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印度农村资金配置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2024-09-10

韩国、印度农村资金配置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韩国、印度农村资金配置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篇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人口大量向非农领域转移,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活动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也在快速进行。农户已经不完全局限于农业生产经营、外出打工、自营工商业等单纯活动,目前,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在现代化的工业经营理念加以指导、规范。然而,以现代化的工业经营理念为指导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对资金的需求量比小农生产更加旺盛,生产资金缺口量更大,最终导致农户借贷需求潜在意愿不断增长。显然,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资金缺口仅靠内源融资及农村信社小额贷款很难满足,客观上产生了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韩国、印度的合作金融运动全面推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真正体现了金融合作在农村市场经济运作中所发挥的强大生命力。但是,由于农村合作金融起源和成长路径互不相同,其所处的具体经济环境与历史传统也存在差异,因此,每个国家农村资金配置模式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比较和分析农村资金配置较为完善国家具体发展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于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韩国、印度农村资金配置模式分析

(一)韩国农村资金配置模式

仅仅用30年的时间,韩国就完成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从此,韩国真正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政府主导的农村资金配置模式改革的巨大成就,对于我国农村资金配置的相关制度改革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1.农村资金配置模式中的农协组织。1961年,在韩国农业部门努力下,由旧农协和农业银行合并构建韩国农协的农村金融组织,具有综合协调和服务其信用事业部门职能,全权负责农村金融工作。农协会金融业务主要有中央农协的中央协会银行、信托业务、保险业务以及以农民组合成员为对象的农村互助金融业务、为经营规模较小的农民提供信用保证等业务组成。其中,中央协会银行主要负责调配农业生产发展所急需资金,并不断挖掘、扩展新型金融产品业务。信托证券业务主要通过开展信托证券业务方式来提高农民收入,并将信托事业资金、其他事业资金用于各种有价证券并开展高效率金融商品的市场交易,最终达到确保资金储蓄竞争能力的目的。农村保险业则是为保障入会会员在发生意外事故时,为了保证其生活稳定而开展的财产损失救济与生命保险等行业的总称。基层互相金融机构是指为协会会员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日常生活急需的融资服务金融机构。在韩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中,基层农协的“相互金融”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2.韩国农村资金配置模式主要特点。一是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无论是从农村土地改革至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建立,还是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居住环境到农村社区的全面建设,都体现出了政府部门对韩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

二是财政投入力度大。以韩国政府部门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为例,韩国政府部门规定,凡是在“农村工业园区”成立的中小企业均可获得5亿韩元的设备购买资金,2亿韩元的企业周转资金,同时,韩国政府还对农村工业投资准备金的全部损耗给予追加补偿。

三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设置。农业作为韩国基层产业部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得到政府农业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在韩国农地改革完成后,政府于1961年及时将全国农业合作社联社与韩国农业银行合并,行使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通过金融与非金融系统的紧密合作促进农业发展;1981年又将全国农业合作社联社的专业合作社和前畜牧业发展公司合并,成立全国畜牧业合作社联社;1983年,该社获准经营银行业务,执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和任务。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过程中,农业政策性金融逐年增加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投资,扩大农业长期低息政策性贷款。

(二)印度农村资金配置模式

农村的极度贫困问题已成为印度民族独立后产业结构经济改造、生产恢复与稳健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为此,印度展开了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消除农村生活贫困为主要目标的农村资金配置模式的全面改革,此项改革以20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之中的农村金融配合与支持为出发点,以全面推行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为中心,通过向农户提供信贷、财政补贴、农产品价格保护等一揽子农业补贴政策措施来进一步刺激农业快速发展。

1.农村金融体系。印度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各级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合作银行、地区农村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等相关金融组织构成。其中,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已成为向印度各级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信贷业务服务的主要机构,同时,根据印度储备银行(印度中央银行)相关业务授权,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享有对各级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监管的权力,其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印度农村金融中央银行,成为农村信贷制度的主要核心与实施者。合作银行是印度农村信贷的基础力量,其由基层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地区性中心合作银行、邦合作银行三机构组成,该银行主要以发放短时期农业生产贷款为主。地区农村银行机构主要由中央政府、邦政府与商业银行三方出资组建而成,向社会最基层、最脆弱小额借款者提供农业生产扶持贷款服务是其成立最初目的。

2.专业指导机构。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成立于1982年7月12日,由各级储备银行的农村信贷部门、农村计划与信贷组织机构、从事农业生产融资业务的公司合并而成,构成了印度农村信贷的专业指导机构。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强有效的农村信贷扶持及相关金融服务业务,从资金角度促进涉农产业的改革与健康发展,进一步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与农村经济繁荣,具有信贷职能、开发职能和监管职能。信贷职能是指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通过生产信贷方式对正在开发的农村地区,研究、制定年度信贷计划、全面监管农村信贷资金基本流量、为农村金融机构制定相应政策与具体业务操作指南,并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包括生产性贷款、投资性贷款、转换性贷款和直接融资等。开发职能包括帮助合作银行和地区农村银行准备开发行动计划,为互助组和互助促进机构融资,增强农村居民偿还贷款的意识。监管职能是印度农村发展银行区别于许多国家农业政策性机构的显著特点,也是印度农村发展银行行使农村金融指导的重要手段,同其农村信贷资金支持职能一样,是印度农村信贷指导制度的重要支撑。

3.农村资金配置模式特点。经过四十余年的体制改革与实践,印度农村资金配置方式呈现出独特之处:一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明确。在农村基层公共物品供给与基础设施投资过程之中,印度各级政府机构之间如何分工及合作模式,均有宪法加以明文规定,如农村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教育、农业科学研究、农村医疗服务均由中央政府与邦政府共同负责,农村饮用水工程事项则由邦政府完成。二是农村金融体系在结构上与功能上层次强。印度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储备银行、商业银行、农业信贷协会、各地区农村银行、土地发展银行、国家农业与农村开发银行、存款保险与信贷保险公司组成。各个农村金融机构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模式,竞争与协作共存,结构层次鲜明,功能互相补充。

韩国、印度农村资金配置模式经验及其启示

(一)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增强各级政府的协调配合

在2004-2013年,韩国政府利用十年时间投入了119万亿韩元支持本国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同时,各级政策性金融服务机构也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模式由政府部门推动层层建立的。然而,印度联邦政府通过对联邦农业管理部门、各个邦农业管理部门之间权责进行清晰的界定来实现对本国农业的有效管理。以印度农业生产科研系统为例,印度农业生产科研系统由中央、地方、高等院校三部分构成。在中央,印度设有农业研究理事会,是全国性的农业科研协调组织,直属于农业部研究与教育局,同时,理事会在地方还设置有60多个科学研究机构,均由各邦农业部门直接领导。该理事会不仅从事全国性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还负责协调全国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与农业大学之间的研究工作。

(二)充分利用融资手段,满足农业生产对资金的特殊需求

由印度成功案例可知,合作金融机构是印度各级农村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然而,随着“绿色革命”的全面开展,这种合作金融机构单一的资金供给方式难以满足印度农村越来越大的资金需求。于是,印度储备银行就果断采取强制性措施,充分保证在私人商业银所设立地区的农村至少开设一家分支机构,同时,将印度重要的14家商业银行收归国有,1975年,印度创建地区农村银行,1980年,又针对几家商业银行进行了国有化改制,以保证向农村提供充足信贷资金。由此可知,逐步形成了以合作性金触、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为主体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适应了农业生产分散、农村资金需求零散的特征,对促进本国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加强农村信贷资金管理,优化信贷投放结构

上一篇:保育员师德培训总结下一篇:语境与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