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2024-08-11

统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通用8篇)

统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篇1

统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务求实效。由县环保局牵头,县住建局配合负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由县住建局牵头,县环保局配合负责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作;由县农业局、畜牧局牵头,县环保局配合负责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由县林业局牵头,县国土资局配合负责乡镇绿化工作;由县卫生局(爱卫办)负责农村改厕工作;由县农业局负责(县农机局)牵头,县畜牧局配合负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由县发改委牵头,县工信局、农业局、环保局配合负责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由当地政府负责配备农村环保专、兼职管理人员和村容村貌整治等综合性工作。

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http://img.popoho.com/UploadPic/2010-5/***.jpg

统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篇2

关键词:鹤城区,农村环境,整治技术,水源保护

为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农村环境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我市积极响应省厅三年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试点工作的部署,共有9个县(市、区)申报成功获得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建设项目资金和后续资金,覆盖全市乡镇14个、行政村61个、受益人口10.3373万人。鹤城区为怀化市唯一的主体城区,系怀化市的经济、政治中心,该区的农村环境问题在全市具有典型代表性,本文以鹤城石门乡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为例,就农村环境现状、整治目标、整治技术、整治工程等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供其他县市区进行农村环境整治借鉴和参考。

1 项目背景

为贯彻落实《转发环保部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11号)文件精神,以解决农村饮用水源污染、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等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基本原则,稳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快实现环境质量改善,怀化市鹤城区人民政府经过多方比较、认真筛选,确定石门乡下辖13个连片行政村为本次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申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项目。经湖南省财政厅与环境保护厅组织专家评审和综合评定,石门乡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被确定为2012年湖南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之一。

示范区所在地石门乡位于鹤城区东郊北侧,下辖金海村、新街村、四方田村、月塘村、塘底村、梨头园村、岩添村、大桥村、阳塘村、双村村、山下村、清水井村和板山村等13个行政村,在地理位置上连成一片,区域内人口21067人,总面积78.63平方公里。产业结构主要为水稻、蔬菜和水果种植、生猪养殖和乡镇企业,人均年收入6081元,经济基础好且群众积极性高。

目前,石门乡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突出的环境问题:一是饮用水存在环境安全隐患。该乡饮用水源多来自井水,饮用水源取水口基本未采取保护措施,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丢弃及人员与牲畜随意下水均给饮用水源的安全埋下巨大隐患。二是生活污染加剧。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排放、堆放,污染源量大面广,是农村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造成地表水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该乡大部分居民户没有设置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三是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严重。大部分畜禽养殖户未配套污染治理设施,粪便直排,是地表水水质氮、磷超标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

2 整治目标

在项目示范区进行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详查与评价的基础上,考虑从源头到被污染区域,重点整治内容为农村饮用水、生活废水、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等方面,主要包括农村水源地保护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工程和畜禽污染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均采用先进可行、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环境友好的关键治污和综合整治技术,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发等工作,有效解决示范区内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以及禽畜粪便等污染环境问题,使示范区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具体指标如下:

3 整治技术与整治工程

3.1 技术选取原则

(1)符合国家技术规范和政策要求原则。(2)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和分类指导原则。(3)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4)“三结合”原则。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城镇与周边农村污染治理相结合、农村生活与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相结合的原则。(5)“三低一广一简单”原则。投资成本低、维护成本低、运行费用低,辐射面广、操作简单原则。(6)“不重复”原则。对已建有污染治理设施如沼气池、户用污水净化池、庭院式小型湿地处理系统等,要充分利用,不重复建设。

3.2 整治工程

本示范区项目以饮用水源保护和人居环境质量改善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展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村庄环境连片整治。石门乡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项目主要内容包括:(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2)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工程(3)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工程(4)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

3.3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3.3.1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技术

示范区内农户以井水作为水源,本项目考虑设置分散饮用水水源地取水点保护标志以达到保证井水周围30米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和废渣堆,拆除水源地排污口,设置截污和隔离措施,在水源保护区建设防护栏、警示牌、宣传牌,在公用井周边建设防护栏、导流沟、警示牌和宣传牌,在分散饮用水水源地设置取水点保护标志,同时建立卫生检查制度。其具体比例尺见《湖南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环境建设工程技术规范及评估标准(试行)》。

3.3.2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本示范区在每个户用井设置分散饮用水水源地取水点保护标志共3433个;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主要是在公用井(17处)设置警示牌17块、宣传栏17块,共建防护栏266m、导流沟435m;在革命溪水库、前进水库、裕鸿水库入口处受人类影响范围设置安全围栏,防止有人进入水库、牲畜来水库饮水,围栏数量为3200m,设置警示牌3块、宣传栏3块。

3.4 农村生活污水整治

3.4.1 生活污水连片处理技术

(1)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

创建邮政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 首先把企业文化建设与解决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其次, 要从邮政企业的特点出发, 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 同时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借鉴和吸收国外企业文化的先进成果, 大胆引进、消化和创新。要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必须把创新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 根据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致力于营造富于创新意识和鼓励尝试风险的企业文化环境。随着高科技知识时代的到来, 技术创新和竞争不可避免地面临风险, 因此新时代的邮政企业必须能够容忍错误和失败, 从而在企业中形成不畏风险、大胆创新的企业文化。

根据实地调查情况,项目区范围内山下村、双村村、岩添村三个村具备建设小型集中式污水处理站条件,共设置3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确定处理工艺为:格栅→厌氧池→调节沉淀池→人工湿地→达标排放。生活污水由化粪池排出后经排水系统收集,进入污水处理站的格栅井,通过格栅,去除大颗粒杂物后,进入厌氧池进行厌氧发酵将部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有利于后续处理,经过厌氧处理后污水进入调节池,再由提升泵送流入人工湿地,在此绝大部分有机污染物通过生物氧化、吸附得以降解,出水达标外排。由格栅截留下的杂物定期人工清理运至垃圾中转站。项目区内集中式污水处理站所在地住户的生活污水通过管网收集后集中处理,按每人每天产生污水100L计算,则山下村纳入本系统户数58户,人口276人,可收集进行集中处理的废水量为30m3/d;双村村纳入处理系统122户共619人;岩添村纳入处理系统117户共592人,可收集进行集中处理的废水量为60m3/d。考虑周边的产业发展和未来需求,增加一定的预留量,湿地污水处理站建设规模分别为:山下村污水处理站为50m3/d;其余两个村污水处理站为100m3/d。

(2)散户分散式污水处理

项目区域范围内各自然村内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拟采用庭院式小型湿地处理系统———三格式化粪池+人工湿地系统(简称“四池净化系统”)处理农村散户家庭生活污水,并做雨污分流设计。三格式粪便处理设施,一般是与水冲式厕所相配套,由进粪管、分格池、过粪管、盖板等部分组成。根据三个池的主要功能依次可命名为截留沉淀与发酵池(第一池)、再次发酵池(第二池)和贮粪池(第三池)。三格化粪池容积应根据使用人数、冲水量、粪便发酵腐熟的时间以及沉卵灭菌的要求来决定。三格式化粪池的第3池容积应为前两池之和。第1池、第2池、第3池的容积比应为2:1:3。

3.4.2 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工程

(1)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本示范区内共建3处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地点分别在山下村(规模为50m3/d)、双村村(规模为100m3/d)、岩添村(规模为100m3/d),拟采用预处理—人工湿地处理技术,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对本示范区内原有建设于双村村和板山村的2处集中处理设施进行功能提升,主要为管道疏通和氧化塘功能提升。对可以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的金海村、新街村、四方田村和月塘村,建设集中式生活污水收集管道,以对接城市污水管网,实现集中处理,预计需建管道11000m,总管24000m。

(2)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四池净化系统

由于示范区内大部分住户家中建有化粪池,拟重点对该区域散户建设分散式四池净化系统748座,建设管道7480m。

3.5 农村生活垃圾整治

3.5.1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项目示范区内农村居民大多居住比较分散,主要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三四五”的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模式来处置农村生活垃圾,其中核心问题为垃圾分类收集和减量化处理。

(1)三个责任主体

农户和保洁员作为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体系的实施主体,村民理事会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的监督主体,由村民理事会负责对农户的分类工作及保洁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并负责督导相关奖惩措施的落实。

(2)四级处理体系

a户分类:科学、合理、有效的落实户分类,是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关键。由政府或村为农户配备2个分类垃圾桶,由农户进行初次分类:一类是可回收利用垃圾(废品),如玻璃、金属、塑料、纸制品等,投入垃圾桶Ⅰ,平时由农户自己妥善保管,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时卖给保洁员;二类是不可回收利用垃圾,如废旧暖水瓶、签字笔、废磁带、尿不湿、卫生巾、泡沫品等,投入垃圾桶Ⅱ;三类是可堆肥垃圾,如剩饭菜、瓜果皮等,投入沤肥池;四类是普通建筑垃圾、煤灰等可就地利用的废弃物由各户就近处置;五类是特殊废物如农药瓶、废旧充电电池、节能灯、日光灯管、废药品等危险废物应当逐级上交,由乡镇统一送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处理。

可回收利用垃圾和不可回收利用垃圾在保洁员收集时进行二次分类后分装运输,其中可回收利用的废品(玻璃、金属、塑料、纸制品等)由保洁员送至废品回收公司,不可回收利用的有毒有害垃圾(废旧暖水瓶、签字笔、废磁带、尿不湿、卫生巾、泡沫品、等)由保洁员送至镇垃圾中转站后转运至市(县)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农户将剩饭菜、瓜果皮等可堆肥垃圾可在家附近菜地中建一座简易沤肥池,集中堆放发酵后作有机肥,肥田肥土;煤渣、炉灰、石块、砖头、建筑垃圾等可就地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就近填埋、铺路、填塘,如果集中居住农户附近确实无条件处理的,则由保洁员集中选点处理。特殊废物如农药瓶、废旧电池和日光灯管等应统一收集送危险废物处理中心。

b村收集:由村委会主持成立村民理事会,村民理事会在每村聘请2~3名保洁员,负责各村的垃圾收运、公共区域和道路保洁、垃圾收费、废品回收等事宜。保洁员负责对可回收利用垃圾和不可回收利用垃圾在装车时进行二次分类,可回收利用垃圾运至废品回收公司,不可回收利用垃圾送至镇垃圾中转站。为促进农村环境改善,加大农村节能减排的实施力度,可为每名保洁员配备小型电动垃圾收集车,在人口密度小、公路状况极差的地区可以配备三轮垃圾收集车。

c镇中转:由政府主导,在各乡镇或连片整治示范区内建立垃圾压缩中转站和以废品回收公司为依托的保洁服务有限公司。保洁员将每天收集到的不可回收利用的有毒有害垃圾运至垃圾压缩中转站,经压缩减容、脱水后由保洁服务有限公司运送到县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各村、镇、社区卫生所的医疗垃圾由各卫生所密封运至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由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d区处理:经压缩减容、脱水后的不可回收利用垃圾和特殊废物由保洁服务有限公司运送到市(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经过分拣减量、就地沤肥、就地填埋、废品回收等多种手段处理后,所需中转运输的垃圾量大大减少,有效降低了转运的运输费用,节约了填埋所需土地资源,延长了填埋场使用寿命。

3.5.2 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工程

(1)户用垃圾桶。示范区共需配套4969套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桶80L,不可回收垃圾收集桶20L),另为双村村配可回收垃圾桶210个。

(2)垃圾池。根据示范区的现状分析,对现有垃圾池41座进行维护和改善,新建垃圾池65座。

(3)沤肥池。4711户未建养殖沤粪池的居民,每户建简易沤肥池1个。

(4)特殊废品收集池。根据示范区农田分布现状,每村建设4个以上特殊废品收集池。

(5)垃圾清运车。为满足示范区生活垃圾的清运需要,共需购置人力保洁车53套、三轮垃圾车13辆、垃圾转运车1辆。

(6)垃圾中转站。石门乡设垃圾中转站1个,位于金海村,其他村的垃圾通过收集,运送到金海村的垃圾中转站存放。

3.6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3.6.1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

(1)养殖小户畜禽粪便处理工程

根据现场调查实际,示范区畜禽养殖大部分为零星散养,养殖生猪大多为1-5头,产生的污染物较少,根据种养平衡技术原理,只需有1亩左右的田地即能消纳猪粪量,一般农户家均能满足此要求。因此,该类型养殖户可将“种养平衡”技术和“上山下乡”技术有机结合,粪尿全部排入传统的沤粪池发酵,发酵后变成液态肥,到山上浇灌果树、茶园,下乡浇灌稻田、菜地,实现污染物减量排放。

(2)小型规模养殖户畜禽粪便处理工程

由于小型规模养殖户产生的废物量较大,采用沼气池+沼液消化池处理系统,并且根据各养殖户周边环境现状,结合“种养结合”模式或建设一定规模的人工湿地。

沼气池容积应根据发酵原料的数量、一定温度下发酵原料在池内停留的时间和投料浓度计算。

(3)“上山下乡”技术方案

对于山区的养殖散户,粪尿全部排入传统的沤粪池发酵,发酵后变成液态肥,上山浇灌果树、茶园、油茶园等,下乡浇灌稻田、菜地等,实现污染物减量排放。

(4)种养平衡技术

按每万头猪场需要100亩左右农田计算,如使养殖场周边有足够的可以消纳粪污的农田,养猪业和种植业则可同步按比例发展。示范区内养殖畜禽主要为生猪,中小规模及散养养殖户存栏总头数不超过3000头,区内农用土地和林地面积较大,完全可以容纳沼气池建设后的沼渣等的消耗。

3.6.2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

目前本示范区域内1-5头生猪养殖户数为228户, 20-30头生猪养殖户数8户, 80头生猪养殖户2户, 150头养殖户2户, 300头生猪养殖户2户, 400头生猪养殖户1户, 目前仅建10m3沼气池2座, 35m3沼气池1座, 70m3沼气池2座。根据现状分析, 将新建沤肥池228个, 10m3沼气池6座, 35m3沼气池2座, 70m3沼气池1座, 120m3沼气池1座。对已有的2座10m3、1座70m3、2座120m3沼气池进行功能提升。对70m3和120m3沼气池分别配置12m3和45m3沼液消化池, 并根据各养殖场实际情况配套建设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4 预期成效

统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篇3

关键词: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中图分类号:P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216-3

0 前言

近年来,中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中央和地方集中投入大量涉农资金支持农村建设,以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其中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现已被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正式写入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土资源部2009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已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农村土地整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各项土地整治资金,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益实践,也是支农惠农的一项创新性举措;对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当前的工作思路已经由单一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向“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转变,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已是应时之举。那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笔者谈点粗浅建议。

1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突出土地整治的综合性,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基础,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而庞杂的工程,涉及到田、水、路、林、村、房的综合整治,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一是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完成新增耕地的同时,做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建成集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集约化农业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为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二是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引导和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调动和释放农业生产力。通过农村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工程施工,有利于提供农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引导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促进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合理流动,互补互助。四是拓展了城乡经济发展空间,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一方面,节约出来的一部分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另一方面,按照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原则,规范运用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村节约的土地安排城镇建设,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有力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这就需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对耕地整治、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规划,突出土地整治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重点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上做文章。其主要内容包括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对村庄废弃地和腾退的宅基地合理开发利用,或复垦还田,或进行公益事业建设,或在集体建设用地上,依法依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让农民参与经营和开发,同时考虑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增加建设用地流量,使农村一部分富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用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农村。

2 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发挥整体协调功能,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土地整治是一项涉及多方面、整体性很强的工作,这是由其性质所决定的。在进行整治过程中要体现整治部门、整治手段、整治理念的综合。各级政府要牢牢把握土地整治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多听农民意见、多请农民参与、多让农民受益,立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实现增地、增产、增收。各个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根据业务分工,不断完善项目管理工作,各有侧重,落实领导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把任务真正落实到实处。

3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是根本

土地整治其核心任务就是正确处理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改善人们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目的,并取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是土地整治的基础,只有长期平均产出大于投入,土地整治才能顺利进行并良性发展下去;生态效益是土地整治的保障,只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的容纳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土地整治的成果才能得到长期巩固,土地整治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社会效益是土地整治的支撑,在土地整治前要广泛征求社会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充分考虑和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虽然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长期来说是一致的,但短期内却有可能发生冲突,如短期内为增加耕地面积而破坏林草植被,导致生态失衡;为求规模经营不顾农民意志强行集中田块,破坏农民整理土地的积极性等。因此,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应该立足长远,以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为原则,做到经济上有效、生态上平衡、社会上可接受,尽量发挥三大因素的最大效益。

4 规范管理、严格实施是保证

土地整治要走向正轨,必须以管理的规范化为基础。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尤其是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管理,把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作为土地整治的目标和立项依据。同时加强对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评价,争取做到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要根据各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整治的技术标准。最后,要根据各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坚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土地整治。

5 经济产业化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

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是资源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土地开发整理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新思路、新办法。在政府资金有限、国家投入机制未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综合整理和优化配置,实行土地资源开发整理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产业化是我国土地整治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土地整治得以规范运作的重要保障。通过产业化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土地整治项目运作的灵活性,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进一步拓宽土地整治的融资渠道,社会和私人资本的进入将为土地整治注入新的活力。多重投资主体对自身经济利益的关心将促使他们更为关注整治项目的运行效益,进而促进土地整治立项、规划、施工管理和后期运作的科学性和規范性。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土地整治的最终目标。

6 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是做好此项工作的保障

农村土地整治政策性强、影响面广、敏感问题多,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机制保障。由于我国目前的土地整治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项目运行和管理上,还缺乏比较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土地整治立法,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既是土地整治项目自身不断完善的需要,也是整治项目得以规范运作的必要保障。通过制度、立法及相应的政策法规,可以鼓励社会和私人参与土地整治,同时提高投资者的安全感。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的立法与制度建设,以促进土地整治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持续发展。

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建设,使项目管理从项目建议书、可研编制、项目申报、会审、评审、项目入库、规划设计、预决算审核、投资计划、工程招投标、施工管理、施工质量监督、竣工验收、项目后期管护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作流程,使此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7 规范土地整治的运作模式,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基石

土地整治的目标决定了土地整治不是一种纯经济行为,它还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关系到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而且土地整治覆盖面广,所需投入资金、人力、物力巨大,仅凭个人、单位、地方政府的力量很难顺利完成。因此,土地整治切不可各自为政,土地整治工作应该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按照整体性原则,在全国范围内科学布点,合理分配整治资金,土地整治才能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下去,发挥土地整治的最佳效应。

7.1 统筹规划,规模整治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科学编制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合理安排县城、中心镇建设以及产业聚集、村落分布、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实行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规划中注重保持农村特色,防止搞成一个模式、千村一面。在规划基础上,坚持连片开发,整体推进,避免村庄改造“零打碎敲”。特别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尽快编制村庄建设用地规划,进一步细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在规划中对每个村庄的建设用地(包括旧村区和新增建设用地区)进行合理规划,促进农村建房用地合理布局。新农村建设应采取迁村并点和产业园区合并的方式,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另外,新发展的乡镇企业要严格限定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划定的地域范围内,杜绝随意占用耕地现象,要改粗放型经营为企业聚集、资金聚集及产业聚集的集约化经营;要积极推进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另外,新发展的乡镇企业要严格限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划定的地域范围内,杜绝随意占用耕地现象,要改粗放型经营为企业聚集、资金聚集及产业聚集的集约化经营;要积极推进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对现有布局分散零乱的乡镇工业用地应进行认真地清理和整治,使其集中布局,形成规模,并挖掘其巨大的存量用地潜力。

7.2 加强部门联动,统筹涉农资金,形成支农合力

土地整治涵义广泛,内容多样,涉及到土地、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交通、建设、财政等多行业、多部门,此项工作只有在多部门的密切合作下才能搞好。目前,中央和地方的支农资金总量相当大,多个部门都有各自的一块惠民资金,但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职责不明,各自为政,导致资金重复投入,利用率低,浪费较多。例如在农村道路建设中,有些项目区中已开通交通部门的“村村通”公路,但在土地整治项目预算的编制中仍涉及到这部分道路的施工费用,以此套取国家资金,造成资金的重复投入,利用率低。如何保障这一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土地整治工程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综合效益,如何确保各项中央支农资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建立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国土部门提供平台、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动的土地整治工作机制,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完善、实施好土地整治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使之相互协调,形成支农合力,综合发挥各项资金的叠加效益,真正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实现富村强民。

7.3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土地综合整治不搞一刀切、千篇一律,因地制宜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对于原村庄占地面积大、土地闲置率高的空心村,实行原村庄拆旧建新,通过旧村改造最大限度的减少闲置土地,节余用地指标用于城镇建设。对于地处边远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区、风景区等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农村居民点,实行整体搬迁提升,把村庄搬迁到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适宜定居的区位,对原有村址进行复垦,节余居民点用地用于城镇建设。对于远离城镇、居住分散、自然村较多、工副业不发达的村庄,实行偏远农区中心村定居,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集中建设中心村,强化水、电、路、气、医、学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村庄综合整治,小田变大田、小村并大村,实现村庄集中居住,产业向园区集中。

7.4 资金整合,市场运作

集中整合资金,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等专项资金,以及其他惠农资金整合起来集中使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在激发市场投资活力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坚持市场运作,本着“取之于土、用之于土”原则,对增减挂钩项目形成的土地级差收益,全部用于拆旧村居的农村住房建设及土地整理复垦,缓解资金压力。拓宽投资渠道,通过企业带动、能人垫资、集体经济组织投入,进一步拓宽土地综合整治投入渠道。集聚集约,城乡统筹。着力推动農村人口合理集聚,把土地综合整治与培育中心镇、中心村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村庄布点,建成一批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对经济发达地区依托工业企业和集体经济,通过整理村庄集体建设用地,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抓住农民新建房屋的机会,将新建农房建到规划点上,建成一批有一定规模的村庄。着力推动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实施大规模村庄合并、拆迁和改造,对宅基地、废弃工矿用地、废弃采石场进行复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缓解用地压力。

7.5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真正受益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维护农民利益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为此,必须把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作为工作的重要原则。土地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的“助推器”,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好事要办好,要落到实处,必须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依法规范、公众参与”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整治,并使广大农民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和整治后得到更多的实惠。比如在撤村并点、旧村整治、“空心村”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要提供多种选择,让农民提前知情和全程参与,实行“阳光操作”,做到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后农民满意,确保农民真正受益,实现安居乐业。

7.6 要加强监督管理

从规划执行、预算编制执行、工程招投标、财务监督、工程监理等环节入手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要严格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做到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规程检查验收。要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设计要求和预算批复实施建设项目,不得擅自更改项目内容、增减项目规模和资金投入。进一步理顺项目实施运行机制,确保项目实施的良性运转。进一步明确了项目监督、管理和实施职责,实现项目管理、实施、监督三权进一步分离,分级负责的监管制度进一步强化,保证项目实施中的资金安全和项目施工的运行安全。要建立健全土地整治项目的追踪问效机制,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大对项目实施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项目所在县(区)应成立项目建设专项督查组,并邀请当地农民群众代表参与督查。建立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和奖惩制度,对在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组织管理有力、工程进度快、建设质量高、资金管理好、群众特别满意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推诿、弄虚作假、资金和项目管理混乱、不按照规定完成任务或项目建设质量差的单位及相关人员要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7.7 要加强工程质量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更是一个行业的生命,事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实现土地整治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力打造优良工程、精品工程、民心工程。

7.8 加强基础建设和技术指导,推进专业机构和队伍建设

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加大技术指导和审核把关力度,提高工程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土地整治机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土地整治工作管理体制,切实保障机构、人员、经费到位。

7.9 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氛围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发挥宣传标语、宣传册、宣传栏的作用,加强对土地整治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的宣传,广泛发动干部群众积极配合和参与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各项工作,营造项目建设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项目选点、方案制订、规划设计、实施建设、项目验收、成果维护等全过程尽可能让项目区村民参与并让村民行使相应的权利。

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是一举多得、利国富民的好事,又是一项开拓性、前瞻性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任重而道远。它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重要抓手和新的平台。随着它的逐步实施,必将开拓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整理工程规划设计.

[3] 赵庆利.大力推进土地整治 促进城乡发展[EB/OL].资源网.

[4] 加大土地整治力度 加快实现找矿突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6-8.

统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河南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1〕56号)和《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周口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周政办〔2011〕69号)精神,重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统筹谋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协调联动,集中连片、分步实施,着力改变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现象,切实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通过“抓点、带线、促面”不断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促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工作目标

按照国家、省、周口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的有关要求,针对我市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确定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重点;通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使整治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面源污染得到明显缓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具体指标为:(一)自来水普及率≥90%,村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80%(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60%(污水分散处理模式)。

(三)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

(四)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70%。

(五)户外道路硬化率≥90%。

(六)林木覆盖率≥35%。

(七)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80%。

(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50%。

(九)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50%。

(十)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

(十一)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责任制,乡镇配备专职环保管理人员,行政村配备兼职环保管理人员。

(十二)村容村貌:村有卫生保洁人员,清扫保洁到位。柴草、杂物、畜粪等分类堆放整齐;无乱搭乱建、残墙断壁、乱涂乱画、乱堆乱放等现象。

(十三)群众满意度≥90%。

三、整治范围、重点及技术规范

(一)整治范围。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对连片村庄统一综合整治。优先治理乡镇政府所在地,新农村建设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循环经济试点村、农村新型社区、迁村并点区域、土地综合整治区域),交通枢纽和企业周边,风景名胜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区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村庄,逐步在其他区域推进。

(二)整治重点。按照国家、省、周口市对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主要支持内容,我市的整治重点为: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拆除、截污及隔离设施建设、标志设置等。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根据取水点位置、供水量、取水方式不同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

2.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将城镇周边村庄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规模较大的村庄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居住分散的村庄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无(微)动力处理设施、氧化塘等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

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循环农业。重点加快固液分离、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工程建设,强化畜禽养殖小区及畜禽散养密集区的污染治理,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4.历史遗留的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对历史遗留的、无责任主体的农村工业污染进行治理,特别是对工业 “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导致的周边农村地区水源、居住区、农田污染进行治理。

(三)技术规范。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包括对现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源的清理整治,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改造等。具体技术规范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第4章“给水设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

2.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包括通过管网将污水收集到大型人工湿地、氧化塘、生物膜法处理系统、土地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集中处理模式,和单户或联户通过化粪池、小型湿地、发酵池、沼气净化池、MBR(膜生物反应器)、净化槽等对污水采取就地处理的分散处理模式。具体技术规范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第7章“排水设施”、《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74—2010)》第5章“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控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包括就地填埋和资源化利用(沼气、堆肥利用)等方式。具体技术规范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第5章“垃圾收集与处理”、《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74—2010)》第6章“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控制”。

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涵盖选址要求、场区布局、清粪工艺、畜禽粪便贮存、污水处理及固体粪肥利用等方面,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建设污染治理工程及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物达标排放及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具体技术规范参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2009)》等。

4.其他指标。户外道路硬化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第8章“道路桥梁及交通安全设施”;林木覆盖参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林资发〔2003〕61号);户用卫生厕所参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第6章“卫生厕所类型选择”及“厕所建造与卫生管理要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技术指标参照《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业部质检总局令第12号)及《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67号);村容村貌整治标准参照《河南省村庄环境整治分类指导标准(试行)》(豫建村镇〔2008〕16号)。

四、资金管理

(一)资金筹措。按照国家财政部、环保部确定的投入规模以及中央专项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按1∶1的投入比例的要求,我市的资金配套比例为5∶5。

整合涉农资金。市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各自职责,在安排项目资金时优先支持农村环境整治片区,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村庄道路、供水、排水、沼气、电力、通讯、绿化等设施建设资金向农村环境整治片区集中。各乡镇、办事处及市有关部门要按此要求集中使用各项涉农资金,集合部门优势,整合区域资源,扩大综合整治成果,真正形成规模效应。

(二)使用方向。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点面结合、示范先行的原则,鼓励支持经济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作用强、有一定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基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方积极性高、资金配套有保障的乡镇、办事处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二)资金拨付程序。周口市财政局在中央资金下达10个工作日内,按照安排,先行全额下达中央资金预算指标。我市配套资金到位后,周口市财政、环保部门向省财政厅、环保厅提出申请并提供市配套资金预算指标文件、资金到账凭证等资料,省财政厅、环保厅审核确认后按资金配套比例下达省级专项资金。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实行县级报账制、核算制和分期分批拨付制,我市财政部门根据施工合同约定和项目完成进度分期分批拨付项目资金。由项目施工单位向乡镇、办事处提出报账申请,并附有效报账凭证;各乡镇、办事处根据实施进度提出申报意见,经市环保部门审核,由市财政部门核拨给施工单位。各乡镇、办事处在项目通过验收15个工作日内对项目进行决算,报市环保部门审查同意后向市财政部门申请拨付项目尾款;市财政部门在项目决算审查通过1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尾款拨付给施工单位。

(四)资金监管。市财政局会同市环保局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或有其他违规行为的,将相应扣减或取消安排下资金,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加强专项资金日常监督管理,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要按政务公开的原则予以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

五、项目管理

(一)项目申报审批。按照《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报指南(试行)》(财建便函〔2009〕17号)的具体要求,坚持逐级上报、专家审核、层层筛选的原则,确定项目总数及投资额度。项目由乡镇、办事处组织申报,市财政、环保部门审查,市政府同意后报省财政厅、环保厅待批。

(二)项目实施。各乡镇、办事处在市财政局下达资金预算10个工作日内,项目实施方案报市财政、市环保部门审核。项目一经批准,申报单位不得擅自调整、改变建设内容,不得降低目标要求、压缩投资规模。如确需调整,报省财政厅、环保厅批准。项目采取公开招投标。各乡镇、办事处负责组织具体项目施工。市财政、环保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的指导、督促、管理及初步验收。

(三)项目公示。市财政、环保部门要及时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本部门门户网站公布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及验收考核情况。各乡镇、办事处要会同村委会将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安排在村庄张榜公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环境保护委员会下成立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各乡镇、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加强对项目组织实施的领导。

(二)明确职责分工。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务求实效。具体分工如下:由水利局牵头,环保局、卫生局配合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由环保局牵头,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负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由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环保局配合负责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作;由畜牧局牵头,环保局配合负责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由交通运输局牵头,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负责道路整治工作;由林业局牵头,国土资源局配合负责乡镇绿化工作;由卫生局负责农村改厕工作;由农业局牵头,畜牧局配合负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局、环保局配合负责农村清洁能源普及工作;由农业局牵头,环保局配合负责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由国土资源局牵头,环保局、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负责农村废弃企业修复及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由当地政府负责配备农村环保专、兼职管理人员和村容村貌整治等综合性工作。广泛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开展帮扶支援,深入开展城乡共建、村企共建、军民共建、党政机关挂钩共建等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监督考核。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工作制度。各乡镇、办政府于每月30前将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安排使用情况,报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实施情况包括项目实施进度和成效、资金到位和安排使用、后续管理措施与制度的建立等内容。市财政局、环保局对工程管理、工程进度、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及时分析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宣传推广先进经验,确保项目在既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

监察、审计和项目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确保中央、省、周口市和我市政府投入资金按规定用途安排使用;使用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项目所在乡镇、办事处,向市监察、审计等部门报告资金的使用情况。

庆城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汇报 篇5

(2012年3月 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在省环保厅、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市环保局精心指导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详细安排部署,强化工作措施,整治工作全面启动,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规划项目基本情况

今年我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主要涉及驿马、白马、桐川3乡镇的8个行政村(白马铺乡:白马村、肴子村、高户村,桐川乡:党崾岘村,驿马镇:驿马村、儒林村、上关村、涝池村),环境连片整治内容以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畜禽养殖粪便分离和集中式水源地保护为主。概算总投资484.83万元,申请中央专项资金32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112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48万元,镇村投工投劳及整合资金4.83万元,项目要求3月20日之前完成大宗物资采购和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4月底之前完成项目工程量的40%,5月底之前完成项目工程量的80%,6月20日全部完成。

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进展情况

为切实实施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县上采取得力措施,全力推进这项民生工程。一是组建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组长,环保、财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监察、审计、发改、国土、住建、水务、农牧、林业、交通、卫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庆城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任务,靠实责任。项目乡镇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项目村成立了项目工程领导小组,全面协调,统一组织。形成各乡镇、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社会、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农村连片整治工作联动机制。二是全面部署,建立保障机制。及时召开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市连片整治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我县连片整治项目实施工作,制定印发了《2012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实施的安排意见》、《庆城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实施标准及要求》、《庆城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管理要求》,与示范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了《庆城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监管和绩效考核制度》、《庆城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义务监督员制度》,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明确任务,统筹推进。截止目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现场勘查、设计、招标、大宗物资采购等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展开。实行项目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度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度,大宗物资的采购由市环

保局、财政局统一组织招标,其余项目的招投标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3月20日前完成招投标工作,由县财政局、环保局对招投标过程全程进行监督。按照省上规定的资金配套比例,我县配套48万元已足额拨付到帐,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保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统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篇6

按照崇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及城市管理工作要求,为确保我市城郊结合部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有序开展,紧紧围绕改善城乡道路交通环境质量,积极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车辆乱停乱放、驾乘人员“乱抛撒、乱丢弃”、渣土运输车超载、飘洒等交通违法的整治力度,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交通管理硬件设施,进一步提升我市城郊结合部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成效,努力创造更加整洁、优美、和谐的城乡环境。

一、强化道路秩序管控,合理安排有限警力,科学调整勤务模式,在我市崇庆街道西河社区周边采取定点执勤与巡逻相结合的勤务模式,通过不间断的巡逻,形成了动静结合,点线结合的严密管控网。同时集中优势警力,加大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整治力度,充分运用现有装备,采取现场处罚、非现场抓拍、拖车拖移等形式,对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交通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形成了严管、严查、严惩的态势,确保了城区及出入城通道沿线道路交通安全、顺畅,停放规范有序,交通秩序良好。

二、强化对建筑垃圾和沙石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超载、扬尘、沿途撒漏、冲信号、超速行驶、污损号牌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整治。对查获严重超载的建筑垃圾运输车、坚持“四个一律”,“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原则,对查获严重超载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一律实施顶格处罚。同时加大对西和社区周边改造施工路段进行排查,对不按规定打围施工、隔离护板破损、反光标识不全以及产生扬尘的施工单位,责令其单位负责人限期整改。

运城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经验浅谈 篇7

运城市地处晋陕豫黄河交界处, 是1个传统农业地区, 农村人口超过2/3。近年来, 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 加上环境设施的滞后,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不少农村“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 与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不适应, 与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适应。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

a) 农村水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农村平原河网水质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水库类饮用水源地总氮指标时有超标现象, 大多数农村居民庭院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洗涤、洗澡等生活污水大多数未经处理直接外排, 农药、化肥使用强度居高不下, 流失量大, 导致区域性水体污染;

b) 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突出。全市规模化养殖厂畜禽粪尿利用率低, 大部分小规模和散养户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直接外排, 严重影响周围环境。主要原因: (a) 畜禽粪便的操作和直观肥效不及化肥; (b) 畜禽污染治理投资较大, 运行费用高;

c) 农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大部分村庄布局混乱、环境基础设施缺乏、绿化美化率低。垃圾随意堆放, 有机、无机与有毒有害垃圾没有分类, 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基本上都是进行简易填埋, 只有极少部分进行综合利用或焚烧。

2 运城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2.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市成立了生态创建领导组, 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总体协调农村生态创建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示范县 (区) 政府、乡镇、村庄均成立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领导组织机构, 乡镇设立了专兼职环保人员, 村庄设立环保义务监督员、宣传员。通过层层落实责任, 强化了对示范工作的组织领导[2]。

2.2 部门协调联动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 运城市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 形成了整治的强大合力。特别是在连片整治示范中, 按照“项目集中、资金捆绑”的原则, 将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区域倾斜。截至目前, 已累计使用中央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过亿元。在2011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基础上, 整合部门涉农资金1.7×108元, 村级自筹及社会投入200×104余元。交通部门投入资金2 346×104元, 硬化街巷129 km;林业部门投入资金620×104元, 绿化植树13.8×104株;卫生部门投入资金56×104余元, 改厕8 840户等。

2.3 解决突出问题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 抓住饮用水安全及影响农村环境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等突出问题, 积极探索研究解决办法和经验。

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 示范村庄对分散的饮用水源地进行围栏 (网) 保护, 设立警示标志, 并结合村庄环境整治进行绿化、美化工程, 并确定专人进行设施的管理维护。

生活垃圾处理方面, 积极推行“户分类、组收集、村处理”模式, 做到垃圾处理基本不出村, 尽可能减少垃圾转运费用, 减轻农民负担;同时, 也基本实现了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形成了以下三种模式:a) 连片处理模式。就是对于连片村庄距离较近, 且附近有适宜场地的片区, 建设较大规模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置场。如运城市芮城和夏县都采用了这种模式;b) 单村处理模式。就是在各示范村均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 处理本村生活垃圾;c) 对距离县城较近的村庄, 纳入县城生活垃圾处置体系。

生活污水处理方面, 对于规模较大、人口密集的村庄, 建设集中污染处理设施。如芮城县的阳城镇依托集镇并辐射周边3个村庄, 建设了1座250 t/d的集中污水处理设施, 临猗县针对平原地带污水易于收集的特点, 为示范村建设了集中处理设施;对于偏远, 人口数量较少的村庄建设小型人工湿地进行分片处理。如芮城县有些村庄地势不平, 污水不易手集中的特点, 建设了分散处理设施;对于距离县城或企业较近的村庄, 污水经管网接入县城污水处理系统或企业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 重点在畜禽养殖集中的片区, 建设生态养殖场、养殖小区, 发展大、中型沼气。对分散养殖户, 建设储粪池、堆肥池等方式治理污染, 解决示范区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闻喜县东镇上镇村添富牧业有限公司标准化养猪示范小区沼气建设, 通过将畜禽粪便引入地下, 利用厌氧微生物发酵, 获得了沼气与有机肥料, 使农民用到了清洁的能源, 改善了养殖区的环境卫生和养殖条件。

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方面。a) 指导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鼓励支持农民按测土配方结果, 科学使用化肥、混合肥和微肥, 提倡使用有机肥。连片村庄都开展了有机垃圾沤肥的探索, 将沤制好的有机肥运 (销) 至农田或果蔬基地;同时, 结合生态创建要求, 积极鼓励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比例;b) 广泛开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推广运用, 教育引导农民走“低化肥、低农药、低农膜、高品质”的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 倡导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c) 在农膜控制方面, 鼓励村民回收农膜, 并设立奖励基金, 对回收率达90%以上的农户进行奖励。环保部门帮助各村建立农膜、化肥、农药使用台帐, 对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登记, 兑现奖励措施。

农村大气污染控制方面。a) 推广使用型煤、电、气等清洁能源, 同技术质量监督部门联手监管农村地区型煤的生产、销售等环节, 确保型煤煤源的低硫低灰份和高发热值;b) 推广使用大型沼气入户工程, 如在闻喜县东镇上镇村的500 m3大型沼气入户工程;c) 探索农作物秸秆气化入户工程, 如垣曲县英言乡马家湾村和华峰乡河堤村分别投资300×104余元, 建成1 000 m3的秸秆气化站, 服务500余户农民, 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烧水做饭烟尘污染问题;d) 探索农村冬季取暖模式, 夏县裴介镇双庙村和临猗县临晋镇景家卓村分别推广使用了农村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吊炕和地暖, 有效解决了取暖和环境污染问题, 具有节能、减排、环保、安全的优点。

2.4 探索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我们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项目后期管理。各县 (区)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要求, 在项目实施的同时, 县、乡镇、村庄都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和各个项目的长效运行机制, 基本保证了整治项目的长效运行。

3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a)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缺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主要是通过争取上级“以奖促治”项目资金来进行。这无疑成为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一大困难;b) 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还没有系统形成。虽然我们十分重视农村环境管理机制的探索研究, 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农村的环境建设和管理, 涉及多个部门, 涉及到经费保障, 要建立一整套农村环境管理的成熟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努力;c) 技术支撑比较薄弱。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不够, 专业人才缺乏, 技术支撑较为薄弱;d) 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虽然我们十分重视农村的环保宣传和教育, 对领导干部、骨干力量、乡村群众进行了多层次的宣传教育;但要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固有生活、生产习惯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仍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培训, 采取有效的制度措施。

4 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措施

a) 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环境状况的严峻性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的艰巨性, 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明确市、县 (市、区) 、乡 (镇) 、村及有关部门的责任, 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纳入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 加强督察考核和绩效评估;积极探索工作推进机制, 形成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 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b) 把握原则, 突出重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防治结合、源头控制,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创新机制、依靠科技, 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 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为目标, 以解决饮用水安全、生活垃圾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历史遗留工业污染等农村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各项涉农规划之中, 不断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实现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探索研究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实用技术和管理机制, 为运城市农村环境整治提供分类指导, 推动全市农村环境整治范围由片及面, 逐步扩大。同时, 积极倡导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推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不断优化;

c) 政府主导, 多元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省农村环保专项资金, 解决落实好配套资金, 注重发挥各部门涉农项目和资金的整合效应,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支持和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建设, 逐步建立“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支助、农民自助”的多元化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机制, 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资金保障;

d) 健全机制, 加强监管。要逐步建立健全与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机构, 积极推动环保机构向农村延伸, 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监管体系;强化农村环境监察,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严格落实责任, 保证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并长效运行, 实现农村环境管理制度化、常态化, 不断巩固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e) 加强宣传, 注重教育。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和深入细致的培训活动, 普及环境保护知识, 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环保意识, 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 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重要任务, 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 广泛参与, 大力支持, 齐心协力, 共同推动此项工作全面实施。下一步运城市要在山西省环保厅的指导下,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创新工作方法, 加强探索研究, 全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为建设美丽山西做出新的贡献。

注:本文还参考了2010年10月的山西省环保厅《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文献汇编》。

摘要:根据运城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前与整治后的状况对比, 浅谈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开展情况, 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参考文献

[1]张乃明.农村环境保护知识读本[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统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篇8

【关键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政府职能

为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农村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路子,国家环境保护部、财政部于 2010 年在全国启动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 5 个方面。

1.乡镇政府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中面对问题

1.1根本问题

根本问题是乡镇政府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中的角色。一方面,在环境治理的脉络中,地方政府首先是国家权力的代理人。它的责任是完成治理工程分解的治理目标、任务,支配国家有着再分配性质的环境治理投资并对上负责。另一方面,作为地方经济主导者的地方政府还是经营地方发展的主角。地方政府独立的利益诉求成为其在项目运作中进行行为选择的主要参照。因此, 地方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扮演双重角色。此时,政府在利益诉求中职能发生了扭曲。这给当地的环境带来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亦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带来很多盲目性。

1.2项目落实中遇到问题

目前各乡镇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环保管理机构,缺乏环保专业人员,加之乡镇及村级财力大都比较困难,拿不出资金来支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选址问题、占地问题、设施运行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

2.乡镇政府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中的对策

2.1乡镇政府上报方案需科学、准确

实施环境连片整治前需要编制实施方案,乡镇及村按照审批的方案来实施。但是很多实施方案脱离实际,导致最后项目落实不了或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如有大型沼气项目用于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治理与综合利用,但与村对接时本村实际情况为无集中式畜禽养殖,导致该大型沼气项目最终无法实施。另一方面为是环保设施的处理能力与污染物排放量不相适应。如污水处理站收集不到相应处理能力的污水量,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如乡镇政府上报的方案是在详细的调查了解、现场踏勘、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那么这些情况都是可以避免的。乡镇政府在调查、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应重点摸清示范区域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现状、畜禽养殖现状、饮用水源状况、环境污染及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现有的环保设施情况等。乡镇政府摸清这些情况,再将此上报至方案编制部门,使其在充分掌握上述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使方案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适用性和易操作性,做到即解决了突出环境问题又充分地发挥了资金效益。

2.2乡镇政府应科学选址

环境整治工程的选址很重要,选址不当则可能带来负面影响。选址基本靠乡镇政府协调,环保部门在乡镇政府选址确定后会绘制定界图等相关图件、办理一系列相关手续。但当项目兴建、建设资金投入后方发现选址并不适合预建项目,造成前期投入浪费。某镇项目村选址确定后找有资质部门绘制定界图,后因土地征占问题项目不能落实,只好从新选址,从新绘制。

在确定选址前,乡镇政府应从农村环境治理的实际问题出发, 做好调研工作, 深入到农民、农业和农村生产与生活中, 广泛听取农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农村环境治理的一手资料,并有效地借助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专家的力量,在涉及相关利益的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讨论协商的前提下,选定合理可行的位置。

2.3乡镇政府应监督工程质量

环保设施的设计和施工专业性比较强,其工程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其处理效果。目前,农村环保设施的建设一般都是由小型环保公司来承担,设计及施工水平良莠不齐,甚至有些设施是由乡镇当地的“建筑队”来施工。乡镇政府对工程质量缺乏监管,质量出现问题。结果成了形象工程、摆设工程。这一方面浪费了资金,不能够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发挥应有的环境效益。

其根本应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地方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乡镇政府职能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为村民服务方面。在改革开放进入成熟期之后,乡镇政府应当加强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为主的职能。乡镇政府至今仍侧重经济职能,而忽略了公共服务的职能。只有乡镇政府把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放在首位,才能尽到监管责任。

具体操作首先在前期招标中应对环保公司进行仔细的甄别和筛选,选择有实力、信誉好的公司参与项目建设。在项目招标时,应特别注重考察公司的技术实力、农村环境治理的业绩以及信誉等。乡镇政府请环保专家对环保公司的设计图纸进行认真审查,尽量采用技术经济可行、投资省效率高、好维护易管理的工艺。

其次各乡镇一般都设有村建服务中心(或村建站), 可将村建服务中心纳入乡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专班的成员之一, 明确要求其负责对项目施工进行质量监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保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工程质量。

2.4乡镇政府应积极探索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维护的长效机制

要使环保设施长期稳定地运行,使其能够长期发挥效益,就需要对设施进行良好的管理和维护,而这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资金来作保障。目前各乡镇亟需建立相应的环保管理机构,配备环保专业人员,及相应的财力支持。但是目前各乡镇没有相应专业人才,拿不出资金来维持环保设施和垃圾车等设备的运行,这必然使设施的运行效果和环境效益大打折扣。

其根本在于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应将环境治理的任务、目标纳入乡镇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乡镇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力不从心”,在于乡镇政府政绩考核机制围绕着GDP指标。在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动下,乡镇政府很容易将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到短期效益中。因此,要改变农村环境现状,必须改变现有的与环境政策不协调的政绩考核制度,否则,再完美的环境政策在现实利益面前也只是一纸空文。

由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 农村环境管理的体制还未建立起来, 现阶段某县已可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每个乡镇政府明确一名副职分管环保工作,并至少配备一名环保专职干部。县镇府实行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县党委、政府与乡镇签订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将农村环境保护作为考核乡镇政绩的重要内容等。

乡镇政府应多渠道解决运行资金问题。大部分乡镇财政都比较困难,无法落实环保设施运行维护的所需经费。应向中央和省级财政不仅申请建设资金,更需要申请运行资金。多措并举, 多渠道解决农村环保经费严重不足问题。

3.结论

上一篇:这件事真让我难过作文400字下一篇:以人为本 依法治校 构建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