参数300r/min/30mm/min接头后退侧的搅拌区域,硬度值为HV264。在此工艺参数下的接头,搅拌区的微观硬度分布非常不均匀,这是由于搅拌区内分布着硬度较高的金属间化合物所致。也有文献报道认为这种不均匀的硬度分布是由于铝镁之间形成的层状结构造成的[9]。参数为500r/min/500mm/min的接头硬度分布没有很大的变化起伏,这是由于两种材料几乎没有混合在一起。尽管搅拌区晶粒再结晶后形成了比母材更细小的晶粒,但除了有金属间化合物存在的位置外,其他区域的显微硬度均要小很多。这是由于连接后搅拌区沉淀硬化铝合金硬度取决于强化析出相,而不是晶粒大小。

3 结论

(1)对于2024铝合金和AZ31镁合金异种材料搅拌摩擦连接,使用10mm直径轴肩的搅拌头会在接头产生隧道或孔洞缺陷,这个缺陷会出现在连接处的镁合金一侧。使用15mm轴肩的搅拌头,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参数下都能够获得无缺陷、良好的接头。

(2)虽然使接头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方法是使接头获得机械锁和结构或者充分的材料混合,但随着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接头会变得很脆,失去延展性,从而降低接头强度。

(3)焊接参数为500r/min/500mm/min时,断裂位置位于两种材料的边界,焊接参数为300r/min/50mm/min时,断裂位置位于材料混合区和热机影响区的铝合金一侧。硬度的最大值及搅拌区不均匀的硬度分布有可能意味着存在金属间化合物,而500r/min/500mm/min参数下有着平滑且均匀的硬度分布。

参考文献

[1] Threadgill P L,Leonard A J,et al.Friction stir welding of aluminium alloy[J].Int Mater Rev,2009,54(2):49

[2] Nandan R,DebRoy T,Bhadeshia H K D H.Recent advances in friction-stir welding-Process,weldment structure and propertie[J].Prog Mater Sci,2008,53(6):980

[3] Chen Y C,Nakata K.Friction stir lap joining aluminum and magnesium alloys[J].Scripta Mater,2008,58:433

[4] Wu Anrul,Xia Changqing,et al.Process and new development of friction stir welding[J].Mater Rev,2005,19(4):85(in Chinese)吴安如,夏长清,等.搅拌摩擦焊接及其加工研究现状与展望[J].材料导报,2005,19(4):85

[5] Jataa K V,Semiatin S L.Continuous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during friction stir welding of high strength aluminum alloys[J].Scripta Mater,2000,43:743

[6] Mishra R S,Ma Z Y.Friction stir welding and processing[J].Mater Sci Eng,2005,50(1):1

[7] Sato Yutaka S,Park Seung Hwan C,et al.Constitutional liquation during dissimilar friction stir welding of Al and Mg alloys[J].Scripta Mater,2004,50:1233

[8] Venkateswaranl P,Reynolds A P.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perties of friction stir welds between aluminum and magnesium alloys[J].Mater Sci Eng A,2012,545:26

[9] Somasekharan A C,Murr L E.Microstructures in friction-stir welded dissimilar magnesium alloys and magnesium alloys to 6061-T6aluminum alloy[J].Mater Character,2004,52:49

高三地理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二) 篇6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 共44分)

下图中N为北极点, O为昼半球的中心点, 阴影部分位于西半球, 非阴影部分位于东半球。读图回答1~2题。

1.当PN最短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日人们在成都看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

B.非洲大陆上的动物向南迁徙

C.阿尔卑斯山南坡的雪线达一年中最高值

D.南极点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

2.当P点昼长为14小时, 此时北京时间是 ()

A.2时20分B.3时30分

C.14时20分D.15时20分

读地面等压线图, 回答3~4题。

3.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吹东南风, B处吹西北风

B.A处风力大于B处风力

C.A处风力小于B处风力

D.A处多阴雨天气, B处多晴朗天气

4.图示天气系统势力增强时, 我国 ()

A.江淮地区多梅雨天气

B.北方地区多寒潮天气

C.昆明多阴雨天气

D.东南沿海多台风天气

读安第斯山脉北段气候、植被垂直变化图, 回答5~6题。

5.图示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

A.5°NB.25°N

C.35°ND.45°N

6.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 高山森林带在该山脉分布的海拔 ()

A.越来越高B.越来越低

C.保持不变D.变化无序

读武汉城市圈示意图, 回答7~8题。

7.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经济崛起的支撑点, 具有的优势是 ()

(1) 交通区位 (2) 产业基础 (3) 煤炭资源 (4) 生态环境

A. (1) (2) B. (2) (3)

C. (1) (4) D. (3) (4)

8.2006年武汉城市圈土地总面积为5.78×104km2, 土地的各种利用类型中面积最大的应该是 ()

A.林地B.耕地

C.牧草地D.交通用地

读太原至中卫 (银川) 铁路示意图, 回答9~10题。

9.该铁路 ()

A.穿越了两个自然带

B.跨越了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

C.全部位于湿润区内

D.全部位于东部季风区

10.建设该铁路的重要意义有 ()

(1) 提升山西能源资源等物资运输能力, 带动能源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2) 缓解相邻铁路干线的运输压力, 促进区际经济、文化交流 (3) 有利于山西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以开放、融合带动区域合作 (4) 利于山西向周边地区实施产业转移, 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A. (1) (2) (3) B. (1) (2) (4)

C. (2) (3) (4) D. (1) (3) (4)

读世界葡萄酒产区分布图, 回答11~12题。

11.葡萄酒产区主要分布在 ()

A.西半球

B.东半球

C.温带季风气候区

D.地中海气候区

12.丙地每年5月份左右葡萄酒即可上市, 其上市时间早于甲、乙两地的原因是 ()

A.丙地生产技术更为先进

B.丙地葡萄的成熟期和收获期更早

C.丙地市场需求量更大

D.丙地生产规模更大

读我国某区域图 (甲城市为闻名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 回答13~14题。

1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甲城市适当发展纺织工业, 主要是考虑到 ()

A.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B.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

C.平衡职工性别比例的社会需要

D.经济发达, 市场广阔

14.有关图中汾河谷地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流水切割、侵蚀

B.板块断裂

C.地层下陷、河流堆积

D.背斜成谷

江淮地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 也是我国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读江淮地区示意图, 回答15~16题。

15.有关图中城市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根据服务范围大小, 图中城市等级可分为四级

B.临江的芜湖城市等级高于合肥, 承接能力更强

C.图中城市水能资源丰富, 有利于高耗能企业转入

D.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 促进了该地区城市发展

16.江淮地区 ()

A.农业历史悠久, 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

B.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 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

C.区位优势明显, 区域合作前景广阔

D.能源资源匮乏, 长期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

读我国某区域资源分布图, 回答17~18题。

17.图示区域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 ()

A.生产规模较小

B.资源枯竭

C.国内市场狭小

D.交通不便

18.有利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

A.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B.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

C.调整工业布局, 将钢铁工业西移

D.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读黑龙江有机米销售网络示意图, 回答19~20题。

19.图中北粮南运的主要原因是 ()

(1) 南方粮食单产远远小于北方地区 (2) 东北大米品质优良 (3) 南方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得快, 土地占用多, 导致粮食生产减少 (4) 农业结构调整

A. (1) (2) (3) B. (1) (2) (4)

C. (2) (3) (4) D. (1) (3) (4)

20.黑龙江有机米生产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是 ()

A.地形B.技术

C.市场D.热量

读某石油生产大国简图, 回答21~22题。

21.有关该国城市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部城市数量多于北部地区

B.北部城市数量众多, 且多邻近海港、主要交通线和石油产地分布

C.沿海地区城市数量多于内陆地区

D.气候是影响城市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22.图中P处建有大型水电站的原因是 ()

A.市场需求量大

B.经济发达, 技术力量雄厚

C.地势落差大, 地表径流丰富

D.河流众多, 沼泽广布

二、综合题 (共56分)

23. (13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北局部区域图。

材料二2011年12月17日, 黄河乌海河段堤防决口, 造成当时的2个乡镇5个村900余户4000多村民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达1.3亿元。

材料三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 大米是该地农产品的一块金字招牌。近年来, 由于黄河来水减少, 该地水稻种植面积已经由原来的10万公顷缩减到6万公顷, 不足灌溉面积的十分之一, 并且大部分种植在黄河两岸的堤防周边, 成为宁夏沿黄河经济带的特色景观。

(1) 按照补给方式划分, 甲河属于什么类型的河流?该河流出水源地后, 径流量有何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因素除降水外还有哪些? (4分)

(2) 简要说明图中水电站兴建的有利自然条件。 (3分)

(3) 根据材料二, 说明此次黄河乌海河段的洪水灾害的类型, 并简述其成因。 (4分)

(4) 有人认为宁夏平原应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说明你的理由。 (2分)

24. (7分)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稀土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和“21世纪新材料宝库”, 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 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目前, 中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的市场供应。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6月20日首次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指出, 中国的稀土行业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等问题。中国在减少出口的同时将继续向国际市场供应稀土。

(1) 说明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原因。 (3分)

(2) 根据图示简述中国稀土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

(3) 我国自限制稀土出口以来, 很多稀土企业受到影响, 试说明原因。 (2分)

25. (10分) 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 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 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结合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的区域辐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成渝经济区位于下图中的。 (2分)

A. (1) 处B. (2) 处

C. (3) 处D. (4) 处

(2) 如果你是地方官员, 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促进成渝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密切成渝两地的联系? (2分)

(3) 分析成渝经济区的位置特点。 (3分)

(4) 简述建设成渝经济区的意义。 (3分)

26. (16分) 读世界某区域图, 回答有关问题。

(1) 简述甲国小麦种植区的分布特点, 并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3分)

(2) 比较甲、乙两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及区位条件。 (6分)

(3) 甲国是欧盟成员国中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近年来, 该国政府强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 发展“低碳经济”。简述该国政府确定此目标的意义。 (3分)

(4) 甲、乙两国工业化过程有何差异?共同点是什么? (4分)

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 (10分) 【自然灾害与防治】

读图, 回答问题。

(1) 图示区域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哪些?为什么? (4分)

(2) 上述灾害应该如何防御? (6分)

28. (10分) 【环境保护】

广西龙江河2012年1月15日出现重金属镉含量超标, 26日污染水体进入下游柳江水系, 27日柳江上游河段镉浓度严重超标。结合广西镉污染水系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本次广西镉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4分)

(2) 镉污染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说明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 (6分)

29. (10分) 【旅游地理】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京报》讯:2012年国庆长假第二天, 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统计, 市属11家公园接待游客量达到了62万人次。长假前两天累计接待游客量已达100万人次。

材料二2012年国庆长假期间, 北京故宫游客爆满, 仅10月2日一天接待游客数就超过18万人次, 创造历年接待游客最高值。

材料三故宫景观图。

(1) 简述北京吸引众多游客的原因。 (4分)

(2) 故宫景区游客爆满有何影响?如何解决? (6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 P点始终在晨昏圈上, 当PN最短时, 即晨昏线经过极点,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此时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

2.C P点昼长为14小时, 说明当地日出时间为5时。而根据题意可知P点所在经度为20°W, 由此推算出北京时间为14时20分。

3.C要判断风向就必须明确图示地区所在的半球;图中A处等压线稀疏, B处等压线密集, 说明B处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故风力较大;图示区域受高压控制, 以晴朗天气为主。

4.B图示天气系统为高气压, 当其势力增强时, 北半球为冬季, 我国北方地区多寒潮天气。

5.A该山地的山麓地带为热带雨林带, 说明该段山地位于赤道附近地区。

6.B从赤道向高纬度地区, 气温逐渐降低, 适合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生长的高山森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

7.A武汉历史上是“九省通衢”, 为全国水陆运输的枢纽。另外, 武汉城市圈具有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 (长期作为国家粮棉油主产区而形成较坚实的农业基础;初步建成了以钢铁、汽车、轻纺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 。但是煤炭资源和生态环境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8.B武汉城市圈地处江汉平原, 土地总面积广大, 其中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50%, 丘陵占30%, 山地占20%。

9.D该铁路线穿越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大部分位于半湿润区。

10.A该铁路是一条新的大能力能源运输通道, 可以分流陇海铁路、包兰铁路、京包铁路等客货运输, 从而缓解相邻铁路干线的运输压力;可以促进晋、陕、宁三省区之间, 以及西北与华中、华北、华东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交流与联系;可以极大地提升山西能源资源等物资运输能力, 从而带动能源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加快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步伐;有利于山西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以开放、融合带动区域合作。

11.D从图中可以看出, 世界葡萄酒产区主要分布在南 (北) 纬30度至40度间的地中海气候区。

12.B丙地位于南半球, 3~5月为秋季, 正是葡萄成熟和收获期, 而甲、乙两地位于北半球, 9~11月为葡萄成熟和收获期。因此, 丙地的葡萄酒比甲、乙两地上市早。

13.C甲为大同市。在重工业城市配置纺织工业, 主要是平衡职工性别构成的需要。

14.C汾河谷地是由于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 后因汾河等河流冲积而形成的。

15.D图中城市等级有两级, 省会合肥的城市等级最高;由于地势相对平缓, 图中城市水能资源并不丰富;承接产业转移利于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

16.C江淮地区是稻麦轮作区, 由于该地人口较多, 粮食商品率并不高;该地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 但是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江淮地区煤炭等资源丰富, 同时处于东、西部经济区之间, 区位极佳, 利于区域合作。

17.B图示区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部分, 由于该地重工业发达, 耗能多, 导致某些资源枯竭。

18.A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出路在于优化产业结构, 即压缩高耗能工业的规模,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19.C北粮南运、人口向南方流动与南方市场需求增加有关, 与粮食质量好有关, 与农业结构调整有关。就粮食单产而言, 南方地区应该大于北方地区。

20.D黑龙江省所处纬度较高, 热量条件不够好, 而水稻是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的作物, 因此有机米生产过程受热量条件的限制比较明显。

21.B图中国家为南美洲委内瑞拉。受地形影响, 该国家城市主要集中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北部平原和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22.C自然因素是影响P处修建大型水电站的重要原因。图中P处地势落差大, 水流湍急, 地表径流丰富, 适合修建大型水电站。

23. (1) 河流类型:内流河。流量变化:减少。自然因素:蒸发、下渗。 (4分)

(2) (1) 河流水量较大。 (2) 落差大, 水能资源丰富。 (3) 水能集中, 便于水电梯级开发。 (4) 多峡谷, 利于筑坝。 (3分)

(3) 灾害类型:冰凌洪水 (或凌汛) 。 (1分) 成因:该河段12月份有结冰现象;该河段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较高纬度河段封冻早, 容易形成冰坝, 阻塞较低纬度的河道来水, 从而导致河水泛滥, 河堤决口。 (3分)

(4) 赞同。 (1分) 理由: (1) 夏季光热充足, 气温日较差大, 稻米质量好。 (2) 有充足的黄河水满足其灌溉条件。 (3) 水稻单产高, 能够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1分)

不赞同。 (1分) 理由: (1) 种植水稻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 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短缺。 (2) 易造成地下水位上升, 加剧土壤盐碱化。 (3) 加剧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短缺。 (1分)

24. (1) 稀土是不可再生资源, 我国的稀土资源总量在减少, 减少出口有利于保护稀土资源;我国稀土出口创汇总额较少, 减少出口有利于我国稀土深加工工业的发展 (调整结构) ;提高稀土资源的附加值, 增加收益;减少稀土出口也有利于保护环境。 (3分)

(2) 中国稀土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北多南少, 北轻南重, 北方轻稀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和山东两省区。 (2分)

(3) 目前我国的稀土企业大多是粗放的开采企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 产品价格低廉。一旦减少稀土出口量, 本地市场供过于求, 很多企业资金积压, 难以周转, 从而相继减产 (或破产) 。 (2分)

25. (1) B (2分)

(2) 修建城市高速铁路, 加强城际联系, 建立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重庆、成都同城效应, 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推进城市一体化, 优化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布局;构建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实现区内空气和水污染联防联治;加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作;统筹规划信息基础网络, 共建、共享公共信息数据库等。 (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分)

(3) (1) 位于长江上游, 地处四川盆地。 (2)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3) 中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 (各1分, 共3分)

(4) (1)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2) 促进全国各区域协调发展。 (3) 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各1分, 共3分)

26. (1) 分布特点:甲国小麦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1分) 原因:该地区纬度位置相对较低, 热量相对丰富;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 降水较少, 光照充足, 适宜小麦种植。 (2分)

(2) 甲:乳肉畜牧业。 (1分) 区位条件: (1) 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水充足而光照条件缺乏, 不适合粮食作物的成熟, 但是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 市场需求量大, 生产技术先进; (3) 交通便利。 (2分)

乙:水稻种植业。 (1分) 区位条件: (1) 季风气候显著, 降水量大, 雨热同期; (2) 平原面积广阔, 耕地总量大; (3) 劳动力资源充裕, 粮食需求量大。 (2分)

(3) 开发新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 可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可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促进经济发展;可以减轻环境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分)

(4) 差异:甲国工业化起步早, 发展比较成熟;乙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不够完善。 (2分) 共同点: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特别是钢铁工业和纺织工业。 (2分)

27. (1) 灾害:滑坡、泥石流、山洪等。 (2分) 原因:地形崎岖;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人类活动不当等。 (2分)

(2) 加强监测和预报, 完善预警制度;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大型工程 (如开矿、修路等) 对山体的破坏;加强管理, 保护环境;及时转移危险地区的居民等。 (6分)

28. (1) (1)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集中, 发展速度快; (2) 污水没有达标排放; (3) 环境管理工作不到位, 环保意识淡薄等。 (4分)

(2) 表现: (1) 危害人体健康; (2) 影响水体质量, 威胁饮水安全; (3) 生态环境恶化, 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等。 (3分) 措施: (1) 减少“三废”排放量, 或对“三废”实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2)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实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 (3) 加强环境管理力度,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等。 (3分)

29. (1) 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且知名度高、旅游价值高; (1分) 交通便捷; (1分) 基础设施完善, 接待能力强; (1分) 环境承载量大, 旅游服务水平高。 (1分)

上一篇:绘制职业生涯蓝图下一篇:黄鼠狼参加运动会作文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