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道德教育的变革

2024-05-06

论高校道德教育的变革(共7篇)

论高校道德教育的变革 篇1

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场由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教育变革,正在对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有史信息技术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下面我就结合实践,谈谈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的整合及作用。关键词:创新、促进、融合、变革、教师

一、信息技术课堂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校课堂愈来愈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应当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可能。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条件和可能,而要使这种“条件和可能”成为现实,则有一个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其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当前值得重视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这一课题的提出,主要是源于对当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反思,比如信息技术仅仅被视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或盲目滥用,或简单运用,抑或为运用而运用,以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两张皮”的状况。而没有把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内化为整个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没有上升为从认识教学规律等教学理论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

信息技术课教学是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多种形式,优化课堂结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感到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使学生具备在信息社会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目的。实际上,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可避免地给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从而促成了教学理论的“新陈代谢”现象,使一些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模式面临挑战,以及新的教学理论和模式应运而生。而新的教学理论和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的整合的作用。

(一)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注意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从心理学角度看,多媒体中的形声资源是控制注意的工具。多媒体集声音,图形和文本为一体,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事物,通过自身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据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纯视觉和纯听觉的注意比率是不同的,视觉占81.7%,听觉占54.6%,视觉比率明显高于听觉,所以,设计出物体运动,镜头变换和特技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艺术效果作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从而产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感知理解抽象事物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而这些感性材料来源于观察和实验,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具体的信息和情景,在课堂上演示有声有色的感性材料,通过“先示实物,后教文字”的方法,把教学内容化虚为实,化繁为简,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轻轻松松掌握教学内容。(三)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高

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技术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的。教师一旦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可以带动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与监控能力、信息化教研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的目的。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教学案例库汇集了特定教学情景下教师教学过程的客观描述,已成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教研能力提高——知识检索工具、知识更新工具、知识管理工具、知识结构优化工具帮助教师打牢科研的知识基础。数字图书馆、CNKI、电子期刊、教育网站、教师网联为教师提供数字化的教育科研资源,用于科研选题、文献研究、文献引用、论文写作等。Web2.0技术为教师提供反思、交流、虚拟教研、协作研究的网络环境和工具。教师利用网络调查工具、统计软件、数据分析软件、课堂教学分析软件、课题网上申报平台和网上投稿平台可以提高教育科研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反思能力提高——教师可以利用博客等社会性软件的低技术门槛、零成本、零维护和高绩效的特性进行常态化、可视化、网络化和群体化的教育反思。日积月累,教师必定能够不断提高教育反思能力。

(四)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态度养成和升华

教师专业态度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教师工作一方面具有创造性劳动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大量琐碎的重复性劳动等问题,日积月累,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到职业的无趣、无成就,教育也就变得死板、僵化,缺乏开拓创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减轻日常工作负担,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升劳动的创造性。教得轻松、教学有乐趣、有成就感、有创造性的体验,教师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将职业升华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努力达到专业境界。

三、教育信息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作用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育信息化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有:(一)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信息化促进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重视信息科学技术和人的素质培养,树立面向世界、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树立以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观。教育信息化带给人们的是全新的信息资源,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硬件、软件、潜件环境。(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教育的现代化和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就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使教育由传统、半传统的走向现代化,这就是教育改革的过程和方向。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信息化推动了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模式、教育环境等的全面改革与发展。在信息化进程中,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三)催生与发展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直接效果就是催生与发展了信息化教育,使现代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也就是说,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产生的新的教育形态。培养信息化人才、提高信息素养、倍增教育效益是信息化教育的功能,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任务。作者在《论信息化教育》一文中对信息化教育作了系统论述。

(四)带动教育信息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驱动教育信息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动力系统,教育对教育信息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必定要求二者适应需求而发展进步,这是一种互动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够把科学推向前进。”

四、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泛引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教室,却把世界各地的事、物尽收眼底,一览“天地众横”,不但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还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教育更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论高校道德教育的变革 篇2

协同论( synergetics )[1]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Hermann Haken)于1974年首创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用子系统或大量粒子间的协调同步作用,阐明开放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原因和条件,揭示了协同与有序的因果关系。哈肯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协同论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结构耗散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背景,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协同效应。开放系统的子系统通常以很有规律的方式且有目的地进行合作,自然界系统和社会系统概不例外,此就是协同作用。在协同作用下,系统会从无序走向有序,此乃协同效应。由于系统的目标(有序结构的点)要从无序状态结构中的某一点移动到有序状态结构中某一位置,因此,协同作用会不断地重复进行,系统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第二,支配原理(伺服原理)。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若干子系统,如何找到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主导参数(即序参量)是研究协同作用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通常情形下,序参量支配快变量(起辅助用的参数),系统的动力学和突现结构通常由少数几个集体变量即序参量决定,而系统其他变量的行为则由这些序参量支配或规定。正如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所说,序参量以“雪崩”之势席卷整个系统,掌握全局,主宰系统演化的整个过程。

第三,自组织原理。自组织是相对于他组织而言的。他组织是指组织指令和组织能力来自系统外部,而自组织是指“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驱使的情况下,系统内部各成员协调动作,导致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上的联合行动,出现有序的活的结构。” [2]自组织成员通过“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达到组织的和谐与有序。

2 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2.1 科研管理体制系统缺乏开放性

(1)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设有科研处,但采用的管理模式都是从校、院(系)到课题组的科层管理,其弊端是:其一,此种管理模式的信息传递方向是由外而内、由上而下,造成系统的闭锁、保守与僵化;其二,系统内部信息传递以纵向为主,信息传递链过长,由于信息过滤和衰减规律的作用,管理部门难以获得准确全面的信息,因而影响了科研管理的科学决策和合理科研目标的制定。

(2)信息化程度不高。

现代高校管理面临的是复杂而多变的管理环境,每天有大量的信息传输和交换,提高科研管理系统开放性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就现状而言,大多数高校都具备优良的设备资源,拥用管理的硬件平台, 但很多仅仅局限于管理信息的发布,只不过改变一下公文传递方式而已,不重视应用管理软件开发和数据库建设,系统对外开放程度不足,校内外有关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需求信息更新缓慢、管理信息平台交互性差,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2 科研管理子系统间协同性差

(1)院系间难以进行有效的协作

虽然科研行政管理权高度集中,但科研的具体工作分散于各个院系,科研工作没有统一规划。由于相互间存在争夺荣誉、项目、资金等原因,院系间壁垒森严,难以形成有效的协作,以至科研活动各自为战,缺少合力,重复立项、重复研究、重复购置科研设备器材问题突出,资源无法共享,有限的科研资源浪费严重。

(2)教师科研人员合作精神不强

自由、独立是自中世纪以来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品质,这一品质使得知识分子能够保持一种“独醒”的批判精神,激浊扬清,自主地探索天地间的高深学问,发掘凡人不易察觉的规律。但中国的“文人相轻”的传统却将知识分子的自主独立精神引向了反面。在科研中教师间合作精神不强,相互排斥,单枪匹马,自身成了一座信息“孤岛”,教师科研人员缺少对话与协作,更有甚者是老死不相往来。

(3)跨学科的科研团队创设障碍重重

现代知识日趋综合化,科研项目愈益巨型化。科研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单靠个人的知识无法完成庞大的科研任务,跨学科科研团队应运而生。但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奉行学科理性主义的指导思想,学科划分过细、过专,教学科研中过分关注知识的传递与继承,强调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传授和自成一体,与急剧变化的市场和社会环境脱节;加之高校不注意团队合作文化建设,以至于跨学科科研团队建立困难重重。

2.3 科研管理目标偏离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指标均质化。不同学科之间,即使是同一学科中的不同子学科之间对科研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科研成果的取得也有难易之别,但许多高校仅是为了管理的方便,在科研成果要求上往往使用同一个指标,如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都要求以文章作为呈现形式。(2)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运用。目前我国科研成果绝对量居世界前列,但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实质性贡献的较少;同时,由于评价指标没有涵盖科研成果的转化要求,科研人员无转化成果的动力,导致许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成果转化率较低。据统计,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仅10%左右,有大量的成果被锁在抽屉里,以论文、奖状或者专利证书的形式停留在纸张上。

3 协同理论对高校科研管理变革的启示意义

3.1 高校科研管理的成效高低取决于管理系统协同效应的大小

高校科研管理本身是一个大系统,下面涵盖学院、系、教研组、课题组和科研人员等一系列子系统。协同论认为,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其组成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效能就高。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及其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整体大于局部的协同效应,系统就会走向有序状态;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离散、牵制、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协同论要求改变目前科层式管理体制中层级过密、部门分割、相互离散的负协同弊病,减少管理层次,适当增加管理幅度,加强学校、科研院系和科研人员的职能分工和相互合作,充分发挥管理系统整体的最大协同效应。

哈肯认为,协同离不开子系统的竞争。子系统竞争导致协同,协同反过来操控着众多的子系统,共同推动协同的运动。今天,任何科研活动都离不开市场经济这一背景,科研立项、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的转化都须经由市场路径,竞争不是制造冲突、进行内耗,而在竞争中实现协同效应。科学研究历史一再表明,科学史的重大发明创造无不是在竞争中实现的,如沃森(J.Waston)和克利克(F.H.Crick)的“核酸分子的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生物学上最伟大的发现,而该成就的取得是他们在和富兰克林、鲍林等科学家激烈竞争中不断吸取对方的研究成果、纠正自己的错误中取得的。这一成就不只是沃森、克利克的成就,它包涵着其它科学家的智慧和成果,此就所谓的竞争中的协同效应[3]。因此,科研管理不是把科研活动管成“一潭死水”,科研管理应是一个“激发器”,要利用各种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科研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3.2 合理确定科研目标是科研管理系统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

根据支配原理,系统的结构常常是由序参量决定的,它不仅主宰着系统的演化方向,而且决定着系统演化的结果。对科研管理系统而言,影响其健康运行的因素很多,有本质因素、必然因素,也有非本质因素和偶然因素,找准序参量,引导科研管理系统良性发展至关重要。科研管理者要有意识地通过人为地调节序参数,促进新的管理体制形成。即当某一序参数有利于管理系统朝着管理者预期的方向发展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强化这一序参数;反之,当某一序参数促使管理系统朝着违背管理者预期方向发展时,要控制一些条件,削弱这一序参量。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找错了序参数,将科研数量作为起决定作用的序参数和科研的唯一目标。如文章发了一箩筐,但真正对国家、社会发展有实质性贡献的屈指可数。二是不能积极创造条件引导科研管理系统进行变革。影响管理系统发展的序参数具有惯性,当管理者不对其消涨进行控制时,旧系统会继续运行,新的管理系统难以形成。应当找到那些与科研质量有关的变量作为系统序参数,以此确定科研管理目标,唯有如此,方可提升科研水平。

3.3 发挥自组织的作用是完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基本路径

自组织原理强调一个系统在不受外力特定驱使的情况下,其内部要素可以自主协调并达到一种高度有序的局面。“自组织是非线性动力系统中复杂有序结构的自发形成、演化与分化,它是由于系统输入了非特定的能量、物质或信息,使之通过了系统静态平衡的临界距离,并通过系统内部要素的反馈机制而形成。”[4]科研活动是发现未知的过程,强调独创性和首创性。如默顿所言: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一项研究如果没有为科学知识增添新内容,就毫无意义和价值。科研活动本身需要在开放的系统下获取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在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经由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放大效应,推动知识的交融和进化。科研人员是一群自主性较强的群体,他们希望其所在的组织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保证他们自由地进行科学假设、推理和检验。自组织是一个信息自由、充分和完整地传输和反馈的系统,信息处于对称中,不会出现信息偏差,因而能够充分利用资源;自组织充分尊重其成员的自主性,不会令其有“被组织”的感觉。自组织的这些特征既符合科研活动的要求,也符合科研人员的要求[3]。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需要作出相应的变革,努力将目前科层式的管理组织转变为自组织。为此要求做到:

(1)转变科研管理理念。自组织原理表明,只有当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时,组织才有可能形成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各子系统越是无序,父系统越可能有序。科层管理是非人格化的管理,视科研人员为“原子化的物”和科研管理机器上一个固定的螺丝,强制教师完成一些科研任务,教师科研人员缺少自主性。科研人员子系统的超稳定不仅没带来有序科研管理系统,相反科研管理系统一片紊乱,表现为科研人员对科研任务的消极应付、真正有价值的成果较少、学术腐败大行其道、科研道德衰退等。高校管理者应确立“人本管理”理念,尊重教师科研人员的人格、尊言和自主等权利,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变“管理”为“服务”,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文化环境。实践证明,科研人员越是自由,其创造出的有价值的成果越丰硕。

(2)重建科研管理组织。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任何与环境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只能自发地走向最无序的状态。传统的科层科研管理组织体制实行层级约束和逐级负责的原则,时常会出现“信息筛选”和“信息过滤”,校级科研机构不能获取有效全面的信息,因此很难制定科学的科研目标;科研管理组织自身的闭锁性又影响了横向交流,横向交流通道是阻隔的,科研组织子系统之间缺少信息交流的机会。这种自主性比较差的科研管理组织无法使资源作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高校的许多科研课题大都不是单纯的某一个学科领域的问题,而是需要多个学科或专业、多种知识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合作以及广泛的信息交流才能解决的问题。矩阵组织结构作为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组织结构,由于其是以项目和任务为目标而形成的组织,它能够把组织管理中的“垂直”信息和“水平”信息联系起来,组织内外的信息交流更为频繁,打破了信息梗阻障碍,组织系统协同效应得以增强,因而在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科研管理中得到了普遍的采行。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也应借鉴这种组织结构,对科层式的科研管理组织进行重建。

(3)加强子系统的自组织创设。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科研教师自组织的创设,如鼓励和促进各种跨学科科研组织、联谊组织、沙龙的创立,并由它们实行自我管理;为科研人员举办的讨论会、讲座、聚会等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场所,增强教师科研人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建造校内局域网,为科研人员构造信息化交流平台,为他们提供BLOG、EMAIL、论坛等便捷的交流通道;培育虚拟社区文化环境,因为虚拟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具备开放性、非线性作用机制等特征,在虚拟社区中参与者之间可以自由平等地进行观点交锋和批判,虚拟社区的非线性作用机制使得对话具有“初始值的敏感性”、话题出现的随机性以及内容的不可预见性,这些都有利于科研人员突破固定思维,获得灵感的启迪。

摘要:协同论强调开放系统只有在协同作用下才会产生协同效应,在序参量支配下,系统会从无序走向有序。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是:系统封闭、子统间协同性弱、自组织能力差。协同理论为高校科研管理变革提供了启示路径,即增加协同效应、合理确定科研目标序参量、加强自组织建设。

关键词:协同理论,高校科研管理,问题,变革启示

参考文献

[1]哈肯.协同论[EB/OL].[2009-08-10]http://baike.baidu.com/view/290928.htm?fr=ala0.

[2]《系统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系统科学大辞典[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3:690.

[3]吴彤.科学研究中竞争及自组织动力意义[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5):29-36.

试论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变革 篇3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 教育现状 教育变革

近年,报考艺术院校的热潮成为当代中国的一大景观,许多学校和家长将子女报考美术院校作为一条升学的出路,甚至出现“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报考美术院校”的偏向。在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呼声中,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面临量的扩展与质的提高的严峻矛盾。本文站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背景下,并以此对当前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变革提出建议。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1979年2月文化部召开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和1980年文化部教育部下达《关于当前艺术教育事业若干问题的意见》,之后,各院校开始思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问题,重新制定各专业的教学方案。并成批选送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留学、进修、访问、考察,各类展览会、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也开展起来,许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专业,新的系科纷纷建立。各校还纷纷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建立了各种工作室,完善了教学和科研机制。自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高等美术院校已形成了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进修生、附中生的多层次教育体制,增设了许多短缺专业,如美术师范、美术史论、年画、连环画、环境艺术、壁挂、壁画、计算机美术、书法篆刻等等,招生人数也成倍增长。

对外开放至90年代,这时期,最有特色的新学科是电脑美术、环境艺术、视觉传达、工业设计、公共设计、综合绘画和服装设计等等。美术创作不断推陈出新也迫使教育进行再反思,学院教育的滞后,变成了一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教学关注点从一般的技能训练和具体学科的专业化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转向美术观念的宏观思考,教学重点放到宏观的观念教育和理论思辩方面。

世纪之交,中国教育的产业化趋向和国家“合并”、“扩招”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美术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促使民众对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大的需求,美术教育日益走向大众,传统的封闭式的精英式的学院美术教育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曾经掀起了一股学校合并和升级的浪潮,虽然这一浪潮如今渐告平息,回顾和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仍是尚待进行的重要任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在量的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质的提高,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美术教育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存在轻视师范教育的偏见和师范院校师资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使中国的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美术教育“重专业美术教育,轻普通美术教育”、“重技艺教育,轻素质教育”、“重艺术家的培养,轻教师培养”,师范美术院校与专业美术院校逐渐混同,投资重复,资金浪费,培养目标模糊,学生毕业后希望获得专业艺术工作者的职位,而基础教育则存在美术师资严重不足、水平低下,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美术教育同培养创造能力联系起来,这既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也符合美术教育规律。

二、高校美术教育的变革建议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美术教育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优化课程组合,改革教学过程,增加教育内容,完善教学设施。

1.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应优化组合

在当前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现状之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改进和变革:

其一,应将现行的美术学科类课程优化组合,关注学科之间的关联,实施采用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类型,以增加高等美术教学的效率。

其二,普通美术教育的教育内容融入高等美术教育的内容之中,将普通美术教育思想和方法融入美术学科教学过程当中,使教育理论变成教育实践,使学生学习美术创作的过程变为理解美术教育的过程。

其三,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调整还必须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着眼于全球化多元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关注本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社会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与学生个体多样化的选择。

2.教学过程应加强教育性

教学过程是指通过教师的教授和指导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知识、经验和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所经历的步骤和顺序。

其一,师资队伍。学校应该培养、选拔青年一代学科带头人,发挥中年教师思路开阔、精力旺盛的中坚作用,发挥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强、后劲足,适宜担当创作、科研重任的主力军作用。

其二,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主体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才能在美术教学中超越个体建构的局限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美术教学应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设置真实、复杂的学习情境,和多元文化、多种艺术样式的学习背景,培育在实际美术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中的能力;要培育学生的反思能力批判思维,方能引发独创精神与突破前人的陈规模式或艺术俗套。

3.增加现代主义美术教育内容

现代美术中许多作品重在主观意识的表达,晦涩难懂的作品也有。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素质和修养,否则难以透彻地讲解。

其一,在现代主义美术的教学欣赏中要注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创新精神正是现在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东西。丰富的想象力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欣赏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画家表现的情绪,运用和锻炼发散性思维,以多角度去欣赏现代主义美术的核心思想。

其二,在欣赏教学中注意联系其它艺术形来和现代艺术相比较、相沟通。如抽象表现主义和中国传统的写意,两者狂放挥洒、直抒胸臆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传统的书法艺术与西方抽象绘画中的布局、结构也有相通之处,再者可以联系与设计的形式因素相通的地方来欣赏和讲解。

4.硬件教学设施的补充完善。

其一,建立技术和实践工作室。技术实践性的课程应配以相应的技术工作室和实践基地,让学生学以致用。这其中的内容包括:作品鉴别与分析,城市与建筑、素描、壁画、版画、信息制版、石版、泥塑、人体结构、镶嵌画、翻模、舞台道具制作、DV及影像技术处理、玻璃彩绘、立体构成制作等等。

其二,硬件教学设施的补充完善。笔者的设想和建议是将来的院系图书资料室应扩充规模并由三部分组成:图书厅、多媒体厅、信息与文件中心厅。图书厅主要应以现当代个人画册为主,还有各类展览资料专栏,以及论文、传记,它让学生能及时参与当代艺术的学习。多媒体厅一部分是与图书馆联系在一起的各种艺术报刊和杂志;另一部分为各种录相带,VCD视盘等等。信息与文件中心厅应藏有大量關于现当代艺术的幻灯片与大批本校历届学生优秀作品的幻灯片,中心还应具备召开各种座谈会,邀请社会知名艺术家、艺评家、文化界知名人士与学生交流的功能与条件。

参考文献:

[1]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2]李思荟,马凯旋.试析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文教资料,2007,(11).

[3]吴越滨.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07,(6).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篇4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由此可见,作用一名教师,必须要渊博的知识文化素养,以及对所授专业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层次的文化造诣。但是,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真正的高校教师,仅仅拥有极其渊博的文化素养就足够吗?显然,远远是不足的,作为一名真正的护理学教师,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水平外,还需要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过程中真正促进学生心理以及知识文化水平的协调、健康发展。

在护理职业道德修养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是一个具有优秀职业道德品质的护理人员的重要特征。护理人员天天和病人打交道,提供耐心、细心、亲和力的优质服务是护理人员的职责;经常学习有关的法规、制度和先进的护理质量规范要求,不断地提升护理质量的规范标准,是护士人员走向国际化的行为标准: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处着手,是护理人员养成职业荣誉感的良好品质保证。在工作中,时时严于律己,把握好是非界限,自觉地运用各种制度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仅做到自己遵纪守法,还能督促单位其他医护人员遵纪守法,共同捍卫法律的尊严和人格的尊严,确保护士护理质量。

职业道德修养,是社会各行各业中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职业道德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高校的人民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教师除了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拥有科学的执教理念,掌握开展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教师法也规定必须对新进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以及业务培训,为此我们学校也组织了新进教师人员的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路德修养》、《高等教育政策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四门科目,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理论知识和思想素养,对于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开拓眼界,起到了极大的积极影响。下面,我就《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本书共九章,二十七节,分别从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基本途径九个方面探计了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培育等工作的开展。对于指导每一位高校教师甚至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

第一章主要从伦理与教育伦理的内涵、地位;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道”与“德”;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伦理,就是人们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构建起来人伦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它是作用一名教师在从业过程中的为教之理。书在育人的过程中,只有有了和谐的师生伦理关系,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教育效果也才能达 到预期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要求我们每一教师自觉遵守教育伦理关系,通过努力为自己建构这样的和谐。“道,所行道也。”本意指道路,但其间又包含了政治意义上的道以及人生意义上的道,可引申为做人的规矩、原则等;而“德者,得也”,可以看得出,只有施行道德者,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作为教师,也只有有了职业道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从业教师的行业规范,就必将要求我们从把握职业理论关系出发,切实领悟应当遵守哪些行为和道德并使之转化为良好的德性与品行。

第二章主要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教师是职业分工发展的产物,而随着教师的出现,作为调节和规范其行为的职业道德也随之出现,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道德人格高尚、道德目的明确、道德行为示范、道德功能多样以及影响深远广泛等特点。作为高校教师,只有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才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化以及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重要的是,它也是提高全民族道道素养的手段。它不仅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第三章从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要求论述了高校教师职道德与职业素质。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大学生,这就要求职业道德必将成为衡量教师是否称职的关键,而且也是教师是否能维持自身形象和人格尊严的关键,它不仅决定了教师境界追求的高低,而且决定了教师能否很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尊得和爱护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人师表和严以律己的风范以及关心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职业也属于我们的事业,也属于我们的职业,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事业负责,即要对自己职业负责,对自己负责。做好自己本质的工作。第四章主要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依据、基本原则、指导作用三方面来阐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高校教师职业具有独特性,也致使高校工作具有创新性,复杂性和繁重性、学术研究的自由性、高校教师的示范性和教育效果的较长周期性。

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也使得其职业特点有平等对待学生,正确理解权利平等的公平;诚信以及坚持社会集体主义原则和人道主义,把个人利益放在最后。作为高校教师,就要用职业道德来坚定政治立场,养成严谨治学的风气,以及热爱学生,激发每位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五章讲述上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指出了高校教师要有知识传授和良 好品德塑造的能力,既要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又要有科学研究的责任,而且还要有服务社会的责任。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有教无类,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务求实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热爱真理,勇于探索;知困自强,学而不厌;行正度大,心虚气静;衣冠端正,仪容庄肃;教学相长,出蓝胜蓝;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严格遵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以获得学生的敬重。

第六章主要阐述了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书水平的重要尺度。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术的研究过程中热爱学术,追求真理,养殖成严谨治学,探索创新;不怕艰苦,奋勇前进;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尊重客观事实,平等对待学术活动,以及尊重他人学术成困,相互学习,促进交流。

第七章主要从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的基本特点,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以及高校教师道德评价及其影响说明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职业行为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在选择的过程中,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主观臆测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公众性、示范性、限制性及渗透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职业道德选择中要注意动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使三者在道德上向善的统一,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处理好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在服务学生的同时也服务自己。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把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避免只顾眼前利益而放弃了长远利益,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职业的长期发展和个体的完善。

第八章阐述了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主要从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形成和发展,人格定位与现实人格冲突来表现。我们选择了教师,就必须实现这种人格的超越,解决教师定位与人格的冲突,加强自我人格的道德修养,在从业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德之自修塑造自我的高尚人格,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言行身教来实现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最后一章论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基本途径,分别从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实践三方面阐述。教师要承担社会责任,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的发展,必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这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坚定的主导性、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针对性、以及高度的自律性;做到“慎独”,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防微杜渐,“积善成德”;虚心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加强道德修养意识;勇于实践,不断磨炼自己的道德修养。养成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以及积极进取,严肃认真的道德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同时,担负起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重任,全身心投入

到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品质,使自己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高等学校教师。

而且要懂得自我约束,就是对事物进行控制和管束,使之不越出范围。护理人员的自我约束,就是对自己的言行有意识地进行控制和管束,使之符合护理职业道德的要求。自我约束包括思想、情绪、言语诸方面,其中思想上的自我约束决定着其他方面的自我约束。古人云:“ 吾日三省吾身”。护理人员在繁忙之余,要重视自省、善于自省,严格自律,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护理人员在守法、护法的同时,要有理、有利、有节,既要防止浅尝辄止应付差事,又要防止过犹不及,影响工作的实际效果。要能够平等待人,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为浮名而一意孤行。同时告诫自己继续保持振奋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慎独是加强护士职业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方法。古人云:“君子慎其独也”。“古之成大器者,无不慎独”。慎独,意思是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或在做了坏事也难以被发现时,仍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去行事,不做任何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又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慎独的最基本特征是以高度自觉性为前提,要求护士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环境下,也能够严格按照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行事,自觉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服务于患者。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二、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三、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

四、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部端行为。

五、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六、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护理职业道德修养对护理人员来讲是无止境的,可以说生命不息,道德修养不止。护理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在于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逐步地转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从而将职业实践中对职业道德的意识情感和信念上升为护士职业道德习惯。一个真正懂得“修养”的人,应该始终抱着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的坚定精神。在工作中坚持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着手,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护理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论企业文化的变革 篇5

企业文化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建立在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调查和现有企业文化的诊断的基础上.要实施变革,首先须进行企业文化需求评估,然后制订出企业文化变革的战略方案及实施计划体系,最后施之以员工教育、活动强化、英雄启迪、领导垂范等有效措施使企业文化变革工程顺利展开.

作 者:彭越辉 周超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xx “”(3) 分类号:G05 关键词:企业文化 调查 诊断 实施

论高校道德教育的变革 篇6

一、自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影响

自媒体以手机为主要媒介, 其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传播设计人性化, 受到当前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6年6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 占网民的92.5%, 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2016年上半年, 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5小时。人性化、个性化的自媒体满足了大学生思想表达、个性彰显、自我展示和情感宣泄的心理需要, 使自媒体深入了当前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而对当前大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 自媒体拓宽了大学生思想表达和交流的渠道与空间。

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当前自媒体时代中, 微博、微信、QQ、贴吧等自媒体为大学生提供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新渠道和新空间, 也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彰显自我的主要平台。这些平民化、大众化、开放性的自媒体, 让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关注朋友圈动态及任何感兴趣的话题, 在网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表现自我、彰显自我,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成为信息的主导。QQ、微信、微博等的互动性、即时交流等特性使这些自媒体在学生中社交功能日益凸显, 自媒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交流思想、分享感受、联络感情的重要渠道。同时, 自媒体的虚拟化特点使得大学生可以借助自媒体网络空间分享和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为情绪和思想的表达找到合适的空间与出口,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 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2. 自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模式。

自媒体的个性化、大众化、交互性、时效性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 目前各种手机APP服务及应用软件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 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完成实时交流、在线学习、网络购物, 享用各种生活服务。自媒体的应用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长期使用自媒体使一些大学生变成了“手机控”、“微信控”, 他们手机不离手:走路、上课、吃饭时都不忘发微信、刷朋友圈、网购、看视频, 这不但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还对大学生的健康和安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有的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在现实生活中却慵懒、被动、退缩、封闭, 甚至不愿意与人交流, 影响了生理、心理健康。

3. 自媒体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自媒体时代, “人人都是自媒体”, 网络自媒体的即时性、虚拟性导致信息传播的碎片化、零散化、非规范化、非系统性, 加速各种未经筛选、良莠不齐信息的传播。一些青年学生面对海量无比、多元化的各种信息, 往往浮光掠影, 流于表面, 缺乏对信息真伪、价值取向的判断与鉴别, 对不良信息随波逐流, 轻信轻传, 直接影响一些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自媒体的娱乐、媚俗倾向使媚俗文化渗透和侵蚀着一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 某些大学生盲目崇拜网红, 网络流行语, 而使人生浮于表面, 疏于对人生意义、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的深度思考。

二、自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在自媒体时代, 相较于传统媒体, 微信、微博、QQ等自媒体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征,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载体, 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自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创新与变革,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自媒体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渠道。

自媒体的社交属性和网络的虚拟性, 可以让大学生放下现实生活中的拘束和焦虑, 在自媒体平台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的想法, 展示自己的个性, 抒发自己的情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了现实可能。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者可以通过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走进学生的生活,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的互动交流方式既能贴近学生生活,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又能使教育者充分掌握当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点, 进行分析与研判, 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因此, 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通过自媒体平台关注学生动态, 真正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感悟学生, 及时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自媒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 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发生创新和变革, 自媒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渠道。首先, 自媒体的即时性、裂变式的传播特点, 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 高校通过建立起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动交流平台, 随时随地地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 让新手段、新载体不断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 自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思政教育成果的呈现形式, 随着3G、4G移动通信技术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体设备功能的飞速发展, 教育者可以方便快捷地将教育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鲜活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

3. 自媒体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一种灌输、训诫式教育, 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在自媒体时代, 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QQ、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 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自媒体承载的教育内容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让学生贴近生活、如亲历般接受教化, 最大限度地消除传统教育媒介给人带来的说教灌输的枯燥感。自媒体的实时互动性, 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现了实时互动交流, 拉近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 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自媒体式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教育, 教育者应该充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教育的意识, 使学生可以运用自媒体主动寻找学习资源, 主动发现、主动传播、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变革

高校应充分研究当前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新形势, 抓住机遇, 面对挑战, 探索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 充分运用自媒体优势, 整合资源, 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纵深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平台, 切实增强教育效果。

1. 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自媒体素养的培养。

当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紧跟自媒体时代步伐, 树立自媒体意识, 培养自媒体素养, 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训, 加强运用自媒体新技术的能力, 提高自媒体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学会运用自媒体信息资源收集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接地气的方式传播思政治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关注网络热点、网络用语及习惯, 了解大学生喜欢和接受的话语及交流方式, 积极吸收网络话语中的有益资源, 采集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充分发挥自媒体在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功能。

2. 发挥自媒体在理想信念树立与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处于青年阶段的高校大学生, 缺乏社会历练, 心智还需进一步成熟,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需要进一步树立, 高校必须抓住自媒体时代的教育契机, 掌握自媒体传播的话语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立足于坚定的理想信念,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自媒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需要结合当前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新特点,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自媒体话语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引导,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高校必须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通过官微等自媒体平台对学生关注热点问题进行正确引导, 使学生对问题形成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认识, 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积极的参与精神,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

3. 规范自媒体信息监管, 培养网络意见领袖。

当前, 各种繁杂纷乱的信息充斥网络自媒体, 娱乐化、媚俗化倾向流行, 高校需加强网络自媒体信息的监管, 规范校园自媒体信息发布和传播, 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使大学生面对纷杂的网络信息时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不跟风、不信谣、不传谣。在当前自媒体信息传播环境中, 活跃在网络自媒体中的微博博主、社区论坛管理员、贴吧吧主等网络意见领袖在学生之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主导着网络话语权。高校应注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学生干部为主、网络管理员为主的网络意见领袖, 由他们在各种网络自媒体中通过发布积极向上的信息, 参与讨论, 传递正能量, 弘扬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自媒体主旋律。同时, 高校也要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舆情监控作用, 使他们面对网络突发事件时能对信息准确判断, 及时答复, 澄清事实真相, 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避免事态激化。

4. 加强自媒体的朋辈教育, 传播正能量。

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自身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外, 还要发动、培养和引导优秀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发挥这些学生朋辈教育优势, 使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和年龄的优秀学生群体在广大学生之中分享先进的知识技能、弘扬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传递阳光励志的正能量, 促进学生从“互识”走向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思想“共识”。朋辈教育目前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媒体的平等性、交互性为开展朋辈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高校应积极推进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自媒体公众平台建设, 使自媒体成为高校朋辈之间传递正能量的交流阵地。高校尤其要发挥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员等优秀典型的榜样的力量, 将他们的优秀事迹、模范言行以自媒体推送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共鸣, 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吕杰, 徐静.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 (3) :72-76.

[2]杜尚泽.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 2016-02-20 (1) .

[3]Dale Peskin:We Media;Introduction[EB/OL].http://www.hypergene.net/wemedia/weblog.php?id=p3.

论高校道德教育的变革 篇7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教育技术学 变革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0-057;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048-01

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发展也迈向了新的平台,实现了以大数据为背景的发展时代,同时也给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地完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全面革新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流程,以培养符合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教育技术人才作为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本文阐述从数字化大学教育的必要性、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可行性、高校教育技术学数据库的建立及高校教育技术学理念的创新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一、数字化大学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受到大数据时代环境的影响,我国各地高校也相继转变教学模式,逐渐由传统教育向数字化教育方向靠拢。然而,数字化教育的开展却遇到了一些阻力,导致其开展效果受到了制约。因此,各地高校必须从提高高校教育技术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抓起,并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及要求为学生设计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一些高校教师对于数字化教育并没有深刻地认识,部分接触过数字化技术的教师,也仅限在多媒体设备的基础应用层面上,比如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画、声音、教学课件等等,而一些难度较高的数字化技术则是无法灵活运用,严重影响了高校数字化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样,这也会给教育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翻转课堂、微课、MOOC、云班课给高校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转变,教师应该打破旧观念、旧思想,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的优势,并结合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为学生营造一个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二、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可行性

在当前时代环境中,微博、博客、微信、腾讯QQ等常用的媒体平台都被称作为社会化媒体。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通过引入这些先进的传播媒介,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掌握教育技术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将其真正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另外,高校教育技术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将大数据的特点与社会化媒体技术的使用相结合。为了更好地体现社会化媒体技术的重要性,就要对其技术形式进行全面的创新,使之符合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同时在应用和创新社会化媒体技术时,高校技术教育学教师还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详细分析社会化媒体技术的作用,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灵活地在教学中运用这些社会媒介,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各高校教育技术学教师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媒体技术,在开展高校教育技術学教学时,要大力倡导应用社会化媒体开展教学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来实现对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的全面变革,为高校教育技术学的长期开展提供有效的途径。

三、高校教育技术学数据库的建立

1.为迎接大数据时代下的挑战与机遇,各高校必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助推企业主导教学实践,建设创新型教育模式,这是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必要手段及重要条件。建立与教育技术学相关的数据库,这样可以方便教师采集各种教育信息,并为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也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2.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还要培养教育技术学学生能够独立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分析的能力,以便于其可以掌握到更实用的信息,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稳定发展。

3.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飞速发展,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也在不断增多,这给高校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其必须对当前的形势和变化做出全面的了解,并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培养,使其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站稳脚跟,发挥出独特的优势[1]。

4.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相关教师一定要认清形势,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高校教育技术学人才。同时还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对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进行全面的变革,在传统教育模式和创新教育模式逐步结合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深入地获取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技术教学的重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2]。

四、高校教育技术学理念的创新

现下大数据的发展时代,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也要不断的变革,尤其是对教育理念的创新,各高校应结合大数据时代环境,适当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教育技术学教学模式进行逐步地完善和调整,并在相应范围内倡导新的教育理念,使其与教育技术学知识有机结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理论基础。同时完善相关教学流程,使之成为与时俱进、新颖独特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用型专业人才。此外,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技术能力,掌握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运用新的数字化平台推广和传播新的教育理念,为顺利开展教育变革打下坚实的基础[3]。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环境下,各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流程,利用新的媒体技术全面完善传统的教育模式,倡导学生勇于创新,大胆革新思想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在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下,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阎瑞,息明东,闫瑞峰.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技术学教育变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6(01):79-80

[2]胡弼成,王祖霖.“大数据”对教育的作用、挑战及教育变革趋势——大数据时代教育变革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2015(07):98-104

上一篇:尹建正事迹下一篇:中考作文预测: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