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综合实践课教案

2024-06-29

人教版综合实践课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综合实践课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给予相应的方法指导。2.调动学生参与调查的兴趣。课时安排:2课时 活动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了解调查问卷

1.什么是调查问卷?(一般由标题、前言、问题、结束语等部分组成)2.设计调查问卷需要注意的问题。3.问卷调查的基本程序。4.调查活动注意事项。

二、分组活动

1.创设情境,确定主题。小组内讨论,确定调查主题。2.制定计划,做好准备。(1)设计问卷(2)实践调查。

第 二 课 时

一、作好调查问卷的统计。

二、撰写调查报告。

三、在班级交流。

神奇的太阳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能是人类资源宝库。(2)了解一些和太阳能有关的知识。(3)知道利用太阳能的方式。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上设计装置,课下制作改进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考动手的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通过主动学习,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和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精神。

(2)能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3)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课前准备:彩笔,直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太阳能的利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家庭中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它方便、节能、高效,深得人们的青睐。你知道它的原理是什么?它是怎么样工作的吗?

2.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近年来许多国家争相研究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汽车。荷兰大学生最近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快的太阳能汽车,这种利用太阳能而不需要加油的未来型汽车早已有了,但是由于车速较慢,专家很少认真看待它们。荷兰大学生研制的新型太阳能汽车时速可达到160 km/h,你知道它的关键部件是什么吗?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展示实物

用手一拨转盘就转,你能否用其他方法使它转起来呢?(用手电照射这个圆盘。)

通过这个现象可提出什么问题?

2.太阳能

(1)有关太阳的知识,已经请大家在课下查阅了有关资料,现在请你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收获,把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太阳能──人类能源的宝库)

(2)想想议议:地球上的能量是怎样转化和守恒的?(3)总结太阳能的特点。

第二课时 太阳能的利用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知识 1.太阳能有着很多的优点:

(1)太阳能巨大,仅一小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就比目前全世界一年能源生产的总量还多;

(2)供应时间长,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3)分布广阔,获取方便;

(4)安全清洁、无污染。所以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开发太阳能的利用。2.人类是怎样利用太阳能的?(1)直接利用;(2)间接利用。

二、活动总结

走进民间艺术

第一课时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赏析民间艺术,使学生对民间艺术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过程方法:图片展示,部分讲解,资料分说。态度情感:增强热爱家乡,热爱河北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电脑展示图片

1.桔杆扎刻:是用高粱秆绑扎,模仿古建筑的楼阁进行制作的工艺品,造型精湛,工艺复杂。

2.果核雕刻:是用什么核雕刻的?是一个什么造型?你觉得怎么样?

3.内画壶:始于乾隆年间,早期在光滑的玻璃壶内画,后来,用金刚石在壶内打磨成乳白色再进行绘画,国画技法得以发挥,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我国内画壶产地:北京,河北衡水,山东博山,广东;根据艺术特点:京派,冀派。内画壶用笔:一根长20公分的竹签做弯曲形钩笔;绘画题材:各种题材。我省的工艺美术大师王习三是冀派代表人物。

4.绣花鞋:色彩鲜活艳丽,注入了母亲的爱。5.木雕狮子 6.鞋垫绣品 7.泥玩具

8.《磁州窑三彩刻花盘》是宋代作品

三、分组活动

根据刻前搜集资料,分小组讲解,学生分别补充。

四、交流反馈

五、活动总结

第二课时 我做民间小艺人

教学目标:

1.以剪纸艺术简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与欣赏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爱好和兴趣,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教学难点:创作和正确把握剪纸作品的连接与完整性。课前准备:

(学生)腊光纸、剪刀、别针、刻刀、铅笔、固体胶等工具和材料(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积极评说

教师课件出示剪纸作品,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艺术作品?谈谈你对这门艺术的了解。

二、加深理解,强化概念

1.结合剪纸作品教师讲: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大体上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天真浑厚;江南剪纸精巧秀丽、玲珑剔透。剪纸的样式很多,这是窗花、墙花、门笺。喜花、枕花、礼花等。

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教师板书)

2.教师将剪纸展示给学生问:这些作品是运用哪些工具制作出来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优秀的剪纸作品,采用什么材料?运用什么方法(剪、刻、卷„„)来进行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

4.师生欣赏教材范例,简介库淑兰。

下面我们研究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夸张变形、随意自然 5.教师给学生做剪纸示范。

示范时配以讲解,阳刻时应“剪剪相连”,阴刻时要“剪剪相断”。注意扩展学生的思路。如:运用折叠法剪的是光卉,如果剪单独对称式的人物怎么剪?均衡式的呢

6.教师讲述一下剪纸的基本步骤,如:先画图——再固定——再刻或减——用固体胶固定等。

三、布置作业,学生实践,教师辅导

师问:看了这么多漂亮的作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动手做一做呢? 要求创作或临摹一幅剪纸作品。嘱咐学生剪纸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教师巡回指导,有不足之处指出,对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或临摹作品,给予鼓励;并拍下待会展示。

四、展评学生作品,请部分学生阐述表现意图

与此同时给同学欣赏其他同学制作的剪纸艺术作品,分析其构思和制作技巧。(学生分析,教师补充归纳。)

学生交流作品,可自评,互评。

五、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在课外查阅我国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状况并制作剪纸作品装饰自己的生活空间。

关注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食品安全。

2.关注食品安全,能在生活中辨别某种食品的安全性。3.学习购买安全食品。

4.通过本课的学习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学习先进人物敢于同社会不良现象斗争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购买有外包装食品的注意事项。

2.如何购买没有外包装的食品。

难点:包装食品标签的规范性以及过期与否的识别。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街头小摊食品卫生状况考察

一、导入新课 1.制订活动方案 2.实地考察 3.访问调查

二、谈话引入: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食品安全要注意什么:

1.正确洗手,是饮食安全第一步。

“湿、擦、搓、捧、干”,人人饭前便后不忘做,病菌不入口。2.路边饮食、零食拒入口,疾病远离我。

3.不买包装不完整、标示不明的食品,不吃隔餐食品、牛奶。

4.购买眼睛、鳞片明亮有光泽、肉质有弹性、无腥臭味的鱼;呈粉红色具弹性的肉;绝不买头、脚部以及尾扇部变黑、头部快脱落的虾。

5.防交叉污染:买回家中的食物,应分类分区贮放;烹调时,生、熟食分开处理,保持餐具与食器清洁。

6.禽畜类食物先除去内脏、清洗,并依每餐份量个别包装存放冰箱;蔬菜去污、除烂叶,不以一般报纸(可用白报纸)包裹置冰箱内,防油墨食入体内有碍健康。

第二课时 怎样让我们吃得更安全

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

1.够买食品时要进行选择和鉴别,不购买“三无食品”。就是没有商标的食品不能买;没有生产日期的食品不能买;没有厂址的食品不能买。天气炎热,微生物繁殖迅速,食品容易腐败变质,一旦不注意易发生食品中毒,故烹调及保存食物时应特别注意卫生,尤其是厨房环境设施卫生、个人卫生及食品原材料调理都要注意。

2.除了服药预防外,食疗也是方便可行的选择。一根白萝卜、半个橘子皮、三片生姜、两段葱白、一绺香菜,煲汤全家喝,就能够达到增强呼吸道防护能力的作用。

二、发生身体不适怎么办?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饮水。立即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

3.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4.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粪便,送医院检查,以便于诊断。

5.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起皱、心率加快等),应尽快将国毒病人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三、小结:

喜欢零食是孩子的天性,但往往在吃得高兴的同时却忘记要看看食品是否过期,是否变质,因此就存在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请同学们在享受零食时记住要吃安全放心的食品。小小发明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只要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就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欲望和能力。情感目标:学科学、爱科学、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教学重点:多读科技书刊,向小发明家学习、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教学难点:教育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故事片、学生自备小制作材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一、导入新课

导言: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直尺、三角板、量角器)我想用这些文具画一个45度的直角三角形,谁想画?(生画)

现在,我还请这位同学用这个文具(多用三角板)再画一个,(生再画)你能说说哪次画起来更方便吗?为什么?

小结:这就是杨洋同学发明的“多用三角板”。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发明,处处有创造。其实搞科技小制作、做个小小发明家,并不难。今天我们就一同做个小小发明家!(板书课题)

二、激情引趣,晓知以理

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出示问题)1.杨洋和方芳的发明动机是什么? 2.他们是怎样发明成功的? 3.通过他们的成功,你想到了什么?

师:虽然他们的发明成功了,可是,有的同学却这样来看待发明与创造!

三、小小辩论会:

1.搞小发明很难,搞创新发明是科学家的事,与小学生无关。2.搞小发明需要时间,会影响学习,我才不去琢磨呢?

3.城里的学生见识广,有爸爸、妈妈的支持,小发明容易成功,我们农村的学生不具备这些条件,没法搞小发明。

四、拓展延伸,深刻领会

师:“象杨洋、方芳这样的小发明家有很多,谁能说说你知道的有哪些?” 师:以往的船前进后退不是靠帆便是靠人力,就有一个人称“哈逊河上的傻子”,不用帆、不用人力,就使船前进后退了,他是谁呢?他就是美国蒸汽船的发明家——富尔敦。(播放影片——《发明家富尔敦》)

小结:同学们,看到这,你是不是也想亲手通过实验,作个小小小发明?那好,现在就给你们一次动手操作的好机会,让我们一同走进小小实验室!

第二课时 我的改进与设计

一、小小实验室

分小组做实验(4个人一组): 1.自拟制作内容 2.设计制作方案 3.小组分工合作 4.小组汇报成果

二、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能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明天可能就会有更大的创新发明,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热爱科学,就会成功!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话: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我爱我的学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学校,关注学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在实践研究中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2.通过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学习访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进行改进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校园调查

一、创设情境

1.带领学生参观学生的荣誉宣传栏,并作介绍。2.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并做记录。

二、展示交流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我为学校出点子

一、确定主题

二、活动过程 1.制定活动方案 2.讲故事

(1)整理故事(2)故事会 3.搜集故事

(1)激发兴趣(2)学生收集学校故事 4.设计制作《我们学校的故事》

(1)激发兴趣(2)了解故事册的结构和内容编排(3)设计故事册(4)制作

三、总结交流

四、反思评价 可爱的家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乡环境的调查与考察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对家乡环境的关注,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养成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尝试解决家乡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家乡的环境

一、创设环境

1.教师朗读习作范文《家乡的小河》。

2.为什么小河现在会变成这样呢?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

二、确定主题

针对家乡的环境问题,小组讨论考察范围,并确定活动主题。(三、活动过程

1.制定考察计划(作好人员分工)

2.实地考察(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外进行实地考察,学生边观察边作记录)3.寻找水污染源。思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污染源在哪里? 4.撰写考察报告

四、总结与交流 1.交流考察报告

2.制定一份保护环境的倡议书

第二课时 福建的山水

一、收集资料、调查

二、交流、考察

人教版综合实践课教案 篇2

一、读写整合课中读与写的相关性

根据Krashen(1985)提出语言输入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教师教学中输入的信息要让学生可理解,不要讲过于难的东西,并且所讲的东西要注意趣味性和关联性,同时又要有足够的输入量,但不要过多。控制为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加一点点,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之后, 他在1987年提出的语言输入的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要求教师应该多提供学生接触真实目的语言材料的机会,如先读后写。

二、读—说—写三段教学模式之读

国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英语读写整合教学观已形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Blanton提出了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整体语言教学。国内同期,胡春洞提出了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实现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培养的统一。之后刘上扶也提出了阅读——讨论——写作综合教学法。这种综合教学法着眼于三个教学环节,即把阅读、讨论、写作贯通起来,也可以说把读、听、说、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他强调阅读与写作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课文是练习写作的基础,是作文素材和表达方式的母本和源泉。强调了阅读对写作的基础作用。二十一世纪,关于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模式,罗晓杰提出了“三段七步”,即读—说—写 “三段”,导—说—读—谈—学/练—写—评/改,“七步”读写整合教学模式,这无疑为提升高中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提供了极好的读写整合教学范式。

三、提升高中英语读写整合课中读的有效性的具体教学实践

结合罗晓杰(2008)“三段七步读写整合教学模式”,笔者就以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一模块第三单元Journey down the Mekong中读写整合课(课题内容:A night in the mountains.)中的“读”的教学为例,阐述高中英语读写整合课中“读”的有效性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

1.读写导入是指布置读写任务,引导学生进入特定语境的话语活动。主要任务:激发学生的读写动机,引发学生读写欲望,提升学生读写兴趣和热情。教学活动:有相关话题的视听活动或“自由”交谈,布置读写任务。

2.读前活动是指学生阅读理解开始前的学习活动,一般为背景介绍、生词学习和内容预测。教学任务:为阅读理解做准备。教学活动:引发求知欲,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在话题语境中呈现新词,扫清阅读理解上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预测文中将要涉及的内容。

3.阅读活动是指指向写作的信息获取和文本理解活动。 教学任务:阅读获取文本信息,阅读获取篇章知识,阅读获得深层理解,阅读获取写作技巧,等等。教学活动:寻找相关信息,理解深层含义、概括语篇结构、评价作者观点和写作手法,等等。具体活动视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具体情况设计。深层理解文本。阅读获取写作技巧。

4.读后活动指阅读理解后的话语活动,是处理和转移、 内化阅读获取的信息的过程。读后活动既能够检测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促使学生对某些相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是阅读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主要活动。教学任务:巩固阅读成果,为写做准备。学习活动:讨论和辩论(议论文),复述课文(缩写)、讲故事和叙述个人经历(记叙文)、 描述事物(说明文)。

四、结论

人教版综合实践课教案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合理选择;集体备课;扬长避短

高中语文新课程安排了选修课,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特点,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检测中,语文试卷也体现了对选修模块内容的考查。现就我们在语文选修开设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思索进行总结与回顾。

一、通盘考虑五个系列,合理选择选修模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选修的五个系列,推荐了一些模块专题,人教版选修教材有十几种之多,教学中如何确定选修模块?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与必修接轨,有利于传承和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立足于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资源,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扎实进行;立足于体现选修课主要内容与目标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与学习个性化选择。由此,选修课的模块选择延续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在五个系列中分别选择开设五个模块课程:“中国古代诗歌诗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文章写作与修改”“语言文字应用”。

二、选修提前介入,与必修适当并行

关于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开设顺序如何安排,《意见》提供了两种方案。我们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做了一点调整。我们认为: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需要,选修课开设的科目、时间顺序必修适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选修课开设的时间不宜过早,但新课程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把原先跨度为3学年的必修课压缩为1.25学年,若先开完必修再开选修,也就意味着高中三年时间,六个学期,有三个半学期都在选修课里“泡”着。必修课课时少,容量小,时间集中,选修分量的加大和教学时间的相对集中,再加上每学年春学期不能保证两个必修模块共72个学时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必须接受的“必修”受到影响,造成必修课的学习难以圆满。

在进行了必修三个模块的教学后,我们从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开始开设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必修四在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必修五在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到了高二再开四个选修模块,其余的选修模块在高三上学期开设。

通过实践,我们感到,这样的编排更符合学校的教学实际,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对学生来说,选修课渐入佳境,必修课余音绕梁;对教师来说,提前摸索选修课教学方式方法,沉稳应对选修课所带来的教学挑战。

三、教师扬长教学个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高中新教材的特点是容量大。选修模块也是一样,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个单元,每单元赏析示例加上自主赏析以及推荐作品至少六篇作品。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师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在教材处理上,要“学完”,未必是“教完”。这是在开设选修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其次,要认识到选修课应有别于必修课。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这里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更多。对必修内容我们要求“精读不嫌细”,而选修内容则“宽泛不怕粗”,“读读议议加背背,书面练习几近无;重在多读多感受,触类旁通底不薄”。由“必修”范例的“举一”,到“选修”扩展之“反三”,翻出一个天宽地广的新领域。

在开设课程之前,我们认真地研究了课程目标,做到目标落实,不随意盲从,更不能想当然,漫无计划。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每个单元包含“赏析事例”“推荐作品”和“自主賞析”三个板块,我们根据教材特点进行大胆的取舍,有的篇目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要流派与风格,并精读一些重要篇目使学生获得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在情感上的熏陶,对那些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篇目,也通过作业、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自我完成。例如,对“散文之部”先进行一个总的梳理,让学生自己选择,问他们喜欢哪些散文,于是我们就重点欣赏这些作品,其他的就让学生自己备课、讨论,通过随笔、作文和提问题的形式解决了。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导而不牵,注重学生鉴赏方法的掌握。抓课程目标,这是选修课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经过一段时间的选修课教学,我们认为,上选修课是否成功,首先要看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其次,要看学生有没有兴趣,学生没有兴趣,这样的选修课无疑是失败的;最后,要注意方法;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延长,不要把必修课的教法套用在选修课上,因为它们的侧重点不同。

参考文献:

杨翠平.高中语文课程知识与能力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人教版《夜莺的歌声》公开课教案 篇4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同学们,俺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夜莺的歌声》(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通过预习,谁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一个化名夜莺的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苏联的卫国战争就是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捍卫祖国的战争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检查预习

1、指读全文,考虑: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叫夜莺的男孩把

一群德寇引向游击队的埋伏圈,协商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考虑:“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协助游击队报送有关敌人情报的?你从中体会出夜莺是个怎样的小朋友?抓住重点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夜莺是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仇恨敌人、冷静冷静的小朋友。

⑴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寂静。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从“停了一会儿”“新的劲头唱起来”说明机警的小夜莺已经发现了敌人,经过考虑,他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⑵ 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小朋友坐在河岸边„„(说明小夜莺是主动和敌人接近的。)

⑶ 小朋友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说明小朋友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十分镇静、坦然。)

⑷ 当德国军官问他“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了吗?”“怎么会就剩下俺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俺一个!”(小朋友故意打岔,防止正面回答。这是夜莺在人不易发觉的时候戏弄敌人。反映了小朋友的冷静、机智、冷静。)

⑸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从容不迫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一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其实指的是德国强盗。说明小朋友泾渭分明,前一句维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军官的盘问,德国军官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小朋友,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德国军官轻蔑地认为它是蠢东西,其实德国军官自身才是真正的蠢东西。因为夜莺骂他们的话他都没有听出来。)

⑹ 夜莺在带路时,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后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这句话讲他好像沉溺在大自然当中,天真自然,这样做实际是在迷惑敌人,使他们觉得他只不过是个顽皮、贪玩的小朋友以取得的敌人的信任。他学夜莺和杜鹃叫,是在麻痹敌人,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

⑺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俺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敌人问树林里有没有游击队,小朋友用话岔开,用蘑菇来回答,答非所问,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机智。)

⑻ 夜莺用夜莺和杜鹃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枪。(从这里可以想见用这种方法已经不是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商游击队消灭敌人。)

⑼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⑽ “小朋友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夜莺刚刚听到信号动作极快,钻进树林里。也说明夜莺对这里的环境极为熟悉。也正是由于夜莺准确的传送情报,才使游击队员充沛地做好了战斗准备,最后彻底地消灭了敌人。)

3、指导朗读对话。

4、大家想一想,小朋友面对凶恶的敌人,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捍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与敌人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干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5、“小夜莺”在凶恶的敌人面前应变自如、毫无惧色,是因为他热爱自身的祖国,憎恨那些杀害他的同胞,侵占他的祖国的德国法西斯。可是,苏联小英雄“小夜莺”还是在一次战斗中意外牺牲了。队长斯切潘叔叔和队员们心情沉痛,他们有多少话想对小夜莺说啊!同学们,你们又想对这个同龄人说些什么呢?

四、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

指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想想,这几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两个自然段是互相照应的的关系。)

你从哪看出来的?(都是说小孩在发出夜莺的歌声,以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十分完整,同时也强调了夜莺又在执行新的任务。俺们今后在写作文的时候要认真运用这种首尾连贯、前后照应的写法。

五、安排作业

1、把《夜莺的歌声》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优质课教案 篇5

郭太超

课题:《泉水》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8个要求认读的生词不达意、正确书写要求掌握的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鼓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过程

1、复习生字词

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泉水》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②出示生字卡片

我们首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所认识的几个生字。

2、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

①看得出咱们同学对生字词掌握的很好。那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②你们想怎么读呢?(指名说)那就请你当一回小老师,来分配一下吧。

③谁能说一说这几个同学读得怎么样?

(2)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①谁能先说说,如果让你读这一段,你会怎么读呢?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泉水清脆的欢快的声音。

②你先自己练习一下吧。(自由读)

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简单评价。

④老师这里有一股泉水,谁能帮我贴在黑板上,其他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至五自然段

①泉水都流过哪些地方,遇见了谁,说了什么?同桌互读,把答案画在书上。谁来提示一下,答案在哪几个自然段,同学边读边画。

②不知你们读懂了没有,我这里还有一些贴图,谁来帮老师贴在黑板上。

③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④在我们读书时,有一名同学向我提出了问题。谁来读一下。

⑤谁能告诉她不明白的问题吗?

⑥读第三、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谁来说一说:泉水流过了哪,遇见了谁,说了什么。想不起来可以看看书。

⑦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你从这四个自然段中选一个你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但是,得想办法,让大家一听就知道你喜欢这部分。

3、激趣说话

(1)欢快的泉水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说了些什么?

(2)人们说得很精彩,如果能写下来就更好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把它写一写,在展示台上展示。

第六至七自然段

(1)自己先读一读。

(2)与学生对话。泉水跑呀、跑呀,一路上遇致电了(好多同伴)他们互相问候(你好!你好!)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

三、指导背诵

课文读完了,你们喜欢吗?你喜欢哪部分,就请你把你喜欢的那部分背下来。

四、指导书定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1)引导学生观察字体。

(2)让学生指出每个字要注意的地方。“塔”字右下是“合”,中间的短横不能少。

五、扩展延伸

你们喜欢泉水吗?大家想一想,我们如何向泉水学习?我们能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吗?

《泉水》说课 一.说教材

第四册第二单元是一组用爱心串起来的文章,它呼吁我们,和学生一起,细细品味这些充满爱的诗文,用爱心引导学生感悟爱、奉献爱.《泉水》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它用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二.说目标

认知目标: 复习8个要求认读的生词、正确书写要求掌握的生词。理解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情感目标:感悟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三.说重点

在朗读中感悟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四.说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感悟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五.说学法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极富童心童趣,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配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有效的说话训练,让他们发现我们成人不能发现的美,让他们纯净的心灵感受到事物的美好,享受到助人为乐的幸福感.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为第二课时,共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为复习生字词,检查学生上节课掌握生字词的情况,也起到复习的作用。第二环节为品析课文,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在教学中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读,指名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到齐读,先后共读了四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第三环节为指导写字,在这个课时中安排了两个左右结构的字一个词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观察范字,分析其特征,再而教师范写,学生书写,教师随机指导写好字;最后一环节为拓展延伸,让他们在朗读感悟中所学会了的这篇故事中蕴含的道理,练习说话,学以致用,以便学生在第一时间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本领,从而巩固教学效果。

《画风》说课

一、说教材

《画风》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李卫、丹丹、小艺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还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本课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一)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熟读课文后,结合班级实际,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出风的。并通过读文理解句意。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际和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风的特点、作用和种类,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3)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语感目标

通过情感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体会到故事中小朋友的聪明机智。

4、德育渗透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并且学生会勤于观察生活、遇事动脑、善于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设重点为: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定难点为:培养学生动脑想像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勇于求知的兴趣。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议论纷纷、主动学习、书声朗朗四线并进。《画风》一课,对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比较浅显,学生很容易通过朗读自己体会,重点仅在于让学生了解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画风的,以及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故而我在这堂课中主要选用自主学习、读书体会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先自己读书找疑→然后,小组内互相质疑,合作解疑→最后,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学习课文,以及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体会课文;最后,让学生大胆思维:你还可以怎样画风,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的方式。这一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效果更好。在动手、动嘴、动脑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为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领悟”是我教学这堂课文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我班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让学生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达到营造主动、互动、合作和生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

四、说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小学生如同棵棵春苗,需要春风细雨才能拔节竞长。课堂里应当春意盎然,可不能寒霜似剑。要消除压抑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凝固、沉郁的气氛,换回满园春色。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作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和氛围,让学生能动地学起来。只要学生能读懂的就不要去讲;只要学生能够自己领悟的就不要再去分析,不分析怎么办?变老师的分析为学生进行扎实的、生动的、有效的语言实践、能力体现和思维的有效发散,以此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据此,在《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主体意识、教学法意识、训练意识,着眼于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扎实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结构

《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结构从总体上分为四大环节:⑴猜谜语导入新课。通过猜谜语激趣从而自然的引入课题。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内容。根据修订版大纲精神,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主要区别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二年级下半学期已经掌握了一些自学方法,读书的遍数要多,要求一步步地提高,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培养了独立阅读能力。⑶自主学习,读书体会。通过让学生“先自己读书找疑→然后,小组内互相质疑,合作解疑→最后,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学习课文,这一设计在自学环节中学生已经能做到正确、流利。对学生小组内质疑、解疑,从课文中找相关语句的方式,学生能自己解决课文,理解到李卫、丹丹在小艺的启发下由不会画风到画风的经过,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分角色对读、老师引读)体会课文,从而为最后一个环节(即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⑷拓展。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画风,并让其将风画出来,最后上讲台将自己的画展示给大家看,并将其中的内容描述给大家听。这一设计体现了修订版大纲的精神,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说与画的欢乐气氛中受到教育,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重、难点的处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第三、四个环节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创作画风的方法,自由发挥他们各自体会的情感,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展示学生劳动成果,将学生的语言积累转化为语言运用,让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用心去体会、用语言来表达、用手去创造。

(三)美语体验、培养语感

朗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内容达到共鸣,使他们的心态化入言语特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分角色读、引读),使学生体会到李卫、丹丹是如何在小艺的启发下由不会画风到会画风的经过,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以实现培养语感的目标。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研究课教案

郭太超

课题:《画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二、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出示幻灯)

3、小组合作学习“宋、涛、陈、丹、赵、艺、显”生字。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自悟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课文2-8自然段具体写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请你默读这几个自然段,想想你喜欢谁?

老师把这几个自然段搬到屏幕上来了,谁来说说你喜欢谁?

(1)喜欢小艺。

A、因为她第一个画出风。B、因为她爱动脑筋。她画出风来了吗?C、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她为什么要画?)你从哪里知道她画出风来了?她还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你能读读写小艺画风的句子吗?[点小艺画风的句子]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心里会怎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老师也来读一读行吗?谁想向老师挑战!谁来评评谁最棒!他还加上了动作!

[板: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2)喜欢宋涛。

因为宋涛爱提问题。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他画出风来了吗?画的是什么?[板:斜斜的雨丝]他画出风来了,高兴吗?你能边想象他那高兴劲,边读读李卫画风的句子吗?[点李卫画风的句子]

为什么画斜斜的雨丝?如果能把“斜斜的”读的重点儿会更好!谁愿意再试试?(齐读。)

(3)喜欢丹丹。

丹丹也很聪明是吗?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板:弯弯的小树。]谁再来读一读丹丹画风的句子。[点丹丹画风的句子]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知道了宋涛、小艺、丹丹画的风在哪里了吗?老师找还没回答问题的同 学来回答。[指板]在飘着的旗子里,呼呼转的风车里,斜斜的雨丝里,弯弯的小树里。有了风,画面美吗?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课文,好吗?你可以自由组合,扮演你最喜欢的角色。

那个小组愿意上来读?他们读得棒不棒?

2、全班交流。

①随学生回答出示相关的片子和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什么,代进去读一读。

③请学生欣赏文中的景色。

④当小诗人说一说:风来了------,风------------里,风藏在---------------里。同时指导朗读。

3、实践活动:你有更好的画法吗?风还可以藏在什么地方?(发散学生的思维)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践活动:

五、总结延伸

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六、课后作业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小学二年语文下册公开课教案

郭太超

课题:《玲玲的画》

一.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麻烦事。本来花费了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有一个小女孩遇到了麻烦事。她是谁呢?

玲玲小姑娘真有礼貌,我们也一起向他问好吧,玲玲,您好!

(正音“玲” 指导读轻声,生字卡)

2、看看玲会写了吗?(课件出示“玲”字)

你认识的人名字里有“玲”字吗?很多人的名字中有“玲”字,听起来悦耳动听。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生:形声字、换偏旁,王字加令„„)

3、今天我们学习25课“玲玲的画”请读课题。(补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质疑)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想法这么多呀,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读课文好吗?看看能否找到你想知道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第116页,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画下来,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课文的生字会念了吗?小老师带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会认读了课文的生字。没有了拼音你还会读吗?

3、小组学习,自认生字卡。在小组里找出难读的字音,并互相考考对方。

4、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男女同学读,开火车读。

5、把课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把生字词放在课文里读,看谁能读得又快又好?同桌合作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问得仔细些。

(整体感知,解答前面同学提的问题。教师总结:玲玲为了参加评奖,画了《我家的一角》,不小心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画了一条小狗,并获得了奖。)

 过渡:你们想看看玲玲的画吗?玲玲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她说我们做对了,才可以欣赏她的画,咱们一起来看看。

(三)、学习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读准字音,并组词。(指名读,全班读)

2、自主识记生字。

小组识记生字,说说用什么方法识记的。

3、拼苹果游戏。把部首部件拆开,同学上来黑板摆一摆,组成生字。

4、写字。

(1)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糟、楼”,观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部件,写法却不一样,是什么?

(2)再出示“梯”与“楼”字组成一个词。说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

(3)范写。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6、展示学生的字、评价。

(四)、小结

今天们同学学习过程表现得特别棒,玲玲准备她这副得奖画送给家。

(五)、作业

熟读课文。《玲玲的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第二天她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的事。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的识记。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四、教学难点

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五、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六、教学策略

(一)抓主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浅显,该如何下手?思前想后,我决定以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满意(画好作品)——着急、伤心(弄脏作品)——满意、喜悦(画更漂亮)为本文的主要线索展开教学。在复习完生字词后,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再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变化的有关词语,理清了玲玲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的情感变化。同时借助课文中提到的两幅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助”的两条线索。这两条主线相互交错,相辅相成,使全文脉络清楚。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悟中朗读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接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我始终牢牢抓住那条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例如在玲玲画好了画,满意地端详自己的画时,就引导学生从表演者的表情中去体会,读出玲玲的“满意”;在爸爸催促玲玲快去睡觉时,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作业做晚了,爸爸妈妈怎么催促自己时的语气来读爸爸的话;在爸爸问玲玲“怎么了,孩子”时,就做了引读处理,让全班同学也一起问问玲玲;在玲玲哭了起来时,就指导学生想想,哭着说话时该怎么说,从而读出玲玲着急、伤心的语气;在指导读第8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满意地笑了”感悟到玲玲高兴的心情,从而读出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让学生从读中去体验,从读中去换位思考,从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学生就从读中得到了心灵的意会,体验在读中就得到了升华,理解从读中得到了加深,情感在读中也得到了熏陶。

(三)、抓字词、落实训练、积累语言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根据词语的一定情境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词语内在的含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两个词语进行训练。一个是“端详”,另一个是“懒洋洋”。针对学生对两个词语的感知程度,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教师进行空洞的解释无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词,而如果采用表演这种外在的形式,让学生看表演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懒洋洋”这个词比较常见,但在这里特别提出来,让学生说说句子用上“懒洋洋”好在哪里,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父亲的菜园》说课稿

教材分析]本文主要讲述了新修的公路占据了我家四季常翠的菜园。望着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父亲开辟了一片荒地。在父亲的精心侍侯下,这块原本贫瘠的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黑土地,于是,我家的菜园一年四季都是一片翠绿。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是讲我家的菜园被新修的公路占了,所以父亲要重新开辟一个菜园。第二、三自然段讲了父亲选择了后山坡贫瘠的坡地,并撒上了豌豆种子。第五、六、七自然段讲第二年豌豆长成了,父亲把它翻到地里作肥料,并到处拾粪精心侍侯,贫瘠的土地变了。

课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文本的价值取向,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我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懂得土地能从贫瘠变得肥沃,是由于父亲的劳动,是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教学重点]从父亲的两次话体会父亲的高尚品质。[教学难点] 讨论结尾一段是否多余 [设计思路]

一、抓重点句子感悟。

在阅读教学时,我特别关注父亲的两次对话。第一次,是在我对这块贫瘠的坡地产生怀疑时,父亲信心十足地告诉我撒了种子就会有收获。父亲的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一个人生哲理: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第二次是在我期盼着吃香喷喷的炒豌豆时,父亲竟然把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当我疑惑不解时,父亲告诉我不能光顾眼前,要学会保养土地,保护资源。从父亲的告诫中,不仅表现父亲是个热爱土地的老农民,有足够的种田经验,而且还看得出父亲能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父亲种地的道理,使我感悟到人生道理:不能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父亲对土地的热爱。

二、充份调动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认真读文的好习惯。

文中写了作者看到父亲早出晚归,看到父亲辛劳一周后的成果——一片刚翻过的黄土地,并没有直接具体写父亲是怎样翻地的,我就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父亲是怎样细心翻地的呢?比如父亲把坡地上的柴草拔掉,刨除坡地里的树根、石头,把坡地的硬土翻松,把大土块砸碎,用簸箕细心筛土等。通过细致入微的想象来感悟父亲的不辞辛苦。

三、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

如决定开荒到开荒垦地,父亲每天天色未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簸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在读中感悟父亲的辛劳。另外通过父亲用豌豆肥田,拾粪肥田等动作体现了父亲的节俭和对土地的热爱。

四、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突破难点。

文章在讲到在父亲的辛勤劳作下,我家的菜园已经变得一年四季翠绿,像一块翡翠嵌在山坡上,文章到此并没有结束,又写了最后一段,那这一段可否不写,让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写,因为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感受到正是因为父亲的劳动使得我家一年四季蔬菜不断,是劳动创造了一切美好的生活,这段不能不写,它起到了前后呼应,升华主题的作用,表达出我对父亲的热爱,更是对劳动进行了申情地赞美。

四年级优质课教案

杨东

课题: 《父亲的菜园 》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父亲不怕辛苦和困难、坚持不懈的好

品质。懂得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自学生字和新词,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能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体会它的作用。

2、学习从课文内容理会思想的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都去过素质教育基地,在那里,我们很多同学都尝试了种白菜,挖红薯。也许你们认为很好玩,可是你们要知道,你们仅仅只干了十来分钟,其间的艰辛你们并没有尝到。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父亲的菜园》,体会种菜的辛劳。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们喜欢的读书方法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查找工具书解决;遇到读不通的句子,反复读读。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通过自学,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注意写法。

狰 狞 炒 伺 蚯 蚓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父亲不怕艰难险阻,开垦自己的菜园,在付出艰辛劳动之后,终于使一块贫瘠的荒地变成了翡翠似的菜

园。)

板书:贫瘠的荒地 翡翠似的菜园。

三、明确目标,体会思想。

1、读阅读提示,看看有几个要求。

2、结合阅读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内学习,要求每位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意见。

3、汇报学习情况。

(1)学生汇报,各小组成员补充。

(2)老师出示多媒体:(朗读下列句子)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

2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3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锄头冲进了暴雨中……

4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

5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从这些淳朴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那坚持不懈,面对困难毫不气馁的精神以及作为一位父亲的责任心是多么的强)

板书:不怕困难 坚持不懈

4、出示多媒体:说说你对下面几个句子的理解 1)没有了新鲜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2)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

坡 上。

四、总结。

从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五、作业:把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板书:

父亲的菜园 不怕困难

贫瘠的荒地 翡翠似的菜园

坚持不懈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帮助学生会写“沟、推、蹄、脉、滑、跌、密、撒、播、尝、乳”11个生字,会认“淅、沥、沟、蹄、乳”5个生字,理解“你推我挤、演奏、播种、仰着、品尝”等词语。

教学重点:课文的2-6自然段,感受春雨的声音美。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如: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2、课文的8-9自然段,感受春雨的精神美。

教学准备:

1、生词卡片。

2、课件。

3、搜集赞美春雨的词语、诗句。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会写“沟、推、蹄、脉、滑、跌、密、撒、播、尝、乳”11个生字,会认“淅、沥、沟、蹄、乳”5个生字,初步理解“你推我挤、演奏、播种、仰着、品尝”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提出不懂的问题。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题目,了解题目。

二、检查预习情况,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文字投影片,检查并纠正带点字的读音:

跌下来、似的、播种、仰着脸

2、出示文字投影片,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沟、蹄、滑、密、撒、播、乳

3、重点指导“播、乳”字的书写,学生练习。

4、结合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词义:你推我挤、播种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随机板书,理清文章的脉络。

四、质疑。梳理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留待第二课时深入探讨。

(问题梳理:1、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2、“冬—冬—冬”之间的横线什么意思?)

五、作业:

1、写生字词、读书。

2、练习熟读课文,思考并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课文的2-6自然段,感受春雨的声音美。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如: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2、课文的8-9自然段,感受春雨的精神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册教材的开篇之作。它和春天、和小雨有关,让浓浓的春意吹进我们的教室,让甘甜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吧!齐读课题。

(一)、进一步理解课题:

课题中一连用了三个“滴”字,春天的小雨给你什么感觉呢?该怎么读题呢?注意节奏和停顿,再次读题。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这场雨已经下了很久了,我们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雨中去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吧。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交流感受,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体会描写春雨声音美的内容。

1、回忆哪些自然段写了雨的声音?这几个自然段都写雨的声音,听雨的地点有什么不同?

2、“屋前听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春雨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理解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说说听到了什么?

(2)捕捉表示声音的词,体会小雨滴发出声音的不同。

(3)理解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4)抓住“推、挤”感受小雨滴的欢快,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林中听雨”加深感受声音美,解决难点。

出示文字片:

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森林就像一座音乐厅一样。

(1)第二自然段写雨的声音,这句话也写雨的声音,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2)想象:音乐厅里正在演奏什么曲目呢?

(3)练习朗读,欣赏声音美。

(4)指名读4-6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问题一:“冬—冬—冬”之间的横线什么意思?

问题二: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问题一“冬—冬—冬”之间的横线什么意思?

解疑步骤:

①教师带领学生初步认识标点符号:破折号。了解破折号的用法之一是表示声音延长的意思。

②出示字幕:

“嗵——嗵——嗵!”“冬——冬——冬!”

突然,吹来一阵风,树叶上的水珠通通跌下来了。“嗵嗵嗵!”“冬冬冬!”“啪啪啪!”

③对比指导表示声音的词语,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④说说为什么有的时候读的舒缓,有的时候读的急促:

问题二: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解疑步骤:

①学生自己初步理解。

②结合生活实际和影视中看到的画面,说说什么时候敲鼓?鼓声一响,给你什么感觉?

③理解作者这样写表达的对小雨点喜爱的情感。

4、播放春雨飘落的画面,直观感受春雨之美。

5、配乐朗读声音美部分。

板书:声音美

(二)感受描写春雨形象美的内容。

1、听雨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美,看雨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读一读,说一说。

2、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春雨的样子。

板书:样子美

(三)感受赞美春雨精神美的内容:

1、指名读8、9自然段,想想人们赞美春雨还有什么原因?

2、出示儿歌:《春雨》。读一读,感受万物盼望春雨的心情。

3、想一想,儿歌中的种子、花朵、麦苗和春雨有什么关系呢?

4、如果你就是春雨,听了生灵们渴望你到来的心声,你会怎么做的?

板书:精神美

(四)齐读最后一段,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1、谁能结合板书说说春雨美在哪?

2、总结写法

文章着重写了春雨的声音美,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声音的世界,以后写文时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写出的文章会更精彩。

3、再次朗读课题,结束学习。

四、布置作业:

必做: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人教版综合实践课教案 篇7

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材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决定了教学的内容以及开展相关教学的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 教材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的同时, 也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教学思路,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俞趁欣2016) 。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掌握会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提出了“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要求, 对教材进行分析, 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深入了解, 并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 补充和调整教材内容, 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虽然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但是并没有彻底否定教材, 教材依然是教学的中心 (陈宜靖2016)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是根据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的以及相关要求编写的, 不仅能够满足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基础性、选择性、拓展性以及时代性, 而且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活动相一致, 其内容真实、语言多样, 对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眼界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系列教材中, 每个系列都包含了5个单元模块, 每个模块又被分为5个不同的单元, 每个单元都涵盖了听、说、读、写等各种不同的语言技能。总而言之,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是现阶段较理想的教材, 对提高高中生的英语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杨娜2016) 。尽管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具有如此多的优点, 但是仍然有其局限性。因此, 在利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进行高中英语教学时,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 使其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 虽然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 但是其使用教材的方式与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师, 需要引导学生学习英语教材 (朱红2008)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从总体上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兴趣爱好等, 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 并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必然会使得英语教学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二、教材满意度调查和学生需求分析

在本文中,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满意程度以及在英语学习方面的需求。调查对象是笔者所带的高一年级187名学生, 本次调查共发放187份调查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为166份, 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从调查结果看, 77.4%的学生对教材非常满意, 其中有38%的学生认为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的热身部分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以及增加背景知识有着重要作用。29.2%的学生认为阅读部分能开阔其眼界、扩展其视野, 32.2%的学生认为教材所配备的注释部分能够降低英语学习的难度。65.45%的学生认为教材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 可以作为英语学习的依据。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好评, 但无法满足个性化学生的需求。笔者总结了学生所反馈的相关信息, 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60%的学生认为,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的听力、阅读以及写作版块存在较大的学习难度, 其中30%的学生认为教材所配套的听力练习很难完全听懂;第二, 67%的学生认为,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虽然涵盖了较多的内容, 其内容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但是与现阶段我国高中生的实际相脱节, 大部分内容不具有较高的趣味性;第三, 59%的学生认为,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的写作部分存在一定的不足, 应在教材当中增加应用文写作;第四, 33.6%的学生认为, 口语对话版块的文章相对较短, 不能满足现阶段高中生的英语口语要求;第五, 33.6%的学生认为,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需要增加语法讲解内容;第六, 15%的学生认为, 教材当中新单词应该在单词表中标出页码, 只有这样才能更方便地对单词进行查找。

三、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再处理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 虽然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是仍然有部分问题需要完善。因此,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贯彻新课标提出的“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 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的精神, 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

(一) 删减和替换

高中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 英语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需要照顾到其他学科, 高中英语学时受到严格控制。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无法对所有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学习需求出发, 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与替换。

教师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或者不需要讲解就能领会的内容删除。例如, 必修一第二单元听力部分的第四题为问答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删减类似的问题。教师如果认为无法对部分内容进行删减, 则可以选择替换。例如, 若无法对上文中所提到的内容进行删减, 教师可以针对内容设计一道选择题, 让学生通过训练增强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再如, 必修一第三单元中的写作内容,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身的旅游经历替换教材中对老挝的描述, 以使学生有内容可写。

(二) 增加和补充

在当今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社会背景下, 传统的“书本+课堂”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特别是在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后, 教育行业不断加强对互联网的利用, 因此, 教师可以搜寻适当的内容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增加。教师通过互联网搜索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音频或视频在课堂上播放,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因此, 教师在增加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的文化背景以及语法要点进行补充, 而不只是追求内容的趣味性。例如, 在开展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五单元关于曼德拉的教学活动时, 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在曼德拉去世时所进行的相关报道, 使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曼德拉,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选择与调整

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中, 关于对教材的选择与调整应该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包含了多种元素, 而不同的元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再加上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二, 教学顺序的调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所遵循的原则是从易到难的, 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从易到难。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般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相关教学。如果在必要时教师能够对教学顺序进行调整,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以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为例, 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关于友谊的, 这与高一学生刚刚进入校园的实际相吻合, 而该教材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关于人的品质。在进行第一单元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第五单元当中关于人的品质的一些单词放到第一单元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友谊的相关内容时, 能够更好地描述朋友的品质, 同时也为后面的写作练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在现阶段的高中英语教学中,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 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但必须明确的是, 处理教材应当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 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 又要体现基础性与挑战性。

摘要:分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的编制体例、优点及其局限性, 以桐庐富春高级中学高一学生为调查对象, 对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的满意度和学生需求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虽然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深受大部分学生欢迎, 但无法满足个别学生的需求。结合人教版新课标英语必修一, 从删减与替换、增加与补充以及选择与调整等三方面阐述教材再处理的策略。

关键词: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再处理,学生需求

参考文献

陈海棠.2008.素质教育·新课标·英语人教版新教材[J].才智, (10) :95-96.

陈宜靖.2016.基于学生需求的英语教材分析与处理--以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一为例[J].英语教师, (7) :154-156.

杨娜.2016.关于高中英语人教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评价与思考[J].考试周刊, (42) :85-86.

俞趁欣.2016.对多媒体课件辅助英语教学的再思考--以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1阅读课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 (1) :52-54.

上一篇:乌鸦喝水教案大班下一篇:五四青年奖章荣获者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