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4-05-13

论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共12篇)

论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1

衢州中等专业学校刘小军

关键词:理念素养实践

面对未来的挑战,今天的学生要培养哪些核心素养?才能使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接下来,我根据自己所学所看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理念转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素养指标,也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因此在实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时候一定要时刻保持全面的思考,不能只看见部分而忽略了整体。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是指中职学生应具备的适应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其获得全面培养、成功就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中职学生核心素养问题关系到中职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中职学校办学方向的关键所在。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也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职学生的科学发展,培养出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我们应具体研究学生,探究他们的政治角色、社会责任、人性品格、素养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成长的潜质和可能性,注重理想信念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理念,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当前的学校教育就如有人所说:“老师,对不起!我把您教的都还给您了。”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思考与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二、教师综合素养提升

学生核心素养备受关注时,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个问题,即教师的素养。因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互联网时代,对教师自身综合素养要求更高了,因为学生除了在课堂获取知识,还可以在课外或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提升责任感与幸福感。核心素养在教科书中呈现的隐蔽性与拓展性,教学目标中素养目标的模糊性与延续性,以及学生评价指标的内隐性与动态性等,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当新课程改革理念研究的参与者;教师要继承已有的改革成果,要主动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成“可教”的内容;又要做好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教学衔接,因此要做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目标的缔造者,而非原有课程教学目标的执行者;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的改良者,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相应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估的现有指标进行改良和优化,开展个性化学习诊断与“学会学习”专门指导。由此可见教师素养提升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显得刻不容缓。

三、着力教学实践

我认为,课堂就是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先从生活背景中开展预学,渗透核心素养。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老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入新知的教学,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探究活动中组织互学,渗透核心素养。

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讲解的形式,学生很好的理解了教学难点。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思维这一所应关注的核心素养得以彰显。

论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2

由于我国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的特定教育, 职业教育不但承载着满足个性需求的任务, 而且还是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教育。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 加上目前社会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准心的偏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发展相比而言, 其先天不足和后天发育不良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新生入学时由于家长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往往因认识的局限性表现各种不理性的因素, 导致学生在进校后情绪波动很大, 思想极其不稳定, 很容易就掉进了“职高无用论”的怪圈中。因此, 针对刚踏入职业学校大门的学生来说, 教育工作的重心首先应该放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的教育上,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习任务和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整体国民素质在国际竞争力上表现还很低, 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瓶颈之一, 而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最宽厚的基础和最坚实的支撑。引导学生从我国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出发, 使学生尽快了解并熟悉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规格, 以调整自己在对职业教育在认知和行动上的偏差。结合他们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观工矿企业并参与社会实践, 唤起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自信心。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对相关专业举办专题知识讲座, 使学生能把认识拓宽到课堂之外。通过专业思想的教育, 认清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目标。

2 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就目前而言, 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中, 多数都是由于学习基础差, 缺乏信心的学生。学生由于长期在学校得不到老师重视, 因此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强。他们来到职业学校后, 同样对老师具有不信任感。要想改变学生中存在的这种片面认识, 就需要老师真诚地热爱学生, 成为他们的朋友, 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在处理学生个性发展问题要因人而异, 实行“求同存异”, 给学生“存异”的权利, 让他们在“存异”中发展个性。包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的不平衡心理倾向。

因此, 我们根据学生切身情况, 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弄清自己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爱好所在;反思自己的过去, 审视自己的现在, 设计自己的未来。其次, 目标定位切合自身实际情况, 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实效性。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 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 注重专业技能和思想素质的提高, 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 形成具有现代意义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3 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职业学校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 从事职业的劳动者应具备相应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在学习生活中,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职业学校最重要的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它关乎学生个体化的发展, 首先, 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其次, 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要想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 取决于求职者本身要具备丰富扎实的知识结构、灵活的学习能力、正确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等等职业因素。

只有具备这些素质, 才能谈得上学生个体发展, 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初步具备这些素质, 才是对学生一生负责。再次, 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要。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 它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 输入到社会、企业, 才会受到欢迎, 才能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资本而创造出经济效益, 就会赢得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肯定。只有这样, 才能使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呢?从职业素质所包含的内容看, 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不仅仅是智育领域的问题, 也应把它放到德育范畴中去探讨。班主任工作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 班主任应该认识到:学生是以班级为单位的,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班主任工作自始至终贯穿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因此班主任工作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应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使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有明确的职业动机,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入职业角色, 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使其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 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 重视职业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应该重视发挥集体作用, 使学生在集体中形成团队精神, 养成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在职业素质中, 合作能力, 即善于协调关系, 协同他人工作, 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等因素都是在集体中形成的, 在与人交往中养成的。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老师应重视发挥集体优势,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互助合作的能力。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集体性强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与教育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 校内学习期间实践活动应把握实践性原则, 创设和模拟工作环境, 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职业能力。在实践中学习总结不断完善自我。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认识, 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还渗透着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专业素质的影响, 把对学生的个性重塑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气质、性格、心理等因素, 许多学生之所以在职业能力方面比较欠缺, 并不由于他们智力低下, 而是取决于他们态度问题, 影响学生参与职业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需要班主任老师的细心观察, 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性格加以指导, 因材施教, 使其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

总之, 时代呼唤专业素质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专业素养, 是每一位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 尤其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另一种重要教育方式, 其教育教学与普通中学教育教学相对而言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学生专业素养形成, 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思想、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技能, 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从而确立职业教育专业化地位, 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建设, 迎接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素养,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

[2]郑克俭, 王作廷主编.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化学素养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 人文教育 化学素养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07年秋,随着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全面启动,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各类职业学校。很明显,国家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劳动者,以提升我国未来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他们除了要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术和劳动技能外,还要有植根于思想深处的科学态度、科学情感和科学思维,即科学素养,其中就包括化学方面的科学素养。

一、职业教育中化学教育的作用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结构的要求,接受职业教育的群体会越来越壮大,此时的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审美、认知和身体发育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成绩差,上课听不懂,畏惧、害怕、甚至讨厌上化学课,思想上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总觉得自己是万不得已才来上中职的,考大学的希望基本上没有了,再怎么努力学习也是白搭,抱着混个文凭的想法,不求上进,在学校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面对这样一个学生群体,笔者认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教书”的终极目的是“育人”, 中职化学教育应顺应时势,更多地做到如何让这一群体中的每个人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合格公民,“使每一个人认识自己以及理解生活、社会、自然和环境,能应用科学知识和理解能力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能使他所处的环境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期盼的“公民的化学素养”,也就是说,最好能让接受化学教育的年青一代人有更高更丰富的化学情商。不只停留在身边会发生什么“反应”,将“产生”什么,更要关注这个反应及产生的东西对我们的家园有何影响。

二、化学素养缺失的尴尬

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第一线工作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能体现出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在国外实行多年的垃圾分类收集与合理再生利用,在我们这里为什么如此难以实行?为什么人们麻木于化工厂和城市生活污水畅快地直排江河湖海?再看看我们的校园,快餐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代替了传统餐具,剩饭剩菜、暴殄天物代替了儿时琅琅上口的“粒粒皆辛苦”,教室、楼道走廊的地面上永远有扫不尽的废弃物,道路上不时有赫然可见的痰迹和随手丢弃的垃圾,公园和风景区里到处可见烧焦了的塑料瓶袋,殊不知点燃一个塑料袋能给空气带来多大的污染?种种令人困惑和尴尬的场面,不正是包括化学素养在内的人文教育缺失所导致的吗?

假如,从我们手里走出去的一代代学生无益于公民素质的优化,无益于环境意识的深入人心,无益于优患意识的强化,甚至反而成为漠然者、破坏者时,我们的化学教育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从何谈起?

三、如何实践化学素养教育

1.激发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

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学校的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自信心不足,成才的愿望不够强烈,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对所要学习的东西提不起半点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上课时不能再照本宣科地读教材了,而要想方设法地挖掘新知识点,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的好奇心强,他们对那些新颖奇特的东西异常敏感,一种现象、一个演示都会激发他们极大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产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我经常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以此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自己的教学效果和目标。比如,①鸡蛋在醋酸中可以产生气泡,并且上下运动;②利用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为什么能制喷泉实验;③点燃的蜡烛有水生成等。这些小而新颖的实验,在课堂中完成,对学生能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学生因此可能把学习化学、研究现象当作极大的乐趣,有的还可能将化学研究当终生奋斗的方向。

2.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本世纪以来,全球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温室效应、南极臭氧空洞、酸雨等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在讲解这些内容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如让学生观看录像带——“带口罩的猴子”、“北京的沙尘暴”等,让学生从身边感受到有关环境污染的实例,并启发和诱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才能减少甚至避免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污染。通过诸如此类的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走出教室,搞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去感知、体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环境的迫切性,并启发学生勇于提出治理建议,设计方案,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比如,在教学中讲到水环境污染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周边的企业和河流的污染情况,同时抽取水样,对水质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措施,这种“可以不在班里上课”、“可以四处去看看”的方式放飞了学生们的心灵,也乐于被这一群体接受。这样既注重了科学知识的更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也扩展了知识教育的广度,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重大问题、关注科技发展的使命感。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各行各业对其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对中职教育的大挑战,也是最好的发展机遇,如何将中职教育改革得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是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的最大课题。而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只有当环保意识植根于灵魂深处、节约观念成为主流和时尚时,我们的节约型和谐社会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 黄保和.浅谈中职教育中化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化学工程与装备》.2007.4

[2] 吴德良.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8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4

仙源镇中学

穆鲲鹏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从过去单一的以分数评价逐步转变为品行、能力、素质的多元评价;近年来,教育部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评价更上一个层次,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我校在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注重课程开发,融多项课程于专题教育之中

去年春季学期,我校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德育教育专题研讨会,重点对今年学生的行为表现、习惯养成、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不良行为表现与我们初中阶段的大有不同,那是的我们,学校既没有围墙,老师管理、学校管理并没有现在这样严格,但我们最调皮的也莫过于利用课间时间溜到寝室抽支烟,偶尔早退一次,或许就是在不喜欢的课上打哈瞌睡,对乱丢乱扔、乱打乱骂、强制翻阅围墙、夜不归宿、对家长不尊、对师长不尊等现象基本没有,而现在的学生,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孝道、没有进取之心、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矩意识,更谈不上爱国了。为此,学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家长重视不够、教师教育不实。近些年来,家长只顾去思考如何挣钱,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也没有对孩子施加任何压力,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老师为了片面的抓质量、抓分数,尤其是科任教师,多数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有价值资源,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的教育,就连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没有注重培养。据于此,我校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在班级课程中另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专题教育课,并融多项教育于一体,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由政教处、教务处分别就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责任意识教育、爱国守信教育等教育主题展开教育,并在每次教育中都要选择学校内或校园外的一些典型违纪违规事例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分享,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二、以德育教育十大主题为抓手,抓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根据德育研讨会的研讨情况,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域趋势,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了以“孝道、修德、公正、责任、感恩、诚信、友善、爱国、宽容、砺志”为主题的十大教育主题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实行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实践、一月一评价、一月一总结。每月第一个周的升旗仪式后,由当周的行政值周领导,按照计划,开展主题教育的启动仪式,并明确本主题教育的相关要求、布置学习任务、落实监督责任主体,然后就由政教处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比如,在三月份开展的孝道主题教育中,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春季期间为家长、为长辈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然后交到政教处,由各班班主任对照学生写的情况向其家长了解,再要求学生在本学月中做一件体现孝道的事,学月中再由政教处利用每周五降旗时列举一些关于孝道的事例给予熏陶。在四月份的诚信教育主题教育中,采用同样的方法,学月第一周,要求学生写了承诺“五要五不要”,然后由政教处进行监督引导,重点对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对照检查,抓他们的诚信情况。每月最后一个周,由政教处开展评价,评选出最具孝心、最具诚信者等,并上学校积善积德光荣榜,并对主题教育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三、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相匹配,由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并确保学生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他们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采取方法是:(1)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实现合作、互动和分享信息;即教师要学会放手,做到学生自己会做的教师精良不讲,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的,教师尽量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精良少讲;(2)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对课程设计要进行大胆的创新,活用和用好教材,不能把教材作为教材来教,即教师要敢于创新;(3)教师与学生保持沟通,建立一种乐观的教育文化气氛,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4)、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5)、要灵活设计问题,要求少而精,一般情况,每堂课,初中阶段最多不超过四个问题,但每个问题必须要有价值,要有讨论和探究的价值,也必须围绕课题设计,同时我们还在教学设计中,加了一个内容叫做中考链接,作为学生训练和提升学习能力的内容。

四、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这项措施,主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而实施的。主要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利用德育教育十大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一月一评价活动,每月评选出十大主题教育之星,在积善积德榜上公示,具体由政教处实施;二是开展示范引领评价,即将近年或当期,我校在中考、月考中名列前五十名的同学和在近期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评价,并张榜公示,作为引领,做到每月一更新;三是将学生各类表现纳入学风示范评价,每月底评价公示一次,并授牌,这项主要由教务处根据各班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情况来进行考核评价;第四一个评价就是开展突破性评价,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或问题能独立解决,且方法比较新颖的这类学生,连同题目、解题过程一并在学习展示栏中展示。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5

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就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基本出发点,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分别对应文化性、自主性、社会性。从这三个维度看,它重视的是学生的文化学习、自我发展和社会交往,体现的是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的特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即全面发展的人要有的综合素养:(1)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即个体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包括社会责任如自尊自律、孝亲敬长、热心公益、规则与法治意识、公平正义,国家认同如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爱党护党,国际理解如全球意识人类视野、尊重多元文化差异;实践创新,包括劳动意识如尊重劳动、具有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即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或工程思维。

(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即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包括乐学、善学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勤于反思善于总结,信息意识数字化生存能力;健康生活即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包括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3)文化基础,人文底蕴即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人文积淀即人文领域基本知识、成果及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人文情怀即以人为本,审美情趣及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及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科学精神即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各学段、分学科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与教学创新,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重组,实施创新,评价改革。

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我们必须调动一切课程资源:教师、学生、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环境、学校各种活动、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树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大课程观,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6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方面。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核心素养的种类: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而具体到我们中学生来说,核心素养应该是:

一、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因此强化他们利用网络进行自发性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

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中学阶段,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而形象思维能力有所减弱,此时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来保持他们的想象力。

三、创新意识。在未来只会越来越重要。另外还有民主意识、正义感;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做准备;以及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是最早建立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以缜密的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手段的理论思维的严格科学。正因为物理学的这种特点,它在各门自然科学课程中,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肩负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就是要重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探究情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利用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内容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过程的探究特征。传统教学主要是把对学生的“双基”教育看做是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没有能够全面地培养„„

二、注重科学思想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科学观。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中学生头脑中应当建立真实的科学研究图景,而不是“科学是完全客观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是唯一确定的”这样的印象。真实的社会和生活充满着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像真实的科学,没有预先知道的确定答案。如果学校教育没有教给学生这一课,不仅学生在未来难以胜任科学研究,而且在学生从学校进入到社会的庄边过程中也会非常困难。

三、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能力。

论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7

一、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校长的职责与使命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适应21世纪育人目标的具化和细化,也是校长办学的目标参照与战略指导。校长首先要当好“学生”,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框架内容等进行深入的学习、思考、研究,这是让“核心素养”落地的前提与基础。

1.“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世界经合组织项目团队认为:首先,核心素养是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素养,并且这些素养是能够发展与维持的。其次,核心素养是帮助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包括家庭生活、工作、政治领域、卫生领域等等的重要需求并带来益处的素养。最后,核心素养是有益于实现预期结果的素养。核心素养必须有价值且能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即实现个人的成功和社会的良性运行。为此,世界经合组织项目团队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

2.“核心素养”与过去育人目标的区别

(1)“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素养”要比“素质”更易被人认同,因为“素质”还包括先天、非教育的因素,“素养”则是“可教、可学”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等影响、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

(2)“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区别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其既有外在又有内在的东西,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但“三维目标”依然有不足之处,其一是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其二是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的素质要求进行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现有的课程标准虽然在总目标中提及类似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但没有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没有将学科核心素养一以贯之地落实到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各个学段或年级或水平的表现标准。

(3)“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中的“必选项”

“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中间的“关键少数”素养,是各种素养中的“优先选项”,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的“聚焦版”。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养,学生才能在未来成功地适应社会,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概念和理论研究始于国家层面,需要中小学通过实践来实现,最终落实在学生身上。如果把学生掌握的知识、获取的能力这些显性的东西比作漂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尖顶,那“核心素养”就是包括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山全部。校长不仅要关注水上的部分,更要关注水下部分。这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追求与担当,也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良知与教育智慧。

二、将“核心素养”与学校文化融合是校长的应然智慧

学校作为共同体,是一个结构宽松且联接紧密的组织,必须注重组织成员在目的、愿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校长的首要任务是致力于提升广大教师员工的动机和价值观,建设共同的愿景和组织文化。将“核心素养”与学校文化、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有机融合是校长领导智慧的体现。

1. 创新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大目的在于文化的创新,即价值、精神的创新。这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张“月映千川”、“一花一世界”式的多元创造。每个地域、每所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历史和现状,创造风格独特的学校文化,体现学校文化的“多样统一”。二是主张不断推陈出新、自我超越。校园文化本身绝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它应该以开放的胸襟悦纳所有具有鲜明时代感的先进理念、模式和方法,进行整合创新,不断开拓未知的疆域,获得新的发现、新的领悟、新的建树。只有这样,一所学校的文化才能保持它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活力。校长理应成为学校文化与时俱进“更新”的重要贡献者。

2. 理性转为感性

学校文化建设与“更新”反对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校长要考虑它的过程性、渐进性和历史性。正如荷兰文化学家皮尔森所说的那样:“‘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化建设是一个从氤氲化生(建立与凝聚)、积淀流转(内化与传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漫长历练,文化影响(濡染、濡化)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由外而内的恒久过程,它最终表现为经典的、核心的东西活化在日常中,理性的东西凝结在感性中,团队的东西内蕴于个体中。

三、引领教师转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校长领导的着力点

好的学校不外乎就是能够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生活。与知识、技能、方法相比较,学生更需要的是在精神和心灵层面得到学校与老师的关注。当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时,学生学业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素养就会得到全面提升。这也正所谓“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教育”。校长只有带动、依靠、发展教师,让教师始终葆有对教育的热忱、保持对教育敏锐的方向感,“核心素养”才会在校园、在课堂着陆,才会在学生的成长中积淀下来,并最终成为他们生命的“DNA”。

1. 校长要当“布道者”

学校是播种幸福的地方,是产生思想的地方,是精神升华的地方。学校的环境要宽松,氛围要和谐,文化要积极,心灵要舒展。要实现这些,校长就不能把自己当“官”,我们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而是做“人中人”,与老师、学生同心、同行、同成长。同时,校长是平等中的首席,是组织者、引导者。校长要做校园文化和“核心素养”的布道者,对“核心素养”的话题念念不忘,无论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在和老师们交流、讨论、研究,校长如此情怀,老师们自然会受到感染和影响,“核心素养”的培育就能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愿景。

2. 校长要当好“向导”

在美国,人们更愿意把校长称为“学习领导者”,把校长的领导看作是学习旨向的领导。美国小学校长协会尝试按照“领导学习共同体”来架构教学领导,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创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模式。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教育,校长要引导教师树立“以人为本”“以育人为己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课堂应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索,能够激发学生的原有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相关素养的培养。

3. 校长、教师一定是“行者”

(1)不断与“高人”对话

学校里要不断地举办“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活动和大型的教研活动,邀请专家、名师来校与校长、老师们对话,让团队在与“高人”的对话中突破地域、学科、学段等的限制,深化理解,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升境界,思想得到滋养与丰富。只有教师的“核心素养”提升了才可能把这些传递给学生。

(2)促进阅读与实践

读书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形式。学校要通过各种“读书沙龙”“微信群读书会”等形式促进教师的广泛阅读。而要让教师喜欢读书,首要的一点是校长喜欢读书、潜心读书,把阅读中汲取的精髓转化为自己教育的力量与行动。

理念的落地还体现在老师们的实践中,而这种实践一定是带有研究味的实践。学校要有教育研究的共同体,可以组建一些小组,进行分工,定期开展活动,集中相关教育问题进行攻关研究。人,是活在群体中、活在氛围中的,只有大家相互影响与促进,才能不断产生动力。要积极地把老师引导到教育研究的道路上来,而如何促进教师的教育研究,这是校长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校积极参与了太原市《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引领提升课堂质量行动研究》的课题实验,老师们在专家指引下,着力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科教学目标设计与落实的策略,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精准度和落实的有效性,在行动研究中引领教师确立育人观念,强化目标意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进行案例研究

校长一定要多听课,多参与师生活动,多记录,然后多组织讨论、交流分享。同时,鼓励教师勤于写作,原始地记录一些在学生课堂与活动中发生的真实案例,通过录像、微格分析或情境再现的方式组织教师进行讨论与分析,只有在真实的案例面前,通过对一些现象作分析与引导,教师的素养才会得到提高。要发挥教师博客的平台作用,鼓励教师写博文,鼓励教师开辟个人网站,鼓励教师把自己的教改体会、课堂心得放到网上,和同事进行交流,在学校中形成一个互相学习的氛围,从而促进教师的观察、思考、探索、实践。

四、开发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是校长领导力的价值所在

人的生命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灵魂指精神、思想、感情等,这些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被称为心理力量,也叫生命内力。人的肉体力量是弱小的,即使是最有劲的大力士,他所能举起的重量也是有限的。而人的心理力量则是巨大无限的,一旦被唤醒,就能改天换地,无坚不摧,势不可挡。心理内力是上帝公平地安插在每个人身体里的一股无比巨大的力量,它就像一块核电池一样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体中。人所受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指向激活和唤醒人体内的这个巨大电池。如果最终没有唤醒心理力量,一切教育活动就都是失败的。而只要能唤醒这个心理力量,则上什么学校、学什么课程、受什么教育都可以。

1. 核心素养呼唤“全人”课程

近年来,不仅是教育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等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素养的广泛研究也证实,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我们给幼年的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质,如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这些都将影响其一生。这种认识不仅是理论界的声音,而且已成了美国许多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实践。作为学校教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各种显性和隐形的课程中修习养成的。校长要有觉察力,看到本校课程中存在的不足,瞄准育“全人”的办学目标,着力于建设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与核心素养相配套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搭建他们喜欢并全情投入的学习平台。

2.“核心素养”融入校本课程

我们期待真正有实力有情怀的教育专家将“核心素养”内容完整、细致、精准地融入到国家或地区中小学课程设计中,形成一套体现核心素养理念的课程实施体系,如澳大利亚将其七项通用能力融入国家学科课程。有能力的中小学也可以自主建设基于本校实际的“学生核心素养”课程。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全课程已被全球普遍认可,新兴的创新与创业教育也正在蓬勃发展,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是研究开发的重点。

3. 重视隐性课程建设

校园里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学习风气、价值观念甚至大家普遍喜欢看的书籍类型、关注的事件等等都是隐形课程,具有熏陶、感染、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和作用。“隐性课程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内取得成功的关键”,这是最早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美国学者杰克逊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论断之一。隐性课程仿佛空气,无时无刻不弥漫在校园的所有空间,中小学校长一定要有能量制造“新鲜空气”,让师生自由畅快地呼吸,如此,当师生处于自由、积极与幸福的状态时,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定能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中小学管理,2016(2).

[2]侯怀银.核心素养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G].太原市“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引领提升课堂质量行动”研究资料汇编,2016.

[3]现代与经典.世界都在关心哪些核心素养?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出炉了[J].人民教育,2016(2).

[4]赵艳国.核心素养究竟是啥?学校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现代教育报,2016.

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方法的探析 篇8

【关键词】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及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日趋重视,这为中职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具备职业素养是学校与企业搭建就业平台的重要内涵。这便要求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要科学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且将理論与实践相结合,来加强对中职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内容

核心素养是指劳动者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涵盖了知识、能力及其态度等诸多要素。良好的职业素养会对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业核心素养一般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某一具体工作时,与其工作及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的总和。例如,从事会计行业就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所制定的基本内容;从事教育行业则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同行业都拥有属于自身的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操守。职业意识是劳动者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情感和态度的综合反映,它包括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时间意识等等。

在上述的四个内容中,其中职业知识、技能是中职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着重培养的部分,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往往会被有所忽略。经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现今大部分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和选拔时,职业技能仅仅占据百分之三十五,这充分说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原因显而易见:职业技能通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可以很快掌握和提高,然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却是支撑起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二、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现状分析

中职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意志上,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做事缺乏耐心与自信心

中职生由于中考失利,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常得不到父母及其老师的赞赏,

导致其自信心差,不敢大胆地做事,总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好一件事情。而有些事情,即使做了,也不能坚持下去,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自怨自艾,无法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严重者甚至自暴自弃。

(2)由于自我意识强烈产生逆反心理

中职生由于知识面、阅历等原因,无法从全局来看待事物,且中职生处于青春叛逆期,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集体利益。在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过程中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冲撞老师、顶撞家长的事情常有发生。

(3)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情绪波动较大,

中职生由于年纪尚轻,世界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对于自身的要求较低,也没有形成固定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在生活与学习中往往任性而为之,即使知道应该去做的事情,也会由于情绪起伏波动大,不去完成。经常不看场合,不考虑后果违反校纪班规等现象。

由此可见,对于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尤为急迫和重要。

(二) 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职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当今社会竞争形势激烈而严峻,面对优胜劣汰的就业形势,中职生的就业情况已不容忽视。经过对各类调查结果进行参考后,我们不难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现今的中职学校大多将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作为重点培养目标。所以,导致中职生的职业素养的现状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距甚远,从而出现了中职学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所以加强对中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使其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2)良好的核心素养会对其今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初入社会难免会遭遇到挫折,产生挫败感,这是必经的过程。然而在面对挫败感的过程中,便能充分地体现出职业素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核心素养的中职生,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可以沉着冷静,不慌不怒,善于从客观、主观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从而另辟新境,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与结果。

三、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途径

针对上述所存在的现象,对于中职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从个人,学校和家庭三方面进行。

(一)确立班集体目标

优良的班风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产生渗透作用,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熏陶并且被同化。作为班级的班主任,首先要带领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追赶的风气,在生活中互帮互助,亲密无间,既能团结协作,又能公平竞争。努力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

(二)确立个人核心素质培养的目标

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个人品德的形成,但是,学生的个人修养应该使其作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存在,而不是因为老师空洞的说教和家长死板的要求。现今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时代,可以得到社会认可的人才,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才”。诚实守信、开放合作、开拓创新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人所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品质。作为班级的班主任,应结合班级每位学生的自身情况及其性格特点,确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德育目标。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国家现阶段应试教育的推行,直接导致了家长对于分数的过分关注。而忽略了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现阶段一部分中职生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将子女送去学校,教育便是学校的责任,殊不知,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优秀子女的最重要的基石。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平常应配合学校,加强对于子女的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中职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对于其今后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职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却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并且取得良好成效的工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它是来自于社会、个人、学校以及家庭各个方面共同力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黄丽娟.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反思[J].职教研究,2016(12):141

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感 篇9

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了家长会。从下午四点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多,长达四个多小时的交流,我深深地感受着家长紧张、急切和担忧的心情。但家长们所关心的事情大多是成绩,所有的注意力也都只集中在成绩方面,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孩子的健康成长比一时的成绩更加重要,孩子的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这关乎孩子一生的发展。最近一直在研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书籍,也对于家校合作,共同做好孩子的综合培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育应当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包括道德素质,智力,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学校教育在教育人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仍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否则学校教育的作用就会被减弱,甚至被抵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才能使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和早期智力开发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为孩子以后的教育铺下第一块基石。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家长在想办法为孩子提供优越学习生活环境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生活和情感的教育、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教育,培养他们勤奋和独立的精神。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老师在知识传递和习惯养成上一定会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在我所教授的许多学生中,孩子成功的背后,家长都能够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担负起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这既能保证孩子获得好的学习成绩,也能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一些生活能力或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较差的学生。深入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中,往往单亲家庭较多。还有父母在外打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的比较多。这些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心,或受到爷爷奶奶过分溺爱,性格发生扭曲,想问题偏激。针对这样的学生要采取更加关切的方式去教育,否则适得其反。对于这样的孩子,可以先找他们谈心,回避他的错误,直到他从内心深处接受了教师观点再加以纠正错误,他才可以改正。

曾有位学生,父母离异,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的父亲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觉得孩子没有母亲,因此对孩子百般宠爱。孩子也养成许多坏习惯,不做作业,随便拿学生的东西,不爱劳动,还经常上课走神。在他爸爸谈话后才知,父亲对这一切都蒙在鼓里,恨铁不成钢的.父亲回来对孩子就是一顿毒打,其实这根本不解决问题。孩子回到学校后,时刻以憎恨的眼神凝视着我。后来,我把孩子的父亲叫到学校,一起耐心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让他回家做孩子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对孩子的溺爱就是害了孩子,爷爷奶奶与学校的配合最终帮助孩子逐步改掉了不良行为习惯。最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位学生取得了明显进步。

论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10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懂得归纳。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自我,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一个轻松而丰富的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质疑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才会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改进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样自由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

同一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就像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绘画一样,数学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不轻易举手,即使心中已有了答案,还有的学生想举不敢举。这时就需要对症下药,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受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好强心,他们做梦也想超越他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是有的学生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自信心,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方法合理,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数学学习在现实中的社会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教学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学 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 于觉得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逐渐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的通过幻灯 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 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因为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之外,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趣味数学小讲座,相关数学专题讲座,数学课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 形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好奇生疑, 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篮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式教学。

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思考,现今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联想,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质疑环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笑容,都会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学生大胆的质疑,发挥想象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一自学环节后,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相互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某个同学会指向中心,而大多数同学却了解片面。这时,教师不应给予评价,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把握轻重。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篇11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 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核心素养是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2015年3月底,由教育部签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将“核心素养体系”放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作为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公认为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影响正常人们的生活环境,造假制假;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甄别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化学核心素养越来越彰显其服务于生活的魅力。正因为社会生活的需求,我们不得不在学生时代使他们具备必要的化学学科素养、思维素养和信息素养等。

2.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让知识不断丰富社会生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五个主要方面组成:

2.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宗旨是培养现代中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促使他们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

2.2.培养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如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实验知识;化学学科中的质量守恒、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等思想,环境应用中的绿色化学思想;学会用归纳演绎推理、比较分析判断的学科基本方法等对概念做出甄别。

2.3.构建高中生的化学思维素养,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它可以具备的用途”内涵,并从微观角度辩证地认识化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素养。

2.4.搭建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培养他们具备相应的化学信息处理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工农业生产是化学应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工艺流程、合成路线、化学程序等方面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是未来才华贡献人类的关键。因此,只有搭建一定的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大浪淘沙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2.5.提升高中生的创新发展素养,在合作中学会交流,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化学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它具有三维目标的内涵,同时有更鲜美的教育特色。

3.1.教师要全面掌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了解核心素养体系与之前的“三维目标”的关系。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双基”并不能完整展示化学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三维目标,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这一过程体现的是我国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的历程,换句话说是教育“软件”的逐步升级。如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双基”要求的是理解该反应体现了氯气的氧化性,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三维目标”则在“双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明确这是工业生成盐酸的重要反应的价值取向;作为“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对氯气和氢气的反应有“创新”认识,如氯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受热、光照等条件下产生爆炸,学生可以提炼出相关信息,从化学实验或工业流程的安全的角度感悟。

3.2.中学化学知识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为了有丰硕的成果,农民或在不同的季节种下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肥料。学习也是如此,不同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不同的知识,同一知识也有不同的认识层面,因材施教必须体现学科知识的深化过程。

中学化学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初入高中,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多数知识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如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等,构建不了化学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学科素养。于是在必修1中采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共同的性质的认识,并在后面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深化。又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之后,在必修2中涉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用化学思维进行归纳和推理。周期律就是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具体认识的一种化学思想,在高考试题中是一个热点问题,凸显了化学素养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贯穿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不同的章节融入不同的学科能力。

3.3.化学核心素养更多的是在思维能力层面上,让学生的认知发生飞跃就必须掌握属于化学学科内在的规律。化学是一个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过程,物质的结构是微观的,决定了它所具有的性质,明确了物质的性质,才能为我所用。所以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探析可以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例如,学生最初对氮气的认识来源于初中空气的成分,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分析氮元素具有较活泼的非金属性,但是氮气却是一种惰性较强的气体。通过氮气的结构分析,存在N≡N共价键,键能大,所以不活泼。然而氮元素毕竟是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所以氮气在特定的条件下仍然会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如工业合成氨,放在电条件下N 和O 的化合反应等,只不过是反应的条件苛刻罢了。学生理解了反应特征,就知道N2作为保护气体应该是常温或低温,高温下就可能破坏N≡N共价键,就可能凸显出氮元素活泼的非金属性的方面。

化学学科的内在规律有很多,变化是规律的核心。无论是质量守恒、还是能量守恒无论是可逆反应还是自发反应,从不同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这才是化学的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终身学习和科学求实。一句典型的高考试题中的语言就是“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已经融于现代技术、社会和环境之中,这正是化学的核心素养在社会发展中折射出来的巨大魅力,这种化学的核心素养不容忽视,无可替代。

参考文献:

[1]田卫兵.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J].数理化学习,2016(4).

[2]刘江田.学科素养、能力与观念的考查与导向——2015年高考江苏化学试卷评析[J].化学教与学,2015(11):76-78.

论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12

可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等一切便利条件,独生子女的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儿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加重。虽然我们不断地教育孩子,自己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长盛不衰,要为祖国而学习,为人类进步而学习,但没有用更现实、可能的目标来鼓舞、激励学生,这些长远的目标显得空洞,缺乏现实意义。责任心的削弱决定了学生在上进心、纪律性及荣誉感上普遍弱化,这就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一起找出途径与手段,弥补成长中的孩子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所缺乏的重要一课,找出对孩子们成长有根本意义的因素。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如何展开责任教育,是我一直在探究的课题,下面是我的一些尝试。

一、以精神奖励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心理学家曾这样描述精神奖励的作用:人在无奖励状态下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10%至30%,在物质奖励状态下发挥能力的50%至80%,在得到适当精神奖励的状态下,可以将能力发挥到80%至100%,甚至超过100%。梳理26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切感悟到:以爱育教、以心育人、寓德于教,需要践行在班级工作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适宜的教育方法。我发现,面对8~12岁的孩子,精神奖励是让孩子获得更多自信、更大成就感,激励孩子成长的内驱力。我把“激励、赏识、参与、期待”作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准则,并为其倾注心血。

书香班级建设中,为了鼓励没有阅读兴趣的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我和这些学生约定,在这一年中,我将向他们赠送三本书。第一本是老师选的书,第二本是学生自己选的书,第三本是学校出版的书。这个做法极大鼓励了这些学生,使他们静下心来去阅读、去思考。我精心为全班学生汇编《优秀阅读卡集锦》《优秀图书推介集锦》《优秀作文集》,激发他们读书、写作的兴趣。特别优秀的作品会在“校园优秀作业栏”中展览,收集到《实验小学优秀作文集》中。时间一长,学生慢慢认识到,阅读是自己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习惯,是自己对成长负责任的表现。在我的班里,一学年中平均每个学生阅读图书20册,每人平均阅读量超过200万字。

精神奖励不是空洞的几句表扬,而是帮助学生完善自身人格,打造积极心态的教育方法。这样的精神奖励为学生成长所注入的力量是持久的,学生甚至可以一生受用。

二、以班级平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提高孩子的责任心与荣誉感,专家认为:“要让孩子充当一些有意义的角色,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对集体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他们战胜自己的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

我在班中开展了“小岗位,大锻炼”活动,把每项工作职责落实到人,使每人分工明确。大到学校文明岗管理员,小到班级盆花管理员,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学生们都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履行职责,并在自己的“小岗位”上练就责任心与能力。走进教室,就会看到花草葱绿,窗明几净,满架图书摆放得整整齐齐,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些忠于职守的学生。

我还推行了自主管理模式:“中队干部”轮换,小组干部各负其责,“每日班长”优先上岗。自主管理模式的推行是个比较艰难的过程,因为学生的能力不同,情况不一。我一方面让学生尝试当班干部,注意引导并强调责任比头衔更重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帮扶学生提高管理能力,两个维度一起抓。自主管理制度的建立,为每个学生搭建起锻炼的平台。

自主管理模式的推行,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他们成为集体的小主人、学习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的意识。因为给每个学生一定的岗位,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责任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承担,去完成自己的任务。我想,小学阶段的责任意识培养,一定会根植于他们的生命,当这些学生长大后,他们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家庭中、社会上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三、以家校合作拓展责任实践课堂

培养儿童的责任感,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真正联合为一个紧密的教育共同体,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每年学校除了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外,还会在寒暑假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号召学生走向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尽一份公民的义务。每一次家长会,我都会将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的事迹和照片做展示,学校也会及时表扬和宣传学生中突出的事迹,鼓励家长与学校共同肩负起培养孩子责任教育的重任。他们有的走进社区做环保志愿者,有的在地铁口做交通宣传,有的在展览馆做保护动物知识讲解,有的到养老院慰问演出,有的走进“太阳村”做义工,有的为白血病儿童卖报纸募捐,有的为贫困山区小伙伴捐书和文具,还有的到山区支教……两年参加活动18项,300多人次参加活动。其中,两个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分别在云南大理和天津蓟州区帮助两所小学建成了图书馆,捐书共4000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化能力,也唤起了他们的正义感、责任感。

专家评述:

王建宇老师在教育第一线工作了26年,具有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她善于思考,勇于创新,长期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她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班主任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用爱与智慧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在长期的班级管理中,她紧密配合学校管理,遵循“关注生命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理念,坚持探索“以精神奖励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以班级平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家校合作拓展学生责任实践课堂”的教育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效地解决了独生子女因优越的生活条件造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意识的问题。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不仅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而且影响着身边教师理念的转变与专业的成长。在这篇文章中,她就如何在小学生中开展责任教育这一问题,具体地介绍了自己的培养策略,无论从理念上还是从工作实际需要上,都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学习和推广。(天津市实验小学校长杨立军)

上一篇:文艺助推活动串词下一篇:小区门禁系统改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