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全部教案

2024-05-23

高一政治全部教案(精选4篇)

高一政治全部教案 篇1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教学目标

本课是全书的起始课和理论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了解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理解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以后各课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具体要求

1.知识要求

1.识记以下知识:

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货币的职能。

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

2.理解以下知识:

商品的含义;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生产率成反比。

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 结合现实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2.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由已知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新判断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以及党的经济政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正确认识和对待货币的作用,破除“金钱万能论”。

教学重点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商品经济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只有了

解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近而了解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才能懂得社会主义也是商品经济,进而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商品和商品的两上基本属性。商品和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全书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以后教材中

讲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建立在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上的。所以必须作为教学重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之一。只有懂得这一道理,才能深刻

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有价值规律的第二和第三个作用。

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这部分内容也属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现实的商品交换都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商品交换,不懂得货币就不懂得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及作用。从理论上讲,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从实践上讲,社会主

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只有懂得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才能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制中起基础性作用。

教学难点

商品的两上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高度概括出来的,而不是靠直观所能把握的,因此教学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所以成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同一劳动在同一时

间内创造的总量不变。而这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感受 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似乎是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它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也就越高,这对教学中理解这一问题会产生一定的难/度。

价值规律规律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要理解这一问题,必须透过现象看本制裁,靠直观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教学中有一定难度。

课时安排

原则上一框题一课时,共八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经济?

2.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

导入新课

通过前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识了?“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提关系”我们学习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可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况,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方向;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做有经济头脑的人;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有经济生活中的行为。而查达此目的,必须从分析最觉的经济现象──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有关商品、货币的一般知识及其支配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价值规律。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板书)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引言和粗读第一课的节标题、框标题后回答以下问题:

1.引言部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2.第一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

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引言部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引言部分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讲“商品是市场上最觉的经济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学习经济常识,也必须从了解商品开始”。(划书第5页第1段)二是讲我们应通过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把握其中的经济规律,“学习了本课,我们将了解有关商品的一般知识,知道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初步认识价值规律是支配商品经济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划分第5页第1段)

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本课书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本课的知识框架。这里只是粗读,主要是让学生对本课要学习的知识及其内在联系有个初步了解,待全课讲完后,再总结归纳本课较详细的知识纲目。)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商品”中的第一个问题: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商 品(板书)

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1)什么是商品(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是商品?

(学生答)人们从商店或农贸市场买来的粮食、蔬菜、鸡蛋和肉;从百货商店买来的电视机、录音机、书和本;工人买来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农民买来的化肥、农药和拖拉机„„总之,凡是用钱买来东西都是商品。

(教师)“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这只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科学的定义。“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的特性的反映。我们要给“商品”这个概念下个科学的定义,就必须从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具体商品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提问)你们能从粮食、蔬菜、衣服、农药、化肥、钢笔、书籍等物品中说出为什么称它们为商品吗?换句话说,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目的: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商品的定义。)

(同学甲答)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如我们买来的粮食、蔬菜、衣服、鞋帽,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工厂购买机器、设备,都是工人或农民的劳动产品。

(教师讲解)同学甲说的对,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

(同学们看书第6页的“想一想”)

(同学乙答)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如农民种的粮食、蔬菜,留着自己用的部分就不是商品。如果农民生产10000斤粮食,卖出8000斤,剩下2000斤自己吃,这2000斤粮食就不是商品。

(教师讲解)同学们回答正确。通过讨论,我们可归纳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凡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板书)

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板书)

可见,商品的定义是:“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并指导划书第6页第2段)

(提问)为什么农民从河、湖、井水是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而城镇的自来水经过了自来水厂工人的劳动(汲取、净化、输送),是劳动产品,自来水成了商品,所以必须付水费。

(教师讲解)同样道理,是劳动产品的自然如空气、阳光等,也不是商品。下面,我们把商品、物品、劳动产品三者的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提问)元旦前夕,同学们互赠礼品,李明同学把自己动手制作的礼品送给同学,王力同学从商店买来礼品送给同学,你们说这两种礼品都是商品吗?

(同学甲答)李明同学制作的礼品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买来的,所以不是商品。(同学乙答)从商店买来的礼品,因既中劳动产品,又是通过交换得到、再送给别人的所以是商品。

(教师讲解)同学甲说的对,自己制作的礼品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不是是商品。同学乙的观点是错误的。王力买来的礼品,在商店七在生产厂家时是商品(待交换或为交换而生产),一旦买回家,就退出流通领域,成为消费品。王力再把它送给同学,是为了发展友谊,而且是为了交换。王力接授礼品同学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所以他送出的礼品不是商品。

可见,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可以转化的。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了。

(过渡到下个问题)商品作为劳动产品,可以说自从有人类社会时就有了,但用于交换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要研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板书)

预习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页第3自然段~第7页第3自然段后回答以下问题:

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

1.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板书)

(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1)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板书)

A.在原始社会的很长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不可能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B.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

高,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农业部落和畜牧部落之间把公有的多余产品进行交换。不过,此时直接以交换为 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还没有产生。

C.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人们使用劳动工具也由石器过渡到金属工具。劳动效率的提高和金属工具的使用,使得个体劳动成为可能。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盛行后,生产资料出由原来公社会所有逐渐变为个体家庭私有了。私有制产生了。

这时,商品生产就不仅在原始公社会之间进行,而且在原始公社内部开始盛行。手工业者用分生产的手工业品,同农业生产者交换粮食,同畜牧业者交换肉类、毛皮,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些手工业者的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是真正的商品生产。有了商品生产,必然有商品交换,于是商品经济问世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得就是商品经济。

(提问)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你知道了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

(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2)商品生产(板书)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即商品生产”。(划分第7页第1段)

3)商品经济(板书)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划分第7页第1段粗体字)

(教师讲解)请同学们注意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三者的区别:

商品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

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相互让渡蔌买卖商品的行为。需指出的是:出现在原始部落间、由部落首领出面进行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是最初的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出现以后经常出现的商品交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提问)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你能归纳出商品经济的产生有几个条件以及为什么吗?

2.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板书)

(教师讲解)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生产某种或某些产品。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和他人交换劳动产品。私有制表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大家共有。这样,一方要获得另一方的产品,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因此,商品经济是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这两个条件下产生的。

(教师设疑)从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我们知道了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你能推出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吗?

3.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板书)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划分第7页第3段粗体字)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划分第7页第3段)

因为有了社会分工,不同提生产者各自生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同时又都需要别人的产品,所以

才需要互相交换。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要求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需要。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划分)由于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谁也不能无偿地取得对方的产品,只能通过自愿互利的平等交换,才能获得自己的产品。可见,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使商品交换成为必须。

(为了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特补充下面内容,因第二课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上的,而第二课教材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理由未作说明。)

(提问)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与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能划等号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

商品经济的生产条件和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分工,既是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又是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因为有社会分工,才产生了交换的客观需要,而且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但私有制只能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而不能说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因为生产资料属于不贩中所有者,既包括生产资料归私人所菜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也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它们作为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者,有着各自的物质利益,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只能通过买卖关系,在相互转让产品时必须实行等价交换;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提关系,也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交换产品的关系;全民所有制内部不存在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关系,但存在各个企业有各自独立的物质利益的一面,因而不能搞无偿调拨,它们之间也需要等坐交换各自的产品。此外,我国还存在非公有制商品经济,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之间,在互相转让产品时,也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社会,虽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但都存在社会分工,存在着生产资料不同的所有者,因而都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设疑。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商品经济基础产生以来已有几行年的历史,它的发展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7页第4自然段后回答这个问题。

3.商品经济的发展(板书)

(学生看书后回答。此问题比较简单,不必展开)(教学归纳)“商品经济有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划分第7页第4段粗体字)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商品经济有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复习题

1.什么是商品?商品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2.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

3.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是什么?

4.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几种类型?

5.同学们自己阅读第7页第2段的辅助文字,说明“商人”的来历。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什么是商品?商品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为了进一步认识商品的经济的本质及其规律,我们必须认识“商品”这一商品经济细胞的基本属性。下面我们来学习商品的基本属性。

讲授新课

2.商品的基本属性(板书)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板书)

(提问)人们为什么要从商店或农贸市场买回各种商品呢?

(同学回答)买回各种商品,是因为商品有用的,能满足人们各自的需要。如买粮食能充饥,买衣服能遮体、御寒,学生买各种书籍、笔、本,是为满足学习上的需要。(教师归纳)同学们回答的正确,我们把商品的这种“有用性”、即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板书)

概念(板书):“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划分第8页第2段)

(提问)请同学们看书第8页中间部分的“想一想”:商品有使用价值,其他自然界的物品、劳动产品有没有使用价值?

(学生回答)其他自然界的物品如空气、阳光、水,也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具有“有用性”。劳动产品,用于交换的部分即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否则没人要;没有交换的部分,能够满足生产者自己的某种需要,也有使用价值,如农民生产和粮食、蔬菜,除一部分用于交换外,留下提部分可满足自己食、用的需要,因而也有使用价值。

(教师归纳)回答正确,这说明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商品以外提其他物品也可以具有使用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见书第8页上)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明确的,即:

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板书)

(提问)为什么不同的商品有不同提使用价值,如粮食、蔬菜、鱼、肉,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煤、天然气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能源?

(学生回答)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本身的物理、化学等性质决定的。粮食、蔬菜、鱼、肉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所以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煤、天然气能燃烧,成为重要的能源,是由于煤、天然气含碳物质。

(教师归纳)可见,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是由于商品本身的自然属性(物理、化学等性质)决定的,即: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板书)

(教师讲解)还应说明的是,一种物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如牛,让它耕地,是生产资料;宰杀供人食用,是生活资料。而且,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还会逐渐发现同一种物品可以有多方面的效用。例如,过去人们只把煤当作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煤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来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过渡到下一问题)以上我们知道了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使用价值。人们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么,不同的商品之间为什么能互相交换呢?这涉及商品的另一具基本属性:价值。

2.商品的价值(板书)

(提问)同蝗商品之间为什么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呢?如:1把斧子=15kg大米。

(学生议论。略)

(教师设疑)有人说是因为它们都有使用价值,1把斧子的使用价值与15kg大米的使用价值相等。这种看法对吗?

(教师分析)我们上小学学习算术应用题时就知道,只胆同名数才能相加减,说明只有同质的东西,量上才能相比较。从使用价值上看,大米是吃的,斧子是砍柴用的,它们的自然属性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质。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很难比较其大小,当饥饿时大米更重要,当砍柴时斧子才能秦效。因此使用坐能作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如从维持人类生存的角度上看,小麦的重要性远超过金刚石,然而等量情况下金刚石要比小麦贵亿万倍。

1把斧子能够同15kg大米相等,这说明这两者之中一定存在着一种能够加以比较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生产时都耗费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这里所说的劳动者再区别生产斧子和大米时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生产方式、方法的不同。我们说“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价值的概念(板书):“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划分

第9页第1段粗体字)

(教师归纳)可见,1把斧子能够与15kg大米相交换,是由于它们都耗费了相等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它们具有等量的价值。

(教师设疑)商品以外的其他物品有没有价值?

(学生议论后教师归纳)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商品以外的其他物品都没有价值(板书)

空气、阳光,不是劳动产品,没胆耗费人类劳动,所以没有价值;农民自种又自己食用的粮食、蔬菜,虽是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没有必要计算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量,所以也没有价值。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以形成价值,但不意味着一般人类劳动本身就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商品交换中,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不同的所有者,交换的双方各有自己的物质利益,因此在相互交换产品时,需要计算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而且要等价交换。可见: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人与人这间的社会关系)。(板书)

(提问)凡是商品都有价值,但怎样表现一个商品价值的大小呢?例如1件衣服和1件毛料衣服,哪件衣服的价值大?

(同学回答)把这两件衣服拿到市场上看哪件衣服换回来的东西多,哪件衣服的价值就大。如1件衣服换20kg大米,1件毛料衣服换50kg大米,说明毛料衣服比布衣服价值大。

(教师归纳)同学们回答的正确。这说明,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出来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1把斧子的价值,是通过换回来的15kg大米表现出来的,此时,15kg大米,大米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板书)

1把斧子换15kg大米,用图表示:

(注意:只能是等号右边的商品是等号左边的交换 价值)

同理:归纳出:

A.。交换价值定义:交换价值就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

B.例。

C.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的大小是由价值决定的。(划分第9页第2段粗体字)(提问)人们在选购商品时,总希望“物美价廉”。那么,“物美”和“价廉”各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要求呢?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这是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物美“是使用价值的标准:“价廉”则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提出的要求。人们在选购商品时,总是力图找到这两个标准的最佳结合点。

(教师归纳)回答正确,可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作商品的两个因

素”。(划分第9页第4段粗体字)

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板书)

作以下练习:辨别对错(通过此练习,既可巩固商品的两上基本属性,又可进一步推出二者的关系)

1.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没有价值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3.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4.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先让学生自己完成,再展开课堂讨论)

1.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没有价值。(正确)

(提问)为什么正确?

(学生回答)因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会有人要,因而不是商品,所以没有价值。

(教师归纳)回答正确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错)

(提问)为什么错?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A.有些东西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品,所以没有价值,如空气、阳光

B.等。

C.有些东西,虽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由于没有用于交换,也不是商品,因而没有

D.价值。

E.只有那些有使用价值并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因而有价值。

所以,原命题应改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3.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一定没有使用价值(错)

(教师提问)为什么错?

(学生回答)A、有些物品,虽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如空气、阳光等;B、有些劳动产品,虽没有使用于交换,不是商品,但具有使用价值,可满足劳动者自身的需要,但因保管差,成为废品而没人要,不能成为商品,则既没有价值、也没有使用价值。所以,原命题应改为: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4.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正确)

(提问)为什么正确?

(学生回答)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所以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作为商品,它就一定有使用价值,否则没人要,卖不出

(教师归纳)“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划分第9页第4段)

1.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2.也不能形成价值,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商品;(划分第9页第4段)3.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是商品(划分第9页第4段)

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划分第9页第4段)

(以下内容,学生基础好的学校或班级可以讲授)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个观点,应包括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以上我们分析说明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二者的统一,二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分割地统一在商品这个统一体中。其对立的方面应作如下理解:

作为生产者或消费者,谁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生产者,有的是使用价值,他要得到的是商品的价值和获得利润,但他要得到的价值,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提是使用价值,但他必须付出价值。用图表示就是: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它们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商品生产者这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复习题

1.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为什么说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呢?

第三课时 复习旧课

提问上课时的复习题(1)~(3)题。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商品有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在质上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价值在量上又是如何来衡量它的大小呢?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板书)

(此框内容,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关系到对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及价值规律作用的理解,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应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启发式原则对学生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板书)

(让学生阅读第10页第1自然段后,点题)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项链,一串500法郎,一串3.6万法郎,价格相差71倍,说明商品的价值在量上是有差别的。

1)什么是商品的价值(板书)

(教师讲解)量即大小、多少。“商品的价值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划分第10页经2段粗体字)那么,一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价值量的决定(板书)

(教师讲解)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见,要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就应当看凝结在该商品中劳动量大小来决定。那么,用什么作为衡量凝结百商品中的劳动量的大小的尺度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衡量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上时、分、秒等)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教师设疑)社会上生产同一商品的厂家或生产者有许多,他们的生产工具有好有坏,技术水平有高有低,也胆勤有懒,因而生产同一商品不同的厂家或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我们把生产同量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不同厂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称为个别劳动时间。请问:商品的价值量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吗?

(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问)为什么?(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如果每个生产者或厂家的个别劳动时间都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那么同一商品就会有不同的价值量。那就意味着哪个生产者的工具越差,技术越低,人越懒,因而花费的劳动时间也越长,他的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那么社会性就会出现奖懒罚勤、奖慢罚快的奇怪现象了吗?哪还会有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呢?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现实生产中告诉我们,商品是量个天生的平等派,同一商品,它不管个别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有多么不同,在市场上出卖时,只能是同样的商品卖同样的价钱;也就是说,同样的商品,它们的价值是相同的(如电视上颂城市每天统一的菜价)

(注意:改革开放以来,同一商品,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的价值 同,问题比较复杂,有原料、成本、质量、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营销策略等因素,这里暂不涉及。)

这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划分第10页第3段)什么是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呢,请同学们阅读并划书第10页第3段粗体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请同学们看书第11页第1段。看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有几层含义?

(阅读、思考后,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含义有二:一是物的因素;二是人的因素。

A.物的因素:“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提是当时某个生产部门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

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

(提问)除书上的例子外,谁能再举个例子?

(学生回答)在现代采煤业中,绝大多数煤炭都是用机械采煤机采掘出来的,虽然还有和数小煤窑用手工工具采掘,但采煤业中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机械采煤机。

(教师讲解)回答正确。

B.人的因素:“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由于每个人的技术水平有高有代,生产经验有多有少,体力有强有弱,劳动态度有勤有懒,因而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是不一样的,生产同一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有快,有慢,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既不能取快者,也不能取慢者,而是取大多数生产者或企业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例如,如果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同样一匹布,有的用8小时,有的用13小时,而大多数是10小时,此时,这匹布的社会很必要劳动时间就是10小时,一匹布的价值量就是由这10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教师设疑)我们知道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这对商品生产者提利益有什么影响呢?

C.商品价值的决定对商品生产者的利益的影响(板书)

练习题:1个瓷碗的价值量是2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

快的8小时,慢的用12小时,问:一匹布换瓷碗,各能得多少?

(学生甲答)织布快的换得多,慢的换得少。

(学生乙答)生产一匹布用12小时的能换6个小瓷确定,用8小时的能换4个小瓷碗。

(学生丙答)他们都换5个小瓷碗。

(教师归纳)学生丙答案是正确的,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无论快的、慢的,都是个别劳动时间,而个别劳动时间是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所以,一匹布都必须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0小时决定的价值量,去与瓷碗2小时的价值量相比较、相交换,用图表示:

可见,无论快的、慢的,他们都换得5个小瓷碗。

上述事例说明:“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而“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很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必将吃亏。”(划分第11页第1段)用图表示: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得多,竞争中获胜;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利少,竞争中破产。

(教师设疑)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它随什么变化而变化?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不是静止不变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们将研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板书)首先要说明的是:商品的价值量有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同一时间、同一劳动的价值总量之分;劳动生产率又有个别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它们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1)什么是劳动生产率(板书)

看书第11页第2段:“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划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划分)如,原来1小时生产5区布,改进技术设备后,1小时生产10匹布,说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倍。可见,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另“一种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划分)例如,原来织一匹布用1/5小时(12分钟),改进技术设备后,织一匹布用1/10小时(6分钟)。可见,单位产品所耗费提劳动时间越少,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各处经济和技术因素,如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在生产中应用的程度、组织和生产管理状况、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我们已经知道: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利多,竞争中获胜;个别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亏本甚至破产。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划分第11页第2段倒数第1行)

这里所说的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一企业或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

作以下练习:下列各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1.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因此()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少,价值总量不变

B.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值总量增加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为,价值总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为,价值总量增加

2.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商品数量越多,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怕创造的价值总量(注:做此题可帮助学生理解第12页上端“的想一想”)()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无法测定

(教师归纳)第1题的答案是D。理由是:首先要指出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一定时间内劳动创

造的价值总量的含义是不同的。一定时间内同一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应是若干单位商品价值量之和。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不变的。但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意味着这个商品生产进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的增加,因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增加。

例如,1小时织5匹布,1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5小时,假定1匹布价值的货币 表现为100元,1小时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为500元(100×5=500).假定某企业率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倍,则1小时织10匹布,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变,仍是1匹布1/5小时,价值100元,则该企业1小时织1小时创造的价值总量为:100×10=1000元。

可见,一个商品生产者或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他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成正比。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生产者,获利就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反这,获利就秒,甚至亏本。(注意:这里把问题讲透,可为后面讲价值规律作用的二、三点的丁基础。)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结论:

2.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板书)

即: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不变,而同一劳动、同一时间的价值总量增大──竞争中获利多。(为了巩固以上结论,可让学生看书第11页第3自然段并划分)

第2题的答案是C。理由是: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同一劳动,只要是在同一时间里,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一定的,即价值总量是不会改变的。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阒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里所生产和产品数量越多,而由于价值总量不变,单位商品由耗费的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就会越短,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截止小。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例如,1小时织5匹布,1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5小时,假定1匹布的货币表现为100元,1小时所创造的价值总量就是500元(100×5=500);改进技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后,1小时织10匹布,1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10小时,1匹布的货币表现为50元(500÷10=50),1小时创造的价值总量仍是500元(50×10=500)

可见,书第12页上端“想一想”的答案应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增多。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板书)

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降低,而同一劳动、同一时间的价值总量不变。(板书)(社会劳动生产率:某一部门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看书第12页第1段并划分)

(提问)书第12页下端的“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价值越低,东西就越便宜。计算机以及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刚上市时价格高得惊人,而今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而教材中第12页第2段所说,当年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宴请上方宾客,别介都用银碗,唯独他用铝碗,现在,铝盆、铝碗、铝勺成了百姓家的日用品,也是佐证。

(提问)是什么力量推动着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我们已经知道,商品生产者或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获利多,因此,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生产就生率先提高基个别劳动生产率。在先行者的带动下,同一部门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缩短了,从而使这种商品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个别生产者的额外收益也就消失了。这样,商品生产者又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降低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努力。可见,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凝固不变的,它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在商品经济下,竞争是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动力。(这句话,教材中不出现,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点破,为以后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打下基础,且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1页第2、3段和第12页第1段内容。)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影响着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必将吃亏。因此,个别商品生产者总要率先提高其个别劳动生产率,竞争推动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科技越进步,生产力越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低,东西就越便宜。本框题内容,是第一课的重点和难点,与后边讲提规律的内容及作用的关系密切,因此一定要复习巩固好。

复习题

1.什么是商品的价值量?它由什么决定?

2.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举例说明商品价值量提决定对商品生产者利益的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商品的价值量是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第11页“算一算”,答案是32无。

第四课时

复习旧课

提问上课时的复习题(1)~(5)题。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东西越便宜。也就是说,商品价值量的高低,在现实商品交换的实践中是用货币来表现的。生活在商品经济中的人们,一涉及商品,就离不开货币、货币有哪些职能、能不能随便印发纸币等等问题,就是第二节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 货 币(板书)

讲授新课

1.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板书)

(注:此问题比较容易,故可采用阅读讨论法进行讲授。)(教师)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货币和商品是同是产生的吗?二者谁在先、谁在后?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经13页第1段~第15页第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产生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

2.什么叫一般等价物?

3.金银为何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4.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阅读、思考)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1.货币的产生(板书)

(教师)我们先来讨论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产生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

(注:学生中基础好的能概括出上个阶段,基础差的还有一定的困难,讨论后,由老师归纳,并对关节点进行点拔。)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板书并划分第13页第2段)

货币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偶然的物物交换;(2)扩大的物物交换;(3)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4)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1)偶然的物物交换(板书)

(提问)最初的商品交换为什么是偶然的物物交换?(结合复习商品经济的产生)

(学生回答)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发生在两个部落之间的交换,只能是偶然的多余产品的物物交换。

(教师归纳)回答正确。应补充说明的是,当时的商品交换在双方的经济生活中只占极比重,因此,彼此都不十分计较交换的比例,如有的时用2只羊换1把石斧,有时用2只羊换2把石斧。假如2只羊换1把石斧,用公式化表示即为:

在这个等式中,羊的价值是通过石斧表现出来的,石斧是表现羊的价值的手段,人们把石斧看作价值的代表。或者说与价值等同,我们称之为等价物。

2)扩大的物物交换(板书)

(提问)1)什么是扩大的物物交换?

2.1.扩大的物物交换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1)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参加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一种商品可与多种商品相交换。

(教师补充)其公式是

2.物物交换的明显缺点是:物物交换要求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交换才能成功,否则交换就无法进行。

例如,书中第14页第1段所述,相用羊换石斧的人,几经周折,才告成功。

(教师)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在长期无数次交换的实践中找到了办法。

3.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板书)

(提问)1)什么是一般等价物?

2.1.出现一般等价物后对商品交换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1)“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它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划分第14页第2段粗体字)

(教师)例如:

(学生回答2)有了一般等价物后,方便了商品交换,人们只要经过两次交换,就可顺利换得自己所需的商品,即:“第一步,用自己的商品换成一般等价物;第二步,用一般等价物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见书第14页第2段)可见,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有利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4.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板书)

(提问)1)历史上哪些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2.1.为什么历史发展的结果会使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

(学生回答1)一般等价物由什么商品来充当,各地区划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时期也有不同。在历史上,牲畜、布帛、贝壳、粮食、食盐、金属等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我国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之一是宝、贝。许多与商品交换有关的汉字,都有贝字作部首,如货、赔、赚、贩、购等。

(学生回答2)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是金银自身自然属性决定的,即金银有许多适宜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征: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

首先是体积小、价值大。因为采掘金银要耗费巨大的劳动,所以金银的价值大。这样,人们可以携带少量的金银,就能买到大量的商品。

其次,金银不会腐烂,久藏不坏。黄金、白银极易保存,即使埋在地下,几千年后挖掘出来,仍完好无损。

3.质地均匀、容易分割。金、银可以随便熔合,又可随便分割,其价值不会受到损失,而羊、布、贝壳等就不行。

正因为金银有这样多的优点,所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了黄金、白银身上。金银一旦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它们也就成了货币。如图:

(教师小结)从上述货币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发展的障碍,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货币的出现也带来新的矛盾。(注:为后面讲商品流通、通货膨胀埋下优笔,这里暂不展开。)2.什么是货币、货币本质(板书)

(提问)谁能从货币的产生过程中归纳出货币的定义?

1.货币的定义(板书)

(学生回答)“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划分第15页第1自然段末)

作以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金银天然是货币

2.货币天然是金银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1.“金银天然是货币 ”是错误的,应改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2.我们的能把金银货币完全等同起来。金银就是金银,它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只

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才成为货币。黄金、白银可以用来做家庭用具、装饰品,将来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生产不存在了,黄金也不再当作货币。列宁曾风趣地说:“那时也许我们用黄金修建公共厕所哩!”所以说“金银天然是货币”是错误的,只有当一般等价固定在金银时,它才与别的商品不同了,成了货币。

3.“货币天然是金银”是正确的。它正好说明货币的产生过程,金银最适宜充当货币的材料,当一般

等价物固定在金银时,货币就产生了。

通过这两道练习题,我们可以从中悟出货币的本质。

2.货币的本质── 一般等价物(板书)

(提问)货币与一般商品共同点与区别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货币与一般商品的共同点是:货币也是高品。金银能够充当货币,是因为金银本身是商品,既是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货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是: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专门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可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这种货币与一般商品的本质区别,就是货币的本质。所以说“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复习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什么是一般等价物?

3.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4.书第15页的“议一议”。(应答应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优点)

5.同学们可把自己集邮中有关我国古币的部分,拿到班里,交流展览。

第五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货币?

2.货币是一般商品的共同点和区别点是什么?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明确了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以后,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货币的职能。

讲授新课

2.货币的职能(板书)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6页第2自然段后回答:1)什么是货币的职能?2)货币有哪些职能?其中哪个是基本职能?

(同学回答)1)“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指导划分第16页第2段)2)“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并指导划分第16页第2段粗体字)

(教师)回答正确。货币的五种职能是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具备,其中从产生时起就具备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下面我们来分别研究一下货币的五种职能。

第一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板书)

(提问)一种商品价值的大小能由自身来表现吗?在货币产生以前,商品价值的大小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回答)一种商品,它自身是不能表现自己价值大小的,只有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例如,在货币产生以前,2只羊换1把斧子,2只羊的价值是通过1把斧子表现的,1把斧子是2只羊的交换价值。用力图表示:

(教师设疑)在货币的产生以前的物物交换阶段,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那么,货币产生以后,用什么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呢?

(学生回答)货币产生以后,可用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用等式表示:

(教师)同学们回答正确。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货币的成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也就是说,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功能。

1.定义(板书)

“货币 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划分第16页第3段粗体字)

2.货币为什么能充当价值尺度(板书)(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因而就可以以自己的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这正如尺子可以衡量物品的长短是因为尺子本身有长度一样。(指导学生看书第16页第3段定义后边的内容)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纸币虽然不具有价值,能直接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但是通过纸币的媒介,不同商品的价值就可以互相比较其大汴,在这里,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起到了间接价值尺度的作用。例如,1件衣服50元、1件毛料衣服500元,说明1件毛料衣服比1件衣服和价值大。(因现产生活中人们都用纸币购买商品,故这里应给以说明,但又因为还没有讲“纸币”的知识,所以只讲到此程度即可。)

(注:第16页第4段关于货币单位的内容,指定一名学生当堂朗读,让学生了解,让学生了解:1)为什么要在货币单位;2)最初的货币单位是什么;3)现在的货币单位、本位币、辅币等,知道即可,不必深讲。)

3.价格(板书)

1.价格定义(板书)

(教师)每当我们走进商店,都会发现每一种商品(或每一类商品)旁边(或贴在商品上)都有一个说明商品价值大小的价目表。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换句话说:“价值是价格的货币表现。”(划分第17页第2段粗体字)

货币的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如1kg猪肉值16元、1kg鸡蛋值6元等。

(提问)既然价格是以价值的货币表现,那么,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2.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板书)

(学生回答)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回答正确。例如:

价值 价格 大 1kg牛肉 20元 大

1kg 猪肉 16元

1kg 鲤鱼 12元

1kg 鸡蛋 6元

小 1kg 白菜 2元 小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格的高低,一般地说与商品身价值大小成正比。”(划分第17页第2段)

(提问)看书第17页的“议一议”,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来看,商品的价值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价值形式:一咱商品的价值个另地、偶然地表现在别种商品上,如:

扩大的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它一系列商品上,如:

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物的商品上,如:

货币价值形式(价格):货币成为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固定的一般等价物,如:

(教师设疑)为什么在商店里,说明商品价值的大小只要摆放在一个小小的价目表、写出它的单价即可,而不用摆放在它所值的货币?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在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板书划书第17页第3段)

下面看货币的第二个基本职能:

1.流能手段(板书)

1.什么是商品流通(板书)(教师)货币产生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W──W)。在这种物物交换中,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同时进行的,用不着什么媒介。

(提问)货币产生以后,一个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另一个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怎么办?

(学生回答)货币产生以后,商品所有者首先把商品换成货币,再用货币换商品,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教师)回答正确。“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作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 G──W)。(指导划书第17页第4段)

人们日常从商品买卖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这种职能又叫作购手段。

(提问)商品流能与流通手段这两个概念,有联系,容易混,谁能认出二者的区别?

(学生议论后教师归纳)“流通手段”是从货币职能的角度上讲的,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用图表示:

流通手段: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板书)

“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的形式上讲的,为的是区别于物换物的直接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用图表示;

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不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板书)

(提问)直接的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有什么区别?

(学生议论后教师归纳)以在物换物提直接交换中(商品──商品),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不需要媒介;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商品)买和卖成为两上不同的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分离。这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必须同时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克服了商品交换的障碍,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但同时,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也随之进一步发展。买、卖脱节,商品所有者在这里卖、到那里买,今天卖、以后买,其结果,必然有人的商品卖不出去。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已包含着发生现实性,还必须有中外一系列关系起作用,这种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会存在。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也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如供求关系、经济结构不协调致使一些商品滞销、积压等问题。

(提问)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也是观念上的货币,行吗?(学生回答)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因为任何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决不会允许有人凭空话拿走其商品、侵害其利益的事发生。

(教师)回答正确,这是我们理解流通手段要明确的第三点: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板书并划书第17页第5段)

(阅读、归纳货币形态的发展过程,为理解纸币打下基础。)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其形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是不断发展的。那么,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请阅读课文第17页下段~第18页第1段,并归纳出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同学阅读后归纳)足值的金、银条块──富商打上印记的金、银块──国家制造的铸币货币。

第18页“想一想”的答案是黄金、白银和铸币(贯)

以上我们学习了货币的基本职能。这两种基本职能应该牢牢掌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货币的其它三种职能。(注:以下三种职能不必展开讲,把教材的观点提炼出来即可)

2.贮藏手段(板书)

1.什么是贮藏手段(板书)

(教师)由于货币是由一般等价物,有了货币,就可以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满足个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消费需求,所以,人们常把货币发作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就是货币的贮藏手段的职能。”(指导划书第18页第2段)

(提问)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用纸币行吗?

(学生议论。略)

(教师归纳)

2.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板

书并指导划书第18页第2段)

(注:第18页第3自然段关于黄金饰品与黄金的不同,以及我国法律禁止金银在市场上流通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阅读即可。)

3.支付手段(板书)1.什么是支付手段(板书)(请同学们阅读第18页第4段)

“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划分第18页第4段)

(2)支付手段的产生条件(板书)

“支付手段是随着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划分第18页第4段)

(教师讲解)货币出现以后,人们购买东西都是用现金支付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赊账买卖,在赊购到期,以货币偿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可以用来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税款等。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使商品得以流通,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有些债务可以互相抵销,不再需要以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这就可以节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同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也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在存在支付手段的条件下,许多商品生产者以赊账买卖的方式发生了任务关系,例如,甲欠乙的钱,乙欠丙的钱,丙欠丁的钱,如果其中任何一个人因故未能按期偿还债务,那就会影响其他一系列人支付欠款,而由此引起的连锁瓜,会使许多商品生产者因缺少货币而无法继续生产。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就是这么产生的。只有通过改革,发展生产,按期清偿债务,才能从“三角债”的连环锁中解脱出来。

5.世界货币(板书)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越出国界,货币的作用也扩展到世界市场。(注:因此较简单,故采用连读边议法。)

1.什么是世界货币(板书)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划书第19页第2段)

2.世界货币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作用(板书)(看书第19页第2段)

1.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2.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国际贷款、转移财产、战争赔款等。

请同学们看书第19页第3段,注意世界货币的特殊要求:

1.一般说来,只有黄金或白银才能作为世界货币,铸币和纸币都是不行的;但是,随着货币的发展,一些国家的纸币也具有某种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马克、英镑、法郎、日元等。

2.在国际贸易的购买和销售的金额,一般都通过银行结算:只有不能抵销的那一部分差额,才需用金、银来支付(划分第19页第3段)

(提问)请同学们看书第19页“想一想”所提问题: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它们共同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货币的五种职能都说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正因为作为一般等价的货币是从其它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它才可以成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过功能;能与任何商品相交换,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也因为货币在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有了它就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才能把当作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将来需要进入流通时,仍可以换得其它一切商品;并能在赊账买卖中成为支付债务的手段;在世界市场具有充当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货币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它们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具备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两种基本职能。货币之所以具有五种职能就因为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复习题 1.货币的职能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是基本职能?

2.什么是价值尺度?货币为什么能充当价值尺度?

3.什么是价格?价值与价格有怎样的关系?

4.什么是商品流通?什么是流通手段?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5.最初的货币形态是什么?后来有哪些发展?

第六课时

复习旧课

提问上课的复习题(1)~(5)。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货币的职能是价值尺度、流能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

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其具体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最初是直接用金银条块;为了避免每次交换都要称重量、查成色造成的不便,出现了富商在金银埠上打下印记,作为保证金银的重量、成色的信誉;后来为了突破地区的限制,有利于商品流通,出现了由国家铸造的铸币。那么货币又是怎样由铸币演变的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纸币的呢?纸币的含义、职能的优点是什么?纸币能随便发行吗?纸币发行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呢?纸币的含义、职能和优点是什么?纸币能随便发行吗?纸币发行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呢?这些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3.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1.纸币的产生、含义、职能、优点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纸币(板书)

(注:此问题比较简单,不必展开,计清教材内容即可;也可由学生自己看书,明确要点。)

1.纸币的产生(板书)

(教师讲解)通过复习旧课,我们已经知道,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过程中,其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金银条块──富商的打上印让的金银条块──铸币。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重量,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铸币的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出现了分离,预示着可以用某种东西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商品交换者手中的作用瞬息即逝,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要就产生了作为货币的纸币。纸币产生过程如图示:

金银条块→富商打上印记的金银条块 → 铸币 → 纸币

2.纸币的含义(板书)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货币符号”。(划分第19号第4段)

(教师讲解)请注意:1)纸币必须由国家发行。如果不是本国家发行的,就不是纸币,而是伪造的人假币,在市场上不能流通。制造假币的行为在各国都属于犯罪行为。为伪造假币的行驶不加制裁,会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危及国家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的正常生活。《中人民银行法》规定:“禁止伪造、变造人民币。”“禁止运输、持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人民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规定:“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以上十万以下的罚金。”

2.必须是国家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的。国家以前强制使用的但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例如,1948年发行的人民币就不能使用了。1998年5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停止第二套人民币(纸、硬分币除外)在市场上流通。”“该套人民币持有者可限期到各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兑换。兑换时间为1998年6月1日~12月31日。” 3.纸币的职能(板书)

纸币不具有货币的五种职能。“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划分第19页第4段)由于纸币只是货币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不能直接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的尺度,在现实生活中,纸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起半接价值尺度的作用。

(提问)阅读第19页下段~第20页第1段后,想一想:银圆和:“壹万圆“人民币为什么现在不能使用?(学生回答)银圆和“壹万圆“人民币曾经是我国采用过的铸币和纸币,但已经过时。

(教师归纳)回答正确。“壹万圆“人民币是1948年12月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发行的,由于面额大计算不方便,已于1955年3月1日由国家宣布限期兑换新人民币,以新人民币1元等于旧人民币壹万圆,过期作废,所以它已经不是现阶段我国的纸币,不能再使用,而只能当作纪念品;银圆,也是早由国家宣布禁止通行的货币,但由于银圆属于金属货币,还可以到银行去兑换人民币。

4.纸币的优点(板书)

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物,它与铸币的相比有四大优点。(见书第20页第2自然段)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有一个过程;1)我国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年间的“交子”,元、明、清时期发行过“宝钞”;2)1816~1914年间世界主要国家都使用了纸币,那时的纸币,既可在市场上流通,又可兑换足值的铸币或金银条块;3)1929~1933年间这个时期后,西方主要国家依据国家权力宣布发行不能兑换金属货币的纸币。

5.主要国家的纸币(板书)

(由学生阅读第21页第2自然段,弄清楚:1)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以后,人们通常就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广义的货币还包括金属货币;2)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发委权在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发行事宜,并对各金融机构实行现金管理;3)人民币的主币是圆(元),辅币是解、分,以“¥”为符号;4)当今世界的主要货币是美国的美元、英国的英镑、法国的法郎、德国的马克、日本的日元、俄罗斯的卢布等。)

人民币是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赖以维持和发展的血脉,要爱护人民币并为伪造假币的行为作斗争。(关于这部分内容,让一名学生当堂朗读书第21页第4、5自然段即可)

(引导过渡)尽管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国家却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涉及货币在市场中的运行规律。

2.流能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板书)(这个问题学生比较陌生,以教师讲授为主,但要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受规律支配的。

1.决定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板书)

假定市场上待售的商品有1000亿元,又假定每1元的货币只流通1次,那么,市场上必须有1000亿元的货币量,如果只有600亿元货币,就会有400亿的商品不能成交。这1000亿元就是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越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这说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等于待售的各种商品数量与各自的价格水平之乘积的总和(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可见,决定商品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有三个因素;1)待售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

1.待售的商品数量(板书)

2.待售的商品数量越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如,50~60年代,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低,因而所需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品种少、数量少,因而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也少。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品种、数量日益增多,因此,货币的发行量每年都相应增加是正常的。

3.商品价格水平(板书)

待售的商品价格水平越高,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多。如50~60年代,我国由于多数人的生活主要是解决温饱,因此所需的饮食、服装、家具、日用品的档次低、价格低。进入80~9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讲营养、穿讲漂亮,冰箱、彩电、家用电器等商品的价格水平大大高于50~60年代,因而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必然会大量增加。

(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一张一不定期面值的纸币,在市场上只流通一次就会回笼到银行而退出流通吗?

(学生回答)不会。一张一定面值的纸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会流通多次。

(教师)在一定时间内,货币流通的次数多,表示流通速度快;反之,流通的次数少,说明流通的速度慢。假定每1元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流通4次,那么,要使1000亿元商品成交并需要1000亿元货币,只要250亿元货币就够了。所以,决定流通中需要货币量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货币流通速度(单位时间内货币流通的次数)

3.货币流通的速度(板书)

货币流通次数越多,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少,它们之间成批比例关系。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公式:

2.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公式(板书)

商品流能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商品价格总额 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次数

(引导过渡)以上公式是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客观要求。那么,有权发行纸币的国家应该怎样发行货币呢?我们在经济生活中看到的能货膨胀是怎么一回事呢?

3.通货膨胀(板书)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但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发行少了,就有可能使一部分商品因缺少流通手段而不能流通;发行多了,又会降低一定面值纸币的购买力,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含义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划书第22页第4段)例如;

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100亿元 100亿元

1元 1元

如瘦猪肉1斤 10元 10元

纸币发行量 >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200亿元 100亿元 1元 0.5元

如瘦猪肉1斤 20元 10元

以上例子说明,在商品可供量不变的前提下,纸币的发行量应为100亿元,实际上也发行了100亿元时,1元纸币的购买力是名实相符的(1斤瘦猪肉10元)但若实际上发行了200亿元时,1元纸币购买力只相当于0.5元,原来10元1斤的瘦猪肉便上涨为20元1斤了。

(提问)通货膨胀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见第22页“议一议”)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直纸币贬值,人民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养活了。如果人民的收入没有变化,那么人民的生活水平会出现下降状况,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解放前,统治阶级利用通货膨胀作为剥削人民的重要手段。统治阶级通过多发纸币弥补财政赤字要比采用增加税收一类的其它方法方便得多,又更具隐蔽性。再如,资本家用通货膨胀后的纸币支付工人工资,表面上看并没有降低工人工资,实际上已不及原来货币的购买力,实质上降低了工人的工资,这样做,既隐蔽、又方便,只需中央银行多发票子即可。

(提问)是不是只要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不能产只要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因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而使物价上涨,不叫通货膨胀。又如,政策性调价。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多次上调了粮、棉、油、肉、蛋、奶等农副产品的价格;为了加快能源、交通、原材料等战略重点的建设,上调了部分原材料(钢铁、水泥、木材等)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的客、货运费,这种结构性调价,也不叫通货膨胀。只有因多发票子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纸币贬值才叫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由于投资膨胀、消费膨胀,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国家财力难以承受,多发了钞票,以致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给人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背信弃义社会统治阶级以通货膨胀为手段剥削人民有本质的不同。

(引导过渡)这一节我们学习了有关货币方面的基本知识。货币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磁。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使得从古至今都有一个如何对待货币的问题。我们青年人应该正确对待货币。

四、正确对待货币(板书)

(注:教材的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或专题辩论的形式进行。无论何种形式,都应让学生把握以下观点)

1.货币并不神秘,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任何社会,只要存在货币,货币都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共

性。

2.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货币的作用范围、形式及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完全不同的:1)在以私有

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社会,对货币获取方式的不同及占有的多寡反映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剥削的关系;2)在以公有制为基础和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货是正当的、合理的。

3.对待金钱的不同态度,实质上是个世界观、人生观问题。“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等

是腐朽的剥削阶级人生观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某些走上贪污、腐化、行赌受贿、投机倒把等犯罪道路的人是受剥削阶级拜金主义思想腐蚀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贪污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利益,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

正当经济利益。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风气。

正确对待货币,还应该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树立从国情出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 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反对讲排场、比阔气。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以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货币;流能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通过学习,还应正确对待货币,抵制“金钱万能”的剥削阶级人生观。

复习题

1.什么是纸币?我国人民币的发行权由哪个机关掌管?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是怎样的?

3.什么是通货膨胀?应怎样正确认识通货膨胀?

第七课时

复习旧课

提问上节课复习题(1)~(3)题。

导入新课

通过商品、货币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及其属决策,商品的价值量决定,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纸币等方面的知识,那么,我们又怎样认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呢?例如,新上市的西瓜要卖几元钱一斤,而大量上市后则几角钱一斤;冬春大棚里种的菜价格昂贵,夏秋大田里种的菜就便宜得多;每到春节前夕,果蔬鲜品价格要比平时高2~3成,甚至一两倍;为什么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下子冒出的那么多冰箱、彩电厂家,现在有的已销声匿迹,90年代以来纷纷上马的空调、V C D厂家也会重蹈覆辙吗?如此等等。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支配着商品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这就是不以人的主观决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价值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

第三节 价值规律

(注:本节是本课、乃至全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讲清、讲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板书)(注:根据已有知识得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不算难,难在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等价交换原则的剖析上。)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板书)

(以旧带新,推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提问)古今中外,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要想买卖双方都满意而归,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学生回答)买卖公平。

(教师)讲得对。所谓买卖公平,就是商品交换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否则,一方占便宜,一方吃亏,商品交换或者不可能进行,或者不可能持久。那么,怎样说明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的商品是等价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只要两种商品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商品生产者之间提商品交换就是等价交换,交换遂成互利的事。用图表示就是;

所以,千百年来,隐藏在商品经济背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就是: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指导划书第25页第2段)

(提问)正确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应把握它的几层含义?(旨在加深对价值规律基本内容的理解)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1)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的比例,要以双方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指导划书第25页第3自然段:“价值规律,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商品交换的比例要以双方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提问)请回答第25页“想一想”所提问题:“货币出现以前的物物交换是否是等价交换?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货币出现以前,在最初的偶然物物交换阶段,因其“偶然”双方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需要,而把自己多余的产品与对方交换,此时不大在乎是否等价。后来的物物交换,则是等价交换。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只有它们都按照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交换才是公平合理而互利的,否则,一方占便宜,一方吃亏,商品交换就无法长期进行下去。例如,2只羊=1把斧子,说明生产2只羊与1把斧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二者提交换是等价交换。

(教师高疑)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的原则又是怎样贯彻的呢?亦即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样的呢?(旨在引导过渡到下一问题)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板书)

(教师设疑)在物物交换阶段,买卖双方只要相互认呆对方的商品与自己的商品价值量相等,就可以成交,满意而归(当然这种可是晨长期的交换实践中形成的),那么货币产生以后,商品和商品之间的等价交换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教师讲解)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商品──货币──商品。在商品流通中,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分离,不管是卖方还是买方,都是商品与货币直接交换。由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因而只要买卖双方的价格与其价值相符,它们之间的交换就是等价交换。所以,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只要价格合理(价格与价值相符),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就是等价交换。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

相等

1.等价交换的原则,在货币出现以后,应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价值 = 价格)(板书)(教师引导过渡)货币出现以后,等价交换原则要求价格与价值相符,但在现实生活中,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价格,有时比价值高,有时比价值低,如,春节前夕,市场上出售的蔬菜、水果、鱼、肉、蛋等商品的价格一下子会比平时高二三成,甚至倍增;春节过后,这些商品的价格又有所回落。夏秋,是果蔬的旺季,此时的蔬菜水果的价格便宜,甚至论堆抛售。服装市场上,也常常看到服节性削价、甩卖。同是一件羽绒服,入冬时售价会比初冬时高得多。这种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板书)

1.是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板书并指导划书第25页倒数第2段粗体字)

2.为什么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板书)

(提问)从上述所举实例中,你能说出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的原因吗?

(学生回答)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高于价值。如春节前,人们对蔬菜、水果、鱼、肉等商品的需求量大,所以价格高于价值;春节后,需求量减少,价格就回落花流水。对于时令服装,入冬时,买的人多,价格高于价值;初春买的人少,供过于坟,卖主怕卖产品积压,影响资金周转,于是降价、甩卖,使价格低于价值。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正确。价格的涨落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的结果

A.供求变化会影响价格,使价格上涨或下跌。(板书)

(教师)供,就是市场上的商品供应量;求,就是消费者需要的商品数量。当市场上某种墒少了,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即供不应求时,买者竞相购买,自然会导致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于是,物价上涨;但市场上某种商品多了,供给超过了需求,即供过于求时,卖者竞相出卖,自然会出现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于是,物价下跌。“可见,供求变化会影响价格,使价格上下波动,引起商品的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划书第26页第1段)(教师设疑)市场上价格的这种上涨或下跌会是无止境的吗?(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价格的这种上涨或下跌始终是以价值轴心发生的,从长远和平均的角度看,价值与价格还是相符的,从而说明价格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里是突破价值规律表现形式这一难点的关键所在,也为后边讲价值规律作用打下基础。)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价格和供求之是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价格是不会无限制地不涨或下跌的。原因是:

B.价格的涨落会影响供求,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商品的价格接近于价格接近于价值(板书)

商品价值的上涨或下跌,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当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商品生产者的获利就减少,有些生产条件差的生产者会因亏损而破产;有能力的生产者(资金雄厚)则会减少生产或根据市场转产,什么商品有利可图就生产什么商品,这样,这种本来供过于求的商品就会因一些商品生产者破产、减产、转产而变得供不应求。由于供不应求,会引起价格上涨,商品生产者获利增加,别的商品生产者看到这种商品有利可图,就会必行生产这种商品,从而使生产扩大,这样,就使本来供不应求的商品因生产扩大又变得供过求。用图表示就是;

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曲线:

例如,某一时期,假定社会对钢笔的需求量是50000支,在正常情况下,钢笔的价格是每支20元。如果市场上生产的钢笔超过了消费的需求(假定70000支)钢笔的价格下跌到每支15元。生产者会因无利可图破产、减产、或转产。由于一部分生产钢笔的厂家破产、一部分减产、一部分转产别的有利可图的商品,会使供过于求的钢笔市场变得供不应求(假定30000支)此时,钢笔价格就会因供不应求而上涨,假定涨到25元。这样,生产者处于有厚利可图的地位,别的生产者看到有利可图就会改行去生产钢笔。

正因为价格和供求这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商品的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反过来,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也会影响供求,使供求趋于平衡。所以,价格不会距离价值太远,价格不能无限制地上涨,也不能无限制地下跌,它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提问)为什么在价格波动的曲线当中有一条直线作为轴心贯穿其中?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价格波动的曲线当中,有一条直接作为轴心贯穿其中,是因为商品的价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终究是由价值决定的,供求关系对价格保能起影响作用(价格在一定幅度内上涨或下跌。)这种价格对价格的决定作用,正是价格只能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不能距离价值太远的客观强制力量。例如,在相同条件下,一只玩具船的价格再涨也不会比一艘轮船的价钱高;一袋富强粉的价格再低也不会比一袋麸子便宜。可见;

C.“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客观强制

力量”(板书)

(教师设疑)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所要求的价格与价值相符矛盾吗?

(学生议论。略)

(教师归纳)我们对等价交换原则所要求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应从运动的观点看问题,而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虽然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因为上涨的部分与下跌的部分是可以互相相抵销的。例如,一支钢笔的价值是20元。第一交交易它卖25元/支,第二次卖23元/支,第三次15元/支,第四次17元/支,第五次20元/支,平均起来还是20元[(25+23+17+15+20)/5=20元 ]。这支钢笔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所以,等价交换原则所要求的价格与价值相拊是在运动中实现的,即:

D.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格相符。(板书)

(综合分析)“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的贯彻着。所以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惟一可能的表现形式。”(划书第26页第3段)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支配着商品经济变化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价值规律所要求价格与价值相我们的,是在运动中实现的,我们应从动态中去理解和把握价值规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的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见书第26页)

复习题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样说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地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第27页“想一想”所问:“有人认为,夏天购买皮衣冬天卖,冬天购买空调夏天买可赚大钱,你认为如何”?

(此问题可以让学生掌握以下三点)

1.这样做的人是利用价值规律为自己服务,使自己从中赚到更多的钱。

2.夏天买皮衣,是因为夏天人们对皮衣的需求少,供大于求,价格低于价值,这时买进便宜。冬天

卖出,是因为冬天人们对皮衣的需求多,供不应求,这时卖出贵。便宜买进,贵时卖出,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同样道理,冬天买进空调,夏天卖出空调可以赚大钱。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应受到的启示是: 3.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认识价值规律就可以利用价值规律为我们服务。如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

求时可适当提价,以缓和供求矛盾;供过于求时,可适当降价,刺激人们的购买欲,以处理积压物资。为了实惠,买于“物美价廉”的商品,可利用季节性削价之际去购买。懂得了价值规律,也能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例如,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为了鼓励农民种粮和生产农副产品的积极性,政府多次提高了粮食、杂粮和农副产品的价格;为了发展能源、交通等瓶颈产业,也曾多次提高汽车、火车、飞机的运费和票价及煤、电的价格。

第八课时

复习旧课

提问上课时的复习题(1)、(2)题。

导入新课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我们既不能创造它,也是能消灭它,而只能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自觉地利用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讲授新课

2.价值规律的作用(板书)

(注:此问题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仍可采用课堂讨论法,因为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源于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有了上节课的对价值规律内容的透彻讲解,加上讲第一节第三框“商品的价值量”时,已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懂得了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总与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就绪的关系,这些都为讲解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作好了知识上的铺垫,此时,再讲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比较顺利,有如水到渠成。关键是教师要抓住重点问题巧设疑,引导学生以旧带新,推出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及其内在根据。)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它就像一条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人们的经济活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三个:

高一政治全部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2、了解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的广泛应用;

3、知道质量与速度的关系,知道在高速运动中必须考虑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三、教学难点:

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四、教学方法:

阅读法、归纳法、讲练法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自从17世纪以来,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地学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有了广泛的应用,从而证明了牛顿运动定律的正确性。

但是,牛顿运动定律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一定适用范围,那么牛顿运动定律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呢?

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2:了解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的广泛应用。

3:了解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1)指导学生阅读P67页课文;

(2)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

a:对于宏观物体,牛顿运动定律在什么情况下适用?在什么情况下不适用?

b:牛顿运动定律对微观粒子适用吗?

(3)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总结:

a:牛顿运动定律对于处理宏观低速运动问题是完全适用的;

b:但对于接近光速时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牛顿运动定律已不再适用。

原因:20世纪初,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他指

出物质的质量要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在经典力学中,认为质量是固定不变的。

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又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更加深入了,而不表示经典力学失去意义。

d:牛顿运动定律对微观粒子不再适用。

2:对牛顿运动定律一章进行小结:

(用复合投影片逐步展示本章的知识要点)

0牛顿第一定律F合0时,a(惯性定律)惯性——一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F合maa与F合方向一致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超(失)重:由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方向决定,与运动方向无关。等值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反向共线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牛顿运动定律失去了它的意义。

八、板书设计:

高一政治货币教案 篇3

2. 2只羊=1把石斧,石斧是羊的等价物,等号后的物品是等号前的物品的等价物。1把斧头=15千克大米:1把斧头的价值通过15千克大米表现出来,15千克大米是一把斧头的交换价值。

3. 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是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 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易于分割。)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金银天然非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5.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另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需要实实在在的货币。执行贮藏手段时,也必须是实在实在的货币和足值的货币。支付手段用于支付赋税、租金、工资、债务、利息、地租。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的共同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6.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纸币只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纪念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由金银等合金做成,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价值,是商品。镍币是金属货币,起纸币作用,不能和金币和银币相比。

7.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X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因此,资金周转越快,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所需货币越少。

8.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纸币贬值,存款代表的实物量减少,危害是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一定都由通货膨胀引起。若出现通货膨胀,应采取的对策有:控制货币发行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商品数量,减小价值,降低价格,提高存贷款利率,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若出现通货紧缩,采取的对策有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扩大出口。

高一关于政治教案 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难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

一个社会消费什么,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要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所决定。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无从消费,谈不上消费。

我们一起来看P33的“今非昔比”里面的帝王,在他的那个年代,即使他的权势再高,他热的时候也只能选择找几个人为他摇扇子,而不能选择使用电风扇,也不可能选择享受空调。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力水平。

自从这些高科技产品出现之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能不能想想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略(利用电脑上网来查找资料、看新闻,用DVD看碟而减少去电影院的次数,用MP3来听歌、学习英语等)

大家列举了很多自己生活的变化,如果这些产品没有被生产出来,我们能这样消费能这样生活吗?因此,我们说,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2)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即怎样消费的问题。计算机、DVD等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出现和广泛运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和娱乐方式。在古代帝王的年代,他怎么也不可能选择做飞机出行,也不能到酒店去唱卡拉OK。

在我们同学的课室都装了很多风扇,大家享受到它们带来的便利。但是,在古代,人们是怎么样的呢?(用扇子)连皇帝也仅仅是两个宫女在前面帮他扇风而已。很明显,随着风扇、空调的出现,我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如果没有生产的出现,我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能不能提高啊?(不能)所以,我们得出了第三点: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都缘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产的大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电脑、没有MP3的出现,也就是说电脑和MP3都没有被生产出来,大家还会有购买电脑、购买MP3的渴望吗?(没有)这也就说明了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动力。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没有汽车生产的大发展,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强烈向往。

[课内小结]

综上: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我们的消费,现在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没有消费,生产会怎么样呢?(提问)

没有消费,那么生产的产品会大量积压,生产者不能收回成本,就会倒闭,社会就会处于倒退的状态。生产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生产了。因此,我们说,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个生产才能继续下去。liuxue86.com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⑴消费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问:如果海尔洗衣机的销量下降怎么办? 学生:降价、搞好售后服务等。 老师:他们这样做为了什么? 学生:为了把产品卖出去获利。 这说明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⑵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材料二 十一黄金周期间吴忠共接待游客 10.25 万人,旅游饭店接待游客 2.39 万人次, 农家乐接待 3.84 万人次,公路完成客运量 28.1422 万人次,实现总收入 69299.66 万元。 问:旅游给吴忠经济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一个性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⑶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发展。老师:我们要想学好首先要有个好身体,怎样才能有个好身体呢? 学生:要吃好,锻炼身体等。 老师:吃,我们就要消费,吃好了才能补充体力和脑力,才能学好,这说明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⑷ 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消费提高了劳动者的质量,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的环节

生产决定消费,分配和交换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知识讲授]

一方面:

消费扩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扩大

消费萎缩——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生产缩小

另一方面:

消费市场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对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具有极大的影响,对企业起着导向作用。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生产者都懂得这个道理,什么时候及时、准时地掌握了市场动向,从而及时地调整经营方向或产品品种,就会占领市场,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相反如果不注意市场需要及其变化,就会盲目做出错误决策,以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现在我们宽敞的路上络绎不绝的车辆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先来看看一组数据。(展示数据)到为止,我国汽车产量已经达到了325.12万辆,而在则只有180.45万辆,短短的三年时间,汽车产业发展这么快,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呢?(学生自由发言,稍作引导,展示下一个材料)

正是因为汽车消费热点的出现,带动了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就是说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因此,我们得出了课本32页的一个结论: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其实,我们现在的住房消费热点的出现,也带动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现实原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只有大力发展生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探究活动]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重视人才、重视科学技术,在我们现阶段的经济建设中,上到国家下到各个省市都非常重视人才、重视科学技术。比如:东莞市非常重视人才资源,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早在20就为人才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如博士生来东莞找工作,一年内给予元/月的生活补贴,直到找到工作为止;对报考公务员的硕士以上的研究生,可以免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同时还努力实施“科技兴市”的战略,以科技推动经济的发展,把东莞打造成一个国际制造业名城,正是由于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东莞市的IT制造业欣欣向荣,赢得了“东莞塞车,世界缺货”的美誉,正如IBM亚洲区副总裁曾经形象地说过: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人才重视科技呢?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而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着对生产资料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只有人才不断涌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始终充满活力,所以我们应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先进与否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会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我国的经济。

课后小结

依然由学生进行尝试总结,教师最后给予归纳

高一政治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精选教案设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2.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3.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指明生活与消费必须通过发展生产来解决,从而引入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以及本节课的生产问题。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回忆,感知生活消费与生产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

A.过去的消费观念:“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B.交通工具变化:马车――客车――火车――轿车――飞机。

C.生活娱乐活动变化:说书、唱戏――电影――电视――因特网。

D.还有哪些生活消费方面的变化?

提出问题:生活消费方面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

(1)生产决定消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1页,并思考:生产如何决定消费?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积极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总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教师活动:承接前面问题的总结,继续设问:生产决定消费,人们的消费对生产有没有影响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1页虚框内材料,并思考材料说明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就材料与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材料说明,生产是围绕着人们的消费需要进行的,消费对生产有引导作用。

首先,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其次,消费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再次,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质量和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

教师活动:说明社会生产是不断重复进行的,不会中断。引导学生看教材P33,提出问题:什么是社会再生产?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现实原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3)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2页彩图,联系近年来生产和生活的变化,思考并找出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4)怎样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总结: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各项基本制定,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课后习题

[例1] 下列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说法正确地是( )

A.生产决定消费 B.东消费决定生产

C.二者互相决定 D.生产重于消费

答案:A

[例2] 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产品,首先必须生产出来,才能消费它,否则就谈不上消费。这句话主要说明( )

A.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B.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

C.生产决定消费的水平D.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答案:D

[例3]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受教育的人数多了,程度高了,大量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走向工厂企业、公司等经济部门,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这一材料说明 ( )

A.生产决定消费 B.消费对生产有导向作用

C.消费提高了劳动力质量 D.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答案:C

[例4]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 )

⑴ 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⑵ 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⑶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⑷ 改革开放的需要

高一政治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精选教案设三

【教材分析】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是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第一框题,本框题设有两目,第一目讲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一是生产决定消费,教材从四个方 面进行了分析,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二是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二目 讲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主要分析了两个问题, 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的必要性,二是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学生分析】

生作为消费者, 有着相应的生活经验, 所以结合生活实际应该不难理解生产与消费 的关系,但这种理解可能还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使其进一步认识 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的重要 意义, 深入理解国家采取扩大内需政策的原因和意义。 第二目的内容学生在初中有所接触, 但因为比较抽象,而且与学生距离较远,所以有一定的的教学难度,同时这也是提升学生 认识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明确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要求。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引 导学生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 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充分 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教学难点: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教学方式】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已经学习了关于消费的相关内容,影响消费的因素以及正确的消费观念,那么我们所消费的东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由企业生产出来的,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新的单元的学习:生产、劳动与经营。那么这节课的生产和之前我们所学习的消费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一)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师:在古代,人们出行一般用马车,而今天的我们出行却可以选择汽车、火车甚至可以坐飞机;在古代人们要是想传递信息只能用信鸽,而今天的我们只需要一个电话就可以了。再看看现在我们家里都有哪些电器呢?

生:········……

师:有空调、冰箱、电视、洗衣机。今昔对比,为什么今天的电器如此多?

生:········……

师:人们所消费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通过生产来提供的。满足消费,必须发展生产。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所以说生产决定消费,那么生产是怎么决定消费的呢?

生:……

师:我们看看这是过去60年代的结婚照,而今天的婚纱照却可以如此的漂亮。这是因为什么呢?

生:……

师:因为过去没有这么好的技术,所以我们说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接下来我们看我们过去买东西都要上街去买,而现在至于要点点鼠标就可以在网上买东西了,过去我们要想聊天只能大家坐在一起,而现在可以打电话,可以上网聊天。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

师:我们可以说是生产决定了消费方式。我们接下来看看这近几十年结婚三大件的变化,70年代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80年代有电视、冰箱、洗衣机;90年代是空调、电脑、摩托车;21世纪是房子、车子和票子。那么这样的变化有说明了什么呢?

生:……

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的产品也在更新换代,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所以说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生:……

师:我们接着看课件,因为生产出了家庭影院,我们才有了“家庭影院”的消费欲望,因为生产了轿车,我们才有了“家庭轿车”的梦想。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

师:我们说这是生产刺激了我们的消费,所以说,生产为消费创造了动力。

师:好,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生产都决定了消费的哪些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了动力。

生:……

师:几年前,为适应人们对彩电、冰箱需求的增长,彩电业、冰箱业迅猛发展;目前,住房和汽车已成为人们新的需求热点,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及相关产业正迅速发展。

同学们想一想,消费对生产有什么影响呢?

生:……

上一篇:月下荷塘的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关于红尘情歌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