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能源管理

2024-06-13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精选8篇)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 篇1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1范围

本标准为以下对象提供实施指南: a)应用DB37/T1013-2009的工业企业。b)其他相关方。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DB37/T IOU-2009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3术语和定义

DB37/T1013-2009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

用能单位应将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根据其规模、性质和能力等状况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边界,边界范围内的能源利用和管理活动应符合DB37/T1013-2009的要求。

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应通过以下活动进行: a)体系策划

        识别评价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及贯彻执行情况; 评价能源利用和管理现状; 确定能源基准、标杆; 识别评价能源因素; 制定能源方针、目标、指标; 确定能源管理职责,配备资源; 建立内、外部信息交流机制; 将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

b)体系实施

 对实体系范围内机员实施培训

好好学习社区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执行体系文件,对能源利用过程进行控制,包括能源规划、设计、采购、贮存、加工转换、传输分配、使用、回收利用等过程;

  全过程监视和测量;

对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必要时实施应急预案。

c)体系检查与改进

   实施内部审核; 实施管理评审;

识别节能潜力,确定改进措施,提供必要资源。

4.2文件要求 4.2.1总则

用能单位应通过建立适宜的文件,沟通意图、统一行动,最终实现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应系统阐述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范围内全部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为评价体系有效性和适宜性提供评价标准和客观证据。

a)体系策划与文件编写应紧密结合,其中:  能源方针、目标。能源方针、目标是用能单位所追求的方向和目的。能源方针应表明用能单位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向,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具有用能单位自身特点,并保持先进性和相对稳定性。能源目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能源方针为能源目标的制定提供原则指导,而能源目标的完成情况为能源方针的实现提供评价证据。

 能源管理手册。能源管理手册应阐述体系能源方针、目标、组织机构等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对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程序、过程进行描述,并且描述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定对过程进行控制的各项准则,是体系内容的纲要。

 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针对所识别的需控制的能源利用和管理活动,阐明过程中人员的职责、权限、相互关系,明确活动方法和评定准则,并作为执行、验证和评审能源管理活动的依据。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对文件控制、信息与沟通、设施和设备、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识别评价与策划、能源目标和指标、能源采购、过程监测、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等要素编制程序文件。

 节能改进方案。节能改进方案是用能单位针对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在制定节能改进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状况、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的合理性。同时,还应制定对方案进行有效策划、运行、控制和验证的系列文件。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对能源管理体系相关过程提出更详细的要求或操作方法。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中关键性的过程和环节,宜制定作业指导书对其进行控制。

 记录。记录用于证实活动的结果,表明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活动已实施,为能源统计和能源利用效率分析提供资料,是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证据及能源管理绩效改进的依据。

b)在建立文件化的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  体系所覆盖的所有文件应根据用能单位的变化与发展及时更新;

用能单位可根据自身规模、能源消耗类型、能源利用过程及相互作用的复杂程气度、人力资源状况、能源管理需求、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等确定文件数量,并选择回合理适用的文件结构,建立书面或电子形式的文件;

 制定程序文件时,文件的相关人员应参与文件的编制,并传递其对文件草案的反馈意见,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对意见的采纳与否作出最终判断;

.能源管理体系各层次文件在内容上可以互相引用,并且要做到结构合理、明确、协调有序;

 对文件使用者的职责和权限做出规定,尤其对电子形式的文件及其修改权限加以控制;

 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可与其他管理文件整合。

4.2.2文件控制

用能单位应编制程序文件,明确控制内容、方法、场所、时间、人员及其职责,对管理用能单位内部及外来文件进行控制,确保所有岗位人员都能获得适宜的文件,使体系文件能够指导其工作。应对文件做如下控制:

a)文件控制方式应简单、实用

b〉文件发布前由授权人批准;文件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定期进行评审,由授权人组织进行,并保证其获取评审所需资料:文件实施过程中发现不适宜,应经授权人批准后,由文件编制人员对文件进行更改,授权人对更改后文件重新审批;

c)确保使用文件的有效版本,对无效、作废的或暂时不用的文件做出相应标识,并从发放和使用场所及时收回,防止文件的误用;需要保留的作废文件,应做出适当标识

d)识别外来文件,控制其分发范围;

e)能源记录可采用文字或电子形式,要求清楚、完整、真实、准确、及时,使其具有可追追溯性;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f)对各类文件应做出标识(名称、编号等〉,并明确保存期限和保存方法〈地点、环境、方式等〉,并由授权人决定对其进行处置;

g)能源记录应能够被相关岗位人员明确理解、使用、统计和分析,以证实能源利用和管理活动符合体系要求和所取得的能源管理绩效。5管理职责 5.1管理承诺

管理承诺明确了最高管理者的领导责任和能源科学管理的要求,是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充分、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其关键是将承诺贯彻落实到体系实施中。为兑现对策划、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所作出的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开展以下工作: a)通过召开会议、建立制度及发布文件等方式,要求全体员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b)组织制定、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 c)提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支持;

d)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及条件组织人员进行管理评审; e)以现有的企业文化为基础,构建、强化节能文化; f)采用节能新技术和产品,优化能源结构。5.2能源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组织制定能源方针,并审核、批准实施。能源方针应与本单位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方针相适应并确保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为用能单位制定和评价能源目标、指标提供指导原则。能源方针所用语言应通俗易懂,易于单位内部沟通和员工理解。制定能源方针时应考虑的问题: a)遵守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b)用能单位的性质及活动、产品和服务范围、任务、发展战略、核心价值观和信念; c〉相关方的要求及信息交流; d)相关指导原则; e)资源条件;

f)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持续改进的承诺;

g)与用能单位的其他方针相协调(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咎。5.3职责与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为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规定相应的职责和权限: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a)任命能源管理负责人,授权其负责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并形成文件; b)设立能源管理机构,应明确能源主管部门,规定其职责与权限,并形成文化; c)明确各职责间的关系与沟通方式,并制定制度。5.3.1能源管理负责人

能源管理负责人是由最高管理者任命,授权其负责组织并监督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高层管理人员。

a)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    节能专业知识; 节能工作经验;

管理、沟通能力和节能意识;

技术职称,重点用能企业应具有中级以主职称。

b)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履行以下职责:        组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及节能改进方案; 协助最高管理者提供并保证充分的资源; 组建和领导能源管理队伍;

监督和沟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

识别能源管理体系的改进机会,确保其实施,并评价效果; 评估和改善能源管理绩效;·..及时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体系的运行情况。

5.3.2信息与沟通

用能单位应建立内、外部信息交流机制,用以获取与交流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有关信息。5.3.2.1内、外部信息交流的主要内容

a)内部信息交流:        能源方针、目标、指标、节能改进方案等; 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 识别评价出的能源因素及重要能源因素; 体系运行的监视和测量结果; 组织的能源管理绩效;

初始能源评审、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及外部评价的结果; 各部门的职责;

好好学习社区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 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 不符合及纠正、预防措施。

b)外部信息交流

      管理承诺、能源方针、能源管理目标; 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更新;

府及节能主管部门对能源管理的要求、发布的各项政策等; 外部机构对于能源利用状况的反馈; 基准、标杆的相关信息;

成熟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节能技术。

5.3.2.2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

a)内部信息交流方式主要包括z会议、广播、公告、内部报刊、意见箱、网站、电子邮

b)交流方式主要包括:正式的讨论、焦点问题的沟通对话对外开放日、专业技术交流、公开发行的刊物、新闻发布会、网站、电子邮件、广告、报告(表)、热线电话等。6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1.1节能意识

用能单位应强化全体员工的节能意识。可采取以下措施: a)加强宣传教育

    法律法规和上级对节能的要求; 节能形势、政策; 能源方针、目标和指标;

节约能源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等。

b)开展节能活动

      节能知识竞赛; 组建节能小组; 征集合理化建议;

能源报表统计分析,能源审计和能效对标等活动; 评选节能先进; 节能技术讲座等。

好好学习社区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c)完善规章制度

   节能目标责任制; 绩效考核制度; 再教育制度等。

6.1.2能力和培训

用能单位应对能源管理体系相关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价、培训和验证,保证其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

a)用能单位应当对预期的能力需求与现有的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的能力对岗位能力评价可考虑以下方面:

    所需的学历要求; 有关的专业培训要求; 技术能力要求; 工作经历要求。

b)用能单位应根据岗位需要和人员能力等因素来确定培训内容,可采取考试、考核、实际操作、证书的取得、业绩评定等方式对培训的效果进行验证.培训内容可包括:          节能意识培训;

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实施、运行和审核知识培训;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及体系文件培训; 节能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的培训; 节能管理知识培训; 节能技术培训;

能源计量、统计等知识培训; 用能设备操作培训; 政府要求及其他要求的培训。

6.2设施和设备

设施设备的先进程度和运行状况对能源消耗有重要影响,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配备、管理状况是能源利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和考核能源管理绩效的前提。用能单位应制定并实施相关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设施设备的购买、安装要求; b)设施设备操作要求;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c)设施设备使用、维护要求; d)设施设备检修、检定要求; e)设施设备报废要求;

f)明确设施设备管理、使用等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考核准则。6.2.1基础设施.用能单位应当提供实现能源管理和能源利用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与能源管理体系相关的建筑物、工作场所〈如办公场所,实现能源利用信息和数据即时在线采集、汇总、分析的设备安装空间等〉和相关设施〈如水、电、汽供应设施等〉P支持性服务设施(如: 运输设施、通讯设施设备等〉。对基础设备的管理可包括:

a)考虑因基础设施而引起的节能问题;

b)制定并实施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和运行验证的规章制度 6.2.2用能设施设备

用能单位应对用能设施设备的选购、安装、运行、维护和报废进行管理,制定管理措施,措施包括:

a)用能设施设备的选择和评价。在采购用能设施设备时要掌握国内外技术发展的动向和规律,考虑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性能好、能效高、与用能系统匹配的设施设备;对已购人的用能设备,要及时做好安装、调试工作等,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节能评估、验收。

b)用能设施设备的合理使用。用能单位应建立设施设备台账,并根据各种用能设施设备的性能设置能效限定值和经济运行指标,合理安排运行负荷,制定用能设施设备使用规程和管理制度。

c)用能设施设备的检测和维修。对用能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制定对其维修及日常检查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巡检维修等。

d)用能设施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对用能设施设备的技术改造要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和节能效益,结合自身资源做好用能设施设备技术改造的整体规划。用能设备的淘汰、更新、改造记录应载入设备档案。6.2.3计量和监测装置

用能单位应严格执行GB17167的规定,同时考虑行业特点和自身能源管理的要求,配备与管理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保证及时获得全面、准确的能源数据,并对数据的处理作出规定。措施包括: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a)建立完善的能源计量器具台账、能源计量器具档案、能源计量器具量值传递或溯源图,制定具体的使用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等;

b〉设立专人对能源计量器具进行管理,同时能源计量管理人员应通过相关部门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建立和保存管理人员的技术档案等;

c〉按有关计量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校准〉,保证所用计量器具状态完好,且在检定周期内。如发现汁量器具失准,应采取纠正措施;

d〉采用规范的表格,明确被测量与记录数据间的转换方式和关系,建立能源统计报表,保证数据的可追溯性;

e)有条件的用能单位可建立能源计量数据中心,实现能源计量数据的即时化、网络化管理。6.3资金

用能单位应提供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和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的资金,包括确定资金需求、资金管理等活动。

        应急和预防成本的分析; 不符合成本的分析; 节能改进方案成本的分析;

设施设备维护、检修及寿命周期成本的分析; 培训成本的分析; 监视和测量成本的分析; 办公费用成本的分析;

创新性持续改进工作成本的分析等。

b)资金管理

   识别所有能源管理活动所需的资金,根据资金估算和进度计划进行预算编制; 依据资金管理制度,对能源管理体系所用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控制;

根据规定的时间间隔、数据收集与预测的频次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进行评审,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并采取纠正措施。

7过程策划

7.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是用能单位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用能单位在建立、实施和保持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时,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定和落实: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a)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收集与识别。识别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目的是选择适用的具体条款。收集的内容至少包括:

     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行政法规,如《公共机构节能条例》; 地方性法规,如《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 政府及节能行政主管部门的其他要求;

节能标准,如山东省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地方标准。

b〉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传递与落实。确保对能源利用可能具有影响的工作人员熟悉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相关要求,并严格落实。

c)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监督与更新。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此外,还要定期根据其获取的更新信息,及时进行调整。7.2用能系统

用能单位在建立或优化用能系统时应进行合理用能评价。

a)评价人员应全面了解项目设计方案的意图、思路和内容,对以下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       设计开发的项目及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省、市的节能政策要求; 用能系统新增能源获取的可行性和区域的承载能力; 生产工艺是否先进、合理,设施设备是否高效、节能;

系统之间、设施设备之间、系统与设施设备之间的配置是否优化合理; 对需要监控和监测的关键点和重要部位是否配备了计量与检测装置; 是否有利用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 在系统设计时余热余压等余能是否再利用。

b)对新、改、扩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其他法律法规、标准等要求进行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用能单位还应对建立或优化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申请、批复、设备说明等资料按照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进行妥善建档保存,以备查用。

7.3识别、评价与策划

用能单位在策划用能系统的管理时,重点做好过程识别、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过程控制策划等工作。

7.3.1能源利用过程的识别

识别人员应从能源管理和利用两个方面进行全过程识别。特别是对于初次建立能源管理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体系的用能单位应采用初始能源评审的方式,对用能系统进行全面诊断。

a)能源管理方面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   是否制定能源方针,确定目标、指标,并评价其合理性; 机构配置是否完善,能力是否满足体系要求;

能源的生产、采购、贮存、加工、转换、传输、使用、回收利用的制度是否科学规范,且严格执行;

   评审能源计量及统计工作是否系统规范; 是否制定节能技术进步制度,且充分落实; 是否对能源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更新。

b)能源利用方面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     产品产量、消耗能源的数量及品质分析; 能源成本分析;

单位产品能耗指标分析、工序产品能耗指标分析; 重点耗能设备效率分析; 辅助、附属系统的能耗分析。

7.3.2能源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能源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是过程策划的基础工作,能源因素的识别是否全面、重要能源因素评价是否合理决定着过程策划的成败,需要管理者高度重视,提供人力和技术保障,综合运用目前先进成熟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能源因素的识别和评价。能源因素识别工具可采用能源审计、物料平衡、能量平衡、能源检测、能效对标等。能源因素评价的方法可采用打分法、专家判断法、面谈法、过程观察法、是非判断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

a〉能源因素的识别

为了保证能源因素识别的全面、系统,评价人员可根据能源利用过程的识别结果从四下途径进行:  按能源消耗的种类和工艺流程进行识别。即:可从电、煤、油等能源消耗种类或工序、车间、生产线等工艺流程着手,分析哪些条件或原因能够对能源的消耗产生影响,将分析结果进行逐条记录,并分类汇总。

 按机构设置的部门职能进行识别。即:可从用能单位所涵盖部门的职能着手分析哪些条件或原因能够对能源的消耗产生影响,将这些条件或原因进行逐条记录,并分类汇总。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将识别的能源因素进行全面汇总,形成能源因素清单。

b)重要能源因素的评价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能源因素清单中所列的能源因素进行逐一评价,评价出重要源因素,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以确定需要优先控制的重要能源因素。在评价重要能源因素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  能源因素是否产生了能源浪费或出现了用能违规行为; 产生能源浪费或出现用能违规行为的频次及造成的影响;

产生能源浪费或出现用能违规行为的最终原因是什么(可从能源和原材料、人员、设施设备、控制方法等方面分析〉;

  改变重要能源因素的技术难度; 采取措施减少能源影响所需资金。

7.3.3策划过程管理

a)过程控制及管理

 ·对能源消耗及能源利用效率有影响的每个过程单元和(或)环节进行有效策划,使能源利用的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保证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和避免用能违规行为的发生,以保证能源方针、目标、指标的实现,达到预期能源管理绩效;

 能源主管部门应组织各部门充分利用过程方法,针对不同类型能源需求,完善相应的工艺流程、工艺文件、工作说明、检验计划、控制计划等文件。在对用能系统进行控制与管理的策划时,应针对每一个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充分考虑各系统、过程、环节、能源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影响。

b)重要能源因素的控制及管理

 应制定节能改进方案对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或能源利用较为薄弱的过程单元进行控制;

 应选取重要能源因素明确进行优先控制,制定全面的节能改进方案,并在对比各种不同措施的节能效果的基础上,确定最佳措施作为节能改进方案;

 应将暂时无法采取控制措施的重要能源因素列入备选方案中,在时机及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c)过程控制的策划

用能单位对能源利用过程的管理控制进行策划时,其步骤为=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         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识别过程并确定该过程的目标; 确定过程输入,包括输入的具体内容; 确定过程输出,包括输出的具体内容;

分析并确定实现该过程需开展的活动、顺序和职责; 研究开展活动的最佳方法,形成文件;

分析、确定开展活动所需的资源,并进行配置; 执行文件化程序,开展过程中的各项活动; 对实施过程的运行质量进行测量和监控; 测量过程输出,评价其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

将该过程的输出提供给与之相关的其他过程作为其输入。

7.3.4识别、评价与策划的持续改进

用能单位应按体系规定的时间间隔对用能系统进行识别、评价和策划。当下列三类情况中的某一类或多类发生变化时,用能单位还应及时追加识别、评价和策划:  新增、淘汰或更新重要耗能设备,而导致系统所消耗的能源品种、数量及结构发生变化;

 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发生变化;

成熟的外部节能技术、工艺或经验方法适用于本单位。

7.4能源目标和指标

能源目标和指标是落实能源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依据。为此用能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程序文件对确定能源基准、能源标杆和制订能源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规定。用能单位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a〉在充分考虑目前能源管理模式和能源利用流程的基础上,借鉴节能标准或者行业成熟的统计指标体系,剔出不可比因素后制订一个完善的能源指标框架,其内容可包括:指标名称、单位、统计口径,必要时还可以包括对总体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一般来讲,能源指标的基本框架由目标性指标、过程性指标、条件性指标三部分组成:    目标性指标,如:节约能源量、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增加值能耗等; 过程性指标,如z单位产品能耗、工序产品能耗、耗能设备效率等; 条件性指标,如:人员培训合格率、持证上岗率、能源损耗率等。

b)用能单位可根据初始能源评审结果,考虑不可控因素的影影响将各项指标数值计算后填人指标框架中,形成基准。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c)可行时,用能单位可建立标杆,获取先进耗能企业的能耗指标,在获取标杆时应考虑在哪一方面需要获取标杆以及怎样获取数据等因素,使标杆的获取更具有针对性和可用性。通过标杆和基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以及产生差距的原因,将消除差距的各项措施贯彻到能源管理体系中,指导能源目标、指标的;

d)用能单位在依据能源方针,根据已确定基翩翩数据,充分考虑自身能力的情况下,确定各项指标预计达到的数值,填入指标框架体系中,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能源目标指标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形成的目标指标体系应尽量细化和量化,利于测量,以保证对各层次绩效的考核。在建立能源目标、指标时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 自下而上z用能单位应先寻找问题,查找能源因素,然后挖掘节能潜力,判断自身能够达到的程度,最后将确定达到的程度定为能源目标、指标;

 自上而下:用能单位根据标杆数据、政府节能指标的要求以及相关方的建议,并结合自身的设施设备情况、工艺状况以及现行的管理状况,制定一个可行的能源目标,根据各部门或过程的不同,将能源目标分解至各个层次。

e〉用能单位还应采取定期考核和内部审核等方式对能源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如果发现不适合,应及时调整和更新。8运行控制 8.1总则

用能单位应当对能源利用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并且对能源采购、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和余热余压等余能进行重点控制。8.2控制要求

用能单位应根据策划的结果,对以下能源利用过程进行控制,并形成记录,以备查用。a〉通过经验确定、专家评判、检验测试等手段,根据能源目标、指标确定各用能系统、过程和环节的经济运行区间及参数;并制定达到经济运行状态的操作规范或程序;

b)明确运行过程中的能源利用信息的传递方式和手段,保证能源的协调调度和过程的优化匹配;

c)在控制过程中,为确保其经济运行,应对用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内容主要包括:对设备检查的项目,所用的仪器,检查的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的要求等;

d)对于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影响较大的过程和环节,应当利用过程控制的方法,对其输入/输出以及过程内部运行的参数进行规定,并按规定的时间间隔、方式和方法对能源消耗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e)对因缺乏程序文件而可能导致偏离的运行过程和环节,应加以纠正,并制定相关文件进行控制。8.3控制重点 8.3.1能源采购

用能单位应根据能源消耗的种类、数量和其他要求,编制形成程序文件对能源采购进行控制。

a)确定使用能源的产地、种类、品质和数量; b)从供方的供货能力等方面确定稳定的供方; c)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所需能源的品质; d)确立获取能源的渠道和采购的流程和方法; e)在采购过程中准确计量能源的数量,并形成记录;

f)对采购的能源进行检验,以满足经济生产的要求,并形成记录; g)定期对采购过程进行评价,以验证其有效性。8.3.2节能改进方案

用能单位应对策划过程中评价的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进行分析辨识,根据现行的技术和自身实际情况,确定需要制定节能改进方案的重要能源因素。并根据工艺技术、实施过程等要求,制定方案,方案内容可包括:

a〉针对重要能源因素和预计实现的节能效果; b〉明确实施部门及其职责;

c)采用的技术方法、施工方法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d〉确定需要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

e〉实施过程所分解的步骤,以及每个步骤所预计达到的效果; f)实施完成后,对节能效果进行验证的方法或标准;

d)应对实施过程形成记录,如z实施进度完成情况、节能效果实现情况等。8.3.3余热余压

用能单位应重点考虑余热余压等余能的利用,当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余热余压等余能时,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时,应按8.3.2制定节能改进方案进行控制。.8.4过程监测

用能单位应对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测量,以满足日常运行控制的需要,并根据监测的结果判断体系运行的情况: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a〉利用能源计量、检测等工具对各用能系统、过程和环节的运行参数进行日常性的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与标准或者规定进行对比,以确定其是否在规定状态下运行;

b〉利用能源统访等工具,汇总、分析用能数据,判断能源、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以及节能改进方案是否符合预定安排;

C〉利用巡检、不定期的抽查等方式对执行文件的符合性进行检查; d)如果能源目标、指标出现未完成的现象,则应进行分析和纠正;

e〉监测过程应形成记录,并采用能量平衡、能效对标等工具进行分析,为挖掘节能潜力提供依据。

8.5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用能单位应识别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中的不符合,并针对不符合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a〉用能单位应根据过程监测、内部审核过程的结果,识别不符合; b)针对识别的不符合制定纠正措施; c)在实施过程中应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d〉采用专家诊断、头脑风暴等方法,识别潜在的不符合,制定预防措施; e)对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结果进行记录,并定期评审其有效性;

f)用能单位可识别判断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并制定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情况对能源的浪费,并在发生紧急情况之后或定期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9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是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定期、全面的检查方式,目的是评价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和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a〉实施内部审核应满足下列要求:   审核前应进行策划,明确审核的范围、确定审核人员及能力要求;

编写审核计划,明确审核目的、准则、各部门具体审核时间及人员安排等内容,并制定相应表格;

   审核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应具有针对性、代表性; 审核结论应经过评审,并形成报告;

对发现的不符合应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并进行效果验证。

b〉验证的方法

 体系性符合验证。体系性符合即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能否满足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

好好学习社区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准、政府及节能主管部门的要求。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等体系文件与能源管理体系标准、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对比、评价。

 实施性符合验证。实施性符合即体系文件的运行情况能否满足体系文件的要求。用能单位可将收集到的信息〈生产昧、生产能耗报表)或现场控制活动的观察与操作规程、相关体系文件的规定对照、评价。

 效果性符合验证。效果性符合即体系的运行效果能否实现能源管理体系预先规定的要求。效果性验证是能源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重点,包括能源目标、指标和节能改进方案的实现程度,如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产品综合能耗、产值综合能耗和节能量等。用能单位通过采用节能检测、能源审计、能量平衡、统计分析等工具,通过对监视测量、生产消耗统计数据的汇总,依据综合能耗计算分析、节能量计算分析、用能设备测试等方法对内部审核进行验证、评价。

10管理评审

最高管理者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主持管理评审工作,对能源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判,以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管理评审每12个月至少一次,一般在一次完整的内部审核后进行。管理评审过程要记录,结果要形成评审报告。管理评审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a)制订计划,明确开展管理评审的时间、目的、内容、参加人员,对管理评审输入信息的有关部门提出资料准备等要求;

b)组织实施管理评审,记录评审过程;

c)编制评审报告,内容包括: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持续改进措施等; d)对提出的改进措施及时实施,并进行效果验证; e)当发生以下重大变化时可临时追加管理评审

   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 能源管理体系人员发生重大变化; 经政府及节能主管部门的要求发生变化; 企业组织机构、能源结构等其他发生变化。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 篇2

在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 Energ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EEMIS)的开发过程中,能效分析技术的缺乏是导致系统失效的主要问题之一。传统的信息系统(如ERP)可以从统计规律的角度去分析数据,而在EEMIS中,用能对象的运行状况与能效规律密切相关。如果没有能效分析技术的支持,能效问题往往只能“模糊”处理,无法解释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导致节能潜力的识别和改进措施的提出均受到限制。

针对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缺乏能效诊断技术的问题,在传统信息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机理建模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重点用能设备、耗能工序和公用工程系统的能效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开发了软件。

1 系统软件结构

EEMIS系统针对工业企业用能特点,按照企业设备级、车间级、厂级的三级能源管理网络进行设计和开发。EEMIS充分利用了企业现有的系统资源,可在企业ERP/CRM等IT系统以及DCS/SCADA等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同步。其他系统无法提供的数据可以通过安装电子仪表来进行补充采集,节约了项目初始的投资费用。

EEMIS的软件结构如图1所示。

2 系统的基本功能

系统采用PHP的MVC架构模型实现,采用了LAMP开发技术、可视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编程、数据库等多项软件技术,实现了系统的各项功能。

2.1 能源数据采集

能效数据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两种。实时数据一般来自于企业在线监测系统,也可以通过安装数字仪表来补充缺少的数据,在预设的时间间隔内实现自动收集,并存储到实时数据库中,从而实现能效指标的在线计算与动态分析,如图2所示。非实时获取的数据可以从企业IT系统中获取,或者由工作人员直接录入到EEMIS系统中。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有效,需要对数据进行验证。常用的方法是将非同源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也可以和历史数据对比来发现异常。对于异常的数据应该进一步分析并解释原因,错误的数据必须剔除,以免对能效分析产生干扰。

2.2 基础信息管理

基础信息一般包括企业基本信息管理、计量仪表档案信息管理、设备档案信息管理、培训及资料信息管理、能源管理委员会(或称之为节能领导小组)信息管理、新闻公告信息管理、行业政策信息管理、技术文档信息管理、系统的初始化及设置管理等内容。

开发基础信息管理功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EMIS运行的易用性,避免每个功能模块在使用时还需要重新配置内容和结构。

2.3 节能绩效管理

考核管理是企业提升节能绩效的重要手段。企业能源利用的好坏,可以通过能源消费量、投入产出比、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量、能源成本等能耗指标反映出来。将这些指标纳入企业考核体系,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能源管理的效果。若进一步对这些指标进行对标分析,如企业内部的能耗基准(限额、目标值、历史数值等)以及外部行业基准(国内外行业平均、行业先进、法规标准值、行业准入值等)进行比较,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的机会,如表1、图3所示。

2.4 节能项目管理

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节能效益的绝大部分均来自于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结果。为了保证节能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节能项目进行管理则成为一个有效的方法。EEMIS提供节能技改方案设计、改造过程信息管理、项目节能效果评估功能,辅助工作人员对项目实施后的长期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确保节能效果的持久。

2.5 能源运行管理

传统的能源管理过程是基于人工管理的离线过程。在工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只能完成离线能源管理的EMIS已经不能满足部分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对于很多企业而言,设备、生产工艺等用能对象一般都已经实现基于产品生产和安全运行为目标的高度自动化。在此基础上,该系统以能源最优运行为目标,开发了企业能源运行的在线管理功能。

该系统的能源运行管理包括动力能源管理、能源供应管理、能源消费管理。同时涉及采购、运输、仓储、动力、生产消费等多个环节。数据来源于同一数据库,各个部门围绕统一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

2.6 企业能效管理

企业能效管理主要解决企业用能对象的能效评价、节能诊断与优化改进三方面的问题,管理的对象包括企业重点耗能设备、工艺和能量系统三个层次。

能效评价指对上述用能对象的能效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包括能源结构分析、能源消费流向分析(见图4)、负荷分析、趋势分析、能效指标计算及对比、企业能量平衡、能量品质分析、重点对象(如动力生产、照明、大型耗能设备等)性能评估等。节能诊断指确定存在节能潜力的位置并量化节能潜力数值,包括能效影响因素分析、节能潜力分析(见图5)、减排潜力分析等;优化改进包括能量系统优化、能效决策分析、企业清洁生产等内容。

能效管理由能效分析模块来实现运算与分析功能。每个能效分析模块采用了机理建模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用能对象的用能特征逐个分析建立。下面以重点用能设备能效的在线监测模型为例,建模过程如下:

1)首先采用机理建模的方法,建立以能效目标为因变量、可控影响因子为自变量的能效特性方程以及约束条件。不同影响因子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耦合性,这种耦合性通常会使能效特性方程失去实际应用的价值。在该系统能效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采用以能量利用的规律为主、统计分析为辅的方法来确定不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可控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度降到最低。

2)然后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使模型具备在线运行环境的自适应学习能力。当被监测对象的能源消费模式发生显著变化时,依据原有模式建立的能效模型会超出使用范围。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按此建立的模型可以根据新的样本数据进行自我修正,从而获得新模式下的运算能力。

能效模型采用组件的开发方式形成软件模块,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选取不同种类的模块进行功能拼接和拓展,从而形成一个满足不同行业企业能效管理需要的模块仓库。

图6所示为一个能效分析模型的内部功能及核心技术。

3 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企业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产品竞争加剧以及节能环保的压力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并着手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能效分析模块是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重要的基础支持,也是系统开发的难点。

本文提出了基于能效分析模块的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基本功能,并开发了应用软件,增强了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在能效分析方面的实用性,为未来研究更高要求的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开拓了思路。

摘要:针对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EEMIS)建设过程中缺乏能效诊断技术的问题,在传统信息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机理建模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重点用能设备、耗能工序和能量系统的能效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EEMIS的结构和功能,并开发了软件,弥补了EEMIS在能效分析诊断方面的不足,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

关键词:能源管理,能效,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吕进,楼振飞.面向服务架构的能效管理平台开发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9,31(5):506-510.

[2]李天华.EEMS能源管理系统[J].电气时代,2007,(5):96-97.

[3]郑士君,黄爱平.海运企业能效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中国航海,2010,33(4):53-56.

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篇3

关键词: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随着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充足的能源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步伐都决定了能源需求总量将不断体横,这一点在交通运输和重工业体现得尤为突出。由于能源产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其价格也在不断上扬,进而引发了相当激烈的供需矛盾。工业企业作为社会基本单位,在日常运营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提升工业企业的能源节约意识并使其正视和重视能源计量工作,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一、 能源计量工作对于能源统计和能源节约的意义

若能源计量工作存在较大缺陷,其所能提供的数据必然存在偏差,这对于能源统计而言将是灾难性的,将直接影响到能源管理的数据统计链,进而对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秩序带来致命干扰。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对于企业状况的了解和把握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政府难以对工业系统消耗的能源总量进行精准的统计和分析。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工业企业能源计量工作的影响

(一)对能耗统计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工业企业对于电力系统的次级计量大多比较健全,但煤气、燃料油等往往做得不够。这将造成企业在进行生产统计时所收集到的数据不够精准,进而难以确定计划分配与能源的损耗总量。此外,计量手段的不健全也将影响企业消耗定额的制定,造成考核过严,企业在对自身进行能源利用水平的估测时,也很难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身的节能潜能。例如,企业统计部门往往要建立两套统计台账,分别用来对内和对外,其中一套按照一级计量进行数据编制的采集工作,同时依此来进行消耗定额与能耗总量的核定,并上报相关政府部门;而另一套则针对企业内部的能源管理水准考核,因为内部统计往往只能结合生产经验进行大致估算,或根据次级计量数据进行统计,这往往会导致该台账存在较大的偏差。而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工业企业中相当普遍。

(二)对能源统计口径的影响

因为能量计量管理仍未走向规范化,国家有关部门只能在对煤炭进行标准煤的折算时确保折标系数的一致,但同时又规定企业也可以自行对煤炭低位热值进行测定,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标准煤量的换算。这就导致了不同企业在进行标准煤量的换算时所采取的口径出现较大的差异。例如,假设一座城市每年消耗的原煤量在2000万吨左右,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换算,其结果将有400万吨标准煤的偏差。从这就可以看出,若将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实际煤炭换算为标准煤,其数值的差距将多么惊人。

三、强化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工业企业管理层需要完成观念的变革,提升对于这类问题的重视程度,充分了解能源计量工作对于企业而言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而真正重视这一问题,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其次,管理人员还需深入学习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构建起完善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不仅要对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内容、权责、以及设备和数据管理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也要构建起健全的奖惩机制。另外,能源计量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是重中之重,要选聘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从而真正从根本上提升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在能源计量管理方面的实际需求,确保企业效益的长久提升。

(二)工业企业需明确权责,深入学习和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增强能源计量领域的观念认识。工业企业需要将能源节约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所在,将节能策略作为企业的发展基础之一。只有承担起节约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责任,企业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当今社会之中。此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进行高效的舆论宣传,并切实履行监管职能,确保工业企业在法律范围之内运营,并通过能源计量的管理工作将国家节能战略落到实处。

(三)企业需要及时建立起高效的节能评价模式,倡导生产节能化。政府也应参照相应的质量标准,对能源损耗较大的企业进行检查,确保其能源计量设备正常运转。此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要落实能源计量,而不仅仅只是简单进行能源总量在进厂和出厂两个时间点的数值记录。实际上,能源计量应伴随企业日常运转的始终,并在发现工艺问题、提升节能潜力、弥补管理纰漏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有效帮助,进而帮助企业实现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四)严抓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评价。作为能源计量工作的前提和基石,数据收集和数据整理工作非常重要。企业应该构建起更加灵活和多样的能源计量框架,并确定能源计量的网络图与关键节点,通过先进的计量手段和计量设施,实现计量效率和准确程度的全方位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用能分析是能源计量工作的核心,企业需要借此来对能源损耗进行了解和把握,探明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节能潜力,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节能方式,进而促使企业在能源的节约以及能源利用率的提升等方面走得更远。

(五)企业需要大力推进能源计量监测工作的改良,这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配备必须的能源计量设备,提升能源计量过程中的管理控制能力。结合相关质量认证体系的具体要求,在企业进行日常生产的全过程中配备符合要求的设备,并严抓此类设备的检验和维护工作,以确保其精准程度;第二,通过高科技手段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使用方式进行调整,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生产、运营、核算、统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能源计量管理工作对于能源管理质量的强化和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尽可能提升其管控水准,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企业的发展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提升自身经济收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国家能源体系的改良和优化以及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钢铁工业能源现状和管理 篇4

2004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为19.7亿吨标准煤,其中钢铁工业消耗2.99亿吨标准煤(含矿山、铁合金、焦化、耐材等行业),占中国能源总消费量的15.18%。2007年钢铁工业总能源占全国能耗14.71%,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8.53%,工业粉尘排放量占工业总排放量15.18%。

1、钢铁工业用能结构

说明:

⑴钢铁工业的用能是以煤炭为主,占70%以上。钢铁工业用能发展趋势是向多买煤,少买电力和石油类产品,不用天然气方向发展。

⑵日本钢铁企业自发电量占企业总用电量50%,说明充分利用好副产煤气对节能有重大意义。

⑶副产煤气(高炉、焦炉、转炉煤气)的热值是企业购煤总热量的34.12%。数值巨大,煤气使用好坏对企业能耗会产生重大影响。应高度重视 钢铁企业煤气应用情况,尽最大限度科学、合理地发挥其作用。

⑷钢铁企业尚没有向社会上供电的能力,也没有必要克求。

2、钢铁企业煤气性能和使用情况

说明:

(1)从表2可看出转炉煤气热值是高炉煤气的热值1倍多,但全

国重点钢铁企业(79个单位)有20个单位没有进行回收利用,这是个很大的浪费。国外工业发达国家转炉煤气回收量在100m³/t钢左右,而我国在56 m³/t钢这也是个浪费。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转炉容积偏小,回收投资大,难于管理。

(b)转炉除尘技术部份企业尚未过关。

(c)转炉煤气回收后,没有设置煤气储存柜,用户没能落实。

(d)企业管理尚存在缺陷。

转炉煤气回收量大于100 m³/t钢,煤气显热可回收90㎏/t钢蒸汽,且能使回收的物质得到充分利用,就可以实现负能炼钢。

(2)焦炉煤气合H2大于55%,去烧掉太可惜了,应当提取H2去做清洁燃料(技术已过关,储存方法也解决了,只是经济问题),也可再转换为二甲醚,可代替汽油,还可以去用作直接还原炼铁(最好的还原剂),首钢已在可行性研究。

(3)煤气要先得到充分利用,最后有富余量才去发电。因为煤气用于发电能量转化率不高。煤气-蒸汽-发电工艺能源转化率在25%左右,煤气-燃气轮机-发电工艺能源转化率在45%左右。

(4)采用蓄热式燃烧技术(在热风炉、轧钢加热炉等)可以将低热值的高炉煤气得到充分利用,可发替换出高热值的焦炉煤气,去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3.近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各工序能耗情况

说明:

(1)2006年全国产钢4.21亿吨,年增长率在18.48%,但吨钢可比能耗是下降6.2%。由于钢铁工业节能成绩显著,能源年增长率低于钢产量增长率。

(2)从2007年上半年统计数据可看出钢铁企业之间能耗的先进水平与落后水平之间的差距甚大,说明企业的节能潜力巨大。

(3)工业发达国家的吨钢可比能耗为642㎏ce/t与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平均值相比差11.2%,是因能源统计和能源介质析标系数等方面出现问题,出现数据失真情况。本人认为我国钢铁工业总体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在15%左右。

(4)2006年以后国家规定电力折标煤系数从0.404Kgce/kwh改为0.1229Kgce/kwh致使全行业能耗指标约下降18%。

说明:

(1)炼铁系统占钢铁工业总能耗的78.87%。所以钢铁联合企业的节能工作重点应在炼铁系统,同时又是环境治理的重点。

(2)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我国有13个单位烧结工序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余为38.04Kgce/t,炼铁有38个单位,焦化有5个单位。说明我国在一些钢铁企业中主要工序的节能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能源管理和生产技术操作水平等方面已经有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 于全行业来讲是需要加强节能的普级与提高工作。

(3)”十五”以来,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加大节能工作力度,吨钢可比能耗下降6.04%,炼铁工序能耗下降1.66%,焦化工序下降1.08%,烧结工序下降6。72%。

(4)我国炼钢系统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最大,是目前钢铁行业节能工作应加强的地方。炼钢节能在工艺、技术、装备和操作上是技术难点、只是在投资和管理上要做工作。

1、钢铁企业能源分类

(1)一次性能源:自然界原来就存在,没有经过加工或转换。

品种: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

(2)二次性能源(或为再生能源);以多种形式由其它载能体转换而来的。

品种:煤气、蒸汽、压缩空气、物体显热、液体或气体的压力能。

2、钢铁企业的能源管理

(1)节能概念

·节能含义;包括减少浪费和增加回收两个部份。

减少浪费:加强对用能的质量和数量的管理,优化用能结构,减少物流损失,能源介质的无谓排放等。

增加回收:大力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能源(包括余压、余热、余能和煤气等)。·节能工作的内容;直接节能和间接节能

直接节能:减量化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产品单位能耗。

间接节能;工艺结构调整、优化工艺流程、减少生产中间环节、提高产品性能和寿命等。

(1)节能工作的内涵

钢铁企业节能工作包括;管理节能、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

·管理节能;通过对企业现代化管理,建立相应的节能工作制度和实施细则,设立监管机构(如能源管理中心),最终实现所制订的节能目标。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工作内容是;监测、控制、调整、故障分析诊断、能源平衡等。如能够实现现代企业管理,就可以产生节约公司总能耗的5%的效果。公司能源管理中心的工作目标为:

(1)提高各类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各类能源介质的优化调控,促进节能降耗;

(2)以减少能源中心定员,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调度管理人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能源系统,提高能源管理水平;

(4)及时发现能源系统故障,加快故障处理速度,使能源系统更安全;

(5)使能源系统的运行监视、操作控制、数据查询、信息管理实现图形化、直观化和定量化。

马钢、宝钢、鞍钢、本钢、上

一、梅山等企业均有好的工作业绩。能源管理中心的工作是与生产一线同步进行。而不应是离开生产,事后再统计分析。这就要求调控要科学、及时、有效。

要树立系统节能的观点,打破工序之间的专业界限,站在高层次上来深入研究企业整体节能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要在三个层次上(单体设备、各生产工序、钢铁联合企业)进行综合研究,目标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如宝钢高炉可以喷煤比达260㎏/t,但高煤比会使高炉煤气发热值贫化,造成充分利用低热值高炉煤气产生负面影响。但是,高喷煤比是炼铁技术发展方向。要研究各企业在不同条件下煤气发热值和高炉煤气利用率的最佳方案,以最终全公司有最佳节能效果为基准。宝钢就订出高炉喷煤比在200㎏/t左右。

《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指出钢铁工业有三大功能,完成各类钢铁产品的制造、能源转换、消纳社会上部份废物。做为能源转换功能是要进行科学分析、优化操作、精细管理。

国内外钢铁工业的用能结构均向多买煤、少买电、提高能源转化率和使用效率方向发展。大力回收钢铁企业的二次能源,并要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已成为钢铁企业节能降耗的工作重点。为此,各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科学、可行的企业节能规划。

·结构节能

调整钢铁工业生产工艺结构,用能结构可以实现节能。如提高炼铁喷煤比、增加球团配比、采用连续铸钢工艺,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轧钢坯料热装工艺等技术均可实现节能效果。

焦化工序能耗是142.21㎏/t,喷吹煤粉工序能耗为20~35㎏ce/t,多喷吹煤粉,改变了高炉炼铁用能源结构,少用焦炭可节能1.5%。这是高炉炼铁工序结构调整中心环节。

球团工序能耗42㎏ce/t、烧结工序能耗66.38%,多用球团,少用烧结就可节能。同时球团含铁品位高于烧结,又可以实现提高入炉矿品位的效果。

连铸比模铸减少能耗25%~50%,薄板坯连铸连轧要比传统的模铸-开坯-热轧节能70%,连铸坯热装热送和直接轧制技术可节能35%。

采用短流程电炉生产工艺,就会节省了烧结、球团、焦化、高炉工序能耗。钢铁比每升高0.1,吨钢综合能耗会上升约20Kgce/t。

·技术节能

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淘汰落后,可以促进节能工作。这里只介绍几项关键节能技术,详细的分专业技术节能内容如下:

A)干法熄焦技术(CDQ)

从焦炉出来的红焦炭(950~1050℃)所含显热相当于炼焦生产消耗总热量35%~40%。采用干法熄焦可回收红焦显热的80%,吨焦可产生3.9Mpa的蒸汽口0.45t(先进的可达0.6t)。宝钢干熄焦可降低焦化工序能耗68㎏ce/t。这是钢铁工业可回收余能所占比例的最大项目,约占可回收余能的一半。

干熄焦的焦炭质量得到提高,热反应性降低10%~13%,M40提高了3%~4%,M10改善0.3%~0.8%;在焦炭质量不变条件下,可多配10%~20%弱粘结性煤,可节水0.38t/t焦;高炉使用干熄焦的焦炭可降低焦炭质量不变化条件下,可多配10%~20%弱粘结性煤,可节水0.38t/t焦;高炉使用干熄焦炭可降低焦比2%,产量提高1%。

鞍山华泰公司对引进干熄焦技术装备进行消化、吸收、创新已能设计、制造150t/h的熄焦装置,其投资比国外同类设备低一半,其技术性能已达国外同类设备水平。这对我国推广应用干熄焦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在建和建成的干熄焦已达94套。

采用高压锅炉发电技术,可以使CDQ的发电效率提高10%。其蒸汽压力从5.4Kpa升到9.5Kpa,蒸汽温度从450℃升高到580℃,并可进一步采用二级蒸汽发电工艺。

B)高炉炉顶煤气压差发电技术(TRT)

理论上高炉炉顶煤气压力在80 Kpa,TRT所发的电能与所用的电能平衡,煤气压力在100 Kpa时会有经济效益,而煤气压力大于120 Kpa时会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TRT发电能力是随炉顶煤气压力而变化,一般每吨生铁可发20~40度电。采用干法除尘,可提高发电量30%左右。因煤气温度每提高10℃,发电透平机出力可提高3%。最高发电量可达54度电。

高炉鼓风能耗约占炼铁工序能耗10%~15%,采用TRT装置可回收高炉鼓风机能量的30%左右,可降低炼铁工序能耗11~18㎏ce/t。

从技术政策上讲,炉顶压力大于120Kpa的高炉均应当有TRT装置。我国已有220多套TRT设施。

C)转炉负能炼钢技术

吨钢回收转炉煤气100m³t钢,煤气显热回收蒸汽50㎏/t钢,并使回收的热能得到充分利用就可发实现负能炼钢。国外大型转炉基本上均是负能炼钢运行。我国宝钢、武钢、鞍钢、本钢等钢企业也实现了负能炼钢。所谓负能炼钢一般是指转炉工序,而铁水预处、连铸、炉外精炼工序能耗不在内。2007年上半年太钢转炉工序能耗为-16.07㎏ce/t,太钢为-13.24㎏ce/t。2005年宝钢是包括铁水预处理,转炉工序能耗为-3.54㎏ce/t,连铸能耗为15.9㎏ce/t。

D)冶金炉窑高效燃烧技术

采用蓄热式高效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可以使炉室节能15%。热风炉采用空气、煤气双预热可从实现使用低热值高炉煤气,实现1200℃以上高风温。轧钢加热炉采用此技术可使轧钢工序能耗降低19㎏ce/t。目前全国已有270座加热炉使用了该技术。

E)烧结矿余热回收技术

用热空气冷却热燃结矿(烧结设计规范要求生产冷烧结矿),高温空气使锅炉产生高压和中压蒸汽,再进行发电;高温空气可以用于热风烧结,可使烧结工序能耗降低10㎏ce/t。对于300㎡烧结机可配置12500KW的电站,蒸汽压力4Kpa,,温度在425℃,提高发电效率。

F)烧结工序节能

·固体燃料消耗占烧结工序总能耗75%~80%,电力消耗占13%~20%,点火能耗占5%~10%。

·烧结矿含铁品位由±1.0%降到±0.5%,高炉系数升高2%,焦比降1.0%,碱度波动由±1.0降到±0.05,高炉系数提高2.5%,焦比降1.3%。

·小球烧结、燃料分加、厚料层(650mm左右),可减少料消耗15~20Kg/t,降低烧结工序能耗5Kg/t,还可提高烧结质量。

烧结料层每提高10mm,燃耗可降低1~3Kg/t,FeO含量下降0.22%~0.5%。

·烧结尾矿在600~800℃,进行余热回收,可降工序能耗10Kgce/t。马钢、济钢、已投入生产。

·对烧结机废气进行回收利用(其热值占烧结总能耗10%~20%),特别是1~5风箱废气温度高,用于热风烧结。宝钢、南钢等企业已运行,降燃耗10%。100℃热风,降燃耗5%。

·使用催化助燃剂可使烧结降低固体燃耗13%,增产5%。

·烧结机漏风减少10%,节电2度/t,减少烧结矿残碳损失。

·减少烧结固体燃耗的办法: 生石灰活性度每提高10ml,可降低燃耗1.5Kg/t,提高产量1%。

合理配矿:少用赤铁矿和石灰石,配加钢渣。焦粉粒度0.5~3.0mm。

提高料温:每提高10℃,燃耗减少2Kg/t,提高一、二混温度。

强化制粒:改善料层透气性,增加料层厚度

提高成品率,减少返矿:返矿减少1.5%~3%,节焦粉0.6Kg/t。

偏析布料、双层配碳烧结:使大颗粒料布在下层、燃料在上层。

固体燃料分加:一次混合加20~30%的细焦粉,其余在二混。

热返矿量在30%,固体燃耗降10.4Kg/t。

FeO含量降低0.22%~0.5%。

配加轧钢氧化铁皮1Kg/t,可节燃耗0.2Kg/t。

烧结含粉率变化1%,影响焦比0.5%,影响产量0.5%~1.0%。

烧结直接还原度增加10%,焦比上升8~9%,产量下降8%~9%。

烧结间接还原度提高5%,高炉煤气中CO2升高,煤气利用率(ηco)升高0.66%。

配加5%左右钢渣,可降低固体燃耗3Kg/t。

·烧结矿的低温还原强度(RDI)每升高5%,煤气利用率降低0.5%,焦比上升1.55%,产量下降1.5%。

·烧结余热锅炉(在点火器之后)进行蒸汽回收,可节能2.5Kg/t。

·降低点火热耗:控制点火负压,降燃耗6~12%,降能耗5~6%。采用节能型点火炉(带状火焰、热风)

·低温烧结

烧结温度由1300℃降至1150~1250℃,可降低固体燃耗7%~8%。

·降低烧结矿中FeO含量:FeO含量升高1%,能耗上升0.68Kgce/t,高炉焦比也会升高1%~1.5%。

·节约气体燃料消耗:双斜式点火器,ML型幕式点火器对煤气、空气双预热

·节电:烧结主风机和除尘风机采用变频调速技术。

G)高炉炼铁节能:

·提高风温:风温升高100℃,可降焦比15Kg/t,多喷20~30Kg/t煤粉,提高产量4%。热风带入的热量占高炉输入总热量的16%~19%。

·富氧鼓风:富氧1%,增产4.76%,风口理论温度升高35~45℃,允许多喷煤10~15Kg/t。节焦比1%,煤气发热值升3.4%。

·脱湿鼓风:鼓风温度由13%降到6%,可增加风量14%,节能10%,降焦比0.7 Kg/t。风中减少1g/m³水,可提高风温9℃。

·煤气中CO2含量提高0.5%,可降燃耗10 Kg/t,降工序能耗8.5 Kgce/t。

·生铁含Si降低0.1%,可降焦比4~5 Kg/t。

·提高炉顶煤气压力1Kpa,可增产10±2%,降焦比3~5%,有利于冶炼低Si铁,提高TRT发电能力。·高炉冷却采用软水窑闭循环设施,可节水和节电。

·热风炉废气综合利用。可用于煤粉干燥,对空气和煤气双预热,还可用于煤的脱湿和风选。

·对冷风管道进行保温,可提高风温9~17℃。

·铁矿石还原度每增加1%,可节省碳素消耗6~7Kg/t。

·高炉采用全风操作,由鼓风机方面控制风量,高炉不放风。

·高炉炼铁降低燃料比会减少吨铁风耗。燃料1Kg标煤,鼓风量要2.5 m³,消耗风机能耗0.85Kg标煤。宝钢吨铁风耗为930m³/t左右。

·提高焦炭质量,炼铁节能:

·焦炭热反应性增加一位时,每吨铁燃料消耗要增加5%~11%。

·吨铁渣量减少100 Kg/t,可降低燃料比20~50 Kg/t,增产8%。

·炼铁少用石灰石100 Kg/t,降焦比30 Kg/t。H)高炉炼铁精料技术对节能的影响

·高品位是精料技术的核心:

入炉品位提高1%,炼铁焦比下降1.5%,生铁产量提高2.5% ·提高原燃料强度可降低炼铁燃料消耗。

烧结、球团转鼓强度提高1%,高炉产量升高1.9%,焦比下降。

·熟料比提高1%,炼铁焦比下降2~3 Kg/t。

·原料成分要稳定:烧结矿设计规范要求品位波动<±0.5%,碱度波动<±0.5%,含铁品位波动1%,高炉产量会影响3.9~9.7%,焦比变化2.5~4.6%;碱度波动0.1,高炉产量会影响2.0~4.0%,焦比变化1.2~2.0%。

·原燃料粒度要均匀,减少炉料填充效应,提高煤气透汽性和炉料间接还原度。间接还原度每增加1%,炼铁焦比下降6~7 Kg/t。

将烧结矿12.7~38mm粒度与6.4~12.7mm粒度进行分级入炉,可降比6%。块矿入炉粒度由10~40mm降到8~35mm可降焦比3%。武钢3200 m³高炉已开始用不同粒度炉料分级入炉。

·铁矿石冶金性能影响

矿石还原度提高10%,焦比可下降8~9%。矿石低温还原粉化率升高5%,产量下降1.5%,焦比升高。

·减少入炉料粉末:<5mm的粉末炉料所占比例要控制在5%以内,粒度在5~10mm的比例要小于30%。入炉粉末减少1%,焦比下降0.5%,生铁产量提高0.4~1.0%。

L)焦化工序节能

·焦炉型煤配比增加10%,M40可提高0.7%~1.1%,反应后强度提高2.2%。当型煤配到30%时,M40可提高2%~3%,M10改善2%~4%。

·焦化用锅炉要合理选型,定额负荷在80%~90%。锅炉容量比实际用汽量大10%即可。控制配风,降低空气过剩系数,减少炉门等部位漏风。

·充分利用水资源,分级、分质供水,扩大循环水使用范围。

·用高压氨水代替蒸汽喷射装置,可节省蒸汽,又省电。以65孔焦炉为例每年可节约蒸汽1.7万吨。

·用高压氨水代替蒸汽清扫集水管,可节约蒸汽。

·焦油蒸馏后的尾气,可送到黄血盐工序生产黄血盐,其冷凝水可回用给锅炉作补充水。

·加强焦炉热工调节可节能。用焦炉煤气加热时,α值从1.45降到1.2;用高炉煤气加热时,α值从1.25降至1.15后,可节省炼焦能耗5.91~11.82kJ/kg湿煤。

·采用硅酸铝隔热板,可减少炉体散热,节约炼焦耗3.5kJ/kg湿煤。

·对烟道空气过剩系数进行自动控制,可降10%炼焦能耗。

·采用新型蓄热室格子砖、加大换热面积,其高度降低30%,废气温度不变,(蓄热室高度不变),炼焦能耗降52.2kJ/kg煤。

·减薄炭化室炉墙,若炼焦周期不变时,立火道温度允许降50~60℃,能耗降低7%。

·对煤进行调湿,水分从9%~10%降至5%~6%,可节能8%。

·提高装炉煤密度(用型煤或捣固)7%~11%,结焦时间减少4%~6%,增产5%~7%,允许增配8%~10%弱粘结性煤,有节能效果。

·对荒煤气上升管进行汽化冷却(由600~800℃降至200℃),可回收能源8kgce/t焦,每吨干煤可产生0.1kg的蒸汽(压力0.3~0.6MPa)。

(2)钢铁企业节能潜力有多大

据统计分析,国内联合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可回收的二次能源量占本企业能耗总量的15%左右,(是扣除各种煤气热值之后)一般钢铁联合企业其能源费用是占钢铁产品总成本的20%左右,而对于一些独产的炼铁产品成本的30%以上。

·余热回收的温度限制

依据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又具备有先进、可靠、实用装备,且要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条件下,各种余热载体回收余热的下限温度是:固体载体500℃,液态载体80℃,气态载体200℃。(2)国内外钢铁企业余热余能回收情况

日本新日铁钢铁公司的余热余能回收率在92%以上。其企业的购能源费用占产品成本的14%。我国技术装备水平最高水平的宝山钢铁股份公司的余热余能回收率在73%,其能源费用占产品成本的21.3%。邯郸钢铁公司能源费用占产品成本的26.55%。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余热余能回收率在50%以下,其能源费用占产品成本的30%以上。这说明我国钢铁企业的节能潜力还是较大的。

·钢铁工业实行的技术路线 A)钢铁工业发展以连铸为中心

B)炼铁系统结构调整是以提高喷煤比为中心

C)轧钢系统是实现串联式高速轧制,一火成材生产

·新修订的各专业设计规范均有一些强制性执行条款,积极采用的技术和限制使用的相关内容。

·关注2006年10月公布的《2006-2020年中国钢铁工业科学技术发展指南》。

3.钢铁企业能源发展规划的制订 3.1编制原则

·要和本企业整体发展规划一致,在指导思想上要统一。

·全面系统地调查好企业能耗的现状(要计量准确、数据可靠、真实、购能和用能数值接近等)。

·做好本企业的能源平衡表(原冶金部文件有格式、内容、方法、计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重申折算系数。

掌握国内外钢铁企业先进节能技术、指标、措施、方法等以利进行对比分析。

·科学、合理、先进、可行地提出本企业能耗各项指标。

·生产条件论。钢铁工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是有条件下才能实现的。每个能耗指标的实现是要有一定条件下来完成。所以,要研究好每项指标完成所要求的是什么条件,什么方法。可参考附件。

·要有阶段性目标,如2007年、2010年、2015年不同时期的不同目标值。

·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产业技术路线和新修订的各工序设计规范(附2)。3.2 企业能源发展规划的目录。详见附件

(1)编制依据(2)企业概况(3)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规划的目标(5)主要措施规划(6)节能篇

(7)环境保护(8)经济效益分析(9)结论

(10)论证材料(11)附件 4.钢铁企业能源管理

技术和管理是企业行走的两个轮子,要同步运行,车子才能直线行走。要重视企业管理上的作用。

钢铁企业的能源管理是联合钢铁企业管理的一部份。总体上,能源管理原则要服从企业整体管理,但也应有自己的特色。企业应有专职的能源管理人员和独立的部门,要有能源工作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建立企业能源标准化工作系统(企业能源管理中心)。

4.1 联合钢铁企业总的能源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二级厂矿、车间、班组。要有定额、措施、方法。

4.2 建立完善的计量器具和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的定级工作,逐步实现检测手段和计量技术的自动化、现代化。原始记录、凭证、台账、统计报表和用户信息要妥善保存,以利进行技术分析和指导今后工作。

4.3 对企业和能源信息要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及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并能及早发现重大变化,找出主要原因,提出相应对策。4.4 重视采购各类能源的数量、质量、批次、时间,物流去向等等方面工作。节能要从源头抓起。钢铁企业要从产品经营转向资本经营,注重企业整体经济效益。采购能源要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观点出发,找出企业采购的最佳经济结合点在那儿,4.5 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做为企业节能工作重点。要与企业相关部门作好协调工作。建立企业完善统一的经济责任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在遵守国家的各项政策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经济上要向对节能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倾斜。

4.6 要对职工开展节能工作培训,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节能技术创新活动积极开展节能降耗的研究和开发工作。5.钢铁企业能源系统的运行 在建立专门能源管理部门,有相关完善的工作条例和建立联合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网络。网络要通畅、功能齐全、运行灵活。信息要科学、准确、及时、能反映出生产过程发生的重大变化。5.1 对进厂的各种能源要及时进行质量、数量、批次进行检验。严防采购中的灰色经济、质量变化、重量失准,大批量货物的多种波动等方面的负面现象发生。要建立互相监督制约机制,采购部门、质检部门和使用部门的三本账要大体上一致,其误差不能太大。出现问题应及时进行分析、处理。要做到日清月结,一个季度要小结一次,年终进行一次清库大盘点。要建立有效的能源进厂检验制度。

5.2 建立几个系统的分项工作体系。对煤、煤气、油水、蒸汽、压缩空气、电力等内容的工作报表和工作原则。

上述能源介质的采购量和使用量要能对应,也要结合本公司各工序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衔接,按照原冶金部公布的折算标准煤系数,进行计算,是否能大体上合拍。出现大的误差要找出原因。

5.3 定期开展专项技术经济分析、专项评估、预测等活动。

要把握几个工作要点:

能源利用率应在不断提高

各能源介质分配是否合理、经济。

坚持使用公布的折标系数

公司整体和各工序能耗是否在下降

大中修、技术改造中是否有节能项目

监测完成节能规划内容执行情况和进度

新上项目(设备)的能耗评估,技改后节能效果验证

5.4 定期编制企业能源运行情况报告(可按月、季、半年、全年)

内容包括:能源平衡情况、能源利用的说明、能源利用中重大问题分析、能源使用预测。

5.5 企业正常生产中的能源优化分配、大中修和技改项目的能源管理、突发事件中的能源调度等。

上述活动要在日常工作积累、分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要设定全公司、各工序、各阶段的能耗标准值,允许上下浮动的范围,相关领域对本岗位的能源影响的分寸有多大。要做到能源管理心中有数,突发事件心中有数,处理问题有原则,鼓励技术创新、讲求实效。

公司所有能源管理人员要成为技术上的明白人,领导要成为该领域的行家、专家。在技术上要有科学、创新、求实、认真的理念。要对每项能耗的技术指标含义,指标的先进性在那和达到先进指标所要求的条件是什么等内容有所了解,或开展相关工作。

6.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能源管理制度 篇5

第一条本制度所指工业重点用能企业是指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五千吨(及以上)标准煤的用能企业。

第二条工业重点用能企业的确定以市统计局确认的企业上年度综合能源消费总量数据为准,哈尔滨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工信委)将会同哈尔滨市统计局于每年联合发布工业重点用能企业名单。

第三条工业重点用能企业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相关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标准。

第四条工业重点用能企业应当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在具有节能专业知识、实际经验以及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中聘任能源管理负责人,并报市工信委备案。

第五条工业重点用能企业应按要求填报《哈尔滨市工业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备案表》并提供相关佐证材料。

第六条工业重点用能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健全节能管理制度,开展能源审计,实施节能奖惩措施。

第七条工业重点用能企业每年向市工信委定期报送上年度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利用状况报告主要包括能源消费情况、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节能效益分析和节能措施等内容。

第八条能源管理负责人负责组织对本单位用能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组织编写本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提出本单位节能工作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负责对本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九条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当接受节能培训,并依法做好对本企业人员的相关节能法律、法规及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编写等知识的培训。

第十条主要耗能设备操作人员未经节能培训不得上岗。

第十一条市工信委负责监督、检查工业重点用能企业重点耗能设备操作人员接受节能教育培训的情况。

第十二条工业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管理负责人的备案和培训的执行情况将纳入年度工业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工作考核内容。

第十三条工业重点用能企业未按照规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负责人和按规定报送备案的,由市工信委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黑龙江省节约能源条例》及《哈尔滨市工业节能监察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四条工业重点用能企业填报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应报送市工信委审查,对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节能措施不落实、能源利用效率低的工业重点用能企业,市工信委要开展现场调查,组织实施用能设备能源效率检测,责令实施能源审计,并提出书面整改要求,限期整改。

第十五条工业重点用能企业未按节能法律、法规开展能源审计及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或者报告内容不实的,由市工信委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哈尔滨市工业节能监察办法》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化工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提速 篇6

工信部今年扩大项目推广领域

石油和化工行业将进一步推动化工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建设,促进行业“两化融合”,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行业能源管理水平及能源利用效率,进而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这是记者从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湖北宜昌召开的化工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获悉的。

石化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在会上表示,加强化工企业能源管理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手段。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有自身特点,生产连续性强、工序关联性大、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化工企业能源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化工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他指出,目前,石化联合会正在配合工信部节能司,针对化工分行业众多的特点,联合相关专业协会、集团公司和技术公司编制石油化工、氮肥、氯碱、纯碱、电石等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罗荣彬表示,从今年开始,能源管理中心项目推广范围将逐步扩大至钢铁、化工、建材、有色等重点用能行业。他对化工行业提出3点要求,一是各级主管部门要把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企业能源利用技术进步、促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手段,认真抓好组织落实,加强领导和行政监督,做好项目的跟踪指导工作,确保项目按时完工,实现预定节能效果;二是行业协会要加快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各相关企业要高标准、严要求开展项目建设。

从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状况简析节能 篇7

一、能源消费结构及特点

以淮北市为例,2008年全市考核的19家重点用能单位净耗能343万吨标煤。从能源消费品结构分析,热值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原煤消耗量逐步上升,而高品质能源电力逐步消耗量下降。能源消费构成是:原煤388万吨,占81%;电力183135万kwh,占7%。工业总产值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继续保持下降趋势。2006年全社会用电量259519kwh,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万元工业产值耗电766 kwh。“十一五”期间,淮北市万元GTP能耗由2005年的2.7tce降至2008年的2.38 tce,下降了13%。能源消耗年均增长9.6%,而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8.7亿元,年均增长31%。近年来,淮北市能源消费的增幅明显偏快,从2001年到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从150万吨增长到343万吨,增长了1.2倍,主要是发电装机容量逐年增加所至。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我市能源消费量所占比重最大的行业,全市考核的19家重点用能企业扣除转换产出的二次能源后综合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近82%,因此,工业是淮北市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

二、能源价格的上涨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压力加大

2008年,由于年初的百年罕见的特大冰雪灾害以及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巨大影响,使我国企业经营状况雪上加霜,多种能源在2007年继续价格高涨的情况下持续高涨,压缩了企业的利润,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计量单位:元/吨)

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因此大力发展节能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各次产业能源消费中,工业所占比重最大,在工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耗能又占绝对份额,因此,节能最大潜力便隐藏在这些企业中。进入2008年,即跨入了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关键之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水平将左右着全市工业乃至全社会的节能目标完成与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工业企业实施节能的意义和措施

(一)工业企业实施节能的意义

企业实施节能改进,不仅可以降低能耗成本,而且有助于缓解政府能源供应和建设压力,对减少废气污染保护环境也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节能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实施节能改进,勇于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不仅可以节约有限的能源资源,而且可以减轻地方政府在能源电力等基础实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压力,并可以缓解区域能源电力危机。2)企业实施节能改进,减少电力消耗,同时可以间接减少因煤炭火力发电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废气排放量,减少空气污染,促进城市环境治理,为环保事业做贡献。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

(二)工业企业实施节能的措施

1)加强技术节能是推动工业节能的有效途径。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是节约能源的两条路子。目前,节能成果主要是依赖技术节能,即通过技改及强化科学管理,减少跑、冒、滴、漏,改革低效率的生产工艺,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综合利用等手段,以此来达到节能目的,与之相比的结构节能,即通过合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来达到节能效果,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2)积极推进技术进步,鼓励支持节能、高效产品的推广应用。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鼓励支持节能、高效产品的推广应用。在企业的生产能耗的源头上入手,引导企业采用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融入到我市来。努力开发并广泛应用节能新技术,走高效利用能源的节能型之路。

3)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节能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参与。企业和消费者是节能的主体,要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依法履行节能责任;政府通过制定法规、政策和标准,引导、规范用能行为,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服务,并带头节能;中介机构要发挥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我国能源消耗高、浪费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要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靠外延发展,忽视挖潜改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摘要:近年来, 面对能源紧缺和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 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乐观, 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 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以降低工业企业资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 全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关键词:工业企业能源消费,能源消费结构及特点,节能的意义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R].北京: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7.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 篇8

关键词:能源管理;节能降耗;具体应用

目前企业的能源计量存在一些问题,这较为严重影响了能源统计的可靠性,能耗考核难以实施。企业计量手段与能源管理的需求不相适应,即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计量人员素质、能源计量的信息化现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节能管理的要求。

一、能源计量

企业能源计量时在能源使用的各个环节安装配备计量测试器具,以提供各种计量测试数据。这些提供测试数据的点称为“计量测试点”,整个企业的“计量测试点”可用“网络图”和“汇总表”两种形式表示。“计量测试点”的选定必须满足两点要求:按产品进行单耗核算和按班组进行能耗考核的要求。

能源计量对于企业有着如下重要作用:(一)有利于全面掌握能源的使用情况,以便制订定额和进行考核。有了准确的能耗数据,就可制订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开展评比竞赛,从而调动广大职工合理用能的积极性。(二)可为节能技术改造指明方向。运用计量测试技术对企业各用能设备、环节进行考察,就易于发现薄弱环节,从而重点解决、组织攻关。(三)有利于寻求节省能源的最佳工况。对能源计量检测手段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有可能摸索出参数的最佳控制点,从而使用能耗设备运行处于最佳工况。

二、能源统计分析

能源统计分析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把企业中能源的使用情况、收支盈亏和波动情况搞清楚,必须借助于能源统计分析。要检查能耗指标的完成情况,要合理、科学的制订各项用能指标,同样借助于能源统计分析。如果只有监测仪表,只能进行能源计量,而没有对各种数据、各项指标的系统统计、分析,那么也只能在计量仪表上估算结果,而不能对其间的多项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只有把指标的制订、能源计量和统计分析三者统一起来,才能对复杂的耗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管理。

能源统计分析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合理、切实可行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将各种统计指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概括起来,能源统计体系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一次能源的投入加工转换;第二级为从加工转换到用能设备使用;第三级为用能设施的用能状况。

三、能耗定额

能耗定额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作业所规定的能源消耗的数量标准。

(一)工艺能耗定额

由能源的有效消耗和工艺性损耗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 产品生产的基本工艺过程和辅助工艺过程所需的能耗; 保持工艺设备热量所需的能耗; 工艺设备临时停工检修和冷却停放后再加热、启动所需的能耗; 设备运作时,技术上不可避免的能源损失的消耗等。工艺能耗定额是工艺设备技术水平的反映,是企业向车间( 班组) 发放能源与考核能耗的技术指标。

(二)生产耗能定额

由工艺能耗定额与一部分非工艺性消耗和损耗构成。具体包括:工艺能耗定额所包含的全部内容; 辅助生产所需的能耗,如采暖、通风、照明、供水、机修等所消耗的能源; 在能源转换设备、企业热力和电力系统中,技术上不可避免的能源损失。

四、在山钢股份济南分公司宽厚板厂的应用

(一)强化关键测量过程的控制,提高产品质量

认真做好测量设备基础管理,对各类测量设备的周期检定/校准、抽检、计量确认以及运行维护的管理工作进行提升和检查监督。确保测量设备管理到位,按期下发检定/校准工单,保证检定/校准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保证现场在用测量设备运行准确可靠;确保在用测量设备满足使用要求。

(二)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力度,精准计量降本增效

为保证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和能源数据的真实可靠,我们重点强化能源计量器具的周检管理;及时更新老化落后的仪器仪表,确保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周检率、合格率满足GB17167的标准要求。

(三)强化能源体系目标管理,提升能源体系运行绩效

围绕公司能源体系管理方针并结合生产实际制定了能源目标指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到岗、到人,真正做到“纵到底、横到边”,形成个人保班组,班组保车间、科室,车间、科室保分厂的逐级保证的方针目标管理体系。同时,按照一体化管理、分项控制的总体思路,建立、健全统一的能源管理网络,形成以生产技术科为主导,以生产运行车间为节点,全员参加、全面覆盖的能源管理格局。

(四)完善能源体系文件,实现管理标准化

积极完成对能源管理体文件化、制度化建设。健全能源管理组织机构,按能源介质分类,吸收工艺、技术、设备、安全等专业人员以及车间管理工技人员参加,组成攻关团队,实现专项指标的逐步提升。完善能源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实现管理考核的多元化,充分发挥能源管理体系评价的激励作用。

(五)实施动态管理,提升能源体系执行力度

为使体系健康、高效地运行,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对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实施定期评审和动态管理。定期开展体系文件的评审工作,对现有的能源体系文件逐一评审。针对机构设置的调整、人员的工作变动、设备设施的改造等情况,及时对体系文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六)加强能源使用监督考核管理,促进科学、合理、节约用能

完善和执行八小时能源成本核算制度,将煤气、电、水进行八小时成本统计,将关键绩效指标向车间、班组、岗位逐个细化分解落实,强化了能源消耗成本意识和控制意识。进一步强化了能源使用监督考核管理,加强了能源统计日分析,对产线水、电、风、气等能源消耗进行动态监控和日通报,对各个能源介质使用情况,每日进行简要分析,及时通报各个车间、调度室,及时改进。修订《避峰节能管理运行方案》,根据停机时间长短,细化煤气操作方案。

五、结束语

上一篇:公众讲话的瓶颈下一篇:电子元器件与电路基础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