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期终考试卷

2024-08-15

高二历史期终考试卷(通用5篇)

高二历史期终考试卷 篇1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1.(shān)夷大难 2.旌(huī)南指 3.横(shuî)赋诗 4.负(qiâ)曳屣

一、填充题(10分)

1.《赤壁赋》的作者是,选自《 》。“赋”通常用来,也可以用于。

2.《故都的秋》作者是,原名。散文的特点是。

3.《师说》的作者是,字。祖籍河北昌黎,世称。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倡导者。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 的不良风气,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选择老师的基本标准。

4.《明湖居听书》作者是,清末小说家,节选自《 》第二回。作者运用了烘托映衬、和 的方法。

二、选择题(20分)

1.下列标语符合张贴场所要求的是()

A.争分夺秒,多拉快跑(某铁路道口)

B.生产搞上去,人口降下来(某火葬厂近邻)C.失败是成功之母(某考场)D.陡坡,慢!(某盘山公路下山方向)2.下列有多余信息的一项是()A.本月23日(星期二)上午八时在会议室召开班组长会议,请准时出席。...B.宾馆服务员接电话:您好,我是天鹅宾馆。..C.你总算来了!我足足等了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D.我明天到机场送您上飞机。...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文字恰当的一项是()

菲尔丁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这话没错。但不必为此走向另一极端,夸大书籍对人的品格的影响。更多的情况是:。

A.好人读了坏书仍是好人,坏人读了好书仍是好人。B.好人读了坏书受害至深,坏人读了好书受益些微。C.好人读了好书取其精华,坏人读了坏书取其糟粕。D.好人读了好书好上加好,坏人读了坏书不可救药。4.填入下列横线处恰当的句子是()

一个人的事业怎样才算成功,人们各有看法,我觉得。

A.成功的标志,视乎对社会的贡献,不视乎对社会的索取。

江苏省海安农业工程学校

B.成功的标志,不在于对社会的索取,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C.成功的标志,要看对社会的贡献,不要看对社会的索取。D.成功的标志,不是对社会的索取,反而是对社会的贡献。5.从修辞的效果看,下面横线上所填的文字最好的一项是()

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作风浮躁的人是下不去,蹲不住的。即便是下去了,蹲住了,“身入”能“心入”吗?到头来。

A.还不是油锅里加水,看起来溶在一起,实际上油花还是浮在水面上。B.还不是葫芦掉进井里,看起来是下去了,实际上还是浮在水面上。C.还不是水中的月亮,看起来沉在水里,实际上还是高高挂在天空中。D.还不是井底的青蛙,看起来沉到了水底下,实际上它还能浮到睡眠上来。6.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⑴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 坚持不懈地努力, 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得事业的成功。

⑵ 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不可能勤奋地去探索和实践,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

A.只有 才 如果 就 因而 B.只要 就 果 就 也

C.如果 就 只要 就 因而 D.只有 才 即使 也 也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就此事件,我新华社 发表声明。

②她就是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

③他们两位素未谋面,还要请你 一下。④病人凌晨2点55分的 只有26次/分。A.受权 原型 引见 心率 B.授权 原形 引荐 心律 C.授权 原形 引见 心律 D.受权 原形 引荐 心率

8.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B.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C.他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又想报机电一体化专业,又想报计算机专业,总是见异思迁。

D.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还会遇到许多不熟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

B.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坐上了崭新的桌凳,心理都十分高兴。

C.参加校庆20周年的有同学、师生、家长1000余人。

D.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应当努力改进落后的工作方法。10.某公司在人才市场面试时,对应聘者提出:“你性格内向,恐怕不适合我们这个职业。”假设你是应聘者,怎样回答这个问题。选择恰当的一项是()

A.人总是有差异的。十个指头伸出来总是有长短的。我会在今后工作中取长补短的。

B.性格内向的人具有很强的内敛性,对自己的言行要比外向的人更负责。C.据说,内向的人往往有专心致志的品质,另外,我善于倾听,因为我感到应把发言的机会多多留给别人。

D.谁说我性格内向,你去问问我的同学、家长和老师,他们会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我”。

三、默写(4分)

1.《赤壁赋》中写“饮酒诵诗”的句子。

2.《师说》中表明老师职能的句子

四、翻译(4分)

1.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答: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答:

六、阅读《故都的秋》回答问题。(18分)

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⑵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⑶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⑷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

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又觉得,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 的地方。

⑸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⑹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⑺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⑻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⑼“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⑽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⑾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⑿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⒀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 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⒁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1.散文的文眼是显示文章神韵的关键。《故都的秋》的“文眼”是。(2 分)

2.作者的记忆中南、北方的秋景是如下九种:

①陶然亭的芦花 ②荔枝湾的残荷 ③廿四桥的明月 ④玉泉的夜月 ⑤钓鱼台的柳影 ⑥普陀山的凉雾 ⑦钱塘江的秋潮 ⑧潭柘寺的钟声 ⑨西山的虫唱

其中属于北方秋景的有,属于南方秋景有。(只填序号)

3.作者描绘 “清晨静观”图时,写到: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在描绘 “佳日秋果”时,写到“┅┅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作者为什么对秋景中的冷色情有独钟?

答:。(3分)

4.作者描绘北国秋景图是依据主客观因素来确定取舍的,作者写景的依据是()(3分,多选)A.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B.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C.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D.作家个人气质抑郁善感。

5.第⑿能概括本段意思的中心句是()(2分)

A.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C.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6.课文开头、结尾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答:。

7.将“深沉、细腻、落寞、清闲”四个词分别填入文中第四节空格处。(2分)

8.你对结尾一段是这样理解的?(2分)

答:。

七、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10分)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1.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B.小学而大遗 ..不敢稍逾越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下面句中画线部分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B.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撰长书以为贽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存在或用现象的是()A.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B.腰白玉之环 ..C.流辈甚称其贤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下面句中补充的成分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A.坐(于)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B.未有(诸生)问而(师)不告 C.撰长书以(之)为贽 D.(马生)辞甚畅达 5.下面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B.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C.岂他人之过哉 D.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八、写作(30分)

两匹马各拉一辆大车,前面的一匹走的很快,而后面的一匹常常停下来。于是人们就把后面一辆车上的货挪到前面一辆车上去。等到后面那辆车上的东西都搬完了,后面那匹马便轻快的前进,并且对前面那匹马说:“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干,人家越是折磨你。”

来到车马店的时候,主人说:“既然只用一匹马拉车,我养两匹马干吗?不如好好地喂养一匹,把另一匹宰掉,总还能得到一张皮吧。”于是他便这样做了。

这则材料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以“勤与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写不下写在反面)

参考答案

一、1.芟2.麾3.槊4.箧

二、1.苏轼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写景叙事 抒情说理

2.郁达夫 郁文 行散神不散

3.韩愈 退之 韩昌黎 古文运动 耻学于师 4.刘鹗 老残游记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三、1.D 2.D 3.A 4.C 5.B 6.B 7.A 8.B 9.D 10.C

四、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1.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

2.哀叹我们人生如此短促,羡慕长江却那样无穷无尽。

六、1.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北国之秋:①⑤④⑨⑧

南国之秋:③⑦⑥② 3.作者追求的是“清”“静” 的境界,内心深处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所以他笔下的秋景都以冷色为主。

4.ABCD 5.D 6.采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秋味”,更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念之情。

7.细腻,清闲,落寞,深沉 8.作者采用了强喻,将对北国之秋的喜爱之情渲染到了及至,夸张表明秋色胜于生命,是作家当时心灵的折射。

七、1.D 2.C 3.C 4.D 5.C

八、作文(略)

对口单招语文模拟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第一卷 74分

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轻佻(tiǎo)打烊(yàng)无稽之谈(jī)济济一堂(jǐ)B.驯顺(xùn)慰藉(jiâ)跌宕起伏(dàng)封妻荫子(yìn)C.拓片(tà)癖好(pǐ)引亢高鸣(hàng)垂涎三尺(xián)D.炮烙(páo)逶迤(yí)鳞次栉比(jiã)相濡以沫(rú)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变本加厉

轻举妄动

飞扬跋扈

星罗棋布 B.浮光掠影

锱铢必较

支离破碎

冠冕堂皇 C.不屑一顾

哙炙人口

恼羞成怒

同仇敌忾 D.破釜沉舟

震聋发聩

至高无尚

荒诞不经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摧山坼地(裂开)不暇(空闲)不经之谈(经常)B.另辟蹊径(小路)忖度(推测)强恬不舍(罗嗦)

C.遐思迩想(近)笃嗜(爱好)贻笑大方(有见识的内行人)D.变生肘腋(很近的地方)立仆(倒下)生杀予夺(让人活)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无意识记是初级的识记形式,它 没有目的,不使用任何方法。有意识记 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 有一定的任务,还使用一定的方法,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A.虽然 但也 则 不仅 而且 B.既 又 却 不仅 而且 C.不仅 而且 却 并且 又 D.既 也 则 不仅 而且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②大学时代,对人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③积极 人民革命运动的洪流。

④北京大学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成为 的著名高等学府。A.必需 印象 投身 享誉中外 B.必须 影响 投身 享誉中外 C.必须 印象 投生 名扬四海 D.必需 影响 投生 名扬四海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应灵活掌握,并应用于实践,如果食而不化,和书橱又有什么区别呢?

B.在淡泊名利的爱国知识分子眼中,反动政府许给的高官厚禄不名一钱。C.他每天傍晚茕茕孑立地站在路口,等待着女儿回到他的身边。

D.坐在飞机上,俯瞰苍茫大地,一条条河流萦回如带,一座座山峰摩肩接踵。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A.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B.今日所讲,专为现代有职业及现在正在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取何种态度。C.王昭君究竟埋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昭君墓?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感冒等诱发的。

B.看了英雄战士李向群的动人事迹,对我的启发和教育很大。

C.为了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的错误,我们及时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改进的措施。

D.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由衷地产生许多感激。9.填入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A.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了。B.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C.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D.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10.下列文学形象、作品、作者、国籍(时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玛蒂尔德---《项链》---莫泊桑-----英国

B.奥菲利娅------《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英国 C.周朴园------《雷雨》-------巴金-----现代

D.蒋干------《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三国 11.下列应用文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计划的主要特点是它的超前性和可行性。计划的写作要求是:注意协调、主次分明、随机应变。

B.便条是人们用于临时性事务的一种最简便的书信,而单据则要作为凭证。便条事后丢失不很碍事,单据则要保存,有时还要进行公证。

C.简报一般带有新闻性质,但其写法不同于新闻的结构,基本要求是:简、准、新、快,而且可以虚构。

D.合同具有合法性、合意性、计划性的特点,写作合同要掌握合法、合理、合格、完善、明确具体这五个方面。

12.下列新闻标题中语义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三个工厂的女工代表奋战在工业战线上的妇女发言,她们的讲话赢得了阵阵掌声。

13.下列各字,部首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古 吉 器 回

B.示 祭 祀 崇 C.垄 地 基 坷 D.盯 顶 钉 订

14.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边城》运用纯朴散文化的语言叙述故事,不以塑造人物和设计惊险情节取胜,而以描摹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淳朴的风俗民情见长。

B.《阿Q正传》通过精彩传神的心理描写,画出了阿Q的灵魂,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

C.《群英会蒋干中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这部分主要通过心理描写 刻画周瑜、蒋干。曹操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D.《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作者通过黛玉的行踪,借黛玉的所 见所闻所感对贾府的主要人物作了介绍。15.下列各句运用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对偶)B.我的笔墨又怎能更多地为他们的业绩生色?(反问)C.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借代)D.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人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比喻)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是你家母托我买的,你直接交给他老人家好了。

B.令郎不愧为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做事要认认真真。D.令媛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你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激您。

二、阅读题(三大题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一)当一代又一代的人,呼唤着理解与爱并且诉说着孤独与痛苦的时候,其实在这个充满误解的世界上,人类对森林的误解更是至深至久的。

直到本世纪中叶,仍然有不少人认为,森林只是让人砍伐取得木材,用之于建筑或造纸等行业的。林业和伐木之间是可以划等号的。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在历朝历代的政权 之后,无 不大兴土木营造宫殿,盛极一时的富丽奢华都是由森林中砍伐下的木材支撑的。修阿房宫,征召天下70万人,把蜀、楚、湘等地的参天大树砍伐一尽。杜牧 有赋叹道:“蜀山兀,阿房出。”

人类的文明史,相当一部分就是砍伐史。17.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替 秦始皇 B.延续 秦始皇 C.延续 周文王 D.更替 周武王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杜牧有赋叹道”,这句中的“赋”指《阿房宫赋》。

B.“蜀山兀,阿房出”的意思是:四川的山光秃秃了,阿房宫就建成了。C.“李杜诗篇万口传”一句中的“杜”即指杜牧。D.作者用杜牧语句来作为砍伐森林的证明。

19.下列属于分析阐述“人类的文明史,相当一部分就是砍伐史”这个说法的一项 是

A.修阿房宫时,征召了天下70万人,把蜀、楚、湘等地的参天大树砍伐一尽。B.历朝历代的政权无不大兴土木营造宫殿。

C.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中盛极一时的富丽奢华都是由森林中砍伐下的木材支撑的。

D.人类的文明产物中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野蛮砍伐森林基础上的。

20.下列对“人类对森林的误解更是至深至久的”这句话理解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类对森林的误解完全可以和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不相上下。B.“到本世纪中叶”“林业和伐木之间是可以划等号的”“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 等直接与“至深至久”相照应。

C.本语段第二、三段就是具体说明“人类对森林的误解更是至深至久的”。D.相对于人类对森林的误解,其他误解几乎不值一谈。

21.对“人类的文明史,相当一部分就是砍伐史”这句话含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是写森林中的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

B.这句话从历史的角度对人类破坏森林的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充满感情。它提 醒人们,人类

对大自然的掠夺应该停止了。

C.这句话富有哲理,从时间的角度写出了森林对人类以及其他动植物的庇护,暗示 森林是无法替

代的。

D.这句话从侧面写出了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二)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情乘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22.判断下列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②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A.比喻 B.夸张 C.借代 D.通感

2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赞宝玉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B.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偏僻情乘张。” C.他不顺从封建统治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

D.“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是正文反作,赞扬宝玉无须学习便才华横溢的才情及英俊潇洒的外表。

24.黛玉在回答贾母的“念何书”时说“只刚念了《四书》”,而回答宝玉的“可曾读书”时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造成这一行为的原因是()

A.两次回答的不同缘于黛玉年龄小,初来乍到过于紧张所致。

B.黛玉知道宝玉读书少,她不谈读书,而是说“认得几个字”是为了避免宝玉难堪。

C.因对贾母的亲近而诚实地回答,因初见宝玉而虚心的回答。

D.因为贾母的话“读什么书,不过认向个字罢了!”黛玉的改口正是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特征的反映。

(三)比我们年轻的,大概可以分作两种。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以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的女孩子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25.“比我们年轻的人”一句中“我们”是指()A.知识渊博的长者 B.地位显赫的高官

C.对年轻人缺乏传统美德深感痛心的人 D.惟我独尊,不肯承认他人的长处的人

26.从作者的角度看,下列人物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A.后生-小辈-长者-我们 B.后生-小辈-我们-长者 C.小辈-后生-长者-我们 D.小辈-后生-我们-长者

27.“我们”厌恨以至于嫉忌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的原因是()A.“我们”有渊博的知识,而年轻人却不尊重知识 B.“我们”年事已高,而年轻人却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 C.“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 D.年轻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28.对“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跟在他们后头,模仿年轻人的样子 B.跟在他们后头,虚心向年轻人请教

C.我们不能卖老,应当与年轻人相互取长补短

D.我们目前还不可以卖老,应该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

29.这节文字采用了类比的方法来说明道理,其中与“十八九岁女孩”不同类的是()

A.“和我们年龄相差得较多的小辈” B.“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 C.总能讨大人喜欢的小孩子 D.产生《伊索寓言》的古代

三.文言文

30.“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出自()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柳永《雨霖铃》 D.李清照《声声慢》 31.所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一项的是()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完璧归赵 劳苦功高 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秋毫无犯 指鹿为马 C.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D.刎颈之交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秋毫无犯

32.下列各句加点的字,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未可明昭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C.范增数目项王 D.沛公军霸上

3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无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4.下列各句与文章名对应正确的是(D)A.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六国论》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之战》 C.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向辞为——《赤壁之战》 D.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列传》 35.下面句中加点的“一”字作数词的一项是(C)A.冀幸君之一悟 B.俗之一改也

C.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6.下列各句中,没有名词作状语现象的一句是(A)A.竖子不足于谋 B.辇来于秦

C.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7.下列无通假字的一句是(B)A.举酒属客 B.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8.下列“师”的用法与“从而师之”的“师”相同的一项是(C)A.圣人无常师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孔子师郯子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3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属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A.大将军邓 奇其才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军惊而坏都舍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40.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D)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忌不自信 C.大王来何操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往往有得 41.下列特殊句式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C)A.我,子瑜友也 B.田横,齐之壮士耳

C.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D.此为长江之险令已与我共之矣。42.对“比亡秦之续耳”这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D)A.这些秦国逃亡的人去继续干吧!B.这是被灭亡的秦国的延续罢了。C.这些逃亡到秦国去的还连续不断啊。D.这是继续走已灭亡的秦国的老路罢了。4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

A.《六国论》的主旨是讽谏统治者勿施暴政,应“爱其人”。B.《张衡传》重点介绍了张衡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

C.《察今》的主旨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D.《病梅馆记》以梅花比喻天下人才,以文人画士喜欢病态梅花的“孤僻之隐”来影射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44.下列句子顺序正确的是(C)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⑤使秦爱六国之人,则逆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②③⑤⑥④① B.①④⑤②③⑥ C.①④②⑤③⑥ D.②⑤①④③⑥

45.下列说法没有错误的一项是(B)

A.《赤壁赋》中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之句,描述了三国时代周瑜英姿勃发的风貌

B.成语“刻舟求剑”出自《察今》,作者是左丘明 C.“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六日

D.“五经”指的是《诗》《书》《礼》《乐》《易》

第二卷(共76分)

一、简答题(5小题,共计10分)

“雅舍”之陈设,只当的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式旧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是张八仙桌,一边一把桌椅,两旁是两把桌椅夹一把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拒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1、以上语段出自哪位作者的哪篇文章?(2分)

2、文中所记的“雅舍”之“雅”体现在何处?你如何理解这种“雅”?(3分)

3、中国式旧家庭厅内陈设一般是怎样布置的?作者喜欢怎样的陈设?(2分)

4、从作者对“雅舍”的陈设安排上,可看出他怎样的处世态度?(3分)

二、口语交际(6分)

三个朋友郊游,迎面遇到一株苍劲的巨松,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站住了。这三个朋友一个是木材商,一个是植物家,一个是画家,他们面对这株松树怎么说呢?请拟出三个人的话,要求 符合每个人特定的身份。

木材商说:

植物学家说:

画家说:

三、小作文(10分)

有位作家在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中写道:

有年春天,家里孵小鸡,我天天盼着小鸡早点出世。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有一个蛋出现了一 个小小的洞。不久,那个洞变大了一点,里面露出了小鸡的光光的脑袋,小鸡在蛋壳里拼命 地挣扎着。见此情景,我想,小鸡这么小,蛋壳那么硬,它什么时候才出得来呢?它能出得来吗?我帮它一下吧,于是拿来一根棍子,照着那个阻止小鸡出来的蛋壳敲去,一下,两下,蛋壳破了,但蛋壳破裂的边缘把小鸡的身子弄破了,光光的身子上渗出了星星点点的鲜血。小鸡挣扎了很久,却怎么也站不起来„„

小鸡后来怎么样了?请你展开合理想象,从这只小鸡的角度,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对此进行 描述,不超过250字。

四、大作文(50分)

古今中外一切成功者,没有一个不是“伟大的读书者”。马克思仅为写《资本论》就细读了1500种书籍。顾炎武11岁就读完《资治通鉴》,到40多岁,家乡昆山已找不到他没读过的书了,留下“昆山无书”的美谈,这才有著名的《日知录》问世„„你喜欢读书吗?就你有关读书方面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思、所感,写一篇以“读书”的话题的文章。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第一卷

一、选择题

1.B 2.B 3.A 4.D 5.B 6.A 7.C 8.C 9.D 10.B 11.C 12.B 13.C 14.C 15.D 16.B

二、阅读题

17.A 18.C 19.D 20.A 21.B 22.C 23.D 24.D

25.D 26.D 27.C 28.A 29.B

三、文言文

30.B 31.C 32.A 33.D 34.D 35.C 36.A 37.B 38.C 39.A 40.D 41.C 42.D 43.A 44.C 45.B

第二卷

一、简答题

1.本语段出自梁实秋的《雅舍》

2.文中所记的“雅舍”之“雅”体现在陈设简朴。陈设简朴与作者可读可写可睡即安的心意正相契合,所以“雅”不在客观,而在主客观的统一。

3.中国式旧家庭正厅布置一般是: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是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桌椅,两旁是两把桌椅夹一把茶几。作者认为陈设摆放要有“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

4.对“雅舍”的陈设安排,表现了作者坚守独立人格,不攀附权贵,不随意从俗的处世态度。

二、略

三、略

四、略

高二生物期终工作小结范文 篇2

周四期终考试,意味着这学年的结束。

回头看看这一年的得与失,平心而论,我内心里是忐忑的。

本想到了高二,能把基础夯实,可是在班级管理和教学教育方法的实践与创新上,我没能兼顾好。甚至可以用失败来形容。

虽然我一直在强调基础,但是我偏偏在基础知识这一块没能走出来。学生的配合也远远不够。实际上,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恰恰是基础性知识掌握得太差。很多东西都没能理解,一遍遍吃夹生饭。我用多媒体通过典型试题来讲解,都收效甚微。课堂教学 的反应上,只有几个成绩好的能跟得上。其他大多数,对于分子和细胞的内容都还没有搞得清楚。自习课,更是没有一丝的意义。一学期下来,也没有几个学生来问问题。

当然,在教育教学的精力投入上,我也远没有以前下功夫大。

结婚后,跟结婚前,显然不大一样。还有其他事情要去做。但是每堂课我都会集中三十分钟把要处理的重点安排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看个人的主观能动X##B。

在生物教学上,有几个大腕。我十分的崇拜他们的。有时感觉自己奋斗十年也未必能达到他们的境界。但是很欣慰的是,我还能够见贤思齐。努力吧。

高二历史期终考试卷 篇3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B(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变幻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讳莫如深:紧紧隐瞒。不值一提:不值得提起,形容事情很轻微或者不重要。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2.C(C项使用比拟手法。A项使用借代手法。B项使用比喻和借代手法。D项使用借代手法)3.C(“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唐人的古诗则……” ②⑤句联系密切,排除A选项。根据标点符号和结尾,可以判断②⑤应放最后,排除B选项。选项④中“少受时空限制”对应着①中“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所以①④排在一起,故选C)

4.B(A项中“家父”指自己的父亲。C项“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形容生命垂危,用在这个语境中过于夸大,让看留言的人不安。D项“人固有一死”不合适。在老年人面前忌讳提到死亡,并且“死”与这个演出成功的欢乐氛围极不相称)

5.D(画面上,人在屋内安然地看书或作画,屋外流水潺潺,白云悠悠,云水飘渺,辽阔旷远。人虽不观景,而人与景契合无间,各自逍遥,正符合诗中云常来往而人不送迎之意。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高瞻远瞩,意境高远。B.“寂寞”“空”,表达的是深深的愁绪,鸟去山空,又有离别之意,与画面之安居不符。C.虽然“笑”和“知心”是积极的情感,但“聊”和“自”暗示出知心而能乐我者唯有西山云草,整体意境仍是孤独的,与画面上人与山景离而有合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18分)6.C(病:担心,忧虑)

7.B(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8.⑴(4分)(她)督促三个儿子读书,有了疑难问题,就拿笔记录下来,等到伯伯叔叔们来得时候向他们询问。(“课”“俟”“质”各1分,句意1分)⑵(4分)有接济自己的亲戚族人,一文钱一粒米都用簿册记下来,说“将来不能不报答他们。”(“周恤”“泉”“簿”“他日”各1分)

9.(4分)重视子女教育;勤俭持家;知恩图报;孝顺长辈。(1点1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6分)(1)通过写梓州地外僻远、地势艰险(2分),感慨仕途艰难,羁旅漂泊(2分)(2)阴云密布之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伤压抑。(2分)11.(5分)直抒胸臆,想象(2分),写自己三年来一直抑制着思乡之泪,即将进入新的一年恐怕再也抑制不住了,写出对家乡的强烈思念之情和思归而不得的愁苦无奈(2分),和首联形成首尾呼应。(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⑴江天一色无纤尘⑵危樯独夜舟⑶古来圣贤皆寂寞⑷玉箸应啼别离后⑸小楼吹彻玉笙寒⑹飞云冉冉蘅皋暮⑺莫道不销魂⑻笑谈渴饮匈奴血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3.(4分)①内容上:写生活中工人将钉子钉入树干却无法拔出,暗含作者对这种行为的不满;(2分)②结构上:照应标题,自然引出下文对这种行为的看法,为文末抒发同情大地的痛楚做铺垫。(2分)14.(4分)①钉子被工人钉入树干、被居民钉入墙壁;②螺丝钉借助螺丝刀进入木板;③树木生长于大地;④建筑矗立于地面;⑤钉子、植物根刺进入脚底。⑥人执着于一项工作。(每点1分,答满4点即可)

15.(6分)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衬托(或类比)和短句,②表现木匠工作的细致、对榫卯组合技术的娴熟;③表达了木匠工作后的轻松、对自己技艺的自得以及作者对木匠技艺的赞赏。(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手法答“反衬,用请来的木匠木工技艺的娴熟反衬生活中的木匠技艺的荒疏”给1分)

16.(6分)①通过评述现代木匠用钉子替代榫卯结构的现象,表达对传统手工技艺没落的伤感。②通过对树木疼痛的感同身受的描写,表达对自然遭受人类伤害行为的同情,和人类破坏自然的不满。③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们身心不一的表现,表达作者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和回归生命本身的反省与思考。(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17.(6分)首先,由美国高中生穿旗袍的照片,引发对文化交流的思考;其次,以旗袍的演变和西服的引入为例,分析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必然性;最后,表明观点:应保持宽容开放心态,在交流互动中最大程度的展现文化魅力。(每点2分)

18.(6分)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体现在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文化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表达甚至演变才会不断发展;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中华文化,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有魅力。(每点2分)

19.(6分)①固执和封闭会带来落后和衰败;②当今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现实需要文化走出去。

③文化的交流碰撞往往会催生令人惊喜的作品。④在交流和碰撞中,文化魅力才能得到最大的彰显。(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七、作文(70分)20.参考立意:

(1)人生应坚持追求完美。

(2)人生太过完美,有时也是一种缺憾。(3)人生是不完美的,缺憾有时也是一种美。(4)人生是不完美的,我们要坦然接受。(5)人生就是一个由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的祖母白孺人,二十二岁嫁给了我的祖父张政諴。祖父才能出众且好学,通晓六艺和诸子百家之书。他的父亲张文复让他到北方学习,在顺天参加乡试。不久生了病,在京城去世了。报丧的通知送到家中,白孺人悲伤得昏了过去。当时张文复七十一岁,呼喊道:“天啊,儿子和媳妇一起死了吗?”过了一会,白孺人苏醒过来,张文复说:“我老啦,孩子们都还年幼,你会死吗?”白孺人哭泣着说:“不敢。”第二年,张文复生了重病,等到病情危急的时候,看着白孺人哭泣着说:“我快要死啦,孩子们和你相依为命,你活着一天,孩子们也就活着一天啊。”过了好一会儿,叹息道:“家里太贫穷了,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我死了,你能活下去吗?”白孺人哭泣着回答道:“我生死都和孩子们一起。”张文复于是就去世了。

当时白孺人有三个儿子,叫思楷、蟾宾、瑞斗。(她)督促三个儿子读书,有了疑难问题,就拿笔记录下来,等到伯伯叔叔们来得时候向他们询问。有人说白孺人家贫穷到了极点,如果让儿子从事其他的事情,可以养家糊口;现在让他们读书,书未读成就饿死了。白孺人说:“从我的公公往上数五代都是读书人,我的丈夫也是读书人,到了我的儿子辈家族的学习遗风断绝,我死后无法去见公公。”最终让儿子们学习。张文复有个弟弟叫衍黄,年龄大了,在家中教学,可怜几个孙辈的孩子,常常教他们学习。曾经对白孺人说:“你的儿子可以造就,我想要严厉地督促他们,但想到他们饿着肚子,又不忍心了。”白孺人感谢道:“有幸让您督促他们,饿着肚子又有什么忧虑的呢?”

自从张文复去世后,白孺人带领两个女儿织布来谋生。十几年间,家中平常不吃两顿饭。只有在节日和家中先人忌日的时候,才备办一些食物来祭祀。有接济自己的亲戚族人,一文钱一粒米都用簿册记下来,说“将来不能不报答他们。”张政諴在京城去世,内阁中书许宏声替他料理丧事。张文复的丧事是由张衍黄料理的。白孺人特别感动,说:“我的子孙后代们不要忘了这些大恩大德。”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分析 篇4

成绩不理想原因:

主观原因:基础知识部分的题得分率不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夯实不够,不会活学活用; 太多学生没有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差。

客观原因:命题不规范,题目与课本课标脱节明显,偏题怪题多;评分标准琐碎。整改措施:

一、老师方面:

1、加强集体备课,群策群力,取长补短。

2、加强教学五环节,扎扎实实抓基础,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3、科学安排每一节课,力求精细化。

4、各科老师密切配合,协调作业量,避免各自为战。

二、学生方面:

1、进行理想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萌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做到勤学、会学、巧学。

3、引导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4、加强记忆,多看课本,多背基础知识。

高二历史期终考试卷 篇5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B(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变幻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讳莫如深:紧紧隐瞒。不值一提:不值得提起,形容事情很轻微或者不重要。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2.C(C项使用比拟手法。A项使用借代手法。B项使用比喻和借代手法。D项使用借代手法)3.C(“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唐人的古诗则……” ②⑤句联系密切,排除A选项。根据标点符号和结尾,可以判断②⑤应放最后,排除B选项。选项④中“少受时空限制”对应着①中“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所以①④排在一起,故选C)

4.B(A项中“家父”指自己的父亲。C项“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形容生命垂危,用在这个语境中过于夸大,让看留言的人不安。D项“人固有一死”不合适。在老年人面前忌讳提到死亡,并且“死”与这个演出成功的欢乐氛围极不相称)

5.D(画面上,人在屋内安然地看书或作画,屋外流水潺潺,白云悠悠,云水飘渺,辽阔旷远。人虽不观景,而人与景契合无间,各自逍遥,正符合诗中云常来往而人不送迎之意。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高瞻远瞩,意境高远。B.“寂寞”“空”,表达的是深深的愁绪,鸟去山空,又有离别之意,与画面之安居不符。C.虽然“笑”和“知心”是积极的情感,但“聊”和“自”暗示出知心而能乐我者唯有西山云草,整体意境仍是孤独的,与画面上人与山景离而有合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18分)6.C(病:担心,忧虑)

7.B(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8.⑴(4分)(她)督促三个儿子读书,有了疑难问题,就拿笔记录下来,等到伯伯叔叔们来得时候向他们询问。(“课”“俟”“质”各1分,句意1分)⑵(4分)有接济自己的亲戚族人,一文钱一粒米都用簿册记下来,说“将来不能不报答他们。”(“周恤”“泉”“簿”“他日”各1分)

9.(4分)重视子女教育;勤俭持家;知恩图报;孝顺长辈。(1点1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6分)(1)通过写梓州地外僻远、地势艰险(2分),感慨仕途艰难,羁旅漂泊(2分)(2)阴云密布之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伤压抑。(2分)11.(5分)直抒胸臆,想象(2分),写自己三年来一直抑制着思乡之泪,即将进入新的一年恐怕再也抑制不住了,写出对家乡的强烈思念之情和思归而不得的愁苦无奈(2分),和首联形成首尾呼应。(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⑴江天一色无纤尘⑵危樯独夜舟⑶古来圣贤皆寂寞⑷玉箸应啼别离后⑸小楼吹彻玉笙寒⑹飞云冉冉蘅皋暮⑺莫道不销魂⑻笑谈渴饮匈奴血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3.(4分)①内容上:写生活中工人将钉子钉入树干却无法拔出,暗含作者对这种行为的不满;(2分)②结构上:照应标题,自然引出下文对这种行为的看法,为文末抒发同情大地的痛楚做铺垫。(2分)14.(4分)①钉子被工人钉入树干、被居民钉入墙壁;②螺丝钉借助螺丝刀进入木板;③树木生长于大地;④建筑矗立于地面;⑤钉子、植物根刺进入脚底。⑥人执着于一项工作。(每点1分,答满4点即可)

15.(6分)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衬托(或类比)和短句,②表现木匠工作的细致、对榫卯组合技术的娴熟;③表达了木匠工作后的轻松、对自己技艺的自得以及作者对木匠技艺的赞赏。(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手法答“反衬,用请来的木匠木工技艺的娴熟反衬生活中的木匠技艺的荒疏”给1分)

16.(6分)①通过评述现代木匠用钉子替代榫卯结构的现象,表达对传统手工技艺没落的伤感。②通过对树木疼痛的感同身受的描写,表达对自然遭受人类伤害行为的同情,和人类破坏自然的不满。③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们身心不一的表现,表达作者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和回归生命本身的反省与思考。(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17.(6分)首先,由美国高中生穿旗袍的照片,引发对文化交流的思考;其次,以旗袍的演变和西服的引入为例,分析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必然性;最后,表明观点:应保持宽容开放心态,在交流互动中最大程度的展现文化魅力。(每点2分)

18.(6分)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体现在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文化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表达甚至演变才会不断发展;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中华文化,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有魅力。(每点2分)

19.(6分)①固执和封闭会带来落后和衰败;②当今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现实需要文化走出去。

③文化的交流碰撞往往会催生令人惊喜的作品。④在交流和碰撞中,文化魅力才能得到最大的彰显。(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七、作文(70分)20.参考立意:

(1)人生应坚持追求完美。

(2)人生太过完美,有时也是一种缺憾。(3)人生是不完美的,缺憾有时也是一种美。(4)人生是不完美的,我们要坦然接受。(5)人生就是一个由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的祖母白孺人,二十二岁嫁给了我的祖父张政諴。祖父才能出众且好学,通晓六艺和诸子百家之书。他的父亲张文复让他到北方学习,在顺天参加乡试。不久生了病,在京城去世了。报丧的通知送到家中,白孺人悲伤得昏了过去。当时张文复七十一岁,呼喊道:“天啊,儿子和媳妇一起死了吗?”过了一会,白孺人苏醒过来,张文复说:“我老啦,孩子们都还年幼,你会死吗?”白孺人哭泣着说:“不敢。”第二年,张文复生了重病,等到病情危急的时候,看着白孺人哭泣着说:“我快要死啦,孩子们和你相依为命,你活着一天,孩子们也就活着一天啊。”过了好一会儿,叹息道:“家里太贫穷了,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我死了,你能活下去吗?”白孺人哭泣着回答道:“我生死都和孩子们一起。”张文复于是就去世了。

当时白孺人有三个儿子,叫思楷、蟾宾、瑞斗。(她)督促三个儿子读书,有了疑难问题,就拿笔记录下来,等到伯伯叔叔们来得时候向他们询问。有人说白孺人家贫穷到了极点,如果让儿子从事其他的事情,可以养家糊口;现在让他们读书,书未读成就饿死了。白孺人说:“从我的公公往上数五代都是读书人,我的丈夫也是读书人,到了我的儿子辈家族的学习遗风断绝,我死后无法去见公公。”最终让儿子们学习。张文复有个弟弟叫衍黄,年龄大了,在家中教学,可怜几个孙辈的孩子,常常教他们学习。曾经对白孺人说:“你的儿子可以造就,我想要严厉地督促他们,但想到他们饿着肚子,又不忍心了。”白孺人感谢道:“有幸让您督促他们,饿着肚子又有什么忧虑的呢?”

自从张文复去世后,白孺人带领两个女儿织布来谋生。十几年间,家中平常不吃两顿饭。只有在节日和家中先人忌日的时候,才备办一些食物来祭祀。有接济自己的亲戚族人,一文钱一粒米都用簿册记下来,说“将来不能不报答他们。”张政諴在京城去世,内阁中书许宏声替他料理丧事。张文复的丧事是由张衍黄料理的。白孺人特别感动,说:“我的子孙后代们不要忘了这些大恩大德。”

上一篇:采购管理与全球供应链下一篇:干部个人报告事项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