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2024-07-21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共15篇)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

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必须重视生物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实验的能力。近几年来我在生物教学上,对于实验教学作了如下尝试。

1、讲解实验要点,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进行模拟操作

刚进初中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并且好动,他们在实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在讲解实验要点时,他们往往不注意听,而动实验的仪器,自己做实验又不细心,有的学生甚至不能完成实验操作的过程,见于此,我一般采取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的一课,我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边示范、边让学生模仿操作,总结出使用显微镜的一般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调拭(先降后升)、收镜。然后让学生独立操作,经过2、3次的训练,使每位学生在使用显微镜上都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苏州初中生物实验操作会考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为此,我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训练学生如何使用显微镜。模拟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的实验操作,提高了实验效率。

2、细化实验,分步操作

在上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一课时,我首先细化实验,把实验分为二大步,一是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装片,二是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细胞。重点是装片的制作,总结出制作步骤:擦、滴、撕、展、盖、染。然后演示,最后让学生独立实验,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辅导,完成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实验,即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各个阶段都完成了,老师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的结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植物细胞膜很薄,紧贴细胞壁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细胞质、细胞核。分步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观察实验的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获取知识。

3、在实验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实验前我首先对实验的关键步骤深入挖掘,提出问题,有些问题是教材上没有现成答案的,必须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动脑才能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有目的去思考,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和认真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水中的藻类植物》一节时,我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水绵装片,首先提出实验要求,要求学生在实验的取材上,水绵为什么只宜少取,不宜多取?水绵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水绵每个细胞是什么形态?水绵细胞包括哪些结构?每个细胞的的形态结构都相同?画出水绵的细胞结构?水绵细胞与其他绿色植物的细胞比较有何异同?这样我在实验前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学生将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新实验仪器配备标准,是按每个学生进行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备进行配备的,因此,实验课上多数实验是一人一组的,尤其是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实验。实验中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就需要在教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来。如初中生物第一册中《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在课堂教学安排上,从天竺葵的黑暗处理到叶片的遮光处理,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酒的观察,都是在我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完成后,我就一些现象及操作程序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分析回答,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善于总结实验的能力。

5、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的合作探究能力

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后获取更丰复的实验现象。如学生上初二时,在《探究人体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的实验中,首先让学生了解实验分四个步骤,帮助学生注意每个步骤的实验要点、注意的事项,然后让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实验,第一次大多数同学的实验现象就非常明显。不成功的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找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实验延伸到课后完成,这不但完善了实验过程,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再如《调查食品添加剂》,这个实验,我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分成4人一组,到家附近的商店,进行调查,将调查的内容按食品名称、食品添加剂的名称、食品添加剂的作用进行填表,然后提出实验问题,写出调查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2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培养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实验技能,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同时要规范实验步骤, 注重观察实验现象, 强化课内外实验, 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利用生物实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 所以观察是指向性的。观察的目的明确, 目标清楚, 观察才能抓住重点, 注意力方可集中到有关生物体, 取得最佳的观察效果。例如,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 就应明确要求学生观察它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 并指出细胞膜等贴在细胞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大清楚, 要调节好光圈、光线的强弱控制要适当等, 使学生按照这些要求去观察, 减少实验的盲目性, 提高观察效率。

二、利用生物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 主要体现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范性、熟练性和创造性。在实验教学中, 我采取了分组分工制:4人一组实验, 2人操作, 1人观察, 1人记录, 然后对调, 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做实验时, 为了提高实验的效果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 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然后让每个学生分别动手操作, 以激发学生操作的积极性, 持之以恒, 就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利用生物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在进行创造和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 改变教学模式、调整实验内容、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 《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活动中, 除按教材要求做完实验外, 我还引导学生设计“先滴加碘液糨糊变蓝后放入37℃的恒温水浴中观察其褪色情况”的这一探究方法, 比常规实验“先进行10分钟恒温水浴后, 再滴加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法, 不仅节省时间, 还能使实验过程更加直观化、动态化。这样就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从而培养其创造能力。

四、利用生物实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们间接概括认识事物的能力, 是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具的条件。在实验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 不断提出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 观察蚯蚓的实验。我提出下列问题, 组织讨论,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得出正确结论: (1) 用手指抚摸蚯蚓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 蚯蚓的体壁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这对它的穴居生活有什么意义? (3) 蚯蚓运动时, 哪一端最先移动?怎样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蚯蚓在纸上运动快, 还在有玻璃上运动快?为什么? (4) 用手指轻轻触动蚯蚓身体有什么反应?

五、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营造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实验教学氛围, 发挥学生的主观性, 让学生在实验中能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地共同完成实验要求的内容。在教学中, 可以采用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协商的办法去完成实验。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3

一、运用现代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实践是一项十分复杂、自由度极大的创造性劳动。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学生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地学习。同时将幻灯、投影、电影、录像、多媒体平台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灵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主动获取知识的喜悦,很好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二、以实验来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生物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的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三、树立自信心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练学生的创新意志。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中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中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即便是错误的回答,甚至当时看似荒唐的回答,也绝不能全盘否定和排斥,应尽力捕捉每位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要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获得经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初中生物“皮肤”的教学中,当我提问课后思考题“如果汗液流进嘴里,可以尝出咸味,这是什么道理?”时,同学们的回答是“汗液中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如食盐(氯化钠)等”。这时有一位比较调皮,平时又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马上举手提出:“老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汗液来制食盐呢?”这荒唐的一问,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当时也觉得很愕然。但我很快冷静下来,等同学们笑完之后,我抓住时机进行鼓励,说:“根据我们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汗液应该可以制出食盐的。这位同学能提出这样与众不同的问题,说明他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于是我进一步发问:“我们所用的食盐是用海水制得的。大家思考一下,用汗液制盐和用海水制盐哪一个比较简便呢?”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得出“用海水制盐比较简便”的结论。通过这次鼓励之后,这位同学逐渐积极回答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学习成绩也很快提高。

四、抓住学生的兴趣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和调动各种媒体,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简易的探究性实验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实验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切发明创造都先源于问题的发现,后成于问题的解决。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质疑求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4

实际教学时, 学生如果对一些事物产生了好奇, 老师不能去阻止, 而是应该合理的去进行引导,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愿意去学习, 在不断丰富见识的情况下, 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生而为人, 必然会对一些新鲜的事物产生好奇, 从而想去了解和探索, 老师在教学时遇到学生对一些东西感到好奇, 应该鼓励学生去接触和了解, 而不是一味的去阻止, 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不再好奇, 从而不再愿意去接受新的事物, 就没办法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是学生学习一些新事物的动力和表现, 老师应该学会如何正确的去引导, 让学生将好奇心转变为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好奇, 才愿意去创新, 才会去创新。我们想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也是不错的方法。

2.2 善于发现和对待创造型学生

在教学中, 我们总会发现一些学生具有奇思妙想, 可以创造和发明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老师不应该去忽视这类学生, 往往是这类学生会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老师在实际教学时, 应该多去观察, 对于那些具有奇思妙想的学生多去鼓励, 合理地进行引导, 让他们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那些热爱发明和创造的学生, 老师应该多去给与帮助, 鼓励他们不断去改进自己的发明创造, 多去展示,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在以后能创造出更多好的东西为社会做贡献。老师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学, 而应该去发现学生, 去培养学生。我们想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善于发现和对待创造型学生也是很有必要的。

2.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 教学设计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 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学生在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考角度时, 老师应该去进行鼓励, 并指导学生去进行验证和实践, 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要发展, 如果思维一层不变是不行的, 老师应该去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从而帮助学生得到发展。在实际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从而帮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想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是很有必要的。

2.4 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意识

在日常教学时, 借助实验手段,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然后通过实验得到验证, 这样也可以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存在很多的未知和不可控, 在实际操作中会有很多的变数, 学生去进行实验, 就可以发现很多的变数, 从而让自己的去适应这些变数, 一步步养成自己的创新思维, 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师应该合理去进行利用,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意识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3 结语

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很重要, 老师在实际教学时应该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金海棠.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学研究, (08) .

[2]林应秀.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 (03) .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5

沙卓玛

(青海省大通县第一完全中学)

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那么通过生物实验,如何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在实验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往往只在乎对实验结果的记录,从而忽略了实验过程中所存在的某些现象;也有部分学生会因为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自己预想的结果而泄气。每当这种意外情况发生时,老师不能急于指出实验的毛病在哪,而是要帮助学生先分析没有达到预想结果的原因在哪里。

先引导学生将失败的原因找出来,找出问题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再进行分析,例如,在细胞分裂实验过程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洋葱根尖的培养→解离→漂洗→染色→制片,一部分学生会根据步骤要求逐步进行实验操作,但这也伴随着问题的出现,在高倍显微镜下,我们只看到了细胞重叠在一起的样子,却不能清晰地观察到细胞形态,这时我会问学生发生这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通过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此时,学生可能得出两种原因:一种为使用HCL进行解离操作时间太短,另一种为压片操作时处理不得当。又如,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细胞的颜色过浅问题。学生经过分析和观察或许会得出是由于漂洗和染色时间过短导致的。又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有的学生不会按照正常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他们会在实验中忘记放最重要的两样药品:二氧化硅、碳酸钙。或者是由于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不均匀,又或者是滤液的细线触碰到了层析液,学生最终没有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实验结果。此时,我就会启发性地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实验会有不一样的实验现象出现。这种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的过程,能够使学生注重在失败的.实验中寻找问题的原因,这样严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自主分析实验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实验现象的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要重视实验分析的过程,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和观察对实验进行总结阐述,这样既明确了实验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真正把握生物学科知识。在平时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益处。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6

(1)自主学习重要性。使用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话语,简要阐述自主学习重要性。

(2)自主学习方法介绍。

(3)主讲教师辅助资源。给出了主讲教师的办公地址、联系方式,便于学生有问题能联系到老师。

(4)评价。给出了生物化学课程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方式,便于学生把握好自主学习的方式。

(5)自主学习资源。给出了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的网上资源地址,主要的参考书目录及主要文献资料和主要实践资料,便于学生减少花在搜寻上的时间。那么在生物化学课堂中,要如何设计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对策呢?

第一环:识别自我。医学生只有了解了自己,了解了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大致内容、与医学的联系和对学医的必要性,他们才能就他们想学什么如何学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所以在一开始上课,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概述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将课程的各篇章内容、各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及篇章内容与医学的联系、生物化学的学习对临床医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在内在动机激发下,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前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环:制定计划。在第一次上完课之后,学生有了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各自按照《生物化学课程自主学习指南》制定出一份合理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及时间的安排。教师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每一份计划并给予指导性意见批复,在下一次课之前,再将批注了指导性意见的学生计划书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明确地按计划来进行自主学习。

第三环:研讨课程。生物化学每一章节都安排了自主学习课时,我们可以就这些课时开展研讨课程。国外学者(Broady,;Gardner,)等对合作学习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认为通过提问、倾听和讨论这种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途径之一。每一次的讨论课我们可以设置特定的研究主题及问题,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研究内容,检索资料并完成书面报告,然后在课堂上就他们的学习成果做口头报告。教师可以问倾听的学生们,汇报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解决了我们设置的问题?在听报告的过程中,大家是否产生了其他的问题?可以让他们就不同的地方进行讨论。这样通过提问、倾听和讨论之后,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生物化学的重点学习内容。

第四环:评价成果。在主持研讨课程过程中,老师应该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汇报,就他们的汇报、讨论中的表现打分。还需认真阅读每个学生学习成果的书面报告,在评语中指出报告中有哪些优点、缺点以及老师的期待。对于学习成果书面报告出色的学生,可以给予他表扬之后,再给他设置更高的.要求,例如“你这次的学习成果非常棒,如果在它的调节机制方面更深入一些会更加透彻。”对于学习成果书面报告差的学生,可以尽量多的提炼他的优点,再指出他的缺点后,给他提出建议和老师对他的期待。例如“语言文字功底非常不错,但是检索的内容过于陈旧,你可以查阅近期相关的期刊,老师相信充分的进行学习后,你的学习成果会更加棒。”把这些评语反馈给学生之后,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下次就会有所改进。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以这样的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反馈,经过几轮的反馈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到了课程结束的时候,让每个学生写一个自主学习的自我总结评价,让他们对自己学习进行总结并评价他们的学习结果。这样一套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

3结语

大学阶段是有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时期,作为与人生命打交道的医生,不断成长完善的技术非常重要,做好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育是对学校对社会、生命负责的一种态度。而在学校中如何培养一个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学生,是当前所有院校必须重视且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董樑,苏蕴,陈祎颿,等.问题导向学习对长学制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6).

[2] 赵秋利.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及指导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1-62.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7

一、重视实验课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对人类来说, 毕竟百分之九十的科学活动是实验, 而且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实验, 对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学生来说, 动手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因为有这种能力, 他们就很有可能在适当的学科中从事有意义又很重要的事业, 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鉴于此, 我充分利用生物的学科优势,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 我充分准备上好每一节演示实验课,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打好基础。其次, 每一节课要面向全体学生, 涉及到每一名学生, 并鼓励他们动手实践, 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三是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创新精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因材施教,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置不同的任务。面对基础稍差的学生, 鼓励他们弄懂教材, 面对基础好的学生, 则鼓励他们在无疑处生疑, 并积极为其解疑。例如, 观察蚯蚓这一实验,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学会观察蚯蚓的运动, 学会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观察重点是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情况和对刺激的反应。观察步骤: (1)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怎样区别蚯蚓的前后端和背腹面?用手指在蚯蚓身体腹面抚摸, 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蚯蚓的体壁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2) 观察蚯蚓的运动。蚯蚓运动时哪一端最先移动?移动时有没有声音?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 看它移动的快慢 (与它在粗糙纸上的运动做比较) 。 (3) 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用手指轻轻地触动蚯蚓身体的各部分, 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把浸过醋的棉球放在蚯蚓身体的前端附近, 然后再把棉球放在蚯蚓身体的后端附近, 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再用这个棉球触及蚯蚓的体壁, 看它有什么反应?用手电筒光照射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央, 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了蚯蚓的外部形态, 通过老师提醒、设置问题, 也加深了对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印象。

三、激发学生质疑, 培养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质疑, 使之养成质疑的好习惯, 大力培养学生创新潜能。

只有亲自去做了, 你才能懂得, 才能明白, 光听光看是不行的。我经常给学生讲这个道理, 鼓励他们首先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敢于动手,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此外, 列举古今中外一些因为具有质疑精神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其次,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应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 表扬他敢于质疑的精神。对于提问者, 问题即使很简单也要认真解答。与此同时,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 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总之, 学生能否质疑, 质疑水平的高低, 老师的态度和方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适当的鼓励, 能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适当的引导, 能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

四、鼓励创新, 体验创新快乐

每个学生都是特有的个体, 他们的思维是同他们的感受、情感和精力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 这种情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虽然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 但也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创造才能和成果的机会, 满腔热情地赞扬学生的一切努力, 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因此, 我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带领学生野外植物认种, 标本采集;组织学生自己制作一些学具, 多搞生物谜语竞猜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 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都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创新的愉悦。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观察能力;学生;培养

G633.91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进行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能够获得第一手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全面、深刻、正确的认识,以使学生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本文就此进行如下的浅析。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引导,使学生对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进行明确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使学生对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进行明确。例如,在要求学生对鲫鱼进行观察前,教师要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介绍清楚,以免学生在不知道观察目的和任务的情况下只会注意到教师进行的生物实验“剪掉鱼鳍”中鱼失去鱼鳍后出现游动不协调的情况。如果事先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学生就会明白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要明白鱼鳍所发挥的作用,这样取得的观察效果才会更好,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在观察中得到提高。

(二)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确保观察有条不紊地进行

观察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要对以往学习的生物知识进行复习、对将要学习的生物知识进行预习。当然,进行实验观察前,还要将相应的实验材料、用品准备好,要将实验程序安排好,有需要时教师要亲自在课前将实验做一遍,要对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以便在上课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只有将准备工作做好,将相应的计划筹划好,才能为学生将观察任务完成好奠定基础。

(三)指导学生对和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进行掌握

在进行观察时,不是单靠肉眼进行观察的,还需要对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进行借助使用。例如,需要在对显微镜、放大镜进行利用的情况下观察到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在对动物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时,要实施必要的解剖。为了使学生将观察任务顺利完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就要在观察前,指导学生对和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进行掌握,让学生掌握一些观察时所使用的工具的用途、性能和规范操作的方法等。

(四)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如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要先观察整体,再观察部分;要先观察外部,再观察内部;要先观察前面,再观察后面;要先观察上面,再观察后面。要对观察对象的特征进行把握,观察时要有重点。观察时,要加强思考等。

(五)加强观察的个别指导

观察时,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如有的学生进行观察时单靠兴趣,对观察的重点把握不好;有的学生在观察时不仔细,观察得不全面。为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要加强观察的个别指导,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六)指导学生做好观察结果的记录和整理

观察后,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结果的记录和整理,让学生针对观察结果讨论观察结果是否具有准确性,观察时有无存在误差,如果观察结果不正确,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分析导致观察结果不正确的原因,讨论缩短观察误差的方法,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过程中需要的问题

(一)注意诱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过程中需要注意激发学生对观察对象的兴趣,让其有兴趣进行观察。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面前进行精彩奇妙的实验活动,辅以生动形象的語言,以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使他们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向学生展示这样一种情形:对手进行轻微的针刺时,会出现缩手情况。教师可以在展示完毕后,向学生提出“手为什么在被针刺后总是先缩而后感到疼”的问题。再如,向学生展示落叶下落的实验后,向学生提出“落叶的背面为什么总是向上”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这些现象其实就发生在其日常生活中,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虽然他们无法立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是他们会因被这些现象吸引而带着浓厚的兴趣对教师的演示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并在观察中思考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使学生不再仅仅是“看热闹”,而是在观察时注重思考“为什么”,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强他们观察中的细致性和持久性,可以为他们观察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注意观察时要坚持“尊重客观性”的原则

在开展观察活动时,要告诉学生应当尊重客观性,遇到实验现象和所给出的实验结果不相一致时,鼓励学生对出现的原因进行查找。例如,如果实验过程中使用的青蛙的大小不一样,尤其是采用特别小的青蛙进行脊蛙反射实验时,会无法得出明显的实验现象,导致这样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特别小的青蛙还不具备完善的神经系统。在进行类似实验或者开展观察活动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注意对客观事实加以尊重,让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注意观察时也要注意“温故而知新”

例如,在对花的形态和结构进行观察时,学生应当先对之前已经掌握的桃花的结构进行复习,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观察活动,取得的效果会更加理想。因此,要指导学生在观察时要注意“温故而知新”,让观察活动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总之,初中生物教师要认识到观察是一切真知灼见的来源,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更是生物教学的基本方法,要想方设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对生物知识加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9

摘要:《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包括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思考等各种基本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促进 学生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把相关学科的"部分"内容重组于"整体"的学习主题之中,科学课本身就构建了超学科内容的知识结 构,从而对教师及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当前科学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关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 科学实验 小组合作

一、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

科学实验的作用和功能需要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来体现,相应于科学实验作用和功能的变化,其实验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出显着的变化。

1.科学实验的趣味化、生活化、环保化。在实验的趣味化上表现出显着的特点,不仅出现在家庭实验一类的课外实验中,而且类似“彩色喷泉”这样紧密配合学科教学 内容的趣味课堂实验也增加了。如“用石蕊试液染制的花朵代替试纸检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等。这类实验在完成其呈现原理、概念等使命的同时,用更 引人注意的趣味化方式展现其魅力,实验生活化的体现,一是实验内容多采用来自平时生活中例子;二是用科学知识、技能探讨的也大多是身边的生活或社会实际问 题。如“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用塑料瓶,砂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实验的环保化最初是从师生健康角度关注实验环境的清洁,后来逐步与环境保护联系 起来,不仅教科书的实验设计体现了环保化,而且要求学生就实验的环保化进行思考、讨论,不仅视角更大,力度更强,而且其教学功能大大扩展。

2.实验形式的多样化。实验的教学功能不仅与其内容有关,而且与实验的形式、方式,甚至与实验在教学中出现的位置均有关系。如课内实验、课外实验与家庭实验,其功能与作用就不尽相同。又如物质性质的实验,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的介绍之后,这个实验就只是在验证事实;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介绍之前,并配以相应的问题 思考,就赋予了这个实验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如果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这个实验就具有了探究性,而探究程度的高低仍与实验的具体设 计有关。

二、用反思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

科学课反思性学习教学,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必须保证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充足的思维体验过程以及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这就意味着科学教师必须控制着自己“善讲”的行为,尽量“少讲”,合理运用反思的教学手段。

1.当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思考是成熟教学的前提。在大部分学生正思考时就让学生回答,这会给学生思维造成阻碍,也影响思维的 发展,有些难度高的思考内容,即使教师深入浅出地反复讲解,学生也未必就马上“转过弯”来,先让学生反复品味思考,教师再适时点拨和组织讨论能使其豁然开 朗,理解得更为深刻到位。

例如在学习血液这部分内容时,其中关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特点,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易与 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这时教师可及时地提出问题:那么我们人身上哪些地方的氧浓度高?哪些地方的氧浓度低呢?让学生进行反思,可以是小 组讨论,通过学生的反思,氧浓度高的地方在肺泡处,氧浓度低的地方在组织细胞处,这样反思得到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可以复习了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的前知识,另一方面也为下面的血液循环中肺毛细血管和全身组织毛细血管处的物质交换作了很好的前知识准备,可谓一举三得。当然反思时间长度要视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

2.当学生出现错误要留有反思的时间。课堂探究中,学生往往因自身的主观直觉或受思维惯性的影响,而生成他们自认为正确,而实质上偏离正确知识的观点,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应该采用延迟评价或暂停教学的方式,给课堂留下反思时间,为学生提供利于反思的空间,自觉的进行反思。尽管我们现在实施了新 课程教育,但是评价学生中考制度还没有出现重大变化,还是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使得学生为了得高分而死记硬背,陷入题海。从而使得学生很少有时间 进行反思,出现错误也没有时间去反思,而是机械的记忆老师公布的正确答案。使学生失去产生问题的时间和反思的空间。

3.教学方式应该是开放 的,教师应有反思的空间。教材是开放的,那么教师教学方式也应该的开放的。比如教材中有很多留有的空白,给学生进行反思的,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同时也 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促进教师自我进行反思,从而带动学生。现在的教学,已经不再和以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是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 验,在教学中不断的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反思中,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从而带动学 生学会思考,在学习中留有反思的机会。

三、利用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促进学生学习

小组合作化学习,是科学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他 能等积极带动学生的兴趣,在小组成员间的交流或者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能够让那些平时不肯动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到集体的讨论中来,让他们每一个成 员都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让他们一起分享大家合作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学会倾听,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充 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例如在“鸡蛋放在溶液里的实验”中,这一实验学生基本都知道了结果,没有多少兴趣进行学习。但是,我们来小组合作化学习,让他们在中间寻找挑战性思路,把原先教师将鸡蛋放入液体中,单调的加盐,直到鸡蛋浮起来,换作让学生自己参加试验,改进试验,如可以让学生在两个烧杯 中各放一种液体和一个鸡蛋。(鸡蛋在一种液体里沉,在另外一种液体里浮)交换了烧杯后,现象依旧,把两个鸡蛋放入同一个烧杯中,都浮起来,换做另外一个,则都沉下去。这样的试验,让学生在共同合作中,探索中寻找兴趣,效果当然比教师单调的加盐演示要好,课堂也更顺,学生印象更深刻,记忆的就好。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0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些都是人类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的沉淀和积累。新的课程标准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亲历亲受,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热情及创新意识,增强求知欲望,优化思维品质。而且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心理状态,化抽象为具体。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我们每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内驱作用。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教学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最好方法。

例如,张文娟老师在讲轴对称时,让学生准备好剪刀、硬纸板等用具,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发挥想象力,折叠剪出自己喜爱的图形,讨论欣赏。然后结合课本理解对称轴、对称点等概念,学生非常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二、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升华

动手操作既动手又动脑,手脑并用,既开拓了思维想象空间,同时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理解知识点,深刻体会数学的处处魅力,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例如,在学三角形全等时,张文娟和李大兵老师都让学生用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不同的平面图形,观察图形的变化及各种不同的图形,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非常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玩与做的过程中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内在联系。总之,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通过这样多次反复的实践探索活动,使学生们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

当然,巩固练习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画标量拼推算猜),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技巧、数学思想与方法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来。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大大节约时间,提高解题效率,特别是在应考当中可给予学生很大的帮助。

三、动手操作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于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抽象的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过程加强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角的大小比较”这节课,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怎样画120度的角,多数学生都是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出来的,老师问:不用量角器,怎么画?学生立即带着问题进入愉快的操作中,很快就发现了两种画法:(1)用三角板的直角和一个30度的角拼起来。(2)用两个60度的角拼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了方法,得到了成功的喜悦。接着教师再问;还有什么方法?这时学生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的又开始探究,发现先画一个平角,在平角的基础上用三角板画一个60度的角(即用180度减去60度)。最后问你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多少度的角(15的整数倍)。如此这样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知识得到升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也提高思维能力。

四、动手操作必须使学生养成动手习惯,开发学生“再创造”潜能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既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现在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生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每节课,不论是代数还是几何课都有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就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

在多姿多彩的图形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讲解几何体的各种要素。

在“无理数”的教学中,用剪拼正方形的方法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用我们没有学过的一种数来表示,从而引出无理数的概念。学生在自我探寻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无理数知识有了深刻认识,留下了更深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知识真正地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五、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主动获取知识

动手操作会让学生轻松灵活地掌握知识,并学到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复杂过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领导者,而学生应该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点,运用学具、教具动手的方法,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探求新知识的活动。1.动手目的必须明确

学生在动手之前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如: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猜想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让学生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再让学生用纸做一个任意形状的三角形,将三个内角撕下来,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发现所拼成的角是一个平角,接着让学生自己归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思索、领悟、概括,在积极参与中主动获取新识。2.动手过程中必须有序

在动手过程中要有条不紊、步骤明确、层层推进,这样对形成清晰的思维体系有很大帮助。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先从图形开始到数的认识,再到符号表达,最后代数式的总结。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阅读与思考——归纳推理一节课对正方形个数、表示N个奇数的和以及组成图形线段条数的解释就是如此。(袁超英老师在开渠的《走进数学大世界》一课中有体现。)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自主学习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生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学生的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探求知识的内驱力,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可靠的保证。教师只有对每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加强教学进程中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好学、乐学。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相应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缺乏情感的维系,学生对教师总带有一种畏惧、戒备、冷漠等不正常心理。久而久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想也不敢回答问题或提不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么课堂效果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提高。

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要注意沟通师生情感,构建一种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师民主的领导下,学生才会喜欢学习,自主学习的愿望就会增强。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这节学生比较敏感的内容时,我采用现身说法,谈了一下自己怀孕时的感受和养育孩子的体会,学生看到我淡然的态度,羞涩感会减少,自主学习愿望也增强了。 因此,作为教师就应具有学生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想法,充分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指导

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把每一章、每一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责任感和自信心,又便于学生检查自学效果,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如何从章、节中确定学习目标和要求,提高了自学能力。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考、大胆质疑的习惯。通过提出疑问,而后加以破释,进而解决问题,这样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使知识得到延伸、发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做学习总结,写总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在学习总结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没有理解的问题,从而达到查漏补缺。能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系统化,概括化,从而完成书本由“厚”到“薄”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概括综合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无论是今后参加工作、自主学习还是搞科研都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鼓励学生上网、到图书馆或通过其它途径收集与课本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创新能力对初中生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对知识的要求是活化, 对学生的要求是敢于质疑、敢于挑战, 这些素质即使不用在科学研究,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非常重要。 此外, 初中生物是一门理科类的学科, 许多内容比较抽象, 因此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精力学习。 倘若学生不去探索、创新, 仅仅是依靠灌输式学习, 那么往往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都是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显得十分被动, 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 我们必须尝试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让学生拥有一定的主动权,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因此很多教师都会“包办”学生的学习, 但是, 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 只是随口布置预习任务, 并没有指明预习目标, 这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首先, 我们应当布置一些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前预习任务其次, 应当做好备课工作, 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例如, 我们在讲解《生物的特征》这一章节的内容时, 首先, 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让学生对该章节进行预习, 明确预习目标, 例如在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预习的时候应当掌握哪些生物的特征, 并且引导学生搜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特征的图片, 然后在课堂中用PPT进行展示。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总结这些生物的特点, 提高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认知能力。

2.赋予学生一定自主性, 让他们做学习主人。

以往学习中, 学生总是被动接受, 没有太多的自主性, 也没有太多与教师及同学互动的机会, 这对于好动的初中生是一种煎熬, 也是一种天性的遏制。 因此,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 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3.教师应能够在学生的自主发言后给出点评, 穿插学习内容。

课堂毕竟是学习的地方, 学生的自主性发言, 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教师应能够把握学生的情绪, 让他们既能够积极发言又不能扰乱课堂秩序, 更要在这种活跃的气氛下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 这样的课堂便十分成功。

(二) 教师要善于创造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上面提到, 学生应该拥有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创造教学环境, 让学生更高效地思考, 这样对他们思维的培养很有帮助。 情景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 近距离地感受环境所传达的内容, 这种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得当, 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是极为有利的。

例如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章节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身边常见的生物的图片, 甚至可以找一些跟生物有关的动画, 让学生进入我们创造的教学环境中。 此外,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仿秀, 模仿我们周边生物的特征和习性, 让其他学生猜猜是哪种生物。 通过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 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三) 教师完善自身, 感染学生。

以笔者的观点来看, 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重点应当是教师对学习环境的创造,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不同的教学环境, 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 同时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教师应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这种魅力能使学生愿意并且乐意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放开自我, 因为只有这样, 这个情境的作用才能被最大化地利用, 学生才能够切身体会到情境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意境。 同时, 教师应努力做到和学生打成一片, 有意识地和学生做朋友, 得到学生的信任, 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 努力将学生带入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中。 在平时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科学这门学科其中的奥妙和乐趣, 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一个个努力好学的学生。

三、结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急于求成。 对于传统教学法, 虽然存在很多问题, 但并不是没有可取的地方, 教师在尝试新的教育方法的时候, 不能完全将其抛弃, 应该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对新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信任, 应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逐步改变、适应, 最后找出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相信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摘要:中国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 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究其原因, 是我们的评价体系轻视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 我国对科学创新日益重视, 这就要求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本文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并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严永伟, 张家如.高阶思维视域下的初中生物探究性问题串设计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 (12) .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3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就更为重要,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笔者通过对我国教育问题的浅谈,旨在说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 者:梁开国 作者单位:贵州省望谟县打易中学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数学教学 责任 义务 创新能力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4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综合载体,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同时也是最不缺少的工具。近几年的地理教学使我深深感觉到,如果学生掌握了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高效的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综合等多种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析图、绘图等地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重要的内容。但对于刚跨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地理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地图概念几乎没有,由于年龄的关系,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差,所以大多数学生普遍反映地理知识难记,地理学科难学,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学生没有掌握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能力和方法。那么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呢?下面,我粗浅地谈一谈自己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图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教会学生识别地图

认识地图就是让学生掌握构成地图的基本条件和要素,能够看懂地图并分清地图的类别和所表现的区域范围。认识地图是学生地图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使学生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即能够在图中辨认方向、会换算比例尺、懂得各种图例和注记,这一阶段的知识在七年级地理第一章中做了专题介绍。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入校的七年级新生来说是个难点,但它又是今后使用地图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起点放低,要耐心细致的讲解指导,并给予热情的鼓励,一定要把这部分知识基础打牢固。第二阶段是让学生分清地图的种类,明确各类地图的用途。初中新教材在编排上大量增加了地图的数量,各种不同类别的地图散布于教材的各章节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整理归类,由计划的分类渗透,使学生分清地图的种类,并明确各类地图的用途,在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能够正确选用合适的地图。第三步使学生熟练识别不同区域的地图。初中阶段,区域地理的学习是教材内容的重要内容,不论是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都分别讲述了多个不同尺度的区域,分区地图多而复杂,学生难记,并且容易混淆。我在教学中,利用形状观察法,就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地图记住。这个方法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所表现的是哪个区域。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阅读地图是学生从图中直接获取某些信息点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经常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和地图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重在教他们阅读的方法。怎样阅读地图是有规律和方法可循的。一要看地图表的标题或图名,因为图名是一幅图的主体和主要地理事物的概括。有些学生看了半天图,还是不知该看什么,看的又是什么,很多时候因为忽略了图名,抓不住要点就降低了读图的效率。二要看图例、注释,这是读图是基础。三要看图表的内容,看时要细,要抓重点。一幅地图中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有些信息是需要读出并牢记的,但有些信息是无需知道的。因此要求学生读图时一定要按课本要求和教师的设问读图,提取有用信息,去除无关信息,有选择的读图,抓住重点。通过这些步骤,学生掌握了读图的基本程序,学会有序、有目的阅读地图,这样就为下一步析图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教会学生分析地图

仅仅会阅读地图,能够从图中直接获取到某些信息这是远远不够的,地图中往往隐含着好多更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隐性知识,需要在读图的基础上加以析图才能够获得。所谓析图,就是对读图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通过对直观信息的分析、取舍和重组,归纳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及地理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是培养学生析图能力的重要方法。

每一幅地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有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直至解决“怎么办”。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知不断深化,思维程度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如我在教学“辽中南工业基地”时,就利用《辽中南工业基地》图,设计提出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各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哪个工业城市?”“根据图中的信息说一说该工业基地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哪些?”等。

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是教学中经常性使用的方法。如我在教学“中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原因时,就选用了《中国的地形分布图》、《中国的降水分布图》、《中国的交通图》等多幅地图。学生通过多幅图的分析会发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在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导致我国人口东西部分布不均的特点。教学中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地图教学,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会学生填绘地图

填绘地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动手操作的阶段。学生通过模仿、记忆、想像,做到脑想、眼看、手动,进一步熟悉地图上有关地理事物的分布,巩固所获得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技能、技巧,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地图实质的理解,是阅读地图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绘制草图、简图,如轮廓图、水系图、等高线地型图等,同时用好地理填充图册。七年级的绘图,主要指导学生绘制简单的曲线图、柱状图、勾画各大洲、分区国家的轮廓图,绘山脉、河流、城市等单项地理要素。八年级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绘图技能,指导学生绘制中国政区简图,再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加绘山脉、河流、铁路、城市等多种地理要素。随着绘图能力的提高,之后要求学生绘制一些剖面图、柱状图和一些简单的示意图。

以上四个方面,在学生地图能力培养的过程当中,相互联系,互相支持。地图能力 的培养,不仅在于使学生看懂地图,更重要的是理解地图和分析地图,并运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在学生地图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地图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用好地图。

2、要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和对地图的兴趣。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5

一、初中生物教学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传统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学会科学知识本身, 即所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诚然,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成绩, 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致我国生物领域内具有自主研发性的学术成果数量远少于西方发达国家, 这显然与我们的教学方法有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 都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而不再一味地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初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生物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而且, 随着我国对生物领域的重视, 生物制药、仿生学等衍生学科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这些学科都是建立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上的。除此之外, 初中生物教学不仅担当着引导学生学会最基本的生物知识之外, 还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后面的研究和学习夯实根基。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初中阶段的学生, 对于新的知识和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而且这个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较强, 对新知识易于接受和学习。可以说, 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的最好时段。而创新能力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之一, 在这一阶段加强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笔者结合实践和他人的理论研究成果认为, 从初中生物教学的角度出发,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生普遍开始形成自我意识, 渴望被尊重。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 在进行生理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将初中生当作成人对待, 不以生理知识开玩笑, 要形成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特别是在生理课堂中, 女生普遍会感到害羞, 甚至会有焦躁不安的情绪, 教师应当及时进行疏导, 以专业的态度完成对该课程的教学,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两性观。

(二) 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我国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职责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诚然, 这种教育理念有其一定的正确性, 但却是非常片面的。教师不仅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知识本身, 而且还应当在该知识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我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所以,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生物教师, 必须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认清自身的工作职责, 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 采用新的教学方式

生物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对于初中生而言, 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 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 笔者认为, 生物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例如, 在讲授人体构造这一章节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或者是借用教研室的人体模型, 将人体的各个构造清晰地展示给学生看。通过观察, 学生可以更加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身体, 进而满足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笔者认为, 生物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能够很好地借助于新的教学方式, 则能让生物知识形象化和生动化,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 引导他们学习更多的生物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力争达到创新的目的。

(四) 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

随着新课改政策的实施, 减负已经成为时下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 笔者认为, 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再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进行教学。实践表明, 初中生普遍热爱看电影、做实验, 而初中生物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特点, 在课外为学生播放含有生物知识的电影, 带领学生共同做实验, 这既能有效弥补因课堂时间短暂造成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的不足, 又能满足为学生减负的目的, 可谓一举两得。

三、结语

上一篇:有关个性自我介绍下一篇:南通研修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