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二教后反思

2024-08-25

语文园地二教后反思(精选6篇)

语文园地二教后反思 篇1

口语交际习作七教学反思

1交流本组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2.交流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

3、让学生积累描写人物的各类词语;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4、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描写人物的看法。

《回顾拓展七》教后反思

1交流本组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2.交流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

3、让学生积累描写人物的各类词语;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语文园地二教后反思 篇2

近几年来,我的语文课堂渐渐远离了多媒体的热闹,渐渐没有了音乐的喧嚣,也渐渐摒弃了一些形而上的拓展。课堂上,我只是静静地带着学生在文章中穿枝拂叶,在字里行间玩味、品析、感悟。

我戏称这是一个华丽的转身———从“偶像派”向“实力派”的转型。

这节课就是近几年来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一个明证。

一、在文本中寻找巧妙的“关联点”,以此串构课堂。

这节课的设计,我从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入手“切入”,紧扣住“依依不舍”一词,追问“为什么会对南极依依不舍呢?”,以这个主问题为抓手,串起了文章写作手法中首尾呼应的问题,串起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景、人、情。

课堂的收尾,我仍紧紧扣住最后一小节,这样,既做到了首尾呼应,又总结了全文,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品味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

从一个板块到另一个板块的学习,我尽可能找到关联点,自然过渡,巧妙转折。例如从“景”到“人”的过渡,我就抓住“海上巨浪翻滚,空中雪粒横飞,整个乔治岛混沌一片。他们抬着器材、建筑材料,穿梭似的飞跑着……”,对这段话中的“他们”进行提问:“他们是谁?”从而自然过渡到“他们”是科考队员们,是“南极人”。

串构,就是串联和结构的意思。串构既包括课堂的切入和收束,更包括过渡和照应。串构的关键在于敏锐地发现各种“关联点”。串构是形式,串构也是“小技”。我认为,正如《三个太阳》这样一篇人物通讯富有文学性一样,我们的语文学习也应该是一次富有文学意味的愉悦之旅,课堂设计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起承转合如珠联璧合的审美艺术建构。

二、在设计中体现活动的“多样化”,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活动的内容较广,包括把文本读好并借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等方面。

语文课堂,应以设计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活动为主。鉴于这种思想,我认为,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投入到学习中来。

这节课上,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言,小组合作交流、质疑、补充,教师倾听、点拨、归纳,如此多样丰富的语文活动让整节课显得活泼灵动。

这种多样化还体现在语文活动的设计方面。

这节课比较新颖的一个活动是让学生为所给图片配文章中的文字。学生对南极很陌生,借助图片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了解南极。但,语文课毕竟不是地理课,也不是美术课,这些图片如何有效地为语文课所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要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的要求,而我设计的这个语文活动恰好能培养学生根据文本概括要点的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对文字比较熟悉,并能把握其要点,才能与图片配得完美。

再有,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形容一位‘南极人’”的提问,既培养了学生紧扣文本进行分析的习惯,又训练了他们准确概括的能力。

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不等于活动设计的眼花缭乱,也不等于活动形式的千变万化。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一是要体现文本展开的变化特点,关注文本的显著特质;二是要通过变化不断激发、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三是要让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体味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

三、在对话中紧扣“文学性”,体现浓浓的“语文味”。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通讯。孙绍振先生在他的《如是解读作品》中说:“作品分析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此一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共同点,而是其特殊性。”

《三个太阳》这篇文章有着与一般通讯相似的地方,如真实性、及时性,但在文学性这一点上,又与其他通讯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一上课,我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重在对这篇通讯的文学性进行把握。

其一,这篇文章的构思很巧妙,以一位女画家的眼光来写南极景、写这群“南极人”,定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以画家的笔触来表达在南极的感受———画三个太阳,这既符合画家的身份,又使人回味无穷。

其二,文章是以时间作为行文线索的,小标题是其最显著的标志。同时,如果深入钻研文本,就会发现文章的写景也是一个由远到近、由陌生到渐渐熟悉到欣赏再到不舍的顺序。这也是文章构思的巧妙之处。

其三,以画家的眼光选材,以“美”的标准选材,写出一些前人没有表现出来的内容,这也是一般通讯所不及的。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抓住了这些,也就紧扣了语文教学之本、语文学习之源。

“语文味”还意味着带领学生在辨析中、品味中体会语言文字之妙。

例如“‘终于’能否改成‘就’?”,我在追问中让学生比较这两个词的差异,让他们品味文字的妙不可言。

无论是对南极景的欣赏、感悟,还是对“南极精神”的理解,我都能紧扣文本展开,避免“空对空”的分析,力争使学生概括出的内容有理有据。这个“理”和“据”,就是文本。

例如,学生说到考察队队长的“流泪”,我就追问下去,为什么而流泪?联系到前面内容中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呕心沥血”等词句,学生自然不难推想出他的泪里含有民族的自豪感、喜悦和创业的艰难等意味。

语文课堂永远是有遗憾的。反省我的这堂课,主要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一是太在意整节课的完整,忽视了每一个生成点的精彩。

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因为多媒体的运用而束缚了学生的动态生成。这节课也不例外。也许是因为多媒体的预设性太强,一环扣一环,我担心学生的回答离开了自己预设的环节,就不能充分展开,也可能是为了追求整节课形式上的完整与完美,因而放不开手脚让学生充分思考与发言。

课堂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而非教师的精彩。

反观自己的课堂,正是少了那种气度和挥洒自如,却多了禁锢和匠气。

二是备课时对文本的研读还缺乏深度和广度。

其实这一点与前一点是相通的。如果对文本的挖掘能再深一些,视野再广阔一点,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就可能会更大一些。

语文教后反思“六问” 篇3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作者单位:黑龙江富裕县富路镇中心校)endprint

教后反思就是教师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检视、对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学生的态度进行反省,它帮助教师从自己每天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笔者认为,语文教后反思应该做到“六问”。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作者单位:黑龙江富裕县富路镇中心校)endprint

教后反思就是教师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检视、对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学生的态度进行反省,它帮助教师从自己每天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笔者认为,语文教后反思应该做到“六问”。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学效果:

1.《日积月累》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出意思,教师及时帮助指导)

2.识字写字:出示各场馆图片,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游览这些地点。出示图片及对应名称。同学们认识这些建筑物,那么会读它们的名字吗?(指名读)去掉词语拼音,认读词语。(结合图片,以图识字)开火车检查认读情况。出示第一组字“含、迎、留”,指名说出它们的笔顺,全班一起书空,梳理笔顺。出示第二组字“荡、满、敬”,指名说说它们的汉字结构。指导:“荡”是上下结构,“满”“敬”是左右结构。学生书空练习,梳理笔顺。完成课本上生字的书写,每组字抄写两遍。教师巡视,注意书写姿势。

二、成功之处:

语文园地六主要是对本单元的语文学习作总结归纳。强调汉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律,识字写字是本节课的一个要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词意时,我创设情境,给学生做示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写话练习我主要是采用评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让学生学会多问为什么,并能自己通过多种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让他们对大自然抱有好奇心,大自然中,有很多神奇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掘,只要我们能像川川一样有“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时常问“为什么”,我们就能发现更多的宝藏能感受到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不足之处:

《我爱阅读》让学生阅读文本后自己找出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解答,最后老师点明重点。我觉得这点子非常好,唉,怪就怪自己对学生这头把握不够多,缺乏相应的针对措施,我想这就是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课堂的机智还不够,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四、改进措施: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篇5

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

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从小就接触和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生活,从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中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当生活中的这些美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时,语言的激流就会宣泄出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

语文骑牛比赛的教后反思 篇6

这篇课文是讲一位技术高超的骑手在骑牛比赛中的精彩表演给予人们的启示:高超的技术是靠长期刻苦训练得来的。

这篇课文不好上,主要是因为:1.骑牛比赛学生比较少见;2.有很多难理解的词,例:特别、热烈、兴致勃勃、野性大发、技艺高超、尽管等;3.长句较多,学生读起来把握不好停顿的位置。正因为这样,教学时对课文做过多地分析和讲解,只有从学生出发,真正为他们着想,这样才可以获得课堂的成功。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感受,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我还抓住关键词语,加深理解领会文本内容 。

整节课,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真正做到“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在读中升华认识、升华情感,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励志天下 www.lizhi123.net )

上一篇:内镜中心管理规范下一篇:我的左脚起泡了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