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2024-05-26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精选12篇)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篇1

摘要:我国教育工作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主旨,以设计、操作为主要基础教育课程是我国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必备的技能,在我国普通的高中课程结构中,通用技术是一项基础的技能。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堂;科学创新;人文素养;素质教育

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应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进行,要把通用技术课程中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一)通过设计过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技术设计的过程中,以优美的技术产品来陶冶学生的情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以人为本的技术”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建立以人为本的技术思维,深化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对飞檐的讲解中其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其造型显示出尊贵和凝重的意蕴,展现了华美高贵的风韵,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魅力。通过对飞檐经典建筑结构的欣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自然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学生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技术文化的信念。同样,在学习《人机关系》一课时,通过“学校校园规划设计”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人机关系,理解制订设计方案时需要考虑人机关系是为了实现高效、健康、舒适、安全等技术设计的.目标,充分体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重视技术设计中的人文因素和人文教育,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和帮助,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技术的人文因素,内化为以人为本的技术意识和技术思维,为他们今后的技术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必要的基础。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引用恰当的富有典型意义的范例、素材、话题等作为学习的载体,适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与学生分享从丰富的感性走向深刻的理性的快乐。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田忌赛马的决策、丁谓修复皇宫的系统分析、李冰父子主持都江堰工程的系统设计等,无不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术发展的水平。另外,教学中还可适当地列举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从技术与社会的角度分析技术的价值,介绍技术在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领略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当今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振奋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二、在技术实践教学中关注技术的人文因素技术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技术、管理技术和使用技术,坚持“技术造福人类,技术以人为本”的现代技术观念。在技术实践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手脑结合能力,还要适时、适量地渗透技术的人文因素。

(一)在技术实践活动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通用技术学习中要求每位学生都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常用的技术产品。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共同研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有利于顺利完成设计和制作任务,又可加强成员之间、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好地培养他们的协作与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重视这种技术活动中的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开展技术设计活动要强调“人性化”原则

在开展技术设计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设计分析,并要强调人的因素对设计的影响。如《系统设计师》教学中,在学生分析赛事系统设计时,要从运动员、裁判、观众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处理各种矛盾,合理解决子系统间的冲突,只有从“人性化”的角度才能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这种技术设计活动,在训练技术思维的同时,也引导着学生对技术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思考,可使技术的人文因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技术实践活动之中。

(三)进行技术试验要重视人文教育

技术试验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顽强毅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如地质版教材《结构与设计》中的简易拉伸试验,试验器材中的自制纸绳要求直径相同,因而制作中的纸条宽度、卷纸绳时的松紧程度等都会影响纸绳的质量,进而对试验数据和试验结论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试验的失败。因此,在进行这项技术试验时,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技术试验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往往会遇到挫折,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进行技术试验时重视这种人文因素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良好个性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管光海.美国普通高中课堂中基于项目的学习[J].上海教育,(24).

[2]黄向真.中学素质教育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篇2

一、课前预习, 发挥资源优势, 培养学习主动性

预习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课堂学习的前奏。而且有些问题通过预习学生是完全能够解决的, 这样可以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有利于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养成。文本的标题往往是文本的“眼睛”。学生预习时可以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标题进行思考、挖掘, 从而发现能够找到进入文本的通道。例如, 《别饿坏了那匹马?》, 学生预习时读通课题后大胆质疑:1.这是谁说的话?2.为什么这么说?3.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 激发起求知欲望。通过预习课文, 原来是那个残疾青年为了帮助“我”, 用一个善意的谎言“欺骗”了“我”, 学生们被青年的乐于助人的精神所感动。

二、在课后的自由读写中加强人文素养培养

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文学作品可以让人领略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给人以丰富深厚的人生体验。一部经典佳作往往积淀着人类几千年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 包含着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爱恨善恶的深刻思考。读这些书能使学生聪慧、坚强、善良、勇敢, 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阅读要紧密联系教材, 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拓宽。在学习了教材上的课文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作品, 让学生获得更详细、更深刻的体会, 触动他们的内心, 引发心灵深处的思考。如学习了《皇帝的新装》之后, 让学生去读《安徒生童话》《豪夫童话》等。这些童话大多讴歌真善美, 批判假恶丑, 学生读了这些故事不但对文学作品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还净化了心灵, 陶冶了情操。

其次,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经典书刊及报纸。教师在学生有能力的情况下建议他们读一些经典名著, 和大师们直接对话, 可使学生的眼睛豁然明亮起来, 心胸顿时宽广起来;通过对报纸杂志的阅读了解时事, 让学生们从小就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一心只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代的小学生应树立主人翁意识, 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 还要学好“社会”这本“百科全书”里的知识, 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三、在作业设计和考试中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1. 课后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

首先,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 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开拓自己的思路, 发展思维能力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如, 学习了《赤壁之战》后, 课下就可以让学生继续讲三国故事, 召开故事大会, 点评故事中的人物等。其次, 在布置作业的难度上可分层, 可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类型。必做题是基础知识的运用, 要求每人都掌握;选做题是加深题, 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 满足他们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这种作业设计方法有利于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最后, 通过批阅作业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塑造。语文教师通过作业的批改与学生进行书面交流, 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极好的方式。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 虽然年龄小, 但也会遇到烦心的事情。他们也许不愿跟家长或同学倾诉, 但会在作文或周记中尽情吐露。因此, 在整个批阅、讲评作业的过程中随时都可以为学生排忧解难, 使学生的困惑得到指点和解决, 在思想品德及审美情趣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完美的发展。

2. 在考试中渗透人文情趣、人文精神

首先, 是人性化的命题形式。设计试卷时可以把黑体字的标题换成儿童体的彩色字, 把“几年级第几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换成“挑战聪明星”, 再配上有趣的卡通人物图。并加上一段激情的导入语:“孩子们!挑战你的智慧, 发挥你的才能, 出发!”随着解题的不断深入, 关怀的提示语言也在不断变化:“你好聪明!”“真是不错!”“别紧张, 静心想, 你一定行的!”这句句激励的话, 对小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个信心的加油站, 让他们勇往直前。这样的考试不仅达到了检测的目的, 也让学生获取了信心。其次, 丰富多彩的命题内容。考试的内容要打破“一纸一笔定分数”的传统考法, 倡导方法灵活多样。如可包含口语交际、朗读、书法、绘画等, 还可增加一些自由开放的内容, 给学生一片展示自我的空间, 大胆想象、大胆发挥。评价内容广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升人文素养, 促进他们更全面和谐地发展。

四、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中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

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人文关怀和激励功能, 形成评价目标多元化, 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方式灵活化、评价主体参与, 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实践、关注学生努力、关注成功体验, 保护学生自尊自信, 激发积极主动的情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教师要以真诚、友善、宽容、鼓励的态度有效地调控过程。通过评价使学生品尝成功的欢乐, 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通过评价, 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明确努力方向;通过评价, 融洽师生情感, 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多种多样,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能架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积累, 因为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而脱离对文本的解读, 把语文课变成另一种不伦不类的思想教育课。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 它必须落实到课内外的点点滴滴中, 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带着这种最高境界的追求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我们也相信在语文学习中积累的人文素养必将如春雨滋润般伴随着学生的一生。让我们的小学语文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创造良好的起步吧。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人文素养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124-01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课程性质指出:课程的设置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需要体现工具价值,同时又要体现丰富的文化价值,需要包含丰富的技术内涵,又要体现信息技术的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单一的专业训练就能实现的,而是各个学科综合教育的结果。虽然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学科,但是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还是具有重要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想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体会为人之意义和态度、懂得做人之道尤为重要,引导学生处理自身的理性、意志等各方面的问题,培养出人格完善、和谐的人。本文从如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着重培养人文素养展开探究: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营造好的人文素养氛围

一个国外的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要想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从爱学生开始做起,在教学中充满爱,是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和美德,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是需要良好的氛围的。而良好的课堂氛围正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外部环境,教室是学生与老师进行心灵交流的重要场所。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能够使课堂氛围活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老师与学生实现价值的认同和形成观念的共识。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可以感知的能量,如果这种能量在学生身上得到作用和体现时,不需要教师说,学生自己是完全能感知的,通常变为对老师的信任、喜爱,在课堂中,对老师所讲知识兴趣浓厚,最终,教师的爱会唤起学生的进取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会在学生心中起到鼓励作用,可以推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信息技术课堂是需要民主的,这样老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才会通过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从而更好地实现价值的认同与观念的共识。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堂以外的内容进行探讨,而不是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发扬批判精神,对老师在教学中有疑问的地方,敢于提问,对于讲授的知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见解,敢于指出老师的不足,逐步培养学生勇于发问,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评价观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把握好评价导向作用的运用,通过恰当的时间利用教师的示范、熏陶、启发等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树立起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在生活中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能够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者建议,从而学会交流与沟通。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欣赏和评价别人的成果时,会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是在找别人的缺点,挑剔别人的瑕疵,把评价错位的理解成找别人的错,曲解了评价的意义和作用,老师要注意发现这部分学生,对他们做好合理的引导,让他们在以后参加类似活动、或者在今后的人生中,首先要去发现和寻找别人的优点,看看别人哪些地方适合自己学习,适合自己借鉴,然后再根据别人的不对之处,低调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合理建议,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自己人文素养的提高,也给别人提供了帮助,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应秉持这样的原则。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对评价体系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客观的理解,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习中的能用客观的眼光评价别人。

三、注重设立人文素养情境与任务

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需要老师注重设立人文素养情境和任务,从而让学生在学生中接受人文素养熏陶。比如:在讲解PS软件技术的使用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改变过去的以网络素材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选用学生近期的活动照片,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照片做操作练习。当学生看见照片中班级同学的和谐相处,共同奋进的大家庭欢呼雀跃时,似乎又回到了那充满乐趣、欢笑的活动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PS软件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对学生实现了一次成功的集体主义教育。

信息技术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其中,参与时出错是大多数学生遇到的问题之一。面对错误,需要培养学生积极地面对困难的态度,让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相信通过上述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实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要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其中,让学生懂得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各方面达到和谐状态,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郝亭亭.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 时荣. 论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58-59.

[3] 张菊.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视觉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1.

[4] 时延娇. 基于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篇4

慈溪市掌起镇第二小学

乐小波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而且是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期美术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美术新课程教育教学的美术教师,应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充分挖掘小学美术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素养;潜心研究教学方法,营造审美化的课堂,在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人文情感 ;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教师 教材 课堂 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而且是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期美术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根据这一定位,作为美术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小学美术教师,应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充分挖掘小学美术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素养;潜心研究教学方法,营造审美化的课堂,在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人文情感 ;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发展教师的人文意识,丰富教师的人文素养。

中外历史上那些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艺术,始终表现着人类的感觉、情感和经验世界,形象地记载着人类智慧和人性的深度,凝结深化着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美术教师对这些伟大成果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有利于全面提高儿童的文化素质。如让学生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作品之前,美术教师只有深入了解画家达·芬奇所处的时代,以及达·芬奇的生平、性格、作画风格和当时的创作环境等与作品相关的人文背景,才能引领学生真正领略到蒙娜丽莎那迷人的、神秘的微笑,深切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因此,美术教师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真正解读美术作品,也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深入了解美术作品的人文背景,从美术作品中理解人类价值的不同、人类对自身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从而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所以,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美术专业技术知识,更应有丰富的人文素养。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又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小学美术教材中就蕴含着许多人文因素。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放学了》、《生命之源——水》、《植物写生》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让色彩动起来》、《台历、挂历的设计》、《衣架的联想》、《我的牙刷》等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用彩墨画鸟》、《用彩墨画鱼》、《刻印的乐趣》、《学画农民画》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色彩的对比》、《山水画》、《花鸟画》、《在快乐的节日里》、《雕塑之美》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弘扬民族艺术,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设计生活标志》、《提袋的设计》、《别致的小花瓶》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台历。挂历的设计》、《衣架的联想》、《我的牙刷》、《便签盒的设计》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昨天、今天和明天》、《科学创造新生活》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和人类创造发明的伟大之处,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小学美术教材处处蕴含着人文精神,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采取有效的人文方法把每一课时的人文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美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关键。那么如何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1、在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为此,我结合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持续时间短,容易分心;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的心理特点,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注重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教师大方得体的仪态美、亲切温和的语言美,结合名家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优秀习作,精心制作动画课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在上《处处有鲜花》(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春天百花盛开的录像,聆听了《春天在哪里》的优美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天鲜花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色,从而激发学生高昂的创作热情。接着,我范画了迎春花、杜鹃花、梨花、桃花等生活中常见的花,又展示了各种环境中盛开的鲜花图片,使学生感受到处处有鲜花,处处有美,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就能创造生活中的美。当我提出植树节的打算时,学生们纷纷表示要种树还要种花,不光在家种还要在学校的花坛里种上各种花,把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校园打扮得更加美丽。至此美化校园、美化生活的人文情感已悄然植入学生的心田。

2、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人文情感

游戏是儿童重要和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儿童整个的生长和发展过程之中,是儿童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认为:“大抵儿童之情,乐嬉游而拘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新的美术课程也强调小学美术的趣味性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为了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于是我在教学中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文化的人文情趣。例如:在上《我们一起来跳舞》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了有落地大镜子的舞蹈教室,先让学生欣赏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再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对着镜子也来舞一舞、跳一跳。学生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伴随着轻快的音乐不由自主地都舞起来,虽然动作各异,也并不优美,但学生的兴致却是那么的浓,他们用各种动作、姿态来表达自己欢快的心情。在看一看、跳一跳、想一想、动一动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适时增加学生习作的弹性,可以让学生用笔画、用手做、用肢体动作表现等自己喜好的方式来表现《我们一起来跳舞》。这样不仅兼顾了各类学生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感受到舞蹈不仅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释放心情,今后可以用舞蹈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天天拥有好心情。趣味性的美术学习不但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文化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文化的情趣。

3、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

但是现在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存在一种“独立”现象,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己说了算,不善于与人合作、沟通;他们在学习上缺少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弱。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比如在上《生命之源——水》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员自行安排各项工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自主性地了解并搜集了水与人类的关系、节水常识、目前水资源的现状等相关资料;探究性地讨论了制作什么样的板报内容,安排哪些图画来诠释如何节水爱水,用艺术化的小报让更多的人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合作性地一起完成一份“节水爱水”主题的小报。在自主性的了解过程中,探究性的讨论过程中,合作性的制作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同学之间友情的珍贵。不仅使学生对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毅力、意志、个性等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丰富的发展,也为其今后的成长道路指明了正确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目标。

艺术课程的目标就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小学美术课程更需要美术教师坚持不懈地钻研、探索,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充满奇思妙想的艺术世界和人生境界,使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情感得到丰富、人格得到提升、心灵得到净化,让艺术活动成为一种最善良的、直达心灵的教育方式,从而培养儿童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精神生命的成长。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徐贲:《从人文精神到人文教育》

3、杨景芝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升 篇5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升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 葛雪卉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古诗文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凝练优美,魅力无穷,它的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块主阵地。

一、畅游诗海,积累人文知识

古诗是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凝聚着民族的魂魄,承载着文化的精髓,就像一片浩淼无边的大海,有着太多可供我们挖掘的“宝藏”。古诗文的教学过程,可以说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诗海中尽情畅游,不断积淀自身人文知识底蕴的过程。

1.在自主探究中识诗人,论史事

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既是一种科学研究能力,更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着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在教学古诗时,关于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诗作诞生的历史背景,教师可以大胆放手,鼓励孩子自主从书本的文字、图片中去查找,从大脑积累的经验方法中去搜索,从网络获得的信息资料中去筛选,从聆听父母同学的观点中去获得灵感……在这样的交流探索中,一个又一个的诗人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逐渐丰满,他们会印象深刻地结识豪放不羁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一身傲骨的柳宗元……在自主的搜集研讨中,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也随之逐渐清晰和明朗。可以这样说,孩子们学一首古诗,就走近了一位诗人,也走进了一段历史。例如:从《枫桥夜泊》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史之乱的时代悲秋;而《泊船瓜洲》又让我们对王安石的变法满怀敬意与惋惜……孩子们在与诗人对话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与历史来了次“亲密接触”。

2.在浅斟细酌中赏诗言,仿诗语

古诗的语言讲究形象性、色彩性、音乐性,具有神奇的魅力,对诗歌语言进行浅斟细酌,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语言鉴赏力从而提高语文修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孩子进入诗文,从语言文字、遣词造句、标点格式等方面开动脑筋,细细品味哪个字用得妙、哪句话最精彩、哪种写法最有特色……让孩子在比较、推敲、吟咏中领悟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双关,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会把诗歌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和语用能力,从而促进了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生成。如:在学杜甫的《绝句》时,孩子们在品味中惊喜地发现这首诗对偶工整,且四个动词“鸣、上、含、泊”有动有静,词句运用很讲究,非常有特色。于是,我趁机结合教材中有关对对子的内容,让孩子们学着古诗中的句子来即兴对对联。(语文教学论文 )结果,孩子们情绪高涨,你出上联,我答下联,由于有了诗词作铺垫,对答中不时惊现出妙词佳句――孩子们运用语言文学的.潜力着实让人感叹不已。

二、品味诗境,感悟人文精神

古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不同的古诗有着不同的意境,蕴含着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在反复诵读中不断体验、感悟古诗中的人文精神,最终让美的思想、美的精神、美的情感流淌到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1.感悟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古诗中有一大部分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志和忧民之心。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悠悠的爱国心,浓浓的爱民情,都洋溢在字里行间,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将感动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孩子们会在对这些诗文的品读理解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在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感熏陶中获得思想启迪,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2.感悟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古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对山水田园的描摹,这些诗作大多清新恬淡而又耐人寻味,诗人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随心而作,信手拈来,勾画了一幅悠然自得农家生活场景。又如杨万里笔下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生气勃勃,泉眼似乎在怜惜细流的柔弱,树荫仿佛在爱惜阳光下池水的恬静,这相怜相爱,与蜻蜓小荷的相依相偎互相映衬,使自然界显得如此和谐。孩子们在对这些诗文的解读中,会深刻地体会到生活原来是如此美好,诗人盎然的生活情趣将会感染着每一个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篇6

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很多合适的切入点。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够带给学生更多正面的影响与启发。同时,教师要善于展开对教学素材的挖掘,要对其中的人文素材有更为灵活的应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也能为知识教学带来一些积极的辅助功效。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想要深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从实际的教学情况中我们了解到,很多物理教师自身在人文素养上相对是较为缺乏的。教师可能对于本学科的知识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但是,说到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知识层面,很多教师在这些方面都有待提升。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通过有效的阅读以及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教师才能够在课堂上带给学生更多丰富的信息,并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广泛涉猎人文科学领域,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为物理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物理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阅读美学、文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书籍,也可以学习音乐、美术等,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与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要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这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并且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更为得心应手。

二、知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首先,在知识教学中便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很多教师会觉得物理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间没有任何关系,会产生这种想法就充分说明教师对于教材的研究与挖掘不够深入。很多物理学知识内容中都蕴含着一定的人文价值与美学要素,如果善于挖掘这些内容,这不仅是对于学生思维与认知的一种拓宽,也会带领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与层面来领会这些知识。这将会为知识教学打开另一扇门,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物理课程的乐趣与价值,并且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体会。物理知识的美学价值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简洁美是物理学中最突出的一种美。例如,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公式F=ma,从外形上看非常简单明了,但其中所揭示的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自然规律却无比深厚。其次,对称性是物理学中的另一种美,在物理学中有非常多的体现。例如,从形式上来说,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之间的对称美;从公式上来说,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之间的对称美等。再次,物理学中所蕴含的还有和谐美。例如,物质、能量、动量三大守恒定律所体现的物质世界的统一与和谐;牛顿经典力学所体现的地上力学和天上力学的统一与和谐等。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物理知识的审美要素的体现,这也是展开对于学生人文教育的很有价值的素材。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物理课堂上深化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三、通过物理学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可以很好地渗透于物理学史的学习中,这也是丰富学生知识面的一个有效教学过程。在展开很多具体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先给学生们介绍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尤其是会给学生们讲述一些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史,让学生们在感受到过往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对于知识孜孜不倦追求的同时,自身也会受到鼓励。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向学生讲述爱因斯坦从奥林匹亚科学院得到的帮助,让学生认识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性。正如牛顿所说:“如果我看的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爱因斯坦对小提琴的热爱,以及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信仰,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音乐、哲学、宗教等人文科学的密切关系。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进而让学生形成好的价值体系。在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有很多展开模式。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是能够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有价值的引导与启发的基础。其次,教师可以在知识教学中渗透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然也可以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些都会是对学生非常有价值的引导,并且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与认知范畴。

参考文献:

[1]傅长吉,丛大川.“自然科学”“社会学科”“人文精神”辨[J].前沿,2011(17).

[2]黄静.在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7

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新课标中对人文性的理解有这样一段话:“语文教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 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方式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首先, “自主”指学生自己做主, 不受别人支配, 表现为我要学, 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一种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兴趣, 学习才能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 越学越爱学。如果一个人要做自己的主人, 这个人一定要具体有健全的人格, 必须懂得尊重自己, 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及具有良好的创造能力。“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 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在行动上相互配合。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做到尊重别人的思想和文化, 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还要学会赞赏别人, 具有想和别人合作的意识。这个意识就体现了人文素养中的个人对他人以及对于社会的态度。“探究”是指一个人对未知领域的强烈求知欲, 这也是培养创新意识非常重要的条件。探究的意识体现的是个人对于自然以及科学、正确的态度。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可使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平时要积极地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珍视教材, 感悟文本,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编语文教材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注重人文性。语文课本中的好文章, 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 我们语文教师要积极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把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充分发现并挖掘出来, 积极地对学生进行熏陶, 这样时间长了, 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人文意识, 养成了良好的人文习惯。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高尔基也说:“读书愈多, 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 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 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在教学中, 教师应先让学生反复品味, 激活情感体验, 体悟课文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提到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要在反复品味中才能真正得到体验。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美文佳作的精彩段落、重点词语, 引导学生从中领悟语文的人文内涵。只有学生自己对人文性有了认识, 才能受到启发, 才能被人文精神所感染, 从而领悟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教师还应让学生多读、熟读, 在联系延伸中培养人文素养。

三、鼓励课外阅读、体验生活, 召唤人文内蕴

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 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课堂, 拓展、延伸、充实在课外。而在课堂上, 学生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 毕竟是有限的。“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 布置人文性的作业, 引导、组织学生去阅读, 感受中外优秀作品, 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阅读的题材是多样化的, 只要是对学生学习有益的, 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 都可以适当去阅读, 如小说, 诗歌、散文、戏剧等等。此外, 教师还应延伸渠道, 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不单单只局限于教科书、教师以及校园。它是与整个社会、家庭息息相关的。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有利于教学的活动, 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其中, 如夏令营、语文竞赛、访问以及参观古文遗址等。这样学生能从中发现自我, 珍惜自我, 使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找到自尊和自信, 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总之,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要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因此, 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将人文因素贯彻到语文教学中去, 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只要大家一起努力, 就能使学生成为社会的骨干, 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摘要:语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具体来说,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其次要珍视教材, 感悟文本,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再次鼓励课外阅读、体验生活, 召唤人文内蕴。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8

一、利用学科资源,挖掘人文内涵

“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对于这一点,语文学科具有为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较的优势。它那浓厚的人文内涵,正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条件。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寻求文本与人文精神的契合点。从古到今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记载着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无不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彩。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从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中,汲取人文精神,再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岳阳楼记》就是很好的学科资源。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这忧、乐的情感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份责任。教师完全可以把它作为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一个载体,进而拓展延伸到更广更深的层面。让学生树立起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构建和谐课堂,营造人文氛围

语文课堂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而人文精神的渗透,更要在情景上营造一个人文学习的环境。因此,教师要信赖、尊重学生,营造自由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产生必要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挖掘学生的个性智慧,发展学生的人格及潜力,使课堂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对诸葛亮的评价,可提倡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去评析,有的同学认为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有同学认为他是一个智者,足智多谋,大智大勇。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有同学认为他只是个普通人,也有犯错的时候。马谡是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魏延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有反骨,难以重用。在教学中,整理知识、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从不同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能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知识的意识,积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注重学科延伸,培养人文品质

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文学、艺术、伦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教学来完成的。有些人文教育的内容,语文教材没有涉及或涉及不深,而课堂教学时间又不允许展开,同时又要维持课堂45分钟对学生所产生的人文感染,就必须在课堂外继续施加影响。所以在语文课上和课后渗透其他人文学科教学,加强学生文化素养,使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人文教育不仅仅在于使人获得人文知识,而应借助于深刻而全面的人生体验,摄取文化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后要利用课外活动和校本课程进行延伸,举行文学讲座、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手抄报等,把各个人文学科加以整合,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如,通过语文和历史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历史眼光看待社会问题的重要性;通过语文和艺术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语文和地理学科的结合,让学生关注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演变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人文关怀精神。

四、提高自身素质,建立人文风范

“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职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最大。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的提高。首先, 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加深专业内涵。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追求一定的个性,追求大气,充满个性魅力,富有人文气息。

北师大肖川博士说:“关心人的成长应该是教育的情怀”。只有在人文精神指导下,本着“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原则,大胆尝试,寻找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有效途径,与学生共同构建语文与人文的双重世界,才能塑造出学生完美的人格和个性。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篇9

2 高校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

2.1 人文素养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长时间下国家的大学生接受的主要是应试教育,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的教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人文素质方面的知识相对较为薄弱。在高校经过系统教育之后,高校学生会遭遇到学科内部划分的问题,使得学生过于重视自己的专业课程,忽视了其他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而且许多学生对自己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在语文方面的鉴赏能力和了解水平较差,导致其整体的语文教学工作质量差。

2.2 民族精神缺失现象严重

目前国家高校的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了解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这就使得高校大学生对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心较少,传统文化知识方面了解较为浅薄,使得民族精神缺失现象较为严重。这其中也有不少学生开始追捧西方文化,而对中华文化却缺乏应有的兴趣度,这也能够直接导致民族精神的逐步流失。[2]

2.3 相关的理想信念较为缺乏

当前高校的学生会出现这种类型的现状,在课程学习方面的积极性相对较差,在职业规划和未来期许方面重视程度低,缺乏必要的进取心和信念。许多高校大学生认为其学习是为了拿到对应的文凭,在理念信念和梦想方面坚持性较差。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会较弱,在课堂学习上积极性较差,只是将学习作为任务,并没有更高的人文素养的追求。

3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3.1 在高校语文教学内容中发现人文思想

高等院校在设定语文课程的时候,要详细的依照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设定的计划进行,这就使得高校大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常常以教材为主,有利于加强学生同教师之间的交流。在高校语文教学工作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这样能够较好的保证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工作,教学工作者要在教学中起到其引导功能。

从课堂入手,从教材中寻找元素,挖掘其中的`精华,让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细细体会,认知其中的人生真谛,将这些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形成自身的人文素质。[3]

3.2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高校语文教学工作中不单单是利用课堂教学,但是还有部分教学工作是通过阅读进行。利用阅读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性,这样还能够协助大学生提高人文情怀,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水平等方面较为突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增加阅读参考书目,让学生在课外可以依照推荐的书目阅读,并且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可以带来的益处。[4]学生能够利用较为宽泛的阅读培训成较为深刻的内涵,在自身进行思考的时候能够形成自身的见解,有利于提高高校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水平。

3.3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人文素质

高校语文写作教学工作是其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生从小接触语文,在写作方面的时间较久,这样学生能够较好的感受语文教学工作的效用。语文写作工作是语文教育中的主要成分,高校大学生不单单是要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利用写作来传递自己的情感、精神状况和价值观。在写作中,学生能够较好的感受文字的韵味,这样能够较好的改善学生人文素质能力的现状。在教学中,语文教学工作者要积极捕捉文字的情感和课堂的感悟,利用语文写作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提高人文素质的目标。

4 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高校语文教育必须要坚持现代化的发展原则,逐渐改善教育工作措施,如此才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此种类型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一定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逐渐转变大学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和价值观念,使其朝着正确和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人文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水平,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篇10

正文内容: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学生具有比以往任何年代的学生都更优良的学习条件,拥有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但伴随而来的却是有些学生道德水平下降、厌学、社会责任感差、精神无所皈依……。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是人文精神的滑坡,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发展,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熏陶。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渗透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人和人类社会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美好的精神要素,是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价值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这包括人对完善自己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等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任何一种专业训练能够完成的,它是各学科综合教育的结果,信息技术虽然是属于科学技术性学科,但它与其它学科一样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就强调指出:课程即要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为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了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与热情,更是指内心情感体验和心灵的触动;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赋教学内容予人文精神的内涵,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这两方面来实现的:

1、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赋教学内容予鲜活的生命力:

情感,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当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思考中。所以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与价值观,并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中,摒弃以往只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观念和做法,赋予教学内容鲜活的生命力,这个过程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而要有机地融合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比如:在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的知识时,我给出一个总任务--每人制作一套家庭电子相册,来贯穿整章的学习,利用所学的图像裁剪修补,图像合成,图像的色彩调整等知识来对学生童年的老照片进行修复、加工、润色,学生在学习与操作过程中,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童年,在重温童年的快乐点滴之时体验长辈的关爱之情,让美好的情感渗透于学习、问题解决之中,并相互作用和影响。又比如在学习Flash 动画制作软件中的文字渐变动画时,我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或自行创作若干爱心标语或励志格言,如:“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又如:“志高山峰矮,路从脚下伸。” “多一个微笑,多一点爱心,让世界更温暖”等等,上课时就用学生自己采集的标语作为素材来进行文字动画的学习与制作。接下来的课堂的就具备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情感情境,不少学生在学习中被这些语句的意境所感染,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在完成Flash这一章的综合任务时,我要求学生制作一套公益动画广告,内容可以涉及爱国、环保、教育、敬老、爱心、助人为乐、励志等题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广义的道德感,包括责任感、义务感、自豪感、尊严感、同情感、友谊感以及人道感等等,通过综合广告的制作,使学生又一次经受了一种健康、温馨、崇高的情感冼礼,从而促进了知识的掌握。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时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与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引起心灵的触动则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的知识时,我收集了大量有关于东莞近十年来的经济,文化,人口,教育各项领域的发展数据和图表作为教学素材,这些数据贴近生活使学生觉得很亲切,在学习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东莞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家乡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他们更加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同时又激发了学生们报效家乡的志向,增强了学生建设强大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又比如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制作班级网站,班级网站主题要求展现当代青少年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并体现同学之间的团结与友谊,同时大造声势宣传举行全年级的班级网站评比活动,接到这个任务,学生们按老师的要求分小组合作,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在争论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学会了合作,感受到了合作的欢愉、发现的惊喜,他们力求做到最好而为自己的班级争光,从始至终学生们都强烈体会到班级体的凝聚力,感受到了合作过程中迸发的同窗之间的真挚友情,在这样的心态下作出来的网页,当然比我想象中的更具感染力!

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刚好经历了劳动节,母亲节两个节日,学生制作节日贺卡的兴趣高涨,劳动节贺卡让他们重新理解了劳动的崇高和乐趣,母亲节贺卡将他们酝酿以久的对母爱的感激之情抒发和表现出来,当设计新颖、版面精致的贺卡在手下产生时,同学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经历了一次艺术和美学的熏陶。在学习制作电子小报时,我让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实实在在地先做一些调查,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市场菜价,中学生心理现状,中学生课余生活等,同学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去收集小报的素材,与此同时,他们的内心涌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贯穿了整个小报的学习制作过程,最后学生制作出来的作品的确让人感到中学生的成熟的一面。在讲到互联网这一部分时,我精心收集了不少具有趣味性、艺术性、科学性的优秀网站网址提供给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让学生开阔视野,补充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又如在讲述病毒等内容时,我举例讲到计算机病毒给我们造成的危害和带来的巨大损失。如电脑病毒“CIH”,98年4月26日造成全球6000万台计算机被毁,此后每年的4月26日定期发作,继续造成更大破坏。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学生感到了痛惜与愤怒。从而更容易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立了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总之,花心思研究教材,将教学内容与情感目标有机结合,用真情包围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则能不断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在课堂中加强师生情感互动:

教育过程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双向撞击过程、在以往的技术类学科的教育中,侧重于追求教育的效率、追求教育过程的程序化、技术化,导致情感陶冶弱化,师生情感交流减少,学生本是有血有肉的人,却几乎要被培养成学习机器,导致知识与能力脱节,道理与行为分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重视建构知识的同时,重视师生人际关系的建构。要有强烈的教学激情,让课堂成为富有情感的课堂。

古语说的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爱换爱,以情激情是培养师生融洽关系的根本途径。师生间融洽的情感,是推动学生不断进步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具有吸引力。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爱与期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作积极的“倾听者”,时时以高兴、满意、慈爱、鼓励的态度欣赏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关注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用诸如“这个步骤的操作你掌握得非常好,还有其它方法吗?”“真棒!”“错了没关系,再试试看,好戏在后头呢”等语言来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探究,思索,并起到控制学生的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的作用。总之,教师用自身的激情,亲切的面容,期待鼓励的目光,生动的手势,使学生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而愉快地接受教师这种热情的感染,转化为对学习的热爱。

新课程改革正实施得热火朝天,我们不再只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过程,应当重视人的情感、价值、态度体系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发展,将人文精神融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和探索,让健康美好的情感伴随在课堂的始终,让学生不断得到精神上的充实,用人文精神去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吧!

参考文献:

王坤庆 《精神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

2沈贵鹏 《试论人文教育目标的厘定》 当代教育科学 2003年第10期

彭绍东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评析》 中国教育报 2003年第7期

李萃英、赵风平《面向新世纪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人文素养;言传身教;文本感染;优化评价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中华民族,向来重视语文教育,尤其在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除了是生活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健全人格的深层意义。为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人文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方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言传身教,拓展人文素养培养的宽度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也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因而,语文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教学一篇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会作者情感。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文本感染,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李白眼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小珊迪展现的是“不宝金玉,而诚心以为宝”的崇高境界。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和易以恩”,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跳跃与发展。师生互动,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让班上的每个成员都能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常规的听读训练中要锐意革新,将学生从有限的所谓“重点”篇章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媒体,不断吸取传统民族文化精髓,感受时代改革的惊涛骇浪和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有可能在一个较高的视点上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最终确立自我。这个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确立主体文明意识,完善健全文化人格的过程,可以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过程中第一次飞跃。而学生个体人文素养提高的第二个阶段质的飞跃应在说、写训练中去落实。老师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各种特定情境,组织各种专题活动,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前提下,畅所欲言言情说理,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共同提高,即在表述中实现主体意识的外化,从而获得个体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优化评价,提升人文素养培养的高度

《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在课程理念上,体现“以学生为本”,即“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学习评价上,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因此只要是敢于挑战自我的学生就应该给予肯定,有进步的学生就要给予表扬。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的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如当学生说错时,教师可以宽容的说:“说错了也表扬你,因为没有你的错误,就没有我们的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使学生在受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人,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学会鼓励人,被宽容的同时学会善待人。总之,优化后的评价语言,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通用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篇12

在当代高职英语教育体制下,普遍的存在着一种只重视成果、专业与科技而忽视方法、人文与素养的现象。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也逐渐的出现了一些盲目追求外在表现的社会浮躁心态,人文精神更是成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从整体上来看,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就是以实用为主;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中,考完四级还有六级,学生也都是一直在不停的应付与奔波,而且教师也在不停的揣测试题,不断的强化学生应试技巧的培训等。所实施的所有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质量的评定都同考试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基于这样一种落后的传统教育模式,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人文素养及主动性塑造都无法得到很好地发展,其对于自身后期的发展也都处在了一种“近视症”的状态,种种原因也直接导致了高职教育人才人文素养培养的迷失。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对于语言的功能认识有扭曲现象,由于中国长年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方面的基础教学相对薄弱,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比较重视词汇的记忆、语法的解释和听力测试,过多的将“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而忽略了英语教学的根本意义,即语言的运用。这种教学意境将宏观意义上的语言功能,转变为微观的词语搭配、语法含义等,未将英语自身的语言特质展现出来,忽略了语言教学中感情的投入和人文素质的锻炼。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对教师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

对于高职教学课堂学习的显性及隐形效果,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决定性意义。首先,从一外在的角度来看,英语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越高,则其对文章的内涵理解的也就越深刻越透彻,进而也就能够对文章进行更为深层次的分析,由此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也有着极大地帮助;其次,从隐形效果来看,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能力等方面,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价值观体系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教师本身就属于一本教科书,其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价值观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高职英语教师,同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学以及历史等多个文化产物方面都有着一定的涉及,而且还是异域文化的直接接受者与传播者和诊释者,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对于异域文化的价值判断以及态度也就成为了实现教师人文素养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的不可或缺的一重要环节。

(二)塑造教学人文氛围

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沿袭着以单词记忆、语法规律和阅读理解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也常常处在被动的题海练习中,每天面对着许多的单词背诵,这样已经完全的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了,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背道而驰。英语这一课程属于文科类教学科目,文科类本身就是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是文化的熏陶和智慧的凝结过程。英语教师的目标就是将英语课本中的知识内容转变为人文精神,不断的渗透到知识讲解中,帮助学生有效的提升理解能力、探究精神和人文精神。另外在英语课堂上还可以开展许多教学活动,例如小组竞赛、演讲及外国电影解析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营造出开放互动的活跃氛围,学生之间讨论、争辩,并从中得到自己的感悟,从语言中感受文化气息和人文素养。

(三)构建体现文化特色的英语课程体系

在后期的高职教育工作实践中,学校应本着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标,积极的搭建一个能够突出文化特色的英语课程体系;同时由学校的宣传部、学生处以及校团委等部门和组织牵头开设一些能够有效扩宽学生知识层次、改善学生结构的公共任选课,如英美文化赏析与外教口语等课程;其次,学校所下属的不同分院也都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开设相应的专业任选课与限选课,构建出一套完善的能够全面覆盖综合性的介绍中西方文化的教学课程与极具专业特色或职场特色的课程,如涉外客户服务与涉外旅游以及涉外物流等课程。

另外,除了上述的选修课与必修课之外,还要积极的探索一套有效的就救考分离的策略;在这一模式中专业英语教师不仅担负起了“教练员”的职责,而且还承担着“裁判员”的角色,通过一种培训和辅导的形式来强化学生的语言恩呢管理,进而有效的达到当前国际职场对于高素质综合人文素养人才的培养需求;最后,多元化的语言学习评价标准体系也必定能够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英语这一语言学习的道路上收获一定的成就和满足。

(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

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并不是由学生主导教师的教学进程,而是在课堂上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采用学生所能接受的教学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在语言和词汇的教学中,融入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调、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通过竞技比赛、任务教学以及各种互动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结语

21世纪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学历教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都转向了综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就要克服学生的基础差,人文素养不足的缺陷。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符合人文教学的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摘要:在当代高职英语教学中,对于人文精神与民俗风情的传播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但就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来看,特别是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所以,进一步强化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培养的重要意义、积极的在教学中塑造人文氛围、提升对教师人文培养的重视程度,对于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进行了探析,首先针对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迷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以希望能够对后期的相关教学工作有所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高职英语,人文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姜莉霞.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迷失与提升[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49-151+7.

[2]许玉霞.高职英语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探析[J].湘潮(下半月),2011,10:112.

[3]高研.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蒲云玲.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养迷失问题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6,07:78-79.

[5]赵业丹.浅析人文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2012年会暨高层论坛论文集[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2:6.

[6]李昊洋.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J].亚太教育,2016,19:148.

[7]唐鹰.刍议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9:61-62.

[8]汤丽琴.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建筑类高职英语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2:86-88.

上一篇:激励学生成功的名言下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一起一起》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