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2024-07-09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精选10篇)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十七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识字。

2、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

3、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1、采用不同的方法识字,正确认读本课的十七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蒲公英、苍耳、豌豆、铠甲这些东西的实物或图片。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我请大家搜集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你们找到了吗?(请同学介绍自己通过什么渠道搜集到了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在师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板书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提出读文要求: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并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自由读课文。

3、认读本课的生字,进行识字教学。

引导学生在认读生字时可采用多种不同方法:

如:用顺口溜记 底(底字真淘气,小点缀在底)晒(西边有太阳,晒得亮堂堂)加加减减识字:告+非=靠 豆+宛=豌

当然识字的方法还有很多,学生还会很自己的识字方法,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识字。

4、利用开火车读的方式检查读文情况

三、再读课文,边读边悟再读课文回答问题.文中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学生读文后回答,根据学的回答教师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实物或图片,加深理解。

2、边读边悟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读后交流。

(文章的第二、三、四小节是重点,要给予重点指导)

1、学习第二小节时学生会对“降落伞”、“纷纷”两个词产生疑问,可以用简笔画介绍“降落伞”这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纷纷”这个词。

2、学习第三小节时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铠甲”一词。

3、当学生读到第四小节时可以鼓励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体会豌豆离开妈妈时的快乐心情。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读再品。

4、扩展练习,夸植物妈妈。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一定也想夸夸植物妈妈,现在植物妈妈就在我们面前,你愿意夸哪一位妈妈就夸哪一位。

先在小组里练习,互相听听,提提改进意见,然后在班上展示。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在田字格里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提醒学生要注意:

“准”、“法”两个字是左右结构,写着两个字时要指导学生观察左右两部分是怎样穿插和避让的。“备”是上下结构,第二笔横撇和第三笔捺要写的舒展,而且要对称。“发”字应注意撇、横撇和捺的位置关系。“伞’字要把把最后一笔写得干脆挺拔,有支撑感。“毛“字的竖弯钩,“公“字的捺,“甲”字的竖都很关键。

五、课下实践

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大自然中进行一次观察活动,观察后带回一些植物或植物的种子,在班里和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20.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降落伞

苍耳

铠甲

豌豆

晒太阳

教学反思: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21、地球的清洁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动物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了解动物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1、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2、鼓励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读懂问句中包含的不同含义。

3、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活泼,通过角色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动物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动物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本课的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

2、读准问句的语气,通过反复阅读读懂问句中包含的不同含义。教学难点:体会动物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增强环保意识。课前准备:动物卡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到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到底谁是地球的清洁工呢?请你们读读课文他他们找出来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提出读文要求:自渎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利用拼音学会读,再放到句中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准。

2、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

3、利用游戏巩固识字。

游戏规则: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猜出这个字是谁,猜出后再给它组词。(如:教师提示有一个字是左右结构,其中有一个部件是“吉”,学生很快就会猜出这个字是“洁”,然后给它组词)

4、写字指导。

引导学生仔细看例字,观察每个字的特点,根据教师指导,在田字格里写好每一个字。

三、潜心阅读,吸收信息

1、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师:你读完文章后都知道了哪些清洁工的大名?

学生回答

师:随即把相应的动物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看看黑板上的这些小动物,你最喜欢谁呢?你最喜欢谁,就把谁说得话读一读吧!

2、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随机进行阅读指导。

1)反复读以下句子:

a、请说一说,你们都有些什么本领?(反复品读,读出询问的口气)

b、你们看,我做地下清洁工怎么样?(反复品读,体会征求意见,且包含着自信)

c、你,屎壳郎?嘿嘿!小不点儿,你也想当清洁工?(读出看不起、嘲讽、怀疑语气)

d、我做牧场清洁工不行吗?屎壳郎理直气壮地.(反复品读,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

2)在阅读中理解词语

a听到这个消息,很多动物争先恐后跑来报名。

预设:

师:同学们小动物们“争先恐后”的来干什么?

生:抢着当地球的清洁工。

师:对,“争先恐后”就含有抢的意思,那么你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争先恐后的事呢?

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读课文。

四、表演课本剧,发展综合能力。

先在组内练习,然后在班上展示,引导学生对同学的表演及时作出评价,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五、实践活动

回家后把从课文中了解的知识讲给家里人听。板书设计:

21、地球的清洁工

海鸥

海洋的清洁工

鲫鱼

江河的清洁工

乌鸦

地面的清洁工

蚯蚓 地面的清洁工

屎壳郎 牧场的清洁工

教学反思: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我是你的朋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八个生字,写好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蛇对人类的贡献。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体会文章语言的朴实自然,入情入理。

3、通过复述课文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蛇对人类的作用,呼吁人类要保护自己的朋友,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爱生命的感情。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本课的十八个生字,写好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2、反复阅读,学习体会文章语言的朴实自然,入情入理。教学难点:知道蛇对人类的贡献,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爱生命的感情。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动物头饰 收集与蛇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蛇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课上同学们互相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一说对蛇这一动物的印象。学生发言

师:文中的小蛇说:“我是你们的朋友。”(板书课题)他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读文要求:自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利用拼音认读后把含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用自己的方式识记要求会认的字。

3、写字指导

教师在田字格中逐个指导生字书写。

三、朗读课文,吸纳信息。

1、师:说一说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发言。

学生回答中一定会有:“惊恐不安”,“珍贵”,“垂危”这些词语,针对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预设:

a、田鼠见了我惊恐不安。师:田鼠为什么“惊恐不安”? 生:因为蛇很凶很丑,田鼠害怕它。

师;“惊恐不安”就是害怕的意思。那么你能把田鼠的惊恐不安读出来吗?试着读一读吧 生:自渎品味。

b、医生也喜欢我,他们用我的唾液制成珍贵的药品,挽救许多垂危的病人。师:什么样的药品才是珍贵的药品呢?你听说过那些珍贵的药品呢?

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一些名称,如果说不出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一些药品名称,如:灵芝、雪莲

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珍贵”一词。

2、指导朗读

师:当人们认为蛇很丑很凶,害怕它,蛇可能会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能读出它当时的心情吗? 生: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更好。(体会蛇的委屈,语速稍慢,语调稍低。)

师:当农民,医生和病人夸奖它时,它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自豪的心情。

3、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4、积累运用。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青蛙见了我(),小鸟见了我(),田鼠见了我(),孩子们见了我,也()。

虽然我长得很凶很丑,但我(),希望()。

四、复述课文,发展语言。要求:

先以小组为单位练习,互相取长补短,然后在班上复述,师生共同评价 复述时让学生带上课前准备的动物头饰,以便更好的体验角色。

五、课外实践。

在生活中寻找还有哪些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为什么说它们是人类的朋友?课下搞一次小调查,然后把自己了解到的内容记在采蜜集中。

板书设计:

我是你的朋友

很丑很凶(委屈)

蛇{ }人类的朋友

捉田鼠,治病救人(自豪)

教学反思: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最后一片树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九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用组词法识记生字。

2、学会阅读长句子的方法。通过多种方式读课文,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感受一片树叶由不快乐到快乐的情绪变化,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学习落叶的自然常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一片树叶和一只鸟儿的对话中,感受树叶的情绪变化,从而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神秘,品味自然常识类文章美的一面。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本课的九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会阅读长句子的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阅读品味自然常识类文章美的一面,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认识一片可爱的树叶,我们一起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吧!(板书课题:最后一片树叶)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读文要求: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文中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

3、学生自读课文

4、师提问:文中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一件怎么样的事?

5、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6、利用生字卡片帮助学生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剩 息 愁 应 该 料 罢 场 迷 开展组词比赛,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7、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

请学生反复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句子的停顿。树上只剩下了∕最后一片叶子。

你知道∕那些已经飘落在地上的树叶∕在哪里吗? 一场∕多么有趣的∕捉迷藏游戏呀!

8、利用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

三、细读品味,深入感知

1、再读课文,找一找文章中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说一说你感动的理由,然后再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全班交流。

4、预设:

(1)体会最后一片树叶的不快乐 学生可能会读到这些句子:

一只鸟儿飞来,它听到树叶在叹息。

树叶说:“你很快乐,我可不快乐,我快要死了。” 师:为什么这里会打动你呢?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根据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叹息”一词的含义。师:你从树叶的叹息中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还能从哪里体会到树叶的这种心情呢?

学生再找再读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树叶的痛苦与无奈的心情。(2)体会小鸟的乐观与热情

学生可能会被这只快乐热情的小鸟的举动所打动,鼓励学生找出这些句子互相交流,然后再读一读,品一品。当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时,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拿出来和大家交流

5、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分角色读课文

成立三人小组,分组分角色读课文。

五、续编故事

第二年春天……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自由想,自由说。七﹑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分类学习,教师给予指导 左右结构:“停”、“烂”、“枝”、“该”都是左窄有宽。

上下结构:“息”字上大下小,上窄下宽;“紧”字上小下大,上宽下窄。

半包围结构:“应”字要注意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田字格里的字,第四、五、六笔的位置关系。板书: 最后一片树叶 叹息 快死了 不快乐

树叶 ←鸟儿(快乐热情地讲解)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2

Mothers and Fathers Are Special

First part:Mother’s Day.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单词及短语alive, hero, take care of, experiment, fill, upside, scientific, method.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中心话题“Mother’s Day”, 及配套的PPT课件和图片来直观导入新课, 培养学生学会感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Family的含义。培养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alive, hero, take care of, experiment, fill, upside, scientific, method的用法。

2.What day is Mother’s Day?Mother’s Day is the second Sunday in May every year.

3.How do people celebrate it?Give presents to their mothers, or make a special breakfast for their mothers.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视频。

五、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Mother’s Day”。整个单元的设计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生通过关注家人、亲情和沟通, 主要是感恩教育。通过课堂项目和故事, 学生复习已学词汇和学习新词汇, 熟练针对这些话题进行交流。

六、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部分词汇, 并预习了本课。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基础学习, 对理解本单元的知识点有一定的帮助。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Mother’s Day”, 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所了解, 但理解不够深刻。所以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挑本单元的重难点讲, 单独板书, 重点强调。尽可能多地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教学, 来加深学生对本来陌生事物的印象, 从而提高记忆能力。

七、中考考点分析

alive, hero, take care of的用法。

八、教学过程

1.听故事, 看图片answer me the question.How do you like the story?

2.导入新课, 看视频, 画出重点。

3.展示重点和难点。

(1) People give______gifts______ (礼物) to their mothers.

(2) In England people__celebrate_____ (庆祝) “Mothering Sunday”.

(3) In North America, people do___special____ (特别) things for their parents.

(4) They also try___to help______ (帮助) mothers all day.

(5) Their mothers are still_______. (活着的)

(6) In the______ (17世纪) they began to use machines.

4.根据句子意思和汉语提示填空:

(1) It was amazing that the little baby was still. (活着的)

(2) These soldiers are______. (英雄)

(3) We should______ (照顾) our mothers when they are old.

九、板书设计 (略)

十、教学反思 (略)

十一、布置作业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3

第4课时 比例尺(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按给定的比例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给出的比例尺,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求实际距离的简单问题。

3、感受比例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获得自主解決问题的积极体验。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线段比例尺。教学难点: 能根据给出的比例尺,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求实际距离的简単问题。教学准备: 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比例尺1:2000000表示()。改成线段比例尺是()。

(二)把物体放大4倍后画在图纸上,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三)把实际距离缩小1000倍画在地图上,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师:利用比例尺,可以解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二、讲授新知

1、出示地图,让学生读例题。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 师:说一说题中提供了明白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決。

请一个学生上黑板上来板演,并讲讲解题思路。师:刚才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了解题方法,我来考考大家,看大家听懂了没有。师:为什么要把6000000厘米化成千米数? 师:为什么要用60×24?

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 生:我用方程解。

师:同学们能想到用方程解,非常好,那怎么设未知数,怎么列方程呢? 让学生在下面试着计算,不会时看看书。

3、请一个学生说说他是怎么用方程解的。师:为什么要用24:x=1:6000000?这根据的是什么? 师:那这个方程又是怎么解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师:算出来的结果是144000000,单位是厘米还是千米?(厘米)师:所以在最后还要把厘米化成千米。

(二)试一试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根据比例尺来求实际距离,我们来看看老师手上的这幅地图,从这幅地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课件出示例4。

2、师生共同测量并完成计算。

3、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根据这幅地图,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4、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巩固练习

(一)“练一练”第1题,学生看题。师: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再交流、讨论。

(二)“练一练”第2题,学生读题,思考,教室巡视、指导。

(三)“练一练”第3题,让学生自己测量并计算,然后交流。

教学反思: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4

(三)教学内容

教材44~45页 10的加法和相应减法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10的加减法以及一图四式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嘴描述,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情景图、发现数学信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列式计算的过程。

过程 与方法:会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兴趣,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

难点:正确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课件。学具准备: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数字卡片:7、3、4、6)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数字说一说10的组成吗? 生1:7和3组成10或3和7组成10.生2:6和4组成10或4和6组成10.师:请你根据说出的10的组成,口算出下面算式得数:7+3、4+6、10-

3、10-4.我们今天一起来继续学习10的加法和相应减法。下课之前记得直接说出上

第 1 页 面算式的得数!(板书: 6~10的加减法

(三))

设计意图 :抓住10的组成,既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又为新授做准备。二.探求新知。

(一)猴子问题。(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观察情景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详细说说你看到的猴子们的情况吗?

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最后全班交流。生1:树上有6只猴子,地上有4只猴子。生2:有2只棕色的猴子,8只黄色的猴子。生3:5只猴子正在吃桃子,5只猴子在快乐的玩耍。

师:美丽的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桃子熟了。根据同学们详细的描述,我知道了来到桃子树旁边玩耍的猴子们的情况。你能根据猴子们的数学信息,提问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师:求‘一共有几只猴子’可以怎样算呢?

(给学生充足时间交流,对于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

生1:树上6只加地上4只,是猴子的总数量,列式:6+4=10或4+6=10.生2:2只棕色的猴子加8只黄色的猴子,是猴子的总数量,列式:2+8=10或8+2=10.生3:5只猴子正在吃桃子,5只猴子在快乐的玩耍,是猴子的总数量,列式:5+5=10.(学生边说算式,教师边板书)

师: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几只猴’,你们从不同角度观察猴子的状态列出了这么多的算式,你们真了不起!图中除了猴子,你还看到了什么,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对于描述不清的及时进行指导)生1:树上长着5个桃子,5个桃子被猴子拿在手中。生2:地上猴子手中有2个桃子,头顶有8个桃子。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根据猴子们在做什么,猴子的颜色以及位置等不同角度

第 2 页 观察情景图并发现数学信息和思考数学问题。激发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兴趣,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二)算一算。

(出示教材44页算一算主视图)

师:根据情景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左边有7朵红花,右边有3朵蓝花。

师:你你能根据情景图提问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吗?

生1:一共有几朵花?

生2:7+3=10或3+7=10.(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并强调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根据情景图,你还可以怎样理解题意?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指着示意图描述不清的及时指导)

生1:一共有10朵花,去掉左边有7朵花,求右边有几朵花?列减法算式:10-7=3.生2:一共有10朵花,去掉右边有3朵,求左边有几朵花?列减法算式:10-3=7.(教师小结:这幅图既可以表示把7朵红花和3朵蓝花合起来是10朵花。又可以表示从10朵花中去掉3朵剩7朵或去掉7朵剩3朵,所以一共可以列出4道算式:两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算式。)

设计意图:借助花朵情境图,让学生形象理解一图四式,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巩固知新。1.练一练第3题。

(1)出示示意图。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告诉了什么,求什么。(2)再根据扩线图写算式。

(3)学生之间交流各自结果,最后请同学读出自己的答案。2.练一练第5题。

(1)出示示意图,教师加以指导,首先告诉学生题中的水果代表一个数。(2)让学生尝试进行解题思路的交流,最后教师进行指导,如:一个苹果

第 3 页 +3=10,求一个苹果=(),就是看哪个数加3等于10.可以这样想:因为7+3=10,所以,一个苹果=7.设计意图:

有关水果的练习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四、达标反馈。

2.你能写出所有的算式吗?试一试。

答案:1.(1)7+3=10(或3+7=10)(2)10-4=6 2.5+4=9 4+5=9 9-4=5 9-5=4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以及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谁能说说如何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呢?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示意图两边图形个数相加之和是图形总的数量(列出两个加法算式)。2.示意图中图形总的数量,去掉左边的图形数量还剩右边的图形数量(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示意图中图形总的数量,去掉右边的图形数量还剩左边的图形数量(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设计意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2.看图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答案:1.(1)7+3=10(2)9-3=6(3)8+2=10(4)10-1=9 1.左边人数+右边人数=总人数 右边人数+左边人数=总人数。

列式:2+6=8 6+2=8 总人数-左边人数=右边人数 总人数-右边人数=左边人数

列式:8-2=6 8-6=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5

一、复习课文:

1、《碧螺春》一文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的(采摘、制作和品尝)三个生活的场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描绘碧螺春茶的特有的(色、香、味、形)的同时,也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心灵手巧)。

2、《京剧》是一篇(说明性的散文),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京剧的.(地位、名称、来历、表演形式、脸谱、音乐伴奏、流派及表演艺术家)等常识,表达了(作者对京剧这一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剧种的喜爱与赞美),同时也洋溢着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3、《用奇谋孔明借箭》一文以(孔明借箭)为线索,记叙了诸葛亮借大雾迷江、曹操多疑,巧设妙计“草船借箭”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才智过人、智慧出众、顾全大局的宽广胸怀)。

4、《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描写,赞美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黄土地的热爱)及(对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之情)。

5、《我和春联》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通过对(认春联、品春联、写春联、集春联)的过程的描写,以及对联给自己人生道路的影响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春联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二、背诵

1、《碧螺春》第四、六、八自然段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三、听写

石壁 茂盛 竹篓 茶汛 嘹亮 弥漫 敏捷 利索 揉捻 明媚

唱腔 融会 荟萃 魅力 韵味 脸谱 滑稽 粗犷 豪迈 铿锵

烘托 卓越 塑造 生涯 典型 欣然 酬劳 呐喊 懊悔 渺茫

隐讳 允诺 迟延 酌酒 慨然 高粱 强震 狂舞 骤雨 旋风

瞳仁 强健 风姿 豪放 燥热 飞溅 困倦 搏击 磅礴 淋漓

战栗 凝聚 渺远 鞭炮 高跷 琢磨 抒发 寓意 颠倒 洋溢

抄录 炊烟 咳呛 鉴定 融入 茂腾腾 久负盛名 神采飞扬

神机妙算 惊心动魄 戛然而止 叹为观止 穷乡僻壤 漫不经心

四、比较组词

彩霞 弥漫 敏捷 烫手 纤维 腥气 陶瓷 汤圆

迷雾 称呼 睫毛 汤水 阡陌 惺忪 姿态 畅快

津液 输赢 陕西 基础 融化 综合 霸王 铜锣

纪律 羸弱 侠客 笨拙 隔开 棕色 雷电 罗列

烘干 天涯 土壤 鞭炮 叛逆 抒情 寓言 勤劳

供应 悬崖 攘外 方便 朔风 预备 遇见 勘察

五、仿写造句

1、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仿写)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仿写)

3、如果说观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番陶醉般的心境了。(造句)

六、句子运用

1、太阳升起来了,在湖山的上空铺开万道金光,茶园也被染上一层金色。(改为“把”字句)

2、因为碧螺春是名茶,而且受到人们的喜爱。(修改病句)

3、安塞腰鼓是一场火烈的舞蹈。(改为感叹句和反问句)

4、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用关联词合并)

5、我怎么敢跟你开玩笑呢?(改为陈述句)

6、京剧是一种戏曲。(扩写句子)

七、拓展:

描写热闹场面的词语。

人山人海 车水马龙 宾客如云 欢声雷动 络绎不绝 门庭若市

座无虚席 济济一堂 川流不息 高朋满座 人声鼎沸 人头攒动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6

UNIT 6的话题是“Accidents”。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事故,事件的表达,以便更进一步学习祈使句和一些习惯用语的表达。

1、从语法角度来说,LESSON 41并不复杂:祈使句的用法和表达,八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学生应该不难理解;学生要掌握的单词主要有生词:Accident, acting , victim, pretend , warning , refuse, reporter重点的词法和句型有:1)祈使句的用法及表达2)和一些重点句型,短语的运用。

2、从话题角度上来说,谈论Accidents的问题,是学生经常见到或者遇见的话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很高,讨论的气氛也会很活跃。综上所述,Lesson 41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应指导学生以讨论为主,适当的讲解,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谈中学,玩中学,学以致用,从而达到“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堂课的收获和优点:1.用图片来引出新课,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迫切想知道这节课即将讲些什么。2.学生在本堂课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听力和口头训练,而且面比较广。尤其对初三即将参加明年英语中考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课堂上在我极力鼓励和表扬下,一些原来在课堂上很难开口读英语的学生,本堂课上有极大的进步。3.我觉得本堂课中,对本课的话题的复习和练习上做得比较好。即从上一个单元的复习要点,词组语法等上另外加了一些练习进行巩固,让知识更容易记住。另外,以幻灯片的形式以本节课内容扩展了一些学生们经常遇见的一些问题,这样顺其自然地导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让他们思考问题且用简短的语言回答,为后面的课堂话题真正展开作好铺垫。4.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容量大,直观性强的特点。从本堂课这三点收获中,我觉得现在的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多鼓励差生开口说英语,并能及时地表扬他们。教师要有课堂效益意识。教学效益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信息量、教学活动的广度和密度以及媒体的使用上。有效的媒体手段有助于课堂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在英语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面,短、频、快的大容量课堂节奏能有效的吸引并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从而最终提高学习的听课效益;其次,课堂效益意识还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为学而教,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设计教学。课堂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助于他们有效内化知识与信息,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中考的信息,拓宽教学内容。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1.本节英语课上我的讲解基本上还拘泥于教材的信息,而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比例还较小。2.课堂节奏过慢,时间有点紧促,一节课的容量有点大,学生的互动环节有点少。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觉得今后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首先,我们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资料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这些我们自己设计的教学素材不能脱离教材本身。其次,英语课堂上我们应及时有效获取学情反馈,有效地进行课前回顾,课堂小结等环节的落实。为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我们还可以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激励性的英语学习效果评价制度,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7

第五单元:神奇的大千世界

21观潮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景象,突出展示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掌握十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笼罩、沸腾、水天相接、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霎时”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词语。

过程与方法:

.借助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2.根据整体推进,立体发展的教学思路,在读中学,在读中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重难点分析: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这种孩子们不太熟悉的情景,要充分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从读中感悟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江面的平静,潮来时的壮观和潮来后的水涨江面。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感受,去想象画面,如本设计中让孩子们想象,充分利用此处进行说话的训练。在过程中的渗透远远胜于最后的升华,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在说的过程中领悟。

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通过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图片。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2.教师播放录像,并介绍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展示。

3.请学生谈谈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感受。

4.过渡: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这一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学文。

(一)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读课文。展示自读提示。

2.检查自学结果

(1)指名读生字新词。展示介绍一下你的记字方法。

(2)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默读课文,谈感受。

.谈谈钱塘江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边读边想,作者在描写这个奇观时,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完成填空。(展示)

小结: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板书)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边读边思考: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勾画语句。学生交流。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2.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指导朗读。展示

(三)重点学习课文第三段。

.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语句。

2.读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然后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指导读好这句话。

(2)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读大潮过后的语句。

5.指导背诵。

(1)出示句子,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展示。

(2)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四、课后延展。

(一)背诵第三自然段。

(二)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利用自己手中所收集的图片或资料,介绍时可用上书中好词佳句。

22龙卷风

教材分析:

龙卷风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本篇课文围绕着龙卷风“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的气势”重点介绍了“陆龙卷”和“海龙卷”。运用列举数字、举例、比较、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谈虎

色变、特异、面目全非”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中运用的列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解词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体会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龙卷风。

3.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继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自然现象对人类生存的利与弊,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中运用的列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自主感悟,体会龙卷风的形态和气势。

正确的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自己的收集资料和图片。

2.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检查自学。

.检查生字。展示。

(1)哪些字较难记?

(2)有什么记字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

3.交流读后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读了这篇课文,龙卷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来展开教学。组织学生交流。

4.哪个词体现了人们的感受?

三、学文。

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龙卷风那“特异的形态”、“狂暴威猛的气势”展开教学。

体会“谈虎色变”“久久不能平静”等词语,指导朗读。

四、作业。

.把课后的生字一个字写两遍,并给每个字组一个词。

2.关于龙卷风,你还知道哪些,课下和同学交流以下。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龙卷风有了一定的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龙卷风的知识呢?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勾画。

二、合作学习。

(一)组内交流:

.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龙卷风的知识。

2.学生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二)班内交流,理清脉络。学生可能这样总结:

龙卷风的种类和多发地;

陆龙卷和海龙卷;

龙卷风的速度;

人们的愿望……

(三)重点理解第三、第四自然段内容,展开想象,练习朗读。

.第三段:出示句子“温热无风的雷雨云从天外压来……爆炸似的响个不停”、“这个怪物摇摇晃晃……皮肉”,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带着感受来读。

理解“肆虐”。展示

2.第四段:指导学生对“高一千多米、直径有一百米”等词理解,加深学生对海龙卷形态的理解。(指导朗读)展示

3.文中运用说明方法,让学生联系课文体会。

三、课后延展。

从电视、广播或人们的交谈中,你知道近一周发生了哪些新闻事件吗?请以“新闻要述”的形式把一周的重要新闻总结一下。展示。

24琥珀

教材分析:

本文以讲故事的方式,推想了一块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把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融入一个描写生动传神、情节引人入胜、想象丰富合理的故事之中,使读者既可以体会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又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生动活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的八个生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

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条理清楚、语言生动的表达特色,自主积累词句。

4.通过阅读,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的想象是否合理。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学生理解琥珀的形成有一定难度,通过多媒体能够直观地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是本文的难点,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于琥珀和化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2.简单介绍什么是琥珀。

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3.请大家欣赏一些老师搜集到的琥珀。出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展示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2.检查生字。展示

课文中有的字音容易读错,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3.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4.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推测”一词,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找到正确的解释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然后和它的近义词“猜测”进行比较。

三、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展示

2.集体交流。

故事发生的时间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的发现过程→琥珀的科学价值

展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

学生回答。教师过渡: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出示问题。

.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第四,松脂不断往下滴。

5.出示。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归纳变成化石的条件。

(二)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根据课后提示进行推测。

2.分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三)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用“从那块琥珀的发现,我们可以推测……”说话。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归整体。

四、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25准时的登陆表演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澳大利亚菲利浦岛上仙企鹅准时登陆表演的奇特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神奇大自然的赞叹之情,点出仙企鹅的准时登陆表演是体内生物钟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六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小巧玲珑、不厌其烦、如期而至、秩序井然、步履蹒跚、如痴如醉、赞叹不已”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的由衷赞叹。

3.了解仙企鹅能准时登陆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

过程与方法: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通过阅读体会,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感悟边想象,在此基础上练习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中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懂得尊重自然、师法自然。领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重复现象中找出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重难点分析:

建立起仙企鹅登陆的表象,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对仙企鹅不是很熟悉,通过观看视频,对仙企鹅登陆表演有了形象的了解。

了解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生物钟有规律地安排着我们地生活。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于企鹅、生物钟的资料、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有关企鹅、有关生物钟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澳大利亚,了解它的地理特点(四面环海、在南半球、气候温和)。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学生通读课文。

学生提示: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可以查工具书或与同学、老师交流解决。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请学生思考回答:你喜欢仙企鹅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关于仙企鹅的材料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谈。引导学生体会仙企鹅可爱的三个原因:小巧玲珑的形态。(2)很雅的名字。(3)准时地登陆表演。

2.教师小结: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3.学生再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读书时注意几个词语:“小巧玲珑、不厌其烦、如期而至、秩序井然、步履蹒跚、如痴如醉、赞叹不已、发号时令”等。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刚才那些词语连成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课文,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二、读中品味、深入探究。

(一)学生读课文,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想:这是怎样的一场登陆表演?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展示

(二)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谈体会,要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读出情感来。

.汇报交流第三自然段时,引导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不厌其烦、如期而至”来体会、感悟仙企鹅登陆的准时。展示

2.汇报交流第四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秩序井然、步履蹒跚、赞叹不已”来体会、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仙企鹅登陆表演的奇趣。体会作者抓住仙企鹅的外形、动作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放录像,展示

(1)勾画出课文中描写仙企鹅登陆表演的动词来并反复读一读,谈感受。指导朗读。

(2)在这段课文中“奇迹”和“奇观”两个词意思一样吗?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内容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3.汇报交流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生物钟的材料。然后从课文中的两个设问句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鼓励学生在平时能恰当的应用这种形式。展示

(1)仙企鹅能这么准时的进行登陆表演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请结合你课前搜集到的材料来谈一谈。

(2)仔细读文中的问句看你能发现什么?展示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出示海报资料。展示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8

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

鸡兔同笼问题(冀教版课本第95—96页的教学内容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列举法、作图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假设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里面描述了很多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统称为:“鸡兔同笼”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出示题目:鸡兔同笼一共有8个头,一共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2.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条腿,而题目中是26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条腿。3.独立思考:

(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举手,师:不着急说,先自己想一想!学生静想10秒。

(2)师:你们愿意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我教给你们方法你们做?

好,那就请你们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一比,看看那个组想出的办法多,方法巧。学生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汇报时,师生、生生质疑,评价)A、师:谁愿意展示你的方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先假设有8只鸡,0只兔子,腿就有16条。腿太少,然后又假设有7只鸡,1只兔子,腿还是太少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3只鸡,5只兔子。

师:学生说出“7只鸡,1只兔子”,问“怎样计算出的腿数?”7×2+1×4=14+4=18 问“结果就是3只鸡,5只兔子吗?怎样可以知道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是的,可以用算式来验证:3×2+5×4=6+20=26(条)师:谁和他的方法一样?能再讲讲吗?

师:追问“有些同学在填表时写出的腿数特别快,让我们采访一下有什么秘诀?”(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反之依然,所以列表列得特别快。)师:“像你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的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这种逐一列举的方法在数学中也称为“枚举法” 师:他们是先考虑鸡,还可以怎样列表呢?假设有8只兔,0只鸡,又假设有7只兔,1只鸡,„„这样做和刚才的道理一样,也是可以的!师:除了像他们这样逐一列举,还有不同的列表方法吗?

小组3:从中间确定。如果没有教师介绍。受到这些同学的启发,我是这样做的:假设鸡兔各有4只,4×4+4×2=24,少了。就增加兔子只数,减少鸡的只数。5只兔子,3只鸡。5×4+3×2=26 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

师: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要想做到又快又准确,你们认为应该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B、师:刚才我们同学介绍了用列表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2)画图法: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8个头,给每只动物先安上2条腿(也就是都看成鸡),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一次增加2条腿,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安完,要把5只鸡变成兔。

问:谁听懂他的方法了?能再说说吗?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 C、师: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还有什么方法吗?(3)假设法。

小组1:假设全都是鸡:2×8=16(条)26-16=10(条)10÷2=5(只)„„兔子 8-5=3(只)„„鸡 谁有不懂得问题要问他?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看演示板书“假设法。”

师: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 小组2:引导学生说出都是兔,并演示。师:实际上,你们刚才的这些方法都运用了一种数学思想。你们知道是什么思想么? 师:真好,你们发现了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假设思想。如果我们学会了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啊,那我们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很多问题,是不是啊。

(4)初步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5、另辟蹊径、发散思考、加深理解。下面我们来解决书本中的数学问题,好吗?

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发现课本上的假设法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现在大家换一种假设法来思考。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生:是什么样的假设法,让我们先睹为快!(几个学生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师:是这样的,如果让每只兔子都立起两条腿,这时,鸡和兔的脚数是相等的,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师:4人小组,进行讨论。

生:每个头有两条腿,20个头是40条腿。(54-40)少了14条腿,正好可以求出兔子的只数,14除以2等于7。.生:鸡的只数为:20-7 = 13(只)。师:还有别的做法吗?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讨论。不一会儿,学生也找到一种解题的办法。生:老师,这样解答可不可以? 师:怎样解答? 生:把每只鸡的翅膀看成是两条腿。这样每只头对应的是4条腿。共有80条腿,多出26条腿,多出的是13只鸡的腿,那么,兔的只数也可以求出来。

师:这种方法完全可以,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

(这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发挥的非常到位。老师上的很轻松,学生的感觉非常愉快。我感觉这就是有效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6、再次小结:现在你能从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比较快,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比较好。

三、解决实际、课堂延伸。

1、鸡兔同笼问题从我国传到日本,就变成了“龟鹤问题”。如:龟和鹤共有6个头,一共有16条腿。龟和鹤各有几只?学生汇报,交流。

像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

2、学生乒乓球比赛,有8个球桌在进行单打、双打比赛,一共有22人正在比赛。单打的球桌有几张?双打的球桌有几张?

3、小明买了6角和8角的邮票共花5元,分别买了多少张?

4、现有2元和5元的纸币共10张,一共38元,你知道2元和5元的纸币各有多少吗?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是呀,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说明大家都是好样的,继续努力吧!

五、作业布置。练一练1-2

密铺

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7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密铺的含义和了解可以密铺的图形形状,了解图形密铺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应用数学意识。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用三角形、四边形和梯形密铺的图形。3.理解密铺原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密铺的含义及知道哪些平面图形能单独密铺,能否单独密铺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感受奇妙图形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否留心观察过这些镜头?这些场景熟悉吗?哪里见到过?请你用数学的眼光去考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用一种或几种图形有规律地平铺而成的。)2.平铺时,图形与图形之间有什么要求吗?

3.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出示:无空隙、不重叠。)

4、象这样无论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在数学上就称为“密铺”。(板书:密铺无空隙 不重叠)

5.密铺是数学中最有趣和最美丽的部分之一,它在生活中有着及其广泛的运用。除了在地面墙面上看到密铺,你还在那里也曾经见到过平面密铺图形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其实,密铺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二)操作探究,体验密铺

1.猜一猜: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所有美丽的密铺都离不开数学的基本图形。那么我们学过的所有平面图形是不是都能单独密铺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在作业纸上记录下自己的猜测结果。(黑板上贴8个图形)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结果?有不同看法吗?(预设:正五边形有争议)

看来,对于正五边形是否能单独密铺,我们课堂上有两种不同的猜测。面对不同的声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每个人的想法。

2.验一验:现在矛盾就在于这个正五边形能否单独密铺!怎样才能判断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谁有什么好办法?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现在,请从工具袋里拿出正五边形,请同学们利用它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正五边形能密铺吗?

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你能告诉我正五边形能单独密铺吗? 看来,光用眼睛看并不一定正确,我们还是需要经过实践论证!其他的图形是不是也象我们猜测的那样?小组里分工合作,比一比,看看哪组拼得又快又好!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验证的结果?(课件出示)

(调整实验结果)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发现原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六边形能够单独密铺,而正五边形、圆形都不能单独密铺!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这五种图形能单独密铺,而正五边形和圆形不能单独密铺?

那是不是正五边形和圆形真的在密铺中就没用了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5秒钟,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其实象这样,用两种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一起,也是一种密铺。

活动二:两种不同平面图形的密铺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七巧板。请看一下,七巧板的表面也是一种密铺吗?这个图形里有几种基本图形?

你能从七巧板中选出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成一个平面吗?在和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之前,请看清楚操作要求。(出示要求)明确了要求,就可以开始动手试一试!

我们来看看每组密铺的不同情况。你是用哪两种平面图形拼成的?你们还有不同的拼法吗?你们小组又是怎么拼的? 3.美的欣赏一:生活中密铺设计图案 看来,不仅用一种平面图形能密铺,用两种甚至更多的图形也能密铺成一个美丽的平面。设计师们正是将数学与艺术相结合,用密铺的方法为我们设计了各种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三)展现才智,大胆创作

1.美的创作看了这么多密铺的图案,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而这种美感来源于密铺的什么特点?是呀,密铺中有规律的无空隙、不重叠的排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与空间延伸的想象!

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试一试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作业纸,让我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一起来创作密铺图案吧。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

用一种图案进行密铺

用两种不同图案进行密铺,设计完成后,也可以为自己的密铺涂上美丽的颜色!

小组里互相欣赏一下同伴的作品,并推举一个同学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一下。说说你的作品是运用了什么图形进行密铺的?他的密铺作品美吗?(可以的话,我建议大家把各自的作品贴在教室里,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好吗?)

2.美的欣赏二:埃舍尔的艺术世界

密铺图形奇妙而美丽,古往今来,不少艺术家都在这方面进行过研究,其中最富趣味的就是这位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出示课件)他创造的艺术作品,结合了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另一种看法。

(四)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呢?

是的,密铺就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它还是一门学问,在美丽的密铺背后,还有太多的数学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五)课后作业: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9

课前游戏:我拍上,我拍下;我拍左,我拍右;前后;东西;南北;大小;多少;高矮;长短;胖瘦。

一、导入:上课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要仔细听哦,待会儿老师还有问题要考大家。故事的名字叫《合作的力量》…………

故事讲完了,你想说什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作为新世纪的小主人,我们更应该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分享,要有团队精神。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第五单元。在复习过程中会遇到四道关卡,同学们有信心闯关成功吗?

二、第一关:生字大比拼。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生字表一》146页,从识字五到语文园地五共有六行生字,能在2分钟内读会吗?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好,计时开始。

时间到,现在屏幕上有许多小星星要落下来了,在星星消失之前,要把上面的字读出来,能做到吗?好,来开火车。一起读。

生字认得好,老师送你小游戏。老师问“刺刺,什么结构什么旁?”你来回答“刺刺,左右结构,利刀旁。”…….下面观察一下这些字,看看哪一个字难写或容易出错提醒大家。

现在老师宣布,第一关闯关成功。让我们看看有什么奖励?

三、第二关:词语总动员。

出示词语,我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第三行我找一个小组,第四行一起读。同学们读的还真不错,那这样的词语你会说吗?出示:ABB AABB ABAB 第一种…….指名说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第二关通过,看看这一关的奖励是什么?

四、第三关:句子我来说。

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谁能再说一个这样的句子?

第二句在小组里面说一说,会了的举手。

好,第三关通过,让我们打开礼品盒看一看,哦,是一个小故事。谁来给同学们读一读?

五、故事听完了,下面我们进入第四关:课文回顾。

第一个问题,谁能解答?《识字五》谁能背诵?好,我们一起背一背。你还知道哪些谚语呢?指名说。

你最喜欢本单元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恭喜同学们闯过第四关,让我们看看礼品盒里有什么?哦,是一句话,一起读一读。

六、闯关成功,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10

第1课时:线段的初步认识 总课时数 33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长短的。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数出简单多边形中线段的条数,学会用直尺画线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谈话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自己准备的一根棉线,随意地把它放在桌上。(边演示边提出要求)像这样用手捏住这根线的两端,把它拉紧。提问:与放在桌上时相比,这根线拉紧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出: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后,它就直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成线段。2.揭示课题。

3.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紧,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用手捏住它的两端,并拉紧。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4.揭示线段的图形。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谈话: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指线段的图形)来表示,仔细观察线段,在小组里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启发:知道图上的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什么吗?(线段的两端)

指出:这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线段的两端,我们把它叫作线段的端点。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还有什么基本特征?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感知线段的特征

1.结合演示,指出:直尺、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桌互相在直尺和课本面上指一指,说一说。

提问: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2.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对折,再打开。

启发:现在同学们的纸上都有了一条折痕。仔细观察,这条折痕也能看成一条线段吗?为什么?

提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 再问:可以把它看成一条线段吗?

追问:你还能折出比它短一些的折痕吗?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并指出:线段是有长短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3.做“想想做做”第1、2题。第1题先让学生各自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的理由。第2题先示范数出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再让学生分别数出其他的几个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三、学习画线段

1.启发: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画? 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提出要求:每人用直尺试着画一条线段。学生各自操作,指名板演。

评点学生所画出的线段,强调:(1)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移动,然后沿直尺的边从左向右画;(2)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3)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2.做“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学生画好后,提问:连接这两点还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想一想,连接两点,只能画几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后,先适当解释“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意思,再让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画一画。

提问:画出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题目后,谈话:这里有4个点,如果要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先自己在书上画一画,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共画出了几条线段,是否在每两点之间都画了一条线段。

(2)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画线段的过程,想一想,如果给出的点数再多一些,画出的线段的条数会怎么样?(如果点的个数越多,画出的线段的条数就越多)

四、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

设计 认识线段 直的 有2个端点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2课时:认识厘米 总课时数 34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2.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教 学 过

一、复习。

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新授。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观察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2)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3)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3.教学量一量。(1)观察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4.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锝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5.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小结: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再在这个刻度长的地方点出另一个端点,并标上数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相互交流后再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4.5.6、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3课时:认识米 总课时数 35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以米为长度单位测量比较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 学 过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1.认识长度单位“米”。(1)观察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观察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2.教学试一试。

(1)观察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观察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1)同桌相互交流。再指明学生回答第一题。(2)点两生合作量一量教室的门有多高。2.完成“想想做做”3.4题。(1)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同桌相互帮助,用米尺验证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3.完成“想想做做”5.6题。(1)学生独立尝试,交流讨论。(2)指明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4课时:练习十 总课时数 36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练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老师的食指(伸出来给学生看)宽是1厘米;我们的课桌长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自主探究

1.师:看下面的物体,用米作单位合适,还是用厘米作单位合适?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教材第66页第1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自己的身高就比1米要多一些,床的长度比我的身高要多,所以床长2米。

生2:我的一柞大约是1 0厘米,粉笔盒的高大约是一拃,所以粉笔盒高是8厘米。

生3:黄瓜的长大约有两柞,所以是20厘米比较合适。

旗杆的高度比大树还要高,大树的高度一般用米作单位,所以旗杆高是15米。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图中的 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非常棒!

讲解: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能选出合适的。2.完成教材第66页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了解学生的正确情况和错误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6页第3题。提问:你认为哪条线段长? 量一量,结果怎样?

通过刚才的猜测,你想说点什么?

教育学生,不能光凭主观判断,要通过实践检验。2.完成教材第67页第7题。

师:出示表格,先估计,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填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纠正。

交流,出示个别估计误差比较大的结果,全体比划体验。3.完成教材第66页第5题。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题目的信息,算出红红和明明的身高。

指出:明明的身高,只要比92大又比98小的数都有可能。因此他的身高可能是93,94,95,96,97厘米。4.完成教材第66页第6题。

先分别出示如题图所示的三种物体(一个正方体、两个长方体),说说它们的名称。

让学生说一说三个物体的高度(厚度)各是几厘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5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总课时数 37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

教学目标 l.认识身体上的“尺”,会测量身体尺的长度,能够感受l米与“身体尺”之间的关系。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身体上的”尺”,通过身体上的“尺”实际测量,知道身体上的"尺”的优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身体上的“尺”,会测量身体尺长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谈话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 学 过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的身体上有“尺”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来认识“身体上的尺”。(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自主探究

1.认识“身体尺”。

师:你的一柞、一步大约各是多少厘米?。一庹大约比1 米多多少厘米?一脚(穿l二鞋后)大约长多少厘米? 先量一量,再填写教材第68页表格。

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互相测量,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一柞、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师: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柞?大约有儿步?大约有几脚长吗?先量出l米的长度,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1米大约有7柞;1米大约有2步;1米大约有5脚长。’ 2.用“身体尺”量。

师:如果测量课桌的长,你准备用哪种“身体尺”?实际量一量。生:我是用拃量的,课桌长大约有7拃。

师:如果要量黑板的长,你选用哪种“身体尺”?是多少? 生:我用的是庹来测量的,结果足黑板长3庹多一些。师:测量教室的长用哪种“身体尺”呢?

生1: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脚,大约是50脚。生2:测量教室的长也可以用步,人约是20步。

师: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和同学交流吧!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课桌比较短,可以用拃来量;黑板比较长,高度也合适,可以用庹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

一拃:l米大约有7柞

一步:l米大约有2步

一脚:l米大约有5脚

上一篇:试用期自我总结简短下一篇:中国哲学史教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