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的调查报告

2024-06-25

地名的调查报告(共8篇)

地名的调查报告 篇1

题目:北京的五棵松

内容来源:?网络参考?采访家人?实地考查

一说到北京的“五棵松”,人们马上会想到五棵松地铁站,它位于西四环与长安街的交叉处,东南面是301医院,西面是永定路。

据说清朝时有个提督叫劭英,他死后墓葬在这里,在他的墓地里有五棵古松,非常醒目,后来当地人就经常以这些松树为汇合地点的标志,久而久之,“五棵松”的名字就叫开了,一直流传至今。1966年北京修建地铁一号线时,原松树枯死掉,后来为了纪念,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又栽了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现在,北京的五棵松已经发展成为集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交通枢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地区,附近有五棵松立交桥、五棵松摄影器材城、永定路小学、五一小学、西点百货、301医院、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五棵松体育场等,其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棒球比赛和篮球比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今天的五棵松已不是往昔的五棵松了。篇二: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解北一小 陈方元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文化,懂得地名中蕴涵的文化 2.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搜集家乡地名的由来(部分地名由教师提供,让学生查访其由来)。2.搜集与地名有关的故事,或发生在这些地方的事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想不想知道是哪几位老朋友?

出示:解放北路 梁家巷 高笋塘 荷花池 驷马桥

齐读

2、同学们,见到这几位老朋友,是不是格外亲切?

抽生再读(注意读出亲切之感)

3、那么,这几位老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说:

4、课前布置大家找市区内感兴趣的地名作一些调查,都调查清楚了吗?

板书:调查

二、全城搜索,全班互动

(一)交流调查的地名

1、小组交流自己调查了哪些地名?

2、学生代表汇报

3、同学们通过调查,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些地方都是成都的骄傲。

(二)采访调查的(方法)过程

1、大家是通过什么方法调查这些地名的?

抽生汇报

板书:采访 上网 实地考察

2、你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地名,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调查? 抽生汇报:

板书:来历 现在

3、采访个体,回忆调查过程

(1)你调查的是哪个地名?你是什么时候进行的调查?

(2)你那天的调查顺不顺利?讲一讲你的调查经历或故事。(随机指导学生发言)(3)面对调查结果,你的心情怎样?

(三)汇报调查的成果

1、现在,大家都迫不及待想知道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谁来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2、针对汇报情况作指导

三、书写调查报告

1、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在北京也做了一次地名调查报告,他让我把他的调查报告带给大家看看

出示:

2、完善板书,弄清格式

3、好朋友丁丁的调查报告写得多清楚呀!我们也能像丁丁那样能干,写出自己的一份地名调查报告。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5、现场展示篇三: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我区地名工作科学发展

民政局 史春雷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民服务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自启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

根据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和《葫芦岛市地名管理办法》,我区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楼门牌管理、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基础上,还强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了地名规范化管理。

2、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完善

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加强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规范了地名拼写译写,纠正了一些不规范地名,净化了地名环境。对我区地名进行了全面清查,清理整顿非标准地名处理16条,共整理出1306条标准地名信息,规范了地名更名、命名工作。

二、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完成目前,我区基本完善了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共110个。为当地群众工作、生活、交流、交往提供了方便,通过各类导向牌的设置,服务了经济建设,丰富了全区的景观文化。同时,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地名标志导向体系,确保全区都有符合标准、数量足够、布点合理、便于公共使用的地名标志。

三、大力推进地名规划工作

地名规划是加强地名服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要内容。行政区划应本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的原则,制定变更方案,逐级上报审批。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葫芦岛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完成了我区的行政区划变更和调整和调整工作。

四、扎实推进数字地名工作

数字地名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点,也是进展较为迅速的一项工作。按照民政局研制升级的《地名数据库管理系

统》新版软件,进行录入、更改、标会等,完善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属性数据录入和图形库建库工作,共采集11大类地名数据有1306条。

五、地名文化蓬勃发展

为了不断深化地名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我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结合原有的有关地名文化书籍,编纂了我区地名区制大典。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使地名文化活动日益活跃,群众参与地名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

几年来,我区的地名工作检查积极探索、注重创新,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服务促进发展。以人为本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民服务是地名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断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有力推进了地名工作的新发展。坚持把为民服务作为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群众要求为向导,根据社会需要开展工作,大大拓展了地名服务领域;始终依靠群众力量,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实现了地名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始终尊重人群众意愿,做实各项工作。

2、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注重统筹安排,分类指导,较好实现了地名管理的协调发展;注重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 解决核心问题带动整体协调发展;注重统筹服务与管理,促进服务和管理水平同步提高,较好实现了各项事务的协调发展;注重协调配合,加强沟通协商,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和谐局面,全面推进工程建设科学发展。

3、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依靠创新推进发展。改革创新是地名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作上的每一次深化,每一次实践,每一次发展,都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结果。

4、始终坚持合作共赢,聚智聚力共谋发展。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公共事业,涉及面广,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科学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这些经验做法,对于进一步探索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内在规律,推动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抓紧抓实,措施上扎实有力,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把地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2014年11月10日篇四: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来源:互联网 作者:admin 时间:2009年07月22日 浏览: 139次

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 ——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孙秀东 陈德彧 张伟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自2005年启动实施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全国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全国地名公共服务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地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服务领域大大拓展,较好地服务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民政部积极修订《地名管理条例》,开展地名标准体系建设,2006年12月出台了《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2008年8月修订了《地名标志》国家标准。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广东省2007年新修订了本省的《地名管理条例》,上海市制定了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简称为“一程序、四规则”的五项法规,浙江省近年来出台各级各类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制度160多件,安徽省池州市近年来出台的20多个民政部门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地名的就有5个。此外,各地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楼门牌管理、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基础上,还强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规范化管理。

——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各地加强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规范了地名拼写译写,纠正了洋地名等不规范地名,净化了地名环境。重庆市对全市地名进行了清查,共清理整顿非标准地名250多条,规范了长江、嘉陵江上18座桥梁的命名工作,对群众反映强烈、含义粗俗的11条地名及时进行了更名;广东省重点规范建筑物名称管理,过去三年共审批建筑物、住宅区名称5000多条,并清理整顿了一批不符合要求的建筑物名称;江西省重点规范乡镇名称,三年来先后对十多个不规范乡镇名称用字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昆明、石家庄等市对洋地名进行了清理整顿;合肥市结合全市道路地名普查,对37条不规范街路巷名称进行了更名。

(二)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形成继1995——1998年完成国道设标工作、2000年——2005年完成全国城市地 名设标工作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开展了县乡镇地名设标工作。全国地名标志导向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覆盖范围更广。地名标志逐步由城市和国道向广大农村地区和普通公路扩展。截至2008年10月,全国共有1909个县城、19000多个乡镇完成设标任务,分别占总数的81%和54%。上海、江苏、浙江、青海等省已率先全面完成城乡地名设标,吉林、湖南、海南、四川、云南等10省完成了全部县城设标工作;四川、辽宁、江苏、浙江、山东等省还超前安排,开展了农村地名设标工作,设置村庄地名标志和农村居民门牌,全国约有45%的村庄设置了村庄地名标志。——标志数量更多。2005年完成的全国城市地名设标工作共在660多个城市设立地名标志5300多万块,此后各地继续补设和更新,城市地名标志数量进一步增加。农村地区地名标志从无到有,数量猛增,目前县乡镇共设立街路巷标志约180多万块,农村设立村标约40万个。

(三)地名规划全面开展

各地按照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先行试点,抓好培训,全国城市地名规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结合实际印发了《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对部门职责、规划编制要求、图档资料提供、规划实施办法等提出了指导意见;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专项培训,进行了地名规划试点。在全国283个地级市中,60%的城市完成了规划,其中,江苏、浙江、河南、贵州、新疆、青海等省的地级市全部完成,山东、江西、贵州等省有超过80%的县级市完成规划任务。

(四)地名信息化进展迅速 ——地名数据库建设。部里研制升级《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新版软件,普遍开展软件培训,启动数据转换、集成和建库试点,积极筹建国家地名数据库。全国有24个省级、315个地级、2116个县级行政区建 立了地名数据库,20个省级、277个地级、1919个县级 地名数据库完成属性数据录入,7个省级、82个地级、254个县级地名数据库完成图形库建库工作,共采集地名数据约1600万条。——地名信息化服务。按照边建库边服务的思路,各地积极探索地名信息化服务方式,逐步展开了电子地图、声讯问路、地名网站、地名触摸屏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服务。宁波市开通了81890地名声讯服务电话,被评为全市最佳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市城八区开通了617数字信息亭,平均每天点击量达60多万次;湖南省在所有市县区全部完成地名数据库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开通地名网站17个,投放地名触摸屏780多台,在社区设立地名信息亭90多个。全国共开通地名网站469个,地名问路电话服务热线266条,设置地名触摸屏2500多台,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和经济社会活动交往,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五)地名文化蓬勃发展

——地名理论研究不断深化。近年来编著出版了《数字地名》、《地名学简论》、《地名规划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标准地名图集》、《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著作和工具书。2007年民政部组织了全国地名理论研讨活动,收集了470多篇论文。湖南省组织编制了《湖南省地名志》,浙江省组织了第二轮地名志编修工作,福建省民政厅组织了闽台关系论坛,出版了《闽台地缘关系论文集》。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民政部组织了评选“千年古县”、拍摄大型纪录片“中国地名故事”等活动,许多城市也积极开展历史地名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保护老地名,如北京开展了“胡同地名文化保护工程”,南京、济南等城市将老地名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受到联合国赞扬,并被列为试点。

——群众性地名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各地出版了大量地名文化书籍,如《济南老街老巷》、《杭州街巷里弄》、《天津地名文化》、《成都地名掌故》、《故都印记一南京地名文化解读》等。南京、合肥、池州等地开展了十佳地名评选活动,群众参与地名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推进地名公共服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建设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过程中,各地准确把握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将地名工作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相结合,与本地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相结合,不失时机地解放思 想,抢抓机遇,大胆探索,务实求效,不断实现了地名 公共服务工作的新发展,创造了许多有特色、有成效 的创新性做法。主要的做法和经验有:

(一)以地名服务工程为龙头,统筹各项工作进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2005年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启动后,各地紧紧依托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这一平台,以地名标准化为基础、地名信息化为载体、地名文化为支撑、城乡系列地名标志为抓手,统筹各项工作开展,促进了地名工作的全面发展。1.四个专项互相配合。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包含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和数字地名四个专项内容。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将四个专项紧密结合,互相配合,注重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广西自2002年开始,开展了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工作,补查和更新了40多万条地名资料,为开展地名服务提供了现势基础资料;厦门市结合设标工作,对“村改居”后的地名、以及原来地名使用错误的楼门牌和街路巷牌进行标准化处理,解决地名管理中存在的生僻字、异体字和一地多名等问题;江苏省在开展县乡镇地名设标过程中,指导各地做好乡镇村道路地名命名工作,规范了全省乡镇村地名。合肥市将地名规划、地名命名更名审批以及数字地名建设相结合,在完成地名规划的基础上,对批准使用的规划地名,及时录人地名数据库,并上传地名网站供市民查询。2.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地名公共服务是一项公益性公共事业,涉及面广,关联部门多,特别是在我国地名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更需要协调好地名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针对这一特点,各地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各部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黑龙江等省恢复了地名委员会,很多城市也保留或恢复了地名委员会,各地普遍成立了由民政、建设、规划、工商、交通、质检等多部门组成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领导小组,成立了跨部门议事协调机构,各部门联合下发了有关文件,共同推进工作。宁波市在开展地名规划过程中,充分利用规划部门的规划成果和技术力量,认真听取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地名规划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拓展,在时间和跨度上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并对地名规划进行了规范性编修,根据城市建设时序对相关数据、图纸进行综合运用,使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相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地名规划的质量和效果。上海市2006年开展了同名道路整治行动,该活动涉及18个部门和19个区县的相关部门。该项工作不仅规范了800多条地名,还更换了1667块路牌、10726块门弄牌、106块交通指示牌、972块交通站牌以及9807个身份证、4765本户口簿。另外,对邮政、电信、水、电、煤等各有关部门的信息系统数万个数据进行了调整和更换。3.不同地区协调发展。吉林省全面部署,统筹兼顾,积极培育示范县市,促进了全省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吉林省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县分为“单项示范”和“综合示范”两部分,通过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各专项任务进行分解细化,确定了四个单项和一个综合项目的考核、评比、表彰办法,激发了各地争创一流的积极性。省厅对试点单位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同时,针对数字地名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特点,在软硬件建设、开发上,由省里统一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统一完成了“吉林省区划地名网”和50个市县子站的区划地名网站建设,统一开展了绘制市县城区大比例尺电子地图工作,统一指导开发地名信息查询系统,推动了各地区的均衡发展。4.管理和服务互相促进。各地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在管理中拓展服务,在服务中规范管理。上海市从地名普查和梳理着手,开展了同名道路整治、公路名称梳理整治、居住区和建筑物名称梳理整治、编制区域性地名规划、建立《上海市地名储备库》等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地名标准化水平。)为加快地名信息化进程,上海市自2005年开始研建《上海市地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利用gls、database、network等技术,构建一个综合、开放、稳定、安全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市、区两级地名工作基于网络的办公自动化,借助网络提供现势准确的地名信息,宣传地名工作,提供地名资讯查询,建立地名办与社会的交流平台,将地名管理与服务实现了有机融合。5.政府和市场合作共赢。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市场合作,多渠道筹集资金,有效聚合社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取得良好效果。在地名设标工作上,多数城市采取了政府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设标经费问题。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时,福建省注重策划,联手传媒公司打造品牌网站,与福州雀临文化传播公司合作,公司具体参与网站运营,民政厅负责网站组稿、编辑、更新工作,采取全新方式打造网站品牌。

(二)以为民服务为核心,提高地名服务能力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民服务是地名工作的根本目的。自2004年全国地名工作会议提出地名工作的重心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以来,各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践行“为民服务”的民政理念,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有力推动了地名服务的迅速发展。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始终把为民服务作为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需要开展工作,根据当地实际优先发展群众需求迫切的服务项目。始终尊重人民意愿,做实各项工作,不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如地名标志设置力求经济实用,信息化服务力求准确快捷,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工程实效。在编制地名规划、进行地名命名更名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倾听群众呼声,始终依靠群众力量,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促进了地名工作民主发展。2.着重强调优化服务。各地通过转变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效率,完善服务内容等各种途径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方式上,由过去传统的纸质资料转变为以信息化为主;在服务领域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发布提供地名信息,而是拓展到地名标志、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在服务效率上,着力于应用网络等现代化的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在服务内容上,不仅局限于地名本身,而是拓展到与地名有关的地图、经纬度、历史沿革等全方位的信息。3.大力提高服务能力。推进地名公众服务,实现地名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需要有一支掌握现代科技知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各地从充实人员、提高素质入手,大力提高地名服务能力。一是积极开展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一方面培训机关干部,提高他们的政策、业务知识水平,让他们熟悉和掌握信息、网络等实用技术。另一方面,培训技术骨干,负责采集、整理地名信息资源,设计、制作软件。如云南省近两年来共举办地名录人培训班17次,500人次受到了业务培训,提高了业务素质。二是通过招聘充实队伍。在争取公务员编制和事业编制困难的情况下,公开向社会招聘业务人员。有的地方以民间组织和社团为依托,建立地名信息中心,作为企业,通过合同的形式承担一部分具体业务,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人员和费用问题。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地名工作创新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各地解放思想,在工作理念、体制机制、工作

措施等方面大胆探索,推动了地名工作创新发展。1.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地名工作不是政府工作的热点,在有些地方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各地不等不靠,在困难面前千方百计地抓住各种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贵阳市按照省政府“整治脏乱”、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将市区撤除的景观式路牌改造后用于县乡镇路牌的安装,既不铺张浪费,又解决了乡镇设标经费不足的难题。沈阳市抓住“村村通工程”的时机,在全市国道两侧的村镇设置了统一制式的地名标志;抓住第二代身份证换发的时机,大力推进了农村门牌编码和设置工作;抓住邮电、通信建设的时机,推动了地名工作与有关公用事业部门的协作。北京市抓住举办奥运会的契机,清理整顿了不规范的楼门牌,进一步规范了地名标志、公交场站、站牌、车厢等标识。2.依靠理念创新推动实践创新。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在新形势下,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确立了许多新的服务理念。如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地名工作全局的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使地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相适应。再比如,确立了以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机制提高地名服务效率的理念。更加注重建立科学的地名服务运行机制,整合地名资源,更多地采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服务手段,增强服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3.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北京市建立了由市规划委和民政局牵头、11个部门参加的“北京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联席会议制度”,拓宽了沟通渠道,增加了信息交流,搭建了重要的地名议事、决策和实施平台。在这一机制下,“地名多家共管”的体制问题不但不再是管理的掣肘,反而使相关各方以更宽广的视野、更灵活的思路、更专业的手段来开展各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为北京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平台,成为推动地名工作不断发展的推进器。重庆市针对原来“分区域、分层次、分行业”的多头管理模式,2005年调整了地名管理模式,将各专(行)业部门管理的地名全部交由民政部门审核,实行统一管理,较好地解决了多头体制的弊端。同时,还从各大院校等聘请了24名从事地名、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地名评审专家组,专门负责地名和地名规划的评审工作。

(四)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地名文化建设 1.把握地名文化的先进方向。地名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大力发展地名文化服务,使地名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2.提升地名文化的内涵品味。许多地方在保护老地名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新生地名的锤炼打造,提高新地名的文化品位。在地名规划编制中普遍强调地名的文化内涵,天津市蓟县地名总体规划特别重视地名的人文基础,体现当地的历史人文特点,并将地名保护列为规划的单独一部分。一些城市对格调粗俗不雅、违背社会公德的地名进行了更名,或恢复了历史悠久、群众认同度高的老地名。一些地方在地名法规制定修订时增加了地名文化的内容,为弘扬地名文化提供制度保障。3.发展繁荣地名文化产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地名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长沙市等地的民政部门与有关文化部门、文化产业机构合作,将地名由单纯的传播媒介生产为地名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和社会,既传播和弘扬了地名文化,促进了地名工作发展,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三、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篇五:安徽地名分析报告

安徽省南北部地名异同及其分析 关键词:安徽,地名,差异,文化。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我国最早出现地名一词的书籍是《国礼》,不过当时多以具体丘名,陇名,坟名,衍名等为主。到了东汉时期,班固作《汉志》对地名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列出水、河、津、原、谷、泾、丘、池、潭、?等近四十种命名门类。极大丰富发展了地名学。被称为大明全才的郭子章关于地名有这么一段著名的言论,“意者地之灵,人之杰不尽系名称耶?地灵人杰,则以曲阜、驺人而生孔、孟,地薄人悍,即以元城、陇西而生莽、卓。” ① 所以他很早就对地名产生了兴趣,他的四个儿子孔建、孔延、孔太、孔陵分别是他在为建宁府推官、摄延平府事、督榷太平府、领凤阳山陵事时出生的,均以当时出生的地名为名。可以说他为我国地名学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的地名命名规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特征。以水为名,以地形为名,以物产为名。如洛阳,合肥,黄山。

2、反映时代变迁。以年号为名,以历史人物、事件为名。如

隆庆市,奥运村。3、4、5、反映社会意愿与企盼。如寿宁县,昌乐县。反映地名的移借。如南陵,公主坟。反映宗教特色。各地的城隍庙、隍庙街。安徽省地跨我国南北方,是一个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都存在明显地域差异的省份在地名特征的某些方面,如地名的类型、沿革、分布等,这种地域差异也有表现。本文将从同异两个方面对安徽各地地名进行研究分析。

一、同

1、安徽各地村落乡镇名之前多冠以姓氏,如孔庄、许庄、汤家(宿州),陈圩、李二庄(蚌埠),孙岗、袁店(合肥)叶村、刘街乡(池州),杨家镇、许村镇(黄山)。需要指出的是此现象北部比南部更突出一些,原因会在后文说明。

2、许多县使用“城关镇”作为县治所在地(县城)的行政建制正式名称,其中长江以北阜阳7个,蚌埠3个,六安2个,宿州、铜陵、淮南、巢湖(现属合肥)各一个,江南,芜湖2个,马鞍山、宣城各1个②。在清代以前,我国的县城是县政府的直属地,没有乡镇建制;民国开始,部分县开始将县城也编为乡镇;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已有大量县城建立乡镇建制,而且多无城名,一般都被当地人民称为“城关镇”。因而在建国后一般就依照习惯,各地设立了众多的城关镇、城关乡、城关区等等;部分县的县治迁移,城关镇不再是县城,但

是治所迁移后一般还是会保留历史原有称谓。自80年代起,各地陆续意识到这个问题,全国千篇一律的诸多“城关镇”开始普遍改名或分设街道为什么安徽北部的“城关镇”要明显多于南部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异

首先,淮河以北地区,地名之中多包含庙、堂、集、营、场,如大庙、尹集、王集、禅堂(宿州),许塘乡、老庙镇(阜阳),张场、高场、倪场(宿州)等,且场在此为上声,新华字典场解释为

1、平坦的空地,多指农家翻晒粮食及脱粒的地方

2、集市,同于“集”。江南地区,地名之中多包含山、塘、冲、滩、溪、湖,如芜湖的长山、工山荷花塘、湾塘、卢塘、池州的大塘冲,乌家冲、丁冲、长冲,查阅资料发现“冲”字有山区的平地的意思,属于方言,江南丘陵地带,地势起伏不平,而人们对于自己的居住地多选择在地势平坦的地方,所以“冲”就作为很常见的村落名。江淮地区.地名特色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淮河沿岸,淮南多以人文、社会因素命名地名,而合肥,北部的长丰县属于北部风格,南部的肥西县地名特色更偏向于自然因素主导!市县名的语源类型也具有过渡特征。

北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们聚集而居,宗法氏族观念较浓厚,所以村落乡镇名前冠以姓氏的现象更突出一点!南方山多水长,地势不平,人们居住较分散,自然环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所以其村落乡镇名多包含山、塘、湖等!总体来说,在姓氏 冠名情况中,北部多以姓氏冠以人文景观,而南部多以姓氏冠以自然地貌!

地名的调查报告 篇2

西域史地典籍受当时语音状况的影响, 所保留的地名变体颇多。有些地名前后之间的语音联系较为明显, 如《新疆识略》中所记“色尔奇布”和《西域图志》中所载“色尔启布”, 两者实为同一地名, 现代汉语中, “奇”与“启”唯声调不同, 可凭表面联系来推测, 还不需要专业知识加以判断, 。

而有些地名的语音联系则较为复杂, 不易分辨, 如《汉书·西域传》:“五曰高附翖侯, 治高附城。”“高附”即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两个地名以现代汉语读之, 相去甚远。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音韵学知识, 以便在历史文献教学过程中进行很好的解读:汉代语音属于上古音系统, “高”古音见母宵韵, 拟音为[kau] (1) , 宵韵与今韵母ɑo相近, 发音由低后元音ɑ滑向高后元音u, 属于前响复元音韵母, 又为平声, 发音长远, 音近于“喀”[kɑ:]。“附”古音並母侯韵, 拟音为[bǐwo]。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到“古无轻唇音”, 中古音中唇齿音“非敷奉微”是从上古音“帮滂並明”中分化出来的, 即现代汉语f声母, 在上古时期, 读为b、p。故“附”的读音略同于“剖”, 缓读则音近“布尔”。今喀布尔读为[`kɑ:bul], 与“高附”两字上古音的组合比较接近。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一生两次游历西域, 入幕安西、北庭都护府, 写下了60余首写实性很强的边塞诗。其中所记录的70余处西域地名, 对于我们了解唐代历史地理颇有益处。现以岑诗中的部分唐代地名为例, 结合音韵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分析西域史地文献中的地名语音变化。

一、入声字的影响

就传统音韵学而言, 唐代属于中古音系, 其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元代以后, 入声字派入三声, 逐渐消失。至于明清时期, 入声字则除了在诗歌中应用之外, 已不在共同语中使用。[2]而清代地理学著作中的地名对音, 因不存在入声字, 所以把入声字的辅音韵尾都记录出来, 造成和唐代地名用字颇显不同。

岑参西域诗中4次提到“赤亭”这一地名。如《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 火山五月云更厚。”敦煌文书《西州图经》中即有“赤亭道”的称呼, 可知“赤亭”为唐代地名无误。[4]P3唐“赤亭”在清代史地文献《西域同文志》称“齐克塔木”, 《新疆识略》作“齐克腾木”, 《辛卯侍行记》作“七克腾”, 今地名为新疆鄯善县七克沁镇。[5]P193

检中古韵书《广韵》可知, “赤”昌母昔韵, 入声字, 以辅音韵尾[k]结尾, 拟音为[t揶‘ǐ藓k], 正与“齐克”、“七克”音同。距其不远的“柳中”也有同样的现象, 宋王延德的《高昌行纪》记此地为“六种”。[6]P96“六”, 在《广韵》中是来母屋韵, 入声字, 拟音为[lǐuk], 也以辅音[k]结尾, 与今地名“鲁克沁”之“鲁克”音近。

地名中的入声字, 除在对音中保留其韵尾外, 还体现在地名翻译的变体中。如新疆鄯善县洋海村, 明代《西域土地人物略》记此地为“羊黑城儿”, 清《西域图志》称之为“洋赫”, 《新疆识略》则作“英格”。

李启文对《古今韵会举要》韵部进行归并, 发现入声字在消失的过程中, 其韵尾先变化为喉塞音[-揲] (中古汉语零声母影母即喉塞音, 发音近于[i]) 。因此, “黑”《广韵》晓母德韵, 拟音为[x藜k], 今普通话读音为hei, 韵尾[k], 变为[-揲], 再变为[i]。“海”在《广韵》中是晓母海韵, 上声字, 主要元音与“黑”相近, 今天上海话中的“海”仍发为[hE]。[7]P6“海”的韵尾为[i], 与今音“黑”韵尾相同。由此可以窥见, “羊黑”变为“洋海”的过程。

“赫”在《广韵》中是晓母陌韵, 入声字。“格”在《广韵》中是见母陌韵, (2) “见、晓”属于牙喉音, 可以通转。“赫、格”所属的“陌”韵, 拟音为[ek], 韵尾与“黑”同, 主要元音都属于央元音。[8]P41因此, “洋赫”、“英格”与“羊黑”一样, 入声韵尾脱落变化, 变成了今天的“洋海”。

二、古声母的变迁

岑参诗《经火山》中出现了“蒲昌”这一地名, 即今天的新疆鄯善县“辟展”乡。“昌”和“展”今读声母不同。在中古音系中, “蒲昌”之“昌”在《广韵》中是昌母阳韵, “辟展”之“展”在《广韵》中是知母狝韵, 属于两个不同的声母。两者之间的联系, 需要通过上古音到中古音的声母变化来说明:清代古音学家钱大昕曾提出“古无舌上音”之说, 即“知彻澄”三母上古归入“端透定”三母;黄侃又提出“照三归端”说, 即“照”组三等字, “章昌船书禅”母在上古归入“端透定”母。[9]P224据此可推, “昌”和“展”的上古音系中发音部位相同, 旁纽双声, 声母相同。

“蒲”在《广韵》中是並母模韵, 今读为pú, 看起来与“辟”声母相同, 与韵母存在差别。实则不然, 还要从声母变迁的角度去解决这一问题:

成书于宋仁宗时期的《集韵》和《广韵》一样, 都属于中古音系, 其中记载了“蒲”有另一发音, 並母铎韵, 入声字, 读为bò, 白各切, 韵母拟音为[ɑk], 用于地名。並母为浊声母, 中古音转到现代汉语语音所遵循的“浊音清化”原则是“平送仄不送”[8]P116:

“並”为“帮”组字, 双唇音, 平声字 (今一、二声) 读送气音p, 滂母;仄声字 (今三、四声及入声) 读不送气音b, 帮母。“辟”《广韵》並母昔韵, 入声字, 声母本应读b, 因是入声字, 故今音转为p, 《集韵》中“辟”字仍有一音作帮母麦韵, 读bó, 博厄切, 韵母拟音为[覸k]。[ɑ]、[覸]都是低元音, 区别在于舌位前后问题, 音近可以旁转。

因此, “蒲”、“辟”中古音同属“並”母, 清化后为“帮”母, 宋代王延德的《高昌行记》记此地名为“宝庄”, “宝”在《广韵》中是帮母皓韵, 可以看出, 此地名原读“帮”母, 至明代陈诚《西域行程记》读此为“必残”, “必”《广韵》帮母质韵, 仍为“帮”母。

“辟”字在《广韵》中有滂母昔韵 (pi) 、帮母昔韵 (bi) 两音。而“辟展”之“辟”应读“帮”母, “昔”韵拟音[ǐεk], 入声。前文已提及, 入声字在变迁过程中, 先以[-揲]结尾, 后主要元音与韵头合并为[i], 韵尾[k]脱落, 遂音由bo转为bi, 再与“辟”的pi音相混, 故至清代, 对音则用“辟”作记录。

三、古韵母的变迁

岑参西域诗中录有战事诗数篇, 其《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中提到了“播仙”这一地名, 李志敏认为唐代的“播仙”即是“鄯善”之音转, 指代“鄯善人的部族”。[10]又据《唐光启元年 (886) 十二月廿五日书写沙、伊等州地志》 (斯0367) 中云“且末郡, 上元三年改幡仙镇”知, [11]P157“播仙”又称“幡仙”。以今音来看, “播”读bo, “幡”读fan, 差别较大。中古音系中, “播”过韵 (戈部) , 拟音为[uɑ], “幡”元韵, 拟音为[ǐ耷], 韵母也不相同。究其原因, 是上古音到中古音的变迁造成的:

“播”上古音与“藩”近。《尚书大传》卷三:“播国率相行祀。”郑玄注:“播, 读曰藩。藩国, 谓侯相助也。”其声母符合“古无轻唇音”的原则 (f在上古读为b) ;在韵母上, “藩”《广韵》非母元韵, 与“幡”的中古音韵母相同。

“幡”《广韵》敷母元韵。“仙”《广韵》心母仙韵。“鄯、善”《广韵》均为禅母狝韵。“狝、仙”除了声调不同外, 属于同一个韵部。且“元”韵与“仙”韵都是三等韵, 同属“山”摄, 语音上的联系是较为明显的。

此外, 韵母的变化还存在于不同语言的翻译中, 前文所提到的“赤亭”和“蒲昌”即存在这一问题:“亭”和“昌”的韵母与“塔木”、“展”的韵母皆有不同。“展”狝韵, 属于仙部, 拟音为[ǐεn], “昌”阳韵, 拟音为[ǐa耷], 两字主要元音一为不圆唇前半低元音、一为不圆唇前低元音, 舌位相近。岑仲勉在《吐鲁番一带汉回地名对证》中指出, 回纥译汉语的对音, 往往将后鼻音[耷]促收为前鼻音[n], 故“昌”后鼻音和“展”的前鼻音在对音中声音相近。两字韵母可以通转:“亭”青韵, 拟音[ie耷], “塔木”为“tim”或“tam”。[a]、[e]一为不圆唇前低元音, 一为不圆唇前半高元音, 舌位相近, 加上唐代于阗译金刚经, [n]、[m]鼻音通转颇多。[6]P95-97因此, [耷]、[n]、[m]鼻音韵尾混同的现象, 在对音中是较为常见的。这样, “昌”与“展”、“亭”与“塔木”的韵尾变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摘要:西域历史地名的语音变迁涉及对音及古今音变化问题, 需要利用音韵学知识来厘清其演化脉络。作者通过对唐代岑参边塞诗中记录的一些地名的语音变迁作简单梳理, 分析声、韵、调的变化对历史地名语音的影响, 可以对历史地名的教学和研究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西域历史地名,岑参诗,音韵学

参考文献

[1]王双怀.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的类型及其特点[J].历史教学, 1998, (10) .

[2]李启文.近代汉语共同语入声字的演变[J].中国语文, 1996, (1) .

[3]陈铁民, 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王重民原编, 黄永武新编.敦煌古籍叙录新编第七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6.

[5]钟兴麒.西域地名考录[M].北京:国家图书出版社, 2008.

[6]岑仲勉.吐鲁番一代汉回地名对证[A].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二册[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7.

[7]钱乃荣等.上海话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8]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第三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9]胡安顺.音韵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10]李志敏.关于萨毗播仙部族的几个问题[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96, (4) .

浅析淮安地名中的识别性地名 篇3

关键词:淮安地名识别顺序

一、简单识别性地名

简单识别性地名就是专名对通名特征、性质、方位三类中的某一类进行识别的地名。

(一)专名识别通名特征

通名用来识别地域类型,专名可进一步识别地域特征,即通名特征。“地域特征”是个宽泛的概念,凡在此地域上所涉及的种种皆可成为地域特征。地域特征一般表现为名词,即专名通过“名词”的形式进一步识别通名特征。在淮安地名中,名词性专名主要涉及植物、人物、姓氏、日常所需物、人工地物、动物、自然物等。

1.植物+通名:莲花街、桃园。

2.人物+通名:王举人巷、关帝巷。

3.姓氏+通名:黄庄、毕家巷。

4.日常所需物+通名:茶干巷、豆腐巷。

5.人工地物+通名:书店巷、草楼巷。

6.动物+通名:青龙巷、龙厅。

7.自然物+通名:碧霞宫、青云巷。

(二)专名识别通名性质

通名性质是人对该地域的直观感受,主要表现为对大小、形状、新旧等的认识。专名主要表现为形容词。如:新街、丁头庄、大沟。

(三)专名识别通名方位

淮安地名中对通名方位的识别主要表现为方位词,有两种组合方式:“方位词+通名”和“通名+方位词”。单纯方位词包括:前、后、里、内、边、底、拐、上、中、下、东、南、西、北。如:

前庄后庄圩后圩里里堡圩内条河边底荡

河底西圩拐上圩堆上中沟下坝河下东庄

圩东南庄堆南西庄庙西北庄沟北

笔者发现,淮安地名中的单纯方位词无“左、右”;“后”与“前”相比,“后”的应用面更广,有两种组合方式;“内、边、拐”只有“通名+专名”一种组合方式;“中”只有“专名+通名”一种组合方式。

此外还有一部分合成方位词,只有“专名+通名”一种组合方式。包括:中心、中南、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南北。笔者发现,在由“东、西、南、北”构成的合成方位词中,唯独少了“东西”,取而代之的是喜用“南、北”构成合成方位词。

在淮安地名中,还有一部分准方位词,包括“口、咀、头、股、心、尾、根、涯、滨”。如:

闸口桥口庄堆根庄头庄河头杓股庄

尾庄浮沟涯河滨湖咀庄街心

这些准方位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真正的方位词,而只是人们运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它们以比喻义,使它们起到了方位词的作用。

在淮安地名中,简单识别性地名根据专名层次划分的不同又可分为简单单层识别性地名和简单双层识别性地名。简单单层识别性地名就是专名对通名进行识别时处于同一个层次上的地名;复杂双层识别性地名就是专名对通名进行识别时处于两个不同的层次上。如以下所举两例:

二、复杂识别性地名

复杂识别性地名就是专名对通名特征、性质、方位三类中的两类或两类以上进行识别的地名。复杂识别性地名大都是双层识别性地名,也有少数三层识别性地名。

(一)专名同时识别通名特征与性质

淮安地名专名可同时对通名的特征与性质进行识别,如:华新庄、新华庄、许老庄、老杨庄。

这一识别有两种顺序,顺序一:先识别特征,再识别性质,如:“老杨庄”;顺序二:先识别性质,再识别特征,如“许老庄”。

(二)专名同时识别通名性质与方位

淮安地名专名可同时对通名的性质和方位进行识别,这一识别一般出现在性质“大、小、长、新、老”与方位词相结合的情况下。如“长市口、小东庄、西小舍”。

这一识别有两种顺序,顺序一:先识别方位,再识别性质,如“小东庄”;顺序二:先识别性质,再识别方位,如“西小舍”。

(三)专名同时识别通名特征与方位

淮安地名专名可同时对通名的特征与方位进行识别,这一识别主要出现在“姓氏”特征与“东、西、南、北、前、后、上、下”这几个方位词相结合的情况下。如:“东金庄、北孙庄、胡南园”。

这一识别有两种顺序,顺序一:先识别特征,再识别方位,如“东金庄”;顺序二:先识别方位,再识别特征,如“朱前庄”。

(四)专名同时识别通名特征、性质与方位

“新后陆庄”同时识别姓氏特征、方位和性质;“南大沟巷”同时识别人工地物特征、性质和方位。“张东新庄”同时识别性质、方位和姓氏特征。这一类属于复杂识别性地名中的三层识别性地名。

(胡芳芳 胡媛媛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10046)

地名调查报告 篇4

河南省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毗邻湖北省和陕西省,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因为是三面环山,南开的`马蹄形盆地,所以叫南阳盆地。南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河南、湖北、陕西的交通大动脉,是中原经济主区和连接南方与西部的重要支点。加上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南阳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南阳”是指位于伏牛山之南,以汉水之北而得名。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大约七八千年前,祖先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周天子非常重视这块富饶的土地,曾经把沈、陆、谢、李、李、曾、徐等王侯瓜分了。春秋时期,楚国建立了万依,战国三十五年秦王赵翔第一次建立南阳郡时,就开始使用“南阳”这个名称。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虽然朝代更迭,区划变更,但南阳这个地名一直被保留和使用。在历史的长河中,丰富了它的内涵,充分展示了它在时代演进中顽强的生命力。

如今,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命名、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是中国最集中的中国文化旅游区之一,也是中原地区的主要旅游胜地。是一片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巨大的宝地,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

地名调查报告四年级 篇5

内容查资料

报告内容:

北京的老地名非常难听,单是叫做“坟”的地名就有很多。

在很久以前,北京城很多有钱有势的人喜欢把自己家控制的地方叫作“某”家坟,以表示自己家财势大。如:白家坟或李家坟等。由于缺乏治理,北京城也有很多乱坟岗。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北京的乱坟岗得到了治理。毛泽东主席等国家的领导人带头签名实行火葬,原有坟地被消灭殆尽,只留下一些地名,如公主坟、八王坟、英家坟等,记述着这段历史。

我们现在只闻公主坟其名,真正的坟早就夷为平地,修了路或盖了楼。其实,有些以坟为名的地名,在坟地被清理平整之后,地名也渐渐被人遗忘,并且被新的地名所取代了。比如原来阜成门外有个孔王坟。孔王叫孔有德,是明末的参将。清军入关后,孔有德在山东率军降清,被封为恭顺王,后来随多尔衮入北京,改封定南王,入汉军正红旗籍。以后随清军攻取广西,镇守桂林。后被明朝遗臣李定国攻陷桂林城,孔有德自缢身亡。顺治皇上感其忠烈,为他在京城修了一座挺大的墓地。说是坟地,其实孔有德的尸体已被李定国焚毁,顺治皇上只是把他的遗冠玉佩放在了棺材里。因为墓地的规模很大,当时这一片的居民取地名叫孔王坟。公主坟就在这座坟的西北。如今,孔王坟这个地名已很少有人知道。但公主坟的地名却留了下来。公主坟原来是孔王坟的西花园,这里葬的公主是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孔有德在桂林被李定国包围时,孔四贞逃出桂林回到北京,顺治皇上的母后悯其幼孤,认作女儿,养育在宫中,后来,孔四贞被封为和硕公主,嫁给了大臣延龄。顺治十年,皇上因孔有德没儿子,特封孔四贞继承他爸爸的爵位为定南王,管理广西军务,康熙年间,吴三桂在云南称帝,延龄叛清相投,四贞不从,并率兵讨伐。后来,吴三桂被灭,延龄也死了,皇上觉得四贞孀居孤单,把她召回北京,孔四贞死时97岁,可谓高寿。也许是因为孔四贞的生平事迹比她爸爸在民间流传久远,所以公主坟早就平了,地名却仍保留至今。

家乡地名调查 篇6

四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家乡地名由来等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评价的能力,了解家乡民间文化的特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说地名故事、说名胜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多彩。活动重难点:

1、课前师生充分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

2、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变化,懂得地名蕴含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掌握更多有关地名的知识,学会整理信息,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课前准备:收集地名

多媒体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猜班内学生姓名)

二、了解家乡地名

(一)说地名比赛

看谁说的多

小结:(出示课件)地名是地理实体的标记,是识别不同地域的符号,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交往的工具,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文化宝藏。

出示(山西版图)了解山西地名

(二)分类说地名(出示课件)小组交流

1、交流与山水有关的地名

2、地势生成的地名

3、与战争有关的地名

4、源于历史人物的地名

5、源于历史事件的地名

……

小结:地名不仅记录了人类探索自然的历程,而且反映社会历史,锦绣山河、风土人情,风景名胜。

小游戏:相关地名里的故事、古诗、诗歌、歌曲

三、走进阳泉有关的地名和来历

盂县——山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盂县古名仇犹。春秋时期,盂属晋国。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象盂得名。后屡废屡置。1942年盂县划为盂平、盂阳、盂寿三个县,1945年8月盂城解放,三县又并归盂县。1983年9月划归阳泉市管辖。境内有藏山风景区,为赵氏孤儿故地。盛产煤炭。

平定县——春秋属晋,战国属赵。汉初设上艾县,北魏称石艾,唐更名广阳。宋初于境内置平定军,改广阳县为平定县。金、元、明、清时平定为州或直隶州,民国元年改为县,1983年划归山西省阳泉市。境内有娘子关风景区。

四、家乡地名的故事 说一说(风景名胜、名人事迹)

五、评评家乡的地名

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地名,根据咱们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说说它是运用哪种方法命名,有什么用意?

六、尝试给家乡道路命名

七、作业:交流地名

教学反思:

重庆地名的文化探究 篇7

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 长江上游, 四川盆地东南部, 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 别称山城、渝都、雾都、桥都, 地名文化丰富多彩。据王连勇先生的统计, 重庆有都市地名2337个[1];周文德 (2010) 统计, 重庆乡镇及以上地名有1048个[2]。重庆地名, 既反映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思维特点和思想观念, 又体现了重庆人特有的生活经历和地域观念。

一、重庆地名命名心理的文化透视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 地名作为人类的认识成果, 积淀了人类历史共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重庆地名正是这样一个缩影, 它浓缩了重庆的历史文化心理, 折射出巴蜀人的特殊心理特征。

(一) 重视方位的心理

中国人对方位词有着特殊的好感, 比如中国这个名词本身就带有方位的含义, 意为“中央之国”, 古人认为自己的国家居天下之中, 因此自称中国, 而把周围其他地区叫做“四方”。东、西、南、北是中国方位文化的重要内容。重庆地名中以此命名的就有:解放东/西路、建新东/西/南/北路、南坪东/西/南/北路、双龙东/西路、松石北/南路。

但是, 由于重庆特殊的城市地形, 房屋均依山而筑, 建筑都随地形而造, 不像平原地区的房屋, 幢幢必讲究“坐北朝南”, 因此, 居民对东西南北的方位感不是特别强, 更确切地说, 东西南北的指向性不如平原地区那么强。于是, 一组更适合山城人的方位地理名词凸现出来:上、中、下。重庆的地名中有:上/下豫丰、上/中/下街、上/下坝、上/下茅坪、上/下新街、上/下坝子、上/下十字街、上/下房、上/下弯、上/下院子。

(二) 重视宗族的心理

中华民族历史上把宗族看成是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因为重庆地区长期的农村建制的影响, 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 往往同姓同族的人家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村落, 这些村落便以聚居家族的大姓命名。在重庆, 渝中区有王家坡, 渝北区有王家镇, 巴南区有李家沱、马王屏, 北碚区有蔡家岗、童家溪、施家梁, 九龙坡区有杨家坪、谢家湾、陶家镇、杨家坪, 沙坪坝区有童家桥、詹家溪、曾家镇, 江北区有郭家沱, 巫溪县有徐家镇, 垫江县有严家镇、沈家镇, 丰都县有董家镇、高家镇, 黔江地区有冯家坝镇, 开县有赵家镇、郭家镇, 忠县有任家镇, 万县市有周家坝、熊家镇、李家河、余家镇、陈家坝、赵家镇、郭家镇, 璧山县有丁家镇、吴家镇, 大足县有季家镇, 长寿县有朱家镇、晏家镇, 合川市有肖家镇, 江津市有蔡家镇, 等等。在我们统计到的876个城镇地名与重要街道地名中, 以姓氏命名的、格式为“某家+通名”的地名有39个, 所占比例为4.45%。

重视宗族的心理还表现在许多不带“家”字的地名中。比如万县市就有个叫康胜的地名。这个地名是怎么来得呢?可以推想一个区域内居民往往不止一个姓氏, 在家族意识较重的封建社会, 小姓居民能忍受住在以别姓命名的村落, 但是大姓居民就不能忍受, 于是便容易因姓氏地名的“冠姓权”分歧而导致争吵甚至打斗, 这回“康”姓的居民得了胜, 于是该地就命名为“康胜”。江津县有个杜市区, 原来叫杜氏区。当时杜姓人多, 倒也不可厚非, 但是, 后来异姓人多了, 反对的人也多了, 众意难敌, 就改成现在的名字。

(三) 追求平安、吉祥、兴盛的心理

把语言当做某种具有神秘力量的符号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普遍心理。古人认为, 把平安、吉祥、兴盛的字眼挂在嘴边, 便能逢凶化吉, 地名的命名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心理特征与美好愿望。上文所列举的使用反语修辞格造词的地名, 如重庆潼南县的“永安乡”、合川县的“清平乡”、永川县的“吉安乡”, 就十分恰当地说明了这一点。除此之外, 还有如保和乡、安兴乡、太安乡、康乐乡、永康乡、万寿乡、福禄乡、和平乡、永兴乡区、永丰乡、嘉平乡、荣昌县、人和街、长寿县等亦属此类。

(四) 以“双”为美的审美心理

《仪礼·聘礼》有云:“凡献, 执一双。”可见崇尚对称、讲究和谐, 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审美心理特征, 于是“双必喜, 孤便愁”。“古籍中诸名, 往往取双字同义者, 或两字对待者, 较单辞只字其辞气稍觉浑厚”[3]。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 地名便呈现出这样的两大特征:专名选词多为双音节词;地名词中的“双”字情结。

重庆地名的双音节化就十分明显, 在我们所统计到的城镇地名与重要街道地名中, 专名为双音节的有749个, 占876个总地名的85.5%, 其他127个地名中“专名+通名+通名”型的有92个, 附加型的有34个, 纯粹的三字专名只有一个———大竹林镇。根据上文分析, “专名+通名+通名”型是“专名+通名”的辐射型。举例而言, 沙坪坝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专名+通名+通名”型, 它是由“沙坪+坝+区”构成的, 它的完整的专名部分是沙坪坝, 由于“坝”字本身带有通名的性质, 有时又被称为通名语素。如果抛弃所有的通名语素, 只考虑专名语素, 那么双音节的概率将高达95.78%。

地名中冠以“双”的亦很多, 如:双鹤寺、双河口/乡/区、双溪铺/乡、双槐乡、双江乡/区、双土镇、双龙乡、双塔区、双桥区、双竹乡/区、双凤乡、双山乡、双胜乡、双钢路、双石镇、双路铺/区/乡、双碾乡、双碑街、双牌坊、双新乡、双巷子街, 等等。

(五) 直观的思维方式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人们在为地名命名时凭着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认识, 摄取人类自身和自然万物的特征而为之命名, 使用这种思维方式命名的地名, 寓意明朗, 形象鲜明。上文用修辞方法分析的重庆地名中的借代地名, 就有不少来源于直观的思维方式。特别是以地理实体的形貌、色彩命名的地名, 直观色彩更加浓郁。如偏岩乡有一块高30米的偏斜悬岩;曲水乡境内有两条小河迂回曲折的穿留而过, 黄泥乡的土壤偏黄色;石鼓乡境内一块巨石, 形状如鼓。

二、重庆地名中的图腾崇拜

远古时代, 人类的力量在巨大的自然社会与神秘的命运支配下往往十分的渺小, 人们常常生活在恐惧与敬畏之中, 大自然的各种自然现象和强大凶猛的动物都有可能成为人们崇敬的对象, 于是, 便出现了原始神与图腾的崇拜。

最早的地名不是随意取的, 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它的产生主要根据在该地上居住的氏族或部落的名称, 以表示该地是属于某氏族或某部落的地方。原始部落名多是该部落的图腾, 所以地名也多渊源于图腾。

潘光旦教授认为, 现在的土家族为古代巴人的后裔, 均以虎为图腾, 其所居之地多带虎字[4]。奉节县的专名正是土家语“比兹”的音译, 意为“虎”。再说到巴南区的“巴”字,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西南有巴国, 有黑蛇, 青首, 食象。”《说文解字》解释说:“巴, 虫也。或曰食象蛇。”“这种动物凶猛无此, 足令原始居民心生敬畏, 这就是原始地名的由来。”[5]

中国的千年历史悠悠而下, 现在重庆所辖地区曾几经移民迁徙, 几经文化融合。有些地方的原始图腾被人遗忘, 有些地方图腾却跨出了一地的范围, 成为全国性的图腾崇拜。在我们所统计的876个城镇地名与重要街道地名中, 带“龙”字的地名有44个, 占5.0%。比如望龙门、小龙坎、九龙坡区、迎龙镇、龙门浩、龙滩子, 等等。带“凤”字的相对较少, 有10个, 占1.14%。比如文凤镇、凤鸣镇、金凤镇、凤凰区、来凤镇, 等等。

三、重庆地名中的神话与宗教色彩

神话是一种观念的表达方式, 它反映在地理实体上的外在形式就是神话地名。

比如重庆南岸区的涂山乡。《华阳县志》记载:“禹娶妻于涂山。”据说, 大禹的妻子就叫“涂山氏”。人们为了纪念大禹的治水功绩, 在山上修建了“涂山寺”, 山腰上刻有“涂山”二字。长寿县城还有一条禹王街, 正是因为当地在建街时有座禹王宫得名的。

再如忠县有名的石宝寨。根据当地居民的口述, 该地名来自于一个与女娲神有关的故事。传说, 女娲当年补天之后, 剩下了一块石头, 该石通着灵性, 如女娲心想般变成了一块玉印大小的模样, 女娲便把它随身带着, 一起降妖除魔。在一次与毒龙的恶斗中, 女娲以石击龙, 轰隆声后, 玉石成山, 恶龙被降, 该山后来被命名为“玉印山”, 又称“石宝山”。

在重庆地名中, 还有不少来自于地方神崇拜。比如江北区有一个三圣乡, 取名来自境内的三圣庙, 庙中供奉的是三国时的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巴县城西北某乡, 明末曾有土地庙、川主庙各一座, 该乡遂名“土主乡”。

佛教自西汉末年从印度传入中国, 不但受到统治阶级的欢迎, 而且被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视为精神寄托。史有为先生说:“中国文化在古代经历的最大的一次外来冲击就是梵印的佛教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可以像佛教文化那样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而与这种新意识, 新文化伴随而来的则是一大批新词语……它们在2000年内所起的作用却是磨灭不掉的。”[6]佛教文化传入对中华大地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建造了一大批的佛教寺庙。重庆有罗汉寺、大佛寺、华岩寺、石窟寺、北塔寺、慈云寺、二佛寺, 等等。许多寺庙以后就成为了当地的地名。比如萱花寺———萱花路 (永川县) , 普佛寺———普福乡 (江北区) , 明通寺———明通乡 (江北区) , 宝峰寺———宝峰乡 (永川县) , 金刚寺———金刚乡 (江津县) , 千佛寺———金佛乡 (荣昌县) , 等等。有的地名与佛教的其他建筑有关, 比如潼南县的一个地方, 境内有一条长36米的大型释迦涅槃的卧佛造像, 该地因而得名“卧佛区”, 合川县一地, 曾建回龙寺, 此为佛门名寺, 由于地居高台, 有如阶梯, 习称佛门槛, 该地因而得名“佛门乡”。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产生于东汉中末。道教的信仰之一就是得道成仙, “仙”字地名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重庆有仙龙乡/区、仙鱼乡、仙桃乡等。道教的仙人有玉皇大帝, 有老君, 永川有个玉皇观, 由于地处全乡最高峰, 该乡得名玉峰乡;南岸区有个老君洞, 原名广化寺, 初建于唐, 明代改为道观。相传, 此地一度曾为天师道道场之一, 后人为纪念太上老君李耳, 故名“老君洞”。道教承袭了中国古代的各种神灵思想, 于是产生了以星宿之神命名的地名。比如文曲乡, 文曲路, 文昌街, 文星乡, 文星支路, 文星阁, 文星湾, 文星路, 等等, 这里的“文曲”、“文昌”与“文星”实际上是指的同一种星名, 在民间信仰中, 文昌是专司科名、官位、禄籍之神, 以之为名不仅代表了民间的道教信仰, 还反映了这些地方的重文风气。

四、重庆地名反映的社会政治观念

我们说地名是历史地理的“活化石”, 就是因为它忠实记载了命名之初的时代特征与地物风貌, 政治地名正是社会思想的晴雨表, 它忠实记录了每一个时代的政治思想, 从中可以触摸到社会思想的脉动。

在中国封建社会, 儒家的政治思想占统治地位, 因而形成了一批以仁、义、忠、孝、礼、德等儒家伦理道德观命名的地名。比方说重庆的忠县地名, 渝中区的信义街, 綦江区的适中乡, 江北的义学路、仁睦乡、礼嘉乡, 荣昌县的德和乡、仁义乡 (区) 、仁北乡, 江津县的仁沱区 (乡) 、德感乡 (区) , 南岸区的仁济路, 巴县仁流乡、忠兴乡, 都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合川县城有条杨柳街, 别看它名字一般, 却蕴涵着一个彰德显仁的历史故事。明末张献忠进驻合川, 一日, 微服出巡, 见一妇, 背一孩大而壮, 手牵一孩幼而弱。异而问之, 曰:背者其侄, 叔死媳孀, 故重侄轻子。张感其德行, 赠柳枝置门前, 戒部署勿犯, 故名。

自五四运动以来, 资产阶级思想传入我国, 因而出现了以民主、民权、民生等资产阶级思想命名的地名。据不完全统计, 重庆市有四条民主路, 三条民生路, 八条纪念资产阶级先驱的中山路 (包括中山一/二/三/四路) , 其他还有民主乡、民兴乡、民权乡、民族路、中山西街、中山乡、共和路;渝中区有纪念资产阶级烈士的邹容路, 铜梁县有纪念百日维新的维新乡。

新中国建立以后, 一大批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反映无产阶级政治思想和审美习惯的地名应运而生, 比如新华、解放、人民、建国、光明、团结、红星等。据不完全统计, 重庆市共有5个以“人民”命名的街道路名, 8个以“新华”命名的地名, 16个以“解放”二字命名的街道路名。其他的地名有, 渝中区的江北区有华新街、建新街、工农路, 垫江有新民镇, 璧山县和九龙坡都有团结路, 沙坪坝区有个自由村 (取“人民翻身得自由”之意) , 永川县有光明路, 大足县有工农街、团结乡, 等等。

五、重庆地名与社会经济文明

以经济地理实体命名的地名, 又称为“经济地名”, 经济地名记录了该地域在命名之初的经济特征, 突破了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直观模式, 从而带有更多的社会意义。由于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 各地之间农业文明的差异性很小, 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 商业、手工业和工业渐渐发展, 以商业、手工业、工业文明为标志的地区特征逐渐突出, 因此, 反映手工业、工业文明的地名明显多于农业文明的地名。

1.反映农业文明的地名

渝中区一地, 居民以种植蔬菜为业, 形成街道后取名“菜园坝”。大足县某乡盛产水稻、杂粮, 于是得名“米粮乡”。巴县某地因盛产竹子, 得名“竹林乡”。荣昌县某乡在建乡时, 因境内有一大片油菜长势喜人, 故名“油菜乡”。

2.反映商业文明的地名

渝中区的棉花街, 自清代以来, 此处是棉花、棉纱的交易市场, 故名;瓷器街, 历来为瓷器商店集中地;木货街, 旧时为木货商品集中地;棉絮街, 旧时为出售棉絮的街市;竹木街, 原是竹木商人交易地;羊子坝, 当年以山货发展, 因常在此晒羊皮得名。大足县的米市街, 旧时为米粮交易地, 故名;花市街, 明清时, 为棉花、棉纱的销售场所, 故名。合川县的草花街, 原为制作绢花、通草花、纸花的小街, 故名;靛市街, 旧为染料 (靛) 市场;药市街, 原为中药行栈, 药材交易市场;鱼市街, 旧为鱼市场;菜市街, 现在是蔬菜、副食品市场。江津县的布市街, 历来为布匹市场;菜市街, 现为农贸物资及蔬菜销售市场;店子乡, 当年垭口上有一小街, 过路人在街口店里歇脚, 人称店子口。

3.反映手工业、工业文明的地名

大足县, 五金街, 此地小五金厂、社集中。铜梁县, 打铁街, 此地古代的打铁铺较多。渝中区, 打铜街, 历史上此地是经营铜器商店的集中地。合川县, 打铜街, 旧时打铜的手工作坊集中;打铁街, 以前打铁的手工作坊多集中于此。江北区, 洗布塘街, 清道光年间, 有织布坊在此水塘洗涤色布;撑花街, 此街多数居民以制伞 (重庆方言中称伞为“撑花”) 为业。大渡口区, 钢花 (支) 路, 钢铁 (支) 路, 都与当地的重庆钢铁公司有关。沙坪坝区, 红糟坊正街, 早年, 此地糟坊生意兴隆, 人称其“交红运”, 由此得名。

4.反映交通文明的地名

潼南县某乡, 境内有一小溪由北而南穿过, 实为水运交通枢纽, 米粮的吞吐量很大, 小溪由此得名“米心溪”, 该乡也由此得名“米心乡”。合川县某乡, 乡以场名, 该场面临一溪河渡口, 遂取名“临渡”;另有一乡, 驻地濒临渠江北岸, 为水运码头, 故名“码头乡”。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 重庆地名命名者在价值取向上偏向于宗族观念、方位观念, 在审美上, 倾向于使用表示吉祥、平安、兴盛的字眼, 并且以“双”为美。在重庆地名中, 我们还能看到神话与宗教的痕迹, 各个不同年代的政治道德观念的痕迹等。重庆地名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 记录了经过千年积淀而形成的丰富色彩、深沉厚重,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重庆社会经济文化特征。重庆地名作为地名中的一小部分, 对其分析和研究, 将有助于促进对区域文化的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1]王连勇.论重庆都市地名的文化特色与城市形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2 (2) .

[2]周文德.重庆市政区地名用字考察[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2010 (6) .

[3]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4]潘光旦.湘西北“土家”与古代巴人[J].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 (第四辑) , 1955.

[5]史为乐.谈地名与历史研究[A].北京:中国地名委员会.地名学文集[C].测绘出版社, 1985:67.

地名的怀念 篇8

我对这些名字并不鄙夷,我只不过为那些朴素的地名的消失感到些许遗憾。比如“第五大道”那里,本来有个名字叫“洼里”,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因为它不仅反映了这里先民们的质朴无华,也反映了这里的环境信息:地势低,是湿地;而且我刚到这里居住的时候,晚间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蛙鸣。我曾经天真地想把我们杂志的视点专栏起名为:洼里蛙鸣,然后请一些专家就一些国家大事发表意见。

存在就是合理。其实仔细想来,雪梨澳乡、第五大道、普罗旺斯这些地名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一些重要信息:比如这些地名反映了此时此地的中国人对美国和西方的心理认同。首先是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受到人们的推崇,人们愿意把自己与这些国家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中国社会也欣赏那些从“雪梨澳乡”“普罗旺斯”“美伦堡”住宅区里走出来的人;还暴露出官员们的思想状态:他们在审批项目时,宁可承担把传统隔断、把地名搞乱的风险,也愿意让北京的地名多些外国情调;甚至这些地名还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中国的实力还不如美国和西方。每当我看到“第五大道”和“雪梨澳乡”这些住宅区时,我就知道中国还没有追上美国。什么时候中国人不好意思说:我住在“第五大道”,而是坦然地说我住在“洼里”时,中国就真正敢和西方叫板了。

雪梨澳乡、第五大道、普罗旺斯这些地名反映了时代精神的某些方面。这也许是它们仅有的价值。

我曾去北大荒,在那里遇到了那么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地名。火车停靠的那个站,叫“前进”站;再向前是“胜利农场”;我们去的地方叫“建三江”,就是“建设三江平原”的意思;“战天”和“斗地”,在这里也是两个地名。其实“雪梨澳乡”和“胜利农场”在反映时代精神的方面是一样的,它们都让我们记住一个时代。

有一年我去可可西里考察。我对可可西里的一些湖的名字着了迷。利用这些湖的名字我尝试着寻找历史上蒙古族文化区和藏族文化区在这一带的界线。

我们知道蒙古族称湖为“诺尔”;而藏族把湖称为“措”。可可西里的一些湖名,是一片措、措、措。如:多尔索洞措、米提江古木措、赤布张措、多格措、仁强措等等。这些地方显然是藏族文化区。

然而在一些湖泊面前,“措”消失了。比如:西金乌兰湖、库赛湖、乌兰乌拉湖,这些应该是蒙古族的名字,更有力的证据是库赛湖西南方的卓乃湖,也就是每年藏羚羊的产羔地,这个湖有一个蒙古族的名字——霍通诺尔。在库赛湖的东边还有一个湖——海丁诺尔。

在那些“措”消失了的地方,尚不能画出一条清晰的蒙古族和藏族的文化界线,我们看到“措”与蒙古族的湖名犬牙交错地交织在一起。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是藏文化与蒙古文化的融合地带。

也是利用湖的名字,我想勾勒一下可可西里的无人区。如在可可西里出现了向阳湖、朝阳湖、雪景湖、玉液湖、太阳湖、月亮湖、链湖等一系列汉语的湖名。我还看到了“节约湖”“科考湖”这样的湖名。

这些名字显然是后来为制作大比例尺的地图而进入这里的勘测队员给起的。这些湖泊存在了千万年,但从来就没有名字。为什么?因为这里无人居住。藏族和蒙古族的同胞也很少有人进入这个区域。因此这里的湖泊无人命名。我把这些勘测队员命名的湖泊所在的区域画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可可西里无人区。

我喜欢在地图上研究地名,把众多地名联系起来思考。有一次我去甘肃省境内的“黑戈壁”,也就是甘肃夹在新疆与内蒙古之间的那个区域。我们的车行驶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渐渐地我们迷路了。打开一张甘肃省的地图一看,我大吃一惊,我周围稀疏的地名都是泉、井。我忽然对我们所在的区域的性质有了全新的体验。这就是荒漠,荒漠就是每个地名都是“泉”或“井”的地方。

那次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我在甘肃省与蒙古国交界的地方见到了一眼泉水,它有一个在中国版图上最长的地名——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

上一篇:企业家回报家乡发言稿下一篇:枣核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