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洋务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4-09-06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洋务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精选10篇)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洋务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1

【学习目标】:①列出洋务运动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②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重点】:①洋务派的出现:原因、目的、与顽固派的区别、代表人物。②近代工业的创办。

【学习难点】:①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②对洋务运动的的评价。【自主梳理】:

一、洋务派的出现

1.时间:______世纪_____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

2.主张:他们主张引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护____________________。3.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________为代表,在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们冲破顽固派的阻挠,掀起了_____________。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_____世纪_____年代,洋务派以“_________”为目标,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①经费由_______拨给,产品分配给_______。②采用_______生产,实行__________。

2.创办近代民用企业:____世纪____年代开始,洋务派又以“______”为目的,创办了一批近代__________。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①由_________控制,但吸收________资本。②产品投放__________。

3.加强军队建设:⑴用新式________、_______装备军队,改造_______。⑵建立新式_______。4.学习西方文化:⑴翻译_____书籍,介绍_____文化。⑵创办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才的新式________。⑶派人________________。

三、洋务运动的作用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洋务派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我夯基,我达标】

1.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一次探索。洋务派发起这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清朝统治

B发展资本主义

C富国强兵

D发展军事工业 2.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为了应付强敌,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采取出卖国家的方式求得和平

B开展洋务运动实现富国强兵 C通过改革政治制度以图自强

D通过外交努力来“以夷制夷”

3.如果你是清末的一位读书人,希望能从事外交工作来救国,你应进入何处培养你的外语能力()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京师同文馆

4.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原因在于()A以“自强”“求富”为目的B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

C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

D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 5.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使中国富强起来了 【我综合,我发展】

6.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模最大、设备最全的船舶修造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民用企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至恭亲王奕等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太平军),可以勤远略(外国势力)。

————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

材料二

勘得滦州所属距开平西南十八里之唐山,山南旧煤穴甚多……从此中国兵船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远购于外洋,一旦有时,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富强之基,此为嚆矢(开端)。————李鸿章《直境开办矿物所》 材料三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进口洋布减少了十万多匹。

————《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83年)

请回答:

⑴奕、曾国藩和李鸿章属于什么派别?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还有谁?

⑵从材料一看,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⑶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洋务派主要从事哪些活动?

⑷从材料三看,洋务运动有什么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洋务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2

教师寄语:一心为了他人的事业才是神圣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学习重难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牙龈()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

贪婪:

堕落:

冉冉:

雏形:

丰硕: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回味无穷:

二、理解探究

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

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3.《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用心

爱心

专心 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③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l)下面是选文②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 D.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祥的感受?

(3)选文①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的哪一次具体经历照应了“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一句子?

(5)选文③段中描述“第一次”经历和感受时,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母爱,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郊千古传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子吟》)

用心

爱心

专心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春天,在刚从冬眠中醒来的大树下,一棵小草探出了鹅黄的头,他们从此成了邻居。

他们的日子很舒心,很(qiè)意。白天,他们听鸟儿,看花儿 ;晚上,他们与星星,同露珠。

后来,不幸降临了。这一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干旱,野草、鲜花、树木都大片大片的死去。大树和小草也在痛苦中挣扎。

“大树,我……不行了。”小草呻吟。

“不,我们要活下去。”

大树用半焦的身躯挡住了太阳毒辣辣的火舌,咬紧牙,忍受着她疯狂的shì()咬。太阳落山了,大树顾不得抚抚自己淌血的伤口,舒展开它斑痕累累的四肢,把一丝微薄的湿气聚成滴滴露珠,小心地注入小草的躯体,把她拉出了死亡的边缘。

夏雨终于返回了他们的家园,危难过去了,小草无限感激地仰望着大树说:“您为什么要牺牲自己来帮助我呢?我这么渺小卑微,对您能有什么回报呢?” 大树笑笑:“我也曾是一棵小草,我危难的时候,同样受到过别人慷慨的赠予,若说回报,我怎么回报蓝天、大地、雨露、春风他们呢?” 小草想了很多很多。

秋天,她走完了生命的旅程,化为一(cuō)泥土,溶进了大地的血脉。春风又起,大树周围,又泛起点点新绿。

1、文的体裁是…………………………………………………()(3分)A小说 B寓言 C民间故事 D童话

2、文中有三处拼音,结合上下文写出汉字:、、。(6分)

3、选出填入文中第二节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3分)A欢歌 争春 谈话 交往 B欢笑 争春 交往 谈心

C欢笑 争艳 交流 谈心 D欢歌 争艳 谈心 交流

4、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中的大树和小草的形象。(6分)

A大树:。

B小草:。

5、文中写“小草想了很多很多,根据上下文,你认为小草会想起什么呢?请写出它可能想的内容。(5分)

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附: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略

二、理解探究

1.文章用拟人手法写了行道树的自述,表达无私奉献的信念。2.“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第一次的体验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3.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三、合作释疑

1、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

2.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3.“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于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4.“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读者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一颗新奇的童心,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以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相反,如果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小圈子,就会孤陋寡闻。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

四、课内精读(l)CBAD(2)不矛盾。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见得很美,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幅秋日风情画。(意思答对即可)(3)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思索或引起读者共鸣 承上启下或过渡(4)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得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5)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五、拓展延伸

1、D

2、惬 噬 撮

3、D

用心

爱心

专心

4、大树:勇敢坚强,富有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小草:勇于解剖自己,善于学习并完善自己。

5、我应该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像它那样勇敢坚强……

6、告诉人们人生应该就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样人生才会有价值,才更有意义

用心

爱心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洋务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3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太湖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的密切关系。它是学好第三课至关重要的第一节课,它右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的知识结构为:

农业以及其他行业发展

太湖流域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水

建筑与居民的生活

今日太湖流域的发展

2、课程标准

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分析“水”对太湖流域生产、生少的影响。

通过对太湖流域的形成、发展、人们生产和生少特点的分析,理解它们与“水”的密切关系。

能根据相关资料,了解太湖流域的现状或家乡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设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太小朋友流域的人民生活、生产及城镇的发展与水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以“水”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

4、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探究性教学的方式,即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求索—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延伸和发展—新问题的提出等。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选择的教学策略有:愉快教学策略,如利用歌曲创设情境,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愉快导课;置疑策略,紧扣教学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思、质疑;迁移和扩容策略,在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网络的同时,要促进外在教学向学生个体内化,从而成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扩容。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湖流域的有关图片,反映太湖流域发展近况和太湖流域水资源的现状的资料,中国著名水乡乌镇、周庄等有关音像材料或图片。

学生准备:组织学生课前开展对家乡水的考察、调查或水样的采集。

二、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展示图片观察思考----师生共同讲座分析----展示图片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住处交流加深了解

三、学与教的过程

播放:歌曲《太湖美》片段。

问:这首歌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

太湖美吗?美在哪里?

为什么说太湖的“水”美?

承转:今天,我们就一起到与水息息相关的太湖流域支走一走,看一看,进一步了解那里的城市、河流、居民、生活、生产等。

展示:《太湖流域图》。

问:大家数一数太湖流域一共有多少河流、湖泊?

总结:通过同学的发言,我们右以看出太湖流域具有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的特点。总之,水多。

问:大家看看图中有一条比较特殊而非常有名的河流,它是哪条河流?

你们知道京杭大运河专心起于何处?通往何处?是谁修建的?有什么意义?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洋务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4

——13中锁金分校李紫燕《信客》的教学设计 《信客》是八上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大家云集,有鲁迅、杨绛、朱自清,所写文章都聚焦平凡人。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饱含着对人性的观照,着实动人。

讲读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背影》都是用了两、三节课时,对于文章的谋篇布局、思想情感、语言特色的把握都务求落到实处、深处。到了《信客》若还是一个套路下来,就有“八股”之嫌。且不说学生会感到腻烦提不起兴致,也有违自读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信客》是余秋雨先生的一篇代表作,篇幅也较长,情节生动曲折。怎样在一节课内达标,其实问题的提出和设计是关键。

探索:我们是从课题入手,我上来问:标题“信客”,指的是什么人?学生们纷纷道:“送信的人”。我就接着问:“既然是送信的人,为啥不叫信差、送信员,叫信客,难不成从事这个行业的是外乡人?”学生们来了兴趣,在文章中搜索信息,很快便有人叫道:“不是外乡人,两代信客都是本地人”然后把相关文字读了一遍。我便追问“那客从何来呢?”学生们一时哑然。我便接道:“其实中国乡间过去不仅有信客,还有麦客、岩耳客好多客呢!麦客是那些到了麦收季节走家过户给人收麦子的人,岩耳客是每年春、夏、秋三季上山在峭壁上采集岩耳的人。”一时学生们觉得很有趣,大悟道:“客是指他们生活居无定处,四处漂泊。”

我说:“好!文章中哪些地方能印证你们的推断?”学生们便找,找到后读的很大声:“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流落在外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脚步声。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整整两天,老信客细声慢气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人在外面,乡下各家的门怎么找,城里各人的谋生处该怎么走。说到几个城市里的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

一个“客”字包含了一生的艰辛历程;那么“信”呢,在文中就仅指送信吗?学生们事前已预习过课文,纷纷接口道:“不是!”“还指诚信!”我问:“何以见得呢?”学生们又埋首课文,一会儿探起头来:“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就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抬不起头做人。”“老信客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他)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我随着学生们不断的熟悉课文时故意追问:“既然是这样吃力不讨好,还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吗?”学生们显然已被课文感染:“当然!”“文章这里有:“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

在此基础上,学生们总结出:“信客们从事这一职业,并不是仅为糊口,而更为是为闭塞落后的乡人传达信息,为乡村与城市接通血脉。”学生们被自己分析的内容感动了,一时无话;我在黑板上接着“送信”“诚

用心

爱心

专心 信”写下“信仰”,说:“身份不重要,人的生命中蕴含的爱、包容和信仰才是最宝贵的。——这应该是我们这个单元所传达的一致主题。”

发现:文中写了两代信客,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其实是看出了他们的共同之处,文章在情节上都详细刻画了他们的“离职”——这是很可玩味的,两个敬业、爱业的人最后都离开了“信客”这个岗位,这该怎样理解呢?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学生们开始在课文上进行更细致的探索,然后他们就有了发现。他们首先对老信客的“离职”有了解释:“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就损失了一生的名誉,他的离开既是被逼无奈,也是出于对这个职业的维护、热爱”“老信客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并非贪小便宜而是图方便,他因此被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冷漠、刻薄。”相比之下,年轻信客的“离职”原因则有点费解了,同学们发现他并非“被迫下岗”而是主动辞职,且是在名誉未受损害(虽经历了一个**)的情况下,学生们在这个问题上有点卡壳:因为书上似乎比较明显的理由只有一句(他在老人坟前的告白)“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于是我就这句话发问:“凶险指什么呢?”学生们发现:“凶险指发财的同乡为了一己私利对他泼污水,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不说任何坏话,他保护了一个家庭。但这也是有违信客诚信原则的,这会使他矛盾”“他的淳朴诚实与受城市污染(我建议他改为“熏染”)的狡猾自私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也使他悲愤。”

学生们的发现令我欣喜,也让他们感到自己收获知识的满足,我在此时还建议大家适当观照下文“他回乡来了一次,先到县城邮局塞钱说项,请他们在此乡小南货店里附设一个代办处,并提议由信客承担此事。”学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们在探索中寻到了乐趣,这一回发现也很快:“这说明时代变迁了,信客是个很有阅历的人。他一定已经发现了这一变化,知道乡亲们离开他也能保证信息畅通了。” 进一步,大家又在下文找到了印证:“信客对他非常恭敬,请他不必把过去了的事情记在心上。至于代办邮政,小南货店有人可干,自己身体不济,恕难从命。”

对于这个差点“卡壳”的问题,我适时的提醒了学生们,其实优秀的记叙文的情节结构是十分绵密的,当出现一个不太理解的情节时,一定要去看看上下文是怎样说的。结合相关的情节,揣摩人物的语言、行为就是可以理解了的。

成长:在文章分析结束后,我问了同学们最后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与刚刚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背影》有什么异同呢?学生的发言也很精彩,而且渗透了他们个性化的思考:相同之处不容赘述,相异之处则比如有同学说:“《阿长与《山海经》》、《背影》的结尾都为沉重,而《信客》的结尾却颇有喜感,但这种喜感破坏了前面文字带给人的沧桑沉重,算是个败笔。”“《阿长与《山海经》》、《背影》的文字都十分质朴,而本文却文采飞扬,很有学者气,但用来写信客这样的小人物,却有点以文伤意,有些抒情的文字可以省略”(这个观点也引来了“挺余派”的强烈反应,以至于到下课后还有些同学在滔滔不绝)“《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写的是身边人,用的是第一人称,细节精彩感人;”《信客》写得是家乡人,用的是第三人称,情节饱满但细节不足。“学生甚至还发现了原文的一个错处:“也算这些乡村劫数未尽(见原文,现版本为“运气还好”)

用心

爱心

专心 “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教后记:

研而后教 教无定法 学有所得

自读课上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我所理解的自主学习并非放任自流,让学生“放羊”似的学习。而是说教师的授课方式可以更灵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可以更开放。精读课让学生有获得新知的满足,而自读课则让学生有探索、发现的惊喜。怎样让学生有探索、发现的兴趣?我以为第一是老师的问题设计要精,能在无疑处生疑;第二是建立整体观,能把单元文章的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回溯、比较、整合中提高见解、开拓眼界。2 舍得之道

读的通 读的细、读的透、用心

爱心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洋务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2、品味作者质朴而典雅,精辟而畅达的语言特点,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辅导自学。

2、讨论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态感受他的品格和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介绍“信客”这一职业和作者,导入课文。

同学们,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他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秋雨散文》等。作品名串连:

《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推荐阅读:

读余秋雨著的《文化苦旅》,不会让人手舞足蹈起来,也并不会让人很兴奋。然而无论何时,无论在汽车上,屋子里还是桌前,床畔;无论是欣喜,慰然,还是沮丧,寂寞,打开余秋雨的散文,你都会渐渐融入他的文字里,随他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倾听他所讲述的中国历史文人,去感受文化带来的魅力。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众说纷纭:

余秋雨是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余秋雨的散文深具文化态度,虽然走出书斋,但是学者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加上实际感受和宏观思考,余秋雨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等的不同面貌。

(三)背景介绍

作者故乡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二、检查预习。

唏嘘 xīxū 嫉妒 jí 晦气 huì 噩耗 â 猝然 cù 诺诺 nuî 呵斥 hē 诘问jiã 文绉绉zhōu 焦灼 zhuï 伎俩 jì liǎng 吊唁 yàn 跋涉 bá shâ

颠沛 pâi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昏厥juã满脸戚容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nuî 颠沛——穷困,受挫折。猝然——突然,出乎意外。焦灼——非常着急。伎俩——不正当的手段。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号家属。克扣——私自扣减应该发给别人的财物。噩耗——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回忆《信客》这篇文章,如果你是一名信客,需要做哪些工作?

做一个信客,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他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他还要处理后事,安慰家属。整体把握: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

四、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分析信客形象。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另: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为充当代理人为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等和一次遭人诬陷的经历。这样写更突出了信客默默奉献的无私品质,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分析人物形象: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特殊的职业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1、信客任劳任怨。他理解在外谋生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属,理解他们的需要与感情。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无端的猜疑与羞辱。

2、信客诚信无私。他铭记老信客的嘱告:“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诚信以不贪为前提,他洁身自好,从不雁过拔毛,他洁白无瑕,也不怕别人怀疑。

3、信客待人宽容。他在发财的同乡那里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不说任何坏话,他保护了一个家庭。

4、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他年轻时屡屡碰壁,穷愁潦倒,长时间当信客,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他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他赢得了社会普遍的赞誉。社会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职业。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老信客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

5、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6、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小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

7、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信客通报噩耗,有的农妇竟把他当作死神冤鬼,大声呵斥。送交遗物,还被人怀疑贪占。那个发了财拈花惹草的同乡竟诬称信客为小偷,扭送巡捕房。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叫人撑持不了。

8、但是,社会总体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信客终于不再坚持下去了,人们想起他的好处,常送去关怀和温暖,就是那位发财的同乡后来也向他道歉,并请他接受代办本乡邮政的事务。人们推举信客当老师,信客工作出色,还当了小学校长。他死时,人们纷纷赶来吊唁。

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请以“我认为信客是一个 的人,因为他 ”句式来分析人物形象。

(二)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这样便交代了信客的职业,他做信客的缘由,也暗示了信客最后的命运。

先写一个老信客,以说明信客这一职业的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诚实守信,善良厚道,待人宽容 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很有才干

2、信客为什么要求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信客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表达出信客的忠诚,一辈子默默奉献,对名利无所求。

3、如何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这句话呢?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因为信客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

4、为什么说向死者家中送遗物更危险?

到死者家中通报消息,信客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这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向死者家里送遗物更危险,因为这是死者家属往往处于过度悲伤之际,心理失衡,或怀疑信客的诚信度,而迁怒于报丧者,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

5、你如何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的特殊品格和素质都是特殊的职业造就的。“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文化苦旅 信客》)

五、加深对信客的认识。

1、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会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

活过,爱过,写过。在这里,沉睡着一个伟大的灵魂。不容于尘世,也不要求理解;但我们爱他,并非为了那未尽的事业。尽管路途艰难,他仍坚持;倒下的瞬间,时光就在那一刹停滞。失去了他的高傲他就丧生„„

冯玉祥的墓志铭(冯玉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旧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 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参考:(概述他的生平事迹和品质,语言简练、通畅)

我们永远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温暖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支柱!您的功劳是为我们的奉献,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您的身影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您奉献出了青春,却换来了无限的美好。

一支蜡烛,奉献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负重。一人只为,仁义热心。光芒四射,蜡烛已尽。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倍尝,传递两地亲人的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思乡敬重,重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2、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信客是作者肯定的人物,看作者褒扬什么,就知道作者在提倡什么,再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揣摸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

六、品味文章的语言。

(一)请你画出了你心目中的佳句,用心揣摩(或先让学生画出文中的佳句,体会本文特点)例:

1、比喻: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2、排比: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兴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

3、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二)联系本单元的课文《背影》语言朴实无华,《台阶》的语言十分口语化,相比而言,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质朴而典雅,精辟而畅达

原因: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语言习惯不同。

七、布置作业:

1、课文第四部分写信客做了教师,他“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请据此加以相像,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断,具体描述信客在课堂上授课的情形。

2、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收集“成信”格言。

板书设计:

信客

信客的一生:任劳任怨

诚信无私 待人宽容 恪尽职守 有才干

语言特点:质朴而典雅,精辟而畅达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洋务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6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课时

[展示投影资料] 资料一:据有关资料报道,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

资料二:矿物的储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根据已探明的一些矿物的储藏量,并根据目前这些金属的消耗速度,有人估计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如下图所示(不包括今后新控要明的矿物储量、一些国家的金属储备量和金属的回收利用等)。

[议一议]1.金属腐蚀可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2.金属资源短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1题可能的回答有:

(1)金属大量腐蚀使冶炼金属的成本提高。

比如说既消耗能源,又浪费矿物,还可能产生大量的废气危害人类健康。(2)使金属制品的寿命缩短。(3)作为量器,将影响到其精确度。

(4)若高科技领域所用金属制品锈蚀,如在火箭上,将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

(5)金属制品锈蚀,会影响其美观程度。„„

2题可能的回答有:

(1)金属资源短缺时,将会使好多金属冶炼厂因缺乏原料而倒闭,工人下岗。(2)人们设计好的金属制品将会因原料短缺而无法付诸实践,即心想事不成。

(3)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多是金属制品。若金属资源短缺,它们的数量将急剧减少,从而影响人们的交流和旅行等。

(4)要是没有那么多的金属起导电作用,我们势必会经常生活在黑暗中。

(5)金属资源短缺虽会影响人类对金属制品的使用,但它却可以促使人们去寻找更好的替代品。

[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对他们的奇思妙想进行评价] [总结]由大家刚才的讨论可知,金属腐蚀和金属资源短缺对人类是严峻的挑战。[引入]因此,保护金属资源也就成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板书]

四、金属资源保护

[过渡]防止金属腐蚀是我们保护金属资源的有力措施。[板书]1.金屑的腐蚀和防护

[讲解]金屑腐蚀是需要条件的,如要有能够发生反应的物质,反应物要能相互接触、生成物不会对反应起阻碍作用等等。只要我们知道了金属腐蚀的条件,就能知道如何防止金属制品腐蚀。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以生活中最常见的铁制品为例来探究铁制品的锈蚀条件及防锈措施。[板书](1)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 [投影] 现有洁净无锈的铁钉、试管、稀硫酸(或醋酸)、食盐水、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植物油、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试设计实验比较铁钉在不同环境中的锈蚀速度。注:此实验在约一周前已给学生布置。[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 学生设计的方案大约有以下几种:

实验结果:铁钉锈蚀的快慢顺序为1>2>3>4>5>6>7。

[根据以上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导致铁钉锈蚀的因素,并板书] 在水、氧气同时存在的环境中铁能锈蚀。酸和氯化钠能使铁在氧气、水存在的环境中加速锈蚀。

[讲解]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xH2O。

[设问]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铝能起到保护里层铝的作用。铁锈是否也能保护里层的铁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不能。

[讲解]铁锈是一种疏松多孔的物质。具有吸水性,它能让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穿过它的空隙,不断向里层渗透,继续跟铁反应,直至铁被完全锈蚀。故铁锈反而能加速里层铁的生锈。[问]为什么方案5中的铁钉比方案4中的铁钉锈得慢呢? [答]因为煮沸过的蒸溜水中氧气极少。

[过渡]了解了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铁制品的生锈呢? [板书](2)铁制品的防护措施 [学生讨论] [教师启发]铁制品的锈蚀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如果破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使它们不再具备锈蚀的基础。就能防止铁制品锈蚀。[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如:1.铁制品放置时要远离酸性环境,尽量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

2.在铁制品外面穿一层保护衣,如可涂上隔绝空气的油脂、涂油漆、镀上一层耐腐蚀的其他金属、高温灼烧金属,进行“烤蓝”处理等等。

3.一发现铁制品有锈蚀,就马上处理,以防止其继续蔓延。„„

[教师总结并板书]①把铁制品放在非酸性的干燥环境中。②为其穿一层耐腐蚀的外衣。[讨论]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了什么防锈措施? [学生讨论并回答]刷漆、涂油脂、镀其他金属等。

[过渡]上面我们讨论了铁制品的腐蚀和防护。对于金属资源,除了采取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外,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使金属资源得到保护呢? [板书]2.金属资源保护

[启发]废品收购站为什么要收购废铁、废铜和易拉罐等金属? [生]回收它们是为了对它们进行再利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洋务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7

【教学目标】

1、找寻海陆变迁的证据,知道“大陆漂移说”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意义所在。

2、能运用两大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火山、地震等。

3、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2、“大陆漂移假说”;了解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沧海桑田] ①成语“沧海桑田”的解释(来源、内容、揭示道理)

②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东部海域海底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荷兰的围海大坝 [地图启示] 观察世界地图,得出启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课堂活动] 完成课本P35页活动1、2 [板块运动] ① 六大板块

② 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③ 火山地震带——板块与板块间的交界处 [课堂活动] 完成课本P39页活动2 [课堂练习]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

A、大地构造学说 B、大陆漂移学说 C、板块构造学说 D、板块排异学说

用心

爱心

专心 1

2、六大板块中不包括()

A、亚欧板块 B、南极洲板块 C、美洲板块 D、大洋洲板块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中比较活跃的地带是()A、板块内部 B、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C、大陆内部 D、陆地和海洋交界处 [课堂小结]

一、海陆如何变迁?

二、海陆为什么会变迁?

1、大陆漂移说内容是什么?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课后练习] 课标P25:2、3、6~10 [教学后记] 运用了多媒体较好地解决了内容多且比较粗像的困难,学生学习还是比较轻松。

用心

爱心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洋务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8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二月抗争、国民经济出现转机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局面的出现、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概括表达

研究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由表及里、去芜存精,提取有效信息,正确剖析历史事实,客观归纳“文革”原因和危害

联系综合“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

爱党情感

面对“文革”造成的**,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在政治上进行抗争,并使得国民经济出现转机,说明中共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唯物史观

“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和灾难,它使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教学重点 “文革”的发动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 “文革”发生的原因及其灾难性的后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三大改造”以来,出现过哪些缺点和失误?(A.三大改造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左”倾错误的后遗症。B.1958年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有所发展。接着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和灾难

“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

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蔑为“走资派”,遭到批斗和迫害,造成一批冤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

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有。主要是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抵制和抗争,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陈毅等。)

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          林彪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2          他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林彪不满足于“副统帅”的权力,妄图进一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的阴谋被毛泽东看穿,再也混不下去了。)

3          其结局怎样?(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企图乘坐飞机叛逃苏联,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4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下滑的局面是怎样扭转的?(周恩来、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他们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使得形势有所好转。)

5  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四人帮”加紧夺权活动,全国陷入混乱。)

6、“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其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所以遭到“四人帮”的镇压。其意义在于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

7、“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代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教师小结:中国共产党成立83年来,犯过多次路线错误,每一次都能用自己的力量加以纠正,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党。要是没有“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国的经济建设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更大成就。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          完成课本“练一练”:应选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2          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填充图册。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洋务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9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即:传统语文教学目标)

①了解“说”这一文学文体;

②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

③解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

④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正反对称在文章中的作用;

⑤感悟作者的人生审美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⑥熟读文章,达到记忆和背诵的目的。

2、拓展目标:(视基础目标完成情况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适度进行,可部分或全部省略!)

①了解作者思想,价值观和处事态度;

②了解作者对宋明理学形成的贡献;

③了解宋明理学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

④了解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儒释道三家文化与合流

⑤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脉络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对作者思想的把握,理解作者对君子的定义和期望等。

二、教学难点:借助文章了解宋代理学以及儒释道三家分和发展的大致脉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字句篇章)、讨论法(文章大意等)、电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答法(引发学生对作者思想内涵的初步理解)、讲授法(结合当时文化环境,深度理解作者思想;并结合文章,使同学们对

宋代文化环境及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大体脉络有初步了解和印象)等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幻灯片展示结合讲授)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

用心

爱心

专心

1、查阅资料:了解“说”这一文体;作者简介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等

2、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解读文章;提升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详见教学目标--基础目标)

二、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感悟作者的人生审美追求,理解作者眼中的莲花的形象和对人们处事观的期望——君子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张美丽的莲花的图片(引起学生审美和学习兴趣),并提问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于莲花的喜爱和兴趣,如:同学们喜不喜欢荷花啊;同学们觉得荷花受人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她有什么特点等(如果反应热烈,可以形成课堂的整体讨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莲花的优美文章,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评价莲花,又是如何用莲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下面我们:

2、介绍作者:

教师提问,要求学生来对作者进行介绍和评价,以检查学生大体的预习情况,如果学生预习充分,教师可以只做补充和纠正。

作者资料:

周敦颐(1017—1073)

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幻灯片录入时,同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切不可以全部展示给学生,若学生预习充分,此段幻灯片也可略过。

应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突出重点,如: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等

3、引入文章的学习:

①朗读课文并点题,提醒学生注意本文所使用的文体特征:

•教师:下面,我们就亲自读一下这篇课文,来实际感受一下文章的优美和莲花的可爱;

同时,我们应注意本篇文章所使用的文体,“说”是我国古代非常常用的一种文体,在我们已经学习和将要学习的古文之中就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文章,如《师说》,《马说》等等,希望同学在朗读以及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能结合以往学习的文章和预习所得到的资料,了解这一文体,我们将在结束课文讲解之后共同探讨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开始朗诵:

(引导学生主动起立朗诵课文(同时检查学生对文章的预习情况),若学生羞涩,可集体朗诵;若课堂气氛冷清且教师个人普通话和朗诵水平较高,也可由教师亲自朗诵示范。)

②正字正音(以保证学生朗读通顺为主,若学生表现良好,具体字义可待课文讲解时处理)

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生字(展示到多媒体上,方便学生朗读过程的进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蕃(fán):多; 淤(yū)泥;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亵(xiâ)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yi):指隐居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宜(yí)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③整体感知:作者通过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将莲花分别与牡丹,菊花相对比,批判一味求利和消极避世的处事态度的同时,赞美莲花君子般的高尚情操。

•教师: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了这篇文章,应该已经对该篇文章有了大体的印象吧?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篇文章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讨论法:小组讨论结合个人发言,以学生自由思考为主,教师暂不作干涉)

4、文章具体内容的讲解: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在这里,老师也先不做判断,然我们一起深入的理解本篇课文,在深入解读课文之后,相信我们就能跟好的总结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以句为单位进行讲解,处理生字,生词--理解句子意思,最后再形成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语句,语句中个别生词以及译文的展示)

让我们来具体的看一下文本: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我们在朗诵的时候就已经提到,在这里有“多”的意思。

所以第一句就是说:水中、陆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人们喜爱的有很多种类。

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我们同学应该已经非常熟悉了(展示陶渊明的简短介绍,主要突出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特点),他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文学史上最著名,甚至最纯粹的隐士,常在自己的诗作里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如其在《饮酒》诗作中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学们可以在脑中想像一下,隐士和菊花的特点,是不是非常的相像呢?(留几秒思考时间即可)

我们继续来看: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李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唐代,我们都是到唐太宗是谁啊?(学生易于答出:李世民。)所以,唐王朝是李家人打下来的天下,后人也就称唐朝为李唐了。世人,指社会上的一般人。“甚”在这里作非常讲。唐人爱牡丹,古书里就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

用心

爱心

专心

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予”在这里就是我的意思,是古时候人们称呼自己时候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独”,单单是,只有,也可以理解为,唯独是我如此这般。“淤泥”很好理解,就是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意为沾染(到污秽)。

本句是说:莲花虽然是从河道或者池塘的污泥中生长出来的,但它本身却没有被这些污泥所沾染,身上没有留下“淤泥”的痕迹,而是将它自己的美丽展现到了世人的面前。莲花的这种生长于“污秽”却不同“污秽”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博得了作者的喜爱。

濯清涟而不妖,“濯”和“清涟”我们在朗诵时候同样留意过了,“濯”就是清洗的意思,“清涟”指的是泛着微波的清水。“妖”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妖美”,这是一种病态的美丽,也许好看,但不端庄。

这一句就是说,莲花虽在清水里洗涤自己,追求并展现着个人的美丽,但并不留给别人任何不端庄的感觉,我们继续读下去,就能对这句话又更好的理解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一句是对莲花的外表的描画,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莲花在作者的心目中时留下了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与大家心目中莲花是否一样?这一形象又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呢?

我们来看句子:“通”即贯通,莲花的茎是中空的而且挺直的,所以作者写到“中通外直”。“蔓”我们提到过是“枝蔓”的意思,“不”在这里充当了动词,描绘莲花不横生枝蔓的样子。“益”做更,更加讲,这半句是描写莲花的芬芳,香气飘得越远,越令人觉得清芬。第四个小句是对整体外貌的总结: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亭亭”是直立的意思,“植”也是立,直立的意思。

这一句话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作者眼中的莲花,同学们有没有总结出她的样子呢?(此处可由学生发言,时间少的情况下,教师可直接讲解)笔直挺拔,没有枝蔓的修饰,非常的整洁,散发着清香,如同一个美丽的少女,干净整洁,却有着非常吸引人的气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句是作者对莲花的形象的一个总结,也是莲花美好品质的集中体现。句意很好理解,“亵”是亲近而不庄重的意思,“亵玩”我们可以理解为玩弄,把玩。这句就是说,莲花的美丽只能远远的观望,却不允许你过分亲昵的玩弄。

这一句是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的照应和具体化,莲花具有着独立的意识,虽然身处世俗,却能不被世俗中的污秽所沾染,反而将自己的清香散发出去,去影响别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我们再来看第二段,这一段主要是将莲花同牡丹,菊花做比较,通过正衬和反衬的手法进一步深化莲花高洁品质的珍贵。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就是我,前面已经提到了。“谓”在这里是评价,认为的意思。“隐逸者”是指那些不愿意跟世俗同流合污,隐居避世的人。这句是说: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人;而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

这一句,作者将三种花分别和我们社会中的三种人做了对应,照应了前文,也为下句的议论做了铺垫。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噫”是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菊之爱”中的“之”是一种特殊的用法,放在主谓语之间,使原句的独立性消失,成为新句子的一个部分。“陶”代指陶渊明。“鲜”表示少。“宜”做应当讲。“众”就是多。这句话就是说:哎呀,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能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与我相同的能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是非常多的了吧!

剖析完了全文,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问题:作者对于我们的处事态度,有着怎样的期待呢?(课文讲解前以做过讨论,加上同学们长时间的思考,这里应由教师引导学生起立论说自己的观点,不必再使用讨论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文章是借对莲花高洁品质的描绘,勾画出作者心目中的新“君子”的形象,既不与世俗同流,也不消极避世,努力应找一个更好的社会,这一点也是我们同学所应学习和模仿的。

5、讲解文体

•教师:我们的课文讲完了,同学们对文章整体也有了一个把握了吧?现在让我们在回头处理一下,我们之前留下的问题:这篇课文所使用的“说”这一文体,有什么特点?

(同样引导学生发言,检查学生的预习质量,教师仅作必要补充即可)

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6、总结全课,布置课后作业

①思考题:

作者对于“君子”的刻画和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否一致?这种形象和宋代之前人们所说的君子有什么异同,作者做了怎样的升华?你如何评价这一君子形象?(可以要求形成文本);

用心

爱心

专心

②找出文中的多音,多义字,并进行辨析;

③继续熟读课文,争取能流利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深度剖析文章;借助文章了解儒释道的分合关系(详见教学目标--拓展目标)

二、教学过程:

1、回顾第一节课内容:回顾作者对于莲花,牡丹和菊花的特点及三者所代表的处事态度的描绘。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简单了解了宋代思想家周敦颐对于三种常见花卉的态度和评价,那位同学能来总结一下呢?(学生回顾总结,教师做必要补充)

•教师:《爱莲说》中的三种植物,作者分别对其进行褒贬,其目的是影射社会中三类处事方式,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她们各自代表了怎样的处事观,我们又应该如何评价?

(引导学生答出:牡丹——积极入世,谋求地位和富贵,是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处事方法;菊花——消极避世,远离世俗,虽然保持了个人的操守,但生活态度消极,对社会没有应有的贡献;莲花——通过个人的操守,在世俗中保持着美好的品质,既不同流合污,又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教师:这三种植物中,莲花受到作者的赞美,这实际上就是作者在向我们描绘他心目中的理想处事状态——君子的行为规范。

2、检查作业:

•教师:我们上节课曾经留了一些思考题:作者对于“君子”的刻画和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否一致?这种形象和宋代之前人们所说的君子有什么异同,作者做了怎样的升华?你如何评价这一君子形象?

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作业谈谈个人的观点。(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参考意见: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具有双重特点,对应的君子同样也是要两方面来看的,对于个体本身,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有很好的修养和内涵,不应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对于社会,君子则应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形成榜样和楷模,也就是说,君子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要“中通外直”,“香远益清”!

这两点与传统文化对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暗暗相合,但又有不同。一方面,周敦颐先生不再强调修身和治国的层次性,更强调两者的兼顾和同步性:既要“中通”,也要“外直”,个人修养的提高,自然成就了榜样和范例,从而“香远益清”;另一方面,本文则对传统“君子”的盲目“入世”提出批判,认为首要的是保持个人的清高脱俗和圣洁大度,而不是最求功名和利益,这一点是从佛教思想中继承过来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3、深入剖析文章,了解作者的文化观:

①对儒释道三家的讲解,揭示作者的思想。

•教师:这篇文章所描绘的三种植物表现了三类不同人群的处事方法,同时也是三种文化思想所带来的三种处事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三股源头的具体体现方式。

同学们想必都应该熟知,中国的文化史上常提的三教——儒释道,也就是儒家,佛教和道教,它们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三个源头,而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也正是这三家的处事态度。

根据老师的提示,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他们的对应关系呢?(留1分钟左右思考时间)

•教师:牡丹追求富贵,是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而传统的入学强调积极入世,同样有着大量的的学生追寻。我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这一思想甚至时至今日,仍有广泛的影响,大部分人读书学习,为的不是提高自己,而是追名逐利,作者虽未明确的给予批判,却通过牡丹与莲花的对比,给予了否定。

菊花不与世俗同流,颇有隐士风范,正是道家出世隐居的思想的反应。道家强调“逍遥”,主张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和解脱,很少与世俗来往。这样做固然能避免被世俗所沾染,但是过于强调精神,是对个体物质需求的忽视,而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无疑起到了极为消极的作用。这也难怪是“陶后鲜有闻”了。作者同样是不批评,更不赞同,持有否定态度。

三种花里,作者最喜爱莲花,她与佛教思想十分类似,事实上,莲花在佛教中,是十分常用的代表意向,比如:佛陀布道之座位称莲花座,相应之坐势称莲花坐势,莲花及莲花雕刻,佛寺中触目皆是。东晋高僧慧远创立之佛教宗派名白莲社,唐宋以降影响最大的净土宗名莲宗,专以莲花为喻阐释佛经教义的佛学经典名《妙法莲花经》等等。但作者笔下的莲花却并不仅仅代表着佛教的禅悟,净身,更多的是将佛教融合入儒教,形成一种“新君子”的形象,这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和美学开始形成的标志之一。

②儒释道合流与理学的形成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资料:作为儒、佛、道合流之产物的理学,是在会通三家得道方法基础上加以融合而形成的。

儒、释、道三家之学说,以其基本内容而言,无不是包括了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揭示宇宙人生的根本之道,另一方面在于阐明把握宇宙人生根本之道的方法。

所谓宇宙人生的根本之道,具体言之,在孔子(儒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天命”(得道即在于“知天命”);在老子(道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常道”(得道即在于“知常”);释迦牟尼

用心

爱心

专心

(佛家创始人)那里,就是所谓“四谛”(得道即在于“悟四谛”)。孔、老、释三氏之学,其道固不相同,其得道之旨亦各异其趣:孔氏以为得道成圣则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氏以为得道成圣则能“常无为而无不为”;释氏以为得道成佛则能解脱生死,永享极乐。

然而其三家之得道方法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它们都是以限制人欲作为其得道的首要和关键的一步的。这种内容上的共同点,我以为即是儒、释、道三家之联结点。宋明理学恰是在这个联结点上做功夫的:

儒、释、道固然都主张限制人欲,然其各自所立之限度却并不相同:孔子是以“礼”为限度;老子乃以“自然”为限度;释迦则以“戒律”为限度。在他们看来,凡超出了这些限度的人欲,都是不合理的,故而是不当有也不能有的。但由于这些限度存在着范围和程度上的区别,故在孔子看来是合理的欲望,在老子或释迦看来就未必是合理的;反之亦然。不过,它们的区别毕竟是属于范围和程度上的差异,其限制人欲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也就是说,“礼”、“自然”、“戒律”之间并不存在根本对立的关系,正是这一点,奠定了日后儒、释、道合流的基础。

儒、释、道合流的过程,其实就是“礼”、“自然”、“戒律”之区别逐渐缩小、界限逐渐模糊的过程。宋明理学对儒、释、道的会通,其实质是在其三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中其“礼”、“自然”、“戒律”日益相互渗透而其区别日益缩小、其界限日益模糊的基础上,“体贴出来”(程颢语)一个“礼”、“自然”、“戒律”三者的精神因素兼而有之的“天理”,由此实现了儒、释、道原本按其道的不同要求为限制人欲所立的不同限度的统一,以这种消除了其限度之差异的“天理”来防范人心,限制和规范其情欲,将一切不合或逾越“天理”的情欲统统斥之为“人欲”,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③简单介绍作者的儒学和佛学思想以及其理学的地位

(应让学生了解基本文学常识:周敦颐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之一)

可通过回顾第一节课的作者简介进行

•教师:学习了这篇课文,让我们回顾一下周敦颐先生的一生,看看我们是否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4、回顾全文,复习巩固

①课堂小结:

•教师:至此,我们就完成了本篇课文的学习,通过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们行为处事的期望。对于当时的人们有教育意义,对于现在的我们,同样也有借鉴的必要,按照莲花一般的君子一样行事,是老师对在座的所有同学的一个期望,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熟悉课文,不但

用心

爱心

专心

能把这篇课文背诵,更要深入理解和记忆。

②字词拓展:

•教师:最后,我们将本节课的多音多义字总结一下

(由于提前步布置过预习作业,应由同学先回答,教师最后再将自己的总结播放在多媒体上)

展示内容示例:

(fán):①形容(草木等)茂盛;②繁殖

(fān):同“番”,如:蕃茄

(mán):蔓菁(jing)菜名。即“芜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块根肉质

蔓(màn):①【名】藤蔓,草本蔓生植物的枝茎;②【动】蔓延;滋长;③【形】杂乱

(wàn):〖口〗∶蔓生植物的细长不能直立的枝茎

(xiān):新鲜的;滋味美好;有光彩的;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如:海鲜

鲜(~卑)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姓氏

(xiǎn):少

5、作业

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背诵全文;

②结合文章和作者,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理顺北宋时期的文化发展。

6、教师小结

①语文教学肩负着发扬精神,传承文化,普及语文能力多方面重担,传统语文教学仅关注文字能力的提高显然是不可取的;

②教师方面,内容的统一和束缚将会限制教师的热情;

③而扼杀学生思考的机会,则会割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课堂内容的多少取决于课堂和学生,而准备多少就取决于老师了,必讲内容若唯一,教师就需要准备十,本篇为例,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弱,第二课时适度开展,甚至可以全部省略。

用心

爱心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洋务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10

第二框 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每个角色都需要认真地培养与训练。

2、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明确自己曾经、现在、将来可能扮演的各个角色。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选择角色的重要性,以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必要性。

3、使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并对未来作出构想,对自己的发展有自主的认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教材分析

本课时围绕现阶段中学生在角色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从学生角色做起,演好自己的角色,并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正确选择角色。§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如何恰当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难点:如何选择自己的角色,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教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一组图片 【提问】猜猜他是谁?

【叙述】周星驰是大家都喜欢的演员,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出演过新精武门,西游记等。

【提问】评价周星驰是一位出色演员的标准是什么?

──演技高超,演什么像什么。

(新课教学)

【板书】

三、演好自己的角色

【活动】

1、【提问】周星驰海选好演员的条件是什么?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观众心目中优秀的演员?

用心

爱心

专心

【叙述】好演员不是天生的,是要经过学习和训练的,影视圈中的合格演员是这样,生活中合格的社会角色也需要学习和训练。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要上学,从学生角色做起,为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打基础。

【活动】

2、列出你目前和将来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至少8个),试着说说每一个角色主要应该做好什么事情.我们应该怎样扮演好这些社会角色?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你目前和将来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儿女、学生、乘客、游客„„应该做到儿女:尊重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生:认真读书,遵守学校纪律„„游客:不乱扔垃圾,不乱刻乱划,不损坏花草树木„„等

【小组合作】

3、请三位学生读教材第16页中学生的对话,然后学生议论回答以下问题:

(1)父母的期望与你的愿望是否一致? 如果不一致时,你认为应该怎样办?(2)当你有很多想要扮演的角色,而又分身术乏时,会怎么办?

(3)你的愿望或自我期望与实际情况有多大距离?你认为应该怎样缩短差距,实现愿望?

【归纳】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分析归纳根据自身实际(爱好、基础、条件),树立可行的目标,并与家长沟通,寻求理解,获得父母支持、帮助。最后应落在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扮演好学生角色。

【展示】

3、播放徐霞客视频及资料。【提问】(1)你理想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2)看了资料和书上徐霞客的故事后,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各述己见,老师引导从是什么和怎么做两个角度来回答启示类的问题。

【展示】

4、资料:杭州市中学举行成人仪式

【叙述】作为大千社会的成员,我们都希望自己多扮演几个角色,出现在更多的场景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可能同时扮演许多角色,尽管这些角色也是你十分想扮演的。这时,我们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最有意义的角色来扮演(课堂小结)

【提问】

1、通过学习这课堂后,你认为应该如何扮演好学生的角色?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主动、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心理,为未来做铺垫。

用心

爱心

专心

【总结】在社会舞台的不同生活场景中,我们曾经、正在、将要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我们就要通过对自己正确、全面的了解,通过对角色意义的深入了解,慎重选择,选择之后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自我测评

【提问】小凤学习勤奋,整天都埋在书堆里,对班级、学校和家里的事,都不闻不问不做。她认为:只要自己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小凤的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请你从社会角色的角度说明。学生回答。

小凤的想法是不对的,作为中学生学习勤奋是好的,学习虽然重要,但只有成绩好不能代替一切,因为学生只是我们的社会角色之一,我们现在扮演着许多的社会角色,而且将来还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她除了学习知识外,还应承担班集体中的其他角色,如值日生等;在家里,作为女儿的角色,还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同时也为以后社会角色的选择做好准备。

【提问】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是有联系的,“在家里不是好儿女,在学校也不会是好学生”,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学生回答。

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是有联系的,从一般意义上,“在家里不是好儿女,在学校也不会是好学生”是成立的。因为一些基本的角色规范、角色责任是适用于各种角色的,一个没有基本的角色规范与不尽角色责任的人很难扮演好各种角色。但个别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类似“在校在家,两样表现”的人。因为人们在不同的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受到其扮演的环境、舞台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个舞台上扮演得好,在另一个舞台上却不一定能扮演好。有些人可能在某个舞台上能扮演得好,而在另外的舞台上扮演得不好。

(布置作业)《历史与社会》作业本 §问题研讨

本课教学内容为社会舞台上的不同角色。在谈及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具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可以选择的时候,教师要将重心放在角色的可选择性上,增强学生对人生状态的可控制感,从而增强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讲述学会选择角色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比较重要,这样会使学生对角色选择的重要性产生比较感性的认识,避免空洞感。

用心

上一篇:商铺入股合作协议下一篇:中学学习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