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青春的起点作文

2024-09-05

这是青春的起点作文(共13篇)

这是青春的起点作文 篇1

人生漫漫,总有很多起点:

刚出生时,是成长的起点;上小学时,是学习的起点;上初中时,是努力的起点;上大学时,是成功的起点……

假如你不把握机会,没有留意眼前,没有走好起点的路,你的人生将会匆匆而过,没有什么好留恋的,没有什么值得珍惜。所以,正处于青春起点上的我们,更应该好好把握,充实青春的起点。

青春的起点需的是要什么?是积极向上的开朗性格!

成长中,难免有磕磕碰碰,难免有挫折坎坷。假如你没有正视一切,以开朗来面对生活的心态,那你将怎样度过难关,是退缩?是恐惧?还是逃脱?可是,你若拥有了不畏困难,以笑面对的心态,你便能坦然接受挑战,勇敢面对挫折,轻松享受生活!可见,青春的起点需要的是积极向上的开朗性格!

青春的起点需要的是什么?是挑灯夜读的勤奋苦学!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要说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应该是每个人都有,但是又有谁能为自己的学习,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呢?这样的人不多,却几乎都是成功之士。虽然说,有了勤奋,不一定成功,但是,没有勤奋,就不可能成功!所以,青春的起点需要的是挑灯夜读的勤奋苦学!

青春的起点需要的是什么?是展望未来的崇高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理想是带领你走想成功的引路石,在茫茫的初中生涯中,因为一时的冲动,一时的无知,往往会犯下一些错误。在你苦心陷入深渊的时候,你直着于理想,你展望于理想,这时,理想之石就引你走想黎明,引你走想光明,引你踏想成功……总之,青春的起点需要的是展望未来的崇高理想!

青春的起点需要的是什么?是蓬勃的生命力;是豪放的激情;是挑战的勇气;是无私的奉献;是互助的友爱;是……

青春的起点需要很多,当然给予你的也会很多。只要你朝着奋斗的目标,勇往直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和热情铺洒青春的道路,点亮青春的起点,冲想青春的胜利!

这是青春的起点作文 篇2

作文训练的起点是什么?很多教师把它归于技巧的层面:审题、立意、布局。我认为这只是治标之策, 绝非治本之法;作文训练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基础, 以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为起点。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明确指出:“训练学生写作, 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如果要让积蓄充足, 那么就需要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因而, 如果想要将作文教学搞好, 让学生的笔下生花, 那么教师就有必要指导他们进行素材方面的积累。

众所周知, 作文教学一直就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特别是传统的教法、封闭的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扼杀了学生的兴趣, 埋没了学生的天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 往往更为注重对于文字的表达、写作技巧等方面的训练, 而却忽略了对于学生积累素材方面的训练, 以致于学生写出来的作文, 较为死板、空洞, 没有内涵;以致于作文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学习和教学当中的难点, 让学生倍感艰难, 教师也不例外。

二、作文训练中素材积累的探索过程

(一) 活动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

一位教育家曾经极为深刻地指出:“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和家庭里, 有丰富的学习和情感生活素材;在社会上, 正逢盛世, 气象万千, 繁荣的市场经济, 奇异的家乡变化等, 这些都是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但是因为学业紧张, 往往忽略了丰富的生活, 导致他们作文素材库的枯竭。学生要丰富写作材料, 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此时, 语文教师就应该借助语文课堂, 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注意, 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 多接触大自然, 运用身上的多种感官一同来体验丰富多彩的世界, 用耳朵听, 用眼睛看等。比如在语文早读时, 可以专门留出十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说说前一日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隔一段时间, 全班交流自己搜集的作文素材, 互通有无;布置暑假实践活动;举办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的语文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兴趣, 同时还能创造新的作文素材。

(二) 提供学生积累材料的场所

在这方面,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记来积累素材, 大量的阅读和有效的摘记, 可以使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游刃有余, 有素材可以用。具体的有效措施是: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阅览室的作用, 利用学生专业学习以外的课余时间, 为学生们每周开设一堂阅读课, 让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 对于有用的知识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 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语文素材的积累,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写作文的深度。充分提供机会, 每班必订报纸杂志, 让学生搜集时事资料, 深入了解国内外信息, 拓宽学生知识面, 增加学生写作的广度。

此外, 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从网上查询信息资料, 从多层面拓宽学生的求知视野。让学生尝试着用学校的网络教学, 将平常在教师当中进行的教学迁移到网络中来, 以此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并且, 对于学生从网络当中学习, 要多鼓励。

(三) 以写作帮助学生积累

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才气, 才气必须经过磨炼。”积累素材是为了运用素材进行写作, 运用素材进行写作则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积累素材。高中学生积累素材的功利性很强, 就是为了写好作文。素材运用得好, 作文评价高, 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快感, 就会更加积极地去积累素材;反之, 积累素材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可是, 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运用于写作实践的时候, 却常常出现语焉不详甚至张冠李戴的情况, 令人啼笑皆非。究其因, 不外乎他们在作文时缺乏选取和突出素材中有效信息的能力与机智, 对素材的处理能力不强。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只顾积累, 轻视运用, 不能把运用和积累有机结合起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以写助积, 指导学生写周记, 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它能促使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做生活的有心人;习惯于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 并能做到专心致志, 开动脑筋, 选择有意义的, 感受深刻的记下来。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养成, 有助于丰富自身所具备的写作素材, 随之写作技巧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 再来些文章, 那么就会妙笔生花, 所写的文章都会有血有肉, 生动形象。并且,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也要做到长时间的积累, 这样学生的语言材料、以及写作思路也会得到扩展, 对于事物的认识和表达能力也都会得到提高。此外, 班级里可以为学生开设专门用来发表文章的小园地,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总之, 就是希望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喜欢上写作, 并且写得越来越好。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篇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吴良镛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六十五年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呕心沥血,勤耕不辍,为城乡建设领域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他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吴良镛在中国进行的广泛的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和实践……成功解决了如何保持传统文化、地方特色和社会价值观等一直悬而未决的关键性问题”。

——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主任克劳斯(Joan Clos)

3月9日下午,疾病缠身的耄耋老人吴良镛先生,围着一袭以他的青绿山水画为蓝本制作的丝巾,在助手的扶持下,拄着拐杖,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接受记者采访。老先生一落坐,就笑吟吟地说,“我可是武装到了牙齿”。虽然声音没有过去那么宏亮,但思维依然十分清晰。别看吴老已九十高龄,讲起中国建筑来,兴致却是极好,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这一开讲竟是滔滔不绝3个小时!在这里,我们有幸看到了一代建筑大师的成长轨迹,聆听了他几十年来的学术探索和实践的宝贵心得。

在战火纷飞中成长起来的吴良镛先生,目睹家园破败、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惨象,立志投身建筑,为民众解决居所的问题。他一直秉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的人生格言,创造性地提出了“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并身体力行,带领学术团队,从社会现实出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合西方建筑理论,在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的同时,创造了新的建筑文化。支撑吴先生建筑理论的是他长达65年诚实而辛勤的建筑实践。吴先生是社会公认的建筑大师和教育大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自觉参与者和卓越贡献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蕴藏一直情有独钟,不仅在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视文化的影响因素,对历史文化名城古建保护的研究也颇有建树,为宣传保护历史文物及自然生态环境不遗余力。本刊略撷几例,便可管中窥豹,一览吴先生非凡的建筑人生。

北京菊儿胡同与“有机更新”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吴良镛先生提出“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和发展”的“有机更新”理念。

1987年至1992年,受北京市房改办委托,吴良镛先生领衔担纲北京市菊儿胡同四合院工程。通过这个持续5年的工程,在这条438米的胡同里,吴良镛团队建立了“新四合院”体系,将“有机更新”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条胡同居住着200多户人家。两条南北通道和东西开口,解决了院落群间的交通问题。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单元式公寓组成的“基本院落”,即新四合院体系。原有树木尽量保留,结合新增的绿化、小品,新的院落构成了良好的“户外公共客厅”。重新修建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按照“类四合院”模式进行设计,高度基本上是胡同一院落体系,维持了原有的胡同一院落体系,同时兼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的优点,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户的室内空间,保障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又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利用连接体和小跨院,与传统四合院形成群体,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重视邻里情谊的精神内核,延续着中国传统民居浓郁淳厚的邻里之情。菊儿胡同改造工程不仅是北京旧城改造的成功范例,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还荣获了1992年世界人居奖,这也标志着世界对菊儿胡同及其文化内涵的认同。

新四合院的设计,堪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领域前所未有的创举。在对菊儿胡同8.2公顷范围内的所有建筑情况进行翔实调查后,吴良镛团队把胡同的房屋按照质量分为三类:质量较好的上世纪70年代以后建的房屋予以保留,现存较好的四合院经修缮加以利用,破旧危房予以拆除重建。在“谋万人居”的思想统领下,在菊儿胡同营造新四合院之初,吴先生确定了几个原则,其中包括:第一,采用普通材料,造价不能贵;第二,面积不能太大,让中等收入的家庭也能买得起,住得起。

吴先生强调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要求从问题出发,根据不同的条件,予以规划、设计、管理,以避免落入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俗套。在具体工程中,规划、设计方要与地方管理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让他们理解规划意图。当然,这中间的困难,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明白的。

在菊儿胡同的规划设计上,虽然已经与北京市有关单位进行了充分磋商、酝酿;但在规划设计方案的沟通方面,仍费了很多周折,前后审查了六七次。仅菊儿胡同一期工程的设计图纸就出了95张,而这背后反反复复的修改更不知多少次。吴先生说:“尽管我是老师,是民间;而管理方多数是我的学生,可他们代表的是官方。”

对比后来层出不穷的现代化建筑,菊儿胡同已经有了历史的斑驳和沧桑,但在北京旧城居住区的胡同中,它魅力依旧。就像当年联合国人居奖的颁奖词:“吴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在菊儿胡同工程中所创造的是一个人文尺度的答案。尽管它的人口密度与高层住宅相似,但它却创造了一个永恒的人与人交往的社区。最重要的是菊儿胡同捕捉住了中国的四合院的传统,即北京的四合院形式……”。

“有机更新”等北京旧城区保护和改造理念,也是从菊儿胡同新四合院试点开始真正落地生根。

2000年到2004年,北京市相继修订完成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这些规划构建起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分明的保护格局。与“有机更新”一脉相承的“微循环”,成了北京旧城保护和改造协调统一的有效方式。

“中国近代第一城”与创新

2002年,吴良镛应邀承担“南通博物苑”百年庆典工程。在对南通城建历史和现状进行调研后,他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中国近代第一城”命题。后来,随着调研的更加深入,吴先生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完善,进一步指出,张骞是“中国城市建设道路的探求者”,南通是中国人最早自己建设和全面经营的城市典范,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19世纪末,张骞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回到家乡南通兴实业、办教育,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构建了“一城三镇、城乡相间”的独特城市格局,包容了世界近代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诸多要素,被誉为“中国一个理想的文化城市”。至今,南通仍遗留诸多“第一城”的见证: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纺织高校、第一戏曲学校、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第一个农业气象台、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条民建公路、第一条现代理念的商业街……张骞十分重视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从宏观的高度去谋求城镇、乡村共同发展,形成了一条多镇、城乡相间、布局合理的多层次城镇格局。

吴先生认为,“南通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它不同于租界、商埠或列强占领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中国人比较自觉地、创造性地基于中国理念,参照国外的方法,以私营资本为主,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营,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其实质内涵,就是民族自觉、自强、自尊。”几年前,吴先生曾十分激动地提出了这个命题,今天再次说起南通的城市建设,他的兴奋依然不减。他说,这仍然是一个城市发展概念。当前,我们在进行“创新中国“的建设,提倡创新是对的,但创新不能是空的,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创新,而是拾人牙慧。面对中国的实际问题探索解决的办法,才是真正的创新。

百余年前,张謇在日本做过50多天的短暂考察后,从筹办大生纱厂起,他开展了以大生纱纺织公司为核心,包括创工厂、办企业、开农垦、修水利、发展交通,办教育和进行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试验。与同时代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相比,张謇的工作涉及到更多人的就业生存,要求采取的社会改良措施更综合,示范效应更广泛。更重要的是,这是他结合南通的具体情况,有目的、有意识地探索,是以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区域城市、整体性规划,以及市场与统一意志下工农业建设等做法为代表的重大创新。“张謇当年能做那么大的事,为什么我们今天不能呢?”吴先生颇有感慨地说。

人居环境科学与姜寨聚落遗址

从民居建筑到城市规划,再到人居环境,从建筑学到广义建筑学,再到人居环境科学,吴良镛先生一直在寻找中国建筑传统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而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形成则得益于两个顿悟,姜寨聚落遗址的发现则是其中之一。

姜寨聚落遗址,位于陕西临潼临河北岸,1972~1979年考古发掘,代表着较为成熟的原始农业村落。其突出特点是有明确的规划,大体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部分。制陶区集中在河边便于取水,墓葬区则在壕沟外以利卫生。聚落内的房子分为五组,每组均由十多座中小房子和一座大房子环列组成,门均朝着中心广场。这一布局说明姜寨聚落存在着5个氏族,每个氏族由若干家庭组成,各氏族中心的大房子是公共活动场所。

吴先生介绍,“广义建筑学”的形成,就是从陕西临潼考古发现的姜寨聚落遗址中悟出的:聚落虽然由房子组成,但构成这个聚落的主要还是社会、是家庭关系带来各种社会要求。房子是这个社会结构的物质载体。从聚落看建筑,就从房子的概念扩展到社会的概念。吴良镛认为,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也是一个聚落的发展过程,它包含社会内容、社会结构、社会背景。其中,人是最根本的。

“广义建筑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要展拓建筑学的学术事业”,多角度地从聚居、地区、文化、科技、教育、艺术方法论等方面来认识建筑。

提出“广义建筑学”不久,1992年联合国首脑会议提出的“21世纪议程”已经将建筑、“人类住区”扩展成八项内容。吴良镛遂将“广义建筑学”扩展到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就是人、建筑物乃至于自然环境,是相互协调的一个住所。”吴良镛说,“人居环境,首先讲究秩序;从时间上讲,怎样前后相匹配;从地域来讲,每个地域有每个地方的特点;从环境来讲,要宜居、适合人类居住。”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知识体系,旨在从中国建设的实际出发,以问题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和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主动地从所涉及的主要的相关学科中吸取智慧,开展专题研讨,有意识地寻找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新范式,同时推进学科的发展。”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建立得益于梁思成、林徽因等前贤学术思想的启发,也得益于吴良镛团队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在接受采访中,吴先生反复表达了他发自内心的谢意。同时他明确表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建立还只是一个开始,是点燃了一支小小的蜡烛,如果要普照大地,需要学界以及有见识的官员秉持共同的理念,一起努力和实践,而且要有更高的战略思维,更大的空间。在结束采访时,对于自己在建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突破,吴先生十分谦逊地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立足新起点,展我青春梦 篇4

回到主题,这次演讲的题目是“立足新起点,展我青春梦”首先我并不觉得这是我的新起点,因为我从没有把高考当成一种结束。我认为人只有出生是起点,死亡是结束,其他的都是过程,是经历。所以,我从不在乎事情的开始和故事的结局,我只在乎我有没有那么一次经历。所以,我很庆兴我能来到这个学校,让我有了上大学的这种经历,即便我现在已经开始厌倦了现在的生活。是的,我讨厌学习,更讨厌就要来到的工作,因为我已经浪费了我十五、六年的光阴在学习上,我不想再因为工作把我的后半生再搭进去。所以,我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我不想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改变我自己。我看似孤傲,其实,我并不是想与众不同,我只是想在人群中认出我自己。

再就是“展我青春梦”梦想人人都有,我初中的时候梦想是成为一名导演,即使我来到了交专学习了给排水,我依然没有改变做导演的理想。原因有二,其一是这样能向更多的人传达我的思想,即使我的想法是不合时宜,是不被别人认同的,是错误的,我依然想去做;其二是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我,我不想活的默默无闻,不想在我死后的一两年后就被人遗忘,被所有的人遗忘。我现在又多了一个梦想,那就是旅行,也许是徒步的,也许是搭车的,想旅行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想那么做,纯粹的想,所以我就努力去做。反正不管怎么样,我不会找一份固定的工作,因为我一想到在将来的无数的日日夜夜里,我重复的去一家公司上班,在一张办公桌上做同一件工作,我想,我会疯掉。所以,我想我的一生一定会折腾,因为那样才有意义,是活着的意义。

最后送上我写的,对我自己的总结也算是对自己要求的一段话。

童年并没虚度 青春尚未老去

年少可以无知 年老必须有为

这是最好的礼物作文 篇5

晚上,爸爸对我说:“我们明天叫哥哥、妈妈一起去进城买点东西好吗?”我说:“好啊。”我兴奋地躺在床上,难以入睡。

终于到了第二天早上,我兴奋地叫起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哥哥去买东西。刚进入市区,拎篮子卖花的小贩随处可见。各大商场门前也张贴者“情人节”商品优惠的广告。哦!原来今天是情人节,我们这才恍然大悟。

爸爸半真半假地对我们说:“昊赞,昊鑫,我们买一束花送给妈妈,好吗?”“好!”我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道。但是妈妈说什么也不让买,还差点和爸爸翻脸。爸爸只好说:“我们先去人民商场买东西,回来再说吧。”

在儿童用品专柜,爸爸帮我俩各挑了一身衣服。我刚想喊妈妈看看,却发现她不见了。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走过来,手里拎着一个大盒子,笑眯眯的对爸爸说:“那边正好处理羊毛衫,又好看又保暖,我给你买了一件,看合适吗?”爸爸接过来看了看,说:“谁让你买的,我又不是没有。去,换一件女式的给你穿。”可妈妈坚决不同意,爸爸只好作罢。

我们又到华联超市转了一圈,出门时,妈妈“哎呦”叫了一声。原来,她的手又疼了,一到冬天她的手就会裂许多小口,刚有点好起来,偏偏拎了重东西,把伤口弄开了还出了点血,我赶紧掏出纸巾给妈妈擦。这时,爸爸把手里的东西交给哥哥,说:“你们在这等我一下,我马上就回来。”说完又走进了超市,不一会儿,爸爸拿着一盒防裂药膏和一副手套出来了,我们顿时明白了。回家的路上,我看着手里拎着羊毛衫的.爸爸和戴着手套的妈妈心里特别高兴。

这是母亲的头发作文 篇6

在一个晚上,母亲让我给她拔白头发,我答应了,当我看到母亲的头发时,我的.心灵被震动。

母亲的白发一根挨着一根,占据了母亲头发的三分之一,“独霸一方”。我轻轻地弄着母亲的头发,慢慢地拔下一根白发。这时,我注意到母亲的双眼湿润了,时间都去哪了?时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如何享受母亲对我无声的关爱时,她就慢慢地老了。

我强忍住不让泪水流下来,怕母亲发觉而我却无言以对。如今我长大了,已成为青少年,可我的头发依然保持着黑色。可是我母亲呢?她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付出多少?她也长大了,可头发却白了。我知道,母亲老了,当初,我只知道向母亲索取,却不懂回报。可是我知道回报时,母亲老了。可是,我觉得现在还不算晚,所以我现在要回报母亲,报答母亲。

这是青春的起点作文 篇7

一、兴趣是写作的开端

现在有很多老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让孩子直接写满300 字就行了, 试想, 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们脑袋里根本就没有写作的概念, 怎么去凑这300 个字?就算凑上了, 那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 首先不能让孩子听到写作文就害怕, 而是要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写作兴趣。道出自己的快乐, 倾诉自己的烦恼,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写多少就写多少, 这才是硬道理。

三年级的第一次写作我安排了自我介绍。这是最接地气的习作题目了, 可是从何下手却让孩子们犯了难。我在指导这次习作时, 花了不少时间。首先我让孩子们进行自我介绍, 这是很简单的, 孩子们都会, 我在语言组织方面略微作了一些指导。接着我让他们夸夸自己, 说一说自己的优点, 这让孩子们有些不好意思, 有些扭捏。于是, 我换了一种形式, 让孩子们请自己的好朋友来夸自己。这下, 班级气氛马上热烈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互相夸奖小伙伴, 让孩子们产生了很强的自豪感。有个平时习惯不太好的学生喜滋滋地告诉我:“我还以为自己满身都是缺点呐, 原来在别人看来, 我也有好多优点那!”最后, 我选取一位同学, 将他自己的自我介绍和同学们指出的优点相结合, 在结构上进行相应的指导, 在语句上进行相应的疏通, 一篇习作《夸夸我自己》就这样在课上完成了。我让孩子们马上模仿例文, 每个人根据已有的素材进行整理, 组成框架结构, 丰润语言。不一会儿, 大部分学生都基本完工。

再如教学习作6 描写文具, 我在课堂上, 先出示一个双肩书包, 引导学生从书包的局部——颜色、材料、样式, 然后再说到书包的整体, 并由此引申到各人说说自己的书包。至此学生对物体观察描写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了。一学生写道:“去年过年, 爸爸买了一只新书包给我, 妈妈还给我绣了一个名字, 我眉开眼笑。一开学, 我把书包给我的朋友看, 他们都说我这只书包很漂亮。我的书包是用帆布做的, 黄色的, 里面分为三层, 一层大的, 两层小的。大的一层放了可爱的文具盒还有一本语文书、一本数学书和一本音乐书。小的两层里面, 一层放着新华字典、作业本和草稿纸, 另一层放着我备用的各种本子。我非常珍爱我的书包。”

虽然这样做, 确实花费了较多一些的时间, 但是这次的指导确实让孩子们对写作不那么恐惧了, 不那么无奈了。所以我认为, 只要孩子们能对写作产生哪怕一点点的好感, 那么, 多花一些时间和心思都是值得的。

二、积累是写作的关键

如果让学生仅仅只是掌握写作的方法还是不够的, 要写好作文, 关键还要靠平时的积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警句无不在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但是三年级的学生无论是生活还是阅读量来说积累都是贫瘠, 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 文本中有许多“空子”让我们钻, 我们只要抓准练习的点, 让学生根据文本的剧情创造性发挥自己的想象, 那么一本新的“剧本”就诞生了。哪怕只是一两句, 一两行, 一两段, 都可以积少成多。

我在执教三年级《掌声》一课, 读“掌声”一词安排的练笔, 学生续写道:掌声是力量。

掌声是信心。

掌声是帮助。

掌声是亲情。

再如教学《放飞蜻蜓》时, 学习课文后, 孩子们在陶行知爷爷的有效引导下把蜻蜓放飞了, 这是孩子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已经了解蜻蜓这么多知识点后, 我倡导学生代替书中的孩子们写一份保护蜻蜓的倡议书。面对可爱的孩子们, 回到大自然中的蜻蜓又是做了些什么呢?我又让同学们编写一个关于小蜻蜓的历险记。两个选择同学们任选一题进行练笔。在交流时我发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写倡议书的学生不仅自己回去了解了相关的格式, 写的有模有样, 内容既有书中的关于蜻蜓的知识, 又有自己的情感。而写历险记的同学更是了不得, 绝不逊色于任何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 难得是体现了人类善良的一面。

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中年段孩子们都特别乐意参加各种活动。为了促进活动的积累, 促进活动的发展, 使学生知道, 生活有很多的材料是值得写的。如我的点赞小故事、寻找周庄的小角落、我为灾区献爱心、文明用餐评比等, 都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每次活动结束后, 我总是把大家聚在一起, 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活动的全过程, 并谈谈自己的这一活动的经验。学生都特别兴奋, 语言也较流畅。此时, 我抓住机会让孩子们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他们也非常乐意地接受了。

我还组织孩子们开展一些综合性的活动, 如古诗背诵大比拼、读书笔记展示、手抄报评比等,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拓展了思维, 既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提高了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更是为习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三年级是孩子们写作的起步阶段, 也是培养良好写作习惯的关键时期, 教师们要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多种方法引领学生去观察, 去体验, 去感悟, 写出接近生活、观点鲜明、个性十足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贺成金, 殷惠.让学生体验表达的快乐——谈中年级习作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 2008 (Z3) .

这是我的责任作文 篇8

昨天晚上我正要入睡,突然听到一阵很轻的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是邻居奶奶,她的小孙子在她家有题不会做。邻居奶奶不识大字,孙子的父母都出差了。于是,我为小弟弟讲解了他不会做的题。邻居奶奶很感激我,不停的说着谢谢,我不好意思的书:“没什么,这是我的责任'

学习小提琴四年了,有酸,有苦,有累,但我从没叫过苦,从没为手上磨出茧而哭闹过。我的成绩一直平平,但我一直在努力学习,从没放松过。因为这是我的责任。

这是我的责任作文 篇9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想独立,想让自己去面对生活,逐渐的,我们就会形成责任感。

就要对自己和别人勇于担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自己的后果负责任。

普通的一个扔垃圾的行为,就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说明这个人忽视了自己的责任。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条新闻,说的是在公交车上,人呢也很拥挤,不知道为什么,公交车司机就刹了车,由于惯性,人都像前倾倒。

一位女大学生不小心踏踩踩到了座位上的.一位老爷爷,他连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们都认为已经没事了,可是老爷爷下面接着就骂了起来,说什么不长眼,又是什么的。

那位女大学生以为老人只是气不顺,便没有在意。

可是,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老爷爷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掏出一把匕首,随时都有伤人的可能。

谁都没想到,年近七旬的老人竟然带着这种危险的东西,还装处恐吓的样子。

女大学生当时就吓懵了。

此时,座位旁边的另一位老人站起来了,他赶紧进行劝解,可是一点用都没有,只能采取极端的手法,他一把按住已经刺激的老爷爷,想把匕首给抢回来,就这样扭结了一阵子,车上有的人也下了车,老爷爷被抢去匕首之后,很不高兴,还扬言到要杀了这位见义勇为的人。

女大学生也挺感激救他一命的老人的。

所以说一个人能否得到他人的尊重,责任感是很重要的,就像那位有责任感的老人,他可以选择不管,但是良心支持了他。

萨特曾说过人从他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一切负责。

那我呢,我可不会像老人那样勇敢,我的责任不一定要风风光光,让人敬佩,但也要尽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主动担心体谅家人,同时还应该有承认错误的勇气。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测验,结果下来,我居然得了个满分,我十分高兴,当老师讲试卷时,我才知道,是老师给我批错了,由于面子,没有说出,回家以后,那100分直勾勾的望着我,我无法隐瞒下去了,找老师重新改分数,虽然没有满分,但是我有责任。

依稀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的时候,还曾经帮助以为阿姨拍路呢!

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

这是我的责任作文 篇10

同桌突然抬起头来,白白胖胖的脸涨红了,仇恨地盯着我。手中的“旺旺雪饼”跌落在裤子上,白色的饼屑撒在裤子上。“我上课吃东西关你什么事?就是因为上次我给你的竟争对手拉票?你这是公报私仇!”虽然同桌的声音很小,但还是能清楚地听出不服和愤怒。“我是班长,维护课堂秩序是我的责任!”我对同桌说完这句话,扭过头去上课,不再理他。下课铃响了,同桌如释大赦一般,冲出了教室。我走出门去,经过上课时这一履行职责的经过,底气足了,“我是班长,维护班级秩序是我的责任!”几位同学对我指指点点,大概是在议论我,我刚想发火:“干什么对我指指点点?”可一看到左臂别的两道杠牌子,就不禁想到“维护班级秩序是我的责任!”我气全消了,不在乎同学们的指指点点,在班里争取进行每周一次“评论会”,不断对自己的管理方式进行改进……

当“纪律红旗”在学期末终于挂到我们班的墙上时,班主任要我在班会上谈谈感想,我站在讲台上,望着下面,同学们一个个仰起头看着我,眼神里不再是不服,而是敬佩的神情。不知怎的,我冲口而出这一学期来经常说的话“维护班级秩序是我的责任!”讲台下传来雷鸣般的掌声……

【篇三:这是我的责任作文】

那是一个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九月,新学期刚开学,我们初二(一)班就举行了班干部选举。由于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我被大家选为班长。当时,我心情十分激动,但激动之后,想的更多的是,作为一班之长,不仅要协助班主任老师做好工作,更要刻苦学习,关心同学,帮助同学,这是我的责任,不能辜负老师和同学对我的热切希望。

十月的一天,班上小王家不幸遭受火灾,无情的火魔,把小王家烧了个“片瓦不留”。小王的生活一下陷入了困境,整天愁眉紧锁。当我得知这一情况后,首先告诉班主任老师,在征得老师同意后,我立即召开班委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大火无情人有情,一人有难,大家相帮,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于是,我首先把爸爸给的20元零花钱,一套运动服,一双刚买的球鞋捐出来,在我的带头下,不少同学都捐了钱物。此外,我还以“班委会”的名义向全校师生发了“求援信”,希望全校师生伸出援助之手,给小王送上一片爱心。

意想不到的是,我这样做竟招来一些同学的非议。什么“多管闲事”,什么“爱出风头”,……听了这些议论,我感到委屈,甚至想找个无人的地方去大哭一场,可转而又想,不,我是班长,这是我的责任,我不做,谁做?以后的日子,我照样“我行我素”,积极筹划捐款捐物,为小王同学排优解难。

小红同学患重感冒,在家躺了好几天,我就悄悄替她写课堂笔记。

冬天来临,刺骨的寒风怒吼着,像一只发怒的狮子似的怒吼着。小朱是走读生,衣服单薄,嘴唇都冻紫了,我连忙去宿舍,拿了一件厚毛衣披在他身上……。

一次放晚学,突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就像天塌了一个窟窿一样。小张没带雨具,我连忙把一把雨伞往他手中一塞,然后“忽”的奔人倾盆大雨之中。

时间如梭,不觉一学期将要结束,此时,我又听到同学们的议论:“班长真不赖!”,“不愧是一班之长!”等等。

这是我的季节作文 篇11

相貌虽平凡,但我有我的性格。天生平凡,不出众的我,只要堆在人群中,恐怕也很难找出来了。世界上的人总会有许多相似点,相同的名字,近似的容貌,总不难发现,可人的性格,心里想的,恐怕连双胞胎的孩子也会有所不同吧。我这个人思维方式总是有些奇特,比别人想的总会多些美好的,有趣的东西。而且我性格有些怪,在跟别人一起时,我总是活泼极了,超级阳光少年的样子,可当我一个人时总会安安静静地,去读一本书,去欣赏音乐。在平凡地人群中,我总有自己的独特思维与性格。

能力虽相当,但我有我的特长。在校园里,强手众多,大家学得,做的一样多,知识面也差不多,大家都一样,的确是这样,却不想,在某些课外活动中,差异便显示出来了。我们学习不分高下,可我却独有绘画特长,我可以参加比赛,获奖,这便成了我独特的成就。在相同的标准线下,我的特长令我变得不一般。度过着同一季度,同一时间,态度的不同,令我飞

跃在前列。在理应奋斗的年华里,我挥洒汗水,一路来摔倒又站起,又重新起航,我从不轻言放弃,我并不突出,却只是默默进步,总有我的季节,记录着我的酸甜苦辣。

这是我的季节作文 篇12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飞舞的雪花轻掩着冬天的大门,把春天的窗户轻轻开启。此时,红梅正在洁白的雪花中欢笑。

在这个瑞雪飘飞的日子里,我从姥姥家回来,走在乡间小路上,静静的享受着冬天的静谧。远远望去,连绵不绝的山包,都戴上了白色的帽子。山上那一棵棵高大的树木虽然少了绿叶的装饰,但一身白衣也不毫逊于绿叶,甚至有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高贵与优雅......正在我陶醉在这如梦如幻的景色中时,一缕清香透过我的鼻孔沁入心底。我寻着这缕清香向前走去。

走着走着,远处的山道边出现了一抹似有若无的红色。我加快了前进的脚步,渐渐地,那红色距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终于,那轮廓清晰了起来。

“是梅花!”我惊呼道。那红色,艳丽而不失高雅;那线条,弯曲而不失刚毅;那香气,清幽而不失浓郁……红红的花瓣刚刚绽开,金黄的花蕊丝丝挠挠,一朵朵地绽放在干枯而坚毅的枝条上,好不俊俏!

我看呆了——梅花竟然是如此美丽,更何况他是在这寒冬中绽放的!我突然明白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思。是啊,即使开的再艳丽的花,不经过寒冬的考验,怎么能散发出那清幽的香气?怎能在百花中找到属于自己开放的季节?刹那间,我心里暖暖的,就像有一缕缕灿烂的阳光射入我的心里,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许久之后我才清醒过来,继续沿着山路往前走去。一路上,我的脑海中始终浮现着那枝梅花“凌寒独自开”的景象。此时我心中有太多太多的感受,太多太多的感触,就好像那一瞬间,我领悟了梅花的坚毅,那顽强的精神。

原来这是最好的安排作文 篇13

还没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我就万千期待地步入了我高中的第一个周末。倒进软软的.床里,闭上眼睛,像一条沉入深海的鲸,慢慢听着时间流动的神秘声音。一周的校园生活之后,家就成了滋润我的亲情港湾,温暖而心安。

父亲出差,开学那日是母亲亲自送我去的学校。我激动而喜悦,耳边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滴滴的喇叭声,人群就像煮开的沸水。校门外的空间并不开阔,遇到新生报到的集中时段,这里就更是拥挤了些,但我并不气恼,也不烦躁,而是带着无限的憧憬。

待我们将东西收拾好,我就轻轻地对母亲说:“我进去了。”她看着我,慢慢地给了我一个拥抱,小心翼翼,又温暖踏实,我的心就这样静了下来。

隔绝了人声鼎沸,隔绝了人山人海,仿佛这里就只有我与母亲。我和她身心相依,静静地聆听着她无声的鼓励。那是一个充满不舍与爱的拥抱,我鼻子微酸,视线渐渐有些模糊。母亲松开我,拍了拍我的肩膀:“进去吧。”敏感而聪慧的母亲怎能感觉不到女儿情绪的起伏呢?而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理解深处,尽多无言,我和母亲之间亲情相牵,只这份意会就足矣。

我飞速地收拾好情绪,背着书包往学校大门走去。忽然,我意识到什么,转过身,伸出手,对着母亲高高地挥着。母亲深情而专注地望着我,眼底仿佛藏着星光,闪亮动人。我转过头,面对着大门里的一切,深吸一口气,走向偌大的校园,走向我全新的高中生活。

很幸运,班里的每位同学、每位老师都十分热情、友好。在这里,我将怎样度过我的高中岁月?或者说,我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青春更有意义,更加光彩?就在我热情思考却还没头绪的时候,老师在白板上写的两个“学会”让我豁然开朗,“学会用自己的肩膀担当责任,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是的,我该独立起来,自信地走向未来。

母亲常对我说:“相信你遇到的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夜晚躺在床上,我能听到舍友们轻轻的呼吸声。是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每天都数着日子,回家的日子,似乎很久都没有意识到家是这样令人怀念了。周五放学,我乘车向家的方向出发。而一周前,我正是在母亲的陪同下,向着学校的方向出发。相反的方向,都是出发,都是满满的期待。

到了离家最近的站点下了车,我提着行李箱,汗水一滴滴从头上滑下,却丝毫没有感到不快。到了小区门口,看着进进出出的人们,我感到异常亲切。猛然间,我顿住了,是母亲,是母亲在等我。我走过去拉住她,她顺手帮我拉起箱子,兴味十足地听着我絮絮叨叨讲着学校的趣事。

上一篇:加强对外来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下一篇:对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