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艺术教育初探

2024-06-06

幼儿园艺术教育初探(共8篇)

幼儿园艺术教育初探 篇1

宣汉县胡家镇中心幼儿园

陈登琴

关键词:幼儿园

艺术

家庭

社区

教师

尊重

儿童 身心发展规律

摘 要:幼儿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幼儿艺术教育更不是陌生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当,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艺术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的艺术素质,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体验具有重大的意义。幼儿学前艺术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将幼儿的生活环境——幼儿园、家庭、社区融为一体,多方面进行资源的开发、整合及有效利用才能达到的特殊工程。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及其目标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内涵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幼儿园艺术教育则是发现儿童的艺术天赋,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对于儿童的艺术教育更多的引导和鼓舞兴趣,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知识教授,更多的是读懂孩子由艺术而表达的自己的感情。

(二)、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

我们每次的活动安排都要有一个合适的目标并且要认清这个目标,同样,幼儿艺术教育也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初步感受、欣赏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二>、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对艺术的敏感。<三>、掌握一些简单的艺术技能,发展艺术表现能力。<四>、能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创造性地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五>、在艺术活动中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与他人合作,能理解、接纳、欣赏、尊重他人的创作与表现,喜欢欣赏不同表现形式与风格的艺术作品。

许多专家认为,幼儿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需要在观念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采取更贴近孩子特点的方法。幼儿艺术教育主要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人才,而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体验。家长和从事幼儿艺术教育的教师应更多地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针对孩子自身的心理、性格特点选择艺术门类,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轻松愉快中发挥天性和创造力。家长和老师应更注重艺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我认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从小拥有发现美、欣赏美、乐意创造美的良好习惯。“技巧固然重要,但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热爱更重要,那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和享受。”专家的话无疑道出了艺术教育的精髓。艺术考级和各类大赛、招生加分确实促进了业余艺术教育的兴旺,也是检验孩子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但倘若技术与艺术本末倒置,让孩子不快乐地学习,也就丧失了艺术教育的本来目的。

二、家庭、社会与幼儿园艺术教育

一般讲,人们所受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组成。因此,幼儿地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而良好教育环境对幼儿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地作用。幼儿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整合社会、家庭、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资源、强化大众的意识。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学校和幼儿园应该重视艺术教育以发现、培养有艺术天赋和才能的孩子,以便早早的发掘孩子的艺术潜力,让美的意识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贯穿幼儿的人生。

(一)、家庭教育有效促进幼儿园艺术教育

现代社会中,家庭作为幼儿艺术教育启蒙的场所,对幼儿的影响更为深广和持久,幼儿家庭艺术教育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作用。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是指家长对3-

6、7岁儿童进行的以音乐、美术等艺术方式和内容的审美教育。在中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精神生活,注重对艺术的追求,幼儿家庭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为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各地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艺术特长加分政策,文化部门组织各种艺术活动,许多家长和孩子投身其中,成为一股推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各种社会艺术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使家庭音乐教育短期得到迅速普及。此外,全国多家电视台相继推出了少儿才艺表演节目,媒体的参与,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实践平台,更调动了家长对家庭艺术教育参与的积极性,刺激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好多父母将自己小时候所渴望而没有得到的艺术教育强加在小孩身上,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使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在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以后,孩子会由于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由于通过孩子进行投射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自动化过程,常常不被父母意识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因此更值得为人父母者警醒。怀有“心理投射”的父母往往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去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违背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初衷,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敌视艺术教育,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应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消除功利思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与理解幼儿,从而促进幼儿自身全面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幼儿园应该的教给家长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消除功利思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与理解幼儿,从而促进幼儿自身全面发展。

<一>、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客观的规律,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其选择的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拔苗助长。同时,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由于幼儿家庭环境不一样,幼儿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进行家庭艺术教育。

<二>、尊重与理解幼儿。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理解和尊重儿童。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一样,儿童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家长要对幼儿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及时的鼓励。幼儿的很多艺术作品无法用成人的眼光去解读,但是,要意识到幼儿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倾听幼儿对自身创作的解读,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三>、消除功利思想。

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要有着明确的认识,学艺术是为促进幼儿自身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升学加分、为了赶时髦、为了不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等等,从而不要盲目的“从众”“、跟风”。

<四>、提升自身修养。

家长的艺术修养深刻地影响着孩子。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美,给孩子创造美的环境,和孩子一起来分享、品味生活中的美;要增加自身的艺术体验,可以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在艺术活动中增加自身的艺术体验,在艺术体验的积累中学习艺术知识,从而逐步提升艺术修养。

(二)、社区资源丰富幼儿园艺术教育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育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作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现象,与整个社会和社会其他现象发生着经常的、密切的联系。我们要从分利用社区资源,来达到对幼儿的艺术素质的提高。

<一>、充分挖掘丰富多样的社区资源。

我们幼儿园地处城镇之郊,四周田园气息浓郁,我们借助如此优越的农村地理环境,鼓励幼儿在协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田间劳动的同时,尝试用自然的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艺术活动。如:将泥土制成不同湿度的泥巴,捏出汽车、娃娃等各种造型;拾来的稻草修剪整齐进行捆扎,做成稻草人、手枪等玩具;将煮熟的颜色、大小不同的豆类进行摆放,拼成花朵、风景等美丽图案后再进行品尝等。各种农作物给了幼儿自然的味道,也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们的孩子大都来自于农村,劳动的场面随处可见,身处如此环境中的孩子对农民劳动的工具,如筛子、扁担、担绳、竹篮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绘画区,幼儿可以用水粉颜料在筛子上画出蚕宝宝来“饲养”;在表演区,幼儿可以进行玩担绳的游戏;在美术区,幼儿用彩色线在竹篮上穿编美丽的花纹„„在玩这些农用工具的同时,幼儿发挥一物多玩的想象力,表演着不同的游戏情景,艺术创造力与日俱增。

(三)、教师在活动中开发幼儿的艺术天赋 <一>、班级单位的活动。

幼儿的艺术技能来自于每天的自主学习中,来自教师及时有效的启发指导中。在幼儿园的每个教室中,我们都能看到艺术的足迹:有用粗毛线分成三股编制成的“长辫子”、有将固定长度的毛线中间扎成束制成的“绒球毽子”、有在裁剪成各种形状的纸板上穿上丝带制成的“飞盘”、有分别在两个空八宝粥罐子口系上可拎的绳子制成的“高跷”、也有用长方形布折合缝成小口袋,装上黄沙、米粒制成的“沙包”等。由于这些都是通过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身边原材料,一起想象设计、一起动手制作而成的,在游戏玩耍时幼儿的主动性更高,参与积极性更强。

<二>、年级组织的活动。艺术活动的实施不能仅仅局限在幼儿园内部环境中,我们还借社区的有利地形,向外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在“我是环保小卫士”的话题活动中,我们向行人发放环保宣传倡议书;在社区的小树上、垃圾箱旁悬挂心形、花形的环保标语;收集废旧材料开展环保小制作;到街道进行大型的现场环保宣传绘画展等,我们用艺术表现的形式,根据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活动,将幼儿环保意识的触角向社区延伸。

充分利用艺术环境对儿童实施艺术教育,既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与幼儿园隐性课程实施的相关要求相契合.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将艺术元素充分渗透到幼儿生活的环境中,并形成一套包含美育价值的隐性课程,对有效实施艺术教育,培养幼儿创造美、欣赏关的情趣和能力有着重要价值.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指导》

2、《学前教育发展纲要》

3、《教育心理学》

4、《幼儿园艺术教育总目标》

幼儿园艺术教育初探 篇2

伴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脚步, 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就要求教育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实现教育的“国际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幼儿教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幼儿阶段进行双语教学,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当今社会是国际化的社会, 世界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在全球化经济时代, 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小, 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 各个国家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我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不断地显现出来, 作为中国国民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外语交际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因此, 在幼儿阶段实施双语教学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 是提升国民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一、创设双语游戏教学情境, 培养幼儿对双语学习的兴趣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童, 对游戏的渴望十分强烈, 因此, 在幼儿阶段开展游戏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幼儿阶段的双语教学来说也是如此, 在幼儿双语教学中,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来激发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 是幼儿对双语学习产生向往感, 并能够在双语学习的过程中快乐的成长。例如:在进行幼儿体育游戏“catch the fish” (抓鱼) , 这是一个传统的幼儿体育游戏, 而我们为这一游戏进行情境化处理以后, 学生就会对游戏更加感兴趣, 这时我们将英语教学融入到游戏中, 孩子们就可以在游戏中轻松地学习好英语, 使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有效地提升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双语教学情境, 提升幼儿利用外语交流的能力

为幼儿营造出一个宽松、愉悦的双语学习情境, 提升幼儿利用双语交流的主动性, 加强幼儿人际交往的能力, 充分发挥出幼儿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 在进行双语教学的时候, 要尽量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方式, 只有幼儿对所学知识具有较高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前提下, 幼儿才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因此, 在对幼儿实施双语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抓住幼儿的身心特点, 创设双语教学情境, 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幼儿对双语学习的兴趣。在对孩子们的观察中发现, 孩子们经常会在一起谈论周末和家长的活动, 兴趣高昂。因此, 教师就抓住这一现象, 在进行幼儿双语教学时, 创设周末活动的情境, 让孩子们在他们喜欢的情境的中参与学习, 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创设双语社会情境, 提升幼儿的双语交往能力

1. 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

幼儿的认识行为是在自身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在幼儿双语教育中, 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孩子们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 通过情感教育来感化孩子们的心灵。每周一举行升旗活动是幼儿园的一项常规, 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机会, 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为国家做些事情, 这时大多数学生都想到了自己可以唱国歌、制作小国旗等, 这时教师可以在其中融入一些双语知识, 让幼儿在升国旗的情境中, 丰富双语词汇, 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相互交往的能力和爱国情感。

2. 设置开放式的双语活动, 增强家园教育合作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家园合作对提升幼儿双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升家长对孩子双语学习的重视程度, 让家庭和幼儿园对孩子共同实施双语教学,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施开放式的双语教育, 家长成为了教育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譬如:在开放日活动过程中, 让家长成为活动的参与者, 创设了“花园餐厅”这一情境, 由家长扮演餐厅的客人, 孩子们扮演餐厅的服务人员。当家长进入“餐厅”以后, 服务员向客人问候:Hello!Can I help you? (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吗?) , 这样既加强了亲自之间的关系, 同时又可以提升孩子们双语交流的能力。

四、创设双语生活情境, 将双语学习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 幼儿通过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去感知世界、发展语言能力。为了充分发挥日常生活双语教育的作用, 在幼儿双语教学中创设双语生活情境, 让孩子们在双语生活情境中, 潜移默化地进行双语学习, 提升幼儿双语水平。在这样的情境中, 孩子们不存在任何学习的压力和负担, 孩子们在宽松、愉悦的双语生活情境中, 为孩子们提供双语学习的平台。例如:利用孩子入园、进餐、起床等生活小事, 利用英语表达出来, 将双语学习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 激发孩子们对双语学习的兴趣, 体验双语交流的快乐。

总之, 对幼儿的双语教育不能一味地进行知识传输, 而应该在双语教学活动中, 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创设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教学情境和社会情境等, 激发孩子们对双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提升孩子们双语学习的主动性。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并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双语学习中, 体验双语学习的快乐,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家长对幼儿双语教育的认知观念, 为幼儿今后的双语学习打下坚实地基础。

摘要:笔者针对幼儿阶段如何开展双语教学, 分别从幼儿创设游戏情境、双语教学情境以及创设双语社会情境等三个层面, 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并给出了自己对如何开展幼儿双语教学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游戏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

参考文献

[1]蔡兰珍, 刘艳辉.幼儿园双语教学研究综述.教育论坛, 2012年, 第4期

[2]黄丽娟.关于提升幼儿园双语教学实践有效性的思考.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年, 第10期

幼儿园艺术综合教育途径初探 篇3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A)—0021—01

一、用美术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实践表明,绘画不仅是一种幼儿容易接受的教育活动,而且能促进幼儿的身体、认识、语言、社会能力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

我们按幼儿年龄特点的要求,对大班幼儿在每周一、三、五开展特长教育活动。教师以同一主题,引导幼儿画出不同的内容,用启发诱导的指导方法,让幼儿模仿示范画,用照搬已有启示的办法创造出一些他们自己的作品(如我帮妈妈洗衣服,自己洗手绢等)。老师要随时注意观察,不论在语言上、思维上、个性品质方面,都要注意兼顾不同类型的幼儿,对表现能力有困难的,老师要给予帮助,表扬他们点滴的进步,使他们以宽松、愉快的心情完成作品,鼓励幼儿自由思索、想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美术的兴趣,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我水平上得到提高。

幼儿除了畫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之外,还有一些带幻想色彩的图画,如画一些自己坐上火箭到太空旅行、眨眼的星星向他微笑、地下的小朋友向他招手等情形,都反映了孩子们内心萌芽的那种对世界朦胧的想象。这种多层次的、变通的表现方式,培养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用舞蹈启迪幼儿的心灵

舞蹈不仅是一种形式性很强的艺术,更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教育手段。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材料的表现性艺术,具有直观性、可感性的特点。幼儿喜欢跳舞,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可在美的感觉中认识生活、增长知识、发展审美能力和陶冶性情。

我们的幼儿歌舞教育也与时代同步,根据儿童的特点,选用了适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舞蹈教材,在幼儿园里进行普及教育活动。并与语言、常识、美术等方面的教育一样,作为幼儿基本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去抓,以求取得孩子们智力开发和感情发育的平衡状态。因此,要充分发挥儿童歌舞对儿童“美感教育”的作用。让小观众获得美感享受。

1. 发展和培养儿童天生的感受。孩子们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几乎每个孩子在开心时都会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针对这一点,我们让幼儿在优美动听或者轻快活泼的音乐中,自由创编他们所喜欢的动作和表情。老师根据舞蹈的特点,在其中起着指挥、引导的作用,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发展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增强对舞蹈的兴趣。

现在幼儿园里的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容易染上任性专横、唯我独尊的习气。所以需要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通过音乐舞蹈这个方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用一些典型的儿童集体歌舞,如《嘎妞妞》《看大戏》《金喇叭》等节目,让每个幼儿参加排演,培养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的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化初探 篇4

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周杨

摘要: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而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逻辑知识,对幼儿来说很有挑战性。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创设与幼儿生活接近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生活体验中感知具体事物的数量关系;提供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蕴含教育目标又具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充分互动中积累数学经验;选择恰当的游戏,让幼儿在快乐感受数学重要和乐趣;引导幼儿在区角中自主地发展数学逻辑思维。关键词:数学 游戏化 情境 感知 材料 探究 游戏 建构 区角 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幼儿园数学教育要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供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不断反思总结,让孩子游戏化的积累数学经验才是专业幼儿教师应走之路。因此,只有把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材料之中,才能使之更好地为教育目标服务,发挥最大的功能。例如,我设计了“送水”的材料——一栋高十层,每层十间房子的大楼。让幼儿自由结伴,充分调动已有经验,通过协商运用交集的概念思考小动物应该将水送到哪间房子,运用第几层第几间的序数知识找到房间的主人,幼儿运用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和远近的经验比较怎样送水更近。幼儿在这个活动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与材料互动。材料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起点,有机的将相关的数学目标渗透融合在材料之中,让幼儿经历了一个重现经验的思维过程,同时,幼儿结伴讨论,体验了协商合作进行探究的乐趣。

2、凸显层次性的材料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

幼儿数概念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动作表征阶段——形象表征阶段——符号表征阶段。在设计材料是,要考虑每一阶段幼儿的表征特点,既材料的呈现应遵循实物——图片——符号的顺序。年龄越小的孩子思维越具体形象,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经验少,缺乏合作分享意识。为他们提供的材料应形象具体,游戏性强,适合独立操作。我为小班孩子设计了“喂食”的操作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食物”喂给正方形娃娃吃,把圆形“食物”喂给圆形娃娃吃,从中习得相关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思维逐渐向抽象过渡,理解力、自控力、合作意识都有所增强,为他们提供的操作材料应减少形象性,增加合作和竞赛性。如走迷宫的材料中,两个孩子通过掷塞子决定先后,在决定是前进还是后退的地方设置的是加减运算,谁算出的结果大,谁就前进。幼儿在这种有合作有竞争的游戏中,操作探究的兴趣大大提高。操作材料的难易程度既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要考虑到相同年龄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既不能让幼儿轻而易举的得到答案,又不能使幼儿觉得太难而失去操作兴趣。在材料提供上,教师应注意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求。由于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发展水平也不相同,所以,教师要从不同的幼儿发展水平以及“最近发展区”出发,为他们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允许他们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

在排序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只有一个变量的材料;能力一般的幼儿提供两个变量的材料,并配有变量特征的标记,让他们按照标记排序;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两个变量的材料。如能力弱的孩子按照花朵的大小排序;能力一般的孩子按大小和黄蓝颜色排序,并用小黄点和小蓝点,大黄点和大蓝点来做变量标记,再按照标记排序;能力强的孩子直接按大小和颜色给花朵排序。幼儿完成了一种材料的排序后,还可以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的需要。

(三)选择恰当的游戏——快乐中建构 游戏是幼儿百玩不厌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幼儿在毫无心理压力的状态下进行操作探究,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复习5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5”的教学活动,我以“动物联欢会”引出课题,通过让幼儿目测不同排列的动物,提高他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游戏中的动物都是他们熟悉并喜爱的维尼熊、唐老鸭、米老鼠等等,这些动物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孩子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班幼儿礼仪教育初探 篇5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小班幼儿可塑性强,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开展幼儿礼仪教育,对幼儿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班教育;幼儿教育;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279-02

一、小班幼儿实施礼仪教育的意义

幼儿礼仪是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幼儿礼仪教育是人之初的“必修课”。众所周知,0~7岁是一个人生命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幼儿的各种行为能力都处在一种快速发展的状态,这时如果外界给予他们一定的刺激和强化,产生的效果将不可预料。小班幼儿刚入园,可塑性极强,作为家长和教师,如果能从小重视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培养,他们就会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受益终身。反之,忽视对幼儿的礼仪教育,不良行为习惯一旦产生,要改也就会很难。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一些传统美德却在不断地丢失。“三岁看长,五岁看老”,幼儿也是个体,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所以我们应重视幼儿礼仪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习为人、处世,提高教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小班幼儿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幼儿礼仪教育研究的一线教师,贯穿于小班幼儿生活中的礼仪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礼仪

1.基本动作:站、走、坐、蹲等。

2.文明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您好等。

3.仪容仪表:洗手、洗脸、洗澡、头发、勤剪指甲、勤刷牙等。

4.基本交往:打招呼、谈话、接电话、打电话、分享食物玩具等。

(二)家庭礼仪

1.尊敬长辈:回家和离家时打招呼、听从教导、孝敬长辈等。

2.行为习惯:爱惜物品、不浪费、和谐相处等。

3.待客做客:接待客人彬彬有礼、收到礼物要致谢;做客时先约定、准时到等。

(三)幼儿园礼仪

1.入园离园:主动和教师同伴问好,跟家长说再见等。

2.课间盟洗:照顾自己、谦让、物归原处等。

3.教学活动:学会倾听、积极动脑、发言举手等。

4.户外活动:排队、不扎堆、遵守游戏规则、集合解散听口令等。

5.进餐:餐前洗手、细嚼慢咽、安静进餐、不挑食、爱惜粮食等。

6.午睡:睡前衣物的叠放、问礼、睡姿、起床整理等。

(四)公共场所礼仪

1.行走:遵守交通规则,不边走边吃,不随地吐痰,不尾随围观等。

2.等候:按顺序排队、不涌入街道妨碍交通等。

3.公共秩序:乘车时按顺序上车,行驶中不打闹,不向车外丢东西;进图书馆要轻声细语,不破坏图书,书归原位;到商场不乱跑,不乱花钱;逛公园,讲究公共卫生,不折花,不践踏草坪等。

(五)节日礼仪

1.传统节日:元旦、春节、端午节等。

2.爱祖国,爱人民:五一劳动节、国庆等。

3.爱家人,爱自己: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

三、对小班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提升自身文明礼仪修养,做好榜样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除了父母,教师是幼儿日常生活中跟孩子接触较多的人,因此,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通过良好的言行示范对幼儿进行渗透性的礼仪教育。如教师做错事,会在孩子面前说“对不起”,礼貌地“请”孩子帮忙,懂得跟孩子说“谢谢”,让他们学会礼貌用语;双手接过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们懂得应双手递接物品;注意仪容仪表,站有站样,坐有坐样,不说脏话,不嘲笑别人,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站姿和坐姿,学会文明地与人交往。此外,教师应多方面学习、研读礼仪方面的书籍报刊,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内在修养。

(二)随机教育,在一日生活中树立良好的礼仪风尚

幼儿良好的礼仪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把礼仪教育随机、自然地渗透到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树立良好的礼仪风尚。例如,早上入园时主动与老师、同伴问好,跟父母说再见;进餐时保持桌面干净,爱惜粮食;午休时安静入睡,不大声喧哗,上床时能将鞋子、衣服摆放整齐,以正确的姿势入睡;区域活动、教育活动、游戏时,不争抢玩具,商量着与同伴分享或轮流玩,集中活动时能遵守活动秩序,安静倾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乐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离园时,主动与教师、同伴再见,紧跟父母,注意安全。

(三)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实践中落实、强化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我们进行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幼儿年龄尚小,自控力差,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创造各种条件,重复训练,循序渐进,不断强化,让幼儿从“知”到“行”,最终内化,体验良好礼仪行为带来的积极情感。

1.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礼仪教育。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通过游戏可以使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在游戏中,幼儿需要交往、合作、分享,将幼儿礼仪教育渗透到游戏中,也能取得最佳效果。

2.开展各种班级活动,规范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如开设“晨间礼仪岗”,每天早上,让礼仪宝贝披着“礼仪小标兵”绶带,微笑地站在班级门口,热情迎接每位幼儿和家长的到来。

此外,还可在班级设置“小小宣传员”、“小小监督员”,让幼儿在具体的礼仪实践活动中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文明懂礼。

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初探 篇6

【内容提要】幼儿道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阐明了幼儿道德行为表现及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其次,重视幼儿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最后,萌发幼儿的爱国情感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从日常生活、家庭环境、运用幼儿各种感官、幼儿园环境创设、各领域教学、家园与社区联系六个方面阐述了关于幼儿道德培养的渠道和方法。总括全文,幼儿德育是整个德育工程的起点,德育应从小进行,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使幼儿良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

【关键词】幼儿道德 启蒙 初探

幼儿道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如何与《幼儿园工作规程》相结合,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询的问题。幼儿园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等方面。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呈开放型、多元化走势,各类新闻、公众媒体、传播信息量大,范围广、内容多,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的接受来自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不良影响。幼儿正处于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即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如何实施道德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一、幼儿的道德行为表现及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1、首先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道德教育的培养应从培养儿童的社会化入手,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一个人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渐充实,从而形成个性,融于社会,成为社会成员,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学习主要是学习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社会上有正直善良、有欺诈虚伪、有真善美、有假丑恶、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的事物,教师与家长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随时随地,有目的的对儿童进行教育。因为孩子从呱呱落地起本身就处在社会中,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孩子通过在社会中模仿好的、正确的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认知。所以,成人的教育在孩子社会社会化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成人正确的引导和启发教育跟不上,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往往会向反面的、丑恶的行为模仿,容易误入歧途。其实在更广的程度上讲,家长更是基层的教育者。孩子的社会化培养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摇篮,父母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生活中无形的为孩子做出榜样。例如:小班的一位小女孩活泼可爱、从没打过班里的小朋友,而且非常懂礼貌。一天,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抢了他的玩具,还把他的脸抓破了,到了第二天,这个小女孩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时,用牙咬这个小朋友的手,老师觉得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咬时,她回答:“是我妈妈教我的,我妈妈说我打不过的小朋友就用牙咬。”同时还很滑稽的向老师表演了一番。老师听后非常吃惊,同时也很伤心。这个例子说明:教育

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的父母。因为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社会化的过程,如果家长的社会化程度不高,那么他的孩子更无及所谈了。“近墨者黑”家庭成员的行为对孩子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社会化程度能提高吗?我认为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本身就是道德素质教育,也是最早、最长期的道德教育。家长和老师应共同担负起孩子社会化培养这一职责,让我们的花朵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卓越的一代。

2、孩子的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全家的宠儿和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受委屈、受挫折,从而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一位家长曾这样对我说:“我们小的时候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都满足他。”这样会导致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太脆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有艰苦成才路上的品格力量,形成了追求生活享受,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性、自私、争强好胜等不良品格,阻碍了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孔子曰:“少成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幼儿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有一位小朋友游戏时表现的非常棒,老师奖励他一个小礼物,过了一会,这个小朋友由于开始顽皮,老师把小礼物收了回来,孩子受不了此打击,觉得很委屈边哭边打老师。这个例子中,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脆弱、任性、固执表现得尤为突出。还有别人得到奖品了,别人当班长了,我得不到就哭闹,今天你有一盒好看的彩笔或新买的书、玩具,明天我也让妈妈买,老师让他分东西时,先选一个最好、最大的留给自己小的分给别人等等,有很多例子。造成孩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不具备分享行为,没有建立分享规则所至,另一方面孩子的道德意识方面的残缺。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家庭中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自家的独苗身上,很少需要孩子为自己做什么,久而久之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关心和保护,养成了孩子只知享受,不知分享和付出,唯我独尊的心理。其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幼儿在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变得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具体表现在:小朋友摔倒了,没有人去扶他,玩具扔了一地,没有人主动拣起来等等行为。良好行为习惯、品格的形成应从小培养和纠正,使幼儿从小积累经验,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

3、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江泽民总书记远见卓识地提出:“要对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现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则把“萌发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作为幼儿园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当今的孩子一味的追求“吃好、喝好、穿好”。“爱国”对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事,甚至是笑话。在他们心目中自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如果问他们长大后干什么?很多孩子回答:“当经理”、“当董事长”、“当警察”。他们的目的是当经理、董事长有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当警察有枪,坏人就不敢欺负我,而没有人说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过度地追求享受,而降低了对祖国的热爱,很少人想到我做这件事对国家有利还是有害的。爱国教育应从小培养,有这样一个例子: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该幼儿园1999年5月6日,接待了一位来访的美国心理学家,孩子们围住这位来自美国的教授,提了同一个问题:“你们美国为什么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这位专家看到了各班幼儿布置的新闻角,听到了孩子们措辞严厉的质问,震惊了!如果把一些爱国教育的内容渗透生活中孩子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用丰富多彩的、富有生命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灌输于孩子的生活中,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幼儿道德培养的渠道和方法

根据孩子道德行为的表现和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应从以下几点开始:

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的是父母行为的一面镜子。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因此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应该做,为孩子指明方向。有条件的家长带幼儿去旅游,去认识我国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等,使幼儿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激发幼儿从小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

3、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那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如:故事《玲玲的草帽》中玲玲不小心草帽被风刮跑了,很多小朋友帮玲玲捡草帽,反映了乐于助人的典型,还有《好心的小鱼》等故事,孩子通过读、听、看建立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因此,运用感官进行教育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也是最直观的德育教育。

4、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

李岚清同志曾说过:“美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美对个人的素质影响是很大的,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如:布置“家乡真美呀”、“我爱北京天安门”、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实、事件等激发幼儿的爱祖国、爱家乡情感,在走廊墙围上布置一些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的图片,在班内开创值日生角区,让孩子轮流充当值日生等,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5、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了要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因此当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之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地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点名、或发小礼物、奖品等对有点滴良好行为的幼儿及时表扬,使幼儿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6、要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

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要相互一致,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要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幼儿和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可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使幼儿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

树木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以至开花结果。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因此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根据孩子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与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联合主办的《学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4、5期,《经验交流》栏目。

2、蒋莉:家庭环境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选自《幼教博览》2001年第7期,由总参谋部政治部干部部主办。

3、张勤:现代家庭教育ABC,选自《幼教博览》2001年第8期,由总参谋部政治部干部部主办。

幼儿教育初探 篇7

一、在教学中重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 大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都比较片面, 认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 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认识的偏差, 使我们忽视了幼儿的非智力教育, 妨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 要想使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 首先要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躯体, 而这些就需要我们的保护和锻炼。比如规律的饮食和睡眠, 适当的劳动和游戏, 这些都是儿童生理健康的保证。身体健康了, 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具有智力发育正常、积极向上、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而有自控能力、同别人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等特点。 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 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 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 为幼儿创造出接纳、信任、尊重和和谐的生活氛围, 并与他形成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 老师要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 并尊重他们的意见, 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己的能力, 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增强自信心, 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注意集体教学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幼儿生活技能不如教会他们学习方法, 而教育幼儿如何掌握学习方法的难点在于找出适合他们学习的方法, 并且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日常教育实践活动中。比如音乐教学, 要让幼儿学会一首歌曲不是一件易事, 如果教师选择让幼儿纯粹地跟唱的话, 幼儿是能学会, 但是经常会遗忘歌词, 唱歌时毫无感情, 平淡无味。这时候如果换一种学习方法也许效果会更好。比如:某次课余时间我突然想教幼儿学唱《头发、肩膀、膝盖、脚》, 起初, 我先带他们读歌词, 感觉很机械, 然后一句一句带唱, 虽然幼儿能唱, 但是听起来很不悦耳, 没有生趣, 像为应付而唱。后来我想这是一首讲身体部位的歌, 正好可以给幼儿介绍一些有关身体部位的小知识, 于是, 我带幼儿按照歌词内容及顺序一一介绍身体各部位, 并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边说边指, 有了身体的动作, 幼儿更加活跃了, 都很积极地跟着我一起边说边指, 很快幼儿对这些部位的顺序就都熟悉了, 于是我再轻唱着带他们边做动作边唱, 效果比纯粹的教唱好得多。用这种接近游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饶有兴趣地学习, 主动学习, 效果完全不同, 幼儿唱的歌很生动、很活跃, 不但对自己的身体部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还达到了教学目的, 学会了一些小知识。

三、给孩子说话的权利。

孩子的嘴是闲不住的。当今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孩子寻找获取知识的方法, 而不是获取知识。首先要启发学生会问, 然后才是启发他们找答案。正如外国一个哲学家所言:“发现问题, 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在一问。”新《纲要》第三部分第九条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但现实中, 部分教师却常常扮演着幼儿学习活动的反对者、禁止者。这也不能做, 那也不能干, 在重重禁令下, 孩子渐渐养成不敢开口的习惯, 这对其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极其不利, 有经验的老师就不是这样的。

四、让教学生活化, 用贴近生活的教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学 习兴趣。

“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 这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幼儿在一个亲切自然、富有情趣的环境中容易被激发出探索兴趣, 从而适应生活、获得经验, 并在生活环境中发现新的问题。

例如, 幼儿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 分别扮作爸爸、妈妈。“爸爸”去劳动, “妈妈”去做饭, 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学会了工具的使用、做饭方法, 并发现、解决自己不理解的洗菜择菜问题。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 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发展, 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变成了幼儿互相学习的平台。

幼儿对新鲜的环境总是特别有兴趣。我们可以为其创造出亲切、温馨如小家一般的氛围, 使其对这里的生活、学习从心里感到安逸舒适。幼儿在如自己小家般的环境里, 安心专注地活动, 快乐地成长。

五、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幼儿的审美观。

幼儿的美术教学是在绘画和美术欣赏中进行的, 从中提高幼儿对美的欣赏感知能力。我们在教学中, 不仅要关注幼儿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增长, 还要让幼儿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加深对事物的审美感受, 从而提高审美感知水平。美术是视觉艺术, 只有提供高水平的艺术作品, 才能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我们应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贴近、幼儿能够理解的一些名家名作, 让幼儿欣赏, 引导幼儿感受其中的美。

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初探 篇8

当今社会,部分孩子在语言上尖酸刻薄、行动上蛮横无理、性格上自私自利、能力上依赖性强。孩子的这些表现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家长在教育方面一味地顺从、一味地满足、过多地帮助等等,使学生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坏性格、坏毛病。如何让学生从这些恶习中走出来呢?就从学生的言行举止、文明礼仪开始行动起来吧!

二、文明礼仪教育对于幼儿成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当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有职责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幼儿创造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给予他们美的熏陶,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俗话说:三岁小孩能看老,因而孩子在幼年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品格的培养,远远要重于知识的灌输,因为文明礼貌历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我们对孩子施以科学的礼仪、品格教育,就是在为孩子未来的成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无论他成功与否,他首先是一个不会伤害他人及社会的人,是一个懂得爱与尊重,并能赢得他人尊重的人,那也会是我们留给孩子的永恒财富。孩子今天的精神面貌决定社会明天的精神面貌,因此,文明礼仪教育理应是传承这些价值和财富的星星之火,是不可或缺的。

三、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策略

孩子是不断成长、发展的,他们带有与生俱来的特长和偏好,也带有与生俱来的缺点和劣势,所以,我们不能期待个个孩子一样好,也不期待他们样样都优秀,但是我们一定要坚信,孩子们经过努力会一天天成长变化,逐步弥补自己的不足。只是,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和鼓励,需要我们全方位地去发现和挖掘,只有先真正“认识”了孩子,我们才能由衷相信、理解、宽容、欣赏他们,爱和鼓励会赋予孩子幸福和信心,一个自我幸福感强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出类拔萃。

1.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扬和肯定,一个宽容的拥抱、一个轻柔的抚摸、一抹激励的微笑、一声包含热情的赞赏:你真棒!很不错!有进步!都能让我们的孩子欢欣鼓舞,从而换来不久后带给我们的更多惊喜和欣慰。

2.论功行赏,在班级设立光荣榜,评选如进餐文明奖、快乐分享、团结互助奖、清洁小模范、礼貌小天使、礼仪小明星、勤学小博士、爱心小宝贝等等奖项,从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予以嘉奖。

3.日常渗透,在班上开展竞赛活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让孩子们能知错就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良好班级氛围。

4.开办表演课堂,利用文学作品或日常生活中的特定情景,如:在公共汽车上,在安静的公共场合等,让孩子通过表演、模仿获得更多、更直接的感受,充分体验好的行为和品格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满足。

5.号召孩子们在园内、园外收集好人、好事,在班上共同分享,让孩子们从听、看、讲、谈等各个感官角度更真切理解“你我文明一小步,社会前进一大步”的真谛和内涵。

6.家园互动。幼儿教育可以说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长远工程,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可以胜任的,必定要双方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教育、达成共识,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那么,如何让我们的班级文明教育与家长形成共鸣呢?

(1)家园沟通。首先,要让的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日程安排、教育目标,懂得孩子身心规律,可以通过及时召开家长会、请专家座谈等向家长传授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帮助家长解决教育方面的困难,使家长逐步提高教育能力,懂得如何正确爱孩子,正确对待孩子阶段性的成长变化。(2)互敬互重。对待家长态度真诚、有耐心,不和家长闹情绪,有问题就当面解决,处理得当,敢于在家长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虚荣、自负,只要树立良好自身形象,用成绩和事实说服家长,就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敬重,从而使自己的班级教育工作能得心应手。(3)步调统一。动员家庭成员和老师一起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纯净美好的礼仪教育环境,不然,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这样会使孩子不知所措,而教育的作用也就在不知所措中相互抵消。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說:我们从小对孩子施以礼仪品格教育,就像在戈壁滩上捡石子,很多年之后我们后悔捡少了,因为我们发现当年不经意间捡起的石子变成了对孩子一生最有价值的钻石!通过创设一系列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核心的主题活动,不仅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确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的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使其领略了与他人友好交往、和睦相处的技能,还加强了孩子们快乐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适应社会行为规则的生存能力。可见,文明礼仪教育对于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有着可喜可贺的成果和举足轻重的效力!

上一篇:培训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活板》教案 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