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文化产业

2024-06-11

民族文化文化产业(精选8篇)

民族文化文化产业 篇1

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关于对外省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的考察和思考

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从外省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着,我们必须要加强文化建设:要树立新的全面发展观;要加强领导,科学规划;要选准突破口,坚持体制创新.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制定完善的经济政策,坚持产业意识和效益意识,高起点高标准发展文化产业.

作 者:刘亚政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长春,130051刊 名:长白学刊 PKU英文刊名:CHANGBAI JOURNAL年,卷(期):“”(1)分类号:G0 F12关键词:先进文化 文化建设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文化产业 篇2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集聚,历史文化,资源禀赋,FE模型

近几年,产业集聚成为文化产业研究的新趋向。 现有的文献资料虽然涉及到全国不同省份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 但有关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相关影响还鲜有研究。 因此,本文选择文化产业增加值、 集聚效应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作为主要研究指标,采用1996-2009年全国30个省市文化产业相关数据,试图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对文化产业增加值会产生什么作用?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是否更快?

一、文献综述

Marshall[1]提出产业集聚的概念,并从外部规模经济的角度探讨企业集聚原因。 随后,西方以及我国很多学者都对产业集聚的定义和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1,并对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实证测量 。 外国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Barnatt等[2]通过建立维度分析框架, 研究发现莱比锡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是文化公司自发形成的, 而不是政府政策的结果;Baldwin[3], Martin和Martin[4]将资本要素引入产业集聚和增长的分析模型,实证研究人力资本、实物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 基于研究侧重点的不同,我国已有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基于模型对某地区或者某个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实证测算; 二是分析产业集聚对其他经济指标的促进作用;三是剖析促进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2。

二、模型的建立

(一)变量设定

根据传统经济地理理论、 新经济地理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 除了本文预计研究的产业集聚水平和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外, 还加入了人力资源要素和环境要素的影响。 因此,本文主要的研究变量和指标如下:

1.value-added表示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在各种指标中我们选取了各地区文化产业年增加值与同期全国文化产业年增加值的比值, 有效避免了单位根不稳定等问题。

2.quotient表示各地区文化产业集聚水平 。 目前常用来测量产业集聚水平的方法有:行业集中度、区位熵、H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等,根据可获得的数据类型, 本文选取区位熵来衡量全国各地区文化产业的集聚水平。区位熵由Chorley和Haggett[5]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 用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 是指一个地区某一部门产值在本地区的比重与全国同一部门产值在全国的比重之比, 计算公式为:

其中,quotientij表示地区i的文化产业区位熵,yij表示地区i的文化产业年增加值,yi表示地区i的GDP, yj表示全国文化产业年增加值,y表示全国GDP。

3.education表示地区教育水平 ,反映人力资源要素的影响。 由于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选取各地区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占同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数比值作为衡量指标。

4.policy表示地区政府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反映环境要素的影响。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各地区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作为衡量指标。

5.history表示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的丰富性 , 这是本文设定的一个虚拟变量。 根据黄永兴和徐鹏[6]研究的思想方法,选取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回归,将主成分得分大于0的省份归为文化资源禀赋优势省份。 本文归为历史文化资源相对更丰富的省份有:北京、山东、浙江、 江苏、山西、陕西、河南、云南、甘肃、四川,将把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省份虚拟变量的取值设为1,其余省份虚拟变量的取值则设为0。

6.hisquo表示quotient与history的交叉项 。 由于history是一个虚拟变量 , 如果后期涉及固定效应模型,本身就含有虚拟项,模型中无法加入history指标, 特建立此项变量保证对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经济指标的研究。

(二)计量模型

根据上文中对主要研究变量指标的选择和研究, 本文将计量模型设定为以下形式, 以探讨文化产业集聚和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不考虑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影响因素时, 构建计量经济模型一:

其中,i,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α0表示截距项,α1,α2,α3分别表示各经济指标的待估计系数,μit表示误差项。

考虑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影响因素时, 构建计量经济模型二:

其中,i,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β0表示截距项,β1, β2,β3,β4,β5分别表示各经济指标的待估计系数,uit表示误差项。

(三)数据选取

在保证实际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有效性的前提下,本文选取了30个省市(27个省份及3个直辖市)作为分析样本。 数据的主要来源为 《中国统计年鉴》 1997 ~2010年版 , 《 中国文化 文物统计 年鉴 》1997 ~ 2010年版。 表1列出研究中主要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三、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使用的面板数据截面维度为30、 时间维度为14,有三种模型可供选择: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FE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RE模型)。 首先利用似然比检验(likelihood ratio, LR)确定采用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再利用豪斯曼检验(Hausman test) 确定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 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和表3。

根据表2和表3的结果,LR检验中F统计量分别为37.099313、44.327900,显然都大于1%的显著性水平, 拒绝原假设,选用固定效应模型。 Hausman检验中卡方统计量分别为14.878621、21.237314, 也显然都大于1%的显著性水平, 拒绝原假设, 选用固定效应模型。 因此,我们认为比较稳妥的做法是采用FE模型进行行回回归归,,具具体体结结果果如如表表44所所示示。 。

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发现:

第一, 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变量Quotient无论在模型一还是模型二中的p值都为0.0000, 这显示了文化产业集聚程度对文化产业产值影响的显著性。模型一中,Quotient前的系数估计为0.017778,意味着文化产业区位熵每提高0.01,其增加值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就会约提高0.018%。 模型二中 ,Quotient前的系数 估计为0.013416, 意味着文化产业区位熵每提高0.01, 其增加值占全 国文化产 业增加值 的比例就 会约提高0.013%。 由数据的描述统计量可以看到,value-added的取值范围从0.0015到0.1942,因此0.018%和0.013% 都是较大的增幅。

第二, 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对文化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模型二中看到,变量Hisquo前的估计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 且Hisquo前的系数估计为0.025486,大于Quotient前的系数0.013416,说明历史文化资源禀赋这一因素加入之后, 对文化产业产值产生了正向的影响作用。

第三, 历史文化资源禀赋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模型二是在模型一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历史文化资源禀赋这一变量, 由于采用的是FE模型 , 故以Hisquo来衡量 。 表4显示 , 模型一的R2为0.868367, 模型二的R2提高到0.892650, 说明加入变量Hisquo后的模型解释力度加大 。 同时 ,F统计量也由79.78073增加到97.26381, 说明模型二的模拟精确度更高 。

四、结论与政策涵义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1996-2009年中国30个省市(27个省和3个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方法探究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和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 研究发现,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和历史文化资源禀赋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往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在本文研究中得到证实, 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不可或缺。

上述研究结论对制定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有所启示:

第一,进一步提高各地区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园区和创意基地等形式带动地区文化相关企业的入驻, 增加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的地区,充分发挥其优势。 北京、山东、浙江、江苏、山西、陕西、 河南、云南、甘肃、四川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和发展本地区遗留和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将文化资源产业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该地区, 促进该地区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可以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条件下开发旅游景观等等。

文化产业化,不如产业文化化 篇3

作为一个西方工业化的后来者,意大利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的世界名牌?答案很简单:这个国家的企业把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完美地融合进工业品中。

意大利的真正竞争力

当你走过罗马的西班牙台阶和梵蒂冈圣保罗大教堂、佛罗伦萨的乌菲奇博物馆和圣母百花大教堂、米兰的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和斯卡拉歌剧院,可以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对这个国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无所不在的影响。意大利人虽然吃着祖宗饭,但却不仅仅是在依赖文物古迹的门票和纪念品。他们继承的是祖辈对美的崇拜以及接受美学浸润和训练后诞生的技能——设计和制造。在传统的文化积淀下,所衍生出的对流行文化的驾驭和把握,便是众多名牌诞生于意大利的逻辑。

在米兰,我们一行人曾被盛情邀请去参观意大利著名的家具生产聚集地。长途跋涉之后,主人首先带我们去一家乡间的餐馆吃饭。进入外观古朴陈旧的小楼,里面的陈设也是普通的乡居风格,但铺上桌布,摆上餐具之后,餐厅里的氛围就完全改观了。虽然,这家餐厅,本质上就是“农家乐”,由一家人经营,餐厅就设在家里。但其在乡野风格的下面埋藏的精致和美观,北京的农家乐完全不可与之同日而语。席间,家具商自豪地告诉我们,意大利的产业看似由服装、家具、珠宝、汽车等领域构成,但其真正贩卖的是意大利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意大利制造的真正竞争力。

如今,曾经风靡一时的意大利电影早已风光不再,但意大利产品和意大利生活方式却横扫全球。也就是说,意大利的文化产业化并没有多大起色,但意大利的产业文化化却很成功。

美国文化产业化不可复制

从全球范围看,真正把文化产业做成支柱产业的恐怕只有美国。韩国和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虽然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很难与美国的文化产业抗衡。

近些年来火遍全球的电影《功夫熊猫》《贫民区的百万富翁》《里约热内卢》的故事发生地和主要文化元素虽然分别来自中国、印度和巴西,但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文化的产物。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只有美国的电影是以全世界为市场的。除美国之外,所有国家的电影都是首先面向国内的。

美国主流文化之所以占据全球统治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在各大学推广原创性的研究;将公共资金的使用权力下放;倡导人才流动以发挥其能量;对艺术家高度信任;包容少数民族灿烂文化,以及用美国方式捍卫多元文化。显然,美国主流文化产业的胜利,不能仅仅解释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经济转型的自然结果,而是美国价值观、社会制度、教育甚至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的综合性胜利。曾经在工业革命中一直处于先导地位的欧洲,由于其文化的过度分割化而难以产生主流文化的合力,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也就是说,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产业化是很难效仿美国的。我曾经向一位文化产业的著名专家打听:中国的哪一项文化产业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他摇摇头说:一个也没有。这其实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在中国,不要说文化的产业化在短期内很难走向世界,即使在国内,形成真正的支柱产业也很难。虽然政府大力扶持,但从动漫等产业的发展路径来看,大量的补贴所生产的大多是连制作人都未必认真看过的“垃圾”。

设立首席文化官

从当下企业的发展路径来看,传统产业的文化化要比文化产业化有着更现实的意义。产业文化化源自对产品和企业从文化角度的思考。宝洁公司前首席执行官雷富礼对公司的改造就是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案例。2000年雷富礼上任时,宝洁公司正变得自满而迟钝,他希望彻底改造宝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他说:“速度和灵活比体重重要得多。”他孤身一人来到委内瑞拉一个生活窘迫的家庭,《华尔街日报》是这样报道的:“在女主人墙皮脱落的厨房里,雷富礼整整坐了一个小时,倾听这位母亲的讲述。女主人拿出31瓶面霜、乳液、洗发水和香水摊在桌布上。雷富礼悟出的道理是:这是她的乐趣。”雷富礼对记者说:“这些面霜和乳液并不在于我们自己说它是什么,关键在于用户说它是什么。如果她把它们看做是娱乐品,我们就一定也要把它们视做娱乐品,化妆品是一种流行文化。”雷富礼在任宝洁首席执行官的时候,显然同时也是宝洁的首席文化官——透过消费者的生活和文化去了解他们,这正是首席文化官的角色。如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恰好也是一位“首席文化官”,那么这家公司便可以拥有这样一种能力,真正了解文化并因此把握消费者需求。

红星美凯龙董事长车建新曾经写过一篇评论文章,他认为:乔布斯的苹果其实就是把握和顺应了流行文化的结果。在其近些年的经营实践中一直强调家居产品经营的文化化,通过卖场设计、营销策略强化,为消费者制造文化氛围,使红星美凯龙在同业的竞争中占了上风。

“现在需要的是一些拥有强大识别能力的人,这来自那些受过良好的自由主义艺术教育或者工程教育的人。这些人掌握了多种多样的解释框架,他们拥有强大的调查能力并富有穿透力的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不懂流行文化就不要谈创新》一书的作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格兰特·麦克拉肯这样写道。

在麦克拉肯看来,企业应当设立首席文化官。显然在绝大多数的快速消费品制造或者服务的公司中,市场总监和营销总监不符合这样的要求,首席文化官必须是一个站在CEO角度思考企业未来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位策划高手或者营销能人。而像乔布斯之于苹果那样,这个人通常就应当是CEO本人。

责任编辑:焦晶

文化产业群众文化论文 篇4

一、释放生活压力,团结人民群众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之下,人们迫切需要通过某种社会组织活进行一定的社会娱乐和交际活动,以释放长期淤积的生活压力和负面情绪。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方面就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生活,而群众文化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娱乐和交流功能,其对艺术形式的要求不高,所以各种工作和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够参与,让他们在充分体会了文化权益的同时也丰富了文化生活,派遣了内心烦扰。所以,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之后,我们还应积极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活动中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实现自我教育。另一方面,社会科技发展的不断深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地通过线上方式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直面沟通越来越少,这使得感情逐渐变淡,从某种程度上讲加速了人的分化。群众文化属于一种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它能够将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们主动聚在一起,而节日聚会、婚姻典礼、宗教仪式、民俗活动等都属于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更体现了其老少咸宜的.特点,因而能够很好地起到凝聚社会成员的强大作用,这是其他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可见,强化群众文化工作不但可以使人们真正体会到快乐和幸福,还能增强社会团结的力量,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繁荣文化产业,塑造文化名片

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程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由于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生产活动的主向标,所以文化产业的生产深受社会群众文化消费趋势的影响,而积极有效的群众文化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大众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还能够进一步刺激文化消费水平。要想提高社会文化建设水平,仅仅依靠一些高雅文化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由于使用范围广泛以及表现内容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大众的喜欢,成为了主要的文化力量。因此,要促进大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新天地,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情趣的逐渐提高,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加强了对自身文化形象的塑造。塑造出文化形象成为了城市、民族的“名片”或“符号”,甚至成为这个城市、民族的象征。而大部分的群体文化都有符合自身文化特点的符号作为群体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象征,群众文化在塑造本地、本民族文化形象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因而某个地区如果想要在社会中塑造一定的积极印象,首先就应该要提高对群众文化重视程度,促进传统群众文化与现代群众文化相结合,在沿袭传统群众文化的基础上组织新的文化形式、开展新的文化活动,从而开发和创建新的优质文化,以群众文化的构建来强化群众文化在社会文化的功能性,以文化来带领地区发展,塑造文化名片。

三、结语

企业文化与文化产业必读书目 篇5

企业文化与文化产业方向研究生必读书目

一、基本的管理学著作:

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

卢大振,《世界管理学名著导读手册》,中国城市出版社。

丹尼尔·A·雷恩,孙健敏等翻译,《管理思想史(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菲利浦·科特勒,《市场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 或《营销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

享利·明茨伯格(美),《战略历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第7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雷蒙德.A.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企业文化与文化产业著作:

刘光明,《企业文化世界名著导读》,广东经济出版社

苏勇,《中国企业文化的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中国发展出版社

刘光明,《企业文化》(第五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王璞,《企业文化咨询实务》,中信出版社

理查德•帕斯卡尔、安东尼•阿索斯,《日本企业管理艺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机械工业出版社 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中国友谊出版社

约翰·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迈克尔·茨维尔,《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华夏出版社

阿伦·肯尼迪,《西方企业文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机械工业出版社

汤姆·彼得斯,《追求卓越》,中信出版社

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特伦斯·E·迪尔,艾伦·A·肯尼迪,《新企业文化——重获工作场所的活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S·卡梅隆, 罗伯特·E·奎因,《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特伦斯·E·迪尔,《价值观管理:21世纪企业生存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中信出版社

三、企业历史与自传

吴晓波,《大败局》(1、2),浙江人民出版社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信出版社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中信出版社

斯隆,《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华夏出版社

杰克·韦尔奇,《杰克·韦尔奇自传》,中信出版社

郭士纳,《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信出版社

四、文化产业基本书目

詹姆斯·海尔布伦等,《艺术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理查德·弗罗里达,《创意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杰明·M·康佩恩等,《谁拥有媒体?——大众传媒业的竞争与集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约翰·约翰逊等,《杂志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菲利普·科特勒等,《票房营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华夏出版社。

五、深入阅读的管理学著作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科学管理原理》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马克思·韦伯,《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

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

切斯特·巴纳德,《组织与管理》

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埃尔顿·梅奥,《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或翻译为《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

梅奥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

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

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管理决策新科学》,《《组织》》

弗鲁姆,《管理决策新论》

欧内斯特·戴尔,《伟大的组织者》

伦西斯·利克特《管理的新模式》

弗雷德·菲德勒《让工作适合管理者》

斯坦利·E·西肖尔,《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再论如何激励员工》,《工作与人性》

弗里蒙特·卡斯特,《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

亨利·明茨伯格,《经理工作的性质》

亨利.明茨伯格,《公司战略计划大败局的分析》

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公司的概念》,《不连续的年代》,《工业人的未来》,《新社会——对工业秩序的新革命》,《二十一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旁观者》

哈罗德·孔茨,《管理学》,《管理论的丛林》,《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

爱德华兹·戴明,《转危为安》

汤姆·彼得斯,《乱中取胜》,《志在成功》

沃伦·本尼斯《领导者:成功谋略》

罗莎贝丝·摩丝·坎特,《巨人学舞》

查尔斯.萨维奇,《第五代管理》

迈克尔·汉默,《企业再造》

迈克尔.哈默,《企业行动纲领》

詹姆斯.钱匹《企业X再造》

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匹《改革公司——企业改革的宣言书》

詹姆斯·柯林斯《基业长青》

吉姆.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

戴维·麦克利兰《渴求成就》

戴维·麦克利兰《权力的两面性》

诺斯古德·帕金森《帕金森定律》

京特·沃厄《普通企业管理学》

亨利·艾伯斯《现代管理原理》

埃尔伍德·斯潘赛·伯法,《生产管理基础》

亨利·西斯克《工业管理与组织》

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

艾德佳.沙因,《组织心理学》

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

托马斯·J·彼得斯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寻求优势——美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G·辛格和M·华菜士,《管理华尔兹》

约翰·科特,《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权力与影响》,《变革的力量》,《新规则》,《后工业化社会制胜策略》《总经理》

尼尔·瑞克曼、劳伦斯·傅德曼、索察·鲁夫《合作竞争大未来》

鲍勃·特里克《董事》

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

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

克里斯托弗.A.巴特利特 苏曼特拉.高沙尔《跨边界管理跨国公司的经营决策》阿尔.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

詹姆斯.P.沃麦克 丹尼尔.T.琼斯 丹尼尔.鲁斯,《改变世界的机器》

罗伯特.R.布莱克 简.S.穆顿,《新管理方格》,《领导难题——方格解法》查尔斯.汉迪,《非理性的时代——掌握未来的组织》

詹姆斯.M.阿特拜克,《把握创新》

劳伦斯.J.彼得,《彼得原理》

马基亚维利,《君主论》

卡内基,《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赫茨伯格伯纳德•莫斯纳、巴巴拉•斯奈德曼,《工作的激励因素》

梅雷迪思·贝尔宾,《管理团队·成败启示录》

克里斯托弗·巴特利特《跨国管理教程》

罗杰斯,《产品创新战略》

查尔斯·汉迪,《超越确定性——组织变革的观念》:

厄威克,《管理备要》

劳勒 波特,《工作绩效对工作满意感的影响》

本尼斯,《组织发展与官制体系的命运》

洛希,《组织结构与设计》

豪斯 米切尔《关于领导方式的目标——途径理论》

D.尼夫,《知识经济》

赫塞尔本,《未来的组织》

米勒,《美国精神》

麦耶斯,《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

戴维斯,《企业文化的评估与管理》

史蒂文·L.戈德曼,罗杰·N·内格尔,肯尼思·普瑞斯,《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纽曼.萨默,《管理过程、概念、行为和实践》

约瑟夫.派恩,《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

詹姆斯·沃麦克《改变世界的机器》

宫坡纯一《经营管理理论》

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刘顺仁,《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山西人民出版社

五、参考杂志

商业周刊,商业评论,企业家,中国企业家,财经,中国财经报道,21世纪商业评论,销售与市场(评论版与管理版),人大复印资料的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版等

六、参考报纸

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大众互动快报、8点报,报纸阅览器)

七、参考网站

和讯网,搜狐、新浪、网易等财经频道

八、电视节目

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对话、商道、经济半小时、明星团队、中国财经报道”,贵州卫视的“论道”

民族文化文化产业 篇6

文产函〔2010〕116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各地党委、政府也纷纷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有力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地方的一项重要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倾向,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功能定位雷同,文化含量低,浪费资源;有的地方和部门热衷于给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命名“挂牌”,而忽视其条件和内涵;有的地方以文化产业之名违规占地,搞房地产及其它产业开发;有的地方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偏差;众多城市竞相上马建设动漫产业园区、基地或文化主题公园。这些势头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调控,势必影响到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为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现就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健康发展

本通知所称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是指主要从事演艺、动漫、文化娱乐、游戏、文化会展、文化旅游、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文化产业门类活动的园区、基地。当前,尤其要将动漫产业园区、基地和动漫主题公园、文化主题公园作为调控和监管的重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按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的重点行业,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经济基础、市场空间、消费水平、比较优势、文化生态、资源禀赋等条件,明确本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布局、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

要坚持命名和认定的标准,科学调配公共资源,严格调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发展数量,严格控制新命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数量,坚决防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一哄而上、过多过滥。坚决防止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切实际地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命名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或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名义开展与文化产业无关的建设、经营活动。

二、严格建设程序和条件,有效遏制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盲目发展的势头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从规划、内容、投资、建设、运营等环节全方位对本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加强指导、引导。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由文化部负责认定,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和投资1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由省级文化行政部门认定或审核后报文化部备案。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须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的要求,严格按照核准权限和投资规模履行政府核准手续。在核准过程中,文化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对申报的项目提出核准意见。

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具有明确的文化内容和定位,园区内文化企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健康向上;发展目标明确,具有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符合国家文化产业规划、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在土地、消防、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本辖区内是否存在已建或正在建设的同类型园区;投资和经营主体是否明确等内容。

文化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要及时抄告发展改革、土地、城乡规划、公安、工商等部门。文化行政部门要按照《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的要求,将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审核意见告当地有关金融机构。对未通

过文化行政部门审核的文化产业园区项目,文化行政部门要及时告知当地有关金融机构,请其谨慎评估申贷项目风险。各文化企业在按照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

[2010]81号)申报专项资金时,涉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企业所在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应提出明确审核意见。

三、扶优扶强,发挥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要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依托,培育壮大文化内容突出、特色鲜明、创新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对通过文化行政部门审核,国内外影响大、文化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管理规范、示范引导辐射作用强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及园区内文化企业要重点扶持,按照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0]81号)和地方有关政策,积极支持和帮助其申报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绩效奖励等资金;按照《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

[2010]94号),在投融资方面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进行重点扶持,优先将示范园区、基地内有贷款需求的企业和项目推荐给与文化部建立部行合作机制的银行机构,积极促成优质文化项目进入文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融资,大力培育、辅导并推荐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联合金融机构探索针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内文化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

四、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管理与服务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发展与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全面掌握和认真分析本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管理与服务。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土地、城乡规划、科技、教育、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商务、人民银行、银监、证监、保监、公安、税务、工商等部门及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

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规划、指导和监管工作。对存在严重问题或已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将有关情况告知相关部门并提出处理建议;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要明确认定标准,严格认定程序,开展定期考核,实施动态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对问题突出、不能发挥示范作用的,要及时撤销其命名。

要积极支持各地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综合评价体系,从文化内涵、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人才状况、研发创新能力、集约程度、行业影响、社会贡献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发展情况的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其进行监督指导。

特此通知。

民族文化文化产业 篇7

一、理论综述

自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学界对于企业并购(M&A)也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构架,而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文化产业并购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邹银河对我国文化产业并购发展的动因进行了归纳,他认为中国企业的国内并购动因包括政府干预动机、管理层的狂妄情绪、以及获取壳资源,而中国企业的国外并购动因包括获得优质资产及品牌,获取国际市场份额、获得相关自然资源以及政府的鼓励政策等。

随着国内外并购活动交易数量和金额的不断攀升,并购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然而对于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相当多数量的并购活动并不成功,令人费解的是,并购活动依然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对此,周绍妮和文海涛对已有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前人对于并购绩效的研究重点多放在会计业绩和股票市场的反应上,对监管部门和企业管理层的参考意义不大,因此,提出不同企业的并购动机不尽相同,因而并购绩效不能用会计绩效以一概全。同时,还提出了产业发展阶段对于企业的并购动机是有影响的这一观点,认为处于不同产业环境的公司,其进行并购的动机是不同的。

王乾厚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对文化产业重组并购行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文化产业的专业分工和协作带来的经济效益、技术开发的规模效应以及制度创新的保证作用是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通过产业并购的形式实现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是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必经之路。

魏涛从核心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角度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进行了研究,他将国内企业跨国并购中关于无形资产利用与整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得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如何合理有效并购优质无形资产的思路和具体路径。

朱欣悦、李士梅和张倩则针对2013—2014年的最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潮中发生的案例进行了梳理,她将参与的并购方按动机分为借壳上市、产业整合以及公司转型升级三类,并将我国文化产业并购的背景时期划分为红利释放时期和消费拉动时期,然后按照这两个时期并购活动的特征对BAT巨头征战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因为企业有时需要跨区域获取优质、稀缺资源或者为了享受其他地方政府对于某个行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所以跨区域企业并购便应运而生。

于明涛以大众报业集团的跨地区并购为例,将并购动因归纳为:实现协同效应、减少竞争和夯实主业等,并建立了“跨地区连续并购动因—整合机制—综合绩效”的关联传导模型,对并购过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说明。

二、我国文化产业并购的动机

如果仅考虑符合现代“并购”定义的并购活动,在2000年以前,中国经历过三次并购浪潮,但与国外基于市场化需求的并购动机不尽相同的是,我国在此期间的并购整合活动更多是在特定的政策、体制背景下发生的。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开始与世界接轨,尤其是在2005年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随着上市公司所有股份都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并购活动占总并购活动的比例越来越大。2006年,我国A股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自此,在此时点之后发生的企业并购,更为符合通行意义上的“M&A”。并购之后我国的企业并购活动除了在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购数量有所下降之外,在随后的几年内一直呈现兴盛之态,个别行业甚至还出现并购热潮,文化产业表现尤为突出。总结已有文献,总体来看,2006年以后我国文化产业并购动机主要包括:政府干预动机、获取资源动机、规模效应动机、获得核心技术动机和公司转型动机等。

三、我国文化产业并购的发展历程

放眼世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核心版权每年都为所属国经济作出积极贡献。而我国的文化产业由于在过去较长的时期内过于强调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忽略了其经济属性,使得我国文化产业无论在规模抑或是实力上都尚显弱小,而文化产业也一直在找寻突破。近年来,不断放宽的文化产业政策和转移投资热点、布局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无疑为我国文化产业并购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一)2007—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并购拉开序幕

2007年,各大传媒集团就已经纷纷加入到准备上市的队伍中,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意欲借壳ST耀华,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拟将参与国药科技重组,如果说2009年以前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的投资还属于播种期的话,那么随着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相关文件的出台,国家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重组,自此资本市场受困于IPO停滞而无处释放的热情终于找到了出口,文化产业借助于并购等整合形式朝着做大做强的目标大步迈进。据投中研究院相关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文化传媒相关的并购数量达到651起,涉及电影、电视剧、出版、广告、游戏等子行业,而这才刚刚拉开文化产业并购的序幕。

(二)2010—2014年文化产业并购蓬勃发展,互联网巨头作用凸显

除了跨界并购外,文化产业内部的整合升级以及相关企业为获得更丰富的资源也进一步推进了这波文化产业并购热潮。例如光线传媒通过采取股权转让的方式分别收购动画公司蓝弧文化和游戏公司热锋网络超过50%的股权以争夺文化产业其他子产业的市场,而华谊兄弟投资院线和卖座网等并购活动更是为了获得营销渠道,延伸其产业链条。像以传统传媒为主营业务的浙报传媒也在2012年通过向盛大娱乐支付对价32亿元获得了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100%的股权,这无疑是浙报集团向文化周边产业延伸其经营范围的一次尝试。2013年伊始,阿里巴巴集团收购了音乐网站虾米网,随后百度又以3.7亿美元收购了视频网站PPS,并与其旗下爱奇艺进行整合,使爱奇艺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视频平台。在2013年下半年,华谊兄弟公司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以6.72亿元购买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进军手机游戏产业,同月,华策影视决定以现金及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方式收购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该笔交易涉及的金额达到了16.52亿元。而仅仅在几年以前,文化产业中一起并购额达到几千万的交易就足够引人瞩目了,而自2013年以来的并购案例成交额却动辄几亿甚至几十亿。

除此之外,文化传媒产业的持续火热也离不开互联网巨头的推波助澜,数据显示,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仍是并购潮的主力,占比超过6成。2014年3月,阿里巴巴支付对价62.44亿港元收购文化中国60%股权,并将其更名为阿里影业,以此进军电影产业。与此同时,阿里还推出“娱乐宝”,以它所擅长的P2P众筹模式参与电影行业的竞争。而百度旗下的爱奇艺视频服务公司也于2014年7月成立了爱奇艺影业公司并与中信信托合作推出了影视文化金融众筹平台。而占据了互联网半壁江山的腾讯公司更是走在了文化产业并购浪潮的最前端,其于2011年就以16.79亿全资收购了曾推出网游《英雄联盟》的美国网游开发商Riot Games,同年,其成功入股华谊兄弟,布局影视文化产业;随后在2012年其分别对游戏谷进行增持,控股比例达到62.5%和对涉猎PC端游戏和手游的擎天柱工作室进行了第二轮投资,与此同时,腾讯对新加坡游戏公司Level Up进行了收购,成为中国企业跨国收购的又一成功案例。

(三)2015年以来跨界并购兴起

文化产业并购活动继续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而且与之前的并购参与方不尽相同的是,一些其他行业也以资本运作的形式参与到了这一波产业整合升级中来。如中南重工收购大唐辉煌传媒有限公司,熊猫烟花收购东阳华海时代影业传媒有限公司等。而以公共关系服务起家的蓝色光标通过不断的跨界并购已经形成包括公关、广告在内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跨界并购在近年来的表现异常抢眼,这与我国传统行业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迫切的转型升级需求有关,传统企业面对疲软的市场需求,寄希望于通过提前布局文化产业,获得公司经营的外生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乾厚.文化产业规模经济与文化企业重组并购行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周绍妮,文海涛.基于产业演进、并购动机的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

[3]邹银河.中国特色企业并购动因综述[J].商情,2012(22).

[4]魏涛.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无形资源获取动因分析——以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实践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6).

[5]朱欣悦,李士梅,张倩.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及拓展[J].商情,2012(22).

民族文化文化产业 篇8

一、日本开展文化产业推进政策的社会背景

日本并非从一开始就具有将文化和产业结合起来的策略意识。而政府开始关注与文化和知识相关的产业振兴也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战后的日本开始关注文化产业的契机来自于当时充斥着整个社会的亚文化。如“太阳族”、“暴走族”、“水晶族”等各式各样的“族”以及“御宅”、“涩谷系”、“里原系”等各样的“系”。可以说战后的日本正是孕育这些自发的年轻人文化和反文化的最佳时期。在战后高度消费的年代,商业的对象开始面向这些个人需求。因此,日本在如设计、时尚、休闲等诸多领域中的文化产业起初并非由国家重点支持而使其发展起来的,而是以自身生活文化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然而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日本政府开始制定出很多文化产业振兴政策。其前提条件是技术革新和新市场的成立。如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和网络宽带的发展,网络市场经济逐步扩大。而日本在战后的少子化趋势以及1947-1949年出生的人的大量退休也是背景之一。因此人们很需要一个面向成年人的文化服务以及很期待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于是日本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以雄厚的文化资源和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注重培养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注重文化产品衍生市场的开发等机制做后盾,打造日本特色和地区特色,培育国内外市场,协调政府与NGO的共同管理。以下简单介绍日本文化创造产业的战略和政策。

二、旅游立国和“日本品牌”战略

日本的文化产业振兴策略与“日本品牌”战略密不可分。“日本品牌”战略政策当初是小泉政府在制定旅游观光政策中提出来的。2004年11月发表的“观光立国推进战略会议报告书”的第二条“提高旅游革新文化的磁力”中写道:“…观光旅游与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国家的综合魅力密切相关…要有机开展产业立国、信息立国、文化立国、环境立国,让它们成为展现这个富有魅力的观光立国的国家印象…”具体的振兴策略则是“东京的时装周(JFW)”、“日本餐厅的海外普及以及推进机构(JRO)”的设立、设立有关日本食材、饮食文化的讲座和学科、传统文化(相扑、建筑、茶道)的振兴。此外还成立JAPAN商标事业促进会,聘请专家帮助促进地方商标、工艺品的发展。此外将符合亚洲年轻人的日本印象的动漫、电影、音乐等与旅游也结合起来。之后“日本品牌”这个观念超越了地域迅速渗透到了整个日本的文化产业策略当中。

三、知识产权立国和(电影、电视剧、音乐、出版业等)信息产业全球化战略

知识产权立国和信息产业振兴政策也和文化创造产业密切相关。日本的经济产业省在2007年4月召开了“有关服务产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性”的研究会中不以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品质和价格差异化为目的,而是确立以最大限度发挥包含文化在内的日本潜在能力的新品牌为目的。在各样的知识产权中,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日本的电影、动漫、游戏等信息产业在全世界广受好评。日本国内也随着利用网络开展的信息文化商业活动日益高涨。这些使用不同方式开展的文化产业随着知识产权立國的战略而顺利开展。

此外,在“信息产业全球化战略”的报告书中,将同时具有“文化”和“产业”的信息产业从作为“产业”的角度出发,即如何把“文化”与经济价值结合起来的角度出发,再次确立了将人才、技术、资金等信息商业资源的整合、号称商业枢纽的电子市场的构建、价值链的重新构建和新商业的展开作为新的目标和方向。

四、新日本样式

“新日本样式”是日本经济产业部商务信息政策局提出来的、建议提高产品设计的附加值的策略。2005年5月10日日本设置了“新日本样式·品牌推进商谈会”,提出了“立足于日本的传统文化,吸纳当今社会的流行因素和机能,形成符合现代生活的日本文化品牌效应”。会上还提出了要开展6个活动,分别是:先进技术产品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产品开发活动、以开发新市场为目的的网络区域构建活动、具体的商品、(电影、电视剧、音乐、出版业等)信息产业开发活动、品牌评价机制活动、感受日本(feel Japan)活动、培育品牌领导者活动、海外宣传活动。

五、亚洲网关战略和日本文化产业战略

安倍晋三内阁提出的“亚洲网关战略”指让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政策的方向性,为了吸引亚洲乃至海外诸国,让日本在人力、资金、信息方面成为连接亚洲和世界的桥梁,同时提高日本的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的政策项目有3个:通过向海外展示日本魅力而扩大市场、强化文化产业的海外拓展竞争力、坚实文化产业基础。第一个项目的具体活动内容包括表彰致力于普及日本文化的外国人、举办国际动漫节、日本时装周、日本饮食文化的海外宣传、成立“日本创意中心(Japan creative center)”、加强海外公馆、独立法人、自治体之间的联络和协作、在成田机场的入口处展示具有日本独特魅力的商品、饮食文化等。第二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则包括“信息产业全球化战略”、开发优良住宅和汽车、保护国际知识产权、通过EPA提供打击盗版策略等。第三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包括支持孩子们的创作活动(设计、绘画)、充实小中学教育中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的体验活动、促进短期大学和综合大学的留学生工作的开展、开展对留学生的支援活动、增加亚洲日语海外学习的场所、加强日本语能力测试等日语教育、为亚洲各国的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帮助等。

总之日本的文化产业战略是在充分考虑到与亚洲诸国的关系后而构建起来的。在这之中除了歌舞伎等传统艺能同时也将动漫等流行文化放在了重点,其目的在于向全世界宣扬具有日本独特魅力的生活方式和对文化的理解方式。同时在这个战略中不容忽视的是日本还积极准备适宜于各个领域的优秀创作者开花结果的土壤,努力创造出一个可以培育各个层面的人才、让这些创作者无论在经济地位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可以享有好评的社会环境。

六、对中国的启示

2009年7月,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9月,文化部颁布《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文化产业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内容。然而,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而且长期处于混乱无人管的状态,因此还存在以下问题:1.文化产业团体和企业虽然多,然而不够集中。2.文化产业的资源分配机制混乱。3.文化产业就业人员素养低,人才构造欠缺合理性。4. 尚未完成文化产业连锁。5.投资、融资机制与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不一致。

上一篇: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下一篇:共筑中国梦党员做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